這日武元縣衙開堂公審劉家族長劉士翰、劉家上任縣吏劉士林與劉家現任縣吏劉名化。
縣裏去旁聽的人不少,怎麽說劉家都是大家,把持一縣錢糧多年——現在的縣尊大人有這個魄力敢動劉家,本身就是一件稀罕的事。
除了瞧熱鬧的平頭百姓,來的還有很多縣裏的大糧戶。之前他們對劉家深信不疑,認為這次匪患過去,上頭對袁大人和賈大人的處罰下來,這武元縣地方上就能回歸從前,他們能拿回失去的田,也隻用交以前交的那一點點稅。
但是公審一開始,縣尊大人親自宣讀律例,向百姓解釋以“飛灑”“隱田”“詭寄”這類的手法因何違背國家律令,又應當如何懲罰。
袁化這律令一念,縣衙跟前跪下一片。好多糧戶口口聲聲地道:“青天大老爺,我等也不知竟有這般嚴重,都是劉士林/劉名化欺騙我等,求大老爺明鑒!”
這些糧戶自然知道以這等手法不合國家法紀,但是胥吏們從來不會告訴他們違法犯紀的成本有多高,後果有多嚴重。現在一旦聽清楚,一個個便都嚇怕了。
袁化便擺出一副父母官的姿態:“原本見違法規避糧賦徭役者甚眾,本縣著實心痛不已。今日方知乃是縣衙中的狡吏把持地方,欺上瞞下,騙爾等行此違紀之事,並從中收取好處。”
一聽袁老爺說起這個,糧戶們紛紛醒悟,順著袁老爺的話,一起指責劉家,當時收了自己多少的好處。
除了這些大糧戶之外,在縣衙外旁聽公審的,還有一群在“丈田”之後占了便宜,搶到了隱田,或者從舉子、生員這樣的豁免戶手中領到了田種的農戶,一聽縣尊大人解說,登時得意非常——我按律繳糧我驕傲,可不比那些偷逃糧賦徭役的。
這邊看看大眾的情緒差不多了,這時,李師爺來到堂上,宣讀了縣吏劉名化的證詞。證詞之中,指劉家的族長劉士翰與劉家上一輩的錢糧書吏劉士林心懷怨望,詛咒縣尊,並且在縣中散布流言,說是匪患是因縣尊袁化而起。
糧戶們恍然大悟:原來劉家說的隻是流言,並沒有什麽根據。
誰知後麵還有猛料,李師爺繼續念劉名化的供詞,念到劉家策劃放火燒了縣衙,將縣衙中丈田後新製的魚鱗冊銷毀,將地契的留檔全部燒毀,逼迫縣尊宣布所有新頒發的地契作廢,一切土地歸屬,以此前丈田之後劉家編製的魚鱗冊為準。
李師爺一邊念,跪在大堂上的劉士翰與劉士林便回頭去看劉名化。如果眼神真的能變成刀,那麽劉名化身上早已千瘡百孔。
可是劉名化心裏也很委屈啊——這一番話不是他自己招供招出來的,而是縣衙的人先調查出來了再讓他供認,他……他還有什麽好說的?
大糧戶們早就聽過劉家的承諾,此刻聽說了這種承諾,竟然是依托在火燒縣衙這種十惡不赦的大罪之上,早已嚇昏了頭,一個個在堂下先為自己求起情來了。
“縣太爺,這都是劉家自說自話,跟咱們無關那!”
“是呀,我等草民可從不知道劉家背後竟動的這種大逆不道的心思,萬萬不敢與劉家同流合汙的……”
劉家這火燒縣衙的打算,不僅嚇壞了大糧戶們,還激怒了另一批人——就是那一批在土地重新分配的過程中獲得了利益,獲取了新的田地,並承諾了會按照律法上繳糧賦的那部分農戶。
俗話說,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這劉家要讓一切回歸從前,在維護了大糧戶的利益的同時,也一樣斷了這些小糧戶的財路。
堂下聽著的一個個便都急紅了眼,高聲怒罵著。甚至有人眼瞅著堂上的衙役沒留意,便衝進了武元縣的大堂,抓住劉士翰劉士林他們幾個,就是一陣撕扯。
待到衙役將這些衝進公堂的鄉民驅逐出去,劉士翰與劉士林等人已經被撕得頭發散亂,一個個如同蓬頭鬼似的。以前劉家族長、族老的尊嚴早已無影無蹤。
袁化登時一拍驚堂木:“關於此事,爾等還有什麽好說的?”
劉士翰被一頓撕扯,受了驚嚇,此刻一個字都說不出來;但是那久在公堂之上,見識過這種場麵的劉士林卻頂住了壓力,嘶聲道:“縣太爺,難道現在,說話也是犯罪了嗎?”
袁化頓時一噎。
劉士林繼續說:“小人肖想了一下隔壁錢莊裏放著的銀兩,是否就犯了偷盜搶劫之罪?肖想了一下鄰家水靈靈的閨女,是否就等同於犯了那見色起意強迫她人之罪?袁大人,請您指出來,這朝廷律例上,哪裏寫著這一條?”
袁化與刑名師爺李有為看了一眼,兩人都感到有點兒棘手。
縣裏對劉士翰劉士林的指控是“密謀”火焚縣衙,已經有了供詞與人證。但是劉士林非把這說成了是“肖想”,也就是隻想了想,根本沒有動手實施犯罪,要是這樣也能定罪,這普天之下,可以進大牢的人便多了去了。
然而縣衙外頭的閑人們卻聽不懂這個,一群人隻往外吆喝:“快聽,那劉士林一把年紀了,還在肖想劉家隔壁的大閨女——你們誰快去知會一聲,別讓這老色鬼得逞!”
劉士林聽見了,也忍不住嘴角一抽,抬起眼直視袁化,那意思就是:你看看,你治下的百姓,都是這樣的愚民。你一聰明人,為何要和聰明人過不去。
袁化登時奮力回瞪一眼,似乎在說:就是因為這世上你這樣的“聰明人”太多,因此要有人出麵維護天理公道,才有了這種場合,才有了這樣的公審。
劉士林發髻都被扯散了,此刻蓬頭垢麵地跪在堂上,卻依舊懶洋洋地笑,臉上寫滿了“你奈我何”的快意。若不是袁化心裏有數,恐怕早就被這家夥的笑容逼瘋了。
這時李師爺過來向袁縣令請示:“是否宣那人……那人上堂?”
袁縣令點點頭,用憐憫的目光看看劉士林。
於是李師爺高聲宣:“宣證人劉立興上堂!”
劉士林聽見這個名字,渾身一震,臉立刻白成一張紙。隨即他眼中出現恨色:那個小子,那個叛出家門的年輕人,如果劉家沒有好下場,那他也一定不會有好結果……
聽見這個名字,多少知曉些劉家內情的鄉民們一時也聳動起來。話說,這劉立興的輩分和劉士翰劉士林差了不知道多遠,如今劉家這是……起了內訌,自己人指證自己人嗎?
若是如此,這劉立興豈不是以下犯上,以小輩之身,指證長輩,指證家族,這種事若是能讓它發生,倫常何在?
說話間,劉立興便上堂拜見縣尊,雙膝跪下之後,從懷裏掏出一本冊子,遞給李師爺,道:“小民劉立興,今日上堂,便是獻上這一本十年前劉家隱匿的魚鱗冊,作為呈堂證供。”
十年前武元縣衙就失過一次火,在那場大火之中,存放在縣衙中的檔案與魚鱗冊被燒。人人都傳說劉家手裏還留了一本,但誰也沒有證據。
如今這本魚鱗冊,卻被劉立興獻到了堂上。
於是人人都開始了聯想。
這劉士林剛剛才說過,他密謀火燒縣衙,銷毀縣衙中留存的魚鱗冊與地契隻是一種“肖想”,並非已經實施了犯罪,因此定不得罪。
可是轉眼就出來了劉家自己人作為證人,拿出了十年前那場縣衙大火之後,劉家隱匿在手裏的魚鱗冊。
頓時所有人都開始聯想:誰說這劉士林隻是想想而已呢?
那邊李師爺接了魚鱗冊,假模假樣地拿去驗了一通,然後“驚訝”地對縣尊袁化說:“哎呀,大人,這真的是十年前縣裏被燒毀魚鱗冊的副本,有縣裏的印鑒在上麵。”
一時眾人大嘩,馬上人人都能當縣老爺斷案了:“十年前,十年前定是劉家放火燒了縣衙!”
“不然還能有誰?這不還留了副本在自己手裏嗎?”
這時,劉立興突然俯身向袁縣令拜了一拜,大聲道““小民惟願大人對劉家網開一麵。劉家並非人人有所企圖。當年之事,參與者也隻有寥寥數人,望大人明鑒!”
袁化點頭,道:“這是當然。本縣的職責,便是罪有罪之人,而切忌牽扯無辜。”
劉立興這才起身,得了縣尊允許,站在大堂的一邊。
劉士林跪在地上咬牙切齒,突然衝這個太侄孫就啐了一口道:“你別以為你會有什麽好下場——丈田的時候你全程都在,若論犯事你也頭一個跑不掉。”
堂下頓時有人道:“你們瞧,這劉家的族老,竟然不想著維護自家的子弟——”
“這時當然的,你沒瞧見那劉家的子弟大義滅親,上來告發了自家的族老嗎?”
“攤上這種族老,年輕後生想告發出首,怕也是人之常情。”
劉立興則麵無表情,站在一旁,漠然望著自家的太叔祖——他根本就不是什麽汙點證人,他從進入武元縣衙的第一天起,就已經與“滴翠亭”搭上了關係。劉家做的一切,其實都是通過他,點點滴滴地匯總到“滴翠亭”那裏的。
他最初的想法,隻是不想讓劉家連累了娘和妹妹而已。
但在劉家把他妹妹強嫁去趙家的那一天,劉立興姓的這個“劉”字,已經和劉士翰劉士林他們的“劉”姓,再也沒有什麽關係了。
一時袁化袁老爺又宣了好多“人證”上堂,問清楚了十年前的那樁“火殺縣衙”案。
誰也沒想到這次公審的走向,很多人都等著看縣太爺審出劉家“通匪”之罪的,誰料到審出了十年前的陳年舊事,將劉家貪贓枉法,借勢斂財的罪證坐得實實的。
最後,袁老爺大聲問劉家幾人:“爾等還有什麽想說的?”
回應他的,隻有沉默,以及縣衙外不少小糧戶憤怒的呼聲。
“若是你們知道什麽,能夠為本縣排憂解難的,或者出首告發其他有切實罪證之人,本縣念在劉士林、劉名化兩位,在本縣操勞多年的份上,或可對你們網開一麵,從輕發落。“
袁化走到三劉麵前,輕聲說道。
三劉都直挺挺地跪著,劉士翰低著頭,劉士林使勁兒繃著臉,而劉名化目光遊移,一直在往兩個叔父那裏溜。
然而劉士翰劉士林不做聲,劉名化自己做聲也沒什麽用。
袁化便歎了一口氣,搖搖頭,道:“看起來,三位是鐵了心,其他什麽都不肯招了?”
劉士翰閉著眼歎了一口氣,而劉士林則道:“縣尊大人說什麽,草民不明白。”
袁化點點頭,道:“本縣明白了。”
他抬頭,喚過幾個衙役,道:“證據確鑿,先將人犯押入大牢。”
衙役們將劉士翰和劉士林從地麵上毫不費力地拽起來,這時劉家的兩個族老都在往外看。其中劉士林捕捉到了某個人的眼神,對了一眼,然後露出了乞求之色。
隨即三劉都被押了下去。
武元縣衙跟前,早先與劉士林對視了一眼的,正是趙家家主趙四強。兩家婚姻未成,趙四強也怨氣不小,但是此刻見到劉家的族老明知自己身犯重罪,竟然也還硬挺著不肯把趙家招出來,那就是在拚命表態,求趙家拉劉家一把,城破之日,不要讓劉家太慘。
趙四強頭一低,就從人群裏擠了出去。他心裏很清楚,劉家這是拚了命在保趙家。
但未必就意味著趙家要回報劉家——反正劉家兩個老不死以後不死在牢裏也會死在法場上。兩個死人的請求,即便答應了也不會再給趙家帶來什麽好處。
趙四強不免得意,甭管到時他需不需要護佑劉家,但從現在來看,一切如常——趙家的秘密還好好地隱藏著。
縣裏轟轟烈烈地舉行公審,卻隻是審的劉家之前的那些破事,與通匪無關。
剛好之前劉家和趙家破了一門親事,撕破了臉,便越發不會有人懷疑劉家與趙家的關係。
趙四強想到這裏,越發的滿意。
武元縣城下,山匪的第一波攻勢退去,眼見著人人都開始放鬆警惕,城外的百姓正在將此前搬進縣城救急的糧食再搬回城外去,那些村寨被燒被毀的已經開始急吼吼地重建家園。
人人都以為匪患已經在“英明神武的賈大人”和“勤勤懇懇的袁大人”的帶領下完全消弭了。
趙四強等待的正是這個機會。
當初劉家的族老說得對:賈放不能留在南方,而袁化不能留。
南方十個州,這麽多人的利益,足以讓他們孤注一擲,不達目的絕不罷休。
趙四強心知:這事已經誰也阻止不了了,他趙家也不能。再說他趙家算什麽?可能隻能算是這偌大棋盤上的一枚小棋子,戰局一起,便隻能突出一騎,衝鋒陷陣,從來都身不由己。
*
銅環三六這時也已經逃到了永安州附近,與大隊會合。他兀自後怕不已。
“你們是沒見過,一股幽藍色的火焰衝向空中,隨之是‘砰’的一聲巨響——我的耳朵幾乎都要聾掉了。”
雖然這次山匪們起事,打的就是銅環三六的旗號,但實際上銅環三六在山匪之中隻是一個小人物,連他說出來的話,都沒有什麽人信。
“是過年放炮那種響聲嗎?”有同伴問。
銅環三六登時“瞎”地噓了一聲,說:“就是在你耳朵旁邊響的炸雷。得虧我當時離得遠,那附近的幾十個兄弟,都被炸得屍骨無存。但那還算好的,最慘是那些被燒了半邊,偏偏又沒死,死不得活不得,連話也說不得,隻能看著旁人,求給一個痛快——”
“銅環三六!”登時有人怒喝一聲,“你這臭小子,別動搖軍心。”
“桃源寨去了八百人,最後隻回來四五百,你說我動搖軍心?”銅環三六心想,自己明明是山匪,軍心是個什麽東西?
“銅環三六,去帳外領十軍棍!”上頭盯著他,露出嘲諷的笑容,“還真把自己當一號人物了?”
於是,可憐的銅環三六隻能出帳,挨了十軍棍,一瘸一拐地回來,發現晚飯都被別人搶沒了,自己隻能生餓一夜。
“以後再也不敢說桃源寨的事兒了。”銅環三六嘟噥。
“之前沒人信你你偏還說,依我看啊,你這人就是嘴賤!”同伴嗆他一句,自行去睡。
銅環三六鬱悶非常,隻能忍著饑餓,死撐著閉上眼睛。他一閉上眼,腦海裏就出現桃源寨那個地方,真是一個奇怪的地方,處處都不同尋常。
銅環三六一點一點地回憶那些不凡之處,似乎也沒那麽餓了,但桃源寨這座寨子更加深刻地印在了他心裏。
第二天,山匪們集合,聚在一起約有四五千人的山匪,人口已經堪比一座山寨,再加上他們擁有各種不錯的裝備,實力已經堪比一對官軍了。
這時他們收到了上頭的號令:轉道,前往武元縣。
銅環三六大吃一驚:這是……又殺了個回馬槍,他……他可能又會見到桃源寨了?
縣裏去旁聽的人不少,怎麽說劉家都是大家,把持一縣錢糧多年——現在的縣尊大人有這個魄力敢動劉家,本身就是一件稀罕的事。
除了瞧熱鬧的平頭百姓,來的還有很多縣裏的大糧戶。之前他們對劉家深信不疑,認為這次匪患過去,上頭對袁大人和賈大人的處罰下來,這武元縣地方上就能回歸從前,他們能拿回失去的田,也隻用交以前交的那一點點稅。
但是公審一開始,縣尊大人親自宣讀律例,向百姓解釋以“飛灑”“隱田”“詭寄”這類的手法因何違背國家律令,又應當如何懲罰。
袁化這律令一念,縣衙跟前跪下一片。好多糧戶口口聲聲地道:“青天大老爺,我等也不知竟有這般嚴重,都是劉士林/劉名化欺騙我等,求大老爺明鑒!”
這些糧戶自然知道以這等手法不合國家法紀,但是胥吏們從來不會告訴他們違法犯紀的成本有多高,後果有多嚴重。現在一旦聽清楚,一個個便都嚇怕了。
袁化便擺出一副父母官的姿態:“原本見違法規避糧賦徭役者甚眾,本縣著實心痛不已。今日方知乃是縣衙中的狡吏把持地方,欺上瞞下,騙爾等行此違紀之事,並從中收取好處。”
一聽袁老爺說起這個,糧戶們紛紛醒悟,順著袁老爺的話,一起指責劉家,當時收了自己多少的好處。
除了這些大糧戶之外,在縣衙外旁聽公審的,還有一群在“丈田”之後占了便宜,搶到了隱田,或者從舉子、生員這樣的豁免戶手中領到了田種的農戶,一聽縣尊大人解說,登時得意非常——我按律繳糧我驕傲,可不比那些偷逃糧賦徭役的。
這邊看看大眾的情緒差不多了,這時,李師爺來到堂上,宣讀了縣吏劉名化的證詞。證詞之中,指劉家的族長劉士翰與劉家上一輩的錢糧書吏劉士林心懷怨望,詛咒縣尊,並且在縣中散布流言,說是匪患是因縣尊袁化而起。
糧戶們恍然大悟:原來劉家說的隻是流言,並沒有什麽根據。
誰知後麵還有猛料,李師爺繼續念劉名化的供詞,念到劉家策劃放火燒了縣衙,將縣衙中丈田後新製的魚鱗冊銷毀,將地契的留檔全部燒毀,逼迫縣尊宣布所有新頒發的地契作廢,一切土地歸屬,以此前丈田之後劉家編製的魚鱗冊為準。
李師爺一邊念,跪在大堂上的劉士翰與劉士林便回頭去看劉名化。如果眼神真的能變成刀,那麽劉名化身上早已千瘡百孔。
可是劉名化心裏也很委屈啊——這一番話不是他自己招供招出來的,而是縣衙的人先調查出來了再讓他供認,他……他還有什麽好說的?
大糧戶們早就聽過劉家的承諾,此刻聽說了這種承諾,竟然是依托在火燒縣衙這種十惡不赦的大罪之上,早已嚇昏了頭,一個個在堂下先為自己求起情來了。
“縣太爺,這都是劉家自說自話,跟咱們無關那!”
“是呀,我等草民可從不知道劉家背後竟動的這種大逆不道的心思,萬萬不敢與劉家同流合汙的……”
劉家這火燒縣衙的打算,不僅嚇壞了大糧戶們,還激怒了另一批人——就是那一批在土地重新分配的過程中獲得了利益,獲取了新的田地,並承諾了會按照律法上繳糧賦的那部分農戶。
俗話說,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這劉家要讓一切回歸從前,在維護了大糧戶的利益的同時,也一樣斷了這些小糧戶的財路。
堂下聽著的一個個便都急紅了眼,高聲怒罵著。甚至有人眼瞅著堂上的衙役沒留意,便衝進了武元縣的大堂,抓住劉士翰劉士林他們幾個,就是一陣撕扯。
待到衙役將這些衝進公堂的鄉民驅逐出去,劉士翰與劉士林等人已經被撕得頭發散亂,一個個如同蓬頭鬼似的。以前劉家族長、族老的尊嚴早已無影無蹤。
袁化登時一拍驚堂木:“關於此事,爾等還有什麽好說的?”
劉士翰被一頓撕扯,受了驚嚇,此刻一個字都說不出來;但是那久在公堂之上,見識過這種場麵的劉士林卻頂住了壓力,嘶聲道:“縣太爺,難道現在,說話也是犯罪了嗎?”
袁化頓時一噎。
劉士林繼續說:“小人肖想了一下隔壁錢莊裏放著的銀兩,是否就犯了偷盜搶劫之罪?肖想了一下鄰家水靈靈的閨女,是否就等同於犯了那見色起意強迫她人之罪?袁大人,請您指出來,這朝廷律例上,哪裏寫著這一條?”
袁化與刑名師爺李有為看了一眼,兩人都感到有點兒棘手。
縣裏對劉士翰劉士林的指控是“密謀”火焚縣衙,已經有了供詞與人證。但是劉士林非把這說成了是“肖想”,也就是隻想了想,根本沒有動手實施犯罪,要是這樣也能定罪,這普天之下,可以進大牢的人便多了去了。
然而縣衙外頭的閑人們卻聽不懂這個,一群人隻往外吆喝:“快聽,那劉士林一把年紀了,還在肖想劉家隔壁的大閨女——你們誰快去知會一聲,別讓這老色鬼得逞!”
劉士林聽見了,也忍不住嘴角一抽,抬起眼直視袁化,那意思就是:你看看,你治下的百姓,都是這樣的愚民。你一聰明人,為何要和聰明人過不去。
袁化登時奮力回瞪一眼,似乎在說:就是因為這世上你這樣的“聰明人”太多,因此要有人出麵維護天理公道,才有了這種場合,才有了這樣的公審。
劉士林發髻都被扯散了,此刻蓬頭垢麵地跪在堂上,卻依舊懶洋洋地笑,臉上寫滿了“你奈我何”的快意。若不是袁化心裏有數,恐怕早就被這家夥的笑容逼瘋了。
這時李師爺過來向袁縣令請示:“是否宣那人……那人上堂?”
袁縣令點點頭,用憐憫的目光看看劉士林。
於是李師爺高聲宣:“宣證人劉立興上堂!”
劉士林聽見這個名字,渾身一震,臉立刻白成一張紙。隨即他眼中出現恨色:那個小子,那個叛出家門的年輕人,如果劉家沒有好下場,那他也一定不會有好結果……
聽見這個名字,多少知曉些劉家內情的鄉民們一時也聳動起來。話說,這劉立興的輩分和劉士翰劉士林差了不知道多遠,如今劉家這是……起了內訌,自己人指證自己人嗎?
若是如此,這劉立興豈不是以下犯上,以小輩之身,指證長輩,指證家族,這種事若是能讓它發生,倫常何在?
說話間,劉立興便上堂拜見縣尊,雙膝跪下之後,從懷裏掏出一本冊子,遞給李師爺,道:“小民劉立興,今日上堂,便是獻上這一本十年前劉家隱匿的魚鱗冊,作為呈堂證供。”
十年前武元縣衙就失過一次火,在那場大火之中,存放在縣衙中的檔案與魚鱗冊被燒。人人都傳說劉家手裏還留了一本,但誰也沒有證據。
如今這本魚鱗冊,卻被劉立興獻到了堂上。
於是人人都開始了聯想。
這劉士林剛剛才說過,他密謀火燒縣衙,銷毀縣衙中留存的魚鱗冊與地契隻是一種“肖想”,並非已經實施了犯罪,因此定不得罪。
可是轉眼就出來了劉家自己人作為證人,拿出了十年前那場縣衙大火之後,劉家隱匿在手裏的魚鱗冊。
頓時所有人都開始聯想:誰說這劉士林隻是想想而已呢?
那邊李師爺接了魚鱗冊,假模假樣地拿去驗了一通,然後“驚訝”地對縣尊袁化說:“哎呀,大人,這真的是十年前縣裏被燒毀魚鱗冊的副本,有縣裏的印鑒在上麵。”
一時眾人大嘩,馬上人人都能當縣老爺斷案了:“十年前,十年前定是劉家放火燒了縣衙!”
“不然還能有誰?這不還留了副本在自己手裏嗎?”
這時,劉立興突然俯身向袁縣令拜了一拜,大聲道““小民惟願大人對劉家網開一麵。劉家並非人人有所企圖。當年之事,參與者也隻有寥寥數人,望大人明鑒!”
袁化點頭,道:“這是當然。本縣的職責,便是罪有罪之人,而切忌牽扯無辜。”
劉立興這才起身,得了縣尊允許,站在大堂的一邊。
劉士林跪在地上咬牙切齒,突然衝這個太侄孫就啐了一口道:“你別以為你會有什麽好下場——丈田的時候你全程都在,若論犯事你也頭一個跑不掉。”
堂下頓時有人道:“你們瞧,這劉家的族老,竟然不想著維護自家的子弟——”
“這時當然的,你沒瞧見那劉家的子弟大義滅親,上來告發了自家的族老嗎?”
“攤上這種族老,年輕後生想告發出首,怕也是人之常情。”
劉立興則麵無表情,站在一旁,漠然望著自家的太叔祖——他根本就不是什麽汙點證人,他從進入武元縣衙的第一天起,就已經與“滴翠亭”搭上了關係。劉家做的一切,其實都是通過他,點點滴滴地匯總到“滴翠亭”那裏的。
他最初的想法,隻是不想讓劉家連累了娘和妹妹而已。
但在劉家把他妹妹強嫁去趙家的那一天,劉立興姓的這個“劉”字,已經和劉士翰劉士林他們的“劉”姓,再也沒有什麽關係了。
一時袁化袁老爺又宣了好多“人證”上堂,問清楚了十年前的那樁“火殺縣衙”案。
誰也沒想到這次公審的走向,很多人都等著看縣太爺審出劉家“通匪”之罪的,誰料到審出了十年前的陳年舊事,將劉家貪贓枉法,借勢斂財的罪證坐得實實的。
最後,袁老爺大聲問劉家幾人:“爾等還有什麽想說的?”
回應他的,隻有沉默,以及縣衙外不少小糧戶憤怒的呼聲。
“若是你們知道什麽,能夠為本縣排憂解難的,或者出首告發其他有切實罪證之人,本縣念在劉士林、劉名化兩位,在本縣操勞多年的份上,或可對你們網開一麵,從輕發落。“
袁化走到三劉麵前,輕聲說道。
三劉都直挺挺地跪著,劉士翰低著頭,劉士林使勁兒繃著臉,而劉名化目光遊移,一直在往兩個叔父那裏溜。
然而劉士翰劉士林不做聲,劉名化自己做聲也沒什麽用。
袁化便歎了一口氣,搖搖頭,道:“看起來,三位是鐵了心,其他什麽都不肯招了?”
劉士翰閉著眼歎了一口氣,而劉士林則道:“縣尊大人說什麽,草民不明白。”
袁化點點頭,道:“本縣明白了。”
他抬頭,喚過幾個衙役,道:“證據確鑿,先將人犯押入大牢。”
衙役們將劉士翰和劉士林從地麵上毫不費力地拽起來,這時劉家的兩個族老都在往外看。其中劉士林捕捉到了某個人的眼神,對了一眼,然後露出了乞求之色。
隨即三劉都被押了下去。
武元縣衙跟前,早先與劉士林對視了一眼的,正是趙家家主趙四強。兩家婚姻未成,趙四強也怨氣不小,但是此刻見到劉家的族老明知自己身犯重罪,竟然也還硬挺著不肯把趙家招出來,那就是在拚命表態,求趙家拉劉家一把,城破之日,不要讓劉家太慘。
趙四強頭一低,就從人群裏擠了出去。他心裏很清楚,劉家這是拚了命在保趙家。
但未必就意味著趙家要回報劉家——反正劉家兩個老不死以後不死在牢裏也會死在法場上。兩個死人的請求,即便答應了也不會再給趙家帶來什麽好處。
趙四強不免得意,甭管到時他需不需要護佑劉家,但從現在來看,一切如常——趙家的秘密還好好地隱藏著。
縣裏轟轟烈烈地舉行公審,卻隻是審的劉家之前的那些破事,與通匪無關。
剛好之前劉家和趙家破了一門親事,撕破了臉,便越發不會有人懷疑劉家與趙家的關係。
趙四強想到這裏,越發的滿意。
武元縣城下,山匪的第一波攻勢退去,眼見著人人都開始放鬆警惕,城外的百姓正在將此前搬進縣城救急的糧食再搬回城外去,那些村寨被燒被毀的已經開始急吼吼地重建家園。
人人都以為匪患已經在“英明神武的賈大人”和“勤勤懇懇的袁大人”的帶領下完全消弭了。
趙四強等待的正是這個機會。
當初劉家的族老說得對:賈放不能留在南方,而袁化不能留。
南方十個州,這麽多人的利益,足以讓他們孤注一擲,不達目的絕不罷休。
趙四強心知:這事已經誰也阻止不了了,他趙家也不能。再說他趙家算什麽?可能隻能算是這偌大棋盤上的一枚小棋子,戰局一起,便隻能突出一騎,衝鋒陷陣,從來都身不由己。
*
銅環三六這時也已經逃到了永安州附近,與大隊會合。他兀自後怕不已。
“你們是沒見過,一股幽藍色的火焰衝向空中,隨之是‘砰’的一聲巨響——我的耳朵幾乎都要聾掉了。”
雖然這次山匪們起事,打的就是銅環三六的旗號,但實際上銅環三六在山匪之中隻是一個小人物,連他說出來的話,都沒有什麽人信。
“是過年放炮那種響聲嗎?”有同伴問。
銅環三六登時“瞎”地噓了一聲,說:“就是在你耳朵旁邊響的炸雷。得虧我當時離得遠,那附近的幾十個兄弟,都被炸得屍骨無存。但那還算好的,最慘是那些被燒了半邊,偏偏又沒死,死不得活不得,連話也說不得,隻能看著旁人,求給一個痛快——”
“銅環三六!”登時有人怒喝一聲,“你這臭小子,別動搖軍心。”
“桃源寨去了八百人,最後隻回來四五百,你說我動搖軍心?”銅環三六心想,自己明明是山匪,軍心是個什麽東西?
“銅環三六,去帳外領十軍棍!”上頭盯著他,露出嘲諷的笑容,“還真把自己當一號人物了?”
於是,可憐的銅環三六隻能出帳,挨了十軍棍,一瘸一拐地回來,發現晚飯都被別人搶沒了,自己隻能生餓一夜。
“以後再也不敢說桃源寨的事兒了。”銅環三六嘟噥。
“之前沒人信你你偏還說,依我看啊,你這人就是嘴賤!”同伴嗆他一句,自行去睡。
銅環三六鬱悶非常,隻能忍著饑餓,死撐著閉上眼睛。他一閉上眼,腦海裏就出現桃源寨那個地方,真是一個奇怪的地方,處處都不同尋常。
銅環三六一點一點地回憶那些不凡之處,似乎也沒那麽餓了,但桃源寨這座寨子更加深刻地印在了他心裏。
第二天,山匪們集合,聚在一起約有四五千人的山匪,人口已經堪比一座山寨,再加上他們擁有各種不錯的裝備,實力已經堪比一對官軍了。
這時他們收到了上頭的號令:轉道,前往武元縣。
銅環三六大吃一驚:這是……又殺了個回馬槍,他……他可能又會見到桃源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