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放對紡織廠提出的入股要求,乃是有特定指向的針對性入股。
也就是說,賈放對紡織廠的那部分投資,主要是為了研製水力紡織機的各種投入。也就是說,研發出來了,好處是大家的,從水力紡織機中賺到的收益,讓大家按入股的比例平分。但若是沒研發出來,這部分損失都算在他頭上。
但賈放心裏有數,表麵看新技術的風險都是他的,其實有啥風險?
老祖先已經成功過一回的機械設備,現在他重新再做,不會有太大的難度。
再說了,退一萬步,如果他們真的沒法兒重新設計出前人已經試製成功的水力紡織機,他還是可以去瀟湘館的藏書室去“求”一些書籍資料,找一找各種紡織機械的設計圖麽,後世的“珍妮紡織機”、“卡特萊特水力紡織機”,圖紙都是能找到的。
散會之後,賈放與桂遐學略談了談。
桂遐學一副自我感覺非常良好的模樣,當著賈放的麵誇誇其談他今日的貢獻:“怎麽樣?我一想便想出了棉麻混織的主意,很厲害吧?”
賈放:……對於紡織從無半點了解,一下就能提出棉麻混紡,這份發散思維,確實值得表揚,隻是這態度也太臭美了點吧?
桂遐學卻拍拍賈放的肩膀:“感謝你這麽相信我呀!”
桂遐學的意思,賈放提出“入股”,就是相信他桂遐學一定能成功,否則賈放也不會用真金白銀來為他擔保。
賈放白他一眼:“若真是走投無路了沒招了就來找我,我再怎麽大方也不會讓自己的投資打水漂的。”
桂遐學卻依舊嬉皮笑臉:“您就瞧好了吧!既然是前人已經做出來的東西,道理總是擺在那裏,咱一定能做出來。”這觀點和賈放還真是驚人的一致。
“對了,”賈放沒忘了問一句,“大家給這紡織廠起名字了嗎?”
桂遐學點點頭:“起了,姐姐們說,就叫‘錦花’,錦上添花的意思。”
賈放:錦上添花……綴錦,很好!
“那就叫錦花紡織廠。”賈放一錘定音。
*
桃源寨籌建紡織廠的事,在鄉民之間反響不小。
有人驚異於秋姐這麽一群婦人,竟然能爭取到賈放的“入股”,並且還安排了一位瀟湘書院的研究員專門來幫她們設計工具設備。
但也有人覺得婦人們此舉不妥,畢竟有人入股,就意味著將來平白把收益分出一部分去。
“紡紗織布不就是你們自己在家裏織著玩的事嗎?何必這麽大張旗鼓地弄一個紡織廠,平白讓旁人把利分了去?”
婦人們一聽這種說辭,便一起“嗬嗬”了。
秋姐最是個伶牙俐齒,口頭上不讓人的,當即譏刺道:“你絲毫不懂紡織的辛苦,就別跟這兒順嘴胡說。有膽兒你就別穿身上媳婦給你織的衣衫,白織了給你穿上身像個人樣了,走出來卻不說人話。”
對方登時便慫了,知道說不過這群女娘,連忙拱了拱手,灰溜溜地走了。
甭管外頭怎麽說,但凡織過布的婦人們卻明白聯合起來有什麽樣的好處:她們當中有的擅長紡線,有的擅長織布,有的擅長曬棉、脫籽、漚麻……大夥兒聚在一處,做最擅長的,效率會比一個人做所有的事要高上很多。再加上從外頭買材料,也是多買些來得便宜。
秋姐當即對自己的夥伴們說:“大家都明白一枚筷子容易斷,一把筷子怎麽掰也掰不斷的道理吧?”
其餘婦人一起點頭,但也有人有些疑慮:“剛剛那人其實是在說分錢給賈三爺的事兒吧?”
秋姐思路依舊清晰:“若是真如賈三爺所說,桂教員能幫咱弄出水力驅動的紡織機,那咱們的利潤,豈不是三倍四倍地翻上去,即便分一些到賈三爺手裏,咱們分到手的錢還是會比以前多,而且還沒以前操勞。”
“怎麽說咱們都沒損失嘛!”
大家都表示明白了,秋姐卻突然神神秘秘地道:“大家千萬想岔了,我們借賈三爺的地,在他的地上建作坊,用他給的錢買材料……按說咱們賺的一切,不該都是賈三爺的嗎?若是換了別的地方,東主老爺最多給咱發點工錢,誰還跟你算這賺來的錢怎麽分?”
“也就是賈三爺良善,照顧咱們,才說這入股的話!”
這是大實話,婦人們登時一起點頭,終於意識到自己賺了大便宜。
“所以別聽人胡說八道,咱們自己認準了,就按自己想的來做。”秋姐定了整個團隊的心,“咱們應該瞅瞅水泥廠的老姚,大家一塊兒從餘江過來的,動手動得早,你瞅人現在生意做得多大,賺了個盆滿缽滿的!”
秋姐口中的“水泥廠”,就是原來的“磚瓦廠”,但是它在很多村民口裏已經改名,叫做“水泥廠”了。剛來時老姚以燒製磚瓦為生,但目前老姚的廠子主業就是燒水泥。
“太行與王屋”的倒塌為水泥廠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這些材料甚至不用老姚特別收集,修築道路的工人們會直接送到水泥廠外的堆石區堆放。
而水泥廠的水泥窯則是日夜不停地燒窯,一袋一袋質量上佳的水泥燒出來,就送到“桃源寨—武元縣”道路施工現場。寨子裏連編織盛放水泥的麻袋都來不及,隻能將那些袋子反複使用。
除此之外,桃源寨裏對水泥的需求量也很大,家家戶戶買了去抹牆抹地麵,抹過之後不滲水,不返潮。
再加上青坊橋的橋墩就是用了水泥的鋼筋混凝土築成,周圍的村鎮都對桃源寨生產的這種新型建築材料十分感興趣。
桃源寨裏的自己人也都十分羨慕水泥廠帶來的滾滾利潤,當即有人提出來,也想和老姚一樣,建水泥廠。
誰說一座寨子裏隻需建一座水泥廠的?
但問題是,整座寨子裏,建水泥窯最好的位置就是老姚水泥廠現在的那個位置。那裏到石灰石的出產地通木軌,運輸極其便利,又緊鄰著青坊河,取河邊的粘土和石灰石一起燒製,也十分便利。等到水泥燒出來,與河沙一起攪拌了做成混凝土,也離不開青坊河。
因此老姚的水泥廠可謂匯聚了天時地利人和,生產條件得天獨厚。放眼桃源寨,幾乎已經再找不到任何一個場所,可以像老姚的水泥廠一樣。
於是,桃源寨裏精明的人們就想出了辦法,他們慫恿老姚擴建水泥廠,並且像賈放當日麵對紡織廠的大姐們一樣,向老姚提出了入股的要求。
“老姚,這麽著,我們家出一份錢,幫你再建一座水泥窯。等新窯建成了,得利咱們兩家一起分,你瞅好不?”
“老姚,俺們這邊幫你還當初你向賈三爺借的創業貸款,用這還貸的錢跟你這兒入股,到時候你的利分幾成給咱就行。總欠著賈三爺的錢,也不是個辦法不是?”
“老姚,你看你,沒日沒夜幹活這麽辛苦。讓咱入了股,咱就讓家裏那兩個大小子來幫您,他們兩個,有的是一把子力氣。”
“老姚,眼下你這廠,每天也就燒這點水泥,各處都嗷嗷地等著。你再不趕緊多建兩座窯,等到別處慢慢也悟過來,將這燒水泥的法子學了去,到時水泥的價格一定會降下來,你想再多賺也來不及啦——”
“老姚……”
可憐的老姚,每天都有人在他耳邊這樣念叨,讓他恨不得每天出門都堵上耳朵。
賈放也找老姚談了一次,問他對水泥廠是個什麽想法,老姚隻幹悶著不開口。
賈放其實也想勸老姚借眼下的好機會擴大生產規模:很明顯,現在水泥廠的生意,老姚一家子是怎麽也忙不過來了,必須引入人手,建一個大規模的生產廠。但是他見到對方的態度,知道老姚心裏比較抗拒。
於是賈放轉著眼珠想了片刻,轉換了話題:“老姚,聽說你閨女也要嫁了?”
老姚一聽見賈放提他的小閨女,那眼裏立即有了神采,連忙點著頭道:“多謝三爺關心,俺閨女……總算要嫁了!”
賈放手中關於老姚的情報其實來自於“桃源寨集體婚禮”的籌備工作報告,裏麵有所有這次參加婚禮新人的姓名和簡單的家庭背景。賈放在裏麵見到了米三刀、田友明、鞠三娘、田小妹、趙五光……以及姚小妹的名字。
老姚膝下有三子一女,姚小妹上頭三個哥哥,隻她一個老幺,老姚便疼得跟什麽似的。
早先賈放廢除桃源寨大額彩禮的時候,老姚就曾經放出話來,堅決擁護賈三爺的主張,他們姚家嫁女,非但不想收彩禮,而是恨不得倒貼嫁妝把閨女嫁出去。
所以姚小妹一直是寨子裏的香餑餑,走到哪裏都有人盯著,單看她花落誰家。誰知她竟挑了個桃源村裏最樸實最不愛說話的土著後生,兩人一起去扯的證,讓寨子裏好多人驚掉了下巴。
老姚卻對這門婚事極其滿意——他最怕閨女上了別的小子的當,被貪他家財的後生,花言巧語給騙了去。結果姚小妹卻慧眼獨具,挑中了一個極老實的。
現在賈放說起這茬兒,老姚的情緒立即好到十二分,滿臉堆笑地與賈放議起“集體婚禮”的具體安排。而且看著他的表情,應當是十分感謝賈放的“相親大會”,為閨女帶來了好姻緣。
賈放心道:這樣也好,不妨到集體婚禮過了之後再與這老姚細談。
*
桃源寨第一次集體婚禮在一個杜鵑花盛開的春日裏熱熱鬧鬧地舉行。
為了這次婚禮,寨子裏所有的辦公機構、生產型企業、事務型單位都放假一天,幫助籌備。瀟湘書院因此放了假,孩子們都在寨子裏撒歡。
三村食堂和各餐飲企業卻作為婚宴的主要承辦方,忙得不可開交。
桃源寨最中心的一片開闊地,也就是平時辦集的位置,這日空出了一大片空地,供新人們行禮及宣誓,周圍則擺上流水席。
集體婚禮的舉行地,到處掛著用紅綢紮起的綢球,配合著桃源寨附近山上滿山遍野的火紅杜鵑,顯得格外喜氣洋洋。
這裏附近的桃源寨各個辦公室門口,此時也打出大幅標語:
“熱烈祝賀各位新人,喜結良緣,永結同心!”
“提倡勤儉持家、拒絕鋪張浪費!”
“集體婚禮好,經濟又周到!”
“移風易俗新桃源,拒絕高額彩禮,憑真心結良緣!”
前來參加婚禮的桃源寨鄉民之中,年輕一輩已經有不少人認識這些“常見字”了,當下解釋給老一輩聽。
“看見了沒,參加集體婚禮,全寨一起幫您張羅,又方便又喜慶,花銷還少。”
“這不幾千號人一起過來為新人恭祝新婚了嗎?”
“哈哈,這次集體婚禮還隻是咱們桃源寨的人一起慶祝,沒準下一回他們武元縣那邊也有人過來和咱一起參加婚禮了呢?到時候準保更加熱鬧。”
無論是桃源村土著,還是餘江來的新移民,新婚都有隨份子送喜錢的習俗。誰知在這桃源寨,習俗竟然也“與時俱進”,進化為送“流通券”。
各家各戶都特地裁了紅紙,在紙上寫上了自家的名字,然後將流通券一包,送給相熟的新人——這樣一來,各方隨了多少禮新人們心裏有數,而旁人卻無從得知,這便少了因攀比而生的好些麻煩。
賈放也在這集體婚禮的現場,看到這情形,頓時聯想起他那個時空還曾有新人掃碼收份子錢,可見這習俗不會變,賀喜的心意不會變,習俗的形式卻會根據時代的不同而不斷演化。
賈放來“主持”這集體婚禮,主要是因為這是寨子裏第一次舉辦這樣的聯合慶祝活動,正好可以促進土著與新移民的良好融合。除此之外,他也有心通過集體婚禮的方式提倡勤儉持家、共同奮鬥的婚姻觀和生活方式。
待到婚禮開始,賈放親自為每一對新人頒發了“桃源寨第一次集體婚禮紀念”,那是一對木雕,各自雕成一隻大雁的形狀,拚在一起便成為一對,寓意相當的吉祥。
賈放在為每一對新人頒發“紀念”的時候,能叫得出每一對新人的名字,知道他們來自何方,是做什麽營生的:
見到米三刀和他那新媳婦的時候,賈放說,這是蜜偶天成;見到田友明和鞠三娘的時候,賈放祝他倆是“糖”無止境,“田”到心裏;見到田小妹和趙五光,賈放開玩笑,趙五光現在至少少了“一光”,起碼不再是光棍了……
桃源寨的每一對新人,都覺得賈三爺特別重視自己即將組建的小家,因此心存感激,每一對都鄭重向賈放行禮,感謝他的精心安排。
之後便是新人們雙雙拜父母長輩,感激養育之恩,以及夫妻對拜,立下誓言會相互扶持,此生不負。
最後自然便是讓整個桃源寨饞了已久的宴席,在武元縣請來的鼓樂隊的伴奏聲中,三村食堂和其他食肆們精心烹製的流水席,就這樣送了上來。所有桃源寨居民,在樂聲、鼓聲、歌聲的伴奏下,開始大快朵頤。
新晉嶽父的老姚,卻選擇在這個時候偷偷地離了席,躲到了他在青坊河一側的水泥廠邊上。
水泥廠的水泥窯今天因為東家的喜事,停窯一天。老姚難得能坐在窯邊,安靜地聽青坊河淙淙的水聲。
早先他親眼看著女兒的小臉上罩著一層幸福的光華,與女婿並肩站在一處時,那喜悅簡直打心眼兒裏冒出來。老姚自覺終於放下了一樁心事,誰曉得那心底卻空落落地難受。
“老姚!”
有個人喚他。老姚聽出是賈放的聲音,趕緊站起來,用衣袖胡亂抹了一把臉,在臉上堆滿笑容,然後轉身。
“賈三爺,您怎麽到小人這兒來了?”
賈放背著手,慢慢邁過堆積在地麵上一堆一堆的廢棄磚瓦,來到老姚麵前。“總算主持完了這次的婚禮,鬆了一口氣,過來找你說說話。”
老姚大致知道賈放向來找他說什麽:“賈三爺,是想來和小人說這水泥廠的事吧?”
“其實小人也想找個機會,跟賈三爺好好嘮嘮。”
這閨女得了好歸宿,老姚心頭鬆了,終於不再悶著,而是把心裏憋了好久的話,朝著賈放一股腦兒給倒了出來。
“小人其實不是計較往外分錢,也不是想獨占這唯一最好的地點辦這水泥廠……小人隻是,隻是不想旁人進來以後,指手畫腳的指點小人該怎麽幹活,怎麽燒窯……更加不想他們一個個地把親眷塞到這裏來幹活……說實話,這合夥搞作坊的虧,小人以前真是吃夠了。”
原來,這老姚以前在餘江就辦過一次燒磚瓦的作坊,後來卻因為與人合夥,憑空被人安插了好些“親戚”在作坊裏,有些人是拿錢不幹事,也有些人喜歡管事,但是卻瞎管,導致磚瓦作坊出的磚瓦品質越來越差,最後黃了。
“賈三爺,”老姚摸著自己的心口,眼淚汪汪地說,“小人現在可算是知道你是怎麽待這寨子裏的百姓的了。大家都跟您的兒子女兒似的,凡事您都想得那麽周到……所以小人才厚得起這個臉皮跟您說這些心裏話。”
這是老姚旁觀了一場集體婚禮之後的真心感慨。
賈放卻不免有點兒尷尬,憑他的年紀……他還沒有老姚的兒女年紀大。但讓老姚親口說出自己的顧慮總是一件好事。
他想了想,安慰老姚說:“您先別急著下結論,聽我慢慢說完。我提議的這種入股,並不是您以前在餘江的那種合夥辦作坊,大家都有資格,你插一手,我插一腳。”
“我想和您商量的,是股份製合作辦廠。”
也就是說,賈放對紡織廠的那部分投資,主要是為了研製水力紡織機的各種投入。也就是說,研發出來了,好處是大家的,從水力紡織機中賺到的收益,讓大家按入股的比例平分。但若是沒研發出來,這部分損失都算在他頭上。
但賈放心裏有數,表麵看新技術的風險都是他的,其實有啥風險?
老祖先已經成功過一回的機械設備,現在他重新再做,不會有太大的難度。
再說了,退一萬步,如果他們真的沒法兒重新設計出前人已經試製成功的水力紡織機,他還是可以去瀟湘館的藏書室去“求”一些書籍資料,找一找各種紡織機械的設計圖麽,後世的“珍妮紡織機”、“卡特萊特水力紡織機”,圖紙都是能找到的。
散會之後,賈放與桂遐學略談了談。
桂遐學一副自我感覺非常良好的模樣,當著賈放的麵誇誇其談他今日的貢獻:“怎麽樣?我一想便想出了棉麻混織的主意,很厲害吧?”
賈放:……對於紡織從無半點了解,一下就能提出棉麻混紡,這份發散思維,確實值得表揚,隻是這態度也太臭美了點吧?
桂遐學卻拍拍賈放的肩膀:“感謝你這麽相信我呀!”
桂遐學的意思,賈放提出“入股”,就是相信他桂遐學一定能成功,否則賈放也不會用真金白銀來為他擔保。
賈放白他一眼:“若真是走投無路了沒招了就來找我,我再怎麽大方也不會讓自己的投資打水漂的。”
桂遐學卻依舊嬉皮笑臉:“您就瞧好了吧!既然是前人已經做出來的東西,道理總是擺在那裏,咱一定能做出來。”這觀點和賈放還真是驚人的一致。
“對了,”賈放沒忘了問一句,“大家給這紡織廠起名字了嗎?”
桂遐學點點頭:“起了,姐姐們說,就叫‘錦花’,錦上添花的意思。”
賈放:錦上添花……綴錦,很好!
“那就叫錦花紡織廠。”賈放一錘定音。
*
桃源寨籌建紡織廠的事,在鄉民之間反響不小。
有人驚異於秋姐這麽一群婦人,竟然能爭取到賈放的“入股”,並且還安排了一位瀟湘書院的研究員專門來幫她們設計工具設備。
但也有人覺得婦人們此舉不妥,畢竟有人入股,就意味著將來平白把收益分出一部分去。
“紡紗織布不就是你們自己在家裏織著玩的事嗎?何必這麽大張旗鼓地弄一個紡織廠,平白讓旁人把利分了去?”
婦人們一聽這種說辭,便一起“嗬嗬”了。
秋姐最是個伶牙俐齒,口頭上不讓人的,當即譏刺道:“你絲毫不懂紡織的辛苦,就別跟這兒順嘴胡說。有膽兒你就別穿身上媳婦給你織的衣衫,白織了給你穿上身像個人樣了,走出來卻不說人話。”
對方登時便慫了,知道說不過這群女娘,連忙拱了拱手,灰溜溜地走了。
甭管外頭怎麽說,但凡織過布的婦人們卻明白聯合起來有什麽樣的好處:她們當中有的擅長紡線,有的擅長織布,有的擅長曬棉、脫籽、漚麻……大夥兒聚在一處,做最擅長的,效率會比一個人做所有的事要高上很多。再加上從外頭買材料,也是多買些來得便宜。
秋姐當即對自己的夥伴們說:“大家都明白一枚筷子容易斷,一把筷子怎麽掰也掰不斷的道理吧?”
其餘婦人一起點頭,但也有人有些疑慮:“剛剛那人其實是在說分錢給賈三爺的事兒吧?”
秋姐思路依舊清晰:“若是真如賈三爺所說,桂教員能幫咱弄出水力驅動的紡織機,那咱們的利潤,豈不是三倍四倍地翻上去,即便分一些到賈三爺手裏,咱們分到手的錢還是會比以前多,而且還沒以前操勞。”
“怎麽說咱們都沒損失嘛!”
大家都表示明白了,秋姐卻突然神神秘秘地道:“大家千萬想岔了,我們借賈三爺的地,在他的地上建作坊,用他給的錢買材料……按說咱們賺的一切,不該都是賈三爺的嗎?若是換了別的地方,東主老爺最多給咱發點工錢,誰還跟你算這賺來的錢怎麽分?”
“也就是賈三爺良善,照顧咱們,才說這入股的話!”
這是大實話,婦人們登時一起點頭,終於意識到自己賺了大便宜。
“所以別聽人胡說八道,咱們自己認準了,就按自己想的來做。”秋姐定了整個團隊的心,“咱們應該瞅瞅水泥廠的老姚,大家一塊兒從餘江過來的,動手動得早,你瞅人現在生意做得多大,賺了個盆滿缽滿的!”
秋姐口中的“水泥廠”,就是原來的“磚瓦廠”,但是它在很多村民口裏已經改名,叫做“水泥廠”了。剛來時老姚以燒製磚瓦為生,但目前老姚的廠子主業就是燒水泥。
“太行與王屋”的倒塌為水泥廠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這些材料甚至不用老姚特別收集,修築道路的工人們會直接送到水泥廠外的堆石區堆放。
而水泥廠的水泥窯則是日夜不停地燒窯,一袋一袋質量上佳的水泥燒出來,就送到“桃源寨—武元縣”道路施工現場。寨子裏連編織盛放水泥的麻袋都來不及,隻能將那些袋子反複使用。
除此之外,桃源寨裏對水泥的需求量也很大,家家戶戶買了去抹牆抹地麵,抹過之後不滲水,不返潮。
再加上青坊橋的橋墩就是用了水泥的鋼筋混凝土築成,周圍的村鎮都對桃源寨生產的這種新型建築材料十分感興趣。
桃源寨裏的自己人也都十分羨慕水泥廠帶來的滾滾利潤,當即有人提出來,也想和老姚一樣,建水泥廠。
誰說一座寨子裏隻需建一座水泥廠的?
但問題是,整座寨子裏,建水泥窯最好的位置就是老姚水泥廠現在的那個位置。那裏到石灰石的出產地通木軌,運輸極其便利,又緊鄰著青坊河,取河邊的粘土和石灰石一起燒製,也十分便利。等到水泥燒出來,與河沙一起攪拌了做成混凝土,也離不開青坊河。
因此老姚的水泥廠可謂匯聚了天時地利人和,生產條件得天獨厚。放眼桃源寨,幾乎已經再找不到任何一個場所,可以像老姚的水泥廠一樣。
於是,桃源寨裏精明的人們就想出了辦法,他們慫恿老姚擴建水泥廠,並且像賈放當日麵對紡織廠的大姐們一樣,向老姚提出了入股的要求。
“老姚,這麽著,我們家出一份錢,幫你再建一座水泥窯。等新窯建成了,得利咱們兩家一起分,你瞅好不?”
“老姚,俺們這邊幫你還當初你向賈三爺借的創業貸款,用這還貸的錢跟你這兒入股,到時候你的利分幾成給咱就行。總欠著賈三爺的錢,也不是個辦法不是?”
“老姚,你看你,沒日沒夜幹活這麽辛苦。讓咱入了股,咱就讓家裏那兩個大小子來幫您,他們兩個,有的是一把子力氣。”
“老姚,眼下你這廠,每天也就燒這點水泥,各處都嗷嗷地等著。你再不趕緊多建兩座窯,等到別處慢慢也悟過來,將這燒水泥的法子學了去,到時水泥的價格一定會降下來,你想再多賺也來不及啦——”
“老姚……”
可憐的老姚,每天都有人在他耳邊這樣念叨,讓他恨不得每天出門都堵上耳朵。
賈放也找老姚談了一次,問他對水泥廠是個什麽想法,老姚隻幹悶著不開口。
賈放其實也想勸老姚借眼下的好機會擴大生產規模:很明顯,現在水泥廠的生意,老姚一家子是怎麽也忙不過來了,必須引入人手,建一個大規模的生產廠。但是他見到對方的態度,知道老姚心裏比較抗拒。
於是賈放轉著眼珠想了片刻,轉換了話題:“老姚,聽說你閨女也要嫁了?”
老姚一聽見賈放提他的小閨女,那眼裏立即有了神采,連忙點著頭道:“多謝三爺關心,俺閨女……總算要嫁了!”
賈放手中關於老姚的情報其實來自於“桃源寨集體婚禮”的籌備工作報告,裏麵有所有這次參加婚禮新人的姓名和簡單的家庭背景。賈放在裏麵見到了米三刀、田友明、鞠三娘、田小妹、趙五光……以及姚小妹的名字。
老姚膝下有三子一女,姚小妹上頭三個哥哥,隻她一個老幺,老姚便疼得跟什麽似的。
早先賈放廢除桃源寨大額彩禮的時候,老姚就曾經放出話來,堅決擁護賈三爺的主張,他們姚家嫁女,非但不想收彩禮,而是恨不得倒貼嫁妝把閨女嫁出去。
所以姚小妹一直是寨子裏的香餑餑,走到哪裏都有人盯著,單看她花落誰家。誰知她竟挑了個桃源村裏最樸實最不愛說話的土著後生,兩人一起去扯的證,讓寨子裏好多人驚掉了下巴。
老姚卻對這門婚事極其滿意——他最怕閨女上了別的小子的當,被貪他家財的後生,花言巧語給騙了去。結果姚小妹卻慧眼獨具,挑中了一個極老實的。
現在賈放說起這茬兒,老姚的情緒立即好到十二分,滿臉堆笑地與賈放議起“集體婚禮”的具體安排。而且看著他的表情,應當是十分感謝賈放的“相親大會”,為閨女帶來了好姻緣。
賈放心道:這樣也好,不妨到集體婚禮過了之後再與這老姚細談。
*
桃源寨第一次集體婚禮在一個杜鵑花盛開的春日裏熱熱鬧鬧地舉行。
為了這次婚禮,寨子裏所有的辦公機構、生產型企業、事務型單位都放假一天,幫助籌備。瀟湘書院因此放了假,孩子們都在寨子裏撒歡。
三村食堂和各餐飲企業卻作為婚宴的主要承辦方,忙得不可開交。
桃源寨最中心的一片開闊地,也就是平時辦集的位置,這日空出了一大片空地,供新人們行禮及宣誓,周圍則擺上流水席。
集體婚禮的舉行地,到處掛著用紅綢紮起的綢球,配合著桃源寨附近山上滿山遍野的火紅杜鵑,顯得格外喜氣洋洋。
這裏附近的桃源寨各個辦公室門口,此時也打出大幅標語:
“熱烈祝賀各位新人,喜結良緣,永結同心!”
“提倡勤儉持家、拒絕鋪張浪費!”
“集體婚禮好,經濟又周到!”
“移風易俗新桃源,拒絕高額彩禮,憑真心結良緣!”
前來參加婚禮的桃源寨鄉民之中,年輕一輩已經有不少人認識這些“常見字”了,當下解釋給老一輩聽。
“看見了沒,參加集體婚禮,全寨一起幫您張羅,又方便又喜慶,花銷還少。”
“這不幾千號人一起過來為新人恭祝新婚了嗎?”
“哈哈,這次集體婚禮還隻是咱們桃源寨的人一起慶祝,沒準下一回他們武元縣那邊也有人過來和咱一起參加婚禮了呢?到時候準保更加熱鬧。”
無論是桃源村土著,還是餘江來的新移民,新婚都有隨份子送喜錢的習俗。誰知在這桃源寨,習俗竟然也“與時俱進”,進化為送“流通券”。
各家各戶都特地裁了紅紙,在紙上寫上了自家的名字,然後將流通券一包,送給相熟的新人——這樣一來,各方隨了多少禮新人們心裏有數,而旁人卻無從得知,這便少了因攀比而生的好些麻煩。
賈放也在這集體婚禮的現場,看到這情形,頓時聯想起他那個時空還曾有新人掃碼收份子錢,可見這習俗不會變,賀喜的心意不會變,習俗的形式卻會根據時代的不同而不斷演化。
賈放來“主持”這集體婚禮,主要是因為這是寨子裏第一次舉辦這樣的聯合慶祝活動,正好可以促進土著與新移民的良好融合。除此之外,他也有心通過集體婚禮的方式提倡勤儉持家、共同奮鬥的婚姻觀和生活方式。
待到婚禮開始,賈放親自為每一對新人頒發了“桃源寨第一次集體婚禮紀念”,那是一對木雕,各自雕成一隻大雁的形狀,拚在一起便成為一對,寓意相當的吉祥。
賈放在為每一對新人頒發“紀念”的時候,能叫得出每一對新人的名字,知道他們來自何方,是做什麽營生的:
見到米三刀和他那新媳婦的時候,賈放說,這是蜜偶天成;見到田友明和鞠三娘的時候,賈放祝他倆是“糖”無止境,“田”到心裏;見到田小妹和趙五光,賈放開玩笑,趙五光現在至少少了“一光”,起碼不再是光棍了……
桃源寨的每一對新人,都覺得賈三爺特別重視自己即將組建的小家,因此心存感激,每一對都鄭重向賈放行禮,感謝他的精心安排。
之後便是新人們雙雙拜父母長輩,感激養育之恩,以及夫妻對拜,立下誓言會相互扶持,此生不負。
最後自然便是讓整個桃源寨饞了已久的宴席,在武元縣請來的鼓樂隊的伴奏聲中,三村食堂和其他食肆們精心烹製的流水席,就這樣送了上來。所有桃源寨居民,在樂聲、鼓聲、歌聲的伴奏下,開始大快朵頤。
新晉嶽父的老姚,卻選擇在這個時候偷偷地離了席,躲到了他在青坊河一側的水泥廠邊上。
水泥廠的水泥窯今天因為東家的喜事,停窯一天。老姚難得能坐在窯邊,安靜地聽青坊河淙淙的水聲。
早先他親眼看著女兒的小臉上罩著一層幸福的光華,與女婿並肩站在一處時,那喜悅簡直打心眼兒裏冒出來。老姚自覺終於放下了一樁心事,誰曉得那心底卻空落落地難受。
“老姚!”
有個人喚他。老姚聽出是賈放的聲音,趕緊站起來,用衣袖胡亂抹了一把臉,在臉上堆滿笑容,然後轉身。
“賈三爺,您怎麽到小人這兒來了?”
賈放背著手,慢慢邁過堆積在地麵上一堆一堆的廢棄磚瓦,來到老姚麵前。“總算主持完了這次的婚禮,鬆了一口氣,過來找你說說話。”
老姚大致知道賈放向來找他說什麽:“賈三爺,是想來和小人說這水泥廠的事吧?”
“其實小人也想找個機會,跟賈三爺好好嘮嘮。”
這閨女得了好歸宿,老姚心頭鬆了,終於不再悶著,而是把心裏憋了好久的話,朝著賈放一股腦兒給倒了出來。
“小人其實不是計較往外分錢,也不是想獨占這唯一最好的地點辦這水泥廠……小人隻是,隻是不想旁人進來以後,指手畫腳的指點小人該怎麽幹活,怎麽燒窯……更加不想他們一個個地把親眷塞到這裏來幹活……說實話,這合夥搞作坊的虧,小人以前真是吃夠了。”
原來,這老姚以前在餘江就辦過一次燒磚瓦的作坊,後來卻因為與人合夥,憑空被人安插了好些“親戚”在作坊裏,有些人是拿錢不幹事,也有些人喜歡管事,但是卻瞎管,導致磚瓦作坊出的磚瓦品質越來越差,最後黃了。
“賈三爺,”老姚摸著自己的心口,眼淚汪汪地說,“小人現在可算是知道你是怎麽待這寨子裏的百姓的了。大家都跟您的兒子女兒似的,凡事您都想得那麽周到……所以小人才厚得起這個臉皮跟您說這些心裏話。”
這是老姚旁觀了一場集體婚禮之後的真心感慨。
賈放卻不免有點兒尷尬,憑他的年紀……他還沒有老姚的兒女年紀大。但讓老姚親口說出自己的顧慮總是一件好事。
他想了想,安慰老姚說:“您先別急著下結論,聽我慢慢說完。我提議的這種入股,並不是您以前在餘江的那種合夥辦作坊,大家都有資格,你插一手,我插一腳。”
“我想和您商量的,是股份製合作辦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