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大接過了賈放的信,見到上麵按照榮府的慣例封著火漆。他忍不住瞅了賈放一眼,看對方臉色平和,似乎這封信十分尋常。


    但賴大是在賈放手裏吃過大虧的人,麵對這個笑嘻嘻的三爺,完全不敢怠慢。


    他拜托自家老娘,在史夫人跟前特地討了差事,帶上賈代善的幾件夾衣,連同家信與銀兩等物,前往北方與榮國公會合。


    一離京,賴大就在驛站裏挑了賈放信上的火漆,將信取出來仔仔細細地讀了一遍。


    賴大自小讀書認字,他的父母是國公夫人的陪房,對他期望很高,指著賴大跟在賈代善身邊久了,將來不止能脫籍,還能得個小官當當。所以賈放這信對賴大來說,沒有任何閱讀困難。


    而這信也確實沒有提南方桃源村的時。賈放在信中似是就賈代善此前提出的幾個問題一一作答,所寫都是關於北方旱災之事。


    賴大通讀了信件,見確實沒有問題,趕緊將信箋原樣折起,然後火漆將信重新封上。他親眼看榮國公用火漆封信看過很多次,有這個自信,能將重新封起的信封得天衣無縫。


    從驛館得到的消息,榮國公奉旨巡視,已經在北方各州縣打了一個轉,目前正在京師西麵,距離京城大約一百多裏地的德安縣境內。


    賴大有心在榮國公跟前好好表現一番,當下快馬加鞭,在一天裏趕了七八十裏路,隔天一大早就到了德安縣,趕到榮國公暫住的德安縣衙。


    豈料賈代善卻一大早就出去,賴大撲了個空。一直等到深夜,縣衙的人才來叫賴大,說是國公爺回來了。


    賴大交了史夫人和賈放的家信,然後恭敬垂手等候在一旁。他預料到賈代善一定會問自己關於南方桃源村的事,他也已經想好了“一切無事”的說辭,隻說自己惦記著北方旱災的災情,在桃源村將諸事辦妥之後,就立即快馬回京了。


    誰知賈代善先拆了賈放的家信,通讀一遍之後,將信箋舉起來對光看了看,隨後若無其事地將信箋放在桌麵上,轉過身,麵對賴大,態度和煦地問:


    “這信是三爺交給你的?三爺還在京中嗎?”


    賴大感覺自己喉頭一動,咕嘟吞了一大口口水。他反正也沒有退路了,便硬著頭皮說:“是,三爺一直留在京中修園子。”


    賈代善“嗯”了一聲,又拆了史夫人的信看過,將府裏的情形細細問了一遍,然後叫出兩個親兵,說:“給我將這個刁奴拖下去,重打四十大板,連夜丟城外莊子上去。嚴令莊上的人守口如瓶,絕對不能把這刁奴的消息傳回京裏去。”


    賴大一聽,登時魂飛魄散,連聲叫“冤枉”:“國公爺,小人究竟做錯什麽了?”


    “你跟著我身邊的時日久了,膽兒也肥了。連府裏三爺給我的家信都敢拆了?”賈代善麵沉如水,背著手望著眼前趴在地上求饒的賴大。


    在外征戰多年,要是連這麽點兒偵察和反偵察能力都不具備,那賈代善也不可能憑軍功混到今天這個位置上了。


    “你自以為模仿府裏的手法,能將這火漆封得天衣無縫,難道就不曉得拆掉火漆的痕跡是能被人看出來嗎?”


    “放兒在信上警告了,說你是個瞞上欺下的刁奴,今日一見果然如此。”賈代善冷笑道,“枉我還曾對你抱以厚望。”


    “念在你跟隨我這麽些年,我留你一命。”榮國公不是個喜歡煽情廢話的人,輕輕一擺下巴,他的親兵已經上前,將賴大拖了下去,長長的板子架起,衝著賴大的屁股就一五一十地打了下去。


    打完之後,賴大立即被拖上了大車,車駕在天明之後就直奔賈家在京城外的莊子上——從此賴大就隻是個莊上服役的罪奴。但是賈代善對外卻會說,賴大被他派往西麵公幹去了,省得這消息傳到史夫人和賴氏耳中,又鬧得他耳根不清淨。


    賴大被拖走之後,賈代善歎了一口氣,繼續俯首公務。忽聽腳步聲響,賈代善抬頭,見一個十七八歲的年輕人從縣衙大堂後麵轉了出來。


    賈代善連忙起身行禮:“四殿下,這麽晚了,還沒歇下嗎?”


    被他稱作“四殿下”的那個少年搖了搖頭,伸手指了指賈代善手中還未放下的信函,試探著問:“是……是他嗎?”


    賈代善的臉色便轉柔和,點著頭道:“是,是……他。”賈代善本想說,“是我那個不成器的小兒子”,話到口邊還是忍了回去,隻順著四皇子的問話回答。


    “他……他的信中,有……有暗示嗎?”


    四皇子向來有些口吃的毛病,小時很嚴重,如今年紀漸長,多少要好些。賈代善早已習慣了四皇子說話的方式,當下舉起信箋,對著光,說:“放兒在信箋上用針戳了些細小的針眼,將他標注的那幾個字連起來,便知就裏。”


    所以賈放的信,看起來都是無關的言語,實際上已經告了賴大一狀。更要命的是,賴大還自作主張,拆了這封信看過,被賈代善發現了端倪,徹底失去了對賴大的信任。


    賈代善這時雙手將家信奉上,對四皇子說:“四殿下上次的問題,犬子一一有所回應,隻不知道是否能完全解答殿下的疑問。”


    四皇子眼中登時一亮,接過賈代善手中的信,飛快地看起來,看到最後卻又放慢了速度,將信中幾句話翻來覆去地讀了兩遍,想了又想,這才點了點頭,將信箋交換給賈代善,然後長長地歎了一口氣。


    “四殿下,四殿下此次親臨德安縣主持抗災與賑濟,已將諸事想得麵麵俱到,德安縣城外近十萬百姓,無不對殿下存著感佩之心。殿下,此間事務繁雜,您明日還要到臨縣巡視,何妨早些安息?”


    四皇子鬱悶地點了點頭,沒說話,眼神卻依舊望著桌上的那一張信箋。


    賈代善心想:賈放於抗旱救災之事上確實頗有見地,不如將他叫來德安縣看看。於是賈代善便說:“德安離京城很近,不如我明日安排,讓犬兒到此來拜見四殿下?”


    四皇子的眼神登時又亮了,使勁兒點了點頭,腳步輕鬆,轉回後堂的住處去,應當是心頭一樁事放下。


    *


    賈放收到賈代善的信件,不敢怠慢,趕緊收拾了隨身的物事,帶上了趙成,準備出門。賈代善的信使也與他們一路同行,一路上在各處驛站打點,因此賈放這麽個從未“真正”出過遠門的公子哥兒也覺得一路行來頗為順利。


    德安縣是京城西北麵的一座小縣城,往北再走個百餘裏便是黃河。


    兩天之後,賈放跟著父親的信使,從德安縣城的南門入城。賈放一路行來,沒忘了觀察路上流民的情形:總體感覺還好,一路上沿著官道而行,見到的流民不算多,隻偶爾見到幾個,相互攙扶著向南行進的百姓。


    但是看驛道邊麥田裏的情形,賈放意識到即便是京畿一帶在年節時下了好一場春雨,而農人又補種了不少耐旱的作物,歉收也在所難免,今年北方各處能收上來兩三成糧食,就算是很不錯的了。


    更何況,還要提防有極大可能會出現的蝗災。


    賈放一行人一路來到了德安縣的縣衙——這裏儼然是個臨時的救災指揮部。莊嚴的縣衙大門此刻敞開著,不斷有衙役服色的人在此進進出出。賈放聽見有糧行掌櫃模樣的人在縣衙外高聲喊:“不成啊!”另一頭有人卻在喊:“四殿下說了,兩千石糧食,今天傍晚之前必須運到北門……”


    在這忙碌的救災指揮部跟前,賈放著實覺得自己像是個袖手旁觀的“多餘人”。


    他還沒來得及羞愧,賈代善的信使已經在衙門裏問過,出來對賈放說:“三爺,國公爺讓您放下行李,立即前往北門外。他正在北門外十裏的地方巡視流民營,要您趕緊過去相見。”


    賈放趕緊應下,將隨身行李一放,帶著趙成,騎上他們來時的驛馬,徑直出了縣城北門,沿著官道向北,疾馳了大約有七八裏的樣子。趙成突然在賈放身邊問:“三爺,您看那是什麽?”


    賈放也看見了,遠處黑壓壓的一片,連綿不斷。


    “是流民營!”賈放說。


    話說“流民營”這個名字,還是他想出來。當日他在晚晴樓上隨口想出來這麽個名字,後來就寫進了給賈代善的條陳裏。早先在德安縣衙聽見,這個名字已經廣泛使用起來了。


    可是眼前的景象還是給了賈放巨大的震撼:隻見這流民營蔓延大約有十幾裏,向西北方向不斷延伸。流民營大多是露天的,數十個流民擁有一座土灶,在土灶附近的地麵上橫七豎八地鋪著鋪蓋,席地而坐,露天而臥。


    賈放在後世不是沒見過這麽多人。隻是現在麵對這麽多數量的流民,他感覺身後那座德安縣的小縣城,就像是麵對大海的一座小小礁石,一個浪頭襲來,就能將這礁石整個兒淹沒。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基建高手在紅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安靜的九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安靜的九喬並收藏基建高手在紅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