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鬧大了。
待看到已經凍得暈過去的邯鄲侯被宮衛用架子抬進宮裏去的時候,在場的朝臣不約而同地想道。
原本流言和趙家是沒什麽幹係的,但作為燕家目前唯一的姻親,還是不可避免的被波及到。而燕趙兩家的關係又的確非同一般,守望相助一百年的情分並不隻是紙麵上的,無論趙家是什麽反應,都難免會被猜忌,不然趙太後也不會忐忑不安地將趙國侯召進宮裏來詢問了。
這本是死局,邯鄲侯卻用這種以退為進的方式來表明自己、整個趙家都是忠心的。
不是說我掌握未央宮衛隊卻不忠心嗎?那我現在就自請交還手令虎符。
不是說我趙家對天家不忠不孝嗎?那我就認罪,我自請入昭獄受罰。
不是說我有大逆不道的念頭嗎?什麽東西我都還給天家,隻留一身正我清白的白衣。隻此一身如何大逆不道?
連先帝的母族,隻是稍微波及到了一點的趙家都尚且要用這種手段為自己伸冤,那麽處於旋渦中心的燕家又要用何種手段?
況且外戚本身就代表了皇帝的臉麵,先帝失足駕崩的事本就讓天家很是丟臉了,先帝母族又傳出這樣的流言,無論是真是假,天家落麵子是一定的了。這件事無論趙家還是燕家都無法自證清白,因為一不是誣告,沒有人告發或是彈劾,盡是長安的流言蜚語,二沒有證據,逐風捉影的事兒要如何證明自己沒做過?
換作任何一個時候,無論是真是假都會在皇帝心裏留下芥蒂,正所謂三人成虎,眾口鑠金,一萬個人說同一句話,不是真的也是真的了。這種情況下皇帝就算是再信任,心裏都會有一絲懷疑,但凡掌權者都會有這種疑心病,不然史上為何那麽多年輕時英明神武的皇帝年老了卻疑神疑鬼心性大變?
隻要開始懷疑,留給燕趙兩家最輕的處置都是暫且革職查辦,重則抄家滅族。因為換任何時候天家的神經都不會這麽敏感,都會維穩,日久見人心,時間長了不愁看不出到底是什麽樣的人,隻是小皇帝尚在繈褓,朝臣都人心惶惶,宮裏頭的太皇太後、皇太後哪一個打包票說外戚一定不會造反?哪一個敢說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絕不會有二心?
誰也不敢擔這樣的風險,勢必要將駙馬都尉和錦衣衛指揮使換了人選,說不定河東太守的位置也要換人。就算燕趙兩家不想換,流言蜚語都得逼著他們不得不自請辭官。
小皇帝在這種風聲裏長大,還會對燕趙兩家有什麽好印象嗎?
這是明謀,是最惡毒的連環計。
邯鄲侯舍了一切以身破局,卻也未必能全身而退。
最終鹿死誰手,要看長公主,看陳太後,看趙太後。
“大晉已經幾十年沒有人叩闕鳴冤了,還是連敲九聲。”右相幽幽地道,當先進了未央宮。
在他身後的幾位重臣麵色都不算好看,像右相這樣既無族親又無兒子的終究是少數,大多數人或是主動或是被迫都摻和進了這件事情中,有自己想著下場撈點好處的,也有被兒子或是姻親拖累的。誰也算不得無辜之人。
未央宮殿上,長公主的麵色也不好看。
這是早先設計好的破局之法,除此之外還有別的計策在後邊,隻等時機恰到好處。她卻沒有想到,這個二表哥能對自己如此狠心,未央宮門前可是一大片用石磚鋪就的空地,不遮風不擋雨,便是夏日夜裏一身單衣站在那裏也會覺得冷,何況是這個時節,又下了大雪。
二表哥不肯給自己留一點退路,她又怎麽能心軟?
長公主半點沒提及邯鄲侯的事,隻是板著臉處理朝政,麵色也比往日陰沉許多。沒有哪個敢不張眼睛地去觸她的黴頭。
有言官小心翼翼地提及長安裏最近的流言,卻也不敢說燕家趙家如何如何,隻是說這有損天家威名,請長公主早做決斷。
兵部尚書聽了立刻上前,脫帽跪下,道:“微臣薊侯、兵部尚書燕嵐,臣有罪,請長公主允許臣辭官歸家。”
一眾朝臣:“……”
長公主麵色更是冷若寒霜。
過了半晌,長公主才從緊咬著的牙縫裏擠出一句話來,道:“兵部尚書無罪,本宮不準。若是無事,即刻退朝!”
陳太後的最近的心情著實不怎麽樣,先是娘家侄子惹出了不少禍端,雖然嚴懲了那個不肖子,剛過繼的那個孩子陳化也還算懂事,她本來以為沒事了,畢竟長安裏可沒幾個姓顧的大戶人家,賠罪送些東西也就罷了。結果長公主告訴她,那顧令儀是鎮南將軍兄弟的子嗣,繼父是當朝右相,她不得不挑出不少好東西送到顧令儀的宅子去賠罪,因為右相府是不收宮裏和姻親以外送來的東西的。
陳家家底比不得燕趙兩家,陸成侯先前死了妻子又丟了兩個孩子,原配的嫁妝一點不差地退回給人家了,因為陳家理虧還補了很多。如今的陳家是拿不出賠給右相府的東西的,陳太後隻能從自己的私房裏出,這些可都是一點一點攢下的,很有大一部分是昭德皇後賜下來的,當然也有趙太後賜的。這些東西都是珍品,甚至有獨一無二的物件,卻要為了別人的錯送出去,這讓陳太後心痛了很長時間。
也讓她對於陳度更恨了,恨不得把這個不肖子打死,因而每逢休沐就將陳化召進宮裏來,生怕這個孩子也長歪了,更重要的是向陸成侯表達自己對陳化的好感。陳化也的確合她心意,和顧令儀相處得竟然還不錯,還能和燕家的老三成了友人,竟然隨著燕三開始習武了,還說大丈夫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讓陳太後高興了好一陣子。
但也沒高興多久,因為長安的流言蜚語傳開了。
燕趙陳三家同為外戚,陳家是最弱的一環,也是最不堪一擊的,如果燕趙兩家因此倒了,陳家難道會有什麽好下場嗎?她對陸成侯有幾把刷子還是心知肚明的,做個奉車都尉隻能說是勉勉強強,想要扛起外戚的大旗卻是做不到的。
因此陳太後坐立不安,經常讓人出去打探消息,生怕哪一天突然得知陸成侯府抄家滅族的消息,又或是流言裏帶上了陳家。
陳太後喚來一個宦官,問道:“最近長安或宮裏有什麽有意思的事兒嗎?”
宦官在陳太後身邊伺候許久了,知道她除了私房錢和小皇帝之外事大多都不在意,能被陳太後特意問起來的隻有長安的流言蜚語了。陳太後是想問有沒有和陸成侯府有關的流言的,但直接問倒顯得她像是和這件事有什麽關係一樣。
宦官答道:“回稟太後,長安裏倒是沒什麽有意思的事,不過今天早晨倒是有兩件事,奴婢也不知道該不該和您說……”
陳太後眉頭一皺,道:“說來聽聽。”
“第一件事是,邯鄲侯早晨叩闕鳴冤,被凍暈過去了。”
陳太後眉頭禁不住一跳,“邯鄲侯叩闕鳴冤?”
宦官詳細給她說了說早朝前的事。
陳太後眉頭漸緩,出麵的既不是趙國侯也不是趙國侯世子,邯鄲侯是要另立門戶的,還代表不了趙家。她問道:“第二件事是什麽?”
“第二件事是,兵部尚書上書辭官。”
陳太後對前朝的事不是特別敏感,官職也不大記得住,先前宦官若是稱呼邯鄲侯為駙馬都尉,她可能就想不起來這人是誰了。兵部尚書也是一樣。宦官看她一副不解的神情,解釋道:“便是薊侯,燕侯的父親。”
“原來是薊侯……薊侯?!”陳太後的眼神頓時就銳利了起來。燕趙兩家同氣連枝,薊侯如果請辭,趙國侯會不請辭嗎?那到時候陸成侯要不要請辭?燕趙兩家請辭了還有多年積蓄和名望在外,陳家有什麽?一個食邑六百戶的陸成侯?
大多數外戚是靠著皇帝的寵信才能掌權的,也有少部分有實力的,陳家是前者,燕趙兩家是後者。如果沒了這份寵信,陳家能在長安活多久?就憑她那個連妻兒都能弄丟的兄長能支撐門楣?沒了燕趙兩家扶持,陳家將來會不會拖累她的兒子?
天大地大,她兒子最大!
思來想去之後,陳太後立刻道:“去看看長公主是否已經下了朝,若是下了朝,快快請來。”
這一個月長安的流言蜚語變換了數個模樣,卻沒有人去壓製,連宮裏的官宦侍女都在悄悄地傳流言,這說明長公主是故意放任的,放任外頭傳播著抹黑外戚的流言。
她既無長公主的智慧也沒有她的手段,對朝政如何處理也不感興趣,隻要她的兒子能平安長大,順利親政就行。所以她從來不過問朝廷上的事,但不代表陳太後不能過問。作為皇帝生母,她若是鐵了心,也能給長公主製造點麻煩。
無論長公主打著什麽主意,外戚絕對不能倒!
外戚是最忠於皇帝的,誰都可能反,唯獨外戚不會反。
待看到已經凍得暈過去的邯鄲侯被宮衛用架子抬進宮裏去的時候,在場的朝臣不約而同地想道。
原本流言和趙家是沒什麽幹係的,但作為燕家目前唯一的姻親,還是不可避免的被波及到。而燕趙兩家的關係又的確非同一般,守望相助一百年的情分並不隻是紙麵上的,無論趙家是什麽反應,都難免會被猜忌,不然趙太後也不會忐忑不安地將趙國侯召進宮裏來詢問了。
這本是死局,邯鄲侯卻用這種以退為進的方式來表明自己、整個趙家都是忠心的。
不是說我掌握未央宮衛隊卻不忠心嗎?那我現在就自請交還手令虎符。
不是說我趙家對天家不忠不孝嗎?那我就認罪,我自請入昭獄受罰。
不是說我有大逆不道的念頭嗎?什麽東西我都還給天家,隻留一身正我清白的白衣。隻此一身如何大逆不道?
連先帝的母族,隻是稍微波及到了一點的趙家都尚且要用這種手段為自己伸冤,那麽處於旋渦中心的燕家又要用何種手段?
況且外戚本身就代表了皇帝的臉麵,先帝失足駕崩的事本就讓天家很是丟臉了,先帝母族又傳出這樣的流言,無論是真是假,天家落麵子是一定的了。這件事無論趙家還是燕家都無法自證清白,因為一不是誣告,沒有人告發或是彈劾,盡是長安的流言蜚語,二沒有證據,逐風捉影的事兒要如何證明自己沒做過?
換作任何一個時候,無論是真是假都會在皇帝心裏留下芥蒂,正所謂三人成虎,眾口鑠金,一萬個人說同一句話,不是真的也是真的了。這種情況下皇帝就算是再信任,心裏都會有一絲懷疑,但凡掌權者都會有這種疑心病,不然史上為何那麽多年輕時英明神武的皇帝年老了卻疑神疑鬼心性大變?
隻要開始懷疑,留給燕趙兩家最輕的處置都是暫且革職查辦,重則抄家滅族。因為換任何時候天家的神經都不會這麽敏感,都會維穩,日久見人心,時間長了不愁看不出到底是什麽樣的人,隻是小皇帝尚在繈褓,朝臣都人心惶惶,宮裏頭的太皇太後、皇太後哪一個打包票說外戚一定不會造反?哪一個敢說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絕不會有二心?
誰也不敢擔這樣的風險,勢必要將駙馬都尉和錦衣衛指揮使換了人選,說不定河東太守的位置也要換人。就算燕趙兩家不想換,流言蜚語都得逼著他們不得不自請辭官。
小皇帝在這種風聲裏長大,還會對燕趙兩家有什麽好印象嗎?
這是明謀,是最惡毒的連環計。
邯鄲侯舍了一切以身破局,卻也未必能全身而退。
最終鹿死誰手,要看長公主,看陳太後,看趙太後。
“大晉已經幾十年沒有人叩闕鳴冤了,還是連敲九聲。”右相幽幽地道,當先進了未央宮。
在他身後的幾位重臣麵色都不算好看,像右相這樣既無族親又無兒子的終究是少數,大多數人或是主動或是被迫都摻和進了這件事情中,有自己想著下場撈點好處的,也有被兒子或是姻親拖累的。誰也算不得無辜之人。
未央宮殿上,長公主的麵色也不好看。
這是早先設計好的破局之法,除此之外還有別的計策在後邊,隻等時機恰到好處。她卻沒有想到,這個二表哥能對自己如此狠心,未央宮門前可是一大片用石磚鋪就的空地,不遮風不擋雨,便是夏日夜裏一身單衣站在那裏也會覺得冷,何況是這個時節,又下了大雪。
二表哥不肯給自己留一點退路,她又怎麽能心軟?
長公主半點沒提及邯鄲侯的事,隻是板著臉處理朝政,麵色也比往日陰沉許多。沒有哪個敢不張眼睛地去觸她的黴頭。
有言官小心翼翼地提及長安裏最近的流言,卻也不敢說燕家趙家如何如何,隻是說這有損天家威名,請長公主早做決斷。
兵部尚書聽了立刻上前,脫帽跪下,道:“微臣薊侯、兵部尚書燕嵐,臣有罪,請長公主允許臣辭官歸家。”
一眾朝臣:“……”
長公主麵色更是冷若寒霜。
過了半晌,長公主才從緊咬著的牙縫裏擠出一句話來,道:“兵部尚書無罪,本宮不準。若是無事,即刻退朝!”
陳太後的最近的心情著實不怎麽樣,先是娘家侄子惹出了不少禍端,雖然嚴懲了那個不肖子,剛過繼的那個孩子陳化也還算懂事,她本來以為沒事了,畢竟長安裏可沒幾個姓顧的大戶人家,賠罪送些東西也就罷了。結果長公主告訴她,那顧令儀是鎮南將軍兄弟的子嗣,繼父是當朝右相,她不得不挑出不少好東西送到顧令儀的宅子去賠罪,因為右相府是不收宮裏和姻親以外送來的東西的。
陳家家底比不得燕趙兩家,陸成侯先前死了妻子又丟了兩個孩子,原配的嫁妝一點不差地退回給人家了,因為陳家理虧還補了很多。如今的陳家是拿不出賠給右相府的東西的,陳太後隻能從自己的私房裏出,這些可都是一點一點攢下的,很有大一部分是昭德皇後賜下來的,當然也有趙太後賜的。這些東西都是珍品,甚至有獨一無二的物件,卻要為了別人的錯送出去,這讓陳太後心痛了很長時間。
也讓她對於陳度更恨了,恨不得把這個不肖子打死,因而每逢休沐就將陳化召進宮裏來,生怕這個孩子也長歪了,更重要的是向陸成侯表達自己對陳化的好感。陳化也的確合她心意,和顧令儀相處得竟然還不錯,還能和燕家的老三成了友人,竟然隨著燕三開始習武了,還說大丈夫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讓陳太後高興了好一陣子。
但也沒高興多久,因為長安的流言蜚語傳開了。
燕趙陳三家同為外戚,陳家是最弱的一環,也是最不堪一擊的,如果燕趙兩家因此倒了,陳家難道會有什麽好下場嗎?她對陸成侯有幾把刷子還是心知肚明的,做個奉車都尉隻能說是勉勉強強,想要扛起外戚的大旗卻是做不到的。
因此陳太後坐立不安,經常讓人出去打探消息,生怕哪一天突然得知陸成侯府抄家滅族的消息,又或是流言裏帶上了陳家。
陳太後喚來一個宦官,問道:“最近長安或宮裏有什麽有意思的事兒嗎?”
宦官在陳太後身邊伺候許久了,知道她除了私房錢和小皇帝之外事大多都不在意,能被陳太後特意問起來的隻有長安的流言蜚語了。陳太後是想問有沒有和陸成侯府有關的流言的,但直接問倒顯得她像是和這件事有什麽關係一樣。
宦官答道:“回稟太後,長安裏倒是沒什麽有意思的事,不過今天早晨倒是有兩件事,奴婢也不知道該不該和您說……”
陳太後眉頭一皺,道:“說來聽聽。”
“第一件事是,邯鄲侯早晨叩闕鳴冤,被凍暈過去了。”
陳太後眉頭禁不住一跳,“邯鄲侯叩闕鳴冤?”
宦官詳細給她說了說早朝前的事。
陳太後眉頭漸緩,出麵的既不是趙國侯也不是趙國侯世子,邯鄲侯是要另立門戶的,還代表不了趙家。她問道:“第二件事是什麽?”
“第二件事是,兵部尚書上書辭官。”
陳太後對前朝的事不是特別敏感,官職也不大記得住,先前宦官若是稱呼邯鄲侯為駙馬都尉,她可能就想不起來這人是誰了。兵部尚書也是一樣。宦官看她一副不解的神情,解釋道:“便是薊侯,燕侯的父親。”
“原來是薊侯……薊侯?!”陳太後的眼神頓時就銳利了起來。燕趙兩家同氣連枝,薊侯如果請辭,趙國侯會不請辭嗎?那到時候陸成侯要不要請辭?燕趙兩家請辭了還有多年積蓄和名望在外,陳家有什麽?一個食邑六百戶的陸成侯?
大多數外戚是靠著皇帝的寵信才能掌權的,也有少部分有實力的,陳家是前者,燕趙兩家是後者。如果沒了這份寵信,陳家能在長安活多久?就憑她那個連妻兒都能弄丟的兄長能支撐門楣?沒了燕趙兩家扶持,陳家將來會不會拖累她的兒子?
天大地大,她兒子最大!
思來想去之後,陳太後立刻道:“去看看長公主是否已經下了朝,若是下了朝,快快請來。”
這一個月長安的流言蜚語變換了數個模樣,卻沒有人去壓製,連宮裏的官宦侍女都在悄悄地傳流言,這說明長公主是故意放任的,放任外頭傳播著抹黑外戚的流言。
她既無長公主的智慧也沒有她的手段,對朝政如何處理也不感興趣,隻要她的兒子能平安長大,順利親政就行。所以她從來不過問朝廷上的事,但不代表陳太後不能過問。作為皇帝生母,她若是鐵了心,也能給長公主製造點麻煩。
無論長公主打著什麽主意,外戚絕對不能倒!
外戚是最忠於皇帝的,誰都可能反,唯獨外戚不會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