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兆忱氏王朝治理天下的這五百年間大體可分為可分文兆三百年和武兆二百年。


    文兆時期最為興盛,棋茶書畫、詩詞歌賦、百家學問熔於一爐,可文人治國的弊端也使得王朝在興盛百年之後,整個官場變得迂腐不堪,舉國上下頹廢荒涼,亂民四起。


    因此在二百年前,大兆武烈帝整頓官場,並將文兆改為武兆,以武立國,除叛亂、殺反賊、鎮藩王、開疆拓土、收複失地,為大兆王朝重開盛世。直到上一代申武帝時,武兆版圖已經可縱橫萬裏。


    申武帝忱堯在位時,朝中曾出現過一位英年早逝的天縱奇才。


    那位讀書人劃分天下、填補州郡、刪減地方,最終將紛繁複雜的古老地名,錯綜複雜的地域劃分規整為如今的武兆二十八州,二百一十四郡。


    大小相宜,井井有條。


    申武帝大喜,為此在分封七個皇子時,特意以新州名命名,封一字王。隻是三王之亂至太子忱乾登基以來,已七去其四。先有秦、齊、雍叛亂,再有蜀州蜀王忱毓禪位晏臨霄親弟弟晏臨淵歸隱清城山以求自保,如今隻剩魏、楚、閩三字為親王,另存一個至開國之日起便世襲罔替的殷氏燕北王。


    眾所周知先帝忱堯在位的三十四年間“重武輕文”,以武平亂局,馬上安天下。究其半生功過,也是毀譽參半,其殿前親封的“十大治世能臣”中就有七人是武夫。


    而那位改州製的讀書人便是武兆王朝二百年間的第一文臣,曾被一向見不得文人的申武帝視若良師益友,並為其親自賜下功德牌匾,上書“一品風流”,武兆申武年間的無雙國相,“一品神卿”—宋光霽。


    隻是申武十六年時,這位風采無雙的宋神相死於相位,年僅三十二歲,死因成謎,至今無人知曉。


    這位出身名門的宋神卿,少年時曾拜於天下第一書院軒轅書院號稱“未出山已知天下”的諸葛大先生門下。少年學成後,一出書院便連中三甲,一篇狀元文讓向來不通五經的申武帝都讚不絕口。在朝十二年,其僅憑一張三寸舌便屢立奇功。


    德行上,能使王朝眾多功勳武將甘願爭相為其牽馬;謀略上,為天下文人廣開文路,為天下武夫大改武將官製引得江湖宗師入朝為官,文武並舉,朝野安寧;文治上,頻出新政上下並施,填補王朝百年積攢下來的弊病,安定社稷。可以說這位“神卿”用一個人的十二年,重振了整個王朝。


    以至於這位第一文人死時,舉國同哀,連同國柱欒靈玉在內的十六位王朝戰功地位皆是絕頂的武將親自為其抬棺,數萬書生自發送行,京城中各色女子哭倒街頭。舉國齊哀。也是自此之後,先帝忱堯不再立相。


    文人極致,不過如此!


    如果說那位八百年前的劍帝,是天下執劍之人的向往,那麽這位聞名於武兆申武年間的一品神卿,便是百年間天下文人的夢想。


    自神卿宋光霽規整地製以來,王朝二十八州除邊境九州之外,一州之長皆為刺史,多由文官擔任,邊境九州責由武將擔當一州之長,稱作都督。


    與曆史不同,自成一體。


    可並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武兆這二十八州之外還有存在著大小諸國:


    北境之外,有如今一統四部,疆域可占武兆三分之一的鮮努王建立的大汗國虎視眈眈,大戰不起,小戰不斷。


    南境有二百年前文兆末期的叛黨餘孽,逃至蛟州以南,憑借天險建立的南象國,妄圖重回中原。


    西境有名存實亡的南昭諸部。


    東海更有扶桑小國,不值一提!


    而這些武兆鄰國中,真正算得上曆史積澱深厚的當數西北邊境之外的獨孤大桓。


    桓國地處武兆涼州以北,所轄劃分天聖,樓蘭,敦煌,玉河,蕭圖五州。


    桓國獨孤氏相傳早在八百年前便已在中原建國,曾與那個在江湖上流傳至今的千古劍帝爭過天下,其最興盛時甚至可以吞下半個中原江山。


    可惜自劍帝隱於江湖後,中原被後來居上的殷氏收入囊中,建立了二百年國祚的大殷,桓國一路潰敗,最後隻得偏居一隅,在離曾經都城千裏之遙的天聖州建都,苟延殘喘至今。


    隨後大兆始祖皇帝滅殷朝而雄踞中原,桓國國土一度縮減至如今的涼州以外,自此以後,桓國獨孤氏便再無人能率眾重返中原。


    有先人評價曆史時這樣說:桓國獨孤氏,代代為賢君,可惜百年沒出過一個野心勃勃之流,不敢與這天下爭一爭,一味求存,不思開疆拓土,偏安至今。


    大兆建國五百年間,曆代君王何曾不想吞並大桓這個來自中原的“屬國”,可就是在大桓獨孤王室一代代君王勵精圖治的運作之下,偏偏是憑借著這五州之地,百萬之民,殘喘至今。


    武兆申武年間忱堯在位時期,西北桓國獨孤氏曾經曆過兩起大患,幾盡滅國。


    一事為桓兆和親,另一事為獨孤氏內亂。


    當年的桓王獨孤楚一生曾有三子一女。尤其是其女兒,還未出過閨閣便已是名滿天下,被稱為“天下第一美人”,其容貌號稱“國色掩千古,玉顏羞群芳”,更引得當時武兆無數風流士子借口遊曆求學之名不遠萬裏奔赴桓國,隻為一睹美人風彩,那怕是遠遠看一眼!


    世人隻說美人可惑國,但不知其也可救國。


    申武三年,申武帝忱堯下旨派遣有“鐵將”美譽的心腹愛將莫誌淳率三十萬大軍陳兵西北,攻取大桓。


    三十萬雄兵壓境,桓國上下人心惶惶。


    然而在一國生死存亡之際,獨孤帝竟然力排眾議,準了桓國帝師一個文人領兵禦敵。也正是這位很少顯山露水、少有人知的一國帝師親手造就了一場以多勝少的完美“守國之戰”。


    這位帝師僅以一人之力“紙上談兵”運籌帷幄、排兵布陣、詭兵奇出、謀略如神,與那位當時剛剛在燕北一戰成名的武兆鐵將周旋於玉河州邊境三月有餘。


    三月之間,武兆無一兵一卒踏入大桓國境!


    這位讀書人最終竟以桓國十三萬兵力為代價,換掉了武兆二十萬主力。這場兩國攻守戰,最終竟是以武兆“鐵將”莫誌淳退兵收場。


    震驚兩座朝堂。


    從那以後,世人便皆知西北桓國有個不輸武兆“神卿”宋光霽的讀書人。隨後有人得知,那個讀書人出身中原,名為,秦若陽!


    更有人言,得宋光霽、秦若陽一人者可得一國,二人兼得者可得天下!


    可人力終有窮時,玉河州一戰,雖為桓國出了一口憋在心口百年的惡氣,但也使桓國外患空前加劇,北境汗國虎視眈眈,東境武兆受此屈辱更是難免要卷土重來。


    正所謂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此戰之後,桓國國力大損,再也不可一戰!


    一國存亡隻在一線之間,不得已之下,當時的桓國君主獨孤楚隻得罷免帝師秦若陽,含淚拱手送出其掌上明珠,派遣使臣向武兆求親。


    不禁感慨,“天下第一美人”、堂堂獨孤公主,竟要淪為他人玩物?


    而那位身不由己的美人,就這麽和自己的國家告別。


    她對自己的國心灰意冷,毅然獨行中原,一別便是永別。


    卻正是這個傾國傾城的大桓公主,救了整個大桓國一命---申武六年,桓國公主獨孤氏在國柱欒靈玉護送下入京,那一天京城數萬人出城迎接,隻為一睹這傳聞中的天下第一美人。同年,申武帝忱堯不顧眾人反對,下旨立大桓獨孤氏為武兆皇後,母儀天下!


    誰也不會想到那個毅然出城,孤身南下,背負一國命運的獨孤公主,最後竟然能做了武兆皇後,生下了如今的淳豐帝,忱乾!


    大桓開國至今巍巍八百年,到最後竟要靠一個女子脫滅國之難!可憐!可悲!


    申武三十年,大桓國君主獨孤楚病死。死時曾看向東方,或許是仍存一統中原之誌死而有憾,亦或許是身為父親心存愧疚!


    之後,一向性情寡淡寄情詩文的獨孤楚長子獨孤南繼位主持朝政。


    可自認胸懷遠誌,謀略不輸其大哥的二王爺獨孤北卻心有不甘,他私下聯合獨孤氏皇親暗中操控樓蘭、敦煌兩州兵權,企圖奪位。


    申武三十一年,獨孤北樓蘭州兵變,帶兵殺入天聖州,親手屠盡了自己的皇兄滿門,弑兄上位,甚至連其兄長剛出生的幼子也沒有放過。


    獨掌玉河州兵權的三王爺獨孤朔在得知此事後氣急,揚言“不恥為反賊之臣”,竟直接將玉河州一州之地拱手送給了武兆,使得桓國玉河州變成了武兆第二十九州——桓州,而獨孤朔自己則放著一國藩王不做,為武兆當了個桓州都督。


    女兒救國,兒子亂國。滑天下之大稽!


    申武三十二年,桓帝獨孤北派出眾多江湖殺手,奔赴中原。


    隨後有江湖傳言流出,獨孤南門客曾在兵變中用自己的兒子換出了獨孤南幼子,且獨孤北奪位後老太師秦若陽不知去向,似乎是去了中原。


    有一文人縱觀桓國曆史時歎曰:


    立身不與九州同,存亡難得自在朝。


    西北獨孤八百年,不愧生民不負天。


    八百年獨孤,八百年榮辱,又有幾分對錯!


    ——再回正題。


    啟山竹屋,西蜀劍仙之子晏龍雨醒來後看到的那個坐在門檻上的冷俊同齡稚童,便是被門客換出的獨孤南幼子,獨孤楚之孫,當今武兆太後的小侄兒,天子忱乾素未謀麵的小堂弟,桓國皇子,獨孤浩蕩。


    那個門口劈柴的嚴肅老儒生,正是帶著小皇子來到中原避難,曾教過獨孤楚、獨孤南以及這位小皇子的桓國三朝帝師,被桓帝獨孤楚稱作“問天先生”的秦若陽。


    世人隻知那“神卿”宋光霽出身軒轅書院,文才無雙,卻鮮有人知道這位出身中原的大桓帝師秦問天也是軒轅書院的得意門生。正是那“一品神卿”的師兄,那位諸葛先生的大弟子,當年的軒轅四傑之首。


    更沒人會想到,他秦若陽也曾去過武兆金鑾殿,其入那武兆金鑾殿時,他那小師弟宋光霽,甚至還是一個連聖人典籍都沒讀完的孩兒!


    軒轅書院,盡出大才!不愧為當今天下學府之冠!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龍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可笑無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可笑無謀並收藏龍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