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往鐵包裏麵吹風,為的不是提高多少溫度,焦炭燃燒的爐溫不低,出來的白口鐵已經是非常接近高碳鋼的生鐵了。</p>
就多了一點雜質和碳含量,鐵包中最後的氧化反應,去除了一點點的磷、矽、錳、碳,鋼就出爐了。</p>
省了炒鐵和鍛打, 效率大增,產量也會大增。</p>
煉鋼高爐一爐能出鋼一千五百斤,一天能開爐一次,這樣的高爐,幽州有四座,一年能產鋼兩百多萬斤。這個數量不少了, 東漢末年, 全國一年才能出產五百萬斤鋼,再建幾座高爐, 他能超越整個東漢。</p>
可惜鐵礦石的挖掘速度,物料的粉碎速度,限製了高爐的產能,盲目擴大不可取。</p>
礦洞就那麽幾個。</p>
探礦的得努力呀,他派出去很多探礦隊了,漁陽縣北麵山區,軍都山山區,有銅有金銀有煤,土垠、海陽、令支、徐無周邊有煤有鐵,可找不到礦脈啊,他也是隻知道這個區域有礦藏,根本不知道具體位置。</p>
空有寶山而不得入,抓心撓肝啊。</p>
高爐在檢查爐膛,另外一座炒鐵爐正要改建, 圖紙和製備流程已經發往漁陽縣和涿縣,那裏的高爐也會改成煉鋼爐, 鋼的產量會越來越高,打造戰具的工坊,可以提高產能了。</p>
光有鋼錠是不行的,得把它打造出來才有用。</p>
劉襄在甲胃、刀劍、矛戟工坊轉了一圈,秀了一下存在感。</p>
兵器工坊大多改用夾鋼法打造,流水線作業漢朝的工匠原本就是這麽幹的,抽取了幾件成品檢查,質量不錯,沒發現以劣充好的事情。</p>
每件兵器的銘文都記錄了各道工序的工匠,出了問題直接能找到他們頭上,處罰很重,還會連坐,隻要工官不出問題,工匠是不敢亂來的。</p>
甲胃工坊的人最多,冷鍛魚鱗甲、鐵紮甲、革甲,工序繁多,對人力的消耗很大。</p>
幾千個工匠忙忙碌碌,可產量卻不高。</p>
沒辦法,一套紮甲兩千多個甲片, 鍛打匠人製作了甲片,過一遍檢查,合格的送到髹漆匠人那,髹漆五六遍,再過一遍檢查,合格的送到巧手匠人那串聯,最後成甲得經過刀劍劈砍和弓弩試射,這兩道檢查工序合格,才會入冊存入府庫。</p>
一個月做不了多少套。</p>
冷鍛甲更費時間,現在一個月能出四套了。</p>
甲胃是真的費時費力,一套鐵紮甲消耗的人力物力和時間,夠武器工坊做出一堆的刀劍矛戟了。</p>
著甲率的提高,太難了。</p>
安平軍鐵甲不到八千,革甲剛剛過萬,還有三千多人,穿著胡人那種劣質的整張皮子的皮甲,這些就是所有的鎧甲了。鑄鐵兜盔倒是不少,已經全軍普及,那個製作的快,用模具澆灌就行,現在鋼材已經能量產,鋼盔肯定要逐步替代鐵盔的。</p>
最後去的弓弩作坊,古人製作弓弩有講究,冬製木,春製角,夏製筋,秋合和,還有什麽北兩年南三年。</p>
其實沒那麽玄乎,也不會兩三年才能出一批弓弩。</p>
冬天伐木是因為水分低,北方需要陰幹兩年,南方潮濕要陰幹三年。</p>
春天割牛角是古人覺得春天牛的血氣旺盛,角更優秀。</p>
夏天太陽熾烈,製筋更容易幹燥。</p>
秋合和這個說法,就是儀式感作祟,其他三個季節都有事做,秋天也不能落下呀,幹脆就在秋天開工組合吧。</p>
</p>
大多是封建糟泊,信他個鬼,原料一批趕一批,什麽時候都能製作。</p>
劉襄對軍隊戰具的規劃,弓弩是他最重視的,遠程武器至少要達到七成的持有率,可惜弓弩嚴重不足,現在隻能用飛梭替代。</p>
他麾下的所有騎兵都已經裝備了角弓,缺口在步卒這裏,安平軍步卒已經有弩八千具,至少還缺八千,有弓七千張,至少還缺一萬五千張。</p>
弓弩作坊平均兩個月才能出一批成品,弩兩百,弓三百,弓弩匠人的技術要求比較高,也不好弄到手,他手下工匠不足。</p>
看樣子,還是得依靠繳獲。</p>
在弓弩作坊他還看到一個好東西,火牆,應該說是火牆和火炕的結合體。</p>
弓弩作坊不許有明火,容易引起火災,有個叫張悠的曹長,就沿著牆邊用土坯磊了個寬一步,長一丈,高四尺多的,炕不是炕,牆不是牆的建築,裏麵規劃了煙道,一邊是室外火爐,一邊是順著牆通往屋頂的煙囪。</p>
他管這個叫暖台,給工坊的匠人取暖用的。</p>
想法真不錯,劉襄還真是忘記了用火炕和火牆取暖的辦法,一看見這個,他才想起來。</p>
跟張悠說了一下他的想法,火牆和火炕隻要煙道的規劃不出問題,土坯、紅磚都能搭建,再用粘土勾縫,是冬天取暖的好東西,比火塘和炭盆強多了。</p>
就是得注意煙囪,現在百姓的屋頂很少用瓦,還是茅草居多,煙囪得搭建得高一點,還得在下風口,最好做一些遮擋,否則容易點燃屋頂,這麽一想,他有點猶豫,到底該不該推廣出去呢?</p>
說了一下心中憂慮,劉襄問道:“張曹長,你覺得該不該推廣呢?”</p>
張悠撓撓頭,小心的回道:“要是煙道做長一點,應該不會引起火災吧?”</p>
“多畫幾張圖紙,先在各處工坊和縣裏署衙推廣,讓他們多注意,看看效果再說。”劉襄還是決定推廣,但要先試點。</p>
這些地方如果發生火災,有專門的人員看護,出不了太大的問題,就算有損失,劉襄擔得住。</p>
百姓不行的,家中走了水,這種損失他們扛不住,怕是會死人。</p>
火炕和火牆大麵積推廣,燃料的需求必定大增,正好推廣煤炭。</p>
煤礦最好的煤,用來煉製焦炭了,次一點的煤送去各個火窯作為燃料,但還有很多劣質一些的碎煤就沒用了,扔在煤廠鋪路都嫌髒,這是浪費。</p>
那些碎煤可以磨碎了加入粘土、石灰,做成蜂窩煤,燃料可是個賺錢的大市場。</p>
燒蜂窩煤取暖很方便,就是需要專門的爐子。</p>
劉襄舍不得用鐵料做爐子,他決定用陶,除了重一點,容易碎以外,沒什麽毛病。</p>
可以用陶做爐篦子和爐膛,外圍用土坯或者磚石搭建主體,這不就解決問題了嗎?</p>
說幹就幹,畫了做蜂窩煤的模具和爐子的圖紙,當場找來工匠製作。</p>
劉襄決定,繼小淩河河魚之後,他又喜歡蜂窩煤了,那些富豪們,也一定會喜歡。</p>
這可是好東西。</p>
就多了一點雜質和碳含量,鐵包中最後的氧化反應,去除了一點點的磷、矽、錳、碳,鋼就出爐了。</p>
省了炒鐵和鍛打, 效率大增,產量也會大增。</p>
煉鋼高爐一爐能出鋼一千五百斤,一天能開爐一次,這樣的高爐,幽州有四座,一年能產鋼兩百多萬斤。這個數量不少了, 東漢末年, 全國一年才能出產五百萬斤鋼,再建幾座高爐, 他能超越整個東漢。</p>
可惜鐵礦石的挖掘速度,物料的粉碎速度,限製了高爐的產能,盲目擴大不可取。</p>
礦洞就那麽幾個。</p>
探礦的得努力呀,他派出去很多探礦隊了,漁陽縣北麵山區,軍都山山區,有銅有金銀有煤,土垠、海陽、令支、徐無周邊有煤有鐵,可找不到礦脈啊,他也是隻知道這個區域有礦藏,根本不知道具體位置。</p>
空有寶山而不得入,抓心撓肝啊。</p>
高爐在檢查爐膛,另外一座炒鐵爐正要改建, 圖紙和製備流程已經發往漁陽縣和涿縣,那裏的高爐也會改成煉鋼爐, 鋼的產量會越來越高,打造戰具的工坊,可以提高產能了。</p>
光有鋼錠是不行的,得把它打造出來才有用。</p>
劉襄在甲胃、刀劍、矛戟工坊轉了一圈,秀了一下存在感。</p>
兵器工坊大多改用夾鋼法打造,流水線作業漢朝的工匠原本就是這麽幹的,抽取了幾件成品檢查,質量不錯,沒發現以劣充好的事情。</p>
每件兵器的銘文都記錄了各道工序的工匠,出了問題直接能找到他們頭上,處罰很重,還會連坐,隻要工官不出問題,工匠是不敢亂來的。</p>
甲胃工坊的人最多,冷鍛魚鱗甲、鐵紮甲、革甲,工序繁多,對人力的消耗很大。</p>
幾千個工匠忙忙碌碌,可產量卻不高。</p>
沒辦法,一套紮甲兩千多個甲片, 鍛打匠人製作了甲片,過一遍檢查,合格的送到髹漆匠人那,髹漆五六遍,再過一遍檢查,合格的送到巧手匠人那串聯,最後成甲得經過刀劍劈砍和弓弩試射,這兩道檢查工序合格,才會入冊存入府庫。</p>
一個月做不了多少套。</p>
冷鍛甲更費時間,現在一個月能出四套了。</p>
甲胃是真的費時費力,一套鐵紮甲消耗的人力物力和時間,夠武器工坊做出一堆的刀劍矛戟了。</p>
著甲率的提高,太難了。</p>
安平軍鐵甲不到八千,革甲剛剛過萬,還有三千多人,穿著胡人那種劣質的整張皮子的皮甲,這些就是所有的鎧甲了。鑄鐵兜盔倒是不少,已經全軍普及,那個製作的快,用模具澆灌就行,現在鋼材已經能量產,鋼盔肯定要逐步替代鐵盔的。</p>
最後去的弓弩作坊,古人製作弓弩有講究,冬製木,春製角,夏製筋,秋合和,還有什麽北兩年南三年。</p>
其實沒那麽玄乎,也不會兩三年才能出一批弓弩。</p>
冬天伐木是因為水分低,北方需要陰幹兩年,南方潮濕要陰幹三年。</p>
春天割牛角是古人覺得春天牛的血氣旺盛,角更優秀。</p>
夏天太陽熾烈,製筋更容易幹燥。</p>
秋合和這個說法,就是儀式感作祟,其他三個季節都有事做,秋天也不能落下呀,幹脆就在秋天開工組合吧。</p>
</p>
大多是封建糟泊,信他個鬼,原料一批趕一批,什麽時候都能製作。</p>
劉襄對軍隊戰具的規劃,弓弩是他最重視的,遠程武器至少要達到七成的持有率,可惜弓弩嚴重不足,現在隻能用飛梭替代。</p>
他麾下的所有騎兵都已經裝備了角弓,缺口在步卒這裏,安平軍步卒已經有弩八千具,至少還缺八千,有弓七千張,至少還缺一萬五千張。</p>
弓弩作坊平均兩個月才能出一批成品,弩兩百,弓三百,弓弩匠人的技術要求比較高,也不好弄到手,他手下工匠不足。</p>
看樣子,還是得依靠繳獲。</p>
在弓弩作坊他還看到一個好東西,火牆,應該說是火牆和火炕的結合體。</p>
弓弩作坊不許有明火,容易引起火災,有個叫張悠的曹長,就沿著牆邊用土坯磊了個寬一步,長一丈,高四尺多的,炕不是炕,牆不是牆的建築,裏麵規劃了煙道,一邊是室外火爐,一邊是順著牆通往屋頂的煙囪。</p>
他管這個叫暖台,給工坊的匠人取暖用的。</p>
想法真不錯,劉襄還真是忘記了用火炕和火牆取暖的辦法,一看見這個,他才想起來。</p>
跟張悠說了一下他的想法,火牆和火炕隻要煙道的規劃不出問題,土坯、紅磚都能搭建,再用粘土勾縫,是冬天取暖的好東西,比火塘和炭盆強多了。</p>
就是得注意煙囪,現在百姓的屋頂很少用瓦,還是茅草居多,煙囪得搭建得高一點,還得在下風口,最好做一些遮擋,否則容易點燃屋頂,這麽一想,他有點猶豫,到底該不該推廣出去呢?</p>
說了一下心中憂慮,劉襄問道:“張曹長,你覺得該不該推廣呢?”</p>
張悠撓撓頭,小心的回道:“要是煙道做長一點,應該不會引起火災吧?”</p>
“多畫幾張圖紙,先在各處工坊和縣裏署衙推廣,讓他們多注意,看看效果再說。”劉襄還是決定推廣,但要先試點。</p>
這些地方如果發生火災,有專門的人員看護,出不了太大的問題,就算有損失,劉襄擔得住。</p>
百姓不行的,家中走了水,這種損失他們扛不住,怕是會死人。</p>
火炕和火牆大麵積推廣,燃料的需求必定大增,正好推廣煤炭。</p>
煤礦最好的煤,用來煉製焦炭了,次一點的煤送去各個火窯作為燃料,但還有很多劣質一些的碎煤就沒用了,扔在煤廠鋪路都嫌髒,這是浪費。</p>
那些碎煤可以磨碎了加入粘土、石灰,做成蜂窩煤,燃料可是個賺錢的大市場。</p>
燒蜂窩煤取暖很方便,就是需要專門的爐子。</p>
劉襄舍不得用鐵料做爐子,他決定用陶,除了重一點,容易碎以外,沒什麽毛病。</p>
可以用陶做爐篦子和爐膛,外圍用土坯或者磚石搭建主體,這不就解決問題了嗎?</p>
說幹就幹,畫了做蜂窩煤的模具和爐子的圖紙,當場找來工匠製作。</p>
劉襄決定,繼小淩河河魚之後,他又喜歡蜂窩煤了,那些富豪們,也一定會喜歡。</p>
這可是好東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