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在立威,還是在平叛,此事無論怎麽說,誅殺的都是三品大員的親眷。
弘治皇帝已經可以預見到這個消息傳至朝堂,將會引發什麽動蕩。
何況,罪名是造反,但又不是真真切切的造反,王守仁的一應處置看似沒有問題,讓人挑不出差錯。
但究其背後原因,乃是隱田,此事可大可小,而按照如今來看,這天下官員不敢說全部,但絕對有不少都牽涉了隱田一事,若一個兩個,可殺!
但人一多,那就必須要從輕處理,甚至不予處置。
而今以造反的罪名誅殺了數十人,是王守仁在用人命立威。
退一萬步來說,法外不外乎人情。
三品大員即便是犯了什麽罪,隻要不是謀逆,基本上也隻是罷官奪職,不至於禍及家人,即便禍及家人,親眷也是能幸免的。
可現在,家人親眷盡皆被誅殺。
而且若按朝廷以往,當是先將犯官論罪,然後再看是否要連坐。
但這位副都禦使,家人都死絕了,他自個兒此時卻仍是在都察院好端端的待著,仍不知道此等噩耗,等知道了之後呢?
難道給冠上一個造反的罪名,家人涉及謀反,所以官員連坐。
且不說這等事能不能做,即便做了,便是將此事又推向一個新的浪潮。
因此,如何平息此事,如何善後,就成了現下最緊要的事情。
簫敬在旁邊應道:“皇爺,您是否是過慮了?奴婢以為,既然這罪名有理有據,屆時朝臣即便對此有所不忿,當會引不起太大的波折,即便是有所波折,也當能穩住”
“此事若是處理不甚,便是巨浪滔天,你以為沒有波折?”
“那不若將這劉希堯也冠上造反”
說著說著,簫敬的話說不下去了,他似乎也預感到了這樣的處理會引發什麽,而他與弘治皇帝相伴這麽多年,對皇爺最是了解,皇爺這個人的性子一個字,穩健。
很快,接到傳召的夏源便趕了過來,剛踏進乾清宮的暖閣,便敏銳的覺得氣氛好像有那麽些凝重。
弘治皇帝一張臉沉著,將那封奏報遞過去,“這裏有一份昌平州的奏報,你且看看。”
看到皇帝那沉重的臉色,再結合昌平州這三個字,夏源心裏不由得咯噔一下,王守仁那貨不會真死了吧?
他將那奏報接過,懷著沉重的心情開始看,等看到了先頭的內容,心裏委實是鬆了口氣,還好,還好,王守仁沒死。
自個兒也安全了。
若是王守仁死了,他都想不到王華會對自個兒做什麽,畫麵太殘忍,他都不敢想。
而等看到中間,夏源的身軀一震,倒吸了一口涼氣。
這狗日的
膽子忒大了吧?
我特麽是說過讓你過去了狠一個,讓伱殺人立威,你挑幾個沒什麽背景的殺一殺不行嗎?
你踏馬的怎麽殺了三品大員的家眷?
再往下看,還好,還好,程序上過得去,殺得有理有據。
一萬多畝的隱田,他對這明朝官紳的尿性早就有了心理準備,倒也沒覺得震驚。
基本操作。
但問題是,這事該怎麽善後,此事一旦傳到朝堂,就像是一顆石頭丟進豬圈裏,那幫大臣絕對會像打了雞血一般,嗷嗷直叫喚。
等將這封奏報看罷,夏源看了看弘治皇帝的臉色,他拿不準皇上對此是什麽態度。
“陛下,臣看完了。”
弘治皇帝嗯了一聲,問道:“你有何感想?”
“臣的感想.”這個不好回答,夏源很謹慎,反問道:“陛下有何感想?”
“朕覺得此事辦的倒是不錯,既是變法,自是要果決狠辣。”
夏源心裏有譜了,抱好領導的大腿,緊跟領導的步伐,領導說什麽就是說什麽,團結在領導的旗幟之下,這才是打工人的自我修養。
於是跟著道:“臣也覺得此事辦的極好,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這一殺可謂是殺得那昌平州的官紳盡皆膽寒,這昌平州的試點成了,攤丁入畝必可暢通無阻的推行下去。”
“好一個打的一拳開,免得百拳來!”弘治皇帝高聲稱讚,旋即話鋒又陡然一轉,低聲問道:“那你說此事該如何善後?”
“陛下擔心的是那什麽劉禦史和百官對此事的反應?”
“等昌平州的消息傳到京城,必然有一番軒然大波,很快就會有了”
這封奏報是昌平州的廠衛快馬送過來的,而昌平離京師不過百多裏,用不了幾個時辰,京師的百官,甚至尋常百姓,市井小販都會知曉此事。
這個時代消息閉塞,天下大多百姓都是守著那一畝三分地過活,對外界的事全然不知。
可京城百姓卻是個例外,他們的消息出奇的靈通,甚至連宮裏頭發生的事兒都門清,誰也不曉得他們是通過什麽渠道得知了這些雜七雜八的消息。
朝陽人民群眾,恐怖如斯。
這事怎麽處理,影響著京師百姓的此後的茶餘談資,民心民情是一定要重視的。
“臣覺得這事的善後,把那什麽劉禦史也以造反的罪名給處決了便是,立個典型,震懾百官。”
難怪這王守仁果決狠辣,原來源頭在這,弘治皇帝想都沒想到會得到這麽個答案,失聲道:“你說將這劉希堯給處決了?”
“家人親眷謀反,其本人如何能逍遙法外?何況他家人親眷都死的差不多了,活著肯定也沒什麽意思,不如送到下麵去和他的親人團聚。”
“你這般處置不覺得欠妥當嗎?”
見弘治皇帝如此發問,夏源隻得暗暗搖頭,還是太穩健。
他隻得換個方式道:“陛下,王守仁誅殺那數十人,是因為其抗拒國策,聚眾造亂,這是否是謀反?”
弘治皇帝似乎已經料到他要說什麽,“此事自是謀反,可你也知道,這與真正的謀反不同,乃是”
“陛下,無論有什麽不同,謀反就是謀反,不管旁人心裏怎麽想,這都是謀反,謀反乃是誅九族的大罪,如今隻是滅了兩族,已是算得上朝廷開恩了,既然這什麽劉希堯的族人涉嫌謀反,那其本人必須一並處置,不然,這就不是謀反。”
這話說的有些繞,但夏源的核心思想隻有一個,這件事必須定性為謀反。
不然就是在拆變法的台。
而若要定性為謀反,那劉希堯無論是什麽身份,別說隻是個副都禦使,哪怕是都禦史,哪怕是什麽內閣大員,他隻要不是皇帝,他都得死。
自古變法,就沒有不流血犧牲者,為今變法,就先拿這劉禦史開刀。
何況,家人親眷都死的差不多了,再讓他活著,天曉得這人會做出什麽,萬一報複社會什麽的,不如送下去團圓,一家人整整齊齊。
(本章完)
弘治皇帝已經可以預見到這個消息傳至朝堂,將會引發什麽動蕩。
何況,罪名是造反,但又不是真真切切的造反,王守仁的一應處置看似沒有問題,讓人挑不出差錯。
但究其背後原因,乃是隱田,此事可大可小,而按照如今來看,這天下官員不敢說全部,但絕對有不少都牽涉了隱田一事,若一個兩個,可殺!
但人一多,那就必須要從輕處理,甚至不予處置。
而今以造反的罪名誅殺了數十人,是王守仁在用人命立威。
退一萬步來說,法外不外乎人情。
三品大員即便是犯了什麽罪,隻要不是謀逆,基本上也隻是罷官奪職,不至於禍及家人,即便禍及家人,親眷也是能幸免的。
可現在,家人親眷盡皆被誅殺。
而且若按朝廷以往,當是先將犯官論罪,然後再看是否要連坐。
但這位副都禦使,家人都死絕了,他自個兒此時卻仍是在都察院好端端的待著,仍不知道此等噩耗,等知道了之後呢?
難道給冠上一個造反的罪名,家人涉及謀反,所以官員連坐。
且不說這等事能不能做,即便做了,便是將此事又推向一個新的浪潮。
因此,如何平息此事,如何善後,就成了現下最緊要的事情。
簫敬在旁邊應道:“皇爺,您是否是過慮了?奴婢以為,既然這罪名有理有據,屆時朝臣即便對此有所不忿,當會引不起太大的波折,即便是有所波折,也當能穩住”
“此事若是處理不甚,便是巨浪滔天,你以為沒有波折?”
“那不若將這劉希堯也冠上造反”
說著說著,簫敬的話說不下去了,他似乎也預感到了這樣的處理會引發什麽,而他與弘治皇帝相伴這麽多年,對皇爺最是了解,皇爺這個人的性子一個字,穩健。
很快,接到傳召的夏源便趕了過來,剛踏進乾清宮的暖閣,便敏銳的覺得氣氛好像有那麽些凝重。
弘治皇帝一張臉沉著,將那封奏報遞過去,“這裏有一份昌平州的奏報,你且看看。”
看到皇帝那沉重的臉色,再結合昌平州這三個字,夏源心裏不由得咯噔一下,王守仁那貨不會真死了吧?
他將那奏報接過,懷著沉重的心情開始看,等看到了先頭的內容,心裏委實是鬆了口氣,還好,還好,王守仁沒死。
自個兒也安全了。
若是王守仁死了,他都想不到王華會對自個兒做什麽,畫麵太殘忍,他都不敢想。
而等看到中間,夏源的身軀一震,倒吸了一口涼氣。
這狗日的
膽子忒大了吧?
我特麽是說過讓你過去了狠一個,讓伱殺人立威,你挑幾個沒什麽背景的殺一殺不行嗎?
你踏馬的怎麽殺了三品大員的家眷?
再往下看,還好,還好,程序上過得去,殺得有理有據。
一萬多畝的隱田,他對這明朝官紳的尿性早就有了心理準備,倒也沒覺得震驚。
基本操作。
但問題是,這事該怎麽善後,此事一旦傳到朝堂,就像是一顆石頭丟進豬圈裏,那幫大臣絕對會像打了雞血一般,嗷嗷直叫喚。
等將這封奏報看罷,夏源看了看弘治皇帝的臉色,他拿不準皇上對此是什麽態度。
“陛下,臣看完了。”
弘治皇帝嗯了一聲,問道:“你有何感想?”
“臣的感想.”這個不好回答,夏源很謹慎,反問道:“陛下有何感想?”
“朕覺得此事辦的倒是不錯,既是變法,自是要果決狠辣。”
夏源心裏有譜了,抱好領導的大腿,緊跟領導的步伐,領導說什麽就是說什麽,團結在領導的旗幟之下,這才是打工人的自我修養。
於是跟著道:“臣也覺得此事辦的極好,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這一殺可謂是殺得那昌平州的官紳盡皆膽寒,這昌平州的試點成了,攤丁入畝必可暢通無阻的推行下去。”
“好一個打的一拳開,免得百拳來!”弘治皇帝高聲稱讚,旋即話鋒又陡然一轉,低聲問道:“那你說此事該如何善後?”
“陛下擔心的是那什麽劉禦史和百官對此事的反應?”
“等昌平州的消息傳到京城,必然有一番軒然大波,很快就會有了”
這封奏報是昌平州的廠衛快馬送過來的,而昌平離京師不過百多裏,用不了幾個時辰,京師的百官,甚至尋常百姓,市井小販都會知曉此事。
這個時代消息閉塞,天下大多百姓都是守著那一畝三分地過活,對外界的事全然不知。
可京城百姓卻是個例外,他們的消息出奇的靈通,甚至連宮裏頭發生的事兒都門清,誰也不曉得他們是通過什麽渠道得知了這些雜七雜八的消息。
朝陽人民群眾,恐怖如斯。
這事怎麽處理,影響著京師百姓的此後的茶餘談資,民心民情是一定要重視的。
“臣覺得這事的善後,把那什麽劉禦史也以造反的罪名給處決了便是,立個典型,震懾百官。”
難怪這王守仁果決狠辣,原來源頭在這,弘治皇帝想都沒想到會得到這麽個答案,失聲道:“你說將這劉希堯給處決了?”
“家人親眷謀反,其本人如何能逍遙法外?何況他家人親眷都死的差不多了,活著肯定也沒什麽意思,不如送到下麵去和他的親人團聚。”
“你這般處置不覺得欠妥當嗎?”
見弘治皇帝如此發問,夏源隻得暗暗搖頭,還是太穩健。
他隻得換個方式道:“陛下,王守仁誅殺那數十人,是因為其抗拒國策,聚眾造亂,這是否是謀反?”
弘治皇帝似乎已經料到他要說什麽,“此事自是謀反,可你也知道,這與真正的謀反不同,乃是”
“陛下,無論有什麽不同,謀反就是謀反,不管旁人心裏怎麽想,這都是謀反,謀反乃是誅九族的大罪,如今隻是滅了兩族,已是算得上朝廷開恩了,既然這什麽劉希堯的族人涉嫌謀反,那其本人必須一並處置,不然,這就不是謀反。”
這話說的有些繞,但夏源的核心思想隻有一個,這件事必須定性為謀反。
不然就是在拆變法的台。
而若要定性為謀反,那劉希堯無論是什麽身份,別說隻是個副都禦使,哪怕是都禦史,哪怕是什麽內閣大員,他隻要不是皇帝,他都得死。
自古變法,就沒有不流血犧牲者,為今變法,就先拿這劉禦史開刀。
何況,家人親眷都死的差不多了,再讓他活著,天曉得這人會做出什麽,萬一報複社會什麽的,不如送下去團圓,一家人整整齊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