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館長閣下:
雖然早已聽說過新加坡港的繁華,但置身其中仍然讓我和漢密爾頓驚歎不已。這個從兩百多年前的波斯海戰開始就作為共和國最重要軍港之一的城市,在不斷擴建和接納移民的過程中已經儼然成為擁有獨特文化的海洋文明代表,無論食物、器具、住房、服飾,都可以看出與海洋有著密切關係。我和漢密爾頓家鄉的港口盡管有不少曆史比此地更悠久,卻遠遠沒有這麽徹底的海洋化。“海洋化”是漢密爾頓創造的英語新詞,我覺得它非常貼切地描述了新加坡這個令人驚歎的城市——如果“城市”的概念包括多達六百萬人口和十二萬平方公裏麵積的話。
因為一次被單方麵安排的奇遇,我們總算明白為什麽會有如此一帆風順的旅途。您的好朋友李?巴奧瓦?野馬上校在“白龍”號進港時早已等在了碼頭上。啊,對了,非常感謝您托他帶來的館藏資料抄本,它們正是我急需的文獻。看得出您是經過精心挑選,並且始終在關注著我的研究。謝謝。
回到正題。這真是非常神奇的際遇。我和漢密爾頓都隱約察覺被共和國的大人物關照著,沒想到照拂我們的人中居然還有來自新大陸的外交官。李上校解釋說他隻是來新加坡參加印度洋艦隊和太平洋艦隊聯合舉行的閱艦式,順便受您的委托問候一下我們這兩個不列顛人。但是健談的李上校並沒有掩飾對於我研究課題的興趣:
“漢伯頓教授,您的研究非常有價值。無論在共和國還是平原聯盟,我們這些局內人總是被各種常識束縛著,您卻沒有。在他所影響到的這許多國度之外,進行著和您類似研究的人應該也有,但對他了解得如此透徹的隻有踏上求索之旅的您。僅僅隻有您一個人。我相信您以旁觀者的角度能夠看到我們長久以來忽視的東西。您知道,現在的局勢不容樂觀,確切地說是非常糟糕。這涉及到他在兩個多世紀前為世界劃定的道路。你看,我們規規矩矩地按照他要求走著,但事情卻越來越不對勁。而他這位通曉過去未來的先知卻並沒有說過該如何應對這種情況。”
這是我第一次被告知研究課題還有這麽一層意義,我一直都認為這隻是個單純的學術問題,現在卻和整個世界扯上了關係。事實上直到現在我還認為李上校似乎有些誇大其詞。我是曆史學家,我的研究成果從故紙堆中而來,最終也會回到故紙堆中。難道因為我的研究就會出現一位英雄,將分崩離析的世界再度統一到一麵旗幟下?
李上校對於我的研究對象有著相當少見的態度。他不像大多數一樣將那位傳奇英雄敬若神明,但也從不詆毀和貶低。在他的言語裏,那位兩個多世紀前的故人似乎就在近旁,而他正準備上門去進行一場辯論——以對等的立場。
“他是個了不起的人物,這毋庸置疑。最近的兩百年裏,世界上發生的改變超過了人類誕生以來直到他出現的總和。這一切都因他而起。而他所劃定的道路在不久前看起來仍然很有效——”李上校沒把這句話說完。他顯然懂得如何用一個關鍵性的問題讓喜愛研究的學者自告奮勇發言。
李上校沒說完的內容正是我長久以來的困惑之一。這種困惑在到了新加坡之後更加強烈。
漢密爾頓的新詞“海洋化”讓我想到了他那早得有些過分的海軍戰略。我對於古代史略有研究。華夏在共和國之前的每個王朝都把利益訴求和防禦重心放在陸地邊界上,對於海洋一直顯示出可有可無的態度。唯一感興趣的也隻有海洋貿易帶來的財富。而這些利潤與傳統的稅收所得相比實在小得可憐。
曾有學者提出過,他對海洋的重視來源於傳聞中海島居民的身份。對此我並不怎麽認同。我和漢密爾頓是同鄉都出生在小漁村,但沒有人能像他這樣認識到海洋的本質。在他之前,人們對於海洋的理解最多隻到“通路”的層次,是他將海疆和海權以係統的理論加以闡述。告訴人們海洋是直抵對方家門的國土,是蘊藏著資源的寶庫。“在未來的三百到四百年內,誰控製了海洋,誰就控製了世界”。這是他的原話。
他有著給自己的理論加限定詞的習慣,尤其是在時間上。並且一次次應驗了。我曾將這一過程前後聯係起來,得出的結論令人費解:他不僅明白自己在做什麽,而且明白怎麽做,甚至很清楚這麽做的後果會如何達成。明確的結果導向型決策在他一生中數不勝數,看起來像是顛倒了因果律,好似他站立在時間長河之外已經目睹過這一切。正像李上校所說,很多人因此把他當作通曉過去未來的先知。
漢密爾頓對這個觀點感興趣的程度出乎我意料,這不是嚴謹的曆史學家應該有的態度。但不知為什麽,我竟然把這番像是占星術士的猜測告訴了李上校。而他並沒有如其他的話題那樣與我深入討論。隻是沉默片刻,然後將談話岔到新的內容上。
我很能理解。李上校希望能尋求一個答案,可以通過回溯那些先知般的舉動掌握曾經存在於各大國中的隱性問題。目前的局勢可能正是和這些一般認為已經由他解決,或者並不存在的隱患有關。如果僅僅是這樣,兩個世紀來的眾多研究者已經有了不少成果。但李上校想要知道的是,那位先知是否認識到這些問題,是否對此有過什麽舉動。或者說——我們今天麵臨的局麵是否正是他已經預料到,卻沒有公布的。甚至會不會是他一手促成了這個局麵,通過毀滅性的破壞對積弊重重的各大文明進行一次洗禮?他曾經做過這種事。
而我那個不切實際的猜測無疑在告訴李上校:我們無法得知他的舉動為何而產生,就像我們無法像他一樣站在時間之外顛倒因果……天哪,這真是荒唐!請忘了我所說的這些話吧,它們實在不該出自一個學者之口。
雖然我不能給李上校提供什麽幫助,他卻幫了我不少忙。李上校是海軍軍官,對那場劃時代的波斯海戰做過深入研究。
“……那還是我在葫蘆島海軍軍官學校留學時做的課題。您見過胡楊少將了?他當時是高我三級的學長,也是這個課題的負責人。他居然沒向您提起過?啊……看來他的處境實在很危險……”
以一句看起來莫名其妙的攀談開頭,李上校對於波斯海戰的評價之高出乎我的意料。我原本以為他會對這場普遍被認為屬於慘勝的戰役大加批評:
“那些曆史學家們似乎對於細節有著狂熱的愛好,我理解,這樣比較容易應付論文……噢,漢伯頓先生,你例外——隻有你試著去全麵複原他的麵貌,雖然這件事需要極大的努力還未必會成功……波斯海戰是慘勝?簡直胡說八道!可以說沒有波斯海戰就沒有近代海軍,就不可能讓共和國在此後支配大洋長達兩百年!而沒有共和國的製海權,誕生之初脆弱的平原聯盟將難以抵擋歐洲難民和敵對部落的聯軍。您知道,正是因為大西洋艦隊整整一代人忠實執行了他最後的命令,歐洲難民的總數才能控製在不到五十萬——其實原本會有超過兩百萬歐洲人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裏登陸對麵的土地。可以說共和國的製海權佑護了當今最強盛的兩個文明。一旦失去對海洋的控製,也就意味著他花了半生心血構建的歐洲—拜占庭—波斯三方製衡會立刻崩潰。最壞的情況有可能會引發對共和國陸地疆界的侵略。這一切的關鍵都在於波斯海戰。慘勝?即使以雙方戰損比例而論也可以打個及格分。那些曆史學家——對不起,你例外——真是為求出名不擇手段的職業謊言家!”
雖然我內心已經有些認同了他的說法,出於學者的嚴謹,我仍然要求李上校說的更詳細些。為什麽波斯海戰和共和國此後兩百年的製海權密切相關?漢密爾頓對這個話題也很有興趣,拿出了他的速記本做著記錄。否則我也沒法將李上校大段的專業論述引用到信文中。
“現在最為人詬病的一點就是戰損本來不應該有這麽大,尤其是第一次波斯海戰。如果以傳統的戰艦配合傳統的戰術,擁有數量優勢、情報優勢、科技優勢的夏帝國海軍可以輕鬆將波斯和拜占庭聯合艦隊在兩到三次會戰中殲滅。夏帝國發達的造船工業和龐大的海員隊伍能夠及時補充損失。可以說隻要他當時願意將海戰過程拖久一點,在全殲聯合艦隊後夏帝國仍能有超過四百艘長達百米以上的主力艦,戰艦總數能接近兩千艘。第二次波斯海戰根本不會有出現的可能。”
“那他為什麽不這麽做呢?”我在說出口之後才意識到這個問題有多傻。李上校以奇怪的眼神看著我:
“製海權!漢伯頓先生,一切都是為了未來的製海權!傳統戰艦編隊隻有原始的巨弩之類武裝,要在遠洋維持一支對敵人海軍有絕對壓倒性優勢的艦隊需要數目龐大的戰船,隨之而來就是無法回避的後勤和資金問題。而一艘夏帝國最原始的單層火炮甲板戰列艦抵得上十艘海鶻船。維持一支以火炮戰列艦為核心的小規模艦隊不會對帝國財政造成毀滅性打擊。可是戰列艦昂貴的建造費用必須有足夠顯著的戰果提升來支持。這也是他為什麽會將軍官和士兵們都不熟悉,又不具備數量優勢的先進戰艦投入波斯海戰的原因。他是個賭徒,在決定帝國存亡的關鍵戰爭中都想獲得盡可能多的利益,哪怕為此多擔風險。”
“可是夏帝國在這場海戰中的戰果並不怎麽突出。”
李上校對於漢密爾頓無禮的插嘴並不生氣。他隻是聳了聳肩:“夏帝國預料之外的損失主要產生於不熟悉新戰艦使得配合有問題。戰列艦頭尾的射擊盲區使得它很容易被敵人以小型高速艦船抵近攻擊。可當時並不專業的海軍軍官們過於相信火炮的威力。想減少損失的初衷卻變成一場災難。但是你要看到,隻有十五艘戰艦的第一戰列艦分艦隊以八沉五傷的代價讓至少六十艘敵艦變成漂浮的碎木板。這還是在劣勢兵力孤軍作戰的情況下。那些以拍杆、火弩作為武器的海鶻呢?因為聯合艦隊主力的偷襲而陷入混戰,在沒有核心戰艦支撐的情況下被各個擊破,與敵人的戰損接近一比一。最後由一場風暴來打掃戰場。這真是個悲劇,但絕不是他的錯。當然,以上這些顯而易見的結論之前也有人提出過,隻不過被某些名門壓製著罷了。他當時並沒有要求參戰的夏帝國海軍將領對此承擔責任,得到的回報卻是成了他們子孫的替罪羊。”
李上校說到這兒故意停頓了一會兒,看著我和漢密爾頓局促不安的樣子。我一直以為外交官都應該十分穩重,滿口經過層層修飾的外交辭令。李上校徹底顛覆了這一觀點。但是我總覺得他不是這麽輕率的人,不過從那張畫了紋飾的臉上(事後漢密爾頓查了資料,告訴我那是莫西幹族的戰士印記),我看不出李上校說這番話是否還有別的用意。
“那麽來說說我的觀點。其實很簡單——有充分證據表明他並非沒有預料到波斯海戰的損失,他在這之前一年就開始大批建造火炮戰列艦和巡洋艦就是最好的佐證。這也使得夏帝國在短時間裏有能力發起第二次波斯海戰並取得勝利。那麽他為什麽不阻止第一次海戰的悲劇呢?漢伯頓先生,漢密爾頓先生,答案還是在製海權。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能讓他借助敵人的手掃清海軍中屬於夏帝國水師的那些保守派,使得沒有人再能阻止他建造昂貴的技術型艦船,並把這些艦隊派駐到各個大洋。無論是氣球母艦、鐵甲戰艦,還是用以封鎖地中海的那幾艘劃時代的蒸汽動力戰列巡洋艦,以及新一代接受了他的思想的海軍軍官。這些構成了一支超越他所在時代至少兩百年的無敵艦隊。您現在知道我為什麽說沒有波斯海戰就沒有近代海軍,也就沒有可以維持兩個世紀的製海權了?不得不承認,生為他存在之後的軍人實在是件相當令人鬱悶的事。他的軍事理論框架涵蓋的範圍之廣,有效時間之長,對於細節的預測之準確,讓我們的工作隻剩下簡單的修補和維護。誰都別想開創一套新的理論。至少在未來的一個世紀內還不可能……好了,漢伯頓先生,這就是我的一點小小心得,說不定能對您有幫助。以下是我作為一個外行的建議:不要放棄您在研究過程中出現的任何一個想法。他是個存在本身就不合乎常理的人物,難道您不認為用常規方法去研究他並不會有太大效果?如果有效的話,兩個半世紀的時間足夠世界上的曆史學家們完成您現在的工作了。”
李上校像是在暗示著什麽。我不太確定,難道他認同我那個最荒唐的猜測?但有一點十分肯定:李上校是個非常有魅力的人。漢密爾頓立刻喜歡上了他,央求下次還能有機會探討這方麵的問題,或者等我們到了首都後可以去大使館拜訪他。就連我也覺得和他暢談是種暌違已久的愉快經曆。您真是有個不同凡響的朋友。
但是被李上校告知了研究課題的意義,我忽然間竟有了種厭倦感。不,不能這樣。學術不應當成為權貴和政治的玩物,我的求索之旅也不會因此而變成一趟廉價的修學旅行。
似乎是因為李上校動用了他的關係,我在昨天收到了太平洋艦隊司令部發來的通知,邀請我搭乘他們的軍艦去首都,而不必花上至少兩周時間來等待印度洋艦隊的船隻跑這條航線。現在我有些反感這種不應屬於我的便利。但這確實有利於我的研究盡快完成,而且他們也沒有附加任何額外條件,現在反倒是漢密爾頓勸我坦然接受由軍方主動提供的服務。我想下一封信或許就該和您約定一下拜訪時間了。這真是漫長而曲折的旅途,遠遠超出我的語氣。但現在看來還隻是完成課題的一小步。
我和漢密爾頓都十分期待能得到您的會見。
向您致以誠摯的敬意。就此擱筆。
您忠實的
安德魯?J?漢伯頓 1491年3月14日
雖然早已聽說過新加坡港的繁華,但置身其中仍然讓我和漢密爾頓驚歎不已。這個從兩百多年前的波斯海戰開始就作為共和國最重要軍港之一的城市,在不斷擴建和接納移民的過程中已經儼然成為擁有獨特文化的海洋文明代表,無論食物、器具、住房、服飾,都可以看出與海洋有著密切關係。我和漢密爾頓家鄉的港口盡管有不少曆史比此地更悠久,卻遠遠沒有這麽徹底的海洋化。“海洋化”是漢密爾頓創造的英語新詞,我覺得它非常貼切地描述了新加坡這個令人驚歎的城市——如果“城市”的概念包括多達六百萬人口和十二萬平方公裏麵積的話。
因為一次被單方麵安排的奇遇,我們總算明白為什麽會有如此一帆風順的旅途。您的好朋友李?巴奧瓦?野馬上校在“白龍”號進港時早已等在了碼頭上。啊,對了,非常感謝您托他帶來的館藏資料抄本,它們正是我急需的文獻。看得出您是經過精心挑選,並且始終在關注著我的研究。謝謝。
回到正題。這真是非常神奇的際遇。我和漢密爾頓都隱約察覺被共和國的大人物關照著,沒想到照拂我們的人中居然還有來自新大陸的外交官。李上校解釋說他隻是來新加坡參加印度洋艦隊和太平洋艦隊聯合舉行的閱艦式,順便受您的委托問候一下我們這兩個不列顛人。但是健談的李上校並沒有掩飾對於我研究課題的興趣:
“漢伯頓教授,您的研究非常有價值。無論在共和國還是平原聯盟,我們這些局內人總是被各種常識束縛著,您卻沒有。在他所影響到的這許多國度之外,進行著和您類似研究的人應該也有,但對他了解得如此透徹的隻有踏上求索之旅的您。僅僅隻有您一個人。我相信您以旁觀者的角度能夠看到我們長久以來忽視的東西。您知道,現在的局勢不容樂觀,確切地說是非常糟糕。這涉及到他在兩個多世紀前為世界劃定的道路。你看,我們規規矩矩地按照他要求走著,但事情卻越來越不對勁。而他這位通曉過去未來的先知卻並沒有說過該如何應對這種情況。”
這是我第一次被告知研究課題還有這麽一層意義,我一直都認為這隻是個單純的學術問題,現在卻和整個世界扯上了關係。事實上直到現在我還認為李上校似乎有些誇大其詞。我是曆史學家,我的研究成果從故紙堆中而來,最終也會回到故紙堆中。難道因為我的研究就會出現一位英雄,將分崩離析的世界再度統一到一麵旗幟下?
李上校對於我的研究對象有著相當少見的態度。他不像大多數一樣將那位傳奇英雄敬若神明,但也從不詆毀和貶低。在他的言語裏,那位兩個多世紀前的故人似乎就在近旁,而他正準備上門去進行一場辯論——以對等的立場。
“他是個了不起的人物,這毋庸置疑。最近的兩百年裏,世界上發生的改變超過了人類誕生以來直到他出現的總和。這一切都因他而起。而他所劃定的道路在不久前看起來仍然很有效——”李上校沒把這句話說完。他顯然懂得如何用一個關鍵性的問題讓喜愛研究的學者自告奮勇發言。
李上校沒說完的內容正是我長久以來的困惑之一。這種困惑在到了新加坡之後更加強烈。
漢密爾頓的新詞“海洋化”讓我想到了他那早得有些過分的海軍戰略。我對於古代史略有研究。華夏在共和國之前的每個王朝都把利益訴求和防禦重心放在陸地邊界上,對於海洋一直顯示出可有可無的態度。唯一感興趣的也隻有海洋貿易帶來的財富。而這些利潤與傳統的稅收所得相比實在小得可憐。
曾有學者提出過,他對海洋的重視來源於傳聞中海島居民的身份。對此我並不怎麽認同。我和漢密爾頓是同鄉都出生在小漁村,但沒有人能像他這樣認識到海洋的本質。在他之前,人們對於海洋的理解最多隻到“通路”的層次,是他將海疆和海權以係統的理論加以闡述。告訴人們海洋是直抵對方家門的國土,是蘊藏著資源的寶庫。“在未來的三百到四百年內,誰控製了海洋,誰就控製了世界”。這是他的原話。
他有著給自己的理論加限定詞的習慣,尤其是在時間上。並且一次次應驗了。我曾將這一過程前後聯係起來,得出的結論令人費解:他不僅明白自己在做什麽,而且明白怎麽做,甚至很清楚這麽做的後果會如何達成。明確的結果導向型決策在他一生中數不勝數,看起來像是顛倒了因果律,好似他站立在時間長河之外已經目睹過這一切。正像李上校所說,很多人因此把他當作通曉過去未來的先知。
漢密爾頓對這個觀點感興趣的程度出乎我意料,這不是嚴謹的曆史學家應該有的態度。但不知為什麽,我竟然把這番像是占星術士的猜測告訴了李上校。而他並沒有如其他的話題那樣與我深入討論。隻是沉默片刻,然後將談話岔到新的內容上。
我很能理解。李上校希望能尋求一個答案,可以通過回溯那些先知般的舉動掌握曾經存在於各大國中的隱性問題。目前的局勢可能正是和這些一般認為已經由他解決,或者並不存在的隱患有關。如果僅僅是這樣,兩個世紀來的眾多研究者已經有了不少成果。但李上校想要知道的是,那位先知是否認識到這些問題,是否對此有過什麽舉動。或者說——我們今天麵臨的局麵是否正是他已經預料到,卻沒有公布的。甚至會不會是他一手促成了這個局麵,通過毀滅性的破壞對積弊重重的各大文明進行一次洗禮?他曾經做過這種事。
而我那個不切實際的猜測無疑在告訴李上校:我們無法得知他的舉動為何而產生,就像我們無法像他一樣站在時間之外顛倒因果……天哪,這真是荒唐!請忘了我所說的這些話吧,它們實在不該出自一個學者之口。
雖然我不能給李上校提供什麽幫助,他卻幫了我不少忙。李上校是海軍軍官,對那場劃時代的波斯海戰做過深入研究。
“……那還是我在葫蘆島海軍軍官學校留學時做的課題。您見過胡楊少將了?他當時是高我三級的學長,也是這個課題的負責人。他居然沒向您提起過?啊……看來他的處境實在很危險……”
以一句看起來莫名其妙的攀談開頭,李上校對於波斯海戰的評價之高出乎我的意料。我原本以為他會對這場普遍被認為屬於慘勝的戰役大加批評:
“那些曆史學家們似乎對於細節有著狂熱的愛好,我理解,這樣比較容易應付論文……噢,漢伯頓先生,你例外——隻有你試著去全麵複原他的麵貌,雖然這件事需要極大的努力還未必會成功……波斯海戰是慘勝?簡直胡說八道!可以說沒有波斯海戰就沒有近代海軍,就不可能讓共和國在此後支配大洋長達兩百年!而沒有共和國的製海權,誕生之初脆弱的平原聯盟將難以抵擋歐洲難民和敵對部落的聯軍。您知道,正是因為大西洋艦隊整整一代人忠實執行了他最後的命令,歐洲難民的總數才能控製在不到五十萬——其實原本會有超過兩百萬歐洲人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裏登陸對麵的土地。可以說共和國的製海權佑護了當今最強盛的兩個文明。一旦失去對海洋的控製,也就意味著他花了半生心血構建的歐洲—拜占庭—波斯三方製衡會立刻崩潰。最壞的情況有可能會引發對共和國陸地疆界的侵略。這一切的關鍵都在於波斯海戰。慘勝?即使以雙方戰損比例而論也可以打個及格分。那些曆史學家——對不起,你例外——真是為求出名不擇手段的職業謊言家!”
雖然我內心已經有些認同了他的說法,出於學者的嚴謹,我仍然要求李上校說的更詳細些。為什麽波斯海戰和共和國此後兩百年的製海權密切相關?漢密爾頓對這個話題也很有興趣,拿出了他的速記本做著記錄。否則我也沒法將李上校大段的專業論述引用到信文中。
“現在最為人詬病的一點就是戰損本來不應該有這麽大,尤其是第一次波斯海戰。如果以傳統的戰艦配合傳統的戰術,擁有數量優勢、情報優勢、科技優勢的夏帝國海軍可以輕鬆將波斯和拜占庭聯合艦隊在兩到三次會戰中殲滅。夏帝國發達的造船工業和龐大的海員隊伍能夠及時補充損失。可以說隻要他當時願意將海戰過程拖久一點,在全殲聯合艦隊後夏帝國仍能有超過四百艘長達百米以上的主力艦,戰艦總數能接近兩千艘。第二次波斯海戰根本不會有出現的可能。”
“那他為什麽不這麽做呢?”我在說出口之後才意識到這個問題有多傻。李上校以奇怪的眼神看著我:
“製海權!漢伯頓先生,一切都是為了未來的製海權!傳統戰艦編隊隻有原始的巨弩之類武裝,要在遠洋維持一支對敵人海軍有絕對壓倒性優勢的艦隊需要數目龐大的戰船,隨之而來就是無法回避的後勤和資金問題。而一艘夏帝國最原始的單層火炮甲板戰列艦抵得上十艘海鶻船。維持一支以火炮戰列艦為核心的小規模艦隊不會對帝國財政造成毀滅性打擊。可是戰列艦昂貴的建造費用必須有足夠顯著的戰果提升來支持。這也是他為什麽會將軍官和士兵們都不熟悉,又不具備數量優勢的先進戰艦投入波斯海戰的原因。他是個賭徒,在決定帝國存亡的關鍵戰爭中都想獲得盡可能多的利益,哪怕為此多擔風險。”
“可是夏帝國在這場海戰中的戰果並不怎麽突出。”
李上校對於漢密爾頓無禮的插嘴並不生氣。他隻是聳了聳肩:“夏帝國預料之外的損失主要產生於不熟悉新戰艦使得配合有問題。戰列艦頭尾的射擊盲區使得它很容易被敵人以小型高速艦船抵近攻擊。可當時並不專業的海軍軍官們過於相信火炮的威力。想減少損失的初衷卻變成一場災難。但是你要看到,隻有十五艘戰艦的第一戰列艦分艦隊以八沉五傷的代價讓至少六十艘敵艦變成漂浮的碎木板。這還是在劣勢兵力孤軍作戰的情況下。那些以拍杆、火弩作為武器的海鶻呢?因為聯合艦隊主力的偷襲而陷入混戰,在沒有核心戰艦支撐的情況下被各個擊破,與敵人的戰損接近一比一。最後由一場風暴來打掃戰場。這真是個悲劇,但絕不是他的錯。當然,以上這些顯而易見的結論之前也有人提出過,隻不過被某些名門壓製著罷了。他當時並沒有要求參戰的夏帝國海軍將領對此承擔責任,得到的回報卻是成了他們子孫的替罪羊。”
李上校說到這兒故意停頓了一會兒,看著我和漢密爾頓局促不安的樣子。我一直以為外交官都應該十分穩重,滿口經過層層修飾的外交辭令。李上校徹底顛覆了這一觀點。但是我總覺得他不是這麽輕率的人,不過從那張畫了紋飾的臉上(事後漢密爾頓查了資料,告訴我那是莫西幹族的戰士印記),我看不出李上校說這番話是否還有別的用意。
“那麽來說說我的觀點。其實很簡單——有充分證據表明他並非沒有預料到波斯海戰的損失,他在這之前一年就開始大批建造火炮戰列艦和巡洋艦就是最好的佐證。這也使得夏帝國在短時間裏有能力發起第二次波斯海戰並取得勝利。那麽他為什麽不阻止第一次海戰的悲劇呢?漢伯頓先生,漢密爾頓先生,答案還是在製海權。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能讓他借助敵人的手掃清海軍中屬於夏帝國水師的那些保守派,使得沒有人再能阻止他建造昂貴的技術型艦船,並把這些艦隊派駐到各個大洋。無論是氣球母艦、鐵甲戰艦,還是用以封鎖地中海的那幾艘劃時代的蒸汽動力戰列巡洋艦,以及新一代接受了他的思想的海軍軍官。這些構成了一支超越他所在時代至少兩百年的無敵艦隊。您現在知道我為什麽說沒有波斯海戰就沒有近代海軍,也就沒有可以維持兩個世紀的製海權了?不得不承認,生為他存在之後的軍人實在是件相當令人鬱悶的事。他的軍事理論框架涵蓋的範圍之廣,有效時間之長,對於細節的預測之準確,讓我們的工作隻剩下簡單的修補和維護。誰都別想開創一套新的理論。至少在未來的一個世紀內還不可能……好了,漢伯頓先生,這就是我的一點小小心得,說不定能對您有幫助。以下是我作為一個外行的建議:不要放棄您在研究過程中出現的任何一個想法。他是個存在本身就不合乎常理的人物,難道您不認為用常規方法去研究他並不會有太大效果?如果有效的話,兩個半世紀的時間足夠世界上的曆史學家們完成您現在的工作了。”
李上校像是在暗示著什麽。我不太確定,難道他認同我那個最荒唐的猜測?但有一點十分肯定:李上校是個非常有魅力的人。漢密爾頓立刻喜歡上了他,央求下次還能有機會探討這方麵的問題,或者等我們到了首都後可以去大使館拜訪他。就連我也覺得和他暢談是種暌違已久的愉快經曆。您真是有個不同凡響的朋友。
但是被李上校告知了研究課題的意義,我忽然間竟有了種厭倦感。不,不能這樣。學術不應當成為權貴和政治的玩物,我的求索之旅也不會因此而變成一趟廉價的修學旅行。
似乎是因為李上校動用了他的關係,我在昨天收到了太平洋艦隊司令部發來的通知,邀請我搭乘他們的軍艦去首都,而不必花上至少兩周時間來等待印度洋艦隊的船隻跑這條航線。現在我有些反感這種不應屬於我的便利。但這確實有利於我的研究盡快完成,而且他們也沒有附加任何額外條件,現在反倒是漢密爾頓勸我坦然接受由軍方主動提供的服務。我想下一封信或許就該和您約定一下拜訪時間了。這真是漫長而曲折的旅途,遠遠超出我的語氣。但現在看來還隻是完成課題的一小步。
我和漢密爾頓都十分期待能得到您的會見。
向您致以誠摯的敬意。就此擱筆。
您忠實的
安德魯?J?漢伯頓 1491年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