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先生,你認為‘聖人’是什麽?”


    王德山沒想到當世梟雄居然以這個問題為開場白。沉吟了一會兒,反問道:“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為聖人。但不知王爺以為如何?”


    “哦,您說的是標準答案。我想問的是,您認為該怎麽看‘聖人’?是‘聖’,還是‘人’?”


    老夫子撚著胡須,看了看一臉真誠求教樣子的李雪鱗:“王爺,聖人乃是天地造化產物,脫凡塵、存大道,是以為聖。”


    “嗯,那麽老先生的意思是,聖人不是人,是天地精氣所生的精怪?”李雪鱗臉上的笑容如同辯日的兩小兒一般,笑得純真無邪,“我倒是不知道孔仲尼是從仙桃還是石頭裏蹦出來的。老先生,你是從哪本書上看來的,能給我說說不?”


    這這這……蠻夷!有這麽糟踐至聖先師孔夫子的嗎!當他是桃太郎還是孫悟空?王德山兩眼一翻,神色不豫。他有點生自己的氣。原以為渤海稀奇古怪的新聞不斷,民生卻一日好過一日,這渤海王理當是個人傑。沒想到也不過就是個腦子比較好使的蠻夷。


    李雪鱗見大儒沉下臉來,也不著惱,仍然笑眯眯的問道:“老先生別動氣。我雖然沒有受過聖人教誨,卻也不是不學無術。隻不過我所學的和中土之顯學差異很大。我的老師曾說過,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知老先生以為然否?”


    王德山撚胡子的手停住了,思索了一下。


    儒家是入世的學說,誕生的基礎是當時世俗社會中的現狀,誕生的目的是為了對現有情況作出改良。以孔夫子的所作所為來說,也是理論聯係實際的一生。既然要在實際中進行運用,那麽理論除了對實踐有指導作用,實踐同樣也在檢驗理論。


    但是在長久的形而上的過程中,中國人喜歡雜燴的毛病也影響了儒家。孔仲尼從一個類似於蘇格拉底的教育家、哲學家,被升格成了聖人,進而與神仙排排坐。當然,這其中有獨尊儒術政策的推波助瀾,統治階層希望以此實現中國式的政教合一。而從迄今為止的曆史來看,他們達到了目的。


    這樣一來,儒家經典又脫離了世俗。隨著時代變遷,儒學典籍所立足的社會情況被曆史湮滅,儒家的思想體係成了空中樓閣。如果這時候還要理論聯係實際來檢驗,空中樓閣估計會和上海的“樓脆脆”一個下場。之所以還沒有完蛋,不過是托了獨尊儒術的福,讓社會發展在儒家典籍的框框裏兜圈子。換句話說,儒生們在玩著既是包工頭又是驗收員的把戲。但是社會不是橡皮泥,在幾百上千年之後,現實與理論的差距已經顯現。


    作為一個身處在正常時空中的人,王德山的思維再敏銳,也難以像渤海王那樣站在曆史長河之外,從下遊很遠處縱覽全景。他大半輩子都花在了研讀聖人之言上,聽到李雪鱗隱然有把孔夫子拉下祭壇的意味,自然而然地找理由為師門辯護。


    “實踐出真知?這個提法倒也新鮮,不知王爺師承何家?但在下以為,聖人微言大義,雖曆經千古亦存大道。實踐……這乃是術業,與聖人所立之言相比,等而下之了。以術業證大道,似乎有失偏頗。”


    王德山說完,又撚起了胡子。他原指望這番話能讓車廂裏其餘三人咀嚼一番,再露出一副頓悟的樣子。但是齊楚和阿史那似乎是左耳進右耳出,根本不在意。而李雪鱗仍是那副純良燦爛到讓人不忍拒絕的笑容。


    “不好意思,老先生。您剛才說了那麽一大堆古文,是不是想告訴我,聖人說的話都對,不需要理由,不需要驗證。我們想去驗證它的可靠性,反而是不入流的粗鄙行為。是不是這樣?”


    王德山想點頭同意,卻又被話中明顯的嘲諷之意阻住。渤海王雖然總結得很粗俗,卻把他剛才的意思都點了出來。但把文言文擠去水分之後,卻又顯得是無賴說辭,這讓老夫子心中很是鬱悶。


    “老先生,我也來給您說個故事吧。”李雪鱗將手肘支在膝蓋上,手指交叉撐著下巴,如同麵對著病人的心理谘詢師,“您聽好,現在我們所坐的這個馬車車廂裏有一條火龍——會噴火的巨龍。但是這條龍是神物,你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總之,你無法用任何手段去感知它。但是我要說的是,這條龍確確實實在這兒。啊,這會兒它正看著您呢,舌頭還一舔一舔的。


    “那麽您是否可以回答我,您相不相信這條火龍的存在?”


    “這個……王爺見笑了。”


    李雪鱗似乎早知道他會搗糨糊,轉頭問秘書:“哲倫,你信不信?”


    “眼見為實,我不信。”


    “你呢,齊楚?你信不信?”


    “長官,如果要我相信不可感知又不可描述的東西,那就意味著我們身邊也有可能潛伏著這麽一個沒法發現的刺客。”內務部長笑著一攤手,“請您允許我辭職,我們內務部隻能管活人的事。”


    “齊楚,你倒是很懂得職責清晰的概念嘛。不錯。”李雪鱗也回以微笑,轉而對儒生道,“老先生,我講這個故事並非要尋你開心,隻是想說明一個概念——如果某個說法是真實可信的,就必須能有證偽的可能性,而它的可信度源自證偽嚐試的失敗……換個您能聽懂的方式,那就是說,如果一件事是真的、正確的,比如你所說的大道,那麽我應當能試著用當前存在的任何手段去證明它是錯的,是狗屁理論。隻有當我在反複嚐試之後仍然無法證明它錯誤,那它才是正確的。


    “請注意,剛才我說了一個很重要的因果關係——就客觀情況來說,因為理論是正確的,所以它無法被證偽……是的,我想您和其他儒生一樣,都相信孔仲尼先生的學說符合這個因果關係。但是這個因果關係中隱含了一個邏輯陷阱——客觀情況雖然擺在那兒,卻受到我們主觀認識的局限——你如何知道理論是正確的?誰告訴你的?聖人說的就正確?那聖人的弟子說的正確嗎?聖人的老師呢?父母呢?君主呢?


    “對於人類有限的學識來說,沒有任何理論是天然正確的,就算是一些看似不證自明的現象,比如‘連接兩點的有且隻有一條直線’——其實也有著局限性。如果這兩點是在球麵上,就無法在球體表麵作出連接它們的直線。因此任何理論都需要通過證明來確定它正確與否。更嚴格地說,證明它在我們當前所認識的世界中是否正確。當然,因為局限於證明手段,即使當前無法證偽,也不能保證日後同樣不能。所以一個在當前正確的理論,在日後卻未必正確……您能跟上我的思路嗎?……哦,很好,您居然能大致上聽懂,思維真是十分敏銳,讓我很驚訝。那麽我就繼續了。好嗎?


    “同樣因為我們身為人類的局限性,很難在用盡一切手段對理論進行證偽之後,再去使用它,因此往往通過證明它的等價命題進行求證。在不引入其他條件改變命題的情況下,一個命題等價於它的逆否命題…如果把剛才那個因果關係轉換成逆否命題,表述為:如果一個理論被證偽,那麽它是不正確的。


    “啊,對了,逆否命題。是這樣,老先生,在我所學的哲學中,一個命題的真偽和它的逆否命題一致。比如說,‘如果甲是乙的兒子,那麽甲的兒子是乙的孫子’——您對這個表述沒有疑義,對不對?這個命題逆否之後就成為‘如果甲的兒子不是乙的孫子,那麽甲不是乙的兒子’——將因果雙方都做否定,再倒轉,命題的真偽仍然和原來一樣。很有意思,不是嗎?另外還有逆命題和否命題的概念,我稍後會向您介紹。這種推理方式就叫邏輯推理,儒學中似乎沒有單獨立說,但卻是一切學問能夠脫離街頭無賴打口水仗的層次,不成為狗屁的最重要根本。也是我所學的哲學建立的基礎,人類的一點小聰明。不過這種智力遊戲已經足夠把所謂聖賢拉下神壇。


    “好了,讓我們回到之前的話題,我說到哪兒了?……哦,對,如果將命題證偽所需的手段在當前不存在,那麽這件事的真偽和正確也就是個狗屁,至少就當前而言是如此。因為它與我們的世界無關。打個比方,假設我在剛才的故事裏加一個條件——我們能通過太上老君的尿壺看到這條火龍。那麽您可以想想,這個條件達加入與否,對於這個故事的荒誕是否有影響?”


    李雪鱗將一條邏輯鏈整理得清清楚楚,放在王德山眼前。他滿意地看到大儒張口結舌,似乎腦子裏一下子鑽進個新的靈魂。那個靈魂有著與之前截然不同的思考模式,因此之前那些模糊曖昧的學說在它麵前顯得破綻百出,簡直是笑話的堆砌。


    李雪鱗繼續循循善誘道:“老先生,我剛才所說的‘看不見的火龍’,是區分科學與神學的重要標準。科學,以現實的現象為根脈,以嚴密的邏輯為莖幹,最後結出智慧的果實。果實之所以能成熟,是因為它如果用其他的方式生長必定夭折。要想收獲果實,我們就必須盡可能全麵地把握現狀,盡可能嚴密地使用邏輯推理。而神學沒有這個顧慮,那是個無賴學說。它以憑空臆想為基礎,以吹牛扯謊為梁柱,最後搭建起的是一個隻能存在於空想裏的空中樓閣。某些人可以說針尖上能站上十個天使跳倫巴,也可以說能站上一百個天使跳踢踏,但是在無法證偽的情況下,這種說法和羊癲瘋發作時的抽風沒有兩樣。


    “而要維持社會的運行,讓國家正常運作,我們需要的是科學;是能夠被量化後加以衡量、比較、計算的科學;是立足於現實、作用於現實的科學;是有著種種局限性和適用範圍的科學。不是神學。神學的去處隻有一個——寺廟,它的傳播範圍也隻應該限於寺廟小小的山門之內。


    “既然儒學是治國之學,那它就應該是科學而非神學,它的理論也就應當能讓我們以實踐進行檢驗,進行證偽。而您之前似乎是將孔仲尼先生的學說當成了神學,拒絕證偽。所以我在一開始就請教您,聖人,到底是‘聖’,還是‘人’?他的學說,是科學,還是神學?我們對於他的學說,是像村婦對著符紙香灰那樣不問真假頂頭膜拜,還是隨著外部環境的改變,不斷加以完善,去蕪存菁,讓這個學說可以在新舊更替中真正成為萬世長存的真理?老先生大才,可否教我?”


    李雪鱗曾聽過一個蘇聯的笑話:甲問乙說,共產主義理論是科學嗎?乙答,不是。問,為什麽?答,如果是科學,他們應該先用小白鼠做實驗。


    聽到這個笑話之後,李雪鱗想象了一下,如果去問**時那些左瘋子們會得到什麽樣的反應。現在看到了王德山的樣子,他覺得和自己想象中的景象相差也不是很大。


    邏輯是一切學問的基礎,可惜的是,華夏雖然開化時間早,數千年來才俊輩出,卻始終沒有建立起邏輯推理的治學之道,乃至有些時候還出現了以清談為榮的風氣。就連原本類似於《卡內基成功學》的儒學,竟然也有了“五德輪回”、“天人感應”這種烏七八糟的東西。李雪鱗能一下子就判斷出這些玩意兒是垃圾,並不是他有多聰明,也不是因為他多活了七百年,而是他大腦溝回裏的每一個褶子都塹刻著“邏輯”的印記。


    王德山一時有些癡了。他是個學問家,自三歲開始識字、十二歲鄉試中了秀才,這一輩子都花在了讀書上。這個年代傳世的專業書很少,通讀一遍也花不了多少年。等把書都讀完了,接下來就是要自己做學問。士子們都喜歡變著法子揣摩聖人的隻言片語,以注釋考據為榮。王德山雖然在此道上頗有聲明,但他真正想做的並非這種細枝末節的工作。老夫子自從進士及第之後,就立下壯誌,希望能將古之聖賢言論中的精義融會貫通,將儒學發揚成一門真正包容天地萬物之理的大道之學。但書越讀越多,學問上的精進卻越來越慢。那些諸子百家之間的差異且不去說他,聖人之言和孔夫子生平一對照,也有頗多矛盾之處。如果拿來和現實狀況一比較,那就更是讓人撓破頭皮。


    每當這時,王德山就無比羨慕那些門人弟子。他們可以一頭紮進故紙堆裏,用聖人的話自我洗腦,直到成為熟讀經義卻不通世事的儒生。但無論是從理想還是理智上說,王德山都沒法做得那麽徹底。他是相信儒家的正確性,這就像當初錘子黨的黨員們都相信錘子教的正確性。但彷徨在現實與理想之間,腳下的路偏偏還七彎八繞不知通向哪裏,這讓王德山十分苦悶。而且這還不能表現在臉上,否則必然被儒林所不齒。


    當初費泗回京述職,老頭子喝高了之後說什麽“派大儒向漠北蠻夷宣揚教化,可化解幹戈”,其實是說給在座其他人聽的。隻要有些頭腦的人都不會相信這種鬼話。但鬼話之所以長盛不衰,無非是能用來表明立場態度而已,雖無實際用途,但有形式上的作用。就像錘子黨現在都還提“為共產主義而奮鬥”一樣。誰知當初的燕州刺史也喝高了,居然也不客氣,要讓老頭子立馬兌現諾言。王德山就算再埋頭做學問,邊境戰況的慘烈也是有耳聞的,當時就尷尬得想找地洞鑽進去。


    但從此之後,老夫子也就存了個心思,思索著該如何用儒家大道化解刀兵。當番王的家庭教師自然是不可能,但還有沒有其他辦法呢?


    誰知這個問題還沒想明白,邊境戰事竟然已經結束。諷刺的是,結束的原因不是因為什麽大道得以宣揚,而是有個心狠手黑、沒受過儒家教化的年輕人把蘇合族數十萬口都斬盡殺絕。人殺光了,自然也就沒什麽幹戈,沒了幹戈,那些活下來的老百姓就可以過太平日子。如此簡單的處理方法讓無數儒生聞之翻白眼。雖然渤海王的手段被儒林口誅筆伐,將其比之商紂夏桀,甚至有個別刻薄的人還提醒這位藩王,當心造孽太多落得和武安君白起一般下場。但誰也不能否認,自大夏建立之日起就從沒停息過的北方邊患,真的是一戰定乾坤。


    沒法從結果上發揮,儒生們就在朝中某些人的授意下,對渤海王處處挑刺。一會兒說渤海的新政是動搖國本,藐視聖人和皇帝。一會兒說渤海法律中人人生而平等,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是顛覆了華夏數千年傳承。還有些見識長遠的,說渤海王不設華夷之防,準許草原部族南遷,軍中又有這麽多胡人,那些傷殘有軍功的,到了地方上甚至敢和官員叫板,這都是禍亂之兆。想當初五胡亂華、侯景之亂,不都是這麽起來的嗎。


    總之一句話,渤海快完蛋了,不是今天就是明天,不完蛋絕無天理。


    渤海王倒也沒出聲辯駁,但像是故意和儒生們過不去,渤海國非但沒有完蛋,還發展得蒸蒸日上。雖然渤海王是靠殺人起家,對治下百姓卻百般回護。當初和朝廷商定,由他替商賈承擔市易稅,已經讓人著實看不懂了,還有些禦用筆杆子借此舉出齊國亡於重商的例子,等著看好戲。沒想到渤海王沒多久又取消田賦,改為政府征購。一進一出,農民等於得了兩倍實惠,而且征購價在報紙上公示全國,講明不會收取其他任何費用,徹底杜絕各級官員巧立名目亂收費的口子,引得南方民間也議論紛紛。對於這種利民的事,筆杆子們自然不能再挑刺,否則就忒不識相,但眾人在閑談間紛紛抱著幸災樂禍的心態,要看看渤海國強撐臉麵到何時。按他們的看法,不收田賦不收雜稅,國家收入從哪兒來?渤海王純粹是個化外蠻夷,不會治國也就罷了,隻知道花錢往自己臉上貼金。


    王德山在嘴上也附和這種說法,但總覺得真實情況不像那麽回事。渤海國真的沒錢嗎?是的。渤海王向朝廷又哭窮又賴錢,也不忌諱報紙報道,這在京城人盡皆知,被街頭巷尾傳為笑談。老夫子的幾個學生留在渤海為官,寫來的信中也頗多抱怨——渤海這邊的俸祿雖說與朝中相比也不少,但工作量大,又沒有“炭火錢”這種變相發的工資,還經常要被內務部和新成立的審計署查賬,下麵更有報紙和那什麽議會在盯著,稍有差池就要挨批。相比起工作的強度和難度,這點收入簡直是在吃低保。總之一句話,窮,從郡王到官吏,真是窮瘋了。


    渤海國窮嗎?王德山也在偷偷收集《渤海時報》和《遼州晚報》,上頭刊載的大工程一項接一項,讓老夫子又驚又疑。誰不知道隋煬帝修一條運河就亡了國。可這渤海王倒好,新修了一整座遼州城還不滿足,又拓寬加固了整個華北和遼東的官道,還將定期郵路延伸到每個村莊部落。看報紙上說,更北邊那什麽海參崴軍港也是個吞金獸,規模不斷擴大,人口已經能與中原大城一較高下。這幾千所房子,再加上正建造的那些大船,都是用白花花的銀子堆出來的!


    渤海地界連年戰亂,整一個一窮二白,華北前些年積攢下來一些錢糧,也被晉王的大軍消耗得七七八八。按理說渤海王是真沒錢,以至於他一起個頭,連手下官員都跟著哭窮。可要說他窮,這些工程哪一項不得花上個幾十萬兩銀子?更別說秋糧征購和軍隊維持這兩項大頭。錢從哪兒來?總不見得渤海王會點石成金吧?


    搞不懂,真是搞不懂!王德山在洛水書院裏苦思冥想了有一個多月,也沒能從儒家經典上找出相應的解釋——這渤海王的所作所為本就是前無古人之舉。沒辦法之下,寫信去問那些身在渤海的門生故舊,卻也沒個統一的答案。有些人雖身處渤海新政之中,看周遭的改變同樣是一頭霧水,還有些人索性講明了自己不知道,如果老夫子能來渤海實地走一遭,說不定眼中所見心中有感,倒能給天下儒林一個解釋,說說為什麽渤海國這個怪胎眼看著一天天茁壯成長。


    王德山是通曉儒學經義的大儒,卻非腐儒。在渤海國所見所聞都讓他有耳目一新之感,尤其是他剛到不久,就正好碰上李雪鱗頒行《民權法案》。初看像是零敲碎打,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新政措施,因為有了這份法案出台,竟隱然有了關聯。仔細推敲,渤海王所作所為,無非都是在向底層民眾推行平權,讓老百姓口袋裏越來越有錢、說話聲音越來越自信,乃至於敢和官府叫板,敢管官府的事。自古以來官府管百姓,現在渤海王顯然有意引導百姓管官府,那不就成了讓百姓自己管自己嗎?難道這殺人如麻的天可汗是老聃的門生,崇尚小國寡民棄聖絕智,大家管好自己眼前的一攤就行了?也不像啊。更何況官府是君王的臂膀,百姓是天子的牛羊,所以設官吏牧黎民,何曾聽說過農場主好吃好喝供著牛羊,讓他們和牧羊犬唱對台戲的,這不是沒事給自己找抽嗎?


    饒是王德山吃了六十多年大米飯,卻也猜不透渤海王的思路到底是如何運轉的。抱了這番心思,他想規勸一下李雪鱗別做自斷臂膀的事,順便向這個藩王普及一下聖人提倡的治國之術。畢竟大家都是大夏朝的臣子,有話好好說。渤海國真要是亂了,華北又少不得戰火連天,遭殃的還不是老百姓。


    誰知好不容易見到這個梟雄,還沒等他說出自己的想法,竟然已被對方考倒了。這個看似沒什麽學問的蠻夷頭子,說的話居然一環扣著一環,毫無破綻,還都能自圓其說。王德山震驚之餘,心中的某個角落卻也開始活動起來。就如愛因斯坦認識到黎曼幾何的價值,老夫子隱隱感到,渤海王這種簡單卻嚴密的“邏輯”實在是堅實無比,足以用來鑿穿橫亙在任何學說之間的藩籬。可能這正是自己做成“大道之學”的關鍵。


    在粼粼前行的馬車裏,王德山緊閉著眼睛,呼吸急促,心中正不斷天人交戰。作為一個大儒,從小所受的教育讓他沒法背叛祖師爺,更別說親口說出“孔夫子是個凡人”這種話。但作為一個學問家,他在思考了一番之後,不得不承認李雪鱗的論斷無懈可擊。如果昧著良心批判對方是錯的,自己這邊很正確,一貫正確,永遠正確,那就真的像渤海王所說,這是狗屁學說,連街頭無賴都會這招。


    剛才的一番話,齊楚和阿史那聽是聽懂了,卻不明白用意何在,但在李雪鱗長期言傳身教之下,他們也已經接受了上司的行事方式,並不知不覺間向其靠攏。所以對他們來說,就算沒聽出李雪鱗的弦外之音,卻也不會質疑這番話的真實性。他們有些奇怪,這個老頭子是怎麽了,為什麽很簡單的道理,會引來這麽大的反應。


    李雪鱗已經收起了那副純良的笑容,一臉平靜,雙手抱在胸前。該說的他已經說了,有些不該出現在這個時代的思想他也說了。他不指望十三世紀的中國能有人具備同樣的想法,但在這兩年裏,他已經明白了一點——古人不笨,他們缺少的是一個線頭。隻要能把隱藏在未知中的線頭找到,這些穿長袍簪發髻的人自然會將一條線索整理得幹幹淨淨。


    但他這回拋出的線頭實在是過於匪夷所思,李雪鱗不知道要過多久才能找到肯接手,又有足夠說話分量的人。甚至連找人這件事都要偷偷摸摸,十分小心,否則就會變成和整個儒林作對。萬一剛才那番侮慢聖人的話傳出去,南方士子們的唾沫星子都能把他淹死,如果事後不修改史書,那在未來的《夏史》中他必然會被描寫成一個無知又粗俗,與全天下讀書人作對的蠻夷。


    今天是李雪鱗頭一次拿這個話題來試探。他已經打定了主意,萬一老頭子不給個滿意的結果,那就得準備一艘不那麽結實的船外加些陪葬的人,讓王德山在回程的海難中去找他祖師爺喝茶。


    不過從目前為止的情況來看,倒好得有些出於李雪鱗的意料。說話有分量、能擔當起他設想中這份工作的,必然要是飽讀詩書、品行高尚的真正儒者。而他也從來沒指望這些讀了一輩子聖人之言的大儒們能立刻接受新的思想。話又說回來,如果誰立刻就翻臉不認祖師爺,這種品行更是不堪其用,渤海王鐵定要準備一艘船把他送去海龍王那兒。


    所以王德山的這種反應恰恰是李雪鱗所期望的。他知道老頭子已經理解了自己的意思,否則不會在心中鬥爭得這麽激烈。欲速則不達,有些事不能奢求一步到位。今天能有這樣的進展,已經算是賺足了外快,要想讓老夫子真正改變思想,還需要假以時日,用現實結合理論來慢慢影響他。這期間花的時間越是長,最後老夫子一旦把問題想通了,立場反而會越是堅定。


    一旦有了這麽一個核心人物出現……李雪鱗記得拿破侖曾說過,他那本《民法》將比征服歐洲的戰績更能讓後人銘記。而對於李雪鱗來說,他不但已經有了劃時代的《民權法案》,還即將掀起一場思想解放運動,讓華夏文明在各種思想的碰撞中經曆一次洗禮。


    洗禮之後的華夏文明將會是何種麵貌呢?李雪鱗對此也沒個答案。但他從曆史的規律中知道,在長期受到禁錮後,一旦各種思想能相互競爭,無論最後被人們接受的是哪一種,這個文明都會經曆一次提升。


    後人會怎麽稱呼這場運動呢?文藝複興?我們要複興什麽啊,不對不對。百家爭鳴?也不對,現在不可能真有諸子百家傳人參與爭論……說實話,這種思想交鋒倒有點類似做蠱毒,雖然最後勝出的可能是一兩家學派,但在這過程中,他們必然也受到其他思想影響,兼容並蓄之後,運動這一過程本身就是其存在的最大意義。


    李雪鱗這麽想著,臉上有了些輕鬆的微笑。現在就算要論戰,也隻有儒學和他的新學之間能鬥得起來,而為了轉移火力,渤海王自然也會找儒生為他代言,傳播新學說。屆時隻怕會變成儒家的內戰。一撥是那些守舊派,另一撥呢,是那些披了儒學皮子的新學代言人。這場仗雖說沒有硝煙,卻可能是這個時代最精彩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碧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霞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霞鱗並收藏碧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