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老天似乎亂了性子,剛度過一個苦寒的冬天,緊接著是一個炙熱的盛夏。中京洛陽原本也算得上是個山清水秀的去處,在這仲夏時節也成了火爐。小戶人家泥牆茅棚,屋內像蒸籠。大戶人家廳堂雖然寬敞通透,卻擋不住屋外灌進來的熱風,像是個烘箱。
“啊!熱!真熱!”李毅煩躁地扇了幾下,把折扇一合,扔到地上。
“去!備車,我到中書省去一趟!”他抖著衣領,命令下人道。
這種熱法之前從未有過。他是晉王世子,從小眼界就高,心境自然也大,瑣碎的小事從不放心上。心靜自然涼,這句話一點都不錯。
可今年夏天由不得他心不靜。晉王那封震驚朝野的折子對別人來說無非多了個茶餘飯後的談資,最多是出點血,準備打點那個新晉的伯爵。可對於李毅來說,簡直像在這大白天見了鬼。原以為借著老天爺之手收拾掉的對頭,不但沒死,還活得格外滋潤。
連戰連捷?斬首數萬?阻敵不敢南下?有時候回想起來,李毅忍不住想給自己一個巴掌,看能不能從這麽離奇的夢裏醒來,回到沒有李雪鱗的現實中。
可惜不管過了多少日子,這個事實變得越來越清晰堅實。最近就連中京城裏都有開書場的在講那《黑麒麟破虜傳》。官府三令五申的結果,隻是讓他們把故事的朝代和人名改了,反倒引得民眾們一片白眼。
“朝廷忒也小氣。人家李將軍深陷敵後,一刀一槍拚殺出來的戰功,怎麽就不能說了?朝廷去年征發大軍,號稱四十萬。結果呢?被蘇合人一仗打掉一大半,縮在燕州城裏隻知道伸手要糧。要不是李將軍一個冬天的苦戰,現在哪輪得到他們反攻遼州。”
怨氣的背後,有對於冬天夏軍大敗的指責,但更多的是對市易稅的不滿。自從這個拍腦袋的點子被推行全國,大商號囤積貨物,將稅款打入成本,引得物價直線上升。而小商販往往一天裏被兩三次重複征稅,斷了活路。加之官府強迫性地以糧食衝抵,各地糧價更是一路飆升,每石米的價格從去年秋天五百文的高價上繼續狂漲至一千兩百個銅錢,中京的窮苦人家一個月的收入隻能買一鬥米。
物價飛漲還引起了更嚴重的後果。這個年代人們對於經濟規律還沒什麽概念,李毅他們無論如何也想不明白,為什麽因商品短缺而造成的通貨膨脹會使得一向堅挺的銀價也開始下滑。金銀的兌換率從1:7跌至1:10,和銅錢的行情則從長期穩定的一兩銀兌1000文貶值到一兩四錢才能兌一貫。跌跌不休的銀價動搖了很多人的信心,大戶人家和達官貴人開始偷偷拋售存銀,收購黃金或者銅錢。一來一去,市麵上銀子更加不值錢。
官府自然是不肯吃虧的。一紙令下,市易稅的繳付方式一律改為銅錢。但府庫裏的銀子也得想法花出去。一時間,朝廷花錢大方了起來。原來官員俸祿中的絲絹米糧統統折合白銀發放,各項采買賑濟也是用現銀,自然,七銀兌一金,一兩銀換一吊錢的匯率在朝廷這兒仍然適用。
在這樣的惡性循環裏,通貨之間的差額被中飽私囊,而通貨膨脹的惡果則被轉嫁到了民間。看著手裏的錢越來越不值錢,不但老百姓有怨氣,一些潔身自好的清苦小吏也麵臨貪汙和餓死的兩難境地。
按理說,這個時代的通貨膨脹對於農村還沒有太大威脅。自給自足的小農生產方式,以物換物的集市交易,銀價再怎麽跌、糧價再怎麽高,對於農民來說影響並不大——原本應該如此,可惜麵臨無休止的通貨膨脹時,人們會本能地進行實物投資。從大城附近的農田開始,在城裏形同糞土的銀錢找到了新去處,大規模土地兼並開始了。
“聽說現在鄉間兼並成風,眾多農民失地,可有此事?”李毅從幾個文士朋友那兒聽到點風聲。
戶部尚書白子暉早就隱約感到牽涉麵太廣的市易稅早晚要出問題,而且不會是小問題。但就算是他也沒想到一項針對商人的稅收政策居然會演變成全國性的經濟災難。對於李毅這個始作俑者,白子暉在心裏早就殺了他好幾百遍,但在麵子上仍然恭恭敬敬:
“兼並之事確實有,但隻是偶爾發生。那些沒了地的農人要麽投奔親友,要麽被雇作佃農,也不至於沒了生計。”
真要這麽太平就好了!白子暉心中暗暗叫苦。各地告急的信件折子如雪片般飛來,隻不過中書省這些當初拍腦袋的老爺不肯承認現實,都壓著而已。就他知道的,除了中京附近稍太平些,許多州縣都已經出現了流民組成的盜匪團夥。大部分露了個苗頭就被官府調兵剿滅了,但也有些越來越壯大。去年冬天為了迎擊入侵的蘇合人,整個北方的兵力幾乎被抽調一空,對於一些占山為王的強盜官府根本就不敢剿。其中山東道以錢雄為首的一夥已經有了七八萬之眾,占據了方圓數百裏的山頭。強盜內部等級森嚴,那錢雄儼然一個土皇帝。
而這股因土地兼並產生的半匪半兵勢力,距離大夏中京不過八百裏地。
從某種意義上說,李毅是幸福的。沉醉在行使權力的滿足感中,絲毫沒有察覺那些官場上摸爬滾打幾十年的老滑頭在私底下玩的勾當,也沒有察覺到身邊燃起的火苗。
李毅畢竟年輕,對於白子暉的回答不是很相信,卻也沒往心裏去。點點頭,道:“我想也是。我朝一向重農,輕傜薄賦,農家生活理當富足。就算有人想強買,他們不賣便是。想必失地之人本已窮苦。得了這點錢,好好做個佃戶,倒也是個活法。”
張、董兩位仆射幹咳一聲,臉上難得泛起了紅暈。白子暉則是一口氣差點換不上,當場便要絕倒。
公子哥啊,這就是公子哥啊!朝廷是輕傜薄賦,可下麵的官吏一層層加碼之後,農民辛苦一年,能有四五成的收獲歸自己就是謝天謝地了。富足?靠著三四畝地能富足?也隻有李毅這種天生的貴公子能說得出口。
至於買賣自由的高論,若不是知道這位晉王世子眼高手低,說話不著邊際,在座的高官們肯定會以為是在拐著彎罵他們。不賣?容易。隻要哪個高官說一聲,當地衙門羅織個罪名將釘子戶關進去,生殺予奪盡在掌握。且不說中書省這些大員們自己的家族名下增加了多少土地,僅“打招呼”這一項上拿的好處,平攤到每個人頭上就足有千兩黃金,珍奇古玩更是不計其數。
左仆射董尚華總算行事謹慎,盤算了一下,覺得還是不要把話說死,給自己留條退路:
“唉,這農人失地之事,雖說一州之地也發生不了一兩件,畢竟也鬧得人心惶惶。”董仆射一副悲天憫人的樣子,“若是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了,說朝廷不體恤民眾,不知會生出什麽事端來。此事不宜張揚。那些沒了田的農人遷到別處,再給他們些土地就是。”
一旁的張仆射暗叫一聲高明。那番話不但先把將來有可能上表實奏的官員擠兌成“別有用心”,還在輕描淡寫之餘提出了解決方法。先不說方法是否可行,至少聽起來這還真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隻需在座諸位張張嘴,點個頭,便能揭過了。不愧是兩朝老臣,說話真是滴水不漏。
果然,李毅接著話茬問道:“依董大人所見,隻需將他們遷走便可?這倒也說得過去。隻要能墾出荒地來,朝廷收上來的稅賦也能增加。”
“嗯,雖說如此,給破產之人荒地未免於心不忍。這些農人也沒儲蓄,隻怕等不及墾荒。”
“哦?難道還有現成的土地能分給他們?”李毅的胃口被吊起來了。大夏人口雖然比先帝登基之初減了不少,也有近兩萬萬之數。若不是人多地少,兼並之事在地方上就能解決了,也傳不到中書省來。
“土地嘛,自然是有的,而且是耕過的熟地。”董尚華不緊不慢地說道,“之前蘇合人侵擾我朝幾十年,弄得邊境十室九空,農田自然也拋荒了。但現在我大夏官軍不僅守土有餘,還進占關外數百裏,收複失地。若是遷些人去屯邊,充實國土,不啻又多了一支大軍。將來鎮邊官兵的糧餉、征丁,盡可就地解決。”
這倒實實在在是個好辦法!眾人眼睛一亮,沒想到這個整天哼哼唧唧搗糨糊的糟老頭也能有神來之筆。在邊境局勢扭轉的現在,屯墾不失為增強邊防,振興經濟的一石二鳥。順便還能塞些不說朝廷好話的小老百姓。
右仆射張瑾第一個附和。
“董大人此策想必已在心中盤桓許久了吧?當真妙計!如此憂國憂民,為君分憂,實乃人臣楷模!”
漢製,左仆射有權糾彈百官,地位高於右仆射。但在夏製中,兩者不分軒輊。張瑾這番馬屁拍得實在肉麻,饒是在座都是麵皮比城牆厚的官油子,也覺得有些過分,都暗暗皺起了眉頭。
董尚華撚須微笑。他隻有五十七歲,這個位子再坐上十年都不成問題,能將基礎打紮實些自然沒什麽壞處。
李毅想了想,沒發現董尚華提出的屯邊政策有什麽不妥。便當場拍了板。
“董大人所獻之策便轉尚書省吧,盡快推行下去。另外,”他有意頓了頓,見眾人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身上,這才繼續說道,“今上天縱奇才,對政務頗有見解。董大人明日有空,不如一同進宮麵聖,讓陛下也了解些大夏近況。”
眾官心中大震,不由得重新審視這個年輕的權貴。李毅顯然已經不滿足於借著晉王名頭換取百官的敷衍,開始實實在在經營自己的政治資本了。雖然左右仆射本身就有隨時進宮向皇帝匯報的資格,但李毅剛才的一番話顯然有弦外之音。
“我怎麽忘了,他是皇帝家的西賓,今上的第一個幕臣啊!”董尚華渾濁的眯縫眼閃過一道精光。
張瑾是打定主意要在右仆射的位子上再賴十年的,此時更是懊悔不迭:“大家夥隻記著皇上年紀小,不懂事,沒想過把政事也讓皇上知道一些,顯得我們做人臣的挺賣力。要是照李毅那小子所說,皇上聰明著呢,不趁現在巴結上,過個幾年肯定會被小皇帝提拔的親信頂替了。嗯……更可能是晉王家小子的親信……”
各人有各人的念頭,一時間,氣氛竟緊繃起來,顯得有些尷尬。
白子暉這個戶部尚書因為最近一連串的經濟事故被推在風口浪尖上,早就被朝中上下認定失勢隻是個把月的事,弄得他現在見了人都沒底氣打招呼。原本屯邊這麽大的事,少不了人口、土地、稅賦方麵的細節匯報,就算麵聖也得他這個戶部尚書跟著的。可李毅沒提,他更不敢自告奮勇去報名。
物價飛漲、銀價下跌、土地兼並、民變四起,這能怨我嘛!一時間,白子暉隻覺一股窩囊氣憋得鼻子有些發酸。也沒注意何時散的會,等他回過神來,已經灰溜溜地走在了廊下。
董尚華那雙眯縫眼掃了掃戶部尚書有些佝僂的背影,冷笑一聲。他放慢腳步,等著李毅走到身邊。
“董大人,剛才談的都是公事,還沒來得及問問文華兄近況。他的咳嗽可好些了?”
“犬子賤體有勞世子掛懷。托世子的福,最近找劉太醫重新開了個方子,吃過幾帖後好多了。”
“那就好,那就好。文華兄才略遠勝於我,等調養好身子,他這個翰林也該回來為君分憂了。前幾日我說起文華兄被先帝從十一名進士破格點為榜眼的事,今上大感興趣,說無論如何都要見一見。”
董尚華怎會聽不出李毅話中的舉薦之意,大喜過望,施了一個長揖。李毅側身避過,還了禮,道:“董大人乃是長輩,又位極人臣,在下如何當得起。被別人看到就不好了。董大人回家讓文華兄好好調養,身子骨最重要,麵聖的機會倒是隨時都有。對了,最近物價騰貴,銀子又不值錢,弄得朝廷很為難。戶部那邊董大人也注意一下。”
如果說剛才李毅舉薦董尚華的兒子,讓他又驚又喜,那麽現在這位左仆射就是又喜又憂。戶部尚書要作為替罪羊,在民怨沸騰時為政策失誤負責,這是大家的共識。可用什麽手段讓白子暉下台,又由誰來遞補這個空缺,則是各方勢力角逐之下的未知數。從李毅剛才的話裏看來,居然已經有了對策,還暗示會讓戶部落入董尚華這一派的手中。
天上掉的餡餅險些將董尚華砸暈了。但他幾十年的從政經驗本能地嗅出幾分危險。
“唉,戶部最近確實不像話,問題一個接一個。老夫身為左仆射,自然會去督促,看究竟是什麽地方出了問題。不過好好一條富國強兵的計策居然糜爛至此,也不單是戶部那邊辦事不力。咱們還是慢慢來,慢慢來。”
李毅沒想到這頭老狐狸居然沒吞餌,不禁有些焦躁,還有些失望。戶部是個肥得流油的地方,但眼下形勢不對,這當口去的人多半沒有好下場。要是再出現什麽問題,可以把責任推給上一任,也可以成為政敵的殺手鐧,其中利害關係實在太複雜,太微妙。
董尚華是政壇老手,一轉念間就將以上關節都考慮到了,誰知李毅倒沒想那麽多,隻是單純認為屯邊之策是董尚華提出,把戶部給了他,也能讓政策施行更順暢些。既然要依靠左仆射一派的政治力量,不妨在賣他一個舉薦兒子的人情之後再送份禮,先把雙方的關係敲定了。
誰也不知道晉王什麽時候心血來潮就回來了。等這個無所不能的老爹一到,自己就會被徹底籠罩在光環下,所做的一切也都歸入“晉王”這個名號,至少在他蔭襲王爵前是徹底無緣了。
這些整天壓在頭上的陰雲,讓李毅行事也急了起來。
董尚華隱約猜到了一些。年輕人嘛,總是希望什麽事都是一夜之間就成了。其實哪有這麽容易。玩政治就靠一個字,熬。不犯錯,不站錯隊,等同一批出仕的因為或大或小的失誤遲緩了腳步,熬出頭的日子就到了。他這個左仆射就是這麽來的。
“世子,比起戶部,其實還有個地方更值得注意。”
“哦?什麽地方?”
董尚華向北遙遙一指:“那個新晉的驃騎將軍,薊縣伯。雖然屯邊隻是在我大夏邊境,但戰事如何進展卻與他息息相關。更何況,若是與他打理好關係,軍功簿上也有一筆,關鍵時刻說不定還能以此扳回一局。就算他兵敗,責任首先也是兵部扛著,於我們並無大礙。”
他提出這個建議也是好心,為的是還李毅的人情。誰知剛才還溫文爾雅的晉王世子一聽那個新貴的名字,臉色大變,嘴角抽動了兩下。
董尚華嚇了一跳。他耳聞薊縣伯曾在晉王府叨擾過一陣,難道當時和世子發生過什麽不愉快?若是這樣,自己這個拍錯地方的馬屁可真是要命。
“薊縣伯?”李毅強作笑臉道,“哦,對了,有這麽一號人物。他嘛,所言未必屬實,所報戰功也多有誇大。和他交往雖然無害,卻也無益。若是被禦史參上一本,說我們結交外官,拉攏武將,也是個可大可小的罪名。”
這明顯是推辭了。李雪鱗戰績如何,從蘇合人的表現上就能看出來。至於結交外官——要是這條規定真落實下去,全京城五品以上的文官都可以卷鋪蓋走人了。
“那是,那是,世子考慮周全,佩服,佩服!”董尚華掏出帕子擦汗,邊不住附和。這鬼天氣,怎麽如此熱法。
在他心裏,一個念頭鑽了出來,捂也捂不住:能讓權傾朝野的晉王世子如此忌憚,這薊縣伯李雪鱗到底是何等人物?
(最近雜事較多,這章欠的部分這幾天補上。)
“啊!熱!真熱!”李毅煩躁地扇了幾下,把折扇一合,扔到地上。
“去!備車,我到中書省去一趟!”他抖著衣領,命令下人道。
這種熱法之前從未有過。他是晉王世子,從小眼界就高,心境自然也大,瑣碎的小事從不放心上。心靜自然涼,這句話一點都不錯。
可今年夏天由不得他心不靜。晉王那封震驚朝野的折子對別人來說無非多了個茶餘飯後的談資,最多是出點血,準備打點那個新晉的伯爵。可對於李毅來說,簡直像在這大白天見了鬼。原以為借著老天爺之手收拾掉的對頭,不但沒死,還活得格外滋潤。
連戰連捷?斬首數萬?阻敵不敢南下?有時候回想起來,李毅忍不住想給自己一個巴掌,看能不能從這麽離奇的夢裏醒來,回到沒有李雪鱗的現實中。
可惜不管過了多少日子,這個事實變得越來越清晰堅實。最近就連中京城裏都有開書場的在講那《黑麒麟破虜傳》。官府三令五申的結果,隻是讓他們把故事的朝代和人名改了,反倒引得民眾們一片白眼。
“朝廷忒也小氣。人家李將軍深陷敵後,一刀一槍拚殺出來的戰功,怎麽就不能說了?朝廷去年征發大軍,號稱四十萬。結果呢?被蘇合人一仗打掉一大半,縮在燕州城裏隻知道伸手要糧。要不是李將軍一個冬天的苦戰,現在哪輪得到他們反攻遼州。”
怨氣的背後,有對於冬天夏軍大敗的指責,但更多的是對市易稅的不滿。自從這個拍腦袋的點子被推行全國,大商號囤積貨物,將稅款打入成本,引得物價直線上升。而小商販往往一天裏被兩三次重複征稅,斷了活路。加之官府強迫性地以糧食衝抵,各地糧價更是一路飆升,每石米的價格從去年秋天五百文的高價上繼續狂漲至一千兩百個銅錢,中京的窮苦人家一個月的收入隻能買一鬥米。
物價飛漲還引起了更嚴重的後果。這個年代人們對於經濟規律還沒什麽概念,李毅他們無論如何也想不明白,為什麽因商品短缺而造成的通貨膨脹會使得一向堅挺的銀價也開始下滑。金銀的兌換率從1:7跌至1:10,和銅錢的行情則從長期穩定的一兩銀兌1000文貶值到一兩四錢才能兌一貫。跌跌不休的銀價動搖了很多人的信心,大戶人家和達官貴人開始偷偷拋售存銀,收購黃金或者銅錢。一來一去,市麵上銀子更加不值錢。
官府自然是不肯吃虧的。一紙令下,市易稅的繳付方式一律改為銅錢。但府庫裏的銀子也得想法花出去。一時間,朝廷花錢大方了起來。原來官員俸祿中的絲絹米糧統統折合白銀發放,各項采買賑濟也是用現銀,自然,七銀兌一金,一兩銀換一吊錢的匯率在朝廷這兒仍然適用。
在這樣的惡性循環裏,通貨之間的差額被中飽私囊,而通貨膨脹的惡果則被轉嫁到了民間。看著手裏的錢越來越不值錢,不但老百姓有怨氣,一些潔身自好的清苦小吏也麵臨貪汙和餓死的兩難境地。
按理說,這個時代的通貨膨脹對於農村還沒有太大威脅。自給自足的小農生產方式,以物換物的集市交易,銀價再怎麽跌、糧價再怎麽高,對於農民來說影響並不大——原本應該如此,可惜麵臨無休止的通貨膨脹時,人們會本能地進行實物投資。從大城附近的農田開始,在城裏形同糞土的銀錢找到了新去處,大規模土地兼並開始了。
“聽說現在鄉間兼並成風,眾多農民失地,可有此事?”李毅從幾個文士朋友那兒聽到點風聲。
戶部尚書白子暉早就隱約感到牽涉麵太廣的市易稅早晚要出問題,而且不會是小問題。但就算是他也沒想到一項針對商人的稅收政策居然會演變成全國性的經濟災難。對於李毅這個始作俑者,白子暉在心裏早就殺了他好幾百遍,但在麵子上仍然恭恭敬敬:
“兼並之事確實有,但隻是偶爾發生。那些沒了地的農人要麽投奔親友,要麽被雇作佃農,也不至於沒了生計。”
真要這麽太平就好了!白子暉心中暗暗叫苦。各地告急的信件折子如雪片般飛來,隻不過中書省這些當初拍腦袋的老爺不肯承認現實,都壓著而已。就他知道的,除了中京附近稍太平些,許多州縣都已經出現了流民組成的盜匪團夥。大部分露了個苗頭就被官府調兵剿滅了,但也有些越來越壯大。去年冬天為了迎擊入侵的蘇合人,整個北方的兵力幾乎被抽調一空,對於一些占山為王的強盜官府根本就不敢剿。其中山東道以錢雄為首的一夥已經有了七八萬之眾,占據了方圓數百裏的山頭。強盜內部等級森嚴,那錢雄儼然一個土皇帝。
而這股因土地兼並產生的半匪半兵勢力,距離大夏中京不過八百裏地。
從某種意義上說,李毅是幸福的。沉醉在行使權力的滿足感中,絲毫沒有察覺那些官場上摸爬滾打幾十年的老滑頭在私底下玩的勾當,也沒有察覺到身邊燃起的火苗。
李毅畢竟年輕,對於白子暉的回答不是很相信,卻也沒往心裏去。點點頭,道:“我想也是。我朝一向重農,輕傜薄賦,農家生活理當富足。就算有人想強買,他們不賣便是。想必失地之人本已窮苦。得了這點錢,好好做個佃戶,倒也是個活法。”
張、董兩位仆射幹咳一聲,臉上難得泛起了紅暈。白子暉則是一口氣差點換不上,當場便要絕倒。
公子哥啊,這就是公子哥啊!朝廷是輕傜薄賦,可下麵的官吏一層層加碼之後,農民辛苦一年,能有四五成的收獲歸自己就是謝天謝地了。富足?靠著三四畝地能富足?也隻有李毅這種天生的貴公子能說得出口。
至於買賣自由的高論,若不是知道這位晉王世子眼高手低,說話不著邊際,在座的高官們肯定會以為是在拐著彎罵他們。不賣?容易。隻要哪個高官說一聲,當地衙門羅織個罪名將釘子戶關進去,生殺予奪盡在掌握。且不說中書省這些大員們自己的家族名下增加了多少土地,僅“打招呼”這一項上拿的好處,平攤到每個人頭上就足有千兩黃金,珍奇古玩更是不計其數。
左仆射董尚華總算行事謹慎,盤算了一下,覺得還是不要把話說死,給自己留條退路:
“唉,這農人失地之事,雖說一州之地也發生不了一兩件,畢竟也鬧得人心惶惶。”董仆射一副悲天憫人的樣子,“若是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了,說朝廷不體恤民眾,不知會生出什麽事端來。此事不宜張揚。那些沒了田的農人遷到別處,再給他們些土地就是。”
一旁的張仆射暗叫一聲高明。那番話不但先把將來有可能上表實奏的官員擠兌成“別有用心”,還在輕描淡寫之餘提出了解決方法。先不說方法是否可行,至少聽起來這還真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隻需在座諸位張張嘴,點個頭,便能揭過了。不愧是兩朝老臣,說話真是滴水不漏。
果然,李毅接著話茬問道:“依董大人所見,隻需將他們遷走便可?這倒也說得過去。隻要能墾出荒地來,朝廷收上來的稅賦也能增加。”
“嗯,雖說如此,給破產之人荒地未免於心不忍。這些農人也沒儲蓄,隻怕等不及墾荒。”
“哦?難道還有現成的土地能分給他們?”李毅的胃口被吊起來了。大夏人口雖然比先帝登基之初減了不少,也有近兩萬萬之數。若不是人多地少,兼並之事在地方上就能解決了,也傳不到中書省來。
“土地嘛,自然是有的,而且是耕過的熟地。”董尚華不緊不慢地說道,“之前蘇合人侵擾我朝幾十年,弄得邊境十室九空,農田自然也拋荒了。但現在我大夏官軍不僅守土有餘,還進占關外數百裏,收複失地。若是遷些人去屯邊,充實國土,不啻又多了一支大軍。將來鎮邊官兵的糧餉、征丁,盡可就地解決。”
這倒實實在在是個好辦法!眾人眼睛一亮,沒想到這個整天哼哼唧唧搗糨糊的糟老頭也能有神來之筆。在邊境局勢扭轉的現在,屯墾不失為增強邊防,振興經濟的一石二鳥。順便還能塞些不說朝廷好話的小老百姓。
右仆射張瑾第一個附和。
“董大人此策想必已在心中盤桓許久了吧?當真妙計!如此憂國憂民,為君分憂,實乃人臣楷模!”
漢製,左仆射有權糾彈百官,地位高於右仆射。但在夏製中,兩者不分軒輊。張瑾這番馬屁拍得實在肉麻,饒是在座都是麵皮比城牆厚的官油子,也覺得有些過分,都暗暗皺起了眉頭。
董尚華撚須微笑。他隻有五十七歲,這個位子再坐上十年都不成問題,能將基礎打紮實些自然沒什麽壞處。
李毅想了想,沒發現董尚華提出的屯邊政策有什麽不妥。便當場拍了板。
“董大人所獻之策便轉尚書省吧,盡快推行下去。另外,”他有意頓了頓,見眾人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身上,這才繼續說道,“今上天縱奇才,對政務頗有見解。董大人明日有空,不如一同進宮麵聖,讓陛下也了解些大夏近況。”
眾官心中大震,不由得重新審視這個年輕的權貴。李毅顯然已經不滿足於借著晉王名頭換取百官的敷衍,開始實實在在經營自己的政治資本了。雖然左右仆射本身就有隨時進宮向皇帝匯報的資格,但李毅剛才的一番話顯然有弦外之音。
“我怎麽忘了,他是皇帝家的西賓,今上的第一個幕臣啊!”董尚華渾濁的眯縫眼閃過一道精光。
張瑾是打定主意要在右仆射的位子上再賴十年的,此時更是懊悔不迭:“大家夥隻記著皇上年紀小,不懂事,沒想過把政事也讓皇上知道一些,顯得我們做人臣的挺賣力。要是照李毅那小子所說,皇上聰明著呢,不趁現在巴結上,過個幾年肯定會被小皇帝提拔的親信頂替了。嗯……更可能是晉王家小子的親信……”
各人有各人的念頭,一時間,氣氛竟緊繃起來,顯得有些尷尬。
白子暉這個戶部尚書因為最近一連串的經濟事故被推在風口浪尖上,早就被朝中上下認定失勢隻是個把月的事,弄得他現在見了人都沒底氣打招呼。原本屯邊這麽大的事,少不了人口、土地、稅賦方麵的細節匯報,就算麵聖也得他這個戶部尚書跟著的。可李毅沒提,他更不敢自告奮勇去報名。
物價飛漲、銀價下跌、土地兼並、民變四起,這能怨我嘛!一時間,白子暉隻覺一股窩囊氣憋得鼻子有些發酸。也沒注意何時散的會,等他回過神來,已經灰溜溜地走在了廊下。
董尚華那雙眯縫眼掃了掃戶部尚書有些佝僂的背影,冷笑一聲。他放慢腳步,等著李毅走到身邊。
“董大人,剛才談的都是公事,還沒來得及問問文華兄近況。他的咳嗽可好些了?”
“犬子賤體有勞世子掛懷。托世子的福,最近找劉太醫重新開了個方子,吃過幾帖後好多了。”
“那就好,那就好。文華兄才略遠勝於我,等調養好身子,他這個翰林也該回來為君分憂了。前幾日我說起文華兄被先帝從十一名進士破格點為榜眼的事,今上大感興趣,說無論如何都要見一見。”
董尚華怎會聽不出李毅話中的舉薦之意,大喜過望,施了一個長揖。李毅側身避過,還了禮,道:“董大人乃是長輩,又位極人臣,在下如何當得起。被別人看到就不好了。董大人回家讓文華兄好好調養,身子骨最重要,麵聖的機會倒是隨時都有。對了,最近物價騰貴,銀子又不值錢,弄得朝廷很為難。戶部那邊董大人也注意一下。”
如果說剛才李毅舉薦董尚華的兒子,讓他又驚又喜,那麽現在這位左仆射就是又喜又憂。戶部尚書要作為替罪羊,在民怨沸騰時為政策失誤負責,這是大家的共識。可用什麽手段讓白子暉下台,又由誰來遞補這個空缺,則是各方勢力角逐之下的未知數。從李毅剛才的話裏看來,居然已經有了對策,還暗示會讓戶部落入董尚華這一派的手中。
天上掉的餡餅險些將董尚華砸暈了。但他幾十年的從政經驗本能地嗅出幾分危險。
“唉,戶部最近確實不像話,問題一個接一個。老夫身為左仆射,自然會去督促,看究竟是什麽地方出了問題。不過好好一條富國強兵的計策居然糜爛至此,也不單是戶部那邊辦事不力。咱們還是慢慢來,慢慢來。”
李毅沒想到這頭老狐狸居然沒吞餌,不禁有些焦躁,還有些失望。戶部是個肥得流油的地方,但眼下形勢不對,這當口去的人多半沒有好下場。要是再出現什麽問題,可以把責任推給上一任,也可以成為政敵的殺手鐧,其中利害關係實在太複雜,太微妙。
董尚華是政壇老手,一轉念間就將以上關節都考慮到了,誰知李毅倒沒想那麽多,隻是單純認為屯邊之策是董尚華提出,把戶部給了他,也能讓政策施行更順暢些。既然要依靠左仆射一派的政治力量,不妨在賣他一個舉薦兒子的人情之後再送份禮,先把雙方的關係敲定了。
誰也不知道晉王什麽時候心血來潮就回來了。等這個無所不能的老爹一到,自己就會被徹底籠罩在光環下,所做的一切也都歸入“晉王”這個名號,至少在他蔭襲王爵前是徹底無緣了。
這些整天壓在頭上的陰雲,讓李毅行事也急了起來。
董尚華隱約猜到了一些。年輕人嘛,總是希望什麽事都是一夜之間就成了。其實哪有這麽容易。玩政治就靠一個字,熬。不犯錯,不站錯隊,等同一批出仕的因為或大或小的失誤遲緩了腳步,熬出頭的日子就到了。他這個左仆射就是這麽來的。
“世子,比起戶部,其實還有個地方更值得注意。”
“哦?什麽地方?”
董尚華向北遙遙一指:“那個新晉的驃騎將軍,薊縣伯。雖然屯邊隻是在我大夏邊境,但戰事如何進展卻與他息息相關。更何況,若是與他打理好關係,軍功簿上也有一筆,關鍵時刻說不定還能以此扳回一局。就算他兵敗,責任首先也是兵部扛著,於我們並無大礙。”
他提出這個建議也是好心,為的是還李毅的人情。誰知剛才還溫文爾雅的晉王世子一聽那個新貴的名字,臉色大變,嘴角抽動了兩下。
董尚華嚇了一跳。他耳聞薊縣伯曾在晉王府叨擾過一陣,難道當時和世子發生過什麽不愉快?若是這樣,自己這個拍錯地方的馬屁可真是要命。
“薊縣伯?”李毅強作笑臉道,“哦,對了,有這麽一號人物。他嘛,所言未必屬實,所報戰功也多有誇大。和他交往雖然無害,卻也無益。若是被禦史參上一本,說我們結交外官,拉攏武將,也是個可大可小的罪名。”
這明顯是推辭了。李雪鱗戰績如何,從蘇合人的表現上就能看出來。至於結交外官——要是這條規定真落實下去,全京城五品以上的文官都可以卷鋪蓋走人了。
“那是,那是,世子考慮周全,佩服,佩服!”董尚華掏出帕子擦汗,邊不住附和。這鬼天氣,怎麽如此熱法。
在他心裏,一個念頭鑽了出來,捂也捂不住:能讓權傾朝野的晉王世子如此忌憚,這薊縣伯李雪鱗到底是何等人物?
(最近雜事較多,這章欠的部分這幾天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