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


    秀州刺客


    宋靖康年間金人南侵,擄徽宗、欽宗北去,高宗在南方即位。其後金人數次南侵,高宗倉皇奔逃,自揚州逃到杭州,命禮部侍郎張浚在蘇州督師守禦。高宗到了杭州後,任命王淵為代理樞密使(副總理兼國防部部長)。扈從統製(首都衛戍司令)苗傅和另一統兵官劉正彥不服,又因高宗親信太監康履等擅作威福,苗劉二人便發動兵變,將王淵殺了,又逼迫高宗交出康履殺死。那時諸將統兵在外抵禦金兵,杭州的衛戍部隊均由苗劉二人指揮,槍杆子裏麵出政權,高宗惶惑無計。苗劉二人跟著逼高宗退位,禪位給他年方三歲的兒子,由太後垂簾聽政,“建炎三年”的年號也改為“明受元年”。


    苗劉二人專製朝政,用太後和小皇帝的名義發出詔書。張浚在蘇州得到消息,料知京城必定發生了兵變,便約同在江寧(南京)督師的呂頤浩,以及大將張俊、韓世忠、劉光世等統兵勤王。但高宗在叛兵手裏,如急速進兵,恐怕危及皇帝,又怕叛軍挾了皇帝百官逃入海中,於是一麵不斷書信來往,和苗劉敷衍,一麵派兵守住入海的通道。


    苗劉二人是粗人,並無確定的計劃,起初升張浚為禮部尚書,想拉攏他,後來得知他決心進討,於是下詔將他革職。張浚恐怕將士得知自己被革職後人心渙散,將偽詔藏起,取出一封舊詔書來隨口讀了幾句,表示杭州來的詔書內容無關緊要,便即繼續南進,司令部駐在秀州(嘉興)。


    一晚張浚在司令部中籌劃軍事,戒備甚嚴,突然有一人出現在他身前,從懷中取出一張紙來,說道:“這是苗傅和劉正彥的賞格,取公首級,即有重賞。”張浚很是鎮定,問道:“你想怎樣?”那人道:“我是河北人,讀過一些書,還明白逆順是非的道理,豈能為賊所用?苗劉二凶派我來行刺侍郎。小人來到營中,見公戒備不嚴,特地前來告知。隻怕小人不去回報,二凶還會繼續遣人前來。”張浚離座而起,握手問他姓名。那人不答,逕自離去,倏來倏往,視眾衛士有如無物。


    張浚次日引出一名已判了死罪的犯人,斬首示眾,聲稱這便是苗劉二凶的刺客。那真刺客的相貌形狀,他已熟記於心,後來遣人暗中尋訪,想要報答他,可是始終無法找到。(見《宋史·張浚傳》)


    張浚率兵南下勤王,韓世忠為先鋒。韓世忠的妻子梁紅玉那時留在杭州,給苗劉二人扣留了。宰相朱勝非騙苗劉說,不如請太後命梁氏去招撫韓世忠。苗劉不知是計,接受他的意見。太後召梁紅玉入宮,封她為安國夫人,命她快去通知韓世忠,即刻趕來救駕。梁紅玉騎馬急馳,從杭州一日一夜之間趕到了秀州。


    張浚和韓世忠部隊開到臨平,和苗劉部下軍隊交鋒。江南道路泥濘,馬不能行,韓世忠下馬執矛,親身衝鋒。苗劉軍大敗。當晚苗劉二人逃出臨安。韓世忠領兵追討,分別成擒,送到南京斬首。高宗重賞韓世忠,加封梁紅玉為護國夫人。世人都知梁紅玉金山擊鼓大戰金兀術,其實在此之前便已立過大功。


    張浚也因勤王之功而大為高宗所親信,被任為樞密使(國防部長)。史稱:“浚時年三十三,國朝執政,自寇準以後,未有如浚之年少者。”他後來還立了不少大功,統率吳玠、吳璘兄弟在和尚原大破金兵,保全四川,是最著名的一役。


    嶽飛破洞庭湖農民軍首領楊麽,張浚是這一役的總司令。


    張浚對韓世忠和嶽飛二人特別重用。史稱:“時銳意大舉,都督張浚於諸將中每稱世忠之忠勇,飛之沉鷙,可以倚辦大事,故並用之。”在秦檜當國期間,張浚被迫長期退休。嶽飛遭害之時,張浚正在受排斥期間,倘若他在朝廷,必定力爭,或許同時會遭秦檜害死,或許嶽飛可以免死。但同時遭害的可能性大得多。


    他一生主戰,向來和秦檜意見不合。《宋史》載:“浚去國幾二十載,天下士無賢不肖,莫不傾心慕之。武夫健將,言浚者莫不谘嗟太息,至兒童婦女,亦知有張都督也。金人憚浚,每使至,必問浚安在,惟恐其複用。當是時秦檜怙寵固位,懼浚為正論以害己,令台臣有所彈劾,論必及浚反,謂浚為‘國賊’,必欲殺之。”終於周密布置,命人捏造口供,誣他造反。幸虧張浚年紀輕,秦檜適於此時年老病死,張浚才得免禍。


    高宗死後,孝宗對他十分重用,對金人戰守大計,均由他主持,後來做到宰相兼樞密使都督(總理兼國防部長兼三軍總司令),封魏國公。


    嶽飛被害,千古大獄,曆來都歸罪於秦檜。但後人論史也偶有指出,倘若不是宋高宗同意,秦檜無法害死嶽飛。文征明〈滿江紅〉有句雲:“笑區區一檜亦何能?逢其欲!”說明秦檜隻不過迎合高宗的心意而已。不過論者認為高宗所以要殺嶽飛,是怕嶽飛北伐成功,迎回欽宗(高宗的哥哥,其時徽宗已死),高宗的皇位便受到威脅。我想這雖是理由之一,但決不會是很重要的原因。高宗做皇帝已久,文臣武將都是他所用的人。欽宗即使回來,也決計做不成皇帝。高宗要殺嶽飛,相信和苗傅、劉正彥這一次叛變有很大關係。


    苗劉之叛,高宗受到極大屈辱,被迫讓位給自己的三歲兒子。這一次政變,一定從此使他對手握兵權的武將具有莫大戒心。當時大將之中,韓世忠、張浚、劉光世三人曾參與平苗劉的勤王之役,嶽飛卻是後進,那時還沒有露頭角。偏偏嶽飛不懂高宗的心理,做了一件頗不聰明之事。


    紹興七年,嶽飛朝見高宗,內殿單獨密談。嶽飛提出請正式立建國公為皇太子。高宗沒有答允,說道:“卿言雖忠,然握重兵於外,此事非卿所當預也。”意思說,這種事情你是不應當管的。嶽飛退下後,參謀官薛弼接著朝見,高宗將這事對他說了,又說:“飛意似不悅,卿自以意開諭之。”那時嶽飛手握重兵,高宗很耽心他不高興,所以叫參謀官特別去勸他,要他不必介意。


    疑忌武將是宋朝的傳統。宋太祖以手握兵權而黃袍加身,後世子孫都怕大將學樣。秦檜誣陷嶽飛造反,正好迎合了高宗的心意。要知高宗趙構是個極聰明之人,如果他不是自己想殺嶽飛,秦檜的誣陷一定不會生效。


    紹興七年,張浚進呈一批馬匹,高宗和他討論馬匹優劣和產地等等,談得很投機。張浚道:“臣聽說,陛下隻要聽到馬的蹄聲,便知馬好壞,那是真的嗎?”高宗道:“不錯。我隔牆聽馬蹄之聲,便能分別好馬和劣馬。隻要明白了要點所在,那也不是難事。”張浚道:“要分辨畜生的優劣,或許不很難,隻有知人為難。”高宗點頭道:“知人的確很難。”張浚道:“一個人是否有才能,那是不易知道的。但議論剛正,態度嚴肅之人,一定不肯做壞事;一味歌功頌德,大叫萬壽無疆,陛下不論說什麽,總是歡呼喝采之人,必不可用。”高宗認為此言不錯。


    《宋史·嶽飛傳》中記載了一件嶽飛和高宗論馬的事。高宗問嶽飛:“卿有良馬否?”嶽飛道:“臣本來有兩匹馬,每日吃豆數鬥,飲泉水一斛,倘若食物不清潔,便不肯吃。奔馳時起初也不很快,馳到一百裏後,這才越奔越快,從中午到傍晚,還可行二百裏,卸下鞍子後,不噴氣,不出汗,若無其事。那是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遠之材也。不幸這兩匹馬已相繼死了。現在所乘的那一匹,每天不過吃數升豆,什麽糧食都吃,什麽髒水都喝,一騎上去便發力快跑,可是隻跑得一百裏,便呼呼噴氣,大汗淋漓,便像要倒斃一般。這是寡取易盈,好逞易窮,駑鈍之材也。”高宗大為讚歎,說他的議論極有道理。嶽飛論的是馬,真意當然是借此比喻人的品格。


    二十五


    張訓妻


    張訓是五代時吳國太祖楊行密部下的大將,嘴巴很大,外號叫作“張大口”。


    楊行密在宣州時,分鎧甲給眾將,張訓所得的相當破舊,很惱怒。他妻子道:“那又何必放在心上?隻不過司徒不知道罷了,又不是故意的。如果他知道的話,一定不會分舊甲給你。”第二天,楊行密問張訓道:“你分到的鎧甲如何?”張訓說了,楊行密便換了一批精良的鎧甲給他。後來楊行密駐軍廣陵,分賜諸將馬匹。張訓所得大部分是劣馬,他又很不滿意。他妻子仍這樣安慰他。第二天楊行密問起,張訓照實說了。


    楊行密問道:“你家裏供神麽?”張訓道:“沒有。”楊行密道:“先前我在宣州時,分鎧甲給諸將。當晚做了個夢,夢到一個婦人,穿真珠衣,對我說:‘楊公分給張訓的鎧甲很破舊,請你掉換一下。’第二天我問你,果然不錯,就給你換了。昨天賜諸將馬,又夢到那個穿真珠衣的婦人,對我說:‘張訓所得的馬不好。’那是什麽道理?”張訓也大感奇怪,不明原由。


    張訓的妻子有一口衣箱,箱裏放的是什麽東西,從來不給他看到。有一天他妻子有事外出,張訓偷偷打開箱子,見箱中有一襲真珠衣,不由得暗自納罕。他妻子歸來後,問道:“你開過我的衣箱,是不是?”


    他妻子向來總是等他回家後一起吃飯,但有一天張訓回來時,妻子已先吃過了,對他說:“今天的食物很有些特別,因此沒等你,我先吃了。”張訓到廚房中去,見鑊裏蒸著一個人頭,不禁大為驚怒,知道妻子是個異人,決意要殺她。他妻子道:“你想負我麽?隻是你將做數郡刺史,我不能殺你。”指著一名婢女道:“你如要殺我,必須先殺此婢,否則你就難以活命。”張訓就將他妻子和婢女一起殺了。後來他果然做到刺史。(出吳淑《江淮異人錄》)


    這個女人算不得是劍客,隻能說是“妖人”。不過她對張訓一直很好,雖然蒸人頭吃,似乎並無加害丈夫之意。那婢女當是她的心腹,她要丈夫一並殺了,以免受到婢女的報複,對丈夫倒一片真心。任渭長在圖中題字說:“婢何罪,死無謂”,沒有明白張訓之妻的用意。(“罪”是“罪”的本字,秦始皇做了皇帝,臣子覺得這“罪”字太像“皇”字了,於是改為“罪”字,見《說文》。拍皇帝馬屁而創造新字,很像是李斯的手法。)


    張訓在曆史上真有其人,是安徽清流人。楊行密起於淮南,部下大將大部分是合肥、六合、宿州一帶人氏。世傳楊行密以三十六英雄在廬州發跡。我不知三十六英雄是那些人,相信“張大口”張訓必是其中之一。楊行密部下著名的大將有田頵、李神福、陶雅、李德誠、劉威、台濛、朱延壽等人,個個驍勇善戰。


    歐陽修的《五代史》中說楊行密力氣很大。《舊五代史》中則說他跑路很快(會輕功?),每天能行三百裏,最初做“步奏使”的小官,用以傳遞軍訊。《資治通鑒》則說:“行密馳射武技,皆非所長,而寬簡有智略,善撫禦將士,與同甘苦,推心待物,無所猜忌。”從曆史上的記載看來,楊行密所以成功,第一是愛護百姓,注重人民生活,第二是善於撫禦將士,第三是性格堅毅,屢敗屢戰。他用兵並無特別才能,但不折不撓,拖垮了敵人。


    楊行密本是高駢部下的廬州刺史,這刺史之位也是他殺了都將自行奪來的。高駢統治揚州,政事給呂用之弄得一團糟,部下將官畢師鐸、秦彥、張神劍(此人本名張雄,因善於使劍,人稱張神劍)作亂,殺了高駢。呂用之逃到廬州。楊行密發兵為高駢報仇,占領揚州,由此而逐步擴大勢力。(後來呂用之在楊行密軍中又想搗鬼,為楊所殺。)


    當時楊行密的大敵是流寇孫儒。此人十分殘暴,將百姓的屍體用鹽醃了,載在車上隨軍而行,作為糧食。孫儒的部隊比楊行密多了十倍,進攻揚州時楊行密抵擋不住,隻好退出。孫儒入城後縱火屠殺,大肆奸淫擄掠,隨即退兵。楊行密派張訓趕入城中救火,搶救了數萬斛糧食,賑濟百姓。


    楊行密和孫儒纏戰數年,互有勝敗,最後一場大會戰在皖浙邊區進行。張訓部隊堅守浙江安吉,斷了孫儒軍隊的糧道。孫軍食盡,軍中瘧疾流行,孫儒自己也染上了,楊行密由此而破其軍,斬孫儒,收編了孫儒的不少部屬,奏凱重回揚州。《十國紀年》載:“行密過常州,謂左右曰:‘常州,大城也,張訓以一劍下之,不亦壯哉!’”那麽張訓的劍法似乎也很好。


    楊行密到揚州後,財政甚為困難,想專賣茶葉和鹽,他部下的有識之士勸他不可和民爭利,說道:“兵火之餘,十室九空,又漁利以困之,將複離叛。不若悉我所有,易鄰道所無,足以給軍。選賢守令勸課農桑,數年之間,倉庫自實。”楊行密接受了這個意見,並不搜括榨取百姓,而以與外地貿易的辦法來籌募軍費。


    《通鑒》稱:“淮南被兵六年,士民轉徙幾盡。行密初至,賜與將吏,帛不過數尺,錢不過數百;而能以勤儉足用,非公宴,未嚐舉樂。招撫流散,輕傜薄斂,未及數年,公私富庶,幾複承平之舊。”可見政府要富足,向百姓搜括並不是好辦法。稅輕,征發少,對百姓仁厚,藏富於民,經濟上的控製越寬,公和私都越富庶。單是公富而私不富,公家之富也很有限。


    五代十國時天下大亂,楊行密所建的吳國卻安定富庶,便是輕傜薄斂之故。楊行密軍力不強,部下亦沒有什麽了不起的將才和智士,但愛民愛士。朱全忠數度遣大軍相攻,始終無法取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金庸作品集(簡體新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金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金庸並收藏金庸作品集(簡體新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