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過去未來(十三)
顧戀想自己有些明白了於佑嘉的意思。
藝人是一種特殊的商品,辰星是心性上有點特殊的藝人,他卻不願意走“商品”該走的路,不願意像商品那樣被打造,被追捧,被看待。
即使辰星想走到金字塔的頂端,也絕不會願意是以一種特殊商品的身份。
對待這樣的藝人,就不能拿那種百分百願意拿自己當商品的大多數藝人的標準來衡量了。
會經營自己事業的藝人都有著一定的商業頭腦,知道該如何利用好自己的明星光環,能夠清晰地認識到,他們自己就是他們經營事業的最大資本。
這是由這一行業的特殊性決定的。像經營商品一樣經營著自己,並不是一種羞於啟齒的事情,在現代的社會裏,說一個藝人具有商業頭腦是帶有稱頌意味的讚美。幾乎所有人都有這個常識,藝人和自己的事業是緊密聯係在一起的,他們經營好自己,也就經營好了自己的事業。將自己看做一種特殊商品並非是不拿自己當人,隻是一種商業上更清晰的描述和比喻。特殊商品這種說法不含貶義。
在這個商業化早漸成主流和潮流的時代,藝人這種特殊商品也越來越具有批量製造的流水線作業的特點。好比近幾年大量選秀節目的出現,催生了大批市場無法消化吸收的麵目千篇一律的年輕藝人,這些藝人在小熒幕上如曇花一現過眼煙雲,短暫的繁榮之後麵臨的是長久的沉寂苦悶。
這種情況下,連純文學刊物都開始被逼考慮市場效應,人們的物化和工具化程度更嚴重,人具有了某種商品屬性並且這種屬性也被進一步強調突出了。
娛樂圈裏,藝人更避免不了這種潮流。在這個浮華暗影共濟一色的世界裏。藝人的商品價值隻會被催化得更加厲害。
不能成為商品的藝人,代表沒有市場價值。不能做商品的藝人,幾乎不算藝人了。
辰星就是那種不想做商品,而尚未放棄藝人理想的,無法順應潮流的固執的家夥。
這也許就是這家夥身上最大的特色。
但是顧戀將此看做了他最致命的缺陷。
於佑嘉想讓顧戀看到自身目光的局限性,然後才能冷靜地考慮,辰星自身的優勢是否真的無法在市場上立足?世事無絕對。顧戀很明白這一道理,辰星這樣的藝人不是絕對沒有市場,而是當下的社會裏,他的這種性格讓他缺少展示的機會。沒有展示無人認識他,談什麽市場不市場呢?
其實誇張、炒作這些手法做得最專業最頂級的圈內公司就是華悅了。無論旗下的藝人還是出品的影視作品,往往會伴隨著長期大量的炒作新聞。於佑嘉對華悅的這些情況再清楚不過。
於智誠開始參與華悅的經營管理後。傳媒專業的他將那套傳播手段玩得純熟無比,說到鋪天蓋地的各種炒作,人們第一個想起娛樂公司的就是華悅。華悅出品的商業電影,無不意味著大量正炒反炒的新聞纏身,隔三差五的娛樂頭版。以及鋪天蓋地的街頭廣告,包括參演電影的演員藝人也不能幸免,互相炒作交叉影響擴大傳播效果都已經成為華悅電影宣傳的一貫路數了。
對華悅的這種做法,於佑嘉在看到了空前的效果外,更有自己的想法。
“華悅籌備上市之前,潤美曾經根據華悅的要求做過一份藝人市場調研。主要是針對華悅的藝人,調查華悅在藝人經紀方麵的價值品牌和優勢。除此之外,我由於好奇。想了解一下群眾心目中需要什麽樣的藝人,就在這份調研中附加了另外一個小型的調查項目,華悅沒有反對,因此我也得到了一份比較客觀的數據。隻是這份數據對華悅來說沒什麽用,至今躺在我的電腦裏。今天我公布出來。大致說一下,或許可以給你們一點參考。”於佑嘉說道。主要是告知顧戀一聲,“那份報告文檔在我公司的電腦中,詳細的數據你要感興趣的話,我改天發給你。”
顧戀沉吟著思考於佑嘉所說的話,點了點頭。於佑嘉對娛樂圈中藝人商業價值的分析,是顧戀很少聽到的,也沒有過這麽深入的思考。這一番話令她想到了很多。關於那份報告,定然也是於佑嘉自己親自主持的,是不可多得的內部材料,有必要事後拿來研究研究。
印容玉心下有些意外,讓他意外的不是於佑嘉的這番話本身,而是於佑嘉顯露出來的對演藝圈整個行業的一種顯然經過深思熟慮的思考。這家夥,並不是對演藝圈完全不感興趣嘛。如此細心的考察調研,以專業化的態度進行這些似乎不可能有什麽效益的工作,除了經營潤美公司外,他還有餘力去搞這個,印容玉相信他不是一時心血來潮隻為了消遣。這個華悅副總的頭銜,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於佑嘉做得非常認真。
可是,太認真了難免會像好東西一樣被人惦記上。印容玉莫名覺得不妙。聯想到最近於智誠的一係列動作,他突然升起一股隱隱的擔心。於家的老頭子,到底是出於什麽目的將於佑嘉放在華悅副總的位置上的,難道僅僅是出於平衡於智誠和於智信兩兄弟的需要?於佑嘉自己,對老頭子的想法,到底能察覺多少呢?
於佑嘉不管好友有什麽想法,開始敘述自己所主導的那份調查報告的結果。
“大部分普通人對藝人僅限於一般了解,頂層藝人他們大多數都知道一些基本的信息。問及他們對這些明星的印象,不是特別清楚,但對有過較多負麵報道的藝人記得比較牢固。絕大部分人不關心這些明星本身,也不會特別排斥,有好作品比較電影電視表示會感興趣,代言產品會根據自己的消費習慣,不會輕易隨明星改變自己的購買慣性。”
“即使有些口碑較好的藝人,不少人表示欣賞,在問到會否成為粉絲時,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說不會。其中,說堅決不會做追星族的人中,表示不值得為一個陌生人影響生活和娛樂圈真真假假事情太多,不知道明星真麵目的分別占百分之六十和百分之三十以上。我在問卷中請被調查人列出了自己比較欣賞的幾位明星,分別闡述這幾位明星吸引自己的最大優點,然後將這些優點組合起來,再問問如果集中了這些優點的明星出現,是否會注意?絕大部分人表示會,然後同意做粉絲和需要觀望但不排斥的選項的人數比例總共超過了百分之五十。在觀眾眼裏,藝人最重要的仍然是作品,更好的作品,其他走秀,拍廣告,出入社交場所等副業在觀眾看來隻是富於表麵的炒作,隻有這種東西的明星頂多調侃地看看,心裏會鄙視。”
“在被問到對當今明星的總體看法時,問卷提供的幾個詞語中,虛偽,功利,浮躁,是被選擇最多的詞匯。怎麽樣?這跟不少明星自我吹噓的形象正相反吧?用誇大的手法吹噓擴大市場,造成的也是整個市場對藝人自身職業道德越來越多的懷疑和否定。因為大家都撒謊,編造水分,所以這種手段能夠帶來的成功也越來越有限,越是如此,越有人會鋌而走險,采取更激烈的手法甚至惡炒來博取關注度。就像飲鴆止渴,惡性循環。”
“但是,當被問及一個不炒作不靠經紀公司不討好媒體堅持原則不參與任何潛規則的優質實力藝人,事業上是否能成功時,絕大多數人選擇的答案是不能,源自對這個社會風氣的悲觀。也有相當一部分相信能夠取得一定的成功,但不會很容易。在問及如果這個藝人被你發現,你能否盡力支持時,百分之六十幾的人說會,還有百分二十幾的人說如果真覺得有才華讓自己喜歡,就會。支持渠道就是購買其作品,有專輯買正版專輯,有電影去影院看,有電視作品就看電視或者購買影碟,就近參加演唱會等活動,隔段時間就上網關心這個明星的消息,購買與相關的媒體訪問雜誌等。”
於佑嘉的眼睛盯著若有所悟的顧戀,“這意味著什麽呢?藝人的市場需求到底在哪裏?誰說了算?大公司?傳媒?藝人自己?當然都不是。”
於佑嘉說出了自己的答案。
“我認為,市場需要什麽隻有從市場中才能找到答案。這份調研所反映的相當一部分普通人對明星的看法和意願,才是真正的市場需求。那些通過傳媒經過加工帶有各種偏向的信息所傳遞出的判斷,反映不了這些普通大眾的真正想法。優質獨立有才華的藝人,依然是這個行業市場的主流需求。隻是藝人和觀眾之間隔了太多的障礙和中間過程,導致雙方看到的信息都不對等。藝人失卻本心,以炒作,一味追求名利為目的,真正的市場受眾們受媒體引導,盲目追尋支持或抵製藝人……”
印容玉舉起了手。
顧戀想自己有些明白了於佑嘉的意思。
藝人是一種特殊的商品,辰星是心性上有點特殊的藝人,他卻不願意走“商品”該走的路,不願意像商品那樣被打造,被追捧,被看待。
即使辰星想走到金字塔的頂端,也絕不會願意是以一種特殊商品的身份。
對待這樣的藝人,就不能拿那種百分百願意拿自己當商品的大多數藝人的標準來衡量了。
會經營自己事業的藝人都有著一定的商業頭腦,知道該如何利用好自己的明星光環,能夠清晰地認識到,他們自己就是他們經營事業的最大資本。
這是由這一行業的特殊性決定的。像經營商品一樣經營著自己,並不是一種羞於啟齒的事情,在現代的社會裏,說一個藝人具有商業頭腦是帶有稱頌意味的讚美。幾乎所有人都有這個常識,藝人和自己的事業是緊密聯係在一起的,他們經營好自己,也就經營好了自己的事業。將自己看做一種特殊商品並非是不拿自己當人,隻是一種商業上更清晰的描述和比喻。特殊商品這種說法不含貶義。
在這個商業化早漸成主流和潮流的時代,藝人這種特殊商品也越來越具有批量製造的流水線作業的特點。好比近幾年大量選秀節目的出現,催生了大批市場無法消化吸收的麵目千篇一律的年輕藝人,這些藝人在小熒幕上如曇花一現過眼煙雲,短暫的繁榮之後麵臨的是長久的沉寂苦悶。
這種情況下,連純文學刊物都開始被逼考慮市場效應,人們的物化和工具化程度更嚴重,人具有了某種商品屬性並且這種屬性也被進一步強調突出了。
娛樂圈裏,藝人更避免不了這種潮流。在這個浮華暗影共濟一色的世界裏。藝人的商品價值隻會被催化得更加厲害。
不能成為商品的藝人,代表沒有市場價值。不能做商品的藝人,幾乎不算藝人了。
辰星就是那種不想做商品,而尚未放棄藝人理想的,無法順應潮流的固執的家夥。
這也許就是這家夥身上最大的特色。
但是顧戀將此看做了他最致命的缺陷。
於佑嘉想讓顧戀看到自身目光的局限性,然後才能冷靜地考慮,辰星自身的優勢是否真的無法在市場上立足?世事無絕對。顧戀很明白這一道理,辰星這樣的藝人不是絕對沒有市場,而是當下的社會裏,他的這種性格讓他缺少展示的機會。沒有展示無人認識他,談什麽市場不市場呢?
其實誇張、炒作這些手法做得最專業最頂級的圈內公司就是華悅了。無論旗下的藝人還是出品的影視作品,往往會伴隨著長期大量的炒作新聞。於佑嘉對華悅的這些情況再清楚不過。
於智誠開始參與華悅的經營管理後。傳媒專業的他將那套傳播手段玩得純熟無比,說到鋪天蓋地的各種炒作,人們第一個想起娛樂公司的就是華悅。華悅出品的商業電影,無不意味著大量正炒反炒的新聞纏身,隔三差五的娛樂頭版。以及鋪天蓋地的街頭廣告,包括參演電影的演員藝人也不能幸免,互相炒作交叉影響擴大傳播效果都已經成為華悅電影宣傳的一貫路數了。
對華悅的這種做法,於佑嘉在看到了空前的效果外,更有自己的想法。
“華悅籌備上市之前,潤美曾經根據華悅的要求做過一份藝人市場調研。主要是針對華悅的藝人,調查華悅在藝人經紀方麵的價值品牌和優勢。除此之外,我由於好奇。想了解一下群眾心目中需要什麽樣的藝人,就在這份調研中附加了另外一個小型的調查項目,華悅沒有反對,因此我也得到了一份比較客觀的數據。隻是這份數據對華悅來說沒什麽用,至今躺在我的電腦裏。今天我公布出來。大致說一下,或許可以給你們一點參考。”於佑嘉說道。主要是告知顧戀一聲,“那份報告文檔在我公司的電腦中,詳細的數據你要感興趣的話,我改天發給你。”
顧戀沉吟著思考於佑嘉所說的話,點了點頭。於佑嘉對娛樂圈中藝人商業價值的分析,是顧戀很少聽到的,也沒有過這麽深入的思考。這一番話令她想到了很多。關於那份報告,定然也是於佑嘉自己親自主持的,是不可多得的內部材料,有必要事後拿來研究研究。
印容玉心下有些意外,讓他意外的不是於佑嘉的這番話本身,而是於佑嘉顯露出來的對演藝圈整個行業的一種顯然經過深思熟慮的思考。這家夥,並不是對演藝圈完全不感興趣嘛。如此細心的考察調研,以專業化的態度進行這些似乎不可能有什麽效益的工作,除了經營潤美公司外,他還有餘力去搞這個,印容玉相信他不是一時心血來潮隻為了消遣。這個華悅副總的頭銜,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於佑嘉做得非常認真。
可是,太認真了難免會像好東西一樣被人惦記上。印容玉莫名覺得不妙。聯想到最近於智誠的一係列動作,他突然升起一股隱隱的擔心。於家的老頭子,到底是出於什麽目的將於佑嘉放在華悅副總的位置上的,難道僅僅是出於平衡於智誠和於智信兩兄弟的需要?於佑嘉自己,對老頭子的想法,到底能察覺多少呢?
於佑嘉不管好友有什麽想法,開始敘述自己所主導的那份調查報告的結果。
“大部分普通人對藝人僅限於一般了解,頂層藝人他們大多數都知道一些基本的信息。問及他們對這些明星的印象,不是特別清楚,但對有過較多負麵報道的藝人記得比較牢固。絕大部分人不關心這些明星本身,也不會特別排斥,有好作品比較電影電視表示會感興趣,代言產品會根據自己的消費習慣,不會輕易隨明星改變自己的購買慣性。”
“即使有些口碑較好的藝人,不少人表示欣賞,在問到會否成為粉絲時,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說不會。其中,說堅決不會做追星族的人中,表示不值得為一個陌生人影響生活和娛樂圈真真假假事情太多,不知道明星真麵目的分別占百分之六十和百分之三十以上。我在問卷中請被調查人列出了自己比較欣賞的幾位明星,分別闡述這幾位明星吸引自己的最大優點,然後將這些優點組合起來,再問問如果集中了這些優點的明星出現,是否會注意?絕大部分人表示會,然後同意做粉絲和需要觀望但不排斥的選項的人數比例總共超過了百分之五十。在觀眾眼裏,藝人最重要的仍然是作品,更好的作品,其他走秀,拍廣告,出入社交場所等副業在觀眾看來隻是富於表麵的炒作,隻有這種東西的明星頂多調侃地看看,心裏會鄙視。”
“在被問到對當今明星的總體看法時,問卷提供的幾個詞語中,虛偽,功利,浮躁,是被選擇最多的詞匯。怎麽樣?這跟不少明星自我吹噓的形象正相反吧?用誇大的手法吹噓擴大市場,造成的也是整個市場對藝人自身職業道德越來越多的懷疑和否定。因為大家都撒謊,編造水分,所以這種手段能夠帶來的成功也越來越有限,越是如此,越有人會鋌而走險,采取更激烈的手法甚至惡炒來博取關注度。就像飲鴆止渴,惡性循環。”
“但是,當被問及一個不炒作不靠經紀公司不討好媒體堅持原則不參與任何潛規則的優質實力藝人,事業上是否能成功時,絕大多數人選擇的答案是不能,源自對這個社會風氣的悲觀。也有相當一部分相信能夠取得一定的成功,但不會很容易。在問及如果這個藝人被你發現,你能否盡力支持時,百分之六十幾的人說會,還有百分二十幾的人說如果真覺得有才華讓自己喜歡,就會。支持渠道就是購買其作品,有專輯買正版專輯,有電影去影院看,有電視作品就看電視或者購買影碟,就近參加演唱會等活動,隔段時間就上網關心這個明星的消息,購買與相關的媒體訪問雜誌等。”
於佑嘉的眼睛盯著若有所悟的顧戀,“這意味著什麽呢?藝人的市場需求到底在哪裏?誰說了算?大公司?傳媒?藝人自己?當然都不是。”
於佑嘉說出了自己的答案。
“我認為,市場需要什麽隻有從市場中才能找到答案。這份調研所反映的相當一部分普通人對明星的看法和意願,才是真正的市場需求。那些通過傳媒經過加工帶有各種偏向的信息所傳遞出的判斷,反映不了這些普通大眾的真正想法。優質獨立有才華的藝人,依然是這個行業市場的主流需求。隻是藝人和觀眾之間隔了太多的障礙和中間過程,導致雙方看到的信息都不對等。藝人失卻本心,以炒作,一味追求名利為目的,真正的市場受眾們受媒體引導,盲目追尋支持或抵製藝人……”
印容玉舉起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