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家免禮吧”,劉榮淡然言道。


    這馮節是回道: “謝殿下”。


    有人開了頭,且見到殿下似乎對馮節的印象不錯,這或許是一次讓太子記住自己名字的機會,其餘之人,自然也不再有何顧及。


    當即便是一個個的開始了自己介紹。


    隻見一人上前行禮:“臣南陽郡董沿,拜見殿下!”。


    待其言畢,緊接著便又有一人,上前道: “臣三川郡李漋拜見殿下”。


    “臣漢中郡韓兢,拜見殿下”。


    “臣上黨郡…………”。


    ……………………………………


    聽完這些人的自我介紹,劉榮也是發覺,這十幾個人,皆是來自漢家各地之郡國,竟然連一個郡來的都沒有。


    這些人還真是五花八門,做什麽都有,竟然還有兩個原本是在太仆衙門中,養馬的小吏。


    有了太子三卿與太子九繚,劉榮的太子宮,便已然有了類似於朝堂之格局。


    而如今有了這些舍人,那便更是如此了。


    有更多的新鮮血液,注入太子宮來,劉榮自然是高興。


    還是在這十幾個舍人中,選出來了幾個,命其到汲黯、張湯、主父偃等人的手下打下手。


    被選中的人,自然是高興萬分,而未被選中的,一個個卻也並未氣餒,到了太子宮中,並不代表著隻有這一次機會。


    心中一個個皆是想到,下次,定也要被殿下認可矣。


    如今漢家之內部,在經過吳楚等國叛軍之後,天下大半之郡,皆已掌握在朝廷的手中,因而,朝廷與諸侯國之間力量的天平,已然偏向了朝廷。


    如今天子劉啟的詔命,再也不是當初,詔出長安,諸侯不聞的局麵了。


    諸侯國的百姓,隻聞諸侯王之命,而不聞天子之詔的情況,是再也不會出現了。


    然漢家之外部,自天子劉啟嫁親女與匈奴再次和親之後,漢匈之間便再次互派使者,遞交國書,漢匈兩國,以兄弟之國相稱。當然漢家天子與匈奴單於自然也是以兄弟相稱。


    匈奴人,不看中什麽倫理天倫,從來隻看中實際的利益,若不是其沒有那麽大的能力,吞並漢家,其才不會給你玩兒這套虛的,還什麽以兄弟相稱,早就派鐵騎南下猛攻漢境了。


    而漢人與匈奴人可完全不同,華夏多數之朝代,是極其看中禮儀綱常的。


    如果記得沒錯的話,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裏寫過一句話,維持著明朝社會運轉的東西不是法,而是一個叫“禮”的東西。


    天子劉啟明明算的上是匈奴君臣單於的老丈人,但如今竟然是要和自己的女婿來稱兄道弟,適應一下,對於一個皇帝來說,不是奇恥大辱還能是什麽…………


    漢家曆代的天子或許都會有這樣的想法,即便是高皇帝劉邦也曾有過。


    當年,劉邦聽了婁敬的計策,拉開了漢匈兩家,數十年和親的“大計”。


    劉邦也曾想過,自己將公主嫁到匈奴去,或許匈奴的那個莫頓單於,便會心滿意足了。


    他卻是未想到,他的這個女婿,還是想要將自己這個老丈人按在地上不停地摩擦。


    固此,天子劉啟沒有一日,不幻想著自己有朝一日,遣大軍,越過長城,北擊匈奴,一雪漢家數十年之恥辱。


    當然這種想法,也隻能在心中想想


    ,不說此時能否裝備一支精銳的騎兵來,作為與匈奴交戰的利器。


    隻是戰爭一次所需要的資財,朝廷都難以拿出來。


    當初平定吳楚叛亂之時,朝廷一時拿不出錢來,還是像幾個商人,借高利貸去打仗。


    有言道,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此時雖說沒有大炮,但打起仗來,錢還是要花的像流水一般。


    自公元前129年,西漢元光六年,劉彘派四路大軍並兵出長城,與匈奴交伊始,便拉開了漢匈之間長達三十餘的戰爭。


    一直到元狩四年,決定整個東北亞格局漠北之戰落幕,這三十年間,便將漢家數代天子積累的家底給用盡耗幹了。


    整個漢家的財政,是千瘡百孔,幾乎就要崩盤了。


    然匈奴之患,還是漢宣帝劉病已繼位之後,才真正的得到了解決。


    匈奴單於來朝,西域都護府的建立之後才真真正正的第一次徹底的征服了蒙古高原,第一次,將華夏的版圖,擴張到了遙遠的中亞,成了曆朝曆代皇帝追求的最高政治理想——成為華夷天下之共主。


    …………………………………………………………………………


    然漢人的意義是什麽,對於此時漢家之人而言,無非隻是漢家之人而已。


    而對於西漢之後之人,其中的意義可就包含的太多了。


    “漢”在上古之時,專指漢水,《尚書 禹貢》就有,“嶓塚導漾,東流為漢”一說。


    漢中因漢水而得名,漢水則是得名於天漢…………


    這或許是上天的注定,說來或許還要感謝劉邦、蕭何、甚至是項羽。


    按照當初楚懷王與眾人的約定,先入關中者為關中王,然劉邦先入關中,項羽卻從中作梗,將劉邦封在了路途險遠的巴蜀之地。


    然劉榮的曾祖父劉邦當時氣的是眼冒血絲,幾乎都想要與項羽開戰了。


    不過還是在蕭何的勸說之下,接受了漢王的冊封。


    蕭何當時說,《周書》有雲,“天予不取,反受其咎”,且漢中得名於“天漢”,原子意為銀河。


    固而,劉邦稱為漢王,其建立的朝代,自然也就稱之為漢代。


    劉彘的許多作為,劉榮雖然是看不上,但就劉彘的功績而言,任誰也無法磨滅。


    北伐匈奴,南征南越,向東占領了棒子們的老家,朝鮮半島,設朝鮮四郡。西征大宛,收服西域,然漢帝國治下之人,皆自稱漢人。


    漢家的強盛與榮光,成為了以後華夏之人的集體記憶,更是以自己漢人的身份而西漢。


    那號稱盛世之巔的唐朝,依然沒有甩托這個自古不變的自稱。


    而自稱本朝為漢家,自己為漢人,李唐的皇帝為漢皇,唐朝的軍隊為漢兵,甚至在與吐蕃的正式盟約之中,都是自稱漢。


    然如今這一切都悄然發生了變化,劉榮的出現,或許就要改寫漢帝國的走向。


    漢人這兩個字所代表著的含義、榮光,在不遠的將來,皆要由劉榮親手來締造。


    固此,在想到這些之時,劉榮便是覺得自己肩膀上的擔子太重了。


    但是能親手締造一個舉世無雙的漢帝國,這足以讓劉榮,留名於千秋萬世。


    ……………………………………………………………………


    荀子曾言過,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


    流無以成江河。


    不管是要想要締造出來一個怎樣的朝代來,都是先要腳踏實地的打下無比夯實的基礎來。


    固此,劉榮便考慮過,要先打基礎,既然說是要打基礎,教育是怎麽說,也繞不過的一個問題。


    當初,想辦法造出紙來,可不是僅僅是想要個可以賺錢的進項來。


    而是比起竹簡來,紙張可以讓知識更加廣泛的傳播。


    當然,在整個漢家搞個什麽基礎教育,令漢家數千萬之百姓,都能認識字,就此時來說,和癡人說夢也沒什麽區別。


    特別是那次到河東郡去之後,劉榮才發現,漢家此時的基層官吏,也沒幾個能把字認全的。


    此時的精英階級中,還不知道有多少全文盲,或半文盲呢,怎麽能指望百姓呢。


    也就在那時,劉榮才算是明白,當初祖父講給自己的那番話,要多到漢境各地出巡,才能發現出問題來,常年呆在宮裏,是什麽也看不到的。


    固此,劉榮便是決意,在思賢苑中搞出來個私塾來,興辦教育,也是做何試點來。


    然劉榮的計劃,自然是也曾告訴過,張湯汲黯等人,不過他們中之多數,是完全看不懂太子這是何意。


    因為在此時,隻有上層精英階級讀書,底層百姓種地便可,為什麽一定要認字讀書呢。


    不過卻有一人,因劉榮之言而興奮,那便是顏異。


    顏異之師,便是此時儒家大名鼎鼎的胡毋生,從春秋戰國,到漢朝,儒家因各種各樣的原因而演變,演變出來了許多派別。


    其中多數派別,雖然嘴嘴上還說著什麽有教無類,而其本質已然摒棄了孔子說的那句話,而是認定,有教有類,


    然顏異的老師,公羊春秋的執牛耳者胡毋生,卻是個堅決推行有教無類的儒學大家。


    其自從辭官,回至齊地之後,便是數次在齊魯各地講學。


    劉榮還曾聽劉德說過,其曾聽過胡毋生之講學,連認不得幾個字的百姓,亦可聽之。


    因此,劉德還曾邀胡毋生到淄川國講學,以教化淄川國之百姓。


    然讓一個儒學宗師去給尋常百姓上課,估計十句話,半句都難聽懂。


    這種搞基礎教育的事,還是要讓那些剛剛出師不久的年輕人來做。


    確定了要做的事,劉榮自然是要尋一地方來辦學堂了,思來想去,那思賢苑便在上林苑中,那不正好是辦學堂的好地方。


    漢家的皇家園林,和別的朝代略有不同,後世大多之朝代,皇家園林隻有貴族皇室可入之。


    而上林苑卻不是如此的,平常之百姓,除了特定的一些地方,其餘之地,其也是可以入內的。


    且上林苑中,還有一大片地方,是讓附近之百姓以極其低廉之田稅租種的。


    <a id="wzsy" href="http://m.beqege.cc">筆趣閣</a>


    當然,要進入之時,是需要“政審”的,祖上兩三代不是老老實實的守法良民,還是不能入內的。


    不夠這個要求,對於大多數關中百姓而言,都算不上是一個要求。


    隻是辦個學堂,這種事,還犯不上去給老爹上條陳請奏。


    定下來了之後,劉榮便將此事交給了汲黯來辦。


    即便雖是不明太子之意,但這好歹是自己投入劉榮帳下之後,劉榮吩咐要做的第一件事。


    且太子還年輕,要嚐試做些新鮮事來,自然也是不為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漢皇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木難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木難支並收藏大漢皇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