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此人,劉榮還是知道的,雖非法家之人。但做起事來,比之一般的刀筆之吏還是要厲害……
翌日,劉榮又到廷尉署見到主父偃,詢問於他道:“你可知漢律?”。
“回殿下,臣下曾讀過漢律,隻是此時並不太熟知”。
劉榮道:“無妨,我會令王聲將漢律卷宗交於你。這幾日,你便將漢律九章盡皆研讀,到時我便正式認命你為廷尉屬官,年俸五百石”。
語落,劉榮又令王聲拿出一匣子,交於主父偃,道:“此中有百金,可為你在長安安家之用”。
所為,士為知己者死,主父偃見劉榮殿下不僅為安排官職,如今更是以百金贈之,怎會不動容。
主父偃立即跪地,眼含熱淚道:“臣下謝過殿下,臣下定然肝腦塗地為殿下效命”。
劉榮還是非常了解士人之心的,因此,才會有此舉動。見主父偃如此,劉榮心道:看來如今我之演技也是大有長進…………
不過數日,主父偃便向劉榮表明其已熟知大漢律法,劉榮隨口問道幾個問題,其都可流利答之。
見此劉榮才算放心,又囑咐他道:“若我不在之時,這裏便要由你處置,你定要秉公執法,但也不可操之過急。若是牽扯朝中重臣或皇親國戚,一定要稟報於我,你可知?”。
劉榮這麽說也是因知道這個人行事可能會有些偏激,怕他闖出禍來,無法收拾。
之後數日中,再有人告官,劉榮便令主父偃處置,幾日觀察下來,發現此人處事愈發老練,才放下心來。
待回至宮中,躺在床榻之上,劉榮自言自語道:如今總算可以不用如此忙碌…………
……………………………………………………………………
翌日早朝,剛剛身為禦史大夫的晁錯,又開始了他向天子劉啟進言……
待天子劉啟剛剛落座,一接受眾臣朝賀,晁錯便行至殿中,道:“臣近日甚覺我大漢當前之馬政有重大弊端,請陛下明鑒”。
聽聞晁錯此言,朝臣們立時又開始交頭接耳,竊竊私語。
這時候隻見詹事竇嬰跳了出來,手持玉笏向天子行禮後,立時慷慨激昂,說道:“禦史大夫何意?我大漢之馬政,乃是高皇帝陛下所定,又有我大漢曆代皇帝修訂,你如今竟敢言我大漢馬政有重大弊端。
禦史大夫,你將我高皇帝陛下與孝文皇帝置於何地!!”。
竇嬰是現今竇氏外戚的二號人物,其叔父竇廣國從不參與朝政,固此朝中竇氏皆以竇嬰為首。
但當今天子,一向重用晁錯,且晁錯此人自視過高,除天子外誰也不放在眼中。而竇嬰也是心氣頗高之人,固此兩人怎會合得來。
近日晁錯又升任禦史大夫貴為副相,然而竇嬰還是一詹事官,心中怎會平衡。今日一見晁錯進言,便立即跳了出來,拿起高皇帝、孝文皇帝的大旗來壓晁錯。
聞竇嬰此言,晁錯是絲毫不在意,轉過頭來,麵不改色言道:
“竇詹事能否先聽本禦史說完,再言?”。
天子劉啟見此,也開口道:“肅靜,且待禦史大夫言畢,再議”。
劉榮還是第一次見到這種場景,若無天子阻攔,至怕這兩人便要當庭吵起來了,劉榮可是深知漢時朝臣的血性。一個不好,當庭便有可能打起來…………
竇嬰聞言隻得住口,退至一旁。
晁錯這才又向天子行禮後,開口道:“陛下,我如今大漢之馬政,如剛才竇詹事所言,乃是當年高皇帝所立,高皇帝時便鼓勵民間養馬。呂後時,又下令,禁止有孕之母馬出塞,以絕戰馬為敵所獲。
至孝文皇帝之時,孝文皇帝深知百姓貧苦,固此孝文皇帝下詔,令民間百姓不得養馬,一律由朝廷馬場養馬,以減輕百姓之負擔。
<a href="https://m.ranwena.net" id="wzsy">ranwena.net</a>
但近日,臣從太仆處得知,近年馬場戰馬銳減,若是再如此下去我漢軍不出十年便要無馬可用”。
晁錯此言一出,朝臣皆驚,景帝也是皺起眉頭,問道:“太仆何在?”。
隻見一人行至殿中,道:“臣太仆酈寄在”。
ps:太仆九卿之一,掌管天子之車駕,以及馬匹。
天子劉啟問道: “禦史大夫所言是否為實?”。
酈寄支支吾吾的回道:“陛下…卻為實,近年因馬匹繁育過少,固此導致戰馬數量銳減”。
天子劉啟自然是知道馬匹的重要性,有言道:馬者,甲兵之本,國之大用。安寧則以別尊卑之序,有變則以濟遠近之難。
聞言,天子劉啟心道: 如今正要行削藩之策,便有用兵之可能,若是戰馬緊缺,可如何是好…………
固此,天子劉啟問晁錯道: “看來當真如晁卿所言,如今我大漢之馬政大有弊病。
不知晁卿可有解決之良策”。
隻見晁錯從懷中拿出一封竹簡,道:“今日臣下進言此事,便是為解決我大漢馬政之弊端,此盡皆在奏疏中”。
王仡立即上前,拿起晁錯手中之奏疏,轉呈天子。
天子觀之,一陣思索後,言道:“晁卿所奏,卻也是一可行之策”。
又道:“晁卿,不若你將奏疏中之要義道出,令諸位朝臣聽之”。
晁錯向天子行禮後,道:“諾,臣下遵命”。
轉過頭來,麵向朝臣,晁錯道:“適才,太仆之言諸位大人定已聽到,固此我才會向天子進言,改革我大漢之馬政”。
聽到晁錯如此說,竇嬰當然知道此言是講於誰聽,氣的臉色驟變,差點當庭發作。
又聽晁錯言道:“我之向陛下之諫言有四策,一者,孝文皇帝時百姓尚不得食,固此無暇以養馬。但如今則不同,經孝文皇帝行仁政,與民休息。
如今我漢室之百姓之生計已大有改觀,固此禁民間養馬之令,應當解除,且應鼓勵民間多養馬匹,由朝廷征收。
二者,擴充長安近郊之皇家馬場。臣得西北知邊地數郡,天水、隴西、上郡、西
河等地皆有牧草繁茂之草場,可在這些地方設馬場以養馬。
三者,馬高五尺九寸以上,齒未平,不得出關中之地。
四者,抽掉養馬之諸侯王封國之戰馬,以充朝廷之用。
此便是臣向陛下進言之馬政四策”。
天子劉啟思索後言道:“朕以為晁卿之言前兩策不錯,不知最後之策,為何要抽掉諸侯國之戰馬”。
晁錯又道:“陛下,諸侯各國大多皆在南方,固此皆無養馬之地,但唯有趙國,深處燕趙之地,自古便是盛行養馬,出產戰馬之地。
且臣從派往趙國之禦史處得知,趙王的馬廝中竟有戰馬近十萬。趙國地不過三郡軍卒不過三萬,卻有如此多之戰馬,想來定然是趙王為我漢家天子所養之馬,固此臣下才有此條諫言”。
天子聞言道:“大善,不想趙王竟如此有心,不日朕定會下詔獎賞趙王”。
馬政對於此時的漢帝國還是非常有用的,高皇帝劉邦平定天下之時,那事之國力窮的讓人難以想象。從滅秦到滅項天下經過近十年動蕩,導致天下人口銳減近半,百姓連吃的蓋的豆沒有。天子要找幾匹顏色相同的馬都難。
朝廷重臣,上至丞相,下至普通官吏,連馬車都做不了,隻能坐牛車。起初這些個朝廷重臣對牛車十分不屑,後來坐的時間長了竟然發現牛車坐著可比馬車安穩,竟然還喜歡上了坐牛車………
後來景帝時頒布馬政 ,立時天下養馬之風盛行。據史書所載,至劉彘之時,天下家家愛馬養馬,若是有人騎一懷孕母馬到親友家中,必會遭人白眼。
這才為劉彘出塞與匈奴交鋒提供了充足的馬匹補給…………
劉榮一聽晁錯之言便明了他之意,此計看似針對匈奴,但其沒在還是針對諸侯王。馬匹可不是任何一馬都可為戰馬,高五尺九寸之上之馬皆為戰馬,戰馬不可出關中,又要抽掉趙王之馬補充為朝廷所用,此策一但實行,天下諸侯王便再無戰馬可用。
趙國以一三郡之國,兵士不足三萬,但所圈養之馬匹竟比之皇家馬場還要多,趙王之意,怎會不令人起疑。
如此,朝廷問趙國索要戰馬,趙王絕不敢不給。若是給了,便是你為朝廷養之,此為大功。
若是不給,你定然是有心謀反,才會養如此多之戰馬為起兵謀反所用之。朝廷立時便有了討伐趙國之理由。
天子問道:“朕以為,禦史大夫所奏可行之,眾卿以為如何?”。
眾臣見天子稱可行之,怎敢不從,皆是言道,天子聖明。
劉榮的老爹天子劉啟比起孝文皇帝可是幸運的多。此時滿朝文武沒什麽人敢站出來反對天子之言。
孝文皇帝時,要在朝中推行一策,必然要先得到功臣列候們的同意,若不然定難行之。
可是如今,功臣列候盡皆死去,唯一一個開國列候申屠嘉也被趕回來家中,如今之朝臣怎還能與天子叫板?這也是為何申屠去病之事一出,天子劉啟願意與晁錯演戲的原因…………
翌日,劉榮又到廷尉署見到主父偃,詢問於他道:“你可知漢律?”。
“回殿下,臣下曾讀過漢律,隻是此時並不太熟知”。
劉榮道:“無妨,我會令王聲將漢律卷宗交於你。這幾日,你便將漢律九章盡皆研讀,到時我便正式認命你為廷尉屬官,年俸五百石”。
語落,劉榮又令王聲拿出一匣子,交於主父偃,道:“此中有百金,可為你在長安安家之用”。
所為,士為知己者死,主父偃見劉榮殿下不僅為安排官職,如今更是以百金贈之,怎會不動容。
主父偃立即跪地,眼含熱淚道:“臣下謝過殿下,臣下定然肝腦塗地為殿下效命”。
劉榮還是非常了解士人之心的,因此,才會有此舉動。見主父偃如此,劉榮心道:看來如今我之演技也是大有長進…………
不過數日,主父偃便向劉榮表明其已熟知大漢律法,劉榮隨口問道幾個問題,其都可流利答之。
見此劉榮才算放心,又囑咐他道:“若我不在之時,這裏便要由你處置,你定要秉公執法,但也不可操之過急。若是牽扯朝中重臣或皇親國戚,一定要稟報於我,你可知?”。
劉榮這麽說也是因知道這個人行事可能會有些偏激,怕他闖出禍來,無法收拾。
之後數日中,再有人告官,劉榮便令主父偃處置,幾日觀察下來,發現此人處事愈發老練,才放下心來。
待回至宮中,躺在床榻之上,劉榮自言自語道:如今總算可以不用如此忙碌…………
……………………………………………………………………
翌日早朝,剛剛身為禦史大夫的晁錯,又開始了他向天子劉啟進言……
待天子劉啟剛剛落座,一接受眾臣朝賀,晁錯便行至殿中,道:“臣近日甚覺我大漢當前之馬政有重大弊端,請陛下明鑒”。
聽聞晁錯此言,朝臣們立時又開始交頭接耳,竊竊私語。
這時候隻見詹事竇嬰跳了出來,手持玉笏向天子行禮後,立時慷慨激昂,說道:“禦史大夫何意?我大漢之馬政,乃是高皇帝陛下所定,又有我大漢曆代皇帝修訂,你如今竟敢言我大漢馬政有重大弊端。
禦史大夫,你將我高皇帝陛下與孝文皇帝置於何地!!”。
竇嬰是現今竇氏外戚的二號人物,其叔父竇廣國從不參與朝政,固此朝中竇氏皆以竇嬰為首。
但當今天子,一向重用晁錯,且晁錯此人自視過高,除天子外誰也不放在眼中。而竇嬰也是心氣頗高之人,固此兩人怎會合得來。
近日晁錯又升任禦史大夫貴為副相,然而竇嬰還是一詹事官,心中怎會平衡。今日一見晁錯進言,便立即跳了出來,拿起高皇帝、孝文皇帝的大旗來壓晁錯。
聞竇嬰此言,晁錯是絲毫不在意,轉過頭來,麵不改色言道:
“竇詹事能否先聽本禦史說完,再言?”。
天子劉啟見此,也開口道:“肅靜,且待禦史大夫言畢,再議”。
劉榮還是第一次見到這種場景,若無天子阻攔,至怕這兩人便要當庭吵起來了,劉榮可是深知漢時朝臣的血性。一個不好,當庭便有可能打起來…………
竇嬰聞言隻得住口,退至一旁。
晁錯這才又向天子行禮後,開口道:“陛下,我如今大漢之馬政,如剛才竇詹事所言,乃是當年高皇帝所立,高皇帝時便鼓勵民間養馬。呂後時,又下令,禁止有孕之母馬出塞,以絕戰馬為敵所獲。
至孝文皇帝之時,孝文皇帝深知百姓貧苦,固此孝文皇帝下詔,令民間百姓不得養馬,一律由朝廷馬場養馬,以減輕百姓之負擔。
<a href="https://m.ranwena.net" id="wzsy">ranwena.net</a>
但近日,臣從太仆處得知,近年馬場戰馬銳減,若是再如此下去我漢軍不出十年便要無馬可用”。
晁錯此言一出,朝臣皆驚,景帝也是皺起眉頭,問道:“太仆何在?”。
隻見一人行至殿中,道:“臣太仆酈寄在”。
ps:太仆九卿之一,掌管天子之車駕,以及馬匹。
天子劉啟問道: “禦史大夫所言是否為實?”。
酈寄支支吾吾的回道:“陛下…卻為實,近年因馬匹繁育過少,固此導致戰馬數量銳減”。
天子劉啟自然是知道馬匹的重要性,有言道:馬者,甲兵之本,國之大用。安寧則以別尊卑之序,有變則以濟遠近之難。
聞言,天子劉啟心道: 如今正要行削藩之策,便有用兵之可能,若是戰馬緊缺,可如何是好…………
固此,天子劉啟問晁錯道: “看來當真如晁卿所言,如今我大漢之馬政大有弊病。
不知晁卿可有解決之良策”。
隻見晁錯從懷中拿出一封竹簡,道:“今日臣下進言此事,便是為解決我大漢馬政之弊端,此盡皆在奏疏中”。
王仡立即上前,拿起晁錯手中之奏疏,轉呈天子。
天子觀之,一陣思索後,言道:“晁卿所奏,卻也是一可行之策”。
又道:“晁卿,不若你將奏疏中之要義道出,令諸位朝臣聽之”。
晁錯向天子行禮後,道:“諾,臣下遵命”。
轉過頭來,麵向朝臣,晁錯道:“適才,太仆之言諸位大人定已聽到,固此我才會向天子進言,改革我大漢之馬政”。
聽到晁錯如此說,竇嬰當然知道此言是講於誰聽,氣的臉色驟變,差點當庭發作。
又聽晁錯言道:“我之向陛下之諫言有四策,一者,孝文皇帝時百姓尚不得食,固此無暇以養馬。但如今則不同,經孝文皇帝行仁政,與民休息。
如今我漢室之百姓之生計已大有改觀,固此禁民間養馬之令,應當解除,且應鼓勵民間多養馬匹,由朝廷征收。
二者,擴充長安近郊之皇家馬場。臣得西北知邊地數郡,天水、隴西、上郡、西
河等地皆有牧草繁茂之草場,可在這些地方設馬場以養馬。
三者,馬高五尺九寸以上,齒未平,不得出關中之地。
四者,抽掉養馬之諸侯王封國之戰馬,以充朝廷之用。
此便是臣向陛下進言之馬政四策”。
天子劉啟思索後言道:“朕以為晁卿之言前兩策不錯,不知最後之策,為何要抽掉諸侯國之戰馬”。
晁錯又道:“陛下,諸侯各國大多皆在南方,固此皆無養馬之地,但唯有趙國,深處燕趙之地,自古便是盛行養馬,出產戰馬之地。
且臣從派往趙國之禦史處得知,趙王的馬廝中竟有戰馬近十萬。趙國地不過三郡軍卒不過三萬,卻有如此多之戰馬,想來定然是趙王為我漢家天子所養之馬,固此臣下才有此條諫言”。
天子聞言道:“大善,不想趙王竟如此有心,不日朕定會下詔獎賞趙王”。
馬政對於此時的漢帝國還是非常有用的,高皇帝劉邦平定天下之時,那事之國力窮的讓人難以想象。從滅秦到滅項天下經過近十年動蕩,導致天下人口銳減近半,百姓連吃的蓋的豆沒有。天子要找幾匹顏色相同的馬都難。
朝廷重臣,上至丞相,下至普通官吏,連馬車都做不了,隻能坐牛車。起初這些個朝廷重臣對牛車十分不屑,後來坐的時間長了竟然發現牛車坐著可比馬車安穩,竟然還喜歡上了坐牛車………
後來景帝時頒布馬政 ,立時天下養馬之風盛行。據史書所載,至劉彘之時,天下家家愛馬養馬,若是有人騎一懷孕母馬到親友家中,必會遭人白眼。
這才為劉彘出塞與匈奴交鋒提供了充足的馬匹補給…………
劉榮一聽晁錯之言便明了他之意,此計看似針對匈奴,但其沒在還是針對諸侯王。馬匹可不是任何一馬都可為戰馬,高五尺九寸之上之馬皆為戰馬,戰馬不可出關中,又要抽掉趙王之馬補充為朝廷所用,此策一但實行,天下諸侯王便再無戰馬可用。
趙國以一三郡之國,兵士不足三萬,但所圈養之馬匹竟比之皇家馬場還要多,趙王之意,怎會不令人起疑。
如此,朝廷問趙國索要戰馬,趙王絕不敢不給。若是給了,便是你為朝廷養之,此為大功。
若是不給,你定然是有心謀反,才會養如此多之戰馬為起兵謀反所用之。朝廷立時便有了討伐趙國之理由。
天子問道:“朕以為,禦史大夫所奏可行之,眾卿以為如何?”。
眾臣見天子稱可行之,怎敢不從,皆是言道,天子聖明。
劉榮的老爹天子劉啟比起孝文皇帝可是幸運的多。此時滿朝文武沒什麽人敢站出來反對天子之言。
孝文皇帝時,要在朝中推行一策,必然要先得到功臣列候們的同意,若不然定難行之。
可是如今,功臣列候盡皆死去,唯一一個開國列候申屠嘉也被趕回來家中,如今之朝臣怎還能與天子叫板?這也是為何申屠去病之事一出,天子劉啟願意與晁錯演戲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