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劉榮平日除在宮中參與朝議,其餘時間幾乎盡皆都在廷尉署中處理刑案。不過半個月劉榮處理起此種事已然是輕車熟路。
但整日忙於應付此等事,整日也無暇顧及其他,劉榮便有些厭煩,原想令那屬官李執處理。
不過經過數日觀察,發現此人雖也是深明大漢刑律,但卻竟然也是個見風駛舵之人,與廷尉署中其餘官吏皆是格格不入。若是將事件都交於他,必然是要壞事。
至此,劉榮終於知道,郅都為何將此人派給自己調用…………
不過此時,劉榮又想起來,他在霸陵時,還舉薦了一人到老師賈誼處。
此刻用一人為廷尉屬官,這種小打小鬧之事,相信父親應不會說什麽,劉榮心道。
如此,便決意到老師家中,去尋那主父偃,此時因老爹天子劉啟已命其可出宮行事,雖不能與諸多權貴結交,但學生要見老師,應也是可以見的。
這日一下早朝,劉榮先到宮中參拜母親栗姬,之後便出宮,乘馬車直奔郎中令府中而去。
栗姬因栗宗之事,還是有些生劉榮的氣,但劉榮每日都準時來向其問安。兒子與侄子,栗姬當然知道自己該選擇哪兒個親近,固此則漸漸原諒劉榮,也不再提及那事。
待劉榮到了郎中令府門前下了馬車,王聲立即前去通稟,片刻過後,賈誼身邊一身黑色長袍,滿臉歡笑的從中走出。
道:“殿下來此,為何不提前通知臣下”。
劉榮也是行一禮道:“學生來見老師,位提前通稟,老師勿怪”。
賈誼連忙上前扶起,劉榮道:“臣子怎能受殿下之禮”。
兩人相視一笑,便齊步走入堂中。
行至府中,劉榮見一幼子,向賈誼跑來,後麵還有幾名奴婢跟隨。那幼子邊跑邊叫道:“爹爹,爹爹”。
賈誼伸手抱過那幼子,劉榮問道:“老師,這是……”。
“哈哈哈,上次殿下到府中,此子還在繈褓之中,固此並未見過,此乃我二子,賈垣”。
劉榮笑道:“原來是老師二子,此前還真未見過”。
說著,從衣袖中拿出一玉佩,遞給賈誼道:“此前學生不知,老師喜得二子,這便算是學生對老師的恭賀之禮”。
賈誼連忙拒絕,劉榮雖已至漢朝十餘年但還是難以理解漢時之人對玉的喜愛。自高皇帝劉邦起,漢朝曆代王室下葬之時,都要穿戴金縷玉衣,固此民間對玉之喜愛更為甚之。
有言道: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固此賈誼才會拒絕。
劉榮笑道:“老師不必如此,此並非稀世美玉,隻是平常之物。 《莊子-山木》有言,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今日學生身旁別無一物,固此還望老師能收下”。
聞言,賈誼也隻得收下,又言道:“那便謝過殿下”。
之後,賈誼便命奴婢將賈垣帶了下去。
待兩人相對而坐,劉榮問道:“學生至霸陵守陵一年,不知這一年中,老師一向可好?”。
賈誼聞言,哈哈大笑:“此一年中
,我依殿下那一言,向天子進言以夷製夷之策,不想竟有奇效,這才可以升任九卿之職”。
劉榮聞言,也是疑惑,心道:什麽?依我之言?
問道:“老師,學生百思不得其解,不知老師所言之為何?”。
賈誼大笑之,道:“殿下難道忘了,原在太子宮中之時,臣為殿下授課。殿下曾言道,在一古籍之上見到一句話,曰為:羌胡相攻,為國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護,此乃上兵之道。
後來臣聞言,匈奴與月氏交戰,甚覺殿下所言不錯。於是,便以此向陛下進言,以夷製夷,策反烏孫,不想竟有奇效,匈奴因此而受重創”。
至此,劉榮才徹底對自己的老師賈誼的才學有所認知。
自己當年在太子宮讀書之時,時常會說一些後世典籍中的話,不想賈誼竟能將其記下,充為己用。固此,劉榮看賈誼得眼神都有些變了…………
遙想當年,賈誼剛剛在河南郡奉孝文皇帝詔書,入長安為博士,不久便向孝文皇帝上書《治安策》。
此奏疏中,有三條諫言,一位“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二者,因匈奴連年侵犯漢境,固此賈誼提出,和親雖能保一時之安,卻無法長而用之。
<a id="wzsy" href="http://www.beqege.cc">beqege.cc</a>
應與匈奴互市,令其嗜漢財物,又有一策獎賞外族來投,以高官厚祿許之。文帝以為這確實是一妙計。
便采納之,命人於上郡雲中,北地數郡中開設邊市貿易。匈奴貴族,整日隻能穿那些皮革衣物,用一些平常銅鐵器物。
哪裏見過這些精美的漆器、絲綢、珠寶、銅器,頓時便被這些漢民族所產之物吸引,導致匈奴自單於以下皆親漢,往來長城下。
不過數年,匈奴貴族之間穿絲綢,用漢物,奢靡之風盛行。這簡直就是最早的文化入侵,經濟侵略……
而獎勵降漢之策,也有大用之,不過數年,便有數名匈奴小王,與其他部族,如義渠之流投降漢朝。
如此雙管齊下,不過數代,匈奴必然要變成大漢之附屬品,為其同化,怎還能與之交鋒。
可惜天不佑漢,出了一些意外。中行說陪同公主遠嫁匈奴,他身在宮中非常了解漢朝之決策,其向單於進言,扼殺匈奴用漢物穿漢服之風,匈奴才得以保存…………
三者,便是那董仲舒也向劉彘進言的改正朔,易服色,強調大漢之合法行。
由此可見這一奏疏之影響深遠,從孝文皇帝到劉彘數十年,這一策略還不為之過時…………
想到此處,劉榮隻想說,與這種人做對手,死都不知道是怎麽死的……
心中更為感慨:還好當年向祖父進言,高皇帝托夢,將這等大才留了下來。
賈誼見劉榮愣神,便問道:“殿下,不知在想何事?”。
劉榮這才回過神來,道:“無事,老師,那在霸陵之時,曾遇一人。與之交談後,便修書一封令其至長安來投老師,不知那人在否”。
賈誼聞言,道:“我說殿下為何今日到臣家中,不錯,那主父偃如今還在郎中令府中。那人也算有些才學,我將他任命為侍郎年俸比四百石”。
“那就要謝過老師,學生舉薦之人,老師竟然用之。隻是,學生近日決意用此人為廷尉屬官,不知老師願否? ”,劉榮笑道。
“哈哈,那原本便是殿下之人,隻是一侍郎無妨”,言畢,便命奴婢去尋主父偃來。
主父偃聞郎中令大人尋他,立即放下手頭之事,隨著奴婢到了正堂之中。
一進門便立即行禮,“小人主父偃,見過大人”。
賈誼道:“你且抬頭,看你麵前為誰?”。
主父偃這才抬頭,正看到劉榮在麵前端坐,立即跪地道:“小人主父偃,拜見殿下”。
劉榮笑道:“主父先生請起,一向可好?”。
而那人卻還跪地言道:“那日殿下寫下書信,舉薦小人至,小人手持信件到賈大人。這才知道那日所見之貴人原是劉榮殿下,隻怪小人有眼無珠,望殿下勿怪”。
劉榮起身扶起主父偃,道:“主父先生不必如此,那日與先生相談甚歡,我才會向老師舉薦於你”。
又道:“今日至老師府中,我便是來尋你,若令你至廷尉署為一屬官,你可願?”。
主父偃聞言大喜,道:“殿下在廷尉署中報案,執法不避權貴。如今長安城中百姓人盡皆知,小人能隨殿下做事,此是小人之幸也”。
皇子殿下要用他,他怎會不願,主父偃此時已年過三十,因其早年學長短縱橫之術,後改學儒。
令其在老家齊地為儒士所排斥,齊魯之地儒學繁盛,像主父偃這種後來還學儒學之人,怎會不受人白眼。
固此才會三十餘歲一事無成,到長安碰碰運氣,竟得以遇見皇子之舉薦,便已經十分欣喜。如今又遇皇子重用,且這皇子還是受當今天子寵信之人,他當然是一百個願意。
見此,賈誼道:“既然如此,主父偃,明日你便可從此地離去”。
主父偃連忙對賈誼行禮道:“謝大人,大人提攜之恩,小人絕不會忘之”。
就這樣,翌日主父偃收拾好行囊後,便朝著廷尉署而去。
劉榮早早便命王聲在廷尉署門前等候,見到一人趕著馬車而來,便上前問道,“你可是齊地主父偃?”。
“在下正是”。
王聲令人,為其牽引馬車後,道:“既然如此,你便隨我去見殿下”。
進入堂中,見到劉榮,主父偃連忙行禮道:“見過殿下”。
劉榮起身道:“自今日起,你便在這廷尉長安署為屬官,平日我不在之時,便由你處置刑案,你可知曉”。
“臣下遵命”。
而此時那原來的屬官李執,已經不知道被郅都調到何處去了。
昨日自回宮,劉榮也想去見父親,稟報近日之事,卻不想王仡入殿通稟後,隻是帶來了父親口諭。
隻見王仡說道:天下之事,天子也不能事事盡知,固此你之事不必詢問於朕,自處之。
劉榮哪裏還不明白,近日他做的事,他老爹定然是都已知曉,如此說就是要他放手去做,不必事事請命。
劉榮這才於殿外謝恩後,轉身離開了…………
但整日忙於應付此等事,整日也無暇顧及其他,劉榮便有些厭煩,原想令那屬官李執處理。
不過經過數日觀察,發現此人雖也是深明大漢刑律,但卻竟然也是個見風駛舵之人,與廷尉署中其餘官吏皆是格格不入。若是將事件都交於他,必然是要壞事。
至此,劉榮終於知道,郅都為何將此人派給自己調用…………
不過此時,劉榮又想起來,他在霸陵時,還舉薦了一人到老師賈誼處。
此刻用一人為廷尉屬官,這種小打小鬧之事,相信父親應不會說什麽,劉榮心道。
如此,便決意到老師家中,去尋那主父偃,此時因老爹天子劉啟已命其可出宮行事,雖不能與諸多權貴結交,但學生要見老師,應也是可以見的。
這日一下早朝,劉榮先到宮中參拜母親栗姬,之後便出宮,乘馬車直奔郎中令府中而去。
栗姬因栗宗之事,還是有些生劉榮的氣,但劉榮每日都準時來向其問安。兒子與侄子,栗姬當然知道自己該選擇哪兒個親近,固此則漸漸原諒劉榮,也不再提及那事。
待劉榮到了郎中令府門前下了馬車,王聲立即前去通稟,片刻過後,賈誼身邊一身黑色長袍,滿臉歡笑的從中走出。
道:“殿下來此,為何不提前通知臣下”。
劉榮也是行一禮道:“學生來見老師,位提前通稟,老師勿怪”。
賈誼連忙上前扶起,劉榮道:“臣子怎能受殿下之禮”。
兩人相視一笑,便齊步走入堂中。
行至府中,劉榮見一幼子,向賈誼跑來,後麵還有幾名奴婢跟隨。那幼子邊跑邊叫道:“爹爹,爹爹”。
賈誼伸手抱過那幼子,劉榮問道:“老師,這是……”。
“哈哈哈,上次殿下到府中,此子還在繈褓之中,固此並未見過,此乃我二子,賈垣”。
劉榮笑道:“原來是老師二子,此前還真未見過”。
說著,從衣袖中拿出一玉佩,遞給賈誼道:“此前學生不知,老師喜得二子,這便算是學生對老師的恭賀之禮”。
賈誼連忙拒絕,劉榮雖已至漢朝十餘年但還是難以理解漢時之人對玉的喜愛。自高皇帝劉邦起,漢朝曆代王室下葬之時,都要穿戴金縷玉衣,固此民間對玉之喜愛更為甚之。
有言道: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固此賈誼才會拒絕。
劉榮笑道:“老師不必如此,此並非稀世美玉,隻是平常之物。 《莊子-山木》有言,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今日學生身旁別無一物,固此還望老師能收下”。
聞言,賈誼也隻得收下,又言道:“那便謝過殿下”。
之後,賈誼便命奴婢將賈垣帶了下去。
待兩人相對而坐,劉榮問道:“學生至霸陵守陵一年,不知這一年中,老師一向可好?”。
賈誼聞言,哈哈大笑:“此一年中
,我依殿下那一言,向天子進言以夷製夷之策,不想竟有奇效,這才可以升任九卿之職”。
劉榮聞言,也是疑惑,心道:什麽?依我之言?
問道:“老師,學生百思不得其解,不知老師所言之為何?”。
賈誼大笑之,道:“殿下難道忘了,原在太子宮中之時,臣為殿下授課。殿下曾言道,在一古籍之上見到一句話,曰為:羌胡相攻,為國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護,此乃上兵之道。
後來臣聞言,匈奴與月氏交戰,甚覺殿下所言不錯。於是,便以此向陛下進言,以夷製夷,策反烏孫,不想竟有奇效,匈奴因此而受重創”。
至此,劉榮才徹底對自己的老師賈誼的才學有所認知。
自己當年在太子宮讀書之時,時常會說一些後世典籍中的話,不想賈誼竟能將其記下,充為己用。固此,劉榮看賈誼得眼神都有些變了…………
遙想當年,賈誼剛剛在河南郡奉孝文皇帝詔書,入長安為博士,不久便向孝文皇帝上書《治安策》。
此奏疏中,有三條諫言,一位“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二者,因匈奴連年侵犯漢境,固此賈誼提出,和親雖能保一時之安,卻無法長而用之。
<a id="wzsy" href="http://www.beqege.cc">beqege.cc</a>
應與匈奴互市,令其嗜漢財物,又有一策獎賞外族來投,以高官厚祿許之。文帝以為這確實是一妙計。
便采納之,命人於上郡雲中,北地數郡中開設邊市貿易。匈奴貴族,整日隻能穿那些皮革衣物,用一些平常銅鐵器物。
哪裏見過這些精美的漆器、絲綢、珠寶、銅器,頓時便被這些漢民族所產之物吸引,導致匈奴自單於以下皆親漢,往來長城下。
不過數年,匈奴貴族之間穿絲綢,用漢物,奢靡之風盛行。這簡直就是最早的文化入侵,經濟侵略……
而獎勵降漢之策,也有大用之,不過數年,便有數名匈奴小王,與其他部族,如義渠之流投降漢朝。
如此雙管齊下,不過數代,匈奴必然要變成大漢之附屬品,為其同化,怎還能與之交鋒。
可惜天不佑漢,出了一些意外。中行說陪同公主遠嫁匈奴,他身在宮中非常了解漢朝之決策,其向單於進言,扼殺匈奴用漢物穿漢服之風,匈奴才得以保存…………
三者,便是那董仲舒也向劉彘進言的改正朔,易服色,強調大漢之合法行。
由此可見這一奏疏之影響深遠,從孝文皇帝到劉彘數十年,這一策略還不為之過時…………
想到此處,劉榮隻想說,與這種人做對手,死都不知道是怎麽死的……
心中更為感慨:還好當年向祖父進言,高皇帝托夢,將這等大才留了下來。
賈誼見劉榮愣神,便問道:“殿下,不知在想何事?”。
劉榮這才回過神來,道:“無事,老師,那在霸陵之時,曾遇一人。與之交談後,便修書一封令其至長安來投老師,不知那人在否”。
賈誼聞言,道:“我說殿下為何今日到臣家中,不錯,那主父偃如今還在郎中令府中。那人也算有些才學,我將他任命為侍郎年俸比四百石”。
“那就要謝過老師,學生舉薦之人,老師竟然用之。隻是,學生近日決意用此人為廷尉屬官,不知老師願否? ”,劉榮笑道。
“哈哈,那原本便是殿下之人,隻是一侍郎無妨”,言畢,便命奴婢去尋主父偃來。
主父偃聞郎中令大人尋他,立即放下手頭之事,隨著奴婢到了正堂之中。
一進門便立即行禮,“小人主父偃,見過大人”。
賈誼道:“你且抬頭,看你麵前為誰?”。
主父偃這才抬頭,正看到劉榮在麵前端坐,立即跪地道:“小人主父偃,拜見殿下”。
劉榮笑道:“主父先生請起,一向可好?”。
而那人卻還跪地言道:“那日殿下寫下書信,舉薦小人至,小人手持信件到賈大人。這才知道那日所見之貴人原是劉榮殿下,隻怪小人有眼無珠,望殿下勿怪”。
劉榮起身扶起主父偃,道:“主父先生不必如此,那日與先生相談甚歡,我才會向老師舉薦於你”。
又道:“今日至老師府中,我便是來尋你,若令你至廷尉署為一屬官,你可願?”。
主父偃聞言大喜,道:“殿下在廷尉署中報案,執法不避權貴。如今長安城中百姓人盡皆知,小人能隨殿下做事,此是小人之幸也”。
皇子殿下要用他,他怎會不願,主父偃此時已年過三十,因其早年學長短縱橫之術,後改學儒。
令其在老家齊地為儒士所排斥,齊魯之地儒學繁盛,像主父偃這種後來還學儒學之人,怎會不受人白眼。
固此才會三十餘歲一事無成,到長安碰碰運氣,竟得以遇見皇子之舉薦,便已經十分欣喜。如今又遇皇子重用,且這皇子還是受當今天子寵信之人,他當然是一百個願意。
見此,賈誼道:“既然如此,主父偃,明日你便可從此地離去”。
主父偃連忙對賈誼行禮道:“謝大人,大人提攜之恩,小人絕不會忘之”。
就這樣,翌日主父偃收拾好行囊後,便朝著廷尉署而去。
劉榮早早便命王聲在廷尉署門前等候,見到一人趕著馬車而來,便上前問道,“你可是齊地主父偃?”。
“在下正是”。
王聲令人,為其牽引馬車後,道:“既然如此,你便隨我去見殿下”。
進入堂中,見到劉榮,主父偃連忙行禮道:“見過殿下”。
劉榮起身道:“自今日起,你便在這廷尉長安署為屬官,平日我不在之時,便由你處置刑案,你可知曉”。
“臣下遵命”。
而此時那原來的屬官李執,已經不知道被郅都調到何處去了。
昨日自回宮,劉榮也想去見父親,稟報近日之事,卻不想王仡入殿通稟後,隻是帶來了父親口諭。
隻見王仡說道:天下之事,天子也不能事事盡知,固此你之事不必詢問於朕,自處之。
劉榮哪裏還不明白,近日他做的事,他老爹定然是都已知曉,如此說就是要他放手去做,不必事事請命。
劉榮這才於殿外謝恩後,轉身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