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什麽變?當然是靠行動!不要幻想著像哈利·波特那樣,能夠靠魔法就讓自己大變身,那是電影,如果電影中的情節都是真的,我們早就到外星球上去生活了。


    想要在多變的社會生存下去,我們就要適應變化,“適應”就是改變自己,和社會同步,所以,我們必須采取行動,因為“知”是一種境界,“行”又是另一種境界,如果永遠停留在“知”的階段,就隻能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無法了解實際去做是怎麽一回事,無法讓知行合一,隻能憑空想象,永遠不能驗證我們的假設,因此,不管有多麽周全的計劃,設想著如何因地製宜,我們都得實際驗證,而“行動”會是最好的證明,唯有采取行動,才能證明一切的假設是否合情合理。


    但是,行動絕不是心血來潮,想做就做的莽撞行為喔!冒冒失失地采取行動,隻能讓我們的行動變得迷失方向,甚至南轅北轍。


    行動要小心謹慎,太過躁進隻會搞砸一切,要記住:有計劃的蠶食,絕對比以蠻力取勝的鯨吞來得更無後顧之憂,妥善地評估風險,才可避免大意失荊州。


    美國電資係統(eds)創辦人斐洛(ross perot)曾說eds成功的秘訣在於:預備↓發射↓瞄準。


    或許很多人都會奇怪:為什麽不是預備↓瞄準↓發射呢?斐洛有他個人的堅持,他說:“我們從來不等有了方法再行動,而是在行動中尋求方法,在行動中瞄準,如果射偏了,沒關係,糾正它,再發射。重要的是發射,是行動!”


    這個顛覆一般人認知的行動步驟,的確就是造就eds成功的準則。雖然斐洛的做法和一般人的邏輯觀念不同,但是就如同他所說:有了好的機會,絕不允許太多的顧慮,因為良機千載難逢,一旦猶豫了,就可能永遠的錯過了。


    生命在於運動,創業在於行動!


    口頭上的創業很容易成功,但這種成功是另一種失敗;行動中的創業很容易失敗,但這種失敗是另一種成功。


    因此,我們要把握住機會采取行動,在行動的過程中再慢慢修正瞄準的方向,尋找更適合的方法,而不是等待考慮周全,認為萬無一失才行動。因為,再怎麽無懈可擊的行動,都會有漏洞,那麽,我們何不將漫長的推演,化為一次次試驗性的行動呢?


    實際采取行動,才能得知敵人的動態,才能了解敵我雙方的戰力分配情形,我們也才有機會打贏這場戰役。


    以下就來介紹采取行動前,我們必須做的準備工作,一次成功的行動,並不是莽撞的衝鋒陷陣,而是仔細地評估、分析當前的局勢及因應之道,以因應勢如破竹的巨變。


    39.當我說認識你時,我是認識昨天的你,我不認識現在的你


    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憧憬和理想,但是,在多變的社會環境下,我們不應什麽事都不做,隻會成天幻想有朝一日飛黃騰達,或是飛到達·芬奇的畫裏變成蒙娜麗莎,我們應該看清事實,遇到橫擋在眼前如“萬花筒”般的現況,除了設法改變它之外,我們還必須扭轉自己的思維,隨機應變。


    當你站在河邊,你可以看到河水向遠方流去,可是當你站得久了,你會發現河水沒有動,你自己反倒在不斷向後退去。


    當然,如果明白了參照物的道理,你就明白了,之所以出現“人動,水不動”的現象,是因為我們沒有動,而是我們的心動了。


    可是我們真的沒有動嗎?難道動的隻是我們的心嗎?


    不是,我們也是在動的,因為地球無時無刻不在自轉。


    克裏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曾經說過:“當我說認識你時,我是說我認識昨天的你,我不認識現在的你。”


    克裏希那穆提在提醒我們:人也要隨著時間而改變。當然,人的改變有主動改變和被動改變,而主動改變才是我所提倡的。


    當我們察覺世事多變,那是因為我們自認為本身是靜止不動,所以才會無法適應,才覺得凡事都在改變,如果我們能發現自己其實並非完全沒有變化,就不會覺得與世界格格不入了。


    要適應改變,我們就要跟著變。不論我們是改變思考方向或模式,或者改變自己的行事風格,總之,我們就是必須有所變化,靜止不動,隻會讓周遭的一切走遠,邁開步伐,跟上潮流的脈動,才不會被這個世界淘汰。


    永遠不要做好高騖遠的妄想,做好分內的事,才是我們必須做的事。占著位置不做事,是會惹人厭的喔!因此,不管我們占據的是荒野之地還是黃金地段,就做自己該做的事吧!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鍾,做一天乞丐就討一天飯,做人就是要認分,就算我們想騎驢找馬,也要確保身下的驢夠強壯,不會被自己壓得一命嗚呼,讓我們在還沒找到馬之前,得先哀悼連驢也沒得騎。


    其實,所有的上班族最害怕的就是丟了飯碗,或是被調到可有可無的崗位上,所以,麵對公司製度的改變或是人事的調動,通常都隻能被動地接受,不想委屈自己的人,隻好跟公司say goodbye。欲走還留的人,多半都有不得已的苦衷,他們幾乎都是“上有高堂,下有妻小”,因此隻能催眠自己:“沒魚,蝦也好”,這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頭路至少能養家糊口,而且景氣之差,萬一辭職,搞不好還找不到相同薪水的職務,所以就勉強窩著吧!等待景氣好一些再伺機而動。


    對於那些單身漢而言,在遇到不合理待遇時,總會血氣方剛,一個不如意便辭了工作,當起個體戶或墮落為“啃老族”,他們不在乎沒頭路,他們在乎的是人身自由,像這些族群,他們可以趁這個青黃不接的空當,擴展自己的能力,主動學習新的技能,為自己下一個工作做準備。


    當然了,對於騎驢找馬的人而言,擴展能力更是必要的,因為想要找到更好的工作,唯有提升及擴展自己的能力,才會有更多的選擇機會。


    另外,除了無薪假及裁員是多數上班族所要麵臨的突變外,有可能原本的公司營運不佳,被其他公司並購,致使公司改朝換代,老板和主管都換人。如果新老板沒趕我們走,我們就沒必要自己走路,要是一味地盲從,想跟前老板同進退,那麽,我們隻會換來“愚忠”的恥笑,要是不想被炒魷魚,也不希望在這個不景氣的時代丟飯碗,我們就得學會“隨和”。這裏說的“隨和”,是指我們必須去掉個性上的“棱角”,把尖銳的、不圓滑的硬脾氣改掉,讓自己世故一些,圓滑一點,才能跟公司、同事和平共處。


    40.建立個人品牌,是新世紀的工作生存法則


    喬布斯死了,這對於蘋果來說,並沒有什麽變化,因為喬布斯在患癌症之後,他就基本上已經不再到蘋果公司的辦公室上班了。


    按道理說,喬布斯死了,可蘋果還是那個蘋果,喬布斯的死對蘋果應該沒有什麽影響,可是如果你這樣想,那就錯了,喬布斯死訊傳來的第二天,蘋果的股價應聲大跌!


    許多投資者搞不明白:人們為什麽會對一個已經死去的人這麽敏感?更何況,這是一個已經和公司沒有多大聯係的人。


    其實,揭開這個謎底很簡單,因為在人們心裏,喬布斯已經和創新緊緊聯係在一起了,喬布斯死了,蘋果的創新基因也就沒了,盡管事實並非如此。


    如果說一個人活著,能夠左右一個上市公司的股價,那是一個奇跡;可如果一個人死了,還能夠對一個上市公司的股價產生影響,那就是一個更大的奇跡!而這個奇跡,喬布斯做到了。


    喬布斯之所以能實現這個奇跡,是因為他把自己的姓名,變成了一個全世界都知名的商標!


    是的,把姓名做成商標,這就是我們適應現代社會的一個生存法則。


    “21世紀的工作,已經從做一份工作,轉變到建立專業品牌,在職場建立個人品牌,就是新世紀的工作生存法則。”——後現代企業之父湯姆·畢德士(tom peters)


    我們不得不承認,在競爭激烈的現代,“專業”已經是市場競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件,然而“獨特”與“創新”,才是在同業中獨占鼇頭的必備條件。


    如果你的公司沒有與眾不同的特色,不論是個人或產品,都很難在琳琅滿目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因此,在產品中注入個人獨特的創意,或是為自己建立別出心裁的個人品牌,都是讓你異軍突起的最佳利器。


    “品牌”就是一種保證與口碑,而“暢銷”就是顧客信賴度與愛好程度滿點的最佳證明,那麽,在產品方麵,要如何才能做到像coca—c、apple、google、benz、hermes等等名牌的質量保證呢?


    在個人方麵,又要怎麽提升個人獨特的魅力,才能像湯姆·克魯斯、金·凱瑞、邁克爾·喬丹、老虎·伍茲……成為頗負盛名的權威呢?


    紐約國際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陳文敏說:“重點是你的‘特色’與‘專業’都要有價值。不管是個人或企業,都要找到一個給自己創造價值的方法。”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是社會不可或缺的存在,不論是總統還是凡夫俗子,都有自己的位置,所以,不要妄自菲薄。


    海明威曾經說過:“不要小看自己,就算你隻是隻泥鰍,那你也要讓世人知道,你是一隻油光發亮、任誰也逮不住的泥鰍!”


    如果我們總是缺乏自信,總是垂頭喪氣,認為自己樣樣不如人,那麽,別人又怎會將目光放在我們的身上呢?


    試著提升自信,相信自己與眾不同,不管是麵貌或能力,我們都有著別人缺少的優點及無可取代的特質,隻要加強自己的特點,我們就是獨一無二了。


    有了自信之後,我們會發覺自己走路都有風了,這是成功的第一步,接下來,還必須建立我們的個人品牌。創造出個人風格,我們才有自己的標簽,不要老是學別人,當他人的影子,隻能成為“xx第二”,永遠無法成為no.1。


    我們都不希望當別人的替身或是影子,因為,一旦成為附庸在他人的名字下的“影武者”,我們就再也無法當回自己了,別人也會當我們是某人,而有非分的要求,那麽,我們這輩子就很難擺脫他人的影子,就算自己覺得老大不爽,想拍拍屁股說不幹了,我們也會因為模仿別人久了,連原本的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都忘記,如此一來,我們就隻能任由陌生的意識奴役自己的軀體,做一些自己嫌惡又無法輕易改變的行為。我們願意成為這樣的人嗎?我們希望自己的人生由他人來主宰嗎?


    如果不想,那麽我們就必須建立自己的個人品牌,讓自己成為人生舞台的主角。


    可是,世界上人口那麽多,公司裏人才濟濟,要如何從暗淡無光的冷月成為一顆明日之星,讓人一眼就能看出我們在哪裏呢?要想成為一個受人矚目的焦點,並不是變成一顆童山濯濯的“電火球”,當然啦!許多中年男子不免成為禿頭、凸腹的大叔,這也是一種另類的特色,但是,總不比一襲筆挺的西裝、彬彬有禮的年輕帥哥來得可口,因此,當外在形象要改變有極大的難度時,我們就要由內在改變做起。首先,我們要去除一切可能讓自己扣分的缺點。


    接下來,我們必須發掘自己能讓人記住的個人特色,例如:我們的專業、行事作風、待人接物的態度,獨樹一格,體貼入微,我們才有機會脫穎而出,一味地跟隨潮流,隻會成為四不像。東施效顰的人不隻沒創意,連最原始的自我都喪失了,讓自己的軀體住著別人的靈魂,可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哪!


    不要再讓自己成為山寨版,我們有權利擁有“隻此一家,別無分號”的專利,所以,用我們的個人魅力和特色,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個人品牌吧!


    有了足以和他人區別的“識別證”後,我們還必須拓展自己的人脈。我們的人脈存折象征著錢脈和通往成功的管道,有了足夠的人脈,我們才能平步青雲,也許不一定能飛黃騰達,但至少在行事方麵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41.友情不是烈酒,而是成長緩慢的葡萄藤


    掙錢很重要,但別把掙錢當成了生命的全部。金錢可以讓我們得到很多想得到的東西,但卻無法挽回很多從我們身上失去的東西。


    傑克·倫敦(jack london)曾經說過:“人應該想著怎樣去生活,而非隻想著如何混一口飯吃。”


    是的,生活中,我們不但需要金錢,還需要親人、朋友。


    如果說親人是我們情感上的港灣的話,那麽朋友就是我們事業上的存折。


    每個人走出家庭之後,就會接觸到許多不同類型的人,也許是每天都和我們搭同一班地鐵上班,可是彼此從沒四目交接過的人;也許是住在我們家隔壁的鄰居,雖然隻有數牆之隔,可是卻從沒打過招呼的人;也可能是校園裏和我們在課業上爭個你死我活的同學;又或者是職場上並肩作戰的夥伴;或是讓我們恨得牙癢癢的老板、“奧客”或者同業……


    這些人也許沒有直接跟我們的人生有多大關係,但卻會間接地幫助或威脅到我們的存在,如果能改善自己對待他們的方式或是彼此的關係,也許我們的人生就會朝著截然不同的方向發展了。


    如果我們能向從沒打過招呼的鄰居點頭、微笑,或許哪天糊塗郵差把我們的信送去他家,他就會親自為我們送上門來;如果我們能叫醒那個在地鐵上總是睡得一塌糊塗的“美眉”,或許她會成為我們生命中的女主角;如果我們可以和那個總是與自己爭一、二名的同學做良性的競爭,或許我們可以和他成為彼此激勵的好對手……


    雖然眼前的陌生人可以說跟我們是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但是,在這個社會上,能夠多一個朋友就表示少一個敵人,如果我們能和潛在的敵人化敵為友,相信日後將會少了許多的阻礙,所以,記住一句話:寧可用微笑與一個人結善緣,也不要以惡臉為自己樹立任何敵人。


    如果我們總是習慣孤單一人,每天除了上、下班之外,就是回家看電視或上網玩遊戲,除了電子產品外,完全沒有任何可以交際的“同類”,那我們要如何讓生活更加充實呢?


    況且,窩在自己的小圈子裏,生活可是相當乏善可陳的,就算我們在公司有同事,或者在學校有同學,可是不好好經營的話,這些人隻是我們生活上的一點小點綴,對我們的人生起不了其他作用,可說是可有可無的存在,那可真是對不起“朋友”這兩個字代表的意義了,所以,要善用友誼,將我們的人脈存折充實起來,不要等到需要朋友幫忙時,才來懊悔沒有妥善經營。


    或許我們會說:自己並不是悲慘到連個朋友都沒有,隻是出了校門後,聯絡的漸漸少了,再加上進入職場後,每天忙得焦頭爛額,根本沒時間和精力去重溫學生時代的好交情,所以,日子久了,朋友一個個失去聯絡,等到結婚後,又是另一個苦難階段的開始,為了家庭,隻能像一部賺錢的機器,全年無休地工作著,再也提不起勁去管別人怎麽過生活。


    沒有多交一些朋友,又如何能找到“臭味相投”的朋友呢?人脈關係就像堆雪人,最初的時候隻是一個小團,時間久了,基數越來越大,堆得就快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活著,就不能被自己打垮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法)維克·漢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法)維克·漢森並收藏活著,就不能被自己打垮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