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一位亂世哲人。他的思想和理論在亂世中產生,他的人格精神也在亂世中展現出耀眼的光輝。荀子的著述是中華曆史文化的珍寶,荀子的人格精神也是中華曆史文化的寶貴財富。他遵循儒家既重視社會責任,又注重自我完善的價值取向,追求人生的崇高境界。目標遠大,勇於擔當,追求真理,百折不回,構成了荀子人格精神的核心。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來具體地認識荀子的人格精神。


    1.目標遠大


    “學者,故學為聖人也,非特學為無方之民也。”1這話是荀子說給別人的,也是荀子的人生目標。


    戰國時代的遊說之士比比皆是,他們的政治主張不同,人生追求也不同。


    當了官的士人,有的卑鄙汙穢,有的恣肆放蕩,有的貪財圖利,有的觸犯刑律,有的不講禮義隻熱衷於權勢。


    沒有當官的士人,沒有才能標榜自己有才能,沒有知識卻吹噓自己有知識,貪欲無度卻佯裝不貪欲,陰險肮髒大言不慚地稱自己很謹慎誠懇,自命不凡,趾高氣揚。


    那些俗儒、賤儒,道貌岸然,衣冠楚楚,沒有廉恥而又貪圖吃喝,還為自己辯解說:“君子固不用力。”


    荀子也奔走遊說,但遊說的目的與他們不同。荀子不為個人謀取官職和財富,更不為騙吃騙喝。荀子胸懷天下,一心推行他的治世主張,目的在於謀取華夏民族之和諧、統一。


    荀子到過齊國、楚國、秦國、燕國,長平大戰之後,在趙國最為困難的時候回到故鄉。無論走到哪個國家,君王都非常尊重荀子,給他優厚待遇。但他不留戀豐厚的物質享受,他要尋找的是能夠按照他的治世理論一統天下,讓百姓安寧的聖主明君。


    他對春申君聽信讒言的回答是:“旋玉瑤珠,不知佩也。雜布與錦,不知異也。”“以盲為明,以聾為聰,以危為安,以吉為凶。嗚呼上天,曷維其同!”可見荀子是一位非常看重人格尊嚴的儒家學者,荀子目標遠大積極進取的人格精神是那些趨炎附勢、奴顏媚骨、祈求尋到一官半職的庸俗儒者完全不可與之相比的。


    2.勇於擔當


    荀子所處時代的特征是紛亂與迷茫。列國爭雄,戰火紛飛,蒼茫的華夏大地無一塊平安樂土;異說四起,百家紛爭,各色的華美言語令人迷茫無所適從。


    荀子自幼學習的儒學在百家爭鳴之中日趨衰落。黑暗中何處是方向,哪裏有光明?荀子在黑暗中尋覓,在迷茫中睿智、冷靜地分析諸子百家學說,堅定地做出選擇:儒學所追求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1是天下人的共同向往,唯儒學能使中華長治久安,是可以追尋的方向。眼前儒學雖有缺陷,不像其他學派受追捧,但是,在諸子百家學說中唯儒學能指導華夏一統,唯儒學能治理大一統之後的國家,唯儒學能給華夏帶來光明。所以,對儒學要做的不是因其有缺陷而拋棄,而是完善和提升。


    孔子去世近二百年,孟子也去世幾十年,荀子勇敢地擔當起完善和提升儒學的重任,如女媧之煉石補天,似大禹之導洪入海,與百家論戰,最終將儒學引入社會實踐,讓儒學從衰敗之境崛起騰飛,為建設中華大一統之國家奠定了理論基礎,成為中華文明最廣泛的信仰構成。


    3.追求真理


    大凡稱之為思想家的人,其首要特征是揭示真理。真理客觀存在,時代正是由一個一個真理被揭不、被實踐而釗進。


    荀子一生都在研討學問,追求真理。他做學何從不人雲亦雲,更不看別人的臉色。他問天,問地,問人,問世,努力探尋人世間重大的未解之謎,在中國曆史文化上開創了許多項第一。


    荀子研究學問不拘泥於經典,他以現實為起點,又以實踐檢驗論是非,“敢為異說”,不怕“離經叛道”。他點名批評墨翟、宋鉼、慎到、田駢、子思、孟軻等比他年長又著名的學術權威。權威並不是隨便什麽人都可以撼動的。敢於批評權威者既需要自己的學問功底深厚,而且要有直麵真理的勇氣。


    荀子最為大膽的是公然批評孟子的性善論,提出“人之性惡”,為人類開啟了一扇洞悉人性之門。恩格斯在《費爾巴哈論》中,摘引過黑格爾的一段話:“人們以為,當他們說人本性是善的這句話時,他們就說出了一種很偉大的思想;但是他們忘記了,當人們說人本性是惡的這句話時,是說出了一種更偉大得多的思想。”盡管荀子的性惡論後來被扼殺,但是其思想光輝卻永不泯滅。


    荀子之“敢為異說”不是嘩眾取寵,而是理論創新。在荀子之後的兩千多年,正是因為缺少像荀子一樣“敢為異說”的思想家,為儒學的封閉保守所困,沒有理論突破,所以中華大地才陷入封建專製朝代更迭之循環,不能前進。


    4.百折不回


    荀子之一生是個悲劇。荀子的學說幾遭門人的激烈反對、君王的輕視冷漠、小人的讒言誹謗。他到處遊說,到處碰壁,以至於晚年流落在蘭陵民間,依靠教書維持生計。


    然而悲愴的命運並沒有讓荀子氣餒喪誌。反而更加展現出其堅持真理、鍥而不舍、百折不回的聖人品格。


    荀子說:“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1“不誘於譽,不恐於誹,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為物傾側,夫是之謂誠君子。”121


    荀子正是這樣的一個人。無論當權者稱讚也好,鄙視也好;其他什麽人誹謗也好,汙蔑也好,他一概不看在眼裏,更不放在心上。他不會因為身外的物質利益而改變誌向。他心中唯一舍不下的是天下百姓和大道正理。盡管窮愁潦倒,卻依然一如故我。在耄耋之年嘔心瀝血寫下《成相》,用民間曲調唱出他的治世理想,在民間流傳。《成相》從理論上看,是荀子對其治世主張的綱領性總結;從心態上看,是荀子離開人世之前的最後呐喊。


    一位九十多歲的老人,憂國憂民,他要把自己一生對社會的審慎思考傳流後世,希望君王實行正確的國策,建立一個天下為一的太平盛世,不要重蹈曆史敗亡的覆轍,這是何等崇高的聖人心態!


    目標遠大,勇於擔當,追求真理,百折不回,這就是荀子!


    荀子離開我們兩千多年了。回味曆史,思考一下亂世中的荀子人格是那樣的崇高。荀子雖然已經遠離我們,卻好似就在我們的眼前。荀子對於走進市場經濟麵臨著許多誘惑的我們,是一麵鏡子,是一種警示,讓我們汗顏,讓我們生出許多的感慨,給我們許多無言的教誨與啟迪。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一個山裏人的家門前躺著一塊石頭,那是一件麵朝下躺著的石雕,山裏人多年沒有當回事兒。一個學者看見了,想把它買走。山裏人很高興,這麽一塊破石頭,整天礙手礙腳,還有人要。很痛快地就讓學者給一塊銀元拉走了。


    過了一些天,山裏人到城市裏去,看見許多人擁擠在一座豪華建築的門前。說裏麵有一件稀世珍寶,是世界上最精美、最奇妙的雕像,兩塊銀元就可以看一次。山裏人感覺稀奇,便花上兩塊銀元買票進去。


    他看見展覽的雕像的確很漂亮,很精美。但仔細一看,驚奇地發現,這不是他家門前的那塊破石頭嗎?


    是的,這就是他門前的那塊破石頭。但是,學者去掉表麵上的泥汙,顯露出來的卻是一塊稀世少有的精美雕塑藝術品。


    荀子蒙冤八百年,被曆史埋沒八百年。因為一句“性惡”,對這位中華曆史文化的巨人一次一次地進行著罪與罰的審判。這是荀子的悲哀,儒學的悲哀,也是中華文化的悲哀。


    雖然近代和現代許多著名的史學家為荀子正名,研究荀子的著作也多起來,但是,曆史的偏見依然像幽魂一樣在空中遊蕩,荀子的地位依然被壓抑著,荀子和荀子的思想依然不是儒學的正宗。研究荀子的學者和研究孔孟的學者比較,少得不成比例。真正懂得荀子思想現實價值的人少之又少。一講儒學,往往隻講孔孟,而把荀子忘記。其實,沒有荀子對孔孟思想內聖化傾向的扭轉,沒有荀子把儒家思想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沒有荀子對儒家經典的傳授,就沒有兩千年的儒學傳統,也就沒有儒家思想的今天。


    荀子是一座文化金礦,這座文化金礦至今還沒有被充分開發利用。金子終歸是金子。荀子的思想一定會被更多的有識之士關注,荀子的偉大人格精神也一定能夠被更多的人認知。


    一個文化複興的熱潮正在中華大地興起。如今是荀子重新展現光輝的時候了。重新評價荀子,正確認知荀子,給荀子一個應有的公允地位吧!


    我曾經為一個紀念荀子的活動寫下一篇簡短的賦,就以此作為這本傳記的結束語。


    巍巍中華,源遠流長。三皇開天,五帝定邦。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群賢競輝,聖人天降。曠世荀子,光芒獨具。少年求學,立誌家邦。三為祭酒,最為老師。倡儒秦國,議兵趙王。蘭陵施政,心係蒼生。上下求索,不循舊章。探求真知,敢為異說。為人師表,青藍流芳。韓非李斯,弟子有眾。一生勤奮,半世滄桑。《荀子》一卷,博大精深,日讀日新。


    勸學修身,育尺立本;解蔽正名,認知堂皇;天論禮論樂論,掃盡謬誤邪說;


    王製強國富國,譜寫治世新章。人之性惡,一語震驚四海;


    天行有常,一言理清上蒼。


    曰升日落,時代易遷,曆盡滄桑巨變;


    讀荀子擲地有聲之言語,涪加鏗鏘。


    嗚呼!荀子如旗,奪目燦爛;


    荀子如碑,曲折悲愴之尺生,為天下榜樣。


    一代聖哲,喚醒愚昧於千年;


    學不可以已,揚先賢之精粹,中華永昌!


    2013年10月6日初稿於三亞2014年10月7日二稿於邯郫滴水齋2015年4月12日刪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天道:荀子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劉誌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劉誌軒並收藏天道:荀子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