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之所以成為荀子,原因很多,尋其人格精神之形成,追根探源,在荀子身上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麵的基因。


    1.家族基因


    《左轉》記載,荀氏是晉國的名門望族。荀子所屬的荀氏中行氏曾經五代做晉國的中行,也就是中軍元帥。但是,經過一場趙氏、荀氏、範氏三個家族的多年混戰,荀氏中行氏家族在邯鄲一帶敗亡。昔日優越的貴族地位,廣大的世襲領地,充足的富裕生活,全部喪失。流落在邯鄲周圍,饑寒交迫,無家可歸,一代又一代,艱難地維持生計。


    邯鄲是趙姓家族的天地。荀氏不再是身份顯赫的標誌,而是一種罪惡。趙氏家族對待這個戰敗的荀氏家族即便不再視如戰場仇敵,也會側目而視,冷眼相觀。荀氏家族隻能忍氣吞聲,過著寄人籬下、忍辱負重、窮愁潦倒的生活。


    顯赫的貴族根基和寄人籬下血淚斑斑的現實生活,在荀氏家族子孫的心靈裏播下的不僅僅是貴族傳統的優越感和對趙氏家族的仇恨,更深層的是痛恨諸侯分裂的種子。如果不是諸侯分裂,如果不是相互爭奪,怎麽會背井離鄉?如果不是戰爭,怎麽會無家可歸?所以,荀氏家族比任何人都期盼天下一統,結束分裂,生活太平。


    家族的血淚流蕩在荀子的血脈中,不但造就了荀子胸懷博大、自強不息、不屈不撓的個性氣質,還將一個關乎華夏民族前途的命題一如何改變諸侯分裂、實現華夏一統、讓整個中華民族獲得安寧的社會問題注入心靈。


    2.時代基因


    從公元前七七〇年開始,到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國統一華夏。在這五百多年裏,社會產生了巨變。整個社會呈現出紛繁複雜的大動蕩大改組的局麵。


    社會上出現了一個叫作“士”的階層。他們的地位較低,但很有才能。在“士”的階層中有政治、軍事方麵的傑出人才,有通曉天文、地


    理等方麵的學者,更多的是雞鳴狗盜之徒。


    由於“士”的出身不同,立場不同,經曆不同,因而在解決或回答現實問題的時候,提出的政治主張和要求也不同。因此就出現了百家爭鳴,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陰陽家、名家、縱橫家、雜家、農家等各種派別,在社會上爭辯不休。


    荀子也屬於“士”這個階層,但與其他“士”所不同的,是荀子懷著家族使命的寄托走進這個諸侯混戰、思想混亂的汪洋大海。許多“士”在這個汪洋大海裏或隨波逐流,或遊戲人生,或被浪濤淹沒。荀子是個弄潮兒,他麵對洶湧的波濤,不苟且,不退縮,不同流合汙;將一重重洶湧波濤的力量化作他弄潮的動力;將活躍的社會思想、各抒己見的爭鳴,化作他認知社會、認知真理的廣闊天地;將所有的智慧融入己身,在這個亙古未有的博大的知識海洋裏,搏擊長空,獨樹一幟,建立起自己認知世界的思想體係。


    百家爭鳴,給荀子提供了一個空前絕後的社會大課堂,這個大課堂豐富了荀子,成就了荀子。讓荀子能夠像博采百花精髓的蜜蜂一樣,為中華民族釀出最精良的蜂蜜。


    趙文化基因


    但是,在戰國時代,有不少大智慧、高見地的學者,他們和荀子共同生活在百家爭鳴的時代裏,和荀子一樣具有自己的家族基因,為什麽他們沒有成為諸子百家學說的集大成者,唯荀子親脫而出呢?所以,僅有以上兩點還不能解釋清楚荀子之所以成為荀子的原因。


    再深一步探其根源,就不能不歸結為荀子之所以與眾不同,是他具有趙文化的基因。


    荀子出生在趙國都城邯鄲,十五歲走出邯鄲,進入齊國的稷下學宮。這就是說,荀子在文化啟蒙的少年時代,是生活在趙文化的核心。


    荀子大約出生於公元前三年。公元前三〇七年,趙武靈王十九年,頒“胡服令”。敕命趙國的官員和百姓脫下漢人的寬袍大袖服飾,穿上胡人的窄袖短衣和合襠長褲,練習騎射。1這年荀子才四歲,還幼稚得很。可是,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持續了十年之久。十年之後,聰明早慧的荀子已經十四五歲,進入了“十五而有誌於學”的年齡。


    “胡服騎射”不隻是一場服飾變革,也不隻是一場軍事變革,還是一場移風易俗的社會變革。


    趙武靈王力主“胡服騎射”的改革不是眉頭一皺計上心來的權宜之計,而是一種雄才大略。


    趙國處於“四戰之地”,疆域四周遭到眾多強國的壓力,中山與林胡等胡人對趙國更是不斷侵擾。嚴峻的現實讓趙武靈王認識到,打破舊傳統,學習胡人,組建騎射之兵,是強盛趙國的最好辦法。但是,學習騎射就要脫下華夏服裝,改穿胡人的服裝。此舉將會遭到族人、朝廷官員及百姓的強烈反對。趙武靈王十九年春正月,他在信宮大會群臣。召見丞相肥義,討論天下形勢,兩個人整整談了五天,話才談完。他又帶領臣子到中山國疆界和與北方胡人的疆界視察。而後登上黃華山,召見臣子直抒“胡服”心願,然而許多臣子齊聲反對。唯丞相肥義告訴他:“疑事物功,疑行無名”“愚者閽成事,智者睹未行”,支持他不要懷疑自己,勇敢前行。趙武靈王下定決心進行“胡服騎射”改革。他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韙,身穿胡人的服裝登上朝堂,命令叔父和所有的朝廷官員也穿上胡服。從此,趙國在戰國七雄中開軍事變革潮流之先,建立起華夏民族最早的一支騎兵。經過短短十幾年,趙國便由一個連小小的中山國也敢於侵犯的弱邦崛起為戰國後期唯一一個能夠同秦國抗衡的強國。它滅中山,“攘地北至燕、代”。向西邊林胡、樓煩用兵,到達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縣x九原〈今內蒙古包頭市2


    荀子親眼目睹和經曆了趙國的這場巨大的曆史性變革。這場偉大的曆史性變革,在少年荀子的心靈裏打下深深的印記,播下了趙文化的種子,浸潤下趙文化的精髓。


    少年時代的經曆,對於人生的影響非常之大。孔子“十五而有誌於學”,荀子接受了“胡服騎射”改革的熏陶,十五歲立誌於學,不遠千裏走進齊國稷下學宮。盡管以後在稷下學宮接觸了許多不同學派,受到墨家、法家、道家、陰陽家、兵家等多種學派的影響,但是,趙文化是他認知世界的根基。


    在荀子麵前擺著兩個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一個是儒學的危機如何拯救,第二是諸侯分裂的亂世如何拯救。兩個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誰來解決?荀子的回答是:“我!”如何解決?荀子的回答是:趙文化精神給了他思考與解決問題的金鑰匙。


    趙武靈王麵對趙國的危難,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打破思維定勢,將對手一胡人的長項拿將過來,用以戰勝對手。荀子也循此道,打破思維定勢,把對手一墨、道、法、楊朱等學派的可取之處拿將過來,融進儒學,開辟出儒學進入社會實踐的新思維,建立起新的社會的致治致善之道。


    李學勤先生把趙文化的精神概括為“開放、進取、包容”六個字。1翻開荀子的著述《荀子》,仔細品味,會發現篇篇都滲透著趙文化精神。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來品味趙文化精神是如何影響著荀子的思想和行為的。


    第一,趙文化的開放精神,讓荀子將儒學封閉的門戶打開,創建開放的儒學。


    把荀子的儒學與孔孟儒學比較一下就可以明白,孔孟的儒學是封閉的保守的,而荀子的儒學則是開放的放眼世界的。


    首先,荀子的儒學對內開放。孔子是儒學的締造者、宗師。但荀子不像其他儒學弟子,學究式地對孔子的經典照本宣科,而是有繼承有發展。他敢於突破孔孟舊有的理念,創建自己的新理念。


    孔子教授學生的方法是“述而不作''給學生隻講授《詩》《書》《禮》《樂》《周易》《春秋》等經典,自己不寫一字。所以,孔子死後僅僅留下學生記錄的《論語》,沒有孔子自己的文章。荀子不但講經典,還把自己對儒學對社會的新認知寫成文章,讓學生閱讀,在社會上流傳。孔子有門戶之見,他的學生隻能跟他學習,不能夠背叛老師。而荀子沒有門戶之見,荀子是儒家,他的學生李斯和韓非都是法家。


    孟子的儒學主張“人性善”,主張加強內心的修養,將自己原本就有的“仁心”“善性”擴張、充實、完善,最後達到“內聖”的境界。而荀子則主張“人性惡”。荀子也講修身,但是荀子講的修身是“化性起偽”,用禮義和法度來約束自己,改惡從善,走向聖人。


    其二,荀子的儒學向社會開放。荀子不把儒學關在書齋裏,他讓儒學走出書齋,走向社會。他研究現實,計對如何讓分裂的中華走向一統,如何建構一個和諧的社會等現實問題,發表了很多真知灼見,提出一係列的治世方略,對人生的行為坐標也提出了他的可行標準。他寫的《禮論》《王製》《富國》《王霸》《強國》《儒效》《君道》《臣道》等篇目,是他計對強國治世提出的政治主張。他寫的《性惡》《勸學》《不苟》《修身》《榮辱》等篇目,是他對人性的改惡從善提出的治學修身主張。他寫的《天論》《解蔽》《非相》等篇目,則是計對世人對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迷茫與無知開啟的智慧之光。


    其三,荀子的儒學還向其他學派開放。荀子與其他學派之間既是對手,又是朋友。漢代劉向說荀子曾經求師於虞卿,1虞卿是個遊說之士。現代學者研究,荀子的老師還可能是齊國的淳於髡,@淳於髡是個“學無所主”的人。有人說荀子的老師應該是宋鉼,3宋鉼屬於宋尹學派。這些人是不是荀子的老師,沒有定論,但至少這些人對荀子的思想影響很深。從荀子的這些老師,或是對荀子思想有較深影響的人,可以看出荀子對各個學派思想的開放態度。荀子探求學問,不拘一格,興趣廣泛,博米眾長。


    第二,趙文化的進取精神,使得荀子具有積極的認知社會和人生的態度,並且融進他的理論中。


    在荀子的理論裏,麵對戰國時代複雜難解的社會問題,沒有絲毫的消極和遁世,有的是積極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在天與人的關係上,荀子不猥瑣、不屈從,既講“知天”又講“用天”。主張“製天命而用之”,不做天的奴隸,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掌握和使用天的規律為人類服務,這是何等的氣魄!後人把荀子的這一思想稱作“人定勝天”。可是如今卻有人批評“人定勝天”,認為這是缺乏科學精神的無知妄說,他們說人怎麽能夠勝天呢?然而,作為一種不屈從於自然的人文精神,“人定勝天”的思想在當今宇宙飛船已經上天的時代,依然代表了人類征服自然的意誌,有其寶貴價值。


    在對人的認識上,荀子既揭示了“人之性惡”,同時又提出“化性起偽”。他認為,雖然人的本性是惡的,但可以“化”。“化”是什麽?“化”就是變化、提高、進取。荀子呼喚的是一個“化性”的進取世界,而不是一個“守善”的不思進取的世界。他希望人通過學習,通過老師的教誨,禮法的約束,能夠逐步地改變惡的本性,完善品德,人人都成為像大禹那樣的聖賢。究竟能不能成為聖賢,就看你用不用心去積極學習,努力進取。所以,他精心寫下《勸學》,講學習的重要,學習的方法,學習之終生性。


    在對社會的認識上,荀子為了實現社會和諧,設計出“隆禮重法”的治世理論,這更是一種積極的進取國策。他希望通過“禮”的實施,建設差異和諧的社會結構,用“不平則平”的辦法逐步走向理想的“大同”社會。


    第三,趙文化的包容精神,使得荀子博采眾長,海納百川。


    趙國都城邯單卩地處中原,屬於華夏文化;而其疆土北達雲中、九原,屬戎狄文化,遊牧文化。趙武靈王以其宏大的膽略,擯棄妄自尊大的保守意識,將遊牧文化與華夏文化的優勢相互融合,完成了一次偉大的社會變革,突顯了趙文化的包容精神。荀子將這種精神融化到他的學術思想裏。在百家爭鳴、各抒己見的複雜環境中,獨立思考,尖銳地批判百家學說之短,同時又虛心地汲取百家學說之長,靈活地將法家、道家、墨家、兵家、農家、名家思想融進自己的學說。


    儒家講“天命”,墨家講“天誌”,老莊講“自然”。荀子進行了批判、選擇、綜合、吸收,提出了“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和“製天命而用之”的唯物主義天道觀。


    在治國理論上,荀子將原來儒家的禮義治國和法家的依法治國,相互融合,優勢互補,形成了禮法互補、王霸並用的治國理論。


    在經濟思想上,荀子將墨家的“衣粗食惡”的單純“節用”主張,和他的“以政裕民”思想結合起來,提出了“開源節流”的經濟發展觀。


    總之,趙文化開放、進取、包容的文化精神養育了荀子。荀子是趙文化土壤中生長出來的一棵參天大樹。荀子把趙文化的精神體現到他的學說中,融入到哲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教育學、文化學的理論層麵,形成一個集百家學說之大成的理論高峰,成為中國和世界思想庫中的寶貴財富。可以說,沒有趙文化就沒有荀子的荀學。


    時勢造英雄。在荀氏家族的血淚史、百家爭鳴的社會環境、趙文化精神的撫育之下,一代聖賢一荀子誕生了!亙古未有的文化巨人荀子,以獨有異香的風姿挺立在中華曆史文明的潮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天道:荀子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劉誌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劉誌軒並收藏天道:荀子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