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清代,修撰《四庫全書》的學者們繼承漢代儒家的學風,認真閱讀經文,考證曆史,對荀子進行了重新評價。


    他們認為,宋代和明代的理學家們沒有讀明白荀子的書就枉加評論,是不對的。比如,在清朝的《四庫全書總目儒家類》中,評價《荀子》這本書的時候,清代的學者就指出,荀子講的“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這句話的“偽”字,不能當作真偽的偽來講,而是人為的意思。荀子說的人的本性,是不可學、不可事的先天的本性。凡不是人天生的,在後天學習來的性情,都叫作“偽”,也就是人為。宋代和明代的理學家們,抓住荀子的這個“偽”字,大做文章,進行攻擊,是不對的。


    他們說,“平心而論,卿之學原出孔門,在諸子之中最為近正。”1這個評價應該說是比較公正的0


    至此,曆史上對荀子的不公平評價是不是就有了一個正確的結論?


    不然,《四庫全書》的學者對荀子的評價還不算是結論。


    到清代末年,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為主將的維新派,對荀子的評價不但沒有沿著《四庫全書》學者的公正評價繼續下去,反而又把荀子作為口誅筆伐的主要目標。


    譚嗣同在他的《仁學》中這樣評價荀子:“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皆鄉願也。”


    鄉願是什麽?鄉願是言行不符,偽善欺世的偽君子。孔子把鄉願叫作“德之賊也”13。


    為什麽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為主將的維新派,要把荀子作為批判的主要目標呢?


    十九世紀末,民族危機嚴重,變法圖存成為時代的迫切要求。維新派想學習日本,反對封建製度,推行民主製度。但是,他們以光緒皇帝為後台來倡導反對封建專製。封建製度本是維護皇權的,背靠著皇帝反對封建,改良政治,這種改良能行得通嗎?


    所以,他們不敢公開同封建正統思想對立,徹底反封建,想出來一個辦法,叫作“托古改製”。他們把孔子打扮成主張變革的先師,目的是借孔子的權威減少變法的阻力。


    改良政治,反對封建,拿誰來做批判對象呢?他們就拿一向不被官方尊崇的荀子做祀子,用批判荀子來批判封建君主專製製度和封建專製思想。這樣,在維新派的眼中荀子就成為阻礙中華民族發展的最可恨的罪人。


    譚嗣同把批判的矛頭集中在“三綱五常”上麵大做文章。


    所謂的“三綱五常”,“三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五常”是仁、義、禮、智、信。


    他們說,孔子講的“太平世”,就是大同民主的世界。荀子篡改了孔子的思想,主張尊君統。孔子和孟子的學說到戰國以後被荀子斷絕了。由於戰國末期荀學的產生,才有了兩千年的封建專製製度,才有了維護封建專製的宋明理學。理學倡導的“三綱五常”最束縛中國人的思想,窒息人的靈魂,使中華民族的精神受到禁錮,長久不能解脫,使民生遭受到極大的苦難。這個苦難的源頭就是荀子。


    維新派反對封建束縛,宣傳民主思想,應該說是正確的、積極的。但是,他們把以宋儒為代表的儒學弊端和兩千年的封建綱常製度全部算在荀子的頭上,就很不公平。


    “三綱”和“五常”是荀子提出來的嗎?不是。是由漢代大儒董仲舒提出來的,但董仲舒並沒有把這兩個概念聯係在一起。從南宋的思想家朱熹開始,將董仲舒提出來的“三綱”和“五常”兩個概念聯在一起應用,把它作為人的行為綱領。在荀子的著作中是找不到這個詞語的。


    宋代的理學家程頤、蘇拭、朱熹等人一向把荀子的學說視為儒學的


    異端,極力排斥和貶低荀子。清代維新派主將譚嗣同卻把被宋明理學家排斥和批判的荀子拿出來當作宋明理學的根子來批判,豈不是天大的冤枉嗎?


    這絕不是一個誤會,而是維新派領袖們的政治需要,行為策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天道:荀子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劉誌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劉誌軒並收藏天道:荀子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