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隨趙孝成王走進王宮,二人分賓主坐下。臨武君、李斯、陳囂在下麵陪坐。
趙孝成王向荀子傾訴心中的憂愁,他說:“荀老夫子!長平之戰,我趙國四十五萬將士被秦軍坑殺,都城邯鄲被秦軍圍困了三年,國家元氣大傷。寡人每日每時都憂慮不安。你的到來,如同天神降臨。荀老夫子!希望您能夠為寡人解憂呀!”
荀子也直抒心懷,說:“荀況既然回到家鄉,就是君上的子民。荀況聽從君上的吩咐。”
趙孝成王向荀子擺出眼前趙國的現實,他說趙國經受了這場大災難,眼前雖不是兵甲喪盡,卻也是毫無征戰之力。假如有哪個趁機攻打,我趙國將不堪一擊。所以,目前最緊要的是重整三軍,強我趙國兵甲。他問荀子:“您說,用兵打仗最重要的是什麽呢?”
荀子望了望臨武君說:“臨武君是帶兵的人。我想請臨武君先講一講0”
臨武君不好意思講,說還是請荀老夫子來講。荀子說他想聽一聽帶兵人的高見。
臨武君想了一想說:“我以為,上得天時,下得地利,善觀敵人的動向,而後出兵先敵到達,占據有利地形,這就是最重要的用兵方法。”荀子講道:“用兵打仗最重要的是什麽?既不是武器裝備,也不是戰略戰術,而是一民。”
“一民?”在場所有的人對荀子的話均不解。
“對!一民。”荀子再一次肯定。
趙孝成王請荀子給以詳盡的解釋。
荀子說:“一民,就是要得民心。弓箭不協調,即便是後羿那樣的神射手也不能射中目標;六匹馬配合不好,像造父那樣善於趕車的人,
也不能把車趕到很遠的地方去;如果老百姓和朝廷離心離德,像湯武那樣的聖君也不一定能打勝仗。所以,善於爭取老百姓的人,才是善於用兵打仗的人。用兵的要領就在於爭取民心。”
臨武君不同意荀子的意見,他說:“荀老夫子,您這話講得不太妥當吧!用兵打仗所重視的是形勢和條件,所實行的是變化和欺詐,神出鬼沒,使對方沒有辦法捉摸。當年孫武、吳起就是用這樣的方法,無敵於下天。怎麽能說一定要首先一民,去爭取老百姓呢?”
荀子說:“臨武君,你所說的是強霸的軍隊所采用的辦法。人世間有比強霸更強大的,這就是仁義。“
臨武君對荀子的這個見解感到新鮮,沒有再說什麽。
趙孝成王問:“王者的軍隊應該采用什麽樣的辦法,如何行動呢?”荀子說:“一切在於大王,將帥如何領兵打仗是次要的事情。國君賢能,國家就能治理好;國君不賢能的,他的國家就治理不好。注重禮義,國家就能治理好;輕視禮義的,他的國家就治理不好。治理好的國家就強盛;治理不好的國家就衰弱。這是強弱的根本,也是強軍的根本。”
趙王與臨武君點頭稱是。
荀子繼續侃侃而談:“仁義的軍隊,所體現出來的是天子統一天下的意誌。仁義的軍隊上下一心,臣民與君主,下級與上級,就像子女與父親,弟弟和兄長一樣。他們聚集起來,就形成一個戰鬥的整體;擴散開來,就成為整齊的戰鬥行列;擺成陣勢,就像那莫邪之劍,誰碰著它就會被腰斷三截。反之,那些殘暴的國君,百姓痛恨,誰會跟隨他呢?他的百姓喜歡仁義的軍隊如同自己的父母,回頭看他的國君,就像看見仇敵。按照人情,誰會為他所厭惡的人去殘殺他所喜歡的人呢?那就像讓兒孫去殺害他的父母,他一定會去告發。像這樣,仁義的軍隊與殘暴的軍隊打仗,又怎麽能夠欺詐得了呢?《詩經》說:‘商湯出師,大旗飄揚;威嚴虔誠,斧鉞執掌;勢如烈火,誰敢阻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趙孝成王聽了高興地合掌稱道:“講得好!”
在趙王宮殿裏沿著荀子提出的軍事主張,討論繼續深入。陳囂問:“老師!您談論用兵,常把仁義作為根本。仁者,愛人;義者,循理。既然是講仁愛,那還用兵打仗做什麽呢?凡是用兵的人,哪一個不是為了爭奪呢?”
荀子微微一笑:“不,不!仁者愛人,正因為愛人,才憎恨害人的人;義者循理,正因為遵循正義,才憎恨害民作亂之徒。所以,仁義之人用兵打仗,目的是為民除害,並不是為了爭奪。”
李斯說:“老師!秦國四代兵強海內,威震諸侯,並不是靠講仁義取得的。他們靠的是便利從事,怎麽有利就怎麽做,並不首先講什麽仁義。”
荀子看了看李斯,懇切地說:“李斯呀,你還沒有弄明白。你所說的便利,是不便利的便利。我所說的仁義,才是最大的便利。仁義是用來改善政事的,政事修治好了,人民愛戴他的君王,願意為他去死。君與民達到這樣親密的地步,還有什麽不能夠戰勝的呢?秦國雖然四代強盛,可為什麽卻常常擔心各國聯合起來反對他呢?因為他是用強bao的方法取勝,沒有將仁義作為根本。崇尚禮義,純而不雜,就可以在天下稱王;雜而不純,可以在諸侯之中稱霸。這兩條都做不到就要滅亡。且莫看秦國現在強大。它不重視儒士,隻講威力,不講仁義,此乃秦國的根本謬誤,最終要受此害。”
荀子回過頭來對趙孝成王說:“君上!無論做什麽事情,都不可舍本逐末。當君主的人,都往往想使用獎賞、刑罰、欺詐的辦法對待百姓,使他們為自己效勞。人假如隻為獎賞去做事,於自己沒有利益了就會停止。如果大敵當前,讓他們去守危城,就必然要叛變;讓他們去作戰,就必然要失敗;遇上艱難困苦,就必然會逃跑,很快潰散。這不是下反而製其上嗎?所以,獎賞、刑罰、欺詐的辦法,乃是雇傭的辦法,不足以聚合大眾,強盛國家。禮義道德才是強國之本,建功立業之綱。推崇名節,申明禮義,崇尚賢能,愛護百姓,君主遵循這樣的道路,可以得天下,威力無窮。反之,就要亡國。”
聽到荀子的論斷,趙孝成王感慨頗深,他向臨武君說:“哎呀!我們過去隻知道孫吳兵法,對荀老夫子講的聞所未聞。今日聽到的是荀子兵法,更高一籌呀!”
荀子繼續說:“君上!長平之戰,雖然已經過去五年,但君上不忘記,百官不忘記,趙國的百姓也不會忘記,四十五萬將士的親人更不會忘記。長平戰敗,無論是哪個的過錯,都已經成為過去。如今,再也不能讓它成為壓在趙國人身上的磐石,而要把它變成趙國人重新站起來的動力。四十五萬將士的屍骨,不能白白地葬在那深深的太行山穀!大王在此碑上不僅要刻上趙國戰敗的恥辱,還要刻上長平陣亡將士的名諱,讓趙國百姓隨時祭奠自己的親人。大王親自去祭祀長平陣亡將士,召喚百姓,時刻記住長平之恥。如此,此碑所承載的就不再是國恥,而是一麵迎風飄揚的旌旗,是激勵君臣百姓振興趙國的戰鼓!”
“啊……”趙孝成王認真地思考著荀子的話語。
荀子繼續說:“君上!在宗廟門前立下國恥之碑,是需要氣量,需要膽識的。隻有勇敢有為的國君才敢於這樣去做。也許有人說,它是君上您的罪己詔。但是荀況相信,君上一定會以國家社稷為重,不計較追悔往日長平決策的是非,為趙國重新崛起而罪己!”
趙孝成王沉默良久,痛心地說:“長平戰敗,乃是寡人錯聽誤國之言,錯用主帥之過。此一戰,讓我趙國痛失四十五萬兵馬,幾乎失掉了祖宗的江山,募人追悔吳及,晝夜難以安寢,無顏麵見祖宗!^趙孝成王說著淚水湧出,內心沉痛,難以再講下去。停了一會兒,將情緒穩住,定下決心,說道,“長平之恥百姓不會忘記,寡人也不會忘記。臨武君!請你遵照荀老夫子之言,在宗廟門外,立即豎立起國恥之碑,選擇吉日,寡人將親自公祭長平陣亡將士!”
君王的決心令臨武君激動,立即跪地施禮:“君上聖明!”
趙孝成王感激地向荀子道謝:“荀老夫子,寡人今日聆聽教誨,難得呀!實在難得。你為寡人解除了多年的心中疾患,也為趙國重鑄民心,貢獻了良謀。老夫子果然是難得的治世賢才!”
荀子謙卑地說:“君上過獎了!”
趙孝成王敬佩地說趙國是您的故鄉,寡人願拜您為上卿1,請您參與朝政。望您能助寡人重振趙國。”
荀子拱手感謝趙王厚愛。趙孝成王提出在邯鄲都城開設一座議兵館,請荀子為將士講授用兵的道理。荀子欣然讚同。
臨武君稟告趙王,荀子的家鄉在邯鄲城西數十裏外的山坡之上,那裏的人被秦軍殺的殺,逃的逃,荀子的舊宅被毀,妻子兒女已經不知去向。趙孝成王敕命臨武君,在邯鄲城內為荀老夫子選一座上卿府邸,衣食俸祿與卿相等同。
趙孝成王向荀子傾訴心中的憂愁,他說:“荀老夫子!長平之戰,我趙國四十五萬將士被秦軍坑殺,都城邯鄲被秦軍圍困了三年,國家元氣大傷。寡人每日每時都憂慮不安。你的到來,如同天神降臨。荀老夫子!希望您能夠為寡人解憂呀!”
荀子也直抒心懷,說:“荀況既然回到家鄉,就是君上的子民。荀況聽從君上的吩咐。”
趙孝成王向荀子擺出眼前趙國的現實,他說趙國經受了這場大災難,眼前雖不是兵甲喪盡,卻也是毫無征戰之力。假如有哪個趁機攻打,我趙國將不堪一擊。所以,目前最緊要的是重整三軍,強我趙國兵甲。他問荀子:“您說,用兵打仗最重要的是什麽呢?”
荀子望了望臨武君說:“臨武君是帶兵的人。我想請臨武君先講一講0”
臨武君不好意思講,說還是請荀老夫子來講。荀子說他想聽一聽帶兵人的高見。
臨武君想了一想說:“我以為,上得天時,下得地利,善觀敵人的動向,而後出兵先敵到達,占據有利地形,這就是最重要的用兵方法。”荀子講道:“用兵打仗最重要的是什麽?既不是武器裝備,也不是戰略戰術,而是一民。”
“一民?”在場所有的人對荀子的話均不解。
“對!一民。”荀子再一次肯定。
趙孝成王請荀子給以詳盡的解釋。
荀子說:“一民,就是要得民心。弓箭不協調,即便是後羿那樣的神射手也不能射中目標;六匹馬配合不好,像造父那樣善於趕車的人,
也不能把車趕到很遠的地方去;如果老百姓和朝廷離心離德,像湯武那樣的聖君也不一定能打勝仗。所以,善於爭取老百姓的人,才是善於用兵打仗的人。用兵的要領就在於爭取民心。”
臨武君不同意荀子的意見,他說:“荀老夫子,您這話講得不太妥當吧!用兵打仗所重視的是形勢和條件,所實行的是變化和欺詐,神出鬼沒,使對方沒有辦法捉摸。當年孫武、吳起就是用這樣的方法,無敵於下天。怎麽能說一定要首先一民,去爭取老百姓呢?”
荀子說:“臨武君,你所說的是強霸的軍隊所采用的辦法。人世間有比強霸更強大的,這就是仁義。“
臨武君對荀子的這個見解感到新鮮,沒有再說什麽。
趙孝成王問:“王者的軍隊應該采用什麽樣的辦法,如何行動呢?”荀子說:“一切在於大王,將帥如何領兵打仗是次要的事情。國君賢能,國家就能治理好;國君不賢能的,他的國家就治理不好。注重禮義,國家就能治理好;輕視禮義的,他的國家就治理不好。治理好的國家就強盛;治理不好的國家就衰弱。這是強弱的根本,也是強軍的根本。”
趙王與臨武君點頭稱是。
荀子繼續侃侃而談:“仁義的軍隊,所體現出來的是天子統一天下的意誌。仁義的軍隊上下一心,臣民與君主,下級與上級,就像子女與父親,弟弟和兄長一樣。他們聚集起來,就形成一個戰鬥的整體;擴散開來,就成為整齊的戰鬥行列;擺成陣勢,就像那莫邪之劍,誰碰著它就會被腰斷三截。反之,那些殘暴的國君,百姓痛恨,誰會跟隨他呢?他的百姓喜歡仁義的軍隊如同自己的父母,回頭看他的國君,就像看見仇敵。按照人情,誰會為他所厭惡的人去殘殺他所喜歡的人呢?那就像讓兒孫去殺害他的父母,他一定會去告發。像這樣,仁義的軍隊與殘暴的軍隊打仗,又怎麽能夠欺詐得了呢?《詩經》說:‘商湯出師,大旗飄揚;威嚴虔誠,斧鉞執掌;勢如烈火,誰敢阻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趙孝成王聽了高興地合掌稱道:“講得好!”
在趙王宮殿裏沿著荀子提出的軍事主張,討論繼續深入。陳囂問:“老師!您談論用兵,常把仁義作為根本。仁者,愛人;義者,循理。既然是講仁愛,那還用兵打仗做什麽呢?凡是用兵的人,哪一個不是為了爭奪呢?”
荀子微微一笑:“不,不!仁者愛人,正因為愛人,才憎恨害人的人;義者循理,正因為遵循正義,才憎恨害民作亂之徒。所以,仁義之人用兵打仗,目的是為民除害,並不是為了爭奪。”
李斯說:“老師!秦國四代兵強海內,威震諸侯,並不是靠講仁義取得的。他們靠的是便利從事,怎麽有利就怎麽做,並不首先講什麽仁義。”
荀子看了看李斯,懇切地說:“李斯呀,你還沒有弄明白。你所說的便利,是不便利的便利。我所說的仁義,才是最大的便利。仁義是用來改善政事的,政事修治好了,人民愛戴他的君王,願意為他去死。君與民達到這樣親密的地步,還有什麽不能夠戰勝的呢?秦國雖然四代強盛,可為什麽卻常常擔心各國聯合起來反對他呢?因為他是用強bao的方法取勝,沒有將仁義作為根本。崇尚禮義,純而不雜,就可以在天下稱王;雜而不純,可以在諸侯之中稱霸。這兩條都做不到就要滅亡。且莫看秦國現在強大。它不重視儒士,隻講威力,不講仁義,此乃秦國的根本謬誤,最終要受此害。”
荀子回過頭來對趙孝成王說:“君上!無論做什麽事情,都不可舍本逐末。當君主的人,都往往想使用獎賞、刑罰、欺詐的辦法對待百姓,使他們為自己效勞。人假如隻為獎賞去做事,於自己沒有利益了就會停止。如果大敵當前,讓他們去守危城,就必然要叛變;讓他們去作戰,就必然要失敗;遇上艱難困苦,就必然會逃跑,很快潰散。這不是下反而製其上嗎?所以,獎賞、刑罰、欺詐的辦法,乃是雇傭的辦法,不足以聚合大眾,強盛國家。禮義道德才是強國之本,建功立業之綱。推崇名節,申明禮義,崇尚賢能,愛護百姓,君主遵循這樣的道路,可以得天下,威力無窮。反之,就要亡國。”
聽到荀子的論斷,趙孝成王感慨頗深,他向臨武君說:“哎呀!我們過去隻知道孫吳兵法,對荀老夫子講的聞所未聞。今日聽到的是荀子兵法,更高一籌呀!”
荀子繼續說:“君上!長平之戰,雖然已經過去五年,但君上不忘記,百官不忘記,趙國的百姓也不會忘記,四十五萬將士的親人更不會忘記。長平戰敗,無論是哪個的過錯,都已經成為過去。如今,再也不能讓它成為壓在趙國人身上的磐石,而要把它變成趙國人重新站起來的動力。四十五萬將士的屍骨,不能白白地葬在那深深的太行山穀!大王在此碑上不僅要刻上趙國戰敗的恥辱,還要刻上長平陣亡將士的名諱,讓趙國百姓隨時祭奠自己的親人。大王親自去祭祀長平陣亡將士,召喚百姓,時刻記住長平之恥。如此,此碑所承載的就不再是國恥,而是一麵迎風飄揚的旌旗,是激勵君臣百姓振興趙國的戰鼓!”
“啊……”趙孝成王認真地思考著荀子的話語。
荀子繼續說:“君上!在宗廟門前立下國恥之碑,是需要氣量,需要膽識的。隻有勇敢有為的國君才敢於這樣去做。也許有人說,它是君上您的罪己詔。但是荀況相信,君上一定會以國家社稷為重,不計較追悔往日長平決策的是非,為趙國重新崛起而罪己!”
趙孝成王沉默良久,痛心地說:“長平戰敗,乃是寡人錯聽誤國之言,錯用主帥之過。此一戰,讓我趙國痛失四十五萬兵馬,幾乎失掉了祖宗的江山,募人追悔吳及,晝夜難以安寢,無顏麵見祖宗!^趙孝成王說著淚水湧出,內心沉痛,難以再講下去。停了一會兒,將情緒穩住,定下決心,說道,“長平之恥百姓不會忘記,寡人也不會忘記。臨武君!請你遵照荀老夫子之言,在宗廟門外,立即豎立起國恥之碑,選擇吉日,寡人將親自公祭長平陣亡將士!”
君王的決心令臨武君激動,立即跪地施禮:“君上聖明!”
趙孝成王感激地向荀子道謝:“荀老夫子,寡人今日聆聽教誨,難得呀!實在難得。你為寡人解除了多年的心中疾患,也為趙國重鑄民心,貢獻了良謀。老夫子果然是難得的治世賢才!”
荀子謙卑地說:“君上過獎了!”
趙孝成王敬佩地說趙國是您的故鄉,寡人願拜您為上卿1,請您參與朝政。望您能助寡人重振趙國。”
荀子拱手感謝趙王厚愛。趙孝成王提出在邯鄲都城開設一座議兵館,請荀子為將士講授用兵的道理。荀子欣然讚同。
臨武君稟告趙王,荀子的家鄉在邯鄲城西數十裏外的山坡之上,那裏的人被秦軍殺的殺,逃的逃,荀子的舊宅被毀,妻子兒女已經不知去向。趙孝成王敕命臨武君,在邯鄲城內為荀老夫子選一座上卿府邸,衣食俸祿與卿相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