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這是幹什麽?快快起來。”陶知謙一驚,連忙伸手去扶於克己。
台下的眾學子也大驚,有人甚至驚呼失口。他們覺得陶知謙的講課新奇,觀點前所未有,的確令人震撼,但也沒想到竟到了讓夫子如此的程度。
於克己如此禮節,可是學生拜見夫子的時候才曾有過。
陶知謙想製止於克己,卻發現於克己身前似有一層無形屏障,讓他如何也不能將手伸過去。
於克己一連三拜,這才起身,既向陶知謙,也是向講台下的眾書生解釋道:“我這三拜,不但是為了我自己,也是為聖元大陸上所有書生,人族的強盛而拜。小說故事的六要素,無異於黑暗中的燭火,必定會讓人族億萬書生受益匪淺,創作道路更為平坦。”
眾學子無不震撼,他們對陶知謙的小說故事六要素佩服有加,可直到於克己的這番話出口,他們才徹底明白,這六要素對人族而言的重要性。
張安福起身,一臉肅然,執學生之禮,對陶知謙三拜。
張安福之後,其餘十六個書生也默然起身,對陶知謙以學生之禮三拜。
陶知謙無奈苦笑,隻得生生承受。
柳木書院分為兩大部分,前麵二分之一是學子們求學的區域,後麵二分之一是住宿區域。而住宿區域也可以再次分為兩分,一半是學子們的住宿區,另一半是夫子們的住宿區。
院長張興道雖然在柳木鎮還有房子,不過基本上都住在書院。
陶知謙見到張興道的時候,張興道正在提筆練習書法。
“陶知謙,你看我這副字如何?”張興道擱下筆,向一旁靜立的陶知謙問道。
陶知謙細細端詳著書法,白紙上一共十個字,“聽竹知風聲,聞酒知醉意。”
字跡筆畫短長有致,或藏鋒或露鋒,都呈曲勢,卻蒼勁有力,處處透著堅韌。
陶知謙笑道:“院長的這幅字,給人的感覺猶如大雪壓鬆,一時曲滑,卻終有出頭之時。學生敬佩,自認遠不如矣。”
“你也和其他人,就會說些好話來聽。”陶知謙的點評可謂說到了張興道的心坎裏,張興道聽得高興,麵上卻故作斥責。
張興道又道:“你的字我也看過,雖然還顯滯澀,遠未成熟,但隱隱也有自成大家之風的意思。你不可懈怠,以後還要勤加練習,須知小說故事固然重要,當書法也不可沒落。”
陶知謙恭敬道:“學生當銘記教誨,必不敢懈怠。”
他知道自己的書法如何,張興道說書法沒有成熟,還是把話往好裏說了。他前世很少練過毛筆字,而且有電腦打印機來代筆,也讓他沒有太過重視書法。他繼承了這世身體的書法,這才勉強讓自己書法勉強跟得上同齡人,至於和那些書法天才相比,更是遠不止差了一條街的距離。
這些聖元大陸的書生,幾乎都是從小就開始練習毛筆字,哪怕沒有天分,就算苦練也能寫出名堂來。
不過張興道說陶知謙的書法隱隱有大家之風,這倒不是虛言。要知道陶知謙的書法,可是刻意臨摹過腦海圖書館中,王羲之、歐陽詢和顏真卿等書法大家的字跡,若是沒有大家之風,倒是奇了怪了。
張興道一邊清理著書桌上散亂的紙張,一邊問道:“你這次找我,有什麽事麽?”
陶知謙回道:“學生希望能搬出書院,自尋住處,另外進行‘半讀’。”
柳木書院有兩種求學方式,分別是“全讀”和“半讀”。所謂全讀,就是學子歸書院管束,夫子的課堂不能缺席。而半讀,則是學子完全自主,夫子的課上不上,完全由學子的想法決定。
一些高等學院,就多有半讀這種求學方式。學子一般在家中自己學習,隻有那些他們感興趣的課程,又或者哪位有名的大家來學院講學,他們才去聽一節課。
但這種求學方式,基本都是那些自信的天才之輩的專利。
至於柳木書院,無論是現在,還是往年,除了那些自暴自棄的人,幾乎不曾有過這種求學方式。
張興道愣了愣,抬起目光,嚴厲地看著陶知謙,道:“你有什麽特殊情況?”
陶知謙搖頭,道:“沒有,學生隻是覺得這種學習方式更適合自己。而且就算不在書院中,學生也能夠有自製力,刻苦學習,絕不會懈怠。”
張興道臉色又立即沉了幾分,嚴厲道:“你是以為自己的能力,自信到沒有書院的教導,也能夠考上書童麽?又或者是寫出‘小紅帽’的故事,奪得春試第一名,已經讓你自大得不將秋試都放在眼裏了?”
張興道這番話說得毫不客氣,幾近乎責罵。
所謂愛之深,責之切。張興道欣賞陶知謙的才情,才會如此生氣陶知謙這種念頭,不願一個大好人才,就這樣自甘墮落。
陶知謙毫不見妥協地對視著張興道,鄭重道:“學生絕對沒有這個意思,希望院長同意學生這個要求,學生必不會令院長失望。”
陶知謙越是不肯妥協,張興道便越是惱怒。
啪!張興道右手猛地揮下,用力之大,隻見結實得幾乎堪比岩石的鐵木書桌,直接四分五裂。
當啷……
一聲清脆碎裂聲,卻是門外經過的下人,被嚇得將手中的瓷壇摔碎在地上。
“我可以同意你搬出書院住,但是半讀,我絕不會同意。”張興道瞪著陶知謙,毋庸置疑道。
陶知謙心下無奈,但神情依舊不見妥協的意思。
搬出柳木書院自尋住處,這是陶知謙為了離開書院條條款款的約束,以便可以進行自己的計劃。但若不是半讀的求學方式,光是去書院上課,就要占用他一天絕大部分時間,再加上一些瑣碎事項,無疑會令陶知謙的空閑時間越加縮減。
“院長……”陶知謙還待再說。
“此事毋庸再提,你走吧。”張興道毋庸置疑地打斷道,直接揮手送客。
陶知謙心下無奈歎了口氣,施了一禮,便轉身往外走去。
台下的眾學子也大驚,有人甚至驚呼失口。他們覺得陶知謙的講課新奇,觀點前所未有,的確令人震撼,但也沒想到竟到了讓夫子如此的程度。
於克己如此禮節,可是學生拜見夫子的時候才曾有過。
陶知謙想製止於克己,卻發現於克己身前似有一層無形屏障,讓他如何也不能將手伸過去。
於克己一連三拜,這才起身,既向陶知謙,也是向講台下的眾書生解釋道:“我這三拜,不但是為了我自己,也是為聖元大陸上所有書生,人族的強盛而拜。小說故事的六要素,無異於黑暗中的燭火,必定會讓人族億萬書生受益匪淺,創作道路更為平坦。”
眾學子無不震撼,他們對陶知謙的小說故事六要素佩服有加,可直到於克己的這番話出口,他們才徹底明白,這六要素對人族而言的重要性。
張安福起身,一臉肅然,執學生之禮,對陶知謙三拜。
張安福之後,其餘十六個書生也默然起身,對陶知謙以學生之禮三拜。
陶知謙無奈苦笑,隻得生生承受。
柳木書院分為兩大部分,前麵二分之一是學子們求學的區域,後麵二分之一是住宿區域。而住宿區域也可以再次分為兩分,一半是學子們的住宿區,另一半是夫子們的住宿區。
院長張興道雖然在柳木鎮還有房子,不過基本上都住在書院。
陶知謙見到張興道的時候,張興道正在提筆練習書法。
“陶知謙,你看我這副字如何?”張興道擱下筆,向一旁靜立的陶知謙問道。
陶知謙細細端詳著書法,白紙上一共十個字,“聽竹知風聲,聞酒知醉意。”
字跡筆畫短長有致,或藏鋒或露鋒,都呈曲勢,卻蒼勁有力,處處透著堅韌。
陶知謙笑道:“院長的這幅字,給人的感覺猶如大雪壓鬆,一時曲滑,卻終有出頭之時。學生敬佩,自認遠不如矣。”
“你也和其他人,就會說些好話來聽。”陶知謙的點評可謂說到了張興道的心坎裏,張興道聽得高興,麵上卻故作斥責。
張興道又道:“你的字我也看過,雖然還顯滯澀,遠未成熟,但隱隱也有自成大家之風的意思。你不可懈怠,以後還要勤加練習,須知小說故事固然重要,當書法也不可沒落。”
陶知謙恭敬道:“學生當銘記教誨,必不敢懈怠。”
他知道自己的書法如何,張興道說書法沒有成熟,還是把話往好裏說了。他前世很少練過毛筆字,而且有電腦打印機來代筆,也讓他沒有太過重視書法。他繼承了這世身體的書法,這才勉強讓自己書法勉強跟得上同齡人,至於和那些書法天才相比,更是遠不止差了一條街的距離。
這些聖元大陸的書生,幾乎都是從小就開始練習毛筆字,哪怕沒有天分,就算苦練也能寫出名堂來。
不過張興道說陶知謙的書法隱隱有大家之風,這倒不是虛言。要知道陶知謙的書法,可是刻意臨摹過腦海圖書館中,王羲之、歐陽詢和顏真卿等書法大家的字跡,若是沒有大家之風,倒是奇了怪了。
張興道一邊清理著書桌上散亂的紙張,一邊問道:“你這次找我,有什麽事麽?”
陶知謙回道:“學生希望能搬出書院,自尋住處,另外進行‘半讀’。”
柳木書院有兩種求學方式,分別是“全讀”和“半讀”。所謂全讀,就是學子歸書院管束,夫子的課堂不能缺席。而半讀,則是學子完全自主,夫子的課上不上,完全由學子的想法決定。
一些高等學院,就多有半讀這種求學方式。學子一般在家中自己學習,隻有那些他們感興趣的課程,又或者哪位有名的大家來學院講學,他們才去聽一節課。
但這種求學方式,基本都是那些自信的天才之輩的專利。
至於柳木書院,無論是現在,還是往年,除了那些自暴自棄的人,幾乎不曾有過這種求學方式。
張興道愣了愣,抬起目光,嚴厲地看著陶知謙,道:“你有什麽特殊情況?”
陶知謙搖頭,道:“沒有,學生隻是覺得這種學習方式更適合自己。而且就算不在書院中,學生也能夠有自製力,刻苦學習,絕不會懈怠。”
張興道臉色又立即沉了幾分,嚴厲道:“你是以為自己的能力,自信到沒有書院的教導,也能夠考上書童麽?又或者是寫出‘小紅帽’的故事,奪得春試第一名,已經讓你自大得不將秋試都放在眼裏了?”
張興道這番話說得毫不客氣,幾近乎責罵。
所謂愛之深,責之切。張興道欣賞陶知謙的才情,才會如此生氣陶知謙這種念頭,不願一個大好人才,就這樣自甘墮落。
陶知謙毫不見妥協地對視著張興道,鄭重道:“學生絕對沒有這個意思,希望院長同意學生這個要求,學生必不會令院長失望。”
陶知謙越是不肯妥協,張興道便越是惱怒。
啪!張興道右手猛地揮下,用力之大,隻見結實得幾乎堪比岩石的鐵木書桌,直接四分五裂。
當啷……
一聲清脆碎裂聲,卻是門外經過的下人,被嚇得將手中的瓷壇摔碎在地上。
“我可以同意你搬出書院住,但是半讀,我絕不會同意。”張興道瞪著陶知謙,毋庸置疑道。
陶知謙心下無奈,但神情依舊不見妥協的意思。
搬出柳木書院自尋住處,這是陶知謙為了離開書院條條款款的約束,以便可以進行自己的計劃。但若不是半讀的求學方式,光是去書院上課,就要占用他一天絕大部分時間,再加上一些瑣碎事項,無疑會令陶知謙的空閑時間越加縮減。
“院長……”陶知謙還待再說。
“此事毋庸再提,你走吧。”張興道毋庸置疑地打斷道,直接揮手送客。
陶知謙心下無奈歎了口氣,施了一禮,便轉身往外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