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第24夜 珂賽特的眼淚石一夜(1)
最漫長的那一夜(第2季) 作者:蔡駿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他睡在我身邊一個夏天。他給我帶來無窮驚喜。他隨手摘去了我的童年,當秋天到來,他卻消失不見。我仍然夢想他會回到我身邊,我們還能相守一生。但總有些夢無法成真。總有些風暴會把人摧毀。
——維克多·雨果《悲慘世界》
愛情是融合男人和女人的卓越的熔爐,單一的人,三人一體,最後的人,凡人的三位一體由此產生。兩個心靈和合的誕生,一定會感動幽靈。情人是教士;被奪走的處女感到驚恐。這種歡樂多少會傳送到上帝那裏。真正的崇高的婚姻,即愛情的結合,就有著理想的境界。一張新婚的床在黑夜裏是一角黎明,如果允許肉眼看見這些可畏而又迷人的上天的形象,我們可能見到夜裏的那些形體,長著翅膀的陌生人,看不見的藍色的旅客,彎著腰,一簇黑影似的人頭,在發光的房屋的周圍,他們感到滿意,祝福新婚夫婦,互相指著處女新娘,他們也略感緊張,他們神聖的容貌上有著人間幸福的反照。新婚夫婦在至高無上的銷魂極樂時刻,認為沒有他人在旁,如果傾耳諦聽,他們就可以聽見簌簌的紛亂的翅膀聲。完美的幸福引來了天使的共同的關懷。在這間黑暗的小寢室上麵,有整個天空作為房頂。當兩人的嘴唇,被愛情所純化,為了創造而互相接近時,在這個無法形容的接吻上空,遼闊而神秘的繁星,不會沒有一絲震顫。
這幸福是真實不虛的,除了這一歡樂外沒有其他的歡樂。唯獨愛令人感到心醉神迷。此外一切都是可悲可泣的。愛和曾愛過,這就夠了。不必再作其他希求。在生活的黑暗褶子裏,是找不到其他的珍珠的。愛是完滿的幸福。
七年前,第二次讀《悲慘世界》,讀到第五部“冉阿讓”第六卷“不眠之夜”第二章“冉阿讓的手臂仍用繃帶吊著”——親愛的雨果老爹啊,您是心靈雞湯段子手嗎?幸好那年還沒《非誠勿擾》,否則您老就是最好的特邀嘉賓,根本沒孟非和樂嘉這倆光頭啥事,還“處女新娘”呢,法國男人和法國女人,難道不是baise-moi更真實嗎?
那年頭,大師們就是逼格高,每寫一萬字故事,就來段五千字長篇大論,從如何解放失足婦女和被拐賣兒童到巴黎下水道的設計方案,不一而足。中國古典小說裏的“有詩為證”真是小巫見大巫了。雨果、巴爾紮克、狄更斯們都既是小說家也是雞湯大師兼曆史學家兼新聞評論員兼眼含熱淚的網絡名嘴公知大v。
所以嘛,中國的男女文青們都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雨果老爹們就被卡夫卡、喬伊斯、海明威們革命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又被馬爾克斯、格拉斯、昆德拉,乃至村上春樹們革了第二次命。
以上,除了最後兩位,都在天堂裏繼續革命著。願老天保佑他們的靈魂與墳墓,阿門。
我為什麽自己找虐重讀《悲慘世界》?是要寫推理小說《名偵探沙威警長》嗎?盜墓小說《大盜冉阿讓的一生》?小白文《戀上霸道總裁的芳汀》?
七年前的春夜,我認識了珂賽特。那一年,我剛寫完《天機》,不知下本書該寫什麽。偶爾,夜深人靜,饑腸轆轆,就去樓下的澳門路一間二十四小時營業的四川麻辣燙店。店裏彌漫著刺鼻的辣油味,隻夠擺下六張方桌,牆麵和餐具髒兮兮的。小姑娘擠在最裏頭的角落,眼圈紅紅的像被揍了一頓。她說是舅媽——也就是老板娘——舍不得開油煙機,油煙太大,但我知道,那是扯淡!我的淚腺比常人敏感,也會拿風沙太大作擋箭牌……我猜她最多十二歲,穿著小碎花的襯衫,蕾絲邊的領頭,腳上一雙粉紅色的小鞋子。她抬起頭,看著我的眼睛,用那雙大得有些嚇人的眼睛。對不起,不是有些嚇人,而是相當嚇人,像恐怖片裏的眼睛。她的眼淚,剛從眼睛分泌出來,黏糊糊的,介於液體與固體之間,像一小團膠原蛋白的糨糊。當這滴淚離開眼眶,在臉頰與鼻子間滑落,就徹底變成了一顆小石頭,比米粒稍微大些,在昏暗的燈光下,散發著刺目的反光,宛如一顆水晶或高純度的鑽石。
小女孩掉出了七顆眼淚,六顆墜落在油膩的地板上,僅剩最後一顆掛在她腮邊。
“可以嗎?”我伸出手指尖,靠近她的下巴。她不反抗,翹翹的小鼻子在抽泣。臉很冰冷,摸著有些嚇人,對於擅長聯想的我來說。
我從她的腮邊取下那顆“眼淚”。固體眼淚,一粒小石子,在我的食指與拇指間摩擦滾動,比普通石頭還堅硬。我把這顆“眼淚”放到燈光下,它出現奇異的反光,隻可惜太小了,隻有用放大鏡,才能看清裏頭的顏色。
隔壁桌吃麻辣燙的手機響了,震天動地的《該死的溫柔》,我的兩根手指頭一滑,小女孩的“眼淚”墜落到黑暗的地板。
再看她的臉,雖有淚痕,卻沒了淚水。眼眶還濕潤著。
“告訴我,你為什麽哭?”小女孩雙手別在背後,抓著一本書。“能給我看看嗎?”
“先生,您隻是看看嗎?”她眼淚汪汪地攤開雙手。一本灰色的舊書,像從廢品回收站裏出來的,封麵發黃黴爛,書角毛毛卷卷,隨手翻開幾頁,布滿破洞和汙漬,不少字跡模糊不清。
我認得這本書——《悲慘世界》。這本垃圾堆裏的書啊,居然,就是我小時候看過的版本。封麵上的幾何花紋圖案,像十九世紀的門窗。書名底下的“一”,代表第一部,然後是“雨果著”。扉頁印著“李丹譯,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七八年,北京”。版權頁上頭是“victor hugo,les miserables”,另一麵是雨果老爹的照片。出版說明的落款是一九七七年十月。接著是目錄、作者序、第一部“芳汀”。一幅原版的版畫後麵,第一卷“一個正直的人”。
“你在看‘米裏哀先生’嗎?”小女孩問我。沒錯,第一卷第一章,就是這個名字。我反問她,“你在看這本書?”她用皺巴巴的餐巾紙抹去眼淚和鼻涕,“是的,先生,這是我第四遍讀這本書了。”小學四年級時,有次語文老師問有沒有人看過《悲慘世界》,有的說看過電影,有的說看過日本動畫片,但隻有我站起來說,我看過小說……《悲慘世界》是我接觸的第一本文學名著。那時我隻看過一小部分,第二部“珂賽特”開頭,雨果用數萬字描寫滑鐵盧戰役——與整個悲慘世界基本無關,除了最後偷盜死人財物的德納第。大師發神經般寫了一長串,所有細節栩栩如生。我仍然記得那個“a”字形,那道致命的壕溝,葬送了拿破侖的胸甲騎兵。雨果一邊描述戰役進程,一邊夾帶大段抒情和議論,讓我一度以為所有牛逼的小說都該這麽寫……“對不起,先生,您能把這本書還給我嗎?”她的普通話很不標準,帶有川渝味道。“你叫什麽名字?”“珂賽特。”
“什麽?”她又說了一遍。咳嗽般吐出一個“co”,舌尖舔過牙齒間縫隙爆發有力的“se”,最後是個微不足道的清輔音“t”。“cosette.”
看著她的眼睛,猩紅的眼眶,雪白的黏膜讓人微微戰栗,烏黑透亮的眼球裏頭,瞳仁宛如黑洞,像是能吸收所有男人的目光。
她叫珂賽特。這個饑餓的春夜,我吃完了十二個牛肉丸子,告別了十二歲的珂賽特,我會再來的。春天,我重新讀完了《悲慘世界》,那是一場異常艱難的行軍跋涉,斷斷續續啃著嚼著敲骨吸髓般吮吸著每一個字。密密麻麻的敘述與抒情以及評論,宛如滑鐵盧上英國方陣的矛尖。我幾乎也深陷於拿破侖的困境,在威靈頓公爵的壕溝前嚐盡了苦頭。
那個春天無比漫長,剛剛經曆南方大雪災,等待北京歡迎你,迎來的卻是汶川大地震,陪伴我度過這段時光的,通常是麻辣燙店裏的珂賽特。
老板是個早衰的男人,操著濃濃的四川口音,地震那會兒總是盯著店裏的小電視屏幕。老板娘是個肥胖的女人,挽著頭發高聲大氣地說話,但能看出她年輕時有幾分姿色,或許現在也沒多大年紀。店裏沒有雇用夥計——珂賽特除外,我經常半夜看到這個十二歲的小姑娘,拿著塊抹布拚命擦桌子,去超市裏打醬油、買啤酒,順便給客人遞餐巾紙,當然老板是絕不會讓她碰錢的。我還會看到兩個小女孩,一個年紀跟珂賽特差不多,還有一個尚未讀書——她們是老板和老板娘的女兒,從臉型和眼睛能看出是親生的。
看我經常光臨小店,老板娘對我很熱情。何況我跟殺馬特風格的發廊小弟、對麵夜總會下夜班的公主、附近群租房裏的無業遊民並不太相同。老板娘是珂賽特的舅媽,老板自然是她的舅舅,但我無法確認他們是否真有血緣關係。
至於“珂賽特”——老板和老板娘也不知道這個名字是從哪裏來的,他們顯然沒看過小女孩像寶貝似的藏在床底下的書。
她到底叫什麽?對於麻辣燙店裏的人們來說,這並不重要。反正沒人叫過她的名字,總是“哎”“那個誰”“小妹兒”……那天夜裏,麻辣燙店關著卷簾門,珂賽特獨自坐在水泥台階上,借著隔壁足浴店曖昧的燈光,低頭讀著《悲慘世界》第三部“馬呂斯”第一章“從巴黎的原子看巴黎”。
當我走到她麵前,小女孩匆忙合上書本說“:先生,今天店裏不開門,您不用等了。”
我搖搖頭,坐在珂賽特身旁,陪她看書。“先生,您為什麽總是來看我?”“因為你叫珂賽特。”“珂賽特隻是個普通的名字,先生。”“聽我說,你喜歡這裏嗎?”“我不喜歡這裏,但我出生在這裏。”“你生在上海?”
“嗯,但我還沒斷奶,就被送回了老家,外公外婆把我養大的。”
“珂賽特,你的爸爸媽媽呢?”“我不知道爸爸是誰。那時候,媽媽在這邊上班,就是這家店,他們都記得我媽。”小女孩指了指隔壁的足浴店,“後來啊,她去了一個叫東莞的地方,再也沒回來看過我。”
珂賽特有雙特別的眼睛,與這年齡和小臉蛋極不相稱的,像在牆壁上畫出來的大大的眼睛,深夜裏幽幽的烏黑目光,足以嚇走所有孤魂野鬼。我懂了。
小女孩的老家在深山裏頭。從縣城坐中巴車上盤山公路要一個鍾頭,下車後再走二十裏,之後爬過兩道懸崖一座吊橋,直到白雲繚繞的山巔,才到家。那裏有座鄉村小學,隻有一個民辦教師。她很喜歡讀書,尤其喜歡語文課,二年級就可以給外公念《人民日報》了,雖說都是遲到一年的舊聞。三年級下學期,老師還沒被抓起來,總喜歡摸她的小辮子。在破洞漏風的校舍裏,教室最後一排,朽爛的木頭課桌十多年沒人坐過,斷裂的桌腳下墊著幾本破書。她好奇地把書搬出來,吹去封麵上的木屑和塵土,露出灰色窗格般的封麵——《悲慘世界》。這些書是很多年前,有人捐獻給希望工程的。她偷偷把這五本書帶回家,小心翼翼地打開,所有紙張都布滿汙漬,每個字裏都擠進灰塵,一股牲口糞便與小孩尿褲子的氣味撲麵而來。
在一八一五年,迪涅的主教是查理·弗朗索瓦·卞福汝·米裏哀先生。他是個七十五歲左右的老人,從一八〇六年起,他已就任迪涅區主教的職位……平生第一次讀小說,教科書以外的第一本書。在炊煙與白雲交織的山巔,苞穀堆積的瓦房屋簷下,她不知道世界上竟然還有這樣的人和事、這樣的芳汀、這樣的珂賽特、這樣的馬呂斯、這樣的冉阿讓。雖然,她認得一兩千個漢字,但不知道法國在什麽地方,隻曉得非常遙遠,也不明白什麽是天主教,隻記得縣城裏有座高聳的教堂。除了在電視上,她從未見過外國人,更不懂拿破侖是誰,路易十八又是什麽貨色。整個暑期,她捧著五本書,大聲朗讀每一頁,仔細揣摩其中意思——幾乎每個字都能理解,但要是連成整頁紙,真不知道在說些什麽。
冬天,大雪降落群山,第二遍讀《悲慘世界》。獨自坐在教室,窗外嘰嘰喳喳的鳥叫聲,山雀啊山雀,你們幹嗎不做候鳥飛去南方?她一邊看著珂賽特與芳汀,一邊用彈弓打鳥,等到冉阿讓壽終正寢的那天,雪地裏堆滿羽毛和腐爛的小鳥。她給自己取名為珂賽特。
第三遍讀《悲慘世界》,珂賽特四年級了,越長越像芳汀的女兒。她用春天讀完第一部“芳汀”和第二部“珂賽特”,又用整個夏天花癡第三部“馬呂斯”,直到山上楓葉紅透,她才讀完第四部“卜呂梅街的兒女情和聖丹尼街的英雄血”,到再度飄雪的冬夜,她點燈讀完了第五部“冉阿讓”。
二〇〇八年的春節,媽媽沒有回來看女兒,說是大雪封山,阻斷了回家的鐵路。珂賽特四五年沒見過媽媽了,這場突如其來的大雪,恰逢其時地給了一個溫暖的借口罷了。
過完年,外公在去縣城賣山貨的路上被摩托車撞死,外婆中風在床上,珂賽特照顧了她一個月,可外婆還是沒熬過清明就腳一蹬去了,再也沒人能照顧他們的外孫女了。舅舅和舅媽從上海回來奔喪,在兩位老人的葬禮上,請來女民間藝術家跳脫衣舞,總算收回了辦喪事的白包。那時,舅舅給珂賽特在東莞的媽媽打了十幾個電話都是關機。
於是,珂賽特跟隨著舅舅和舅媽,回到自己出生的城市,媽媽工作過的地方隔壁,彌漫著德納第客棧氣味的麻辣燙店。這年春天,在上海,普陀區,澳門路,麻辣燙店,她決定重讀《悲慘世界》,第四遍。“先生,我爭取這一遍能徹底讀懂這本書。”
珂賽特的目光在上海的子夜閃爍,就像在孟費郿的暗夜森林第一次與冉阿讓相遇,隻是雙眼的鞏膜白得有些嚇人。
——維克多·雨果《悲慘世界》
愛情是融合男人和女人的卓越的熔爐,單一的人,三人一體,最後的人,凡人的三位一體由此產生。兩個心靈和合的誕生,一定會感動幽靈。情人是教士;被奪走的處女感到驚恐。這種歡樂多少會傳送到上帝那裏。真正的崇高的婚姻,即愛情的結合,就有著理想的境界。一張新婚的床在黑夜裏是一角黎明,如果允許肉眼看見這些可畏而又迷人的上天的形象,我們可能見到夜裏的那些形體,長著翅膀的陌生人,看不見的藍色的旅客,彎著腰,一簇黑影似的人頭,在發光的房屋的周圍,他們感到滿意,祝福新婚夫婦,互相指著處女新娘,他們也略感緊張,他們神聖的容貌上有著人間幸福的反照。新婚夫婦在至高無上的銷魂極樂時刻,認為沒有他人在旁,如果傾耳諦聽,他們就可以聽見簌簌的紛亂的翅膀聲。完美的幸福引來了天使的共同的關懷。在這間黑暗的小寢室上麵,有整個天空作為房頂。當兩人的嘴唇,被愛情所純化,為了創造而互相接近時,在這個無法形容的接吻上空,遼闊而神秘的繁星,不會沒有一絲震顫。
這幸福是真實不虛的,除了這一歡樂外沒有其他的歡樂。唯獨愛令人感到心醉神迷。此外一切都是可悲可泣的。愛和曾愛過,這就夠了。不必再作其他希求。在生活的黑暗褶子裏,是找不到其他的珍珠的。愛是完滿的幸福。
七年前,第二次讀《悲慘世界》,讀到第五部“冉阿讓”第六卷“不眠之夜”第二章“冉阿讓的手臂仍用繃帶吊著”——親愛的雨果老爹啊,您是心靈雞湯段子手嗎?幸好那年還沒《非誠勿擾》,否則您老就是最好的特邀嘉賓,根本沒孟非和樂嘉這倆光頭啥事,還“處女新娘”呢,法國男人和法國女人,難道不是baise-moi更真實嗎?
那年頭,大師們就是逼格高,每寫一萬字故事,就來段五千字長篇大論,從如何解放失足婦女和被拐賣兒童到巴黎下水道的設計方案,不一而足。中國古典小說裏的“有詩為證”真是小巫見大巫了。雨果、巴爾紮克、狄更斯們都既是小說家也是雞湯大師兼曆史學家兼新聞評論員兼眼含熱淚的網絡名嘴公知大v。
所以嘛,中國的男女文青們都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雨果老爹們就被卡夫卡、喬伊斯、海明威們革命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又被馬爾克斯、格拉斯、昆德拉,乃至村上春樹們革了第二次命。
以上,除了最後兩位,都在天堂裏繼續革命著。願老天保佑他們的靈魂與墳墓,阿門。
我為什麽自己找虐重讀《悲慘世界》?是要寫推理小說《名偵探沙威警長》嗎?盜墓小說《大盜冉阿讓的一生》?小白文《戀上霸道總裁的芳汀》?
七年前的春夜,我認識了珂賽特。那一年,我剛寫完《天機》,不知下本書該寫什麽。偶爾,夜深人靜,饑腸轆轆,就去樓下的澳門路一間二十四小時營業的四川麻辣燙店。店裏彌漫著刺鼻的辣油味,隻夠擺下六張方桌,牆麵和餐具髒兮兮的。小姑娘擠在最裏頭的角落,眼圈紅紅的像被揍了一頓。她說是舅媽——也就是老板娘——舍不得開油煙機,油煙太大,但我知道,那是扯淡!我的淚腺比常人敏感,也會拿風沙太大作擋箭牌……我猜她最多十二歲,穿著小碎花的襯衫,蕾絲邊的領頭,腳上一雙粉紅色的小鞋子。她抬起頭,看著我的眼睛,用那雙大得有些嚇人的眼睛。對不起,不是有些嚇人,而是相當嚇人,像恐怖片裏的眼睛。她的眼淚,剛從眼睛分泌出來,黏糊糊的,介於液體與固體之間,像一小團膠原蛋白的糨糊。當這滴淚離開眼眶,在臉頰與鼻子間滑落,就徹底變成了一顆小石頭,比米粒稍微大些,在昏暗的燈光下,散發著刺目的反光,宛如一顆水晶或高純度的鑽石。
小女孩掉出了七顆眼淚,六顆墜落在油膩的地板上,僅剩最後一顆掛在她腮邊。
“可以嗎?”我伸出手指尖,靠近她的下巴。她不反抗,翹翹的小鼻子在抽泣。臉很冰冷,摸著有些嚇人,對於擅長聯想的我來說。
我從她的腮邊取下那顆“眼淚”。固體眼淚,一粒小石子,在我的食指與拇指間摩擦滾動,比普通石頭還堅硬。我把這顆“眼淚”放到燈光下,它出現奇異的反光,隻可惜太小了,隻有用放大鏡,才能看清裏頭的顏色。
隔壁桌吃麻辣燙的手機響了,震天動地的《該死的溫柔》,我的兩根手指頭一滑,小女孩的“眼淚”墜落到黑暗的地板。
再看她的臉,雖有淚痕,卻沒了淚水。眼眶還濕潤著。
“告訴我,你為什麽哭?”小女孩雙手別在背後,抓著一本書。“能給我看看嗎?”
“先生,您隻是看看嗎?”她眼淚汪汪地攤開雙手。一本灰色的舊書,像從廢品回收站裏出來的,封麵發黃黴爛,書角毛毛卷卷,隨手翻開幾頁,布滿破洞和汙漬,不少字跡模糊不清。
我認得這本書——《悲慘世界》。這本垃圾堆裏的書啊,居然,就是我小時候看過的版本。封麵上的幾何花紋圖案,像十九世紀的門窗。書名底下的“一”,代表第一部,然後是“雨果著”。扉頁印著“李丹譯,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七八年,北京”。版權頁上頭是“victor hugo,les miserables”,另一麵是雨果老爹的照片。出版說明的落款是一九七七年十月。接著是目錄、作者序、第一部“芳汀”。一幅原版的版畫後麵,第一卷“一個正直的人”。
“你在看‘米裏哀先生’嗎?”小女孩問我。沒錯,第一卷第一章,就是這個名字。我反問她,“你在看這本書?”她用皺巴巴的餐巾紙抹去眼淚和鼻涕,“是的,先生,這是我第四遍讀這本書了。”小學四年級時,有次語文老師問有沒有人看過《悲慘世界》,有的說看過電影,有的說看過日本動畫片,但隻有我站起來說,我看過小說……《悲慘世界》是我接觸的第一本文學名著。那時我隻看過一小部分,第二部“珂賽特”開頭,雨果用數萬字描寫滑鐵盧戰役——與整個悲慘世界基本無關,除了最後偷盜死人財物的德納第。大師發神經般寫了一長串,所有細節栩栩如生。我仍然記得那個“a”字形,那道致命的壕溝,葬送了拿破侖的胸甲騎兵。雨果一邊描述戰役進程,一邊夾帶大段抒情和議論,讓我一度以為所有牛逼的小說都該這麽寫……“對不起,先生,您能把這本書還給我嗎?”她的普通話很不標準,帶有川渝味道。“你叫什麽名字?”“珂賽特。”
“什麽?”她又說了一遍。咳嗽般吐出一個“co”,舌尖舔過牙齒間縫隙爆發有力的“se”,最後是個微不足道的清輔音“t”。“cosette.”
看著她的眼睛,猩紅的眼眶,雪白的黏膜讓人微微戰栗,烏黑透亮的眼球裏頭,瞳仁宛如黑洞,像是能吸收所有男人的目光。
她叫珂賽特。這個饑餓的春夜,我吃完了十二個牛肉丸子,告別了十二歲的珂賽特,我會再來的。春天,我重新讀完了《悲慘世界》,那是一場異常艱難的行軍跋涉,斷斷續續啃著嚼著敲骨吸髓般吮吸著每一個字。密密麻麻的敘述與抒情以及評論,宛如滑鐵盧上英國方陣的矛尖。我幾乎也深陷於拿破侖的困境,在威靈頓公爵的壕溝前嚐盡了苦頭。
那個春天無比漫長,剛剛經曆南方大雪災,等待北京歡迎你,迎來的卻是汶川大地震,陪伴我度過這段時光的,通常是麻辣燙店裏的珂賽特。
老板是個早衰的男人,操著濃濃的四川口音,地震那會兒總是盯著店裏的小電視屏幕。老板娘是個肥胖的女人,挽著頭發高聲大氣地說話,但能看出她年輕時有幾分姿色,或許現在也沒多大年紀。店裏沒有雇用夥計——珂賽特除外,我經常半夜看到這個十二歲的小姑娘,拿著塊抹布拚命擦桌子,去超市裏打醬油、買啤酒,順便給客人遞餐巾紙,當然老板是絕不會讓她碰錢的。我還會看到兩個小女孩,一個年紀跟珂賽特差不多,還有一個尚未讀書——她們是老板和老板娘的女兒,從臉型和眼睛能看出是親生的。
看我經常光臨小店,老板娘對我很熱情。何況我跟殺馬特風格的發廊小弟、對麵夜總會下夜班的公主、附近群租房裏的無業遊民並不太相同。老板娘是珂賽特的舅媽,老板自然是她的舅舅,但我無法確認他們是否真有血緣關係。
至於“珂賽特”——老板和老板娘也不知道這個名字是從哪裏來的,他們顯然沒看過小女孩像寶貝似的藏在床底下的書。
她到底叫什麽?對於麻辣燙店裏的人們來說,這並不重要。反正沒人叫過她的名字,總是“哎”“那個誰”“小妹兒”……那天夜裏,麻辣燙店關著卷簾門,珂賽特獨自坐在水泥台階上,借著隔壁足浴店曖昧的燈光,低頭讀著《悲慘世界》第三部“馬呂斯”第一章“從巴黎的原子看巴黎”。
當我走到她麵前,小女孩匆忙合上書本說“:先生,今天店裏不開門,您不用等了。”
我搖搖頭,坐在珂賽特身旁,陪她看書。“先生,您為什麽總是來看我?”“因為你叫珂賽特。”“珂賽特隻是個普通的名字,先生。”“聽我說,你喜歡這裏嗎?”“我不喜歡這裏,但我出生在這裏。”“你生在上海?”
“嗯,但我還沒斷奶,就被送回了老家,外公外婆把我養大的。”
“珂賽特,你的爸爸媽媽呢?”“我不知道爸爸是誰。那時候,媽媽在這邊上班,就是這家店,他們都記得我媽。”小女孩指了指隔壁的足浴店,“後來啊,她去了一個叫東莞的地方,再也沒回來看過我。”
珂賽特有雙特別的眼睛,與這年齡和小臉蛋極不相稱的,像在牆壁上畫出來的大大的眼睛,深夜裏幽幽的烏黑目光,足以嚇走所有孤魂野鬼。我懂了。
小女孩的老家在深山裏頭。從縣城坐中巴車上盤山公路要一個鍾頭,下車後再走二十裏,之後爬過兩道懸崖一座吊橋,直到白雲繚繞的山巔,才到家。那裏有座鄉村小學,隻有一個民辦教師。她很喜歡讀書,尤其喜歡語文課,二年級就可以給外公念《人民日報》了,雖說都是遲到一年的舊聞。三年級下學期,老師還沒被抓起來,總喜歡摸她的小辮子。在破洞漏風的校舍裏,教室最後一排,朽爛的木頭課桌十多年沒人坐過,斷裂的桌腳下墊著幾本破書。她好奇地把書搬出來,吹去封麵上的木屑和塵土,露出灰色窗格般的封麵——《悲慘世界》。這些書是很多年前,有人捐獻給希望工程的。她偷偷把這五本書帶回家,小心翼翼地打開,所有紙張都布滿汙漬,每個字裏都擠進灰塵,一股牲口糞便與小孩尿褲子的氣味撲麵而來。
在一八一五年,迪涅的主教是查理·弗朗索瓦·卞福汝·米裏哀先生。他是個七十五歲左右的老人,從一八〇六年起,他已就任迪涅區主教的職位……平生第一次讀小說,教科書以外的第一本書。在炊煙與白雲交織的山巔,苞穀堆積的瓦房屋簷下,她不知道世界上竟然還有這樣的人和事、這樣的芳汀、這樣的珂賽特、這樣的馬呂斯、這樣的冉阿讓。雖然,她認得一兩千個漢字,但不知道法國在什麽地方,隻曉得非常遙遠,也不明白什麽是天主教,隻記得縣城裏有座高聳的教堂。除了在電視上,她從未見過外國人,更不懂拿破侖是誰,路易十八又是什麽貨色。整個暑期,她捧著五本書,大聲朗讀每一頁,仔細揣摩其中意思——幾乎每個字都能理解,但要是連成整頁紙,真不知道在說些什麽。
冬天,大雪降落群山,第二遍讀《悲慘世界》。獨自坐在教室,窗外嘰嘰喳喳的鳥叫聲,山雀啊山雀,你們幹嗎不做候鳥飛去南方?她一邊看著珂賽特與芳汀,一邊用彈弓打鳥,等到冉阿讓壽終正寢的那天,雪地裏堆滿羽毛和腐爛的小鳥。她給自己取名為珂賽特。
第三遍讀《悲慘世界》,珂賽特四年級了,越長越像芳汀的女兒。她用春天讀完第一部“芳汀”和第二部“珂賽特”,又用整個夏天花癡第三部“馬呂斯”,直到山上楓葉紅透,她才讀完第四部“卜呂梅街的兒女情和聖丹尼街的英雄血”,到再度飄雪的冬夜,她點燈讀完了第五部“冉阿讓”。
二〇〇八年的春節,媽媽沒有回來看女兒,說是大雪封山,阻斷了回家的鐵路。珂賽特四五年沒見過媽媽了,這場突如其來的大雪,恰逢其時地給了一個溫暖的借口罷了。
過完年,外公在去縣城賣山貨的路上被摩托車撞死,外婆中風在床上,珂賽特照顧了她一個月,可外婆還是沒熬過清明就腳一蹬去了,再也沒人能照顧他們的外孫女了。舅舅和舅媽從上海回來奔喪,在兩位老人的葬禮上,請來女民間藝術家跳脫衣舞,總算收回了辦喪事的白包。那時,舅舅給珂賽特在東莞的媽媽打了十幾個電話都是關機。
於是,珂賽特跟隨著舅舅和舅媽,回到自己出生的城市,媽媽工作過的地方隔壁,彌漫著德納第客棧氣味的麻辣燙店。這年春天,在上海,普陀區,澳門路,麻辣燙店,她決定重讀《悲慘世界》,第四遍。“先生,我爭取這一遍能徹底讀懂這本書。”
珂賽特的目光在上海的子夜閃爍,就像在孟費郿的暗夜森林第一次與冉阿讓相遇,隻是雙眼的鞏膜白得有些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