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走出坑人的教育誤區(1)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個教育專家16年的教子手記 作者:尹建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一些“坑”堂皇地布在路上,從來不缺少被坑者,而一個“坑”足以折斷兒童的某一種天賦,嚴重的可能毀壞他的一生。如果家長知道那叫“坑”,花錢買傷害的事情就不會再發生。
1 河流可以是粉色的
圓圓好奇地把一根小手指放到水流下,讓水順著指頭再流下去。水流完了,她抬起頭來看看我,有點感歎地說:“水沒有顏色!”
圓圓上幼兒園時,有一學期幼兒園要開設幾個特長班,每周上兩次課,一學期三百元,誰想上誰上。班裏的小朋友都躍躍欲試地要報名,這個報舞蹈班,那個報唱歌班。圓圓從小愛畫畫,她說想報畫畫班,我們就給她報了名。
特長班開課後,圓圓每周從幼兒園裏帶回兩張她上課畫的畫,都是些鉛筆畫,各種小動物。這些都是按照老師給的範例臨摹出來的,老師在上麵給打分。從她這裏我知道,老師的打分是以像不像為標準的。畫得越像,打的分越高。
這以後,圓圓畫畫開始力求“像”了。她很聰慧,在老師的要求下,畫得確實是越來越像,分也得得越來越高。可是同時我也有點遺憾地發現,她畫中的線條越來越膽怯。為了畫得像,她要不斷地用橡皮擦,一次次地修改。與她以前拿一支鉛筆無所顧忌、揮灑自如地畫出來的那些畫相比,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小氣與拘謹。
過了一段時間,開始畫彩筆畫,圓圓非常高興。她喜歡彩色的畫。有一天,繪畫班老師給孩子們布置了一個作業,要求每人畫一幅表示到野外玩耍的畫,說要挑一些好的掛到幼兒園大廳裏展覽。
圓圓從幼兒園一回來,就迫不及待地拿出她的彩筆,找了張大紙畫起來。她畫得非常投入,拿起這根筆放下那根筆的,連我們叫她吃飯都有點不情願。她胡亂吃了幾口,就又去畫。到我洗完碗後,她也畫完了,得意揚揚地拿來給我看。
我的第一感覺是她畫得很用心,顏色也配得很好。一顆紅紅的太陽放著五顏六色的光,像一朵花一樣。以紙的白色作天空,上麵浮著幾片淡藍色的雲。下麵是綠草地,草地上有幾個小女孩手拉著手玩。小女孩們旁邊有一條小河,河流是粉色的,這是圓圓喜歡的顏色。她為了讓人能明白這是河流,特意在河流裏畫上了波紋和小魚。
看著這樣一張出自五歲小女孩之手、線條笨拙稚嫩、用色大膽誇張的畫,我心裏為孩子這份天真愉快、為天真所帶來的藝術創作中的無所羈絆而微微感動著。我真誠地誇獎圓圓:“畫得真好!”她受到誇獎,很高興。
她從來沒有這麽用心去畫一張畫,自己也認為畫得很好,感覺比較有把握被選上貼到大廳裏,就對我說:“媽媽,要是我的畫貼到大廳裏,你每天接我都能看到。”我說我一定要每天都看一看。
我讓圓圓趕快把畫收起來睡覺,她往小書包裏裝時怕折了,我就給她找了張報紙把畫卷了,她小心地放到書包裏。
第二天下午,我去接圓圓,看見她像往常一樣高興地和小朋友一起玩,她高興地跑過來。我拉著她的小手走到大廳時,她忽然想起什麽,扯扯我的手,抬起頭看著我,臉上浮起一片委屈。我問怎麽了,她說:“媽媽,我的畫沒選上。”眼淚一下子就出來了。
我趕快給她擦擦眼淚,問為什麽。她小嘴噘一噘,停頓了一會兒,才低低地說:“因為我把小河畫成粉色的了。”我問:“畫成粉色的不好嗎?”
“老師說小河是藍色的,不能畫成粉色的。還有,白雲也不能畫成藍色的。我畫錯了。”女兒說得神色黯然。
我心裏忽然被什麽鈍鈍地擊了一下,一張畫不能被選上倒無所謂,但因為這樣的原因不能被選上,並且導致孩子說她“畫錯了”,這樣一種認識被灌輸到她小小的心中,卻深深地讓我有一種受傷感。
我心疼地抱起圓圓,親親她的小臉蛋。我說:“沒關係,寶貝,你不要在意,沒選上就沒選上吧。”圓圓無可奈何地點點頭。
我帶著圓圓往家走,一路思考就這件事我應該對她講些什麽。我問她,畫交給老師了嗎?她說沒選上就不用交,帶回來了,在書包裏。
回到家裏,我讓圓圓把畫拿出來,她從書包裏取出畫,已被她折得皺巴巴的。
我把她抱在腿上,和她一起看這張畫。我問她:“你為什麽要把河流畫成粉色的呢?”她想了想,嘟噥說:“說不出來為什麽,就是覺得粉色的好看。”
我說:“對,畫畫就是為了好看,所以我們說一張畫,隻能說它好看不好看,不能說它對或者錯,是不是?”圓圓聽了,有點認同,點點頭,忽然又否定了,說:“小河不是粉色的,是藍色的,我就是畫錯了。”我問她,怎麽知道小河是藍的而不是粉的?
我知道她實際上是沒有見過青草地上的小河的,她的經驗是來源於以前看過的一些書畫刊物和老師今天的觀點。我的問題圓圓回答不出,她想了想,有點不耐煩地說:“反正就是藍的嘛。”
我說,走,咱們看看水是什麽顏色,起身領她往廚房走去。
我拿出一隻白色瓷碗,接了一碗水,放到桌子上,問圓圓是什麽顏色。她看了看,有點為難,看看我,不知該說是什麽顏色。我問她是藍色的嗎,她搖搖頭。我追問是什麽顏色,她想了半天,別別扭扭吐出“白色”兩個字。
我又找了一隻紅色的小塑料盆,把水倒進去,問她“是白色的嗎?”她看看紅色盈盈的水,不好意思地看看我,狡黠地反問:“你說是什麽顏色?”
我笑笑,拿起紅色塑料盆,把水流細細地倒入水池,一邊倒一邊說:“你看,水是透明的,很清亮,它沒有顏色,是不是?”圓圓聽我這樣說,好奇地把一根小手指放到水流下,讓水順著指頭再流下去。水流完了,她抬起頭來看看我,有點感歎地說:“水沒有顏色!”一副恍然大悟的樣子。我說:“你說對了。”於是言歸正傳,領著她回到她的畫上。
我重新抱起她,拿起她的畫,問她:“那你說,河流該畫成什麽顏色?”圓圓不假思索地回答說:“畫成沒有顏色的。”我問:“那你該用哪根筆畫呢?”她正要說,又一下子語塞了,回答不上來。
我笑了:“沒有一根筆是沒有顏色的,對不對?”圓圓點點頭。我繼續問:“那你說,河流到底該怎麽畫呢?”圓圓眨巴著眼,困惑地看著我,不知該如何回答。到這裏,河流已是無法畫出了。我看這個小小的人如此困惑,心疼地親親她的小臉蛋。
為了還原她河流的色彩,我不得不先消滅河流的顏色。
於是我慢慢對圓圓說:“沒有誰可以規定小河必須畫成藍的,小河本身是沒有顏色的。但我們畫畫兒的時候,總得用一種顏色把它畫出來呀。如果畫畫兒隻能畫真實的顏色,那我們就永遠找不到一支可以畫小河的筆,對不對?”圓圓點點頭。
我繼續說:“還有很多其他東西,在我們的彩筆裏也找不到它們的顏色,但我們也可以把它畫出來。所以你要記住,一張畫隻有好不好看,沒有對或者錯。你可以大膽地使用各種顏色——河流可以是粉色的,隻要你喜歡,它可以是任何顏色。”
解決了河流的顏色問題,圓圓愉快地玩去了。我心中卻又是憂慮又是無奈,我企圖以這樣的觀念影響女兒,嗬護她的想象力。可我如何敢領著年幼的孩子,以她的稚嫩,去迎戰教育中的種種不妥。最現實的比如以後上不上這個繪畫班的問題——繼續上,就得聽老師的話,就不能把河流畫成粉色的。每一次上課,老師都給孩子們一個畫畫兒的框框,孩子的想象力會被一點點扼殺。這樣的繪畫班,隻能使孩子的想象力加速度地貧乏。如果不上,當別的小朋友到特長班上課時,女兒坐在小椅子上眼巴巴地看著別人往外走,她小小的心一定是充滿委屈的,她怎麽能理解突然中止她上繪畫班的緣由呢?我的這樣一種擔憂如何能向她解釋得清楚?
我歎口氣,心裏真希望幼兒園取消繪畫班,那樣的話,讓我再交三百元也願意。
2 不上學前班
學前班發展到今天,它的存在已變成正常學製教育中的一個“骨質增生”。但這個多餘的東西現在卻被許多人看作是天使背上的翅膀,以為這樣的“多”總比“少”要好,這實在是個錯誤!
我的一個外地親戚給我打電話,她正麵臨著該不該讓孩子上學前班的選擇。
她的孩子上一年級年齡隻差一個月,學校暗示她交一筆讚助費可以上一年級,否則就上學前班。她周圍有的人說應該上一年級,有的人說與其交這些錢還不如上學前班,孩子還能多學一年。她一時拿不定主意。我知道她的孩子很聰明,以孩子的智力水平,上一年級沒問題。我告訴她,能上一年級是最好的,如果不行,就留在幼兒園,別上學前班。
我一直反對孩子上學前班。
大多數家長並不知道學前班的來由,其實隻要了解一下它產生的原因,就會發現它在當下的存在是不合理的。
學前班的產生是我國短缺經濟時代的一個應急措施。
它最早出現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當時由於城市學齡兒童人口迅速增長,而那時民辦幼兒園很少,孩子的入托問題得不到解決,所以采取了讓小學辦一些學前班來解決部分幼兒的學前教育——可見學前班的出現主要是出於學齡前兒童分流的需要,並不包含有教育學意義上的銜接需求。
這些年我國經濟繁榮,人口出生率降低,民辦幼兒園大量出現。兒童入托供需矛盾早已不存在,可學前班卻延續了二十多年,而且在全國從城市到鄉村蔓延開來,越來越名正言順,仿佛是基於兒童學習需求的一個正常合理的設計。個別地方甚至是由教育主管部門規定,所有的兒童在進入小學前必須要上學前班。
為什麽會出現這種該消失而不消失的現象?這說明它有存在的基礎。這個基礎就是:學校願意開辦學前班,家長願意送孩子上學前班。
學校願意開辦,自有非常明確的目的。學前班不屬於國家義務教育,可以自行定價收取學雜費。1985年北京市給出的指導價是每個孩子每月三十元,這在當時也並不便宜。近些年更是水漲船高,已達到每月數百元甚至上千元,再加上各種雜費,數字是比較可觀的。也就是說它是學校的一個創收渠道,是一塊“肥肉”。雖然近些年一些地方政府已意識到學前班的不必要,出台文件不允許小學辦學前班,但隻要手段不強硬,小學就或明或暗地辦著。
再從家長這裏來看。家長願意把孩子送學前班,絕大多數是出於跟風和盲目。一是誤以為學前班有承上啟下的功能,如同上三年級必須要先讀二年級一樣;二是出於對孩子未來學習成績的焦慮,認為上學前班是“提前打基礎”了,是在學習上先走了一步。這一點就像我這位親戚顧慮的那樣,她說,周圍的人都把孩子送進學前班,到上一年級時,拚音和一百以內加減法就都學完了。要是我的孩子沒上學前班,基礎就不如別的孩子,這不就比別的孩子落後一步了嗎?
親戚的這種“打基礎”想法在家長那裏是有代表性的,但這是家長們的認識誤區。一是沒搞清什麽才是孩子需要打的“基礎”,二是不了解學前班的真實情況。
我對親戚說,假設家長花了錢,小學收了錢,孩子們真的能通過上學前班打下了一個好的學習基礎,走到別的孩子前麵,那也值得。但從這些年的實際情況來看,結果恰恰相反,學前班教育是給孩子們打了一個“基礎”,但往往是壞基礎。
電話中我能感覺出親戚的驚訝,她可能是第一次聽到“壞基礎”這個說法。她沒想到送孩子進學前班還會得到相反的結果。事實上她沒想到的也是絕大多數家長沒想到的,因為家長們一般也不了解以下情況。
目前國家對學前班教學隻有指導性意見,並沒有明確統一的學前班教學大綱和教材。所以,學前班如何教,全憑小學自己的主張、或教師自己的感覺。雖然學前班能給小學帶來經濟利益,但由於它的非義務教育性質,學前班的教學成績不需要計入到整個學校教學成績裏,學校一般來說對這塊教育並不重視。
幾乎所有的學前班招生宣傳中都會說,學校為學前班配備了優秀的、經驗豐富的教師。事實上,寄居在小學校園中的學前班是很邊緣化的。除了設備較簡陋,更主要的是,學校不會把優秀教師分配到學前班中。從我見識過以及聽說過的情況來看,學校給學前班配的教師一般是教課教得不好的,或是和領導關係不融洽的。校長沒法讓這些人回家,就正好把他們放到學前班。
也有的學校師資比較緊張,從外麵聘一些退休老教師。從概念上講,退休老教師“經驗豐富”。事實上,她們(幾乎全是退休女教師)大多數人對學齡前兒童的教育並沒有多少研究。所謂“經驗”,隻是當年教小學生的一些方法。而且由於我國幾十年來小學教師入職門檻較低,許多小學教師文化或教育素養較低,她們的工齡可能有四十年,但並非有四十年的“教育經驗”,往往隻是把一種工作經驗使用了四十年。那些“經驗”原本對小學生就不太合適,更不用說用在學齡前兒童身上。
所以,現在的“學前班”,並不是教育學意義上的“學前教育”,它基本上就是小學一年級的縮寫版。雖然學前班的課程比一年級的少些,孩子玩耍時間多些,上學和放學時間也比一年級孩子自由些,但總體教育模式和教育價值取向卻和一年級一樣。
1 河流可以是粉色的
圓圓好奇地把一根小手指放到水流下,讓水順著指頭再流下去。水流完了,她抬起頭來看看我,有點感歎地說:“水沒有顏色!”
圓圓上幼兒園時,有一學期幼兒園要開設幾個特長班,每周上兩次課,一學期三百元,誰想上誰上。班裏的小朋友都躍躍欲試地要報名,這個報舞蹈班,那個報唱歌班。圓圓從小愛畫畫,她說想報畫畫班,我們就給她報了名。
特長班開課後,圓圓每周從幼兒園裏帶回兩張她上課畫的畫,都是些鉛筆畫,各種小動物。這些都是按照老師給的範例臨摹出來的,老師在上麵給打分。從她這裏我知道,老師的打分是以像不像為標準的。畫得越像,打的分越高。
這以後,圓圓畫畫開始力求“像”了。她很聰慧,在老師的要求下,畫得確實是越來越像,分也得得越來越高。可是同時我也有點遺憾地發現,她畫中的線條越來越膽怯。為了畫得像,她要不斷地用橡皮擦,一次次地修改。與她以前拿一支鉛筆無所顧忌、揮灑自如地畫出來的那些畫相比,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小氣與拘謹。
過了一段時間,開始畫彩筆畫,圓圓非常高興。她喜歡彩色的畫。有一天,繪畫班老師給孩子們布置了一個作業,要求每人畫一幅表示到野外玩耍的畫,說要挑一些好的掛到幼兒園大廳裏展覽。
圓圓從幼兒園一回來,就迫不及待地拿出她的彩筆,找了張大紙畫起來。她畫得非常投入,拿起這根筆放下那根筆的,連我們叫她吃飯都有點不情願。她胡亂吃了幾口,就又去畫。到我洗完碗後,她也畫完了,得意揚揚地拿來給我看。
我的第一感覺是她畫得很用心,顏色也配得很好。一顆紅紅的太陽放著五顏六色的光,像一朵花一樣。以紙的白色作天空,上麵浮著幾片淡藍色的雲。下麵是綠草地,草地上有幾個小女孩手拉著手玩。小女孩們旁邊有一條小河,河流是粉色的,這是圓圓喜歡的顏色。她為了讓人能明白這是河流,特意在河流裏畫上了波紋和小魚。
看著這樣一張出自五歲小女孩之手、線條笨拙稚嫩、用色大膽誇張的畫,我心裏為孩子這份天真愉快、為天真所帶來的藝術創作中的無所羈絆而微微感動著。我真誠地誇獎圓圓:“畫得真好!”她受到誇獎,很高興。
她從來沒有這麽用心去畫一張畫,自己也認為畫得很好,感覺比較有把握被選上貼到大廳裏,就對我說:“媽媽,要是我的畫貼到大廳裏,你每天接我都能看到。”我說我一定要每天都看一看。
我讓圓圓趕快把畫收起來睡覺,她往小書包裏裝時怕折了,我就給她找了張報紙把畫卷了,她小心地放到書包裏。
第二天下午,我去接圓圓,看見她像往常一樣高興地和小朋友一起玩,她高興地跑過來。我拉著她的小手走到大廳時,她忽然想起什麽,扯扯我的手,抬起頭看著我,臉上浮起一片委屈。我問怎麽了,她說:“媽媽,我的畫沒選上。”眼淚一下子就出來了。
我趕快給她擦擦眼淚,問為什麽。她小嘴噘一噘,停頓了一會兒,才低低地說:“因為我把小河畫成粉色的了。”我問:“畫成粉色的不好嗎?”
“老師說小河是藍色的,不能畫成粉色的。還有,白雲也不能畫成藍色的。我畫錯了。”女兒說得神色黯然。
我心裏忽然被什麽鈍鈍地擊了一下,一張畫不能被選上倒無所謂,但因為這樣的原因不能被選上,並且導致孩子說她“畫錯了”,這樣一種認識被灌輸到她小小的心中,卻深深地讓我有一種受傷感。
我心疼地抱起圓圓,親親她的小臉蛋。我說:“沒關係,寶貝,你不要在意,沒選上就沒選上吧。”圓圓無可奈何地點點頭。
我帶著圓圓往家走,一路思考就這件事我應該對她講些什麽。我問她,畫交給老師了嗎?她說沒選上就不用交,帶回來了,在書包裏。
回到家裏,我讓圓圓把畫拿出來,她從書包裏取出畫,已被她折得皺巴巴的。
我把她抱在腿上,和她一起看這張畫。我問她:“你為什麽要把河流畫成粉色的呢?”她想了想,嘟噥說:“說不出來為什麽,就是覺得粉色的好看。”
我說:“對,畫畫就是為了好看,所以我們說一張畫,隻能說它好看不好看,不能說它對或者錯,是不是?”圓圓聽了,有點認同,點點頭,忽然又否定了,說:“小河不是粉色的,是藍色的,我就是畫錯了。”我問她,怎麽知道小河是藍的而不是粉的?
我知道她實際上是沒有見過青草地上的小河的,她的經驗是來源於以前看過的一些書畫刊物和老師今天的觀點。我的問題圓圓回答不出,她想了想,有點不耐煩地說:“反正就是藍的嘛。”
我說,走,咱們看看水是什麽顏色,起身領她往廚房走去。
我拿出一隻白色瓷碗,接了一碗水,放到桌子上,問圓圓是什麽顏色。她看了看,有點為難,看看我,不知該說是什麽顏色。我問她是藍色的嗎,她搖搖頭。我追問是什麽顏色,她想了半天,別別扭扭吐出“白色”兩個字。
我又找了一隻紅色的小塑料盆,把水倒進去,問她“是白色的嗎?”她看看紅色盈盈的水,不好意思地看看我,狡黠地反問:“你說是什麽顏色?”
我笑笑,拿起紅色塑料盆,把水流細細地倒入水池,一邊倒一邊說:“你看,水是透明的,很清亮,它沒有顏色,是不是?”圓圓聽我這樣說,好奇地把一根小手指放到水流下,讓水順著指頭再流下去。水流完了,她抬起頭來看看我,有點感歎地說:“水沒有顏色!”一副恍然大悟的樣子。我說:“你說對了。”於是言歸正傳,領著她回到她的畫上。
我重新抱起她,拿起她的畫,問她:“那你說,河流該畫成什麽顏色?”圓圓不假思索地回答說:“畫成沒有顏色的。”我問:“那你該用哪根筆畫呢?”她正要說,又一下子語塞了,回答不上來。
我笑了:“沒有一根筆是沒有顏色的,對不對?”圓圓點點頭。我繼續問:“那你說,河流到底該怎麽畫呢?”圓圓眨巴著眼,困惑地看著我,不知該如何回答。到這裏,河流已是無法畫出了。我看這個小小的人如此困惑,心疼地親親她的小臉蛋。
為了還原她河流的色彩,我不得不先消滅河流的顏色。
於是我慢慢對圓圓說:“沒有誰可以規定小河必須畫成藍的,小河本身是沒有顏色的。但我們畫畫兒的時候,總得用一種顏色把它畫出來呀。如果畫畫兒隻能畫真實的顏色,那我們就永遠找不到一支可以畫小河的筆,對不對?”圓圓點點頭。
我繼續說:“還有很多其他東西,在我們的彩筆裏也找不到它們的顏色,但我們也可以把它畫出來。所以你要記住,一張畫隻有好不好看,沒有對或者錯。你可以大膽地使用各種顏色——河流可以是粉色的,隻要你喜歡,它可以是任何顏色。”
解決了河流的顏色問題,圓圓愉快地玩去了。我心中卻又是憂慮又是無奈,我企圖以這樣的觀念影響女兒,嗬護她的想象力。可我如何敢領著年幼的孩子,以她的稚嫩,去迎戰教育中的種種不妥。最現實的比如以後上不上這個繪畫班的問題——繼續上,就得聽老師的話,就不能把河流畫成粉色的。每一次上課,老師都給孩子們一個畫畫兒的框框,孩子的想象力會被一點點扼殺。這樣的繪畫班,隻能使孩子的想象力加速度地貧乏。如果不上,當別的小朋友到特長班上課時,女兒坐在小椅子上眼巴巴地看著別人往外走,她小小的心一定是充滿委屈的,她怎麽能理解突然中止她上繪畫班的緣由呢?我的這樣一種擔憂如何能向她解釋得清楚?
我歎口氣,心裏真希望幼兒園取消繪畫班,那樣的話,讓我再交三百元也願意。
2 不上學前班
學前班發展到今天,它的存在已變成正常學製教育中的一個“骨質增生”。但這個多餘的東西現在卻被許多人看作是天使背上的翅膀,以為這樣的“多”總比“少”要好,這實在是個錯誤!
我的一個外地親戚給我打電話,她正麵臨著該不該讓孩子上學前班的選擇。
她的孩子上一年級年齡隻差一個月,學校暗示她交一筆讚助費可以上一年級,否則就上學前班。她周圍有的人說應該上一年級,有的人說與其交這些錢還不如上學前班,孩子還能多學一年。她一時拿不定主意。我知道她的孩子很聰明,以孩子的智力水平,上一年級沒問題。我告訴她,能上一年級是最好的,如果不行,就留在幼兒園,別上學前班。
我一直反對孩子上學前班。
大多數家長並不知道學前班的來由,其實隻要了解一下它產生的原因,就會發現它在當下的存在是不合理的。
學前班的產生是我國短缺經濟時代的一個應急措施。
它最早出現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當時由於城市學齡兒童人口迅速增長,而那時民辦幼兒園很少,孩子的入托問題得不到解決,所以采取了讓小學辦一些學前班來解決部分幼兒的學前教育——可見學前班的出現主要是出於學齡前兒童分流的需要,並不包含有教育學意義上的銜接需求。
這些年我國經濟繁榮,人口出生率降低,民辦幼兒園大量出現。兒童入托供需矛盾早已不存在,可學前班卻延續了二十多年,而且在全國從城市到鄉村蔓延開來,越來越名正言順,仿佛是基於兒童學習需求的一個正常合理的設計。個別地方甚至是由教育主管部門規定,所有的兒童在進入小學前必須要上學前班。
為什麽會出現這種該消失而不消失的現象?這說明它有存在的基礎。這個基礎就是:學校願意開辦學前班,家長願意送孩子上學前班。
學校願意開辦,自有非常明確的目的。學前班不屬於國家義務教育,可以自行定價收取學雜費。1985年北京市給出的指導價是每個孩子每月三十元,這在當時也並不便宜。近些年更是水漲船高,已達到每月數百元甚至上千元,再加上各種雜費,數字是比較可觀的。也就是說它是學校的一個創收渠道,是一塊“肥肉”。雖然近些年一些地方政府已意識到學前班的不必要,出台文件不允許小學辦學前班,但隻要手段不強硬,小學就或明或暗地辦著。
再從家長這裏來看。家長願意把孩子送學前班,絕大多數是出於跟風和盲目。一是誤以為學前班有承上啟下的功能,如同上三年級必須要先讀二年級一樣;二是出於對孩子未來學習成績的焦慮,認為上學前班是“提前打基礎”了,是在學習上先走了一步。這一點就像我這位親戚顧慮的那樣,她說,周圍的人都把孩子送進學前班,到上一年級時,拚音和一百以內加減法就都學完了。要是我的孩子沒上學前班,基礎就不如別的孩子,這不就比別的孩子落後一步了嗎?
親戚的這種“打基礎”想法在家長那裏是有代表性的,但這是家長們的認識誤區。一是沒搞清什麽才是孩子需要打的“基礎”,二是不了解學前班的真實情況。
我對親戚說,假設家長花了錢,小學收了錢,孩子們真的能通過上學前班打下了一個好的學習基礎,走到別的孩子前麵,那也值得。但從這些年的實際情況來看,結果恰恰相反,學前班教育是給孩子們打了一個“基礎”,但往往是壞基礎。
電話中我能感覺出親戚的驚訝,她可能是第一次聽到“壞基礎”這個說法。她沒想到送孩子進學前班還會得到相反的結果。事實上她沒想到的也是絕大多數家長沒想到的,因為家長們一般也不了解以下情況。
目前國家對學前班教學隻有指導性意見,並沒有明確統一的學前班教學大綱和教材。所以,學前班如何教,全憑小學自己的主張、或教師自己的感覺。雖然學前班能給小學帶來經濟利益,但由於它的非義務教育性質,學前班的教學成績不需要計入到整個學校教學成績裏,學校一般來說對這塊教育並不重視。
幾乎所有的學前班招生宣傳中都會說,學校為學前班配備了優秀的、經驗豐富的教師。事實上,寄居在小學校園中的學前班是很邊緣化的。除了設備較簡陋,更主要的是,學校不會把優秀教師分配到學前班中。從我見識過以及聽說過的情況來看,學校給學前班配的教師一般是教課教得不好的,或是和領導關係不融洽的。校長沒法讓這些人回家,就正好把他們放到學前班。
也有的學校師資比較緊張,從外麵聘一些退休老教師。從概念上講,退休老教師“經驗豐富”。事實上,她們(幾乎全是退休女教師)大多數人對學齡前兒童的教育並沒有多少研究。所謂“經驗”,隻是當年教小學生的一些方法。而且由於我國幾十年來小學教師入職門檻較低,許多小學教師文化或教育素養較低,她們的工齡可能有四十年,但並非有四十年的“教育經驗”,往往隻是把一種工作經驗使用了四十年。那些“經驗”原本對小學生就不太合適,更不用說用在學齡前兒童身上。
所以,現在的“學前班”,並不是教育學意義上的“學前教育”,它基本上就是小學一年級的縮寫版。雖然學前班的課程比一年級的少些,孩子玩耍時間多些,上學和放學時間也比一年級孩子自由些,但總體教育模式和教育價值取向卻和一年級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