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把所有的心思都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大到說話如何發音標準,小到如何抓筷子如何玩耍,都進行著認真的指導,隻要孩子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就立即指出來,並告訴孩子應該如何如何做。如果孩子的一個缺點重複犯了三次,就要受到批評,三次以上,就每犯一次打一下孩子手背。孩子每天手背挨打的事總會有,比如打翻了飯碗,牛奶沒喝完就玩去了,見了阿姨沒問好,昨天學的單詞今天有一半沒記住等等。她說,我打他手背一下又不痛,隻是希望通過這樣的嚴格讓孩子長記性,她自信在這樣的要求下孩子會越來越完善。


    我的朋友說,她去過幾次這位女同事的家,發現同事對孩子那真是叫用心。雖然人在和你說話,但感覺她的心總是在孩子身上放著,不時地告訴孩子一句什麽,比如“到寫作業時間了”“手上的水沒擦幹淨,再去擦一下”“別穿那雙鞋,這雙和你的衣服搭配好看”。


    朋友感歎說,當媽的都做到這個程度了,可不知為什麽她的孩子越來越差。剛上小學時,是班裏前三名的學生,到小學六年級畢業時,成了倒數第三名。現在這個孩子已上初中,各方麵仍然毫無起色。即使是從小就學習著的英語,成績也總是很低,總之根本沒有一點高智商的痕跡。而且性格特別內向,既不聽話,又顯得很窩囊。他媽媽實在想不明白,自己嘔心瀝血地教育他,怎麽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她覺得這是命運在捉弄她。


    朋友問我:“你說這問題出在哪兒,這孩子到底怎麽了?”


    我想想說:問題還是出在媽媽身上。改善的方法很簡單,但我懷疑,正因為簡單,這位媽媽恐怕難以做到,或者說她根本就不願意去做。在朋友疑惑的目光中我告訴她,這位好強的媽媽,她的問題就是對孩子管得太細太嚴。治療的方法當然是反麵,就是“不管”。


    “不管?”朋友睜大眼睛。


    我說,可能我們經常會發現這樣一種情況:對孩子管得特別細特別嚴的家長,大都是在工作、生活等方麵很用心的人,成功動機在他們的生命中始終比較強,他們的自我管理往往做得很好,在工作或事業上屬於那種放哪兒都會幹好、都會取得一定成就的人。同樣,在孩子的教育上,他們成功心更切,也很自信,把對自己的管理都拿來套用到孩子身上。可是,他們基本上都失望了。


    朋友點頭說:“對對對,是這樣,可這是為什麽呢?”


    我說,這裏麵有一個問題,兒童不是一塊石頭,成人刻刀所到之處留下的,並不完全是雕刻者單方麵的想法。假如一定要把父母比喻為一個雕刻師,那教育這種雕刻所留下的痕跡則是雕刻與被雕刻雙方互動形成的。作為雕刻者的父母如果看不到這種互動性,漠視兒童的感覺,以為在受教育方麵,兒童就是塊沒有彈性的石頭,刻什麽樣長什麽樣,那麽一塊璞玉在他手中也會變成一塊頑石,或一堆碎料——看不到這種互動性,就談不上尊重兒童。不尊重兒童最典型的一個表現就是對孩子管製太多,也就是指導或幹涉太多,孩子的許多正常生長秩序被打亂了。


    朋友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我接著說,從你的陳述中我可以感覺到,這位家長確實很用心,但實際上她的行為裏教育要素很少,更多的是“指令”和“監視”。指令和監視是教育嗎?不是!教育如果這麽簡單,每個家長都可稱心如意,世界上就不會再有恨鐵不成鋼的悲歎了。指令和監視的主要成分就是管製。現在家家基本上隻有一個孩子,家長們有的是時間和精力去管理孩子。而且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兒童教育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家庭教育中,所以每個做父母的在開始時都鉚足了勁,要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但兒童教育是件最重藝術、不重辛苦的事。隻有那些注重教育藝術的人才會把孩子教育好。瞎用功、亂用力,隻會把事越做越壞——這可以解釋你這位同事的孩子為什麽會每況愈下。


    我接著分析這位媽媽,她在孩子麵前其實一直扮演著一個權威的角色,因為隻有權威才有資格對別人進行不間斷的指令和監視。而就人的天性來說,沒有人喜歡自己眼前整天矗立一個權威。所有對權威的服從都伴隨著壓抑和不快,都會形成內心的衝突——孩子當然不會對這個問題有這麽清楚的認識,他隻是經常感到不舒服,覺得做什麽事都不自由,常不能令大人滿意,這讓他感覺很煩。於是他慢慢變得不聽話,沒有自控力,不自信,笨拙而苦悶。所以,家長一定要對“過猶不及”這回事有所警覺,不要在孩子麵前充當權威(盡管是以溫和的愛的形式出現)。一個被管製太多的孩子,他會逐漸從權威家長手下的“聽差”,變成自身壞習慣的“奴隸”。他的壞習慣正是束縛他的、讓他痛苦的桎梏,不是他心裏不想擺脫,是他沒有能力擺脫。我們成人不也經常有這種感覺嗎?


    朋友說:“是啊,經你這樣一分析,覺得真是這麽回事。看來以後要少管孩子。”


    我點頭說是這樣,所以,我們可以把上麵的想法總結為一句話:“不管”是最好的“管”。


    朋友笑起來,說這句話總結得太好了,並說自己在教育孩子中要記住這句話,也要告訴她的那位同事記住這一點。我說:“你可以對你的同事講講這句話,但不要期待她一定能接受。我對不少家長講過,不知為什麽,一些家長一聽‘不管’這個詞就反感。”


    看朋友有些驚訝,我對她講了下麵一件事。


    有一次我遇到一位父親訓兒子說:“我小時候家裏孩子多,你爺爺奶奶忙,誰管我啊,我能走到今天,不就是靠自覺嗎?我和你媽媽對你多關心,每天花那麽多時間陪你學習,你卻一點不懂得努力,你怎麽就那麽不自覺呢?”


    因為我和這位父親很熟,就直率地對他說:“你這是說對了,就是因為你小時候沒人管,才學會了自覺;你兒子不自覺,恰是因為他太‘有人管’了。該他自己想的,父母都替他想到了,該他自己感受的,父母都去給他提醒了,他幹嗎還要自己去留這個神呢,他哪裏有機會學習自我管理呢?”這位父親對我的話很不滿意,他反駁說:“照你這樣說,不去管孩子,倒是可以做好家長,我們這麽用心卻錯了?!”他因為這事,好長時間都不愛搭理我。


    這位父親的反應並不意外。我遇到不少對孩子管製太多的家長,總想說服他們給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間和時間,給孩子一些犯錯誤的機會,就提議讓他們以後少管孩子——這是改變問題的必經之路。但我的提議多半會遭到家長類似的質問。在他們看來,讓家長“不管”孩子,就如同讓他們放棄孩子的撫養權一樣刺耳和反感。事實是他們根本不想去理解我這裏所說的“不管”——它不是削弱家長的責任,而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方式,是需要家長內心樹立起的一種尊重孩子的思維方式。


    朋友點點頭,家長總要求孩子改正這個那個缺點;但對於別人給他指出的缺點,卻並不願意接受,從內心都不肯承認自己有這個缺點。我也點點頭,這就是為什麽給家長做工作特別難,也是許多孩子身上的問題難以解決的根本原因。


    我們沉默了片刻,朋友說:“你說的這些我全都理解了。不過,我有個具體問題。假如孩子馬上要考試了,比如馬上要中考或高考,他還不學習,或者鋼琴馬上要考級了,他不好好練琴,那家長該怎麽辦,難道也不要說嗎?”


    我說,對一個孩子來說,馬上要有重要的考試,卻還不去認真學習,這確實是個比較嚴重的問題。但這“不自覺”隻是表象,這背後反映的是一係列問題,比如理性不足、厭倦感、自製力差、價值觀不成熟、缺少自尊、自卑等。說實在的,這一係列的問題和家長一直以來不合適的教育方式一定有因果關係。如果家長想管,就一定要改變一下方法,用以前的方法肯定是行不通,因為他目前的狀態就是長期以來你所實施的“管”的一個結果。至於用什麽方法管,我無法給出一個立竿見影的方法,隻能說要根據每個孩子的具體情況,小病小治,大病大治,孩子的問題越嚴重,家長越要根本性地改變教育方法,越要拿出足夠的耐心,想辦法培養孩子的自覺意識。關於這一點,還是從我自己的經驗上來談一下吧。也許能給家長們一些啟示。


    我女兒圓圓上高一時,聖誕節我們送了她一個便攜式cd機,本意是讓她學習累了聽聽音樂。但她經常一邊做作業一邊聽歌,還隔三差五地去買光盤,對當時的流行歌手、歌曲了如指掌。以我們自己的學習經驗來判斷,這樣學習肯定要分心。如果是在小學,她這樣我們也不著急。可現在是高中,時間這樣寶貴,競爭這樣激烈,你要稍懈怠一點,別人就會超過你。我和她爸爸有些著急,就提醒她學習時最好不要聽音樂,給她講道理說,高中的作業和小學的不一樣,不是為了完成,而是為了在寫的過程中思考和理解。


    第一次說時,她隻說她知道了,並說她自己覺得不影響學習。過了幾天,我們看她還是天天戴著耳機寫作業,有些忍不住了,就又說她。這次她有些不耐煩了,怪我們嘮叨,說她自己知道怎樣才好,告訴我們不要管她。


    接下來好長時間,我們嘴上雖然不說,但心裏總是很著急的。不光是聽耳機的事,主要是她表現出來的整個學習態度的鬆懈讓我們有些著急。這種時候,我們也很多次產生去“管”的衝動,但最終還是忍住了。我和她爸爸商量後決定,這件事不再去管她,隨她去吧。


    我們這樣考慮:也許她隻是新鮮,且現在學習還不夠緊張,到高二、高三時學習更緊張了,新鮮勁兒同時也過了,她自然會緊張起來。也許是她心理上有壓力,用這種方式釋放,她現在表現出的鬆懈是她進行自我調整必須經曆的一種狀態。也許她隻是迷戀音樂,很多人在青少年時期都會在某一階段對某個事情產生深刻的迷戀,生硬打斷了並不好——在這一切“也許”之上,我們有一份明智:人的學習行為是由兩套係統合成的,一套是軀體的,一套是心理的。用強迫的方法可以讓一個孩子坐到書桌前,眼睛放到書本上,手裏拿上筆——即使他的軀體都到位了,但沒有人能讓他的心思也到位。如果不是出於自覺自願,縱然我們讓圓圓收起cd機,她也不會因此更專心學習,相反,心可能會離學習更遠。既然圓圓說不影響學習,並說她自己知道怎樣才好,我們就要相信她的話。


    所以,我和她爸爸互相提醒,管住自己的嘴,不再去說這件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體會到,“不說”是件比“說”更難做到的事。孩子的行為每天都在對你的心理形成挑戰,這實在需要家長用足夠的理智和耐心去消解這件事。當然,時間長了,我們就真正地不在意,真的忘記去管她了。沒注意圓圓從什麽時間開始,學習時不再聽音樂了,直到有一天我發現她書架上的cd機落了很多灰塵。


    她考上大學後我問起過這件事。圓圓說一邊聽音樂一邊寫作業確實是會分心,這一點實際上她心裏一直知道,但開始時就是想聽,約束不住自己。到高三時那麽緊張,自己從內心就不願有什麽事情打擾學習,寫作業時當然就不會再聽了。看來孩子心裏對什麽事情都是有數的,她隻要有一顆上進心,有對自己負責的態度,一定會進行自我調整。


    我的朋友說:“嗯,我越聽越明白了,你這是老子的‘無為而治’。”


    我笑笑說:“差不多吧。”看她還沒聽厭,我就不厭其煩地接著說,“人生來不是為了讓別人去‘管’的,自由是每個人骨子裏最珍愛的東西。兒童尤其應該舒展他們的天性,無拘無束地成長。兒童是一個完美獨立存在的世界,他幼小身體裏深藏著無限蓬勃的活力,他在生命的成長中有一種自我塑造、自我成形的表達潛力,就如一顆種子裏藏著根莖、葉片、花朵,在合適的條件下自然會長出來一樣。家長如果有農人的信念和適度的管,孩子一定會成長得更好。”


    朋友很感歎地說:“平時到學校開家長會,校長或老師們一說到孩子們的問題,就強調家長要多關心孩子,多抽出時間陪孩子,多管管孩子。通過今天的聊天我才知道,其實在當下,很多孩子的問題並不是因為家長管得少,恰是因為管得太多了。”


    我笑笑說:“你說到問題的要害了。家長要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知道在孩子的某些發展階段上和某些發展方麵,你是無能為力的,或者說是不需要作為的——這一點,如果你不怕得罪人,就回去給你的同事建議一下,就她目前的情況來看,‘不作為’才是最好的作為,‘不管’就是最好的管。”


    5 做“聽話”的父母


    無論家長們多麽愛自己的孩子,如果經常向孩子提出“聽話”要求,並總是要求孩子服從自己,他骨子裏就是個權威主義者。這樣的人幾乎從不懷疑自己對孩子提出要求的正確性和不容否定性,他潛意識中從未和孩子真正平等過,但在孩子眼中,他們隻不過是些“不聽話”的家長。


    要求孩子“聽話”在我們的生活中是件再普通不過的事。聽不聽話,乖不乖,已成為人們評價孩子的一個簡易標準。但在我的家庭中,也許是我和先生一直有一種意識,我們很少對圓圓使用“聽話”這個詞,相反,我們倒是更願做“聽話”的父母。


    圓圓大約兩歲時,有一次我和一個親戚帶她到天安門廣場玩。往公交車站走時要過一個天橋。圓圓不走台階,要走兩側固定欄杆的那個隻有十公分寬的小水泥台,她總是喜歡這樣“獨辟蹊徑”。親戚說,咱不走那個,走台階好不好,趕快去坐公交車。圓圓不聽。我對親戚說,不用管她,她想那樣走就讓她那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個教育專家16年的教子手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尹建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尹建莉並收藏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個教育專家16年的教子手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