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把學習做成輕鬆的事(5)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個教育專家16年的教子手記 作者:尹建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那些心靈蒼白、思想空洞、沒有成熟價值觀的人,縱使有一肚子精彩詞句,他也沒能力擺弄出有靈魂的作品來。許多教師和家長都在批評孩子的作文“不深刻”,可文章中的“深刻”是一個人思想認識水平的刻度,如果孩子從未或很少從書籍中分享前人的社會生活經驗、他人的思想成果,以他小小的年紀,有什麽辦法能“深刻”呢?
每一部書都可以讓孩子從中經曆一些東西,學到一些東西。杜威、陶行知等偉大的教育家都特別強調從生活中去學習。而每個人的生活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親自參與,閱讀實質上就構成了兒童對生活的參與,構成他們經曆上的豐富性。
凡古今中外那些流芳幾代的經典作品,不論它的內容是什麽,其中一定包含著真善美的東西。這些真善美影響著一個人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當然也影響著一個人的寫作。你是什麽樣的人就會說什麽樣的話,你有怎樣的思想意識,就會寫出怎樣的文字。
一個不閱讀的人是蒙昧的,一個不閱讀的家庭是無趣的,一個不閱讀的民族是淺薄的。政府提倡素質教育,可現在一提及素質教育,人們總是想到琴棋書畫類的“小技”,最惡俗的如用打高爾夫球培養“紳士風度”,用跳校園集體舞培養“藝術氣質”。
為什麽沒有人想到推廣普及閱讀呢?可能是閱讀不容易造勢,不容易很快形成讓人看得見的“成果”吧!教育部以語文課程標準的形式規定了中學生必讀的三十本中外名著,哪所學校把這當回事呢?有多少家長知道這回事呢?
無論從調查數據顯示,還是從我們的常識來看,當前中小學校圖書館90%以上都是名存實亡的。也就是說孩子們幾乎不可能從學校借到他們想要讀的書。
孩子對於我們來說是唯一,他的成長不能等待,所以當下這個缺陷必須由家庭盡快彌補。家長們與其高興了領孩子吃麥當勞,不如領著他去逛書店;與其用手機、隨身聽裝備孩子,不如在他書桌上常放幾本好書。特別是那些發愁孩子不會寫作文,想花高價給孩子報速成班的家長,用那些錢來給孩子買書吧!請花些心思,引導孩子發現閱讀的樂趣,讓他視閱讀為一件和看電視、玩遊戲一樣有意思的事吧!
孩子的閱讀就是他最好的修煉過程,潤物細無聲地滋潤著他的潛能,總有一天你會驚喜地發現,孩子手中的筆已不知在什麽時候發芽,開出了芬芳的花朵。
5 “好閱讀”與“壞閱讀”
應該讓兒童感覺到閱讀是件有趣的事,除了有趣沒有任何其他目的。恰是這種“沒有任何其他目的”,才能讓孩子喜愛這項活動。
兒童的語言中,事情總是充滿“好”“壞”之分。我現在就借用他們的話語模式,談一下兒童課外閱讀中哪些做法是好的,值得提倡;哪些做法不好,要注意避免。請允許我以孩子的口吻,簡單地把前一種稱為“好閱讀”,後一種稱為“壞閱讀”。
好閱讀盡量用書麵語,壞閱讀拋開書麵文字大量使用口語。
這一點是針對在孩子還不識字,由大人給孩子講故事階段的閱讀而言的。
家長在給孩子講故事時,擔心孩子聽不懂,就盡量用通俗的口語來講。這樣做不太好。正確的方法是,從一開始,就應該盡量使用標準的、詞匯豐富的語言給孩子講故事。盡早讓孩子接觸有情節有文字的圖書,從你給他買了有文字說明的圖書起,就要給孩子“讀”故事,不要“講”故事。這一點,在本書《讓孩子識字不難》一文中有較為詳細的說明,這裏不再贅述。
好閱讀要求快快讀,壞閱讀要求慢慢讀。
在課外閱讀上,一些家長和老師犯的最無聊的一個錯誤就是要求孩子慢慢讀,一字一句地讀。這是不對的。
衡量一個人的閱讀能力高低有三個方麵:理解、記憶、速度。這三方麵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速度是閱讀能力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麵。一字一字讀的人閱讀能力最低,一行一行的較好,能達到“一目十行”的最好。“一目十行”是個比喻,指人的閱讀已達到一種非常熟練、自如的程度,閱讀的視角寬,注意範圍大,一次掃視可以從一行擴展到幾行。
閱讀必須達到一種半自動化的程度,閱讀的內容才能被整體把握和吸收,才有利於理解和記憶。一字一字地讀會阻礙這種半自動化狀態的形成,所感知的閱讀材料是零散和不完整的。
人的閱讀速度既不是天生,也不是主觀上想快就能快起來,且不可能用某種訓練方法輕易獲得。速度取決於閱讀量,是在“量”的基礎上自然生成的。兒童在這方麵進步驚人,一個酷愛讀書的小學生,他的閱讀速度很快就會形成,且由於他們在閱讀中想法單純,急於知道後麵的故事情節,所以速度常常超過那些同樣酷愛讀書的成年人。閱讀量不相上下的孩子,他們的閱讀速度大體相同。所以在提高閱讀速度上,也不需要人為地去做什麽,隻要保證孩子有足夠的閱讀量就可以。
我女兒圓圓小學時就讀完了金庸全部武俠小說,共十四部,大約三、四十本。我隻給她買了一套《倚天屠龍記》,其餘的都是租來看。當時的租金是每本書一天五角錢。她開始讀得慢,很快就越讀越快,在天天上學的情況下,每本書隻需要一到一元五角錢,即兩三天就讀完;到了假期,則每天讀一本。我估算了一下,這個八歲的小孩子,她當時讀一本二十萬字的小說,累計閱讀時間大約隻需要四五個小時。她的這個速度並不神奇,別的孩子讀了那麽多書,速度自然也會這麽快。
在提高孩子閱讀速度上,有一些細節要注意。
第一,不要讓孩子低低地讀出聲來。
學校裏會經常要求孩子們低聲讀課文,那隻是讀課文,不屬於我們這裏說的課外閱讀範疇。課外閱讀不應該出聲。出聲讀,既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也不能增加速度,是一種不好的閱讀方式。
第二,不要一遇到生字就要求孩子查字典。
孩子在初期閱讀時,生字肯定不少,不停地查字典是對閱讀的不斷打擾,會破壞他的興趣。孩子剛開始讀篇幅較長的作品,原本就對自己的識字量底氣不足,擔心是否能讀懂。家長倒是應鼓勵孩子,有不認識的字沒關係,隻要能看懂就行。如果有些生字影響了理解,或者在作品中是關鍵字,可以問家長。這樣讓孩子覺得很便捷,閱讀起來有輕鬆感。我見過有的家長明明認識那個字,卻偏偏不告訴孩子,讓孩子自己去查字典,可能是認為查字典可以讓孩子記得更牢。這種做法沒有意義,事實是大部分孩子在閱讀過程中都不喜歡被什麽事情打斷。有些孩子喜歡查字典,當然也不要阻攔,重要的是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讓他能愉快順利地閱讀。
第三,可能的話,盡量租書看或借書看。
租書或借書可以促進孩子盡快把一本書看完。圓圓看全套的金庸武俠小說基本上都是租著看的,她為了省租金,就有意識地抓緊時間看,每本書最多借三天,到了假期一天一本。多借幾天雖然多花不了幾個錢,但一元錢左右就能讀一本書這種感覺很讓她興奮,這無意中也促進了她快速閱讀的願望。
好閱讀在乎讀了多少,壞閱讀計較記住多少。
許多家長在孩子讀完一本書後,總喜歡考察他“記住了多少”。
有位家長,也聽取了別人的建議,同意讓孩子看課外書。孩子剛讀了第一本小說,家長就迫不及待地要孩子複述這個故事,背會其中的“優美段落”,要孩子在寫作中用上小說中的一些詞語和素材,甚至還要求孩子寫讀後感。到孩子讀了第二本小說,她就責怪孩子把第一本小說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忘得差不多了,認為前一本書白讀了。家長這樣做簡直是故意給孩子製造絆腳石。這反映了家長的兩個問題,一是不理解閱讀,二是功利心太切。這樣做的結果,隻能是搞得孩子厭惡閱讀。
當兒童麵對一本書時,如果有人向他提出了識記的要求,他就會把注意力轉移到識記上,而把閱讀的興趣放到次要的地位。一旦孩子意識到讀完一本書後有那麽多任務等著他,他就不會想再去讀書。
破壞興趣,就是在扼殺閱讀。
應該讓兒童感覺到閱讀是件有趣的事,除了有趣沒有任何其他目的。恰是這種“沒有任何其他目的”,才能讓孩子喜愛這項活動。
兒童階段的閱讀大多是童話和小說,孩子隻要喜歡讀,說明他已被書中的故事吸引,他和書中人物一起經曆過種種事件,並最後一起迎來一個結局,這本書就在孩子的生命中留下了痕跡。具體內容根本不需要孩子專門去記憶,即使他把三個月前讀的一本小說的主人公名字都忘記了,也不能說他白讀了。
至於背誦作品中一些“文字優美的段落”,更是和學習語言沒有必然的聯係。如果段落真優美得打動了孩子,他自然會去模仿和記憶;如果“優美段落”是家長選定的,孩子不一定承認它優美,這樣的背誦就沒什麽意義。閱讀是一種潤物無聲的影響,在語言上也是這樣。背會別人的段落不等於自己就能寫出這樣的段落,語言學習最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的語言組織能力和風格,與其背誦一段孩子並不喜歡的文字,不如讓他用這個時間多讀一本書。
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中小學階段的課外閱讀差不多都屬於“外行”階段,孩子能看“熱鬧”就已很好,不經曆這個階段,也難以達到內行的階段。家長和教師最好不要急於讓孩子讀了一本書就看到這個意義,體會出那個感想,記住多少東西。你對孩子看電視、玩遊戲懷有怎樣無功利的心態,就應該對他的閱讀給出怎樣無功利的言行。
閱讀的功能在於“熏陶”而不是“搬運”。眼前可能看不出什麽,但隻要他讀得足夠多,豐厚的底蘊遲早會在孩子身上顯現出來。
事實是,家長越少對兒童提出不適當的記憶與背誦要求,兒童通過閱讀掌握的知識越多。蘇霍姆林斯基對此有深入研究,他發現,“人所掌握的知識的數量也取決於腦力勞動的情感色彩:如果跟書籍的精神交往對人是一種樂趣,並不以識記為目的,那麽大量事物、真理和規律性就很容易進入他的意識”。[8]
好閱讀讀字,壞閱讀讀圖。
有位家長說他的孩子整天都在讀書,他給孩子的錢,孩子大多用來買書了,一套幾十本,沒幾天就讀完了,可他的孩子作文水平卻很差,不知是怎麽回事。
我問他孩子都讀些什麽書,他說基本上都是漫畫書——難怪!
我對這位家長說,看漫畫不叫讀書,漫畫不是書,漫畫隻是以書的形式出現的電視。你說你的孩子一直在“讀書”,其實他一直在“看電視”。
當下社會正處於一個“讀圖”時代。所謂“讀圖”就是看漫畫、電視或電腦等,是以圖像為主的接受信息方式。讀圖時代的到來對傳統的閱讀形成衝擊。一個六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從小生活在信息匱乏的環境中,到上了中學後偶然遇到一本書,他會如獲至寶地去閱讀,他閱讀的興趣可能就此建立;但一個九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從一出生就被各種信息刺激包圍,如果他童年的大部分時間是在電視前度過,他對圖像會更感興趣,圖像占據了他的輸入渠道,建立閱讀文字興趣的最好時光錯過了,他以後很難對閱讀產生興趣。
現在患“電視癡迷症”的孩子太多了,這和家長的一些觀念有關。一些家長雖然也希望孩子長大後是個愛讀書的人,但並不在意兒童的早期閱讀,把孩子的早期閱讀看得可有可無。有的認為電視裏也有知識,讓小孩子多看電視也能長知識;有的認為孩子沒識多少字之前,先看電視,等識字多了再讀書;還有的認為孩子就應該活得自由自在的,隻要寫完了作業,他想幹什麽就去幹什麽。他們不知道這是在錯失良機,這種想法讓孩子與一個好習慣失之交臂。這種損失多半會影響一生。
“讀圖”取代不了“讀字”的作用。“讀字”之所以優於“讀圖”,在於以下原因。
文字是一種抽象的語言符號,可以刺激兒童語言中樞的發展,並且這種符號與兒童將來學習中使用的符號是一回事,他們在閱讀中接觸得多了,到課程學習中對這種符號的使用就熟練而自如,這就是“讀字”可以讓一個孩子變得聰明的簡單陳述。
而漫畫、電視和電腦都是以圖像來吸引人,尤其電視,這種刺激信號不需要任何轉換和互動,孩子隻需要坐在電視前被動接受即可。看電視當然也可以讓孩子多知道一些事,但它的“讀圖”方式和被動接受性相對於閱讀來說,在智力啟蒙方麵的作用微乎其微。學齡前兒童如果把許多時間都消磨在電視前,他的智力啟蒙就受到損害。從進入小學開始,他的學習能力就會低於那些經常讀書的孩子。
而且,習慣“讀圖”的孩子,已習慣被動接受,不習慣主動吸收,他在學習上也往往表現出缺乏意誌力。台灣著名文化學者李敖用他一貫2激烈的口氣說:“電視是批量生產傻瓜的機器。”
孩子“讀字”的時間開始得越早越好。讀書和識字量沒有必然關係,和年齡更沒關係,隨時都可以開始。兒童最早的閱讀就是聽家長講故事,從父母給孩子講慢慢過渡到孩子自己看,從看簡單的連環畫慢慢過渡到看文字作品,從內容淺顯的童話慢慢過渡到名著等等。隻要去做,這些過渡都會非常自然地到來。
兒童的天性都喜歡閱讀,凡那些表現出不喜歡閱讀的孩子,都是因為家長沒有在合適的時機給他們提供合適的閱讀環境。要麽是家中很少買書;要麽是買了書懶得給孩子講;要麽是整天用電視機哄孩子,總之,孩子從小與閱讀是隔離的。
每一部書都可以讓孩子從中經曆一些東西,學到一些東西。杜威、陶行知等偉大的教育家都特別強調從生活中去學習。而每個人的生活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親自參與,閱讀實質上就構成了兒童對生活的參與,構成他們經曆上的豐富性。
凡古今中外那些流芳幾代的經典作品,不論它的內容是什麽,其中一定包含著真善美的東西。這些真善美影響著一個人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當然也影響著一個人的寫作。你是什麽樣的人就會說什麽樣的話,你有怎樣的思想意識,就會寫出怎樣的文字。
一個不閱讀的人是蒙昧的,一個不閱讀的家庭是無趣的,一個不閱讀的民族是淺薄的。政府提倡素質教育,可現在一提及素質教育,人們總是想到琴棋書畫類的“小技”,最惡俗的如用打高爾夫球培養“紳士風度”,用跳校園集體舞培養“藝術氣質”。
為什麽沒有人想到推廣普及閱讀呢?可能是閱讀不容易造勢,不容易很快形成讓人看得見的“成果”吧!教育部以語文課程標準的形式規定了中學生必讀的三十本中外名著,哪所學校把這當回事呢?有多少家長知道這回事呢?
無論從調查數據顯示,還是從我們的常識來看,當前中小學校圖書館90%以上都是名存實亡的。也就是說孩子們幾乎不可能從學校借到他們想要讀的書。
孩子對於我們來說是唯一,他的成長不能等待,所以當下這個缺陷必須由家庭盡快彌補。家長們與其高興了領孩子吃麥當勞,不如領著他去逛書店;與其用手機、隨身聽裝備孩子,不如在他書桌上常放幾本好書。特別是那些發愁孩子不會寫作文,想花高價給孩子報速成班的家長,用那些錢來給孩子買書吧!請花些心思,引導孩子發現閱讀的樂趣,讓他視閱讀為一件和看電視、玩遊戲一樣有意思的事吧!
孩子的閱讀就是他最好的修煉過程,潤物細無聲地滋潤著他的潛能,總有一天你會驚喜地發現,孩子手中的筆已不知在什麽時候發芽,開出了芬芳的花朵。
5 “好閱讀”與“壞閱讀”
應該讓兒童感覺到閱讀是件有趣的事,除了有趣沒有任何其他目的。恰是這種“沒有任何其他目的”,才能讓孩子喜愛這項活動。
兒童的語言中,事情總是充滿“好”“壞”之分。我現在就借用他們的話語模式,談一下兒童課外閱讀中哪些做法是好的,值得提倡;哪些做法不好,要注意避免。請允許我以孩子的口吻,簡單地把前一種稱為“好閱讀”,後一種稱為“壞閱讀”。
好閱讀盡量用書麵語,壞閱讀拋開書麵文字大量使用口語。
這一點是針對在孩子還不識字,由大人給孩子講故事階段的閱讀而言的。
家長在給孩子講故事時,擔心孩子聽不懂,就盡量用通俗的口語來講。這樣做不太好。正確的方法是,從一開始,就應該盡量使用標準的、詞匯豐富的語言給孩子講故事。盡早讓孩子接觸有情節有文字的圖書,從你給他買了有文字說明的圖書起,就要給孩子“讀”故事,不要“講”故事。這一點,在本書《讓孩子識字不難》一文中有較為詳細的說明,這裏不再贅述。
好閱讀要求快快讀,壞閱讀要求慢慢讀。
在課外閱讀上,一些家長和老師犯的最無聊的一個錯誤就是要求孩子慢慢讀,一字一句地讀。這是不對的。
衡量一個人的閱讀能力高低有三個方麵:理解、記憶、速度。這三方麵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速度是閱讀能力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麵。一字一字讀的人閱讀能力最低,一行一行的較好,能達到“一目十行”的最好。“一目十行”是個比喻,指人的閱讀已達到一種非常熟練、自如的程度,閱讀的視角寬,注意範圍大,一次掃視可以從一行擴展到幾行。
閱讀必須達到一種半自動化的程度,閱讀的內容才能被整體把握和吸收,才有利於理解和記憶。一字一字地讀會阻礙這種半自動化狀態的形成,所感知的閱讀材料是零散和不完整的。
人的閱讀速度既不是天生,也不是主觀上想快就能快起來,且不可能用某種訓練方法輕易獲得。速度取決於閱讀量,是在“量”的基礎上自然生成的。兒童在這方麵進步驚人,一個酷愛讀書的小學生,他的閱讀速度很快就會形成,且由於他們在閱讀中想法單純,急於知道後麵的故事情節,所以速度常常超過那些同樣酷愛讀書的成年人。閱讀量不相上下的孩子,他們的閱讀速度大體相同。所以在提高閱讀速度上,也不需要人為地去做什麽,隻要保證孩子有足夠的閱讀量就可以。
我女兒圓圓小學時就讀完了金庸全部武俠小說,共十四部,大約三、四十本。我隻給她買了一套《倚天屠龍記》,其餘的都是租來看。當時的租金是每本書一天五角錢。她開始讀得慢,很快就越讀越快,在天天上學的情況下,每本書隻需要一到一元五角錢,即兩三天就讀完;到了假期,則每天讀一本。我估算了一下,這個八歲的小孩子,她當時讀一本二十萬字的小說,累計閱讀時間大約隻需要四五個小時。她的這個速度並不神奇,別的孩子讀了那麽多書,速度自然也會這麽快。
在提高孩子閱讀速度上,有一些細節要注意。
第一,不要讓孩子低低地讀出聲來。
學校裏會經常要求孩子們低聲讀課文,那隻是讀課文,不屬於我們這裏說的課外閱讀範疇。課外閱讀不應該出聲。出聲讀,既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也不能增加速度,是一種不好的閱讀方式。
第二,不要一遇到生字就要求孩子查字典。
孩子在初期閱讀時,生字肯定不少,不停地查字典是對閱讀的不斷打擾,會破壞他的興趣。孩子剛開始讀篇幅較長的作品,原本就對自己的識字量底氣不足,擔心是否能讀懂。家長倒是應鼓勵孩子,有不認識的字沒關係,隻要能看懂就行。如果有些生字影響了理解,或者在作品中是關鍵字,可以問家長。這樣讓孩子覺得很便捷,閱讀起來有輕鬆感。我見過有的家長明明認識那個字,卻偏偏不告訴孩子,讓孩子自己去查字典,可能是認為查字典可以讓孩子記得更牢。這種做法沒有意義,事實是大部分孩子在閱讀過程中都不喜歡被什麽事情打斷。有些孩子喜歡查字典,當然也不要阻攔,重要的是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讓他能愉快順利地閱讀。
第三,可能的話,盡量租書看或借書看。
租書或借書可以促進孩子盡快把一本書看完。圓圓看全套的金庸武俠小說基本上都是租著看的,她為了省租金,就有意識地抓緊時間看,每本書最多借三天,到了假期一天一本。多借幾天雖然多花不了幾個錢,但一元錢左右就能讀一本書這種感覺很讓她興奮,這無意中也促進了她快速閱讀的願望。
好閱讀在乎讀了多少,壞閱讀計較記住多少。
許多家長在孩子讀完一本書後,總喜歡考察他“記住了多少”。
有位家長,也聽取了別人的建議,同意讓孩子看課外書。孩子剛讀了第一本小說,家長就迫不及待地要孩子複述這個故事,背會其中的“優美段落”,要孩子在寫作中用上小說中的一些詞語和素材,甚至還要求孩子寫讀後感。到孩子讀了第二本小說,她就責怪孩子把第一本小說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忘得差不多了,認為前一本書白讀了。家長這樣做簡直是故意給孩子製造絆腳石。這反映了家長的兩個問題,一是不理解閱讀,二是功利心太切。這樣做的結果,隻能是搞得孩子厭惡閱讀。
當兒童麵對一本書時,如果有人向他提出了識記的要求,他就會把注意力轉移到識記上,而把閱讀的興趣放到次要的地位。一旦孩子意識到讀完一本書後有那麽多任務等著他,他就不會想再去讀書。
破壞興趣,就是在扼殺閱讀。
應該讓兒童感覺到閱讀是件有趣的事,除了有趣沒有任何其他目的。恰是這種“沒有任何其他目的”,才能讓孩子喜愛這項活動。
兒童階段的閱讀大多是童話和小說,孩子隻要喜歡讀,說明他已被書中的故事吸引,他和書中人物一起經曆過種種事件,並最後一起迎來一個結局,這本書就在孩子的生命中留下了痕跡。具體內容根本不需要孩子專門去記憶,即使他把三個月前讀的一本小說的主人公名字都忘記了,也不能說他白讀了。
至於背誦作品中一些“文字優美的段落”,更是和學習語言沒有必然的聯係。如果段落真優美得打動了孩子,他自然會去模仿和記憶;如果“優美段落”是家長選定的,孩子不一定承認它優美,這樣的背誦就沒什麽意義。閱讀是一種潤物無聲的影響,在語言上也是這樣。背會別人的段落不等於自己就能寫出這樣的段落,語言學習最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的語言組織能力和風格,與其背誦一段孩子並不喜歡的文字,不如讓他用這個時間多讀一本書。
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中小學階段的課外閱讀差不多都屬於“外行”階段,孩子能看“熱鬧”就已很好,不經曆這個階段,也難以達到內行的階段。家長和教師最好不要急於讓孩子讀了一本書就看到這個意義,體會出那個感想,記住多少東西。你對孩子看電視、玩遊戲懷有怎樣無功利的心態,就應該對他的閱讀給出怎樣無功利的言行。
閱讀的功能在於“熏陶”而不是“搬運”。眼前可能看不出什麽,但隻要他讀得足夠多,豐厚的底蘊遲早會在孩子身上顯現出來。
事實是,家長越少對兒童提出不適當的記憶與背誦要求,兒童通過閱讀掌握的知識越多。蘇霍姆林斯基對此有深入研究,他發現,“人所掌握的知識的數量也取決於腦力勞動的情感色彩:如果跟書籍的精神交往對人是一種樂趣,並不以識記為目的,那麽大量事物、真理和規律性就很容易進入他的意識”。[8]
好閱讀讀字,壞閱讀讀圖。
有位家長說他的孩子整天都在讀書,他給孩子的錢,孩子大多用來買書了,一套幾十本,沒幾天就讀完了,可他的孩子作文水平卻很差,不知是怎麽回事。
我問他孩子都讀些什麽書,他說基本上都是漫畫書——難怪!
我對這位家長說,看漫畫不叫讀書,漫畫不是書,漫畫隻是以書的形式出現的電視。你說你的孩子一直在“讀書”,其實他一直在“看電視”。
當下社會正處於一個“讀圖”時代。所謂“讀圖”就是看漫畫、電視或電腦等,是以圖像為主的接受信息方式。讀圖時代的到來對傳統的閱讀形成衝擊。一個六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從小生活在信息匱乏的環境中,到上了中學後偶然遇到一本書,他會如獲至寶地去閱讀,他閱讀的興趣可能就此建立;但一個九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從一出生就被各種信息刺激包圍,如果他童年的大部分時間是在電視前度過,他對圖像會更感興趣,圖像占據了他的輸入渠道,建立閱讀文字興趣的最好時光錯過了,他以後很難對閱讀產生興趣。
現在患“電視癡迷症”的孩子太多了,這和家長的一些觀念有關。一些家長雖然也希望孩子長大後是個愛讀書的人,但並不在意兒童的早期閱讀,把孩子的早期閱讀看得可有可無。有的認為電視裏也有知識,讓小孩子多看電視也能長知識;有的認為孩子沒識多少字之前,先看電視,等識字多了再讀書;還有的認為孩子就應該活得自由自在的,隻要寫完了作業,他想幹什麽就去幹什麽。他們不知道這是在錯失良機,這種想法讓孩子與一個好習慣失之交臂。這種損失多半會影響一生。
“讀圖”取代不了“讀字”的作用。“讀字”之所以優於“讀圖”,在於以下原因。
文字是一種抽象的語言符號,可以刺激兒童語言中樞的發展,並且這種符號與兒童將來學習中使用的符號是一回事,他們在閱讀中接觸得多了,到課程學習中對這種符號的使用就熟練而自如,這就是“讀字”可以讓一個孩子變得聰明的簡單陳述。
而漫畫、電視和電腦都是以圖像來吸引人,尤其電視,這種刺激信號不需要任何轉換和互動,孩子隻需要坐在電視前被動接受即可。看電視當然也可以讓孩子多知道一些事,但它的“讀圖”方式和被動接受性相對於閱讀來說,在智力啟蒙方麵的作用微乎其微。學齡前兒童如果把許多時間都消磨在電視前,他的智力啟蒙就受到損害。從進入小學開始,他的學習能力就會低於那些經常讀書的孩子。
而且,習慣“讀圖”的孩子,已習慣被動接受,不習慣主動吸收,他在學習上也往往表現出缺乏意誌力。台灣著名文化學者李敖用他一貫2激烈的口氣說:“電視是批量生產傻瓜的機器。”
孩子“讀字”的時間開始得越早越好。讀書和識字量沒有必然關係,和年齡更沒關係,隨時都可以開始。兒童最早的閱讀就是聽家長講故事,從父母給孩子講慢慢過渡到孩子自己看,從看簡單的連環畫慢慢過渡到看文字作品,從內容淺顯的童話慢慢過渡到名著等等。隻要去做,這些過渡都會非常自然地到來。
兒童的天性都喜歡閱讀,凡那些表現出不喜歡閱讀的孩子,都是因為家長沒有在合適的時機給他們提供合適的閱讀環境。要麽是家中很少買書;要麽是買了書懶得給孩子講;要麽是整天用電視機哄孩子,總之,孩子從小與閱讀是隔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