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把學習做成輕鬆的事(3)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個教育專家16年的教子手記 作者:尹建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讓我繞得稍遠,從四個孩子的真實故事說起。
我曾和某小學五年級一個班的同學有過較長時間的接觸,對這個班的學生都很熟悉。班裏有四個孩子,我總不由自主地在心裏把他們分為兩組,然後放到一起進行對比。
先說前兩個孩子,一個叫曉菲的女孩和一個叫小壯的男孩,這兩個孩子都學習努力,考試成績中上等,性格上既不張揚也不內向,上課不搗亂下課不惹是生非,在班裏屬於那種既被老師喜歡又容易被遺忘的人。
另一組是兩個男孩子,一個叫博一個叫成。博是個極為出色的學生,門門功課優秀,工作能力強,還特別有思想有見地,他是我見過為數不多的幾乎找不到缺點的那種孩子;成這個小男孩優缺點都明顯,總不好好完成作業,成績中等,但口才極好,總是表現得懶散,不過並不擾亂紀律。
這四個孩子引起我的注意和對比,是從他們的作文開始的。前兩個孩子,曉菲和小壯的作文我看過,字寫得雖不舒展但比較整齊,可寫作水平很差,內容貧乏,有許多語法錯誤,錯別字也比較多,這和他們平時還不錯的考試成績有較明顯的差距。他們每篇作文都被老師要求改來改去,他們認真地改著,一遍遍地抄著,但拿第四稿和第一稿對比,僅能看出改動痕跡,看不出進步;翻到下一篇作文,水平照舊。又翻了他們其他的作業本,分明都能感受到這倆孩子的努力和他們學習能力上的力不從心。
我基本上能判斷出他們是哪裏出了問題。
找這兩個孩子談過話。問他們的共同問題是:你經常讀課外書嗎?曉菲聽我這樣問,很不自在,告訴我說,她很想讀,但她爸爸不允許,怕影響她學習,就把家裏她可能看的書都鎖起來。她家有一份訂報紙贈送的《讀者》,她很喜歡這個雜誌,但每期來了,父母都想辦法藏起來不讓她看。小壯則表示他不喜歡讀課外書,除了幾本漫畫書,從來沒讀過其他什麽書。
我想這兩個孩子這樣下去真是可惜了,他們是這樣聽話,舍得用功,本該在學習上表現得更出色。於是分別約他們的家長談了一次話,目的是希望他們關注孩子的課外閱讀,通過課外閱讀來解決孩子學習困難的問題。
曉菲的爸爸說,孩子每天這麽用功學習,成績才保持中上等,要是再分了心去讀課外書,落到中等怎麽辦呢?小壯的媽媽認為讓小壯去閱讀是又給孩子增加了學習負擔,小壯一周上六個課外班和一個樂器班,周一到周日從來不休息,他家住得較遠,公交車上每天來回要兩個半小時,小壯每天隻能睡六個小時。所以他媽媽說,絕對不能再給他增加負擔了。
我告訴他們,這兩個孩子現在正在讀小學,每次考試成績高幾分低幾分不重要,目前他們的問題是學習能力不強,這才是真正的大問題,這會嚴重影響到將來的學習。不上那麽多課外班,不強求考試成績,讓他們有大量的課外閱讀,孩子才能從根本上減輕學習負擔,他們的學習能力才能提高,將來才能有真正的好成績。
我盡量把問題講得明白,他們當時也都表示認同我的建議。但後來我再找孩子們了解,情況一點沒變。曉菲的爸爸認為是因為家裏訂報紙招來《讀者》,引得孩子不安心學習,把訂報紙的贈品改成了牛奶。小壯本身就沒有讀書的願望,媽媽也不打算讓他有這個願望,隻是打算再給孩子報個跆拳道班,理由是孩子整天學習活動量少,上這個班既能運動又能學習防身,一舉兩得,我不知她從哪裏再為小壯擠出這個時間。而且我還了解到,小壯所上的幾個課外班中,有一個就是作文班。
和曉菲、小壯形成對比的是,博和成的作文都寫得特別好,通篇幾乎沒有一個錯別字和病句。博的字寫得整潔大氣,文章中總有獨到的視角和素材。成雖然字寫得不好,文中不時有勾劃,不整潔,並且他的各篇作文水平差異明顯,有的一看就寫得不認真,是應付差事,但有幾篇看來他是認真寫的,透過雜亂的卷麵細細讀來,能感覺出才情飛揚,讓人不由得心生讚歎。
我也和這兩個孩子單獨聊過,了解到他們都十分喜歡讀課外書。博的家裏有很多藏書。他讀了很多,以中外名著、曆史、自然方麵的為主,遠遠超出了他同齡人的閱讀量。成的父母做生意一般不在家,他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爺爺奶奶家沒電腦,電視也基本上不開,他沒事幹隻好去買很多書看。成讀得很雜,動物、科幻、偵探、武俠等,逮住什麽讀什麽。
這兩個孩子不光作文寫得好,各方麵都應付得輕鬆自如。博是個好學生卻不是個小學究,他喜歡足球,花很多的時間踢球;成雖然平時成績不太好,但用他班主任的話說,這個孩子,聰明著呢,現在這個成績是閉著眼睛學來的,他隻要好好學三天,就能考班裏前三名。
我離開這個班時,把電子郵箱給了孩子們,現在還和幾個學生保持聯係。他們現在已讀初三了,馬上要中考。博沒給我寫過信,但他的母親一直和我保持聯係,我們始終沒見過麵,通過網絡交流過一些兒童教育方麵的問題。博就讀於一所市重點學校,據他媽媽說博現在的學習仍然很好,基於他的學習成績和足球水平,已被確定保送到一所市屬最好的中學讀高中。曉菲一直和我聯係,她初中就讀的是一所普通中學,師資等各方麵都不太好。聽她說小壯、成也在這所學校,她和小壯的學習現在隻能保持中等,肯定考不上好高中;但成上了初三後著急了,懂得學習了,現在是年級前幾名的學生,還評了三好生。曉菲還說,她現在越來越不想學習了,覺得學習太難了。
幾個孩子在學習上的發展態勢大致已水落石出。
曉菲和小壯的家長肯定對孩子心生失望,他們為孩子做了那麽多,孩子的成績卻不理想,在這關鍵時候,不知他們又會想出什麽辦法來幫助孩子,基本可以肯定的是,他們更不會讓孩子去讀課外書了——由此,基本可以預測到的是,孩子不但眼前的中考很難取得好成績,在接下來的高中階段,學習也不會有什麽太大起色,乃至將來,他們一生的學習狀態都將是平庸而困難的。
而博和成,他們的學習能力已穩定地生成,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他們會更具主動性和把握能力。
四個孩子的故事講到這裏,我想說的問題已清楚了。
“魔杖”是什麽,就是課外閱讀。它有一種魔力,不顯山不露水地賦予孩子不同的能量——凡從小有大量課外閱讀的孩子,他的智力狀態和學習能力就會更好;凡缺少閱讀的孩子,學習能力一般都表現平凡;哪怕是寫作業的速度,一般來說他們也比那些閱讀多的同學要慢得多。
閱讀為什麽對孩子的智力和學習有這麽大的影響?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對青少年閱讀有很多研究,他對閱讀與學習能力的關係闡述得很多也很清晰。
他說:“三十年的經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良好的閱讀能力。”他從心理學的視角分析:“缺乏閱讀能力,將會阻礙和抑製腦的極其細微的連接性纖維的可塑性,使它們不能順利地保證神經元之間的聯係。誰不善閱讀,他就不善於思考。”[5]他指出缺乏閱讀的壞處:“為什麽有些學生在童年時期聰明伶俐、理解力強、勤奮好問,而到了少年時期,卻變得智力下降,對知識的態度冷淡,頭腦不靈活了呢?就是因為他們不會閱讀!”相比之下,“有些學生在家庭作業上下的功夫並不大,但他們的學業成績卻不差。這種現象的原因,並不完全在於這些學生有過人的才能。這常常是因為他們有較好的閱讀能力。而好的閱讀能力又反過來促進智力才能的發展。”[6]“凡是那些除了教科書什麽也不閱讀的學生,他們在課堂上掌握的知識就非常膚淺,並且把全部負擔都轉移到家庭作業上去。由於家庭作業負擔過重,他們就沒有時間閱讀科學書刊,這樣就形成一種惡性循環。”[7]
現代心理學對此已有很多研究和證實。梳理心理學代表人物皮亞傑、布魯納、奧蘇貝爾等人的學習理論,可以看到關鍵的兩點:一是思維發展與語言係統的發育有密切關係,二是學習新知識依賴已有的智力背景。“閱讀”是一種以語言符號為媒介,包含有豐富的、超越現實生活內容的活動,會讓閱讀者的“語言係統”發育得更好,同時可以讓他的“智力背景”更為豐富,從而使得他們的思維能力及學習新知識的能力更強。
做個形象的比喻:學習能力的構建好比蓋房子,“語言係統”就相當於工具,“智力背景”相當於工程背景(地基勘探水平、工程設計水平、工人技術水平、施工管理水平等無形但重要的內容)。有好的工具和完善的工程背景,整個蓋房子過程就是件比較輕鬆的事,也能保證質量;如果工具和背景都差,施工質量就可想而知了。
孩子在小學,甚至初中低年級時,僅僅依靠聰明是可以取得好成績的,但如果沒有閱讀墊底,年級越高會越力不從心。這正如簡單的建築工程對工具及背景條件要求不高,而越是宏大精美的工程,對工具及背景條件要求越高一樣。
我見過幾位非常苦惱的家長,他們的孩子原本學習成績不錯,學習也很努力,但令人不安的是,孩子在學習上的表現越來越不盡如人意。每當這種時候,我總會問一下孩子從小到大的課外閱讀情況。不出所料,這些孩子基本上都缺少課外閱讀。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另一些孩子,小時候成績可能並不出色,但由於他們有較好的課外閱讀,卻能做到後來者居上,到真正想學的時候,潛力就不可阻擋了。
小學,甚至初中,沒有真正的學業落後,也不存在絕對的成績優秀,一切都是可逆轉的。使情況發生逆轉的神奇力量就是課外閱讀。它真的像一根魔杖,越來越顯示出神奇的作用。
人們容易看到孩子變化的表象:一些孩子越來越喜歡學習,成績越來越好,就覺得孩子長大了懂事了,很欣慰;另一些孩子越來越不愛學習,成績越來越差,就覺得孩子怎麽越來越不懂事,越來越不自覺。人們很少能看到這種表象背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術原因,那就是課外閱讀。
事實是,每個孩子都是越來越懂事了。不同的是,閱讀多的孩子,學習能力強,當他有意識地主動去學習的時候,豐富的語言和智力背景就來幫忙了,他較好的學習能力使他隻要努力就會有成就感,這種成就感又能促使他更主動積極地去學習;而閱讀少的孩子,他語言和智力背景的蒼白使他學習能力羸弱,在越來越難的知識麵前,在越來越多的競爭麵前,他更多地體會著力不從心,他的挫折感越多,就越不自信,對學習就越沒有興趣。人是不能靠毅力和理性支撐很長時間的,他們很快表現出一路下滑,開始有意無意地逃避學習——這可能就是家長感覺到的孩子“越大越不懂事,越來越不愛學習了”。
為了讓孩子聰明又學習好,父母們都在傾盡全力,從懷孕開始就忙著吃這個補那個。營養對兒童大腦發育肯定有用,但無論吃多少好東西,都隻是一種加法手段。除極個別的超常兒童,所有出生後身體健康正常的孩子,他們最後在智力上的差異並不在這種物理手段上或生理因素上,而在啟蒙教育上。智力啟蒙最重要手段就是閱讀,它是一種乘法手段,可以讓兒童的聰慧以幾何級數遞增。
一些教師和家長不重視孩子的課外閱讀,是因為他們心裏總有擔心,孩子光完成學校課程學習已經很忙,考試考出好成績最要緊,讀課外書既浪費時間又影響學習,不合算。這種說法等同於在說,我急於從哈爾濱到廣州開會,哪裏有時間等四個小時後的飛機,火車馬上開了,我得趕快去擠火車——好像是那麽回事,實際上全錯了。
一把相同的種子,撒到地裏,有的得到合適的水分和充足的日照,有的既幹旱又曬不著太陽,最後差異當然會很大。閱讀就是智慧的水分和陽光。
我猜測會有一種質疑被提出來,難道經常讀書的人學習就一定好,不讀書的就一定不好?當然不是。我們在思考一個問題或表述一種現象時,不能把它絕對化。
如果所有文化或社會範疇中的“規律”都需要像數理定律那樣有100%的準確率才可被確認成立,那麽所有的社會規律都將不存在,所有的對話都無法進行。世界如此複雜,每件事情都和其他事情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所以也不能孤立地看待任何一種現象。比如“喝茶能有效預防癌症”的結論,和“愛喝茶的人也會得癌症”的現象並不形成衝突,因為癌症致病原因非常多,用後者否定前者是沒意義的。
我不敢說愛讀書的孩子學習一定好,但我可以肯定地說,從不讀課外書或很少讀課外書的孩子學習一定不會出色;一夥愛讀課外書的孩子和一夥不愛讀課外書的孩子相比,他們的學習差異一定非常明顯。
中小學學生中有一種叫“偏科”的現象,似乎對這裏談到的閱讀與學習能力的關係提出挑戰。尤其是一些男孩子,偏愛數理化,對語文、英語等文科類科目不感興趣,也很少閱讀,數理科目成績卻總是很好。
我見過一位初中生的家長,她甚至為她的孩子數學、物理學得好,特別不愛學語文而沾沾自喜,可能是覺得這樣就顯示出她的孩子聰明。我想,她的孩子如果隻是不喜歡語文課本身,但讀過很多課外書的話,她可以驕傲,說明孩子的潛力還是很大的;但如果孩子一直缺少閱讀,對語文課的厭倦是基於一直以來的語文能力低下,那就是件比較麻煩的事,恐怕總會有一天數、理科目要受到拖累。
我曾和某小學五年級一個班的同學有過較長時間的接觸,對這個班的學生都很熟悉。班裏有四個孩子,我總不由自主地在心裏把他們分為兩組,然後放到一起進行對比。
先說前兩個孩子,一個叫曉菲的女孩和一個叫小壯的男孩,這兩個孩子都學習努力,考試成績中上等,性格上既不張揚也不內向,上課不搗亂下課不惹是生非,在班裏屬於那種既被老師喜歡又容易被遺忘的人。
另一組是兩個男孩子,一個叫博一個叫成。博是個極為出色的學生,門門功課優秀,工作能力強,還特別有思想有見地,他是我見過為數不多的幾乎找不到缺點的那種孩子;成這個小男孩優缺點都明顯,總不好好完成作業,成績中等,但口才極好,總是表現得懶散,不過並不擾亂紀律。
這四個孩子引起我的注意和對比,是從他們的作文開始的。前兩個孩子,曉菲和小壯的作文我看過,字寫得雖不舒展但比較整齊,可寫作水平很差,內容貧乏,有許多語法錯誤,錯別字也比較多,這和他們平時還不錯的考試成績有較明顯的差距。他們每篇作文都被老師要求改來改去,他們認真地改著,一遍遍地抄著,但拿第四稿和第一稿對比,僅能看出改動痕跡,看不出進步;翻到下一篇作文,水平照舊。又翻了他們其他的作業本,分明都能感受到這倆孩子的努力和他們學習能力上的力不從心。
我基本上能判斷出他們是哪裏出了問題。
找這兩個孩子談過話。問他們的共同問題是:你經常讀課外書嗎?曉菲聽我這樣問,很不自在,告訴我說,她很想讀,但她爸爸不允許,怕影響她學習,就把家裏她可能看的書都鎖起來。她家有一份訂報紙贈送的《讀者》,她很喜歡這個雜誌,但每期來了,父母都想辦法藏起來不讓她看。小壯則表示他不喜歡讀課外書,除了幾本漫畫書,從來沒讀過其他什麽書。
我想這兩個孩子這樣下去真是可惜了,他們是這樣聽話,舍得用功,本該在學習上表現得更出色。於是分別約他們的家長談了一次話,目的是希望他們關注孩子的課外閱讀,通過課外閱讀來解決孩子學習困難的問題。
曉菲的爸爸說,孩子每天這麽用功學習,成績才保持中上等,要是再分了心去讀課外書,落到中等怎麽辦呢?小壯的媽媽認為讓小壯去閱讀是又給孩子增加了學習負擔,小壯一周上六個課外班和一個樂器班,周一到周日從來不休息,他家住得較遠,公交車上每天來回要兩個半小時,小壯每天隻能睡六個小時。所以他媽媽說,絕對不能再給他增加負擔了。
我告訴他們,這兩個孩子現在正在讀小學,每次考試成績高幾分低幾分不重要,目前他們的問題是學習能力不強,這才是真正的大問題,這會嚴重影響到將來的學習。不上那麽多課外班,不強求考試成績,讓他們有大量的課外閱讀,孩子才能從根本上減輕學習負擔,他們的學習能力才能提高,將來才能有真正的好成績。
我盡量把問題講得明白,他們當時也都表示認同我的建議。但後來我再找孩子們了解,情況一點沒變。曉菲的爸爸認為是因為家裏訂報紙招來《讀者》,引得孩子不安心學習,把訂報紙的贈品改成了牛奶。小壯本身就沒有讀書的願望,媽媽也不打算讓他有這個願望,隻是打算再給孩子報個跆拳道班,理由是孩子整天學習活動量少,上這個班既能運動又能學習防身,一舉兩得,我不知她從哪裏再為小壯擠出這個時間。而且我還了解到,小壯所上的幾個課外班中,有一個就是作文班。
和曉菲、小壯形成對比的是,博和成的作文都寫得特別好,通篇幾乎沒有一個錯別字和病句。博的字寫得整潔大氣,文章中總有獨到的視角和素材。成雖然字寫得不好,文中不時有勾劃,不整潔,並且他的各篇作文水平差異明顯,有的一看就寫得不認真,是應付差事,但有幾篇看來他是認真寫的,透過雜亂的卷麵細細讀來,能感覺出才情飛揚,讓人不由得心生讚歎。
我也和這兩個孩子單獨聊過,了解到他們都十分喜歡讀課外書。博的家裏有很多藏書。他讀了很多,以中外名著、曆史、自然方麵的為主,遠遠超出了他同齡人的閱讀量。成的父母做生意一般不在家,他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爺爺奶奶家沒電腦,電視也基本上不開,他沒事幹隻好去買很多書看。成讀得很雜,動物、科幻、偵探、武俠等,逮住什麽讀什麽。
這兩個孩子不光作文寫得好,各方麵都應付得輕鬆自如。博是個好學生卻不是個小學究,他喜歡足球,花很多的時間踢球;成雖然平時成績不太好,但用他班主任的話說,這個孩子,聰明著呢,現在這個成績是閉著眼睛學來的,他隻要好好學三天,就能考班裏前三名。
我離開這個班時,把電子郵箱給了孩子們,現在還和幾個學生保持聯係。他們現在已讀初三了,馬上要中考。博沒給我寫過信,但他的母親一直和我保持聯係,我們始終沒見過麵,通過網絡交流過一些兒童教育方麵的問題。博就讀於一所市重點學校,據他媽媽說博現在的學習仍然很好,基於他的學習成績和足球水平,已被確定保送到一所市屬最好的中學讀高中。曉菲一直和我聯係,她初中就讀的是一所普通中學,師資等各方麵都不太好。聽她說小壯、成也在這所學校,她和小壯的學習現在隻能保持中等,肯定考不上好高中;但成上了初三後著急了,懂得學習了,現在是年級前幾名的學生,還評了三好生。曉菲還說,她現在越來越不想學習了,覺得學習太難了。
幾個孩子在學習上的發展態勢大致已水落石出。
曉菲和小壯的家長肯定對孩子心生失望,他們為孩子做了那麽多,孩子的成績卻不理想,在這關鍵時候,不知他們又會想出什麽辦法來幫助孩子,基本可以肯定的是,他們更不會讓孩子去讀課外書了——由此,基本可以預測到的是,孩子不但眼前的中考很難取得好成績,在接下來的高中階段,學習也不會有什麽太大起色,乃至將來,他們一生的學習狀態都將是平庸而困難的。
而博和成,他們的學習能力已穩定地生成,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他們會更具主動性和把握能力。
四個孩子的故事講到這裏,我想說的問題已清楚了。
“魔杖”是什麽,就是課外閱讀。它有一種魔力,不顯山不露水地賦予孩子不同的能量——凡從小有大量課外閱讀的孩子,他的智力狀態和學習能力就會更好;凡缺少閱讀的孩子,學習能力一般都表現平凡;哪怕是寫作業的速度,一般來說他們也比那些閱讀多的同學要慢得多。
閱讀為什麽對孩子的智力和學習有這麽大的影響?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對青少年閱讀有很多研究,他對閱讀與學習能力的關係闡述得很多也很清晰。
他說:“三十年的經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良好的閱讀能力。”他從心理學的視角分析:“缺乏閱讀能力,將會阻礙和抑製腦的極其細微的連接性纖維的可塑性,使它們不能順利地保證神經元之間的聯係。誰不善閱讀,他就不善於思考。”[5]他指出缺乏閱讀的壞處:“為什麽有些學生在童年時期聰明伶俐、理解力強、勤奮好問,而到了少年時期,卻變得智力下降,對知識的態度冷淡,頭腦不靈活了呢?就是因為他們不會閱讀!”相比之下,“有些學生在家庭作業上下的功夫並不大,但他們的學業成績卻不差。這種現象的原因,並不完全在於這些學生有過人的才能。這常常是因為他們有較好的閱讀能力。而好的閱讀能力又反過來促進智力才能的發展。”[6]“凡是那些除了教科書什麽也不閱讀的學生,他們在課堂上掌握的知識就非常膚淺,並且把全部負擔都轉移到家庭作業上去。由於家庭作業負擔過重,他們就沒有時間閱讀科學書刊,這樣就形成一種惡性循環。”[7]
現代心理學對此已有很多研究和證實。梳理心理學代表人物皮亞傑、布魯納、奧蘇貝爾等人的學習理論,可以看到關鍵的兩點:一是思維發展與語言係統的發育有密切關係,二是學習新知識依賴已有的智力背景。“閱讀”是一種以語言符號為媒介,包含有豐富的、超越現實生活內容的活動,會讓閱讀者的“語言係統”發育得更好,同時可以讓他的“智力背景”更為豐富,從而使得他們的思維能力及學習新知識的能力更強。
做個形象的比喻:學習能力的構建好比蓋房子,“語言係統”就相當於工具,“智力背景”相當於工程背景(地基勘探水平、工程設計水平、工人技術水平、施工管理水平等無形但重要的內容)。有好的工具和完善的工程背景,整個蓋房子過程就是件比較輕鬆的事,也能保證質量;如果工具和背景都差,施工質量就可想而知了。
孩子在小學,甚至初中低年級時,僅僅依靠聰明是可以取得好成績的,但如果沒有閱讀墊底,年級越高會越力不從心。這正如簡單的建築工程對工具及背景條件要求不高,而越是宏大精美的工程,對工具及背景條件要求越高一樣。
我見過幾位非常苦惱的家長,他們的孩子原本學習成績不錯,學習也很努力,但令人不安的是,孩子在學習上的表現越來越不盡如人意。每當這種時候,我總會問一下孩子從小到大的課外閱讀情況。不出所料,這些孩子基本上都缺少課外閱讀。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另一些孩子,小時候成績可能並不出色,但由於他們有較好的課外閱讀,卻能做到後來者居上,到真正想學的時候,潛力就不可阻擋了。
小學,甚至初中,沒有真正的學業落後,也不存在絕對的成績優秀,一切都是可逆轉的。使情況發生逆轉的神奇力量就是課外閱讀。它真的像一根魔杖,越來越顯示出神奇的作用。
人們容易看到孩子變化的表象:一些孩子越來越喜歡學習,成績越來越好,就覺得孩子長大了懂事了,很欣慰;另一些孩子越來越不愛學習,成績越來越差,就覺得孩子怎麽越來越不懂事,越來越不自覺。人們很少能看到這種表象背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術原因,那就是課外閱讀。
事實是,每個孩子都是越來越懂事了。不同的是,閱讀多的孩子,學習能力強,當他有意識地主動去學習的時候,豐富的語言和智力背景就來幫忙了,他較好的學習能力使他隻要努力就會有成就感,這種成就感又能促使他更主動積極地去學習;而閱讀少的孩子,他語言和智力背景的蒼白使他學習能力羸弱,在越來越難的知識麵前,在越來越多的競爭麵前,他更多地體會著力不從心,他的挫折感越多,就越不自信,對學習就越沒有興趣。人是不能靠毅力和理性支撐很長時間的,他們很快表現出一路下滑,開始有意無意地逃避學習——這可能就是家長感覺到的孩子“越大越不懂事,越來越不愛學習了”。
為了讓孩子聰明又學習好,父母們都在傾盡全力,從懷孕開始就忙著吃這個補那個。營養對兒童大腦發育肯定有用,但無論吃多少好東西,都隻是一種加法手段。除極個別的超常兒童,所有出生後身體健康正常的孩子,他們最後在智力上的差異並不在這種物理手段上或生理因素上,而在啟蒙教育上。智力啟蒙最重要手段就是閱讀,它是一種乘法手段,可以讓兒童的聰慧以幾何級數遞增。
一些教師和家長不重視孩子的課外閱讀,是因為他們心裏總有擔心,孩子光完成學校課程學習已經很忙,考試考出好成績最要緊,讀課外書既浪費時間又影響學習,不合算。這種說法等同於在說,我急於從哈爾濱到廣州開會,哪裏有時間等四個小時後的飛機,火車馬上開了,我得趕快去擠火車——好像是那麽回事,實際上全錯了。
一把相同的種子,撒到地裏,有的得到合適的水分和充足的日照,有的既幹旱又曬不著太陽,最後差異當然會很大。閱讀就是智慧的水分和陽光。
我猜測會有一種質疑被提出來,難道經常讀書的人學習就一定好,不讀書的就一定不好?當然不是。我們在思考一個問題或表述一種現象時,不能把它絕對化。
如果所有文化或社會範疇中的“規律”都需要像數理定律那樣有100%的準確率才可被確認成立,那麽所有的社會規律都將不存在,所有的對話都無法進行。世界如此複雜,每件事情都和其他事情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所以也不能孤立地看待任何一種現象。比如“喝茶能有效預防癌症”的結論,和“愛喝茶的人也會得癌症”的現象並不形成衝突,因為癌症致病原因非常多,用後者否定前者是沒意義的。
我不敢說愛讀書的孩子學習一定好,但我可以肯定地說,從不讀課外書或很少讀課外書的孩子學習一定不會出色;一夥愛讀課外書的孩子和一夥不愛讀課外書的孩子相比,他們的學習差異一定非常明顯。
中小學學生中有一種叫“偏科”的現象,似乎對這裏談到的閱讀與學習能力的關係提出挑戰。尤其是一些男孩子,偏愛數理化,對語文、英語等文科類科目不感興趣,也很少閱讀,數理科目成績卻總是很好。
我見過一位初中生的家長,她甚至為她的孩子數學、物理學得好,特別不愛學語文而沾沾自喜,可能是覺得這樣就顯示出她的孩子聰明。我想,她的孩子如果隻是不喜歡語文課本身,但讀過很多課外書的話,她可以驕傲,說明孩子的潛力還是很大的;但如果孩子一直缺少閱讀,對語文課的厭倦是基於一直以來的語文能力低下,那就是件比較麻煩的事,恐怕總會有一天數、理科目要受到拖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