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誰說單身不快樂(1)
寫給單身的你:如何通往自己想要的幸福 作者:樂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一節單身的苦惱
很多單身女性的苦惱,往往並不是單身這事本身,而是單身需要麵對的兩座大山。
第一座大山:逼婚
有條新聞如是說,單身姑娘徐小妹哭訴自己“被催婚”,在網上曬了份保證書,白紙黑字曰:“本人定於26歲生日之前嫁出徐府,如屆時未嫁,將自卷鋪蓋,露宿街頭,特此為證!”而此事的導火索乃是老媽給她安排了一場相親,她爽約自己跑出去玩,老媽很生氣,後果很嚴重,為安撫老媽的情緒,姑娘就寫下這份人神共震的保證書。
姑娘這種無厘頭的做法真是世所罕見,但其中酸澀,離不開被逼婚的無奈。在浩浩蕩蕩的逼婚大軍中,最凶悍的無疑是單身女性的家人,而給單身女性帶來最大壓力的“罪魁禍首”,也正是他們。
不少女性單身朋友最常說的就是,每天跟老媽通電話,不管聊什麽,話題最後,老人家總能兜著“結婚”這事翻來覆去地繞,而最新流行的回應老媽的句型已普遍采取了大數據進行對抗:“國內離婚率不斷上升,2014年已經達到23.4%,北上廣已經接近30%,你是希望我保持單身,還是希望我結了再離呢?”
而逢年過節,網上最流行的生意之一,眾所周知,是租個男友或女友。對大齡單身女性而言,每年最擔心的就是過年回家怎樣麵對親友,經常從親戚那邊聽到的嘰嘰喳喳都集中在“女人過了30歲就隻能嫁離過婚的了”“再拖下去,給你介紹的人都沒了”等讓人感到無比煩躁的話。你如果沒有結婚,就好像欠了親戚一屁股債似的。然後,很多人就莫名其妙地,為了父母結婚,為了自己離婚。結果,嘿嘿,結婚後再離婚,就沒人催了。
第二座大山:輿論
將超過一定年齡未嫁的女性歸入“剩女”,打入另冊,與中國社會根深蒂固的“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文化觀依舊霸占思想上的主要地盤不無關係。而眾人的潛意識裏,也總要求人人都按照趨同的社會價值觀來生活,誰如果不這麽做,誰就違背了規律,人們就得評頭論足這人有什麽問題!
什麽叫輿論的壓力?就是你去翻朋友圈,到處都是曬幸福的曬娃的,你像屏蔽賣貨的一樣屏蔽掉她們?那你會發現,你隻能跟比你小五歲、十歲,甚至更多的單身妹做朋友,當然你盡可跟男的做哥們兒,然後會發現,人家女友會仇視你。你去跟同齡人聚會,人家都一家,總不能為了你,老是搞不帶家屬的聚會吧!然後你發現,人家叫你的次數越來越少,因為人家也覺得不該刺激你。你去參加個婚禮,出了錢還受刺激,旁邊年長的同事總是問:“啥時喝你的喜酒啊?紅包都備好了。”你隻能急中生智說“改天”,要不你會招來很多的說教,如果你還頑固不化,那麽人家背後會談論:“會不會這姑娘是拉拉啊?”如果你厚著臉皮說“我嫁不掉啊”,除了被評價為眼光太高外,還會有一群人讓你去相親,永無休止地進入惡性循環。
以上壓力,很難影響到我行我素的黃色性格。在本書的中部,已經通過“寫給不想單身的你”詳細分析過,能夠被以上這些壓力幹擾到的,多數都是紅色性格或藍色性格的女性。她們內心渴望婚姻,不願以別人的眼光和方式來完成自己的大事,而骨子裏有自己的一些追求,希望能夠堅守。
在這兩個問題上,對比東方和西方的文化差異,你會發現,在西方,大齡單身女性既沒有像國內這樣被關注,也少有人背後說三道四,更沒有“剩女”的提法和集體焦慮。這種與中國社會鮮明的對比,還是根源於不同社會文化背後的婚戀觀:
1.沒有按時結婚的觀念,不必過符合大多數人價值觀的生活
西方崇尚個人自由,人人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和自由,結婚、受法律保護的同居、戀愛式同居,甚至在某些國家同性也可合法結婚。所以,當一個人年齡很大了,還單身著,周圍人不會覺得有問題,更不會有為何還不結婚的猜測,甚至好些人到老,都沒找到中意的,就選擇獨身,大家一樣見多不怪。
2.在伴侶選擇上,更重視性格、愛好、價值觀,而非身高、相貌、年齡
老外征婚,多介紹自己的興趣愛好、性格、年齡要求,上下浮動十歲皆可,對方是否有小孩也不重要。他們喜歡的女性是有內容的、知識麵廣的、有趣的、成熟的。而國內,江湖上流傳著一種傳說,中年成功男人的理想,就是先離婚,再找個和女兒年齡差不多的!西方男人對獨立熟女的興趣和喜好,遠超過國內的男人。和國內帶著孩子的單身女性相比,在國外,一個人帶著孩子、堅強積極生活的女性,反而更受他們的尊重和愛慕。
3.老外崇尚獨立,反對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
老外無論男人還是女人,從小到大被要求獨立,而獨立又包括經濟獨立、精神獨立、思考獨立、人格獨立,人人以凡事靠自己為榮。而在國內,很多家庭從小給女孩潛移默化灌輸的就是你要琴棋書畫啊,你要知書達理啊,將來才可嫁個好老公啊。媒體自己一邊號稱要引導正確價值觀,一邊也不自知地淪為大眾觀點的附庸,為這股惡習推波助瀾,趨之若鶩地討論明星的婚姻是否惹人羨慕,並且總有辦法在最後將核心標準落在看誰的老公更有錢。而國外教育則倡導獨立,不願讓女人變成小鳥依人,他們認為,人生最重要的使命是清楚自己要什麽,並靠自己努力去獲得,絕不是把自己人生的希望寄托在另一半的身上。
第二節人一定要結婚嗎
過去這些年,我所見的很多婚姻悲劇,與人們準備進入婚姻時,腦袋的糨糊狀態不無關係,換句話說,很多人決定進入婚姻時,並不清楚自己為何選擇婚姻,也不明白婚姻意味著什麽。
在這些稀裏糊塗的理由中,為了結婚而結婚,算得上是最正常的。更奇葩的要結婚的想法,譬如,戀愛了就必須結婚,這種想法,就像親嘴了就一定會懷孕,純潔得令人驚訝;還有的,是為了想要當新娘的感覺,結果,多數都隻做了一天的公主夢就game over了,可憐小時候過家家沒玩夠;再有,害怕寂寞和孤單啊;不小心中招,必須奉子成婚啊;爹娘說不可以和那人在一起,為了表示抗爭,必須得結啊……還有些理由,讓人們掉入了自己挖的坑。比如:
·脫離苦海。為了脫離並不快樂的家庭或父母的管束,向往自己要的自由,結婚後,必定可讓自己換種生活方式,展開嶄新的生活。結果,新生活還不如舊生活舒心,所謂“剛出虎穴,又入狼窩”,為了跳出一個不快樂,慌忙不迭,饑不擇食,讓自己掉進一種更大的不快樂裏。
·找安全感。安全感這東西,完全是自己給自己的,但世上不少人都覺得安全感要靠別人給。別人不保護,怎麽安全啊?別人不在身邊,怎麽安心啊?別人不愛自己,怎麽能有依賴啊?別人不和我結婚,怎麽能踏實啊?結了婚,就套牢了,就是我的人了,這樣就安全了。把自己的幸福完全建立在與別人的聯結之上,最後聯結斷了,隻能責怪是別人偷走了自己的幸福。
·擺脫單身。多數人還不敢相信晚婚或不婚可成為一種成熟的選擇。眼角皺紋的催促、社會輿論的壓力、對高齡產婦的恐懼等,都會讓人們為了打破單身而結婚。人們嘴上雖說真正的愛與年齡無關,但一想到自己的年齡,好多人還是會恐慌,沒心思找一個可以吃得好(生活匹配)、睡得好(性和諧)、聊得好(精神共鳴)的另一半,寧願早搭巢穴。
類似這些五花八門的理由,說白了,都是屬於對婚姻沒想明白,看見人家入市,自己也稀裏糊塗地跟進。
所幸,在一個逐漸開始多元化的時代,我們的選擇也逐漸增多。今天,對婚姻,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敬而遠之。在發達國家,不少女性到了四十歲,依舊沒有結婚的打算,她們生活舒適、職業體麵、衣食無憂,意識到結婚生子和服侍男人將對這一切構成嚴重威脅,選擇結婚,無異於選擇某種形式的坐牢和犧牲。有不少女性很希望得到一位靈魂深處的伴侶,但假如沒有這樣一個人走進自己的生活,這些女性也並不打算退而求其次。
在我們爹娘的年代,隻要彼此人品ok,即便婚姻不爽,大家也能互相忍耐,彼此攙扶過活;而現代人對婚姻質量的要求更高,不像上一代,不願忍辱負重湊合的人越來越多。對有些人來說,婚姻已不是一個非經曆不可的過程,更多人開始認同“不婚也可幸福”。
目前,全球發達國家選擇不婚的人口已占總人口的1/4,在那些國家,大家非常尊重個人的婚姻選擇,很少有人會因自己選擇單身而受到外界和社會的指責。曾有香港媒體評論,隨著人類壽命的增加,人們已越來越難將古典情懷中的“天長地久”和“白頭偕老”進行到底。一位理論家曾說:“我不相信人們再能保持100年的一夫一妻製婚姻生活。我想也許在未來,我們會找到某種並非一夫一妻製,但大家都能接納的生活方式。”
很多單身女性的苦惱,往往並不是單身這事本身,而是單身需要麵對的兩座大山。
第一座大山:逼婚
有條新聞如是說,單身姑娘徐小妹哭訴自己“被催婚”,在網上曬了份保證書,白紙黑字曰:“本人定於26歲生日之前嫁出徐府,如屆時未嫁,將自卷鋪蓋,露宿街頭,特此為證!”而此事的導火索乃是老媽給她安排了一場相親,她爽約自己跑出去玩,老媽很生氣,後果很嚴重,為安撫老媽的情緒,姑娘就寫下這份人神共震的保證書。
姑娘這種無厘頭的做法真是世所罕見,但其中酸澀,離不開被逼婚的無奈。在浩浩蕩蕩的逼婚大軍中,最凶悍的無疑是單身女性的家人,而給單身女性帶來最大壓力的“罪魁禍首”,也正是他們。
不少女性單身朋友最常說的就是,每天跟老媽通電話,不管聊什麽,話題最後,老人家總能兜著“結婚”這事翻來覆去地繞,而最新流行的回應老媽的句型已普遍采取了大數據進行對抗:“國內離婚率不斷上升,2014年已經達到23.4%,北上廣已經接近30%,你是希望我保持單身,還是希望我結了再離呢?”
而逢年過節,網上最流行的生意之一,眾所周知,是租個男友或女友。對大齡單身女性而言,每年最擔心的就是過年回家怎樣麵對親友,經常從親戚那邊聽到的嘰嘰喳喳都集中在“女人過了30歲就隻能嫁離過婚的了”“再拖下去,給你介紹的人都沒了”等讓人感到無比煩躁的話。你如果沒有結婚,就好像欠了親戚一屁股債似的。然後,很多人就莫名其妙地,為了父母結婚,為了自己離婚。結果,嘿嘿,結婚後再離婚,就沒人催了。
第二座大山:輿論
將超過一定年齡未嫁的女性歸入“剩女”,打入另冊,與中國社會根深蒂固的“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文化觀依舊霸占思想上的主要地盤不無關係。而眾人的潛意識裏,也總要求人人都按照趨同的社會價值觀來生活,誰如果不這麽做,誰就違背了規律,人們就得評頭論足這人有什麽問題!
什麽叫輿論的壓力?就是你去翻朋友圈,到處都是曬幸福的曬娃的,你像屏蔽賣貨的一樣屏蔽掉她們?那你會發現,你隻能跟比你小五歲、十歲,甚至更多的單身妹做朋友,當然你盡可跟男的做哥們兒,然後會發現,人家女友會仇視你。你去跟同齡人聚會,人家都一家,總不能為了你,老是搞不帶家屬的聚會吧!然後你發現,人家叫你的次數越來越少,因為人家也覺得不該刺激你。你去參加個婚禮,出了錢還受刺激,旁邊年長的同事總是問:“啥時喝你的喜酒啊?紅包都備好了。”你隻能急中生智說“改天”,要不你會招來很多的說教,如果你還頑固不化,那麽人家背後會談論:“會不會這姑娘是拉拉啊?”如果你厚著臉皮說“我嫁不掉啊”,除了被評價為眼光太高外,還會有一群人讓你去相親,永無休止地進入惡性循環。
以上壓力,很難影響到我行我素的黃色性格。在本書的中部,已經通過“寫給不想單身的你”詳細分析過,能夠被以上這些壓力幹擾到的,多數都是紅色性格或藍色性格的女性。她們內心渴望婚姻,不願以別人的眼光和方式來完成自己的大事,而骨子裏有自己的一些追求,希望能夠堅守。
在這兩個問題上,對比東方和西方的文化差異,你會發現,在西方,大齡單身女性既沒有像國內這樣被關注,也少有人背後說三道四,更沒有“剩女”的提法和集體焦慮。這種與中國社會鮮明的對比,還是根源於不同社會文化背後的婚戀觀:
1.沒有按時結婚的觀念,不必過符合大多數人價值觀的生活
西方崇尚個人自由,人人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和自由,結婚、受法律保護的同居、戀愛式同居,甚至在某些國家同性也可合法結婚。所以,當一個人年齡很大了,還單身著,周圍人不會覺得有問題,更不會有為何還不結婚的猜測,甚至好些人到老,都沒找到中意的,就選擇獨身,大家一樣見多不怪。
2.在伴侶選擇上,更重視性格、愛好、價值觀,而非身高、相貌、年齡
老外征婚,多介紹自己的興趣愛好、性格、年齡要求,上下浮動十歲皆可,對方是否有小孩也不重要。他們喜歡的女性是有內容的、知識麵廣的、有趣的、成熟的。而國內,江湖上流傳著一種傳說,中年成功男人的理想,就是先離婚,再找個和女兒年齡差不多的!西方男人對獨立熟女的興趣和喜好,遠超過國內的男人。和國內帶著孩子的單身女性相比,在國外,一個人帶著孩子、堅強積極生活的女性,反而更受他們的尊重和愛慕。
3.老外崇尚獨立,反對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
老外無論男人還是女人,從小到大被要求獨立,而獨立又包括經濟獨立、精神獨立、思考獨立、人格獨立,人人以凡事靠自己為榮。而在國內,很多家庭從小給女孩潛移默化灌輸的就是你要琴棋書畫啊,你要知書達理啊,將來才可嫁個好老公啊。媒體自己一邊號稱要引導正確價值觀,一邊也不自知地淪為大眾觀點的附庸,為這股惡習推波助瀾,趨之若鶩地討論明星的婚姻是否惹人羨慕,並且總有辦法在最後將核心標準落在看誰的老公更有錢。而國外教育則倡導獨立,不願讓女人變成小鳥依人,他們認為,人生最重要的使命是清楚自己要什麽,並靠自己努力去獲得,絕不是把自己人生的希望寄托在另一半的身上。
第二節人一定要結婚嗎
過去這些年,我所見的很多婚姻悲劇,與人們準備進入婚姻時,腦袋的糨糊狀態不無關係,換句話說,很多人決定進入婚姻時,並不清楚自己為何選擇婚姻,也不明白婚姻意味著什麽。
在這些稀裏糊塗的理由中,為了結婚而結婚,算得上是最正常的。更奇葩的要結婚的想法,譬如,戀愛了就必須結婚,這種想法,就像親嘴了就一定會懷孕,純潔得令人驚訝;還有的,是為了想要當新娘的感覺,結果,多數都隻做了一天的公主夢就game over了,可憐小時候過家家沒玩夠;再有,害怕寂寞和孤單啊;不小心中招,必須奉子成婚啊;爹娘說不可以和那人在一起,為了表示抗爭,必須得結啊……還有些理由,讓人們掉入了自己挖的坑。比如:
·脫離苦海。為了脫離並不快樂的家庭或父母的管束,向往自己要的自由,結婚後,必定可讓自己換種生活方式,展開嶄新的生活。結果,新生活還不如舊生活舒心,所謂“剛出虎穴,又入狼窩”,為了跳出一個不快樂,慌忙不迭,饑不擇食,讓自己掉進一種更大的不快樂裏。
·找安全感。安全感這東西,完全是自己給自己的,但世上不少人都覺得安全感要靠別人給。別人不保護,怎麽安全啊?別人不在身邊,怎麽安心啊?別人不愛自己,怎麽能有依賴啊?別人不和我結婚,怎麽能踏實啊?結了婚,就套牢了,就是我的人了,這樣就安全了。把自己的幸福完全建立在與別人的聯結之上,最後聯結斷了,隻能責怪是別人偷走了自己的幸福。
·擺脫單身。多數人還不敢相信晚婚或不婚可成為一種成熟的選擇。眼角皺紋的催促、社會輿論的壓力、對高齡產婦的恐懼等,都會讓人們為了打破單身而結婚。人們嘴上雖說真正的愛與年齡無關,但一想到自己的年齡,好多人還是會恐慌,沒心思找一個可以吃得好(生活匹配)、睡得好(性和諧)、聊得好(精神共鳴)的另一半,寧願早搭巢穴。
類似這些五花八門的理由,說白了,都是屬於對婚姻沒想明白,看見人家入市,自己也稀裏糊塗地跟進。
所幸,在一個逐漸開始多元化的時代,我們的選擇也逐漸增多。今天,對婚姻,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敬而遠之。在發達國家,不少女性到了四十歲,依舊沒有結婚的打算,她們生活舒適、職業體麵、衣食無憂,意識到結婚生子和服侍男人將對這一切構成嚴重威脅,選擇結婚,無異於選擇某種形式的坐牢和犧牲。有不少女性很希望得到一位靈魂深處的伴侶,但假如沒有這樣一個人走進自己的生活,這些女性也並不打算退而求其次。
在我們爹娘的年代,隻要彼此人品ok,即便婚姻不爽,大家也能互相忍耐,彼此攙扶過活;而現代人對婚姻質量的要求更高,不像上一代,不願忍辱負重湊合的人越來越多。對有些人來說,婚姻已不是一個非經曆不可的過程,更多人開始認同“不婚也可幸福”。
目前,全球發達國家選擇不婚的人口已占總人口的1/4,在那些國家,大家非常尊重個人的婚姻選擇,很少有人會因自己選擇單身而受到外界和社會的指責。曾有香港媒體評論,隨著人類壽命的增加,人們已越來越難將古典情懷中的“天長地久”和“白頭偕老”進行到底。一位理論家曾說:“我不相信人們再能保持100年的一夫一妻製婚姻生活。我想也許在未來,我們會找到某種並非一夫一妻製,但大家都能接納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