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國首富比爾·蓋茨和股神沃倫·巴菲特聯合發起的“捐贈承諾”行動,2010年9月來到中國。這一行動自2010年6月發起,至今已有40位億萬富翁承諾把自己的過半財產捐獻給慈善事業。其中蓋茨夫婦承諾把大多數財富用於夫婦倆創辦的慈善基金會,而巴菲特打算隻留自己財富的1%。這一“捐贈承諾”並不具有法律效力,隻是一種道德約束,富豪們可以用任意方式進行捐贈。根據發起人蓋茨和巴菲特的估計,該行動將有可能籌到6000億美元善款。目前已經響應的40位億萬富豪中,僅一位華裔,不知巴菲特的中國之行是否能得到更多回應?


    讓中國富豪裸捐,不如讓他們私奔?


    巴菲特這次來中國可能是找錯人了。要讓中國的企業家把99%的財產捐出去,那是不可能的,那簡直是天方夜譚。我們中國沒有這個傳統。


    (嘉賓介紹:李銀,資深媒體人)


    王牧笛:咱們有日子沒聊巴菲特和比爾·蓋茨了,咱們不聊他們,不意味著他們不重要,也不意味著他們沒新聞。最近,這兩位仁兄在美國聯合了40個億萬富翁,搞了一個叫“捐獻承諾”的大行動,而且,2010年9月份要來中國。中美在很多領域都有過對話,那在慈善領域的對話又是怎樣的一種景象呢?


    咱們先來看一個短片:由美國首富比爾·蓋茨和股神沃倫·巴菲特聯合發起的“捐贈承諾”行動,2010年9月來到中國。這一行動自2010年6月發起,至今已有40位億萬富翁承諾把自己的過半財產捐獻給慈善事業。其中蓋茨夫婦承諾把大多數財富用於夫婦倆創辦的慈善基金會,而巴菲特打算隻留自己財富的1%。這一“捐贈承諾”並不具有法律效力,隻是一種道德約束,富豪們可以用任意方式進行捐贈。根據發起人蓋茨和巴菲特的估計,該行動將有可能籌到6000億美元善款。目前已經響應的40位億萬富豪中,僅一位華裔,不知巴菲特的中國之行是否能得到更多回應?王牧笛:有網友說,巴菲特這次來中國可能是找錯人了。我看也是,他最多能找到什麽人呢?比如說,他喜歡的王傳福,或者跟他吃過飯的段永平和趙丹陽,可能這幾個人會回應一下。


    郎鹹平:他們不會捐99%的。


    李銀:我覺得有一部分香港企業家可能會回應,比如說李嘉誠。


    王牧笛:對,李嘉誠現在是要把基金會當做自己的第三個兒子來培養。


    郎鹹平:但他捐的這個規模遠遠不能跟這些人比,這些人捐的都是他們財產的99%。這在我們看來,簡直是不可想象的事。


    李銀:你要讓中國的企業家把99%的財產捐出去,那是不可能的,那簡直是天方夜譚。


    王牧笛:而且,他們來了能不能找到這些中國的富豪都是個問題,因為很多都是隱身的。


    郎鹹平:這個時候搞不好他就不來了,對不對?


    李銀:我這兒倒有一個辦法,讓胡潤出馬,他的富豪榜一出來,按公布的富豪榜挨個找就可以了。我在2004年的時候,就根據那年公布的榜單去采訪,真找到不少人,還是挺有用的。


    郎鹹平:不過也不要批評富人。叫我們捐99%,我們也不會捐的。我們中國沒有這個傳統。


    王牧笛:所以,你看網友開玩笑說,你要讓中國的富人去裸捐,還不如直接讓他私奔算了。


    李銀:情況不一樣,中國的富人為什麽不能裸捐?因為他要生活,他要給他還有家人足夠的保障,比如說醫療啊,還有子女在成長中的費用,包括教育這些,都是需要錢的,你讓他怎麽裸捐?


    王牧笛:最近,美國的媒體把比爾·蓋茨稱作比爾·蓋茨2.0。什麽意思呢?意思是說,退休之後的比爾·蓋茨華麗轉身,開始做慈善了,是一個升級版的比爾·蓋茨。但是我們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在美國做慈善好像不光是企業家行為,有點像全民行動。這個要請教教授,美國人怎麽那麽熱衷做慈善呢?


    郎鹹平:美國企業家也好,政治家也好,譬如說我們談過的戈爾,他卸任之後也搞了一個基金會,是搞環保的,還拍了個環保的紀錄片。但是,我們是把這個所謂的慈善簡單地解釋成救難救災了,比如說汶川大地震。


    王牧笛:有點項目製的感覺。


    郎鹹平:我們搞的是項目融資這個概念,可美國不是的。我念個數據給你聽,2008年美國慈善捐款額高達3076.5億美元,占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2%,而且,其中75%來自個人的捐款。中國呢?慈善捐款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還不到萬分之五。所以你可以看出來這個差別非常大,美國是全民慈善,我們隻是少數。而且,我覺得我們對整個慈善的理解是完全錯誤的。我舉個例子,我們看看《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對慈善的定義:從同情、憐憫或宗教信仰出發,對貧弱者以金錢或物品相助,或者提供其他一些實際援助的社會事業……帶有濃重的宗教和迷信,其目的是為了做好事求善報;慈善者通常把慈善事業看作是一種施舍……它隻是對少數人的一種暫時的、消極的救濟……它的社會效果存有爭議。我不敢相信這是《中國大百科全書》的解釋。


    李銀:這是什麽時候的版本?聽起來就像是佛家勸人捐香火錢的。


    郎鹹平:但是,如果用英文翻譯的話,你看原文怎麽講的?慈善的意思是對人類的熱愛;為增加人類的福利所做的努力。通過救濟、援助或者捐贈等等這些手段來達到對人類的熱愛或增加人類的福利。而我們《中國大百科全書》的這個解釋是把別人的手段當成目的了,慈善的目的是對人類的熱愛,是為了增進人類的福利,我們連這個都沒有搞清楚。


    王牧笛:從英語的詞源或者從定義上看,慈善和捐善是有區別的,是兩個不同的英文詞,而且這兩個的區別有點像中國那個古語,“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西方,可能大家認為,給人一條魚讓他過日子,還不如教會他一種捕魚的技術。所以它有了基金會,有了一種源源不斷生錢的方式。


    郎鹹平:對,不過我想透過這個機會和各位朋友談一個新概念,就是說美國為什麽全民慈善,而且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在我們看來,這是個非常奇怪的事情。普通老百姓慈善捐款、做義工比例非常高。75%的美國老百姓都捐款,30%是直接從工資裏麵扣掉的。而且,美國的義工數量達到總人口的57%,你總不能說這57%都是有錢人吧,而且平均每周工作4個小時,折算下來,他們所創造的價值和每年的慈善捐款一樣多,這太可怕了。他們的動力哪裏來的呢?據我們判斷,是基督教精神。當然,我們談基督教,隻是就事論事,我隻是非常中立地、實事求是地談談。我們認為這是美國宗教所推動的一種力量。我舉個例子,美國90%的人自稱相信上帝,美國國歌裏有“上帝保佑美國”之類的詞,對不對?總統就職的時候,要按著《聖經》發誓。甚至大家到法院去做證人的時候,也要先向《聖經》發誓。所有總統的演說的結尾都是“god bless america”,就是“上帝保佑美國”的意思,而美元上麵也印著“in god we trust”,就是“我們信任上帝”。國會兩個院——眾議院、參議院的會議都是以牧師的祈禱開始的。哈佛、耶魯這些名校也都是由教會創辦的。所以,我們發現美國基督教是無所不在的。可是我覺得非常有意思的是什麽呢?我們實事求是談問題,就是我們中國企業家常常說的,中國企業家有原罪。


    王牧笛:所謂的第一桶金。


    郎鹹平:可是美國的富人也有天生的罪惡,也有原罪的問題,但是這個原罪,是基督教給他定義的原罪。整個基督教文化對財主是仇視的,因此,慢慢演變出一種什麽樣的思維呢?我們也查了資料,就是鋼鐵大王卡耐基1889年在一個叫做《財富的福音》的書裏麵說的,他說“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但是,我們想的和他完全不一樣。還有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也說“唯有奉獻社會才能去除心中的自私,使得人類靈魂的偉大之處得到解放”。你要曉得,這些其實都是《聖經》裏麵一些話的翻版,你可以想象到《聖經》對他們影響有多大。


    李銀:歸根結底,《聖經》裏有一句話叫“施比受有福”。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一句話。它的意思是說,施舍給別人才能帶給自己福氣。但換句話來說,中國有佛教,也有很多信教的人,他們說“好善樂施”,也在做善事,可他們的模式是什麽呢?是捐香火錢給寺廟、塑金身,還有捐香火、放生。


    王牧笛:對,所以在中國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很多寺廟都是富可敵國。而且這些捐給寺廟的錢是可以免稅的,這就是在不同的宗教傳統的影響下,不同的民族,或者不同的國家對財富觀的不同的理解。構成美國當下精神的一個核心,叫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這個所謂新教倫理其實是18世紀中葉,美國一個著名的布道家約翰·衛斯理對清教徒精神的一個概述,它的意思是說,我們要拚命地掙錢、拚命地省錢、拚命地捐錢。


    李銀:他們認為這是美德。


    我們的企業家為什麽“自私”


    日本人如果有事情的話,他們就會找公司,因為它有公司文化、社團文化。美國人有事情會找國家。但中國人要是出了什麽事兒,隻會找家庭,這種小單位的意識其實跟我們中國傳統的小農經濟是有關係的。


    郎鹹平:你剛剛講的這個清教徒很有意思的。比如說,有個英文叫做wasp,翻譯成中文就是白種盎格魯踩隹搜非褰掏降暮笠幔就是17世紀坐“五月花”到美國去的那些清教徒。這些清教徒幹的就是你說的這種事。這些清教徒的後裔都以他們的祖先,也就是當年坐“五月花”來到美國的那些人為榮。在英國殖民地時代,美國沒有任何的社會救助,也不能抽稅,因為它還沒有憲法,所以美國人的社區怎麽辦呢?他們就互相幫助。這種所謂的社區文化,就是會賺錢的人拿自己的錢來幫助自己的朋友。


    王牧笛:隻能是愛鄰如己。


    李銀:我覺得這也是有曆史因素的。你看日本,日本人如果有事情的話,他們就會找公司,因為它有公司文化、社團文化。美國人有事情會找國家。但中國人要是出了什麽事兒,隻會找家庭,這種小單位的意識其實跟我們中國傳統的小農經濟是有關係的。


    郎鹹平:對,沒錯,這就是因為文化跟曆史的傳統不同。所以你看,比如說美國最早的慈善家,也是有名的憲法起草者之一——本傑明·富蘭克林,他就通過大量捐款來改善自己的社區,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同時為社區做義工、提供服務。正是因為這種文化被傳承下來,所以我們看到,現在美國57%的老百姓做過義工,每周4個小時的義務勞動,他們所創造的價值跟他們每年的捐款是一樣多的,這多可怕。


    李銀:這是慈善的一種。


    郎鹹平:對,這就是整個美國文化的傳承。


    王牧笛:而且這種傳統之下,他們對財富的理解也很有意思,比如說企業家特別是一些知名的企業家,他們認為他們不是財富的擁有者,上帝才是擁有者,他們隻是代上帝來管這些財富,一旦他們管不了或者說退休了之後,就會把這些財富拿出來,讓更加有能力的人來管它。


    郎鹹平:巴菲特如果到中國來的話,他會發現他跟我們中國人是無法溝通的。這不是對與錯的問題,而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文化。中國自古是個苦難的國家,我們跟歐洲,還有美國是不一樣的,它們的自然災難是很少的。透過這個,你可以理解我們中國的老百姓有一種極度的不安全感,因此他必須積累大量的財富。


    李銀:不單是老百姓。


    郎鹹平:企業家也有不安全感,他有原罪的問題,還有外在壓力的問題,所以說大家都比較自私,這個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基本上我們是以家庭為單位的,一旦碰到災難,怎麽辦呢?你不可能是一個國家一起跑,一個村一起跑,肯定是隻能帶著老婆、孩子一家人一起跑,所以說家族非常重要。正是因為家族在困難的時候是捆綁在一起的,所以他的錢財是要留給家人的,因為他要照顧他的家人,這完全可以理解。


    王牧笛:要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多地傳承下去。


    郎鹹平:對。因為在碰到災難的時候,家族幾乎負擔著我們整個社會所有的功能。比如說你失業了,那誰養你呢?當然是你的爸爸、媽媽,也就是你的家族在養你。因此這種對家族的回饋是非常重要的,你隻有對家族回饋,使家族壯大起來,家族裏的每一個人才能得到保障。所以我們跟美國是完全不一樣的,不能用美國的故事來評判自己,這是不對的。但是你要曉得,我們中國這種以小農經濟、以家庭為主的係統在維持社會治安方麵起了多麽大的作用?它對社會的穩定有非常大的貢獻。家庭這種互相幫助的做法解決了多少關於失業的困難啊,但是如果在美國的話,家庭能這樣幫助你嗎?我告訴你,在美國如果你這個人失業了,你就要靠國家來救助你。


    李銀:救助金。


    郎鹹平:在中國是父母來救助你,兄弟姐妹救助你,這一點美國人就做不到了。李銀:就是減輕國家負擔吧。


    郎鹹平:對,減輕國家負擔。我們雖然不捐錢,但是到最後你發現這個係統還挺好,幫國家省了不少錢,對不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們的誠信與危機(財經郎眼06)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郎鹹平 王牧笛 王今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郎鹹平 王牧笛 王今等並收藏我們的誠信與危機(財經郎眼06)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