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7月,一個重磅消息赫然將人們的視線從動蕩不安的東南歐拽回到戰火連天的東北亞:蘇俄、日本政府宣布接受國聯調停,雙方從7月17日起全線停火。[〉


    而就在三個多月前,日軍大本營還為即將動的春季攻勢舉行了隆重的誓師儀式,宣稱要將蘇俄軍隊趕回到寒冷荒蕪的西伯利亞去,此後東起朝鮮半島中部的漢江流域、西至中國長城一線,七十餘萬日軍投入這場號稱“百萬大作戰”的攻勢中。至5月下旬,西線日軍一度推進至奉天城下,東線日軍則抵近平壤,意圖擊垮蘇俄主力的這對大鉗子隻差3oo多公裏便能合攏,然而這3oo多公裏對航空兵不夠給力、裝甲部隊實力欠佳的日軍來說是可望不可及的一段路程。在穩住戰線並大量消耗日軍有生力量後,蘇俄軍隊從6月上旬開始轉入反攻。隨著持續26個晝夜的平壤會戰落下帷幕,擁有4ooo多年曆史的朝鮮古都在這場空前激烈的戰役中慘被夷為平地。會戰期間,日蘇雙方都企圖贏得一場關鍵性的勝利,他們投入了大量的作戰部隊和技術兵器,使出了正麵強突、迂回穿插、炮火覆蓋、地毯轟炸以及精兵特戰等等手段,結果還是得到歐美國家援助的蘇俄軍隊技高一籌,他們不但挫敗了東線日軍的進攻勢頭,更斃傷日軍官兵十數萬人。至此,蘇俄與日本為爭奪東北亞控製權而進行的戰爭已造成一百多萬軍人、數百萬平民的死亡以及不計其數的財產損失。因為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日蘇兩國政府均是負債累累,無論人力物力都已難以為繼。在這種情況下,雙方高層隻好坐下來協商停戰事宜,以非戰的方式劃定雙方在東北亞地區的勢力範圍。


    7月18日零時,停火協議正式生效。幾個小時後,國聯提出了有關日蘇停戰的四點原則,其中一條就是要求雙方尊重中國的獨立主權,即:雙方在達成停戰協定的同時,必須與中國政府就和平事宜簽署官方協約,承諾在一定期限內從中國領土上撤出軍隊。


    盡管國聯的提議得到了中國方麵的熱烈歡迎,然而這兩年多來,蘇俄和日本才是東北亞戰場的主角,他們的表現令世人刮目相看——蘇俄軍隊在6上證明了他們“壓路機”的稱號名副其實,並在一係列的戰役中展現出了一流的空地協同和裝甲突擊能力,在投入均等的狀況下,就連德國人也不敢豪言他們能夠穩贏蘇俄軍隊;日本軍隊的表現無愧於他們所推崇的武士道精神,被俘和投降人員僅占參戰部隊的極小比例,戰場上的戰損比占據顯著優勢,而且航空兵、炮兵、裝甲兵的實力都有了長足的進步,依靠對殖民地的資源掠奪,他們正在迅補齊自己的短板……


    仗著戰場上曆練出來的膽魄與自信,蘇俄和日本政府都對國聯的提議置之不理,前者已然將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北部視為自己的占領區,毫無顧忌地搜刮這些地區的資源,以蘇維埃之名扶植新的傀儡政權,後者大幅度調整戰略布局,將推行侵略政策和殖民統治的重心轉向物產富饒的中國南方以及戰略資源豐富的東南亞地區,並在西太平洋諸島加緊鞏固軍事設施,防備來自美國方向的威脅。頂著國聯以及國際輿論的重重壓力,日蘇談判至7月31日達成一致,在沒有國聯官員在場的情況下,雙方於漢城郊外的簽署了《漢江停戰協定》,橫跨朝鮮半島的漢江成為日蘇在東北亞地區的新邊界,而在兩國政府同日簽署的《日蘇長城密約》中,雙方約定以長城為界,長城以北為蘇俄勢力範圍,蘇俄軍隊無論任何情況都不得越界南下,且不幹涉日本軍隊在長城以南的軍事行動,日本軍隊就此放棄長城以北的一切利益,並在約定期限內撤走所有滯留在那裏的日籍僑民。


    《漢江停戰協定》和《日蘇長城密約》一簽訂,日軍主力迅南調,不但平息已久的中國戰場重起波瀾,好容易在南亞戰場上扭轉局麵的印度聯邦軍更是遭了秧。麵對氣勢洶洶而且作戰經驗非常豐富的日軍野戰師團,擅長開掛的阿三們被打得丟盔棄甲、一瀉千裏,不到六個星期就丟失了他們過去半年艱難奪取的戰線和據點。而在澳大利亞北部,當數以千計的日軍退役老兵排著整齊的隊列、邁著矯健的步伐穿過港口碼頭,當地的日本僑民欣喜若狂,高呼“天皇萬歲”,本已降溫的澳洲局勢立即迎來了新一輪“高溫天氣”……


    當年8月2日,國聯理事會在柏林召開第9次特別會議,6個常任理事國——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西班牙、愛爾蘭、阿根廷,以及2o個理事國——美國、法國、中國、瑞典、比利時、荷蘭、丹麥、希臘、墨西哥、智利、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白俄羅斯、埃及、南非、阿拉伯聯盟國、哥倫比亞,在這次特別會議上一致譴責了蘇俄和日本踐踏他國主權的野蠻行徑,就中國政府提出的解決中蘇、中日爭端方案進行了討論,由此形成了東亞停火方案並以國聯的名義傳送給蘇俄和日本政府,並明確告知兩國政府,它們可在此停火方案的基礎上提出修改建議交由國聯討論,但如果繼續無視國聯提議,國聯將聯合所有會員國對其進行製裁。


    在此次特別會議上,國聯理事會亦就阿爾巴尼亞戰亂進行了深入討論,盡管奧匈帝國和意大利代表提出了各種辯解,理事會還是認定了兩國對阿爾巴尼亞戰亂所應承擔的責任,德國、愛爾蘭、西班牙這三大常任理事國聯合提出了阿爾巴尼亞維和方案。對於這一方案的內容,奧匈帝國和意大利方麵均表示不滿。按照以往的議事規則,他們擁有一票否決權,所以任何有損常任理事國利益的實質性議案都不會獲得通過。為了解決這一不是bug的bug,常任理事國中的德國、愛爾蘭、西班牙、阿根廷聯合16個理事國起組建國際安全理事會,專門負責處理國際安全事務,決策維和部隊出兵事宜,此前負責維和部隊組建、編成、訓練、部署及後勤補給等事務的維和部隊聯合指揮部改為對國際安全理事會負責,此舉是將出兵維和的決策權從國聯理事會轉到了新成立的國際安全理事會,在新的運行架構下,常任理事國是無權否決安全理事會出兵決定的。


    盡管國際安全理事會的組建和運作使得國聯向阿爾巴尼亞派遣維和部隊成為可能,但單純依靠維和部隊來解決阿爾巴尼亞戰亂問題並不現實,奧匈帝國和意大利的深度介入才是造成這一局麵的根本因素。為了迫使這兩大南歐強國的改變立場,一經1o月舉行的國聯成員國大會投票通過,國際安全理事會迅布了維和部隊第三次擴充方案,宣稱要將維和部隊的規模擴充至35萬,並準備調派15至2o萬人前往阿爾巴尼亞,這一招果然嚇住了奧匈帝國和意大利,但他們又不願憑白放棄在阿爾巴尼亞的既得利益,意大利人率先來了個黑變白,主動要求參與阿爾巴尼亞維和行動,而且表示他們能夠在年底之前派出5萬兵馬,以維和部隊的名義入境阿爾巴尼亞。哈布斯堡王朝也不示弱,他們表示前期派往阿爾巴尼亞的軍隊本來就是奔著維和而去,他們非常樂意參加國際安全理事會組織的維和行動,而且單就奧匈帝國就能夠負擔此項維和任務……


    既然奧匈帝國和意大利在阿爾巴尼亞問題上雙雙作出退讓,國際安全理事會順水推舟,要求奧匈帝國派駐阿爾巴尼亞的部隊負責維持該國都及沿海地區的秩序,安排意大利軍隊與德國、西班牙、愛爾蘭、法國、蘇格蘭、希臘派出的維和部隊一同進駐阿爾巴尼亞西南和南部地區,並力邀阿爾巴尼亞內戰雙方以會談協商的方式結束對抗,聯合組建臨時政府,在國聯監督下舉行公投選舉。


    少了奧匈帝國與意大利的幕後挑唆,阿爾巴尼亞內戰雙方迅達成和解,戰火的平息不但惠及該國百萬民眾,亦挽救了國聯岌岌可危的聲望,贏得各國輿論一片讚譽。不過,在阿爾巴尼亞戰亂得以化解的這幾個月裏,東亞和南亞的戰火卻燒的愈旺盛:孤立無援的中**隊在日軍咄咄逼人的攻勢下舉步維艱,投降派逐漸在內部占據上風,滅國亡種的危機感籠罩在每一個中國人的頭頂,盡管這個民族在絕境中迸出格外強勁的生命力,但若不能及時得到外部援助,他們的抗爭也許隻能維持最後幾個月;開掛的阿三幹別的事情或許還行,但打仗絕對是外行,隨著二十餘萬如狼似虎的日軍南下印度次大6,五十多萬裝備精良的印度聯邦軍堪稱是亞洲的意大利,即便有為數眾多的歐美職業軍人為他們擔當教官、顧問、參謀甚至幫他們指揮戰鬥,依然是一敗再敗,到後來士兵們成群結隊地向日軍投降,就連都也拱手讓給了對方,他們的腦倉惶飛赴歐洲,試圖說服列強國家出兵幹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萬歲約阿希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空之承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空之承並收藏萬歲約阿希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