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爆竹聲聲辭舊歲,喜氣洋洋迎新年,天空恭祝這裏的每一位小夥伴運勢如虹,勢不可擋!
******
幹燥的荒漠,空氣中仿佛連一個水分子也沒有,陽光不受遮擋地照耀著大地,似乎隻有生命力最頑強的雜草能夠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但視野中除了沙礫和石塊還能夠找出幾樣異物來,例如半埋在沙堆中的飛機殘骸,蒙布破爛不堪,金屬骨架暴露在外,死去的飛行員臉朝下趴在不遠處,軀體已經風化成了幹屍,皮靴不翼而飛,衣褲口袋也有被翻過的痕跡,隨身攜帶的手槍以及救生包也不見蹤影;例如廢棄的卡車,駕駛室周圍滿是碎玻璃,泄了氣的輪胎鬆散地包裹著輪轂,木質的車廂欄板留有連串的彈孔,車廂裏雜亂堆放著幾個殘缺不全的空木箱……
這裏是西亞,兩河流域曾經誕生過燦爛的古巴比倫文化,波斯帝國的鐵騎從這裏出發,踏足歐陸、席卷亞非,創造繁華盛世。現如今,它因數之不盡的石油寶藏和無休止的戰火而受世人關注。
視線投向庫姆河畔,奧斯曼土耳其鮮紅的星月旗在高高的旗杆上迎風飄揚,克虜伯造的榴彈炮整齊排列在開闊地帶,頭戴土耳其帽的炮手們高高挽起袖子,汗流浹背地操炮射擊。每當震耳炮聲響起,滾滾沙塵彌漫,片刻過後,響亮的爆炸聲從對岸傳來,林立的煙柱又會多出幾根。在同一個場景中,頭戴護耳型鋼盔、身穿原野灰色作戰服的德軍士兵利用機械工具搭建跨河浮橋,一長列塗刷著鐵十字徽標的鋼鐵戰車以及滿載步兵的半履帶軍車正等待渡河,在他們頭頂,每隔半小時就會有一隊帶有黑白紅或綠白紅塗裝的戰機呼嘯而過,向那座燃燒的城市投下炸彈,而衣著齊整、佩飾鮮豔的意大利騎兵則下馬待命,他們身旁是一匹匹碩壯矯健的駿馬,馬拉式輕型野戰炮和水冷重機槍正準備跟隨騎兵一同進攻……
1932年底,德土意聯軍對波斯軍隊固守的庫姆城發動了無差別的轟炸和炮擊,這在西方世界引發了一場爭議,因為城裏不僅有全副武裝的波斯士兵,更有數以萬計的無辜平民。
波斯國,這個在蘇俄和美英支持下建立起來的西亞國家並不被大多數國家所承認,在同盟國陣營的輿論下更是血腥殘暴的存在。大戰結束後,波斯帝國故地盡為德國和奧斯曼土耳其所侵占,當地居民不堪外族統治,從20年代初期開始了“驅逐外敵、複興波斯”的抵抗活動。武裝勢力主要在靠近蘇俄的北部地區和接壤英屬印度的東部地區,繼而形成了親蘇和親英兩大武裝派別。至1930年,兩股武裝幾經會談終於達成聯盟,從而為建立波斯國奠定了基礎。1932年10月,波斯人在馬什哈德宣布建國,隨即集結四萬兵力圍攻當時由奧斯曼土耳其軍隊駐防的軍事據點庫姆。在同盟國援軍抵達之前,蓄謀已久的波斯軍隊依靠內應幫助攻破土軍防線,擊斃土軍兩千餘人,俘獲近三千人,隨後製造了聳人聽聞的庫姆血案——兩千多名土耳其戰俘遭到波斯軍隊的無情屠殺,據說無一人幸存。
為報複波斯人的暴行,奧斯曼土耳其集結重兵進攻庫姆,但前兩次攻勢都被裝備精良且訓練有素的波斯軍隊主力所挫敗,波斯國頓時聲威大震,各地民眾群起響應,武裝起義烽火遍地,在兩河流域和波斯灣北岸地區掀起了反同盟國的*。因石油的生產、運輸以及提煉設施遭到破壞,整個波斯地區的石油產量短期之內下降了20%,而石油產量占全球七成多的美國借機在國際市場上掀起了一場油價大戰,使得歐洲市場上的原油價格一度飆升到1932年平均值的160%。
在此之前,德國、奧斯曼土耳其已與蘇俄締結和平條約,同盟國每年從高加索石油產區獲得的石油從高峰期的900多萬噸下降到了300萬噸,而且大部分輸油管線和裝船港口都處在蘇俄軍隊的眼皮底下,一旦雙方卷入戰爭,同盟國要麽投入重兵奪回對高加索地區的控製,要麽休想再從這裏獲得一滴石油,因而波斯灣產油區對同盟國陣營特別是軍事和工業需要大量石油的德國意義愈發重大。
另一方麵,自從大戰結束以來,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對波斯灣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石油勘探,具有商業開采價值的油田數量增加到了37座,至30年代初期,已經投入商業開采的達到32座,年出產石油量超過2200萬噸,大約百分之八十由德國企業開采,其餘百分之二十由奧斯曼土耳其、意大利、愛爾蘭投資開采。在同一時期,英國和荷蘭在東南亞的石油開采量僅有800萬噸。如若美、英、蘇俄支持的大波斯國收複故地,同盟國陣營在波斯灣的戰略利益必然受到極大的損害,這是柏林、羅馬、伊斯坦布爾都不願意看到的,所以德國和意大利先後向波斯地區增派部隊,至1932年底,部署在西亞的同盟國正規軍已達70多萬,德國投入現役總兵力的六分之一,意大利投入七分之一,而奧斯曼土耳其派駐波斯地區的軍隊占到了陸軍現役部隊的近半數!
隨著同盟國三強的聯手進攻,曆史悠久的庫姆城在現代武器的摧殘下淪為了一片廢墟,數萬民眾背井離鄉,穿過沙漠和戈壁逃往邊境地區。占領庫姆後,聯軍繼續向波斯國首府馬什哈德挺進,並動用遠程轟炸機對其進行大規模轟炸,來自蘇、英、美等國的誌願者駕駛波斯國外購的戰鬥機進行攔截。1933年1月下旬,馬什哈德上空爆發了多場激烈空戰,多國誌願者以較小的代價擊落同盟國聯軍五十多架轟炸機,使得同盟諸國朝野震動。通過戰場調查,德國和意大利軍方意識到現有轟炸機存在自衛防禦能力不足的缺點,無論小編隊活動還是大編隊出擊都難以應對戰鬥機的阻擊,遂向本國航空企業下發了研製新型轟炸機的要求,多種型號的雙發、三發、四發轟炸機將因此登上曆史舞台。
軍事上的受挫使得同盟國對四國聯盟敵意驟增,德國政府首先向英國政府提出正式照會,要求其嚴格履行在1916年簽署的波斯協定和1927年簽署的有關雙方互不在對方勢力範圍支持鼓動反抗力量的備忘錄,立即停止對波斯國的各種援助,無限期關閉英印邊境通往波斯國的陸上通道,英國政府表麵接受,暗地裏卻在繼續加大對波斯國的支援。
在先期簽署巴庫協定期間,德國與蘇俄簽訂了一份秘密備忘錄,約定德國不再支持愛沙尼亞的*主義者,蘇俄的人員和裝備不以任何形式越界進入波斯地區,雙方和平共處,互不侵犯,而此番蘇俄的武器和誌願者大量加入波斯軍隊,使得德國政府非常惱火,並對布爾什維克主義者履行外交協定的誠意產生了極大的不信任,德*方因此對20年代中期製定的對蘇作戰方案進行了重新修訂,並以增發國債的方式籌措軍資,為陸軍大規模采購機械化的軍事裝備——僅愛爾蘭出產的半履帶式戰車就一口氣訂購了2000輛。
對於美國政府卷入波斯爭端,德國政府采取了圍魏救趙的策略,他們公開指責美*隊在墨西哥內戰期間犯下了一係列反人道主義罪行,而且肆意踐踏兩次海牙國際公約所通過的多項條款,因而主張成立國際軍事法庭進行調查和審判,迫使美國政府在外交場合進行辯駁和反擊,從而牽製了美國政府的精力。與此同時,德國煽動阿根廷和巴拉圭就曆史遺留的領土爭端向烏拉圭發難,從而在南美洲製造緊張局勢,進一步分散美國政府乃至國際輿論的注意力。
1933年2月底,同盟國聯軍以傷亡兩萬多人的代價攻克波斯國首府馬什哈德,盡管得到的隻是一座空城,同盟國卻藉此大造聲勢,在心理上給予波斯人沉重打擊。在同盟*隊的嚴酷絞殺下,波斯各地的武裝起義很快趨於平息,此前因生產和運輸設施受到破壞而減產的油田也得到了恢複,加上愛爾蘭政府宣布巴林新油田投產,每年將穩定出產50萬噸原油,歐洲人重拾信心,及時挫敗了美國在國際原油市場上掀起的風浪。
國際原油市場發生大幅度動蕩,高度依賴原油進口的國家受傷最深。30年代初,日本本土及北方諸島出產的石油連本國海軍的日常需要都不能滿足,重工業發展和交通設施對油料的需求基本依靠進口,短短兩個月的油價戰爭,日本政府及企業的損失數以億計,原本就處在經濟蕭條期的形勢更是雪上加霜,為此日本不得不減少海軍艦艇的出海訓練,對民用汽油實行嚴格的配給製度,並將城市電力供應削減了四成以上,日本朝野對原油產地的垂涎猶如一頭愈發饑餓的狼,帶刺的柵欄也擋不住它對於肥羊的渴求。盡管美國政府在油價大幅波動期間仍以協議價格向日本提供了數十萬噸原油,使得日本的重要工業設施不至於完全停擺,日本政府對美國人操控國際油價的能力是又羨慕又痛恨。
在此背景下,德日兩國代表在波斯灣的一艘德*艦上進行了為期六天的會晤,期間以密碼電報與本國政府進行了反複溝通,就雙方在對美英采取外交和軍事行動期間的義務進行了明確,並約定兩國日後以印度洋中部為界劃分勢力範圍。這份秘密協定使得德國有了同時對抗美英蘇三國的底氣,亦令日本得以放心大膽地從英荷這兩個沒落舊帝國手中奪取聲盛產石油和橡膠的東南亞。
******
幹燥的荒漠,空氣中仿佛連一個水分子也沒有,陽光不受遮擋地照耀著大地,似乎隻有生命力最頑強的雜草能夠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但視野中除了沙礫和石塊還能夠找出幾樣異物來,例如半埋在沙堆中的飛機殘骸,蒙布破爛不堪,金屬骨架暴露在外,死去的飛行員臉朝下趴在不遠處,軀體已經風化成了幹屍,皮靴不翼而飛,衣褲口袋也有被翻過的痕跡,隨身攜帶的手槍以及救生包也不見蹤影;例如廢棄的卡車,駕駛室周圍滿是碎玻璃,泄了氣的輪胎鬆散地包裹著輪轂,木質的車廂欄板留有連串的彈孔,車廂裏雜亂堆放著幾個殘缺不全的空木箱……
這裏是西亞,兩河流域曾經誕生過燦爛的古巴比倫文化,波斯帝國的鐵騎從這裏出發,踏足歐陸、席卷亞非,創造繁華盛世。現如今,它因數之不盡的石油寶藏和無休止的戰火而受世人關注。
視線投向庫姆河畔,奧斯曼土耳其鮮紅的星月旗在高高的旗杆上迎風飄揚,克虜伯造的榴彈炮整齊排列在開闊地帶,頭戴土耳其帽的炮手們高高挽起袖子,汗流浹背地操炮射擊。每當震耳炮聲響起,滾滾沙塵彌漫,片刻過後,響亮的爆炸聲從對岸傳來,林立的煙柱又會多出幾根。在同一個場景中,頭戴護耳型鋼盔、身穿原野灰色作戰服的德軍士兵利用機械工具搭建跨河浮橋,一長列塗刷著鐵十字徽標的鋼鐵戰車以及滿載步兵的半履帶軍車正等待渡河,在他們頭頂,每隔半小時就會有一隊帶有黑白紅或綠白紅塗裝的戰機呼嘯而過,向那座燃燒的城市投下炸彈,而衣著齊整、佩飾鮮豔的意大利騎兵則下馬待命,他們身旁是一匹匹碩壯矯健的駿馬,馬拉式輕型野戰炮和水冷重機槍正準備跟隨騎兵一同進攻……
1932年底,德土意聯軍對波斯軍隊固守的庫姆城發動了無差別的轟炸和炮擊,這在西方世界引發了一場爭議,因為城裏不僅有全副武裝的波斯士兵,更有數以萬計的無辜平民。
波斯國,這個在蘇俄和美英支持下建立起來的西亞國家並不被大多數國家所承認,在同盟國陣營的輿論下更是血腥殘暴的存在。大戰結束後,波斯帝國故地盡為德國和奧斯曼土耳其所侵占,當地居民不堪外族統治,從20年代初期開始了“驅逐外敵、複興波斯”的抵抗活動。武裝勢力主要在靠近蘇俄的北部地區和接壤英屬印度的東部地區,繼而形成了親蘇和親英兩大武裝派別。至1930年,兩股武裝幾經會談終於達成聯盟,從而為建立波斯國奠定了基礎。1932年10月,波斯人在馬什哈德宣布建國,隨即集結四萬兵力圍攻當時由奧斯曼土耳其軍隊駐防的軍事據點庫姆。在同盟國援軍抵達之前,蓄謀已久的波斯軍隊依靠內應幫助攻破土軍防線,擊斃土軍兩千餘人,俘獲近三千人,隨後製造了聳人聽聞的庫姆血案——兩千多名土耳其戰俘遭到波斯軍隊的無情屠殺,據說無一人幸存。
為報複波斯人的暴行,奧斯曼土耳其集結重兵進攻庫姆,但前兩次攻勢都被裝備精良且訓練有素的波斯軍隊主力所挫敗,波斯國頓時聲威大震,各地民眾群起響應,武裝起義烽火遍地,在兩河流域和波斯灣北岸地區掀起了反同盟國的*。因石油的生產、運輸以及提煉設施遭到破壞,整個波斯地區的石油產量短期之內下降了20%,而石油產量占全球七成多的美國借機在國際市場上掀起了一場油價大戰,使得歐洲市場上的原油價格一度飆升到1932年平均值的160%。
在此之前,德國、奧斯曼土耳其已與蘇俄締結和平條約,同盟國每年從高加索石油產區獲得的石油從高峰期的900多萬噸下降到了300萬噸,而且大部分輸油管線和裝船港口都處在蘇俄軍隊的眼皮底下,一旦雙方卷入戰爭,同盟國要麽投入重兵奪回對高加索地區的控製,要麽休想再從這裏獲得一滴石油,因而波斯灣產油區對同盟國陣營特別是軍事和工業需要大量石油的德國意義愈發重大。
另一方麵,自從大戰結束以來,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對波斯灣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石油勘探,具有商業開采價值的油田數量增加到了37座,至30年代初期,已經投入商業開采的達到32座,年出產石油量超過2200萬噸,大約百分之八十由德國企業開采,其餘百分之二十由奧斯曼土耳其、意大利、愛爾蘭投資開采。在同一時期,英國和荷蘭在東南亞的石油開采量僅有800萬噸。如若美、英、蘇俄支持的大波斯國收複故地,同盟國陣營在波斯灣的戰略利益必然受到極大的損害,這是柏林、羅馬、伊斯坦布爾都不願意看到的,所以德國和意大利先後向波斯地區增派部隊,至1932年底,部署在西亞的同盟國正規軍已達70多萬,德國投入現役總兵力的六分之一,意大利投入七分之一,而奧斯曼土耳其派駐波斯地區的軍隊占到了陸軍現役部隊的近半數!
隨著同盟國三強的聯手進攻,曆史悠久的庫姆城在現代武器的摧殘下淪為了一片廢墟,數萬民眾背井離鄉,穿過沙漠和戈壁逃往邊境地區。占領庫姆後,聯軍繼續向波斯國首府馬什哈德挺進,並動用遠程轟炸機對其進行大規模轟炸,來自蘇、英、美等國的誌願者駕駛波斯國外購的戰鬥機進行攔截。1933年1月下旬,馬什哈德上空爆發了多場激烈空戰,多國誌願者以較小的代價擊落同盟國聯軍五十多架轟炸機,使得同盟諸國朝野震動。通過戰場調查,德國和意大利軍方意識到現有轟炸機存在自衛防禦能力不足的缺點,無論小編隊活動還是大編隊出擊都難以應對戰鬥機的阻擊,遂向本國航空企業下發了研製新型轟炸機的要求,多種型號的雙發、三發、四發轟炸機將因此登上曆史舞台。
軍事上的受挫使得同盟國對四國聯盟敵意驟增,德國政府首先向英國政府提出正式照會,要求其嚴格履行在1916年簽署的波斯協定和1927年簽署的有關雙方互不在對方勢力範圍支持鼓動反抗力量的備忘錄,立即停止對波斯國的各種援助,無限期關閉英印邊境通往波斯國的陸上通道,英國政府表麵接受,暗地裏卻在繼續加大對波斯國的支援。
在先期簽署巴庫協定期間,德國與蘇俄簽訂了一份秘密備忘錄,約定德國不再支持愛沙尼亞的*主義者,蘇俄的人員和裝備不以任何形式越界進入波斯地區,雙方和平共處,互不侵犯,而此番蘇俄的武器和誌願者大量加入波斯軍隊,使得德國政府非常惱火,並對布爾什維克主義者履行外交協定的誠意產生了極大的不信任,德*方因此對20年代中期製定的對蘇作戰方案進行了重新修訂,並以增發國債的方式籌措軍資,為陸軍大規模采購機械化的軍事裝備——僅愛爾蘭出產的半履帶式戰車就一口氣訂購了2000輛。
對於美國政府卷入波斯爭端,德國政府采取了圍魏救趙的策略,他們公開指責美*隊在墨西哥內戰期間犯下了一係列反人道主義罪行,而且肆意踐踏兩次海牙國際公約所通過的多項條款,因而主張成立國際軍事法庭進行調查和審判,迫使美國政府在外交場合進行辯駁和反擊,從而牽製了美國政府的精力。與此同時,德國煽動阿根廷和巴拉圭就曆史遺留的領土爭端向烏拉圭發難,從而在南美洲製造緊張局勢,進一步分散美國政府乃至國際輿論的注意力。
1933年2月底,同盟國聯軍以傷亡兩萬多人的代價攻克波斯國首府馬什哈德,盡管得到的隻是一座空城,同盟國卻藉此大造聲勢,在心理上給予波斯人沉重打擊。在同盟*隊的嚴酷絞殺下,波斯各地的武裝起義很快趨於平息,此前因生產和運輸設施受到破壞而減產的油田也得到了恢複,加上愛爾蘭政府宣布巴林新油田投產,每年將穩定出產50萬噸原油,歐洲人重拾信心,及時挫敗了美國在國際原油市場上掀起的風浪。
國際原油市場發生大幅度動蕩,高度依賴原油進口的國家受傷最深。30年代初,日本本土及北方諸島出產的石油連本國海軍的日常需要都不能滿足,重工業發展和交通設施對油料的需求基本依靠進口,短短兩個月的油價戰爭,日本政府及企業的損失數以億計,原本就處在經濟蕭條期的形勢更是雪上加霜,為此日本不得不減少海軍艦艇的出海訓練,對民用汽油實行嚴格的配給製度,並將城市電力供應削減了四成以上,日本朝野對原油產地的垂涎猶如一頭愈發饑餓的狼,帶刺的柵欄也擋不住它對於肥羊的渴求。盡管美國政府在油價大幅波動期間仍以協議價格向日本提供了數十萬噸原油,使得日本的重要工業設施不至於完全停擺,日本政府對美國人操控國際油價的能力是又羨慕又痛恨。
在此背景下,德日兩國代表在波斯灣的一艘德*艦上進行了為期六天的會晤,期間以密碼電報與本國政府進行了反複溝通,就雙方在對美英采取外交和軍事行動期間的義務進行了明確,並約定兩國日後以印度洋中部為界劃分勢力範圍。這份秘密協定使得德國有了同時對抗美英蘇三國的底氣,亦令日本得以放心大膽地從英荷這兩個沒落舊帝國手中奪取聲盛產石油和橡膠的東南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