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詔國有蠱蟲,會召喚術,這兩大邪術雖然厲害,卻也並非無往不利。蠱蟲和召喚而來的那些動物都怕火,不管在何處紮營,須讓人在營地周圍挖一條溝,在裏麵點上火。”
“南詔國領兵之人是阿其那,但是監軍卻是大公主,阿其那與大公主素來是水火不容的,離間計可以用,但一定得想到一個良策之後才能用,若是用的不好,卻定然會適得其反,不如不用。”
“南詔國境內雖然多密林和沼澤,但是卻也並非全然沒有空隙,比如這裏。”柳傳銘在地圖上圈出了一個位置。
昭陽目光落在了那處:“滄浪江?”
柳傳銘頷首:“南詔國的人對密林和沼澤的地形熟悉,卻因為南詔國山多且高,百姓大多生活在山上,日常用水多取自山上的小溪和泉眼,因而大多不善水性,這是個機會。”
昭陽聞言,忍不住苦笑了一聲:“南詔國的士兵不善水性,可咱們楚國的士兵也並非擅長啊?”
柳傳銘看了昭陽一眼:“在我生病之前就聽君墨說起過,南詔國若是進攻,他勢必會向北燕和東明求助,怎麽?沒有發出國書?”
不等昭陽回答,柳傳銘便又接著道:“南詔國國土貧瘠,一直野心勃勃地想要擴張領土,唇亡齒寒的道理大家都懂,想必若是向東明和北燕求助,東明和北燕也不會袖手旁觀。北燕與我國本就簽訂過友好盟約,且又是咱們楚國的姻親,想必不會有太大的問題。東明國嘛,倒是說不準……”
頓了頓,又道:“東明國興許不會出兵襄助,隻是向他們要一兩個擅長水戰的將領應當不難。將將領要了過來,訓練一支水師,將咱們南麵臨海的幾座城池的軍隊調遷過來,再將軍中擅長水性的人一並組織在一起,倒也並非不可能。”
昭陽頷首,心中想著,此前君墨倒似乎說過,已經寫了國書向東明和北燕求助,隻是都已經這麽久了,卻不知為何還沒有動靜,她明日裏倒是可以問一問太後,此事究竟是什麽情況。
柳傳銘又與昭陽說了一些建議,昭陽一一記了下來,祖孫二人一直聊到天色漸黑,昭陽才離開了太尉府回了府。
第二日一早早朝之上,劉平安果真當著朝中文武百官的麵請命去邊關參與此次戰役,太後一早便得了昭陽的信,便冊封了他為威武將軍,讓他盡快前往邊關。
早朝過後,便去問了太後關於向北燕和東明國求助的事情。
太後聞言,神情一頓,帶著幾分漫不經心:“此事我倒是並不怎麽知曉,不過都這麽久了,應當也快又回音了吧。”
倒是如太後所言,東明國和北燕先後有了回應。
東明國倒是痛快的,不僅送來了信兒,還送來了幾個擅長訓練水師的將領,卻說東明國臨海的城池極多,年關將至,海上海寇盛行,軍隊是暫時沒法借調以增援南詔國了。
昭陽倒也並不意外,心中也並不怎麽失落。
隻是昭陽報以希望的北燕國卻是讓昭陽失望了,倉央提出,要北燕國出兵也可,隻是北燕國與南詔國並不相鄰,尚且隔了一個西蜀國,出兵的話,無法從北燕國的領土上與楚國一同對南詔國形成夾擊之勢,因而須得調兵從楚國經過,抵達楚國與南詔國邊關,而後與楚國一同對抗南詔國。
這樣一來,若是到時候擊退了南詔國,楚國卻反過來針對北燕國,將北燕國送來的援軍留在了楚國,北燕國便會受到重創。
為了防止這種情形發生,北燕國需要楚國以鎮國長公主為質,將長公主送往北燕國暫住一段時日,等著北燕國與楚國一同擊退了南詔國,北燕大軍返回北燕國之後,方歸還人質。
昭陽瞧見北燕送來的國書上的這些內容之時,忍不住咬了咬唇,將手中的國書揉作一團。
其實北燕國提出這樣的要求也並非是無理取鬧,他們的顧慮亦是有可能發生。隻是在知曉了倉央對她的心思之後,她卻有些躊躇了。
太後覷了一眼昭陽的神色,將那國書接了過去,笑了笑道:“北燕國倒是會選人,若是選咱們楚國的哪位王爺公主的,我倒是會毫不猶豫地送過去,哪怕是選了我,我也不會猶豫。隻是,我的昭陽如今可是朝中的支柱,若是你走了,這朝堂上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我可應付不過來。不理會他就是了,他不願意出兵就算了,咱們再另想別的法子。”
昭陽知曉太後隻是為了寬慰她,便笑了笑,點了點頭,不再多言。
太後又道:“先將東明國的幾位將軍送過去吧。”
昭陽又輕輕頷首,卻有些心不在焉的。
兩人正說著話,卻又聽到外麵傳來稟報聲:“啟稟太後娘娘,啟稟長公主,西蜀國派來了使臣,已經入宮,正在殿外求見。”
昭陽與太後皆是一愣,兩人麵麵相覷,昭陽亦是蹙了蹙眉:“西蜀國怎麽突然派了使臣來了?”
雖心中不解,卻也揚聲叫人將人帶了進來。
來的卻是位老朋友。
“西蜀國端王給楚國太後、長公主請安了。”曲涵臉上帶著笑,抬起手來拱了拱手。
昭陽心下愈發納罕了,西蜀國派使臣來本就奇怪了,這使臣竟然還是曲涵。
心中雖然詫異,麵上卻仍舊神色淡然:“倒是有些時日不見端王爺了,不知端王爺這次前來,所為何事呀?”
曲涵的目光落在昭陽身上,又笑了一笑,卻並未立刻回答昭陽的問題:“是有些時日沒見著長公主了,聽聞長公主膝下又添了一對雙生子,倒是尚未給長公主道聲賀呢。老朋友一場,我這兒準備一些給孩子們的見麵禮,待會兒我便讓人送到府上。”
“多謝端王爺。”昭陽淺笑盈盈。
曲涵這才又接著道:“聽聞如今南詔國與楚國正交戰,也聽說楚國派人去北燕國和東明國求助,雖然不知那兩國是如何回複的,隻是我此次前來,是為了告訴長公主和太後娘娘,西蜀國願意襄助楚國,將南詔國趕回他自己的領地。”
“南詔國領兵之人是阿其那,但是監軍卻是大公主,阿其那與大公主素來是水火不容的,離間計可以用,但一定得想到一個良策之後才能用,若是用的不好,卻定然會適得其反,不如不用。”
“南詔國境內雖然多密林和沼澤,但是卻也並非全然沒有空隙,比如這裏。”柳傳銘在地圖上圈出了一個位置。
昭陽目光落在了那處:“滄浪江?”
柳傳銘頷首:“南詔國的人對密林和沼澤的地形熟悉,卻因為南詔國山多且高,百姓大多生活在山上,日常用水多取自山上的小溪和泉眼,因而大多不善水性,這是個機會。”
昭陽聞言,忍不住苦笑了一聲:“南詔國的士兵不善水性,可咱們楚國的士兵也並非擅長啊?”
柳傳銘看了昭陽一眼:“在我生病之前就聽君墨說起過,南詔國若是進攻,他勢必會向北燕和東明求助,怎麽?沒有發出國書?”
不等昭陽回答,柳傳銘便又接著道:“南詔國國土貧瘠,一直野心勃勃地想要擴張領土,唇亡齒寒的道理大家都懂,想必若是向東明和北燕求助,東明和北燕也不會袖手旁觀。北燕與我國本就簽訂過友好盟約,且又是咱們楚國的姻親,想必不會有太大的問題。東明國嘛,倒是說不準……”
頓了頓,又道:“東明國興許不會出兵襄助,隻是向他們要一兩個擅長水戰的將領應當不難。將將領要了過來,訓練一支水師,將咱們南麵臨海的幾座城池的軍隊調遷過來,再將軍中擅長水性的人一並組織在一起,倒也並非不可能。”
昭陽頷首,心中想著,此前君墨倒似乎說過,已經寫了國書向東明和北燕求助,隻是都已經這麽久了,卻不知為何還沒有動靜,她明日裏倒是可以問一問太後,此事究竟是什麽情況。
柳傳銘又與昭陽說了一些建議,昭陽一一記了下來,祖孫二人一直聊到天色漸黑,昭陽才離開了太尉府回了府。
第二日一早早朝之上,劉平安果真當著朝中文武百官的麵請命去邊關參與此次戰役,太後一早便得了昭陽的信,便冊封了他為威武將軍,讓他盡快前往邊關。
早朝過後,便去問了太後關於向北燕和東明國求助的事情。
太後聞言,神情一頓,帶著幾分漫不經心:“此事我倒是並不怎麽知曉,不過都這麽久了,應當也快又回音了吧。”
倒是如太後所言,東明國和北燕先後有了回應。
東明國倒是痛快的,不僅送來了信兒,還送來了幾個擅長訓練水師的將領,卻說東明國臨海的城池極多,年關將至,海上海寇盛行,軍隊是暫時沒法借調以增援南詔國了。
昭陽倒也並不意外,心中也並不怎麽失落。
隻是昭陽報以希望的北燕國卻是讓昭陽失望了,倉央提出,要北燕國出兵也可,隻是北燕國與南詔國並不相鄰,尚且隔了一個西蜀國,出兵的話,無法從北燕國的領土上與楚國一同對南詔國形成夾擊之勢,因而須得調兵從楚國經過,抵達楚國與南詔國邊關,而後與楚國一同對抗南詔國。
這樣一來,若是到時候擊退了南詔國,楚國卻反過來針對北燕國,將北燕國送來的援軍留在了楚國,北燕國便會受到重創。
為了防止這種情形發生,北燕國需要楚國以鎮國長公主為質,將長公主送往北燕國暫住一段時日,等著北燕國與楚國一同擊退了南詔國,北燕大軍返回北燕國之後,方歸還人質。
昭陽瞧見北燕送來的國書上的這些內容之時,忍不住咬了咬唇,將手中的國書揉作一團。
其實北燕國提出這樣的要求也並非是無理取鬧,他們的顧慮亦是有可能發生。隻是在知曉了倉央對她的心思之後,她卻有些躊躇了。
太後覷了一眼昭陽的神色,將那國書接了過去,笑了笑道:“北燕國倒是會選人,若是選咱們楚國的哪位王爺公主的,我倒是會毫不猶豫地送過去,哪怕是選了我,我也不會猶豫。隻是,我的昭陽如今可是朝中的支柱,若是你走了,這朝堂上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我可應付不過來。不理會他就是了,他不願意出兵就算了,咱們再另想別的法子。”
昭陽知曉太後隻是為了寬慰她,便笑了笑,點了點頭,不再多言。
太後又道:“先將東明國的幾位將軍送過去吧。”
昭陽又輕輕頷首,卻有些心不在焉的。
兩人正說著話,卻又聽到外麵傳來稟報聲:“啟稟太後娘娘,啟稟長公主,西蜀國派來了使臣,已經入宮,正在殿外求見。”
昭陽與太後皆是一愣,兩人麵麵相覷,昭陽亦是蹙了蹙眉:“西蜀國怎麽突然派了使臣來了?”
雖心中不解,卻也揚聲叫人將人帶了進來。
來的卻是位老朋友。
“西蜀國端王給楚國太後、長公主請安了。”曲涵臉上帶著笑,抬起手來拱了拱手。
昭陽心下愈發納罕了,西蜀國派使臣來本就奇怪了,這使臣竟然還是曲涵。
心中雖然詫異,麵上卻仍舊神色淡然:“倒是有些時日不見端王爺了,不知端王爺這次前來,所為何事呀?”
曲涵的目光落在昭陽身上,又笑了一笑,卻並未立刻回答昭陽的問題:“是有些時日沒見著長公主了,聽聞長公主膝下又添了一對雙生子,倒是尚未給長公主道聲賀呢。老朋友一場,我這兒準備一些給孩子們的見麵禮,待會兒我便讓人送到府上。”
“多謝端王爺。”昭陽淺笑盈盈。
曲涵這才又接著道:“聽聞如今南詔國與楚國正交戰,也聽說楚國派人去北燕國和東明國求助,雖然不知那兩國是如何回複的,隻是我此次前來,是為了告訴長公主和太後娘娘,西蜀國願意襄助楚國,將南詔國趕回他自己的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