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鐵路
融合電腦,我能操縱億萬太空戰艦 作者:流浪的飛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哪怕是在木衛五上,軌道交通都仍舊是最方便,最經濟的貨物運輸方式。
在陳嶽的指揮之下,大量的工程型機器人被抽調了出來,組成了浩浩蕩蕩的的開路大軍。
排在最前麵的是爆破機器人。它們身上攜帶著專用的打孔與布藥工具,遇到山脈或者不平整的地方,直接打孔安上雷管,一通爆炸下來,運輸機器人立刻上前,將碎石都搬到自己的車鬥裏,拉到旁邊扔掉。
除此之外,還有架橋機器人。
遇到某些凹陷的地方,就到了這些機器人上場的時候。
陳嶽摒棄了鋼筋混凝土的建造方案,直接上全鋼架結構。一座座高大的鐵塔從木衛五荒涼的地表拔地而起,將長長的鐵軌直接托舉了起來。
礦產機器人日夜辛勤的勞作著,將無數礦石送到了鋼鐵廠裏麵。鋼鐵廠轟鳴著,源源不斷的生產出大量的鋼鐵,然後隨之被送入到鑄造廠裏,被鑄造成了一根根的鐵軌。
鐵路機器人處理好路基,鋪軌機器人便直接將鐵軌鋪了上去。
相比起地球,在木衛五上修建鐵路可謂輕鬆愉快。
這裏重力太低,便意味著鐵軌不需要承擔太大的壓力,鐵軌材料方麵便可以放寬要求。
這裏沒有空氣,沒有風,沒有雨水,便不存在氧化與風阻的問題。這裏也沒有四處亂竄的小動物,也沒有茂盛的植被,連鐵路護欄都可以省去。
如此一連串的省略下來,陳嶽的鐵軌鋪設進度飛快。還不到一年時間,第一條鐵路便鋪設完成。
這一條鐵路連接了核心區與3號鐵礦,采取了雙線設計,中間設有5個車站,分別又聯通了6號、9號、105號、112號、137號,總計五個礦場。
它的總長度高達266公裏。
如果不是受限於鋼鐵產能與機器人數量不足的話,這個速度還可以再快一點。
在一號鐵路建成的時候,第一台火車也建成下線。
它采取了半圓形的設計,以盡可能增加貨運量為第一追求目標。它的車頭則方方正正的,一切以實用為主,絲毫不考慮空氣動力學的問題。
它的總長度高達1206米,內部載貨空間總計高達三萬餘立方米。以一立方米破碎後的鐵礦石平均密度為5噸計算,這趟列車一次便可以運輸高達十五萬噸礦石。
這個效率,比起地球上的鐵路運輸可高到不知道哪裏去了。通常來說,在地球上,這個運量需要巨型貨輪才能達到。
但在木衛五上,運輸這些礦石所消耗的能源,卻比地球上的海運還要低。
此刻,一號鐵路盡頭,3號鐵礦礦場那裏,一個又一個的鋼錠如同等待檢閱的衛兵一般排在那裏,占了好大一片地方。
在它旁邊,陳嶽特意興建的煉鋼廠仍舊在熱火朝天的生產著,不斷地有新的鋼錠被機器人運出來放在那裏。
是的,在決定興建一號鐵路之後,陳嶽便直接操作著機器人大軍,在3號鐵礦那裏直接就地建造了一座鋼鐵廠,以及配套的發電廠、破碎廠等,在這裏形成了另一個工業區。
此刻,便是將這一年以來積攢的產品運走,去接受下一步處理的時候了。
起重型機器人在陳嶽的直接操作之下,將重達十幾噸的巨大鋼錠輕巧的搬運了起來,沿著早已平整且固化的地麵,來到了車站,然後直接將其放到了巨大的貨倉裏。
一個又一個,足足放置了近萬個才結束。
另一邊,專門用於給一號鐵路上的列車供電的發電站,裏麵的發電機同時瘋狂的旋轉起來,出力達到了最高。
龐大的電流沿著鐵軌兩側電塔上的輸電線到達了列車的發動機裏麵。十餘台發動機同時咆哮起來,巨大的力量拖動著總質量十幾萬噸的列車緩緩前行。
大地在這一刻似乎都在顫抖。
列車不斷前行,不斷加速,最終加速到了每小時100公裏的速度。僅僅不到三個小時而已,高達十幾萬噸質量的鋼錠,便被運輸到了鐵路盡頭的鑄造廠裏。
陳嶽心中無比振奮。
放在以前時候,這十幾萬噸的鋼錠,就隻能靠運輸機器人一趟兩個一趟兩個的搬運,搬上一個月都不一定能搬完。現在,還不到一天時間就已經搞定。
這個效率的飛躍不能說不巨大。
鑄造廠這裏的機器人立刻接手,開始將這些鋼錠加工成一個個零件。
陳嶽心中則再一次有了緊迫感。
此刻,巨大的運力已經具備了。但現在這些運力卻不得不暫時閑置。
因為此刻根本沒有那麽多貨物可以運輸。
鋼鐵廠那裏,可是攢了足足半年時間,才攢下了這些鋼錠。其餘幾個礦場那裏的冶金工廠更是還處在建造之中,自然更不可能有產品產出。
以及,就算那裏的工廠都造好了,核心區這裏的加工廠產能也不足,根本消化不了這麽多產品。
“還得加把勁。不僅不能停,還得繼續造,大大的造。”
陳嶽多線作戰,指揮著總計高達三萬餘台——並且還在以平均每天160台的速度不斷暴漲——的機器人,同時開始了數十個建造任務。
位於大量固態氧與冰托林富集區的,總裝機容量高達1億kw的發電中心,位於各金屬礦區俱都不遠的金屬加工中心,位於各大礦場的采礦場,破碎廠,加工廠,冶煉廠,以及第二條鐵路,俱都已經開了工。
以核心區為圓心,周邊數百公裏的範圍,在這三萬多台機器人以及眾多工廠熱火朝天的工作之中,真正有了一些繁榮的氣氛。
“但這還不夠,還不夠啊。以我現在的工業基礎,連一架飛機都造不出來,更不要說宇宙飛船了。還得再加把勁啊。”
陳嶽對此仍舊不滿足。
他以前所未有的熱情投入到了這一場建設之中。以及,不僅是這裏有關工業的建設,在另一個方向,他也抽調了相當的力量開始進行探索與發展。
這個方向,比其其餘方麵的建設來說更加重要。甚至於,如果不是此刻陳嶽感覺自己的工業化進程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他都不敢開始在這個方向上進行研究。
芯片!
在陳嶽的指揮之下,大量的工程型機器人被抽調了出來,組成了浩浩蕩蕩的的開路大軍。
排在最前麵的是爆破機器人。它們身上攜帶著專用的打孔與布藥工具,遇到山脈或者不平整的地方,直接打孔安上雷管,一通爆炸下來,運輸機器人立刻上前,將碎石都搬到自己的車鬥裏,拉到旁邊扔掉。
除此之外,還有架橋機器人。
遇到某些凹陷的地方,就到了這些機器人上場的時候。
陳嶽摒棄了鋼筋混凝土的建造方案,直接上全鋼架結構。一座座高大的鐵塔從木衛五荒涼的地表拔地而起,將長長的鐵軌直接托舉了起來。
礦產機器人日夜辛勤的勞作著,將無數礦石送到了鋼鐵廠裏麵。鋼鐵廠轟鳴著,源源不斷的生產出大量的鋼鐵,然後隨之被送入到鑄造廠裏,被鑄造成了一根根的鐵軌。
鐵路機器人處理好路基,鋪軌機器人便直接將鐵軌鋪了上去。
相比起地球,在木衛五上修建鐵路可謂輕鬆愉快。
這裏重力太低,便意味著鐵軌不需要承擔太大的壓力,鐵軌材料方麵便可以放寬要求。
這裏沒有空氣,沒有風,沒有雨水,便不存在氧化與風阻的問題。這裏也沒有四處亂竄的小動物,也沒有茂盛的植被,連鐵路護欄都可以省去。
如此一連串的省略下來,陳嶽的鐵軌鋪設進度飛快。還不到一年時間,第一條鐵路便鋪設完成。
這一條鐵路連接了核心區與3號鐵礦,采取了雙線設計,中間設有5個車站,分別又聯通了6號、9號、105號、112號、137號,總計五個礦場。
它的總長度高達266公裏。
如果不是受限於鋼鐵產能與機器人數量不足的話,這個速度還可以再快一點。
在一號鐵路建成的時候,第一台火車也建成下線。
它采取了半圓形的設計,以盡可能增加貨運量為第一追求目標。它的車頭則方方正正的,一切以實用為主,絲毫不考慮空氣動力學的問題。
它的總長度高達1206米,內部載貨空間總計高達三萬餘立方米。以一立方米破碎後的鐵礦石平均密度為5噸計算,這趟列車一次便可以運輸高達十五萬噸礦石。
這個效率,比起地球上的鐵路運輸可高到不知道哪裏去了。通常來說,在地球上,這個運量需要巨型貨輪才能達到。
但在木衛五上,運輸這些礦石所消耗的能源,卻比地球上的海運還要低。
此刻,一號鐵路盡頭,3號鐵礦礦場那裏,一個又一個的鋼錠如同等待檢閱的衛兵一般排在那裏,占了好大一片地方。
在它旁邊,陳嶽特意興建的煉鋼廠仍舊在熱火朝天的生產著,不斷地有新的鋼錠被機器人運出來放在那裏。
是的,在決定興建一號鐵路之後,陳嶽便直接操作著機器人大軍,在3號鐵礦那裏直接就地建造了一座鋼鐵廠,以及配套的發電廠、破碎廠等,在這裏形成了另一個工業區。
此刻,便是將這一年以來積攢的產品運走,去接受下一步處理的時候了。
起重型機器人在陳嶽的直接操作之下,將重達十幾噸的巨大鋼錠輕巧的搬運了起來,沿著早已平整且固化的地麵,來到了車站,然後直接將其放到了巨大的貨倉裏。
一個又一個,足足放置了近萬個才結束。
另一邊,專門用於給一號鐵路上的列車供電的發電站,裏麵的發電機同時瘋狂的旋轉起來,出力達到了最高。
龐大的電流沿著鐵軌兩側電塔上的輸電線到達了列車的發動機裏麵。十餘台發動機同時咆哮起來,巨大的力量拖動著總質量十幾萬噸的列車緩緩前行。
大地在這一刻似乎都在顫抖。
列車不斷前行,不斷加速,最終加速到了每小時100公裏的速度。僅僅不到三個小時而已,高達十幾萬噸質量的鋼錠,便被運輸到了鐵路盡頭的鑄造廠裏。
陳嶽心中無比振奮。
放在以前時候,這十幾萬噸的鋼錠,就隻能靠運輸機器人一趟兩個一趟兩個的搬運,搬上一個月都不一定能搬完。現在,還不到一天時間就已經搞定。
這個效率的飛躍不能說不巨大。
鑄造廠這裏的機器人立刻接手,開始將這些鋼錠加工成一個個零件。
陳嶽心中則再一次有了緊迫感。
此刻,巨大的運力已經具備了。但現在這些運力卻不得不暫時閑置。
因為此刻根本沒有那麽多貨物可以運輸。
鋼鐵廠那裏,可是攢了足足半年時間,才攢下了這些鋼錠。其餘幾個礦場那裏的冶金工廠更是還處在建造之中,自然更不可能有產品產出。
以及,就算那裏的工廠都造好了,核心區這裏的加工廠產能也不足,根本消化不了這麽多產品。
“還得加把勁。不僅不能停,還得繼續造,大大的造。”
陳嶽多線作戰,指揮著總計高達三萬餘台——並且還在以平均每天160台的速度不斷暴漲——的機器人,同時開始了數十個建造任務。
位於大量固態氧與冰托林富集區的,總裝機容量高達1億kw的發電中心,位於各金屬礦區俱都不遠的金屬加工中心,位於各大礦場的采礦場,破碎廠,加工廠,冶煉廠,以及第二條鐵路,俱都已經開了工。
以核心區為圓心,周邊數百公裏的範圍,在這三萬多台機器人以及眾多工廠熱火朝天的工作之中,真正有了一些繁榮的氣氛。
“但這還不夠,還不夠啊。以我現在的工業基礎,連一架飛機都造不出來,更不要說宇宙飛船了。還得再加把勁啊。”
陳嶽對此仍舊不滿足。
他以前所未有的熱情投入到了這一場建設之中。以及,不僅是這裏有關工業的建設,在另一個方向,他也抽調了相當的力量開始進行探索與發展。
這個方向,比其其餘方麵的建設來說更加重要。甚至於,如果不是此刻陳嶽感覺自己的工業化進程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他都不敢開始在這個方向上進行研究。
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