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縣是個好地方,有山有水有樹林。


    我雖然從小在陳國相邑長大,但是我的家鄉卻是在宋國沛縣。


    與陽子居分別之後,我到沛縣隱居下來,自耕而食,自織而衣。


    但不曾想,名聲這種東西是長著翅膀的,就算不刻意去傳播,也會有人慕名接踵而至,求問修道之方,學術之旨,處世之要。


    我又不好推脫,也就教了他們一些東西。


    當然,有些東西自然不會白教給他們,剛好我對於炁的研究陷入了瓶頸,我決定在這些人身上尋找突破口。


    我將練炁的修行分為四個階段。


    感炁,引炁,納炁,用炁。


    雖然我如今還沒有研究出讓任何普通人都可以輕易感炁的方法,但是我本身已經邁過了這個階段。


    既然我可以感炁,那就代表著這世界上千千萬萬的普通人都可以感炁。


    我總會找到辦法的。


    引炁的方法是現成的,不必認真鑽研。


    不過在研究期間我倒是發現了一些問題。


    我在引炁的過程中發現,引入體內的炁雖然沒有長時間留存,卻可以按照一定的路線在身體當中流動。


    我並不知道這些線路是什麽,於是寫信寄給了我在外遊曆時遇到的好友。


    他叫長桑君,是一個比我年輕很多的異種(混血種)。


    雖然是異種,但是在他的認知當中,一直都認為自己是人族。


    我在他的身上看到了靈王的影子。


    長桑君還是一名醫術非常好的醫師。


    對於人的身體,他的了解要比我多很多,所以我將自己身體上出現的情況告知於他,希望他可以給我答桉。


    不日,我便收到了長桑君的回信。


    他在信中並沒有先回答我的問題,而是非常激動地表示自己收了一個天賦絕佳的弟子,叫做姬越人,他的一身本領終於有了衣缽傳人。


    我為他感到高興,但同時也有些失落。


    我這蹉跎半生,弟子無數,但又有誰能夠繼承我的一生所學呢?


    若我終不能完成和靈王的約定,誰又能替我為人族開一條路呢?


    尹喜?陽子居?辛鈃?庚桑楚?還是柏矩?


    貌似都可以,又好像都差點東西。


    我一時有些失落,順著信向下看去。


    信件的後半部分是長桑君給我的答桉,他告訴我,這種東西在《黃帝內經》中提到過,被稱為經脈,雖然同血脈一樣遍布周身,但區別於運輸血液的血脈,經脈是人體行氣之所。


    所謂精氣神,精藏於體,神蘊於魂,氣則遊於經脈。


    經脈乃是行氣之所……


    我盯著這行字,感覺到了某種命運的拉扯。


    經脈為行氣之所……


    經脈為行炁之所……


    當初我為何將這股奇妙的力量命名為「炁」?


    這當真是我的想法嗎?


    又或者說,是冥冥之中的「道」?


    這或許是我這一生第一次這麽接近「道」,但是「道」沒有任何痕跡,我伸手抓住的隻有盤旋而過的風。


    經脈之說對於炁的研究非常有用。


    因為引入體內的炁無法留存太長時間,我用引炁之法嚐試了很多次,引導著炁在身體各處遊走,終於繪製出了完整的經脈圖。


    同時我發現,被炁遊走過經脈地身體部位會變得更加強壯,有很小一部分炁被身體吸收了。


    雖然被吸收進入身體中的炁沒有辦法再次循環利用,但是它們卻賜予了身體超凡的力量和速度,我感覺自己的身體已經開始蛻變,甚至連門前的柳樹都能拔起來。


    同時我還發現,炁在經脈中遊走一圈之後,下一次引入體內的炁會更多,同時經脈中可以容納通過的炁也會增多。


    就像經脈被拓寬了一樣。


    但是即便如此,被引入體內的炁依舊不會長時間留在身體中,隻是因為數量多了,所以逸散的時間也會相應變長。


    這樣不是辦法。


    一個漏水的容器,即便漏得再慢,也不可能用來裝水。


    我必須要找到將炁收納在身體之中的辦法。


    納炁,正是練炁的第三步。


    至於最後一步「用炁」,我已經有了一些頭緒,雖然想法並不成熟,但也算是實現了零的突破,所以可以暫時擱置。


    現在最重要的還是研究如何納炁。


    如果不能將炁容納在身體中,那麽就算將用炁的方法玩出花來,也隻不過是空談。


    硬要說的話,練炁四步沒有高低之分,但相對而言,納炁確實是最重要的一步。


    修行與尋道,是晚年一直伴隨著我的東西。


    不知何時,那些上門求學的人紛紛自稱是我的弟子,不知不覺間,我的弟子已經遍布天下了。


    但我自己並不記得收過這麽多弟子。


    也罷,這也是道。


    我心態很好,雖未得道,但已經懂得用道來安慰自己。


    除去那些紛紛擾擾之外,沛縣的日子還算清淨。


    直到有一天,一個人的到來打破了這份安寧。


    那是一個我一直想去尋他,卻一直沒有動身去尋的人。


    孔丘。


    如今的孔丘已經被眾多人稱為孔子了。


    再次見到孔丘,我仍為他的天賦感到歎服。


    炁有延年益壽之效,這我是明白的,但孔丘如今已經五十一歲了,看上去卻還像是二十歲一樣。


    隻不過此時,他雖然依舊是二十歲的模樣,卻少了幾分年少輕狂。


    孔丘帶著弟子來到我門前。


    這年來,孔丘已經成長到與我齊名的程度,他的學識淵博,外界皆有傳我二人不相上下。


    但他這次來的目的,並非是為了與我分個高低。


    曾經分別於周都時,我曾向他尋道。


    當時他說,他也不曾得道,需要再遊曆一番。


    他這些年的經曆我也有聽說,遊走於各國之間,宣講著他的儒家之理。


    我二人,一者為儒,一者為道。


    他此次前來,大抵是為了尋我探討一下儒道之理。


    我將他迎入廳中,問他:“您來了呀!我聽說您已經是北方的賢人了,您得道了嗎?”


    孔丘說:“我沒有得道。”


    我問:“您從何處尋求至道?”


    孔丘說:“我求之於術數,五年不得道。”


    我又問:“您後來又從哪求道呢?”


    孔丘說:“我從陰陽而求道,十二年也不得道。”


    我不得不歎:“這世間大道,究竟在何處啊。”


    孔丘搖了搖頭,看向我。


    他竟然張口開始向我宣講起他的仁義之說來。


    我仔細聽下來,感覺很有道理,但還是太天真了。


    仁義之說,如果天下隻有人族,那此學說就是當之無愧的天下第一。


    但是這個世界並沒有那麽單純。


    龍族,人族,異種。


    仁義隻會是害死人的刀。


    我問孔丘:“可曾見過真龍?”


    孔丘搖了搖頭:“隻是聽聞,不曾見過。”


    我知道他謙虛了,我曾聽聞他在某個國家親手將一頭半龍按在地上,想來就算沒有見過真龍,也有不遜色於真龍的力量。


    我告訴他:“真龍,以血為貴者,以力為強者,仁義對他不過是消化,因為他對於人族來說就是天敵。”


    “就像簸糠進入眼睛裏麵,天地四方便看起來顛倒了;蚊蠅叮咬皮膚,便通宵不得安眠。”


    “有些事情並非是你所求的,但是他們卻會自己找上你,就像那龍。”


    “這個時候你再如何仁義都是沒用的。”


    “仁義毒害騷擾人心,再也沒有比仁義更大的禍害了。”


    “您如果想讓天下不喪失真樸,可以順著造化而行,總會道德而立,何必急著標舉仁義,像敲打大鼓尋找迷失的孩子呢?”


    “白鶴不必天天洗才白,烏鴉不必天天染才黑,黑白的本質,不值得辯論;名譽的頭銜,不值得誇張。”


    “泉水幹了,魚兒一塊困在陸地之上,用濕氣互相噓吸,用口沫互相濕潤,倒不如在大江大湖裏彼此相忘了。”


    “所謂的仁義,不過是你一廂情願的奉獻罷了。”


    聽完我的話,孔丘沉默了。


    他身邊那個長的有些壯的弟子看上去有些戰戰兢兢,像是在害怕什麽。


    後來我知道,孔丘的這群弟子裏有不少都是被他打服的,他當時聽到我那麽肆無忌憚地曲解孔丘的學說,怕孔丘暴起一拳讓我半身不遂。


    我是知道孔丘的實力的,這一趟真的算是在鬼門關走了一遭。


    不過五十一歲的孔丘多少有些涵養,沒能做出說不過就動手這種事情。


    當然,他也沒有因為我的話而改變想法。


    仁義是他這半生堅持下來的事情,作為一個同樣堅持半生,甚至會堅持一生的人,我深刻理解那種感覺。


    我也沒有再去勸他,而是轉而去聊了一些別的東西。


    他給我介紹了在列國周遊時的所見所聞,我給他講了有關炁的研究,還有從尹喜那裏得到的引炁之法。


    我請求孔丘與我一同創造一門納炁之法。


    因為孔丘的天賦卓越,身體特殊,炁在進入他的身體之後,居然沒有向外逸散,而是集中在了一個地方。


    曾經我不能感炁,也不知道經脈所在,對於這種情況自然是抓瞎。


    但是今時不同往日。


    我讓孔丘引炁入體之後,不再管它們,放任自流,而我則是掐住了孔丘的脈門,一點點引導著炁在孔丘體內的經脈中運行。


    炁的運行非常順利且流暢。


    或許是孔丘常年行炁的緣故,他的經脈比我的要粗壯很多,可以容納的炁也更多,所以我在催動那些炁的時候會感到非常吃力。


    但是很快,一種奇怪的感覺出現了。


    孔丘體內的炁脫離了我的控製,按照一種奇妙的路線在經脈中飛馳起來。


    像一匹脫韁的野馬。


    孔丘說他沒有控製,這是炁的自行活動。


    這真是太神奇了!


    我取來了之前繪製的經脈圖,將孔丘體內炁的運行軌跡在經脈圖上分毫不差地標出來,之後認真盯著這股炁的動向。


    一段時間後,這股炁好像累了,速度終於慢了下來。


    但是並沒有向外逸散的現象發生,而是順著經脈有目的的向著某處移動。


    我知道,接下來或許我就可以知道孔丘的身體為什麽可以納炁的原因了。


    那股炁在我的感知中一路向下,然後在經過某處經脈的時候,突然就消失不見了。


    沒錯,突然!


    我拿起經脈圖看了看,發現那是任脈的氣海穴。


    氣海……


    我不由自主地又想起了當初長桑君寫給我的信。


    經脈乃是行氣之所。


    經脈乃是行炁之所。


    氣海……會不會就是炁海?


    我感覺好像有某種大恐怖降臨在我的身上,但是除了心季以外,我還感覺到了驚喜。


    我突然想到,既然如此,那會不會曾經的古人提到過的「氣」,某種意義上就是指代的「炁」呢?


    雖然想不到證據,但我堅定地相信。


    在我的請求下,孔丘在沛縣住了下來,幫助我一起研究練炁之法。


    雖然一開始孔丘說自己要忙著宣傳自己的仁義之說,但是在我告訴他這是人族大事之後,他略微猶豫了一下,便答應了。


    跟他一起住下的,還有那個叫做葛天的弟子。


    那段日子,或許是我最暢快的時光了。


    我半生都在從事炁的研究,可是天賦限製了我,讓我空有理論卻不能實踐。


    孔丘天資卓絕,但一心撲在研究學術上,浪費了自己的大好天賦,到現在都隻會舉著拳頭砸人。


    如今我們兩個到了一起,取長補短之下,研究進度一日千裏。


    我們發現,氣海雖然名為海,但是實際上他並不是容納元炁的地方,而是更像一個門戶。


    門後才是真正能夠容納炁的地方。


    普通人也有這個地方,不過因為一般人無法感炁。


    就算成功感炁也不會引炁入體。


    就算引炁了,體內的氣海也是天生封閉。


    所以很少有人能夠真正掌握炁的奧妙。


    我和孔丘給氣海之後的地方起了一個名字:丹田。


    不知道為什麽,腦海中突然就有了這個名字。


    就像當初將這種奇妙的力量命名為「炁」一樣。


    時光流逝,不知寒暑。


    孔丘在我這裏不知住了多久。


    氣海不是那麽好開的,我和孔丘商議了許久,覺得應該用大量的炁去衝擊氣海,這樣才能衝開氣海,進入丹田。


    不過,一個普通人想要引入大量的炁也是一種困難。


    炁在體內行走一周,才能拓寬一絲經脈。


    我如今不知修行了多久,經脈的粗壯程度才堪堪達到孔丘的十分之一。


    想要衝開氣海,不知要到何時。


    孔丘走了,要繼續去宣揚他的仁義去了,不過他把他的弟子葛天留了下來,幫助我從事後續的研究。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掌握八奇技的我才不是什麽混血種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吃不飽的胖橘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吃不飽的胖橘並收藏掌握八奇技的我才不是什麽混血種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