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胡曉輝從學校回來浦東,禮拜六下午,陳露特意過來陸家嘴找她。
閑來無事,晚上,她們倆人“邀請”王建東一起逛文登路商業街。
文登路作為浦東第一商業街,這時候早已聞名滬上。這條商業街,原屬城建規劃中的上海2號地鐵建設保留地塊。它長達2.2公裏,北起張楊路,南至峨山路,處於陸家嘴通往南浦大橋的濱江觀瞻大道上,雲集了近300家商業單位,商業總麵積達10萬平方米。
在這之前,浦東其實並沒有一家真正意義上的商廈。
自從文登路商業街落成後,這裏每晚霓虹燈閃爍,流光溢彩,成為浦東的一大景觀,也大大方便了浦東的市民。
而這條商業街,對於王建東而言,則更有另一層意思。
由他所在的第三建築工程公司施工的文登路商業街一期工程,於1992年7月18日開工,結構施工從破土到封頂僅用了57天時間,創出了公司結構施工速度的新紀錄。
和王建東一樣,胡曉輝也是第一次來這裏。走一會兒,她問道:“小毛,我記得以前小辰光,文登路這裏的大部分路段都還是位於農村,小橋流水,一派田園風光的。對伐?”
王建東想了想,說:“是的啊。那年代,文登路浦東大道以北是一條河,與黃浦江相通,每天隨黃浦江水潮漲潮落。這一段河道雖然不長,卻有兩座木橋一座石橋。”
“對的。我依稀還記得河邊地名叫作什麽義村、張家宅、陳家宅什麽的。”
王建東繼續回憶,說:“越過浦東大道,有一截短短的僅五百米左右的砂石路,路西是建於50年代初的工人新村---嶗山新村,----”
胡曉輝插話,說:“對的。這個小區紅磚牆紅瓦片,小區裏麵有綠化、道路、兒童樂園,雖然廚、衛共用,但在當時確已鶴立雞群。聽我舅舅說,是勞動大眾翻身作主、揚眉吐氣的象征。”
她笑了笑,說:“還有,路的東邊由北往南,有一個上海燈塔軟木廠。小辰光我隻知道那是個生產瓶塞的小廠。”
王建東笑著說:“你記憶力不錯。靠挨著軟木廠的,就是我現在單位,建築三公司的石灰倉庫。倉庫裏有很多的露天石灰池,經常有車廂圍嚴實的車來運走稀釋了的濕石灰,車子開過,揚起一路灰塵並留下兩行石灰水,風一吹,太陽一曬,路上永遠有白色痕跡,空氣裏也有淡淡的嗆鼻味。”
石灰倉庫再往南便是居民與農田相連了。不過,田土的麵積不大,其主人的身份也不是農民,是住在附近的土著居民,他們屬於黃浦區,農田的對麵仍是嶗山新村。
走過這一片農田,右轉,是當時棲霞路的.asxs.,前行,已是石階路,此路呈〝丁〞字型,向左即通向梅園宅和其昌棧;向右蜿蜒向南進入川沙縣嚴橋公社光輝大隊境內。
在石灰庫和農田間有一條田間的沙石小路也可通往百年老街其昌棧。王建東感概,當時絕對暴怒會想道,那條短短的砂石路到而今,竟然逐漸演變成為了現在我們腳下的這條商業街前身。
不時有小商小販圍過來來兜售東西。三人不予理會,繼續邊看邊往前走。
陳露說道:“路牌是‘文登路’,上海話諧音,叫做‘墳墩路’。我就真搞不懂來,好好著一條馬路,為啥要叫作‘墳墩路’,你們說奇怪吧?”
胡曉輝順口說:“老早子就聽我舅舅說過,原來嶗山新村一帶確實有亂墳堆。另外一種說法是那個路口以前經常出車禍死人,於是被叫做墳墩-----”
“瞎講。不知道就不要亂說,好伐?”王建東打斷她的話,說,的確,上海話裏“文登”和“墳墩”的發音非常接近,另外,要說“墳墩”,這一帶有麽?的確有,但不在文登路,而是在源深路。
上世紀五十年代,浦東就有了源深路,在這條馬路的西側有一座名叫“欽賜仰殿”的道觀。欽賜仰殿到現在香火仍盛。
那裏最早的確有墳頭。從道觀出發到浦東大道的源深路這一段,以前有一個久安公墓。這個公墓四麵環水,一座仿漢白玉的石橋,一頭架在源深路,另一頭通向公墓。
熟知這片區域的老上海都知道,這塊公墓安葬的多是民國時的有錢人家。當時橋欄杆上的石獅子,甚至能與瀘溝橋上的石獅子媲美。上世紀60年代,公墓被某空軍地勤部隊接管,隨後,連同河浜一起被夷為了平地。
“不過話說回來,早年浦東是農村,說有墳地實際上也很正常的,曉得伐?”
王建東想了想,繼續說:““文登”本無路,實際上,它是因為建設嶗山新村才修築出現的。
文登路即以“山東文登縣”名命名,而絕非“墳墩路”。王建東想了想,說,我想即便當時的政府管理部門那怕主觀上再想讓市民永遠記住舊社會的苦,也不會低能、無知到將路命名為讓人毛骨聳然的“墳墩路”的。用省地縣名為路命名是個慣例,而我們很多人卻不去考證甚至常識缺乏,還自以為是,真令人啼笑皆非!
胡曉輝笑笑,說:“文登路名字又有啥好稀奇咯?我記得有一條馬路,叫做雅致路,用上海話講,發音就是‘野豬羅’。”
王建東哈哈一樂,說,講起來文登路名字的緣由,這其中還有一小段故事。
解放後,浦東區域幾經變故,沿江地帶從南到北依次有三個市區的浦東部分,它們是南市、黃浦、楊浦區。
上世紀50年代初,浦東造了第一個電影院,即東昌電影院,在電影院的周邊造了幾條馬路。
電影院東邊的叫嶗山東路,西邊的叫嶗山西路,還有幾條相互連接的路,招遠路,乳山路,棲霞路,在棲霞路的東端,有一條短短的路,這就是“文登路”。
90開始,浦東加大開放力度,文登路拓寬延伸。
到91年12月,連接文登路南端的南浦大橋,終於建成通車。
隨後,當年空蕩蕩的“文登路”兩旁,忽地有了鱗次櫛比的小高層住宅,各式各樣的商店,開張營業。
逐漸地,這一條小街,慢慢演變為一個為浦東居民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商業平台。
過一會兒,陳露又問:“小毛你知識豐富,那我還想問一句,浦東為什麽有那麽多路,都是山東的地名命名?難道說,還是浦東的路名都是山東人取的嗎?”
陳露所說的,其實正是浦東道路的命名規律。
在靠黃浦江邊街道道路的命名,確實有這樣一個規律:在浦東南路以西,大多數路名以當地傳統地名或附近工廠等命名,如陸家嘴、煙廠路、北護塘路、爛泥渡路等。而浦東南路以東、其昌棧以西,則多以山東省縣市名命名,如維坊路、昌邑路、榮成路、嶗山路、即墨路、招遠路、棲霞路、乳山路等。
<a id="wzsy" href="https://m.ranwen.la">燃文</a>
露露你倒還是很有感知和觀察力的。王建東哈哈一笑,說,是這樣,一般而言,上海市區的街道,南北向的路多用省名,如河南路、四川路、西藏路、福建路;東西向的路用市名,如福州路、南京路、北京路、延安路。
上世紀50年代以後,上海的建設速度加快。新建的工業區,衛星城和馬路,對命名帶來很大的壓力,因此,迫切需要一個比較簡便的命名方法。
當時,有人建議,給道路起名,可以遵照上海的傳統、以行政地名來命名的同時,使用與上海道路方位相同的省份的地名來命名。
王建東笑道:“具體到浦東,浦東在上海的正東,中國版圖相對應的,就是山東。因此,浦東的道路起名,於是統一使用山東的地名。這是一種說法。”
閑來無事,晚上,她們倆人“邀請”王建東一起逛文登路商業街。
文登路作為浦東第一商業街,這時候早已聞名滬上。這條商業街,原屬城建規劃中的上海2號地鐵建設保留地塊。它長達2.2公裏,北起張楊路,南至峨山路,處於陸家嘴通往南浦大橋的濱江觀瞻大道上,雲集了近300家商業單位,商業總麵積達10萬平方米。
在這之前,浦東其實並沒有一家真正意義上的商廈。
自從文登路商業街落成後,這裏每晚霓虹燈閃爍,流光溢彩,成為浦東的一大景觀,也大大方便了浦東的市民。
而這條商業街,對於王建東而言,則更有另一層意思。
由他所在的第三建築工程公司施工的文登路商業街一期工程,於1992年7月18日開工,結構施工從破土到封頂僅用了57天時間,創出了公司結構施工速度的新紀錄。
和王建東一樣,胡曉輝也是第一次來這裏。走一會兒,她問道:“小毛,我記得以前小辰光,文登路這裏的大部分路段都還是位於農村,小橋流水,一派田園風光的。對伐?”
王建東想了想,說:“是的啊。那年代,文登路浦東大道以北是一條河,與黃浦江相通,每天隨黃浦江水潮漲潮落。這一段河道雖然不長,卻有兩座木橋一座石橋。”
“對的。我依稀還記得河邊地名叫作什麽義村、張家宅、陳家宅什麽的。”
王建東繼續回憶,說:“越過浦東大道,有一截短短的僅五百米左右的砂石路,路西是建於50年代初的工人新村---嶗山新村,----”
胡曉輝插話,說:“對的。這個小區紅磚牆紅瓦片,小區裏麵有綠化、道路、兒童樂園,雖然廚、衛共用,但在當時確已鶴立雞群。聽我舅舅說,是勞動大眾翻身作主、揚眉吐氣的象征。”
她笑了笑,說:“還有,路的東邊由北往南,有一個上海燈塔軟木廠。小辰光我隻知道那是個生產瓶塞的小廠。”
王建東笑著說:“你記憶力不錯。靠挨著軟木廠的,就是我現在單位,建築三公司的石灰倉庫。倉庫裏有很多的露天石灰池,經常有車廂圍嚴實的車來運走稀釋了的濕石灰,車子開過,揚起一路灰塵並留下兩行石灰水,風一吹,太陽一曬,路上永遠有白色痕跡,空氣裏也有淡淡的嗆鼻味。”
石灰倉庫再往南便是居民與農田相連了。不過,田土的麵積不大,其主人的身份也不是農民,是住在附近的土著居民,他們屬於黃浦區,農田的對麵仍是嶗山新村。
走過這一片農田,右轉,是當時棲霞路的.asxs.,前行,已是石階路,此路呈〝丁〞字型,向左即通向梅園宅和其昌棧;向右蜿蜒向南進入川沙縣嚴橋公社光輝大隊境內。
在石灰庫和農田間有一條田間的沙石小路也可通往百年老街其昌棧。王建東感概,當時絕對暴怒會想道,那條短短的砂石路到而今,竟然逐漸演變成為了現在我們腳下的這條商業街前身。
不時有小商小販圍過來來兜售東西。三人不予理會,繼續邊看邊往前走。
陳露說道:“路牌是‘文登路’,上海話諧音,叫做‘墳墩路’。我就真搞不懂來,好好著一條馬路,為啥要叫作‘墳墩路’,你們說奇怪吧?”
胡曉輝順口說:“老早子就聽我舅舅說過,原來嶗山新村一帶確實有亂墳堆。另外一種說法是那個路口以前經常出車禍死人,於是被叫做墳墩-----”
“瞎講。不知道就不要亂說,好伐?”王建東打斷她的話,說,的確,上海話裏“文登”和“墳墩”的發音非常接近,另外,要說“墳墩”,這一帶有麽?的確有,但不在文登路,而是在源深路。
上世紀五十年代,浦東就有了源深路,在這條馬路的西側有一座名叫“欽賜仰殿”的道觀。欽賜仰殿到現在香火仍盛。
那裏最早的確有墳頭。從道觀出發到浦東大道的源深路這一段,以前有一個久安公墓。這個公墓四麵環水,一座仿漢白玉的石橋,一頭架在源深路,另一頭通向公墓。
熟知這片區域的老上海都知道,這塊公墓安葬的多是民國時的有錢人家。當時橋欄杆上的石獅子,甚至能與瀘溝橋上的石獅子媲美。上世紀60年代,公墓被某空軍地勤部隊接管,隨後,連同河浜一起被夷為了平地。
“不過話說回來,早年浦東是農村,說有墳地實際上也很正常的,曉得伐?”
王建東想了想,繼續說:““文登”本無路,實際上,它是因為建設嶗山新村才修築出現的。
文登路即以“山東文登縣”名命名,而絕非“墳墩路”。王建東想了想,說,我想即便當時的政府管理部門那怕主觀上再想讓市民永遠記住舊社會的苦,也不會低能、無知到將路命名為讓人毛骨聳然的“墳墩路”的。用省地縣名為路命名是個慣例,而我們很多人卻不去考證甚至常識缺乏,還自以為是,真令人啼笑皆非!
胡曉輝笑笑,說:“文登路名字又有啥好稀奇咯?我記得有一條馬路,叫做雅致路,用上海話講,發音就是‘野豬羅’。”
王建東哈哈一樂,說,講起來文登路名字的緣由,這其中還有一小段故事。
解放後,浦東區域幾經變故,沿江地帶從南到北依次有三個市區的浦東部分,它們是南市、黃浦、楊浦區。
上世紀50年代初,浦東造了第一個電影院,即東昌電影院,在電影院的周邊造了幾條馬路。
電影院東邊的叫嶗山東路,西邊的叫嶗山西路,還有幾條相互連接的路,招遠路,乳山路,棲霞路,在棲霞路的東端,有一條短短的路,這就是“文登路”。
90開始,浦東加大開放力度,文登路拓寬延伸。
到91年12月,連接文登路南端的南浦大橋,終於建成通車。
隨後,當年空蕩蕩的“文登路”兩旁,忽地有了鱗次櫛比的小高層住宅,各式各樣的商店,開張營業。
逐漸地,這一條小街,慢慢演變為一個為浦東居民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商業平台。
過一會兒,陳露又問:“小毛你知識豐富,那我還想問一句,浦東為什麽有那麽多路,都是山東的地名命名?難道說,還是浦東的路名都是山東人取的嗎?”
陳露所說的,其實正是浦東道路的命名規律。
在靠黃浦江邊街道道路的命名,確實有這樣一個規律:在浦東南路以西,大多數路名以當地傳統地名或附近工廠等命名,如陸家嘴、煙廠路、北護塘路、爛泥渡路等。而浦東南路以東、其昌棧以西,則多以山東省縣市名命名,如維坊路、昌邑路、榮成路、嶗山路、即墨路、招遠路、棲霞路、乳山路等。
<a id="wzsy" href="https://m.ranwen.la">燃文</a>
露露你倒還是很有感知和觀察力的。王建東哈哈一笑,說,是這樣,一般而言,上海市區的街道,南北向的路多用省名,如河南路、四川路、西藏路、福建路;東西向的路用市名,如福州路、南京路、北京路、延安路。
上世紀50年代以後,上海的建設速度加快。新建的工業區,衛星城和馬路,對命名帶來很大的壓力,因此,迫切需要一個比較簡便的命名方法。
當時,有人建議,給道路起名,可以遵照上海的傳統、以行政地名來命名的同時,使用與上海道路方位相同的省份的地名來命名。
王建東笑道:“具體到浦東,浦東在上海的正東,中國版圖相對應的,就是山東。因此,浦東的道路起名,於是統一使用山東的地名。這是一種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