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樁事體,就是買棒冰吃。
一聽外麵買棒冰的聲音,“四眼”肯定第一個站起來,趿拉著拖鞋就往外跑。
小花這時候卻不太歡喜吃赤豆棒冰了,原因是來堂哥家沒多久就愛上了小巷進口處一家小店裏的冰激淩。
這家店的冰激淩是店家自製的,平時用一種銅質的桶狀容器盛放在冰櫃裏。老板挖取冰激淩得時候用的是一種特製的勺子,勺子從桶中挖取出的冰激淩呈圓球型,再放入小花自己帶著的小碗裏。
回來後,吃的時候用小羹匙一點點鏟下,再小心翼翼送入口中,刹時一種涼、爽、甜、糯、軟、滑、潤、香的神奇的感覺傳遍周身。這種滋味,往往令小花久久不能忘懷。
但是一個冰激淩的價格差不多貳角銅鈿,等於一個成人一天的生活費,對一個半大孩子來說,無疑是望而生畏的天價。所以堂哥每次都控製出手,不可能讓大家都大快朵頤。
對賣棒冰小毛,“四眼”和小花自然不陌生,他們都幹過這事。賣棒冰者,既怕天不熱,棒冰賣不掉。又怕天太熱,棒冰都化掉,全看老天爺的臉色。
小小年紀這些心思,所以他們對賣棒冰人的辛苦,自然感同身受,錢一分分都來之不易。有時候看到棒冰快要融化了,則多幫著買棒冰者吆喝幾聲,或者數量不多的情形下,以稍微便宜一點的價格全部買下來,送給鄰居家裏去吃。
最後一樁事體,就是堂哥帶著大家在上海市內“旅遊”,認識認識上海。最遠的地方去過西郊的動物園。但更多的時候,堂哥卻非常歡喜帶著他們在家裏附近的大街小巷裏轉悠。
堂哥家所在的區域,麵朝黃浦江,往左是董家渡,往右是十六鋪,都在咫尺之間,是上海最早成形的城區之一。
弄堂逼仄,屋角生苔,牆粉剝落。
但在此前,這裏卻是上海灘比較有名的舊式裏弄之一。主弄左右對稱,各有4條橫弄,弄門為簡式牌坊,上寫“東一弄”、“西一弄”等,共近二十幢幢樓房,均為新式石庫門。
這裏裏弄之所以比較有名,並非是因其地段位置,而是上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這裏是舊上海的妓院之一。解放後,妓院被封閉,這些裏弄改邪歸正,大批市民搬遷至此。
因為比鄰黃浦江畔的優勢,給予這一帶得天獨厚的發展機會。資料顯示,上溯到宋代,此地已在沿江形成小集市。
右邊的董家渡地區,是上海開埠以來最早形成的城區之一,擁有上海現存最早期的天主堂和上海最早的會館,反映著上海海納百川的氣度以及銳意進取的精神。
在上海的發展曆史上,位於浦西老城廂和南外灘之間的董家渡,也可以說是“上海的發源地”。
坊間有語雲:“靠著董家渡,由南往北開發,才有外灘,然後再由東往西發展,才有了上海。”
在董家渡一帶能找到老上海最平民的感覺。這一帶的大多數路名承載著昔日老上海城外南市地區的繁華和平民的生活,篾竹路、外鹹瓜街、麵筋弄、外倉橋街、鹽碼頭街……。
這些街名的來源就是這裏曾經集中的商販店鋪,記錄了董家渡商肆林立/商市繁盛的曆史,和這裏曾經的繁華喧鬧,依然能從中讀到黃浦江畔老碼頭古老的記憶。
董家渡自上海自開埠以來,就一直站在中國經濟模式轉型騰飛的“潮頭”:在上海人的眼裏,董家渡不僅是老城廂,是重要的城市脈絡所在,更是上海邁向卓越全球城市的宏偉藍圖。
但是,鹹豐十年董家渡沿江一帶曾遭法軍排炮轟擊,大片房屋塌毀。37年淞滬戰爭時再次遭日軍飛機轟炸,在新街、石街一帶產生大片棚戶。
從此後直到現在,漫長的歲月裏,這一地區的大部分平房,大都麵臨道路狹窄泥濘、房屋破舊、公共設施缺乏等問題。
右邊的十六鋪碼頭,是上海外灘最著名的碼頭,也是遠東最大的碼頭、上海的水上門戶,承載著很多關於上海的曆史人文記憶。
十六鋪每天從早到晚二十四小時都非常熱鬧,不管是貨運還是客運都很繁忙。碼頭上停靠的船一隻接一隻。乘船的人多得不得了。岸上各種商號、店鋪、倉庫林立,車來人往。
堂哥的家裏,隻是一幢樓頂層的一個房間。而這幢設計之初隻供一戶居住的樓裏,當時合住了10戶人家,居住環境可想而知。不過從老虎窗出來,站在屋頂放眼望去,整條弄堂的居住窘境,莫不如是。
由於一幢樓內,原本的灶間由3戶合用。10幾平方米的燒飯空間內,主婦們轉身就會碰到他人衣角。乍看一切都是合用的,實則界限分明、寸土必爭。一個菜盆子略搬過去幾厘米,都要向鄰居提前打招呼。
在堂哥的印象裏,小辰光家中隻能燒米糊度日,配一點榨菜和剁碎的卷心菜幫子——後者是唯一不需要憑票購買的蔬菜。年幼的妹妹不能耐饑,常常哭泣,但正在發育期的堂哥卻學會了在饑餓感襲來時默默挺過去。
還有像現在的熱天,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形成默契:傍晚5點一過,就灑掃弄堂外的馬路,各自搬了躺椅、竹床甚至門板,沿著馬路排成一列,在眾目睽睽中一起吃飯、洗衣、集體入睡。隻有到了後半夜,江風開始從黃浦江上吹來,街麵上才略有涼意。熟睡中勞苦一天的人們,會裹緊身上的舊被單,在大街上入夢。
但堂哥卻從不去街麵上睡覺。這就是這戶拮據卻要強的堂哥對體麵的堅持。
<a id="wzsy" href="http://m.fantuantanshu.com">飯團探書</a>
除了幫襯家務,堂哥的全部心血都投在了書本上。從小學到高中,都是區裏廂最好的學校,成績一直名列前茅。而越是名列前茅,他就越是自律,用功得令人瞠目。
傳說堂哥高三學語文,他讓同學隨便打開教材任何一頁,他就能接著背出整段課文,絲毫不差。
不識字的父母並不能在教育上幫忙,每每看到這個乖巧的兒子在閣樓上讀書到夜深,都會發自內心地心疼他“把床板子都磨平了。”
生活就像一個錙銖必較的老師,指點身處其中的人如何謹言慎行。物質生活的極度匱乏,也叫人學會了忍耐。而在緊張而微妙的鄰裏關係中,早熟的孩子們學會了看人眼色,也學會了謹守本分。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這一切,使得堂哥很小就心裏明白,想要改變命運唯有讀書這條路。
他之所以歡喜帶著阿弟阿妹大家出來家裏附近的這些街巷“遊玩”,其真正用意和良苦用心也正在於此。
一聽外麵買棒冰的聲音,“四眼”肯定第一個站起來,趿拉著拖鞋就往外跑。
小花這時候卻不太歡喜吃赤豆棒冰了,原因是來堂哥家沒多久就愛上了小巷進口處一家小店裏的冰激淩。
這家店的冰激淩是店家自製的,平時用一種銅質的桶狀容器盛放在冰櫃裏。老板挖取冰激淩得時候用的是一種特製的勺子,勺子從桶中挖取出的冰激淩呈圓球型,再放入小花自己帶著的小碗裏。
回來後,吃的時候用小羹匙一點點鏟下,再小心翼翼送入口中,刹時一種涼、爽、甜、糯、軟、滑、潤、香的神奇的感覺傳遍周身。這種滋味,往往令小花久久不能忘懷。
但是一個冰激淩的價格差不多貳角銅鈿,等於一個成人一天的生活費,對一個半大孩子來說,無疑是望而生畏的天價。所以堂哥每次都控製出手,不可能讓大家都大快朵頤。
對賣棒冰小毛,“四眼”和小花自然不陌生,他們都幹過這事。賣棒冰者,既怕天不熱,棒冰賣不掉。又怕天太熱,棒冰都化掉,全看老天爺的臉色。
小小年紀這些心思,所以他們對賣棒冰人的辛苦,自然感同身受,錢一分分都來之不易。有時候看到棒冰快要融化了,則多幫著買棒冰者吆喝幾聲,或者數量不多的情形下,以稍微便宜一點的價格全部買下來,送給鄰居家裏去吃。
最後一樁事體,就是堂哥帶著大家在上海市內“旅遊”,認識認識上海。最遠的地方去過西郊的動物園。但更多的時候,堂哥卻非常歡喜帶著他們在家裏附近的大街小巷裏轉悠。
堂哥家所在的區域,麵朝黃浦江,往左是董家渡,往右是十六鋪,都在咫尺之間,是上海最早成形的城區之一。
弄堂逼仄,屋角生苔,牆粉剝落。
但在此前,這裏卻是上海灘比較有名的舊式裏弄之一。主弄左右對稱,各有4條橫弄,弄門為簡式牌坊,上寫“東一弄”、“西一弄”等,共近二十幢幢樓房,均為新式石庫門。
這裏裏弄之所以比較有名,並非是因其地段位置,而是上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這裏是舊上海的妓院之一。解放後,妓院被封閉,這些裏弄改邪歸正,大批市民搬遷至此。
因為比鄰黃浦江畔的優勢,給予這一帶得天獨厚的發展機會。資料顯示,上溯到宋代,此地已在沿江形成小集市。
右邊的董家渡地區,是上海開埠以來最早形成的城區之一,擁有上海現存最早期的天主堂和上海最早的會館,反映著上海海納百川的氣度以及銳意進取的精神。
在上海的發展曆史上,位於浦西老城廂和南外灘之間的董家渡,也可以說是“上海的發源地”。
坊間有語雲:“靠著董家渡,由南往北開發,才有外灘,然後再由東往西發展,才有了上海。”
在董家渡一帶能找到老上海最平民的感覺。這一帶的大多數路名承載著昔日老上海城外南市地區的繁華和平民的生活,篾竹路、外鹹瓜街、麵筋弄、外倉橋街、鹽碼頭街……。
這些街名的來源就是這裏曾經集中的商販店鋪,記錄了董家渡商肆林立/商市繁盛的曆史,和這裏曾經的繁華喧鬧,依然能從中讀到黃浦江畔老碼頭古老的記憶。
董家渡自上海自開埠以來,就一直站在中國經濟模式轉型騰飛的“潮頭”:在上海人的眼裏,董家渡不僅是老城廂,是重要的城市脈絡所在,更是上海邁向卓越全球城市的宏偉藍圖。
但是,鹹豐十年董家渡沿江一帶曾遭法軍排炮轟擊,大片房屋塌毀。37年淞滬戰爭時再次遭日軍飛機轟炸,在新街、石街一帶產生大片棚戶。
從此後直到現在,漫長的歲月裏,這一地區的大部分平房,大都麵臨道路狹窄泥濘、房屋破舊、公共設施缺乏等問題。
右邊的十六鋪碼頭,是上海外灘最著名的碼頭,也是遠東最大的碼頭、上海的水上門戶,承載著很多關於上海的曆史人文記憶。
十六鋪每天從早到晚二十四小時都非常熱鬧,不管是貨運還是客運都很繁忙。碼頭上停靠的船一隻接一隻。乘船的人多得不得了。岸上各種商號、店鋪、倉庫林立,車來人往。
堂哥的家裏,隻是一幢樓頂層的一個房間。而這幢設計之初隻供一戶居住的樓裏,當時合住了10戶人家,居住環境可想而知。不過從老虎窗出來,站在屋頂放眼望去,整條弄堂的居住窘境,莫不如是。
由於一幢樓內,原本的灶間由3戶合用。10幾平方米的燒飯空間內,主婦們轉身就會碰到他人衣角。乍看一切都是合用的,實則界限分明、寸土必爭。一個菜盆子略搬過去幾厘米,都要向鄰居提前打招呼。
在堂哥的印象裏,小辰光家中隻能燒米糊度日,配一點榨菜和剁碎的卷心菜幫子——後者是唯一不需要憑票購買的蔬菜。年幼的妹妹不能耐饑,常常哭泣,但正在發育期的堂哥卻學會了在饑餓感襲來時默默挺過去。
還有像現在的熱天,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形成默契:傍晚5點一過,就灑掃弄堂外的馬路,各自搬了躺椅、竹床甚至門板,沿著馬路排成一列,在眾目睽睽中一起吃飯、洗衣、集體入睡。隻有到了後半夜,江風開始從黃浦江上吹來,街麵上才略有涼意。熟睡中勞苦一天的人們,會裹緊身上的舊被單,在大街上入夢。
但堂哥卻從不去街麵上睡覺。這就是這戶拮據卻要強的堂哥對體麵的堅持。
<a id="wzsy" href="http://m.fantuantanshu.com">飯團探書</a>
除了幫襯家務,堂哥的全部心血都投在了書本上。從小學到高中,都是區裏廂最好的學校,成績一直名列前茅。而越是名列前茅,他就越是自律,用功得令人瞠目。
傳說堂哥高三學語文,他讓同學隨便打開教材任何一頁,他就能接著背出整段課文,絲毫不差。
不識字的父母並不能在教育上幫忙,每每看到這個乖巧的兒子在閣樓上讀書到夜深,都會發自內心地心疼他“把床板子都磨平了。”
生活就像一個錙銖必較的老師,指點身處其中的人如何謹言慎行。物質生活的極度匱乏,也叫人學會了忍耐。而在緊張而微妙的鄰裏關係中,早熟的孩子們學會了看人眼色,也學會了謹守本分。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這一切,使得堂哥很小就心裏明白,想要改變命運唯有讀書這條路。
他之所以歡喜帶著阿弟阿妹大家出來家裏附近的這些街巷“遊玩”,其真正用意和良苦用心也正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