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先生在錄音中提到了《2012》那部災難電影,令林軒頗有感觸。


    當年媒體上鋪天蓋地宣傳其畫麵震撼、想象力瘋狂,而林軒在看過之後,隻是在心底默默地感歎:“人類對於自己的立錐之地之認識實在太淺薄了。”


    人類所居之處隻不過是地球的表麵,自以為腳踏大地,腳下有根,實際上卻是危如累卵。就像近百年來發生的數次超級大地震那樣,人類在強震麵前毫無抵禦能力,隻能在山搖地動、家園毀敗之後一邊流淚一邊收拾殘局。


    《2012》那部電影是一個披著娛樂外皮的寓言,誰若看不懂它,誰將永不超生。


    林軒知道,組織近幾年把目光投向藏地和喜馬拉雅山脈,也正是憂國憂民意識的體現。可惜的是,如果組織能夠早一些跟魏先生這樣的大人物溝通就好了,大家的目標是一致的,力量匯聚在一起,一定會強於單打獨鬥。


    “在幾年內,我見過很多華裔中的大人物,上至廟堂重臣,下至江湖隱士,但大家都不相信珠峰旗雲是一種奇特的預兆,而寧願把它看成一種簡單的自然現象。那些所謂的氣象學家更是搬出來各種圖標和數據,來說明它是非常正常的,勸告我無需杞人憂天。可笑啊可笑,如果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可以解釋的,那麽這個世界豈不就過於簡單了?人類之於地球,就像蜉蝣之於大樹,前者與後者的力量不成比例。要想好好地活著,人類就要細致嚴謹地研究地球,一步一個腳印地弄懂種種匪夷所思事件。於是,我去見了‘盜墓之王’楊天和楊風兄弟。他們兄弟對抗幻象魔之戰已經成了經典,尤其是楊風,他給我的感覺就像插入鞘中的名劍,溫文儒雅,謙遜含蓄,但一遇到事,立刻高速行動,一擊必殺……”


    林軒對於楊天、楊風的認識與魏先生有著驚人的相似,他曾向組織建言,如果能邀請楊風加入,組織的執行力一定會得到加強。


    “楊氏兄弟對我所說的內容非常看重,而且對於西藏十大未解之謎的研究也早就開始,隻不過他們的研究方向為‘香巴拉’。楊風說,查閱了大量資料、走訪了數以萬計的藏地百姓之後,他確信香巴拉是真實存在的。那是個類似於世外桃源的地方,整族人為了躲避戰火,深入山中,自給自足,永不複出。他認為,香巴拉人就是上一代的藏地人或是躲過了地球大毀滅的原住民。隻要找到那個地方,人類就不會懼怕大洪水、大地震之類的毀滅性災難,在大難來臨前,能夠找到退路。當然,如果能夠從香巴拉人那裏知道上一代地球的情況,詳細了解地球的毀滅原因,也能夠及時地通報各超級大國,采取必要的防範措施。那一次,大家談得很投機,雖然沒有立即達成合作意向,但我覺得,自己對於珠峰旗雲的研究並不是孤獨的。從楊家回來,我就著手準備入藏,也就是在這時候,蔣錫礽大師到訪,在我麵前打開了另一扇門……”


    林軒在記憶中搜索,竟然想不出這位姓蔣的先生是誰。


    他暫時壓下自己的疑惑,耐心地聽下去。可是,魏先生似乎是故意隱瞞,對這位蔣錫礽大師沒有任何詳細介紹。


    “蔣大師說,大災難是一定會發生的,但無論是古埃及曆法還是瑪雅人的曆法都存在某種謬誤,該謬誤的產生原因則是他們無法預計到人類對於地球的過度開發,從而造成了地球自轉的加快。近代人對於地球的自毀是空前絕後的,移山填海,毀林耕田,攔河築壩,竭澤而漁,這種種倒行逆施又豈是數千年前的瑪雅人所能預見的?所以,曆法的錯誤導致了大災難來臨節點的變化。現在,科學的計算方法已經失效,大家隻能依靠於像《諸世紀》那種寬泛預言類的書籍,來對未來加以展望。蔣大師還說,藏地絨布寺作為全球海拔最高的寺廟,在預見災難方麵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所以要想尋求某些答案,就一定要到那裏去,親臨其境,叩問內心,方能獲得上天的啟迪……”


    林軒仍在想“蔣大師是誰”這個問題,但同時也佩服這位蔣大師的理論。


    在物理學家那裏,時間是一種“流”。既然是“時間流”,那麽其流動速度必然不是一成不變的,一定會受某些外來力量的幹擾。比如一隻在假想中可以永動的陀螺,當外界有重物砸下時,陀螺必定會傾倒停轉。同樣,地球自轉、公轉形成的“時間流”也是如此,當地球不堪負重時一定會轉得越來越慢,當地球上的生物全都死於大劫時,地球一身輕鬆當然會越轉越快。


    蔣大師的意思是,地球人改變了地球的轉動速度,所以也就大大地改變了“時間流”的本質,令原本精確無比的埃及曆法、瑪雅曆法出現了偏差。於是,所有大毀滅的預言都變成了有驚無險的笑談。可怕的是,大劫沒有來到,但並非永遠不到。那些毀滅人類的大劫難已經成了懸在空中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都可能落下來。


    由此可見,這位蔣大師的確是居安思危,高瞻遠矚,透過複雜紛擾的世俗萬象看到了人類世界發展的精髓本質。


    凡哲學家必定是悲觀主義者,而這位蔣大師毫無疑問就是真正的悲觀主義者,悲天憫人,胸懷地球。


    “我曾問過蔣大師,他在絨布寺悟到了什麽?他告訴我,一切來自內心感應的東西都是無法與別人分享的,他到這裏來,並不是教導我什麽,也不是督促我做什麽,而隻是想告訴我,人類再不行動,將會死於自己的無知無識之中,與地球同朽。當然,地球是不會朽滅的,它就像一所千年不倒的大房子一樣,換一個朝代,換一個主人,房子仍然是房子,仍然會裝飾得富麗堂皇,曆久彌新。人類如果滿足於現狀,那是很可悲的,就像年輕人在墓地中飲酒作樂一樣,報應轉瞬即至。於是,我把入藏的第一站選擇為絨布寺……”


    聽到這裏,林軒再次感歎“英雄所見略同”。


    入藏之前,他也對絨布寺情有獨鍾,曾經數次趕往珠峰,徘徊徜徉於那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寺廟。與所有遊客不同,他不看風景,隻想在晨鍾暮鼓、日升日落中獲得啟迪。


    資料中介紹,絨布寺位於西藏日喀則地區定日縣巴鬆鄉南麵珠穆朗瑪峰下絨布溝東西側的“卓瑪”(度母)山頂,海拔5100米,高峻寒冷,景觀絕妙。它始建於1899年,由紅教喇嘛阿旺丹增羅布創建,依山而建,一共五層。


    喇嘛們當初之所以決定把寺廟建得這麽高,是因為“圖清靜”。此刻看來,那根本就是托辭。修行者“修心”,即使是在鬧市都能淡定自如,又何必追求“清靜”。唯一正確的解釋,就是寺廟的選址是某種“神啟”的結果。


    絨布寺是從北坡攀登珠穆朗瑪峰的大本營,從這裏向南眺望,可以看到珠峰山體像一座巨大的金字塔,巍然屹立。天氣晴朗,更能夠看到傳說中的珠峰旗雲。寺腳下的絨布河是由珠峰北坡的三大冰川一東絨布冰川、中絨布冰川、西絨布冰川部分泉水匯集而成的冰水河流。


    由地理位置看,絨布寺處於一個“上接青天、下達流川”的中間節點,那麽寺廟和僧侶在人類社會中的作用也是如此,向上聽取神佛的意旨,經過自己的閱讀理解、融會貫通之後,再向下傳達給萬眾臣民。


    在某種意義上說,寺廟僧侶與一國之君的作用相近,都是受命於神、受命於天,率領民眾過上安逸富足的生活。


    事實上,林軒並沒有在絨布寺頓悟。他隻是隱約感覺到這個寺廟在藏地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但他又始終抓不住那種微妙的感覺。


    很多玄學家都曾提及,在藏地那種靜謐、廣袤、古老、原始的生存環境中,任何一個情感細膩的人都會有諸多複雜感受,其中的某一些將會無限接近於人的思想極限。這是一件好事,但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因為人類的思想是有邊界的,即“思想安全藩籬”,一旦突破,就會造成大腦運動頻率過快,生理機體無法承受,其最終結果就是“植物人”或者“腦癱”。


    再有,在藏地隨時都會產生“高原反應”,那更是使人陷入思想困頓的巨大誘因。從醫學理論上說,高原反應讓人因為腦部缺氧而思想停滯,隨即帶來呼吸困難、行動乏力等機體不良反應,如果不能及時救治,將有生命危險。


    那麽,玄學家從另外一個角度解釋了“高原反應”到底是怎麽回事。


    簡單來說,在藏地,某一部分人腦部高速運動,自然會造成嚴重缺氧,而另一部分則腦力活動較弱,沒有那麽多微妙感受,也就遠離了高原反應。


    有好幾次,林軒從絨布寺遠眺珠峰旗雲,腦子裏麵出現的不是美景,而是一種無言的恐慌。正如擅長於帶兵打仗的元帥看到沙盤時,就會在腦中模擬一場激戰那樣,百萬兵甲全都了然於胸。


    對於林軒而言,那種“即將看穿一切”的感覺來得如此強烈,就像隻隔著一層窗戶紙一樣,可悲的是,越是貼近,越無法戳穿它。


    在接下來這段錄音中,他聽到了一段來自其他人的對話,非常奇特,但相當有哲理性。


    “不要相信你聽到的那些傳聞,尼瑪……但是師傅,天欽是我的哥哥,他在造大船的隧道裏工作。如果天欽說的沒錯,在師傅偉大智慧能看出那是什麽?如果世界末日真的來了,你會怎樣?已經滿了,別倒了師傅……像這杯子,你的內心充滿了恐懼和猜疑,要想看到智慧之光,你必須清空杯子……”


    那是兩個人的對話,一個人蒼老而鎮定,一個人年幼而惶然。


    聽到這裏的時候,林軒按下了錄音機的暫停鍵,閉上眼睛沉思。


    錄音資料還很長,要想全部聽完,恐怕要聽到半夜。


    “魏夫人被挾持去了哪裏?她去見‘大帝’會不會有危險?如果‘大帝’在港島,這是不是一個能將其徹底消滅的大好機會?”他的掌心又一次滲出了冷汗。


    危機也是機會,隻要能把握機會,就能在劣勢中瞬間扭轉,反敗為勝。


    隻要消滅“大帝”,一切難題就都迎刃而解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伏藏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飛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飛天並收藏伏藏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