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溯源,天書本屬道家經典。
道門主張,“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認為一化為三,三合為一,“用則分三,本則常一”。因此天書更被賦予一個雅稱——玄天奧妙訣,分為太玄上境、太虛幻境、太極聖境三大境界,其中每一境界,各有不同層次。傳說中更有第四境,也即天界聲稱的無極天境,人間從未有人習成。
開篇微言大義:“大道生一氣,一氣分陰陽,陰陽為天地,天地生萬物,則是造化之根也。此乃真一之氣,萬象之先……煉形之妙,在乎凝神,神凝則氣聚……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夫氣之為功也,廣矣妙矣……”(注:語出《紫清指玄集》,[宋]白玉蟾)
其後寥寥萬言,概述陰陽五行之道、練氣凝神聚形之妙。究其修煉,講究凝聚天地陰陽之氣,化為自身原力,後以所化原力,凝聚陰陽、練化五行,周而複始、循環往複,竟至達成“超脫生死,與大道而合其真實”、“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之境。
對於初學者而言,若能明了其中義理,入門並不甚難,太玄上境第一層次數月可成,第二層次半年可成,第三層次至多兩年可成。不過一二層次之間,高下並不明顯。隻要跨入太玄上境第三層次,便可操縱法寶,驅物攻敵,甚或禦空而行。依照常理,倘若抵達如此境界,紫塵弟子此時應當可能完成入門修業,並能甚為輕巧地幻化出五行本物……
不過修習此等參悟天地造化之學,便如攀登萬仞巨峰一般,越到高處,若想前進一步,已如登天。畢竟人各有別,師長教誨、前人義理,僅可作為借鑒驗證之用。越近百尺竿頭,前車之鑒越少,自我揣摩體味則更值得依賴。值此期間,甚或囿於某個枝節,受困短則數十年,長則數百年。一朝豁然開朗,驀然回首,當初一俊秀兒郎,如今已白發蒼蒼!然而入得靈山之人,自負才智出眾,更有幾分桀驁之氣,堅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且不說能否羽化成仙,即使終日沉浸其中也是一種樂趣,如何輕言放棄?
二千五百年前,五大靈山共同秉奉一部天書。後經才智卓絕之士多年解悟發揚,各大靈山於修行一途已經大有不同,也分別從中悟出不少蓋世絕技,其中尤以紫塵為尊。一來紫塵地氣豐腴,遠過其它四山;二來紫塵位處中原,周圍人才鼎盛、資財豐富。數千年來多次較技之中,紫塵霸絕之位一直屹立不倒。
如今,紫塵派係林立、內爭不窮,各人於其修行,更加不敢含糊。隻是多年來從未有過生死相搏,個人修行如何,外人大多無法窺知。
大體而論,五大靈山中的年輕一輩多在太玄上境第六層次徘徊。年長一些,例如青柏雲一輩,大體囿於太玄上境瓶頸左右。論及長老峰主一類,早已步入太虛幻境。當然,其中不泛格外超絕之輩,不入此類。比如,青柏雲以及清平道人等等,數年以前也已跨入太虛幻境……
********
且說塵封將天書卷軸參悟之後,閉目凝神,隻覺一股靈氣自四麵八方透體而入,瞬間無影無蹤,根本無法撲捉,更無法將其化為自身原力。天書所記載的修行妙法,次次至此中斷,曆經多日依舊如此。隻是偶爾胸口卻會騰起一團紅芒,閃爍不定,同樣無法捉摸。
此時,塵封雖未真正體味到修習道法的諸般奧妙。但從義理來說,已經步入修道之旅,於道法之間彼此排斥、融合、交錯之理已有些許領悟。思索數日,突然閃出一念:莫不是盤古功法作怪?難不成盤古功法竟比天書更為厲害……
忐忑之間,懷著半分僥幸之心,出入拈花閣中各個角落,尋章摘句、考經證典,旨在對盤古功法進行一番注解。
拈花閣中藏書雖豐,然而此乃盤古功法自天地初開之後首次現身人間。其中諸多相關天地本源、混沌世界的闡述解釋;許多奇談怪論世間生靈至今聞所未聞;更多與世間所有道術背道相馳之處,甚至靈山名門不齒之法;自然不乏與天書卷軸相類之處,卻不知比天書所述義理高出千倍萬倍……塵封初始帶著三分玩樂之心,不久便已浸潤其中。前後費時三年,拈花閣底層諸般典籍被他翻覽而過,寥寥千言的盤古功法僅解注出十之六七,其餘諸般說辭根本聞所未聞,也便無處可考。悵然若失之下,隻得匆匆跳過。在此期間,每獲解出一句,或者喜不自勝,或者震撼當場。
隻是塵封深知修道一途的艱險之處,若無名師指點,甚或解悟出錯,道法越強,危害越大;而且盤古功法更多不可理喻、甚至悖逆常理之處,故此不敢妄自修習。本以為整篇功法解注完畢,不解之處便可前後推敲而出,不料居然事與願違。
********
深夜,塵封獨處居所,取出白日謄寫完畢的數頁注解,就著燈盞細細品味。
孰料,三年來晝思夜想,不知不覺盤古功法早已“心隨意動”,更於今日匯然成渠。在他專注入神期間,一團紅芒自其胸口緩緩騰起,兀自盤旋一陣,在其四肢百骸中慢慢移動。不久,紅芒移至手掌之上。塵封恰在凝神細讀,眼中突然映入這團紅芒,驚顫之下,方寸大亂。紅芒卻也顫抖開來,周身各處瞬間湧出種種怪力,左衝右突。
一念閃過,塵封強自穩定心神,繼續品讀。卻見那團紅芒輕輕顫抖一陣,繼續遊動,種種不適隨即平複……
紅芒所過,舒適異常。若遇注解詳盡之處,必然十分平穩;若遇似是而非之處,必將微微停滯。一遍讀完,那團紅芒方才隱入胸口,無影無蹤……
隻此一瞬,塵封仿佛陷入空冥之中,恍然驚覺道之一途,居然另有這般天地。環顧左右,周遭一切似乎發生著細微的變化,言及究竟,卻又不甚寥寥。
塵封早已跨進道之門檻,卻未有過這般體味。當下好奇心起,從頭來過,那團紅芒又自胸口騰起……隻覺周身處處充斥著洶湧澎湃之力,卻待紅芒隱去,那股巨力也消失不見……
是夜,靈山紫塵突現異相。
悄無聲息之間,滿天月華緩緩凝成一條粗大光柱,投射於拈花峰上。
不久,靈山之中翻湧著的各色雲霧盤旋之間竟也朝著拈花峰圍攏過去……
紫塵五老驟然驚覺,細細察探一陣,竟無絲毫端倪。此時,人間早已兵戈四起、異相紛呈。五位當世高人商議一番做出定論,此等異相定是天地間的某種暗示。
次日,拈花閣眾弟子紛紛言道:昨晚沉睡之中,忽然淒冷無比,渾身劇顫……
當日,塵封與風月老人遇於拈花閣中。老人目視塵封,睡眼放亮,白眉緊鎖……
黃昏,紫霄殿上鍾聲突起,淩厲異常。鍾聲未歇,紫塵五峰一番騷動,千百人眾朝著紫霄殿蜂擁而去……
(截至今日,《天秩》登錄起點恰好兩月,在此感謝諸位書友的大力支持!)
(看過書友這些十分振聾發聵的評論。區區有所感悟:看書寫書看來真是兩個概念,尤其是象區區一樣初次執筆的新人,感情一旦沉浸其中很難立即轉換出來,於是往往拖泥帶水、苦死掙紮,卻又令人深感乏味。區區以後會多加注意,如有可能,之前數章也會做出修改。本周之後,便會更換一種上傳方式,不會擠的這麽累,也讓諸位看的這麽苦!
道門主張,“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認為一化為三,三合為一,“用則分三,本則常一”。因此天書更被賦予一個雅稱——玄天奧妙訣,分為太玄上境、太虛幻境、太極聖境三大境界,其中每一境界,各有不同層次。傳說中更有第四境,也即天界聲稱的無極天境,人間從未有人習成。
開篇微言大義:“大道生一氣,一氣分陰陽,陰陽為天地,天地生萬物,則是造化之根也。此乃真一之氣,萬象之先……煉形之妙,在乎凝神,神凝則氣聚……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夫氣之為功也,廣矣妙矣……”(注:語出《紫清指玄集》,[宋]白玉蟾)
其後寥寥萬言,概述陰陽五行之道、練氣凝神聚形之妙。究其修煉,講究凝聚天地陰陽之氣,化為自身原力,後以所化原力,凝聚陰陽、練化五行,周而複始、循環往複,竟至達成“超脫生死,與大道而合其真實”、“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之境。
對於初學者而言,若能明了其中義理,入門並不甚難,太玄上境第一層次數月可成,第二層次半年可成,第三層次至多兩年可成。不過一二層次之間,高下並不明顯。隻要跨入太玄上境第三層次,便可操縱法寶,驅物攻敵,甚或禦空而行。依照常理,倘若抵達如此境界,紫塵弟子此時應當可能完成入門修業,並能甚為輕巧地幻化出五行本物……
不過修習此等參悟天地造化之學,便如攀登萬仞巨峰一般,越到高處,若想前進一步,已如登天。畢竟人各有別,師長教誨、前人義理,僅可作為借鑒驗證之用。越近百尺竿頭,前車之鑒越少,自我揣摩體味則更值得依賴。值此期間,甚或囿於某個枝節,受困短則數十年,長則數百年。一朝豁然開朗,驀然回首,當初一俊秀兒郎,如今已白發蒼蒼!然而入得靈山之人,自負才智出眾,更有幾分桀驁之氣,堅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且不說能否羽化成仙,即使終日沉浸其中也是一種樂趣,如何輕言放棄?
二千五百年前,五大靈山共同秉奉一部天書。後經才智卓絕之士多年解悟發揚,各大靈山於修行一途已經大有不同,也分別從中悟出不少蓋世絕技,其中尤以紫塵為尊。一來紫塵地氣豐腴,遠過其它四山;二來紫塵位處中原,周圍人才鼎盛、資財豐富。數千年來多次較技之中,紫塵霸絕之位一直屹立不倒。
如今,紫塵派係林立、內爭不窮,各人於其修行,更加不敢含糊。隻是多年來從未有過生死相搏,個人修行如何,外人大多無法窺知。
大體而論,五大靈山中的年輕一輩多在太玄上境第六層次徘徊。年長一些,例如青柏雲一輩,大體囿於太玄上境瓶頸左右。論及長老峰主一類,早已步入太虛幻境。當然,其中不泛格外超絕之輩,不入此類。比如,青柏雲以及清平道人等等,數年以前也已跨入太虛幻境……
********
且說塵封將天書卷軸參悟之後,閉目凝神,隻覺一股靈氣自四麵八方透體而入,瞬間無影無蹤,根本無法撲捉,更無法將其化為自身原力。天書所記載的修行妙法,次次至此中斷,曆經多日依舊如此。隻是偶爾胸口卻會騰起一團紅芒,閃爍不定,同樣無法捉摸。
此時,塵封雖未真正體味到修習道法的諸般奧妙。但從義理來說,已經步入修道之旅,於道法之間彼此排斥、融合、交錯之理已有些許領悟。思索數日,突然閃出一念:莫不是盤古功法作怪?難不成盤古功法竟比天書更為厲害……
忐忑之間,懷著半分僥幸之心,出入拈花閣中各個角落,尋章摘句、考經證典,旨在對盤古功法進行一番注解。
拈花閣中藏書雖豐,然而此乃盤古功法自天地初開之後首次現身人間。其中諸多相關天地本源、混沌世界的闡述解釋;許多奇談怪論世間生靈至今聞所未聞;更多與世間所有道術背道相馳之處,甚至靈山名門不齒之法;自然不乏與天書卷軸相類之處,卻不知比天書所述義理高出千倍萬倍……塵封初始帶著三分玩樂之心,不久便已浸潤其中。前後費時三年,拈花閣底層諸般典籍被他翻覽而過,寥寥千言的盤古功法僅解注出十之六七,其餘諸般說辭根本聞所未聞,也便無處可考。悵然若失之下,隻得匆匆跳過。在此期間,每獲解出一句,或者喜不自勝,或者震撼當場。
隻是塵封深知修道一途的艱險之處,若無名師指點,甚或解悟出錯,道法越強,危害越大;而且盤古功法更多不可理喻、甚至悖逆常理之處,故此不敢妄自修習。本以為整篇功法解注完畢,不解之處便可前後推敲而出,不料居然事與願違。
********
深夜,塵封獨處居所,取出白日謄寫完畢的數頁注解,就著燈盞細細品味。
孰料,三年來晝思夜想,不知不覺盤古功法早已“心隨意動”,更於今日匯然成渠。在他專注入神期間,一團紅芒自其胸口緩緩騰起,兀自盤旋一陣,在其四肢百骸中慢慢移動。不久,紅芒移至手掌之上。塵封恰在凝神細讀,眼中突然映入這團紅芒,驚顫之下,方寸大亂。紅芒卻也顫抖開來,周身各處瞬間湧出種種怪力,左衝右突。
一念閃過,塵封強自穩定心神,繼續品讀。卻見那團紅芒輕輕顫抖一陣,繼續遊動,種種不適隨即平複……
紅芒所過,舒適異常。若遇注解詳盡之處,必然十分平穩;若遇似是而非之處,必將微微停滯。一遍讀完,那團紅芒方才隱入胸口,無影無蹤……
隻此一瞬,塵封仿佛陷入空冥之中,恍然驚覺道之一途,居然另有這般天地。環顧左右,周遭一切似乎發生著細微的變化,言及究竟,卻又不甚寥寥。
塵封早已跨進道之門檻,卻未有過這般體味。當下好奇心起,從頭來過,那團紅芒又自胸口騰起……隻覺周身處處充斥著洶湧澎湃之力,卻待紅芒隱去,那股巨力也消失不見……
是夜,靈山紫塵突現異相。
悄無聲息之間,滿天月華緩緩凝成一條粗大光柱,投射於拈花峰上。
不久,靈山之中翻湧著的各色雲霧盤旋之間竟也朝著拈花峰圍攏過去……
紫塵五老驟然驚覺,細細察探一陣,竟無絲毫端倪。此時,人間早已兵戈四起、異相紛呈。五位當世高人商議一番做出定論,此等異相定是天地間的某種暗示。
次日,拈花閣眾弟子紛紛言道:昨晚沉睡之中,忽然淒冷無比,渾身劇顫……
當日,塵封與風月老人遇於拈花閣中。老人目視塵封,睡眼放亮,白眉緊鎖……
黃昏,紫霄殿上鍾聲突起,淩厲異常。鍾聲未歇,紫塵五峰一番騷動,千百人眾朝著紫霄殿蜂擁而去……
(截至今日,《天秩》登錄起點恰好兩月,在此感謝諸位書友的大力支持!)
(看過書友這些十分振聾發聵的評論。區區有所感悟:看書寫書看來真是兩個概念,尤其是象區區一樣初次執筆的新人,感情一旦沉浸其中很難立即轉換出來,於是往往拖泥帶水、苦死掙紮,卻又令人深感乏味。區區以後會多加注意,如有可能,之前數章也會做出修改。本周之後,便會更換一種上傳方式,不會擠的這麽累,也讓諸位看的這麽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