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我就收到一個好消息,我們在路上招募的兩團人,從海路,已經安然抵達廣府了,與他們一起到來的,還有在沿途收羅的大批物資。
在這個過程中,前腳夫頭子錢水寧,發揮了頗為重要的作用,用的他的經驗老道和小心謹慎,很好的完成了這個協助帶隊跟進的任務。
雖然到了廣府後,這些人以各種理由,自發散去了一小半,剩下的人也因為叛軍威脅的消息,人心浮動的,連夜偷跑了不少。
但是剩下的兩百多號人,還是被帶入了我的產業,暫時安頓下來,或者說被派人內外監管起來了,
當然了,他們大多數人的忠誠和可靠性,需要時間來慢慢培養,但是目前我隻能靠強製力來維持和保證住基本人頭再說。
但是不管怎麽來說,這批人力資源,對我來說,是一次重要的補充,雖然還要分一部分,給那隻謎樣生物。
按照我的規劃,這些已經到手的人,優先挑選出有技藝和專長,或是職業經驗的,分為生活和生產兩大類,
然後打散分遣到我名下的各項營生和物業裏去,有對口的直接做為新來的幫工、店員,安插進去,不對口的先在物業裏,做個灑掃看門的仆人、雜役什麽的。日後再做打算,然後由本行的老人進行幫帶和監管,算是初步安置下來。
這批半路找來的人,職業和特長相當的雜駁,既有木工、五金工、瓦匠,皮匠、郎中、藥師,樂工、驛傳、廚子這樣大眾化的職業,也有釀酒醬醋的師頭,閹割人畜的刀匠、仵作、巫占這樣偏門或是生僻的職業。
所以安置起來,頗費了些功夫。在帶隊過程中,崔屠子、燕九兒這些人也有了一批手下,雖然他們未必是最合適的人選,也缺乏經驗什麽的,但是我手上可用的人,也就這麽點,隻能先將就著讓他們慢慢磨合,然後再視情況作調整。
相比之下剩下的人就簡單的多了。
剩下主要是身體相對精壯的人,則編成幾個輔助隊,去為訓練營的外圍和港口,提供各種搬運輸送之類,後勤性質的勞役。
能夠保障衣食住宿和勞動報酬的待遇,並且不讓他們有空閑下來,就基本能夠避免和壓製各種胡思亂想的串聯和異動,然後從個人心裏和日常慣性上,將他們慢慢的轉化過來,
這也是我在這個時空的人力資源管理上的一點心得。
當然共同的特點,都是被我威逼利誘連哄帶騙簽下相關文契,或是賣斷前程的。
在這個世道,這種看起來乘人之危的事情,卻是再常見不過了。不要說嶺內那些被海藩抄掠擄賣的沿海百姓,就是來到嶺外的北人,若是沒錢安身的話,也大多數是被當地豪族大戶,招攬投附為蔭包戶的命運。
隻要過段時間做的熟了,由主家到官府打點名籍,才算是落下戶來,但是更多的就是作為隱性的黑戶口,在那些私屬的田莊種植園裏終其一生,然後其後代作為家生子,才能落下土戶。
而作為羅藩世子的身份,也多少成為堅定和督促他們決心的催化劑,雖然同樣是賣身投寄,但是寄身於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鄉下小土豪,還是投靠一個海藩大領的當家繼承人,關於前程和奔頭的動力,是完全不一樣的。
我隻要比照普遍水準,稍稍提高一點待遇和期許,就很容易暫時穩住了人心。這樣,在看不到的地方,我的實力又增長了一絲。
查看完各個接收安置點後,我回家的時候,發現門房裏有人候著,
來自的講談社的一份包裹,也被送到了我的手中,作為創始人的最後一點影響力,在延遲了一段時間後,還是抵達了我的手中。
也不是什麽見不得光的東西,一些文摘剪報的匯編而已,裝訂成幾個大本,主要著重在我走後這幾年,以廣府為中心的各種新聞摘要,也影射到一些政治經濟軍事上的變遷和動向。
讓我看的津津有味,
比如在上城羅城子禦庭裏,主持幕府大政的當代大相國,近年身體不是很好,因此已經在兩年前通過首山宮,任命他的繼承人寧海公,為上柱國,車騎大將軍,與諸位平章、參政、仆射一起政事堂奏對,大有提前培養接班的意圖。
隨著正當壯年的寧海公,逐漸越來越多以代理身份,出現在五年校閱,禦前觀覽等大事件的公眾場合中,一些政治新秀和年輕新貴,也因此逐漸在政壇中嶄露頭角。
比如與陳夫人有所關聯的桂州寧氏,這幾年就相繼出了一位年輕的中書舍人,一位散騎常侍,一位少府卿副,雖然政治立場和派係,不盡相同,但是誰都知道那麽回事。
通過這些履職任事的官帖,也隱隱凹現出,活躍在廣府朝野大小幾十個政治家族,與之關聯成百上千的地方世家和豪族大姓,來自不同的地域,各個行業和領域的利益訴求,隱約的政治傾向什麽的。
最終匯聚成朝堂中的政治格局,並且隨著幕府當主的態度和立場的細微變化,而產生各種起落消長。
相比之下,我出身的羅氏藩宗家,在名為八葉的近緣藩族之中,算是最低調的了,這些年除了宗藩院例行第奏外,在廣府幾乎沒有什麽存在感。
此外就是去年的廣府科選的新聞,其中進士十三人,同進士出身二十二人,備才四十五人。
其中以廣府大學堂為首的學院派出身,約占了兩成半,雖然數量有所增加,卻主要集中在同進士出身這個階段,進士隻有兩人,這也是曆年來學院派的一次低潮。
兩海道外藩出身,免選舉薦直考的士子,占據剩下的兩成,其中進士四人,相比龐大的推舉參考基數,卻是受到各海藩嶺內,師資教育水平參差不齊的拖累,此外還有某種地域上政治權衡的綜合考量,
像我所在的婆羅洲大島,更加親熟開化的東婆羅洲路,肯定要比西婆羅洲路更有優勢,但是曆年的比例,卻多少有些相反,想我的身份若是想去考科選,隻要拿著保舉書,就可以報考科選八目之一;
然後是嶺外的本土七道,經過鄉試、郡試、部試三級的貢舉出身,約占了四成,也是曆代科舉的真正大頭和主流,不過比例一直在並不顯著的下降;
而最後剩下一成半,則是各種恩旨清望特例在職等雜選出身的,進士隻有一人,同進士兩人,卻幾乎占據了備才的一半,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一類的進士,含金量更大一些。
因為相比那些專門研讀的考生,他們多少有實務的經驗,或是相關領域的特長,甚至有過從最底層的吏員出身,然後蒙幕府青眼特旨,榮登殿試天子門生的故事。
當然,因為出身的局限性,他們的努力所能抵達的層次,一般也就到州郡正印官,或是寺監的實務副職,除了幾個個例之外,要想再上一步的就幾乎不可能,因為會不可避免的受到來自上述三個群體的排斥和壓製。
同年,蔭補五十四人、捐受官一百三十一人,相比過往,又創新高。
蔭補還好,比同進士出身而已,像捐受官就隻能擔任一些州下的佐副,或是畿內省台部寺監的雜佐、員外官。
加上科舉出身的,和自然流轉積累下來待職的現任官員,看起來頗為可觀了,不過放在南朝近十萬品內官,自然流動產生的空缺中,卻又不算什麽的。
主要是遠近美惡的差別,遠州貧瘠的職位自然是下下等的惡官,就算加職一兩等或是減堪磨也未必有人去,因為土著衝突禍首蛇蟲瘴疫的橫行,死在任上的概率也不小,
而越是靠近廣南近畿的,富肥之地的上上等美官,則越是炙手可熱到爭相打破腦袋。
像是我本家所在西婆羅洲路的撫遠州,算是一種中等略上的職事,作為朝廷委任的親民官,隻要處理好地方藩領的關係,就可以順風順水的撈完一任,然後想辦法轉職他地,或是就地輟升。
因而謀官,對於那些缺乏背景和政治訴求的普羅大眾來說,也變成一種充滿商業意味的投資活動,各種悲歡離合的故事,也在一刻不停的上演著。
因此講談社的日常業務一個重要渠道,就是向這些數目龐大的投機者或是候補的官員,提供相應的收費訊息,而且在競爭激烈的官場中,根本不用擔心沒人買。
講談社編寫的曆代版本《官紳誌》,也是最受歡迎的出版物之一,可以從其中找到讓自己趨利避害,或是抱團取暖的東西。
可惜我潛心閱讀的清淨時光,沒能持續多久。
“藩內來人了?”
聽到門衛的通報,我有些倦怠的揉了揉額頭,想了想,叫上僅有的護衛,站住門廳要害位置,又把手弩放在幾下隱藏位置,然後才把人引進來。
然後我一愣,見到的卻是表情激動的一老頭和一大叔,齊聲喚道。
“少主。。”
“大公子。。”
隨著他們不同的稱呼,也讓我想起來他們所代表不同的身份和立場,
喊“少主”的禿頂大叔姓蔡名廖,算是我昔日家臣中的鐵杆支持者,前郡司三管之一,士爵中大夫的傳統派。
而那個叫大公子的老頭,則是來自“我”在東婆羅洲的母舅家,一向負責往來的老家人楚伯哀,自小以來探視的次數,甚至比“我”那個身為藩主的便宜老爹還要多。
依照本能和記憶寒暄了幾句,總算抑製住了這倆的情緒宣泄,讓他們從緬懷過往中回到現實來。
“實在太簡陋了,”
楚伯哀幾乎要從鼻孔哼出聲
“什麽都沒有。。”
“之前號稱遊學也就罷了。。”
蔡廖亦是讚同的接口道
“我羅藩家的嫡子,怎麽能在這種蝸居陋巷裏久住。。”
“我覺得還好呢。。”
我悻然的摸摸鼻子。
“少主你實在太良善遷就了。。”
“雖然朝中某些人,總是嘲笑我們內藩家的人,缺少禮統。。”
“但是作為基本排場和體麵,還是要得的。。”
“聞的大公子安然歸還,不由心中大定,”
“我們這些老臣子,也有了主心骨啊。。”
“少主的謹慎,我被也能理解的。。”
“因此這次隻從您的阿翁家,帶了些許人手和財貨過來,希望能派上用場。。”
“您用過的工坊和器物,也一並攜了過來。。”
看到他倆握著我的手,有點老淚縱橫,爭相說話的殷切表情,我有不由想起死於非命的楚白,實在感慨良深。
說實話,我雖然接受了前任的大多數資源,卻一直在潛意識的回避,和前身有關的人和事。
在這個過程中,前腳夫頭子錢水寧,發揮了頗為重要的作用,用的他的經驗老道和小心謹慎,很好的完成了這個協助帶隊跟進的任務。
雖然到了廣府後,這些人以各種理由,自發散去了一小半,剩下的人也因為叛軍威脅的消息,人心浮動的,連夜偷跑了不少。
但是剩下的兩百多號人,還是被帶入了我的產業,暫時安頓下來,或者說被派人內外監管起來了,
當然了,他們大多數人的忠誠和可靠性,需要時間來慢慢培養,但是目前我隻能靠強製力來維持和保證住基本人頭再說。
但是不管怎麽來說,這批人力資源,對我來說,是一次重要的補充,雖然還要分一部分,給那隻謎樣生物。
按照我的規劃,這些已經到手的人,優先挑選出有技藝和專長,或是職業經驗的,分為生活和生產兩大類,
然後打散分遣到我名下的各項營生和物業裏去,有對口的直接做為新來的幫工、店員,安插進去,不對口的先在物業裏,做個灑掃看門的仆人、雜役什麽的。日後再做打算,然後由本行的老人進行幫帶和監管,算是初步安置下來。
這批半路找來的人,職業和特長相當的雜駁,既有木工、五金工、瓦匠,皮匠、郎中、藥師,樂工、驛傳、廚子這樣大眾化的職業,也有釀酒醬醋的師頭,閹割人畜的刀匠、仵作、巫占這樣偏門或是生僻的職業。
所以安置起來,頗費了些功夫。在帶隊過程中,崔屠子、燕九兒這些人也有了一批手下,雖然他們未必是最合適的人選,也缺乏經驗什麽的,但是我手上可用的人,也就這麽點,隻能先將就著讓他們慢慢磨合,然後再視情況作調整。
相比之下剩下的人就簡單的多了。
剩下主要是身體相對精壯的人,則編成幾個輔助隊,去為訓練營的外圍和港口,提供各種搬運輸送之類,後勤性質的勞役。
能夠保障衣食住宿和勞動報酬的待遇,並且不讓他們有空閑下來,就基本能夠避免和壓製各種胡思亂想的串聯和異動,然後從個人心裏和日常慣性上,將他們慢慢的轉化過來,
這也是我在這個時空的人力資源管理上的一點心得。
當然共同的特點,都是被我威逼利誘連哄帶騙簽下相關文契,或是賣斷前程的。
在這個世道,這種看起來乘人之危的事情,卻是再常見不過了。不要說嶺內那些被海藩抄掠擄賣的沿海百姓,就是來到嶺外的北人,若是沒錢安身的話,也大多數是被當地豪族大戶,招攬投附為蔭包戶的命運。
隻要過段時間做的熟了,由主家到官府打點名籍,才算是落下戶來,但是更多的就是作為隱性的黑戶口,在那些私屬的田莊種植園裏終其一生,然後其後代作為家生子,才能落下土戶。
而作為羅藩世子的身份,也多少成為堅定和督促他們決心的催化劑,雖然同樣是賣身投寄,但是寄身於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鄉下小土豪,還是投靠一個海藩大領的當家繼承人,關於前程和奔頭的動力,是完全不一樣的。
我隻要比照普遍水準,稍稍提高一點待遇和期許,就很容易暫時穩住了人心。這樣,在看不到的地方,我的實力又增長了一絲。
查看完各個接收安置點後,我回家的時候,發現門房裏有人候著,
來自的講談社的一份包裹,也被送到了我的手中,作為創始人的最後一點影響力,在延遲了一段時間後,還是抵達了我的手中。
也不是什麽見不得光的東西,一些文摘剪報的匯編而已,裝訂成幾個大本,主要著重在我走後這幾年,以廣府為中心的各種新聞摘要,也影射到一些政治經濟軍事上的變遷和動向。
讓我看的津津有味,
比如在上城羅城子禦庭裏,主持幕府大政的當代大相國,近年身體不是很好,因此已經在兩年前通過首山宮,任命他的繼承人寧海公,為上柱國,車騎大將軍,與諸位平章、參政、仆射一起政事堂奏對,大有提前培養接班的意圖。
隨著正當壯年的寧海公,逐漸越來越多以代理身份,出現在五年校閱,禦前觀覽等大事件的公眾場合中,一些政治新秀和年輕新貴,也因此逐漸在政壇中嶄露頭角。
比如與陳夫人有所關聯的桂州寧氏,這幾年就相繼出了一位年輕的中書舍人,一位散騎常侍,一位少府卿副,雖然政治立場和派係,不盡相同,但是誰都知道那麽回事。
通過這些履職任事的官帖,也隱隱凹現出,活躍在廣府朝野大小幾十個政治家族,與之關聯成百上千的地方世家和豪族大姓,來自不同的地域,各個行業和領域的利益訴求,隱約的政治傾向什麽的。
最終匯聚成朝堂中的政治格局,並且隨著幕府當主的態度和立場的細微變化,而產生各種起落消長。
相比之下,我出身的羅氏藩宗家,在名為八葉的近緣藩族之中,算是最低調的了,這些年除了宗藩院例行第奏外,在廣府幾乎沒有什麽存在感。
此外就是去年的廣府科選的新聞,其中進士十三人,同進士出身二十二人,備才四十五人。
其中以廣府大學堂為首的學院派出身,約占了兩成半,雖然數量有所增加,卻主要集中在同進士出身這個階段,進士隻有兩人,這也是曆年來學院派的一次低潮。
兩海道外藩出身,免選舉薦直考的士子,占據剩下的兩成,其中進士四人,相比龐大的推舉參考基數,卻是受到各海藩嶺內,師資教育水平參差不齊的拖累,此外還有某種地域上政治權衡的綜合考量,
像我所在的婆羅洲大島,更加親熟開化的東婆羅洲路,肯定要比西婆羅洲路更有優勢,但是曆年的比例,卻多少有些相反,想我的身份若是想去考科選,隻要拿著保舉書,就可以報考科選八目之一;
然後是嶺外的本土七道,經過鄉試、郡試、部試三級的貢舉出身,約占了四成,也是曆代科舉的真正大頭和主流,不過比例一直在並不顯著的下降;
而最後剩下一成半,則是各種恩旨清望特例在職等雜選出身的,進士隻有一人,同進士兩人,卻幾乎占據了備才的一半,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一類的進士,含金量更大一些。
因為相比那些專門研讀的考生,他們多少有實務的經驗,或是相關領域的特長,甚至有過從最底層的吏員出身,然後蒙幕府青眼特旨,榮登殿試天子門生的故事。
當然,因為出身的局限性,他們的努力所能抵達的層次,一般也就到州郡正印官,或是寺監的實務副職,除了幾個個例之外,要想再上一步的就幾乎不可能,因為會不可避免的受到來自上述三個群體的排斥和壓製。
同年,蔭補五十四人、捐受官一百三十一人,相比過往,又創新高。
蔭補還好,比同進士出身而已,像捐受官就隻能擔任一些州下的佐副,或是畿內省台部寺監的雜佐、員外官。
加上科舉出身的,和自然流轉積累下來待職的現任官員,看起來頗為可觀了,不過放在南朝近十萬品內官,自然流動產生的空缺中,卻又不算什麽的。
主要是遠近美惡的差別,遠州貧瘠的職位自然是下下等的惡官,就算加職一兩等或是減堪磨也未必有人去,因為土著衝突禍首蛇蟲瘴疫的橫行,死在任上的概率也不小,
而越是靠近廣南近畿的,富肥之地的上上等美官,則越是炙手可熱到爭相打破腦袋。
像是我本家所在西婆羅洲路的撫遠州,算是一種中等略上的職事,作為朝廷委任的親民官,隻要處理好地方藩領的關係,就可以順風順水的撈完一任,然後想辦法轉職他地,或是就地輟升。
因而謀官,對於那些缺乏背景和政治訴求的普羅大眾來說,也變成一種充滿商業意味的投資活動,各種悲歡離合的故事,也在一刻不停的上演著。
因此講談社的日常業務一個重要渠道,就是向這些數目龐大的投機者或是候補的官員,提供相應的收費訊息,而且在競爭激烈的官場中,根本不用擔心沒人買。
講談社編寫的曆代版本《官紳誌》,也是最受歡迎的出版物之一,可以從其中找到讓自己趨利避害,或是抱團取暖的東西。
可惜我潛心閱讀的清淨時光,沒能持續多久。
“藩內來人了?”
聽到門衛的通報,我有些倦怠的揉了揉額頭,想了想,叫上僅有的護衛,站住門廳要害位置,又把手弩放在幾下隱藏位置,然後才把人引進來。
然後我一愣,見到的卻是表情激動的一老頭和一大叔,齊聲喚道。
“少主。。”
“大公子。。”
隨著他們不同的稱呼,也讓我想起來他們所代表不同的身份和立場,
喊“少主”的禿頂大叔姓蔡名廖,算是我昔日家臣中的鐵杆支持者,前郡司三管之一,士爵中大夫的傳統派。
而那個叫大公子的老頭,則是來自“我”在東婆羅洲的母舅家,一向負責往來的老家人楚伯哀,自小以來探視的次數,甚至比“我”那個身為藩主的便宜老爹還要多。
依照本能和記憶寒暄了幾句,總算抑製住了這倆的情緒宣泄,讓他們從緬懷過往中回到現實來。
“實在太簡陋了,”
楚伯哀幾乎要從鼻孔哼出聲
“什麽都沒有。。”
“之前號稱遊學也就罷了。。”
蔡廖亦是讚同的接口道
“我羅藩家的嫡子,怎麽能在這種蝸居陋巷裏久住。。”
“我覺得還好呢。。”
我悻然的摸摸鼻子。
“少主你實在太良善遷就了。。”
“雖然朝中某些人,總是嘲笑我們內藩家的人,缺少禮統。。”
“但是作為基本排場和體麵,還是要得的。。”
“聞的大公子安然歸還,不由心中大定,”
“我們這些老臣子,也有了主心骨啊。。”
“少主的謹慎,我被也能理解的。。”
“因此這次隻從您的阿翁家,帶了些許人手和財貨過來,希望能派上用場。。”
“您用過的工坊和器物,也一並攜了過來。。”
看到他倆握著我的手,有點老淚縱橫,爭相說話的殷切表情,我有不由想起死於非命的楚白,實在感慨良深。
說實話,我雖然接受了前任的大多數資源,卻一直在潛意識的回避,和前身有關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