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四章 邪魔孔老二推廣世俗教育,鎖死帝國科技發展(求月票)
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 作者:正統大汗阿裏不鴿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上麵說的這些,都是共性,而更重要的,是大家的區別與個性。”郭康見眾人都沒有表示反對,繼續道。
“個性?就是官府兼職教會這種麽?”小讓娜問。
“這是一個表現。當然,實際情況可比這個複雜多了。”郭康笑道:“非要說區別的話,可能得從五千年前講起。不過時間有限,我就說簡單點吧。”
“大家都是從‘天’、‘神’之類開始,由至高存在,給最高統治者授予權威。然後,最高統治者再把權威逐級下發,以這種方式建立秩序。在東方,這種情況非常明顯。而自從羅馬在歐洲的統治漸漸瓦解之後,這邊就很少能見到了。”
“舉個例子,大家知道唐朝中後期的藩鎮吧。”他想了想,說道。
“這個知道。”小讓娜也點點頭:“這好像是個影響很大的曆史時間段,我剛啟蒙的時候就聽老師講過了。”
“沒錯,大家都認為藩鎮割據是唐朝後半部分的重要特征。但實際上,這個‘割據’經常名不副實,藩鎮也不是一直處於分裂和戰亂狀態。”郭康說。
“相當一部分藩鎮是經濟型的,兵力並不強,也沒多少獨立的傾向,反而是給朝廷提供錢糧的主力。邊境藩鎮和其他強勢的軍鎮,也不見得就不聽朝廷號令。相反,很多人樂意服從朝廷——或者至少表麵上服從,還會納貢、接收官爵,不希望在明麵上鬧僵。”
“就這樣,唐朝在安史之亂之後,地方看似已經割據的情況下,依舊維持了一百多年。雖然時不時有人造反,但整體上還是維持著統一。一直到黃巢興起,把局麵徹底打破為止。”
“這裏的原因也不算複雜。”郭康解釋起來:“因為當時,不止朝廷在頭痛藩鎮會不會造反,藩鎮內部也有一大堆問題。節度使要擔心牙將會不會造反,牙將要擔心牙兵會不會造反。這麽一路下去,大家都在相互猜疑。”
“而其中原因,就是如剛才所說:這個時代的王朝,權威是逐級向下授權的。大家奉行的都是同一套理念,崇信的都是同一種神聖性來源。因此,權威的崩潰也不會到某一步就特意停止,隻會一次崩到底。”
“所以,節度使要是覺得兵強馬壯可以當天子,那牙兵就會覺得兵強馬壯就可以當節度使。驕兵和悍將,是一同出現的。隻有很少一部分人,才有足夠的能力,控製住自己手下這幫士兵。對大部分人來說,這件事的風險太大了。”
“為了自保,藩鎮上層經常需要借助朝廷在道義上的支持,因為這種道義可以提供組織能力,對下形成威懾。所以,除非是威望很高、對下屬控製力很強的人,才有動機去造反。其他人不但動機不強,有時候甚至需要主動出走長安,投奔皇帝,來逃避藩鎮內部的變亂。”
“而這些人,往往也會遭到圍攻——因為朝廷的組織規模更大。這樣一來,反而導致沒人敢戳破現有的秩序了。”
“按你的說法,這個秩序最後不是被藩鎮,而是被黃巢打碎的。”小讓娜想了想,說道:“這樣就是說,其實在內部,並沒有多少人有動力突破它?”
“當然。如果不是形勢所迫,沒多少人樂意改變現狀的。”郭康用理所當然地語氣回答:“不止民間,官吏也是一樣的。在原有的秩序中可以存在,不代表亂世中就能維持。”
“治亂周期是個很奢侈的東西,亂世之後恢複秩序,並不是一件‘必然’的事情。整個世界,有幾個文明能做到?”郭康搖搖頭:
“哪怕在塞裏斯,也沒人知道亂世會維持多久,以何種形式結束。同樣,沒人知道自己究竟會是勝利者還是墊腳石。”
“而且,很多和平年代理所當然的東西,隻是因為得到了秩序的保護,才得以存在。一旦麵臨關係到生死存亡的真正競爭,就會被無情地淘汰。在原有秩序下有優勢的人,也不見得就適應新環境。所以,大家當然心虛了。”
“是這樣的啊。”狄奧多拉不知為何有些感慨,讚同地點點頭。
道衍和尚饒有興致地看了看郭康,讓娜母女則開始關注起之前沒怎麽說話的狄奧多拉來。
“但在羅馬這邊,一旦國家瓦解,就是真的瓦解了。”郭康繼續說道:“帝國並沒有建立一個自上而下的、係統化的宗教體係,更別提去普及那些更加高級的概念了。各大牧首區一直互不服氣,也就比多神教時代稍微好些。”
“直到後來的教會大分裂,也無非就是這種長期缺乏管理能力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那為什麽這二者會有這麽大的差距?我覺得教會的神學體係沒什麽問題啊。”讓娜公主疑惑地說。
“當然沒問題。論起教義的完善,歐洲各國肯定遠超中原。神學和哲學裏的各種理論、邏輯,也比中原人的研究精深多了。”郭康直言:“不如說,從上古三代開始,中原人在這方麵,幾乎就沒有什麽進步。連哲學中,世界觀和靈魂概念的補全,都是佛學帶來的。要不是有天竺人傳授,大家恐怕連這都不懂。”
“聽說是因為從孔子時代開始,他們就明確下來,不喜歡談論關於彼岸世界和神靈的問題。”小讓娜也告訴母親:“他相當於咱們這邊的蘇格拉底,但他的弟子門生,卻都認為神學是歪門邪道,隻強調世俗方麵的教育。連帶著,哲學中一些很重要的領域,可能也就被忽視了。”
“是有這麽個說法。”郭康說。
很多人認為,中原的哲學,包括自然哲學,是相對落後的。而究其原因,可能就是排斥神學研究,強調世俗化。這方麵的代表人物,就是孔子。
當然,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中原人自己未必能認清孔老二的本質,但周圍人是清楚的。
比如藏族神話中,孔子被稱為“貢則楚吉傑布”。據說他出生時,雙手掌上就有三十個環狀的“貢則幻變字母”,因此被稱為“漢族幻變之王孔澤”。也有學者翻譯為“孔子神變王”。
傳說,“貢則楚吉傑布”能觀察這些幻變字母,以預測未來。他還擅長念誦咒語,是占卜、咒語、算術、儀式等神秘文化的創造者,因此成為苯教的四大護法神之一。
可見,孔老二其實是被稱為“幻變之王”的邪神。推行世俗化教育,其實是他的陰謀,最後果然鎖死了帝國科技。
很多人認為,中原文明一直以來,始終處於周期輪回和停滯之中,從未進步過。據說,這不是隨便拋出的結論,而是權威們的共識。
而按他那時的考古結論,中原文明估計已經有八千年曆史了——四舍五入下,就是科技停滯了一萬年。上一次科技發展,恐怕還是原始人大遠征,由非洲一路進入中原的時代。畢竟那之後就算中原人了,而中原人是不會有進步的。
雖然孔老二在兩千年前才出現,但眾所周知,邪神一旦出現,就會蔓延到所有時間線,包括此刻之前。所以即使有人指責“孔老二禍害中國五千年”,也隻是陳述事實而已,實際情況隻怕都不止。
因此,隻要導入這些,就都能解釋通了。
(本章完)
“個性?就是官府兼職教會這種麽?”小讓娜問。
“這是一個表現。當然,實際情況可比這個複雜多了。”郭康笑道:“非要說區別的話,可能得從五千年前講起。不過時間有限,我就說簡單點吧。”
“大家都是從‘天’、‘神’之類開始,由至高存在,給最高統治者授予權威。然後,最高統治者再把權威逐級下發,以這種方式建立秩序。在東方,這種情況非常明顯。而自從羅馬在歐洲的統治漸漸瓦解之後,這邊就很少能見到了。”
“舉個例子,大家知道唐朝中後期的藩鎮吧。”他想了想,說道。
“這個知道。”小讓娜也點點頭:“這好像是個影響很大的曆史時間段,我剛啟蒙的時候就聽老師講過了。”
“沒錯,大家都認為藩鎮割據是唐朝後半部分的重要特征。但實際上,這個‘割據’經常名不副實,藩鎮也不是一直處於分裂和戰亂狀態。”郭康說。
“相當一部分藩鎮是經濟型的,兵力並不強,也沒多少獨立的傾向,反而是給朝廷提供錢糧的主力。邊境藩鎮和其他強勢的軍鎮,也不見得就不聽朝廷號令。相反,很多人樂意服從朝廷——或者至少表麵上服從,還會納貢、接收官爵,不希望在明麵上鬧僵。”
“就這樣,唐朝在安史之亂之後,地方看似已經割據的情況下,依舊維持了一百多年。雖然時不時有人造反,但整體上還是維持著統一。一直到黃巢興起,把局麵徹底打破為止。”
“這裏的原因也不算複雜。”郭康解釋起來:“因為當時,不止朝廷在頭痛藩鎮會不會造反,藩鎮內部也有一大堆問題。節度使要擔心牙將會不會造反,牙將要擔心牙兵會不會造反。這麽一路下去,大家都在相互猜疑。”
“而其中原因,就是如剛才所說:這個時代的王朝,權威是逐級向下授權的。大家奉行的都是同一套理念,崇信的都是同一種神聖性來源。因此,權威的崩潰也不會到某一步就特意停止,隻會一次崩到底。”
“所以,節度使要是覺得兵強馬壯可以當天子,那牙兵就會覺得兵強馬壯就可以當節度使。驕兵和悍將,是一同出現的。隻有很少一部分人,才有足夠的能力,控製住自己手下這幫士兵。對大部分人來說,這件事的風險太大了。”
“為了自保,藩鎮上層經常需要借助朝廷在道義上的支持,因為這種道義可以提供組織能力,對下形成威懾。所以,除非是威望很高、對下屬控製力很強的人,才有動機去造反。其他人不但動機不強,有時候甚至需要主動出走長安,投奔皇帝,來逃避藩鎮內部的變亂。”
“而這些人,往往也會遭到圍攻——因為朝廷的組織規模更大。這樣一來,反而導致沒人敢戳破現有的秩序了。”
“按你的說法,這個秩序最後不是被藩鎮,而是被黃巢打碎的。”小讓娜想了想,說道:“這樣就是說,其實在內部,並沒有多少人有動力突破它?”
“當然。如果不是形勢所迫,沒多少人樂意改變現狀的。”郭康用理所當然地語氣回答:“不止民間,官吏也是一樣的。在原有的秩序中可以存在,不代表亂世中就能維持。”
“治亂周期是個很奢侈的東西,亂世之後恢複秩序,並不是一件‘必然’的事情。整個世界,有幾個文明能做到?”郭康搖搖頭:
“哪怕在塞裏斯,也沒人知道亂世會維持多久,以何種形式結束。同樣,沒人知道自己究竟會是勝利者還是墊腳石。”
“而且,很多和平年代理所當然的東西,隻是因為得到了秩序的保護,才得以存在。一旦麵臨關係到生死存亡的真正競爭,就會被無情地淘汰。在原有秩序下有優勢的人,也不見得就適應新環境。所以,大家當然心虛了。”
“是這樣的啊。”狄奧多拉不知為何有些感慨,讚同地點點頭。
道衍和尚饒有興致地看了看郭康,讓娜母女則開始關注起之前沒怎麽說話的狄奧多拉來。
“但在羅馬這邊,一旦國家瓦解,就是真的瓦解了。”郭康繼續說道:“帝國並沒有建立一個自上而下的、係統化的宗教體係,更別提去普及那些更加高級的概念了。各大牧首區一直互不服氣,也就比多神教時代稍微好些。”
“直到後來的教會大分裂,也無非就是這種長期缺乏管理能力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那為什麽這二者會有這麽大的差距?我覺得教會的神學體係沒什麽問題啊。”讓娜公主疑惑地說。
“當然沒問題。論起教義的完善,歐洲各國肯定遠超中原。神學和哲學裏的各種理論、邏輯,也比中原人的研究精深多了。”郭康直言:“不如說,從上古三代開始,中原人在這方麵,幾乎就沒有什麽進步。連哲學中,世界觀和靈魂概念的補全,都是佛學帶來的。要不是有天竺人傳授,大家恐怕連這都不懂。”
“聽說是因為從孔子時代開始,他們就明確下來,不喜歡談論關於彼岸世界和神靈的問題。”小讓娜也告訴母親:“他相當於咱們這邊的蘇格拉底,但他的弟子門生,卻都認為神學是歪門邪道,隻強調世俗方麵的教育。連帶著,哲學中一些很重要的領域,可能也就被忽視了。”
“是有這麽個說法。”郭康說。
很多人認為,中原的哲學,包括自然哲學,是相對落後的。而究其原因,可能就是排斥神學研究,強調世俗化。這方麵的代表人物,就是孔子。
當然,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中原人自己未必能認清孔老二的本質,但周圍人是清楚的。
比如藏族神話中,孔子被稱為“貢則楚吉傑布”。據說他出生時,雙手掌上就有三十個環狀的“貢則幻變字母”,因此被稱為“漢族幻變之王孔澤”。也有學者翻譯為“孔子神變王”。
傳說,“貢則楚吉傑布”能觀察這些幻變字母,以預測未來。他還擅長念誦咒語,是占卜、咒語、算術、儀式等神秘文化的創造者,因此成為苯教的四大護法神之一。
可見,孔老二其實是被稱為“幻變之王”的邪神。推行世俗化教育,其實是他的陰謀,最後果然鎖死了帝國科技。
很多人認為,中原文明一直以來,始終處於周期輪回和停滯之中,從未進步過。據說,這不是隨便拋出的結論,而是權威們的共識。
而按他那時的考古結論,中原文明估計已經有八千年曆史了——四舍五入下,就是科技停滯了一萬年。上一次科技發展,恐怕還是原始人大遠征,由非洲一路進入中原的時代。畢竟那之後就算中原人了,而中原人是不會有進步的。
雖然孔老二在兩千年前才出現,但眾所周知,邪神一旦出現,就會蔓延到所有時間線,包括此刻之前。所以即使有人指責“孔老二禍害中國五千年”,也隻是陳述事實而已,實際情況隻怕都不止。
因此,隻要導入這些,就都能解釋通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