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九章 羅馬雅樂
自建帳以來:羅馬汗國記 作者:正統大汗阿裏不鴿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噔噔噔,噔噔噔噔……”
城西的一座普通住宅裏,傳出了樂器演奏的聲音。
一段彈奏之後,李玄英從鍵盤上收回手,搖搖頭:“這聲音有點怪啊。是不是風格不對,總感覺不太適合。羅先生你覺得呢?”
“我也覺得不太行。這東西怕是不能當軍樂。”對麵,一個花白胡子的老者,放下茶水,說道:“古人把軍樂叫做‘鼓吹’,這說法不是沒有道理的。按老夫的經驗,公子還是關注那些樂器比較好。”
“而且,不同地方的樂器,都有不同的特色。別說在這種地方,就算中原,各地的樂器都有所不同,久而久之都產生了固定印象了。據說,當年有人告訴蘇東坡,說柳永的詞,適合十七八歲少女,拿著江南那種打節拍的紅木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蘇東坡自己的詞,就得找關西大漢,拿著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他說關西大漢拿著銅琵琶,卻不說江南大漢拿著銅琵琶。你看,這裏就是文化上的印象。”
“羅馬的音樂,與中原和南洋都不同,給我一種西域風格的感覺。”他想了想,說道:“老夫對音樂其實也不擅長,就是走南闖北的時候接觸過一些。這種應該怎麽表達,也說不太清楚。”
“您太謙虛了。這個其實不難了解。不是羅馬音樂有西域風格,而是現在的西域音樂和羅馬音樂,都有波斯風格。”李玄英告訴他:“因為從希臘到西域,東西兩個方向,都一直受到波斯文化的很大影響。”
“您剛才說的琵琶,就是波斯人發明的。所以唐朝的時候,很多著名樂師都是胡人。箜篌也是這樣的來曆。至於軍樂——嗩呐這種樂器,應該也是波斯來的。我甚至聽人說,箏和琴瑟之類,相互之間沒有直接聯係。早期的箏直接出現在秦地,也是因為它其實是從西邊傳來,後來被秦人改造,才成了現在這樣子。”
“至於二胡這種,看名字就知道來曆了。不止音樂,包括舞蹈、衣著這些,很多都是如此。直到現在,繪畫、舞蹈乃至日常中出現的女性服飾,也有很多都是波斯人設計的。比如那種表現輕盈感的飄帶,還有頭上掛的紗巾,都是此類。很多我們覺得是中原古風的藝術要素,嚴格說來都是波斯人發明的。他們對中原的影響都這麽大,更何況臨近的羅馬。”
“原來是這樣。”羅先生點點頭,看起來頗有些收獲:“之前我還以為,這些樂器舞蹈,就是草原上的胡人自己發明的呢。”
“草原上生活條件很糟糕。那些胡人,大部分都很窮困,隻能為了生存掙紮。在那邊,沒有多少人,能抽出閑心思從事藝術創作。他們隻是離波斯更近,先一步搞到了人家的東西,然後帶過來就是了。”李玄英回答。
“看來中原周圍的胡人,也隻是打打殺殺比較在行,不如波斯人能歌善舞啊。”羅先生一幅開了眼界的樣子:“不過這麽說的話,老夫從南洋一路過來,也是發現,在天竺東西兩邊,也有這種現象。可能和波斯人一樣,他們也是個藝術創作的中心吧。”
“對。而且我聽郭康兄弟說,天竺人和波斯人,其實是一種人。”李玄英也告訴他:“我感覺這說法有點道理。他們就是您說的那種……特別能歌善舞,擅長從事藝術和宗教的人吧。”
“還有些物品的引進和改進,也是他們經手的。比如那種高後跟的鞋子,在歐洲也有,不過是男人穿的。但天竺人和波斯人就把這東西給女人穿。然後這方法又傳到了我們這裏,成了現在的樣子。”
“一直到我們這會兒,都還是這樣。您看劇團裏那些服裝和道具就知道了,連我們這邊的歌舞服裝,都逐漸波斯化了,早不是當年古典時代那個樣子了。沒辦法,大家都喜歡看波斯風格的舞女跳舞……”
“這麽說,老夫還真的需要多琢磨一下。”羅先生若有所思地說:“我帶來的話本,這邊的市民都挺歡迎的,但是那些曲辭和雜劇,就沒那麽流行了。想來,應該還是表現方式的問題。想要讓這邊的觀眾能接受,還是得整體改進一下才行。”
“我倒是覺得,沒那麽複雜。”李玄英建議道:“那雜劇我覺得並不差,換個時間肯定有很多人樂意看。但現在,大家正熱衷於三國故事呢,您一起都放出來,不等於自己搶自己的觀眾了麽?”
“而且,這段時間,正好有個凱旋式,各大劇團都提前接到訂單,正在抓緊進行排練。這是牽扯到政治的大事了,一般不會允許臨時改變。您下次錯開時間就行,我可以介紹熟悉的劇團,讓他們和您討論下,怎麽去處理。”
“那老夫先謝過李公子了。”羅先生拱了拱手。
“不客氣,不客氣。”李玄英擺擺手:“你那個話本,我也很有興趣的。最近講到哪了?觀眾反應如何?”
“之前講到敗走麥城,結果被迫中斷了。”羅先生回答:“很多觀眾不太能接受這個故事……”
“啊?”
“老夫當時也沒反應過來,就知道有一些觀眾特別激動。人群裏直接炸了窩,有婦人大聲尖叫,還有激動的觀眾,衝上來要抓我,質問這是什麽意思。他們好像覺得,是我故意寫讓人難受的劇情,為難他們……”羅先生很是無奈地說:“但這又不能怪我。曆史就是這樣,要是隨便改了,反而不好了吧?還好,老夫常年走南闖北,腿腳還算靈便,那次算是成功逃掉了。”
“沒辦法,第二場的時候,老夫特意做了聲明,專門給他們說,雖然故事情節上有文學創作,但是整個大事件,都是按曆史講述的。這次,大部分人倒是不罵街了,但他們開始坐下麵哭——好像,知道這事情是真的之後,大家更悲傷了。我看有幾個壯漢,都哭得快要暈過去了。我怕真惹出事兒,隻好又草草結束。”
“還沒講第三場呢,幾個老人家來找我,說他們是君士坦丁大學的哲學教授,想和我討論悲劇問題。原來,那幾個壯漢,是他們的學生。之前受到了很大刺激,就給他們專門說了一下。我給他們講完,他們也在那兒感慨,說雖然看過中原的曆史,但是話本說出來之後,感染力確實不一樣。”
“把故事描述出來之後,其中的悲劇性,甚至超過了他們希臘的第一英雄,那位赫好漢。相對於幾個神靈的主觀介入,這種冥冥中的‘時勢’,如同命運本身一般,是更加震撼人心的。”
“這幾個人說的挺有道理啊。”李玄英也表示讚同:“他們給伱什麽更具體的建議了麽?”
“他們建議我最近別再說了,會被極端觀眾攻擊的……”
“呃……”
“老夫一開始不信邪,結果真有人跑到我租住的房子那兒,堵我的門。所以,我才隻好趕緊找你,換個地方住。”羅先生有些憂慮:“哎,這些人之前好像沒聽過這種故事,反應有點過度了。這要是之後講到五丈原,該怎麽辦啊……”
李玄英一時也不知道怎麽回答,雙方陷入了沉默。
“算了,這個到時候再隨機應變吧。”羅先生還是先說道:“還是繼續說這個軍樂的事情吧。你還有其他什麽樂器想要試試的麽?”
“暫時就這麽一個了。”李玄英回答:“主要是因為,這是個比較新的東西,所以想多找人來問問。本來都想好的,結果這幾天,突然出了一堆事情,隻能晚上跑過來了。”
羅先生眯起眼睛,點點頭,沒有多問。
“之所以琢磨它,是因為我覺得,這類樂器的發聲方式更有優勢。”李玄英也沒管太多,介紹起自己的想法來:“你看,首先,他每個音都是獨立的,都對應一個單獨的弦。而且郭康兄弟說,他研究過,隻要控製好弦的長度、粗細、鬆緊,就能嚴格控製音調。這幾個因素,都是可以直接量化出來的。所以我們覺得,和其他的備選樂器方案相比,這個更容易標準化一些。”
“那你們肯定有更高的需求吧。”羅先生直接說道:“如果隻是表演雜劇,現在這樣其實也足夠了。”
“我們想做出統一的軍樂來。”李玄英說:“郭康兄弟說,他希望能把更多的樂器和樂手加入進去,彼此應和,這樣才能有更雄渾的效果。這種氣勢,不是單一樂器和單一曲調能夠比擬的。但現在的樂器,音準普遍做得都不好。樂器如果多起來,就都得重新改造。到底怎麽做,就比較複雜了。”
“教會研究這個問題已經很久了,也積累了不少經驗——我們之前都是為了娛樂,但他們是為了宗教目的,所以研究起來特別上心,成果也不少。我們這些,也是建立在他們的基礎上的。”
“還真和宗教有關啊……”羅先生感慨道。
“是啊,但凡音樂研究特別出色的地方,基本都是宗教發達的地方。他們是真的不惜代價,世世代代去搞,不像咱們那邊,就隻能靠偶爾幾個大家推動一下。”李玄英想了想,解釋道:“畢竟大家正事很多的,你看我,也隻能趁家裏管不過來,偷偷出來玩玩……”
“這麽說的話,軍樂也是個很好的研究對象啊。”羅先生安慰道:“大家關注的,不就是你研究的是不是正事麽?如果真的對軍隊有用,那就不用擔心了。”
“我覺得是真有用,這一點我讚同郭康兄弟。”李玄英點點頭:“鼓吹音樂不止是出征前的儀式和回來之後的典禮用,行軍、作戰時,歌曲也可以提升士氣,讓人打起精神。當年,我祖上莊宗,就親自創作了一些軍歌,教給士卒。每次交戰時,衝陣一次回來,就和士兵一起放聲高歌,據說能讓眾人士氣大振,舍生忘死。這都是有過成功案例的。”
“不過,這種方式,確實少見,當時的人也是當做奇景來看待的。尤其是他敗亡之後,大家就更把這些當做反例了。羅馬這邊其實也一樣,很多人認為,戰場上亂吼亂跳,是蠻族行為,正規軍應該沉默地衝鋒殺敵才對。連帶著,行軍、宿營時,一些人也覺得越肅靜越好。我對這個觀點,是有些懷疑的。”
“正好,郭康兄弟他們都支持我,我就想試一試再說。”
“而且,小朱官人也樂意幫忙。”
“教會目前定音的辦法,是把音階分成十二分,算出每個音調需要的數值。然後用一套工具,調節弦或者銅管的長度,給樂器定音。”他拍了拍鍵盤後的鐵架子,說道:“這個也是。”
“他們那個算法有點問題,總是有一些誤差,所以和聲就有對不上的地方。不過我們找小朱,讓他幫忙搞點合適的弦的時候,他給我們說,他對此倒是有點思路。就是最近他太忙了,得過段時間,才能抽空去試試。目前,還是拿這個將就著。”
“是那位吳王世子?他還研究這些啊……”羅先生有些意外。
“他啥都會的。”李玄英指了指弦,說道:“你看我手頭這個琴,它的原型也是來自波斯,叫揚琴。理論上,它大概就是把豎琴放倒,重新改裝一下,然後用竹木敲擊琴弦來發聲。但是,原本的琴弦不能上緊,所以聲音不大,很柔,不太能滿足我們的需要。原因也很簡單,他們的材料不行,上緊了,要麽框子斷,要麽弦斷,不好調整。連琴弦也不能掛太多,否則框架撐不住。”
“不過小朱官人,搞出來一種彈性很好的鐵。本來,這東西是他幫郭康兄弟研究槍機時做出來的,但我想了想,琴弦和彈撥的裝置,不也是既要堅固,又要有彈性麽?所以我也去求他們,打了這些零件,組裝了一套出來。”
“你看,這東西比管風琴可小多了,音準和音域也超過現在的揚琴了。”他高興地按了兩下鍵盤,感慨道:“技術的進步,作用真是巨大啊。”
(本章完)
城西的一座普通住宅裏,傳出了樂器演奏的聲音。
一段彈奏之後,李玄英從鍵盤上收回手,搖搖頭:“這聲音有點怪啊。是不是風格不對,總感覺不太適合。羅先生你覺得呢?”
“我也覺得不太行。這東西怕是不能當軍樂。”對麵,一個花白胡子的老者,放下茶水,說道:“古人把軍樂叫做‘鼓吹’,這說法不是沒有道理的。按老夫的經驗,公子還是關注那些樂器比較好。”
“而且,不同地方的樂器,都有不同的特色。別說在這種地方,就算中原,各地的樂器都有所不同,久而久之都產生了固定印象了。據說,當年有人告訴蘇東坡,說柳永的詞,適合十七八歲少女,拿著江南那種打節拍的紅木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蘇東坡自己的詞,就得找關西大漢,拿著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他說關西大漢拿著銅琵琶,卻不說江南大漢拿著銅琵琶。你看,這裏就是文化上的印象。”
“羅馬的音樂,與中原和南洋都不同,給我一種西域風格的感覺。”他想了想,說道:“老夫對音樂其實也不擅長,就是走南闖北的時候接觸過一些。這種應該怎麽表達,也說不太清楚。”
“您太謙虛了。這個其實不難了解。不是羅馬音樂有西域風格,而是現在的西域音樂和羅馬音樂,都有波斯風格。”李玄英告訴他:“因為從希臘到西域,東西兩個方向,都一直受到波斯文化的很大影響。”
“您剛才說的琵琶,就是波斯人發明的。所以唐朝的時候,很多著名樂師都是胡人。箜篌也是這樣的來曆。至於軍樂——嗩呐這種樂器,應該也是波斯來的。我甚至聽人說,箏和琴瑟之類,相互之間沒有直接聯係。早期的箏直接出現在秦地,也是因為它其實是從西邊傳來,後來被秦人改造,才成了現在這樣子。”
“至於二胡這種,看名字就知道來曆了。不止音樂,包括舞蹈、衣著這些,很多都是如此。直到現在,繪畫、舞蹈乃至日常中出現的女性服飾,也有很多都是波斯人設計的。比如那種表現輕盈感的飄帶,還有頭上掛的紗巾,都是此類。很多我們覺得是中原古風的藝術要素,嚴格說來都是波斯人發明的。他們對中原的影響都這麽大,更何況臨近的羅馬。”
“原來是這樣。”羅先生點點頭,看起來頗有些收獲:“之前我還以為,這些樂器舞蹈,就是草原上的胡人自己發明的呢。”
“草原上生活條件很糟糕。那些胡人,大部分都很窮困,隻能為了生存掙紮。在那邊,沒有多少人,能抽出閑心思從事藝術創作。他們隻是離波斯更近,先一步搞到了人家的東西,然後帶過來就是了。”李玄英回答。
“看來中原周圍的胡人,也隻是打打殺殺比較在行,不如波斯人能歌善舞啊。”羅先生一幅開了眼界的樣子:“不過這麽說的話,老夫從南洋一路過來,也是發現,在天竺東西兩邊,也有這種現象。可能和波斯人一樣,他們也是個藝術創作的中心吧。”
“對。而且我聽郭康兄弟說,天竺人和波斯人,其實是一種人。”李玄英也告訴他:“我感覺這說法有點道理。他們就是您說的那種……特別能歌善舞,擅長從事藝術和宗教的人吧。”
“還有些物品的引進和改進,也是他們經手的。比如那種高後跟的鞋子,在歐洲也有,不過是男人穿的。但天竺人和波斯人就把這東西給女人穿。然後這方法又傳到了我們這裏,成了現在的樣子。”
“一直到我們這會兒,都還是這樣。您看劇團裏那些服裝和道具就知道了,連我們這邊的歌舞服裝,都逐漸波斯化了,早不是當年古典時代那個樣子了。沒辦法,大家都喜歡看波斯風格的舞女跳舞……”
“這麽說,老夫還真的需要多琢磨一下。”羅先生若有所思地說:“我帶來的話本,這邊的市民都挺歡迎的,但是那些曲辭和雜劇,就沒那麽流行了。想來,應該還是表現方式的問題。想要讓這邊的觀眾能接受,還是得整體改進一下才行。”
“我倒是覺得,沒那麽複雜。”李玄英建議道:“那雜劇我覺得並不差,換個時間肯定有很多人樂意看。但現在,大家正熱衷於三國故事呢,您一起都放出來,不等於自己搶自己的觀眾了麽?”
“而且,這段時間,正好有個凱旋式,各大劇團都提前接到訂單,正在抓緊進行排練。這是牽扯到政治的大事了,一般不會允許臨時改變。您下次錯開時間就行,我可以介紹熟悉的劇團,讓他們和您討論下,怎麽去處理。”
“那老夫先謝過李公子了。”羅先生拱了拱手。
“不客氣,不客氣。”李玄英擺擺手:“你那個話本,我也很有興趣的。最近講到哪了?觀眾反應如何?”
“之前講到敗走麥城,結果被迫中斷了。”羅先生回答:“很多觀眾不太能接受這個故事……”
“啊?”
“老夫當時也沒反應過來,就知道有一些觀眾特別激動。人群裏直接炸了窩,有婦人大聲尖叫,還有激動的觀眾,衝上來要抓我,質問這是什麽意思。他們好像覺得,是我故意寫讓人難受的劇情,為難他們……”羅先生很是無奈地說:“但這又不能怪我。曆史就是這樣,要是隨便改了,反而不好了吧?還好,老夫常年走南闖北,腿腳還算靈便,那次算是成功逃掉了。”
“沒辦法,第二場的時候,老夫特意做了聲明,專門給他們說,雖然故事情節上有文學創作,但是整個大事件,都是按曆史講述的。這次,大部分人倒是不罵街了,但他們開始坐下麵哭——好像,知道這事情是真的之後,大家更悲傷了。我看有幾個壯漢,都哭得快要暈過去了。我怕真惹出事兒,隻好又草草結束。”
“還沒講第三場呢,幾個老人家來找我,說他們是君士坦丁大學的哲學教授,想和我討論悲劇問題。原來,那幾個壯漢,是他們的學生。之前受到了很大刺激,就給他們專門說了一下。我給他們講完,他們也在那兒感慨,說雖然看過中原的曆史,但是話本說出來之後,感染力確實不一樣。”
“把故事描述出來之後,其中的悲劇性,甚至超過了他們希臘的第一英雄,那位赫好漢。相對於幾個神靈的主觀介入,這種冥冥中的‘時勢’,如同命運本身一般,是更加震撼人心的。”
“這幾個人說的挺有道理啊。”李玄英也表示讚同:“他們給伱什麽更具體的建議了麽?”
“他們建議我最近別再說了,會被極端觀眾攻擊的……”
“呃……”
“老夫一開始不信邪,結果真有人跑到我租住的房子那兒,堵我的門。所以,我才隻好趕緊找你,換個地方住。”羅先生有些憂慮:“哎,這些人之前好像沒聽過這種故事,反應有點過度了。這要是之後講到五丈原,該怎麽辦啊……”
李玄英一時也不知道怎麽回答,雙方陷入了沉默。
“算了,這個到時候再隨機應變吧。”羅先生還是先說道:“還是繼續說這個軍樂的事情吧。你還有其他什麽樂器想要試試的麽?”
“暫時就這麽一個了。”李玄英回答:“主要是因為,這是個比較新的東西,所以想多找人來問問。本來都想好的,結果這幾天,突然出了一堆事情,隻能晚上跑過來了。”
羅先生眯起眼睛,點點頭,沒有多問。
“之所以琢磨它,是因為我覺得,這類樂器的發聲方式更有優勢。”李玄英也沒管太多,介紹起自己的想法來:“你看,首先,他每個音都是獨立的,都對應一個單獨的弦。而且郭康兄弟說,他研究過,隻要控製好弦的長度、粗細、鬆緊,就能嚴格控製音調。這幾個因素,都是可以直接量化出來的。所以我們覺得,和其他的備選樂器方案相比,這個更容易標準化一些。”
“那你們肯定有更高的需求吧。”羅先生直接說道:“如果隻是表演雜劇,現在這樣其實也足夠了。”
“我們想做出統一的軍樂來。”李玄英說:“郭康兄弟說,他希望能把更多的樂器和樂手加入進去,彼此應和,這樣才能有更雄渾的效果。這種氣勢,不是單一樂器和單一曲調能夠比擬的。但現在的樂器,音準普遍做得都不好。樂器如果多起來,就都得重新改造。到底怎麽做,就比較複雜了。”
“教會研究這個問題已經很久了,也積累了不少經驗——我們之前都是為了娛樂,但他們是為了宗教目的,所以研究起來特別上心,成果也不少。我們這些,也是建立在他們的基礎上的。”
“還真和宗教有關啊……”羅先生感慨道。
“是啊,但凡音樂研究特別出色的地方,基本都是宗教發達的地方。他們是真的不惜代價,世世代代去搞,不像咱們那邊,就隻能靠偶爾幾個大家推動一下。”李玄英想了想,解釋道:“畢竟大家正事很多的,你看我,也隻能趁家裏管不過來,偷偷出來玩玩……”
“這麽說的話,軍樂也是個很好的研究對象啊。”羅先生安慰道:“大家關注的,不就是你研究的是不是正事麽?如果真的對軍隊有用,那就不用擔心了。”
“我覺得是真有用,這一點我讚同郭康兄弟。”李玄英點點頭:“鼓吹音樂不止是出征前的儀式和回來之後的典禮用,行軍、作戰時,歌曲也可以提升士氣,讓人打起精神。當年,我祖上莊宗,就親自創作了一些軍歌,教給士卒。每次交戰時,衝陣一次回來,就和士兵一起放聲高歌,據說能讓眾人士氣大振,舍生忘死。這都是有過成功案例的。”
“不過,這種方式,確實少見,當時的人也是當做奇景來看待的。尤其是他敗亡之後,大家就更把這些當做反例了。羅馬這邊其實也一樣,很多人認為,戰場上亂吼亂跳,是蠻族行為,正規軍應該沉默地衝鋒殺敵才對。連帶著,行軍、宿營時,一些人也覺得越肅靜越好。我對這個觀點,是有些懷疑的。”
“正好,郭康兄弟他們都支持我,我就想試一試再說。”
“而且,小朱官人也樂意幫忙。”
“教會目前定音的辦法,是把音階分成十二分,算出每個音調需要的數值。然後用一套工具,調節弦或者銅管的長度,給樂器定音。”他拍了拍鍵盤後的鐵架子,說道:“這個也是。”
“他們那個算法有點問題,總是有一些誤差,所以和聲就有對不上的地方。不過我們找小朱,讓他幫忙搞點合適的弦的時候,他給我們說,他對此倒是有點思路。就是最近他太忙了,得過段時間,才能抽空去試試。目前,還是拿這個將就著。”
“是那位吳王世子?他還研究這些啊……”羅先生有些意外。
“他啥都會的。”李玄英指了指弦,說道:“你看我手頭這個琴,它的原型也是來自波斯,叫揚琴。理論上,它大概就是把豎琴放倒,重新改裝一下,然後用竹木敲擊琴弦來發聲。但是,原本的琴弦不能上緊,所以聲音不大,很柔,不太能滿足我們的需要。原因也很簡單,他們的材料不行,上緊了,要麽框子斷,要麽弦斷,不好調整。連琴弦也不能掛太多,否則框架撐不住。”
“不過小朱官人,搞出來一種彈性很好的鐵。本來,這東西是他幫郭康兄弟研究槍機時做出來的,但我想了想,琴弦和彈撥的裝置,不也是既要堅固,又要有彈性麽?所以我也去求他們,打了這些零件,組裝了一套出來。”
“你看,這東西比管風琴可小多了,音準和音域也超過現在的揚琴了。”他高興地按了兩下鍵盤,感慨道:“技術的進步,作用真是巨大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