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五那天,考生們進場時的臉色明顯輕鬆了很多。


    若說第二場還有點忐忑的話,那第三場時,命運就已經決定了。


    徐鶴第二場時懷疑吳興邦在搞事情,所以回去後鄭重提醒了謝良才和歐陽俊二人,一定不能鬆懈。


    即使是第三場,也要拿出首藝的專注來寫。


    到了第三場,剛搜檢完坐下,沒多久,第三場的試卷就發了下來。


    這會兒,就算是發卷子的小吏們,臉上也沒了第一場時那種如臨大敵的感覺了。


    他們笑嘻嘻地發卷,有的時候還跟考生說笑一兩聲,巷道裏的禦史和號軍見到這種情況,也沒人去管。


    等徐鶴拿到卷子時,試卷上洋洋灑灑好多字。


    第三場考的是【策】,一共有五道題。


    策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問題,漢朝試士,以政事、經義等設問,寫於簡策之上讓應試者對答,所以叫策問。


    後世的名詞【對策】來源就是這裏。


    漢文帝前元十五年九月,詔諸侯王公卿郡守舉賢良能直言諫者,親策於廷。


    對策者百餘人,晁錯考為第一,由太子家令擢升為中大夫。


    這是華夏曆史上的策論之始。


    漢武帝時,詔策問賢良。


    其後公孫弘、董仲舒都以策進。


    策分為兩種,對策之外還有射策。


    對策是由皇帝公開命題,讓應試者回答。


    射策則將若幹題目做成題簽,由應試者隨意抽取,抽到什麽題目就回答什麽題目。


    董仲舒以對策為江都相,兒寬以射策補太常掌故,都是漢代以試策衡士的著名案例。


    到了隋朝,科舉試策才有了雛形。


    隋煬帝你說他是個昏君,但其實是個很有能力、很有作為的皇帝。


    他始設進士科,就是用試策取士。


    所以,科舉製度剛剛開始出現時,其實策才是考試的內容。


    到了本朝,太祖提出科舉中要“策以經史時務,以觀其政事。”


    所以,試策在本朝時鄉試、會中單獨拎出來考試的重要項目。


    不僅鄉試、會試要考,殿試也要考。


    一般試策,少則三題,多則五題,一般取中,四題。


    所以當徐鶴拿到試卷時看到上麵的題目又傻眼了。


    吳興邦一共出了五題。


    不知道是吳興邦憋久了沒當會試總裁,所以特立獨行?


    還是人格上有缺陷,擱這報複社會來了。


    果然,一看到試卷上出現五題試策,徐鶴的周圍頓時哀嚎聲不絕於耳。


    徐鶴沒有去管這些士子們的抱怨,反而在心中將試策的考試要點重新捋了一遍。


    說實話,平日裏他也是更關注八股文寫作,對於試策並沒有花太多精力在這上麵。


    試策的解題方法是邊論邊問,沒題一般不能超過三百字。


    考生根據題目,逐條回答,這裏有個專用名詞叫做條對。


    也就是說,考生的卷麵也是有成績的。


    考官出題順序就是你的作答順序。


    如果你一通瞎幾把亂寫,那——0分。


    雖然二三場不如第一場重要,但你若是0分,那也不可能被取中。


    考試的文體也很有講究。


    漢代策文,都是有話就說,有屁就放,直抒胸臆,實話實說。


    到了魏晉崇尚駢儷,講究用文采打動人。


    而本朝跟前朝不太一樣,試場中的策題,雜舉亂七八糟很多事,盈篇累牘,但真正有用的話,其實隻有二字、四字。


    不過,策問依題答對,雖然崇尚文采,但也要實話實說,不能用架空排句塞責。


    所謂“判必通律,策必稽古”說得就是這個了。


    徐鶴回憶了一番考試要點,這才打開試卷不慌不忙讀了起來。


    隻見上麵寫道:


    問:我太祖高皇帝,嚐命儒臣纂集《存心》、《省躬》二錄。凡曆代帝王祭祀而有感於災祥,及漢唐宋以來災祥之應於臣下者,皆載焉……


    敢問諸士子,不知今日尚有可以益紓宵旰之憂,以為召和之助者乎?有則請敬陳之,將轉以獻之於上。


    好家夥,這第一題就是送命題。


    大概意思就是張士誠叫人編了兩本書,書裏說了很多災禍祥瑞應驗在臣下身上的故事。


    那麽現在有沒有這方麵的事情呢?


    有的話,請寫出來,我把交給上麵研究研究。


    特麽……


    你但凡敢在試策裏寫:“有大臣秦某不當人子……”


    明天你就出現在三法司公審大會現場了。


    不用問,這題寫祥瑞!還要歌頌閣臣。


    歌頌的是誰?


    秦某人必然要提一嘴的,但主要表揚的同誌是吳某人啊!


    第二題:


    問:《泰》之九二朋亡與包荒並稱,《洪範》五皇極亦以朋淫為戒。


    聖人之為世慮深矣。


    甘陵分部,牛李爭權,漢唐覆轍可為永鑒。


    夫何宋人不戒,甘心蹈之?


    ……


    特以前代君臣得失,與凡前賢議論同異,有足為世鑒者,不可不講也。故願與諸士子論之。


    這個題,後麵很好理解,但第一句需要點文化基礎。


    《泰》,是指泰卦爻辭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於中行。


    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於中行。


    解釋起來就是:包容八荒,徒步涉河,不遺失偏遠之地的朋友,不結黨營私,這是中正的行為準則。


    九二有四大特點:一、大度包容,一切反麵的東西都能容得下,包括小人;二、有氣魄,有剛決果敢的勇氣;三、不遺棄遠賢;四、不結黨營私。遠者不棄,親者不昵,這是理想的治世能臣。


    九二處於大夫之位,所以還必須忠心於盟主,怎麽忠心呢?便是不拉幫結派結黨營私。


    這些都是太平盛世的王朝所必須具備的。


    你看,《泰》之九二,短短四個字。


    若是對《易》不通?或者理解不夠徹底。


    那這題目就沒辦法回答。


    這題也好辦。


    《出師表》了解一下,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嚐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隻要圍繞著這個來寫,就不會出問題!


    ……第三題……


    嗯麽麽麽!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寒門帝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是泡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是泡泡並收藏寒門帝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