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尚書高府,日新樓。
這座被民間戲稱為“七級浮屠”的建築,今日來了貴客。這位貴客並未一層層參觀,而是直接在高務實的陪同之下上了頂層。
日新樓的頂層單獨有個名字,叫做“天翰軒”。顧名思義,這裏是存放“天翰”之地,也就是皇帝的墨寶。
朱翊鈞工書,喜歡給臣下賜墨寶是出了名的,其中尤以高務實獲賜最多,大字小字、書帖陳詞賜了一大堆,幾乎將這“天翰軒”給掛滿了。
眼見得自己的墨寶被保存得極好,朱翊鈞的心情也舒暢之極,笑嗬嗬地招呼高務實與他走到懸欄邊登高望遠。
今日朱翊鈞來此,觀看日新樓以及天翰軒其實不過順道,他真正的用意是掩蓋皇後秘密看診一事。
王皇後自誕下皇長女之後便再無身孕,此事導致了一係列變數,最大的麻煩便是國本之爭。高務實既不願選朱常洛,又不願選朱常洵,因此一直建議讓王皇後悄然出宮,由李時珍親自把脈看診。
皇帝本身對此很是讚同,但皇後離宮在大明朝本就極其少見,除了隨皇帝往天壽山拜祭曆代先帝之外,縱然偶有一二例子亦不過回家省親,哪有去臣子府上的道理?
這事兒要是傳出去,無論皇後是去做什麽的,也無論當時有多少人在場,幾乎都可以肯定,這位臣子必然要被言官們噴得狗血淋頭,甚至沒準連皇後本人都避免不了。
朱翊鈞為此與高務實商量了好多次,就是要找一個機會能夠完美的隱藏皇後的行蹤。
其實對於高務實而言,單單把皇後悄然接出來看個病其實並不難,他為難的地方在於兩點:一是皇後地位尊貴,蒞臨高府之時他這個主人不能不在;二是皇後畢竟是年輕女子,他高務實又不是什麽耄耋老臣,如果皇帝沒一道來,那他高司徒就必須避嫌。
一邊要求他在,一邊要求他不在,這就很蛋疼了。因此,高務實老早就打定主意,這事必須安排成皇帝出行而皇後悄悄跟著,這才算兩全其美。
然而大明的皇帝可不比韃清的皇帝,自由出行幾乎是奢望,除非朱翊鈞樂意自己的名聲變得和武宗一樣糟踐,否則他也很難找到什麽合適的理由溜出來。
尤其是大明朝還有個繼承漢人王朝的怪異傳統,即一般而言皇帝是不去重臣家中的,去重臣家中一般隻有一次,而且隻有一種情況下會去:這位老臣即將駕鶴西去,皇帝去見他最後一麵以示榮寵。
【注:徐階倒拱將要成功之時,高拱自稱病得很重,要求請辭,當時隆慶不去親自探視的原因就在這兒。因為高拱隻說病重,司禮監也沒說他馬上要病死了,所以皇帝就不能隨便去,否則就會有逼死帝師的嫌疑——皇帝去看望,默認就是你馬上要死,你這要是不死,大家就很尷尬了。】
不過在這件事上,朱翊鈞倒也開了先河,他去高務實府上已經不止一次。好在他們倆的關係大家都知道,實在是曆史少有的情況。
再加上高務實這個重臣又比較特殊——他實在太年輕了,哪像一般那些大臣,都是一把年紀的老先生。所以皇帝去了也就去了,不可能要求高務實因此自殺謝恩。
既然如此,高務實就必須找個合適的理由讓皇帝能借此前來他府上。這個理由本不好找,畢竟前一次皇帝光明正大的來還是因為他高某人大婚,這種事人生也就一回。
不過,日新樓落成倒是可以利用一下,因為日新樓本身就有特殊意義。它不僅是高務實取號的由頭,而且是京師第一座高樓,甚至這高樓還有“可俯瞰後宮”的嫌疑。
在這種情況下,皇帝親自去看看就說得過去了,這裏頭甚至還可以被外界理解為帶有審視的意味。另外,日新樓采用了新式建造之法,此法將來或可能用於三大殿的翻新,這一條也可以供皇帝利用,為自己出宮找一個合理的注腳。
<a id="wzsy" href="https://m.biquge.name">筆趣閣</a>
因此,今天皇帝皇後便一明一暗都來了,而皇後此來看診甚至還有陪同——永寧長公主陪她一道。
當然,高務實和朱翊鈞是不會陪在旁邊的,高務實要借此機會和皇帝說一說“明聯儲”的事。
朱翊鈞聽完他對明聯儲的描述之後,思索了一會兒,忽然皺眉道:“也就是說,這個明聯儲的關鍵就是它要能自行決定發行寶鈔的數目?那我就不得不問了……它歸誰管?”
這個問題很“皇帝”,不過高務實早有預計,回答道:“它是個獨立機構,應該自行運轉,沒有哪個人或者哪個衙門直接管理它。不過皇上,管理其實分兩個層麵,一是日常運行,也就是臣所說的沒有人管的這一部分;二是監督,這個層麵是不能交給它自己的。”
朱翊鈞麵色鬆下來一點,微微頷首:“這倒是你的一貫風格,那你說說看,這個監督由誰負責?我先提醒你一句,別說是你來監督。
我不是不信你,但按你方才所說,這個明聯儲肯定是要‘著為永例’的。既然如此,你能監督多久?十年二十年,亦或者三十年四十年?你總不能萬壽無疆吧?”
“皇上折煞為臣了。”萬壽無疆這個詞高務實肯定不敢應,所以立刻答道:“事實上,臣的意思是由主要出資方共同組成監事會,負責監督明聯儲的日常運行。”
“有哪些出資方?”朱翊鈞略微皺起眉頭。
高務實笑了笑,答道:“正要請皇上牽頭。”
朱翊鈞一愣:“什麽意思,我牽頭……你是說我也出資?”
“那是自然。”高務實坦然道:“明聯儲能夠自行發行‘寶鈔’,這是何等權力,若皇上沒有參與進來,臣等焉能自行其是?更何況,明聯儲寶鈔之所以能夠確保麵額價值穩定,關鍵在於民間可以其繳納各項賦稅。稅者,國家大政,既是國家大政,豈能沒有天家參與?”
朱翊鈞麵色又是一鬆,顯然對高務實的態度很滿意,但他很快又皺起眉頭來,問道:“那我要投多少銀子進去?哦,對了,你投多少?”
高務實裝作有些心疼的模樣,道:“臣讓家中家生子們算了一下,砸鍋賣鐵能湊個一千萬兩現銀……縱是別處有缺,此刻也顧不得了。”
雖然高務實這話本身就不真,但朱翊鈞一聽他直接拿出一千萬兩現銀做準備金,還是大吃了一驚:“你……你居然,有這麽多現銀?”
高務實苦笑道:“臣這是有提前預計,然後再在各處湊起來的啊。再說,臣頂著一個點金聖手的大高帽子十幾年,若這點錢都湊不出來,那才叫虛有其名呐。”
這倒也有些道理,朱翊鈞定了定神,算是接受了這個說法。但他卻很快苦起一張臉,尷尬道:“那……我這裏……該出多少?”
高務實很不客氣,直接道:“以臣之見,內帑有多少,皇上最好就拿多少。”
“啊,這……”朱翊鈞目瞪口呆:“都貼進去了,宮裏怎麽辦?”
高務實好像也很驚訝,一臉詫異地道:“宮裏拿明聯儲的寶鈔來用啊。皇上,剛才臣不是說過了嗎,此寶鈔非彼寶鈔,麵額寫的是一兩庫平銀,它就值一兩庫平銀,不會折價的。
內帑放進明聯儲的銀子,隻不過轉成寶鈔在用,這筆銀子本身不會消失——頂多隻是從內帑銀庫轉移放到明聯儲的銀庫裏去罷了。”
“哦……”朱翊鈞放心了一些,想了想,又問道:“那你這次攏共打算湊多少?”
“至少兩千萬,最好三千萬。”高務實回答道。
“為什麽是這個數?”朱翊鈞問:“我是說,這筆錢夠嗎?”
“按照我大明的經濟規模而言,那肯定是不夠的,甚至是遠遠不夠。不過路要一步步走,飯要一口口吃,咱們眼下主要是打個基礎、立個規矩,先把根紮在這兒,日後慢慢生發也不遲。若是一開始就貪大求全,難道真要傾家蕩產去幹?”
“那眼下這兩三千萬湊齊之後,你覺得主要能解決哪些問題?”朱翊鈞又問。
高務實答道:“並不是為了具體解決哪些問題,現在的關鍵是建立製度、培養習慣。如果非要說解決具體問題,那麽打個比方:這次咱們能湊三千萬,這三千萬準備金放在這兒,就算為臣謹慎一些,至少也能發行四千萬寶鈔並保證這些寶鈔幣值穩定……”
“如果人家不信,拿了寶鈔就來找你兌換現銀呢?”朱翊鈞看來還是很擔心。
高務實平靜地道:“那就兌給他們,來多少兌多少。”
朱翊鈞詫異道:“那咱們手頭這三千萬不是都出去了嗎?而且你發了四千萬,這還不夠兌呢!”
高務實笑道:“怎麽可能都出去?這四千萬裏頭有多少是咱們自己拿著的?光我京華就占了一千萬,隻要京華不兌,臣不是來多少就能給他們兌多少?況且……皇上您也要拆臣的台嗎?”
“我當然不會……”朱翊鈞擺手道:“但你這麽做的意義何在呢?城門立木?”
“皇上英明,這麽做的目的就是城門立木。”高務實忽然嚴肅下來:“隻要撐過這段草創時期,凡是來兌現銀的人,臣都一分不少地兌給他們,久而久之大家就會相信,無論他們手裏有多少寶鈔,都可以隨時從明聯儲兌走現銀,那麽寶鈔的地位就穩了。”
朱翊鈞消化了一會兒高務實這番話,然後才緩緩問道:“我猜……今後你還會擴大準備金,同時也會發行更多的寶鈔,是這個意思吧?”
高務實頷首道:“那是自然。”
朱翊鈞便詫異道:“可這今後再填進去的準備金該從哪來呢?如果明聯儲本身沒有獲利的能力,難道你京華就這麽源源不斷地往裏麵砸錢?
就算你點石成金,這麽做也太不劃算了吧?別說一直往裏投了,就算現在這一千萬兩,你要是不投進去,那可以做多少事、建多少廠、開多少礦啊!”
高務實笑道:“要按這個說的話,那一開始肯定是虧定了。可這就好比臣要做海貿,一開始臣肯定得造船,得招募水手、船長,還要為這些船隻配備火炮火槍以防海盜……但這些投資不能說是臣已經虧了,這隻是必要投資而已。
同樣,明聯儲準備金也是一樣,臣投這麽多銀子進去,就是為了建立寶鈔信用。隻要信用紮實了,再按照民間經濟的實際情況開始超發,那麽每超發一兩,實際上就相當於明聯儲賺了一兩,這怎麽可能會虧呢?”
高務實在這裏肯定不會和朱翊鈞說經濟危機之類的情況,比如因為某些原因而發生全國性大規模擠兌,朱翊鈞自己顯然想不到這一點,因為高務實剛才這話的前提就是明聯儲寶鈔已經建立了信用。
他想了想,接受了高務實的說法,但又想到另一個問題:“可既然這樣,隻要寶鈔信用建立起來了,那又何必還要繼續往裏麵投錢,繼續提高準備金總額?”
高務實笑了笑,解釋道:“這是個發展程度上的問題。因為有時候,就算寶鈔的信用建立起來了,但咱們不能認為就一定沒有人會去兌換銀子。無論那些人是出於什麽原因需要現銀,但總歸是一定會有的,
這樣的話,隨著明聯儲逐漸在全國鋪開,咱們總得多備些銀子……簡單的來說,就是準備金和實際寶鈔發行量之間一定要維持一個相對安全的比例。
寶鈔必然需要超發,但超發的程度一定要有所控製,這個控製必須有一個標準作為律條,在任何時候都絕不能違反,監事會必須時刻監督這一原則是否被妥善執行。”
朱翊鈞漸漸明白過來,點頭道:“也就是說,內帑如果先投個五百萬兩,那麽事實上等於擁有了六七百萬兩,這筆錢雖然是寶鈔,但能確保有用。而將來隨著明聯儲的鋪開,內帑也可以繼續投入,這些投入同樣也能膨脹……與超發比例一起膨脹,是吧?”
高務實點頭道:“是,這就是早期的獲利手段。”
朱翊鈞緩緩點頭,思索了一會兒,咬牙道:“那好,你都敢砸鍋賣鐵,我這做皇帝的也也沒什麽不敢,內帑雖然並不富裕,但我意已決,就拿五百萬兩出來,放進明聯儲給你運作!”
----------
感謝書友“曹麵子”、“單騎照碧心”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曹麵子”、“飲一壺灼酒”、“鬆海雲濤”、“一路色友”、“Tutte”、“KeyNg”、“單騎照碧心”的月票支持,謝謝!
這座被民間戲稱為“七級浮屠”的建築,今日來了貴客。這位貴客並未一層層參觀,而是直接在高務實的陪同之下上了頂層。
日新樓的頂層單獨有個名字,叫做“天翰軒”。顧名思義,這裏是存放“天翰”之地,也就是皇帝的墨寶。
朱翊鈞工書,喜歡給臣下賜墨寶是出了名的,其中尤以高務實獲賜最多,大字小字、書帖陳詞賜了一大堆,幾乎將這“天翰軒”給掛滿了。
眼見得自己的墨寶被保存得極好,朱翊鈞的心情也舒暢之極,笑嗬嗬地招呼高務實與他走到懸欄邊登高望遠。
今日朱翊鈞來此,觀看日新樓以及天翰軒其實不過順道,他真正的用意是掩蓋皇後秘密看診一事。
王皇後自誕下皇長女之後便再無身孕,此事導致了一係列變數,最大的麻煩便是國本之爭。高務實既不願選朱常洛,又不願選朱常洵,因此一直建議讓王皇後悄然出宮,由李時珍親自把脈看診。
皇帝本身對此很是讚同,但皇後離宮在大明朝本就極其少見,除了隨皇帝往天壽山拜祭曆代先帝之外,縱然偶有一二例子亦不過回家省親,哪有去臣子府上的道理?
這事兒要是傳出去,無論皇後是去做什麽的,也無論當時有多少人在場,幾乎都可以肯定,這位臣子必然要被言官們噴得狗血淋頭,甚至沒準連皇後本人都避免不了。
朱翊鈞為此與高務實商量了好多次,就是要找一個機會能夠完美的隱藏皇後的行蹤。
其實對於高務實而言,單單把皇後悄然接出來看個病其實並不難,他為難的地方在於兩點:一是皇後地位尊貴,蒞臨高府之時他這個主人不能不在;二是皇後畢竟是年輕女子,他高務實又不是什麽耄耋老臣,如果皇帝沒一道來,那他高司徒就必須避嫌。
一邊要求他在,一邊要求他不在,這就很蛋疼了。因此,高務實老早就打定主意,這事必須安排成皇帝出行而皇後悄悄跟著,這才算兩全其美。
然而大明的皇帝可不比韃清的皇帝,自由出行幾乎是奢望,除非朱翊鈞樂意自己的名聲變得和武宗一樣糟踐,否則他也很難找到什麽合適的理由溜出來。
尤其是大明朝還有個繼承漢人王朝的怪異傳統,即一般而言皇帝是不去重臣家中的,去重臣家中一般隻有一次,而且隻有一種情況下會去:這位老臣即將駕鶴西去,皇帝去見他最後一麵以示榮寵。
【注:徐階倒拱將要成功之時,高拱自稱病得很重,要求請辭,當時隆慶不去親自探視的原因就在這兒。因為高拱隻說病重,司禮監也沒說他馬上要病死了,所以皇帝就不能隨便去,否則就會有逼死帝師的嫌疑——皇帝去看望,默認就是你馬上要死,你這要是不死,大家就很尷尬了。】
不過在這件事上,朱翊鈞倒也開了先河,他去高務實府上已經不止一次。好在他們倆的關係大家都知道,實在是曆史少有的情況。
再加上高務實這個重臣又比較特殊——他實在太年輕了,哪像一般那些大臣,都是一把年紀的老先生。所以皇帝去了也就去了,不可能要求高務實因此自殺謝恩。
既然如此,高務實就必須找個合適的理由讓皇帝能借此前來他府上。這個理由本不好找,畢竟前一次皇帝光明正大的來還是因為他高某人大婚,這種事人生也就一回。
不過,日新樓落成倒是可以利用一下,因為日新樓本身就有特殊意義。它不僅是高務實取號的由頭,而且是京師第一座高樓,甚至這高樓還有“可俯瞰後宮”的嫌疑。
在這種情況下,皇帝親自去看看就說得過去了,這裏頭甚至還可以被外界理解為帶有審視的意味。另外,日新樓采用了新式建造之法,此法將來或可能用於三大殿的翻新,這一條也可以供皇帝利用,為自己出宮找一個合理的注腳。
<a id="wzsy" href="https://m.biquge.name">筆趣閣</a>
因此,今天皇帝皇後便一明一暗都來了,而皇後此來看診甚至還有陪同——永寧長公主陪她一道。
當然,高務實和朱翊鈞是不會陪在旁邊的,高務實要借此機會和皇帝說一說“明聯儲”的事。
朱翊鈞聽完他對明聯儲的描述之後,思索了一會兒,忽然皺眉道:“也就是說,這個明聯儲的關鍵就是它要能自行決定發行寶鈔的數目?那我就不得不問了……它歸誰管?”
這個問題很“皇帝”,不過高務實早有預計,回答道:“它是個獨立機構,應該自行運轉,沒有哪個人或者哪個衙門直接管理它。不過皇上,管理其實分兩個層麵,一是日常運行,也就是臣所說的沒有人管的這一部分;二是監督,這個層麵是不能交給它自己的。”
朱翊鈞麵色鬆下來一點,微微頷首:“這倒是你的一貫風格,那你說說看,這個監督由誰負責?我先提醒你一句,別說是你來監督。
我不是不信你,但按你方才所說,這個明聯儲肯定是要‘著為永例’的。既然如此,你能監督多久?十年二十年,亦或者三十年四十年?你總不能萬壽無疆吧?”
“皇上折煞為臣了。”萬壽無疆這個詞高務實肯定不敢應,所以立刻答道:“事實上,臣的意思是由主要出資方共同組成監事會,負責監督明聯儲的日常運行。”
“有哪些出資方?”朱翊鈞略微皺起眉頭。
高務實笑了笑,答道:“正要請皇上牽頭。”
朱翊鈞一愣:“什麽意思,我牽頭……你是說我也出資?”
“那是自然。”高務實坦然道:“明聯儲能夠自行發行‘寶鈔’,這是何等權力,若皇上沒有參與進來,臣等焉能自行其是?更何況,明聯儲寶鈔之所以能夠確保麵額價值穩定,關鍵在於民間可以其繳納各項賦稅。稅者,國家大政,既是國家大政,豈能沒有天家參與?”
朱翊鈞麵色又是一鬆,顯然對高務實的態度很滿意,但他很快又皺起眉頭來,問道:“那我要投多少銀子進去?哦,對了,你投多少?”
高務實裝作有些心疼的模樣,道:“臣讓家中家生子們算了一下,砸鍋賣鐵能湊個一千萬兩現銀……縱是別處有缺,此刻也顧不得了。”
雖然高務實這話本身就不真,但朱翊鈞一聽他直接拿出一千萬兩現銀做準備金,還是大吃了一驚:“你……你居然,有這麽多現銀?”
高務實苦笑道:“臣這是有提前預計,然後再在各處湊起來的啊。再說,臣頂著一個點金聖手的大高帽子十幾年,若這點錢都湊不出來,那才叫虛有其名呐。”
這倒也有些道理,朱翊鈞定了定神,算是接受了這個說法。但他卻很快苦起一張臉,尷尬道:“那……我這裏……該出多少?”
高務實很不客氣,直接道:“以臣之見,內帑有多少,皇上最好就拿多少。”
“啊,這……”朱翊鈞目瞪口呆:“都貼進去了,宮裏怎麽辦?”
高務實好像也很驚訝,一臉詫異地道:“宮裏拿明聯儲的寶鈔來用啊。皇上,剛才臣不是說過了嗎,此寶鈔非彼寶鈔,麵額寫的是一兩庫平銀,它就值一兩庫平銀,不會折價的。
內帑放進明聯儲的銀子,隻不過轉成寶鈔在用,這筆銀子本身不會消失——頂多隻是從內帑銀庫轉移放到明聯儲的銀庫裏去罷了。”
“哦……”朱翊鈞放心了一些,想了想,又問道:“那你這次攏共打算湊多少?”
“至少兩千萬,最好三千萬。”高務實回答道。
“為什麽是這個數?”朱翊鈞問:“我是說,這筆錢夠嗎?”
“按照我大明的經濟規模而言,那肯定是不夠的,甚至是遠遠不夠。不過路要一步步走,飯要一口口吃,咱們眼下主要是打個基礎、立個規矩,先把根紮在這兒,日後慢慢生發也不遲。若是一開始就貪大求全,難道真要傾家蕩產去幹?”
“那眼下這兩三千萬湊齊之後,你覺得主要能解決哪些問題?”朱翊鈞又問。
高務實答道:“並不是為了具體解決哪些問題,現在的關鍵是建立製度、培養習慣。如果非要說解決具體問題,那麽打個比方:這次咱們能湊三千萬,這三千萬準備金放在這兒,就算為臣謹慎一些,至少也能發行四千萬寶鈔並保證這些寶鈔幣值穩定……”
“如果人家不信,拿了寶鈔就來找你兌換現銀呢?”朱翊鈞看來還是很擔心。
高務實平靜地道:“那就兌給他們,來多少兌多少。”
朱翊鈞詫異道:“那咱們手頭這三千萬不是都出去了嗎?而且你發了四千萬,這還不夠兌呢!”
高務實笑道:“怎麽可能都出去?這四千萬裏頭有多少是咱們自己拿著的?光我京華就占了一千萬,隻要京華不兌,臣不是來多少就能給他們兌多少?況且……皇上您也要拆臣的台嗎?”
“我當然不會……”朱翊鈞擺手道:“但你這麽做的意義何在呢?城門立木?”
“皇上英明,這麽做的目的就是城門立木。”高務實忽然嚴肅下來:“隻要撐過這段草創時期,凡是來兌現銀的人,臣都一分不少地兌給他們,久而久之大家就會相信,無論他們手裏有多少寶鈔,都可以隨時從明聯儲兌走現銀,那麽寶鈔的地位就穩了。”
朱翊鈞消化了一會兒高務實這番話,然後才緩緩問道:“我猜……今後你還會擴大準備金,同時也會發行更多的寶鈔,是這個意思吧?”
高務實頷首道:“那是自然。”
朱翊鈞便詫異道:“可這今後再填進去的準備金該從哪來呢?如果明聯儲本身沒有獲利的能力,難道你京華就這麽源源不斷地往裏麵砸錢?
就算你點石成金,這麽做也太不劃算了吧?別說一直往裏投了,就算現在這一千萬兩,你要是不投進去,那可以做多少事、建多少廠、開多少礦啊!”
高務實笑道:“要按這個說的話,那一開始肯定是虧定了。可這就好比臣要做海貿,一開始臣肯定得造船,得招募水手、船長,還要為這些船隻配備火炮火槍以防海盜……但這些投資不能說是臣已經虧了,這隻是必要投資而已。
同樣,明聯儲準備金也是一樣,臣投這麽多銀子進去,就是為了建立寶鈔信用。隻要信用紮實了,再按照民間經濟的實際情況開始超發,那麽每超發一兩,實際上就相當於明聯儲賺了一兩,這怎麽可能會虧呢?”
高務實在這裏肯定不會和朱翊鈞說經濟危機之類的情況,比如因為某些原因而發生全國性大規模擠兌,朱翊鈞自己顯然想不到這一點,因為高務實剛才這話的前提就是明聯儲寶鈔已經建立了信用。
他想了想,接受了高務實的說法,但又想到另一個問題:“可既然這樣,隻要寶鈔信用建立起來了,那又何必還要繼續往裏麵投錢,繼續提高準備金總額?”
高務實笑了笑,解釋道:“這是個發展程度上的問題。因為有時候,就算寶鈔的信用建立起來了,但咱們不能認為就一定沒有人會去兌換銀子。無論那些人是出於什麽原因需要現銀,但總歸是一定會有的,
這樣的話,隨著明聯儲逐漸在全國鋪開,咱們總得多備些銀子……簡單的來說,就是準備金和實際寶鈔發行量之間一定要維持一個相對安全的比例。
寶鈔必然需要超發,但超發的程度一定要有所控製,這個控製必須有一個標準作為律條,在任何時候都絕不能違反,監事會必須時刻監督這一原則是否被妥善執行。”
朱翊鈞漸漸明白過來,點頭道:“也就是說,內帑如果先投個五百萬兩,那麽事實上等於擁有了六七百萬兩,這筆錢雖然是寶鈔,但能確保有用。而將來隨著明聯儲的鋪開,內帑也可以繼續投入,這些投入同樣也能膨脹……與超發比例一起膨脹,是吧?”
高務實點頭道:“是,這就是早期的獲利手段。”
朱翊鈞緩緩點頭,思索了一會兒,咬牙道:“那好,你都敢砸鍋賣鐵,我這做皇帝的也也沒什麽不敢,內帑雖然並不富裕,但我意已決,就拿五百萬兩出來,放進明聯儲給你運作!”
----------
感謝書友“曹麵子”、“單騎照碧心”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曹麵子”、“飲一壺灼酒”、“鬆海雲濤”、“一路色友”、“Tutte”、“KeyNg”、“單騎照碧心”的月票支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