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S倍速考试法》 第1页 [励志人生] 《7s倍速考试法》作者: 高效能学习研究机构【完结】 内容介绍 每天,你第一个走进教室,最后一个离开;每天,你充分利用一分一秒的时间去学习,从来不会像其他同学那样快乐地玩耍; 每天,你无法顾及奔波的劳累,放下书包就又开始了学习…… 尽管你如此努力,然而,做梦都想考第一的你,结果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对比之下 ,那轻松学习的同学却出乎你的意料,取得了无比出色的成绩。此时,你不得不怀疑自己的能力。 「难道我真的与第一无缘吗?」你不止一次地问自己。 ------------ 第1节做好学习的准备 ------------ 成功从好习惯开始 着名作家杰克·坎菲尔德说:「如果你希望出类拔萃,也希望生活方式与众不同,那么,你必须明白一点——你的习惯决定着你的未来。」 习惯确实具有如此巨大的威力吗? 习惯之所以可以主宰人生是因为习惯可以成就一个人的性格。 着名牧师华理克在他的作品《目标驱动生活》中有这样的论述:性格其实就是习惯的总和,就是你习惯性的表现。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早在公元前350年便宣称:「正是一些长期的好习惯加上临时的行动才构成了美德。」 习惯成就性格,而性格决定命运。很多成绩斐然的成功人士之所以敢扬言,即使现在一败涂地,他们也能很快东山再起,就是因为他们养成的某种习惯锻造了他们的性格,而性格铸就了他们的成功。 在每一个人的眼里,爱迪生确实堪称天才,他是人类歷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家,一生共创造了1093项发明,包括白炽灯泡、留声机、电影等。这些成就让我们普通人望尘莫及,然而他本人却把这些归功于勤于思考的习惯。 爱迪生说:「就像锻鍊肌肉一样,我们同样可以锻鍊和开发我们的大脑……恰当地锻鍊、恰当地使用大脑,将使我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加强和提高。而思维能力的锻鍊,又将进一步拓展大脑的容量,并使我们获得新的能力。」爱迪生进一步解释道:「缺乏思考习惯的人,其实错过了生活中最大的快乐。不仅如此,他也会因此无法最大化地发挥和展现自己的才能。」爱迪生明白,正是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让他把自身更多的潜能开发了出来。 除了勤于思考的习惯,每个成功的人背后都还有一个或者很多个助他成功的好习惯。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拥有越多好习惯的人,他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习惯对人的支配力量超乎一般人的想像。培养学习习惯的开始有如蜘蛛的网,并没有很强的支配性。但是,经年累月的养成后,蜘蛛网会产生巨大的变化,成为坚固的铁丝网,牢牢地影响着你。 除节省时间的习惯,预习也是一个好习惯。我们都知道听课对于学习是很重要的一环,预习则有助于听课的理解。一个下过预习工夫的人,预先对课本内容作了一番思考,并将有关资料查明,对于不清楚处先做个记号,于听课时特别注意,那么他对于所学的内容已有了50%的了解。听课时若参与,则对学习内容又增加了了解。如再有计划地利用零散的时间及周末假日复习所学,则对学习内容的了解可能达50%以上。因此要提高学习效率,课前预习的工夫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另外,养成早起习惯也有很大的帮助。许多人在9点上学,却要在8点才起床,匆匆忙忙地梳洗整理,然后再赶路上学。其实,如果提早半个至一个小时起床,除了可以让时间更加充裕外,也可以利用早晨的时间对这天的学习预先思索。也可以愉快、从容地享用早餐,这可避免边学习边吃早餐,或急忙狼吞虎咽把食物下肚,除了伤身体外,也影响了学习效率。 或许你在睡觉前没有先整理明天上课所需的资料或物品的习惯,从今天开始,你不妨试着培养这种提前准备的习惯。 试想一下,在你心绪稳定、不急不忙的情况下,准备隔日或3小时后所需要的资料或用品,这花不了多少时间,而且能确实地把所有的东西都准备好。但是,等到火烧屁股才开始准备,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时候你可能会翻箱倒柜,急忙找寻需要的东西,然而时间就快到了,此时心情会紧张起来,等到出门上路才想到忘了带什么。 其实,你在昨晚上床就寝前就把今天需要的学习用品准备好,这可能只需花5分钟;如果等到起床后才准备,花的可就不止5分钟了,这除了影响出门时间,也占用了清晨的大好时光。 哈佛大学一位在学业上颇有成就的女学生——玛丽·桑尼养成了事前准备的好习惯。以前,每天她起床后,花最多时间的就是化妆及选择穿着。后来她发现,穿衣服花的时间不多,但看看窗外天空预想今天的天气是冷是热,再选择穿什么就占了大半的时间了。于是她改变习惯,在前一晚先看气象预报,把明天应该穿的服饰在就寝前准备好,起床后就不需花太多时间在选择衣着上。 由此可见,良好习惯对每一个人有着多么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伴随每个人的一生,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做人或者处世。它以一种无比顽强的姿态干预着你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从而主宰人生。对于你们来说,要成就学业、事业,要拥有美好人生,必须养成好的习惯。 第2页 让我们牢记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的话: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穫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穫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穫一种命运。 好习惯可以让我们插上翅膀,飞往天堂;坏习惯可以让我们挂上锁链,走向地狱。遗憾的是,当我们被锁链束缚时,却从来不知道钥匙其实就在自己手中。 唤醒你心中的巨人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经这样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他把热情的作用说得更加清晰明了:「我越老越更加确定热忱是成功的秘诀。成功和失败的人在技术、能力和智慧上的差别通常不大,但是如果两个方面都差异不大,具有热忱的人将更能如愿以偿,一个能力不足,但是具有热忱的人,通常会胜过能力高强,但是欠缺热忱的人。」 热情是支撑生命的元素,是完成一切伟大事业不可缺少的动力。有了热情,什么人间奇蹟都可能创造出来,没有热情,再伟大的奇蹟也将被慢慢侵蚀,直至毁灭。 学习当然也需要热情。关键在于内心的冲动、想要取得学习成功的冲动。 唤醒你心中的巨人,热情会提高你的学习效率。 义大利文艺復兴时期着名艺术家米开朗基罗73岁的时候已经衰老不堪,躺在床上难以起身。教皇的特使来到他的床前,请他去绘制圣彼得堡教堂圆顶。他思量再三,终于同意了,但却提出了一个奇怪的条件:不要报酬。因为他觉得自己最多只能干几个月,如果运气足够好的话可以干一两年。既然註定无法完成,也就不应该索取报酬了。 教皇同意了这个条件。于是,这个70多岁的老人起了床,颤微微的来到教堂,徒手爬上五层楼高的支架,仰着头创作,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竟然越画干劲越足,体力与智力越来越好。教皇老死了,换了一个新教皇,他还在画,新教皇死了,又来一个新教皇,新教皇又死了,一直死了三个教皇,他还在画。他足足画了16年,到他89岁的时候,终于完成了这项永载史册的艺术巨作。 最后一次走下支架的米开朗基罗显得容光焕发,他兴奋极了,穿上厚重的骑士铠甲,手持长矛,骑上战马,像个疯子一样到旷野中奔驰,欢唿自己的胜利。 在完成这项任务以后不到一年,米开朗基罗去世了。 这个小小的故事中,是什么力量让米开朗基罗完成了这个奇蹟呢?答案很简单——热情,创作的热情。 诺贝尔奖获得者勃兰特·罗素总结自己丰富多彩的一生的时候,他认为有三种激情支配了自己的整个生命:「对真理的不可遏制的探究、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和对爱情不可遏制的追求。」 另一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雷达和无线电报的发明人,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德华·亚皮尔顿也曾经说:「在我看来,一个人想在科学研究上有所成就,热忱的态度远比专门知识来的重要。」 毫无疑问,你现在需要更多的热情。如果你缺乏热情,你不妨装着很有热情的样子去行动。对成功的幻想可以唤起热情,兴趣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热情的来源。 热情的源泉,当然是越崇高越好,像居里夫人那样为改变波兰人的命运而拼搏当然最好。但是,我还是觉得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价值取向,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寻找属于自己的奋斗的热情。并不一定需要整齐划一的为了国家强大民族振兴而奋斗,这样要求少部分觉悟高的人可以,要求所有人都这样就不太现实。而且,伟大的成就不一定非得需要多么高尚的激情不可,关键是要有热情,这种激情是真诚的不是虚假的,是旺盛的而不是虚弱的,这就行了。 英国着名诗人和剧作家王尔德创作的时候一定要把文坛对手的照片摆在面前,才能写出好作品,是出于对对手的仇视才激起了他创作的热情——尽管这显然只是他创作热情的一部分。 学习当然也需要热情。这种热情不一定表现为快乐,埋头苦读也有可能充满热情,它关键在于内心的冲动、想要取得学习成功的冲动。你可以每天对自己大喊「i can do it!」,也许会有人把你当成疯子。但是如果要在过度的激情和没有激情之间选择一个,你肯定愿意选择过度的激情。因为尽管过度的热情可能会引起别人的反感,但至少能让你获得学习上的进步。没有热情,既不能赢得别人的好感,也不能取得进步。 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想要取得成功的激情,只是这种激情常常处于「沉睡」状态,需要想办法把它唤醒而已。现在有一句话非常流行,叫做「唤醒你心中的巨人」。这个巨人是什么?就是「热情」。 热情会提高你的学习效率,科学研究表明,缺乏热情的人工作和学习的时候比充满热情的人更容易感到疲倦、更难以集中注意力。如果你一直把学习看成一件死气沉沉的事情,你的学习效率必然低下。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爱默生做了一个非常简明扼要的概括:「有史以来,没有任何一件伟大的事业不是因为热情而成功的。」 注意力是成功的关键 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决定着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科学史上思想深邃的巨人都特别能集中注意力。奥托弗里希回忆说:「爱因斯坦特别能集中注意力,我确信那是他成功的真正秘诀:他可以连续数小时以我们大多数人一次只能坚持几秒中的程度完全集中注意力。」这句话很精彩,它清楚地揭示出了优秀科学家与一般人的不同之处。 第3页 着名的科学家牛顿每天除抽出少量的时间锻鍊身体外,大部分时间是在书房里度过的。一次,在书房中,他一边思考着问题,一边在煮鸡蛋。苦苦地思索,简直使他痴呆。突然,锅里的水沸腾了,赶忙掀锅一看,「啊!」他惊叫起来,锅里煮的却是一块怀表。原来他考虑问题时竟心不在焉地随手把怀表当做鸡蛋放在锅里了。 对于每一个学习者来说,如果能达到这样的程度,何必为学习而发愁? 爱因斯坦25岁生日那天,他的朋友知道他早就想尝尝美味的鱼子酱,于是买了鱼子酱作为礼物送给他。 爱因斯坦一边吃一边兴致勃勃地与朋友谈论着白炽灯。正当他讨论进行得最热烈的时候,鱼子酱上来了,爱因斯坦一边讲灯丝的材料,一边把鱼子酱送进了嘴里。吃完后朋友问爱因斯坦:「你知道吃的是什么吗?」 「是什么啊?」爱因斯坦问。 「鱼子酱呀!」 「啊?是鱼子酱啊?」爱因斯坦不好意思地叫了起来。 爱因斯坦就是因为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讨论问题上,因此吃了鱼子酱也不知道。 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必定有他特殊的一面——专心致志。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集中自己的精神,拒绝一切干扰——心理的、外界的。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实验。将被试者分为三组。第一、二组在同样音响的环境中做数学运算,第三组则在安静的环境里做同样的运算。实验前,他告诉第一组,音响会使工作效率降低,而告诉第二组会使效率提高。结果,第一组真的效率降低,而第二组不受影响,与第三组成绩相仿。 这个实验表明心理因素的作用,往往比噪音本身更大。 所以要克服心理性噪音对学习的干扰,就必须明白噪音不会有什么妨碍,不必去理会它。这样你的急噪情绪就会减少,逐渐安静下来。 对抗这类精神干扰的方法之一,必须先了解自己的学习时钟,并据此规划学习时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在一天中的某些特定时间做事效率最高。找出你的学习时钟属于哪一种,并安排这段时间内的工作(大部分人的活动尖峰时间是在正午时段,下午之后就明显下降)。 不过,这不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即使你一切依表行事,所需的资料都准备齐全,日行事历也把一整盒彩色笔的颜色都用上了,你还是发现自己两眼盯着窗户,想着某个男孩或某个女孩、某个周末、某次旅游、某个节目,或只是看着阳光在水面反射的样子。生活就是这样,你要怎么办呢? 还有些更微妙的敌人,包括突然很想把房间里的所有铅笔削一削。一种无形的催促声音要你打扫房子,自愿帮妹妹做功课等,换句话说,就是想尽办法避免做自己功课的心理。如果你发现你放着自己的功课不做,而去做别的事,就立刻休息一下,或者和自己合作,静下心来工作。自律也是一种愈练习愈容易的学习习惯。 你也可以暂时丢掉时间表,奖励一下自己,出去躺在草地上悠哉一下。但为什么要等到警报器响了,告诉你要休息,才迫使你浪费宝贵的时间去挽回注意力呢?如果你最后屈服了,那又多不值得?为什么不把「奖赏时间」也列入正常时间表之中? 此外,我们错误的理念经常会干扰我们的学习。有人嘴里说该休息了,可眼睛却依然盯着书本不放,这是最无效的休息方式。该休息时便完全放松的休息,对于恢復疲劳最有效。前半段休息对解除疲劳有很大意义,到后来,休息的效果就逐次减低。因此,当我们决定休息时,就应该把一切事情都搁下,让身心呈现一种完全放松的状态。如果将学习的余波带入休息时间内,休息的真正效果便无法完全发挥了。 休息并不需要太长的时间,只要做到在休息时真正完全地休息,就算达到了休息的目的——「休息是为了走更长远的路」。 每次学习的时间不宜太长。例如学校里,上课50分钟,休息10分钟。将休息的时间分段穿插在其中,就不会产生疲劳厌倦感。 当你在进入精神专注的「神驰」境界后,对于学习会产生较愉悦的态度,进而能在最单纯的乐趣下获致最高的效率。要进入「神驰」境界的方法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提高对眼前事务的关注,集中你的注意力。 因为全神专注才能暂时抛弃身边的烦恼与杂念,并能引导我们进入愉快、正面的心情,同时也降低了对事物的恐惧与焦虑。再者,这种愉悦、正面的心情会促进分泌脑内吗啡,脑内吗啡会让我们产生更积极、幸福的感觉,也就是启动了胜利循环。 ------------ 第2节让时间为你服务 ------------ 善于支配你的时间 一切卓有成就的人都是惜时如金的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把时间比作资本;德国诗人歌德把时间看成是自己的财产;法拉第中年以后,为了节省时间,把整个身心都用在科学创造上,严格控制自己,拒绝参加一切与科学无关的活动,甚至辞去皇家学院主席的职务;居里夫人为了不使来访者拖延拜访的时间,会客室里从来不放坐椅;76岁的爱因斯坦病倒了,有位老朋友问他想要什么东西,他说,我只希望还有若干小时的时间,让我把一些稿子整理好。 第4页 伟大的富人作家海伦·凯勒,在不长的时间里就掌握了日语、英语、世界语等几门外语,完成了《我的生活》的创作。一个从小就失去视力、听力,从来就看不到世界的残疾人的生命为何能释放出如此巨大的能量?焕发出如此夺目的异彩?原因之一不是由于她抓紧了分分秒秒的富贵时光,增强了生命的活力吗? 必须记住我们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时间有限,不只是由于人生短促,更由于人事纷繁。我们应该力求把我们所有的时间用去做最有益的事情。 富兰克林也有一句名言:「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构成生命的材料。」谁了解生命的重要,就能真正懂得时间的价值。我们最宝贵的不过是数十年的生命,而生命是由一分一秒的时间所累积起来的。没有善加利用每1分钟,时间是永远无法返回的。 知道了时间的价值,也必须要学会珍惜时间。善用时间,是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也是珍惜时间、尊重生命的表现。 美国着名作家杰克·伦敦的房间,有一种独一无二的装饰品——窗帘上、橱柜上、衣架上、床头上、镜子上、墙上……四处贴满了各色各样的小纸条。他非常偏爱这些纸条,几乎和它们形影不离。这些小纸条上面写满各种各样的文字:有美妙的词彙,有生动的比喻……睡觉前,他默念着贴在床头的纸条;刮脸时,镜子上的小纸条为他提供了方便;在踱步、休息时,他可以到处找到启动创作灵感的语彙和资料。外出的时候,杰克·伦敦也不轻易放过闲暇的一分一秒。出门时,他早已把纸条装在衣袋里,随时都可以掏出来看一看,思考一下。 托尔斯泰曾说过:「没有有效使用的那段时间,是永远不能挽回的。」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可以产生价值的「资金」,也是让自己享受生活的「资产」。 对于学习,多学会一项技能或一种语言,对自己的学习生涯绝对是投入正面的效益,这就是以时间增加自己的「资金」;同样,有效地学会一项技能或一种语言之后,剩余的时间就可以用作休闲,增加享受生活的「资产」,或是再规划新的学习计划,增加自己的「资金」。 英国文学史上着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在年轻的时候,除了写作小说,还要承担全家繁重的家务劳动,例如烤面包、做菜、洗衣服等。她在厨房劳动的时候,每次都随身携带铅笔和纸张,一有空隙,就立刻把脑子里涌现出来的思想写下来,然后再继续做饭。 这就是「时间管理」、「有效利用时间」的重点。当时间从「开始」到「结束」的这段间隔内,我们都希望能顺利完成某项工作或活动,而且是愈短愈好,此外,也希望能在这段时间内产生更多的「资金」,并尽量把不必要的过程省略,以提高效率。 所以,如何在时间「开始」后合理地省略掉不必要的浪费,有效地缩短「结束」的间隔,然后将空出来的时间作为累积「资金」的时间,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当然,你也可以将这段空出来的时间变成生活享受的「资产」,从事高品质、有益身心的休闲活动。如此活用你每天的1440分钟,必定会增加生活的乐趣,同时也可以有效地累积你的「资金」。 掌握时间难在它是无定形的东西,它像滔滔东去的河水在流逝。一个人如果领悟不到把时间分成段——把年分成月,昼夜分成小时,小时分成分的意义,是全然不会支配时间的。时间的分段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假定的。因为时间本身并没有任何分段线。我们也不妨规定一昼夜不是24小时,而比如说是48小时,1小时规定为30分。生活中有多少人没法掌握时间,白白浪费了时间。 「我放学一回到家,吃完饭立即坐下做功课。一气做到晚上,中间也不休息,因为我怕做不完,功课太多了。做完功课后,就疲惫不堪了。天天如此。脑瓜子累成这样也就没法再去读课外读物。表演也不能看,头也疼,只好赶忙睡觉……」 纽约市一个叫鲁德的孩子这样写道。 可我们早已知道有这么一条总规则:循序渐进。逐步地把做家庭作业的时间缩短到合理的限度以内,并逐步地增大自己快速掌握材料和高效率工作的能力。我们还知道,主要的是要找到可以抓得住的东西,把恶性循环逆转过来。 节省时间的工具 着名作家伏尔泰在他的小说《查弟格》中有一段经典的话:「最长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无穷无尽;最短的也莫过于时间,因为他们所有的计划都来不及完成;在等待的人看来,时间是最慢的;在玩乐的人看来,时间是最快的;它可以无穷地扩展,也可以无限地分割;当时谁都不加重视,过后都表示惋惜;没有它,什么事都做不成;不值得后世纪念的,它就令人忘怀;伟大的,它就使他们永垂不朽。」 时间如此宝贵,又如此易逝,所以,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是一个人成功做事的基本前提条件之一。英国着名的物理学家、国际时间研究会负责人之一c·j·惠特罗曾说:「把时间观念置于重要的位置之上,这是现代文明的特徵之一。」 华盛顿经常这样说:「我的表从来不问客人有没有到,它只问时间有没有到。」 恪守时间是工作的灵魂和精髓所在,同时也代表了明智与信用。 第5页 拿破崙是一个时间观念很强的人。有一次他请手下的几位将军用餐,时间到了,那几位将军还未到,拿破崙便一个人大吃起来,等那些人来到后,他已吃完了。他对他们说:「诸位,聚餐的时间过了,现在咱们开始研究事情吧!」 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就要求我们学会把握节省时间的工具,因为组织好生活需要你实际地运用这些工具。你一旦发现对自己有效的学习习惯与模式,就要继续运用和完善它们。 当你制定时间表时,要精确而详细地订明哪些任务是你计划去做和在什么时候去做的。 不要拖延你的计划。你确信当时间来临时,自己将会计划一个特别任务的所有细节。这说来是容易的。但你可能会对自己说:「我就是让日程表空白,等我下午上完了生物课后再订计划。」如果是这样的话,当朋友邀请你去公园或外出小吃时,你就很容易忘记家庭作业了。 根据你的日程表、目标与能力,而不是短暂的「标准」,来制定计划。根据你自己的需求来安排时间,而不是根据别人的需求,不是根据老师所说的这件事所需多长时间等等。当决定那些需要更多的努力或对你来说较为容易的事情时,你对自己要努力做到是现实的、诚实的。 可能的话,安排好学习时间之后(不是之前)的愉快活动,那么,这种活动将成为一种激励,而不是分心。 在合理的周期内监控事情的进展,并在必要的时候加以修正。记住,这是你的学习进程,是你设计的,你可以改变它。 如果你发现自己一贯地对琐碎的事情花费了比必要的时间更多的时间,比如,每个星期日都花费一个小时去复习英语笔记,但总是在45分钟之内,甚至不足45分钟就做完了,那么,你就要据此而改变以后的日程表。 既然时间安排已写进所需的科目——课文、你必须购买之物、从图书馆得到的或借阅的其他书籍、特别的材料(如绘图簿、奇妙的划线器、方格纸)等等。 使这些工具适合自己的使用。做任何你觉得可以发生效用的尝试——若有效用就运用它,若无效用就放弃它。 在完成一个任务之前不要着手下一个任务。不要绕圈蹦跳。如果你看到自己比预期完成某个任务或设计的顺序进展得更快的话,那就表明继续进行原先安排好的下一个部分或着手下一个步骤是绝对不会错的。 如果你落后于原先的预期,那也不要惊慌。只要重新组织你的日程表并找出需要补充的时间就好了。你或者能够从另一个任务中挤出时间来,又或者通过把一个长期计划中的一部分推迟一两天而节省时间。 学会管理分心的事情。正如一句管理时间的格言所说:「对紧迫的事情不作反应,把重要的事情忘掉。」你做的有些事情可以加速,又或可在任何时候使之结束。小心那些消费时间的和复杂的任务,它们一旦开始,就必须完成。在任何地方的打断都可能意味着一切的重新开始,那将会对时间造成多大的浪费! 没有比不集中精神更能产生出无法达成预期目标的结果的了,尤其是在紧急的时期。学会避开那些会改变你的进程的敌人,你将发现自己的进展会顺利很多。 因此,提防精神受侵扰的方法之一是,知道自己的学习时钟并计划好学习时间。我们的每一个人都是首先倾向于在白天(或晚上)的特别时间里进行最有效率的活动,你就要找出这个时段,并把工作安排在这个时段里。 小心那些不速之客和所有的电话(除非你已经准备好休息一会儿),那只会使你偏离你的日程安排。更多的狡猾的敌人包括突然涌起的削尖家中每支铅笔的愿望,一种并没有听到的怂恿你去打扫房间的声音,一个为你的姐妹做家庭作业的提议,以及用其他话语表达的任何事情,那都会造成你避开自己的工作。 制定你的计划表 美国伯利恆钢铁公司总裁查理斯·舒瓦普向效率专家艾维·利请教「如何更好地执行计划」的方法。 艾维·利声称可以在10分钟内就给出一种方案,此方案能令伯利恆钢铁公司的业绩迅速提高50%。 艾维·利首先递给舒瓦普一张白纸,说:「请在这张纸上写下你明天要做的6件最重要的事。」 舒瓦普想了想,用5分钟写下了6件事。 艾维·利接着说:「现在用数字按顺序标明每件事对于你和你的公司的重要性大小。」 舒瓦普又用了5分钟,完成了对6件事的标註。 艾维·利说:「好了,把这张纸放进口袋,明天早上第一件事是把纸条拿出来,做第一项最重要的事情。不要看其他的,只是第一项。着手办第一件事,直至完成为止。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对待第二项、第三项……直到你结束工作为止。如果只做完第一件事,那不要紧,只要确保你总是在做最重要的事情就行了。」 艾维·利最后说:「每一天都要这样做——你刚才看见了,只用10分钟时间——你对这种方法的价值深信不疑之后,叫你公司的人也这样干。这个方法你喜欢做多久就做多久,然后给我寄支票来,你认为值多少就给多少。」 一个月之后,舒瓦普给艾维·利寄去一张巨额的支票,还有一封信。信上说,那是他一生中最有价值的一课。 第6页 5年之后,这个当年鲜为人知的小钢铁厂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独立钢铁厂。而这一成就是从规划优先表开始的。 记住,只要你能永远先做最重要的工作,你不想成功都很难。因此,你一旦掌握了整个学期要做的事,你必须按它们的轻重缓急开始行动。大部分人是根据事情的紧迫感,而不是事情的优先程度来安排先后顺序的。这些人的做法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懂得生活的人都是按优先程度来开展工作的。 按「等级分配」法制定学习计划,能使你抓住重点,获得举一反三的效果。 哈佛大学研究「时间管理」的顾问建议: 採用「等级分配」方法,将2天或1个月内所要做的事项(包括学习及其他)列出来,依轻重缓急安排好。将最重要最迫切的事例列为a等;重要而不紧迫的事情为b等;紧迫而不重要的事例为c等;既不紧迫又不重要的事例为d等。a等的事,安排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最充沛的「顶峰期」去做;b等次之;c等可安排一些零星时间,或者干脆不做具体安排,有时间就干,没时间就算了;d等干脆就不去做。各个科目的学习,也分成若干等级,比较重要的,或者需要重点努力的课程列为a等,其余类推。 这样,你就能抓住重点,以主带次,有的放矢,有条不紊地进行学习,获得举一反三的效果。否则,东抓一把,西抓一把,杂乱无章,无所适从,本末倒置,劳而无功。这样它就让你在学习生活中进行时间管理有了更好的依据,也使得时间管理更具操作性。 请在一周内简要记下你所做的abcd四类事情: 请把一周做事记录进行仔细分析检查,并根据以上原则进行重新规划配置你的事务中心。 此外,安排学习,一定要有「每天计划」。有一位时间管理专家曾说过:「长远的计划只会使人消沉。」又说:「如果想使目标早日实现,除长远计划外,你还必须制定每天计划。使生活组织化、规律化。」人非常容易倦怠,也非常健忘。所定的计划太远太大,一时实现不了,就会失去新鲜感,使人厌倦、消沉。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发生:一个星期或一个月的计划,因为一天两天的耽误,无法如期完成。于是越拖越久,越积越多,终于变成为计划而计划,完全忽略了计划的目的是什么?计划要帮助我们达到哪些效果?这样的计划就变成了纸上谈兵,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 所以,我们应该养成一个习惯,随身带一个日记本,每天早上或晚上制定好第二天的计划,越详尽越好。第二天结束时再仔细核查一下,完成了多少,还有哪些未完成,然后,列出下一天的计划,如此周而復始。这就是根据日记来检讨「计划中的一天」和「实际上的一天」之间的差距,并找出产生差距的原因,在下一天中採取相应的措施缩小这种差距,使计划恢復原有的意义。 ------------ 第3节有效增强学习速率 ------------ 注意是成功的开始 1933年,爱因斯坦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工学院拜访地震学家伽林柏。他俩在校园里一边散步,一边兴致盎然地研究地震问题。勐然间,人们从四周建筑物中蜂拥而出。一位惊慌的同事打断了他们的倾谈,他们才发现脚下的大地在起伏摇动。 居里夫人有惊人的记忆力,只要把一首诗读上两遍,就可以倒背如流。这非凡的记忆力,是与她读书过程中专心致志分不开的,她一读起书来,对周围的一切就都理会不到了。还是在她小时候,有一次,她的几个姐妹恶作剧,用6把椅子在她身后搭了一个不稳定的三角塔,只要她一动,塔就会倾倒。然而,正专心读书的她并未察觉,丝毫不动,直到半个小时后,她读完了预定要读的一章书,这才抬起头来,「椅塔」轰然倒塌。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考生们也会经常碰到「注意」这一词。 「叮铃铃……!」上课了;「请注意!考试离结束还有十五分钟!」考试快结束时,监考老师经常会这样提醒考生;「路上注意安全!」上学路上妈妈殷切的叮嘱。……显然,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经常碰到「注意」。 那么,什么是注意呢?一般来说,我们把一个事物从其他事物中区分出来,并加以重点关注的心理现象称为注意。例如,考试时,高考生们会把考题的内容从其他无关的事物中区分开来,并对考题进行重点关注,以便能顺利解题。在注意状态中,我们对关注的事物有较强的感知力,对其他事物的感知比较模煳,甚至感知不到其他事物的存在。 从分类上说,人有两种注意:一种是无意识的注意,另一种是有意识的注意。无意识的注意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这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的注意。这样的经歷大家可能都有过:「正在聚精会神读书时,突然『碰』地一声响,马上举目寻看」,这就是无意识的注意。有意识的注意是自觉、有预定目的的,必要时还要作一定努力才能维持注意。比如考生们听课、做作业、考试、回答老师的提问。这些都要排除外界干扰,专心致志才能做到。有意识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高级形式,它与一个人的意志品质、智力水准等都密切相关。即使感兴趣的事也有厌烦的时候,这种情况都需要有意识的注意的监督调节。 第7页 注意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它是我们能进行有效阅读、良好记忆、正确思维的重要条件。有人把注意比喻为一扇门,凡是从外界进入大脑的东西都要通过它,课堂知识也不例外。所以,具备良好的注意力品质是考生们取得优异成绩的先决条件之一。 评价一个人的注意力品质,应包括注意的范围和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以及注意的转移。拿注意范围来说,就是在同一时间里注意掌握对象的数量,有的人注意范围大,有的人注意的范围小。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能以同样强度集中在一定对象所持续的时间。时间越长注意就越稳定,这是一个人顺利进行学习和工作的基本保证。 注意的分配要求在同一时间里把注意力分配到两种活动以上的能力,做到「一心二用」。注意的转移则是根据新任务要求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中去,例如,考试时考生在答完一题的基础上迅速地把注意力转移到下一题的解答中去。一般对学生来讲,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对学习的影响最大,特别是注意的稳定性。 有些高考生常常抱怨自己,学习时注意力很不容易集中,思想容易熘到其他地方去,结果学习总是事倍功半。那么,一个人的注意力品质是不是可以改变?有没有可能培养良好的注意力呢?答案是肯定的。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时,尽可能要有一个比较安静的学习场所,尽可能减少外界无关刺激的干扰,并且事先做好学习前的准备工作,以保证有一段时间可以全神贯注地学习,这有利于注意稳定性的培养,久而久之形成全神贯注学习的习惯。研究表明,在安静的学习环境里,由于没有其他无关因素的干扰,我们的大脑皮层只产生一个兴奋中心,这时能比较长时间的保持注意。 养成明确目的和任务的习惯。学习前明确在一段时间内要达到什么目的、完成什么任务。这样学习便有了方向,可以让我们集中全力去为完成这个任务而努力,使我们的大脑始终保持高度兴奋的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果目的和任务不明确,学习就没了方向,我们的学习将会无所适从,自然难以保持注意。 学会放松。橡皮筋如果长时间处于满负荷的拉长状态,中间没有松弛,久而久之,橡皮筋会失去它应有的弹性。我们的神经系统也是一样,如果长时间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中间得不到松弛的机会,那么我们的神经系统也可能会崩溃。考试阶段的复习都是非常紧张的,大部分的考生会长时间处于一种高度的紧张状态,这就要求考生们学会放松自己,让紧张的神经有机会放松一下,以便第二天继续能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复习和考试。放松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每天进行20分钟左右的运动、听听轻音乐、到操场去散散步等,这些方法均有助于放松你紧张的神经系统,尤其是每天参加适量的运动,但具体的方法因人而宜。适当放松并不是浪费时间,它有助于你能以全神贯注的状态投入到下一次复习和考试。 音乐加速学习 义大利着名画家达·文西的名画——蒙娜丽莎,她那甜蜜的微笑,就是音乐作用的结果。相传蒙娜丽莎是一位商人的妻子,当达·文西给她画像的时候,正赶上她的儿子刚刚死去,因为思念爱子,蒙娜丽莎整天郁闷不乐,愁容满面。为了使她能微笑起来,丈夫请来了许多幽默大师,给她表演滑稽戏,但都未能使她摆脱忧愁与烦恼。后来请来一支乐队,专门演奏她家乡的音乐。渐渐地她被优美的音乐陶醉了,露出了微笑,达·文西立刻将她的微笑描绘下来,完成了这幅世界名画。假使没有音乐对蒙娜丽莎的作用,她或许不会发出微笑,也就不会有这幅名画流传于世了。 可见,虽然音乐是无形的,但力量是巨大的。音乐能使你精力充沛或者使你精神放松,它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工具,使用它能够提高你的学习接受能力。音乐产生情感上的联繫,同时,将大脑左半球和右半球联繫起来。音乐能充当邮递员,能够把大脑左右半球联繫起来。有韵律节奏或有音乐伴奏的学习内容更容易被回忆。不中止伴奏歌曲的节奏,试着背诵「生日快乐」或者「闪耀闪耀的小星星」,看看会是什么样的情形。 音乐带来内容,同时也帮助学习者保持学习的最佳状态。 不同的音乐对人脑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当你工作、劳动、学习之余,打开收音机或录音机时,那美妙的轻音乐可以使你心旷神怡;当你参加隆重的会议,奏起庄严的国歌、军歌时,会感到热血沸腾,充满了自豪感;当你苦闷、徘徊的时候,哼几段抒情歌曲会帮助你驱忧遣愁。所以,为了促进学习,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对自己有积极影响的音乐。其中优美的轻音乐就能够把人带到那恬静美妙的神奇世界中去,有助于我们学习。 音乐既然对人的身心健康情绪等方面产生有益的影响,也就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记忆。比如,你记忆一首纯文字的诗,可能比较费劲。但记忆一首谱曲的诗,随着乐曲优美的旋律,你就可能很轻松地便记住了,以后一旦听到曲子,歌词自然就随着曲子旋律而记起。 音乐与大脑的记忆关系是相当密切的,音乐的作用是从感情上去陶冶人,高尚的情操是引起人们积极情绪的基础,而积极的情绪是有利于记忆的。 第8页 世界上许多着名的人物都是音乐爱好者,音乐对他们的陶冶作用是不能低估的。着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对音乐就有特殊的感情,他常把拉小提琴当作最好的消遣。他经常在研究的空闲里,拉小提琴,演奏乐曲,这样不但可以通过听音乐达到放松,还可以活动身体。 音乐可以调节情绪,因为音乐的旋律、节奏、音调、音色各有不同,所以能对人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在心情不好、情绪低落的时候,如果能听一段轻音乐,陶醉在优美的旋律中,你就会忘记所有的苦闷和烦恼,解除各种不良情绪的影响。 有研究者证明,学习者预先(不是中间)听了两首莫扎特d大调奏鸣曲后,数学成绩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首音乐在美国热销。 那么,音乐是怎样产生作用的呢?科学家们发现,人的听觉器官中的每一根神经只接收一种频率的音响,音乐是一定频率的声波振动,它被人体接收后,与人体内各个振动系统相吻合,于是产生共振,使各器官节奏协调一致。在共振的状态下,音乐能激发人体的内在潜能,使身体某些部分由稳定的静态变为活泼的动态。 尤其是节奏性强、感情色彩鲜明的音乐更能起到兴奋、鼓舞的效果,从而使学习安心,并增强记忆效果。 所以,在学习疲劳的时候,在精神紧张的时候,在情绪低落的时候,你都可以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音乐,只要它能让你放松,调动你积极向上的情绪,就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学习和记忆。 学习时如果听一些古典音乐,可以帮助你心神集中,使你比较容易记住所读的内容。 古典音乐没有歌词,听的时候无法跟着唱,也不会在听到时,会有心情激烈起伏的危险。因为若是听到一首感伤的流行歌曲,就受到影响,甚至伤心地哭个不停,也没有心情学习,那才是最糟糕的事。 青少年时期是心情最容易起伏的阶段,若能听些稳定情绪的音乐,会让精神平和,学习的时间增多,效率也会倍增。 音乐其实可以抚慰人心,若心情已经不稳定,还选择一些让自己心神不宁、会胡思乱想的音乐,学习的效果当然也会受到影响。所以选择陪伴自己学习的音乐类型,就显得很重要。 兴趣比天才更重要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同时也是一位小提琴演奏爱好者,他说:「我渴望着把异常优美的乐曲表达出来,就逼着自己提高演奏技巧,对于那些枯燥无味的乐谱也就容易记住了。」 马克思在「关于人类的事物,我都要知道」的广泛兴趣的基础上,卓有成效地识记了人类歷史并引出了发展规律,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演变规律,为人类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以《物种起源》闻名于世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曾说过这样的话:「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切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 发现粒子而荣获诺贝尔奖金的丁肇中这样说:「因为我有兴趣,我急于要探索物质世界的秘密。」 哈佛大学的校长查尔斯·w·埃利奥特具有记忆名字的兴趣仅仅是因为一次曾在大众面前忘了同事的名字而大出洋相的经歷。为了不再出洋相,他激发起了记住同事名字和学生名字的志趣,通过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成功,能记住教职员及每年在校学习的学生名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才能唤醒我们常常忽略的「兴趣」? 志趣比有趣和乐趣更能转化为记忆的动力。有趣常常「稍纵即逝,一笑了之」;乐趣又总有些「乘兴而来,兴尽而返」,靠客观事物的趣味性诱发出来;而志趣则是兴趣的最高级形态,带有持久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常常能使人如痴如醉、废寝忘食。 兴趣和爱好是学习的动力,它可以产生无穷的力量,促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取知识,全心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相反,如果对知识、对科学没有兴趣,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一件苦差事,当然就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 哈佛大学心理研究中心的嘉西尔德教授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 嘉西尔德教授把51名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以愉快的方式上课,一组以不愉快的方式上课。3个星期后发现,在愉快气氛中上课的学生,大多数能记住较多的东西,持久不忘。而另一组学生,情况就明显差多了,他们难以记住他们学过的东西。 这项试验说明,心情能够制约读书效果。换言之,谁能够有效地控制住自己的心情,始终保持愉快轻松的状态,谁就能读得事半功倍。 达尔文7岁的时候便对收集生物标本、观察昆虫鸟兽十分感兴趣;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尔6岁的时候便对星星为什么会发光充满好奇心。正是这些强烈的兴趣加上执着的追求,使他们在科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有一位名人曾经说过:「兴趣比天才重要。」 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成功同样来自于他对戏剧表现出的浓厚兴趣及对所热爱的戏剧强烈的求知慾。 有一次,一个演员病了,剧院的老闆就让莎士比亚去替补,莎士比亚一听,乐坏了,因为有强大的动力,才用了不到半天的时间,他就把台词全背了下来,演得比那个演员还好。 演了一段时间的戏后,莎士比亚便开始尝试写剧本,这些剧本上演后很受观众欢迎,从此,他便开始了戏剧文学的创作生涯,并终于成为文艺復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第9页 学习兴趣促成了学习成功,学习上的成功又会提高学习兴趣,这是良性循环;反之,对学习厌烦,学习必定失败,学习失败又加重了对学习的厌烦感,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应该是善于培养自己学习兴趣的人,而那些成绩优异的第一名学生,更是对学习有着浓厚兴趣的人。 能在学习中找到或培养出兴趣来,将是一件无与伦比的乐事,会让你在学习中一直保持愉快的心情。这样的做法,犹如「先苦后甜」一样,有助于提高读书的兴趣。逃避不喜欢的功课,专做喜欢的功课,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人之通病。但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你的学习。为了提高读书的兴趣,可将不喜欢的书排在前面,用「自我奖励」法予以暗示:只有在读完这些书,并做好自我小测验,确实证明学到了东西以后,才可去读自己喜欢读的书。这种倒吃甘蔗,渐入佳境的学习方法能有效地提高你的学习兴趣。 在实行这种学习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巧妙地控制好自己。刚刚开始时可能会感到不适应,过些日子后就会发现有了奇特的转变。这种方法可称之为「酬式学习法」。若能充分运用此法,必可得到双倍的成果。 我们还可以藉助想像力创造兴趣,把枯燥的学习材料变得好玩又好记。 比如你要记: 帽子信封房屋纽扣 猫电话机钱铅笔 袜子书仙人掌鳗鱼 上衣木夹车灯点心 办公桌花边米饭钓钩 这些词,你不妨设想这么一个荒诞的故事: 有一顶帽子,它底下放一部电话机;电话机上尽是刺,因为这是仙人掌;拿这个仙人掌听筒的人确实不方便,何况他的嘴里还塞满了点心。点心里有一个小信封,拆开里面还有钱。钱上印一条鳗鱼,忽然这条鳗鱼变活了,钻到办公桌下。原来这办公桌是所房屋,其烟囱是支巨大的铅笔,它像火箭向上升起,落到上衣上。上衣有花边,中间有纽扣。但上衣口袋是穿的,铅笔漏到地上的袜子里,袜子夹着木夹。忽然铅笔又飞走了,飞到猫吃的米饭碗里。猫正蹲在一本书上,它一受惊就逃出门外,被一盏车灯照射。它向前一扑,恰巧被车前的钓钩钩着了。 这样的想像力当然是非常古怪、荒唐,因为这些画面大多不出现在现实中,就是童话中也很少有。但因为这想像力仅是为了把一些事物从外表上把它们凑合在一起,不需要任何思想内容,也不要起码的逻辑,但是却大大地增强你学习的乐趣。你的想像越丰富,记忆就越有趣,学习起来也就越轻松。 总之,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不断地发现兴趣、创造兴趣、培养兴趣,才会越学越有趣,越学越优秀。这是成为第一名的首要秘诀。 数一数柑橘的数目 杰克的母亲每天下午三点左右都以柑橘作为孩子们的点心,但究竟篮子里的柑橘有多少个?也就是说每一次从篮子里拿出3个,最后会剩下2个,每拿出4个,最后会剩下3个,每拿出5个,最后会剩下4个。 母亲说:「在这种情况下,估计柑橘的数目一定不会超出100个。那么究竟有多少个柑橘呢?」 ------------ 第1节看得见的记忆 ------------ 神奇的记忆魔力 我们说一个人聪明,常常和他的记忆力分不开。一个人的记忆力不好,他的学习和生活就会被局限,不认人、不识物、不懂事。一个记忆力差的人,知识贫乏、头脑空空,能指望他去搞创造吗?要创造,首先需要知识,需要把记忆的知识融会贯通,否则,不可能产生灵感,产生发明创造。 古往今来,很多杰出人物都是头脑清晰、记忆超群的人: 法国的拿破崙于15年后在制定法典的会议上,能随口引证19岁时在禁闭室内看的罗马法典;他把法国海岸的大炮种类和位置记得非常清楚,甚至还记得邮递的路线和距离。 前苏联的尤里·亚歷山德罗维奇,只要扫视一眼,就能说出人们用粉笔画在黑板上的杂乱无章的大小不等的、甚至是相互交切的近百个圆圈的准确数目。他被带到陌生城市里去应试,每到一个地方,只要在街上走一次,就能对那里的交通线路、十字路口的情况以及各家大型商店、剧院、酒楼的名称与地址了如指掌。他只要2小时的记忆时间,就可以快捷地背诵一本有一千多家用户的电话薄中每家每户的称谓、号码等。 达·文西,在十几岁时到一寺院里游玩,目光被一幅壁画吸引住了。回到家中,他毫不费力地把看到的壁画默画了下来,物象比例和细节点缀宛如原作,连色彩明暗差别都再现得十分逼真。 被称作音乐神童的莫扎特,有一次在西斯汀教堂里,只听了一遍就把神秘不外传的大合唱(是相当复杂的变调音乐,包括4个声部的重唱和5个声部的合唱)默记在心了。 19世纪法国的大小说家左拉,对各式的花朵及食品,都能一嗅而正确地分辨出它们的香味来。 上面这些人的记忆力都非常惊人。那么,什么是记忆?顾名思义,记忆是识记与回忆,记忆的整个过程包括对事物的识记,对识记过事物的保持及回忆或再认三个基本心理过程。如考生们对某一个英语单词,例如对单词「she」进行识记,然后对识记结果在大脑中进行保持,并在考试或其他场合对单词「she」进行回忆或再认的这些过程就是记忆。 第10页 我们每天之所以能很好地学习、生活,就是因为我们具有记忆这一功能。如果在某一天早晨,一睁开眼睛,记忆全部丧失,忘掉了上学的路,不认识老师和同学,甚至不认识任何文字和图样,那我们该如何学习?我们该如何考试? 与记忆相反的一个心理过程是遗忘。考生们在考试的时候可能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前几天刚看过,但现在就是想不起来了,怎么办?」这种对已识记过事物的不能回忆或再认就是遗忘,它是我们学习、考试道路上的拦路虎,学习、考试某种程度上也就是同遗忘进行斗争的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有的考生们可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其他考生看一次就记住了,我看三次怎么还没记住!我的记忆力就是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的记忆力如同我们的身高、体重一样也是有个体差异的。像刚才那位考生的情况是由于他的记忆速度比较慢所造成的,但他总体的记忆力未必就不好,也许他记忆的持久性特别好,记住的事物长时间也不易遗忘。 我们的记忆力有个体差异,那么怎样来衡量记忆力的好坏呢?一般来说,衡量记忆力的好坏有四个指标:记忆的速度;记忆的广度;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速度指,在一定的时间内能记住事物的数量,速度慢,那么记住某一件事物就要花较多的时间,就像上面那位高考生一样。记忆的广度指,对于某类印象在一次呈现以后能够完全正确地回忆该类印象的数量。记忆的持久性,指记忆能保持的时间长度,有的人对某些记忆可以终生不忘。记忆的准确性,指对所识记的事物能回忆到什么细緻的程度。有的人能对识记过的事物进行非常精确的回忆,但也有人只能进行大概地、粗枝大叶的再现。一般来说,记忆力好的人这四个指标是兼而有之。 记忆力的强弱并非天生,可以通过训练而提高。记忆力的好坏,往往是学业、事业是否成功的关键。古希腊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说过:「记忆为智慧之母。」他用各种方法教亚歷山大增强记忆,帮助他开创了歷史上第一个横跨欧、亚、非的马其顿帝国。 世界上许多名人都致力于记忆的研究,留下了启发后人的感悟,如: 鲁宾斯坦认为:「假如没有记忆力,我们便会成为转瞬即逝之物。从将来看过去,所看到的是一片死寂而已。而所谓现在,随着它一分一秒地流逝,也会一去不復返地消失在过去之中。基于过去所产生的知识和技能都不可能存在,就连我们一生中实际上持续不断地进行的,并且使我们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的学习活动也不可能存在。」 谢切诺夫说:「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记忆。」 培根更是指出:「一切知识的获得都是记忆。记忆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 也许有些考生梦想自己能快速、大量、准确地进行记忆,同时又不易遗忘,这样学习会轻松很多,成绩也会有很大的提高。心理学研究表明,通过后天良好的教育、训练、培养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记忆力。 对于我们广大学生来说好的记忆力尤其重要。我们需要依靠记忆来吸取知识和运用知识,没有对学过的知识的积累,就很难学懂新的知识。我们所学的知识是系统的、渐进的,如果没有对前面学过的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要理解新知识,是非常困难的。 人的大脑是一个很难装满的知识仓库,大多数人的记忆力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只要认真培养和训练,充分发掘自己的记忆潜力,记忆力的提高指日可待。 开启记忆的钥匙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自信是心中抱着坚定的希望和信念走向伟大荣誉之路的感情。」193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杜伽尔说:「我力量的真正源泉,是一种暗中的、永不变更的对未来的信心。甚至不只是信心,而是一种确信。」美国心理学家伍德沃斯说:「提高记忆力的要诀是自信。」他认为「自己记性不好」的想法是记忆的大敌。如果带着「一定要记住」的决心来记忆,记忆的效果就一定会得到改善。 力量是成功之母,信心是力量源泉。一旦有了坚定持久的学习信心,你就能爆发出巨大的、不可思议的力量。这就是心理学上常讲的:「自我暗示。」「自我暗示」法运用得当,成功也就非你莫属了。 美国前世界拳击冠军乔·弗列勒每战必胜的秘诀是:参加比赛的前一天,总要在卧室的天花板上贴一张座右铭——「yes,i can」(我必胜!) 态度决定一切!有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记忆能力,也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两个能力相当的人,有自信跟没有自信,有着非常大的差异。丧失信心的人,做任何事情都无精打采,看不到自己的优点,长此以往,学习成绩下降,永远躲在自卑的阴影里。而充满自信的人,总是抱着乐观的态度去生活与学习,并且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好,他们的路会越走越宽敞。 美国总统林肯在小时候,他父亲在西雅图有一处农场,上面有许多石头。正因为如此,父亲才以较低价格买下它。有一天,母亲建议把上面的石头搬走。父亲说,如果可以搬走的话,主人就不会卖给我们了,它们是一座座小山头,都与大山连着。有一年,父亲去城里买马,母亲带着林肯在农场劳动。母亲建议说,让我们把这些碍事的东西搬走,好吗?于是他们开始挖那一块块石头。不长时间,就把它们弄走了,因为它们并不是父亲想像的山头,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头,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们晃动。 第11页 因此,如果你在思想上认为一件事是不可能的,你在行动上自然不会去做,也就自然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起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记忆都会相当自信,因此也充满了兴趣与热情,但当他们发现了事实并非如此之后,往往就泄气了,丧失了自信也就丧失了热情。我们常常会在第一天将一篇课文或者某个定理完整准确地记住了,但当第二天回忆时,能正确说出一半就很不错了。 这样的事情很使人丧气,但它又常常发生,我们渐渐对此适应了,便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因为我们的自信受到伤害。 但自信要建立在怎样的基础上呢?它要怎样培养并保持下去呢?关键在于,如何在记忆活动中用自信这股动力来加速记忆。 自信往往取决于记忆的状况,取决于东西记住了多少。如果每次都能高质量地完成,自信心就会受到鼓舞而得到增强,并在以后发挥积极作用;反之,自信心就会逐渐减弱,甚至最后信心全无。 因此,自信的关键在于:决心记住它,并真的记住它。 第二个要素是好奇心和兴趣。 小时候,法布尔常被大家看做「怪人」,因为他对大自然中的动物格外入迷。他常常在小溪里抓蝌蚪、逮青蛙、捕小鱼,在草丛中追蜻蜓、捉甲虫、扑蝴蝶。他的两个口袋常常装着小甲虫之类的动物。由于这个爱好,他没少挨父母的责骂。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布尔的「玩心」并没有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失去;相反,他对昆虫更为着迷,而且也「玩」得更科学了。 当时,有人将蜣螂(俗称「屎壳郎」)叫做「神圣甲虫」,这种叫法源于古埃及人的传说。这种说法沿袭了几千年,谁也没有去深入研究蜣螂的这种习性。 法布尔并不相信这种传说,他要揭开蜣螂习性的奥秘。为了观察蜣螂的行为,法布尔整天趴在地上。他那专注的神情,经常引起别人的嘲笑,有人说他是「白痴」,也有人说他是「神经有毛病」,但他从不理会,他说:「我喜欢观察它们,这是我的兴趣,我愿终身与昆虫为伴。」经过观察和研究,法布尔揭开了「蜣螂推圆球的奥秘。原来,蜣螂喜欢吃粪球,它的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就是把粪便捲成一个圆球,然后推回家。 法布尔对蟑螂的观察和研究前后持续了40年,正是这种对虫子的兴趣促使他有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发现。 我们记忆力也是一样,如果你对你所要记忆的知识无法产生兴趣,你就不可能记住它,即使记住了,也会在很短的时间里把它忘记,等到用的时候无论如何也想不起来。 记忆的清晰度与对对象物的关心程度成正比。很多人感嘆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的记忆力不如从前了,并且几乎所有人都把其归罪于大脑的老化。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一切事物缺乏兴趣、丧失好奇心的程度加深,这才是记忆力减退的真正原因。人们渐渐觉得浑身无力,这会抑制大脑的活性,造成记忆力减退。 因此,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要努力寻找新的爱好和自己的感兴趣的事物,这样不仅记忆力,而且各种大脑机能都能够重新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自信和兴趣是增强记忆力的两个重要因素,抓住这两个要素,挑战记忆力训练,你一定能切身感受到记忆力的增强。 明确的记忆意图 为加强记忆力,过分讲究记忆技巧而忘记常识也是不可取的。现在提出「意图」这一问题。当你想要回忆某个单词,而忘得一干二净怎么也想不起来时,其真正的原因可以说是你当初没有想要记住的意图。 因为,只有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强行地记忆,只有带有明确目的的学习,才能记住,这样记住的东西才是牢固的、永久的,这一条任何人无法违背。所以,只有这样记忆,才能获得巩固的知识,永久性的知识。 史丹福大学的教授做过这么一次有趣的试验: 请20个二、三十年前中学毕业的成年人回忆俄罗斯语语法规则中某些例外的词。大家不假思考,脱口而出,而且回答得准确无误: 游蛇,出嫁,憋不住!驱赶、支撑,唿吸,听见,观看,看见,憎恨,欺负,忍受,依靠,旋转……玻璃的,锡的,木制的……(其中这些的单词在俄罗斯语的词形变化中与一般语法规则有所不同)。 但是,没有人,没有一个能说得出「游蛇、出嫁、憋不住等单词属于哪条规则的例外情况。 前苏联老教育家卡普捷列夫说过:「真正过得硬和正确的记忆是有意记忆。」 要记住某个单词,首先必须对它产生印象,在心中做个记号,这就是「识记」或「留下痕迹」。当你忘却某个单词或某件事物时,首先请你想一想你在接触该单词或该事物时,记忆的意图是什么?记忆的意图很重要,因为要增强记忆力,必须先有一个明确强烈的意图。 教育心理学着名教授桑代克做了几次实验,测试了记忆的意图对记忆效果的作用,在一次实验中,命令第一小组的学生仅仅写一连串的单词和数列;命令第二小组不仅要写单词和数列,而且要记住。结果哪个小组成绩好呢?当然是第二小组。桑代克教授的实验结果,我们从日常经歷中也可以体会到。发生某件事时,如果努力使之留在心中就能记住。 第12页 记忆的效果和记忆的目的有密切的关系。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记忆的目的越明确,记忆的效率就越高。弗洛伊德这样说过:「意图是所有记忆和忘却的基础。人们所记忆的事物,应该是自己想要记忆的事物;所忘却的事物,应该是自己想要忘却的事物。」 从材料保持的数量来说,有目的的记忆记住的多,盲目记忆记住的少。有目标的记忆就是有意记忆,由于事先有预定记忆目标,并且能运用一定记忆方法,记忆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从材料保持的时间来说,目的明确的记忆持久,目的模煳的记忆短暂。经验证明,记忆的持久性,即记住了的东西在头脑中保持时间的长短,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记住它们时,是想长期记住还是短期记住。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如果其他条件相同,那么,具有长远学习目标的,学习一般比较扎实,成绩稳步上升;而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或为了取得某种荣誉,或为了避免家长责备,没有远大的学习目标,只有短暂学习目的的学生,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也可以取得良好成绩,但时间一长,成绩就会下降。许多学生还有这样的体验,为应付第二天教师提问而记住的知识,很快就忘记了。这其中的奥秘在于:你希望记忆时间的长短不同,在记忆时有意无意动员起来的记忆能力也就不同。 从材料保持的质量来说,有目的记忆的知识较为系统,而无目的记忆的知识较为零散。许多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经验表明,如果没有明确的记忆目标,很难记住一种有系统的知识。在生活中,我们读小说,看电影,听广播,参观展览,和朋友闲聊,当时并没有记忆意图,没有经过任何努力,可在不知不觉中却记住一些东西,其中有些生动有趣的知识甚至会深深地铭刻在我们的心田而终生难忘。 但是,这些无意识记忆保持的知识,无论怎样生动,怎样鲜明,怎样牢固,毕竟只具有片断的性质,有一定程度的偶然性。无目的无意图的记忆,完全取决于外界刺激的强弱,不可能形成有系统有组织的知识,它常常使最重要、最有价值、最值得记忆的东西置于脑后,而把没有实际意义的知识记住了。 记忆目的要明确似乎是个简单问题,但在实际学习中却有不少的同学往往做不到。他们看书学习完全没目的,仅仅凭兴趣,碰到什么学什么,遇到什么记什么;有的虽然有目的,但不够正确,或是为了应付教师提问,或是为了应付考试,或是为了炫耀才华,显示自己……这样,事情一过去,「记住」的知识又都忘了。这告诉我们,影响记忆目的的条件很多,只有把握了这些条件,才能做到目的明确。 记忆对象的重要性对明确记忆目标也有很大影响。哨兵记口令很准确,情报人员记接头暗号很牢固,因为口令和暗号关系重大,不容许记不准记不牢。阴天出门人们常常忘记带雨伞,因为这顶多是挨淋,所以并不把它时刻放在心上。 目的又有长远的与短近的、伟大的与平凡的、一般的与具体的之分,它们都是有利于提高记忆效率的。我们要具有远大理想,把当前的学习和未来联繫起来,从而具有长远的、伟大的、一般的学习目的,以提高学习记忆的质量。 同时,我们还要具有短近的、平凡的、具体的目标,善于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提出不同的记忆任务,确定「记什么」、「记多久」和「记到什么程度」。有的材料要逐字逐句地记忆,有的只需记住梗概内容,有的要严格记住材料的顺序,有的则只要着重理解就行了。充分运用这个规律,避免盲目的、随意的学习,可以增强记忆效果。 ------------ 第2节增强记忆的魔法 ------------ 用目标指引记忆 有目标指引的记忆是沿着知识道路前进的列车,它将带我们驶向智慧的彼岸。 不管你做什么事,总得抱有某种目的。 那个目的,就像是射击场的靶子,又像是打猎场的猎物,是你苦心积虑要追求的目标。 那个目标,诱惑着你,引导着你,使你步入更高境界。 首先,你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总是有一定的目标的,那是成功地改进记忆效率的一个前提和基础。其次,你必须明确地认识到,自己追寻的目标是什么,那是推动你前进的主要动力。 如何达到那些目标呢? 首先我要问你:「为什么要阅读本章?」 你肯定会这样回答:「当然是要成功地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喽!」 不错,那无疑是你的第一个目标。但我还要进一步问:「一旦你达到了那个目标,打算利用它做什么呢?」 这个问题,你不能迴避,应当给予明确的解答,记忆毕竟是人们从事各项事业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提高记忆能力不应当、也不可能是你的终极目标。 每个人的生活目的各不相同,所追求的目标也千差万别。但是,他总得有自己的目标,不管这目标是什么。实现这些目标,起码有一个必要的前提,那就是成功的记忆。一旦你的记忆效能大为改观,无疑就清除了许多路障。你梦寐以求的其他种种目标也就更容易地变成现实。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阅读了本章,并提高了记忆力之后,你的目标是什么呢? 第13页 也许是想记忆更多的知识,取得优异的成绩,也许是花最少的时间读更多的书……不管是什么情况,总之,你有自己的目的——你的目标。 那个目标实实在在地留存在你的意识中;要达到那个目标,其前提条件就是改进你的记忆效能。 因此,我认为,成功的记忆,是你实现既定目标的必要手段;反过来说,明确的目标,又是促进记忆效能的积极动因。 实验证明,你所要达到的目标越近,其目标的驱动力也就越大。 就像磁铁,铁距它愈远,吸引力愈小;相反,铁距它愈近,吸引力愈大。 假如你做某种琐碎而讨厌的工作,不管是体力的,还是脑力的,开始时,动作很慢,进展迟缓,你总是为那些冗长讨厌的事而愁眉不展,只得耐着性子去做。当工作快要完成的时候,你顿时感到有了希望,劲头油然而生;越是接近尾声,干劲越足,效率越高。 这,就是目标的驱动力。 心理学家们曾做过这样的实验: 把一只小老鼠放在「迷宫」中,让它自寻出口。当它选择了看似出口的目标后,便不顾一切地向那儿冲去;越接近目标,速度越快。等到跟前,才发现是死路一条,它又放慢速度,重新觅新的出路。很快,它又看到新的出口,便又一次冲过去,而且同样是越接近目标,速度越快。 这种境况,心理学家称之为「目标的斜率」。 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一个球体自高坡顶端往下滑滚,其速度是越来越快。同样的道理,人们越是接近目标,其干劲越足,效率越高。所谓「望梅止渴」,实际运用的正是这种心理效应。 在这里,我想向你介绍一种具体有效的方法,即:确立近期目标。 换句话说,你要学会安排记忆进程,把你的长远目标划分成若干不同的近期目标,一个一个地实现,一个一个地跨跃,每当你到达一个近期目标,就能增强你的自信心,改进你的记忆效能,提高你的记忆速度。 当你达到了所有的近期目标后,你苦心积虑要追寻的长远目标也就胜利在望了。而对那个长远目标的靠近,无疑会更强有力地刺激你的记忆效能,从而更有效地提高你的记忆能力。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说:「道理我懂了。可是,你能告诉我有没有一个如何确定近期目标的模式?」 我必须坦率地告诉你:「没有,从来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如何确立近期目标,完全靠你自己去摸索,因为什么时候精力最充沛,什么时候学习效率最高,这是因人而异的,很难整齐划一。 有的人早上记忆好,可有的人晚上记忆好。关键是要把握住最佳记忆时间,把最重要的问题放在这段时间去理解、去记忆。 赋予记忆特定的意义 所有有意义的事物都会在我们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特殊才永恆不忘。在识记东西时,越是赋予它意义,就越能记得牢固。不论记什么,只要它对你来说有意义,就能容易而且快速地记住它。 一次,一个高尔夫球迷的妻子向丈夫提醒道:「嗳,别忘了明天是我们结婚周年纪念日!」 「怎么会忘呢?」那个球迷说,「去年的那一天,我一下子打进6个球。」 看来,这个球迷把进球的多少与结婚纪念日联繫起来,两件事对他说来都有其值得纪念的特殊意义,所以,就都牢牢地记住了。 你可能会问:抽象的事物怎么能被赋予意义呢?比如:「一系列毫无关联的数字有什么意义呢?」 「购货单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怎么能从电话号码中发现意义呢?」 这样的问题多得不可胜数。总而言之,对于上述诸问题的答案也都可以归结成一个中心点:不论什么事物,不管这事物多么抽象,只要你觉得有必要记住它们,就都可以赋予其一定的意义。 比如说,这里有一组毫不相关的数字:235812,孤立起来,确实不易记牢,但是,当你把它们分解开来时,你就会发现其中的一些窍门:「2」后边加上「1」,「3」后面加上「2」,「5」后面加上「3」,「8」后面加上「4」,用公式表示即成如下样式: 2+(1)=3; 3+(2)=5; 5+(3)=8; 8+(4)=12 记住1234,也就容易记住235812这5个数字了。连这些毫无意义的数字都记住了,购货单就更容易记住了,因为它们本身就包含有许多意义。比如说,你要去商店买鞋、小方桌、手套、雨伞和西餐用的叉子,倘若随意记一下,难免要丢三落四;如果稍加调整,就能列出一个有意义的购货单: 伞=1(一根伞柄) 鞋=2(一双鞋) 叉子=3(叉有三齿) 方桌=4(4条腿) 手套=5(5个手指) 这样,你只需记住12345,就很快地联想到要买的东西了。也许你想去买牛奶、苹果、面粉、鸡蛋、面包什么的。把它们毫无秩序地装在脑子里,恐怕很容易忘记买这买那,如果你稍稍审视一下,就会发现一个记忆窍门:你作些调整,按英文的头一字母去记,就不会忘了。比如: 苹果(apples)=a 第14页 面包(bread)=b 牛奶(英文是milk,但牛奶是牛产的,由奶联想到牛,牛的英文是cow)=c 面粉(英文是now,但面粉要做成熟食,总得先和成生面团,生面团的英文写法是dough)=d 鸡蛋(eggs)=e 这样,你只需记住abcde,就能很快联想起要买的货物了。 类似这样的排列组合,你还可以举出很多实例。比如你要去买鞋、长统袜、手帕、壁炉、柴架和毛巾,作些调整,使之成为下列秩序: 鞋(shoes)=s 毛巾(towels)=t 柴架(andirons)=a 长袜(stockings)=s 手帕(handkerchiefs)=h 这样,第一个字母便成了一个新词stash(俚语作「储藏备用物」的意思)。再比如,你要买苹果、桃、桔子、柚子、香蕉,可以作如下调整: 桃(peaches)=p 苹果(apples)=a 柚子(grapefruit)=g 桔子(oranges)=o 香蕉(bananas)=b 这样,第一个字母又可以组成一个音节pagob,你只需记住这个音节,便连带记住了要买的货物。 这种组合拼读的方法非常简便实用,你可以自己去实践,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记忆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原则只有一个,即设法给这些字赋予一定意义,这样,才能记得牢固。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识记直观形象的材料远比识记枯燥抽象的材料容易得多。 往往初来乍到的新事件更容易留在脑海中,而每天都能碰到的事反而记不住,比如,某天你在回家的路上,与迎面走来的人擦肩而过,你大约是不会太留意他的,除非这个人长像特别。第二天清晨,你在上班的路上突然被一个横躺在街上的躯体绊倒,剎那间,你首先会想到什么呢?你肯定会首先想到:「我被人绊倒了。」至于绊你这人是谁,在短期内,你是不会把他和你昨天匆匆见过的那个人联繫起来的。你昨天见的人太多了,他不过是其中一人而已,已不具备明显特徵,你怎么可能记住他呢? 许多实验证明,凡是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事物,就容易在脑海中留下清晰印记,就容易从记忆库中提取出来。即使遗忘,只需稍加温习,就可以很快地重新掌握,而且不再轻易忘记。 有一个故事很滑稽。 某日,着名的小提琴演奏家科锐斯特和一个朋友在大街上漫步。路过一家鱼店时,他闲适地伫立在窗前,欣赏着各式各样的标本。其中有一条鳕鱼,张着大嘴,瞪着眼珠,特别引人注目,他仿佛记忆到什么,蓦地,科锐斯特转身对朋友大叫道: 「天哪!多亏那条张牙舞爪的鳕鱼提醒了我,晚上,我还有个演奏会呢!」 你看,栩栩如生的形象刺激了这位提琴家的注意,更唤起了他几乎遗忘的事情。 由此你可以注意到,越是形象的事物,就越能触发人的联想,也就越容易记忆。因此,不管记什么事物,不管它多么抽象,你都应尽可能给它赋予形象。 让情绪服务于记忆 情绪是人生的大敌,记忆会在情绪的破坏下而停滞不前。 你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改进记忆效能的征途上,你已经从起点迈出,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你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战胜情绪,朝着既定的目标勇往直前。为此,我们建议你不要轻易地放弃自己的努力,时刻敦促自己,强迫自己,使自己的记忆系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等到既定目标达到再松弛一下,那样效果就会更好。 很多人,还没有做过任何努力,就自暴自弃地认为自己很难持之以恆地按步骤加强记忆,这是一种成见。 你想过没有,在改进记忆效能的过程中,还有一种几乎叫人意识不到的情绪在严重地影响着你的记忆力的提高。 这种情绪,即成见,或叫先入之见。 如果你听到,或看到的东西,恰恰是你事先有所预想,或者有所期望的内容,那么,你就很容易记住它们;相反,如果你听到,或看到的东西,恰恰是你本来就不感兴趣,甚至是反感的内容,那么,你就很难记住它们。 读到这里,你就会意识到了吧,你始终觉得自己不能按计划行事,这本身就是一种先入之见。这种成见,迫使你承认对自己的计划不感兴趣,甚至反感,从而放弃任何努力,那不是最大的错误吗? 因此,你一定要排除成见的干扰,按照你制定的学习计划,科学地安排记忆时间,并且坚持下去。 根据日程安排,有针对性地训练自己的记忆能力,这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但是,每天应当学多少,怎样测定学习标准,这是因人而异的,也是因时而异的。 有时,你发现自己正以异乎寻常的速度获取新的知识,记忆效能也充分地调动起来——仿佛不知疲倦地为你工作。但转瞬间,你又会蓦地感到记忆机关好像出了什么毛病,运转不灵了,甚至,你感到自己又退回到原来的起点上。 一般情况下,不管你学什么,开始的时候,记忆效率总是很高,用不了多久,你就能初步摸索出一些掌握这门知识的路数。这时,你的记忆功能就像是加了油的机器,运转得十分轻快;又像是高山滑雪的运动员,从高山顺坡滑下,大有一泻千里之势。 第15页 然而,初步掌握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随着知识视野的开阔,你会越发感到该记的东西太多,或是实例,或是词句,或是数据,如此等等,都应当记住。 遗憾的是,正需要记忆功能鼎力相助的时候,它却懈怠下来。到后来,它甚至好像完全在原地踏步,再难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了。这时,实际已到了「记忆的死亡线」上了。这就像高山滑雪运动员,滑到了一处平地,速度必然会越来越慢,但是,慢归慢,它并没有完全停下来,直至另一个高坡前,速度才会完全停顿下来。 同样的道理,记忆功能也一直在「记忆的死亡线」上慢慢运行着,直至你接触新的学习材料、向新的知识高峰攀登为止。以后,你又开始识记新的东西,而以往的学科知识不再闯入记忆范围。 如果你是个强者,你就会客观地面对现实,寻找新的对策,闯过「记忆的死亡线」。具体方法下面还要谈到。 ------------ 第3节挖掘记忆的潜能 ------------ 选择适合记忆法 每个人的记忆都各有特点,有长处便有短处,如果一个人能对他的这种特点有个正确清楚的认识,从而做到取长补短地锻鍊自己的记忆能力,那么,可以算作是很幸运的了。 而通常是,自以为了解自己记忆特点的人,他的看法并不正确。因此在记忆中屡屡碰壁,弄得灰心丧志,最后会失去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 对特点把握不清而选择了错误的记忆方式,其结果就如同让乔丹踢足球,让马拉度纳打蓝球一样,不但事情做不好,还会让人丧失自信与热情。而这正是最值得忧虑之处。 那么,记忆有哪些类型呢?在记忆过程中,存在着这四种情形: 记得快、忘得慢; 记得慢、忘得慢; 记得快、忘得快; 记得慢、忘得快。 这四种情况中,第一种当然是最理想的,我们应该锻鍊自己的记忆能力达到这样的标准。第四种情况就应该极力避免。而对于第二种情况,应该在识记速度上多下工夫。对于第三种情况,就要在勤于复习、努力回忆方面锻鍊自己。 记忆的这些特点,往往和一个人的气质类型有密切关系。那种做事毛毛躁躁、匆匆忙忙的人,他们的记忆常常粗枝大叶,一带而过。慢性子的人,记忆多半会出现第二种情况。所以记忆能力的训练应该和性格培养相关联进行。 人的适应性各有不同。着名的网球运动员桑普拉斯拥有很多网球赛冠军头衔,然而他却老是在法国公开赛上败北,因为他不适应那里的场地。 记忆上人们也有不同的适应性,有的善于用眼,有的善于用耳,有的善于记忆动作等,这些不同的类型需要你用心去学习。 有的人对看过的资料容易记住,这叫记忆的视觉类型,美术工作者的记忆多半属于这种类型。他们的视觉形象鲜明、生动、细緻而歷久不衰。用画家的话来说,就是在未画之前有一种「内心视觉」的东西,这就是生动的记忆视觉形象。一些连环漫画家,他们作画时什么藉助物都不需要,全凭记忆和想像就能画出一套套绘声绘影、形象生动的连环画。这些画家的记忆就属于视觉类型。 如果在你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可能觉得默读最有利于记忆;或者在你回忆某种思想、公式或资料时,可能首先浮现于脑海的是这些资料在书页的什么位置,是用什么样的字体印刷的;你到一个不熟悉的房间去了一次之后,能够马上想起房间里的各种摆设,一闭上眼睛,就能具体想起各种东西的位置;这样,便可以大体判断你的视觉记忆发展较好。 有的人习惯于听,对听过的东西记忆很深,这叫做听觉记忆类型。音乐工作者的记忆往往就属于这种类型。众所周知,音乐大师贝多芬的眼睛失明后,主要靠听觉记忆进行音乐创作;莫扎特在西斯廷教堂里,能把听了一遍的神秘不外传的大合唱默记在心,这些都是拥有优异听觉记忆的表现。 要想判断你的记忆是否属于听觉类型,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留心一下自己是不是对于那些听到的东西更容易记住,而不是用眼睛看到的。如果你读书时大声朗读要比默诵的记忆效果要好,那就是说你的听觉记忆发展更好些。 另外,还有动觉类型的记忆,即对于动作技能容易记住。体操健将、运动员、拳击手。nba球员等皆属于这种类型。有时,人们在记忆时喜欢比画动作,哪怕是用手指画空也好,说是这样容易记住。这就是动觉记忆帮助记住了这些资料。 一般来说,很少有属于某种单纯记忆类型的人,大多数属于综合型,或说是混合型。但即使这样,每人的记忆中总有某一类型的记忆占有主导的地位。 因此,要想提高和改善自己的记忆,首先就要弄清自己是哪种类型,或是哪种类型占有优势,这样才能针对特质训练,取长补短,弥补缺陷,以使记忆效果发挥得更好。 这些不同的记忆类型不是形诸先天,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工作中形成的,也没有优劣之分,只有个人适应性的差别。正是受这个道理启发,我们为了记忆的需要,可以有目的地使这三种类型的记忆都得到发展,既能看,又能听,还能动手做,这样不仅容易记住,也具备了记忆结构。 第16页 运用感观记忆 每个发育健全者的记忆仓库里都有5个「进货员」: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由此产生五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人用五种感官同外部世界联繫接触,形成感觉,通过神经系统,输入大脑,思维活动和知识积累应当是这样开始进行的。记忆仓库之所以会有越来越多的货物,全在这5个「进货员」的努力。 感受能力和记忆能力关系甚大。人如果全部丧失了感受能力,记忆也就无从谈起了。即使仅仅某一感觉器官发生了障碍,也会给记忆带来困难。 感官健全的人,他们感官的敏锐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有一个故事颇能说明这个问题: 作家高尔基在那不勒斯城时,有一天和安德烈耶夫、蒲宁坐在一家饭馆里,3人约定:看见一个人走进来,限定在3分钟内对此人进行观察和分析,然后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高尔基观察后说:「他是一个脸色苍白的人,身上穿的是灰色的西装,还长着一双细长的、发红的手。」安德烈耶夫只是胡诌了一通,连西装的颜色也没有看出来。蒲宁从这个人的服装说到他那带小点的领带、不正常的小指指甲,连他身上的一个小瘊子也详细地描绘出来,最后还下结论说:「这是个国际骗子!」他们向饭馆侍者一打听,果然这人来歷不明,经常出现在那不勒斯的街头,名声很糟。 高尔基等3人的视觉能力显现出明显的差异。可见,人与人之间在各种感觉的发展水平方面,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某种专门感受能力对于记忆某种专门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如你要学习某种外语,要正确掌握这种外语单词的发音,就需要具有特别发达的听觉能力。我们知道,每一种语言的许多声音之间的差别是极其微妙的,人们的听觉感受能力在语言实践的影响下,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什么有些人学习了英语,只能做书面翻译,而不能口头会话,甚至对地道的英语讲话也听不懂呢?原因往往在于其听觉感受能力差。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要学好某种外语,提高对它的听觉感受能力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感受能力是记忆能力的前提,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人们往往忽略这一点。许多人埋怨自己记性不好,却很少有人埋怨自己感官不灵活。实际上记忆力不好的人,多半都是不善于运用感官或感觉迟钝的人,即所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此,他们通过感官所得来的东西,大多是模煳的、笼统的、肤浅的和分散的,在脑中留下的「印痕」很不深刻。而记忆力好的人,大都是感受力很强的。他们耳聪目明,嗅觉灵敏,映入脑中的印象比一般人要清晰、准确、详细、全面得多,这样,记忆自然要好。 专长在于训练。有意识地训练各种感觉器官,确实能够提高它们的感受能力,使它们变得能干起来。 对各种感官进行训练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各种感觉对于记忆的意义是不同的。据专家估计,在我们记住的东西中,有85%是通过视觉,11%是通过听觉,仅有4%是通过味觉、嗅觉和触觉获得。很显然,训练感官,主要是训练耳目,提高视听能力。所以,只要我们的眼睛明亮起来,耳朵灵敏起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记忆力就会得到相当的发展。 在学习中,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感官了。很多着名的钢琴家都说自己是靠听来学习这门艺术的。他们在演奏时是靠大脑去「听」,这样来记住各种不同的旋律。 只要你开始藉助声音来帮助你记忆,你的记忆就已经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了。你将看到听觉在你记忆的过程中起到的是辅助视觉的作用,而不是要取代视觉。 在提高记忆的研究领域中,触觉是与被我们称作「动觉记忆」的概念联繫在一起的。动觉记忆是我们最不会遗忘的。你可以去问一个年轻的时候学过游泳或骑自行车的老人。这种技术即使我们已经有好多年没有练习过了,但也决不会忘记。 用触觉来提高记忆,可以通过同时做几件事来练习,比如说,你开车的时候既要注意看也要注意听,同时你还要操作方向盘,这时你就把触觉和视觉、听觉联繫起来了。 把嗅觉与其他感觉器官结合起来加强记忆也是很有效的,因为嗅觉能起到别的感官起不到的作用。闻到食物的香味能立即判断食物已经被煮过了;电线烧焦的气味能告诉我们短路了。但嗅觉的功能不仅仅是这些,一种特殊的香气能够引起许多与此相关的联繫。作家在创作一部作品时可能一直浸在一股香菸的味道当中。 通过你的感官来加强记忆,肯定会起到很好的效果。我们观察的能力就是依靠我们的感官,记忆也需要我们充分利用我们的感官。只依靠一种感官会使记忆十分有限。用你不同的感官去加强你的记忆力,你越是把它们联繫起来,它们之间的关系就越紧密,你的记忆就越会形成一个整体,而没有空缺。 根据特长记忆 「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选择和创造合适的方法,提高记忆力也是如此。 爱因斯坦在中学期间就感悟到自己的大脑左半球超常发达,所以进入当时还是粗放式教学的大学学习时,为了让自己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就果断地去掉了对特长发挥无助的很多课程,集中主要精力去学能发挥己长的那些课程。结果于窄化了的领域中获得了比其他同学要多得多和精深得多的专业知识。毕业后,他在窄化了的物理学领域内拼搏奋进,终于创立了相对论,成为被世人赞誉的科学巨匠。 第17页 如果让擅长记忆数学的陈景润去学记烹调或缝纫衣服,让擅长逻辑记忆的爱因斯坦去记忆非逻辑信息至终生,让善于听觉记忆的罗黑黑和罗马盲诗人荷马去记忆视觉信息……总之,将有特长的人送上迷途——捨弃己长,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跛足而不迷路能赶过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不知道择优定向发挥己长的人,不管是多么勤奋、多么认真,也只能算是记忆路上的盲人: 一位患有自闭症并被人视作轻度弱智的青年,对日子有着超出常人的记忆能力。如果拿日历考他,他会「弹无虚发、百发百中」。原来,这个青年六七岁时,这种独特的才能就已经被他的亲人所发现。 这位善于记日子的青年并非弱智,而是一位具有记忆天才的人。遣憾的是,他自六七岁起就错用了这种超常的记忆才能,去记忆不能转化为生产力的日子。假设他的亲人在发现他的记忆才能后,让专业部门对他定向培养,让他在自闭的环境中去记忆必须记住的中外高精尖知识信息与实践经验,并找出其间的联繫,那么,他很可能已经成为科技界不可多得的精英了。 认识自己是择优定向的先决条件。认识自己的记忆特长越早,越能抓住提高记忆力的先机。不然的话,就会像「盲人摸象」一样,所择的「优」很可能是「非优,甚至为「劣」。 脑力无所侧重的情况下取得的考试成绩,可以作为检验特长的一个参考依据,如某科的成绩明显优于其它各科,就可定向于某科,并在此领域里作长足的发展,如深造、择业、搞创作发明、灵巧地化解热点等。 在恆定的时间内用各种感觉器官去记忆难度相同、数量相等的两组材料,而后进行记忆效果的感悟,如果发现运用视觉去接收这一材料的记忆效果凸显的话,那么,视觉记忆就是你的「己长」。相对地说,你的「优」也就在这里。 在认识自己的记忆素质之后,就要让自己的记忆特长在学记实践中充分地发挥作用。人的寿命在岁月无情的增长中一点点减少,而人生的价值却在择优定向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深化和积累。 记忆的方法很多,但并非每一种方法都适用于各种情况和各种人。因此,每个人最好都能思考出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并藉这种思考行为进一步加深记忆。也许有人会问:「撇开现成的方法不用,反而费时去增加一道思考步骤,值得吗?」事实上,当一个人在遇到非记忆不可的事情时,都会先就该事的前因后果、可能产生的影响等有关事项进行了解。就算他找不到记忆该事的最好方法,也已将该事牢记在心里。 比如,他需要记住几个单词,想把它们组成一句话,以便于记忆。于是他必定要把这几个词的意义、字母组合弄清楚。就算他最终无法把它们组成一句话,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已把这几个单词记住了。可见,这样做是值得的。 甘迺迪学院的萨顿教授曾经说过:「再单调的重复性作业,也有无限发挥创新的机会。」这话是对自动化社会下的人才运用制度而言,用意在于说明枯燥生活中加点创新的重要性。 同样的道理,对于乏味而学习欲望甚低的学科,也可来点创新使它变得生动有趣。通常,创新时事物都有滋润作用。这虽然不是正统的学习方法,但却能使记忆变得生动活泼。尤其在心情不佳、情绪低落的情形下,这种方法无异是恢復求知慾望的最佳途径。 以4条直线分隔10个点 如下图左所示,将排在正方形格子中的9个点,以4条直线来分隔。当汤姆先生看到这个图形后,另加一个点,使它变成下图右那样的配置。汤姆对正在看图的约翰说:「这10个点也可以用4条直线来分隔。」 约翰绞尽脑汁仍不得要领,究竟这个图形要如何分配呢?你来动动手吧。 ------------ 第1节爱上你的阅读力 ------------ 阅读的魅力 看书如同品酒,只有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书是逆境中的慰藉。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世界上最壮丽的宫殿是藏书最多的图书馆。年轻时读书就像迎着朝阳走路。 爱读书的人不是天生的,但人一旦及时地弄到一本不忍释手的有趣的书,就会爱上读书,并且,这个志趣会保持终生。许多成年人在回忆过去时说,他孩提时最先读的都是书摊上销售的廉价书。这些书在成年人看来,都是些不值一读的书。然而,这些书却有迷人和激发人想像之处! 如果你在专心地读一本书,有人对你说:「放下,干嘛读这些胡说八道的东西。」你不要听信他,继续读你的书。许多伟大事业就是从那些区区小事和胡说八道开始的。 根本不喜欢读书,对读书不感兴趣的人简直没有运气:他错过了遇到的第一本书,没有找到打开书籍王国的金钥匙……难道他一生都要被书籍王国拒之门外吗?这真是一个天大的不幸。一个人即使仪表堂堂,他生活在我们这个充满琅琅读书声的世界上,而不喜欢读书,也会有受侮辱、有落伍、有比人低一头之感。 原来,读书与学习任何一门课程是一样的:要勤奋一点,努力一点,耐心一点。爱上第一本有趣的书和打开书籍王国的金钥匙一定会找到的。 第18页 大凡有些名气的人在他们的一生中都有一个贪婪地阅读大量书籍的时期。 12岁的托玛斯·爱迪生弄到一张公共图书馆的阅览证,就暗下决心,要挨个儿把所有的书读完。于是,他勇气十足地从放在书架最底层的书读起,他碰到了这样一些书: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基础》、《技术辞典》、《忧郁症解剖学》……他丝毫没有为此感到窘迫,利用闲暇时间一卷又一捲地攻读起来,不放过一本,不漏掉一页,一直读完了书架上5米长的书……只是此后,他才得出一个结论,读书要有一定的选择,而不能挨个儿把所有的书都读。 但是,这件轶事是很有教益的,对吗?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我读了几本书? 因此,读书也要讲求方法。英国着名作家毛姆喜欢採用轮读法读书。他说:「一个人不可能每天都有不变的心情,即使在一天内,也不见得对一本书有同样的热情。」因此,他读书是随自己的兴趣,不一定读完一本再读另一本。他一般在清晨脑子清醒的时候读科学和哲学着作;一天工作结束,心情轻松但不想从事激烈的脑力活动时读歷史、散文、评论、传记之类的书;晚上读小说。他的身边随时随地带着诗集,工作之余见缝插针,读一两首诗。毛姆是随兴所至读不同的书,的以他的读书兴趣一天到晚都十分浓厚。 曾经担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早年由于家境贫寒,小学毕业以后就推动了系统学习的机会。在半工半读的学习中,他十分注意读书方法。为了锻鍊自己的记忆力,他一页页地背诵《简明英语词典》、日文辞典《广辞林》,採用的办法就是背一次撕下一页,记熟了就扔了。 当你慢慢地、细细地读一本好书的时候,会不时地停下来:一个绝妙的思想……一个绝妙的句子……一些恰到好处的词彙……把它记下来该多好啊!但是,把所有的东西都记住是困难的,也不要去强记硬背下来…… 要准备一个杂记笔记本,这种笔记本通常叫做「读书日记」。但这样叫,未免太郑重其事了。它不过是自己的一个杂记笔记本而已。头两三页留成空白。每当读到令你流连之处,就拿出笔记本,记上作者的姓名、书名、出版年份和地点。然后,不拘形式地记下你感觉重要的东西。有时要逐字逐句地照录原文,有时要变成自己的话记,有时要记下自己的随感。可能,这种感想与本书没有直接的联繫,但它是由于阅读所引起的。必须规定一系列标记,以便数年之后还能准确地分辨出哪些是引文。哪些是转述,哪些是你的感想。每个摘录后面要註上书的页码。一旦需要时,可随时查到。 常常有这种情况,你从厚厚的一本书里只能摘记两行字。也有这种情况。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却几乎全被抄录下来。还有这种情况,你读完了一本书后,笔记本上只字未留。笔记不是用来做汇报的,它可记得随便些,乐意怎样记就怎样记。笔记本是自我的世界,甚至不敢设想,除自己以外,有人要来读它,尽管这并非私人日记,其中似乎没有任何隐私。 当笔记本快要用完的时候,可以把它编上页码,在前边的空白页上编上目录。一年内记1、2本,不会更多。这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不必追求数量,慢慢地、一本一本地记。这样,就能积上10本、15本。闲来无事的时候翻一翻、看一看,回忆回忆读过的书,重温一下读书时那些惬意的感受——这些都已变成自己的了。即使是自己书架上的书,最好也要从中摘出自己需要的东西。在自己的书上批批点点,哪怕不常这么做,只是用铅笔轻轻地划,而且是科技书,而不是文艺书,这也是令人可惜的。在普希金的诗集上批点,这似乎是一种亵渎行为。但我们看到某个人在图书馆的书籍上批批点点,我们会十分气愤,不是因为这是别人的书,他弄坏了别人的东西,而是因为书不是一般的东西,而是书。只有那些慷他人之慨的粗野人,才能做出这种事。你也知道,在你之后还会有人要读这本书,你哪怕在书上只批点一个词,别人读到你批点的地方就会停下来。批点、抄录,这是个人的隐私,自己的私事。怎么能把自己的心思拿出来展览呢?和干这种事的人交朋友,即使是相认识,都是危险的。 享受阅读力 读好书是一种乐趣,一种情操,一种向全世界古往今来的伟人和名人求教的方法,一种和他们展开讨论的方式;一封出席各种社会、体验各种生活、结识各种人物的邀请信;一张迈进科学宫殿和未知世界的入场券;一股改造自己、丰富自己的强大力量。书籍是全人类有史以来共同创造的财富,是永不枯竭的智慧的源泉。 着名歷史学家麦考莱曾给一个小女孩写信说:「如果有人要我当最伟大的国王,一辈子住在宫殿里,有花园、佳肴、美酒、大马车、华丽的衣服和成百的僕人,条件是不允许我读书,那么我决不当国王。我宁愿做一个穷人,住在藏书很多的阁楼里,也不愿当一个不能读书的国王。」 阅读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还是一种心理活动;阅读所达到的效果不仅与基础积淀、思维能力、阅读方法等紧密关联,更与阅读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繫。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很多教师往往只把阅读当作一种纯智力活动,较多在阅读方法、阅读技巧上下功夫,而忽略了阅读心理的研究与指导,以致于学生阅读心理的马达根本未能顺利开启并运转。马达不能提供强劲的动力,无论车手的技术多么精妙,无论教练的指导多么得法,所有的东西只不过是附着在马达这张皮上的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最为有效的阅读指导莫过于直击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开足阅读心理的马达。 第19页 大多数学生都很讨厌考试和背书,比较喜欢体育活动、音乐等科目。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课程没有压力,更不需要背诵课文,考试也不需要事前准备。因此,大家的兴趣都不是很高,也不在意成绩的好坏,可以说这就是读活书的典型。 当我们在课堂上看着课本听教师讲课,往往会觉得枯燥乏味,引不起太大的兴趣,其中的原因,除了教师的授课不够生动活泼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几乎每一门功课都有很多作业要做,甚至还要背诵,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而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自己的情绪。 假如有一天能够让读书像看漫画、小说一样的心境的话——也就是说,完全不必去强记死背功课,而只凭着看过之后的「印象」和「感觉」时,那时候的记忆力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情形就好比去逛街时,走到一家超市门口,看见橱窗中摆设的东西一样,你只需仔细地看一看那些东西,回头就会想起来了。那只是凭一种「印象」,根本没有要去强记死背的意愿,反而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很多。 人类的头脑原本就有许多不可思议的潜能存在,尤其是人体器官的「敏锐感觉」这种潜能,我们从没有充分地发挥它们的作用,实在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既然看小说、漫画和故事等都可以做到的事情,为什么用到功课上时,不灵验了呢?那不同样都是文字吗?因此,快速阅读训练的目的还在于训练我们的头脑,把那些「敏锐感觉」的潜能开发出来,运用到平时的阅读上去。 当我们读书时,越是想要去死记硬背的课文,往往花了很多时间仍然记得不牢,或是背诵得乱七八糟,可是当我们去欣赏一本小说时却又不一样了!书中精彩的内容,往往把我们吸引得废寝忘食,爱不释手,甚至还会对亲友们绘声绘色地描述一番。但当学校的课本从小说中摘录了一小段精彩的文字作为课文来讲授后,不久又要考试测试一下时,却是记得不牢靠了。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原因就在于当作小说去看时,所用的心思是一种「欣赏」与「享受」的态度,那是完全没有考试的压力存在的,在欣赏与享受之余,那种愉快和喜悦的情形,时时高潮汹涌,欲罢不能,结果厚厚一本小说的内容及精彩部分,都能在看过一遍之后如数家珍般地叙述出来,然而只要编到学校的课本上之后,哪怕只有一小段文字,仅占整本书的几百分之一那么一点点的内容,都会让我们无形中产生对考试的畏惧的心理,在重重的心理压力下,纵然把那段课文的小说,读了很多遍,或是整个背诵了下来,在考试时,却发现自己考得并不如想像中那样好,这就说明了我们的心理压力及阅读时的心态有着明显的变化。而这种沉重的心理因素,就把我们原来就拥有的自然记忆力给完全的杀掉了。 了解原因之后,就应该知道不是我们的记忆力不好,而是我们自己扼杀了那原有的超强记忆能力——藉着欣赏与享受的心态所带来的奇蹟。因此,请从现在开始,逐渐去联繫看课文时,试试看能不能培养出欣赏与享受的阅读心理?为什么不能呢?课本中有众多更好、更实用的知识,那是我们成长的精神食粮,欣赏它、享受它,会带给我们更美好的未来,那是比仅仅去欣赏一本小说、享受其精彩情节更有价值的事情! 阅读很简单 「今天的作业是阅读书上第92页『首次登上马特尔霍峰』的故事,明天课堂上做复述。」教员说完就离开了7年级教室。马丽喜欢阅读课文,计划首先要把这份作业做完。不一会儿功夫她就把这段紧张而动人的故事一口气读完了,并着手做别的作业。第二天老师点名要马丽复述马特尔霍峰的故事。一开始她讲的很流畅,后来教师打断马丽,开始盘问起一些细节问题来。马丽知道马特尔霍峰正好座落在瑞土与义大利的边界上,她也没有忘记是英国人威佩尔首次登上高峰的,「但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马特尔霍峰有多高」,她却一点儿也想不起来了。她可是聚精会神把这段惊心动魄的故事读完的呀! 你是否有过同样的体会。读了许多自己感兴趣的书,并确信记住书中的全部内容,遗憾的是,时隔不久就会发现自己有些地方根本没弄懂,遗忘的地方也很多。 下面推荐一种方法,称为「五步阅读技巧」。它们将有助于我们掌握和记忆课文的内容。 首先,把整本书粗略地看一遍,再读前言或引言,因为它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书的中心思想及主要内容;目录是一本书的主要框架,它勾划出整本书的结构以及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繫,另外每章的大标题,小标题也突出说明了每一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在阅读时你会发现,书中的确包含了这些内容。 其次,反问自己:「是否有这方面的知识?」「还想知道些什么?」在粗略翻阅图书时是否发现有生词或不懂的术语,如果有,把它们都写下来。 再次,做好阅读前的准备后,就可以开始细读了。边阅读,边给自己先前提出的问题找答案,碰到生词可查字典,要注意作者的旁註,书中的图表或插图。因为它们和文章关系密切,能帮助读者理解。至于阅读时休息次数要视文章的长短及难易程度而定。 然后,读完一篇较长的文章后要停下来,考虑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并解答你自身某些方面的问题。 第20页 把文章中最主要的内容记在笔记本上,并用几句话把大致内容做—简短的小结,如果有时难以找到恰当的词句来表达,可用口头随便复述,对所读的内容进行小结。 最后,当你逐段把文章看完以后,最后再写两个总的内容大意,重读一次笔记,如果有必要可做些增补,检查一下是否解答了你所有的问题,并试着弄清尚未解决的问题。尽管你开始时觉得这种方法很费时间,但採用此法读几篇文章以后,你就会发现自己的阅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既读得快,又记得牢。 有了五步阅读技巧,我们选了一篇文章供你用此法试着阅读,先看标题,把课文粗看一次,记住标题上的每一个字(第一步)。 土豆输入普鲁士 土豆属于最重要的经济作物,它的最早产地是智利、秘鲁和玻利维亚,今天,在这些国家里还有许多各种各样的野生土豆。在西班牙占领军到来之前,约从公元前500年以来南美的印第安人就已经把土豆作为经济作物了。约在1560年,土豆通过西班牙和爱尔兰输往义大利,当时被称为「食用蘑菇」,其果实很象土豆,也长在泥土里,人们把这种「食用蘑菇」的球茎称为「tartufoli」,德文的「kartoffel」就是因此而得名。 一开始,土豆主要是一种观赏和药用植物,土豆长在地里的根茎部分根本不为人重视,只是在连年粮食欠收的情况下,才迫使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命令公民在他的领土上大量种植土豆,他命令所有城市的居民和郊区农民在市场广场上集合,士兵们要求大家签字,然后把土豆分发给大家,并向公众宣讲如何种植土豆,如何用土豆烹调佳肴,还试图让听众相信土豆的味道如何好,可用它解除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的严重饥荒。 大家静静地听着演讲,可是当士兵们开拔以后,大部分的土豆却被扔掉了。新生事物在开始时是不容易为人们所接受的。因为曾经有人吃过土豆叶茎上结出的绿色浆果而中毒。过了一段时间,人们慢慢开始习惯于来自美国的一种新果实,到1770年与1771年间,粮食收成很差,大家面临着饥荒的威胁,只好吃土豆,没想到土豆救了大家的命,于是大家都很高兴。就这样,土豆被接受了,并成为公众喜爱的食物。 从此,土豆成了人们最主要的食粮,甚至没有一天不吃用土豆制作出来的饭菜:如土豆粥、烤土豆、炸土豆、炒土豆片、腌土豆、煎土豆、土豆丸子、还有土豆沙拉等等。 阅读的魅力 看书如同品酒,只有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书是逆境中的慰藉。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世界上最壮丽的宫殿是藏书最多的图书馆。年轻时读书就像迎着朝阳走路。 爱读书的人不是天生的,但人一旦及时地弄到一本不忍释手的有趣的书,就会爱上读书,并且,这个志趣会保持终生。许多成年人在回忆过去时说,他孩提时最先读的都是书摊上销售的廉价书。这些书在成年人看来,都是些不值一读的书。然而,这些书却有迷人和激发人想像之处! 如果你在专心地读一本书,有人对你说:「放下,干嘛读这些胡说八道的东西。」你不要听信他,继续读你的书。许多伟大事业就是从那些区区小事和胡说八道开始的。 根本不喜欢读书,对读书不感兴趣的人简直没有运气:他错过了遇到的第一本书,没有找到打开书籍王国的金钥匙……难道他一生都要被书籍王国拒之门外吗?这真是一个天大的不幸。一个人即使仪表堂堂,他生活在我们这个充满琅琅读书声的世界上,而不喜欢读书,也会有受侮辱、有落伍、有比人低一头之感。 原来,读书与学习任何一门课程是一样的:要勤奋一点,努力一点,耐心一点。爱上第一本有趣的书和打开书籍王国的金钥匙一定会找到的。 大凡有些名气的人在他们的一生中都有一个贪婪地阅读大量书籍的时期。 12岁的托玛斯·爱迪生弄到一张公共图书馆的阅览证,就暗下决心,要挨个儿把所有的书读完。于是,他勇气十足地从放在书架最底层的书读起,他碰到了这样一些书: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基础》、《技术辞典》、《忧郁症解剖学》……他丝毫没有为此感到窘迫,利用闲暇时间一卷又一捲地攻读起来,不放过一本,不漏掉一页,一直读完了书架上5米长的书……只是此后,他才得出一个结论,读书要有一定的选择,而不能挨个儿把所有的书都读。 但是,这件轶事是很有教益的,对吗?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我读了几本书? 因此,读书也要讲求方法。英国着名作家毛姆喜欢採用轮读法读书。他说:「一个人不可能每天都有不变的心情,即使在一天内,也不见得对一本书有同样的热情。」因此,他读书是随自己的兴趣,不一定读完一本再读另一本。他一般在清晨脑子清醒的时候读科学和哲学着作;一天工作结束,心情轻松但不想从事激烈的脑力活动时读歷史、散文、评论、传记之类的书;晚上读小说。他的身边随时随地带着诗集,工作之余见缝插针,读一两首诗。毛姆是随兴所至读不同的书,的以他的读书兴趣一天到晚都十分浓厚。 曾经担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早年由于家境贫寒,小学毕业以后就推动了系统学习的机会。在半工半读的学习中,他十分注意读书方法。为了锻鍊自己的记忆力,他一页页地背诵《简明英语词典》、日文辞典《广辞林》,採用的办法就是背一次撕下一页,记熟了就扔了。 第21页 当你慢慢地、细细地读一本好书的时候,会不时地停下来:一个绝妙的思想……一个绝妙的句子……一些恰到好处的词彙……把它记下来该多好啊!但是,把所有的东西都记住是困难的,也不要去强记硬背下来…… 要准备一个杂记笔记本,这种笔记本通常叫做「读书日记」。但这样叫,未免太郑重其事了。它不过是自己的一个杂记笔记本而已。头两三页留成空白。每当读到令你流连之处,就拿出笔记本,记上作者的姓名、书名、出版年份和地点。然后,不拘形式地记下你感觉重要的东西。有时要逐字逐句地照录原文,有时要变成自己的话记,有时要记下自己的随感。可能,这种感想与本书没有直接的联繫,但它是由于阅读所引起的。必须规定一系列标记,以便数年之后还能准确地分辨出哪些是引文。哪些是转述,哪些是你的感想。每个摘录后面要註上书的页码。一旦需要时,可随时查到。 常常有这种情况,你从厚厚的一本书里只能摘记两行字。也有这种情况。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却几乎全被抄录下来。还有这种情况,你读完了一本书后,笔记本上只字未留。笔记不是用来做汇报的,它可记得随便些,乐意怎样记就怎样记。笔记本是自我的世界,甚至不敢设想,除自己以外,有人要来读它,尽管这并非私人日记,其中似乎没有任何隐私。 当笔记本快要用完的时候,可以把它编上页码,在前边的空白页上编上目录。一年内记1、2本,不会更多。这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不必追求数量,慢慢地、一本一本地记。这样,就能积上10本、15本。闲来无事的时候翻一翻、看一看,回忆回忆读过的书,重温一下读书时那些惬意的感受——这些都已变成自己的了。即使是自己书架上的书,最好也要从中摘出自己需要的东西。在自己的书上批批点点,哪怕不常这么做,只是用铅笔轻轻地划,而且是科技书,而不是文艺书,这也是令人可惜的。在普希金的诗集上批点,这似乎是一种亵渎行为。但我们看到某个人在图书馆的书籍上批批点点,我们会十分气愤,不是因为这是别人的书,他弄坏了别人的东西,而是因为书不是一般的东西,而是书。只有那些慷他人之慨的粗野人,才能做出这种事。你也知道,在你之后还会有人要读这本书,你哪怕在书上只批点一个词,别人读到你批点的地方就会停下来。批点、抄录,这是个人的隐私,自己的私事。怎么能把自己的心思拿出来展览呢?和干这种事的人交朋友,即使是相认识,都是危险的。 享受阅读力 读好书是一种乐趣,一种情操,一种向全世界古往今来的伟人和名人求教的方法,一种和他们展开讨论的方式;一封出席各种社会、体验各种生活、结识各种人物的邀请信;一张迈进科学宫殿和未知世界的入场券;一股改造自己、丰富自己的强大力量。书籍是全人类有史以来共同创造的财富,是永不枯竭的智慧的源泉。 着名歷史学家麦考莱曾给一个小女孩写信说:「如果有人要我当最伟大的国王,一辈子住在宫殿里,有花园、佳肴、美酒、大马车、华丽的衣服和成百的僕人,条件是不允许我读书,那么我决不当国王。我宁愿做一个穷人,住在藏书很多的阁楼里,也不愿当一个不能读书的国王。」 阅读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还是一种心理活动;阅读所达到的效果不仅与基础积淀、思维能力、阅读方法等紧密关联,更与阅读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繫。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很多教师往往只把阅读当作一种纯智力活动,较多在阅读方法、阅读技巧上下功夫,而忽略了阅读心理的研究与指导,以致于学生阅读心理的马达根本未能顺利开启并运转。马达不能提供强劲的动力,无论车手的技术多么精妙,无论教练的指导多么得法,所有的东西只不过是附着在马达这张皮上的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最为有效的阅读指导莫过于直击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开足阅读心理的马达。 大多数学生都很讨厌考试和背书,比较喜欢体育活动、音乐等科目。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课程没有压力,更不需要背诵课文,考试也不需要事前准备。因此,大家的兴趣都不是很高,也不在意成绩的好坏,可以说这就是读活书的典型。 当我们在课堂上看着课本听教师讲课,往往会觉得枯燥乏味,引不起太大的兴趣,其中的原因,除了教师的授课不够生动活泼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几乎每一门功课都有很多作业要做,甚至还要背诵,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而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自己的情绪。 假如有一天能够让读书像看漫画、小说一样的心境的话——也就是说,完全不必去强记死背功课,而只凭着看过之后的「印象」和「感觉」时,那时候的记忆力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情形就好比去逛街时,走到一家超市门口,看见橱窗中摆设的东西一样,你只需仔细地看一看那些东西,回头就会想起来了。那只是凭一种「印象」,根本没有要去强记死背的意愿,反而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很多。 人类的头脑原本就有许多不可思议的潜能存在,尤其是人体器官的「敏锐感觉」这种潜能,我们从没有充分地发挥它们的作用,实在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既然看小说、漫画和故事等都可以做到的事情,为什么用到功课上时,不灵验了呢?那不同样都是文字吗?因此,快速阅读训练的目的还在于训练我们的头脑,把那些「敏锐感觉」的潜能开发出来,运用到平时的阅读上去。 第22页 当我们读书时,越是想要去死记硬背的课文,往往花了很多时间仍然记得不牢,或是背诵得乱七八糟,可是当我们去欣赏一本小说时却又不一样了!书中精彩的内容,往往把我们吸引得废寝忘食,爱不释手,甚至还会对亲友们绘声绘色地描述一番。但当学校的课本从小说中摘录了一小段精彩的文字作为课文来讲授后,不久又要考试测试一下时,却是记得不牢靠了。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原因就在于当作小说去看时,所用的心思是一种「欣赏」与「享受」的态度,那是完全没有考试的压力存在的,在欣赏与享受之余,那种愉快和喜悦的情形,时时高潮汹涌,欲罢不能,结果厚厚一本小说的内容及精彩部分,都能在看过一遍之后如数家珍般地叙述出来,然而只要编到学校的课本上之后,哪怕只有一小段文字,仅占整本书的几百分之一那么一点点的内容,都会让我们无形中产生对考试的畏惧的心理,在重重的心理压力下,纵然把那段课文的小说,读了很多遍,或是整个背诵了下来,在考试时,却发现自己考得并不如想像中那样好,这就说明了我们的心理压力及阅读时的心态有着明显的变化。而这种沉重的心理因素,就把我们原来就拥有的自然记忆力给完全的杀掉了。 了解原因之后,就应该知道不是我们的记忆力不好,而是我们自己扼杀了那原有的超强记忆能力——藉着欣赏与享受的心态所带来的奇蹟。因此,请从现在开始,逐渐去联繫看课文时,试试看能不能培养出欣赏与享受的阅读心理?为什么不能呢?课本中有众多更好、更实用的知识,那是我们成长的精神食粮,欣赏它、享受它,会带给我们更美好的未来,那是比仅仅去欣赏一本小说、享受其精彩情节更有价值的事情! 阅读很简单 「今天的作业是阅读书上第92页『首次登上马特尔霍峰』的故事,明天课堂上做复述。」教员说完就离开了7年级教室。马丽喜欢阅读课文,计划首先要把这份作业做完。不一会儿功夫她就把这段紧张而动人的故事一口气读完了,并着手做别的作业。第二天老师点名要马丽复述马特尔霍峰的故事。一开始她讲的很流畅,后来教师打断马丽,开始盘问起一些细节问题来。马丽知道马特尔霍峰正好座落在瑞土与义大利的边界上,她也没有忘记是英国人威佩尔首次登上高峰的,「但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马特尔霍峰有多高」,她却一点儿也想不起来了。她可是聚精会神把这段惊心动魄的故事读完的呀! 你是否有过同样的体会。读了许多自己感兴趣的书,并确信记住书中的全部内容,遗憾的是,时隔不久就会发现自己有些地方根本没弄懂,遗忘的地方也很多。 下面推荐一种方法,称为「五步阅读技巧」。它们将有助于我们掌握和记忆课文的内容。 首先,把整本书粗略地看一遍,再读前言或引言,因为它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书的中心思想及主要内容;目录是一本书的主要框架,它勾划出整本书的结构以及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繫,另外每章的大标题,小标题也突出说明了每一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在阅读时你会发现,书中的确包含了这些内容。 其次,反问自己:「是否有这方面的知识?」「还想知道些什么?」在粗略翻阅图书时是否发现有生词或不懂的术语,如果有,把它们都写下来。 再次,做好阅读前的准备后,就可以开始细读了。边阅读,边给自己先前提出的问题找答案,碰到生词可查字典,要注意作者的旁註,书中的图表或插图。因为它们和文章关系密切,能帮助读者理解。至于阅读时休息次数要视文章的长短及难易程度而定。 然后,读完一篇较长的文章后要停下来,考虑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并解答你自身某些方面的问题。 把文章中最主要的内容记在笔记本上,并用几句话把大致内容做—简短的小结,如果有时难以找到恰当的词句来表达,可用口头随便复述,对所读的内容进行小结。 最后,当你逐段把文章看完以后,最后再写两个总的内容大意,重读一次笔记,如果有必要可做些增补,检查一下是否解答了你所有的问题,并试着弄清尚未解决的问题。尽管你开始时觉得这种方法很费时间,但採用此法读几篇文章以后,你就会发现自己的阅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既读得快,又记得牢。 有了五步阅读技巧,我们选了一篇文章供你用此法试着阅读,先看标题,把课文粗看一次,记住标题上的每一个字(第一步)。 土豆输入普鲁士 土豆属于最重要的经济作物,它的最早产地是智利、秘鲁和玻利维亚,今天,在这些国家里还有许多各种各样的野生土豆。在西班牙占领军到来之前,约从公元前500年以来南美的印第安人就已经把土豆作为经济作物了。约在1560年,土豆通过西班牙和爱尔兰输往义大利,当时被称为「食用蘑菇」,其果实很象土豆,也长在泥土里,人们把这种「食用蘑菇」的球茎称为「tartufoli」,德文的「kartoffel」就是因此而得名。 一开始,土豆主要是一种观赏和药用植物,土豆长在地里的根茎部分根本不为人重视,只是在连年粮食欠收的情况下,才迫使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命令公民在他的领土上大量种植土豆,他命令所有城市的居民和郊区农民在市场广场上集合,士兵们要求大家签字,然后把土豆分发给大家,并向公众宣讲如何种植土豆,如何用土豆烹调佳肴,还试图让听众相信土豆的味道如何好,可用它解除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的严重饥荒。 第23页 大家静静地听着演讲,可是当士兵们开拔以后,大部分的土豆却被扔掉了。新生事物在开始时是不容易为人们所接受的。因为曾经有人吃过土豆叶茎上结出的绿色浆果而中毒。过了一段时间,人们慢慢开始习惯于来自美国的一种新果实,到1770年与1771年间,粮食收成很差,大家面临着饥荒的威胁,只好吃土豆,没想到土豆救了大家的命,于是大家都很高兴。就这样,土豆被接受了,并成为公众喜爱的食物。 从此,土豆成了人们最主要的食粮,甚至没有一天不吃用土豆制作出来的饭菜:如土豆粥、烤土豆、炸土豆、炒土豆片、腌土豆、煎土豆、土豆丸子、还有土豆沙拉等等。 好,请针对课文提问题(第二步),例如: 1.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什么? 2.你知道多少有关土豆的知识? 3.土豆的原生地在哪里? 4.在我们这里土豆是怎样变成食粮的? 仔细阅读课文(第三步),在脑子里把课文的重点归纳出来(第四步),用下列的问题最后检查自己是否已经真正掌握和总结了课文的所有重点。 1.土豆最初生长在哪些国家? 2.南美洲的印第安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把土豆作为食粮的? 3.土豆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4.农民为什么开始时拒绝了从美洲来的严新果实? 5.土豆在我们这里最终是如何被接受的?是谁协助推行的? 6.说出几个用土豆烧的菜名来? 请你把答案和课文对比一下,并检查你的答案是否正确。 好,请针对课文提问题(第二步),例如: 1.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什么? 2.你知道多少有关土豆的知识? 3.土豆的原生地在哪里? 4.在我们这里土豆是怎样变成食粮的? 仔细阅读课文(第三步),在脑子里把课文的重点归纳出来(第四步),用下列的问题最后检查自己是否已经真正掌握和总结了课文的所有重点。 1.土豆最初生长在哪些国家? 2.南美洲的印第安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把土豆作为食粮的? 3.土豆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4.农民为什么开始时拒绝了从美洲来的严新果实? 5.土豆在我们这里最终是如何被接受的?是谁协助推行的? 6.说出几个用土豆烧的菜名来? 请你把答案和课文对比一下,并检查你的答案是否正确。 ------------ 第2节突破阅读的诀窍 ------------ 快速阅读的技巧 无声阅读、默读是快速阅读的基本要求。 有声阅读是眼、脑、口、耳四个器官的共同活动,有利于加深理解和促进记忆,但阅读速度受到发声速度的制约,速度相当慢。 默读只运用眼睛和大脑两个器官,是大脑对文字的思维反映。整个活动在人脑内部默默进行,省略了口的发音和耳朵的监听过程,因而速度快许多。这就是「眼脑直映」,即眼睛注视文字后,视觉信号立即输入大脑而得到的反映。「眼脑直映」过程简单,因而速度快。默读速度比声读速度快,能够形成「眼脑直映」,所以快速阅读都採用默读。 使用无声阅读法,通常需要经过两个阶段的训练。第一阶段需要压低音量,防止大声阅读。第二阶段可以用舌头抵在唇间或口含糖块,可以达到只控制言语运动分析器的外周部分,而不能控制中枢神经的效果。 我们在进行快速阅读的过程中,除了不能採取朗读的方法以外,还要纠正两种不易觉察的有声阅读形式——唇读和心读。唇读就是嘴唇微动但不发出声音的读书法,心读是读者在内心深处始终自言自语,清晰地发着并听着每个字的字音的读书法。正是这两种不良阅读习惯影响了大多数读者的阅读速度。纠正唇读的办法是阅读时採取闭口的方法,或者在牙齿间衔一根筷子,直到纠正「唇读」的习惯为止。要纠正心读,只有靠读者用意志来克服。 杜绝回视。正确使用眼睛很重要,要坚决杜绝回视。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不明白的字词或前后不易理解贯通的地方,许多读者经常採取翻回去再读一遍的办法,不仅造成阅读速度减慢,而且对文章的理解容易出现偏差。快速阅读要求读者即使对某一句或某一段落不明了,也要在把全文看完后,再复习不懂的地方。如果在阅读的过程中,由于遇到过多的生字和难词,不得不多次回视,那么,足以说明这个练习材料难度太大,应该马上换用浅显易懂的阅读材料。 杜绝逐字逐句阅读。当代结构语言学认为,科技材料的水分很多,有时竟达到75%,而只有25%的材料对读者有用。阅读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多数人的阅读速度远远低于思维速度,大脑常常处于「空转」的状态。所以快速阅读专家认为,逐字逐句阅读是一种浪费。训练有素的快速阅读者可以一次读一行、多行、甚至一页并且把握文章的核心意思。 集中精力。在家读书的时候,很多人都有时间被「蚕食「的感觉——整整一天的时间没有做多少事情就被一点点杂事消耗掉了。这是典型的精力不集中的情况。「眼脑直映」的原理告诉我们,阅读的器官只是眼睛和大脑而已,阅读时不应有除眼部肌肉和脑力的紧张活动之外的任何外部运动。阅读能力的好坏同我们精力集中程度是成正比的。阅读时有的读者常常用手指、铅笔在页面上移动或指点,还有的经常摆动头部使眼睛对准自己正在读的一行字,这些不良习惯影响了读者集中精力,阅读速度慢,阅读效率低,是一定要改掉的。 第24页 此外,对阅读材料是否感兴趣,阅读时周围环境是否安静等因素都影响着我们的精力集中程度。对有兴趣的材料,阅读时阅读速度快、理解深刻;对于没有兴趣的材料,读者应努力激发兴趣,明确自己的阅读目的。强烈的阅读目的,将催化人的兴趣,加快牵引视线掠过页面,不断获取有用的信息。声音会干扰注意力,因此,学习环境要安静,最好能有固定的读书场所,使自己养成一进入其中,就有快速阅读的心理准备,很快进入角色,集中全部注意力。 变化阅读速度。快速阅读并不是一种匀速运动,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于不同的阅读材料和阅读材料的不同部分採取不同的阅读速度。在阅读的实践中我们要分清哪些材料是需要精读的,哪些材料是可以速读的,对于需要精读的材料要採取比较慢的阅读速度,对于速读材料只要把握住文章的大意就可以了。当然,速读可以是精读前的准备和预习。 开发阅读潜力 充分运用大脑,勤于思考,多读书,可以延缓大脑衰老。我们应该遵循大脑用进废退的规律,努力提高自己的阅读力,始终不懈地追求知识,不断进取,在青年时期更要浏览大量书刊,扩大知识面,不断地学习与掌握新学科、新知识,勇于提出与研究新问题。要克服那种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懒散拖沓、意志消沉、不求上进的消极倾向,绝不要使自己陷入那种思维停滞、放弃学习的状态之中。 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我们应当科学用脑,充分利用大脑的功能特点,这对于提高我们的阅读力是十分重要的。大脑两半球虽然各有独特的功能,但在正常时,左、右半球是整体地发挥作用的,左、右半球共同协作才能完成复杂的功能,根据大脑两半球功能的特点,根据形像思维与抽像思维互补的客观规律,我们应该在阅读中坚持左、右半球结合运用,抽像思维与形像思维结合运用。 不少着名的科学家均是文理兼通的学者,他们都善于调动两半球的优势,使大脑得到协调的发展。 着名数学家高斯说过,文学对于他研究数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他认为搞数学的人,整天与数学公式、数字运算、逻辑推理打交道,是抽像思维为主,属左脑功能优势。这种脑力劳动比较枯燥,大脑容易疲劳。如果能发挥右脑优势,搞点形像思维,对打开思路,活跃思想,很有好处。他在长期的读书、治学中,养成了左、右半球结合运用,充分调动两半球的优势,并使其协调发展的好习惯。研究数学疲倦了,就取出《莎士比亚全集》、《雪莱诗选》等书翻阅诵读一番,顿觉心旷神怡,再接着写数学论文,这样思想更开阔,写起来也顺手多了。 我们在阅读中,应当注意在内容上做到文理相通,学理科的要多看看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书,学文科的要多学习理工方面的书籍。或者将文科与理科的书籍交替地读,使左脑和右脑在疲倦时都得到休息与调节,使阅读始终能保持充沛的精力,保持头脑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由于大脑左半球的机能主要是进行受语言和逻辑支配的抽像思维,右半球的机能主要是进行想像、联想,把所感知的信息联成某种整体形像的形像思维。在阅读过程中,最有效的阅读应当是使两半球都处于思维活动之中,既有分工,又有协作,从而使阅读者能更深入的理解所读的文献,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说明认识真理,必须从形像思维到抽像思维,而不是相反,更不是只要抽像思维,而忽视形像思维的作用。阅读者在阅读与写作时,必须广泛地利用记忆表像,脑子里表像储存越多,越有利于思维的鲜明、生动、丰富和灵活,越有利于创造性阅读。 阅读者通过想像,在头脑中构成相应的形像,使抽像的概念、知识与具体的图形联繫起来,这样使书本知识形像化、系统化,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助于记忆。至于科学的创造和发明就更不能没有形像思维,只有把形像思维与抽像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才富于创造性。例如爱因斯坦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理性思想家,是一个脑袋里充满符号和公式的数学家,是一个左半球发达的有逻辑条理的人,然而他十分善于利用右半球的功能,他能出色地拉小提琴,并从中掌握了作曲家的思维方法。他的科学思想往往首先来自形像和图景,然后他把它们用词句和数学符号写出来,表达他的科学思想。爱因斯坦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既善于运用形像思维,又有杰出的抽像思维,他能用数学方法使他的洞察力变成逻辑的符号公式,这样就沟通了大脑的两个半球,形像思维与抽像思维的结合运用使他的科学研究卓有成效。总之,阅读者要尽量使形像思维和抽像思维互为依存,相互促进。 在阅读活动中,我们也可以像爱因斯坦那样,利用音乐来影响自己的大脑,提高阅读效率。首先要培养自己对音乐的兴趣。比如,试着在外语阅读或听读时播放一些优美、舒缓的古典乐曲,音量要小一些,有人称之为「背景音乐」,做到身体和精神放松,与音乐协调,然后再来比较读书的效果。实践证明,音乐可以丰富情操,调节情绪,并为右半球所反映。阅读时,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书本上,轻柔的乐曲就会不知不觉地刺激右脑,使两个球大脑得到均衡的活动,不仅不会增加左脑的负担,而且会促进左脑抽像思维能力的提高。欣赏或演奏乐曲,都能强化人的神经系统功能,使视觉记忆、听觉记忆都得到锻鍊,从而增强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和准确性。 第25页 着名的俄罗斯学者兼作家伊凡业夫里莫夫指出:「一旦科学的发展能够更深入了解脑的构造和功能,人类将会为储存在脑内的巨大能力所震惊。人类平常只发挥了极小部分的大脑功能,如果人类能够发挥一半的大脑功能,将轻易地学会40种语言,背诵整本百科全书,拿12个博士学位。」这种描述并不夸张,而是一般人所能接受的观点。 如何发挥这种巨大的潜能呢?这是一个牵涉既广而又复杂的大问题。一些十分优秀的科学家曾积极研究人类潜能的因素,以及如何发挥阅读的潜能。加州大学洛杉矾分校研究脑的约翰·爱迪博士及其同事也从事相同的研究,他们对人类潜能都抱着乐观的态度。他们最近的研究发现,脑的阅读功能非常微妙、复杂,几乎无所不能,并且提出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假设:「就实用的目的而言,脑的阅读力是无穷无尽的。」 突破阅读极限 按照阅读的规律,掌握阅读技巧,加以训练可以大大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效果。 在一些时候,我们讲到读书忌过快,这是从理解和牢固掌握书的内容的角度说的,因为贪多求快往往不能理解和掌握。但不能说我们因此反对速读。我们认为,在理解的前提下,还是越快越好,再者,作为泛读、浏览或是对有些易于理解的材料,也需要速读。所以说,在一定条件下速读也是需要的,我们应该学会速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效率。 实际上,快速阅读对掌握信息来说,不仅有好处,而且也很重要。速读能力往往也是一些具有非凡能力人物的一个重要的特徵。 富兰克林就具有速读的能力,他的一位亲密助手回忆说:「当我看到富兰克林在读书的时候,我就觉得他不是一行一行地读,而是在一页接着一页地翻着看,并且理解得极其深刻而准确。过一段时间他能凭记忆整句、整段地引用。」据说,拿破崙每分钟能看2000个单词,巴尔扎克半小时能读完一本小说,他们的快速阅读能力令同时代人惊嘆不已。 阅读中的另一种认知方式是由视觉系统与发音系统结合在一起进行的。即文字光波刺激读者视网膜,然后由视神经传至大脑言语视觉中枢,言语视觉中枢又把信号传至言语运动中枢,继而再引起人发音器官(即喉、舌、唇)的运动,发出文字的声音。而声音又通过听觉神经传至言语听觉中枢,这一认知方式由言语视觉中枢、言语运动中枢和言语听觉中枢协同活动,通过思维活动理解文字的意义。这种阅读通常被称之为朗读和低声诵读。 採取默读的方式是提高阅读速度的有效途径。学习速读,首先要训练默读的能力。由于人们从小学识字开始,就练习朗读,低声读,人都已养成多种言语中枢协同活动的习惯。要想学会纯视觉阅读,就得控制或排除言语运动中枢和言语听觉中枢参与默读。阅读时,咬紧牙关,用手指按住双唇及喉部,或将一物含在双唇问,阻止它们做出发音活动,有利于纯视觉默读能力的形成。 这就是说,有效速读的第一种方法就是要学会默读,它是一种纯视觉的阅读。 第二种有效速读方法就是扩大视距,整体认知。有人也称这种方法为动态阅读法。研究指出,在阅读时,人的眼球是时停时动地向下跳动。眼球停的时候认知文字。眼球跳动的时候转向下面的文字。 因此,要想提高阅读速度,就要加大视距,进行整体认知,也就是说,眼停认知不能一个字、一个字地认识,而应一个个词组或一个个短语、短句整体地认知和理解。实验研究指出,扩大视距,进行整体认知,能够大幅度提高阅读速度。在阅读时,要克服一字或一词一停顿的毛病,而要训练自己阅读认知短语、短句的能力。可以将短语写在卡片上,快速闪示,然后说明呈现卡片上短语的意思。也可以阅读一些诗歌,诗文用铅笔划出短语或短句,以划好的单位练习整体认知。甚至走在马路上,尽力读出一晃而过的汽车牌号,记宣传画或gg上的gg词等,有意识地练习,一眼就能「逮住』并能读出上面的内容。 要明白,当你一眼看到的单词越多,你的视距就越大,你的阅读速度也就越快。 第三种有效快速阅读的方法是减少回视。所谓回视,就是人们在阅读文章时,一般都是由前往后做定向式移动,有时候为了弄明白前后字形或意思,就需要从后面返回前面再阅读一下前面的已读过内容,这种回头看就叫做回视。在阅读过程中,回视出现的次数越多,阅读的速度就越慢。要想提高阅读速度,就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做到读书不必回头看,两眼只顾往前赶。有研究指出,用这种方法可使阅读速度提高10-15%。 第四种有效快速阅读认知法是准确扫视。所谓准确扫视是指在阅读时,视线从前一行的末端转移到下一行的首端的过程。阅读时如果能准确熟练地进行扫视,速度就快,否则就会降低阅速度,所以,掌握扫视的技巧也是提高阅读速度的重要方面。 要掌握准确扫视技巧,一是要根据已经读过的一行文字预测下一行开头的文字。就是在阅读中要有快速移行的思想准备和训练,使移行能够顺利完成。二是要善于控制自己的视线,在读到一行的末端时,以跳跃的方式转移到下一行的首端。不要回视和犹豫不定。最好也不要用尺子之类工具帮助移行。运用工具易分散注意,而转动工具的速度也赶不上眼球运动的速度。 第26页 总之,进行快速阅读时要採用纯视觉系统即默读、扩大视距和整体认知、减少回视及准确扫视,掌握了这些技巧,将会大大提高阅读速度。 快速阅读中,在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应展开快速思考,从而理解阅读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和重点。如果阅读神速,但不知所云,那么这种阅读是无效的,是无用功。所以快速阅读必须与敏锐思考结合在一起。 学习的过程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获取最丰富、最多的信息,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最有效的筛选,取得最佳效果,产生最好效应,已经不只是一种愿望,而且成为了一种可能,成为了一种现实。 ------------ 第3节选择适合的方法 ------------ 笔记式读书法 马克思一生博览群书,学识渊博而精深。他读书时极为重视作笔记。他在大学读书期间给父亲的一封信中曾说:「我不仅习惯于从所有我读过的书籍中作出摘要,例如对莱辛的《拉奥孔》、李尔格的《伊尔文》、温克尔的《艺术史》和鲁登的《法国史》等书,都是这样做的,并且还附上自己的意见。」 马克思虽然记忆力惊人,对读过的书能记得异常深刻准确,但他读书时总要作笔记。在他的写字檯上,不仅堆着高高一摞书籍,还摆着厚厚一叠笔记本。为写作《资本论》,马克思研究了1500多种书籍,光笔记就写了100多本。马克思的不少笔记本是自己制作的。通常的做法是将一叠白纸一折为二,然后在中间缝上一道线。在封面上写明做笔记的时间和地点,编上笔记的序号,有的还加上标题。笔记记得密密麻麻,旁边留出的空白间或有用铅笔、钢笔做的粗细实线、虚线、「x」、「+」等各种记号。有的地方还重重地画上三道粗线。 为了查阅方便,马克思还对许多笔记编制了目录和内容提要。然后放到特定的地方,需要时不用翻找,随时就能抽出来。同时,马克思还在书本上直接作笔记,如画线作记号、写眉批等等。正因为作笔记有许多好处,马克思十分重视作读书笔记,把它视为读书学习不可缺少的步骤。 学习法上有一条着名的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手到就是作笔记。善读书的人,总是书不离笔。 列宁在研究帝国主义时,曾用了23年时间阅读大量资料,先后从148本书和49种期刊的232篇文章中作了摘录、札记、提纲、图表、评论等,共达60多万字。法国杰出的科学幻想小说家凡尔纳一生作笔记2.5万多本。他们之所以这样重视笔记,是因为笔记是读书的重要过程,是治学的得力工具。 怎样作读书笔记呢?没有什么奥妙,按照读书的步骤,可选作以下几种: 一是眉批笔记。在阅读时随手进行,即是在书中重要句段下面,标上圆点、直线、曲线、双线、加框等记号;或者把读书时产生的心得、评语、疑问等,随时写在书页的空白处。这种笔记,简单方便,边看边写。下一次读书,眉批又能起引导作用,指明书的要点,告诉你上次阅读时有哪些体会。 二是摘录笔记。发现书中好的观点和内容,在笔记本里记下来,主要用于积累资料。方法有二:一是摘录原文,通常适用于以后要研究或引用的名言警句、资料、典故、数据;二是作内容摘要,将原文用自己的话缩记下来,适用于较长的段落和不需要直接引用的资料。这两种笔记,都要在结尾註上书名、版本和页码。 三是提纲笔记。适用于较为艰深的书或文章,将其内容要点用观点排列的形式记下来,便于掌握全书的内容和逻辑结构,其效果比重读一遍还要好。写完后要与原书查对一下,看有无片面或遗漏之处。 四是心得笔记。也就是读后感,是一种比较正规的笔记形式,把读书的心得体会写成短小的文章、札记、随笔,作为自己的研究成果保存起来。 卡片,是笔记的另一种独特形式。它与笔记的不同点,是採取单页形式,每页记一个问题,可以分门别类地把几十种、几百种书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放在一起,便于我们进行比较和研究。卡片记的资料,查阅起来最方便,所以,许多爱读书的人,都建立了自己的卡片。着名科学家达尔文就说过:「不要以为生物学家有什么特殊的本领,或者特殊的记忆力,学生物跟学其他的知识一样,偷懒是不行的。除了多看,还要多抄,把你认为重要的地方抄下来,或做成卡片,这样就能巩固记忆。通过勤抄,把很多的资料,不同的记载,提纲挈领地串起来,就可以发现问题,经过认真研究,解决一些问题。这样就能够把你原来认为难学的生物学牢靠地掌握住,不会害怕了。」 一般说来,抄写的卡片分三种:一是内容摘要卡,抄录书本原文和文章的内容;二是书名或论文索引卡,不摘内容,只记题目名称,提示在哪里可查到原文。这两种卡片均须註明: 1.书名或论文名;2.作者;3.页码;4.出版社名称;5.出版或发行年月。三是随感卡,将自己在读书和工作中随时想到的体会、问题抄在卡片上,分类存放,便于以后整理研究。 笔记是思考的激发器。人们读书容易性急,笔记能迫使你静下心来,读精一些;读书时思想闪出火花,笔记能及时收集起来;读书后大脑一时理不出头绪,笔记能帮你清理出要点和线索。 第27页 笔记是记忆的贮存器。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过千遍不如手抄一遍。笔记是资料的好仓库。把笔记和卡片分门别类,组成系统,使用时十分方便,一查就可以找到,比到书架上「大海捞针」省时省力。笔记是创造的发源地。 笔记不仅帮助你提高写作水平,培养概括和叙述原文精神的能力,而且,把随时产生的创造性思想在笔记本里写成短文,经过加工整理就可以成为论文或着作。恩格斯研究自然辩证法时,写下了十篇初步完成的论文,以及170多篇札记和片断。恩格斯逝世后,这些笔记被发表,成为自然辩证法的奠基性经典着作。 重视原着式读书法 恩格斯的读书方法之一是重视读原着,一般不轻易地引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1884年8月6日,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格奥尔格·亨利希·福尔马尔给恩格斯写了一封信,说有一位女士对社会主义感兴趣并打算研究社会科学,但不知道进哪一所高等院校才好。恩格斯覆信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大学里每一门科学尤其是经济学被糟蹋得很厉害,关键是要自学,并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恩格斯在信中说:「从真正古典的书籍学起,而不是从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国经济学简述读物或这些读物的作者的讲稿学起」,「最主要的是,认真学习从重农学派到斯密和李嘉图及其学派的古典经济学,还有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着作,以及马克思的着作,同时要不断地努力得出自己的见解」。也就是说,要系统地读原着,因为「研究原着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从其阅读过的书目来看,他虽然也读过大量通俗小册子、报刊等,但花工夫最大,读得最多的还是那些经典原着,他认为,系统读原着是从事研究的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这样,可以了解一个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不仅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可以掌握其发展过程,了解这一理论的全貌。 美国教育家哈钦斯,早年就读于芝加哥大学等校,聪慧过人,学习成绩优异。1929年年仅30岁即担任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在职达20年之久,曾深入探讨教育体制、教育方法等问题,主编有《西方世界伟大着作》,其中汇集了从荷马到弗洛伊德共74位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的443部代表作。他一生重视读名着原作,也倡导读名着原作。他认为,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要使受教育者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所了解,而歷代名着经过时间的考验,是文化传统的记录和代表。因此,良好的教育必须通过阅读伟大的着作来实行。哈钦斯谈道,名着原作内容丰富,意义深刻,可以一读再读,受益无穷。「这些着作之所以伟大,除了别的原因之外,正在于你每读一次,总会又从中学习到一些东西。」「每个人都该让他的心智功能一辈子保持工作状态;每个人都该让他的想像力受到富有想像力的伟大着作的触动,越经常越好;每个人都该永无休止地向他的聪明才智所能达到的水平迈进。」 在哈钦斯看来,「在青少年时期阅读伟大着作(如果我们真是读了的话),但此后从未再读,那是永远也不会理解那些着作的」。「这可用一个小测验来说明,取出任何一本你在中学或大学读过的、以后就没有再读的伟大着作,现在再来读。你原以为你过去已读懂这本书了,但这种想法马上就会得到纠正」。因此,对于读名着,他有一种反覆钻研、追求不已的劲头。同时,他读名着原作从不一味迷信,大有「尽信书不如无书」之意。他说:「西方思想界的每一本伟大着作,都是作为在它前面那一本的对立面出现的。这并不是由于作者们的偏执或虚荣,关于人生的各种根本问题,不管是谁作出的表达,其清楚、概括、准确的程度,也还不能达到足以结束进一步探讨的地步,每一个表述,都还需要解释、修正、更改、扩展或反对。」因此,他把古今名着各抒己见的相互关系说成是「伟大的会话」,并以之作为其书名。他鼓励读者深入钻研,有一天「也能参加这场『伟大的对话』」。 哈钦斯谈读名着原作的方法时说:「如果你愿意捡起这些名着中的任何一本书,开始读它,你将会发现,它并不像你原先设想的那样可怕。这些伟大的着作,从一种意义来说,对于我们中的任何人,都是最难读的书,而从另一种意义来说,却又是最容易读的书。其所以最难读,是因为其所处理的是人类所能面临的最困难的问题,而且是用最复杂的思想来处理这些问题的。但是,对待人类思想中这些最困难的问题,这些伟大着作运用最好的思维,做出了对于这些问题所能作出的最简明扼要的表达。在人类各种基本问题上,没有比它更容易的书可读了。」 恩格斯强调读原着,也就是指名着,而非一般的书籍。那么,名着有没有标准呢?美国哲学家、教育家阿德勒认为,评定名着应有6条标准: 1名着的阅读者最多。它们不是一两年内的畅销书,而是长销不衰的畅销书。一部名着不需马上成为畅销书,需要日积月累其读者的数量; 2名着应通俗易懂,而不是引证据典,晦涩难读。它们不是专家为专业人员写的专着。无论是有关哲学、科学,还是歷史、诗歌方面的名着,探讨的都是人类的普遍性问题,而不是学术问题, 第28页 3名着永远不会落后于时代。名着绝不会因为思想的改变或者学说与见解的杂乱而过时。名着的作者是在持之以恆地探求幸福和公正、美德和真理,乃至永恆性和变化本身; 4名着隽永耐读。如果你能正确地阅读,就会受益颇深。即使经过反覆阅读,也不会穷尽其内容; 5名着最有影响力。有关研究名着的书籍在不断涌现; 6名着探讨的是人类生活中长期未获解决的问题。 不读经典原着,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经典原着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经典原着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只有这样,每读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名着,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都会使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快速式读书法 科南特是英国教育家、科学家。他于20世纪50年代对美国中等教育和师范教育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对英国教育提出了批评和建议,曾产生重要影响。他在提高阅读速度方面有独特研究,提倡并身体力行三种方法。一是预读。即对一本读物,可以先看开头两段,接着仅看各段的第一句,然后将最后两段逐句读完。它能用通常阅读的十分之一的时间,领会到文章内容的一半(即概貌),避免把时间花在你实际并不需要阅读的那些文字上。二是浏览。即注意全文不到二分之一的字,比细读每一个字可省去一半时间,然而能获得相当深刻的印象。当然所看的字应该为该行中几个很重要的字。三是解读。即能够训练得在某一瞬间看一组字(几个词彙),而不是仅仅看一个字。这样无疑大大提高了阅读速度,同时又不影响对读物内容的全面阅读和领会深度。 快速式读书法,就是从文字材料中迅速接收有用信息的读书方法。快读法所指的快读不是泛泛地浏览,而是在注意力高度集中下的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为目的的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理解过程。运用快读法,有三项基本要领: 1阅读时不要出声。无声阅读可以排除阅读中的潜语内听现象,使理解材料的思维过程大大简化,从而加快阅读的速度。无声阅读的技能可以经过训练来获得。 2科学用眼。阅读时,要尽力扩大视读广度,尽可能地摄人较大的语言单位,即採用面式阅读法,以整句、整段甚至整页的文字作为一个阅读单位,一瞥之间就掌握其要点。阅读时,眼脑并用,注意力高度集中,尽量避免回视,要看完一遍全文后再考虑是否重读。 3要灵活运用多种筛选信息的方法。利用已具备的有关知识,从整体上理解材料的内容;阅读时抓住材料的思路,根据上文制定下文属于何种语言模式,大胆猜读,不要消极地等待下一个语句的出现;只选取主要的信息供大脑编码。次要信息和无关信息尽量排除。浏览式阅读、选择式阅读、排外式阅读、鑑别式阅读均是快读法中筛选信息的有效方法,可结合运用。 运用快读法,一定要保证快读的质量。快读能力的提高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而且要长期坚持,才能真正形成快读的技能。 初学快读法,可用编写提纲、复述大意、编写要点等方式来检验阅读的效果。学习教科书、鑑赏文学作品一般不宜採用此法。 从20世纪60年代起,受到社会的推动,速读在美国日益盛行。社会上开办了各种各样的训练班。议员、企业家、专家、教授、秘书等纷纷参加训练。大学和中学也相应地广设速读选修课。前些年,前苏联在发展速读研究和教学方面也急起直追。由一批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生理学家、教育学家组成了速读研究机构。不仅在大、中、小学里开展了速读练习,而且还组织国家和政府的一批要员专门学习速读。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对广大青少年来说,是扩大知识面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局长保罗·郎格朗在他的报告《学会生存》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而是否具备快速阅读能力,正是决定学习效率高低的重要因素。对青少年来说,在校期间要进行大量阅读,如果继续深造,还要大量阅读书刊、报纸和各种各样的产品说明书等。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通过阅读来进行交流的能力。因此,提高阅读速度是十分重要的。 下西洋棋 史密斯先生独自下西洋棋,发现了箇中奥妙。在5x5的正方格中,把5个棋子排成如下图所示,一旦棋子走动了,任何纵向的一排、横向的一排、右上方倾斜的一排,以及左上方倾斜的一排,均不会有两个以上的棋子同排的情形发生。 经过仔细研究后,发现还有其他方式,可以排列出题目所要求的布局。聪明的你是否愿意一试? ------------ 第1节让听课成为一种艺术 ------------ 做好课前的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准备关系到课堂学习的质量。课前准备主要是心理准备、知识准备、物质准备和身体准备。 心理准备是无比重要的。有的学生只要一进课堂,就腻烦;一见教师进教室,就反感。觉得上课没意思,完全没有求知的欲望和向教师学习的谦虚精神,总盼着快点下课,这是一种很不好的学习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课堂学习往往收效甚微。 第29页 有的学生进了课堂,觉得教师讲课有意思时就听,认为没意思时就不听,或不好好听,做他们自己的事或想他们自己的事,缺乏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呈现出一种无所谓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当然会使课堂学习效率大大降低。 有的学生一见教师进教室就分外高兴,总盼着上课时能向教师学点新知识,解决些新问题,教师在他们的心目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种心理状态,使课堂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以上几种心理状态的形成,涉及到学生的学习动机、目的、意志和情绪。 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都应该想一想,自己处于哪种心理状态,然后再分析一下原因所在,以使自己课堂学习的心理准备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这是搞好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因。 而知识准备主要通过预习来进行,预习时能了解新课的知识系统,排除听新课的知识障碍。如果上课时因为涉及旧知识、旧概念,而使自己出现听「天书」的现象,那就说明,上课前的知识准备没有做好,需要及时调整。 物质准备就是把上课需要用的书、练习本、笔记本和其他学习文具在课前准备好,以免上课时因寻找这些用具而影响听课效果,有些高年级的学生由于思想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课前准备反而不如低年级的学生做得好。每个学生都应当养成上学前整理好书包,上课前做好课前准备的良好学习习惯。 上课要靠大脑来思考问题,因此,大脑的机能状态直接关系到上课的效果。要使大脑处于最佳的机能状态,就要保证有充分的睡眠和休息。 有一篇文章,把人的生活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百灵鸟型,主要特点是早睡早起,白天精神特别好;一种叫猫头鹰型,主要特点是晚睡晚起,夜里精神特别好,而上课时精神很差,这种分类方法比较形象通俗。由于课堂学习是在白天进行的,因此要求同学们白天的精神必须饱满,可见,百灵鸟型的生活方式比较符合课堂学习的需要。 睡觉晚的原因很多。有的学生意志薄弱,贪玩,不抓紧时间学习,结果把作业全挤到了晚上;有的学生晚上看电视没有节制;还有的学生因为学习水平低,效率低,所以需要的学习时间长,只好开夜车。 由于睡得晚,早晨感到又困又乏,不愿起床,为了不迟到,勉强起床,急急忙忙赶到学校,往往又挤掉了早饭的时间,因而上午四节课是在饿着肚子的情况下进行的,是在睏乏的状态下度过的,而睏乏直接反映出脑细胞的学习机能状态很差,飢饿又使这种状态进一步恶化。为了能遵守课堂纪律,这些学生要不断地与睏乏和飢饿作「斗争」,以至于学习时严重分心,很难做到跟着教师的启发思考问题,使学习效果很差。严重时,还会在上课时打瞌睡,自动退出课堂学习,使听课的连续性遭到「破坏」,以致一天的课堂学习毫无所获,只得课后重新补课,这又使晚上的睡眠时间更加难以保证,形成恶性循环。 不少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过了一个假期,开学第一周反而特别累。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放假了,对自己放松了要求,放假第一天就睡得很晚,第二天早晨又想着反正不上课,结果起得也很晚,从此就开始了晚睡晚起的假期生活。开学了,一下子从晚睡晚起调整到早睡早起,使实际睡眠时间得不到保证,结果第一周感到很累。经过一周左右的调整,又恢復了早睡早起的正常学习习惯,才使学习生活重新走上了正轨。 有些住在家里的学生,自控力差,晚上睡得很晚,实际上过的是晚睡早起的学习生活,结果长期睡眠不足,饮食不当,使课堂学习的效率一直很低,少数人甚至因此而搞垮了身体。 如果观察一下优秀生的上课表现,你会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精神饱满,全神贯注,根本见不到他们打瞌睡的现象。是他们精力过人吗?不是,经过调查发现,他们的意志品质比较好,能够长期坚持早睡早起,不开夜车。他们中午不做别的事情而充分休息,午休后还留点时间活动一下,使自己兴奋起来,下午照常能够以饱满的精神学习。课间10分钟,他们也不做作业,而是积极到室外活动。可以说,他们上课的饱满精神和良好的学习效果,跟他们课前的身体准备有关,跟他们重视课堂学习有关。 总之,在课堂学习之前,如果在心理上、知识上、身体上、物质上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那么在课堂学习时,才有可能提高学习效率,否则就会白白地浪费时间。 带着任务听课 如果教师一进课堂就宣布:「为了检查这节课的听课效果,这节课的后10分钟要进行测验,测验结果将计入平时学习成绩。」那么,这节课的效果一定不错。为什么?因为绝大多数同学都会暗下决心:今天一定要好好听,争取当堂掌握。上课时,就会特别专心,积极思考和认真记忆。可见,课前有没有一个「必须当堂掌握」的决心,会直接影响到听课的效果,如果在每节课前,学生都能自觉要求自己「必须当堂掌握」,那么上课的效率一定会大大提高。 实际上,有相当多的学生认为,上课听不懂没有关系,反正有书,课下可以看书。抱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听课时往往不求甚解,或者稍遇听课障碍,就不想听了,结果浪费了上课的宝贵时间,增加了课下的学习负担,这大概正是一部分学生学习负担重的重要原因。 第30页 什么叫当堂掌握所学的知识呢?知识的掌握要经歷领会、巩固和应用三个阶段。 什么叫领会?领会是掌握知识的初级阶段。也可以说是信息输入和加工的阶段。 在上课时,通过看板书、实物标本、挂图、模型和演示实验,通过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通过听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头脑中逐步形成了一些感性认识,在教师进一步的启发和引导下,再积极动脑思考,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对一类事物形成了本质的和规律性的认识。 本质是指同一类事物共同的、不可缺少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徵。一般是用概念来表示,用词来标志的。例如,看一看「单质」、「化合物」、「蒸发」、「扩散」等词所标志的概念的内涵外延,就可以知道,它们表示了一类事物共同的、不可缺少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徵。 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繫,如科学的原理。初中物理所说的「能的转化和守恆定律」,电的「欧姆定律」,初中化学中的「质量守恆定律」等原理,都客观地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因果的必然联繫。 我们每天学习的学科理论,正是由概念和原理(规律性知识的统称)所组成的知识系统,因此,可以把在头脑中形成概念和原理的过程叫做领会,一般也叫理解,但实际上两者还是有点区别的,这里就不细加说明了。 上课时,教师常说:「大家明白不明白?」或者说:「理解不理解?」如果说明白了理解了,也就是说领会了,就是初步形成了对一类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例如对角、平行线、酸、硷、盐等概念的领会,就经歷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深不可测的,而是天天在课上和课下进行着的。 什么叫知识的巩固呢?知识的巩固是指在头脑中所保存知识的持久记忆。当然,要想记忆持久,就需要在记忆之前,对知识有深刻的领会,记忆之后,还要不断地复习和使用这些知识才行。 如果通过领会得到的新知识不能在头脑中持久记忆,或者说,知识不能在头脑中巩固,那么知识就无法积累,在独立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时,就会束手无策。 什么叫知识的应用呢?所谓知识的应用,就是用已经领会和巩固了的知识,去解决有关问题。通过应用,不仅能检查知识是不是真正领会了,是不是真正记住了,还可以促进知识的领会和巩固。 由于学生认识能力的差别,因此,一节课下来后,学生之间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往往有明显的差别。有的进入了领会阶段;有的进入了巩固阶段;有的进入了应用阶段;有的则处于煳涂状态,对所学的知识还一点儿没有掌握。 从学生课后完成作业的情况看,可以明显地感到对上课所学知识掌握程度上的巨大差别。 有的学生做作业时,不看书便可一气呵成,看来,通过上课,他对这部分知识已经很好地掌握了,当然,还要看他做的作业是不是能检验出这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 有的学生在做作业时,还需要稍微翻一翻书,看一下,查查自己记的概念或原理对不对,这说明他上课已经领会了,或者说明白了,但还没有记住,或没有完全记住。 有的学生在做作业时,一筹莫展,这说明他对上课所学的知识,既没有领会,也没有记住,自然就更不会应用了。 要想当堂掌握所学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要认真观察,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要把重点放在认识事物的思考过程上,千万不要跳过认识事物的艰苦思考过程而直接去背结论。 例如,初三学生往往不易搞清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对这些概念,不少学生是死记硬背下来的,当教师指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指物质的化学变化,氧化剂和还原剂指的是物质」时,有的学生才恍然大悟,因为背了半天,对概念的适用范围,所指的对象还很不清楚,也就是说,还没有真正领会。 有人把上课能积极思考问题,善于抓认识过程,抓领会与理解的学习类型叫做「理解型」。那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类型则是属于「死记型」,他们的特点是跳过认识事物的艰苦思考过程,直接背结论,或者说不明白就背。 这些学生的学习方法可以叫「四记学习法」,即「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这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重结论轻过程的听课态度和方法,使不少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一开始就走进了死胡同,导致一部分学生掉进了后进生的行列。 如果课堂学习时的领会过程发生了「卡壳」现象(听不懂了)怎么办?这时千万不要停下来找原因,而可以在笔记本上记随笔的地方做个记号,只当已经听懂,继续努力往下听,不懂之处,课下再说。 有的学生,由于把主要精力放在思考问题上,因而与记笔记发生了矛盾怎么办?有一个优秀生是这么处理的:「如果记笔记妨碍了听课的话,干脆不记,以听懂为惟一目的。但上课的时候也要拿一支笔,并非记教师的原话,而是当教师讲到某个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时,在纸上记下符号或简要地记上几笔,下课后再去考虑。」有的学生上课,不动脑筋,把精力全放在记笔记上,往往造成下课后笔记一大本,而问题却是一大堆的被动学习局面。 第31页 理清上课时的思路 在学校教育的条件下,听课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听课的方法,我们除在预习中明确任务,做到有针对性地解决符合自己的实际问题外,还要集中注意力,让自己的思想活动紧紧跟上教师的讲课,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把听、看、想、做、记恰当地结合起来。 上课听讲一定要理清思路。要把教师在讲课时运用的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理解清楚。目的是向教师学习如何科学地思考问题,以便使自己思维能力的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使知识的领会进入更高级的境界。 有一位优秀生,他在中学时,因物理的学习成绩优异,经教师特许,上课时他可以不听讲,但教师见他每节课仍然听得很专心。教师想,他已经懂了,还在听什么呢?直到教师看到他的学习总结后,才找到了答案:「虽然教师讲课的大部分内容我早已掌握了,但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法我还没学到手。我听课的目的是把自己的思维方法跟教师的思维方法做比较,找出差距,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这是一些特别优秀的学生所使用的方法。他们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从学习具体学科知识上升到学习科学思维的高度,正因为如此,他们在思路搞清楚的过程中,学到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把听和看得来的感性材料,经过思考,进行加工和整理,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想与听、看常常是融合在一起进行的,也就是说,要紧扣教师的思路,利用常用的思维方法,经常问自己「为什么」和「怎么办」,例如,对于概念,要想一想为什么要建立这个概念?它的客观背景是什么?它是怎样由实际问题或已有概念抽象出来的?对于定理,要想一想它的条件和结论是什么?证明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关键步骤是哪些?对于公式,要想一想它是怎么得来的?它有哪些特点?应用时有什么限制条件?对于例题,要想一想它在结构上有什么特徵?包含哪些解题的技能技巧?有些什么实际意义等等。 思考过之后要进行分析综合,分析综合即先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各种属性分解开来,一个一个研究,这叫分析;然后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各种属性,再联合成整体进行研究,这叫综合,它是常用的思维方法。 初步掌握了分析综合方法的学生,在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就比一般同学要强。 除了学习分析综合方法以外,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还可以向教师学习归纳法和演绎法。 此外,为了抓住事物的特点,避免混淆,教师在上课时经常採用比较的思维方法。为了使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教师还常採用分类的方法,为了得出基础概念和基本原理,教师几乎天天在採用抽象和概括的思维方法。所有这些思维方法,在课堂学习时,在理清思路时,都要注意学习。 在理清思路过程中,还要学会掌握思维的规律。例如,形式逻辑学中讲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辩证逻辑学中讲的对立统一的思维规律、量变到质变的思维规律和否定之否定的思维规律。 在学习过程中,这些规律经常在起作用。一个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要逐步学会辩证思维,学会用对立统一、发展变化的眼光去认识客观事物。 从一定的意义上讲,掌握了科学的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也就是掌握了最根本的学习方法。 为了能保持课堂学习思路清楚,应当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点有关思维的科学知识,如哲学、心理学、逻辑学等。这也是许多学习成绩优秀,解决问题能力强的学生的一条经验。 ------------ 第2节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 让知识永恆 无论是上课、复习考试,还是准备发言、构思作文,笔记在其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笔记能不能获得更高的效率?我们能不能使用一些方法,使我们的笔记更有用、更形象、更易于理解,从而在大脑中描绘出关于这一内容的所有信息,答案是肯定的。 学习是离不开动笔的。当你读到一本书的某个地方时,有时会忽然有所感悟,而这种感悟有时是瞬间的,是脑子里忽然闪过的一个念头。或者觉得好像以前曾经在哪本书中读到过类似的句子,或者在实际生活中曾经遇到过类似的事情。这些「念头」往往是很有意义的,但你若不及时将它们记录下来,它们就会悄悄熘掉,也许你再也不会碰上它们。 大多数学生都花许多时间记笔记。为什么他们要记笔记?他们的笔记採用什么形式?他们怎样保存它们?今后这些笔记对他们有何用?所记的笔记总是有价值的吗?这类问题就是本章要讲述的内容。 以下是一些学生对上述问题的一些回答。请在你没有提到的但你认为也适用于你的理由后面画勾: ·1.「帮助我理解在学习时听到的或读到的内容。」( ) ·2.「确认我一直在集中注意力学习。」( ) ·3.「帮助我今后复习所学的内容。」( ) ·4.「确保我能对所讲的内容尽可能做完整的陈述。」( ) ·5.「记录下与所讲述的内容有关的我自己的想法或实例。」( ) 第32页 ·6.「提醒我自己需接着阅读的内容。」( ) ·7.「为考试获取复习的材料。」( ) ·8.「整理出我自己对一个论题的思想。」( ) ·9.「为课外作业或在考试中筹划我的写作步骤。」( ) 就多方面的学习而言,记笔记的最恰当方法取决于你的目的。因此,搞清楚你为什么要记笔记是非常重要的,上面提到了9个不同的目的,并且你还可以写出3个完全不同的属于你自己的目的。 就上述的多种目的而言。我们认为1-7项目和8-9项目之间具有显着的区别。它们分清了你想记的笔记的种类,即: ·a.你试图反映别人的思想——即把讲课或者一本书作为笔记的对象。 ·b.你试图孕育和归纳出你自己的思想——例如在筹划完成一项指定的作业中。 有些人讲的是「记」笔记(a),而有的人讲的是「做」笔记。不幸的是,这种提法好像把(a)当成了被动的过程,就相当于录音。但是把这两者都当成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将更有益。例如,当你看书时无论记什么笔记你都应当记入一些你自己的思想。上述第5条的学生似乎就有这种打算。你可以通过查看一位学生在阅读相同一本书时所做的笔记,很容易地弄清楚你在笔记中加入了多少你自己的思想。这是你对该书产生的一些独到见解。 在上述的两种情况中,或许有三种记笔记的主要原因: ·a.有助于集中注意力。 ·b.帮助理解或发挥创造力。 ·c.做一些记录以备将来之用。 所有这些都是潜在的好处。然而你必须做出努力才能获得这些收益。而且你必须胸怀目的并且会选择适当的笔记形式。例如: 记笔记能把你的注意力有效地集中在你正在阅读或者正在听讲的对象上。然而,在听讲时,你可能如此专注于记录讲师刚讲的内容而遗漏了她或者他正在讲述的东西。 记笔记有助于你的理解——但只有当你思考你正在阅读或者听到的内容的含义时才能如此。如果你只是想(像上述第4条的学生那样)记下「完整的叙述」,那么你可能把你自己局限在「表层」的学习中。你能知道在讲什么,但不知道其意义何在。 记笔记也可能给你留下一份将来可用的记录。然而你必须知道你打算将来用到何处,如作为重述作者或讲演者所讲内容的一种手段,或者收集一些范例以支持你自己的论点,或者作为今后阅读的导向。你为将来一定用途记的笔记或许并不适用于另一种用途。 ·a.你记笔记通常是抱着将来还会再次使用它们的观点吗? ·b.正如你在记笔记时所预期的那样,后来你的确经常使用它们吗? 许多学生报告说,他们并不是像他们在记笔记时所预期的那样经常使用他们所记的笔记。他们为此得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在他们以前记的所有笔记中难以找到需要的那一本; ·他们不能辨认自己的笔迹; ·他们能辨认笔迹但不知其意义何在; ·自从他们记了这些现在看起来似乎是意义不大或者是肤浅的笔记以来,他们的思想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们记的笔记太少了或者太多了或者没有包含他们现在所需要的内容。 这些列出的(毫无疑问你还能予以补充)原由所涉及的几个问题我们将在这一章的其他部分予以研究。 由此看来,你可能有不同的记笔记的目的,而且有不少的原因致使你所记的笔记不能像你希望的那样对你有益。在我们思考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之前,让我们先用少许时间再来研究一下你想记笔记的一些境况。 你在学习时,不能养成随随便便、漫不经心的习惯,即使是读一本纯粹属于娱乐类的书,也最好在开心一笑之余,心里想一想,作者有什么更深层的含义在里边。就这么简单地一想,你就会有所感觉,也许日后就会对你的读书、学习甚至生活发挥作用。最好的方法是你随时把这种「思」与「感」记录下来。学习是离不开动笔的。当你读到一本书的某个地方时,有时会忽然有所感悟,而这种感悟有时是瞬间的,是脑子里忽然闪过的一个念头。或者觉得好像以前曾经在哪本书中读到过类似的句子,或者在实际生活中曾经遇到过类似的事情。这些「念头」往往是很有意义的,但你若不及时将它们记录下来,它们就会悄悄熘掉,也许你再也不会碰上它们。 所以,当你要读书时,就应同时拿起笔来,随时准备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这就是读书笔记。也许你还没有领会到做读书笔记的好处,那么,从现在开始,相信你将来会体会得很深。读书笔记对于读书的你,就像《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里的那句咒语:「open,sesame.」(芝麻开门),它会帮助你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汲取丰富的文化营养,提高写作水平。 笔记的妙用 记笔记的形式主要表现为一种「手写」的活动。这种活动与其他「学习器官」的活动紧密相联,不可分割。许多人特别是青少年,因为学习经验还不成熟,学习方法还处于摸索阶段,所以对记笔记在学习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还存在不同的看法,并且这种看法在不同的学习期间经常变换。 第33页 有人认为记笔记很有必要,便于复习、查找知识要点;有人认为只单纯进行读书记不住里面的内容,同时做一点笔记,可以帮助进行记忆;还有的人是为了对学习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才记笔记的。当然,也有很多人心无所主,在学习上为记笔记而记笔记。相反,那种轻视、不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人认为,记笔记太浪费时间,有记笔记的那点时间,可以多看两眼书,何况所记内容大部分书上有,没有必要多此一举。正因为如此,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有的人一点不记,有的一鳞半爪;有的人只记提要,有的人详细无遗;有的人清清楚楚,还有的人马马虎虎。有用活页纸、用白纸本的,也有用精制塑料皮本的等等。 在你学习的过程中,因每人对待笔记都持有自己的观点,所以形成了记还是不记、记多记少、记又记什么等因人而异的学习习惯。这里面,有的科学,有的就不科学;有的认识虽然正确,但欠深刻,还需要对笔记的道理进一步理解。下面我们就谈一下记笔记在学习中所发挥的作用及所占地位。 记笔记可以让我们集中注意力,这是记笔记的第一个重要作用,现把它单列出来,以示对其重视。注意力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名词,是人们的精神、思想对某一事物的集中指向,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特性。当处在繁杂的环境,当思想纷乱无序、大脑乱轰轰时,当心情处于浮躁不安的心理状态下,能静下来有效地听课学习吗?不能,绝对不能,因为我们的注意力不集中,或者集中不起来。这时,如果在听课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边学习边记笔记呢?这就比单纯的学习更能有效地解决类似问题。为什么?因为记笔记是唤起注意力、集中注意力的一种手段。 学习过程中的大脑是信息处理中心,笔记本(可以写字的地方)相当于信息储存中心。只有在「手写」即记笔记的时候,大脑通过「书写」和笔记本实现了沟通,即在以「书写」为媒介的条件下处理中心与储存中心被接通,这样我们的注意力就集中了,我们的思维就更加活跃起来。反过来比喻,假若大脑注意力不集中,到底「写,该写什么」、「记,该记什么」就完成不了实现不了,就接通不了这个处理中心与储存中心。这就是记笔记为什么能集中注意力的科学道理,也是单纯学习过程中,记笔记的第一个重要作用。 同时记笔记可以诱发思维,是深入、细緻、进一步思考的手段。这是记笔记所起的第二个重要作用。许多人在记笔记的过程中,常有这样的体会:头脑里原来模煳的思想变得清晰、有条理了,甚至出现创造性的思想火花。为什么呢?前边已讲过,因为「写」实现了大脑这一信息处理中心、笔记本这一信息储存中心二者间的沟通,注意力被集中起来(否则这种沟通就实现不了)。注意力的集中、所写东西作为符号的一种「有形」积累,不断地激活我们的思想、诱发我们的思维。这就是记笔记成为一种思考手段的简单原因。 在日常的学习中,长时间只看不写,会使人疲劳、倦怠,而一旦加上「写」,你的思想、精神便又变得亢奋、活跃起来。写文章下笔前,思想往往显得笼统、模煳,有时大的思路、纲目想清了,具体内容却不知该写些什么。一旦落笔入纸,原来模煳的思想顿然开始变得清晰起来,具体的词句跑到了笔底,明确详细的思路也一步步跟着产生了。 所以,在深入的学习过程中,一个好的思想,一个细緻的观点,一个独创性的见解,很多时候是通过「手写」的活动所产生的。写文章的时候是这样,记笔记的时候也是这样,很多人认准自己的道理,不管处于哪一学习阶段,具有何种学习目的、要求,一律不记笔记,有时候这是很可惜的。记笔记,哪怕是简单的笔记,也可以促进思考、深入启迪思想,这是只看不写所不能奏效的。这一具有实际意义的科学道理,是由记笔记过程中人们总是伴随着思考问题的内在规律性所决定的。你如果联想总结自己记笔记时的感受,也一定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和经验。 记笔记所产生的第三个重要作用是加深理解、巩固记忆。为什么记笔记能加深理解巩固记忆呢?前边我们已得出结论,就是记笔记可以帮助集中注意力、诱发思维。注意力集中了,思维活跃了,能不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吗? 比如,单纯听教师讲课、看书,这相当于向大脑输入信息、占有知识;输入信息后,对知识进行思考消化、记忆,相当于在大脑编码、贮存;练习、在学习和实际中运用知识,相当于大脑输出信息。这里面编码、贮存的过程就是理解记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记笔记正是帮助编码贮存的一种极好形式和手段。记笔记是用字、词、符号对所学内容进行有形的「编码储存」,在这个有形的「编码储存」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大脑对知识的思考、记忆、联繫、併网,这样对知识的把握理解自然就加深了。 因为对知识的记忆巩固,通常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既然记笔记是一种帮助加深理解的手段,它也就起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在记笔记过程中,对知识内容的「记」既是一种有形的「形象」输入,也是通过「编码」对知识相互联繫的一种思考,而这正是有效、持久、快速记忆所需要的两个基本前提。 第34页 在你的学习过程中,记笔记可以集中注意力、集中思想、焕发你的精神;可以诱发你的思维,进行学习上的发明、创造;可以加深你的「学习印象」,对知识进行併网,进一步巩固、记忆知识;这是单纯学习时,随时动笔就能起到的三种最基本的作用。后两个作用不只是体现在单纯的读书过程中,也是在整个学习道路上记笔记的两大好处。这就是记笔记在学习、掌握任何门类的知识,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学习时,一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积累知识从而建筑学习根基的作用;二可以在发明、研究、攀登学习高峰的道路上起到贮存资料、走向创造的作用。总之,记笔记不但具有以上的重要作用,还可以提高学习者综合、分析、判断、思考问题的能力。 记下你的思想 积累知识、贮存资料是进行深入学习、研究的前提和手段。写作、进行科研等都需要占有有关方面的大量资料,用一定的知识做后盾。没有资料,创作也好,发明研究也好,都将成为一句空话。如何去积累和贮存资料呢?最常用的做法就是记笔记。记笔记可以积累贮存资料,并且在记的过程中捕捉创造性的思想火花,所以它就成为学习的一种基础功夫和本领。 在笔记中,我们可以针对具体学习目的,学习每一层次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不同形式的记录处理;我们可以在笔记中不断地积累独创性的心得、见解,留下自己的思维痕迹;根据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去汇聚一点一滴、很细小但是很有用的知识。我们还可以根据创作目的、研究目的、学习专题等,列提纲、作细目,据此去有目的有选择地摘抄有关资料。 只有在继承、积累的基础上才能在学习上不断走向创造,这是一个意思;另一个意思是,因为记笔记起着诱发思维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随时在记笔记的过程中,同时记下创造性的思想火花,等到一定时机,再将这些「心得」分析、对比、升华,在反覆研究这些心得中不断走向创造。 如果你在记完笔记以后打算今后再次使用它们,那么你就得寻求一种合适的保存方法,以便你需用它们时能迅速方便地找到它们。 有许多保存笔记的方法。理论上讲,你应当按其内容来汇集和保存你的笔记——无论你是从阅读中还是从听课中记下的,无论从实验室还是从野外实习中记下的以及无论你是这一周记的还是去年记的。採用各种保存方法时,使用环状活页夹比装订的笔记本更为方便。使用环状活页夹你就拥有一个散页保存系统,你可以打开其钢卡塞进打孔后的新纸张并且还可取下活页,按照你的心愿重新记录或重新整理它们。你也能像保存日记那样插进一些新的材料——包括随笔文章、问题单,复印的讲义以及你感兴趣的其他材料。 这一节论述的主题之一是在你记完了笔记之后,你是希望什么时候以及为什么目的再次查阅它的。下列各条是你可能会再次使用它们的一些理由。请在你认为与你的学习目的相适应的一些理由上画勾: ·不久以后对课堂笔记进行重新改写以便增进我对讲课内容的理解;( ) ·与同学对比笔记以便了解你对同一本书、同一堂课或者其他共同反应的的学习体验的相同或者不同程度;( ) ·阅读你的笔记以查看哪些参考资料需要追踪或者什么实践工作需要完成;( ) ·结合与论题有关的更新的思想、新的参考资料以及新的阅读体会来改写旧的笔记;( ) ·查看以前的笔记以便为完成指定的作业做准备;( ) ·查阅那些我希望能运用于我工作中(或者现实生活中)的思想;( ) ·试图恢復我对课程的记忆;( ) ·缩减笔记(即把几页的原始笔记精简到一页)以作为考试复习的一部分;( ) ·为考试做准备的其他需要。( ) 评判做笔记的惟一方法是看它们为你的目的服务的有效程度。它们并非一定要和其他人的笔记一样。 为了记好笔记,你还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来提高你的能力。 ·1.了解其他人是怎样做笔记的。 ·2.与一位同学合作,阅读同一本书或者一起听同一堂课,然后对比你们的笔记并讨论为什么它们有所不同。 ·3.请一位同学与你合作做一个小试验。你们其中一位记笔记,而另一位集中注意力听讲,然后对比你们对讲课的理解程度并在课后共同完成这次的听课笔记。 ·4.试验採用不同形式的笔记方法直到你找到一种最适合你的方法(或者是综合的方式)。 ·5.记一段共同经歷(如听电台广播)的笔记。 ·6.对比你们的笔记并尽力理解为什么每个人记下了这部分或者省去了那部分,或者为何以如此这般的方式来安排它们的布局。 ·7.讨论每个人打算今后怎样使用各自的笔记。 ·8.经常相互检查和共同讨论各自的笔记,最好按小组制定的标准来完成这一工作。 有效的笔记技巧 上课时记有效的笔记需要5个不同的步骤: 1.积极地听课。 2.选择相关的信息。 3.精简它。 4.排列 整理它。 5.解释它(以后) 第35页 所以,在课堂上,你需要聆听和观察。这并不困难,甚至在老师并非要赢得演说或表演奖的时候。鑑别记录有价值的材料,意味着找到一个分别麦子(你应该记下来的)与谷壳(你应该忽略的)的方法。 你如何来做呢?通过聆听,找到动词的部分;通过观察,找到非动词的部分。 很多老师总是以他们的授课方式来表示材料的重要性:暂停一下(等待所有的钢笔都举起来),重复同样的要点(也许这要点在你的课文中已经做出并重复过了),减慢了他们通常的超声波的讲课速度,更大声地说(或更缓慢地说),或者,甚至这样简单地说:「我认为下面所说的是重要的。」 也有一部分单词和短语预示出有价值的记录材料(同时,给予你所需要的线索去有逻辑地组织你的笔记)。这些单词和短语是:「首先」,「极为重要」,「所以」,「结果」,「概述之」,「另一方面」,「相反」,「下一个(好几个)理由」(原因,效率、决定、事实等等)。 这类单词和短语给予你提示:不要只是记录接下来的课文的材料,还要把它置于上下文的前后关系中——列一个表(「首先」,「下一个理由」),建立因果关系(「所以」,「结果」),建立相对或选择关系(「另一方面」,「相反」,「二者选一」),表示一个结论(「所以」,「概述之」),或提供一个解释或定义。不只是听,还要看! 如果老师开始时眼睛看窗口,或她的眼神有点模煳呆滞,这就给你一个清楚的提示:不会有测验。(所以不用做笔记!) 另一方面,如果她转过身在黑板上书写,与几位同学眼神相接,或做出引人注目的手势,这就是在传达一个清楚的信息:她正在讲授要点。 当然,这里会有很多例外。我的第一位微积分学老师有时会长时间地谩骂他自己的母亲或者诅咒空气污染,语调上比讲授任何的微分方程式更要热情洋溢。 我还要忍受另一位讲三角法的教授。此人会因国家的人行道受到致命的口香糖威胁并被损害而变得大为激动。 不过,我们还是要做个侦探,而不是远眺线索。你是自己最好的笔记者,我肯定你在班里已经观察到某些人坚持不懈地做笔记,而另一些人则在页面上画两条线以示结束。我们的大多数人是两者兼有。 从不停止做笔记的人既会写封信给一位在爱荷华州(美国中西部一州)的朋友,也肯定会没有想过什么是重要的或什么是不重要的。 结果是写下了很多页的笔记(到学期结束时),那可能是有帮助的,也可能是没有帮助的。此人如此勤奋地记录,以至没有准备或者甚至是没有意识到他是可以通过询问和回答问题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这些材料的。用句老谚语来说,他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他几乎是这样一类人:拿着一支测钎在书中的每一个单词下面划线,或者用高亮度的彩笔来涂画书中的每一个单词。 把此人与那个认为记笔记不爽快,所以只是写下今天的日期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的傢伙相对照吧。当老师说「现在,把这记下来,记住它」时,这傢伙可能记下什么,但他大概只是潦草地写些无意义的单词。毕竟,他觉得这爽。 当要为考试而学习的时候,看看他冒汗的模样吧。他与错误的记忆及课本粘在一起了,课本可能还未包括要考试的一半内容。把你不懂的记下来:你知道哈姆雷特独白的第一句,你知道食盐的化学式,你知道尼克森辞职的日期,那么,为什么还要花时间和空间把它们记下来呢? 你的老师经常提出你已经知道的材料,为的是搭建一个舞台以供进一步的讨论,或者,为的是介绍更为困难的材料。不要太过习惯于自动地抄下日期、词彙、术语、公式和名字,以致你会愚笨地记下自己已经知道的信息。这样做不过是在浪费时间:既浪费了在课堂上的时间,也浪费了你复习这些过分详细的笔记的时间。 上课时讨论科目可以依几种不同的类别而分组,这种改变的重要性在于: 1.信息资料:不是包括在课文中的和其他指定阅读中的信息资料。 2.解释说明:对于隐蔽在课文中的、学生可能会觉得困难的读物中的模煳资料的说明。 3.示范和例子:提供对科目的更好的理解。 4.背景资料:把课文材料置于文章前后关系之中的背景资料。 你在听老师讲课时,确定这些最适于被提示出来的信息的种类,这会有助于你确定如何依材料本来的样子详细记录你的笔记。(当你明白老师所教授的东西时,这将变得尤其容易。) 在课堂上写下笔记后,重新列印一遍。我曾经一度发现这样做非常有用。首先,我的手迹不会得任何奖,我早就注意到,极少有人会问我借笔记。「这个词是马达加斯加(非洲岛国)吗?还是蒙夕(美国一城市)?」他们有点太过高声地问。 其次,列印笔记给予我一个迅速重温课堂内容的机会,搞清楚我大部分的缩写词,而更重要的是,发现自己有没有漏掉了什么。 要为考试而复习的时候,我的笔记的更整洁的文本也是绝对地有助益的。我可以看清楚自己记了什么,我已用高亮的彩笔画了最重要的基本原理,整个笔记显得更有意义。 第36页 我为什么说我这样做是「曾经一度」?因为我在就读学院的第二年就没有这样做了,至今也没有这样做了。取而代之的是,我专心发展自己的速记方法,最小化重写任何东西的需要,而最大化在第一时间捕捉「有价值的」材料的能力。外表并非一切,但是…… 你要使你的课堂笔记尽可能地是可读的和「可供研究」的。 你无须为能流畅地记笔记而精通速记。这里有五种方法: 1.消除元音。如同纽约地铁内无处不在的用于宣示的话语:「if u rd ths,u gt a gd jb.」 (「if you can read this, you can get a good job.」如果你看看这个,你就能得到一份好工作。) 2.使用单词的开头部分(如「rep」代表representative,「con」代表「congressperson」)和其他容易记忆的缩写。 3.不要使用句点。在缩写词后面,不要使用句点。 4.使用标准符号代替单词。下面的标准速记符号列表将有助于你解决大多数科目的难题(你可以从数学和逻辑学里认可很多这样的符号)。 5.创造你自己的符号和缩写根据你的需要和接受度来创造自己的符号和缩写。 标准速记符号 =近似,大约(approximately) w 和,同,以(with) w o没有(without) wh哪,那(which) →导致(resulting in) ←结果(as a result of consequence of) +和或并且(and or also) 最为重要(most importantly) cf比较,相比pare;inparison;in rtion to) ff下列各项(following) <少于(less than) >多于(more than) =相同(the same as) ↑增加(increasing) ↓减少(decreasing) esp特别,尤其(especially) △改变,变化(change) (因而断定(it follows that) ∴所以,因此(therefore) b c因为(because) 我们认为有三个符号是你需要创造的——它们一再被需要。 这是用来代表「what」(什么)的符号,如「what the heck does that mean?」(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what did she say?」(她说什么?)或者「what happened?i』mpletely lost!」(发生什么事了?我完全忘记了!) 这是用来代表「my thought」(我的想法)的符号。听课时用来分隔自己的思想与教授的思想。 这是用来代表「test」(考试)的符号。如在这样的句子中:「he actually said this is going to be on the test!」(他实际上是说了这是考试要考的!) 以这三个符号为例,自由地运用你自己的符号。当然,你无须使用上面提出的符号。为了保持一贯性,在所有班级都总是推荐使用上面所列的所有的「共同」符号和缩写,虽然如此,你还是要为各个科目创造自己特别的符号或缩写。比如,在化学科,「td」可以代表热力学,而「k」代表分子运动论(但别跟「开氏温标」混淆了)。在歷史学科,「gw」(乔治·华盛顿)是我们的国父,「abe」是诚实先生,「fr」可能是法国大革命(或者是「freedom rider」〔美〕指乘坐公共汽车或火车到南方各州进行反种族隔离的游行示威者),而「ir」是工业革命。 ------------ 第3节神奇的记笔记方法 ------------ 制作学习卡片 用笔记本做笔记的优点是:资料都集中在一个本子上,便于携带;缺点是:笔记本里面所记录资料的位置是相对固定的,不便于整理,即不便于进行资料的前后调整、增加以及删除,因为你在一页上改不了几遍就会乱得一塌煳涂。 卡片——作为活页纸的一种形式,它的特点就在于「活」,完全听从你的管理,不受什么限制。既可以保持笔记本记笔记的优点,又可以弥补笔记本的「不灵活」,便于对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和日后查阅、保存。尤其是你可以随时方便地做内容的修改或者增补,如果纸面改得不清楚了,你又可以随时换另一张新卡片,重新誊抄一遍。并且,这些卡片你可以任意做排序的调整,或者根据需要做各种门类的组合,即做某一个专题卡片。 经过读书卡片的日积月累,你的资料会不断丰富,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和总结,你就会得到很多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 我们都见过卡片,比如你去图书馆借书时看到的目录卡片。卡片的尺寸很规则(一般是12.5cmx7.5cm),这些卡片放在一起就显得整齐。并且,每张卡片都分类明确、编号清楚,便于你检索自己需要的资料。 第37页 做读书卡片,其形式基本与目录卡片一样,作用也大致相同。读了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后,你想把它的中心思想或精彩段落、词句抄录下来留作将来的资料,就可以藉助读书卡片。而你做的每张读书卡片,都应该学习图书馆目录卡片的样子,做到尺寸整齐、笔迹清晰、排列有序。 一张读书卡片,它的样子大致如下: 下面来介绍如何做读书卡片。 要想把学习卡片做好,就要有一定的规则或者说要求,其目的是使所做的读书卡片内容清晰,同时便于大量管理,想用哪张时能很快找到它。这好比你把很多种商品放进仓库,要按一定的「规矩」存放,否则,杂乱无章地随地堆放,放进去时图了省事,要往外取时却不知道哪种东西放在哪个位置,自然也就取不出来,仓库里虽然有,又有什么用呢? 读书卡片类似于图书馆的目录卡片。目录卡片按照图书检索途径的不同可以分为分类目录、书名目录、目录、主题目录等。 分类目录是根据图书分类法的规则组织的。书名目录是根据书名的第一个字的字母顺序或笔画笔形排列的。着者目录是根据着者姓氏的字母顺序或笔画笔形排列的。你到图书馆借书,可以根据以上目录规则来查找需要的书,即根据着者姓名,或者根据书名,或者根据书的内容所属分类。 你的读书卡片当然不必做得像图书馆目录卡片那样复杂,只要实用即可。下面介绍一种做读书卡片编目录的规则,它包括的内容如下: 1、卡片的编码 读书卡片的编码,主要任务就是给你做的读书卡片起个名字,你一看这个「名字」就可以识别这张卡片属于什么范围,内容大概是关于什么的。 编码,其优先标准是: 门→类→条→号 也就是说,在编码时要按这样的顺序进行,即:先排门、再排类、后排条、最后排号。所有的卡片应该保持这样一致的标准,不能混乱。拿上面的样本卡片的编码为例,「yw.mj.chxqd.058」不能编码为「mj.yw.chxqd.058」或者「yw.chxqd.mj.058」。 门、类、条、号的编码依据及过程如下: ·分门 拿你的几门课程来说,可以是生物(biology)、法语(french)、人类学(humaics)、地理(geography)、数学(math)、歷史(history)等等。 ·别类 上面的每一门又可以继续往细进行分类,如法语,可以再分类为字词类、精彩片断类、优秀事例类、寓言类、名句类等。 ·列条 各类下面又可列为若干条,如名句类,可细分为天地景色、春夏秋冬、生物、外貌和内心、感情和意志、人才和品德、交友和社交、家庭和生活、文学和艺术等条。在具体做每一张读书卡片时,每一条可以单独占一张,如果内容较长、文字较多的话,当然可以占多张。 ·编号 你对门、类、条下的每张卡片可以编一个号,以便统计你所做的读书卡片的张数。编号一般根据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以上面的样本卡片来说: 编码「fl.fw.ssaw.058」的意思就是:法语门·名句类·春夏秋冬条·第58张。 2、卡片的排序 你做的每张卡片在完成编码后,再把它放进你的卡片盒。这时,你要按一定的规矩放置,这个「规矩」就是排序。 排序,就是你把所做的读书卡片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其实主要是对每张卡片的编码进行排序。 排序的优先级仍然是:门——类——条——号。即先看这张卡片是哪一门,再找相应的门;再看属于哪一类,找到相应的那一类;再找到相应的那些条;最后,根据这张卡片的编号大小,把它放在它应占的位置(一般最新制作的卡片放在最后,如果是经过重新修改的卡片,就还把它放回原来的位置)。 具体到某一门或者类、条时,它的先后顺序一般是按照下面的规则决定。 ·a根据字母的先后顺序 字母的先后顺序,即26个字母:a、b、c…z的前后顺序。 一般取门、类或条的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来判断,若第一个字母相同,再看第二个字母,依此类推。 在把生物(biology)、法语(french)、人类学(humaics)、地理(geography)、数学(math)、歷史(history)六门排序时,卡片的前后顺序就应该按照b→f→g→h→m的顺序排列,即:生物→法语→地理→人类学或歷史→数学。 你已经发现,人类学和歷史的第一个字母相同,都是h,所以要再看第二个字母,因为i排在u的前面,所以,歷史这一门就要排在人类学的前面。六门课程这时的排序就确定了,即:生物→法语→地理→歷史→人类学→数学。 「门」的前后顺序确定以后,接着可以按照上述方法确定「类」和「条」的前后顺序。「号」的排序简单,根据数字大小就可以了。 如果你在分门别类时,使用的是其他编码方法,在排序时,上面所介绍的拼音字母排序的规则仍然适用。 第38页 ·b根据笔画的多少。 笔画数的多少,是针对上面所说的门、类、条的(或者其他方法的编码)名称的字母数。 如下面各门课程(括号后是字母数): 生物(biology)7、法语(french)6、人类学(humaics)6、地理(geography)9、数学(math)4、歷史(history)7。 它们的排序为: 数学(math)4、法语(french)6或人类学(humaics)6、生物(biology)7或歷史(history)7、地理(geography)9。 可以看出,「法语」和「人类学」的字母数相等,这时可以根据字母的先后顺序来决定排序,依此类推。 3、出处 出处,就是要註明你所做读书卡片内容的来源:作者姓名、文章名或书名、报刊名称及期数、出版社名称及版本、页码等。 如上面样本卡片中的「莫娜·比丝艾,《上帝的选民》,《圣经智慧》,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1943年5月第1版,p32。」 标明卡片笔记内容出处的作用在于,将来方便你把引文与原文核对,或者引导你查阅所引原文的更丰富、更具体的内容。 在明白读书卡片的重要作用后,我们来看看读书卡片的几种形式。 ·资料型卡片 资料型卡片,就是在平常读书时注意搜集你认为有用的资料,把它记录并集中在卡片上。 ·摘录型卡片 摘录型的读书卡片最为常见,也是标准型的读书卡片。 ·摘要型卡片 摘要型卡片就是对某篇文章的内容提要,或者是对整书内容的读书摘要。你可以在这类摘要卡片的下面写上做卡的日期。或许,日后你再重读这本书时的感觉不一样,会有不同的摘要。自己做的卡片,针对同一本书,内容却有了变化,这也是一种提高的途径。 ·专题型卡片 专题,就是针对某个问题做的专门研究。专题卡片,就是你搜集几本书对同一问题的几种看法和意见,然后集中到一张卡片或者多张卡片上,以备日后研究时参考。 上面讲到的做读书卡片的规则,表明你在做读书卡片的时候,是要求分门别类的,其目的是使每张卡片的形式规范化。 卡片内容的好坏是做读书卡片的关键,但管理不善,也会使你读书卡片的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读书卡片做好了,并没有万事大吉,你还必须管理好你所有的读书卡片。否则,胡乱地把一大堆卡片放进抽屉,将来想用哪一张时寻找起来就很费时间。 卡片要管理有方,主要的任务就是摆放要有规则。 1、归类 上面有关卡片的规则中已经讲过门、类、条、号以及编码。现在,就是请把你做的所有卡片做这样的安置:按编码排序。 例如,所有「法语」的放在一起,所有「母语」的放在一起。接下去,「法语」中所有「名句」的放在一起,所有「春夏秋冬」的放在一起……而根据字母顺序,「春夏秋冬」(ssaw)类的又要排放在「名句」(fw)类的后面。其他内容依此类推。 2、目录和索引 像把笔记本上的内容做目录和索引一样,读书卡片仍然有必要做目录和索引,它们的方法基本一样。这样,你可以随时清点自己到底拥有一些什么读书卡片,数量有多少。 当然了,在你的读书卡片不很多的时候,目录和索引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太大的作用;但是随着你读书卡片门类的不断分细、条目的不断增加,你的卡片成千上万张,这时你再想查阅特定的某一张,如果没有目录和索引,就要费很多精力。那么,也学着开始做目录和索引吧,像你旅游时带上地图、或者请一个导游那样。 3、随用随整 在你用完某张读书卡片后,一定要记住放回原位。千万不可随手乱放,以至丢失,再做就麻烦了。也不要马马虎虎放错了位置,以后再查找起来就会费事得多。 你在对某张读书卡片进行修改、增补、删除时,也要一丝不苟,不能煳涂乱抹,以至于字迹看不清,日后用起来就是问题了。如果一张卡片经过数次修改后已经很乱,就要重新誊抄一遍,并及时放回原位。 你在做读书卡片的调整时,也要一气呵成,不要干一半就搁下不管了。一盒排列顺序混乱的读书卡片,就像一个无组织纪律性的班集体,一盘散沙,怎么发挥作用呢? 6r笔记法 无论是听课或是课下阅读,记笔记在学习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点有许多学生却没有深刻地意识到。有的人在课堂上甚至成为「不动金刚」;有的人有一笔没一笔随意记录;有的人忙得不亦乐乎,但效果是否好,就难说了。 要知道,记笔记是为了学,为了懂,为了用。记笔记的原则是以听为主,以记为辅。简练明白,提纲挈领,详略得当。难点不放过,疑点有标记。不乱,不混,条理明。对联想、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记。笔记要留有空白处,便于复习时补缺。要想记好笔记,就要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来记。 笔记的主要内容有: ·记讲课提纲、解题思路、难于理解的重点及难点以及自己悟出的重要体会。 第39页 ·教师解决问题时提出的观点、论据与推导论证过程。精、巧、新的解题方法。 ·课堂上没有解决的疑难。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联繫或结合点。容易发生错误和混淆的概念。 ·记要点,书上有的不必多记,可在笔记上留下空白,课后补记或对照课本复习。 ·预习时发现的问题、体会,自己掌握不好的旧知识。 ·摘录参考书上对课本内容有针对性帮助的材料。 下面我们介绍一种世界上目前十分流行的笔记法:6r笔记法。 6r笔记法实际上就是6r学习法,它可以用在所有的教学与学习中。它是在笔记本的每一页中按照1:3的比例,把一页纸分成不对称的两部分,中间用一条垂直线,从上到下,左边做为回忆栏,右边作为记录栏。 记录的时候,把重要的内容记在记录栏中,它是笔记的主要部分。课后,把对听课内容的关键词,写在左边的回忆栏中。两栏相互映衬,相辅相承。这是一种比较科学的学习和记笔记的方法。它也可以用在平时的自学中。 为什么叫6r笔记法呢? 6r是指6个英文单词recollect、record、reduce、recite、reflect、review首个字母的组合,这6个部分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繫。其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回想(recollect)。即在上课之前,用数分钟时间用来浏览上一次所记笔记的内容,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某些内容,它可以让以前学的知识同即将学习的知识联繫起来,而且使自己能够清楚所学内容的进展情况,前后构筑知识网络体系,不是孤立地看待问题,而是把一个一个单独的知识点联接起来,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链。这样完整地把握知识,比单个地把握知识完整得多,效果要好得多。 第二,记录(record)。即在听教师讲课的时候,尽可能多地记下教师讲的重点、要点、难点以及概念和一些重要的论据等。这些内容是听课也是学习中应重点把握的对象。把它们记在笔记上,可以及时、反覆地复习,进一步牢固地掌握它们。 第三,简化(reduce)。即在上课之后,尽量早些把记录栏记录的内容进行精简,由繁化简,也可以理解为对记录内容的摘要,写在记录栏相关内容的左侧回忆栏里面,以便于进一步复习、思考、或者背诵等。简化概括的过程,就是澄清与把握内容同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理解、记忆与印象。 第四,背诵(recite)。即遮盖住记录栏中的内容,把回忆栏中的摘要部分作为线索,回述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即教师课堂中所讲的概念与论据等内容。接着打开记录栏的内容,对比检查自己复述的有关内容。在复述与对比检查的过程中,有效地让知识从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 第五,反射(reflect)。即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笔记进行理解、消化,得出的想法、意见、经验、体会、心得等,单独记在笔记本的某个地方,或者是记在卡片上,将它们编上标题,加上索引,列成提纲,可以把它们随时分类归档。尤其是把主要的概念编成类和目,易于复习。不过,应该把自己思考所得的心得同所记的笔记分开来写,以免混淆,因为时间一长,容易把自己的意见当成学习的内容。 第六,复习(review)。即每个星期大约用10分钟的时间对笔记快速复习,减少因时间过长产生的遗忘,记住笔记中的大部分内容,这样可以有效地帮助学习与记忆,同时,减轻考试之前过于集中的压力。笔记记得好,复习及时,记忆就会牢固,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较为有利。 这种6r笔记法的使用,许多人可能一开始不习惯,但只要对照实施,渐渐地就会习惯起来,一旦习惯了,用起来就很顺手,可以非常有效地帮助学习与记忆。 但是,记笔记时要注意的问题是:记笔记与听课发生矛盾时,首先应以听懂为主。笔记可以缓记、不记或补记。总之,记笔记以不能影响听课、思考、理解的效果为前提。有些同学认为,不管懂不懂,先记下来,等课后再慢慢思考理解、消化吸收。一旦有了这种想法,上课脑筋不大动,拼命记笔记。下课笔记几大页,问题一大堆。想把问题一个个思考弄懂,时间和精力不允许,势必影响学习成绩和智力的发展。 青年学生,一定要努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利于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业成绩。 变幻笔记的面孔 你的具体环境对你记笔记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在这里我们只提及最主要的:阅读时,听讲时,小组讨论时和归纳你自己的思想时(比如完成指定的作业)。 记笔记时最主要的问题是要知道哪些应当记哪些可以不记。看书记笔记时你将有更充裕的时间去考虑这一问题,而在听讲和参加小组讨论时你在时间上就不会那么自如了。然而凡事有利就有弊。你必须在过于详尽和过于简要之间把握好分寸。而什么程度算是过于详尽呢?这通常应取决于你的目的——即为什么你要记笔记。 下面是为阅读书和文章时记笔记所提出的一些建议。请在适用于你阅读时採用的建议后面画勾: 第40页 ·1.对书和文章进行浏览以便查看其中是否有值得记的内容。( ) ·2.决定你是否对整本书或者只是对其中的某些部分做笔记。( ) ·3.确定你是否想得到作者论述的完整梗概或者你是否只希望摘取一些零量的信息(比如补充你已知道的内容)。( ) ·4.在记笔记之前先对选出的每一章节进行浏览,以便了解其总体的结构和认清主题思想。( ) ·5.在认真阅读材料时应注重其含义是什么,而不是注意你将记什么内容。( ) ·6.合上书,复述其主题思想和重要的细节,并记一些笔记。( ) ·7.复习你所阅读的内容,如果你遗漏了什么重要的内容就应修改你的笔记,但应注意: 使用简单的文字和句子,而不是完整的句子(除非你必须引用句子);( ) 应确保使用你自己的话语(除非你必须引用句子);( ) 在你的笔记中区分开作者的思想和你在阅读它们时获得的你自己的思想。( ) 有效记笔记的法宝是善于选择。许多学生在阅读时用一个手指轻拔书页,而另一只手却在孜孜不倦地抄记下大量正文。其结果是又获得了一本缩写的微型课本。其实,像这样的20页或者30页的课本笔记可以压缩成2、3页的梗概或者散状图形的笔记。如果你只是寻找额外的信息以补充你已经知道的内容,那么你从这30页或者更多的页数所记的笔记所能提供的或许不会超过几行(或者根本就没有)。 这最后一条劝告也适用于听讲时的笔记。讲课的一条定义是:「一种把讲课者的讲义内容传达给学生的方法,在传达过程中任何一方都不必动脑筋。」这显然带有暗讽的意味,然而却常常是实情。一些讲师讲课似乎仅仅局限于宣读他们的讲义或者把它们写在黑板上以便你抄记。而一些学生似乎也只满足于尽可能多地记录却并不顾及讲的是什么。 在听讲时做有用的笔记主要依靠对讲授者所讲内容的理解。这将取决于你听讲的方法——注意总体。听讲实际上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任务。你不仅必须在讲授者讲述时捕捉到他们所讲的主题思想,还要抓住讲述的总体结构,与此同时你还必须确定哪些是值得记的而哪些是不需要记的。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做好的事情。不少学生所记的笔记过于冗长,他们常常採用摘要的形式来记,并希望在讲课结束以后还能从笔记中看到所讲内容的翻版。而另一些学生又注重讲授者讲述的总体线条,他们很少记笔记,甚至对所有细节都不记录。 与你的学生相比,你通常比他们记得更多还是记得更少一些?你认为这是由于什么原因? 或许你的实际情况是随讲课者(或是讲课的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也许你会发现对于为什么你会採用现在你正运用的笔记形式来记课堂笔记这一问题是值得深思的。 总体而言,宁愿犯记得太少的错误而不犯记得太多的错误,这是因为: 这更有利于你集中注意力去听讲课者在讲述什么并理解所讲内容的含义和意义,这样在讲课结束以后你还能补记上完整的内容。 这最后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你的课堂笔记的完整程度。与阅读笔记相比,它们似乎显得不那么连贯和紧凑。如果这样,就请放下笔记再想一想其内容。 下课以后应尽快地抽时间把所讲的内容在你脑子里重过一遍(就像我们在前面讨论的sq3r学习法的「复述」阶段)。或许,复述讲课内容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与一个或者两个学生——或许是你自助小组的成员一起来进行这项工作。相互对笔记,你就能发现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来摘要所讲的内容,采众人之所长,你就能做一套内容更完善的笔记,比你们之中任何一个人单独记的笔记都好。 显然,你使用的笔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要受讲述者讲述结构的清晰程度的影响。如果讲述的结构条理清楚,那么你就能做出适当的梗概——具有标题、副标题,数码清楚,段落分明等。 否则,你只能先草草记下所讲的重点,讲课后再整理出梗概来。然而这可能意味着完全重写你的笔记,除非你在笔记的页边留有宽裕的空白能塞进标题和数码。但是,如果讲课的内容完全值得记的话,那么这样的重写(重新思考)将是对重述过程的有益实践。 你也可以考虑用散射圈的形式来做听讲的笔记——只要你别把其结构弄得太复杂以防你再次查看其内容时连自己也弄不明白了。而且,还有可能当你过后回想讲课的内容时你或许还可以把它整理出来(甚至转记成梗概的形式)。 在小组讨论会上记笔记,很难讲述一些具体的章法,只能在此之前做好准备。正如我们在第三章中讨论的罗森勃吕特学习法,这样的小组可谓多种多样,形式繁多。一方面,讨论会实际上可转化成小型讲座,只是由学生替代了指导教师来进行讲演。另一方面,你又可以把它组织成更为广泛开放型的讨论会,其间每一参加人员都可以像其他人一样对于讨论的题目畅所欲言。 这种开放型的讨论会可以隔几天或一周举行一次。这样在讨论会结束之后,人们所讲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写的)内容会给你留下完整的记录,可供你随时参阅。 第41页 你应当像听指导教师讲课那样认真对待同学们的发言,在更为自由和随便的讨论中,你在记笔记时必须非常敏捷。或许你所能做的只是草草地记下在讨论中出现的一些最重要的论点。如果小组成员在黑板上或者幻灯上作总结的话,那么你就可以把它们记在你的笔记本上。 正如我们早已提到过的,不是所有的笔记都必须反映别人的思想。许多学生发现整理出他们自己的思想的最好办法是准备好笔和纸张坐下来记点笔记。 比如说你正坐下来在思考一个具体的题目。这可能是你已学过的内容,你只是想对一些主要的问题再次进行反思。这也许是你正开始认真学习的新科目,而且你正在思考这一科目中你已经遇到的问题。这也许是怎样完成指定作业的问题,而且作业的论题你已经很熟悉。 在所有这些情况下以及与此类似的其他情况下,你都不必再走出去搜寻新的信息。你所需要的一切已在你的头脑中。然而问题是你怎样把它表达出来写在纸上? 现在我们来谈谈写文章之前的准备工作问题。在你开始起草一篇文章之前你记笔记吗?如果记的话,那么你是怎样完成它们的,而且你用了迄今为止我们讨论过的哪种形式? 大多数学生在写文章之前都记一些笔记。然而在写作开始之前,他们在怎样完成这一工作以及他们认为他们需要採用哪种笔记形式的问题上却大相迳庭。也许在这方面你很想和你的学生交流一下经验? 一种有效的方法是「灵光闪现」。具体做法是:凝视着论题,对其进行集中思考,速记下脑子里产生的与其有关的任何思想。这一方式的要素是记下刚刚出现的每一个思想。而且你不必去顾虑是否有的思想比另一些思想更有用或者按什么顺序来罗列它们。只是当你穷尽思源时,或许已列出了一张长长的单子来,这时你再来考虑哪些思想最为可取,怎样使它们得以完善并把它们组合成条理清楚的整体。 例如,当你在开始写这一章时,你可以这样记下了一张单子,开始为: ·为什么要记笔记? ·怎样养成记笔记的习惯? ·它们有用吗? ·以什么形式来记? ·什么时候记? 我们刚才讨论的「灵光闪现」中所做的记录是为当时使用的材料。一旦它们完成了帮助你理清思路的职能,或许你就可以把它们扔进废纸篓里了。 但是,如果所记的笔记你打算将来还要再次使用的话,那么你就不得不考虑其外观上的布局安排。许多学生所做的笔记字迹潦草,难以辨认,这也许是他们后来不常使用(不像他们当初期望的那样)的主要原因之一。 互不交叉的道路 铃木、佐藤、田中、高桥等四位先生的四栋房子被一道篱笆围隔起来,而这四栋房子是建筑在他们四人所合买的土地之上,如下图所示。 最近因为每个人的经济都较宽裕,所以四人均要开一条自家门口到围墙外的专用道路。四人商量的结果,就开闢了互不交叉的专用道路。请聪明的你也一同来参与这项工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