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松看日本》 第1页 东京:日本初印象(1) 2007年3月5日,《岩松看日本》採访活动正式启程。一早6点许赶到首都机场,9点10分乘国航925航班飞往日本东京。这是我们第一次踏上日本。很快,好像刚打了一个盹儿,广播里就通知请繫上安全带,飞机开始下降,东京到了!真快啊,只飞了不到3个小时。据说今天是顺风,飞快了。可见日本离中国之近,真是一衣带水。 从高空看日本国土,虽然春天还没有到来,树林尚未泛绿,还是感觉到了日本空气的清纯,森林、农田、房屋轮廓清晰,十分整洁,看不到有裸露的荒土。这一点,随着飞机降到了东京成田国际机场,感觉更加强烈。诺大的一条机场跑道上,真的看不见一片落叶、一点垃圾,这也许是我们见到过的最干净的机场了。 机场离东京市区有100多公里的车程,需要两个多小时。nhk的关联公司mri派人来接机,负责与我们联繫的邹大庆和公司的老闆吉野先生都来了,还有我们在北京已经认识的翻译杉本小姐也来了。简单寒暄几句之后我们立即进入工作状态,开始按照事先制定的採访计划进行工作。今天我们其中一组要立即赶到nhk总部洽谈相关採访行程。赶到nhk总部,与传送部的泽部长和国际部的广谷部长洽谈接下来每天的採访安排和节目传送事项。同时nhk还来了两个栏目的负责人,商谈在日本期间採访我们节目组的想法。很有意思,在场的七八位日本人,每个人都能说上几句中文,这很让我吃惊。在中央电视台,绝不可能每个人都会说几句日语。 当从nhk总部出来,夜幕已经降临东京。深深喘了口气,才感到看日本的第一天快过去了。从天不亮离家,到天黑时走出nhk大楼,十几个小时我们已经走出准备了好几个月的“岩松看日本”的第一步,一切顺利,种种的担心和顾虑虽然并未消失,但现在已经不管那么多了,径直往前走吧! 感觉东京气温与上海接近,风是温暖而潮湿的,吹在脸上很舒服。驻日本记者站的李卫兵陪我们一起回下榻的饭店,车行在东京的大街上,我恍惚有种错觉,似乎并没有离开中国,仿佛出差到了中国南方的一个大城市里,也很像台北,因为这里的街道、地名几乎全是中文的,行人和中国人毫无区别,人们的衣着也和中国南方都市并无多大差别……一眼看去,几乎与中国没有差异感,这跟去欧洲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这使我心里有了一种莫名的松驰感。也许我看到的只是东京一个夜晚的侧面,并不准确。 我们下榻的地点位于东京的市中心,在饭田桥,名叫后乐饭店。这又使我想起了范中淹“先忧后乐”的诗句。问一旁的邹大庆,他说就是取自中国的这个古训,日本很多地名都与中国文化有关系。而且这家后乐饭店边上就是日中友好会馆,饭店提供中文服务,因为来这里下榻的大多是中国客人。 到了后乐饭店,果然服务台全是中文服务。我们和另外一组人马会合,放下行李先吃饭。餐厅就在饭店的地下一层,有一家中国餐厅,吃的却是日式汤面。10个人,一人一碗,花了一万多日元,合人民币660多元,一碗面条60多元人民币。日本的高物价果然名不虚传。 饭后,冒着大雨,全体採访组成员乘车赶到位于东京六本木附近的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王毅大使要和大家见面。使馆占地面积很大,建立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东京的各国使馆中算是一个大馆了。进了使馆,穿过大院子,就到了一幢独立的小楼,这里就是大使官邸,王毅大使在此等候我们,并请大家一起吃元宵。哦,这才想起来,昨天是中国传统的元霄节。边吃边聊,王毅认为我们採访组赴日採访的时机选得正好,并给我们介绍了很多日本的特点和中日关系的经纬,这些年来两国关系疙疙瘩瘩,根子上还有一个彼此认知的问题,要建立真正的睦邻友好,日本需要重新认识中国,接受中国的发展,位了增进双方的了解,不久后温家宝总理将访问日本,在此时中央电视台全方位、客观地介绍日本,是做了一件很有勇气非常值得肯定的事情。王毅大使希望我们以冷静客观的目光将这个复杂的邻国介绍给中国观众。 附:本作品来自网际网路,本站不做任何负责,版权归原文作者!如侵权,请邮件联繫。 东京:日本初印象(2) 从使馆出来,已经快11点了,东京下起了大雨。无暇浏览东京的夜景,匆忙又赶回饭店收拾行李,一大堆行李还放在饭店大堂里呢!大家分了房间,然后在我房间里开了一个小会,布置了明天的採访安排,即刻休息。 日本,我们曾无数次地谈论过你,此刻我们直接面对着你,你到底会给我们留下一个什么印象呢?明天见,东京。 靖国神社:极端的日本二战史观(1) 靖国神社其实距离我们住的后乐饭店非常近,坐车也就五六分钟的时间。到了那里,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马路边那个非常高大的“大鸟居”。日本的所有神社都有这种“大鸟居”,非常像中国的大牌坊,看到它标志着已经进入了神社。之所以叫“大鸟居”,顾名思义,就是鸟可以在上面停留和居住的意思,也许还有其它的宗教含义。日本所有的神社都有这种“大鸟居”,非常像中国的大牌坊,看到它标志着已经进入了神社。 靖国神社对游客全年免费开放,而对于这次中国媒体的採访和拍摄,他们的态度十分谨慎。2007年2月份,我们就向靖国神社递交了拍摄採访申请。在经过近一个月的反覆协商之后,3月初,靖国神社终于同意我们进行有限制的两小时拍摄,但拒绝接受採访。其实,相对于实体的靖国神社来说,一个精神的靖国神社才格外让人敏感。这个精神的靖国神社也被学者们称为“靖国史观”。为了更好地让大家来看到在一个实体的靖国神社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一种歷史观,我们特别还请到了刚刚拍摄完记录电影《靖国神社》的旅日导演李缨和我们一起看靖国神社。 靖国神社占地十余万平方米。1869年明治天皇为了纪念那些帮助他建立明治政府的战死者创立了“东京招魂社”,1879年,正式更名为“靖国神社”。1978年10月17日,靖国神社举行例行的秋季祭奠,被远东军事法庭判处死刑的14名甲级战犯以及一千多名在二战结束后被处决的乙级和丙级战犯的所谓“英灵”被放进了靖国神社并供奉起来。迄今为止已经有246万多个在歷次战争中战死的军人被召为“英灵”供奉于此,其中80%以上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丧生的,他们的名字在这里被精确到个人,这其中有中国人熟悉的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主要决策者之一东条英机,南京大屠杀主要罪犯松井石根等等。 在进入靖国神社的正门之前,在马路两边,有两个日本陆海军的大灯笼,也就是所谓的纪念塔,在这两个纪念塔的下方有16个浮雕,上面描绘了歷次战争的场面,其中相当一部分都和中国有关:有1894年日本联合舰队击破北洋水师,甲午海战之后攻占天津,1933年日军攻占山海关,还有日军攻克长城在长城上面欢唿胜利的纪念性画面等。1945年日本战败后,为了掩饰其对军国主义的纪念,这两个纪念碑上的浮雕曾一度被涂上了水泥,但在6年之后,这些浮雕又重新显露了出来。 第2页 进入靖国神社的正式大门之后,我们需要到神社的管理部门去办理採访手续,尽管事先已经联繫好了,但还有领取採访证件,还有向我们一一交待採访的注意事项,比如参拜大殿不可以拍摄、不要停留在神社的中轴线上拍摄等等。但我觉得,并没有因为我们是中国记者,特别有所限制,好像这些规定对任何记者都是一视同仁的。nhk有一组记者本想跟我们一起进入到靖国神社里面拍摄,因为没有事先提出申请,居然被拒之门外。这一点,我觉得日本做事还是比较讲规则的,并不会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味,包括这个很政治化的靖国神社也是如此。 拍摄过靖国神社的纪录片导演李樱,早早来到这里,配合我们一起进行採访。没有他的帮助和指点,在这座神社里,很多重要的纪念物我们都无法一一辨认和解读,他为岩松的採访帮上了大忙。 进入靖国神社这个大门后就是正殿,进入正殿,我们所有的拍摄将受到非常严格的限制,例如,不能採访游客,不能拍景物特写等。靖国神社的馆长拒绝我们採访,但是在书面上回答了我们一些问题,其中两个让我感触特别深。我们有一个问题是究竟有多少人来参拜过靖国神社?他说这么多年很难统计,但是去年一年来参拜靖国神社的人超过了500万。还有一个问题是参观者的年龄大致是多少?他回答说说不太好统计,但是有一点非常明确,就是近年来参拜的年轻人明确增多。 靖国神社是右翼分子最经常去的地方,我们来拍摄的这一天,没有见到右翼分子的身影。但是在有的日子里,在这里会看到数十万的右翼分子聚集到供奉着14名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并大肆进行军国主义等各种右翼宣传。按照日本神道的说法,靖国神社里所有的灵魂都聚集在一把军刀上,因此,参拜者只要来到这里进行参拜,就等于参拜了包括14名甲级战犯在内的所有的灵魂。 靖国神社:极端的日本二战史观(2) 进入靖国神社之后,在它的最右手有一个游就馆。它展览的都是跟战争有关的各种物件。有战争兵器、日本士兵的遗书、遗物、照片以及宣传侵略战争的影视作品等。纪录电影《靖国神社》导演李缨告诉我们,“游就馆”这个名字其实就来自中国典籍《荀子》里面的一句话,就是“君子游必就士”,意思是你要出游的话,就要去学习一些有德行人的规范和品行。它其实是一个战争博物馆,更是日本宣传所谓圣战的地方。 进入游就馆,我们看到在馆内正循环播放着两部录像片。里面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称之为“支那事变”,把日本发动的太平洋战争称之为“自卫战争”。歷史在这里被完全扭曲着展示了出来。可能是心情决定的原因,我并不想在里头待的时间太长,觉得用生气或者愤怒这样的字眼概括我当时的心情并不准确,用“荒唐”这样的字眼可能更准确。面对歷史,如果有一定差距的话还能辩论,如果差距太大,甚至变成黑与白的时候,你的感受可能就变成荒唐了。 这是我们第一次进游就馆。说句实话,那个片子我们没有看完,我相信每个中国人到那儿想看完是很难的。愤怒到极限的时候会是笑,将来大家有机会进去,你也会有笑的感觉,比如说那上面写道,“七?七”事变时,因为中国人挑衅和开枪,所以不得不……我们就特纳闷,笑了,日本军队当时怎么在这儿呢?这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那个片子里不断有“我们解放了整个亚洲”等等。很有意思,在前年的时候有一个日本教授,很真诚地——他绝对不是军国主义——问过我们,他说你不觉得我们去中国的东北,经过我们的建设,的确面貌发生了很多变化吗?他很真诚。我们的回答是,你如果有一天不在家,我们不经您同意把你家房门打开之后,给你来了个重新装修,你回来一看的确比你家原来装修漂亮多了,你觉得我们做得对吗?他想了半天,哦,你们说的对。 採访结束即将走出靖国神社大门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就在靖国神社大门的正对面,有“东京理科大学”六个大字,其中一个“理”字深深地触动了我,任何的一种歷史观应该讲理、有道理,要有理性,因为我们所有人应该信奉一句话“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平心而论,靖国神社的环境是非常优美的,树木参天,古蹟保护得非常好,洁白的和平鸽在此自由地飞翔、觅食……如果它仅仅是日本一个着名的体现神道思想的神社,那么它是无与伦比的。但是它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越来越强调“为国捐躯”,排斥所有反战者、受害者的灵位入内,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罪人歌功颂德的地方了。这完全远离了日本传统神道对死者一律尊重的精神,意识形态的味道太重了。 在靖国神社大概参观了三个多小时,所看、所感,记忆深刻。 晚上大家一起去了附近一家叫“和民”的居酒屋吃饭。久闻日本“居酒屋”大名,今晚亲身体验。其实居酒屋就是酒馆,又能吃饭又可以喝酒,像是中国的普通大众饭馆,当然到里来主要是以喝为主。菜品不多,价格不贵,酒的品种比较多。日本人来到这种地方,一般点菜不多,主要是一壶接一壶地喝清酒,喝到女士没有了端庄,男人没有了斯文,胡言乱语,你推我搡……今天是我们到日本后第一次喝酒,大家这几天一方面很辛苦,一方面老是吃拉面有点腻了,所以放开喝清酒,过把瘾。 和平博物馆:一种理性的声音(1) 早晨,阳光从新干线高大的车站顶上射过来,透过酒店的宽大的窗户照得房间无比明亮。我们连夜从东京感到了京都。京都的阳光比北京早来一个小时,早上六点多钟,京都的阳光已经非常灿烂了。 来不及吃早餐就匆忙到前台结帐,然后赶往此次来京都的目的地——京都立命馆大学。大概30分钟的车程,就到了一处典型的日本京都旧式街道——一条条小马路、一座座小楼房,环境既整洁又安静。在一片小楼房中,有一座新式的并不十分高大的建筑,这就是立命馆大学的国际和平博物馆了。 我们早听说那里有一个和靖国神社歷史观完全不同的纪念馆。立命馆大学是日本的一所着名高等学府,每年报考人数超过十万,在全日本的影响力仅次于早稻田大学。而且在这里留学的中国学生有六百多人,名列日本各所大学之冠。二战期间,立命馆大学也曾经把数千名学生送上战场。而战后,立命馆大学决意不再允许投笔从戎的行为,并把“和平与民主”定为教学理念。1992年,立命馆大学开设了国际和平博物馆,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家由大学开办的和平博物馆。在日本,有许多各种类型的和平博物馆,但大学自己创办和平博物馆,只有立命馆大学一家。这个博物馆非常特别,和日本其它和平博物馆不太一样的是,它收集和整理了许多二战时期日军犯下的各种战争罪行,对那段歷史有着清醒客观的认识,这是立命馆大学的国际和平博物馆非常不同凡响之处。因为这种情况比较少见,所以格外受到国内外舆论的关注。 第3页 立命馆大学与中华文化有着深切的联繫,“立命馆”三个字就是来源于孟子关于“修身”与“立命”的思想,一座孟子像就座落在立命馆大学的校园里。这是中国国务院新闻办送给立命馆大学的。同时,日本第一座孔子学院也是开设在立命馆大学里。 在展馆内我们看到了与靖国神社游就馆完全不同的展览。走进地下一层的展览区,我们看到了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30年代以及40年代许多今天难以看到的歷史真迹。例如当时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在国内大肆徵兵,许多正在读书的学生被迫弃笔从军,留有日军阵亡者血迹的太阳旗、被子弹击穿的钢盔……最难得的是,有许多关于日军侵华的罪证。这里有侵华日军进行细菌战、毒气战的照片,有强征的资料,有日军有组织地对中国妇女进行性奴役、性强暴的证据,有七三一部队进行活人实验的介绍,有进行细菌战的实物,有强掳中国劳工到日本奴役的记录,有南京大屠杀的照片……而这些在靖国神社的游就馆里是只字不提的。日本右翼想极力掩盖的一些事实,在这里被毫无遮掩、赤裸裸的展示了出来。 立命馆大学国际和平博物馆馆长安斋育郎说,“靖国神社游就馆是一个展示军事的博物馆,它的立场和看法跟我们是完全不一样,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日本没有这样一个能客观看待战争的一个国家博物馆。靖国神社一年有600多万人参观,可是参观的人大多不能从客观的角度去看这些展览,国家应该建立一个能够展示加害者、受害者,让大家看到真正的事实的一个国家博物馆。立命馆大学在战争中也曾将众多学生送上了战场,致使他们丧失了宝贵的生命。战后,大学决意不再允许弃笔持枪,把‘和平与民主’定为教学理念,所以建立了这座博物馆。希望能够协助学生们了解有关战争的真实歷史,并思考能为建设和平做出怎样的贡献。” 进入立命馆大学国际和平博物馆我们首先产生的是一种尊重,这让我们想起日本朝日新闻社的着名评论家若宫启文先生在8月15号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之后,当天他的感受。他跟我们讲,那天我的感受不是愤怒,是伤心,为这个国家伤心。我们突然明白一个媒体人的那种感觉,我们看到和平博物馆的时候,产生的是尊重。 很有意思,从这个博物馆出来之后是两幅大型的壁画,壁画是创作铁臂阿童木的创造者手冢治虫先生画的。画的是和平的鹤,那种感受一个是过去,一个是未来,我们很难说清当时那种非常奇妙的一种感觉。需要说明的是,靖国神社去年参观人数超过了500万,而且年轻人明显增加,而和平博物馆这么多年加起来五十多万人。虽然靖国神社是一个开放的神社,去的人会很多,游就馆只是靖国神社的一部分,进游就馆的人并不是很多,而和平博物馆只是一个孤立在大学中的博物馆,有三千多的中小学生去已经不错了,但是让人不安的是,每年年轻人参观靖国神社的数字在增加,这是我们真正应该警觉的。 和平博物馆:一种理性的声音(2) 在立命馆大学採访时,见到一辆小汽车的车身上面挂着标语,还装了两个喇叭,一边广播着一边从我们身旁驶过。标语上写着:“捍卫和平宪法第九条”,落款是“日本共产党”。开始觉得有些好奇,日本还有宣传车?后来才发现这种宣传活动在日本很普遍,也是合法的行为,相比之下,日本右翼团体开出来的宣传车那才叫“声势浩大”,车大、标语大、喇叭大、动静大,老远就能听到声音,这才真正领教到了日本的“街头政治”。在大坂街头,就看到了右翼团体的大宣传车,装着一大排大喇叭,插着五六面日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军旗,在街头大声喧嚣而过……陪同我们的日本人说,在日本进行政治活动行为最文明、最有修养的是日本共产党,成员的文化程度也数日本共产党最高。最不文明、最扰民的是右翼党派。 神风敢死队:一张单程机票(1) 连续两天,我们完成了一次日本南方之旅,去了日本陆地最南端的鹿儿岛市。那里被称为“离中国最近的日本”,距离中国的上海市只隔了一道窄窄的海峡,中国与日本在歷史上最早的通商船舶,就是以九州的长崎为目的地的。鉴真大师东渡日本,也是在这一地区登陆的。九州观光协会的土井先生带车专程到机场来接我们,晚上入住在鹿儿岛湾最南端一个名叫指宿的地方,是一家着名的日式饭店——白水馆饭店。这里直接面对太平洋,站在酒店的房间里,就能饱览无垠的大海。在离这片海滩不多远的海面上,就是被中外军事家们经常提到的一个地方:硫磺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场十分着名、十分残酷的战斗——硫磺岛之战,就发生在这座海岛上。1945年2月,美军为了占领日本,必须攻克日本的南端的硫磺岛,因为它像桥头堡一样把守着日本本土。那场打了一个月的血战,双方损失极为惨重,当时日本守军二万六千多人几乎全部战死,美军阵亡六千多人,受伤一万八千多人,这也是美军在二战中伤亡最重的一场战斗。如今我们离硫黄岛咫尺之遥,在海浪的喘息中,仿佛还能听到士兵的哀号…… “神风特攻队和平会馆”就位于日本南部的鹿儿岛,是我们考察日本多元歷史观的最后一站。鹿儿岛是一个相对偏僻的临海小城,越过大海再往南,就是沖绳驻日美军军事基地。1944年,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前一年,战争局势对日本愈加不利,特别是在太平洋海战的战场上,日军更是连连受挫节节败退。为了阻止美军在海上的进攻,当年10月,日本组建了8个神风特攻队,招募成千上万的日本青年成为神风特攻队队员。9000余架神风特攻飞机,採用直接撞击美军飞机、军舰的自杀式攻击,用这种疯狂而绝望的战斗方式阻挡盟军的进攻,为日本天皇效忠。当时有数千名日军飞行员参与这种恐怖的战斗,这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明知战败已成定局,还要逼迫士兵用这种方式去送死,这恐怕只有武士道国家的日本才做的出来!如今,在鹿儿岛建起了神风特攻队和平会馆。当前日本国内纷繁复杂的二战史观,在这里展现出了既不同于靖国神社,也不同于国际和平博物馆的另一张面孔。 这是一次百感交集的採访。我们都知道二战中日本“神风敢死队”的故事,却不知道故事的背后还有更多的故事。当时神风特攻队的总部就设在知览这个小镇上,因为这里是日本本土离美军太平洋船队最近的地方。 在馆内最显眼的位置我们看到了一架实物飞机,讲解员告诉我们这是真正的神风特攻队战斗机,这个飞机的驾驶员两次前去攻击都没有死,这架飞机是日本现在保留下来的唯一一驾。 馆内还有一面大橱窗,里面展出的是1036名神风队员的遗书、军刀、以及4000多幅当时的照片,阅读其中的说明性文字,我们发现里面更多的是对特攻队员年轻生命的惋惜和追忆,甚至多少还透露出了一种歌颂与赞扬。 第4页 在馆内,一张大海报吸引了我们的注意,上面几个飞行员都在开怀大笑,其中一个还抱着一只小狗。馆内讲解员告诉我们,上面的队员都是高中生,最小的17岁,最大的也只有19岁。当时的一个新闻记者看到这些少年都在嘻嘻哈哈大笑,还在互相开玩笑,就随手把这个照片拍下来了,他但是问这几个队员:“你们什么时候出发?”他们说“明天”。 走在和平会馆里面,顿时就会觉得心情十分的压抑。透过这些阵亡者的一件件遗物,有两种感觉会不断地冲击着内心。一是那些年轻军人的盲从和麻木令人震惊,遗物中大量的内容是效忠天皇、死而无憾的表白,甚至第二天就要去送死还嘻嘻哈哈地合影留念;二是看不到对这种惨无人道战争的反思,不说别的,就是这种逼本国人民当炮灰、视生命如草木的兽行,也应该受到起码的控诉呀!如果说,展示残酷本身就是一种控诉,这种控诉未免也太暧昧了一点。 神风敢死队:一张单程机票(2) 和靖国神社一样,我们也希望採访这个会馆的负责人,但是得到的依然是书面回答,我们特别关注的依然是参观人数,他说比较稳定的是每年参观人数在60万人至70万人之间。我们进行採访的这一天,鹿儿岛一直下着小雨,但是来参观的游客依然是川流不息。其中大部分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他们大多会聚集在神风特攻队队员写给母亲或妻子的遗书前唏嘘不已。 神风特攻队和平会馆讲解员说:“这个纪念馆是想让更多的人参观完后,认识到绝对不能够再一次发起这样残酷的悲惨战争,如果有人到这儿来参观以后,觉得还想再发起战争,我认为他是神经病。” 会馆里头我们还看到一个留言本,在上面我们能看到的类似像“感谢、痛、泪”这样的字眼儿,当然也有“和平、祈祷”。 我们在神风特攻队和平会馆拍摄的这一天,日本当地鹿儿岛读卖电视台、鹿儿岛放送、南日本放送三家媒体都不约而同的派出记者对我们进行全程跟踪拍摄。我们拍摄结束后,他们对我们进行了採访。他们问得最多的就是面对神风特攻队和平会馆这样的纪念馆,中国媒体会做出什么样的判断。我们说很想知道,日本在面对歷史的时候,都有什么样的面孔,靖国神社是一张面孔,立命馆大学的和平的博物馆也是一张面孔,鹿儿岛的这个和平会馆也是一张面孔,可能把这些面孔都拼接起来的时候,才是一张最真实的日本面孔。他们问我们参观完后的感想怎么样?我们说既有一些理解,更多的是一些遗憾,因为在这里看得到情感,但是看不到一种更理性的思考,需要靠参观者自己去得出一种理解,那么他就有可能走向不同的道路。还有一个遗憾是没有人告诉我们,这些年轻人为什么,背后是一种什么样的原因让他们成为武器的一部分。最后一个遗憾就是我们注意到这些年轻生命的离去是一种悲剧,但是当他们出发的时候,也会导致别的生命的离开,而他们背后同样有父母和家庭。 从靖国神社到立命馆大学的国际和平博物馆,再到鹿儿岛的神风特攻队和平会馆,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歷史,以及日本在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听到了各种不同的声音,也看到了三种不同的面孔。首先,确实有不少人持有靖国史观,但并不能由此判断说它代表了日本绝大多数人的态度,只不过这些人的声音比较尖利、刺耳而已。而像立命馆大学的国际和平博物馆那样,能够客观而公正面对歷史的人,也确实不占多数,并且在当前的日本社会中,他们如果明确而坚定的亮出自己的观点,还是需要具有承受一定的压力。当然,更多的人对于那段歷史的认识还是含混不清的,像神风特攻队和平会馆,他们愿意承认战争带来的苦难,但是却有意或无意的迴避了当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战争的罪恶。这个採访让我们切实感受到,现实日本的二战史观是复杂和多元的。 在日本,绝大部分民众对二战的反思,大概就停留在这个纪念馆的水平上。他们更多是从受害的角度、从本国国民家破人亡的角度,来认识这场战争,并由此觉得和平珍贵,祈求不再发生战争。但他们很少去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场战争,是谁给日本带来了这场灾难?在日本灾难之外还发生了哪些灾难?这一点,神风特攻和平会馆同样没有告诉我们和观众。这种歷史是非观念的缺失,只有浅层情感的悲嘆,恰恰是日本今天需要反思的。 想起了今天到神风特攻和平会馆参观之前,我们在一家当地的小饭馆吃饭,在好客的老闆娘背后的墙上,就张贴着一张马上要上映的电影海报,它就是当今东京市知事、日本作家石原慎太郎的作品:《我正是为你而死》。石原慎太郎是日本着名的右翼政客,这部电影写得正是神风特攻队,内容自然可以想像。《我正是为你而死》是根据“神风特攻队之母”岛滨的真人真事改编。岛滨是日本鹿儿岛一家饭店的老闆娘。她的饭店被日本军部指定为“神风敢死队员”的官方食堂。据影片描述,岛滨在队员们绝望走向死亡的时候,给了他们“母亲一样的关怀”。这部由石原慎太郎撰写的剧本、担当制片的电影,公开歌颂侵略,把本应是“恐怖人弹”的“神风敢死队”队员描述成英雄。 神风敢死队:一张单程机票(3) 日本啊日本,你曾经残害邻国,你也曾经国破家亡,你不会不长记性吧? 告别了知览町,下午五点我们又回到了鹿儿岛机场,告别了一直陪同的日本朋友,告别了九州,登机返回东京。 日本媒体怎样看中国 因为此次要接触到日本报纸媒体的重要人物,所以从到达日本的第一天开始,我们给自己定了一个任务,就是每天都要观察日本的5份最重要的报纸,这5份报纸在世界前十名报纸里头就有三四个,它们是《读卖新闻》、《朝日新闻》、《产经新闻》、《每日新闻》和《日本经济新闻》,其中《读卖新闻》的发行量达到了1000万份,是全世界的第一大报。由此你就能看到它对整个日本的影响力。 我们每天都仔细观察整理这5份报纸报导中国的内容,从3月6号开始到3月20号一共15天的时间。5份报纸关于中国的消息第一天一共43条,第二天34条,最后一天是29条。最多的一天是3月17号,也就是头一天咱们的人大闭幕,有总理的记者招待会,那一天5份报纸对中国的报导达到了50条。最少的一天也是18条。 相比较而言,我觉得中国媒体对日本的报导量要远远少于日本媒体对中国的报导。而且中国媒体对日本的报导更多是和歷史相关的报导,而日本媒体却格外关注中国的社会现实,特别是经济的发展。例如说2月27号上海股市下跌,日本这5家最主要的报纸都在好几天的时间里,用很多文章进行消息报导和评论分析。 还有对中国两会的报导也十分集中,特别是像两会期间涉及到的像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社会民生等报导,而且他们还会用很多资料性的报导来解析中国的人大制度。还有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的要点,温家宝答记者问的要点等等,他们都进行了报导。在经济问题的报导中,他们也有自己的角度,例如他们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所得税法的修改建立上,而我们可能关注更多的是物权法,后来我想明白了,日本当然是从投资中国企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因此所得税法对于日本来说的实际利益要远远高于物权法。另外说中国利率上调0.2个百分点,日本第二天的报纸都登了这条消息。 第5页 开始我们认为是不是因为两会报导量特别特别大,最后发现不仅仅是这样,两会的确占了一定的比例,但不是最大的比例。举几个很有趣的例子,你能想像在日本的报纸上看到,关于广州有一个中学生在开学之后由于头髮太长被撵出教室去理髮的消息吗?你能想像关于河南南阳很多在农村的年轻人发展出了一种叫捏脚的旧业的消息吗?因为河南南阳在其他城市开了很多的足底按摩,因此日本媒体用了很长的篇幅,四分之一版甚至更多,来写南阳如何让年轻人尤其在农村的年轻人去练习这个捏脚的技术。 总体来看,日本媒体对中国的报导更多关注中国的现实,而且这种关注是非常精细入微的,我们觉得从这个角度来说,日本媒体对中国现实的观察要远远强于中国媒体对日本现实的观察。出发前我们有的人曾经说过,我们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几十年前《菊与刀》等一些文章对日本的分析上,而日本已经开始把我们放在手术台上解剖,没想到现在依然是这样一种状况。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依然情绪性的关注现在的日本的,也许我们能从情感上得到一些抒发,但是在实际利益上和对对方的实际了解上,我们有可能失去一些东西,会导致我们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尤其要是导致做出错误的决策就更麻烦了。爱和恨放一边,先去了解他。 冲突与希望(1) 下面一组採访非常特别,可以说体现出了目前中日关系的两种特质:冲突与希望。 矿日持久的劳工案 下午2点,在东京的地方法院,进行了中国劳工案——“西松诉讼案”的宣判,日本法院判定中国劳工败诉。此案在案件发生地——新泻进行一审时,新泻法院曾宣判中国原告胜诉,那次判决,当时曾在日本朝野引起了轰动。之后,日本政府提出上诉,案件被移送到东京法院进行二审,结果今天败诉了。这种结果似乎人们已经预料到了,反倒是2006年新泻法院判定中国劳工胜诉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类似这种中国受害者状告日本政府和日本企业的案件,这些年已有多起发生,但胜诉的希望都不大。 东京法院门口今天很热闹,中国人、日本人、当地媒体,围了有好几百人。许多日本人还是从各地专程赶来,声援中国原告。原告的律师团在法院门口召集了一个简短的新闻发布会,表示要继续上诉,将官司打下去! 回到宾馆时,遇到老朋友王选、康健等人,他们是专程来东京参加中国劳工索赔案的审判。看来,她们对这些诉讼案的未来都不乐观,尽管毅力和决心不减当年。 慰安妇问题再起风波 这两天日本媒体报导的一个重要新闻,是关于慰安妇问题的。美国国会一位日裔议员提出议案,认为日本政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军队强征慰安妇问题认识不够,必须向全世界再次作出深刻道歉。这件事在日本引起轩然大波,连首相安倍都出来讲话,说没必要再道歉。此言一出,又招到美国、中国、韩国的批评,首相又连忙改口,又作道歉,好不热闹。反正,在歷史问题上,日本人总是会跟其它国家闹出麻烦,这的确跟日本人的注重细节不注重宏观、注重输赢不注重对错的传统文化心理有关。 这件事的确反映了日本在政治界的一种暧昧。究竟是向左还是向右,什么时候是终点?所以这次我们觉得,当时日本的报纸也都登了,咱们的李外长在记者招待会上谈到了应该正视歷史,正视慰安妇问题等,第二天报纸也都登了。但在这个问题上日本感受到的压力更大的来自美国,因为美国有一个日籍的议员提出了议案,要求日本正式对慰安妇进行道歉,因此对日本产生了很大很大的压力。亚洲的很多国家应该看到,面对那段歷史,已经不仅仅只是中国和韩国的问题。现在很多国家都加入了,包括新加坡很早就提出了反对的意见,包括这次美国他的声音变得越来越大。当这种声音越来越多的时候,有助于日本不再漂流,回归和平宪法。但是没那么简单。 对于安倍首相第一次在慰安妇问题的道歉,我们有很多人会有误读。那次他是例行地去nhk接受周末的一个访谈节目,后来我们登了很多消息,说安倍首相针对慰安妇道歉了。可是当时因为我们身在其中就明白他的语境,感觉就不一样。他前面有这样一句话,“在广义上,我们是有责任的,但是在狭义上,我们是没有责任的”,意思是广义上毕竟日本发动这场战争,有责任,狭义上日本没有派警察和军人直接到居民里头去强掳慰安妇,因此他说从心灵上我对那些受害的女性表示歉意。如果把他这次谈话理解成道歉的话,我们对那些人深表同情,因为这是一种暧昧的语言。日本面对政治的时候,很容易听到的是暧昧的语言,如果单方面进行解读,很容易出问题。 记者永远就像99%和99.9%,和99.99%去发掘新闻事件背后的真相一样,你只能是无限地去靠近那个真实。但如果你敢说是绝对的真实,就要扇自己的嘴巴子了。我们觉得只能是去靠近,但是你会有一种感觉,这种感受就是说,你真的让日本再回到大家担心的军国主义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是,你说它不会慢慢地增加右翼的倾向,或者说民族主义的因素,恐怕也太过天真,因此也要看周边和它内部的博弈,怎么样让它更靠近比较正确一点的道路。当我们说了这么多的时候,不妨回忆若宫先生的一句话,他说对于你们和韩国来说,右翼的声音很响,很容易听得到。但是假如有人说我们将用很短的时间就造出原子弹来,那些不是很大声的人会告诉你,如果他真要这么做,会有几十倍的力量阻止。我们看到索赔劳工案、慰安妇等官司陆续出现败诉,我们很难过,觉得它的司法系统并没有尊重歷史。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陪着起诉者走进法庭去打这种官司的很多都是日本律师,所以,日本社会不是单一的,是多元的。这个感受太强了。 冲突与希望(2) 来自中国的高中留学生 另一件事情,是晚上在东京的王子饭店,中日友好会馆举办欢迎晚宴,热情欢迎第五批中国高中学生来日本进行短期考察和交流。在晚会上,我们看到了来自中国各地的200多名高中生,他们在中日两国政府的安排下,将深入到日本各地的普通家庭和学校中,亲身体验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学校到家庭。这些孩子们脖子上挂着照像机,手里拿着签名簿,如同来参加一次大party,反倒比规规矩矩的日本孩子活泼得多。首相夫人安倍昭惠晚上也特意赶来欢迎会,据说歷次欢迎中国高中生的宴会,她场场参加,特有孩子缘。这些中国孩子也不认生,把首相夫人拉来拉去,纷纷和她合影,首相夫人也是有求必应,气氛显得很亲切。之后,首相夫人也特地过来与我们见面,并说期待下次採访时与我们再次见面。 日中交流已经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但民间的直接交流没有哪一个时期像今天这样频繁。2006年开始启动的日中21世纪交流计划。内容是日本和中国的高中生互访。2006年至2007年3月,共有1000多名中国高中生作为交流学生来到日本。他们中有10天到3周的中短期交流和长达一年的长期交流。 第6页 从中午到晚上,从法院到宴会,这两件事发生在同一天,很有一种象徵意义。中日关系就像今天一样,复杂、矛盾……因为有歷史的包袱在身,这两个近邻的关系并不轻松;因为彼此相连无法分离,友好相处又势在必行。但有一点是清楚的,未来不是属于今天的政治家们,它掌握在眼前这些孩子们手中,我觉得孩子们会比过去的一代、两代人更有自信,他们肯定有勇气去超越仇恨、超越歷史。 防灾:无处不有的国民意识(1) 日本小学的防灾演习 拍摄日本“民众防灾意识”这一集专题。採访组的大部分同事先去了东京目黑区的一所小学,採访日本学校例行的防地震演习。 每年3月初的第一周是日本的全国消防周,在这段时间里,日本每一所中小学,都会对学生们进行一次和地震火灾有关的预防宣传活动。我们恰好赶上了东京目黑区立东山小学进行的一次防灾演习活动,学校准备在不通知全校师生的情况下,进行一次全校范围内的防灾演习。我们准备对这个演习进行一次全程记录,看看孩子们应对突发地震的反应如何。目黑区立东山小学副校长久保荣说:“这种演习有的时候是上课的时候搞,有的时候是下课的时候突然就搞。” 按照学校的计划,当天防灾演习的时间定在上午的10点10分,此时,除了三年级两个班的学生在上体育课之外,其他的学生都在教室里上课。为了真实记录下防灾演习开始后,学生们的各种表现,我们分别在学校一楼的教务处、二年级四班的教室外面和一楼一年级四班的教室里面都设置了摄像机位。据了解,目黑区立东山小学共有师生1000多名,那么对于地震、火灾这样突如其来的灾难常识, 他们到底知道多少?当灾难来临时他们又会怎么做呢? 目黑区立东山小学副校长久保荣开始通过扩音器向全校发布地震警报:全体师生注意了!刚刚接到地震警报,我们所在的城市有地震的情况出现,请大家马上做好避难准备!做好应对准备! 听到地震警报后,二年级四班的老师马上下达躲避的口令,学生迅速钻到桌子下面。一年级四班的教室里,代课男老师马上停止上课,并且指挥学生们迅速的钻到课桌下面,等待老师的下一步指令。我们发现,所有的老师和学生在听到地震警报后,都用最快的速度避难,而从听到地震警报到实施躲避,都是在一分钟内完成的。与此同时,防灾演习总指挥——久保荣副校长又下达了因为地震已经引起火灾的警报,教室里的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马上向操场的空旷地带集合。我们看到,学生们开始排着队往操场集合,这些孩子头上还戴着一个帽罩,主要是用来防烟火。很快,所有的学生都整齐的聚集在了操场中央,校长樱桥贤次先生总结了这次防灾演习的情况。就这样,一场毫无准备的防灾演习在短短5分钟里就完成了全过程。在这次防灾演习过程中,让我们惊讶的不仅仅是全校1000多名师生在5分钟内就全部集合完毕的速度和效率,还有他们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如一的安静、沉着、以及良好的秩序。我在现场採访了几位小学生。当地震发生之后,你应该做什么?目黑区立东山小学生甲:“首先我要保护自己的脑袋,然后注意周围有没有火,如果有火,先要熄灭。”学生乙:“我觉得如果发生火灾的话,通常都是吸进去烟才昏倒的,所以不要站着。而是要爬着出去。”如果真的遇到了这样的灾难,会不会害怕?学生丙:“因为我们平时经常做这样的训练,所以发生情况时我只要按照平时训练的要求来做就可以了,所以我不怕。” 当地震、火灾等灾难发生的时候,目黑区立东山小学还是政府指定、提供给周边居民的第一避难所。这个写着防灾资材仓库的铁皮房子,就是灾难发生时给人们提供避难物资的专用仓库。 东京目黑区区政府防灾科科长崛井和孝说:目黑区总体上现在需要5万人避难的物资,全区一共有40个避难所,所以说每一个地方大约是1250人的份量。 真是没想到,这个外表并不起眼的小房子里竟然储藏着灾难来临时刻能够给予人们生存保障的物资。崛井和孝科长介绍说,仓库里储存的食品保质期是5年,一般到第四年的时候就会更换,而更换下来的食品又会在进行各种防灾演习时让人们吃掉,所以不会造成浪费.另外,仓库里还备有照明取暖设备和发电机等电力设备,还有可以组装的可携式厕所。这样看起来,避难物资已经足够丰富了,然而又该如何保障这些物资在灾害发生后的最短时间内就能投入使用呢? 崛井和孝说:“在目黑区,这些人员都是区政府指定的工作人员。即使住的离这个区域比较远,最晚也要在一个小时之内到达。发生灾难的时候,这些工作人员马上就可以到学校来,马上就可以进行组装,所以用的时间会很短。” 防灾:无处不有的国民意识(2) 像这样的灾难体验馆,据说在日本各地很多,几乎每个城镇、每个区都有,学校的学生每年都来这一类的体验馆接受一次亲身的体验。由此,自然会联想到日本作为一个多地震国家,这个民族的防灾意识有多么强烈。这种从小培养出来的防灾意识,每当灾难来临的时候,确实非常奏效。几年前在哈尔滨一家名叫白天鹅的餐厅发生火灾,当时有一半的日本旅客在里面就餐。突发火灾,日本人全部逃生,三十多位国人遇难。同样的灾难,不同的反应,这的确反映出了两国国民的差异,反映了日常的防灾意识和训练的不同。 此外,日本有3000多个市、区、町、村,他们的自主防灾组织率大约为60%,多数家庭加入其中。日本最重要的防灾组织是“消防团”,各地都有类似“民兵联防”组织的消防体系和财政拨款,消防团的成员都是由精干的青壮年出任。他们经常训练,形成了地区防灾和互助的骨干力量。在日本,大街小巷都不难找到用来防灾避难的场所。许多居民社区,还会经常发布各区政府指导居民进行日常防灾训练与防灾活动的通知和安排。 灾难固然可怕,但是更加可怕的是人们在面对灾难时缺乏应对的常识,因此,在结束本期节目时,我们内心最大的感受就是,不管是社会还是个人,都有责任让公众拥有更多的防灾常识,这样“出入平安”才不仅仅是一句吉祥话,而能够成为现实。 深入人心的防灾观念 去年7月份,一部名叫《日本沉没》的电影在日本上映。电影假想了一个因为巨大的海底活动——日本岛将在 90 天内沉没的情节,以“国家即将因灾难而毁灭”为重点,提醒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正在享受平静生活的日本人不要放松警惕,要永远保持危难意识。这部影片在日本上映后,立即引发了巨大的轰动并打破了日本票房纪录。电影中的情节是人们想像出来的,而1995年1月17日凌晨5点46分的坂神大地震却是日本人真实的集体记忆。这场大地震造成 6434 人死亡,将近 4.4 万人受伤,约 65 万座建筑物受损,经济损失达10万亿日元,这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遭遇的最大一场灾难。为了纪念这场灾难,2002年,日本政府和兵库县耗资60亿元,在神户市中央区建成了“人与防灾未来中心”。5年来,已经先后有来自世界各地的250万人到这里参观。 第7页 “人与防灾未来中心”中心馆长河田惠昭说:现在的年轻人大都认为灾害与他们没有什么相干,也一点也不了解灾害实际上会给他们带来多大的损害。他们到这里亲眼看见,亲身体验了这些事情以后,就会感觉到实际上灾害和灾难并不是和他们毫无关系,而且也许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就降临,这个影响对这些参观的年轻人影响是最大的。 在“人与防灾未来中心”,不但可以在这个电影放映馆看到当年坂神大地震的模拟重现;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显示屏了解灾后重建的城市和街道;除了纪念和展示外,“人与防灾未来中心”它还担负着培养人才、调查研究、派遣抗灾专家、以及资料的收集和保存等多种工作,以把坂神大地震的经验和教训流传给后世。日本千叶县我孙子市的一位老人,就曾经亲身经歷过日本歷史上的两次大地震。“关东大地震时,我两岁。坂神大地震时我上大学了,上长寿大学。那个时候还不知道灾害的严重性,后来才知道确实很严重,我还参加过捐款。” 在先后经歷了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和1995年的坂神大地震后,老人深知地震灾害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痛苦和损失,所以,他和老伴多年来一直都非常注重家庭防灾。我们看到老人家里的家具都有专门的装置和房屋墙壁固定在一起,防止地震时家具倒下伤人。老妇人还随手拿出一些储藏的干粮,她说这些防震食品是她昨天刚刚从超市买回来的。老两口告诉我们,这些防灾用品只是家里储存的很少的一部分。他们随后又把我们带到他们家的库房,抬出一个大箱子,里面水、食品、手电筒等几乎所有应对灾害的必需品都一应俱全。这个家庭并不是专门为我们採访安排的,而是我们在採访老人社会话题时,顺便问了一下。没想到他们防灾准备如此细緻。可见他们平时的防灾意识有多强。 防灾:无处不有的国民意识(3) 从大娘家看到的防灾用品,无论从包装上,保质期上,似乎和其他的生活用品多少还是有些差别,那么在日本这样的商品是不是随处都可以买到,在什么样的商店卖呢?于是我们又走进东京一家防灾生活用品店:东急百货。这是一家多层的百货商店,一走进东急百货地下一层的防灾用品商店,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防灾用品就映入了我们的眼帘。这片柜檯面积大约有三四十平方米,五花八门的防灾用品让你想都想不到,有可自行发电、可收广播、可给手机充电的多功能的手电筒,有防止室内衣柜倒塌的固定器,有应有尽有的家庭防灾救险箱……销售员安土知宏告诉我们,近5年来,商店里的防灾用品销售额一直在持续走高,生意非常好。有一件物品是特别值得我们借鑑,是根据12年前的坂神大地震灾后总结出来的。它是一个大急救包,里头有十几种东西,例如人们遇到地震之后最需要的水桶和各种各样的急救药品等,里面还有有一个类似于电筒的东西,一机三用,既是电筒,又是手机的充电器,同时又是收音机。因为当发生地震的时候,往往没法通过电视去了解相关的灾情,通过这样一个收音机就可以了。还可以当手电用,还能给手机充电等,这个包折合人民币不到一千块钱。销售员安土知宏说“五六年前,人们的防灾意识不强,主要是老年人来购买。但是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特别是到周末,一些年轻的男士或者是情侣来买的也很多。” 安土知宏说,目前东急百货一共有17家连锁店,每一个防灾用品专卖店里的商品都基本一致。由此可见,日本防灾体系已经贯彻到生活和商店流通领域,而且已经准备到了每一个细节。 看到这些防灾用品,我们想到的不仅仅是日本制造商们的精明,而是日本大众普遍具有的防患于未然的忧患意识,据说日本人出门办事,大家都会自然联想到“如果今天发生灾害怎么办?”这是日本人从小养成的意识和传统,也训练出了各种应对灾害的手段。中国人相反,有人一说到小心防灾之类的话,大家一定会呸!呸!让他少说不吉利的话。这种民族性的差别,从精神层面而言,确实有差异。勇敢面对,才有可能克服困难,许多时候许多问题,我们缺少勇敢面对的勇气。 除了建设纪念馆和体验馆普及防灾知识提高防灾意识外,日本政府对灾害预警等的科技投入也是相当巨大的。近 40 多年来,日本包括科学研究在内的防灾预算在国家整个年度财政预算中始终保持在 6%--7% 左右,发生特大灾害时比例还会明显提高。秋草直之是日本富士通株式会社的董事长,多年来,他一直积极参与日本政府的防灾减灾工作,并曾经担任过4 年的日本内閤府东京地震委员会的委员,主要负责为日本政府防灾部门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并担任管理顾问。他说:“比如说海啸,如果事先预测到的话,可以提前预报,这样的话人们就可以提前避难,减小损失。如果没有这个功能,受灾者会增加几倍甚至几十倍。而没有这个功能的话,情况就大不一样了。”秋草直之先生说,地震是日本最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而怎样巧妙合理的利用地震波产生的时间差,迅速向民众以及交通运输等部门及时发出警报减小损失,是日本在防灾方面需要不断增强的。秋草直之还打开一个点子地图给我们介绍:“这是一个日本地图,我们现在预测在东海地区会发生一个比较大的地震。如果发生地震,会发生s波和p波。p波先传,然后是s波,从东海地区到东京之间的传播速度大概有45秒的时间里,我们就可以停止地铁、高速公路的汽车,可以同时发出各种各样的警报,让人们尽可能的逃生。” 在日本,地震发生时,如果地震部门预测到的p波相关数据已经达到了足够的破坏强度,当地的地震预警机制就能够在第一时间内自动启动,把警报信息发送到轨道交通、公路、民航等运输部门,以及企业、居民社区等部门,接到预警信息后,这些部门自身系统内的专用预警机制也会同时启动,并通知各部门和居民迅速做出防灾避难的反应,从而将灾害的损失尽可能降低到最小程度。在日本,这个系统是公开的,公司内部也可以利用这个系统,向周围的人们传递这个消息。 涩谷109百货:亚洲流行时尚的发源地(1) 为了拍摄日本的流行时尚,一早,海燕这一组先去了东京着名的银座街头,拍摄一些节目中需要的流行时尚的画面,可惜去得太早了,大街上除了匆忙的上班族之外,很难找到悠闲自在的时尚一族,选择的时间也许不太合适。 接着去了位于东京台厂一带,这里是东京湾填海制造出来的一片人工陆地,现在是一片高楼林立,许多大企业的写字楼、展览馆都在这里。我们要去的目的地是日本松下的展示中心,不远的地方就有丰田汽车馆、富士电视台等等。 松下的展示中心面积很大,分了好几层。有现代化的电子家庭馆、环保产品馆,还有超大屏幕的高画质电视展厅……趁海燕他们在採访,我们发现了一个很舒适的小咖啡吧,于是我们很惬意在那里喝上了一杯……因为急于去nhk向北京传送节目素材,我们和叶闪与松下展示中心的总经理大鹤先生见面寒暄之后,便先行离开了那里。然后我们中的一组去了东京涩谷——那个着名的涩谷站大路口,这里号称是引领亚洲青年人时尚潮流的地方。大路口的对面,就是青年女性时尚最集中的地方——109百货。 第8页 日本东京是一个时尚之都,东京的银座闻名于世,那里几乎汇集了世界上所有的顶级品牌的服饰,过去一直引领这日本的时尚潮流,但那里昂贵的价格却无法满足大多数年轻人的需求。于是,年轻人开始寻找自己的流行色彩。现在的东京,时尚最前沿已经不再是银座,而是涩谷和里原宿这两个地方。 涩谷这个大路口的确非常有特点。首先是这里的年轻人着装非常时髦,从服装到化妆,打扮近似于奇怪。不过看不到两个人的服装“撞车”,千奇百怪,但都非常个性化。其次,这里的人的确非常多,绿灯一亮,过马路的人群简直就像潮水一样汹涌地扑过来!很壮观!还有,就是警察叔叔真的很像雷锋,个个都像,路口旁边就有一个警察所,非常热心主动地为行人指路、维持路口秩序,个个笑容满面,看来雷锋真的出国了。 涩谷的109大楼有很多与时尚有关的小店,因此这栋楼已经变成了一种时尚的标籤。为了更好地触摸东京的这种时尚和潮流感,我们还请来了原elle杂志的主编南谷绘里子女士,跟我们一起逛涩谷。 109大楼距涩谷地铁站仅三分钟的路程。109是一家百货公司的名字,全店共8层,来这里的客人,绝大多数是十几岁到二十几岁年轻女孩。这里囊括了日本本土最知名的少女品牌的服装,可以说是引领日本女孩服装时尚的风向标。 做过日本着名时尚杂志elle主编的南谷绘里子女士,对日本的流行时尚非常了解。她首先带我们来到了一家时装店。南谷介绍说,这个店在109里面非常受欢迎,它的客人也非常多,还经常举办一些时装的表演会,始终走在流行的前端。到这里来的客人对今年流行什么特别敏感,比如说这件白衬衫就是现在最流行的。虽然是白衬衫,但是它是贴身的造型,并且下面配了一条非常短的一个短裤。再加上一些发光、发亮的装饰,来显示它的新颖性和流行,与下面牛仔裤用的面料也非常搭配。 在109大楼的时装店里,每家的售货小姐都十分光鲜引人注目。这些服务生不只是单纯的店员,还是服装模特,通过自己来展示产品,同时向客户提供谘询,比如什么样的服装、什么样的搭配对你比较适合等等。 一个销售小姐说她们每天穿的衣服都是店里面定的,“主要选择现在比较畅销的服装或者是符合季节的衣服。比如我今天穿得这个服装是一个外罩,但是把前面这样拧紧以后,它就成为一个连身裙,现在这种穿法非常得流行,所以我今天就选择了这件。” 109大楼里,各具特色的时装店一家挨着一家,追求流行的年轻女性总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服装。在109大楼里,没有那些国际知名品牌的服饰,有的都是日本自己的品牌服饰。南谷说:“到109购买时尚服装的一些年轻人,他们也在乎品牌,但是质量和造型来比较的话,更重视造型或者是颜色。他们嚮往的不是巴黎着名的设计师或者是纽约着名的设计师,而是好莱坞的影星、明星的衣着。” 涩谷109百货:亚洲流行时尚的发源地(2) 在流行时尚中,明星的效应有多大,我们不得而知。但在这里,明星的影响却处处可见。我们看到一家新开张的叫scord fish时装店,就有着名歌星大冢爱送来花篮捧场。 还有一个看似很小的一个店开业时,滨崎步也来送了花。大明星如果到这个店来买东西或者是穿着这个店的服装上电视,马上就会对这个店的销售产生影响。 明星自然会给这里带来很高的人气,但对于这些还并不富裕的年轻人来讲,价格也是吸引他们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看到一件小外套的价格是13440日元,也就是将近1000元人民币。与的那些大名牌相比,在日本,这样的价格已是相当便宜了。花并不算多的钱就可以赶上潮流,何乐而不为呢!因为是流行时尚,所以这里的服装还有这样一个特点,更新速度快。店里服装每天都会有所更新。 不同于那些用大名牌武装起来的时尚,东京年轻人追求的流行时尚讲究的是与众不同。他们不断翻新的衣着打扮,是东京街头流行时尚的核心。而在这种流行风潮中,各式各样的时尚杂志往往扮演承前启后的一个角色。在109大楼的一些时装店里,时尚杂志常常被摆在醒目的位置。对于商店,时尚杂志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甚至可以讲非常重要。如果一个品牌服装在杂志上登了出来,不仅是东京,其他地方的人也能看到,很多人都会去购买。 时尚总是先从少数人开始,然后才会扩展到更大的人群,时尚杂志就是这其中的引领者和创造者。cancan是日本最着名的时尚杂志,现在的发行量是65万份。在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时尚杂志前呢,读者是奴隶,我们问cancan杂志的主编大西丰,在时尚的面前他们到底是奴隶还是主人?大西丰说:“ 我们是奴隶。我们就是为赢得他们的满意。要经常做调查,徵求意见,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求什么,穿戴什么。我们也经常走访时尚商店、百货公司,搞清什么东西卖得最多。如果没有她们,我们的工作是不能实现的,也不能成立的,所以说她们的时尚感觉是比我们的超前的。” 在东京,现在引领年轻人流行时尚的地方,除了涩谷的109大楼外,另一个必须去的就是里原宿。不过来到原宿这样的一个流行区,我们希望不仅看到大街上那些非常时尚的符号,还能了解得更深入。与109大楼不同,里原宿是一条很窄的街道,各种时尚小店就分布在街道两旁。这条街面对的基本上是没有太多收入的学生阶层,因此两边的服装第一个在乎对你视觉的冲击力,然后在乎的是价格便宜。看到一双鞋的价格,是中国制造,价格是4935万,折合人民币300多块钱。 南谷女士告诉我们,里原宿最初出现这样的服装店和音乐有关。最早在这里开的一个服装店,他们服装设计的灵感就来源于音乐编辑。“很多年轻人到俱乐部去听音乐,去跳舞的时候,看到做音乐编辑的人穿的服装和这个音乐非常非常搭配,于是也去买这个样式的服装来这听歌跳舞,这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就自然传开了。” 音乐和服装在这里不经意间走到了一起,有着音乐元素的服装吸引了有相同爱好的年轻人聚到一起,各种店铺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今天东京流行时尚的一个聚集地。而每天在店铺开门之前都会有很多年轻人提前等候在那里。我们见到了两个正在等待一家店铺开门的年轻人。他们说,他们想要找到好的东西,并且还要比别人先找到。所以才来得这么早。一些年轻人虽然已经工作了,挣钱了,赶这样的流行还是有些吃力。不过即使省去别的花销也要买这里的服饰,因为这是他们的生活乐趣。 我们先去了一家名叫“猿猴”的时装店,听说这是一家大名鼎鼎的日本时装店,即使在国内青少年人中也是如雷贯耳,但我们全然不知。进了店里,採访组内素以女性时尚知情人身份自居的赵海燕,才喃喃道:“这个牌子好像很有名的,我在什么地方见过?”同组的刘爱民给他儿子打电话问这是什么牌子?儿子大声道:“那是猿猴的牌子啊,太有名了,你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呵呵,我们都晕了,我们真的都不知道。于是一採访完,大家纷纷挑选了几件衣服买下。 第9页 涩谷109百货:亚洲流行时尚的发源地(3) 东京是日本各种时髦及流行的发源地,虽然这些街头流行的服饰目前还不是日本时尚的主流,但这些青年男女个性装扮的影响却越来越大。这种影响现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亚洲,一些欧美的世界顶级品牌在推出他们的新款服装时,也要考虑到日本的流行时尚。 大西丰介绍说:“去年在日本年轻的女孩子当中最流行的款式是很浪漫的,非常女孩子气,去年这些服装卖得相当多,但是通过我们调查,今年人们已经烦了。今年春天有非常大的变化,我们叫激动性的变化。也就是说,从可爱的服装变成比较酷的服装。夏天以后,一些有性感的服装会流行。” 在即将结束与时尚类话题有关的採访的时候,我想起了南谷小姐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她说在109这栋一共8层的大楼里头,你找不到一件能够长于膝盖的裙子,反映了东京女孩子对时尚的一种态度。东京成为日本的首都只有100多年的时间,因此它没有多少像京都那样显赫的歷史可以夸耀,现代感和潮流感就成为它必须贴给自己的标籤,从这个角度来说,东京才成为不一样的城市。 现在台北、上海、香港、北京等城市正在摆脱东京时尚对它的影响,创建着属于自己个性的一种时尚,这是一件好事。 游走在东京青少年时尚的海洋里,我们尽量用镜头去寻找这里的各种时尚符号和元素。都说日本东京特别是这一带,是引领亚洲青少年时尚的源头,可是对我们这些中年人来说,解读这个话题确实有些困难。青少年时尚,在时尚杂志编辑们的眼中,是一种流行文化,是可以解读的各种色彩、材料的组合。可在我们眼中,仅仅就是奇装异服、标新立异,甚至是荒诞不经,当然我对此并无贬意,只是觉得这些东西离我的想法和兴趣太远而已。 从109出来后,在许多街区都可以看到一块设计很好看的示意牌,它就设在马路边上的明显处,或者在路口拐弯处的墙头上,上面还画着地图,名字叫“歷史文化散步道”。仔细看了看,尽管看不懂日文,但好在日本的地名都是中文字,大致意思也就看懂了。原来这些示意牌,是告诉你在这一片街区里,有一些什么样的歷史文化参观点,应该怎么走,什么时间开放或关门等等。真不错,如果是一个外国人或者外地人,在雅兴和闲暇时间在东京街头转一转,街头的“歷史文化散步道”示意牌会指引你很方便找到附近的歷史文化参观点。东京是一个寺庙多、古蹟多的城市,有了这种指引,会感到很方便。这种方法为什么北京不虚心学习一下呢?学习永远是一种美德,即使你很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是老子、爷爷,也需要学习嘛。毛主席不是也说了“虚心使人进步”嘛。 从垃圾处理看日本环保(1) 中午又回到了大坂城里,在大坂观光局见到了三木女士和小凌。按照计划,接下来我们要採访的内容是垃圾处理。 下午先到了位于大坂舞州岛上的舞州垃圾处理厂。这是一家外表像是安徒生童话里的美丽庄园,内部却是从事城市垃圾处理的工作。 到达目的地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对面前色彩斑斓的建筑物发出巨大的疑问,它究竟是干什么的呢?不对呀,这个地方把它的口号定位于科技和艺术的高度结合,那该是哪儿呢?不跟您兜圈子了,这是位于日本大坂的舞洲垃圾处理中心。一个垃圾厂设计成这样?是啊,当初大坂市民也是这么议论的,因为这个垃圾中心是用增值盈利的部分来建成的,因此很多市民说一个垃圾处理厂干嘛请澳大利亚设计师把它设计得这么漂亮。但是走进去就会发现,不仅它外表华丽,里头的内容也是实实在在的。 舞洲工场虽然是一个垃圾收集厂和大型垃圾处理厂,但工厂大楼的二层和三层却都对外开放,市民和游客可以自由地进入参观,因而也成了一个着名的旅游景点。走在这个工厂的走廊里,你会发现像进入了森林一样,而且特别要注意的是,里面有很多专门为儿童设计、介绍环保知识的大屏幕,从这些独特的设计就可以看出,日本人环保教育从“娃娃”抓起的良苦用心。工厂负责人介绍说:我们在设计的时候,考虑到小学四年级的课程就有垃圾环保这方面的内容,为了教育小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在设计上特别重视了能够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舞洲工场主要是对一些可燃垃圾和大型垃圾进行处理,这里每天可以燃烧处理900吨的普通垃圾、100多吨的大型垃圾,基本上是24小时不间断运转。虽然看起来工作量很大,但因为大部分流程都是自动化,所以每个班同时在这里工作的只有9个人。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模型大致了解了垃圾处理的过程。 首先,汽车会把已经分完类的垃圾拉到厂子里,然后就投入到垃圾坑里,有两个直径六米的大黄色爪子把垃圾抓起来,一次能抓十多吨,然后投进一个焚烧炉。在焚烧炉里头的温度会达到900度,经过分解、除臭等等,最后把它变成颗粒状的物质排出。经过焚烧炉焚化之后的这种粉末性的物质,体积只是原来的1/5,而重量只是原来的1/15。在排出的过程中,它的气体经过一系列高科技的处理,最后在烟囱里排出的时候,已经没有公害了。同时通过下水道被排走的废水,经过了各种高科技的处理了之后,也已没有公害,是安全的。 而大型垃圾的处理跟普通垃圾稍有不同,专门的切割设备会先将大型垃圾切碎成小块,之后,还会有专门的设备将垃圾中的铁和铝分离出来,并加工成颗粒状。经过这些处理之后,废品就又成了“宝贝”,可以直接出售,产生经济效益。而在这个垃圾工厂里,变废为宝还不只这一个方面。 进了舞洲垃圾处理厂,你的两个感觉很强烈,它是一个小型的印钞机,同时又像是进入到了一个儿童的科技馆。先说印钞机,它现在发电达到了21990千瓦,这是什么样的一个概念呢?它现在的发的这个电能供家庭用的吸尘器——一个也就大约500瓦,共44000多部吸尘器可以同时使用。它不仅供了自己用电,而且还能卖出去很多电,每年要卖出六亿日元。它的收入还是可以的吧! 它又像一个儿童科技馆,它将所有处理垃圾的环节进行了透明化的密封,然后在外围建起了一个系统的科普观摩走廊,不仅美观清洁,而且各种关于环保的科普动漫琳琅满目,很受儿童和家长的欢迎。针对儿童心理进行的研究和设计,可以让孩子亲身体验垃圾处理的流程,使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不仅儿童自己会学会垃圾分类处理,还会督促自己的父母请做好垃圾分类。 据了解,舞洲工场是自负盈亏的,虽然投资很大,但因其先进的理念和设计,却能保持略有盈利。不过,与这些经济效益相比,让记者感受最深的,还是这里专为孩子们设计的方方面面。让孩子们从小就能感受到环保的重要,也许这才是这个工厂的最大价值。 从垃圾处理看日本环保(2) 总之,这家垃圾处理中心,可以将所有城市生活垃圾进行百分之百的无害化处理,最后各种各样的生活垃圾,在这里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再生产品,或者干脆变成了无害的灰土回归大地。从这家垃圾处理中心,可以看到日本对垃圾处理的高度重视和技术水准之高。同时,这家垃圾处理中心还能创收,真让我们大开眼界,看来学习也不是都可以学得会、学得起的。 第10页 在这之后我们的採访主题是是与上述问题相关的社区垃圾分类。到日本之后,整个的生活的节奏就处在不停的旅行当中。但是在旅行当中,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一个普通的场景,比如我在日本新干线的站台上,就会看到它分得很细的这垃圾分类的垃圾箱。有投入垃圾塑料瓶的,有投入新闻报纸杂志的等等。还有收集其它垃圾的。那普通的日本人又会如何在生活当中去环保呢?这一次採访,又让我们大开了眼界。 我们去了一个地名非常有趣地地方,它在东京郊区千叶县,名叫“我孙子市”。它是东京无数个卫星城中的一个,这个名字虽说总是让中国人觉得好笑和难堪,但它并没有中文里的那种意思,歷史上是来源于当地土着人的叫法,发音是“ai bi kao”,后来日本人将这个发音与汉字直接接轨,才变成了现在这种写法。日本的地名无一例外都是汉字,虽说我们都认识这些字,但意思和读音却大相迳庭。 我孙子市是一个只有十几万人口的小城市,但在日本,它的垃圾回收处理工作却很有名。2005年,我孙子市的废品再利用率达到了40%。在10万人以上的日本城市中,排名第一。我们的体验就从这个城市的一个普通居民家里开始。 因为收垃圾的时间是上午8点,所以我们赶早来到了千叶县我孙子市的一个居民的家中,这个家庭的户主叫佐佐木。因为知道我们要来拍摄,佐佐木先生还特别给我们准备了一份资料,这份资料显示了我孙子市的垃圾处理,而且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小区有多少人等等一些详细的资料。 从佐佐木先生提供的资料上我们了解到,我孙子市从1981年就开始实行垃圾的分类回收了。当初只是分为报纸、杂志、瓶、罐等7类,而如今则细到了17类,比如说瓶类还分为无色瓶、茶色瓶、其他瓶等等。佐佐木家的垃圾就根据这些分类被装到了不同的袋子里。佐佐木妻子指着一个箱子给我介绍说:这个箱子是放普通的生活垃圾用的,包括容器、塑料包装、盒子等。如果是瓶子,还要把瓶子和盖子分开。她又指着一个小袋说:这是放不燃垃圾用的,比如电灯泡、体温计、原子笔等等。佐佐木的妻子告诉我们,除了要将可燃和不可燃的东西分开以外,像一些可以回收的垃圾还得处理一下才能送走。比如说旧报纸要码放整齐并捆好,一些瓶瓶罐罐要清洗干净。而哪天回收哪类垃圾也得记清楚了。这些信息,当地有关部门会通过发放宣传册等方式提前通知大家。 那么平常生活垃圾是不是随时满了,就随时倒?佐佐木妻子说:不是每天都可以倒,是一周可以收集两次,我们这个地区是星期一和星期四。平时的生活垃圾就是比如说食品、剩饭、剩菜,这样的东西他们都埋在院子里面,让它发酵成为一种肥料。也可以把这些垃圾全部放在一个小塑胶袋里面,把它繫紧,然后再放到一个桶里。 生活垃圾一周回收两次,这已经算是比较频繁的了,而有些种类的垃圾,回收的周期就要更长些。像塑料的包装容器,一周收集一次。像瓶子、罐子这种东西是一个月收集两次。 上午八点钟,到了该送垃圾的时间了,佐佐木的妻子把这些分装好的垃圾都放到了自行车上,准备送到小区指定的垃圾点去。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会将垃圾放在各自小区指定的回收点里,再由相关部门统一来回收。我们注意到,因为消耗的数量有限,佐佐木的妻子是将一些瓶瓶罐罐放在一个袋子里拿来的,但是到了这以后,她又细心地将不同的瓶子放在了不同的回收袋里。 从垃圾处理看日本环保(3) 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佐佐木的女主人完成了一个垃圾分类,在这样一个小型的垃圾集中站里头,据资料显示,一共有17种垃圾,根据不同的类型,因此每一个家庭可只带了6种或者8种到这里来详细地分类。 我们在这个垃圾回收点附近观察了一会儿,发现每个人似乎都在遵守着同样一个规则。虽然只是个垃圾站,但这里却并不显得有多凌乱,更不会臭气熏天。 在这个垃圾回收点我们还看到,垃圾袋的上面都蒙上了一个网罩,以尽量保持这里的清洁,而收、放网罩等工作就是由当地的家庭来轮流负责的。比如说像佐佐木家,每年差不多能轮上三次。佐佐木说:一般我们是从前一天晚上就把这些东西准备好,大概8点半左右就准备好,因为有一些人很早就把垃圾拿过来,所以8点半钟左右把这些袋子、网子都摆好,最后当天垃圾收集车全部结束以后,再把这些东西收回去。 每天8点半之前,居民们会把垃圾投放到指定地点,在之后的一个多小时中,垃圾车会分别将不同种类的垃圾取走,并送到相关的地点去处理。在这天上午的9点到10点之间,我们就见到了十辆运送不同垃圾的垃圾车。不过,在拍摄的过程中,有一件事却引起了我们的好奇,有一位赶来送垃圾的女士,在这里转了一圈后,却又将带来的垃圾拿走了。这位日本居民告诉我们:因为这个罐子已经收集结束了,车都已经拉走了,没有了,所以我拿回去。因为我们都是有规定,比如这个社区要在这个地方,当然旁边有还来得及的地方,可以放的话,我可以向他们打一下招唿送去,但是基本上我们是要遵守自己的垃圾收集区,所以还是要拿回去。这一次没赶上,这些垃圾可能要在家里存放一到两个星期。 在我孙子市,垃圾分类已经实行了二十多年了,而这种做法并不是这个城市所特有的,在日本的有些城市,垃圾分类甚至已经达到了几十种。这种看似繁琐的做法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磨后以后,已经被绝大多数日本人所接受,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态度。 佐佐木说:自从开始这样分别收集垃圾以后,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有很大的改变,比如说注意尽少生产垃圾,同时还会尽量节省,不愿意浪费,环保意识也增加了。人们还会注意到,因为垃圾处理得好,城市里边比较干净。以前街道上比较脏,现在人们的清洁意识也提高了,所以经常有人义务地在这清扫。 有许多在日本的外国人感觉在日本生活最不适应的一个地方之一就是细緻的垃圾分类。外国人刚去到日本时,小区都会给他们发一本小册子。里面会详细地介绍如何将不同的垃圾分门别类。尽管如此,许多人在第一次扔垃圾的时候还是会弄错,可见垃圾分类的明细和条目之繁多。在日本个人环保的意识可谓是深入人心。 来日本之前,只听说过日本的垃圾分类做得好,脑子里能够想到的就是社区里有很多的分类垃圾箱,大家自觉把垃圾按要求倒入不同的垃圾箱而已。真没想到,日本的垃圾分类首先是从家庭内部开始的,垃圾送出门前有这么多道程序!这样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日本人把垃圾分类到了极致,同时也把垃圾再生利用做到了世界第一。正是靠这种来自民间的高度自觉的环保意识,才使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环保国家。 为我们开车的司机叫杨师傅,他来日本已经二十几年了,在我们採访拍摄中他一直不做评论,而在拍摄垃圾分类时,他顿发感慨:“你们中央电视台早应该来採访这件事情了!太应该拍了!这件事情中国哪怕能做到50%,环境就绝对不是现在的样子!” 第11页 看到他们如此认真、如此精心地进行垃圾分类,就明白了为什么日本这么干净,水为什么这么清澈,天为什么这么蓝…… 我们制作看日本节目,其实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看清楚自己。仅仅垃圾分类这一件事情,相比之下,每个日本家庭要比中国家庭多付出几十倍的家务劳动。照一照镜子,才知道自己什么地方长得不好看,才知道自己该往哪儿使劲。 从垃圾处理看日本环保(4) 对于一个号称“不产生废料垃圾的国家”来说,日本的公共环保又做得如何?一些我们身边经常会遇到的各种顽固的废料污染他们又是如何处理的呢?说到垃圾回收,不能不提到白色污染,也就是装食品的白色饭盒,我们来到日本东京的一个比较大的超市,在这个超市里头我们发现一个很特别的细节。在超市里买走用白色的塑料饭盒装着的东西后,使用完毕还要把这饭盒交回来。在超市里头有各种包装回收的措施,像装着牛奶的纸盒。有很多的消费者喝完牛奶之后,在下一次来买东西的时候,又把这盒带回来了。我们看到很多回收的白色饭盒已经被洗得相当干净,据当地人介绍,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就在我们拍摄的时候,正好遇到了一位来送回收饭盒的日本妇女。她说每次买完东西,下一次来都会把这饭盒拿回来。她说这样做是为了给我自己孩子们留下很漂亮、很干净的自然环境,自己做不了很大的事,就从这样小事做起。 有一个数字,这个超市在整个一月份的时候回收了牛奶纸带的36公斤,塑料瓶子回收了25公斤,白色饭盒回收了15公斤,要知道白色饭盒非常轻,整个一月份回收了5538个,2月份是5885个,3月份还没有统计出来。 在日本不仅是我们拍摄的这个超市有回收饭盒的做法,许多其他的大型超市都为居民设有这样的回收箱。但是据说这个想法最早并不是由生产饭盒的企业提出来的,而是由日本的消费者提出来的。超市负责人说:在日本,每年要加工很多很多这种包装用的材料,从消费者来讲,把它作为一个垃圾扔掉,它只是一个垃圾,但是回收的话,它能作为资源。由于环保意识的提高,消费者认为这些包装材料应该回收,作为资源再利用。所以他们推动国家,或者地方政府,或者是这些有关联的企业形成了这样一个气氛,然后促使商家设置了这样的回收箱。 回收要求用过的饭盒都要洗干净再放回来。如果回收的餐具比较脏,只能作为垃圾烧掉。对这些要求,消费者是给予了理解和支持,都很配合,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 对于企业来说是否愿意进行饭盒回收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跟随回收车来到了位于东京附近的茨城县,这里有一家目前规模比较大的饭盒加工工厂。 饭盒工厂负责人说:日本原来没有这种一次性饭盒的东西,都用瓶子、罐子。塑料饭盒是现代社会生产出来的。因为它很轻,很占地方,会造成很多的污染,很多消费者抵制使用这种材料。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大概消费量要降低10%,这样就会有几家工厂破产。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自己的企业的长期生存,必须去做这件事,所以我们开始回收饭盒。我们回收后,得到了大家的贊同,对环境好了,对企业也好了,另外几家企业也开始跟我们学,也开始回收饭盒。 最开始是制造饭盒的企业出于对自身存亡的担忧开始回收饭盒,企业间的竞争又令更多的企业开始投身参与饭盒回收工作。最后形成消费者,企业,环境间的良性循环。工厂负责人告诉我们,其实生产一个回收饭盒的成本要比生产一个新饭盒的成本还要高。但是日本政府并没有对饭盒回收有硬性地规定和要求。全都是企业在自主地做这件事情。 现在日本一共有40个生产饭盒的工厂,其中8家工厂既生产饭盒,又回收饭盒。而这8家的生产量,占到日本总饭盒生产量的90%。但实际上的回收率跟理想目标还有一定差距。饭盒工作负责人说:十家中会有三家人会做到这一点,把饭盒清洗以后送回来。这十家人有一家每天洗得干干净净送回去,有两家是有时候洗有时候不洗,我们现在要做到,生产100个饭盒,要回收回来最起码30个,这是我们的目标。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了解到这个工作的意义。工厂里还设立了教室让日本居民来参观和感受饭盒再生产过程。 目前在日本,大概5个饭盒里就有一个是环保饭盒。这些使用过的饭盒经过循环处理,非但没有变成“白色污染”,而且还能重新流通到超市被人们再次利用。 从垃圾处理看日本环保(5) 进了这个超市,就会发现回收再利用是以另外的一种方式展现的。塑料瓶经过新的工业化的流程之后,已经变成这个超市里工作人员系的围裙。饭盒再利用不是洗干净、高温消毒再使用,而是经过重新加工和新材料合成制成了新的饭盒。装牛奶的盒子最后变成了纸,价钱似乎比旁边不是再生利用的好像稍微便宜一点,而且打上了超市的名字,变成了这个超市的特色商品。 在日本循环再利用的观念深入人心,不仅生活用品要回收再利用,对于令人头疼的电子垃圾也不例外。为了保护环境,努力实现循环型经济社会,2001年4月,日本正式实施了《家用电器回收法》。这部法律不仅规定企业对生产的产品承担回收义务,而且要求消费者在购买家电产品时的价格里也包含这种产品的再循环费用。 坐落在日本兵库县的一个大型电器回收利用技术中心,每月处理废旧家电10万台,主要是粉碎、分离和回收可再利用的原材料资源。废旧家电里的很多原材料都是在这里被循环再利用的。当初这家家电处理中心在盈利上并不被看好,但在今天国际市场家电原材料不断上涨的时候,回收回来的铜铝锌的卖价都比预想的要高,从而给企业带来了切实的利益。 这家工厂为了让市民更好地理解废旧家电再循环利用的工作,特意开放了厂区。每年这里都要接待日本各地几万人次的普通民众来参观。 今天的日本像这样家电循环利用中心和循环工厂已经达到了四十多家,人们形象地把它们叫作“吃家电”的工厂。松下电器的环境部部长大鹤先生给我们介绍:现在松下电器从一般的家庭中回收已经过了使用年限的电视机,然后经过一些处理做成别的商品再推向市场。  废品回收再利用能减少对能源的消耗,但如果生产出来的产品本身就环保的话,就更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了。如今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纷纷研发各种绿色节能产品。在日本知名企业松下公司一个环保产品展厅,松下电器的环境部部长大鹤先生给我们介绍了一些已经投入到市场的绿色产品。大气污染、水质污染损坏了很多人的健康,日本也有过这样悲惨的经歷。企业的发展必须与环保同行,这是时代对国家和企业提出的要求。 看到垃圾处理厂里烟囱里面飘出的烟,可能会想这样一个问题,烟会飘向何方?其实完全不能确定,它要根据风向的不同,去选择它的走向。说到环境问题,不能说它只属于哪一个国家。现在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且互相影响,不管是日本、中国、韩国,还是其他国家,共同把环境治理好,每一个人都会成为真正的受益者。 第12页 道顿堀:走进天下厨房(1) 採访之前,我们的午饭是由小凌带路,去寻找一家当地很有名的九州拉面馆,名叫“一风塘”。这家拉面馆店面不大,但名气很大,中午许多上班族都来就餐,还要排队等候。拉面味道确实很棒,让人意犹未尽。随后,我们又到了大坂着名的饮食一条街——道顿堀。体验了当地各种着名的美食,如乌龙面、河豚火锅、迴转寿司、章鱼丸子……在日本有这样的说法,吃在大坂。不对,这不是标准的日本说法,日本人是直接称大坂为“天下厨房”。听听,天下厨房,好吃的都在这里。 为了更好地解读日本美食,我们请来在nhk电视台做了三年的美食节目的三木小姐做陪同。 三木小姐首先把我们带到了大坂最有名的一个叫“今井”的乌龙面饭店。三木小姐说,乌龙面是大坂人最喜爱的一种食品。 日本的乌龙面是一种粗面条,一般是用小麦加工制作,咬起来感觉很有韧劲儿。通常,乌龙面的汤色比较清淡,透明得几乎可以看见碗底。乌龙面的汤追求原汁原味,而煮面条先放什么,后放什么也是很有讲究的。煮好的乌龙面上放葱花和豆腐皮,再浇上汤,就算作成了。厨师说:乌龙面的奥妙在于豆腐皮,一般做豆腐片要花了三个小时。 三木女士说,乌龙面是源自中国的。很早以前,在中国有种面条叫做“乌龙面”,后来这种面条传到了日本,就逐渐变成现在的乌东面了。大坂人或者日本人把乌龙面作为一日三餐,特别是夜宵来吃,甚至有些人顿顿都吃。在三木小姐家,每隔三四天就会吃一次乌东面。 如果说乌龙面是日本人的家常便饭,那么“刺身”可以说是日本的国菜。刺身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生鱼片。它把不同种类的新鲜的鱼或贝类的肉,按照特有的刀法切成片。吃的时候时搭配酱油和芥末作为调料。可以说“刺身”是日本饮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在日本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刺身,吃这种生鱼片是要冒着一定的危险的,但是在日本却非常受欢迎。它就是河豚料理。河豚是有毒的,在日本做河豚的厨师是需要执照持证上岗的。料理河豚的厨师必需经过严格的考试,考试合格后发给执照,方能营业。据说这就是大坂人想出来的可以安全吃河豚的方法。所以绝对不用担心安全问题。河豚好吃,但价格不菲。一个人要一万日元。折合人民币大约是六百到七百之间。厨师介绍,料理河豚和料理其它鱼类不同。河豚的肉要切得很薄,透过鱼片可以看见盘子里鲜艷的图案。 日本的饮食是很在意仪式感的,不光在于味道,也在于食物的美、摆放,甚至切的薄要用底下有颜色的盘子衬出来。三木小姐说:日本料理注重发挥食材本身的味道,如吃鱼就要吃它本身最天然的味道,不会在烹饪上花很复杂的心思。所以只是很简单的煮一下,然后蘸作料吃。生鱼片也是这样的,生着蘸酱油吃。这就是日本最精髓、最原始的烹饪方法。 日本的陆地被海洋环绕,周围都是水,所以作为一个外来人来观察,日本人跟鱼的感情好像非常非常深厚。 在日本料理中与生鱼片平分秋色的另一个主角就是寿司。据说早在公元十世纪初,日本文献中曾有过关于寿司的记载,当时的寿司指的是用发酵的方法来保存鱼。就是把鱼肉抹上盐,用重物压紧,使之自然发酵,当鱼肉产生酸味后,即可食用。后来,就有人把用醋腌制过的米饭加上海鲜一起做成饭糰,据说这就是现代寿司的原型。 三木女士把我们带到了一家“迴转寿司”店。这是一家自助餐厅,女性的价格是每人1260日元,男性是1575日元。折合人民币大约是100多块钱。时间没有限制随便吃,就看你的度量有多大了。说起迴转寿司,可得告诉大家,是大坂人发明的。大坂人为什么发明这个迴转寿司呢?三木女士说:一般吃寿司的时候,都是厨师把寿司做好了,然后一个一个放在小碟子上面。传统的做法既费人力,也费物力,所以寿司价格就会变高。为了让更多的人都能品尝到寿司,所以就要降低它的成本。所以考虑能不能让大家自由的拿取寿司,也就是所谓的自动式,于是就发明了让寿司动起来这种方式。 道顿堀:走进天下厨房(2) 三木女士告诉记者,目前在日本比较常见的寿司有200多种,在一般的寿司店里通常就能够吃到50种左右。在日本的家庭中,传统节日是一定会做寿司的。特别是每年的三月三日是日本的女儿节,在这一天,日本妇女会制作很漂亮的寿司来庆祝节日。 其它的食品,比如面条中国有,河豚鱼中国也有,但是寿司中国没有,其它国家也都没有,为什么日本会有寿司?三木女士说:日本人有很多让鱼保鲜不腐烂的方法,说到寿司其实也是一种用醋来保鲜的理念,这样用醋拌上米饭,再把鱼放在上面,既可以去腥,也可以起到一种保险的效果。 在我们即将离开这个迴转寿司店的时候,恐怕最强烈的感受就是,不管是听动感音乐的年轻人还是服务员,还是走进殿堂的新人,你都会感觉作为寿司这种传统的食品,为了年轻人悄悄的发生了很多的改变,不管是在价格还是方式上,这样的话寿司就突然好象显得更年轻了一点,也许对于我们很多的传统食品来说,也得悄悄的往前走一走。 道顿堀这个地方在二战之前,一直是当地民间戏剧的汇聚地,有许多的小戏馆现在已经被风味餐馆取代了。这一带古色古香、老巷子一条条又干净又迷人,小酒馆一家家鳞次栉比……晚上我们吃了当地很有名的烤牛肉,神户牛肉可是享誉世界啊,口感和味道好的出奇,价格也高得出奇,我们吃得只是牛肉套餐,比较便宜的一种,每人还花了2100日元,相当于150元人民币。在日本,自古以来大坂被称为“讲究吃的城市”,以食品的丰富多样而闻名。这不仅因为大坂的地理环境临山傍海、丰富的自然资源唾手可得,同时,通过风平浪静的濑户内海,船只可以很便利地运来外地的物产。 晚上又赶了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到了日本古都——京都市,下榻在离新干线很近的一家不错的酒店——新都饭店。大家觉得好不容易来到京都住一夜,就这么入睡很不妥,于是我们4位男士又出了酒店,在附近夜游了一圈!尽管大街上行人已经很少,也分不清在什么位置,顺着马路一直走下去!看到了一座很大的庙宇,走近一看还是一座被联合国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文物遗址,名叫护国寺,始建于公元800多年,重建于1630年前后,将近有四百年的歷史了……我们还对路边的自动售香菸机很有兴趣,特别是还卖北京的中南海牌香菸,于是大家凑零钱买了一包。还转到了一个神社里面,有许多故者的灵位……转了一大圈,其实就是想对京都留下一丝印象而已。这座无数次听说过的日本古城,我们无缘细细欣赏她就要离开她了。做新闻常常这样,这也算一种遗憾。 村上龙:我只为少数人写作(1) 第13页 按照工作计划,我们要乘坐新干线从京都赶往东京採访的是日本作家村上龙先生。 日本东京的新宿区,是一个时尚和潮流聚集的地区。按理说,这个地方很难跟“作家”两个字联繫在一起。但是今天採访的日本着名的作家——村上龙,恰恰就把採访的地点约在了这里。村上龙今年55岁,日本小说家、电影导演。1952年2月生于长崎县佐世保市,1972年就读于武藏野美术大学。1976年的时候出版了一本小说叫《近似无限透明的蓝》,引起了巨大轰动,被视为日本文学进入亚文化的开端,获第75届芥川奖,销量高达几百万册,是1976年最畅销的书之一。此后又出版了随笔集《所有的男人都是消耗品》、《恋爱永远是未知的》等一系列作品。2004年村上龙忽然离开熟悉的写作领域,推出了一本被称为“全新概念投资与人生的教科书”——《到山上挣钱去:投资铁律11条》这样一本非常专业的关于投资的图书。该书藉助对日本经典的11个寓言故事新编,阐说投资的11条铁律。这本书不仅内容新奇有趣,而且漫画和版式都个性十足,好看又好玩,出版不到两个月即一版再版,30万册转眼告罄。他也成为了日本国民心目当中两个着名的村上作家:一个是村上春树,一个就是村上龙。他不只把兴趣投入到文字里,他还爱好财经、美食、上电视、拍电影、听音乐,我们想了解,在一个高速变化的时代,在日本如何当一个作家,或者是在一个作家的眼中,这个高速变化的时代是什么样子的。 村上龙既是作家、电影编剧、导演,同时还是音乐人,还有经济学博士,他出的书有非常专业的经济方面的书,因此我们不知道该怎样称唿他更合适。作家?编剧导演?音乐人?还是经济学家? 对此村上龙认为:“其实把我称作什么无所谓,但是我活动的最中心还是写作。从1976年算起,一直到现在, 30多年。其实我不是特别喜欢写小说,因为要写小说的话,必须精力特别集中。虽然我并不觉得这是一件痛苦的事,但是也很辛苦,所以说我并不是很喜欢,但也谈不上是厌倦。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无论我怎么写,大多数人不能够理解我,所以我才坚持写下去。” 一个作家写作的动力竟然是大多数人不能理解自己,让我们感到很奇怪,使我们不禁又要问他作家是否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村上龙坦言:“我没有过多的去考虑要改变这个世界,或者让它变得更好,即使我有这种想法,我也不会去想改变整个社会。在近代化或者经济高度增长的时候,国家的整体是有一个希望,当这个希望达成以后,这个国家的希望就没有了。像现代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正因为他们有一个国家的希望,所以人们才能够团结一致。当一个国家富裕起来的时候,这种国家的希望就没有了。但是,孩子们是需要有自己的希望的,当个人有自己的希望的时候,他才能够生活得有意义。我想通过我的小说向人们表达这些意思,但这并不是很容易就能够做到的。” 村上龙先生曾经藉助他书中的主人公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个国家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希望。表达了对经歷了近代化和经济高速增长之后的日本社会中,自杀现象增多、生活没有目标等深层次问题的忧思。因此一个作家不仅是辛苦的而且是痛苦的。 “一个作家经常要看到别人的痛苦,甚至去看到一个社会的痛苦。”这个痛苦还表现为有时不被人理解。 “我觉得是由于我这个人比较讨厌‘大多数’这个词,我是比较喜欢少数的,哪怕真理在大多数人手上,我也是比较偏向于少数群体,这可能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性格。我觉得文学作品是为了一少部分人,为了那些被社会所遗弃的弱者所创作的。我觉得一个文学家或者是小说家的立场,应该站在少部分人一边。” 因为快到吃饭的时间了,我们认为应该谈谈中国的吃,便问村上先生去广州会不会对吃的印象特别深? 村上龙:我只为少数人写作(2) “我对广州感到非常的吃惊。以前我听说过有一种说法叫吃在广州,我觉得广州应该有很多的美食,但实际上不是这样。原来认为,你到了广州就应该明白吃的文化,但是我头一次看到一个城市能够为吃这件事付出这么大的精力。” “说到中国,我第一次去中国是去的上海,上海给我的印象非常的强烈,那里与我小时候从课本当中学到的东西是完全不同的。当然,上海也许并不能代表整个中国,但是当时我还是很吃惊。我的妻子学习中文,也练太极拳,一开始是她带着我去上海的。我的妻子她也很喜欢喝普洱茶,我们也去昆明买了普洱茶,我们也很喜欢中药,上海那里有一个批发中药的地方,所以我们经常到那里去。至于印象最深的,我觉得是即使对面是红灯,人们也会过马路,感到很不可思议。” 栗原小卷:与表演艺术的一世姻缘(1) 一个下午,我们採访了中国人非常熟悉的电影演员栗原小卷。 35岁以上的中国影迷会非常熟悉她的名字,20世纪在七八十年代《望乡》和《生死恋》这两部电影让栗原小捲成为中国妇幼皆知的一张面孔。 当我们面对栗原小卷时突然觉得自己这是在日本吗?仿佛是在採访一个特别熟悉的中国的演员一样。我们不知道她会不会也有这样的感觉,也像在国内一样。 1978年的秋天,日本电影《望乡》在中国上映。故事讲述的是女学者三谷圭子为研究卖身海外的日本妓女的歷史,与当年的南洋姐阿崎婆相遇。圭子的真诚打动了阿崎婆,这位孤苦无依的老人,向她道出了自己半个多世纪的屈辱遭遇。影片中女学者三谷圭子的扮演者就是栗原小卷。她青春靓丽的形象,温婉高雅的举止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当年这部电影在中国上映时引起巨大轰动,栗原小卷也因此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1979年栗原小卷应邀来到中国,受到了影迷们的热情欢迎。1979年由栗原小卷主演的电影《生死恋》在中国上映后立即风靡全国,掀起了一股“栗原小卷热”,她成为了那个时代人们心目中的偶像。将近30年过去了,有的人仍然能背出这部影片中的经典对白,有的人至今还珍藏着当年的电影海报。 “最初的时候,我没有去特别关注它。后来人们跟我说这两部电影在中国已经取得了那么大的成功我才知道。特别是巴金老师以及谢晋导演看了《望乡》以后,他们说能够从这部电影当中看到日本人的善良之处。到现在为止这句话对我来说都很重要,给了我很多的勇气。所以那次中国之行让我感到非常高兴。我在《望乡》这部电影中所饰演的是一位研究女性史的作家,她将一些已经被忘却的记忆展示在她的作品中,她以一种温和的口吻向世人讲述,在亚洲以及日本有很多人因为战争受到了伤害。我想中国的人们都感受到了这部作品的内涵。” “我觉得电影是一种非常好的艺术形式,它能够跨越国境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能够分享感动,产生共鸣,是一种非常伟大的艺术。在我刚开始拍摄电影的时候,我没有想到它能够带给我这么多的感动,我觉得我能参与拍摄,《望乡》这部作品,我是非常幸福的。我觉得电影应该可以分为三种:艺术电影、反映社会题材的电影和娱乐电影。我能够参加《望乡》与《生死恋》这两部电影的演出,我想对摄制组的同仁们表示感谢。” 第14页 栗原小卷1945年出生于日本东京,6岁开始学跳芭蕾舞,那时她最大的梦想是做一名芭蕾舞演员。18岁时栗原小卷由东京芭蕾舞学校毕业,同年进入“俳优座”演员培训所学习话剧。从20世纪70年代起,栗原小卷拍摄了《生死恋》、《忍川》、《望乡》、《莫斯科之恋》和《乡村教师》等多部颇具影响力的作品,使她成为日本70年代青春文学电影的明星。然而就在电影给她带来巨大荣耀之时,栗原小卷突然离开银幕回到舞台,开始出演话剧。她主演的《麦克白斯》曾赴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地演出,获得成功。 20来年栗原小卷经常活跃在话剧舞台上,许多人都知道,话剧也许从收入来说不是特别的高,而且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对此她说:“其实我是学话剧出身的,对我来说话剧是老本行,从出道以来我一直都在演话剧。但是我也演了很多电影和电视剧的作品,中国人很多也是通过我的电影作品认识了我,我想可能因为这些,很多人只认为我是个电影演员,中日文化交流协会的创始者之中,有一位是我的老师,我与老师当初也一起演出了很多话剧作品,俄罗斯的屠格涅夫,以及英国着名的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使我在话剧方面的演技有了很大的提高,那个时期话剧在人们当中也比较受欢迎,演出话剧能够在同一个空间中与观众产生共鸣,这也给了我很多的感触。” 年过花甲的栗原小卷至今未婚,为了演艺事业她放弃了家庭。没有作过妻子和母亲多少有些遗憾,但栗原小卷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她说:“我的爱人就是工作。好多的中国的朋友都知道,我因为要从事表演而选择了单身,如果我组织一个家庭,我相信我能够做一个好的妻子,成为一个温柔的母亲。但是,像现在这样与中国的朋友进行交流活动,演好的作品与影迷们分享感动,为这个社会做一些微薄的贡献,我也非常喜欢这样的生活。所以要让我做出一个选择是很难的。” 栗原小卷:与表演艺术的一世姻缘(2) 可能很多人也会这样觉得,如果栗原小卷要当初选择了家庭,可能只属于一个家庭,但是现在她没有选择家庭,而是选择了表演,属于了更多的家庭,因为大家都在看她的表演,这是一种很特别的感受。 “度过了几十年这种不管是电影、电视还是尤其舞台上的表演生涯,我能够饰演各种各样女性的人生,能够让我体验不同的经歷,这在平常生活当中是体验不到的。但是做演员,我能体验到这些。这就是舞台表演为什么如此吸引我的原因。” “一个好的导演,能够让演员们发挥出自己的真正实力,并且通过演员自己去观察、读书,通过丰富自己的阅歷,创造出一个好的角色。” 从1979年开始栗原小卷先后20次来到中国,与很多中国演艺界人士结下了不解之缘。1979年在北京举行的日本电影周开幕式上,赵丹把她介绍给了中国观众。1991年栗原小卷接受谢晋导演的邀请在中日合拍的电影《清凉寺钟声》里,塑造了一位老妇人形象,濮存昕饰演她失散多年的儿子。在中国的很多报导里,她的名字,跟中国的一些电影人的名字连在一起,像赵丹、黄宗英、谢晋等。包括她在办影展的时候,濮存昕仍会给她发来贺词。 “我第一次去中国的时候,巴金、赵丹老师等人都对我非常好。我也认识了很多人,像黄宗英导演以及普存昕等演员,对我来说,他们都像是家人一样的朋友,他们来日本的时候,或者是我去中国的时候,我们都会见面, 2002年举办电影展的时候,谢晋导演还从洛杉矶赶回来见我。赵丹给我画的画现在我还挂在家里。” “以前我就对中国的悠久歷史以及文化艺术非常尊敬,但是我和中国真正开始进行交流,还是这两部电影《望乡》和《生死恋》给了我这样一个契机。由于这两部电影在中国受到欢迎,我去中国的时候,人们也都非常热烈地欢迎我。我非常感谢他们。这也是促使我做这些事情的一个原因。在此之后,我还有幸参与拍摄过一些中日合作的电视剧,舞台剧等等。就像你们说的,我和中国之间的这种缘分,最初可能是一个意外。这个意外就成了我,甚至改变了我,因为之后的那么长的时间,我越来越多的去做很多跟中国和日本有关的事情。” 多年来栗原小卷一直从事中日两国友好交流活动,担任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常任理事职务。2002年4月,“粟原小卷电影作品展”在北京举行,放映了6部栗原小卷的代表作品,这是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在中国举办“日本年”正式开幕后的第一项文化交流活动。 栗原小卷在中国举办过作品的展映会,其中有很多都是最具代表性的。但是应她的要求,后来又把她跟中国导演谢晋合作的《清凉寺钟声》排进去了。当时很多的中国导演都很惊讶,说这并不一定是她的代表作。 “谢晋导演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导演,我非常感谢他能够让我出演他的作品,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作品。在演这部作品的时候我有三个感触:第一个就是能够出演谢晋导演作品的喜悦;另外一个就是中国与日本之间心与心的交流,对于电影中所倡导的和平主题,我感到非常尊敬并且能够产生共鸣;第三点就是电影作品中表现的是一个日本的孤儿被一个中国的家庭以及社会培养长大的故事。对此我表示感谢。” “去年是中日文化交流协会成立50周年,我们也举办了很多活动。中国的人们也非常热心地帮助我们。在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的时候也是这样。我想在35周年的时候也会有很多的活动。为了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哪怕只是微薄之力,我也会去努力做的。” 感受动漫神话(1) 介绍日本的动漫制作和产业,是我们的一集专题内容。日本的动漫产业已经在国民生产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就像当年日本电器、汽车占领世界市场一样,动漫也已经开始占据世界市场的大部分份额。这就是文化产业的力量,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深刻变化。中国虽然在这方面也大大落后,但有一点与以往不同,我们的起步时间跟世界是相同的,所以我们不至于会被丢下太远。 为什么日本人这么喜好动漫,这是一个让我非常纳闷,一直没有解答出来的问题。后来我们发现,可能是因为日本人在持续紧张的压力中,养成了一种习惯,就是拒绝特别累的思考,因为平常已经够累的了,而动漫是一个让人思考减少、愉悦增多、排解压力。 日本现在有430多家动漫制作公司,每周可生产动漫节目80多期。在出版物中40%的出版物是动漫作品。而每个月出版的漫画杂志则多达350种。目前,日本动漫产业的营业额已达到230万余日元,已经成为日本第三大产业。难怪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文章中都会说,日本已经由一个产品制造大国,变成了一个文化产业的输出大国。这一点,中国的很多父母和孩子都非常有感触。大家感触完了之后,内心的滋味如何是另外一回事了。但是,不管滋味如何,恐怕我们都要关注日本的动漫产业,关注它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 第15页 铁臂阿童木,对于日本的动漫产业的发展来说,是标志性的形象。1963年,日本的第一部在电视上连续播出的动画作品,就是铁臂阿童木,而它的创作者就是手冢治虫。我们有幸来到了手冢治虫的工作室。在工作室外的墙上,有这样一张宣传画,画上有这样几个字:“漫画原点”。的确,对于很多中国的朋友来说,我们似乎来到了铁臂阿童木的一个创作原点,更是日本动漫产业发展的一个原点。 创作出阿童木的手冢治虫先生的工作室,位于东京市崎玉县。这是一个看上去很不起眼的楼房,但脚底喷火的神气阿童木,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手冢治虫是日本的“动漫之父”,虽然早已去世,但至今在日本依然享有很高的声望,我们分别拍摄了他当年的工作室、画稿等。这幢大楼,现在依然叫手冢治虫工作室,许多优秀的漫画家,包括有来自中国的漫画家在这里工作,新的动漫作品依然一部部地创作出来。 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日本动画片《铁臂阿童木》,从此这个无所畏惧的阿童木便深入人心。阿童木是我们引进的第一部日本动漫作品,中国观众正是通过阿童木开始认识了日本的动漫。那么这个可爱的精灵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它的作者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答案就在这个普通的楼房里。 一走进这个带有纪念馆性质的工作室,铁臂阿童木的形象就迎面而来,哪儿都有。在这间不大的房子里,摆放着手冢治虫先生笔下的各种人物的模型,仿佛就进入了手冢治虫先生的漫画世界。铁臂阿童木的“父亲”手冢治虫先生从1951年的时候,开始在报纸上连载《铁臂阿童木》,1963年把它变成了电视版。变成电视版,就意味着产业这两个字成为一种可能。 手冢制片公司总经理同时也是日本动漫协会的理事长松谷孝征说首仲先生的工作室是按原样保存下来的。“这是以前手冢先生用来创作动画的桌子,是个透视台,灯光是从桌面底下向上打的。因为当时手冢先生是近视眼,所以说把桌子稍微抬高了一些。根据不同的创作漫画类型,手冢治虫先生在创作的时候,选择不同的桌子。” 松谷孝征说:手冢治虫先生是在医院去世的,他说最后一句话是:“拜託你,让我工作吧!”,还挣扎着想从病床上坐起来。可见他对工作的认真达到那样的程度。 阿童木的作者手冢治虫,1928年11月3日生于日本大坂,1945年进入大坂大学学习医学。后来在耐良县的医科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在大学期间,手冢治虫就非常喜欢画漫画。1951年,应一本杂志的邀请,手冢治虫先生创作出了以科学为话题的漫画《铁臂阿童木》,从此,手冢治虫弃医从画,开始走上职业漫画家的道路。继阿童木之后,他又先后创作出了《森林大地》、《阳光之树》、《火鸟》等一系列的作品。 感受动漫神话(2) 在手冢治虫之前,日本漫画只有一些单纯的儿童漫画,或者是政治漫画、讽刺漫画,而手冢治虫则开拓了更多的漫画领域,创作了各种各样的漫画。铁臂阿童木是日本30分钟电视动画的基础。此前,虽然日本也有很多人从事动漫的创作。在他之后,也出现了像宫崎骏那样有名的动漫导演,但是最初开拓了全新动漫领域的人物,还是手冢治虫。正因为有了他,日本动漫才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发展。因而他被称为“漫画之神”。 1989年,将漫画视作自己生命的手冢治虫因病去世。在近40年的绘画生涯中,他一共留下15万张漫画手稿。在他40年的工作生涯中,他起码一天要画10张。每天画10张,持续40年才有手冢先生最后的成就。 松谷孝征告诉我们,手冢先生在从事动画创作之余,有时候还上一些电视节目,或者去国外表演,进行国际交流。即便那样,他还坚持平均每天画10张漫画。 很多人去探寻日本动漫为什么发展起来的秘诀,总会去想很深很深的道理。我觉得第一个恐怕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秘诀就是,你是不是真的特别的投入,把动漫当作自己命一样去对待。 在手冢先生工作室的墙上,我们还发现挂着两张委任书。一个是铁臂阿童木所在的城市,也就是“新座”市的警署,委任铁臂阿童木当一天的署长的委任书。另一张是委任他当一天市长的。可见阿童木在当地的影响。 在手冢治虫先生的工作室,除了他曾经工作过的房间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被这里人称作“金库”的房间。 松谷孝征打开一扇像银行金库似的铁门说,这是个仓库,即便整座楼因为火灾都被烧掉,这里面也不会被破坏的。所以这里的“金库”是另一个“金”的意思,它这里不一定藏的是金子,这里存放的都是手冢先生很多珍贵的手稿。这里是一个创作的“金库”。 松谷孝征给我们拿出来《铁臂阿童木》的原稿说,这个是从52年开始连载的,距现在已经有55年了。我们非常小心地把它保护下来。对我们来说,这是宝贝一样的东西,光这一本估计得要几百万日元吧! 如今,在手冢治虫先生工作过的这个楼里,仍然有很多人在从事着漫画创作。在这个新的创作队伍中,我们意外地碰到了一个来自中国学习动慢创作的小伙子。我们问他你到这来之后,感触最深的是什么?他说,感觉这里完完全全是一个纯粹的创作的氛围。我问他,中国的动漫也要发展的话,你觉得最该借鑑的是什么?他说是“态度”。 现在日本漫画是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开始形成的,1950年到1970年的20年间,是日本漫画确立风格和技法的一个时代。此后的1970年到1980年,这10年是日本漫画发展的黄金10年。这期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漫画家和漫画作品。1980年以后,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脑技术的应用,日本真正进入了动漫时代,动漫也发展成了今天的一个文化产业。 从阿童木诞生到现在虽然已经过去50多年了,但它的商品开发却从没有停止。几十年来,各种阿童木的产品已经超过100种。松谷说,动画创作是一个非常花钱的行业。我们这里制作的动漫有很多都是亏损的,幸亏有了这些商品,才能弥补赤字。 动漫的商业开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而成功的商业开发,又促进了动漫事业的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日本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和输出国。目前全球播放的动漫作品中,有60%来自日本。 “以漫画为基础,诞生了电视动画,逐渐出现了个性鲜明的动画人物和结构紧凑的故事情节。正是因为这些,日本动漫获得了巨大成功。这种比较受欢迎的动漫都有一个个性鲜明的主人公,而围绕那些主人公,会开发出很多商品,这也就是‘商品化’。动漫的dvd、录像带的销售会起很大作用,不过那些周边商品以及游戏的开发也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 感受动漫神话(3) 如果说阿童木是一个里程碑,永远矗立在了日本动漫史了的话,那另一个为我们所熟知的日本动漫作品《机器猫》,则可以说是日本动漫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一个代言。 第16页 《机器猫》诞生于1970年,1991年引进我国后,这个憨态可掬,神通广大的蓝色精灵,很快得到的中国观众的喜爱。在机器猫身上所反应出来的日本动漫的变化,首先可以从它的名字说起,这个蓝色的小猫诞生时的名字叫机器猫,后来又改为叮噹猫,现在它的新名字叫多啦a梦。 多啦a梦的工作室,位于东京市涩谷附近的一个繁华地段。这是一座非常高的大楼,有三十多层,我们直达第二十八层,这里是“藤子不二雄动画公司”的一小部分,是公司的行政总部。一走进这里,立刻感受到了无尽的快乐,无数个我们熟悉和喜爱的动漫形象扑面而来,机器猫、野比、大熊……让人太兴奋了。今天在中国,从七八岁的幼儿到三四十岁的成年人,很多人会感到这些形象无比亲切!向我们介绍多啦a梦工作室的,是藤子先生生前的经纪人依藤善章。他现在是藤子制片公司的董事。依藤善章带我们来到了一个柜子前。拉开柜门,我们发现上面密密麻麻贴满了相片。依藤善章说,这些是这么多年来多啦a梦创作者、工作人员的照片,还有给我们提供各种协助、帮助的一些人的照片,我把他们的照片放在这里,就是想提示我们自己正是受这些人的协助和支撑我们才有今天。他说“白先生的照片我也会放在这里。” 从37年前多啦a梦的诞生到现在,多啦a梦先后经歷了由漫画到动漫,再到电影的歷程。可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啦a梦也在不断地变化着。我问依藤善章先生,怎么保持在形象不变的同时,永远能有新的内容去吸引现在的孩子?依藤善章说:藤子先生画了有45卷漫画,以这个为基础,选择一些精华,然后也引进新时代的一些因素,将其扩大,形成明年的电影。例如,有的情节是以魔术为主题,有的以学习为主题,有的以教育为主题。 正是有了这种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行的变化,多啦a梦始终受到人们的喜爱。现在的多啦a梦的创作者,是10个平均年龄3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已经接过了藤子先生的画笔。藤子先生离开了,但他的多啦a梦却一直和我们在一起。而根据藤子先生45卷漫画改编的电视动画片,现在已经2000多集了。 我们明白不变的东西是什么,但是一定会有变的东西,因为只有变的东西,它才可能持续37年,或者到100年,那变的东西是什么?依藤善章说:确实是根据不同的时代,社会的变化,会採纳孩子们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还有它的音乐、表现方式,例如说现在很多动漫公司都採用电脑编辑。 经过多年积累,现在的多啦a梦的商业开发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漫画公司、商业公司,各司其职,完成作品的创作、推广、开发。 3月10日,多啦a梦的新电影《魔界大冒险》举行发布会。在这部多啦a梦最新的电影中,内容上不仅增加了现代流行的冒险因素,在推广上更是下足了工夫。 依藤善章说:“这样的工作我们已经持续了26年多了,不同的公司负责不同领域的工作。关联的制作商品的公司同时会考虑要生产商品去销售,他们分别在自己的领域里做自己的工作。” 台上由真人装扮的卡通人物和它们的配音演员依次登场,台下随着台上的变化情绪逐渐被调动起来,而在组织者的安排下,观众都带着统一的红色方巾,最后更是用不同的方步组成的一个机器猫的图案。这样热烈的场面,发布会当然是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阿童木、机器猫的创作发展之路也代表日本动慢产业发展之路,日本动漫创造产业奇蹟的一个最大的秘诀,也许就是那种创作者视漫画为生命的态度,正是在这种态度的感召下,日本的漫画才逐步走向了今天的繁荣。 接着我们又应邀参加了第六届东京国际动漫节,亲身感受到了日本动漫产业的庞大和先进,在偌大的展厅里,看到的几乎都是日本人的公司和产品。在中国,动漫产业、文化产业刚起步,而在日本,动漫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型产业了。我们也看到了一两家中国人办的展台,其中有中国很有名的“杭州动漫节”的展台,与日本的各个展台相比,那种差距恐怕不能用“很大”这个词儿的形容,只能说一个是成年人,一个是婴儿。我们尤其不喜欢杭州动漫节工作人员的态度,他们在展台墙上挂了一个中国的“皮影”模型,原本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联想,可他们却反覆跟参观者说:“这是日本动漫的爷爷”。让外国人听了一脸的茫然。这何必呢,那么想当爷爷啊?当了爷爷想证明什么?太没劲了。 感受动漫神话(4) 晚上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的孔公使设宴招待採访组的全体同仁,喝了茅台、花雕、红葡萄三种酒,晕。 今天是《岩松看日本》的首日播出,我们准备了将近3个月的大型报导,今天开始与全国观众见面了。因为採访组还在东京採访,国内播出的效果不得而知,倒是日本陪同我们的翻译邹大庆从&ldquotv大富”的节目中已经先睹为快,说很好看,特地来电话表示祝贺。 现在回想起制作这个系列节目所面对的种种压力和艰辛,似乎已经过去了。 细节决定品质(1) 到日本採访已经过去了半个月时间了,随着各种感性认识的加深,对日本的认识也在加深。从第一天到日本,感到好像还在中国的那种印象,到今天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日本其实是一个表面跟中国很相似,其实跟中国很不一样的国家。它的文化、它的国民精神、它的社会秩序等等。这一切,是从许多细节中表现出来的,也正是这些细节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成为我们认识日本的一种角度、一扇窗户。就说排队,在日本无论是2个人还是200个人,只要去做同一件事情,肯定都会规规矩矩地排起队,绝不会有人上前插队;乘上下滚轮电梯时,所有人肯定都会靠左边站立,留出右侧供他人行走,绝不会并排站立;交通拥堵时,看不到开车的人会抢道併线,或者按汽车喇叭;约定的採访,无论是政界要人社会名流,还是普通市民,肯定都会准时到达,从不会迟到……这些细节,很自然会使人觉得这是一个守秩序、守公德的国家。 还有许多偶遇的细节,也真实地体现出了日本的人际关系。有一天晚上,日本媒体综合研究所的吉野先生请我们採访组到东京最普通的平民温泉——“大江户”体验“日式温泉”。当晚,陪同我们的还有好几名吉野公司的雇员,其中有一位名叫前原的姑娘,可能泡温泉时间太长,加上又喝了些清酒,在女更衣室里她居然晕倒了。当时只有採访组的赵海燕和她在一起,正担心招架不住时,没想到更衣室里的所有顾客都跑上前来搀扶帮忙,送水递毛巾,并向赵海燕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你们之间能够语言交流吗?”“你知道她家的电话号码吗?”“需不需要帮助打电话求助?”“还能为你提供什么帮助?”当确认没有问题后,这些顾客才离开。海燕后来感慨道:原以为日本是一个现代化社会,人际关系都很冷漠,想不到一件突发的小事,体验到了日本社会人际关系的友善和纯朴。 第17页 同样是泡温泉,我还发现日本的温泉水特别的干净,无论室内室外的温泉池,水中都见不到一丝的杂质。原因其实也很简单,所有的顾客在下温泉池之前,都会自觉地先在淋浴处洗净全身,然后再进入温泉池里。在自己享受的时候,决不能给别人添麻烦。 国人也许会觉得这些细节微不足道,小事一桩,它们埋没在生活中并不光彩夺目。但是,如果把它们加在一起,汇总起来,它恐怕就不仅仅是细节了。 行走东京的大街上,我依然对城市的干净感慨不已。一方面也许是因为东京属海洋性气候,空气湿润,灰尘比较少。另一方面,我想主要是日本人非常注意环境保护,街上真是一尘不染,根本见不到一个菸头。尽管日本菸民不少,但凡在大街边上抽菸的人,自己都会备一个小小的可携式菸灰缸,将菸灰弹在里面,用完后合上再装进衣袋里。这种情形屡见不鲜。 在日本的银行里,我们又被一个小小的细节感动了一番。每进一家银行,里面都看不到高高的柜檯,摆在顾客面前的是一张张像办公桌似的平桌,店员和顾客可以面对面而坐,低声细语,用不着高声说话。引起我好奇的是,每一张桌子上都摆着一个长方形的盒子,或者挂着一个长形的布袋,里面又放着几个更小的盒子,分别标着40、50、60、70的数字。这些个盒子让我们揣测半天,它们是做什么用的?想知道又不好意思冒失去打开它。到了第二家、第三家银行,都见到了这种奇怪的盒子。最后记者还是忍不住了,趁店员转身取钱的功夫,迅速取出一个小盒子打开,哦,原来是老花镜!这是根据老年顾客视力和年龄的不同,分别提供的度数不同的老花镜。这种周到的人性化服务让我们心里一热。 有天晚上王毅大使请我们吃饭,从细节自然谈到了中日国民性对比,王大使说:“中国人有大局观,擅长宏观思维,从官员一直到退休工人、出租司机,都能谈论一番国际国内大事。但中国人没有讨论和琢磨小事情、小细节的习惯。这一点与日本人正好相反,日本人很少谈论宏观问题,他们的思想大部分都集中在把每一件具体事情做好、做精。” 细节决定品质(2) 我觉得王大使的国民性说法还是很有道理的,中国人自古读书就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天下”,中国人热衷于讨论甚至争论政治大事,这种情形无所不有。而日本人绝不会对宏观政治问题有这么高的兴趣,他们平时想的和说的大多是怎样做菜最好吃、怎样洗衣最节水、怎样用车最省钱、怎样干活最有效等等。中国人做事情常说的一句话“差不多就行了”,恐怕日本人是不敢说的,他们是差一点都不行。 原本他也是要接受我们的专访的,考虑到温家宝总理再过十多天就要访问日本,此事十分重大,需要全力以赴,集中精力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大使对难以接受採访表示歉意。我们非常理解王毅的想法,只好割爱。不过王大使表示,使馆会全力支持採访组在日本的採访,有困难尽管提。说实在的,这次来日本採访,使馆给我们提供的帮助很大,比如,安倍首相夫人的专访,早先是请日本外务省安排的,但迟迟得不到首相府的回覆。后来,王毅大使指示大使馆的二号人物孔公使亲自出面联繫,安倍夫人本人对中国一直很感兴趣,也喜欢中国文化,很快就有了回音。 最艰难的一次採访——滨崎步(1) 採访日本王后级女歌星滨崎步那天,日本崎玉风很大,人也很多,尤其是年轻人特别多。他们恐怕感受的不是大自然的风,而是流行之风。他们马上要赶去听日本的着名流行歌手滨崎步的演唱会,滨崎步是日本非常着名的歌手,对亚洲歌坛来说,也是一个赫赫有名的名字。之所以她的知名度这么高,她的歌迷这么多,不仅仅因为她的歌唱得好,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她用化妆和封面的造型,营造了一种时尚的感觉,让人追逐。在演唱会之后,我们也将对滨崎步进行专题採访。 滨崎步,日本着名歌手,1978年10月02日出生于日本福冈县,在她很小的时候就遭到父亲的离弃,和母亲相依为命。迫于生计,7岁的滨崎步就开始担任模特补贴家用,14岁时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只身前往东京谋生。1994年,16岁的滨崎步加入了以培养女性偶像而着称的“sun music”事务所,开始歌唱和演艺生涯。 1999年新年,滨崎步的首张个人专辑发行,全专辑的歌词的创作均由浜崎步本人担任,她亲自创作的歌词就像一面镜子,将她对生活、对自我的思考,毫无保留的呈现出来。当时正值日本经济低迷时期,滨崎步的歌词唱出了同龄人的心声,从而一炮走红。这一年,21岁的滨崎步就已经成为了一位集作词、作曲、演唱为一身的创作型歌手。迄今为止,她的每一张专辑销量都非常火爆,而她最新的专辑《secret》也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secret》是香港电影《伤城》国际版主题曲,它是由滨崎步亲自填词并演唱的。于是我们的话题就从她的新专辑《secret》开始谈起来 “secret这个单词就是秘密的意思,我认为谁都有秘密,我也有秘密,其他的人都也各种各样的秘密。我在这个专辑里的每一首曲子里面都隐藏了我个人的秘密。这是我设定的一个好像去解谜的感觉,并不是要暴露很多的秘密的意思。各种听众所具有的秘密,还有我具有的秘密,让他们结合起来去寻找它内部的东西,是这样一种意思。” 迄今为止,滨崎步已经举办过上百场演唱会,凭藉扎实的唱功、充满激情的现场表演和大胆的舞台创意,滨崎步征服了无数歌迷。她常说:舞台和现场才是和歌迷最好的交流方式。 那天的演唱会,滨崎步用尽全力来演出,四处奔跑,这应该对她的体力要求很大。演唱会上半场背景是非常华丽的,滨崎步穿着的衣服,包括化妆俨然一个女王。但是到了下半场的时候,突然换上了牛仔裤和t恤衫,仿佛又回到了小女孩的民谣的时代。 “为了保证体力我也经常去健身房,并且有专门的指导员。不然的话,大概不能够保持这样的体力。我的演唱会一般都是这样的一种形式,分两个半场。在上半场,我认为像是一个主场。这样的表演,一般半途不会有主角和观众打招唿,所以我的主场,没有和观众交流或者是讲话的安排,就是专注做唱歌。然后在后半部,再换一个形式,和观众贴近,和他们直接交流,这是我做演唱会的一种形式。因为我认为现场演唱,不是在现场直接就唱,而是一种表演。有人觉得,上半场的时候更像我,有的觉得下半场更像,我认为只要我站在舞台上,什么样的情况都是更像我,也都是我——滨崎步。” 在看那天音乐会的时候,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最感觉意外的是,在中间跟观众交流的时候,滨崎步在台上讨论的问题居然是谁会讲中国话,而且还问谁会讲广东话,谁会讲北京话。 “我日本的歌迷对我到国外去演出,是非常支持的。他们知道我到台北或者到上海去演出,所以也在学中国话,这一点我使知道的,并且我知道中国的歌迷也学日本话,我想这些歌迷有一个共同点,一个共鸣的地方,通过这个共鸣,双方理解对方的文化,或者是歷史,或者是语言,,能够互相进行交流。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我特意在那个场合问了这样的话题。” 第18页 “在那场演唱会上当全部演出结束了,我让大家安静下来,随即把话筒放在地上,然后慢慢离开。那种结尾的方式是我每次的演唱会都会有的。我认为下面的歌迷们是用自己亲切的声音来为我欢唿和支持。这个声音我能听到,但是我自己的声音总是通过麦克风来传达给他们。所以在结尾的时候,我是希望用自己真实的声音向他们表示感谢。所以我总是先把麦克风放下,对他们道谢然后再退场。我这次现场的演唱会其实以前也开过,只是以前参加的是我作为宾客去参加的,而这次从头到尾全部由我自己来设计,来组织。比如说从照明开始,到舞台有多少个台阶,以及服装等等,很多都是我自己所做的准备,所以这次现场演唱会和以前是完全不同的。” 最艰难的一次採访——滨崎步(2) 早在5年前,滨崎步就曾来到过中国,当时她作为歌手,参加了在2002年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的“中日友好30周年纪念大型演唱会”。 “我上一次在中国演出的时候,首先我感觉到中国的歌迷非常狂热,并且非常有活力,这一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记得当时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在去之前我感觉中国有很多的自行车,但是,实际到了中国以后发现并不是这样。特别是我所住的饭店的周围,自行车并不是很多,已经是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了。我想怎么和我的印象完全不一样呢?这一点我很吃惊,给我的印象非常深。” 成功之后的滨崎步非常关注时尚,据说她曾开卡车去购物,而且满载而归。有一次,她去国外购物的时候,一次买了70双鞋。现在的滨崎步一天几乎换3次衣服。作为偶像,她的这种张扬、另类的生活方式深受一些日本的年轻人的关注。她每一次的造型,每一次出现在身上的服装、彩绘指甲,甚至是简单的白t恤和牛仔裤,总是会在日本流行服饰界颳起一阵旋风。她在中国乃至亚洲都拥有众多的fans。作为偶像,她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日本社会的时尚潮流。她是东京流行的风向标。她独特的时尚装束时常在街头被人模仿。在非常注重服饰、仪表的日本人心目中,滨崎步渐渐成为时尚的代言人,她被称为“百变天后、流行教主”。 在中国有一本杂志,在发表关于亚洲时尚的时候,选择了滨崎步也作为封面,很多人知道,有的时候她会自己去设计一些服装,所以我很想了解她在歌唱的同时,如何和时尚走得比较靠近,这是否出于某种责任感。 “并不是出于责任感来做的,我也有一个值得信任的服装的团队,他们经常为我提供各种各样的服装,我有的时候按照他们给我提供方案来穿衣服,但是找不到想要穿的衣服的时候,我就提出自己的建议,然后请他们去做,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我自己喜欢什么样的状态,就去穿什么样的衣服,有的时候我的一些穿着,会被一些杂志刊登出来,我的歌迷就会去模仿。她们只是单纯把我作为一个参考,我是很高兴的。歌迷们通过模仿我的打扮,如果感觉到非常幸福、非常开心的话,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勉强自己去模仿的话,就不太好了。我认为他们还是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打扮,那样才会更幸福。” 说到时尚的杂志对年轻人的影响她说:“我以前是经常看一些杂志,或者是看一些电视,对其中的时尚,吸取好的地方做参考。但是最近完全不看这些杂志,也不看一些电影了,只靠自己的感性和灵感来决定。” 出众的形象,扎实的唱功和大胆的作为,使滨崎步在日本娱乐界独树一帜。她是日本拥有最多冠军单曲的女歌手,多次赢得了各种音乐和时尚奖项。有人说,正是滨崎步像个孩子一样我行我素的性格,迎合了日本经济泡沫时期年轻人情感依恋的特点,从而一步步成为天后级人物。滨崎步曾经跟日本媒体的记者对话的时候说过,说希望自己永远不要长大,一直是一个孩子。 “不想长成大人的想法,到现在都没有变。但是到现在我反而认为,我是不可能长大的,我觉得所谓大人、成年人,是一个需要妥协的人。但是这一点我是绝对做不到的,因为我想做的事情,即便它是很难实现,我也要硬把它做下去。另外日本人回答肯定和否定时很含煳不清,本来他是否定的意思,但回答却在肯定和否定之间,说得含含煳煳。但是对于我来说,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不是零就是百分之百。由于这样的性格,和别人发生摩擦的时候也会很多,特别是和大人之间。于是我觉得,原来自己还是一个孩子。但是我也没想过要改变现在的自己现在的状态。” 滨崎步不仅影响着日本的乐坛和时尚潮流,在一段时期内,她也是整个亚洲流行界的指向标,很多年轻人为她而疯狂。就在3月24号,滨崎步亚洲巡迴演唱会在台北上演,整个现场都被拥挤得水泄不通,而原定4月7号在香港演出的门票在三小时内全部被抢购一空。 最艰难的一次採访——滨崎步(3) 在中国也有很多滨崎步的歌迷,他们甚至成立了滨崎步联盟。虽然它不是一个正式的、带官方色彩的一个机构,但是它依然是一个很庞大的一个群体。 “我本来是不知道中国有这样的一个组织,最近通过我们的工作人员我才知道。我不知道联盟里面的成员大概有多少人数。我认为最好的交流是通过我的舞台来和他们进行交流,要真正了解滨崎步这样一个艺人的话,最好还是看我的演唱会,所以我非常希望能够举办更多的演唱会,通过舞台表演和他们进行交流。但是这次是第一次,不管是到台北到香港,还是到上海,这是在中国大陆第一次我的个人演唱会。我这次考虑要做一个事先调查,在亚洲各国、各个地方的歌迷到底喜欢什么歌曲。准备歌曲的时候,尽量选择这些地区的歌迷都能知道的歌曲,这样大家可以共同享受这个欢乐。我这次在日本还有两天的现场演唱会,但是,对于我这次的演唱会,例如说我们的工作人员,或者我们的成员,还有观众,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确实不愧为六年当中我们一个最好的精华汇集的。所以说,我的整个演唱会,从开始到结尾,每个情节的安排,都是有连贯性的,所以对我们这次的准备,周围的有关的一些人们,都给予很高的评价。” 从1994年开始,以偶像身份出道的滨崎步已经在日本乃至亚洲歌坛打拼了十几年,在当前这个造星运动轰轰烈烈、优质偶像层出不穷的娱乐圈里,可以说是一个奇蹟。滨崎步不仅在文化层面影响着整个亚洲,她所创造的经济价值也十分惊人。据统计,在2001年,滨崎步的唱片销量就占到了整个日本唱片工业的16%,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周边产品价值难以估量,甚至连经济学家都在研究这种所谓的“滨崎步现象”。 滨崎步坦言:“作为一个要站在流行舞台上的一个歌唱者,其实你会面对一种压力。因为每一次出场,观众都希望你带来新的东西。虽然有时候会很累,但是这也是一种乐趣。如果说没有压力,那不是真心话,但是对我来讲,这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我期待和高兴的事情。大概这就是我自己存在的意义。” 第19页 最后一个特别想问的就是,歌唱对于她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是生命,还是它是一种快乐,或仅仅使工作,还是其他的什么?她回答我说:“我认为音乐对我来说就是我的人生,音乐就等于人生。如果在我的人生当中没有了音乐,把音乐剥夺了的话,也许我就不知道该怎么生活下去了。” 採访滨崎步的过程,完全体现了一种商业化的过程,而且是一种极端功利的商业化。首先,在採访的前几天,滨崎步的公司就跟我们多次索要《东方时空》栏目的概要介绍、以往播出的节目磁带、白岩松的个人简歷等等,几乎是一天要一样东西,变着花样要,天天不重样儿。还要我们将这些东西一次次地送过去,供他们参考。这让我们很不理解,其实在网际网路时代,要了解《东方时空》栏目在中国的影响力、主持人的知名度、包括以往播出过的节目,上网自己一查什么都一目了然了,何必反覆地支使我们?当我们告诉他tv的网址,请他们上网核查一下时,他们竟会一口拒绝,要求我们必须送过去。真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样? 到了滨崎步公司指定的地点,约定的时间到了,採访的设备、灯光都布置好了,却迟迟不见滨崎步小姐露面,让我们採访组足足等了她半小时。 好不容易滨崎步来了,一旁的随从又反覆叮咛我们,不许拍滨崎步站着的画面、不许从她的背部拍摄、不许用照像机的闪光灯、不许採访这个那个问题…… 也许,他们这么做都是为了滨崎步的商业化包装,要把她当作日本的青年偶像介绍给中国观众。 附:本作品来自网际网路,本站不做任何负责,版权归原文作者!如侵权,请邮件联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