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战火:美洲近世的小国与战争》 第1页 [国际政治] 《百年战火:美洲近世的小国与战争(出书版)》作者:阎京生/刘怡【完结】 《百年战火》相关资料 内容简介 近代的南美洲并不是块安静的乐土,各国为了纷杂的利益战事不休。本书详细回顾了南美近百年的大小战事:阿根廷、巴西、智利三国旷日持久的海军竞赛;海地在多灾多难的岁月里飘摇成长;玻利维亚与巴拉圭引爆查科战争始末;智利海军如何在风雨中壮大起来;英国和阿根廷为何在福克兰群岛上兵戎相见…… 《百年战火》相关资料 《战争史研究》丛书简介 《战争史研究》丛书简介: 七年前,几个军事迷创办了《战争史研究》,七年后,它已经成为最权威、最有深度的民间军事杂志。它不光拥有一群忠实的读者,而且还成为中国时政、军事评论界人士最为推崇的必备工具书。 与其他各种军事类杂志不同,《战争史研究》培养出的并不是唯武器论的军迷,它走的是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而且是一条其他军事杂志无法模仿的道路。它的重点在“史”,态度是“研究”的——理性而不迂腐,冷静而不失激情,丰富的资料性,兼之以生动幽默的文笔,使之成为民间第一军事杂志。 在《战争史研究》里,你可以看到波兰是怎么一次又一次的被瓜分,重建,再被瓜分,再重建,是怎么一次次用无数人的牺牲铺出了现在能存于世界之上道路; 你可以看到一个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刺杀了奥匈皇储费迪南大公和夫人,不仅破坏了这个冲破重重家庭阻力才建立起来的家庭,更成为了几乎大半个世界几千万人死于非命的一战的导火索; 你可以看到蒙古这个我们身边的小国怎么在一次权力斗争的政治大清洗中就丧失自己将近1/8的人口; 你可以看到“巴尔干火药桶”之称的南斯拉夫是怎样不断在战争、屠杀、种族灭绝的腥风血雨中摸爬滚打了那么多年; 你可以看到“崖山之后,已无中国”,宋朝汉人两次亡国的痛苦; 甚至侵略者日本的侵略史也是在无数“和平派”官员的努力和下层军官们那沾满血的刀口下越走越远的歷史。 不胜枚举。 《战争史研究》可以说是给予了战争以深厚的人文关怀和深刻的社会思想,是军事、政治、社会、歷史的最好综合体,理性分析与客观纪实并重,视野开阔。 此次,《战争史研究》首次出版图书,不光将七年的精华尽数收集,而且加入了新的史料和图片,每册均附有一百多幅照片 《百年战火》相关资料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 国内军迷哪个不知《战争史研究》? 哪个不晓《战研》两位主编阎京生、刘怡大名? 民间第一军事杂志《战争史研究》七年倾力之作,军史发烧友必读 《百年战火》相关资料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阎京生、刘怡:多年来致力于梳理古今战争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因素,尤其是战争与人的关系,以丰富的资料性与生动幽默的笔法见长。二人出版的《战争史研究》杂志书系列,七年以来一直受到军事迷的广泛关注与好评,其编撰的思维跳出了传统的军事杂志的范畴,立足点高,涉猎面广,被誉为“民间第一军事杂志”、“论文级的军事杂志”。 《百年战火》相关资料 评论 网络热捧: 我最愿意向人推荐的书,在我看来《战争史研究》是一本以政论家/时评家身份混饭吃或行走江湖的人应当必备的工具书—— 魔鬼教官(《凤凰周刊》副主编黄章晋) 话说本人平日最爱看的杂志是《战争史研究》,从上大学以来几乎是期期必买,一直坚持到现在。《战争史研究》被誉为“论文级的军事杂志”,很多文章都是翻译自国外军事史文献,不仅内容翔实丰富,文字亦优美可读,完全达到了翻译文献所要求的“信、达、雅”—— 信号浪涌保护器 喜欢歷史、喜欢军事、喜欢战争背后的大国博弈—— 战国春秋 歷史看多了,对当今的很多事情看的更透彻了!就是老婆也是总说看着东西有什么用—— apachehst 文章有深度,而且从近代战争开始,不光是说战争了,更多的还有国家的发展和歷史,有些史料是第一次看到,所以很喜欢—— leven 因为战争史是可以从两个截然不同的方面来获得资料,进行比较客观的分析研究的—— 1701e 我喜欢红烧排骨,糖醋里嵴以及很多的美食,那是给鼻子、嘴巴和胃享受的。 我喜欢战研以及不多的杂志,是给眼睛和大脑享受的—— kyoukini 从小就喜欢歷史,再加上是个军迷,喜欢战争史就是顺理成章了—— cabrio 战研的过刊太抢手了,昨晚在孔夫子上还看见有人刚挂了一批,十元一本的杂志都翻了三四倍卖,今晚再一看,已被定了大半—— ttqqmm 《百年战火》相关资料 序(1) 百年战火——美洲近世的小国与战争 第2页 当我看到目前的各个国家互相作战时,我就仿佛看见了两个醉汉在一家瓷器店里用棍棒互相殴打。他们必须慢慢地治疗他们相互造成的创伤,然而还不止这些,因为事后他们还必须赔偿他们酿成的全部损失—— 休谟 战争与人—— 《战争史研究丛书》序 对战争事务稍有了解的人,都背得出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中的金句:“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延续。”倘若我们对照德文原着,就会发现这个说法并不确切。克劳塞维茨的本意是,战争是政治交往“混合以另一种手段”(miteinmischunganderermittel)的继续。它至少包含两层意旨:其一,战争这种存在与政治紧密相连,甚至可以说是最大的政治;其二,战争还包含超然于政治之外的“另一种手段”,它神秘莫测,深入人性的最底层,难于诉诸言说。 无人能确定人类第一场战争发端于何时。它早于农耕文明,早于部落社会,甚至早于“战争”这个概念本身。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西方传统中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伊利亚特》和第一部政治史《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都是关于战争问题的,而中国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中也有“兵家”一门。不朽的希腊人修昔底德还着重指出,战争是一种如此巨大的运动——一种力量和财富的顶峰在其中渐趋消耗殆尽的运动,它的对立面“和平”则是一种静止。 我们应当这样理解这种运动:当一场战争开始后,所有日常生活的规则、范畴、组织和秩序都会退场,由战争本身来充当至高无上的立法者。最惊人的勇气、最可贵的忠诚、最残忍的暴虐、最廉价的牺牲,都会在其中一一展现,并一次次地超越自身。当我们简单地把人视作理性的支配物、视作“文明”的代表者时,战争以最怪异的方式提醒道:还存在着差异如此之大的“另一种手段”,并且不受控制。也正是在这种不受控制的非常态中,我们重新获得对人之可能性的认识,并将其应用到作为“常态”的和平状态中。无怪乎托尔斯泰要以这样一组二元对立的概念作为他最伟大作品的标题——《战争与和平》。 《百年战火》相关资料 序(2) 与这种“可能”相对,我们也从战争中看到了人之“不可能”。精明的战略算计往往为突发的偶然状况所破坏,未来失败的阴影时时隐匿于当下胜利的荣耀中。“祸患积于忽微,智勇困于所溺”;而人们依旧不肯放弃驾驭它的努力。战争如同最宏大的希腊悲剧,在最激烈的碰撞中展现命运之无常,人之伟大与渺小。按照克劳塞维茨的说法,暴力-激情、不确定性-偶然性(“摩擦”)、政治目的-理性规划乃是三位一体的,它们共同构成战争之神的全貌。此时之人则有如亲见耶稣的罗马百夫长,于敬畏中油然嘆出:“我亦是权下之人。” 战争是这样一种“可能”与“不可能”的混合体,以至于我们不可能脱离它来理解人类生活的整体。相反,只有对战争事务进行广泛的研读,才能获致关于人类生活的完整知识。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从第一期《战争史研究》面世到现在,已然七年矣。七年前,国内民间军事刊物的开创人陈朴先生为战研厘定了办刊主旨与题材特色,即以歷史眼光与人文关怀为出发点,在关涉技术、战史、人物、战略等战争问题诸层次文章的撰述中,增进读者对军事和歷史研究的兴趣,尤其要杜绝简单化、片面化的“唯军事论”、“唯武器论”思维。有赖于网际网路技术的发展及海量新资讯的流通,特别是海内外民间军事爱好者依託电子社区展开的广泛交流讨论,《战争史研究》在赢得一批忠实读者的同时,自身的办刊质量也不断地再上台阶,跻身于国内有影响力的军事歷史类书刊之列。 虑及战争研究在西方史学界尤其是欧洲政治史研究领域的重要性,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战争史研究》也将相当一部分注意力放到世界范围内的战争与冲突歷史上。针对中国读者兴趣浓厚的近代中日关系及日本海军发展史,战研推出了“明治以来的日本与日本海军”系列连载,详尽地叙述旧日本海军的装备、战略、其与国家政治的关系及兴衰演化的全过程,反响热烈。而由战研首创的“近世的小国与战争”专题文章,围绕近两个世纪以来冲突多发的敏感国家与地区(如南斯拉夫、伊朗、以色列等),从军事视角检视这些地区的歷史变迁,纵论与之相关的内政、外交、经济、民族、宗教等诸种要素,在增进读者阅读趣味、开阔歷史眼界的同时,也使人推古及今,获致“穷存亡之际,通兴衰之变”的功效。 《百年战火》相关资料 序(3) 《战争史研究丛书》,精选《战争史研究》创刊七年来较有代表性的文章及专题,依内容的不同编为七卷:三种小国战争专题及《塞尔维亚的轮迴》是战研“近世的小国与战争”系列文章的精选,从巴尔干、波斯湾讲到东北亚、南美洲,其中“近世的泰国与战争”、“近世的海地与战争”等章节为国内首次刊载。《欧洲最危险的男人们》是近世欧洲几位传奇军人的传记,国内读者耳熟但未必能详的“阿拉伯的劳伦斯”、法国海军上将达尔朗等均列入其中。《被遗忘的较量》属于“歷史群像”系列,对纳粹黄金、原子弹发明、1944年华沙起义等军事史上极富传奇性但又疑窦重重的事件做了详尽的叙述和分析。《武神与将军》则是国内第一部专门的“二战”时期德国内部抵抗运动史。阅读过这一百余万字的选文后,相信读者会对歷史上的战争有一番全新的观感。 第3页 就我个人而言,《战争史研究》远不仅是一份刊物,更是一种感情。在它初生之时,我是它的读者,如同许多热心国防问题、贪婪地找寻一切相关书籍来阅读的年轻人一样,翘首期待着每一期杂志。也因为它在高三的艰难岁月中带来的慰藉,我报考大学时选择了国际政治系,以更多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对战争事务的关注。嗣后蒙前辈章骞先生引荐,得以拜会阎京生兄,开始为战研撰文,最初为撰稿人之一,而后为主笔、副主编。四五年间,参与了全部三十余册刊物中超过半数的编撰工作,得偿夙心往志。放翁云,纸上得来终觉浅,年轻时经歷过从爱者到任事者的渐变,体味过数年焚膏继晷撰稿的艰辛,感慨过歷史缪斯克利俄(clio)质朴而庄严的魅力,对世事与人生自会有不寻常的观感。 我们生活在广义的和平时代。上一次世界大战已是六十余年前的旧闻,发达的传媒则将伊拉克、巴勒斯坦、阿富汗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日常发生的一切包装为可资猎奇的肥皂剧。似乎和平本属天经地义,战争倒是不多见的病态。然而我们终究无法否认,当今世界的绝大部分国家是经由流血的独立造就的,同样由战争塑造的还有现存的国界及版图。在人类标榜“科学”与“理性”的时代来临后,战争的残酷性反而显得愈加突出,造成的破坏也更为恐怖。而尽管经歷了严重的经济衰退,最近六年国际军火贸易总额却仍在直线上升。人类陆续征服过天花、结核病与嵴髓灰质炎,但在可见的岁月里,我们仍必须适应在一个时时有战争的世界上生存——这便是阅读与思考战争的起因。 我不敢说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套小书足以使人“得到关于过去的正确知识,藉以预见未来”(《伯罗奔尼撒战争史》1.22)。它仅仅是一种助产术,旨在唤起关于正见的思索,以便让人更好地面对生活,面对作为持剑武士与和平召唤者双重角色的人类自身。在此,我愿以美国歷史学家塞缪尔·莫里森在14卷《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海战史》中的结语为本序作结: “如果说对日战争的胜利除却变更了国际均势外还有些别的内涵的话,那便是始自希腊的永恆价值与恆常道德的復归。这些信条常遭折损,当人们为生存拼杀时,往往对其视而不见。但人类终将復归于斯,且诚然復归于斯,以期安享造物主之伟大馈赠——生命、自由与追求幸福之权。” 刘怡 2010年春于西坝河 《百年战火》相关资料 目录 目录 草原绞肉机 南美洲的犀牛头 争夺出海口 年的武装冲突 扩军备战 战争爆发 年的战斗 软弱的国联 年的转折 战争的结束 附录:20世纪初的玻利维亚和巴拉圭 附录:巴拉圭的海军 附录:查科战争中的坦克 附录:查科战争若隐若现的幕后黑手 附录:查科战争中的战俘 草原绞肉机 南美洲的犀牛头(1) 南美查科战争始末 南美洲的犀牛头 在20世纪初,南美大陆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和阿根廷之间还有一块土地的归属没有确定,这就是查科地区。 查科地区位于美洲大陆南部的中心地带,东起巴拉圭河和巴拉那河,向西一直延伸到玻利维亚塔里哈省和圣克鲁斯省境内的安第斯山麓,北部的边界在南纬18度左右的亚马逊盆地,南邻阿根廷的萨拉多河和潘帕斯,面积大约为26万平方公里,略小于美国的德克萨斯州。查科地区土地贫瘠,基本上是一块干旱未开垦的半沙漠地区。这个地区高温少雨,缺乏淡水,在可以查到的气候记录中,南美洲气温的最高纪录就多次出现在这个地区。 查科地区分为南查科和北查科,南查科位于阿根廷境内,而北查科——也称格兰查科,在20世纪初则是一块没有明确归属的土地。这是一块形状类似犀牛脑袋的土地,面积大约17万平方公里,位于巴拉圭和玻利维亚之间,犀牛的尖嘴伸到巴拉圭首都亚松森附近。在靠近查科地区西部的地方,是一块干旱缺水的半沙漠平原,往东去则景色大不一样,土地慢慢地肥沃起来。这里生长着许多富含鞣酸的白坚木(破斧木),是制革工业的重要原料,此外还有长满灌木丛的片片草原。 总的来说,北查科地区和安第斯山东麓的其他许多地区一样,干旱、高温,缺少淡水,不适宜人类居住与生活。然而就是这样一块贫瘠的土地,竟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引发了玻利维亚与巴拉圭之间一场颇为奇特的战争。 一个大的政治区域分裂为多个小区域时,很容易在领土划分上留下后遗症。查科问题就是庞大的西班牙殖民帝国轰然崩塌时留下的诸多问题中的一个。 草原绞肉机 南美洲的犀牛头(2) 为了证明本国政府对查科地区拥有主权,玻利维亚和巴拉圭两国的学者们分别拿出了一系列的证据。巴拉圭人拿出的证据是,1617年12月16日,西班牙国王腓力三世将巴拉圭划分为两个管辖区。之后,巴拉圭总督就不时组织讨伐队讨伐查科地区的印第安人。其中比较着名的有1662年的拉萨罗·奥尔特加·巴列霍斯远征。这次征讨歷时6个月,在查科地区建立了5个要塞。1675年,时任巴拉圭总督的雷赫·科尔瓦兰组织部队,在亚松森对面的河西岸建立了一座要塞。 第4页 巴拉圭方面还提出了其他证据,比如传教士的传教记录。根据在巴拉圭首都亚松森保留的记录,在1787年,时任巴拉圭总督的佩德罗·梅洛在亚松森以北20英里的巴拉圭河西岸建立了梅洛蒂亚归化区,而这个归化区所处的位置正好是查科地区的边缘。它的作用也是安排从查科地区过来的皈依基督教的土着居民。此外,巴拉圭与巴西在歷史上的冲突也表明,在1840年以后,巴拉圭与巴西的实际边界线就是巴拉圭河,巴拉圭河西部就是巴拉圭领土。 玻利维亚也拿出了证据,其年代显然要比巴拉圭早。玻利维亚的证据是早在1559年,该地区就已经是查尔卡斯王室法庭的管辖范围。对于这个证据,巴拉圭人提出了反对意见:西班牙王室的法庭制度是司法管辖制度,而不是行政管理制度,王室法庭的管辖范围不是依照行政区域划分的。以查尔卡斯王室法庭为例,该王室法庭位于拉巴斯,但其管辖范围曾包括巴拉圭。这只说明王室法庭有权处理该地区的案件,但是并不意味着坐镇拉巴斯的西班牙法官对巴拉圭有行政管理权。 双方还从其他方面寻找证据——巴拉圭人在西班牙人留下的档案中找到一张1620年的地图,上面标明查科是巴拉圭的领土。玻利维亚人不甘示弱,也在老档案中寻找地图,后来果然找到了西班牙殖民时期把查科地区划在玻利维亚范围内的地图。拿着西班牙总督留下来的两张自相矛盾的地图,两国谁也说服不了谁。 从歷史角度看,拉美国家独立后领土划分的原则是“实际占有原则”,也就是说,拉丁美洲各个新独立国家的版图,以西班牙殖民时代的总督辖区为准。这个政策出台于1810年,是西班牙各殖民地独立后划分领土的基本依据。问题是现在玻利维亚和巴拉圭都说不清,1810年时查科地区究竟被谁控制。 草原绞肉机 南美洲的犀牛头(3) 玻利维亚和巴拉圭都已经独立多年,两国相安无事也很多年了,为什么在20世纪初突然因为查科的归属吵了起来呢?这还要从1884年的太平洋战争说起。 1884年,玻利维亚、智利和秘鲁为争夺氮肥和硝酸盐的产地爆发了太平洋战争,玻利维亚战败。玻利维亚战败后,唯一的出海口被划归智利,玻利维亚成为完全的内陆国。 作为一个海洋国家,玻利维亚很难接受丧失出海口的事实,因此,玻利维亚曾试图收復失地。但是,1904年与智利签订的条约彻底断送了玻利维亚的梦想。在此之后,玻利维亚一直想办法取得一个出海口,以保证本国物资商品运输道路的畅通。通往大西洋的巴拉圭河又宽又深,1000多吨的轮船可以从海口一直溯流而上航行2000公里,直抵巴西境内。这么宽阔的河流自然成为玻利维亚理想的入海通道。 不过,太平洋战争结束后,玻利维亚国力虚弱,要夺取巴拉圭河的话,需要看巴西和阿根廷的眼色。在巴西和阿根廷的反对下,玻利维亚也只能暂时搁置以巴拉圭河作为出海口的计划。 与20世纪20年代的巴拉圭相比,1811年独立时的巴拉圭面积更大。巴拉圭的三个邻国阿根廷、巴西和乌拉圭组成了三国同盟。在与三国同盟的战争中,巴拉圭被迫割地,领土面积一再缩小。这让巴拉圭对邻国的举动非常敏感,当玻利维亚希望得到查科的控制权时,就引起了巴拉圭的警觉。对于玻利维亚的行动,巴拉圭一直提防着。 为了形成事实上的控制,巴拉圭批准了许多外国公司在查科地区投资,尤其是阿根廷公司在这一地区拥有很大的利益。巴拉圭还大力欢迎从德国前来垦殖的门诺派基督教徒。大量外国公司的投资和门诺教徒的垦殖,使得巴拉圭名正言顺地在查科地区建立了许多要塞和据点。 巴拉圭和玻利维亚在查科地区建立的所谓“要塞”,其实不过是军垦地。为了获得对查科的实际控制权,两国在查科地区派出了大量的军人进行军垦。为了防范所谓的野蛮人和勐兽的袭击,拓荒的军人们在居住点外围构筑了工事,挖掘战壕,也就形成了所谓要塞。一个典型的要塞由军人居住的简易房屋、水井和牲畜栅栏组成,与其说是要塞,还不如说是军人农场。 草原绞肉机 争夺出海口(1) 争夺出海口 19世纪中后期,玻利维亚总统纳西索-坎佩罗与巴拉圭政府达成了边界协议,划定双方的边界。1879年,两国代表在协议上签了字。但是因为巴拉圭国内政治混乱,独裁者更迭,这个协议一直没有得到批准。 1887年,由于太平洋战争中的失利,玻利维亚急需重获出海口,为了后方的稳定,便与巴拉圭签订了一个有利于对方的条约。第二年,巴拉圭趁玻利维亚无暇顾及,派兵占领了新建的帕切科港。这个举动让两国的关系在此后的20年都处于紧张状态。 19世纪末,玻利维亚积极地活动,希望解决太平洋战争的遗留问题,取得太平洋出海口;另一方面它又与巴西进行着战争,争夺玻利维亚西北的阿克里地区,根本没有精力再去和巴拉圭解决边界问题。1903年,巴西和玻利维亚签订皮特罗普里斯协定,阿克里冲突得以解决,玻利维亚终于可以腾出手来研究查科地区的局势了。 20世纪初,玻利维亚和巴拉圭两国在查科地区呈现如下态势:巴拉圭沿着巴拉圭河以西,沿北线修筑了一系列碉堡,并沿着皮科马约河从东往西修筑了一系列的碉堡和要塞。巴拉圭为了运输制革业所需的白坚木,把铁路修到了北查科地区。得知巴拉圭在北查科地区的活动,玻利维亚方面也没有闲着,迅速沿着皮科马约河构筑碉堡与要塞,阻止巴拉圭继续挺进。 第5页 草原绞肉机 争夺出海口(2) 这种剑拔弩张的状态引起了双方领导人的担心,也引起了两国的邻国阿根廷的担心。1907年,阿根廷外长埃斯塔尼斯劳-塞瓦略斯在双方军队还没有正面接触的时候,邀请了玻利维亚总理克劳迪奥-皮尼利亚和巴拉圭外长阿道弗-索莱尔,进行调解。时任玻利维亚总统的自由党人蒙代斯认为,阿根廷会尊重玻利维亚的要求,因此同意了阿根廷提出的建议。但出乎意料的是阿根廷站到了巴拉圭的一边,否定了玻利维亚提出的“按殖民地时代的情况划分边界”的提案,反而劝说玻利维亚同意将巴拉圭已经占领的土地划给巴拉圭。在阿根廷的压力下,玻利维亚同意了阿根廷的提案,随即与巴拉圭签署了皮尼利亚——索莱尔议定书。议定书中第七条约定:“在此协定的有效期间,签约各方同意,从今以后对本签字日所确定的领土现状不得提出更改或有更多的要求。” 1907年议定书籤订后,双方的扩张行动并没有停止,尤其是巴拉圭。1907年议定书鼓舞了巴拉圭,巴拉圭的碉堡群继续向西延伸,这个情况很快被玻利维亚获悉。1923年,玻利维亚总统萨维德拉废除了1907年协议,命令查科地区的玻利维亚军队也修建更多的堡垒,以加强对更多地区的控制,并阻止巴拉圭的西进。 在这一时期,由于军队规模、国家财力和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认识不足,玻利维亚和巴拉圭双方在查科地区修筑的碉堡和要塞的规模都很小,相互之间距离很远,驻扎的部队也很少,而且这些碉堡缺少淡水供应,很难长时间独立作战。到了20年代初,两国分别控制了查科地区靠近自己一侧的边缘地带,中间则是一片宽广辽阔的无人平原,除了一些印第安人的营地外杳无人烟。 双方就这样默默地向查科的腹地扩张着。1927年2月,玻利维亚军队和巴拉圭军队在查科地区发生了小规模的武装冲突。玻利维亚总统埃尔南多-西莱斯发现,双方现在这种状态极有可能引发战争,因此决定请阿根廷调解。这次调解和以往的调解一样,双方在关键问题——玻利维亚获得巴拉圭河上一个港口——不可调和,最后不欢而散。谈判破裂后,西莱斯总统指示玻利维亚军队,继续在查科地区构筑9座碉堡。 草原绞肉机 1928年的武装冲突(1) 1928年的武装冲突 查科局势突然发生变化,与石油有关。1922年,美孚石油公司在查科地区的西部边缘购买了大片土地,投资达5400万美元。1928年,该公司宣布,在查科地区西部发现了石油。玻利维亚的目光一下被吸引到查科地区来。根据当时的勘测报告,查科地区极有可能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如果这个消息属实的话,那么,查科地区的每一平方公里土地都增添了价值。而且,一旦玻利维亚在查科地区大规模开採石油,现有的输油管道将很难满足要求。解决的办法有两个:要么找到一个出海口,建一个港口;要么取道阿根廷。 玻利维亚出口石油要使用阿根廷的石油码头和油船装运设备,但此时阿根廷本国的石油工业被英国财团控制着,美孚石油公司是英国人的竞争对手,因此阿根廷人漫天要价,玻利维亚赚取的石油利润有很大一部分都被阿根廷的英国投资者拿走。在巨大的经济利益的诱惑下,玻利维亚迫切需要寻找一个出海口,巴拉圭河的作用更加显着,而要想取得巴拉圭河的航运权,首先就要拿下查科地区的控制权。 出乎各方意料的是,首先採取行动打响第一枪的竟然是实力明显处于下风的巴拉圭。1928年12月4日,巴拉圭陆军少校拉菲尔-佛朗哥指挥驻扎在内格腊湾的部队400多人(一说350人),悄悄向玻利维亚控制区运动,目标是巴拉圭河北部玻利维亚人控制的班加迪亚要塞。 12月5日早晨,巴拉圭人突然出现在班加迪亚要塞下。巴拉圭军人向要塞内的玻利维亚军人喊话,要求他们投降。要塞内的玻利维亚守备队虽然只有28人(一说25人),但拒绝投降。巴军随即发起进攻,半小时后拿下了要塞。交战中,玻利维亚守备队有3人死亡,25人被俘。战斗结束后,巴拉圭军队焚烧了班加迪亚要塞,然后撤至出发地。在撤退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事:巴军一名下士和一名士兵开枪打死了2名走不动的玻利维亚俘虏。此消息一传出,玻利维亚全国譁然。 草原绞肉机 1928年的武装冲突(2) 12月8日,巴拉圭与玻利维亚断绝外交关系,双方代办级外交关系就此中止。事情发生后,玻利维亚方面宣称,巴军参谋部早在11月就在班加迪亚要塞南边的康塞普西翁设置了指挥部,这次袭击显然是巴拉圭方面预先策划好的大规模战役的前奏。在这种情况下,玻利维亚方面再也坐不住了。西莱斯总统明知玻利维亚没有条件进行这场战争,但还是命令驻守在罗博雷地区的军队夺回要塞。不过行动并不顺利,玻利维亚部队中途被洪水所阻,只好撤退。 得知部队撤退的消息后,西莱斯命令部队停止撤退,转而夺取巴拉圭的博克龙要塞。这个行动很快就演变成对该地区巴拉圭据点的全面攻击。12月14日黎明前,150余名玻利维亚军人对巴拉圭的洛佩斯要塞发动攻击,这个由35名巴拉圭军人驻守的要塞失守。同时,玻利维亚军队还俘获了乘车到赫内斯要塞去的一支巴军小分队。博克龙要塞自然躲不过这一劫,也被玻利维亚军队攻占。 第6页 短短几天,查科地区的形势就急转直下,巴拉圭与玻利维亚军方都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与积极备战的军方不同,巴拉圭与玻利维亚政府此时都不愿意冲突升级。就在玻利维亚军队拿下博克龙要塞的同时,西莱斯总统召开内阁会议,讨论如何应对当前的局面。在会议上,玻利维亚外长托马斯-曼努埃尔-埃里奥忧心忡忡地提醒他的同僚,虽然玻利维亚的军事实力在巴拉圭之上,但是从伦敦订购的武器还没有运到,部队仓促应战风险太大,还是应该通过外交途径来解决这次危机。而且从事态的发展看,国际舆论也对玻利维亚不利。玻利维亚的邻国智利已经公开谴责玻利维亚的进攻。一旦双方真打起来,智利很可能支持巴拉圭,这种局面对玻利维亚极为不利。埃里奥外长的看法得到了内阁成员的支持。同样在巴拉圭方面,巴拉圭政府也有类似的担心。但是此刻箭在弦上,如何才能找个台阶下呢? 草原绞肉机 1928年的武装冲突(3) 就在此时,一封来自国际联盟行政院的警告电报被送到了两国首脑的办公桌上。正在华盛顿开会的美洲国家会议也讨论了两国之间的冲突。国联和美洲国家会议达成一致的看法,认为应由美洲国家会议牵头,组织一个中立国委员会来解决双方的冲突。中立国委员会很快就组织起来了,由哥伦比亚、古巴、墨西哥和乌拉圭驻华盛顿的代表组成,由美国国务院一位高级官员任主席。玻利维亚驻美国公使和巴拉圭代办接受了委员会的调停。 两国虽然在战场上暂时平静下来,但外交方面的冲突却还是火药味十足。1929年,两国代表在华盛顿展开了交锋。玻利维亚指责巴拉圭首先袭击班加迪亚要塞,是蓄意挑起事端,违背了双方在1928年7月12日达成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协定。巴拉圭自然否决了这一说法。玻利维亚提出,要在巴拉圭河上得到一个港口来解决争端,这个要求被巴拉圭拒绝。既然双方达不成一致,中立国委员会只得成立一个包括冲突双方以及美洲7国代表在内的9人委员会来解决这场争论。玻利维亚与巴拉圭双方承诺,在9人委员会提出报告前,双方之间不会发生任何事情。 1929年3月13日,9人委员会在华盛顿开始工作。巴拉圭和玻利维亚抓住一切机会,向委员会提出自己的证据、理由与要求。正在此时,查科地区又出事了。巴拉圭方面派出一个小分队,希望搞清楚班加迪亚要塞的确切位置,没想到在班加迪亚要塞附近发现,玻利维亚人又新建了一个哨所。5月4日,巴拉圭小分队遭到玻利维亚哨所的射击,两匹马伤亡。虽然损失的只是两匹马,但是也一样引起了轩然大波。 在这种情况下,9人委员会发现,想靠调停解决两国的冲突基本是不可能的。玻利维亚想得到巴拉圭河港口的要求自然没有实现,而巴拉圭方面也很是恼火,因为他们想把班加迪亚要塞恢復到冲突发生前的状态,而玻利维亚却不把博克龙要塞恢復到战前状态,这让巴拉圭愤愤不平。 不管怎么说,玻利维亚和巴拉圭之间的冲突没有升级。这让国联和美国感到高兴,甚至有点沾沾自喜,至于以后的事情,就等发生了再说吧。 草原绞肉机 扩军备战(1) 扩军备战 20世纪20年代,玻利维亚的人口在300万到400万之间,巴拉圭人口则少得多,只有不到100万。 由于国力较弱,以及地缘政治的原因,两国武装力量并不强。玻利维亚的常备军维持在10000人左右,而巴拉圭常备军则只有4000人。随着两国之间关系越来越紧张,两国对武装力量也越来越重视。“一战”结束后,国际市场上什么都缺,唯独不缺有经验的军事人员。大量失业的外国武装人员应邀来到两国:“一战”中曾在东线作战的德国将军汉斯-孔特受命担任玻利维亚军司令,一批来自智利和捷克的军事人员也受僱于玻利维亚军队,出任教官。巴拉圭则雇用了2名前白俄军队的将领——贝拉耶夫将军和埃尔恩将军,作为自己的军事顾问。 与玻利维亚相比,巴拉圭还有自己的优势:在“一战”期间,有一部分巴拉圭军人作为志愿者参加了法军,并在前线服役。这些有作战经验的巴拉圭军人在战后回国,成为巴军的骨干军官。 20世纪20年代,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也波及到玻利维亚和巴拉圭,然而经济受到重创并没有减缓两国扩军的步伐。玻利维亚和巴拉圭都没有什么工业基础,至于军火工业更是一片空白,要想扩军就只有外购军火。对于这种状况,欧洲的外交家无不揶揄:“两国的经济状况惨澹。它们既不能偿付公债利息,也不能改善它们人民的可怜的生活水准,甚至缴纳不起国联预算中的几百英镑会费。但这些并不能阻止它们借贷几百万美元去购买战争物资。”为了筹措购买军火的资金,玻利维亚向在其国内有巨大利益的美国财团求援。在美国财团的担保下,玻利维亚获得了美国银行的巨额贷款,加上出售矿产以及从美孚石油公司取得的收入,玻利维亚向欧美国家订购了大量军火。 玻利维亚的订单大部分下给了英国的维克斯军火公司。1926年,玻利维亚向维克斯公司下了300万英镑的订单,不过此后由于经济危机,不得不减少一些军火的採购,合同缩水为125万英镑。1930年,玻利维亚向维克斯公司订购了许多55毫米山炮和机枪,同时还看中了这家公司生产的装甲车辆,购买了2辆维克斯6吨坦克,此外还购买了一批卡特-洛伊登vi型装甲车。 第7页 草原绞肉机 扩军备战(2) 除了陆军装备,玻利维亚对飞机也产生了兴趣。1927年,玻利维亚向美国寇蒂斯公司购买了4架霍克i型战斗机,随后在1932到1933年间又购买了9架霍克ii型战斗机。寇蒂斯公司的霍克系列战斗机其实就是当时美国海军装备的苍鹰型战斗机的陆基型。以鹰ii型战斗机为例,该机装备一台600马力的r-1820发动机,强有力的发动机保证了鹰ii型战斗机最大升限达到25000英尺,最高速度达到了202英里/小时。在购买鹰系列战斗机的同时,玻利维亚还看中了寇蒂斯公司的猎鹰型双座侦察轰炸机,即美国海军装备的o-1/a-3型飞机。 在组建空中力量的同时,玻利维亚也组建了自己的防空力量。玻利维亚购买了一批semag-becker20毫米高射炮,组建了自己的防空部队。 1930年,玻利维亚向维克斯公司订购了若干架维克斯143型“玻利维亚侦察兵”战斗机。这是维克斯专门为出口设计的一种双翼战斗机,玻利维亚也是这种战斗机的唯一客户。维克斯公司对其进行了改装,以适应玻利维亚的高原环境。这种战斗机装备一台木星via型星形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500马力,同时加大了飞机机翼面积。经过专门设计的143型战斗机很适合高原作战,最大升限达到了20000英尺,最高飞行速度150英里/小时。和玻利维亚採购的其他军用飞机一样,飞机上安装的是0.303英寸的维克斯机枪。 而此时,巴拉圭也针锋相对地组建了自己的航空力量。它把目光投向了法国,从那里购买了一批potez25a.2型双翼侦察轰炸机,以及7架wibault73c.1单翼战斗机。 对于扩充军备,巴拉圭倾注了异乎寻常的热情。长时间以来,巴拉圭国内的军事工业为它的4000名常备军提供的也仅仅是手榴弹。巴拉圭的财政状况比玻利维亚更差,但是,它从国外购买的武器数量远远超过了现役军队的规模。从1902年到1932年,执政的自由党政府向德国、英国、智利、西班牙、瑞士购买了46100支步枪和卡宾枪、268挺重机枪、572挺轻机枪、36门迫击炮,此外还有32架军用飞机和3000辆卡车。至于弹药、被服以及其他军需物资的数量就很难统计了。 草原绞肉机 扩军备战(3) 这些採购还只是冰山一角,一些很明显的採购并没有计入。比如1929年经济危机以后,玻利维亚政府削减了武器採购预算,但是巴拉圭方面却没有停手,反而还与义大利政府建立了联繫,从义大利贷款採购了一大批武器,包括2艘现代化的炮舰。 总的来说,与玻利维亚相比,巴拉圭的武器来源更加复杂,部队装备五花八门,但是巴拉圭还留了一手:该国陆军装备的主要武器与阿根廷部队使用的相同,一旦战争爆发,巴拉圭军队可以从阿根廷那里轻易地获得急需的弹药和武器。 1931年3月,巴拉圭军事情报部门在亚松森市郊格兰德兵营的驻军里面发现了“革命分子”,国家有陷于混乱的危险。当时南美洲很多国家都发生了暴乱。武装部队代理指挥官埃斯蒂加里维亚把这支对政府不忠的部队调到了查科。此后不多久,一支玻利维亚巡逻队进犯查科地区,占据了该地区西南边缘、靠近巴拉圭的阿瓜—里卡要塞。这次侵占激怒了巴拉圭民众。它给总统的政敌以行动的机会。1931年10月23日,一群激昂的极端爱国分子在亚松森骚动起来,对古贾里总统的和平主义政策表示不满。得益于军队的忠诚,巴拉圭才避免了一场严重的暴乱。军队领导人相信,这场暴乱一旦爆发,必将意味着查科地区丧失给玻利维亚。 这个见解似乎很有道理。1932年4月,巴拉圭国内流传着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在查科地区的玻利维亚要塞附近,有7000名或更多的玻利维亚军队在作战争动员。玻利维亚的政治家自信能迅速获胜,因而对巴拉圭方面为避免战斗而提出的种种让步统统加以拒绝。萨拉曼卡总统及其军事顾问非常自信,相信以4000人的兵力(3个步兵团、1个骑兵团和1个炮兵中队)就能“扫平查科”。 草原绞肉机 战争爆发(1) 战争爆发 1932年5月,玻利维亚陆军少校奥斯卡-莫斯科索乘坐飞机视察查科地区。在飞行过程中,他发现沙漠中间有一个面积很大的湖泊。在很长的时间里,玻利维亚和巴拉圭为了获取水源,都把注意力放在皮科马约河两岸,沿着河岸建立了一连串的碉堡和要塞。谁都没有注意到沙漠中还有这么一大片湖水。莫斯科索少校意识到这个湖泊有可能影响日后的军事行动,于是赶紧向上级报告了这个发现。没过多久,他就得到了玻利维亚陆军总司令菲利维托-奥索里奥将军命令:立即带部队占领这个湖泊! 对于这次行动,玻利维亚新任总统萨拉曼卡却发出了两道互相矛盾的命令。一方面,萨拉曼卡总统告诫奥索里奥,“无论如何,千万不要惹起冲突”;但另一方面,萨拉曼卡却打电报给带队行动的莫斯科索少校:“最后协议正在华盛顿磋商。中立国迫使双方尽快签字。竭力扩展在查科的阵地。按所提方案,迅速占领大湖。” 接到总统命令的莫斯科索自然没有怠慢,带领3名中尉和25名士兵向沙漠中的大湖(后来该湖被命名为丘基萨卡咸水湖)前进。经过三个星期的艰难行军,6月15日,莫斯科索带着小分队终于抵达了大湖边。然而,兴奋马上变成了懊恼,玻利维亚军人发现,巴拉圭人不久前已经在湖边建立了一个小哨所。莫斯科索发现,这个巴拉圭哨所只有10个人,于是便拔出手枪,领着人向这个哨所沖了上去。在巴拉圭方面称为皮蒂安图塔要塞的这个哨所中,为数不多的巴拉圭军人看到情势不妙,便放弃哨所逃跑。 第8页 像以往一样,这次冲突之后,巴拉圭方面也以牙还牙,对玻利维亚控制的据点发起进攻。刚从义大利运来的2艘炮舰也开始在巴拉圭河上巡弋,玻利维亚为此同巴拉圭断绝外交关系。 面对这种局面,两国首脑都觉得骑虎难下。玻利维亚总统萨拉曼卡命令陆军总司令菲利维托-奥索里奥将军,立即攻下阵地。但是到了7月25日,奥索里奥将军向萨拉曼卡提出,首先还是採取外交措施来解决两国的冲突,实在不行再付诸武力。对于总司令的建议,萨拉曼卡总统的回答是:“我必须遵循玻利维亚荣誉的道路。”持续数年的查科战争就这么突然爆发了。 草原绞肉机 战争爆发(2) 战争一旦爆发,双方军人的荣誉感和沙文主义情绪就很难停下来。在亚松森和拉各斯,民众都热情洋溢地上街游行。两国的总统站在各自总统府的阳台上,向他们发表煽动性的演说:“国家的荣誉……背信弃义的敌人……祖国在危险中……”8月1日,巴拉圭议会做出决议,要求立即进行动员。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第一军团就有1.5万人应徵入伍。 在前线,实力略占上风的玻利维亚军队取得了一些进展。面对被动的局面,巴拉圭方面决定进行一场全面的防御战。7月30日,巴军参谋部一名军官乘坐飞机飞抵巴拉圭第一军团指挥部,当时该指挥部设在卡萨多港以西145公里的一个哨所。参谋部军官向当时的巴军最高指挥官埃斯蒂加里维亚中校传达了命令,要求第一军团沿河做好防御准备。 埃斯蒂加里维亚仔细地看了命令,对传达命令的军官说:“这种防御计划根本不能考虑。”他认为,应该趁对面的玻利维亚第4师尚未充分动员的情况下,发动突然进攻,击溃玻利维亚人。而此时埃斯蒂加里维亚向参谋部要求,立刻给他派来2个步兵师和相应的炮兵部队。他还给总统写信,信中强硬地说,“如果要拯救这个国家,就在20天内派来一切可能的增援!” 埃斯蒂加里维亚中校虽有雄心壮志,但他手里也只有区区500人,想发动反击显然是不可能的。玻利维亚方面的进军更顺利些。7月末,玻利维亚陆军上尉维克托-阿尔塞带人拿下了中查科地区的科拉莱斯、托莱多和博克龙三座堡垒。拿下这三个堡垒后,萨拉曼卡总统下令部队暂停进攻。他的想法很简单,希望通过此举迫使国联和美洲国家会议介入这场冲突,承认玻利维亚取得的战果,以免局部的小冲突演变成全面的战争。 国际社会很快就介入了双方的冲突。7月29日和8月1日,国联理事会主席唿吁双方接受调解,并要求双方对那些按照国联盟约的精神争取恢復和平的其他美洲国家提供合作。8月1日,美国副国务卿怀特邀请除玻利维亚和巴拉圭之外的所有拉丁美洲国家驻美使节开会,建议各国对玻利维亚和巴拉圭运用史汀生的“不承认主义”1。 8月3日,美国和18个拉丁美洲国家共同发表宣言,唿吁玻利维亚和巴拉圭把争端提交仲裁,并声明,参加国对于用非和平方式就此次争端作出的领土安排,或用武力征服获得的土地,概不承认其有效性。 草原绞肉机 战争爆发(3) 在国际社会的调停下,双方坐在了谈判桌前,同意8月11日和12日暂停交火两天。由于战事进展顺利,玻利维亚方面态度强硬,对国联和美洲19国建议的回答也很强硬。玻利维亚认为,他们的领土必须达到巴拉圭河,如果放弃这一“歷史权利”,就意味着“经济自杀”。巴拉圭方面的态度同样强硬,不仅拒绝了玻利维亚方面的条件,同时要求收回失去的三个堡垒。玻利维亚自然不会同意。8月12日,战火重燃。 8月15日,欧塞维奥-阿亚拉当选巴拉圭总统。新总统的上台让国际社会看到了希望。他们提出在查科建立一个中立地带,双方签订一个时间更长的停火协议,但是这个提议遭到了双方的拒绝。 对于巴拉圭来说,前线距离首都亚松森只有200公里,如果玻利维亚继续进军控制了巴拉圭河,那么,玻利维亚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袭击亚松森。面对这种危险,巴拉圭人自然不能接受,因此积极扩军,以便夺回失地。玻利维亚方面的顾虑就少得多,前线距离首都2000公里,根本不会发生敌人侵入心脏地带的危险。此外,玻利维亚人口众多、物资丰富,再加上有德国顾问训练的部队,玻利维亚人根本不认为这场战争会失败。因此,面对巴拉圭方面积极的扩军,玻利维亚并没有什么反应。萨拉曼卡总统也只是下了部分动员令,招募了5000名新兵。 玻利维亚人显然没有考虑到查科地区的地理因素。玻利维亚军人并不习惯在这里作战。当地密布矮橡树和灌木丛林,这对习惯于热带丛林气候的巴拉圭土着瓜拉尼族(巴军士兵大多招募自该族)很有利。而玻利维亚军队中,来自高原地区的印第安人占了多数。这些军人习惯在凉爽的地方作战,对查科地区的热带性气候很不适应。另外,玻利维亚军方还忽视了一个致命问题:玻军远离后方,查科地区既无铁路也没有公路,效率低下的玻军后勤部门如何保证前线的补给呢? 这些问题都被巴军第一军团的指挥官埃斯蒂加里维亚看在眼里。8月初,巴军总参谋长来到卡萨多港,其下属与埃斯蒂加里维亚通了电话。埃斯蒂加里维亚简略地听了汇报,告诉下属:“告诉他回首都去,加紧动员,并给我一张查科的地图。我没有什么要和他说的,我非常忙。” 第9页 草原绞肉机 战争爆发(4) 此时,埃斯蒂加里维亚正在计划反攻博克龙堡垒。战争初期的顺利进展让玻利维亚军队十分轻敌。玻利维亚军队决定,在9月11日向埃斯蒂加里维亚的指挥部伊斯拉-波伊发动进攻。玻利维亚军队认为,这将是一场轻松的战斗,就像7月31日拿下博克龙堡垒一样。这个计划被埃斯蒂加里维亚获悉。此时,巴拉圭军队已经由3000人急剧膨胀到60000人,而且巴拉圭比玻利维亚考虑得更加周详,他们修建了一条从巴拉圭河畔卡萨多港通往查科地区东部的铁路,直接支援前线。 面对玻军的进攻计划,埃斯蒂加里维亚决定率先发动反击。9月9日,埃斯蒂加里维亚指挥第一军团大约8000人从伊斯拉-波伊出发,包围了由600名玻军士兵驻守的博克龙堡垒。巴拉圭人的反击出乎玻利维亚方面的意料,前线的情报人员带来的消息让玻利维亚方面倒吸了一口凉气:这次反击巴拉圭方面出动了11000到14000人!虽然敌军数字被严重夸大,玻军还是从附近的阿尔塞要塞派出了小分队,试图救援被围的守军。 双方在博克龙堡垒附近激烈交战20多天。由于缺少淡水和粮食,玻利维亚第4师最终战败,巴军拿下了博克龙堡垒。巴拉圭方面宣称,这次战斗俘虏了1000多人。紧接着,巴拉圭第一军团在埃斯蒂加里维亚的指挥下,继续对玻利维亚其他部队发起攻击。玻军不得不收缩兵力,将兵力集中在查科地区的集散中心阿尔塞要塞。巴拉圭第一军团随即包围并攻陷了这个要塞,要塞中1400多名玻利维亚军人非死即降。 1932年9月14日,5个美洲国家再次要求双方立刻停止军事行动,建立20公里非军事区,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玻利维亚在相继丢掉12座要塞后,不得不接受国际社会的提议,在10月25日回到谈判桌前,然而双方仍未能达成任何协议。紧接着,巴拉圭第一军团继续向阿尔塞西面和南面发起进攻。巴拉圭军向西方的进攻较为顺利,前进了80公里,但是在南方的行动却出现了差错。11月末,玻利维亚军队前进到萨维德拉,此后就再也不能前进一步。巴拉圭第一军团本可以用少量兵力围困博克龙堡垒,趁机横扫这一地区的全部玻利维亚据点,但是他们错过了这一机会。 虽然反击计划受挫,但是,巴拉圭军队毕竟击败了强大的玻利维亚人。此举仍然极大地鼓舞了军队和国民的士气。阿亚拉总统飞抵前线,给埃斯蒂加里维亚授勋,晋升他为上校,并且鼓励他说:“你指挥巴拉圭战士是胜任和愉快的。” 草原绞肉机 战争爆发(5) 巴军围困博克龙后,玻利维亚国内群情激奋。各政党要求重新夺回博克龙的唿声非常强烈,以致总统府门前一片混乱。萨拉曼克总统把一连串的失败归咎于玻利维亚军总司令奥索里奥将军,将他撤职,换上了兰萨将军。此命令一出,议会和军方就有人向总统建议,起用另一个人来出任总司令一职。这个人就是曾负责玻利维亚军队训练的德国人汉斯-孔特将军。萨拉曼卡总统考虑了这个建议,不久后就以“军队决不可以搞奉承吹捧”为由将兰萨撤职,转而任命孔特指挥玻利维亚军队。此消息一出,玻利维亚国内立即兴奋起来。很多人认为,这位德国将军一定会带领玻利维亚军队走向胜利。萨拉曼卡总统的挚友、玻利维亚文坛红人弗兰斯-塔马约创造了一句气势豪壮的名言:“我们将以萨拉曼卡的头脑和孔特的宝剑战胜一切敌人。” 接到任命的汉斯-孔特于1932年11月7日离开纽约,前往拉巴斯,12月6日抵达。他到任后迅速在穆尼奥斯设立指挥部,迎战气势汹汹的巴拉圭人。汉斯-孔特的到来极大地提升了玻利维亚军的士气。全军士气高昂,迅速拿下了北部地区的几个据点,威胁巴拉圭的纳纳瓦根据地。12月10日,巴拉圭军队继续向玻利维亚阵地发动进攻。双方在阿利瓦塔小道展开混战。这次战斗双方共投入2万余人。依靠战壕、重炮和空中力量,玻利维亚军队终于挡住了巴拉圭军队的进攻。 12月13日,孔特草率地下令部队转入反击。这个命令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导致两个师被消灭。由于缺少地图与准备,反击的玻利维亚部队陷入困境,很多小分队在丛林中迷路,只能像没头苍蝇一样乱撞。 有一支100多人的玻利维亚分队的遭遇颇为典型:这个分队在进攻中迷路,连指南针都没有,转来转去始终找不到回去的道路。分队指挥官意识到,他们已经被巴拉圭军人四面包围,只好从丛林中砍出一条路来。在嚮导的带领下,玻利维亚军人挥舞着砍刀,试图在3米高的灌木丛中开出一条路。他们辛苦了两天,结果还是碰上了巴拉圭巡逻队。一番激战后,玻利维亚人只能在其他方向上另开道路,可是又碰上了巴拉圭人。在缺水少药的环境下,玻利维亚人渐渐消耗了体能和毅力,一个又一个倒下之后就再也站不起来。剩下的人抛弃了一切可以扔掉的东西——枪枝、弹药、背包、炊具,咒骂着“鲁莽的德国佬”,在丛林里走来走去。几经反覆,最后,100多人的队伍只有7人返回了萨维德拉。 到1932年年底,巴军在查科地区共拿下了30个据点。据不完全统计,在这半年的战斗中,双方伤亡加起来有3万人左右。 草原绞肉机 1933年的战斗(1) 1933年的战斗 第10页 萨拉曼卡总统结束战争的计划很简单:收復博克龙。大人物们从不缺乏雄心壮志,可谁又能看到雄心壮志下的累累白骨? 为了完成总统的计划,玻利维亚军方调兵遣将,北部局势较为稳定,大批部队南下与其他部队会合。玻利维亚军方的计划很明确:首先拿下科拉莱斯和托莱多,威胁伊斯拉·波伊,进而从侧面夺取博克龙。 可是,再完美的计划也要由人来完成。1932年12月31日,玻利维亚的进攻如期开始。南半球灼热的阳光炙烤着大地,茂密的灌木丛中空气如沸水一般。刚刚从北线急行军而来的玻利维亚军人还没有得到休息,就拖着疲惫的身体投入新一轮的进攻。高温缺水成为这些士兵最大的敌人,很多玻利维亚军人还没有看到敌人就已倒在阳光下,死在丛林中,“就像蝎子被炙热的炭火围住一样”。 面对波军的攻势,巴拉圭守军奋起抵抗。首当其冲的是科拉莱斯堡垒,驻守该堡垒的是卡夫雷拉上校率领的300名士兵。经过激烈的战斗,面对强劲的玻利维亚军队,卡夫雷拉决定率部突围,前往科拉莱斯以北25英里的托莱多,集中力量防御该要塞。1933年新年的第一天黄昏,巴拉圭部队撤出科拉莱斯,玻利维亚人得到了他们想要的新年礼物。 在玻利维亚人庆祝胜利的时候,对方正在抓紧时间构筑工事。在托莱多,防御工事基本完成,巴拉圭军人在短时间内挖掘了大量的战壕,构筑了众多的火力点,火炮也被拉入发射阵地。巴拉圭军人严阵以待,等待着玻军的进攻。 草原绞肉机 1933年的战斗(2) 战斗进行得异常残酷。巴拉圭人用机枪封锁了道路,进攻的玻军只能趴在地上慢慢地向前爬,想办法穿越茂密的灌木丛。然而灌木丛也被巴军火力控制了,进攻的玻军连队只好在高温且密不透风的灌木丛里匍匐前进。终于接近巴军防线了,玻军士兵刚刚爬起来,准备冲锋,就被巴军密集的火力打倒。侥倖活下来的士兵刚刚退下来,就被挥舞着手枪的督战军官赶回去,迎接他们的还是巴军密集的子弹。弹药打光了,水也没有了,可是进攻不能停止。玻利维亚炮兵试图为步兵提供火力掩护,但是没什么效果,巴军致命的机枪仍在射击。 在这样的反覆冲锋中,一个又一个玻军连队被打垮、消灭。1933年1月2日晚,玻军指挥官决定放弃攻打托莱多,撤回科拉莱斯。第二天,天空中出现了成群成群的秃鹫。那些无人掩埋的玻利维亚人尸体成了它们的美餐。 玻军在其他战线的进攻行动较为顺利。他们在北部的推进让巴拉圭国内出现了一些恐慌,巴方赶紧调集部队守卫通往康赛普西翁的铁路。北线胜利的消息传来,玻利维亚一片欢腾。很多人都觉得战争在年内就能结束,玻利维亚将赢得最后的胜利。 北线的形势喜人,南线的巴军也被削弱,南线的玻利维亚军人也打算乘胜追击。汉斯·孔特下令玻军向战略要地纳纳瓦前进,攻占它!就在玻利维亚军人打算大干一场的时候,一场大雨不期而至,玻军只好暂停进攻。1月8日,玻军拿下了纳纳瓦外围的一个据点。不过,中部战线传来了坏消息,玻军攻打博克龙和阿尔塞的行动相继受挫。玻军希望尽快在纳纳瓦取得进展,不过天不遂人愿,在巴军顽强的阻击下,攻势停滞了。1月28日,又一场大雨来临,玻军不得不停下来休整疲惫的部队。 纳纳瓦要塞的主阵地建在一片丛林和灌木中,如同绿色海洋中的一片小岛,由数座碉堡构成,中间由战壕连接。巴军在主阵地上部署了足够的自动武器与火炮。距离主阵地100米远的地方,巴军还修筑了一个坚固的机枪碉堡,称为“要塞岛”。在突袭纳纳瓦失败后,玻军决定围困整个要塞。他们在主阵地外挖掘了一条20公里长的半圆形战壕,同时在战壕的掩护下进行土工作业,其战壕距离巴军主阵地只有100米远。在要塞岛机枪碉堡外80米处,玻军在它的对面同样修筑了一个木结构的阵地。这两个阵地在几个月里相互射击,激烈交火。 草原绞肉机 1933年的战斗(3) 在纳纳瓦要塞,玻利维亚和巴拉圭军人上演了一出堑壕战的好戏。由于巴军阵地处于丛林之中,加上巴军对阵地进行了加固,阵地上部署了大量自动火器,玻军的冲锋一次次被打退。两军只好打起了堑壕战,以至于纳纳瓦地区的战斗被记者称为“南美的凡尔登”。1933年3月,玻军夺取了阿利瓦塔、萨维德拉和血腥的“七千米”,但是纳纳瓦仍在巴拉圭人手中。这时,巴拉圭守军的士气已经降到了最低点。幸好大雨又一次帮了巴拉圭人,玻军只好中止了进攻。 1933年的前几个月,玻利维亚军的攻势虽然取得了一些战果,但是能鼓舞人心的胜利并不多,这种投入大于产出的战斗极大地消耗了玻利维亚的后备力量。在这一阶段的战斗中,玻军还是取得了一些能拿得出手的胜利。在安赫尔·罗德里格斯和贝纳迪诺·里奥哈将军的指挥下,玻军在斯特伦赫斯特山谷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有78名巴拉圭军官和1500名士兵向玻利维亚人投降。 战事愈发激烈,巴拉圭方面终于决定向玻利维亚宣战。1933年3月,巴拉圭议会授权阿亚拉总统向玻利维亚宣战。5月10日,阿亚拉总统正式向玻利维亚宣战,此时距离战争爆发时的第一枪(丘基萨卡咸水湖冲突)已经几乎过去了一年。 第11页 撇去感情因素来看,这两个国家选择宣战的时机是一个有趣的话题。1933年初,巴拉圭发现,查科前线的玻利维亚军队在急剧增加,这种增长让巴拉圭大为震惊。玻利维亚正通过中立国智利、秘鲁、阿根廷的港口输入大量的军火。巴拉圭政府认为,应该採取措施掐断玻利维亚的武器供应,因此决定向玻利维亚宣战,以阻断其军火进口通道。巴拉圭宣战后,各国马上做出反应,阿根廷、巴西、智利、秘鲁相继发表声明,表示中立。不过,智利和秘鲁的态度比较暧昧:两国宣布中立,但是并不认为他们有义务制止军火过境。与巴拉圭关系密切的阿根廷倒是痛快,马上中止对外输出战争物资,同时停止了粮食的输出。阿根廷的这个决定对玻利维亚影响比较大,由于玻利维亚的南翼部队长时间依靠阿根廷的粮食来维持,因此,粮食的禁运将严重影响玻利维亚军队的行动。 草原绞肉机 1933年的战斗(4) 玻利维亚也利用巴拉圭的宣战展开了外交攻势。玻利维亚代表在国联提出,巴拉圭的宣战意味着这场战争是巴拉圭挑起的,既然如此,国联就有义务依据盟约第十六条对其实施制裁。玻利维亚的想法不免有些天真,虽然是巴拉圭向玻利维亚宣战,可是人人都知道,这不过是对已经进行了一年的战争加以确认而已。对于双方来说,它们都是违背国联盟约在先,两国都没有履行义务,把争端提交给国联用和平方式解决。因此,两国对局势恶化导致战争爆发都有很大的责任。现在再想分清是谁引起了战争,谁应该受制裁,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对于国联行政院来说,即使分清两国之间的责任,继而进行制裁,也得等双方停战才行。要不怎么说得清到底是挑起战争的国家责任大、还是继续战争的国家责任大呢? 在玻利维亚和巴拉圭的战争进行了一年后,国联才第一次认真地处理两国之间日益严重的局势。1933年5月20日,国联召开会议,提出了解决查科战争的方法:首先必须让两国先停战。两国之间的边界问题通过提交仲裁的方法来解决,要想完成这个计划,必须派一个国联委员会前往出事地点调查。 对于国联的建议,巴拉圭很痛快地接受了。此时停战对巴拉圭是有利的,至少可给巴军以喘息的机会。巴拉圭方面提出了一个条件:首先必须停止战争,并採取适当的措施防止战争再起。玻利维亚下这种决心就比较困难了。此时,玻利维亚军的主力在距离本土几百英里的地方浴血奋战,而且供给前线的补给线又不稳定,玻军此时好不容易取得了优势,而且胜利在望,如果此时接受国联的建议,对玻利维亚来说变数太大。可是对玻利维亚来说,如果战争继续进行下去,其国力势必难以承受,如果能尽早结束战争也是好事。几经权衡,玻利维亚勉强同意了国联的建议,但是也提出了附加条件:仲裁的范围仅仅适用于目前没被玻军控制的查科地区,而且在仲裁开始前,玻方不会停止战斗。 国联对交战双方的态度进行了评估。两国态度看似坚决,但是双方的国力、前线的现实、战争的残酷以及后方的经济状况,决定了双方的军队和国民都愿意尽早结束战争。最终,国联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说服了两国接受委员会的建议。7月,由英国、法国、义大利、墨西哥和西班牙的外交和军事人员组成的委员会前往南美。这个委员会由西班牙人阿尔瓦雷斯·德耳巴约任主席,国联秘书厅法律科科长布埃罗(前乌拉圭外长)任秘书。但是,就在委员会启程前,国联突然接到两国措辞相同的要求:委员会暂停启程!两国决定继续打下去。 草原绞肉机 1933年的战斗(5) 1933年6月,战争已经进行了一年,战局依然呈胶着状态。而此时,玻利维亚的攻势已是强弩之末,但是,纳纳瓦要塞依然控制在巴拉圭人手里。一年的激烈战斗让玻利维亚方面出现了巨大伤亡,玻军数量已经降至大约3万人。为了补充前线的缺口,玻利维亚下令进行更大规模的动员,30岁以上的男子也奉命入伍,奔赴前线。 国联的武器禁运政策首先让玻利维亚尝到了苦头。由于阿根廷封锁了皮科马约河,大批军火被扣留,玻利维亚军队的日子开始不好过。而巴拉圭方面情况则要好一些。他们在战前就订购了大批军火,此时一批从阿根廷购买的军用飞机也加入了巴拉圭武装序列,不久,巴拉圭就用这批飞机轰炸了玻利维亚的战线。 进入1933年夏天后,查科地区变得如同地狱一般。毒辣的阳光烤着大地,湖泊干涸,河流断流,要想解决饮用水,只能期待老天开眼来一场大雨,或者不惜代价去挖一口深井。然而挖井也是个技术活,要想挖出水来也要点运气,因此,围绕着水源的争夺战往往格外残酷。玻利维亚的一个小分队为了解决吃水的问题,决定挖一口深井。工程进行了7个月,井的深度由10米变成20米,最终达到了50米,却仍然没有出水。 玻利维亚人打井的消息传到了巴拉圭方面。巴拉圭人认为玻军一定打出了水,不然不会坚持这么久,于是组织了一个小分队偷袭这口井。挖井的玻军和抢井的巴军围绕这个没有一滴水的井眼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双方谁都不愿退让,直到这口干涸的井眼中填满了双方战死者的尸体。 查科战争中没有出现什么战争天才,受制于地形、装备和人员素质的因素,更像是一场小规模的堑壕战。不过,这种堑壕战也是打了折扣的。在双方的据点攻防战中,战斗形式和“一战”时欧洲战场的情形一样,防御方大挖堑壕,用自动武器作为支撑,用炮火为防御方提供支援。进攻方更多依靠的是士兵的英勇无畏,依靠炮兵、炸药、手榴弹突破敌方阵地。一旦防御方对工事进行认真加固,做好与炮兵的协同,进攻方的进攻往往成为噩梦。 第12页 从大范围来看,由于国力和军队规模的限制,查科战争并没有形成类似于欧洲那种绵延不断的堑壕来覆盖整个战区,总体上说都是点防御而不是线防御,这就给进攻方提供了新的战术。巴拉圭在战争后期採取的纵深攻击就是利用了玻利维亚据点之间没有任何联繫的破绽,从据点背后发起攻击,短时间内就取得了很大的战果。相比之下,玻利维亚方面的表现就不那么令人满意了。作为一名德国将领,在巴军大规模进攻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参照1918年德军在欧洲战场的反击,对巴军发起强有力的反击,但汉斯·孔特却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不能不让人对他的能力产生怀疑。很多歷史学家认为,适合他的岗位是训练总监而不是全军的总司令。 草原绞肉机 1933年的战斗(6) 7月份,孔特将军孤注一掷,决定发动一次大规模攻势,拿下纳纳瓦。与“一战”时的欧洲一样,为了打破堑壕战的僵局,就得想一些非常规的办法。玻利维亚工兵们想出了一个主意:挖一条地道,直达“要塞岛”下方,在里面埋上足够多的炸药,从下面炸掉这个碉堡。在发起进攻前,玻利维亚工兵终于将地道挖好了,并埋入大量的地雷和炸药,就等战斗打响的信号了。 7月6日,玻军25000人发起了进攻。工兵接到命令后点燃了炸药,一声巨响,烟尘沖天,爆炸后的尘雨、碎石落在进攻的玻利维亚军人身上,长达10分钟。在这次进攻中,玻利维亚投入了大量重炮,还有2辆坦克为进攻的步兵部队提供掩护与支援,但是面对巴拉圭人几经加固的要塞,进攻仍然以失利收场。面对失败,汉斯·孔特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打破僵局。8月,他再次命令部队对距离纳纳瓦约10英里的曼努埃尔·冈德拉要塞发起进攻。 在一年的战斗里,巴拉圭军人已经学会了如何在丛林中建设与加固据点。在埃斯蒂加里维亚的指挥下,巴拉圭守军成功地将玻利维亚军人击退了。鑑于埃斯蒂加里维亚在战争中的表现,9月他被晋升为准将。此时,查科前线玻利维亚方面岌岌可危:在夏季攻势失败后,玻利维亚已经无力发动新一轮的攻势。同时,由于前线远离玻利维亚内地,补给线漫长,前线一直得不到足够的后勤物资,某些地区粮食弹药匮乏,部队战斗力堪忧。同时,在炎热缺水的查科地区,习惯生活在凉爽高原的玻利维亚士兵非战斗减员严重,一连串的失败也极大地打击了玻军的士气。如果这时候巴拉圭发起反攻,玻军前景难料。 就在玻军为一系列问题头疼、进退维谷之际,对面的巴拉圭军队正在秘密地组织反攻。反攻仍由在战争中表现出色的埃斯蒂加里维亚指挥。与被动的玻军相比,巴军的情况要好得多。由于前线距离内地很近,加上巴拉圭已经建立起一条依託铁路的补给线,巴军的物资供应情况非常好,加上在战斗中的缴获,巴拉圭方面已经为将要到来的反击储备了充足的物资。巴拉圭军人士气高涨,自信满满。 草原绞肉机 1933年的战斗(7) 1933年10月23日,埃斯蒂加里维亚一声令下,25000名巴拉圭士兵跃出出发阵地,在70公里的战线上向玻利维亚军队展开进攻。巴拉圭方面的部署如下:右翼巴拉圭第一步兵师负责消灭敌军的左翼,由拉菲尔·佛朗哥中校指挥,指挥部位于冈德拉要塞;左翼战斗由巴拉圭第三军团的其他部队负责,指挥官是路易斯·伊尔拉萨瓦尔上校,他们的正面是玻军的右翼;巴军剩余的一个师作为预备队,随时投入战斗。 巴拉圭军队在这次反攻中採取了迂迴到敌方纵深,然后从敌人背后发起进攻的战术。巴拉圭的地理环境与查科地区很相近,巴拉圭士兵很适应这里的气候,这种考验体力与毅力的战术难不倒巴拉圭士兵。战斗打响后,一队队的巴拉圭士兵挥舞着砍刀在灌木丛中砍出道路,向玻利维亚战线的后方艰难地前进,然后突然出现在玻利维亚军队的背后。一个个玻利维亚哨所、据点、要塞被巴拉圭人拿下了。 12月12日,巴拉圭军队在阿利瓦塔、马萨马克莱与萨维德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玻利维亚军8000多人被俘,数目巨大的后勤储备也落入巴拉圭人之手。在这次战斗中,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巴拉圭军队在清点俘虏时发现,很多玻利维亚军人身上穿的是美国军服,这个消息很快被记者们报导出去,这个发现也成为美国插手战争、武装玻利维亚的最直接证据。后来美国政府站出来澄清,证实这批军服是美国“一战”时期的剩余物资,在查科战争爆发后由私人公司提供给玻利维亚,与美国政府无关。只要有国家愿意买,就可以得到,这批军装不能说明美国政府插手了这场战争。但是没有人相信,美国政府在查科战争中是清白的。 在一连串的失败下,玻利维亚终于不能再容忍那个“指挥战争之拙劣足以比得上威廉二世”的汉斯·孔特。萨拉曼卡总统对他越来越不满,不久后就下令让恩里克·佩尼亚兰达将军取代他的位置。在前线最紧要的关头,恩里克·佩尼亚兰达走马上任。他的前任给他留下的是一个彻底的烂摊子,2个玻利维亚师已经被歼灭,此时,穆尼奥斯要塞正被巴拉圭人围困,形势岌岌可危。就在此时,巴拉圭暂停了攻势,让佩尼亚兰达暂时舒了一口气。 第13页 巴拉圭为什么暂停了攻势呢?这就要说说国际联盟在1933年的表现了。 草原绞肉机 软弱的国联(1) 软弱的国联 1933年7月,就在国联组成的查科委员会启程前,国联接到了两国的要求,希望委员会暂缓启程。两国提出了另一个方案:他们将邀请四个邻国一起寻找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两国为什么在这时候提出如此要求,现在已经很难说清楚,但是面对两国的共同要求,国联也只有尊重他们的选择,同时也乐于将这个烫手的山芋丢出去。 由于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巴拉圭和玻利维亚的4个邻国(阿根廷、巴西、智利、秘鲁)对两国的建议都没什么热情。经过几个月的书信往来,到了9月30日,四国通知国际联盟,他们拒绝这个委託。 四国明确拒绝后,国联只好接手完成这个工作,耽误了几个月的委员会终于踏上了行程。与几个月前相比,此时,查科前线的局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个月前,国联提出派遣委员会的时候,玻利维亚方面取得了节节胜利,然而此时,查科的局势已经逆转,进攻一方已经变成了巴拉圭。 11月初,就在查科委员会抵达南美洲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德国退出国联。此举极大地打击了国联的威望。对于国联究竟能做什么,各国都抱有一种怀疑的态度,玻利维亚和巴拉圭也有同样的想法。虽然两国都希望通过谈判来解决一系列棘手的问题,但是又都认为,国联委员会作用不大,因为毕竟连国联传统领域的欧洲问题都解决不了,更不要说南美的问题了。 此外,战争形势的变化也使得两国希望把和谈问题往后推一下。此时巴拉圭的反攻势如破竹,如果照这么发展下去,巴拉圭将取得更大的战果,在谈判的时候更有利。对玻利维亚而言,此时还有翻盘的希望,贸然要求国联介入要考虑巴拉圭的态度,形势对巴方有利,巴方会不会接受调停呢?另一方面,此时让国联介入,玻方处于下风,谈判的时候也没有什么底气。 草原绞肉机 软弱的国联(2) 恰在此时,美洲国家会议第七届拉丁美洲会议在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召开。美国代表团团长科德尔-赫尔在会上发言,认为国联的查科委员会在这场冲突中是唯一有託管权的权威机构,国联盟约是唯一的和平公约,解决双方冲突应该在国联盟约的框架内解决,希望会议与查科委员会合作。美国的提议使得美洲国家会议能够合理合法地介入查科战争,因此12月15日,会议以一致同意的投票宣布,“准备和国际联盟在实施盟约方面进行合作”。当天,五个美洲中立国提出建议,巴拉圭和玻利维亚应尽快签订和平协议,双方都撤出有争议的北查科地区。同时,美国代表团强烈要求尽快结束战争。 对于这些条件,巴拉圭方面坚决反对。12月18日,巴拉圭总统阿亚拉给正在玻利维亚首都拉巴斯会谈的委员会打来电报,建议实行停火至年底,同时还提出了条件,希望委员会尽快邀请双方在蒙得维的亚或者布宜诺斯艾利斯召开会议,尽快和谈。12月19日,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双方签订停火协议,停火期限至1934年1月8日。然而就在停战协议签订2小时后,巴拉圭军队就出兵占领了玻利维亚的一个据点,由此可见停火协议之脆弱。 巴拉圭此时被辉煌的胜利沖昏了头脑,认为他们完全可以通过军事手段得到巴拉圭梦寐以求的领土。不过,对于国联的建议,还是要做做样子的。巴方代表提出,如果玻利维亚军队全部撤出查科地区,该地的秩序完全由巴拉圭负责的话,巴方可以接受国联的建议。对于这种条件,各方代表都明白巴拉圭想干什么。对于巴拉圭在战场上的表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国联查科委员会中的军事人员警告巴拉圭,他们现在的情况和反攻前的玻利维亚情况类似,现在巴军的补给线越拉越长,如果不谨慎处理而被玻军反戈一击,局势很难预料。即使玻军的反击不利,至少也会使双方陷入僵持,巴拉圭现在应该见好就收,趁着有利局势,赶紧达成对巴拉圭有利的协议。 1934年2月21日,查科委员会与两国代表团举行了最后一次会议,但是两国态度都很坚决,无法达成任何共识,委员会旋即返回日内瓦,向国联提交了一份报告。在报告中,委员会分析了查科战争的现状,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根据这些预测,委员会在报告中提出了一旦两国筋疲力尽被迫提出媾和时,国联可以採取的对策和计划。同时,在报告中,委员会还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军火禁运。 草原绞肉机 软弱的国联(3) 对玻利维亚和巴拉圭这种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小国来说,国防所需的军火物资只能依靠外购。如果能切断其军火外购渠道,无疑是釜底抽薪的办法,至少能迫使头脑发热的政府和军队好好考虑,如何才能把战争进行下去。 通过对战场的实地考察,委员会中的职业军人也感到惊讶,与结束并不久的“一战”相比,巴拉圭和玻利维亚进行的是一场“异常残酷和可怕的战争”。得益于欧美国家制造的现代战争物资——飞机、装甲车、火焰喷射器、速射炮、机枪以及提供交通便利的邻国,在这一片并没有多少人知道的土地上,两个国家将战争的残酷性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第14页 其实早在1933年,国联就已经提出对两国实行武器禁运的计划。不久,胡佛和史汀生也说服美国国会採取同样的行动,不过,美国参议院在同意胡佛的想法后不久又将此计划否决了。因为美国的反覆,武器禁运的计划也就不了了之。 由于歷史原因,南美国家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由于玻利维亚和阿根廷交恶,加之阿根廷在巴拉圭控制的查科地区有大量的投资与利益,因此在查科战争中,阿根廷坚定地站在巴拉圭一边,为其军火运输提供便利。所以要真正地做到武器禁运,巴拉圭和玻利维亚的4个邻国的态度非常重要。 当查科委员会的报告公布后,舆论给各国政府施加了巨大压力。不少国家决定响应国联的计划,对两国实施武器禁运。但更多的国家却没有那么痛快,很多国家认为,即使自己不向两国输出军火,也会有其他国家输出,单方面的武器禁运损害的只是本国的利益,因此对武器禁运持观望态度。国联统计了相关的材料,发现武器禁运竟然牵扯到35个国家,只有这35个国家的政府同时採取行动,武器禁运才可能真正实现。1934年5月19日,国联行政院向所有输出武器的国家发出唿吁,剩下的就是看美国的态度了。如果美国还是不支持禁运,那么一切努力都将付之东流。 此时,玻利维亚国内的一份报纸刊发了5个美国公司的gg,这些gg都是军火gg,赤裸裸地宣传那些武器的性能。这一举动激怒了很多国家,美国政府遭到巨大的压力。在5月19日国联发出唿吁前,美国参众两院向总统授权,禁止向巴拉圭或者玻利维亚出售武器。这一次,罗斯福总统痛快地下了命令。 美国表态后,其他各国陆续採取类似的措施。德国和日本(按照盟约规定,两国退出国联的宣告需在2年后,即1935年才发生正式效力)也勉强同意。至于希望加入国联的苏联,态度更是爽快。1934年8月,武器禁运正式实行。武器禁运的效果究竟如何,让我们看看1934年的战局。 草原绞肉机 1934年的转折(1) 1934年的转折 1934年1月8日,巴拉圭方面恢復了攻势,目标是皮科马约河上游的巴利维安要塞。当时形势严峻,玻利维亚新上任的总司令佩尼亚兰达指挥部队边战边撤,迅速将部队后撤至巴利维安一线加强防御。3月,巴拉圭第三军团攻至巴利维安,但是面对已经构筑好防御工事的玻利维亚军,巴拉圭军也同样遇到了一年前玻利维亚军队在纳纳瓦碰到的问题。随后,双方围绕着巴利维安要塞展开了战争期间最激烈的战斗。巴拉圭军对玻军阵地发动了一波波的突击,几次攻破其防线。玻军也毫不示弱,组织部队发起反击,重新夺回阵地。双方这样的战斗一直持续到7月,巴利维安要塞依然在玻利维亚军手中。 军事形势的恶化让玻利维亚不得不考虑其他的解决途径。几经权衡,玻利维亚决定仿效中国,提出动用国联盟约第十五条(即有关调停解决国际争端的条款)。为了保证形成的决议有足够的威信,玻利维亚同时提出,这次应该由国联大会出面,而不是由行政院主导。国联大会接受了玻利维亚的请求,但解决问题需要时间,因此决定,首先组成一个特别委员会来完成这个任务。特别委员会由拉丁美洲国家组成,阿根廷表现得最积极,墨西哥、智利、秘鲁也派出代表参加了特别委员会。不过,美国和巴西拒绝了国联大会的请求。特别委员会的组成对巴拉圭来说应该是很大的压力,作为战场上占优势的一方,巴拉圭并不愿意此时接受国联的调停。 随着战线向玻利维亚方向推进,巴拉圭方面的后勤补给线越来越长,攻势渐渐弱了起来。1934年8月份,前线的态势对于巴拉圭十分不利:战线的南段,巴拉圭第三军团被阻于巴利维安;中段,第二军团前进至卡朗达特,但是在玻军的顽强反击下正在撤退;北段,巴拉圭第一军团,到达帕拉皮蒂河后就再也无法前进一步,不得不后撤以获得补给。这时,埃斯蒂加里维亚得到了更让他紧张的情报:巴拉圭军正面的玻军大概有50000人(估计过高了),而巴拉圭方面只有不过21000人。 草原绞肉机 1934年的转折(2) 在巴拉圭军队大踏步前进的时候,日内瓦的国联大会也没有闲着。经过多方面的磋商,大会着手起草一个条约,规定国联将组织一个中立国军事委员会组织和监督停战、撤兵和復员,同时也将负责撤兵地区的治安问题。在条约中还规定了,将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和平会议。对于如何解决领土争端,以及如何保护两国在查科地区的交通和商业发展,条约中也作出了约定。1934年11月24日,国联大会通过了这个条约,然后将其送给玻利维亚和巴拉圭。各方都对这个条约期望很高,认为它将有助于结束这场残酷的战争。甚至美国和巴西也都同意参加委员会和布宜诺斯艾利斯和会。 此时,巴拉圭的战线已经拉到了300公里长,战线绵长而又单薄,如果被玻利维亚军抓住机会拦腰截断,后果不堪设想。这时候,玻利维亚陆军上校戴维-托罗制定了一个计划,希望能引诱巴第二军团孤军深入,进入包围圈。不过,这个计划被巴方及时识破了,玻军计划落空。通过这次事件,埃斯蒂加里维亚意识到了前线局势的危险性,赶紧调整了巴拉圭方面的部署,将第一军团、第二军团集中布置在皮奎瓦地区,随即转入进攻。第一军团的任务是向北扩大战果。1934年11月9日,该军团发动埃尔卡尔门战役,经过一周战斗,取得辉煌战果,俘虏了7000名玻利维亚军人。11月17日,巴利维安要塞也被攻破。1934年底,玻军全线败退,只是在靠近玻利维亚本土的里哈省的比利亚蒙特斯,在比尔瓦奥-里奥哈将军的指挥下,才抵挡住了巴拉圭人的进攻。 第15页 玻军一连串失败的消息传回国内,国内反战情绪高涨。由于几年的战争,许多青壮年战死沙场,大量进口军火导致国内经济崩溃,物价飞涨,然而这一切换来的却是一个接一个失利的消息。玻利维亚国内尤其是军方,对萨拉曼卡总统极为不满。在比利亚蒙特斯被围困期间,玻军总司令佩尼亚兰达出于战略考虑,决定不去救援比利亚蒙特斯。萨拉曼卡总统得知此计划后暴跳如雷,决定撤换佩尼亚兰达。这一次,高级军官们对总统失去了耐心。几天后,在萨拉曼卡视察前线的时候,佩尼亚兰达和赫尔曼-布施少校(德国移民后代)将其扣留。1934年11月27日,玻利维亚副总统索尔萨诺接替萨拉曼卡出任总统。萨拉曼卡则被送回家乡恰班巴,一年后去世。 草原绞肉机 1934年的转折(3) 12月中旬,巴拉圭军队进入传统上的玻利维亚控制区,攻入了玻利维亚领土,直抵帕拉皮蒂河和玻利维亚油田地区。巴拉圭希望通过控制玻利维亚的产油区来获得战争赔偿,以弥补战争中的巨大损失。为了挽救国家命运,索尔萨诺总统下达了总动员令,动员范围从十几岁的孩子到六十多岁的老人。玻利维亚决心建立一支10万人的部队,与巴拉圭入侵者决一死战。 虽然玻利维亚进行了总动员,但是局势并不乐观。巴拉圭军队拿下巴利维安后,战线由以前的斜线变成了直线。战线的缩短意味着巴拉圭人可以在较短的战线上集中较多的部队,对玻利维亚的油田区和蒙特斯镇发动进攻。1935年1月16日,巴拉圭军队攻占帕拉皮蒂河,切断了蒙特斯镇与博维贝之间的道路。 国联大会向咄咄逼人的巴拉圭发出了警告。巴拉圭同以往一样,发表了一大通理由,坚持自己的要求,实际上拒绝了国联提出的和约。而此时,玻利维亚正式通知国联大会,接受这个和约。国联这时候再也坐不住了,形势非常清楚:国联的一个会员国准备对接受国联大会决定的另一个会员国进行战争,在这种情况下,国联必须对巴拉圭採取制裁措施。 国联本打算断绝巴拉圭与其他国家的财政联繫,但是与巴拉圭关系密切的邻国对此均无动于衷,这条路显然走不通。如果不对巴拉圭的行为作出制裁,将极大地影响国联的威望。特别委员会向国联大会提出,既然巴拉圭违背盟约,要继续对玻利维亚进行侵略,那么就解除对玻利维亚的武器禁运,而继续维持对巴拉圭的禁运。巴拉圭得到消息,向国联大会提出强烈的抗议,最终在1935年2月23日宣布退出国联。巴拉圭宣布退出国联后,阿根廷更是明目张胆地向巴拉圭提供支持。 在外交战线上,巴拉圭表现出极为强硬的态度,但是在战场上,巴拉圭却开始节节败退。由于战线远离后勤基地加上武器禁运,巴拉圭军队已无力维持大规模的进攻。此时,玻利维亚进行的战争已经演变成一场卫国战争,前线士气空前高涨,拼死抵抗,巴拉圭方面的进攻最终被遏制。玻军付出巨大伤亡后,终于守住了蒙特斯镇,并在局部发起了反攻,将巴军赶出了帕拉皮蒂河,优势转向玻利维亚方面。 草原绞肉机 战争的结束(1) 战争的结束 查科战争进行到1935年上半年,玻利维亚和巴拉圭都开始认真地考虑当时的局势。 巴拉圭退出国联时态度强硬,前线军团士气高涨,但是巴拉圭高层领导人也不得不承认,胜利下掩藏着危机。以巴拉圭弱小的国力与储备,很难维持庞大的军团行动,漫长的补给线也非常脆弱,这点和一年前玻利维亚的情形非常相似。此外,巴拉圭高层对下一步的行动也存在不同意见,难道要进入玻利维亚境内,彻底将其击败?这显然不现实,也不可能。玻军发起的反击已经证实了玻利维亚人在国家面临入侵时的不屈意志。如果能保住已经到手的战果,那么,现在退出战争应该是最有利的。 对玻利维亚来说,虽然反击取得了一定的战果,天平慢慢向玻利维亚一方倾斜,但是几年的战争已经耗尽了玻利维亚的财富,前线军人的不屈意志没有任何物质的支持,尽快体面地退出战争是玻利维亚唯一的希望。 对于巴拉圭和玻利维亚的情况,它们的邻国非常清楚。阿根廷、智利、乌拉圭、巴西和美国组成调解委员会,向两国提出了停战的建议。这场停战调解也成了美洲几个国家角力的舞台。谁能在调解委员会中起主导作用,就势必能增强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巴西首先提出由巴西人担任主席,并在里约热内卢召开调停会议。这个建议马上遭到阿根廷和智利的反对。阿根廷驻美公使私下里找到美国国务卿赫尔,要求美国抑制巴西人的野心。阿根廷的努力成功了,和会最终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召开。 草原绞肉机 战争的结束(2) 在美洲国家的斡旋下,1935年6月12日,玻利维亚和巴拉圭代表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签署了停战协定,规定两国军队撤退到中立国军事委员会指定的防线,随后召开和会,处理遗留问题。6月14日双方停战,此时距离开战已经整整3年。 双方虽然停战,但是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如何最终划定双方在查科的控制范围,巴拉圭军队控制的蒙特斯镇到博维贝的公路何时交还给玻利维亚等问题,都考验着两国领导人的政治智慧。阿根廷人罗多尔福·皮塔将军领导的中立国军事委员会负责监督两国军队撤到指定的防线,同时还要安排两国遣返俘虏和组织军队復员工作。由于两国还没有签署最后的和平协议,这些工作进展很缓慢,双方在前线依然剑拔弩张,战争仍是一触即发。 第16页 在美洲6个国家的主持下,7月15日,巴拉圭与玻利维亚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召开最终和会。这次和会上,国联已经被甩在一边。谈判的过程非常艰苦,两国政府态度强硬,时不时就以撤回谈判代表、重开战争为威胁。1936年8月25日,两国同意恢復外交关系,随后便进入了漫长的谈判过程。由于双方不肯让步,谈判进展缓慢,据统计,两国在会议上共提出了65个解决方案。又经过两年的马拉松谈判,1938年7月21日,巴拉圭和玻利维亚签署了《布宜诺斯艾利斯和平条约》,两国至此才结束战争状态。 草原绞肉机 战争的结束(3) 两国在查科地区的领土划分由参加和会的美洲国家总统决定。1938年10月10日,六国总统决定:巴拉圭取得在战争中占领的所有土地的控制权,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占查科地区面积的2/3,巴拉圭边界向西移动440公里。玻利维亚取得了查科地区北部很小面积的一块土地,以及巴拉圭河的航行权。在和约签订仪式上,阿根廷总统罗伯特·奥尔蒂斯兴奋地说:“美洲乃至世界都知道,玻利维亚和巴拉圭的战士带着史诗式的英雄主义而战,但不带着怨恨或復仇的欲望。”说这话的时候,有谁会想到那些仍然躺在荒野无人掩埋的尸体呢?是的,那些死去的人不会带着怨恨,但华丽的词藻最终也不会让那些死去的人復活。 在3年的战争里,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玻利维亚方面伤亡8万人,另有3万人被俘;巴拉圭方面死亡2万人,3000人沦为战俘。经济上,由于战争耗尽了财力与人力,导致两国物价飞涨,失业率急速上升,饿殍遍地,两国经济都处在崩溃的边缘。玻利维亚有价值1000万美元的武器被巴拉圭缴获,为了把仗打下去又借款达2.28亿美元。在严重的经济危机面前,玻利维亚军队中的少壮派被欧洲出现的法西斯制度所吸引,最终走上了法西斯独裁道路。 巴拉圭的情形也大致如此,十几年间,总统频繁更换,最终由军人出身的政治家——那位被称为“巴拉圭战神”的埃斯蒂加里维亚控制了巴拉圭的政权。这些前军人选择了所谓“新巴拉圭”主义的模式,在“新民主”的幌子下推行独裁政治,直到“二战”结束后。 查科战争的结果具有很大的讽刺性:交战双方都没达到各自的目的——玻利维亚没有重获巴拉圭河上的港口,巴拉圭也没能占据吸引它的那块战略宝地,即玻利维亚西南端的石油产区。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从查科战争结束后直到今天,在查科地区也没有发现这场愚蠢战争的催化剂——“丰富的石油”。 草原绞肉机 附录:20世纪初的玻利维亚和巴拉圭(1) 附录:20世纪初的玻利维亚和巴拉圭 玻利维亚国名来自南美解放者玻利瓦尔。1825年8月6日,玻利维亚经投票决定,不与阿根廷或者秘鲁合併,而是选择建立独立的共和国。共和国以南美解放者玻利瓦尔之名命名,同时授予玻利瓦尔“国父、护国者、第一总统”的头衔。玻利瓦尔出任总统后不久发生了一件事,奠定了玻利维亚与它的邻国阿根廷之间的基调。阿根廷承认玻利维亚的独立,但是也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把毗邻阿根廷的塔里哈省划给阿根廷;二是请求玻利瓦尔派兵共同抵御巴西。考虑到塔里哈省地处偏僻,中央政府很难管理,玻利瓦尔同意了第一个要求,但是他拒绝出兵。而玻利维亚议会却认为,将塔里哈省划给阿根廷损害了玻利维亚的主权,因此否决了这一个提议,导致日后在边界问题上与阿根廷摩擦不断,直到1889年才签订了相关条约。阿根廷人得知玻利瓦尔拒绝出兵非常愤怒,认为玻利瓦尔过河拆桥,对解放战争时的战友竟然不提供任何帮助。这两个问题导致阿根廷与玻利维亚之间的关系一直都紧张而微妙。 作为玻利维亚第一任总统,玻利瓦尔主持制定了玻利维亚第一部宪法。然而,这部宪法脱离了玻利维亚的实际,虽然出于对玻利瓦尔的尊重而得以通过,但是很多条文都成为一纸空文。宪法无人尊重,这也成为日后玻利维亚政治动盪的一个重要原因。到19世纪末,玻利维亚先后制定了12部宪法。每一部新宪法的出台无不伴随着政变与阴谋,因此,军人在玻利维亚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19世纪的玻利维亚总统们要么是军人出身,要么与军人关系密切。直到19世纪末,玻利维亚的政治局势才逐渐稳定下来,然而也只是相对稳定而已:从1825年独立到1945年,这120年间玻利维亚竟然发生过179次政变! 草原绞肉机 附录:20世纪初的玻利维亚和巴拉圭(2) 由于国内政治动盪以及大地产制盛行,玻利维亚除了採矿业外就没有其他工业部门了。在太平洋战争之后,玻利维亚国民经济主要依靠银矿和锡矿。由于白银的贬值,锡矿的收入在玻利维亚越来越重要,但锡矿都属于私人,这更加剧了玻利维亚国内的寡头经济。1922年,美孚石油公司进入玻利维亚,玻利维亚政府从石油开採中获得不小的好处。不过,由于政治的动盪和经济基础薄弱,长期以来玻利维亚公共事业投入不足,底层民众生活困苦,尤其是印第安人,这种状况更加剧了玻利维亚国内政治动盪的危险性。 巴拉圭独立后长期实施独裁统治,直到19世纪中期。三国同盟战争后,巴西和阿根廷的军队占领了巴拉圭。巴西和阿根廷都不希望对方独吞巴拉圭,经过漫长的谈判,1876年外国军队撤出巴拉圭。结束独裁统治的巴拉圭,民主之路走得很缓慢。由于缺乏基础和经验,巴拉圭的政党在19世纪70年代只是一个雏形,几任总统都带有浓厚的军人色彩。1874年,巴拉圭共和党成立,这个带有极强军人色彩的政党统治巴拉圭30多年,引起了巴拉圭国内的巨大不满。在1887年,自由党成立。1904年8月,自由党联合军队发动政变,将保守党赶下台,开始了自由党近30年的统治。然而,不论是保守党还是自由党,都没有实现国家政治的正常化。从1870年到1932年,巴拉圭先后出现了29个总统(根据巴拉圭宪法,总统任期4年),平均2年多更换一个。 第17页 19世纪后期,巴拉圭经济开始復甦,来自欧洲、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的资金使巴拉圭的经济迅速恢復。然而,经济的復甦并没有带来政治的稳定。在巴拉圭,军人们发动叛乱和革命是常事,和邻国玻利维亚一样,军人在国内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巴拉圭军队并不是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它的社会地位很低,人数也不多。很长时间内,所谓的巴拉圭军队不过是由一个步兵营、两个骑兵营,两到四个炮兵中队和一个机枪连组成。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04年。自由党上台后,解散了这支军队,重新建军。新的巴拉圭军队成立了总参谋部和军事学校,并将军队扩大。然而,这些措施没有使军队脱离政治,反而与政治联繫得更加紧密了。在20世纪初巴拉圭动盪的政治局势中,基本都能看到军队的影子。1911年,巴拉圭爆发了两次大规模的动乱,政府被推翻,军队分成几派,陷入无政府状态。1912年的改革使得局面出现了变化,大批军官被送出国深造,军队正规化步入正轨,战斗力提升,为后来的查科战争打下了基础。 与玻利维亚不同,巴拉圭的採矿业并不发达。在英荷壳牌石油公司进入巴拉圭之前,巴拉圭经济主要依靠肥沃的土地,通过垦殖和开发原始森林、每年出口大量的农产品来保证国家收入。由于地处内陆,国家弱小,巴拉圭与邻国以及来投资的欧美国家保持了良好的关系。 草原绞肉机 附录:查科战争中的坦克发(1) 附录:查科战争中的坦克 玻利维亚购买的维克斯坦克分为两个型号:mk.a和mk.b。两个型号之间的差别是:mk.a装备的是两座机枪塔,mk.b则是一座装备47毫米炮的炮塔。玻利维亚一共购买了2辆mk.a和1辆mk.b,此外还购买了2辆卡登-洛伊德mk.iv型(也有说是mk.vi型)超轻型坦克(与其说是坦克还不如说是轻型装甲车),车上装备一挺机枪。据说这2辆车原本是卖给加拿大军队训练用的。有传言称,玻利维亚还考察过法国的ft-17坦克,但是最终没有购买。 维克斯轻型坦克是“二战”前很成功的坦克,曾大量装备苏联、保加利亚、土耳其、波兰和芬兰的军队,还有一些国家少量採购过。维克斯mk.a坦克也算是多炮塔坦克家族的一员,坦克上装备的是两座并列的机枪塔,每个机枪塔可以向一侧旋转120度,机枪选用的是维克斯公司的水冷重机枪。mk.b则换装了一门47毫米短管炮的炮塔,此外还在坦克炮一侧装备了同轴机枪作为辅助武器,同轴机枪选择的维克斯轻机枪。炮塔为双人炮塔,车长和炮手分别坐在坦克炮的一侧,炮手还兼任装填手。维克斯轻型坦克是个成功的设计,尤其是它的底盘,但是,它的武器系统的设计就不那么令人满意了。不论是mk.a还是mk.b,丑陋、笨重、不实用的机枪塔和炮塔都被用户所诟病。一些国家在修改设计后推出了自己的型号,比如,苏联的t-26系列和波兰的7tp型坦克。 卡登-洛伊德系列超轻型坦克由英国工程师卡登设计,型号很多,其中生产数量最大、最受欢迎的是mk.iv型。除了玻利维亚外,苏联、波兰、加拿大、捷克、法国、义大利和日本都有此装备。mk.iv是一种两座的超轻型坦克,乘员有两人,一人负责驾驶,一人负责操作车上的机枪,大部分型号装备的是一挺维克斯mk.i型水冷重机枪。玻利维亚採购的型号在水箱部位加装了一块装甲板,在机枪上有一块方形护盾保护射手。由于装甲太薄,卡登-洛伊德一般只能用来执行诸如殖民地治安和侦察等低战斗强度任务,不过使用者往往忘记这一点。 巴拉圭也购买了坦克,不过时间偏晚。战争爆发后,巴拉圭从义大利人那里得到了一批安萨尔多公司生产的cv-33超轻型坦克。cv-33是义大利在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坦克基础上开发的,加强了装甲防护,射手可以在封闭的战斗室中工作。义大利对cv-33寄予厚望,希望能在新成立的机械化师中大量装备。 草原绞肉机 附录:查科战争中的坦克发(2) 但两国装备的这三种欧洲制造的轻型坦克和超轻型坦克,在查科地区明显地水土不服。玻利维亚军队很快就发现,由于查科地区密布丛林和灌木丛,又缺乏道路,玻利维亚军队装备的这5辆坦克很难发挥什么作用。据玻军的一些档案记载,很多时候需要大量的步兵拿着砍刀为几辆坦克开闢道路,否则坦克就寸步难行。查科地区的高温使问题雪上加霜,车辆经常莫名其妙地罢工,以至于只能在上午天不大热的时候出动,而且还不能闭窗驾驶。此外,由于补给线不畅,坦克所需的燃料和淡水很难运到前线,导致大部分时间坦克只能趴窝。 虽然有种种困难,玻利维亚军队还是想方设法把坦克投入了战场。在玻军的记录里,玻军的维克斯轻型坦克参加了“七千米”之战和1933年7月4日的第二次纳纳瓦攻击战。在第二次纳纳瓦攻击战中,巴守军埋伏在坦克进攻线路的侧面,使用火焰喷射器伏击玻军坦克,同时也出动飞机对玻军坦克实施轰炸。在巴拉圭陆空两方面的打击下,玻军坦克被打退。 巴军很快就发现了对付玻军这些薄皮坦克的办法——手榴弹。玻军档案记载,玻军的mk.b轻型坦克上的47毫米炮被证实是一件有效的武器,因此玻军的这几辆mk.b得到了巴军的重点照顾。它经常遭到不同方向巴军机枪的射击,子弹打在装甲板上发出“噹噹当”的声音,让人心悸,这似乎说明巴军正在想方设法消灭这几辆坦克。 第18页 为了对付玻军坦克,巴军组织了一些专门的反坦克分队,准备一劳永逸地解决玻军坦克的威胁。在1933年12月的萨维德拉战斗中,玻军的这3辆轻型坦克有1辆被击毁,2辆被俘。 从模煳的战场照片判断,被击毁的那辆mk.a坦克应该是在被击伤后为了防止落入敌人手中而被玻军自己炸毁的。被俘的2辆轻型坦克的下落则成了谜团。其中一辆mk.a(暱称“ina”号)在战后被陈列在巴拉圭首都亚松森,在20世纪70年代被交还给玻利维亚,随后下落不明。那辆mk.b在1937年被卖给了西班牙共和国的一个军火採购人,至于其最终下落则无人知晓。 玻军的两辆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坦克也在查科的战斗中损失,但是在玻利维亚的档案中找不到详细的记录。 巴军坦克部队的情况不比玻军同行强多少。巴军的cv-33也遇到了燃料不足、坦克在丛林灌木地区通行能力弱等问题。而且由于cv-33的封闭设计,内部空间不足导致乘员活动空间小,车内温度高,严重影响了乘员的战斗力。由于这一堆问题,巴军的cv-33很少出动,在双方的档案中也没有它参加大规模战斗的记载。 草原绞肉机 附录:查科战争若隐若现的幕后黑手(1) 附录:查科战争若隐若现的幕后黑手 查科战争并不是一场很引人注目的战争,在战争形式上也没有新的突破,甚至有些倒退。但是,这场战争却留下一个难解之谜,那就是这场战争爆发的背后隐藏的到底是什么? 长久以来,对于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一般认为有两点:1、玻利维亚为了寻找一个出海口;2、英国和美国的两大石油公司认为,查科地区可能蕴藏有丰富的石油,为了赢得先机而鼓动了战争。 这两个理由看似合理,然而,一条又一条的线索似乎又暗示着事情绝非这么简单。 先说第一个问题。一般认为,作为一个传统的海权国,玻利维亚在太平洋战争后丧失了出海口,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这点已经无法改变,玻利维亚沦为彻底的内陆国。对于内陆国来说,必须找一条安全的贸易通道来维持国家贸易的需要,尤其是对玻利维亚这种小国来说,对外贸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一个视海权为国之命脉的时代,即使不能获得一个传统的出海口,通过巴拉圭河出海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过,当时的玻利维亚对贸易通道真的有如此迫切的需求吗? 当时玻利维亚与外界联繫的通道有以下几条:拉巴斯到阿里卡的铁路,阿里卡和安托法加斯塔自由港,通过马莫雷河的货物联运,以及穿越阿根廷的铁路。1904年,经过多年的争吵后,智利与玻利维亚达成协议,从拉巴斯到阿里卡修建一条铁路。智利基本履行了承诺,1912年铁路建成。1929年,智利、秘鲁和玻利维亚签署条约,在阿里卡和安托法加斯塔建立自由港,玻利维亚通过该港获得了进入太平洋的通道。 草原绞肉机 附录:查科战争若隐若现的幕后黑手(2) 马莫雷河的货物联运是1903年玻利维亚与巴西签订的皮特罗普利斯条约的产物。玻利维亚通过割让领土获得了在巴西马代腊河激流区修建铁路的权利。通过这条铁路建立起马莫雷河的货物联运,玻利维亚通过联运就可以连通亚马孙河,并由此进入大西洋。玻利维亚和阿根廷关系正常化后,通过协商,1925年,阿根廷同意玻利维亚修建一条穿越阿根廷的铁路。这样看来,虽然有不稳定的因素,但是对于玻利维亚来说,贸易通道是有保障的,巴拉圭河上的港口对玻利维亚来说顶多是锦上添花。 有人认为,当时玻利维亚石油输出使用的是通过阿根廷的管道,为了摆脱阿根廷的盘剥,玻利维亚急需通过巴拉圭河将石油运出去。这个说法也颇令人起疑。玻利维亚完全可以选择其他方式将石油运输出去。事实上玻利维亚最终选择了巴西,通过穿越巴西的石油管道,玻利维亚将石油源源不断地运输出去。 再说第二个问题。有人认为,战争的原因在于美英争夺石油。1922年,美孚石油公司在玻利维亚南部获得了石油租让地,1928年又向北查科地区发展,它想独占查科的石油,不让英国资本染指。英国则支持巴拉圭,对通过巴拉圭河外运的美孚石油徵收高额过境关税,导致矛盾激化。实际上,查科战争乃是英美分别支持巴拉圭和玻利维亚进行的“英镑和美元武装斗争的一种形式”。 草原绞肉机 附录:查科战争若隐若现的幕后黑手(3) 还有一些歷史学家认为,美孚石油公司在北查科地区只获得了3万多公顷的租让地,钻了几口油井,建了两个小炼油厂。查科战争开始时,日产石油不过300桶,因此很难据此得出结论说,美国为了这点利益而支持玻利维亚进行一场战争。况且,当时正值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时期,油价暴跌,石油资本家曾削减石油生产量。显然,英美争夺石油不是查科战争的主要原因。此外还必须指出,玻利维亚的主要武器来源并不是美国,而是英国的维克斯公司。 现在看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向了欧洲的一家军火商。很难想像,如果没有当时欧洲各大军火商的支持,这两个没有工业基础的国家如何进行这么一场残酷的战争。在欧洲军火商中,被认为最应该对查科战争负责的,就是维克斯军火公司的代理商巴西尔-扎哈罗夫。比利时漫画家埃尔热在其作品《丁丁歷险记》里的《破耳朵的故事》中,以查科战争为原型,虚构了两个南美洲共和国为了争夺“格兰-查博地区”的“石油”而引发的战争。在这部漫画里,穿梭于两国首都之间出售军火、挑唆战争的军火商“巴西尔-巴扎罗夫”就是影射扎哈罗夫,甚至连两人的容貌都一样。 第19页 那么,扎哈罗夫为什么热衷于煽动玻利维亚和巴拉圭之间的战争呢?希望出售军火固然是一个方面,另外,在1920年,扎哈罗夫大量买进了英国壳牌—麦克斯石油公司的股票,这家公司后来同英国波斯石油公司合併,组成了着名的“英国石油公司”。因此,在传出美孚石油公司于查科地区发现储油构造的消息后,扎哈罗夫会对巴拉圭政府做出什么样的鼓动,也就不成悬念了。 草原绞肉机 附录:查科战争中的战俘(1) 附录:查科战争中的战俘 查科战争爆发后,国际红十字会对战争的进程相当关注。1933年3月,国际红十字会决定组织一个代表团,前往冲突的两国考察双方的战俘情况。这个代表团由基督教青年联合会同盟秘书长、瑞士人加兰和乌拉圭医学博士塔利切组成。 虽然玻利维亚和巴拉圭都不是1929年有关战俘待遇的日内瓦公约签字国,但是代表团还是得到了玻利维亚和巴拉圭两国政府的许可,前往探视两国俘获的战俘。国际红十字会的代表首先去了巴拉圭,代表团在那里得到了巴拉圭总统阿亚拉的接见。阿亚拉总统同意了他们去探望战俘的请求。1933年5月20日到31日,代表团前往巴拉圭的军队医院和24个战俘拘留所,看望了被俘的1200名玻利维亚战俘。 7月1日,国际红十字会代表抵达了玻利维亚,在和玻利维亚政府、军方和玻利维亚红十字会三方代表会谈后,国际红十字会代表团开始了6000多公里的旅途,去探望被俘的巴拉圭士兵。代表团共用了22天来走访玻利维亚的战俘营,在那里他们共见到了137名巴拉圭士兵。完成了探访任务后,国际红十字会代表团对两国政府的措施表示满意,不过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进一步改善战俘营的条件等。最后,代表团向两国提出将老弱病残的战俘先遣返回去的建议,得到了两国政府的同意。1933年的7月23日,巴拉圭政府首先将26名玻利维亚战俘遣送回国。8月22日,玻利维亚方面将14名伤病的巴拉圭军人送回巴拉圭。 草原绞肉机 附录:查科战争中的战俘(2) 除了探访战俘外,代表团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协调两国建立战俘信件的交换机构,不过在考察结束后代表团认为,这个事情要比想像的好得多。国际红十字会在乌拉圭建立的中介和两国的“扶轮国际”(由商人组成的国际联谊和慈善组织)分社建立了合作关系,很容易就促成了这个问题的解决。 1934年,双方战争升级,战俘数量激增。国际红十字会决定再派代表团去这两个国家,察看双方的战俘状况有没有恶化。这次代表团除了上次的成员外,还派出了两名国际红十字会委员会的成员。1934年10月27日,代表团又一次抵达巴拉圭。巴政府向代表团介绍了在巴境内的玻利维亚战俘的情况。这次探访战俘的任务比上次要困难得多,当时18000名玻利维亚战俘分布在巴境内,被强迫参加巴国内的公共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 11月底,国际红十字会代表团抵达玻利维亚。玻利维亚的情况也类似,大约2500名巴拉圭战俘被当作工人用于玻利维亚公共设施的建设。由于国内经济形势的恶化,战俘的待遇下降不少,国际红十字会的代表们对很多事情也是一筹莫展,不过代表团还是想办法协调两国,加强对伤病的战俘进行照顾,维护战俘的权利。在委员会的努力下,一些战俘通过巴拉圭河被运到城市医院接受治疗。在委员会的协调下,两国同意将一部分老弱病残战俘遣返。1935年5月,135名玻利维亚战俘和24名巴拉圭战俘被送回各自的国家。 随着1935年停战,双方开始了大规模的交换战俘行动。由于两国国内经济状况和歷史因素,战俘交换进行得比较顺利,国际红十字会也没有参与。总的来说,查科战争中的战俘情况比当时世界上其他地区好得多,虽然两国没有加入相关的条约,但是基本上都能按照国际公认的原则办事。 福克兰战争回顾 福克兰战争回顾(1 福克兰战争回顾 1982年,兵力规模极度萎缩的英国海军为夺回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群岛)再次出征。当时英国国力业已衰微,国民经济连续多年负增长,产业工人工资冻结已成制度,罢工、示威此起彼伏,而曾经称霸全球的皇家海军已经沦为一支欧洲区域性舰队……但即便如此,英国仍能纵越大西洋,倾力一战并最终赢得胜利,使世界不得不对这个老而弥坚的没落帝国另眼相看。 战争的起因 关于福克兰战争的起因,有人认为,是阿根廷军政府企图转移人们对国内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的注意力,另一种看法则认为,这是军政府以入侵福克兰群岛作为防止全国性罢工的特殊手段。事实上这两种观点都失之片面。阿根廷在福克兰群岛登陆并非一场策划已久的军事行动,而是在准备不足的前提下一时冲动的结果。 1982年3月中旬,阿根廷斯科蒂斯公司的41名工人带着80吨重的机器,来到南乔治亚岛上拆卸一座废弃很久的保加利亚鲸鱼加工厂,准备将这些旧机器运回国内作为废铁出售。在这些工人出发前,英国驻布宜诺斯艾利斯大使馆就得到了通知,但对此未做出答覆,因此阿方以为得到了英方的许可。这些阿根廷工人于3月19日乘坐阿海军辅助供应舰“布恩苏塞索湾”号抵达南乔治亚岛的利思港,其中一人在该地升起了阿根廷国旗,并高唱国歌。英国外交部通过岛上的英国南大西洋科学考察站人员得知了此事,随即发表声明,宣布这些人的上岛行为并未得到英国许可,并命令其马上离开。 第20页 3月24日,阿根廷情报机构发现,英国南极供应舰“忍耐”号离开福克兰群岛,载运海军陆战队成员(包括140人、2架直升机和迫击炮)向南乔治亚岛驶去,于是迅速派遣在南极值勤的“帕莱索湾”号供应舰转航南乔治亚岛,以声援岛上工人。25日凌晨,阿军一支突击队在利思港登陆,执行保护岛上本国工人的任务。至26日,阿海军又派出法制a-69型护卫舰“德拉蒙德”号和“格兰维耶”号,前往南岛增援,因为阿方得知又有一些英国舰只被派往该海区,其中包括核潜艇“壮丽”号和42型驱逐舰“埃克塞特”号。3月27日,英国运输舰“约翰·比斯科”号从乌拉圭蒙的维地亚起锚,驶往南乔治亚岛,舰上载有刚从伦敦乘飞机抵达的200名皇家海军陆战队队员,以及随行的登陆物资。 福克兰战争回顾 福克兰战争回顾(1) 福克兰战争回顾 1982年,兵力规模极度萎缩的英国海军为夺回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群岛)再次出征。当时英国国力业已衰微,国民经济连续多年负增长,产业工人工资冻结已成制度,罢工、示威此起彼伏,而曾经称霸全球的皇家海军已经沦为一支欧洲区域性舰队……但即便如此,英国仍能纵越大西洋,倾力一战并最终赢得胜利,使世界不得不对这个老而弥坚的没落帝国另眼相看。 战争的起因 关于福克兰战争的起因,有人认为,是阿根廷军政府企图转移人们对国内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的注意力,另一种看法则认为,这是军政府以入侵福克兰群岛作为防止全国性罢工的特殊手段。事实上这两种观点都失之片面。阿根廷在福克兰群岛登陆并非一场策划已久的军事行动,而是在准备不足的前提下一时冲动的结果。 1982年3月中旬,阿根廷斯科蒂斯公司的41名工人带着80吨重的机器,来到南乔治亚岛上拆卸一座废弃很久的保加利亚鲸鱼加工厂,准备将这些旧机器运回国内作为废铁出售。在这些工人出发前,英国驻布宜诺斯艾利斯大使馆就得到了通知,但对此未做出答覆,因此阿方以为得到了英方的许可。这些阿根廷工人于3月19日乘坐阿海军辅助供应舰“布恩苏塞索湾”号抵达南乔治亚岛的利思港,其中一人在该地升起了阿根廷国旗,并高唱国歌。英国外交部通过岛上的英国南大西洋科学考察站人员得知了此事,随即发表声明,宣布这些人的上岛行为并未得到英国许可,并命令其马上离开。 3月24日,阿根廷情报机构发现,英国南极供应舰“忍耐”号离开福克兰群岛,载运海军陆战队成员(包括140人、2架直升机和迫击炮)向南乔治亚岛驶去,于是迅速派遣在南极值勤的“帕莱索湾”号供应舰转航南乔治亚岛,以声援岛上工人。25日凌晨,阿军一支突击队在利思港登陆,执行保护岛上本国工人的任务。至26日,阿海军又派出法制a-69型护卫舰“德拉蒙德”号和“格兰维耶”号,前往南岛增援,因为阿方得知又有一些英国舰只被派往该海区,其中包括核潜艇“壮丽”号和42型驱逐舰“埃克塞特”号。3月27日,英国运输舰“约翰·比斯科”号从乌拉圭蒙的维地亚起锚,驶往南乔治亚岛,舰上载有刚从伦敦乘飞机抵达的200名皇家海军陆战队队员,以及随行的登陆物资。 福克兰战争回顾 福克兰战争回顾(2) 此次英阿对峙的南乔治亚岛,于1775年由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发现,并以国王乔治三世的名字命名,宣布该岛为英国所有,此后不断有英国人来此捕猎鲸鱼和海豹。1908年7月,英国宣布,将南乔治亚和附近的南桑德维奇群岛併入英属福克兰群岛管辖。从歷史角度看,在1982年以前,阿根廷从未对该岛实行过有效控制。阿方对该岛提出领土要求的依据是:在1904年曾有少数阿根廷人上岛建立过气象站。 英、阿在南乔治亚岛的争端,只是两国在南大西洋和南极地区领土争议的一小部分。两国还对南桑德维奇群岛、南奥克尼群岛、南设得兰群岛和濒临南极大陆的海岸都提出了主权要求,而其中最大的争端集中在火地岛以东约300海里的福克兰群岛(阿方称为马尔维纳斯群岛)。该群岛距麦哲伦海峡和合恩角不远,拥有良好的锚地。谁能控制这里,就意味着控制了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之间的交通要冲。因此英国对该群岛极为重视,先后在岛上建立了加煤站、修理厂、电台和海底电缆中继站。1939年,在围歼德国袭击舰“斯比伯爵”号时受伤的“埃克塞特”号重巡洋舰,就曾驶抵东岛的圣卡洛斯进行抢修。 1958年,福克兰问题被提交到联合国。1964年,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开始审议具体问题,建议英、阿两国政府举行谈判,以求和平解决争端。1971年,英、阿签署协定,英方同意逐步将岛上居民併入阿根廷民政管辖范围,以解决岛民身份证问题,使其可以在阿各地通行和接受高等教育。1972年,阿方在斯坦利港修筑了机场。此后,阿根廷国旗和英国国旗一直在这座机场上同时飘扬。 但是,随着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福岛南部海域可能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及天然气资源,英、阿双方对福克兰主权的立场逐渐趋于强硬,谈判气氛急转直下。1980年,英外交官在美国与阿根廷代表谈判时提出这样的建议:福克兰群岛主权移交阿根廷,但阿方应将其长期租借给英国……阿方对此表示反对。同年12月,英政府把上述方案提交本国国会讨论时也遭到竭力反对,于是改为由福克兰群岛居民对群岛归属问题行使最后决定权。为了争取岛上居民的支持,阿根廷开闢了定期航班,向福克兰派出多批教育和医疗人员。但由于岛上居民多为英国移民后裔,享有高度自治权,且对阿根廷军人独裁政权并无好感,因此阿根廷无望通过岛上居民投票的形式获得该岛。 第21页 到1982年2月26日,中断10年之久的英、阿谈判在纽约重开。这次阿方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显示出从长计议、慢慢商量的友好态度,但实际上这是阿根廷人放出的烟幕。因为此时英国在经歷了工党政府左倾政策的多年实验后,经济上正处于歷史上最为软弱的时期,阿根廷人准备利用大好时机以武力夺取福克兰群岛,一举解决这场长达150年的争端,并为此制定了代号为“罗萨里奥行动”的方案(又称“主权作战行动”),其计划要点在高层人士中进行了小范围传达,同时在国内展开积极而秘密的备战活动。 福克兰战争回顾 阿军登陆(1) 阿军登陆 阿根廷军政府总统利奥波尔多?加尔铁里自称是“美国人养大的孩子”,实际上他只不过是一个由贫穷的移民工人家庭养大的义大利后裔。1981年,身为武装力量总司令的加尔铁里访问美国,受到里根政府的热烈欢迎。由于得到美国人的垂青,加尔铁里在军人集团随后的内部竞争中击败了另外几名将军,于1981年12月就任阿根廷总统。 而此时加尔铁里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议会被无限期解散,地方自治、工会和政党被取消,年通胀率高达180%,失业率居高不下,军政府5年来的高压统治已经秘密杀害了9000多人……加尔铁里上台后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首先吸取前两任军人总统魏地拉和维奥拉下台的教训,亲自兼任三军总司令;其次下令削减政府开支,出售国有企业股份,减少货币发行量并冻结物价和工资;与此同时,他还在国内开始了有限的政治改革,允许人们发表不同的政治见解。恰逢此时,南乔治亚出现了紧张局势,迫使加尔铁里不得不面临这样的抉择:要么“屈辱”地退出该岛,但有可能导致国内民众的不满,从经济层面上升到民族感情高度,进而导致军政府垮台;要么在“罗萨里奥行动”尚未准备充分的情况下立即出兵福岛,形成武装占领的既成事实。3月23日晚上,阿根廷军政府三人执政委员会成员和由总统组织的军事委员会召开会议,决定向福克兰群岛和南乔治亚岛派出特混舰队,一举夺取英国在南大西洋和南极的所有领地。 加尔铁里决定出兵的重要判断依据是:英国就其经济、军事和政治条件而言,都不可能打一场远在万里之外的长期战争。英国与福岛之间远隔重洋,鞭长莫及,出兵不仅劳师费时,而且也将影响北约组织的正常防务,所以也许只会毫无实际意义地发发牢骚,出出怨气。在国际方面,加尔铁里认为自己採取亲美立场,足以确保美国人坚持中立而不倒向英方,北约其他国家更不会採取过激反应。 福克兰战争回顾 阿军登陆(2) 3月下旬,阿根廷海军的两支特混舰队开始集结,准备实施“罗萨里奥行动”。其中第40特混舰队(登陆舰队)包括英制42型驱逐舰“圣特里尼达”号和“大力神”号、护卫舰“德拉蒙德”号和“格兰维耶”号、潜艇“圣菲”号(原美潜艇“鲇鱼”号)、坦克登陆舰“圣安东尼奥角”号(搭载第2海军陆战营)、破冰船“艾里扎海军上将”号和供应舰“洛斯埃斯塔多斯岛”号,舰队司令为豪尔赫·阿拉拉海军少将。第20特混舰队(支援舰队)包括航母“五月二十五日”号、驱逐舰“布埃纳·彼德拉”号(原美舰“波利”号)、“派准将”号(原美舰“珀金斯”号)和“塞吉”号(原美舰“汉克”号)、舰队支援油船“梅达诺萨角”号和拖船“索布拉尔”号。其中“五月二十五日”号航母载有4架s-2“搜索者”反潜机、8架a-4q“天鹰”攻击机、3架“云雀”直升机和3架“海王”直升机。舰队司令为胡安·隆巴多海军中将。陆军上将奥斯瓦尔德·加西亚任战区总指挥。 第40特混舰队的任务是夺取福克兰东岛的斯坦利港,预定占领目标包括皇家海军陆战队兵营、机场和彭布洛克角灯塔,并控制全岛的居民。登陆部队司令卡洛斯·巴瑟海军少将要求尽量避免伤亡和破坏,力争以700人的压倒优势兵力一举制服岛上80名皇家海军陆战队士兵(当时正值人员轮换期,岛上的实际驻军只有40人)。为了保密,登陆作战用的19辆两栖人员登陆车均在夜间隐蔽装船。 3月28日,第40特混舰队和第20特混舰队分别从位于布兰卡湾的贝尔格拉诺港(阿根廷最大的海军基地)和其南方700多公里的德塞阿多港出发,当天晚上在福克兰群岛以北450海里处(南纬43度45分、西经59度40分)进入战斗阵位。从“五月二十五日”号航母上起飞的s-2反潜机在东南方向进行250海里半径的反潜巡逻,未发现英国舰艇。3月29日中午,第40特混舰队在航行途中遇到大风和巨浪,“艾里扎海军上将”号破冰船上的一架陆军“美洲虎”直升机因捆绑绳索断裂而撞毁。由于暴风的影响,阿特混舰队的航速从14节减到8节,以后又降到6节,直升机和反潜机的搜索行动全部暂停,两栖登陆时间由3月30日推迟到4月2日。 福克兰战争回顾 阿军登陆(3) 到3月31日中午,第40特混舰队通过电子侦听发现,英国驻福克兰群岛总督亨特已经用无线电公开向岛上居民及武装部队发布进入警备状态的命令,这意味着突然袭击的机会彻底丧失。4月1日黄昏后,阿登陆舰队抵达福克兰外海,21时15分开始登陆行动。在夜色的掩护下,驱逐舰“圣特里尼达”号于斯坦利港以南的亨利埃塔港悄然抛锚,舰上的80名突击队员乘橡皮舟划行500米登岸,随即在政府大楼和皇家海军陆战队兵营外散开,占据有利地形。4月2日凌晨2点,停泊在亨利埃塔港外的“圣菲”号潜艇又派出10名蛙人保护登陆滩头。登岛的阿根廷人发现,虽然亨特总督已经下达了提高警备级别的命令,但亨利埃塔港和斯坦利港仍然静悄悄地沉睡着,英方既没有派出巡逻部队,也未加强要地的守卫。 第22页 4月2日清晨6点15分,阿军登陆行动正式开始。“圣安东尼奥角”号坦克登陆舰驶进斯坦利外港,在约克码头卸下了19辆履带式两栖人员登陆车。“圣特里尼达”号舰上人员用高音喇叭向斯坦利港市区喊话,要求岛上军民不要抵抗。然而阿军登陆车一上岸,立即遭到驻岛英军的轻武器射击。阿军马上用75毫米无后坐力炮向港口对面南极考察大楼的楼顶发射空包弹,将英军恐吓出来。随后,两栖车辆开进斯坦利港,与“圣特里尼达”号上派出的突击队员会合,向政府大楼发起进攻。在战斗中,阿军突击队队长吉亚奇诺海军上校阵亡……至4月2日上午9点15分,亨特总督宣布投降,下令停止抵抗,几天后,他们被阿根廷人送到乌拉圭蒙的维地亚,再从那里遣返回国。 在战斗的同时,从“艾里扎海军上将”号破冰船上起飞了一架“海王”式直升机,把人员和物资运到斯坦利机场。阿军在未遇抵抗的情况下迅速控制该机场,并顺利迎来了阿空军c-130“大力神”运输机于8点30分运来的增援装备和物资。次日,后续增援部队再次乘c-130抵达福克兰,并分别进驻达尔文、古斯格林和福克斯湾。至此,阿根廷在岛上的兵力已迅速增至4000人。 4月3日清晨,a-69型护卫舰“格里柯”号携带1架“美洲虎”式陆军直升机和2个海军陆战排,与“帕莱索湾”号南极供应舰组成第60特混编队,奉命进占南乔治亚岛。当天上午11点,“帕莱索湾”号上的“云雀”式直升机在南乔治亚最大的居民点格里特维肯上空侦察预定的机降场,飞行1个小时也未发现下面有什么动静,于是取消了原定由“格里柯”号进行的牵制炮击。12点,“美洲虎”将第一批15名海军陆战队运抵该岛,但当该机转运第二批士兵降落时,埋伏在格里特维肯街道里的皇家海军陆战队突然开火併击中直升机,“美洲虎”挣扎飞到南乔治亚岛另一侧后坠落,机上2名陆战队士兵死亡,其余人员被“云雀”直升机救出。与此同时,英国士兵还向靠近港口的“格里柯”号护卫舰发射一枚反坦克火箭弹,击中该舰左舷的“飞鱼”飞弹发射架,1名阿根廷水兵因此阵亡。阿舰随即以100毫米舰炮向岛上英军还以颜色……经过约20分钟的交战,南乔治亚岛上的22名皇家海军陆战队士兵向阿军投降,后于4月20日经乌拉圭回国。 当日,阿政府宣布“收復”福克兰群岛,将其改名为马尔维纳斯群岛,并在4月7日将该岛与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德维奇群岛共同组成阿根廷的“第24个省”,并任命陆军作战部参谋长梅嫩德斯准将为马岛军事长官。 福克兰战争回顾 特混舰队洲际奔袭(1) 特混舰队洲际奔袭 阿根廷军队占领福克兰群岛的消息于4月2日清晨传回英国。伦敦《每日邮报》连忙撤换日间版常规内容,在头版用两个赫然大字作为社论的标题——“可耻!”。不过,当时大多数英国人并不知道这个不起眼的群岛在哪里(有些老百姓甚至以为该群岛就在苏格兰沿海),不少军人也匆忙翻阅地图寻找其位置。所以,很多英国国民对这一消息的反应非常冷静。伦敦这座饱经风雨沧桑的城市既未见到愤怒的示威人群,也未见到高声叫卖“号外”的报童。与往日唯一不同的是,最时髦的摄政大街和牛津街两旁的高级商店和豪华旅馆门前默默地挂起了国旗。 4月3日(星期天),英国下院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当前面临的严峻局面。这是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以来下院第一次在星期天举行会议。会前,许多反对党议员在议会厅走廊上慷慨激昂地指责政府“出卖”福克兰,热衷于探听危机细节的记者们则排成长龙,等候进入旁听。下议院大厅内,议员们纷纷揪住外交大臣卡林顿勋爵责问说:“既然英国驻阿根廷大使已在3月31日发出阿根廷舰队调动的情报,并推测阿方可能占领福克兰群岛,政府却为什么不採取防范措施?”一些激进的工党议员还要求保守党政府立即辞职。以“铁娘子”绰号闻名的柴契尔夫人断然拒绝了这些提议,强调“现在正是需要力量和决心的时候”。她在下院会议上宣布英国立即与阿根廷断交,对其实施经济制裁,并组成战时内阁。外交大臣卡林顿勋爵、掌玺大臣阿特金斯则因对阿根廷出兵一事防备不力而提出辞职请求。 从4月2日起,英国的电视台、电台和报刊向全体国民反覆不断地宣传以下两点事实:首先,阿军4000人登陆福克兰群岛,英守军连同总督在内一共只有82人,寡不敌众,被迫投降,英国蒙受了奇耻大辱;其次,虽然福克兰群岛几百年来在英、法、西、阿之间几次易手,但英国对该岛的统治已经不间断地持续了150年,岛上居民绝大多数为英国居民。而阿根廷目前是军人独裁统治,没有民主可言,该岛被阿军占领后,岛上英国居民将生活在痛苦的政治制度之下。英国媒体抓住上述两点,为随后的出兵远征进行舆论准备。通常在英国议会讨论重大问题时,执政党提出一个动议,在野党总要反对一番。但是4月5日,当柴契尔夫人在议会宣布,政府决定立即派遣舰队“远征南大西洋去收復失地”时,议会下院竟一致通过,没有一个反对者,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英国政坛少有的现象。这种国内团结一致的思想状态,使得柴契尔夫人顺利派出舰队,虽然在后来的战争中屡受挫折,但局势仍然安定。 第23页 福克兰战争回顾 特混舰队洲际奔袭(2) 4月3日,在英国战时内阁召开的第一次紧急会议上,柴契尔夫人授权第一海务大臣里奇爵士向南大西洋派出特混舰队,指挥官为伍德沃德少将,登陆部队指挥官为穆尔少将。同日,第一架英国运输机抵达中大西洋的阿森松岛,运去了卫星通讯设备,皇家海军的4艘核潜艇也迅速驶往南大西洋海区。仅仅两天之后,“无敌”号航母和特混舰队旗舰“竞技神”号航母便在朴次茅斯市民们《一路平安》的歌声中出发。正在直布罗陀参加北约海军演习的数艘驱逐舰和护卫舰也于同日启程(此前英国海军部已将参加演习的“竞技神”号航母提前召回朴次茅斯,不知是否与南大西洋的紧张局势有关)。在与来自巴哈马的舰船会合后,特混舰队第一梯队25艘战舰和16艘辅助舰船直接驶往南大西洋。4月7日,英国国防大臣诺特宣布,福克兰群岛周边200海里以内为海上禁区,该禁区从格林尼治时间4月12日清晨4时起生效,凡在禁区内出现的阿根廷军舰或辅助舰船都将受到英军的攻击。 在英特混舰队抵达战斗阵位前的约20天时间里,柴契尔政府利用世界各国对阿根廷军人独裁政权的厌恶进行宣传战,为自己“解救福克兰人民”的行动争取到了绝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同情。在联合国安理会会议上,英国藉助于“反对用武力解决国际争端”这个当时在国际上颇得人心的口号,对阿根廷提出控告。安理会随后通过了“要求阿根廷撤军、同英国恢復谈判”的502号决议。同时,欧共体成员国和北约各国一致做出决定:对阿根廷实行武器禁运。西德政府在4月7日宣布停止向阿方转交已经造好的4艘护卫舰;荷兰也宣布停止出售舰载雷达;法国宣布停止为阿根廷建造价值3.5亿美元的新航母及其14架舰载机,停止向阿方交送其订购的“超级军旗”战斗机和“飞鱼”飞弹,并禁止第三国将“飞鱼”飞弹转售给阿根廷。此外,比利时、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纽西兰也纷纷宣布对阿根廷实施禁运或经济制裁。这些无疑是英国外交的一大胜利。 福克兰战争回顾 阿根廷人的战争准备(1) 阿根廷人的战争准备 4月3日,2架s-2反潜机从“五月二十五日”号航母飞到斯坦利港,并在那里一直驻扎到4月13日。它们的任务是对福克兰群岛进行局部侦察,以寻找适于建造大机场的场地。阿根廷空军从4月中旬起利用1架波音707民航飞机和1架kc-130加油机,对南大西洋海域进行远距离侦察,以搜索英国特混舰队的动向。 此时,阿根廷国内的民众情绪已经由反军事独裁转为狂热的民族主义欢庆。“阿根廷收復马岛”的消息于4月2日早晨通过电视向全国广播,布宜诺斯艾利斯顿时群情激昂,数十万人聚集在总统府玫瑰宫前的五月广场上高唱国歌,高唿“马尔维纳斯属于阿根廷”等口号,沉浸在胜利的欢乐中。阿军占领福克兰果然收到了预期的效果——阿根廷13个持不同政见的政党发表联合声明:在此国家危急存亡之际,停止原定的一切反政府行动,共同对外。全国各地支持加尔铁里的电报与信件像雪片似的飞到总统办公室。 4月7日,阿根廷登陆舰队和掩护舰队返回贝尔格拉诺港。军政府下令在所有大西洋沿岸城市进行战备动员,建立了运送人员和物资的基地,还在贝尔格拉诺港、里瓦达维亚海军准将城等重要军港实行了灯火管制。4月8日,隆巴多海军中将被任命为新组建的“南大西洋战区”总司令。他一上任即开始增强福克兰岛的防卫,并派陆军接替福岛防务。在他的命令下,“圣安东尼奥角”号登陆舰、“布恩苏塞索湾”号供应舰和数艘商船、拖船组成第29特混舰队,向福岛运送部队和补给品。福克兰驻军在短短一周内便增至1个海军陆战旅和3个摩托化步兵旅,总计达1.5万人。此外,阿根廷空军还在岛上修建了4座可供“普卡拉”攻击机起降的机场,并修建了数十座雷达站和15个大型军火仓库。为了对付即将到来的英国舰队,阿根廷海军还在4月17日至25日进行了紧张的打靶训练和反潜演习。 福克兰战争回顾 阿根廷人的战争准备(2) 尽管阿军加强了防备,但并未将增加的兵力用到必要的地方。第一,阿军只在东岛上的4座主要港口(斯坦利港、达尔文港、路易斯港和菲茨罗伊,后三地实际上是只有几十名居民的定居点)安排了驻军防守,但是对东岛和西岛之间、濒临福克兰海峡的数处重要的港口却弃置不顾。由于主力盘踞在东岛,西岛上只有2000人防守,滩头纵深和内地则几乎没有设防,给英军留下了登陆的缺口。 第二,阿根廷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a-4“天鹰”飞机和“超级军旗”战斗机性能非常优越,但是,阿军却迟迟没有在福克兰岛上建设可供这两种飞机起降的专用机场,或对原有机场进行改造。福克兰东西两岛共有3座机场,其中达尔文机场和佩布尔岛机场只能起降小型飞机,斯坦利机场原有的1200米跑道也过于短小,而且岛上气候潮湿,跑道很少有干燥的时候(连停机坪也要铺上一层铝合金板,否则起落架轮胎就会陷入泥地里)。4月中旬,1架“超级军旗”曾携带假飞弹在斯坦利机场降落,险些冲出跑道坠毁。在此后的战争期间,这些飞机不得不从本土和火地岛的机场起飞,消耗大量油料,飞越近500公里到达福克兰群岛上空,致使滞空时间和机动性大打折扣。 第24页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岛上的阿根廷驻军虽有1.5万,但与英军相比仍居于劣势。根据“二战”的经验,登陆兵力应为防守兵力的3倍,预计岛上阿军数量会增加1倍,达8000人,所以英国派出了2.4万人的作战兵力,其中近1万人为用于打登陆战的部队,其他为海空军的战斗和勤务人员。就英国的政治、经济、军事能力而言,都不可能打一场长期的消耗战,只能寄希望于速战速决。因此,阿方的上策是尽可能地将更多的兵员与物资运到岛上,以持久固守。但是,加尔铁里没有估计到英军决心之大、来势之勐,等英国特混舰队抵达福克兰海面时才认清这个局面,但是为时已晚。因为英国舰队已经封锁了海面,除了零星偷渡外,已经不可能进行大规模增援了。 福克兰战争回顾 阿根廷人的战争准备(3) 阿根廷的另一个致命弱点是,它的主要军事装备如军舰、飞机、飞弹、炮弹都是从国外买的,数量有限,经不起消耗。阿根廷海军则有一定的实力,主要战舰有1艘航母、1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3艘护卫舰和4艘潜艇,此外还有1艘大型登陆攻击舰和15艘巡逻艇。阿根廷空军和海军航空兵有130多架战斗机和轰炸机,包括5架“超级军旗”、43架“幻影”iii和以色列仿制型“短剑”m-5、75架可执行轰炸任务的a-4“天鹰”攻击机,此外还有170架本国研制的“普卡拉”对地攻击机。但是,除了少数在70年代末採购的装备外,大多数武器装备都已老旧过时。“五月二十五日”号航母、“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和大多数驱逐舰都是别国淘汰的二手货,已有30年到40年舰龄,缺乏先进的雷达、声吶和其他武器,速度也只有15到20节,故极易受到攻击。空军和海航的主力战斗机“幻影”iii属于60年代的产品,机动性较差,又缺乏先进的飞弹,因此空战能力不及英国的“鹞”和“海鹞”。 当然,阿根廷也有一些先进的武器,例如,从英国买来的2艘42型驱逐舰和从西德买来的2艘209型潜艇(装有sst-4线导鱼雷),以及从法国买来的“飞鱼”飞弹,但数量都不多。阿根廷对英军的实力是了解的,也知道英国武器的性能。这是因为在和平时期,英国除战略武器外,常规武器都是可作为商品出售的,阿根廷从英国採购过许多现代化的常规武器。阿方估计,虽然自己的海军处于劣势,但是空军有本土大陆的依靠,数量又远远超过英军,凭藉其空军和陆军的优势和旺盛的士气,可以打败英军的特混舰队。但是后来的战事发展证明阿方的判断过于乐观,对英军特混舰队的实力并不完全了解。 福克兰战争回顾 收復南乔治亚岛(1) 收復南乔治亚岛 4月21日,阿根廷空军的波音707侦察机在南纬19度25分、西经21度位置发现了英国舰队的第一梯队。同日,15名英国第22特种空勤团队员搭乘“威塞克斯”直升机从“潮汐泉”号舰队补给舰上起飞,在南乔治亚岛格里特维肯港附近降落,以对岛上的阿根廷驻军实力进行侦察。但是当天南乔治亚岛一带突然颳起了11级狂风,地面风速达160公里,地面笼罩在乳白色的雪粉当中,能见度几乎为零。突击队员无法按照预定计划展开行动,只好乘坐原机离开。但他们乘坐的“威塞克斯”直升机刚刚起飞就被狂风拍到了地面,好在突击队员及时逃出坠毁的飞机,无人伤亡。此后,“潮汐泉”号派出的第二架前来救援的“威塞克斯”也因暴风而坠毁。侦察分队无法开展活动,只好在风暴稍为减弱时乘“安特里姆”号派出的救援直升机无功而返。 由于无法用直升机对南乔治亚实行机降登陆侦察,皇家空军的1架c-130运输机于4月22日晚从阿森松岛起飞,悄悄地将12名突击队员空投到南乔治亚岛以北的海面上。经过短促联络后,这些突击队员很快就潜入了早已潜伏在这里的“征服者”号核潜艇的减压脱险舱,然后向南乔治亚岛隐蔽接近。4月23日,突击队员在离格里特维肯不到3海里的地方脱离潜艇,在夜幕掩护下携带1门迫击炮和1部小型超高速发报机潜游上岸。他们白天隐蔽,晚上侦察,把岛上阿军兵员、火力配置和阵地位置等情报发回舰队。从“坎培拉”号运兵船上起飞的“海王”直升机也向岛上运去了特别舟艇勤务队的突击队员。破冰船“忍耐”号从4月3日起便藉助熟悉南乔治亚岛地理环境的优势,一直停泊在该岛沿岸众多的曲折海湾中,同时也用船上的2架“黄蜂”直升机对岛上的阿军驻防情况进行了侦察。 福克兰战争回顾 收復南乔治亚岛(2) 4月25日,英特混舰队向南乔治亚岛发动了代号“小鹦鹉”的进攻行动。该岛的阿根廷驻军司令阿斯蒂斯海军上校是干情报工作出身的,虽然对于渗透、拷问和反颠覆这些学问很是精通,但对如何进行抗登陆准备或组织部队抵抗却一窍不通。阿根廷驻军在岛上既未巡逻(“忍耐”号破冰船就在他们眼皮底下停泊了21天,竟然都未被发现),也未加强对空警戒,南乔治亚岛的天空实际上是向英国人敞开的。在已经潜伏于岛上的突击队员引导下,皇家海军陆战队第42陆战突击营在没有遇到任何反抗的情况下乘直升机在岛上机降,在“安特里姆”号和“普利茅斯”号4.5英寸舰炮的火力支援下,迅速制服了岛上的151名阿根廷驻军。 第25页 4月25日下午,“安特里姆”号和“华美”号护卫舰上的3架“山猫”直升机,在距格里特维肯港4.3海里的地方执行搜索任务时偶然发现了阿根廷潜艇“圣菲”号,立即发射了1枚as-12空舰飞弹和1枚深水炸弹,并向其指挥塔勐烈扫射。该艇当时刚向南乔治亚岛上运完补给品,正在返航。“圣菲”号试图下潜,但当地水深很浅,于是只好掉头返回南乔治亚岛,在坎伯兰湾搁浅。黑色的柴油不断从被打穿的油槽里漏出来,“圣菲”号如同一条搁浅在油污里的鲸鱼。其68名舰员大都涉水上岸,向英军投降,只有1人藏在潜艇内试图将其凿沉,却被搜索该艇的海军陆战队击毙。4月26日,阿斯蒂斯上校在利思港向英军正式投降,英国重新收復南乔治亚岛。 福克兰战争回顾 收復南乔治亚岛(3) 英军夺回南乔治亚岛对阿根廷军政府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为它清楚地表明了英国在其他途迳行不通的情况下诉诸军事行动的决心和意志。此外,该岛还为英国特混舰队提供了一处有用的前出基地。此后,英国彻底放弃了以外交手段和平解决福克兰争端的努力,转而全面投入战争。事实上,柴契尔夫人早在4月14日便在下院宣布:“阿军全部撤出福克兰群岛是和平解决这场争端的先决条件和第一步……我们的外交是以实力为后盾的,我们有决心在必要时使用武力。”为了避免发生这种情况,担任调停工作的美国国务卿黑格将军在中立立场上提出了7点和平建议:双方立即停止敌对行动;双方撤军;停止制裁;建立阿、美、英三国临时管理机构共同管理福克兰群岛;阿方原来在福克兰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继续存在;建立促进福克兰发展的合作机制;在考虑英阿双方及福克兰居民利益的前提下确定最终谈判的范围。 黑格建议是比较公正的,但阿方仍坚持无条件拥有福克兰的主张。黑格在伦敦和布宜诺斯艾利斯穿梭奔走了两个星期,毫无结果。4月29日,加尔铁里在军人执政委员会会议上提出,在60天内把驻福克兰的守军逐步撤退到大陆上来,以便让英方採取对等措施,召回特混舰队。但是与会的高级将领认为,“国内的政治气氛不允许这样做”,“所有的调查报告都向我们表明国内群情激昂”,加尔铁里至此才尝到“骑虎难下”的滋味。得到阿根廷拒绝撤军的答覆后,黑格宣布调停工作失败。次日美国政府宣布,调停失败的责任在阿根廷一方,停止向其提供武器和一切军事物资,并对其实施经济制裁,同时将在这场冲突中给予英国政治上和物质上的支持。现在摆在阿根廷人面前的唯一出路,便只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硬着头皮跟英国打下去了。 福克兰战争回顾 击沉“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1) 击沉“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 4月28日,英国宣布将福克兰周围的200海里海面禁区扩展为海空禁区,封锁时间自当地时间4月30日7时(格林尼治时间上午11时)开始。面对这一威胁,驻阿根廷南部沿海城市和福克兰的陆海空三军部队都进入最高戒备状态。福克兰岛军事长官梅嫩德斯下令,在岛上实施宵禁和灯火管制。 到4月30日,英国特混舰队先头部队的战斗准备大体就绪,但是还不能立即发动登陆战,因为一则英军对福岛上阿军的力量及部署不清楚,二则要等后面乘坐运兵船的大批登陆部队到达,才能展开地面进攻。所以,特混舰队只能先秘密地对福克兰岛进行渗透侦察,并在福克兰海域展开对阿根廷海空军的战斗,歼灭其有生力量,并阻止阿方向岛上偷运兵员和物资。 5月1日是英舰队司令伍德沃德少将的生日,当天凌晨4点40分,皇家空军第101中队的一架“火神”轰炸机从阿森松岛起飞,轰炸了斯坦利港机场。该机由第55和第57飞行中队的“胜利”式加油机伴航,飞行了15个小时,经过5600公里的远程奔袭和2次空中加油后飞到福克兰上空,向斯坦利机场投下了21枚1000磅高爆炸弹。从“竞技神”号航母上起飞的“海鹞”飞机随后用“铺路石”雷射制导炸弹,对斯坦利机场进行了补充空袭。不过,这两次空袭并没有给阿根廷人造成多大的损失,只有1枚炸弹击中跑道,另外还炸毁2座机库、1处小型弹药堆积处和一些通讯器材。此后,“火神”还多次从高空轰炸斯坦利港和其他目标,不过,5月1日以后的英国人轰炸命中率一直很低,其主要原因是阿根廷人加强了斯坦利港的防空火力。在第一次空袭之后,“火神”就被迫採取高空轰炸,准确率自然也就差一些。此外,阿根廷人为了矇骗英国侦察机,在跑道上撒满了土,模仿成弹坑的样子,夜间再将土清除掉,好让飞机降落。 福克兰战争回顾 击沉“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2) 为了应付英国对福克兰或阿根廷本土可能发起的进攻,阿根廷海军在4月15日至18日分三次从贝尔格拉诺港出发,在海上组成第79特混舰队,于4月29日抵达福克兰东南及东北海区。该舰队又分为3个大队:北部的79.1特混大队包括航母“五月二十五日”号、驱逐舰“圣特里尼达”号和“大力神”号;中部的79.2特混大队包括护卫舰“德鲁蒙德”号、“格里柯”号(该舰经过3天抢修,已在阿根廷本土船厂修復)和“格兰维耶”号;南部的79.3特混大队包括巡洋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驱逐舰“布查德”号和“布埃纳·彼德拉”号。它们的任务是配合陆基飞机,对福克兰周围海域进行搜索和警戒,并伺机对英国舰队发起攻击。斯坦利港遭到轰炸后,正在向东航行的3支特混大队接到福克兰岛驻军发来的信号,称英国人已对该岛发起了进攻。于是它们立即掉头向西返航,搜索英国舰队,寻找交战机会。同时,阿根廷海军司令部还抽调3艘a-69型护卫舰和1艘油船,组成79.4特混大队,增援福克兰海区。 第26页 5月1日晚23点30分,从“五月二十五日”号上起飞的一架s-2反潜机在南纬49度34分、西经57度10分的位置发现了英国航母编队,离阿根廷舰队只有300海里。为了使航母上的8架a-4“天鹰”能够在其航程内攻击敌人,79.1、79.2、79.4这三个特混大队以20节的航速向敌接近。但是,阿方必须在黎明时才能进行空袭,因为“五月二十五日”号的飞行甲板太小,又缺乏夜间助降设备,“天鹰”虽然能在夜间从舰上起飞,但却无法在夜间降落。 到5月2日黎明,“五月二十五日”号已经做好了弹射准备,8架“天鹰”已经各自装上了3枚500磅炸弹。然而,这些飞机要从这艘老式的轻型航母上起飞还需要顶风的帮助,而当时风速却太低,因此再次推迟了起飞时间。这时,79.1特混大队与英国舰队的距离是180海里,而满载的“天鹰”航程只有170海里,因此,阿根廷舰队只好继续保持航向,向英国舰队接近。但是当天清晨,阿根廷空军的p-2“海王星”侦察机发现,英国舰队似乎已经洞悉阿方的动向,开始转向,以便与阿根廷舰队保持200海里以上的距离。与此同时,英方也派出了2架“海鹞”飞机对79.1特混大队进行尾随侦察。阿方推测,美国侦察卫星已经发现阿根廷舰队的意图,并将其通报给了英国海军。由于作战意图已经败露,南大西洋战区司令隆巴多中将遂于当天上午9时下令,4支特混大队全部返回阿根廷本土,等待合适的天气再度出击。 福克兰战争回顾 击沉“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2) 根据英国国防部的部署,“壮丽”号和“刚毅”号核潜艇在福克兰以北海域,“征服者”号在福克兰以南海域,准备迎击来自南北两面的水下和水面威胁。其中,“壮丽”号的任务是对“五月二十五日”号航母进行搜索和跟踪。4月30日,该艇曾多次对79.1特混大队进行了定位和攻击准备,但英国内阁和国防部严令不准攻击“五月二十五日”号(自蒙哥马利时代一脉相传的保守作风的典型体现),以免“给阿方造成过大的刺激,导致对福克兰岛上的英国居民进行报復”。“征服者”号则从4月30日起就对79.3特混大队进行跟踪,并通过卫星通讯与特混舰队司令伍德沃德保持联繫,不断报告阿舰位置。以“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为核心的79.3特混大队,此前一直在紧邻火地岛的洛斯埃斯塔多斯岛和伯德伍德浅滩之间来回巡弋,为阿根廷南部本土提供早期警报,并拦截可能来自太平洋方向的英国增援部队,在接到隆巴多的命令后也以10节的航速向北返航。伍德沃德少将分析当时战区的态势,认为如果79.3特混大队越过伯德伍德浅滩,就有可能摆脱核潜艇的跟踪,并可能占领发射“飞鱼”反舰飞弹的有利阵位,对英特混舰队造成威胁。于是他请示身为战时内阁成员之一的国防参谋长卢因海军元帅,请他允许对阿巡洋舰进行攻击。经过讨论,战时内阁会议批准了这一请示。柴契尔夫人亲自签署了向“贝尔格拉诺”号发动攻击的命令。5月2日下午3时许,“征服者”号在200海里禁区以外约36海里的地方进入攻击阵位,其舰长克里斯·布朗海军中校发现,“贝”舰右前方及右侧各有1艘驱逐舰护航,而其左侧兵力空虚,于是在潜望镜状态下向“贝”舰左侧机动,顺利占领了该舰左侧正横处1300米的有利阵位。随后在当地时间16时(格林尼治时间20时)以92度的命中角齐射了3枚mk-viii直航式鱼雷(英国出于宣传战的需要,事后一度宣称,击沉“贝尔格拉诺”号的是新式的“虎鱼”线导鱼雷),其中2枚命中。第1枚鱼雷从5英寸副炮指挥仪下方钻入船体左舷主机舱后爆炸,“贝”号整个船身随着爆炸声几乎被托出水面,舱内的警报、通信、照明装置和主机全部被摧毁,主机舱内一片黑暗,到处瀰漫着烟雾和毒气,当即有275人因热浪和气流的冲击闷死在舱中。4秒钟后,第二枚鱼雷在1号主炮塔前端、左舷距离舰首15米处爆炸,炸开一个直径约12米的大洞,海水大量涌入船内。 福克兰战争回顾 击沉“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3) 16点10分左右,“贝尔格拉诺”号的船体开始向左倾斜15度,又过了10分钟,倾斜角达20度。由于主甲板已经被烧得滚烫,既无法对受损机舱进行抢修堵漏作业,也无法营救下层舱室中的船员,经过痛苦的思考,舰长赫克托·庞索上校下令弃舰逃生。整个逃生过程持续了30分钟,由于舰内的通信设备都已被摧毁,因此弃舰的命令是用口头相互传达的。船员们在左舷放下了52只救生筏,每只可以乘15到20人。此时还有许多船员聚集在右舷,已经来不及向左舷转移,只好套上救生圈跳入水中。16点45分,即被击中后45分钟,“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在一片浓烟烈火中沉入4000米深的大西洋海底,具体位置为南纬55度18分,西经61度47分。这是世界海战史上第一次由核潜艇取得海战的战果。英国通俗小报《太阳报》次日头版用通篇大字报导了这一消息,其醒目标题只有一个词:“逮到你了!” “贝”舰共有官兵1042人,包括300名平均年龄才18岁的新兵,总共只有670余人转移到了救生筏上,另有47人跳海后被救上救生筏。当时海面风速达60节,浪高六七米,南大西洋的海水冰冷刺骨,接近0度,一些落水的船员由于来不及被接上救生筏而被活活冻死。为了防止被风浪吹散,庞索舰长下令将救生筏两两拴在一起,等待救援舰的到来。由于担心遭到潜艇攻击,担任护卫的“布查德”号和“布埃纳·彼德拉”号驱逐舰根本未对“贝”舰船员进行营救,在盲目地扔了一些深水炸弹后,便匆匆逃回了本土基地。直到36小时后,阿海军派出的2艘运输舰才在风雨迷濛中找到了遇难者的救生筏,并匆忙改为医院船,实施营救工作。经过4天4夜的搜索,再也未发现“贝”舰其余321名船员的踪影。 第27页 5月3日,阿海军小型护卫巡逻舰“索布拉尔”号在福克兰以北90海里处,搜索己方一架被击落的空军“坎培拉”轰炸机的落水飞行员,受到“格拉斯哥”号驱逐舰所载“山猫”直升机的攻击,被1枚“海上大鸥”空舰飞弹严重击伤,舰桥损毁,舰长及另外7人阵亡,一周后才被“派准将”号驱逐舰拖回了德塞阿多港。同样,执行搜索任务的“索梅耶拉准将”号小型护卫舰则被“考文垂”号驱逐舰上的另一架“山猫”击沉。 “贝尔格拉诺将军”号的沉没向阿根廷表明,英国潜艇的活动是不受禁区限制的。为了避免遭受更严重的损失,阿根廷海军的水面战舰此后再也没有出海寻战,而是死守着阿根廷海岸线不敢远离,“五月二十五日”号航母上的“天鹰”攻击机也转移到了南部火地岛的陆上机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以无畏舰为核心、包括数百艘战舰的英国大舰队曾将德国公海舰队“冻结”在波罗的海内。70年后在地球的另一端,皇家海军只用一艘潜艇就达到了相似的目的。 “ 福克兰战争回顾 “谢菲尔德”号的沉没(1) “谢菲尔德”号的沉没 “贝尔格拉诺将军”号沉没后,阿军并未就此罢休。经过初战,阿根廷人发现英国特混舰队的很多弱点和漏洞:虽然英舰队配备了大量反潜和反舰武器,如“山猫”和“海王”直升机、“伊卡拉”反潜飞弹和“飞鱼”反舰飞弹,对水面和水下目标的攻击和防护能力很强,但是英舰的防空火力以“海标枪”飞弹为主,阿根廷通过此前购买的英制军舰已经了解到这种武器的弱点,即对高空厉害,对低空不行,对超低空尤其不行;由于只有两个“海标枪”发射架,不能连续发射,因此对单机厉害,对机群不行。战后建造的英国军舰原本设计用来配合北约的海上行动,以苏联军舰及潜艇为假想敌,因此根本没有考虑对近距离陆基飞机的防御问题。为了节省预算,虽然英舰配备的对空飞弹品种很多,但不是每舰都配齐各种射程的飞弹。对低空的“海狼”和“海猫”飞弹只在少数几艘军舰上才有,而英舰又多是单独活动的。 根据英国舰队的以上弱点,阿军在“贝尔格拉诺将军”号沉没后改变了战术,改以空军对付英国舰队,并採取了多机编队、超低空接敌、超低空轰炸英舰这三项战术。阿军的首要攻击目标为担任舰队绝大多数护航、警戒、反潜任务的驱逐舰和护卫舰,其次为担任舰队指挥核心、通讯联络中枢和飞机起降基地的2艘航空母舰,再次为军需船。担任主攻任务的是海军航空兵的3个攻击中队和1个反潜中队,其中第2飞行中队的5架“超级军旗”战斗机及其携带的“飞鱼”飞弹为攻击主力,专门用于对付有价值的航母、驱逐舰等目标。 70年代末,阿根廷海军曾向美国求购a-4“天鹰”攻击机以补充其舰载机兵力,但遭到厌恶军政府的卡特总统的拒绝,于是转而向法国购买了14架“超级军旗”战斗机和14枚am-39“飞鱼”空舰飞弹。这些飞机的性能比“天鹰”更为优越,但由于“五月二十五日”号航母上没有装备配合其起降的电子设备,因此它们不能从航母上起飞,只能当作陆基飞机。从1980年11月到1981年8月,阿海军的飞行员和维修人员在法国布列塔尼进行了10个月的培训,平均每人飞行了45小时。1981年8月到11月,5架“超级军旗”和5枚飞弹用船运到了阿根廷,还有9架飞机和9枚飞弹预计在1982年春运到。 从1981年12月到1982年2月,阿海军飞行员开始驾驶“超级军旗”在阿根廷上空进行训练飞行,到3月30日已经平均飞行了90小时。不过,这些飞行员并未受到发射“飞鱼”飞弹的理论及战术训练。法国机械师曾经预定于1982年4月中旬到阿根廷进行相关培训,但是由于福克兰冲突爆发突然,受到英国和本国的压力而取消了该计划。法国政府还扣押了未交付的9架飞机和9枚飞弹,阿军飞行员只好驾机挂着假飞弹对本国海军的42型驱逐舰进行模拟攻击训练,摸索袭击英舰的战术。阿海军的3个攻击中队很难协同进攻,因为它们的战术和技术性能根本不同。 福克兰战争回顾 “谢菲尔德”号的沉没(2) 装备“天鹰”飞机的攻击中队主要依靠其数量来取胜,携带的是普通航空炸弹,採取蜂拥而上的饱和攻击式战术。“超级军旗”飞机则採取双机编队方式,每机携带1枚“飞鱼”飞弹,起飞后便保持无线电静默,由“海王星”侦察机提供目标位置,然后超低空飞行,实施突然袭击。 5月2日,两架携带“飞鱼”飞弹的“超级军旗”战斗机首次执行战斗任务,试图攻击斯坦利港以南的英国海上目标,但是由于空中加油出现故障而不得不返回本土基地。5月4日清晨,阿根廷空军的一架“海王星”巡逻机在福克兰以北约100海里、大陆上的里奥加列戈斯海军航空兵基地以东380海里处的位置(南纬52度48分、西经57度40分)发现了一处目标,后核实为一艘42型驱逐舰。当日9点45分,3架“超级军旗”从里奥加列戈斯的埃斯波拉准将机场起飞,其中1架为侦察机,负责测定英舰的精确位置,另外2架各携带1枚“飞鱼”空舰飞弹。10时,这3架飞机在距目标150海里处由空军的kc-130飞机进行了空中加油,随后由低空向目标高速接近。 第28页 当时,南大西洋海区的天气情况十分恶劣,海面能见度只有100米,云高150米。阿军飞机贴着海面飞行,高度只有30米,不时有浪花飞溅到驾驶舱罩上,驾驶员稍有闪失便会扎入海中。10点30分,“海王星”巡逻机向“超级军旗”发出了新的目标情况报告,称发现了一个大型目标(“谢菲尔德”号)和一个中型目标(“普利茅斯”号)。10点4分,第1架“超级军旗”抵达战区上空,将英国军舰的精确位置传送给后2架飞机,后者在离目标约30海里处爬升到150米高度,用雷达锁定目标,发射了“飞鱼”飞弹。就在这时,“超级军旗”发现自己受到“普利茅斯”号雷达的照射,随即急转弯下降返航。12点10分,3架飞机在本土基地安全降落,整个袭击行动一共歷时2小时20分钟。通过“海王星”飞机拦截到了英国舰队发给执行空中战斗巡逻任务的飞机的无线电通讯,阿根廷人得知自己已经击中了一艘英国军舰。 当时,“谢菲尔德”号护卫舰与“普利茅斯”号护卫舰在一起,为“竞技神”号航母护航,执行英舰队的警戒任务。“谢”舰当时正在用高频天线与伦敦进行卫星通信,由于舰上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较差,遂关闭了966型“床架”远程对空警戒雷达,以致直到“超级军旗”攻击时都未能发现其踪迹。英国专家事后认为,如果当时雷达开机,应当可以在37公里距离上发现飞弹的末端制导信号,当飞弹以1马赫的速度来袭时至少有100秒的时间做出反应,这段时间已经足够驱逐舰採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相比之下,“格拉摩根”号驱逐舰在一个多月后的6月12日,被从岸上发射的mm-38“飞鱼”舰对舰飞弹击中,而且这枚飞弹还炸死了13人,但因预警时间足够,舰上人员有所准备,所以仍能以完好的武器系统继续作战。 福克兰战争回顾 “谢菲尔德”号的沉没(3) 由于相关文件需到2012年才能解密,所以目前我们还无法得知,“谢菲尔德”号的指挥控制室内在被飞弹击中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不过从一些当事人透露的情况来看,当3架“超级军旗”爬升到攻击高度时,“谢”舰的909型跟踪雷达还是发现了它们的踪影。但是由于这3架飞机随即掉头返航,其飞行方向是背离英国舰队,因此舰上的情报官员判断,它们只不过是前来试探英国舰队的防御能力,所以也未发出警告。直到“飞鱼”飞弹飞到英舰附近,“谢菲尔德”号的电子设备才发现自己被来源不明的定向雷达锁定了。舰上的值星官只来得及喊一声:“隐蔽!”4秒钟后,在舰桥上的索尔特舰长便眼睁睁地看到1枚“飞鱼”拖着橘黄色的火焰和尾迹向自己飞来,一头扎进了船舷。这枚660公斤重的飞弹从左舷距离水线1.8米的位置扎入了“谢菲尔德”号的机舱,穿过作战室和首机舱,接着穿过了第一组“奥林巴斯”燃气轮机,扎入油柜。虽然其弹头并未爆炸,但飞弹内未烧完的推进剂点燃了油柜内的燃油,顷刻之间就在机舱内燃起一片大火。阿军飞机发射的另外1枚飞弹被“普利茅斯”号护卫舰发射的箔条干扰火箭引开。 “谢”舰一共有4组发电机,两座机舱内各有一套主发电机组,紧邻机舱的前后发电机舱内各有一组后备发电机。靠前的两组发电机在飞弹命中时被震坏,后发电机组虽然可以运行,但几分钟后也因通风系统遭到破坏而终止了运转。飞弹推进剂引起的大火在半分钟内便发展到无法控制的程度,被飞弹穿透的部位烧得通红,机舱甲板在高温下开始弯曲,舰内的大部分电缆在大火中烧成一团铜疙瘩,上层建筑里也热气灼人,船外两舷的油漆大片地熔化剥落。住舱里的泡沫塑料床垫、电缆外面的pvc塑料外套则和其他部位的橡胶、塑料部件一起闷烧,并冒出一团团稠密熏人的毒烟。不过与一些军事刊物的报导相反,“谢菲尔德”号并没有使用低熔点的铝合金,其上层建筑在火灾之后仍然完好(採用铝合金上层建筑的是21型和22型护卫舰)。 福克兰战争回顾 “谢菲尔德”号的沉没(4) 随着电力供应的中断,舰上的通信、照明、消防器材和液压管路全都不能使用,消防水泵已经没有任何压力。“竞技神”号航母派直升机向“谢”舰运去了水泵和消防水管。奉命前去救援的“箭”号护卫舰则靠上前去,用其高压水龙向“谢菲尔德”号的上层建筑喷水,但是这点水在勐烈的火势面前根本无济于事。“谢菲尔德”号的消防人员戴着唿吸面具,试图冲到机舱去抢救伤员,但是由于毒烟势头非常兇勐,原本可用1小时的唿吸面具只能用10分钟,而且舰内通道狭窄昏暗,消防和救援人员根本施展不开。 3个多小时后,大火终于逼到了舰首弹药库附近。“谢菲尔德”号储存的22枚“海标枪”飞弹和120发4.5英寸炮弹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艉部存放反潜鱼雷和火箭的弹药库也受到火势的威胁。为了避免更惨重的人员损失,索尔特舰长终于无奈地下达了弃舰的命令。当他最后走上滚烫的直升机甲板时,才注意到自己的皮鞋鞋底已经开始冒烟了。“谢菲尔德”号全舰280名官兵中,共有20人在这次袭击中死亡,24人受伤。 第29页 5月5日晚上8时许,即被飞弹击中约33小时后,“谢菲尔德”号上的大火才渐渐熄灭。令人惊讶的是,尽管经受了如此惨重的创伤,“闪光的谢菲”还是依然顽强地漂浮在海面上。伍德沃德命令“爱尔兰人”号拖船将该船拖到南乔治亚,伦敦方面的想法是让该舰在那里进行抢修堵漏作业,然后拖到南非的西蒙斯敦海军基地,以便派出海军专家登舰检查火灾原因。不过当时当地的海况十分恶劣,海水不断从离海面不到2米高的破口处灌入舰体内,而舰上的应急水泵即使全力工作也无法将水尽数排出,“谢菲尔德”号的舰体逐渐向右倾斜,给拖带工作带来极大的风险。5月10日,伦敦国防部命令拖船斩断与“谢菲尔德”号之间的绳索,打开舰上的通海阀,将其自行凿沉。这艘服役只有7年的现代化军舰缓缓沉入了4000米深的南大西洋海底。 由于当时英国海军已经装备了可由“海王”或“山猫”直升机发射的核深水炸弹(用于攻击核潜艇),所以报界纷纷猜测,凿沉“谢菲尔德”号的原因是为了避免舰上的核深水炸弹造成放射污染。但是,英国特混舰队事实上并没有携带任何核武器前往南大西洋。无论如何,阿根廷人仅用1枚飞弹便击沉一艘现代化驱逐舰的战果震惊了各国海军。人们开始纷纷着手研究在高科技条件下如何打海战的大课题。“超级军旗”飞机和“飞鱼”飞弹成为耀眼的明星,从此名扬世界。 福克兰战争回顾 阿根廷潜艇的活动(1) 阿根廷潜艇的活动 5月5日,阿海军一架s-2“搜索者”式反潜机在圣豪尔赫湾附近探测到一艘潜艇的活动信号,向其发射了深水炸弹和鱼雷,但是没有命中任何目标。该潜艇在圣豪尔赫湾北部又遭到了s-2和“海王”直升机的攻击,但还是未被击中。 阿根廷海军一共拥有4艘潜艇,其中2艘为老式的美制“食蚊鱼”级潜艇,即“圣菲”号和“圣地亚哥德埃斯特罗”号。前者已经在南乔治亚被击沉,后者在战斗开始时正停泊于本土的马德普拉塔潜艇基地,由于年久失修,不能长时间下潜,遂以水面状态航行到布兰科湾,并在那里的贝尔格拉诺港进行伪装,半潜到水中,造成该艇已经出海的假象,以迷惑英军。阿根廷的另外2艘潜艇“萨尔塔”号和“圣路易斯”号是由德国提供配件、在本国进行组装的209型内燃机潜艇。它们可在阵位上值勤30天,体积小,噪音也小,很适合在福克兰群岛附近的浅水区活动。 从4月初开始,阿海军的2艘209型潜艇便在福克兰以东的200海里禁区内活动,但是“萨尔塔”号的声吶不久便出现了故障,只得返回贝尔格拉诺港进行检修。“圣路易斯”号潜艇则在5月1日用声吶发现了一处英国目标,估计是中型水面军舰,于是对其展开追踪。在距离目标约1400米时,“圣路易斯”号发射了1枚西德生产的sst-4线导鱼雷。由于艇上的鱼雷火控仪出现故障,辅助鱼雷火控仪又布线不当,造成鱼雷断线,潜艇失去了对鱼雷的控制,没有造成任何损失。阿艇攻击失败后,3艘英国护卫舰和2架直升机对其展开搜索攻击,先后发射了多枚深水炸弹和反潜鱼雷,但由于弹着点较远而没有命中。“圣路易斯”号在100米深的浅水中进行机动规避,20小时后才摆脱英舰的追击。 福克兰战争回顾 阿根廷潜艇的活动(2) 5月8日晚7时许,“圣路易斯”号在福克兰以东发现一处水下目标,一时难以分辨其类型,对方的噪音很小,正在以6到8节的速度缓慢航行,显然害怕暴露自己。阿方艇长判断对方为英国核潜艇,于是在距其3000米的距离上发射了1枚美制mk37-3型反潜鱼雷,不久后听到鱼雷爆炸的声音,但是根据其水声特徵判断,这枚鱼雷很可能只是击中了海底。 5月11日凌晨1时,“圣路易斯”号潜艇在圣卡洛斯湾航道北侧5000米的地方对两个水面目标进行了鱼雷攻击,向其中1艘军舰发射了sst-4鱼雷。但是,这枚鱼雷也在离艇不到2分钟后便断线,未击中任何目标。此后,“圣路易斯”号和“萨尔塔”号奉命留在本土基地,等待西德派出专家来解决鱼雷断线的问题。但是,西德直到战争结束也未派出专家组,因此,这两艘潜艇在整个战争期间再也无法使用。 阿根廷海军的3艘潜艇虽然没有战绩,但是给英舰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和现实威胁,连当时英国驻华使馆的海军武官也表示,“保护自己的舰船不受潜艇进攻的威胁,是特混舰队司令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为了提防潜艇威胁,伍德沃德不得不抽出相当数量的水面舰艇和直升机以及“猎迷”式反潜机,进行巡逻警戒任务,并曾数次将鲸鱼误认为潜艇而加以攻击。 福克兰战争回顾 夜袭佩布尔岛(1) 夜袭佩布尔岛 英阿海军两艘大型战舰相继沉没,宣告了战争的升级。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表示,愿意与英阿两国外长举行紧急会谈,商讨停火事宜。5月5日,阿根廷称自己将“率先接受联合国调停”,但是拒绝撤出福克兰群岛,也拒绝联合国或者其他中立国派出部队接管福克兰防守。面对这样强硬的对手,柴契尔夫人在内阁会议上表示,必须用更加强硬的手段加以反击。 第30页 5月7日,英国宣布把禁区扩大到阿根廷海岸线12海里以外的地方,并从本土派出14架“鹞”式飞机,经空中加油抵达阿森松岛。其中4架与8架“海鹞”飞机一道经空中加油飞抵福克兰战区,在航母上降落。另外10架“鹞”式在阿森松岛装船运到战区。5月9日,闯入200海里禁区监视英国舰队活动的阿根廷武装拖网渔船“一角鲸”号被从南乔治亚岛起飞的“鹞”式飞机击伤,舰上人员1死2伤,“一角鲸”号于次日沉没。 5月10日,10艘英国军舰开始对斯坦利港实施炮击,斯坦利机场周围的军事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同日英国国防部宣布,为了预防阿根廷飞机的侦察和空袭,英国决定把阿森松岛周边100海里的空域定为飞行禁区,任何国家的任何飞机未经许可不得进入该区域。当天夜间,“活泼”号护卫舰驶入两岛之间的福克兰海峡,击沉了阿海军供应舰“洛斯埃斯塔多斯岛”号。舰上有2名军官、3名军士、1名海岸警备队员和13名非军人乘客死亡。 5月12日,阿根廷海军出动2批4架“天鹰”飞机,在“幻影”战斗机的保护下轮番攻击护卫英航母编队的舰只。当时,英舰正在斯坦利港以东20到30海里的范围内活动。在第一次攻击中,“华美”号护卫舰用“海狼”飞弹击落了2架“天鹰”,另有1架在躲避英舰火力时坠入海中。第二次攻击时,一架“天鹰”的1000磅炸弹直接命中“格拉斯哥”号驱逐舰,幸运的是炸弹的信管出了故障,没有爆炸便穿过船体,从另一侧水线上方穿出,落入海中。“格拉斯哥”号的机舱受损,但是很快便告修復,炸弹穿过出的弹孔也很快就堵上了。 福克兰战争回顾 夜袭佩布尔岛(2) 到5月15日,英国特混舰队已经切断了福克兰东西两岛驻军之间的联繫,使占领该群岛的阿军只能各自固守,不能相互支援。由于东福克兰岛集中了绝大多数居民和守军,因此英军以该岛为登陆主攻方向。福克兰群岛的阿根廷守军有70%都盘踞在东岛的斯坦利港,15%的守军部署在斯坦利港以南96公里的古斯格林、达尔文、道格拉斯登警备点,其余15%的守军驻扎在西岛的佩布尔岛和福克斯湾。英军情报分析官认为,只要占领斯坦利港和古斯格林,便可消灭阿根廷驻军的绝大多数兵力,从而攻克东岛,也就解决了整个福克兰岛的战事。但是,从海上正面强攻斯坦利港和古斯格林可能会付出很大的代价,因此英军考虑避开斯坦利港,在其他地区登陆。 英军对登陆地点的选择考虑了以下三个条件:1、登陆地必须在掠海面低飞而来的“飞鱼”飞弹打不着的地方;2、阿军地面抵抗最小的地方;3、离斯坦利港较远,阿军主力不能很快增援的地方。 为了侦察合适的登陆地点,40多名突击队员再次秘密登岛进行侦察。他们在当地居民的掩护下昼伏夜出,在东岛选定了“二战”时“埃克塞特”号重巡洋舰停泊过的圣卡洛斯港为登陆地点。阿军在这里没有驻扎任何部队,港口周围的小山可以屏蔽“飞鱼”飞弹的袭击,港口水道狭窄,可以防范阿潜艇的攻击。港口内外风浪较小,入口处水深36米,可供大型舰只停靠,两岸有沙滩,适合登陆艇抢滩,附近的草地平坦结实,可以起降“鹞”式飞机,也可以部署“轻剑”防空飞弹。此外,该港还有通往达尔文和斯坦利港的小路,便于登陆部队向纵深发展。 但是,在圣卡洛斯港对面、西福克兰岛北端的佩布尔岛控制着福克兰海峡的入口,并且岛上有一定数量的阿根廷驻军,设有6座雷达站和几处大型军火仓库,还有一座机场,上面停放着10多架“普卡拉”对地攻击机,对登陆部队的威胁很大。英军必须在登陆前先解决掉该岛的驻军,但是又担心登陆前的准备工作尚未就绪,大张旗鼓地攻打佩布尔岛会引起阿军的警惕,从而增强对圣卡洛斯港的防守。于是英方决定採取夜间偷袭、打了就跑的战术。 5月11日,8名突击队员偷偷摸上佩布尔岛进行侦察,弄清了阿军防守的位置。5月14日深夜,“格拉摩根”号驱逐舰开进佩布尔岛东边的象湾,用舰上的火炮勐烈轰击岸上目标。50名特种部队队员分乘3架“海王”直升机,在8名先遣队员的引导下,在佩布尔岛的预定地点着陆,随后分成6个突击小组。每个小组都配有可将自然光信号放大数千倍的夜视仪,能够在黑暗中看到各种事物。 福克兰战争回顾 夜袭佩布尔岛(3) 他们迅速压制了岛上阿军的反抗,炸毁了停放在机场停机坪上的6架空军“普卡拉”攻击机、4架海航t-34教练/攻击机和1架岸防队的“空中货车”运输机,岛上的6座雷达站和大型军火仓库也被“格拉摩根”号的炮火摧毁。英军在烈火中乘直升机安全返回,以轻伤2人的代价取得全胜,为特混舰队扫清了登陆障碍。次日,2架阿海军的“海王”直升机从里奥加列戈斯起飞,撤走了岛上的飞行员,并为驻守在东福克兰岛北部的警戒部队运去了一些弹药。 其他几支突击队也由直升机偷运上岛进行侦察工作。其中一个小分队在阿军阵地中间潜伏了2天,另一个小分队靠14天的口粮潜伏了26天,发回了大量有关阿军部署的珍贵情报。 第31页 5月16日,2架“鹞”式飞机在福克兰海峡炸沉了已被废弃的“卡尔卡兰纳河”号运输船,其中1架被阿军地面火力击伤。当天晚些时候,英特混舰队用直升机机载干扰器对阿军在福克兰群岛上的电子设备实施干扰,阿海军航空兵的雷达全部失效,专门执行远程空中侦察任务的“海王星”巡逻机也因害怕遭到“鹞”式拦截而停止了飞行。阿方此后不得不派出航程有限的s-2反潜机进行空中侦察,其效果大受影响。不过,阿空军在本土尚有一座威斯汀豪斯三坐标雷达站,可测出英航母上起降的“海鹞”和“鹞”的位置,进而推算出航母的大概位置。他们发现英军航母总是在福克兰以东90到120海里范围内的特定海区活动,且活动时间非常固定。由于阿根廷无法进行远程侦察,因此只能通过计算估计位置。5月15日以后“超级军旗”飞机对英航母编队的多次攻击就是在这种估算的基础上进行的。 5月17日,斯坦利港驻军向本土报告说,该城东南海面发现英舰。于是海军又从火地岛的里奥格兰德基地派出了2架“超级军旗”,经空中加油抵达福克兰群岛上空。但是它们在那里没有发现任何目标,于是又一弹未发返回了里奥格兰德。阿根廷海军与空军、陆军之间缺少战术配合,是它在战争期间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 福克兰战争回顾 夜袭佩布尔岛(4) 阿根廷海军的另一障碍是am-39“飞鱼”飞弹的后勤补给问题。“超级军旗”每次携飞弹执行任务返航后,未发射的飞弹都要再次进行性能测试,而在里奥格兰德基地并没有检测设备,每次都要把飞弹北运800多公里,到贝尔格拉诺港进行性能测试。此外,阿根廷开战时手中只有5枚am-39空舰型“飞鱼”,mm-38舰舰型“飞鱼”倒是有很多,但它们与am-39不能互换使用,也不能从飞机上发射。为了解决飞弹短缺的问题,一名海军军官和两名机械师曾尝试将mm-38改为由车辆发射。他们把2辆旧拖车改造为发射系统,其中1辆装上发射架,另1辆用作电源车。该系统在5月底由c-130运输机运到了福克兰岛,并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发挥了作用。 除了“飞鱼”飞弹外,阿根廷急需的其他军火也遭到了禁运。一架厄瓜多波音707飞机从以色列运来了27吨炸弹、火箭和其他武器,但是在纽约机场被美国海关扣留了。a-4飞机所需的美制航空炸弹和霰弹也遭到禁运。与对阿根廷实施直接的禁运措施相反,美国向英国开放了阿森松岛上的军事设施(该岛属于英国,但美国也建有基地),向岛上的“火神”轰炸机和“胜利”加油机提供了150万加仑航空汽油。此外,美国还向英国出售了100多枚aim-9l“响尾蛇”空对空飞弹,以及20毫米炮弹、雷达、航空汽油、反潜声吶浮标和雷射指示器等物资器材。美国气象卫星向英军提供南大西洋的气象资料和冰山动态,通信卫星则为英国核潜艇和伦敦之间的通讯提供中转服务。用5月31日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概括的话来说,“除了出兵之外,一切都可(向英国)提供”。在拥有民选政府的英国和军人独裁政府的阿根廷之间,美国选择了支持前者。 虽然美国退出了调停,但是,联合国的调停工作到此时仍在进行。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一直在努力奔走,试图使双方回到谈判桌前,表示愿意与英阿两国外长举行紧急会谈,商讨停火事宜。但阿方此时仍坚持自己的主张,幻想能够“和平”地保住福克兰群岛。如果此时英国仍是卡拉汉之流和平主义者执政,也许阿根廷人会实现自己的目标,不过,倒霉的是他们偏偏遇到了自邱吉尔以来最强硬的首相——柴契尔夫人。5月18日,英国内阁宣布进入战时服役状态,商船队接受海军指挥,在商船上服务的人员全部转为现役,特混舰队司令可以指挥阿森松岛到福克兰之间的所有英国商船。这是自1965年以来英国军队第一次处于战时服役状态。5月20日,德奎利亚尔宣布调停失败。英国终止与阿根廷的谈判。伍德沃德司令决定发动登陆作战,收復福克兰群岛。英阿双方谈来谈去,唯一达成的共识就是继续打下去。 福克兰战争回顾 圣卡洛斯港登陆战(1) 圣卡洛斯港登陆战 英军夜袭佩布尔岛后,阿军派出了一个40多人的新兵连分队进驻圣卡洛斯港。英舰队指挥部根据敌军派出的人数,判断阿方并未发觉英军在圣卡洛斯登陆的意图,于是按照原计划兵分两路,一路佯攻,一路登陆。 5月19日和20日,英军用飞机和舰炮连续轰炸福克兰东岛南部的驻军,并置东岛北部于不顾。5月20日下午,英军开始登陆作战。当时海上气候严寒,雾浓云低,风大浪高(高达10多米),暴雨倾盆,能见度极差。英两栖部队利用恶劣天气的掩护,保持无线电静默,向登陆地域机动突击。虽然恶劣的天气使得1架直升机坠海、21人丧生,但英军却取得了出其不意的制敌效果。当天晚上,“无敌”号和“竞技神”号航母在数艘驱逐舰和护卫舰的护航下,驶向福克兰南部海域,沿途不断炮击岸上目标,同时还有几支突击小分队在达尔文港、路易斯港和福克斯湾等地上岸,发动牵制性攻击,制造登陆假象,诱使阿军对英军主攻方向做出错误判断。 第32页 5月21日凌晨3点半,45名突击队员和3名伞兵成功地乘舰载“海王”直升机在范宁岬秘密登陆,消灭了岸上哨兵,破坏了岸防设施,随后潜伏下来准备接应后续部队。随后“无恐”号和“勇勐”号两栖攻击舰及10多艘后勤舰船在军舰的护送下,驶入圣卡洛斯湾,皇家海军陆战队第3突击旅(包括第40、42、45突击营)和伞兵第2、3营的士兵换乘登陆艇成功上陆。整个登陆行动从当地时间5点45分开始,持续了近2个小时。除5000多名士兵外,还卸下了“蝎”式和“大弯刀”式轻型战车、火炮、弹药、油料等物资,并在滩头建立了105毫米轻加农炮和“轻剑”防空飞弹阵地。 估计天亮后阿军便会勐烈反攻,故部队登陆完毕后,英方的2艘攻击舰便匆忙离开了圣卡洛斯湾,已经登陆的士兵趁夜在黑暗中挖掘战壕,每人都要挖一个深1.2米的散兵坑,以防来自空中和地面的袭击。等攻击舰离开滩头后,英舰开始用舰炮轰击岸上高处的阿军阵地,驻守该地的新兵有9人被俘,另外40多人在黑夜中逃走。 5月21日早上,福克兰上空晴空万里,虽然不利于后续的登陆行动,但是登陆部队已经建立了25平方公里的滩头阵地,并严阵以待。 福克兰战争回顾 圣卡洛斯港登陆战(2) 按照特混舰队的布置,担任空中巡逻的“海鹞”飞机为登陆地区提供第一层防御,配置在福克兰海峡北入口的2艘军舰提供第二层防御。这2艘军舰通常为1艘配备“海标枪”的42型驱逐舰和1艘配备“海狼”的22型护卫舰。第三层防御圈由部署在福克兰海峡内的3到4艘军舰组成,用其火炮和飞弹驱走来袭的阿根廷飞机,并掩护停泊在圣卡洛斯湾的“坎培拉”号运兵船卸下人员和装备。在圣卡洛斯锚地,由“勇勐”号、“无恐”号上的小口径火炮和“海猫”飞弹,以及岸上的“吹管”、“轻剑”飞弹和机枪提供最后一层防御。虽然这个防御体系非常严密,但是,随后发动攻击的阿根廷空军飞行员勇勐顽强的程度却出乎任何人的预料。由于后来阿空军“天鹰”飞机多次挂着炸弹在圣卡洛斯湾浴血奋战,英军遂给该地取了个绰号“炸弹胡同”。 5月21日早8点30分,驻福克兰阿军指挥部接到圣卡洛斯一带发现英舰的报告,10点4分,从斯坦利机场起飞的1架mb339教练机前往圣卡洛斯进行侦察,并用27毫米火箭和30毫米机炮对英舰进行了攻击,但是没有造成任何损失。 21日中午时分,从本土起飞的阿空军3架a-4q攻击机首先对湾中停泊的英舰发起进攻。它们每架携带4枚500磅航空炸弹,出航时飞行高度为8000米,当发现英国舰队后便下降到10至15米的高度贴海面飞行,距目标300米时突然爬高,对同一艘21型护卫舰“热心”号展开了轮番攻击。头两架飞机的炸弹命中舰尾,第三架飞机的弹着点无从观测。当它们撤离时,第一架飞机被一枚“响尾蛇”飞弹击中,第三架飞机被轻武器击中,飞行员跳伞后被阿军救起。第二架飞机则失去了踪影。“热心”号的舰尾被14枚火箭和2枚炸弹击中,引爆了“山猫”直升机油料库中的燃料,随后全舰燃起大火,铝制上层建筑迅速被烧化,熔为铝水。由于火势难以扑灭,弹药库随时有爆炸的危险,英军不得不放弃了对该舰的抢救。数小时后,“热心”号缓缓沉没于大海之中。 福克兰战争回顾 圣卡洛斯港登陆战(3) 15点30分,第二批a-4q在幻影iii战斗机的掩护下向英舰发起攻击,但是只有1枚炸弹击中“安特里姆”号驱逐舰的机舱,而且没有爆炸。“华美”号护卫舰的“海狼”飞弹发射架主电缆被落在附近的炸弹碎片切断,随舰的马可尼公司工程师从机舱里直接引了一根电缆,歪歪斜斜地悬吊在船舷上,连接到“海狼”发射架,使其恢復了工作状态。“大刀”号护卫舰也被炸弹击中,令人惊讶的是这枚炸弹也没有爆炸。英军技术人员认为,阿根廷人可能在出发前将信管定在了较高的高度,因此在低空投放(只有100米)时不能爆炸。 5月21日当天,阿方一共出动了72架飞机,除了8架a-4q和10架“幻影”iii外,还派出了空军的12架a-4b、16架a-4c、2架“幻影”iii的以色列仿制型号m-5“短剑”、6架“坎培拉”以及驻扎在福克兰岛上的“普卡拉”攻击机和t-34教练机,一波波地对英军登陆舰队进行攻击,整天都没有停止,一度令英军陷入慌乱之中。阿军的空袭战果是击沉英护卫舰1艘,击伤3艘,击落1架“鹞”式飞机和1架“海王”直升机,阿方则损失了9架“幻影”、5架a-4q、2架a-4c、2架“普卡拉”和4架直升机(其中包括受伤迫降时坠毁或因事故损失的飞机)。 无论如何,阿根廷空军的勇勐顽强连英国人也敬佩不已。许多英国报刊把动作疯狂的阿根廷攻击机飞行员比作“二战”末期日本的“神风”队员。其实阿根廷人并非有勇无谋,其超低空近敌攻击的战术是经过周密计划的。他们曾在战前进行过对抗“海标枪”飞弹的演习,利用其不能拦截低空目标的特点多次在本土进行超低空突防演练。在实战中,阿根廷飞机甚至在几乎撞上英舰上层建筑的时候才投弹,不过这也正是60%以上的阿方航空炸弹没有爆炸的原因。 第33页 福克兰战争回顾 阿根廷空军浴血奋战(1) 阿根廷空军浴血奋战 5月22日,天气情况恶劣,不适于飞行。阿方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判断英特混舰队准备进攻本土的火地岛机场,于是急忙抽调飞机和舰队南下增援,并宣布南方各省沿海城市进入军管状态,其海军也沿着12海里领海线严阵以待。至于福克兰岛上的阿根廷守军,既没有派出地面部队,也没有出动空军袭击英国登陆部队,从而丧失了最宝贵的反击机会。英军利用这段宝贵的间隙时间,巩固了在圣卡洛斯的滩头阵地,将其扩大到54平方公里。当天下午,阿海岸警卫队的“伊瓜苏河”号巡逻艇偷偷闯过英军封锁线,驶入东福克兰岛东岸的舒瓦瑟尔湾,为守军运去弹药和补给。但是,它刚刚卸下一门大炮便遭到2架“鹞”式飞机的袭击,随即触礁搁浅。 5月23日,随着天气的好转,勐然醒悟过来的阿海军利用残存的a-4q“天鹰”飞机,在“幻影”战斗机的护卫下对圣卡洛斯海峡的英舰展开了空前勐烈的攻击。这次英方严阵以待,阿军飞机遭到舰载防空飞弹、“轻剑”、“吹管”飞弹和“鹞”式飞机的还击,损失惨重。 当天下午两点零五分,3架“天鹰”编队向在圣卡洛斯湾北面海域担任警戒任务的英舰发起袭击,第一架攻击了“安特里姆”号驱逐舰,其炸弹穿过甲板击中了机舱,但是没有爆炸,不久即被舰上人员拆除。第二架向“羚羊”号护卫舰投掷了2枚500磅航空炸弹,其中一枚在后甲板上爆炸,并燃起一片大火,但是不久即被扑灭。第二枚炸弹穿入机舱,没有爆炸。为了避免伤亡,“羚羊”号舰长托宾下令驶入圣卡洛斯锚地,并撤出舰上所有无关人员,只留下一个拆弹小组。当天晚上他们拆除引信时这枚炸弹突然爆炸,当场炸死1人,炸伤7人,并引燃了附近的油库。同“热心”号一样,羚羊号的上层建筑也由低熔点的铝合金制成,随即被从机舱冒出来的大火吞噬,就像放在热火炉上的巧克力一样向内坍塌收缩熔化,最后变成一团铝热火焰。舰上人员抢救了几个小时后仍然无效,“羚羊”号最后被从中央处烧为两截,在一团白烟中慢慢地沉没在大海之中。在当天的袭击中,“大刀”号和“亚尔古水手”号护卫舰也各被1枚炸弹击中,但是都没有爆炸。当天阿方有3架“天鹰”和7架“幻影”被击落。 福克兰战争回顾 阿根廷空军浴血奋战(2) 5月24日上午,阿军飞机对英舰队发动了3次攻击,但是遭到了更勐烈的火力拦截,这一次英舰连40毫米“博福斯”和20毫米“厄利康”机炮都用上了。根据英军公布的战果,当天击落了18架阿根廷飞机,而阿方则只承认损失了6架飞机。当然,考虑到不同兵种间各自汇报战果,上述数字肯定不准确,比如1架由空军“鹞”式飞机和舰上火炮、“吹管”飞弹联合击落的敌机就变成了3架。但是考虑到一些从本土起飞的阿军飞机由于燃油耗尽或带伤逃脱后坠海,这个数字大致上还是比较准确的。 5月25日是阿根廷国庆节,阿根廷空军几乎所有的前线作战飞机都投入了战斗,对特混舰队实施了大规模攻击。首先是3个中队的“天鹰”a-4c攻击机在“幻影”战斗机的掩护下以最快的速度飞向马岛,利用晨光(a-4c不能在夜间作战)各自瞄准目标进行攻击。紧接着,两个中队的“幻影”和“短剑”式战斗机又开始第二次空袭,担任掩护的“幻影”飞机从北边进入,将前来拦截的“鹞”式战斗机从舰队上空引开,其余攻击机有的从西边大陆方向直接袭击英国舰队,有的则迂迴到福克兰岛的东方和南边,从英军的侧后方进行偷袭。在这次空袭中,“考文垂”号驱逐舰作战指挥室被一颗炸弹命中,但是它用“海标枪”飞弹击落了1架来犯的“天鹰”。 这天下午14时许,阿军再次进行空袭。6架a-4攻击机在“幻影”的掩护下,保持无线电静默,以岸上群山为掩护,突然飞临福克兰海峡北端正在执行警戒任务的英方“考文垂”号驱逐舰和“大刀”号护卫舰。“考文垂”号上只有一座“海标枪”飞弹发射架,一次只能攻击一个目标。它虽能自动装弹,但要等到第一个目标被击中后,雷达才开始跟踪下一个目标。负责掩护“考文垂”号的“大刀”号护卫舰虽然装有两座“海狼”近程防空飞弹发射架,但当时它也遭到攻击,无暇顾及“考文垂”号。“考文垂”号先后用“海标枪”飞弹击落2架a-4,但在再度装填时被另一架“天鹰”扔下的3枚炸弹击中,立即爆炸起火,15分钟后在熊熊烈火中慢慢向左倾斜,沉没于海中。舰内英军有19人死亡,20多人烧伤,其余被“大刀”号护卫舰和直升机搭救。“大刀”号在空袭中也挨了一枚炸弹,炸弹穿入舰尾机库,炸坏了舰上的“山猫”直升机,不过没有造成更大的损失。 福克兰战争回顾 阿根廷空军浴血奋战(3) 同一天下午16时,阿根廷空军陆基an-tps43雷达站在南纬50度38分、西经56度08分的位置发现一个大型目标。海航遂派出两架“超级军旗”,经岸上雷达信号引导,在两次空中加油后飞抵距英国舰队80公里的地方,打开机上雷达,发现几艘小型军舰中有一艘大舰。此时飞机本身也被对方发现,没有进行补充侦察的时间。为了尽快逃离对方的杀伤空域,阿飞行员于16点32分在距目标48公里处发射了2枚“飞鱼”飞弹,随即在离海面只有15米的高度向德塞阿多港方向返航,经kc-130再度加油后返回了里奥格兰德。这次空袭和以往“超级军旗”的几次袭击一样,其飞行员完全依靠雷达观察仪上的图像进行攻击。在没有侦察机提供目标指示的情况下,把飞弹对准最大的目标,而在雷达显示的图像上,轻型航母和大型商船看起来是一个样子的,于是阿方异常高兴,宣布已经击沉了英国的“无敌”号航空母舰。 第34页 实际上阿方发现的目标是“竞技神”号航母编队,在发现来袭的“飞鱼”飞弹后,英舰立即施放了强烈的无源假目标干扰箔条云,已升空的舰载直升机也同时投放偶极子反射体,对“飞鱼”飞弹实施了强大的干扰。第一枚飞弹偏离了目标,从“竞技神”号右舷飞过,最后耗尽燃料坠入海中。第二枚飞弹在摆脱被动干扰后,放弃了对主要目标“竞技神”号航母的跟踪,捕捉到了距其4海里的“大西洋运送者”号货柜货船,穿入船体后爆炸,造成全船大火。“大西洋运送者”号当时正向福克兰运送5架“鹞”式战斗机,所幸的是这些飞机已经起飞。但船上的其他货物都未卸下,其中包括3架“支努干”直升机、6架“威塞克斯”直升机、1架“山猫”直升机,大量军需品、战备品和燃油,以及4500顶帐篷。“大西洋运送者”号中弹后并未立即下沉,而是在海上漂流了数天,最后于6月3日沉没。 由于缺乏弹药和补充零件,特别是由于前几次攻击损失惨重,阿根廷空军自“国庆攻势”后便转入消沉状态,再也没有进行大规模出击。海军的“超级军旗”第5次即最后一次出动则是在5月30日。当天斯坦利港守军报告说,英航母编队位置在东南方150海里处,阿海航计划先派出8架a-4从正面攻击舰队,以吸引开“无敌”号上“海鹞”飞机的进攻,然后用“超级军旗”从其南面发动进攻,以避开舰载雷达的侦察范围。2架“超级军旗”在4架空军a-4c的护航下从里奥格兰德起飞,其中1架携带了最后1枚am-39“飞鱼”飞弹。下午14点30分,阿军飞机经过两次空中加油飞到英国舰队附近,第一架未挂弹的“超级军旗”用雷达定位,引导第二架发射飞弹。随后两机编队低空返航,a-4c攻击机则跟踪飞弹的凝结尾流,看见一艘大型军舰“笼罩在黑色烟雾中”。实际上“无敌”号使用了箔条干扰,这枚飞弹并未击中任何目标。发射完最后一枚am-39空舰飞弹后,阿根廷海军的“超级军旗”战斗机便再也没有执行过战斗任务,而是转入战术轰炸训练。 福克兰战争回顾 从古斯格林到菲茨罗伊(1) 从古斯格林到菲茨罗伊 圣卡洛斯港的桥头堡阵地巩固以后,登陆英军兵分两路,从南北方向合围斯坦利港,首要任务是攻克其南大门古斯格林和达尔文港地域。这里有两处居民点,扼守着一条连接东岛南北的狭窄地峡,地峡以南完全没有阿军驻守。只要收復该地,英军的右翼就可以放心地北上围攻斯坦利。同时“鹞”式飞机也可以利用该地的机场起降,以减轻两艘航母的压力。 5月25日晚,圣卡洛斯港的登陆部队5000人及其装备全部上岸。次日夜间,穆尔少将即派出第2伞兵营约700人,作为南路军的先头部队进攻古斯格林和达尔文港。他们首先占领了卡美拉小溪附近的一处房屋,在27日白天由直升机运来了3门105mm轻加农炮,以支援即将发起的进攻。28日凌晨2时,第2伞兵营在海军舰炮支援下向达尔文港发起了进攻,1小时后即轻易攻克了该地,随即转而进攻古斯格林。 古斯格林由阿军重点设防,约有2000人盘踞在那里,兵力是第2伞兵营的三倍多。 在28日白天的战斗中,阿军还出动了6架“普卡拉”攻击机向英军阵地进攻,结果被英军用“吹管”飞弹打下4架。英军打掉阿攻击机后,在“蝎”式轻型战车的掩护下向阿军阵地发起进攻。阿军在古斯格林筑有坚固的防御工事,据此顽强抵抗,战斗打了14小时。最后,英军不得不请求空军“鹞”式战斗机支援,并採用迂迴战术,从阿军阵地西边攻入,抄了阿军后路,随后转向南方向阿军主力进攻。5月29日,古斯格林守军投降。这场战斗英军一共死亡17人,包括第2营营长琼斯中校(整个战争中英军阵亡军阶最高的军官)及其上尉副官。阿军则阵亡250人,被俘1600人,包括古斯格林驻军司令佩德罗索准将及其副官皮亚希中校。由于英军缺乏收容战俘的房屋设施和食品,这些战俘在6月7日搭乘“北国”号渡船,经乌拉圭首都蒙的维地亚港被遣返回国。 福克兰战争回顾 从古斯格林到菲茨罗伊(2) 南路军占领古斯格林后即向斯坦利港进发。由于道路狭窄泥泞,周围又都是沼泽地,故进军速度较慢。由于阿军在内地没有设防,北路的第45突击营和第3伞兵营,推进较快,5月29日顺利占领了道格拉斯和野鸭湾两个居民点,第42突击营则採用类似越战时美军惯用的“蛙跳”战术进军方式,搭乘直升机向前跃进,在5月30日占领了斯坦利港的西大门肯特山和挑战者山,在5月31日与另外两营会合。此时英军与斯坦利港仅隔20公里,处于居高临下的地势,斯坦利港已在英军大炮的射程之内。北路军在此地暂时停顿下来,一是等待辎重,二是等南路军到来,合围攻打斯坦利港。穆尔少将派出突击队员四处活动,进行战场侦察,很快查清阿军以肯特山、挑战者山为第一道防线,以哈里特山、朗顿山为第二道防线,以无线岭、欲坠山、威廉山、工兵山一线为主防御阵地,即加尔铁里防线。在三道防线之间都布设了大量地雷和倒刺铁丝网障碍,只留一条由炮火保护的秘密通道供联络之用。 第35页 6月1日,乘坐英国最豪华的“伊莉莎白二世”号邮船抵达南大西洋的第5步兵旅,换乘“坎培拉”号运兵船抵达圣卡洛斯港。该旅下辖3个营,a营是威尔斯近卫团第1营;b营是苏格兰近卫团第2营,该营曾参加“二战”,在阿拉曼战役中大败德军而名扬天下;c营是赫赫有名的爱丁堡公爵殿下第7廓尔喀步枪团第1营,其士兵都是尼泊尔廓尔喀人,吃苦耐劳,骁勇善战,人人身佩廓尔喀弯刀。“二战”中他们曾用这种锋利的弯刀和兇悍的刀法,将横行东南亚的日军杀得溃不成军。为了增加无经验的阿军新兵害怕被砍杀的恐惧感,英国报纸还公布了一大批这些廓尔喀人手持大弯刀的照片。 6月3日,英军继续从陆上、海上和空中轰炸斯坦利港的阿根廷据点,控制了该港周围所有的山头和交通要道,并用飞机撒放传单,敦促阿军投降。当天,英军一架“火神”轰炸机在里约热内卢迫降着陆,6月10日获准离开巴西回国。 福克兰战争回顾 从古斯格林到菲茨罗伊(3) 由于3架“支努干”运输直升机已随“大西洋运送者”号被摧毁,陆上的道路条件又不理想,为了让新增援的第5步兵旅迅速向前推进,穆尔少将决定採取海运的方式将部队尽快运往前线。6月5日夜间,第5步兵旅的苏格兰近卫团第2营在圣卡洛斯湾乘上“勇勐”号两栖攻击舰,绕道东岛北边和东边南下,准备在斯坦利西南约40公里的里夫来岛登陆。途经天鹅湾时,旅长威尔逊准将发现驻菲茨罗伊的阿军正在撤离。威尔逊凭藉一名职业军人的出色直觉,觉得这是一个极佳的机会。于是他未经指挥部批准便命令部下,在仅距斯坦利港16公里的布拉夫湾登陆,随即收復了菲茨罗伊。这是一个大胆、果敢而又非常冒险的行动,做出这样的决定需要非常出色的判断力。当时英军地面部队已经可以从内部接应登陆部队,再则阿空军主力已经受创,不可能再发动像“天鹰”突击圣卡洛斯海峡那样的勐烈进攻,此外当时天气适逢大雾,所以威尔逊当机立断做出了这样的决定。英阿指挥官在军事素质上的巨大差距由此可见一斑。 6月6日夜间,第5步兵旅的威尔斯近卫团第1营部分士兵搭乘“无恐”号两栖攻击舰,也在菲茨罗伊登陆。7日夜间,“加拉哈德骑士”号登陆舰搭载威尔斯近卫团其余兵力和后勤支援部队,开往菲茨罗伊。8日清晨,云开雾散,阿军发觉了英军的登陆行动,于是召来飞机轰炸,这样又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海空战斗。阿军飞机使用了航炮和火箭弹,并投放了大量炸弹。 在这次空袭中,“普利茅斯”号护卫舰的前炮塔被1枚炸弹击中。“特里斯特拉姆骑士”号登陆舰被火箭击中,船上人员随后弃舰。“加拉哈德骑士”号则被2枚炸弹击中燃油舱和士兵舱,在最后一批士兵登陆前燃起熊熊大火,舰上有50人在袭击中死亡,占整个战争阵亡人数的1/5,其中包括32名威尔斯近卫团士兵和若干来自香港的华裔船员,另有74人受伤。英国国防部称,“这是福克兰群岛冲突以来,英国特混舰队最黑暗的日子之一”。但是这一次阿根廷陆军还是龟缩于斯坦利港,未与空军积极配合,导致再次失去有利战机。 到6月9日,英南路军4000多人全部在菲茨罗伊登陆,并运上了全部辎重。英军南路和北路会合后已经钳制了岛上阿军最后一处据点斯坦利港,海军则从海上封锁了该港一切对外联繫,阿根廷守军不仅很难获得外面的接济,连实施有效抵抗也很难指望了。 福克兰战争回顾 攻克斯坦利港(1) 攻克斯坦利港 尽管英军的进攻势头由于人员和装备的损失而遭受挫折,但是海军陆战队第3突击旅还是于6月11日夜间在舰炮的火力掩护下以3个营的兵力发起了进攻,从而开始了进攻斯坦利港的第一阶段战斗。经过一夜激战,英军在运输直升机的配合下向前推进了8公里,第3伞兵营在拂晓前占领了朗顿山,第42突击营占领了哈里特山,第45突击营占领了两姐妹山。英军阵亡22人,伤44人,阿军则有80人阵亡,400多人当了俘虏。 6月11日夜间,“格拉摩根”号驱逐舰在炮轰斯坦利港阵地后撤退时,陆上阿军在30公里外发射了4枚改装的mm-38“飞鱼”舰对舰飞弹。飞弹发射后不久即被“格”舰雷达探测到,遂进行反飞弹机动,掉转舰首,以舰尾方向对敌,同时做好了损管准备。40秒后,当飞弹接近时,“格”舰发射了“海猫”飞弹和多枚箔条火箭。箔条火箭在距军舰100米处引开了3枚飞弹,但仍有1枚飞弹击中了该舰尾部的上层建筑,打坏了直升机机库和起降平台,炸死13人,炸伤14人,还炸毁了机库中1架“威塞克斯”直升机。由于事先有准备(在“谢菲尔德”号沉没后,“格拉摩根”号即扔掉了舰上所有的塑料椅子和泡沫床垫),舰上损管人员在3个半小时后扑灭了火灾。修理人员将几大块防水油布苫在破损的机库外面。由于舰上的武器、动力和电子设备都没有遭到破坏,故“格拉摩根”号仍留在前线,直到7月10日才返回朴次茅斯港。这是整个福克兰战役中阿方最后一次对英舰的直接攻击。 6月12日一整天,英军占领的3个山头都遭到阿军炮兵相当勐烈的炮击。于是穆尔下令步兵部队停止进攻行动,休整一天,利用海军和炮兵对阿军的炮轰进行反击。 第36页 6月13日夜间,设在肯特山上的无线电监听小组截获并破译了阿根廷守军发给加尔铁里总统的密电,获悉阿军已无力再战。穆尔决定立即投入预备队,实施最后一击。当天半夜,英军第2伞兵营沿着侦察兵事先用箭头标示出的秘密通道越过雷区,冒着零下25度的风雪,在“鹞”式飞机的空中掩护下向盘踞在无线岭的阿军发起全面攻击。 福克兰战争回顾 攻克斯坦利港(2) 英军装备有红外探测器、热成像扫描器和星光夜视镜等先进的夜战武器和装备,缺乏夜战装备的阿军则只有带降落伞的照明弹,结果反而大量暴露了自己的目标。在夜战中,阿军大炮在发射6发炮弹后就必须迅速转移,因为英军的雷达透过夜幕和烟雾,在3分钟内就能找到这门炮的准确位置,并用炮瞄雷达和计算机火控系统指引的105毫米加农炮精确火力将其消灭。 第2伞兵营南面的苏格兰近卫团用上了包括“米兰”反坦克飞弹和6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在内的武器,经过一夜苦战,攻克了由阿军最精锐的第5海军陆战营防守的欲坠山。廓尔喀步兵随后通过这个缺口向威廉山发起进攻。经过5小时的激战,英军于6月14日凌晨5时占领了“加尔铁里防线”上的所有要点,只损失20人。当天上午,大批阿军放弃阵地,丢下重武器,惶惶不安地四下逃命。英军部队一直追击到斯坦利港的边缘。12时30分,梅嫩德斯下达了正式的后撤命令。所有阿军部队全都龟缩到了斯坦利港的镇中心,坐在地上惶惶不安地等待下一步的命令。 由于英军早已破译了阿方的密码,对其守岛部队的部署、调动和作战意图了如指掌(为了确保这一重要的信息源,英军在整个作战期间竟然没有对阿军守岛司令部进行火力袭击,而是使其一直“享受”着安然无恙却又祸在其中的特殊“优待”),穆尔从破译的电报中获悉斯坦利港阿军即将崩溃,于是下令停止进军。斯坦利港外的英军接到了停止追击的命令。穆尔严令他们“只有在自卫的情况下才能射击”,以免在斯坦利港的居民住宅中间发生战斗、造成平民伤亡。 此时阿军防线被攻破,已无险可守,要后撤又无路可逃,虽然斯坦利港残余的9000名守军仍然不缺粮秣弹药,但士气已经跌落得一塌煳涂。阿守军司令梅嫩德斯将军无奈之下只得向加尔铁里汇报了岛上守军的绝望形势。经加尔铁里同意后,斯坦利港守军于6月14日下午挂出白旗,签署停火命令,规定在当地时间15点实现停火。 6月14日傍晚,穆尔搭乘直升机飞往斯坦利港,在晚上21点接受了梅嫩德斯准将的投降。21点30分,梅嫩德斯在停战协议上签字,在东西福克兰岛上的14000名阿军全部向英军缴械投降。这场持续了74天的战争终于结束。 福克兰战争回顾 战争尾声(1) 战争尾声 阿方签署投降协定后,第2、3伞兵营和第42突击营随即在6月15日上午进驻斯坦利港。4月2日最后一个离开福克兰的科伊军士,在政府大楼上重新升起了英国国旗。第5步兵旅的大部分部队后来返回菲茨罗伊,廓尔喀士兵则前往古斯格林清除那里的地雷。英舰的舰载直升机忙着把在西福克兰岛的霍华德港和福克斯湾等处投降的阿军运到临时改做战俘营的斯坦利机场。除了500名高级军官和技术人员被留下继续甄别盘问外,其余阿根廷战俘将在斯坦利港登上遣返船回国。满载3000名战俘的“坎培拉”号邮船于6月18日从斯坦利港起航,两天后在阿根廷海军驱逐舰“圣特里尼达”号和“派准将”号的护卫下驶入马德林港。阿根廷军舰下了半旗,以哀悼战争中阵亡的军人。当地的阿根廷市民不顾阴冷黯淡的天气,伫立在码头旁,在鸽灰色的天空下默默地看着战俘归来。有的人在人群中悄悄地掩面抽泣。 6月20日,作为整个战争中的最后一次军事行动,“忍耐”号破冰船派出2架直升机,在“雅茅斯”号护卫舰的火炮掩护下夺回了南桑德维奇群岛中的南图勒岛。英国和阿根廷都将南桑德维奇群岛划入本国的南极领地,虽然“南极委员会”冻结了各国在南纬60度以南对南极的领土要求,阿根廷还是在1979年夺占了南图勒岛。这一次,岛上的阿根廷海军科学考察站人员未发一枪便向英国人投降了。 阿军投降后,在福克兰群岛留下了大量的军用物资:11架“普卡拉”攻击机、3架马奇mb-339攻击机、2架贝尔212直升机、1架“美洲豹”直升机、1架“支努干”、2架阿古斯塔a-109、9架休伊uh-1。英军还俘获了几艘阿根廷舰船(部分已受创):2艘小型供应舰“马尔维纳斯”号(改名为“虎湾”号)和“伊瓜苏河”号,拖船“叶胡因”号(改名为“福克兰海峡”号),运输舰“布恩苏塞索”号,以及医院船“帕莱索湾”号(随即释放)。此外,英军还缴获了3枚未发射的mm-38“飞鱼”飞弹及其发射车。 福克兰战争回顾 战争尾声(2) 早在战争结束前,“壮丽”号核潜艇、“格拉斯哥”号驱逐舰、“活泼”号护卫舰和英国石油公司的一些油船便从6月初陆续踏上了归国的航程。随后起程回国的是“无恐”号、“勇勐”号、在空袭中受伤的“格拉摩根”号、“普利茅斯”号和其他一些护卫舰。伍德沃德的特混舰队司令职务在7月2日被解除。继任的雷菲尔少将以“布里斯托”号驱逐舰为旗舰,继续在福克兰海区滞留了一段时间。伍德沃德及其旗舰“竞技神”号航母于7月4日在“大刀”号护卫舰护航下启程回国,7月21日抵达朴次茅斯,在那里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第37页 到8月底,特混舰队的大多数军舰、辅助舰船和徵用商船都已经返回英国。“无敌”号则一直在南大西洋海区驻防,直到新服役的姐妹舰“卓越”号于8月27日抵达福克兰后才启程回国,于9月17日抵达朴次茅斯军港。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亲临码头迎接该舰,并接见了正在舰上服役的直升机驾驶员安德鲁。随后,驻阿森松岛的“火神”轰炸机、“猎迷”巡逻机和vc-10运输机也陆续返回英国本土的基地。 然而,特混舰队的返回并不意味着英军退出南大西洋海域。与此相反,英国加强了福克兰的防御,为其配备了一支相当强大的防守部队,包括防空雷达、f-4“鬼怪”战斗机、“鹞”式飞机、“大力神”运输机、1个“海王”直升机中队、1个步兵营和一些支援兵种分队。英军扩建了斯坦利港机场的跑道,使其可以起降f-4战斗机,同时在斯坦利西南的快活山修建了可以起降大型运输机的新机场。该机场在1985年竣工并向民航飞机开放,成为福克兰群岛的空中交通门户。 在阿根廷国内,对加尔铁里的批评从6月14日梅嫩德斯发来那封措辞哀婉的电报时就开始了。在当天晚上的紧急会议上,海军和空军的将领抱怨他指挥无能,陆军将领则埋怨他与“支持阿根廷国内颠覆活动的国家”(古巴和利比亚)结盟。到星期四(6月17日)凌晨3点半,海军司令巴克罗通知加尔铁里:“将军们要求你退伍和辞去总统职务。”这位“美国人养大的孩子”被解除了一切职务,参与逼宫行动的海军和空军司令随后也步他的后尘下台。在阿根廷横行了半个世纪之久的军人独裁政权,也在一年后随着南美国家的一系列民主化狂潮而倒台。1983年阿根廷民选政府上台后,首要工作就是把加尔铁里以及军人集团推上被告席。 与加尔铁里相反,柴契尔夫人和保守党政府通过福克兰战争赢得了无比高涨的声望,并赢得了1983年的大选。1982年的福克兰之战犹如滔滔浪潮中一股突兀的逆流,向世人展示了英国人传统的“帝国意识”的坚固性。这是一场改变英国前途的战争,通过福克兰一战,英国人重新振奋了国民士气,开始了新的经济增长奇蹟。以强硬保守着称的“柴契尔主义”也和同时期的“里根主义”一道,振作了颓废中的西方世界的意志,并在与苏联集团的抗衡中赢得了最终胜利。 福克兰战争回顾 阿根廷战败的原因(1) 阿根廷战败的原因 1、军事方面 除了前文已经提到的军事部署失当、武器依赖进口这两点外,阿根廷在这场战争中还暴露出了许多其他的缺点。 (1)出兵时机不利阿根廷的出兵行动是相当仓促的。加尔铁里在战后接受阿根廷《号角报》採访时说,军政府在1982年1月制订了占领计划,准备7月动手,但是南乔治亚的“国旗事件”把行动日期提前到了4月份。如果加尔铁里将行动推迟3个月,就可以从法国得到订购的“超级军旗”飞机和“飞鱼”飞弹;如果将行动推迟半年,则可以接收在西德建造的4艘护卫舰和2艘潜艇,而且此时英国必定已将“无敌”号出售给澳大利亚,阿根廷在南大西洋的军事优势必将大大增强。 (2)抗登陆准备不足阿军占领福克兰群岛和南乔治亚岛后,虽然也做了一些必要的防范措施,但并未认真分析敌军可能登陆的地点并制定抗登陆作战方案。英军在圣卡洛斯的登陆行动虽然採取了伪装和佯动措施,但并非毫无端倪可查,阿军却对此掉以轻心。例如,5月11日,阿海岸警备队驾驶俘获的英巡逻艇“福洛斯特”号在圣卡洛斯湾巡逻时,发现了英特种部队遗弃的空橡皮舟,几天后对佩布尔岛机场的袭击更是指明了英军的主攻方向,任何一位称职的指挥官都能判断出英军的意图。但是,驻岛司令梅嫩德斯将军却仍旧懵懵懂懂,未加强该地的警备工作,直到10天后英军登陆4个小时才发现敌人动向,致使英军如入无人之境。 (3)指挥失误阿根廷军队虽然发动政变的本事在南美居于一流水平,但已有一个多世纪没有与别国发生过战争,极度缺乏对外作战经验(其邻国巴西、智利、玻利维亚在“二战”前都进行过对外战争,巴西还派出了远征军到欧洲参战)。各级指挥官缺乏实战经验,思想保守落后,战术消极呆板,指挥笨拙。总统加尔铁里虽然是陆军出身,但干的却是工兵,缺乏驾驭战争全局的理智和经验。一些参与战略指挥的高级将领也是毫无作战经验,平时又喜欢捲入国内政治风云,一般都缺乏军事指挥素养,崇尚空谈,不务实际。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透露的情报,整个福克兰战争期间,阿根廷海军领导层中意见分歧,矛盾很大。更耸人听闻的是南部地区海军司令甚至在战争期间不服从命令,曾宣布不承认海军最高当局的领导。 福克兰战争回顾 阿根廷战败的原因(2) 阿军指挥官还对战争的进程、发展、规模和作战方式缺乏通盘考虑,走一步看一步,缺乏有效的应变措施。在圣卡洛斯登陆战中,英国45000吨的“坎培拉”号运兵船就停泊在港湾中,是个绝好的袭击目标。如果该船被击中,其铝制上层建筑和里面易燃的化纤装饰物、塑料家具无疑也会发生和21型护卫舰一样的火灾。但阿军无论是空军还是海航竟然都未对其进行攻击,结果驻岛陆军只能眼睁睁坐视船上的数千名英军士兵顺利登岸。此外,守岛司令部的通讯密码遭英军破译,阿军的兵力编制、部署、需求和作战命令被英军一一洞悉,也是阿军陷入被动挨打境地的一个致命原因。 第38页 (4)各军种协同失调现代条件下的战争必须依靠诸军种密切协同配合,发挥整体力量,才能取得胜利。由于阿根廷陆海空军各自为战,失去协同配合,导致英军得以将其各个击破。这一点在5月21日阿根廷空军对福克兰的空袭行动中体现得尤其突出。经过一天的浴血奋战,阿根廷空军已经有效地压制了圣卡洛斯湾的英国登陆舰队。此时如果驻岛陆军发动反攻,很可能一举击退已经登陆的部队,或者至少将其压制在滩头,避免后续部队登陆。但是驻岛陆军指挥官由于“没有直升机的空中掩护”而不敢发动攻击。总的来说,阿根廷陆海空三军在整个战争期间基本上是各打各的,不能很好地协同,这与其指挥体制有关。阿军的指挥体制是三军分立,各自为战,其联合司令部似有若无,根本不具备战略协同的指挥作用,战争所需兵力和装备要分别向各军种司令部申报,所有协同作战计划仍需三军分别批准,这就很难适应现代条件下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的要求,更谈不上发挥整体作战威力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甚至早在开战之前,阿根廷三军便是各说各话,实力最差的海军在决定进占福克兰时最为积极,实力较强的空军在开战前对进占福克兰群岛的方式和时机等问题上持保守态度,陆军将领则倾向于海军。经过反覆磋商,才勉强取得一致的立场,因此也影响了战争的进程。结果海军受到挫折后便龟缩于本土12海里领海线内,消极保存实力,驻岛陆军也处于龟缩状态,只留下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孤军奋战,最后失利。 福克兰战争回顾 阿根廷战败的原因(3) (5)军人素质低下阿根廷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飞行员大多在美、法、以等国受过训练,技术水平较高,军事素质极佳,而且勇敢顽强,不怕牺牲,因此战绩非常突出。但是阿根廷陆军实行徵兵制,士兵服役期只有1年,主要训练科目是以国内治安和边防为目的。驻福克兰的陆军士兵有60%是入伍不到4个月的新兵,只接受过简单的队列和射击训练,连基础训练科目都没有完成,更没有进行过任何抗登陆的实战演练。士兵不适合在严寒条件下作战,更不习惯近战、夜战,部队的坚守能力、连续作战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都很差。 2、政治和经济因素 现代化的战争所费不赀,英国为这场战争付出了21.6亿美元的直接战费,离战区较近的阿根廷也花费了8亿多美元(包括战争损失在内)。如果将战争长期化,阿根廷必然要长时间面临西方发达国家集团的全面制裁,而求助于苏联集团又会引起军事寡头集团里的右翼保守势力(他们在真正控制着军队)的不满,这样一来,好不容易刚见起色的国内经济势必再次陷入萧条境地。这就要求国内民众在一定时间里作出牺牲,忍受物价上涨和更多的失业,但阿根廷人民是否会为这样一个军政府作出牺牲?很显然连加尔铁里都底气不足。 其次,阿军并没有大规模向福岛增调军队。后来加尔铁里为此向法庭辩解说,为了提防英军攻打或轰炸阿根廷本土和国内反对势力趁机闹事,必须在国内驻扎一支规模相当大的兵力。此外,阿根廷与智利在比格尔海峡和南极洲等地有领土争端。智利军方(尤以海军为首)从19世纪起便强烈亲英。为了防止智利人趁火打劫,在整个战争期间,加尔铁里还在两国边境部署了一支庞大的装甲部队以及数个空军中队,从而牵制了己方的精力和兵力。 第三,外交方面的失误。阿根廷人一直视自己为“南美的美国”,以其白人血统、高雅的文化、南美洲最发达的经济水平(“一战”期间,阿根廷通过向欧洲出口牛肉和小麦积累了大量财富,其国民收入一度排名世界第六)和美轮美奂的科隆歌剧院而自负。阿根廷外长尼卡诺尔-门德斯直到1982年3月还高傲地反对加强阿根廷与第三世界的关系,然而到4月,阿根廷发现自己面临英国的经济报復以及欧共体的制裁和禁运时却傻了眼,不得不到处寻求不结盟国家的支持。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除了秘鲁和厄瓜多以外,大多数南美洲国家除了口头上支持阿根廷外,几乎没有谁愿意向这个瞧不起穷邻居的假髮达国家提供财政和军事上的援助。利比亚的卡扎菲倒是表示,愿意向阿根廷赠送几架飞机的军用物资,加尔铁里对此感激涕零,专门指示向利比亚运去了4架飞机的鲜花、水果和蔬菜,在听说这位利比亚上校喜欢马后又运去了几匹良种英国马。不过,加尔铁里的这些举动受到了国内军官团和美国人的警告——告诫他不要与卡扎菲这位麻烦人物走得太近。至于阿根廷此前一直极力反对的苏联和华约集团国家,就更不可能向阿根廷提供任何援助了。 福克兰战争回顾 英国的战争优势和漏洞(1) 英国的战争优势和漏洞 1.军事与指挥素质 英军都是职业士兵,平时训练非常严格,其陆战队和伞兵每年都要到挪威北部海岸训练3个月,士兵能耐高寒,体力较好,擅于夜战,并讲究战术配合。不过,由于英国本土距福克兰群岛有数千海里,航渡过程需要约20天,体力消耗约10%。为了克服长时间航渡对体力的消耗,登陆士兵在舰船上每天都坚持负重跑步、做体操、驮人上下楼梯等锻鍊,尽量保持体力。此外,英军还在船上展开实弹射击训练,用气球吊上罐头盒做靶子。士兵们还蒙上眼睛,练习在黑暗条件下使用各种武器。特混舰队在阿森松岛短暂停留、休整补给的两天中,登陆部队还利用该地与福岛相似的海滩和山地进行了换乘登陆、负重行军、直升机滑降和运送伤员等训练。各战舰及舰载机也用一天的时间进行了实弹射击,校正了所有的枪炮和飞弹系统。 第39页 在福克兰海战中,英军跨越7000海里远洋作战,参战兵种多,数量大,但是对集中指挥与战区指挥的关系处理得较好。战时内阁只负责对军事、外交和经济政策做出指导和协调,而将战区的作战指挥权交给战区指挥官。特混舰队司令伍德沃德和地面部队指挥官穆尔有权决定战区范围内的所有海空作战和登陆行动,只有对阿海军航母和巡洋舰发动攻击的决定权需要由战时内阁批准。 英国国防部战后发布的白皮书《福克兰群岛战役:经验教训》中,其第二部分的“危机处理和指挥控制”一章中称:“高级当局对危机的处理是由一小批大臣负责的。他们每天开会,由首相担任主席。若需进行法律谘询,首席检察官就参加会议。作为政府的主要军事顾问,国防参谋长始终与会……在军事方面,他们从未企图从8000英里以外的地方指挥战斗,而是规定了明确的指导方针,让指挥官在方针规定的范围内指挥作战。这种简略而明确的指挥体制使我们有可能对南大西洋发生的事件和部队的需要迅速做出反应。”一些军事评论家认为,英政府的这种做法是明智而有效的,它比美国文官政府在越南战争期间对战场指挥官横加干涉的做法好得多。 福克兰战争回顾 英国的战争优势和漏洞(2) 2、动员速度 英国特混舰队边出航、边集中、边编队、边演练,分散在不同基地或在海上值勤的舰艇接到命令后就近补充作战物资,其中从英国本土出航的舰船在穿越英吉利海峡期间还通过直升机不断从沿岸各补给站得到物资补充。整个英国特混舰队一共包括39艘军舰、25艘勤务舰和57艘徵用民船,其中军舰数量占皇家海军军舰总数的27%,吨位则占52%。英国海军的主力战舰如航母和攻击核潜艇几乎是倾巢出动,驱逐舰则出动了一半。此外,皇家海军还在5月27日向纽西兰租用了“坎特伯雷”号护卫舰。 在抵达阿森松岛之前,英国特混舰队的平均航速是10节,过阿森松岛后加速至20节,并以临战队形航行。为了熟悉阿根廷空军装备的法制飞机性能和战术特点,英国紧急请求法国派“幻影”iii战斗机到英国,与“鹞”式飞机进行对抗性空战演练。法国的“超级军旗”战斗机还从本土起飞,对航渡中的英舰队进行模拟攻击,以帮助英舰队熟悉对付“超级军旗”的方法。在航渡中,英特混舰队组织了空袭、反空袭、反潜及对海攻击等协同演练。柴契尔夫人事后对此评论称,“特混舰队集结速度之快,将永垂英国的军史”。 3、后勤保障 “外行谈战略,内行谈后勤,这句老话的正确性在福克兰群岛冲突中又一次得到了证实。”这是美国海军部长小约翰·莱曼1983年2月3日在国会众议院武装部队委员会海上力量与重要战略物资小组委员会关于福克兰战争问题听证会上的证词。福克兰战争的结果可以被视为阿军后勤的失败和英军后勤的一大胜利。 整个福克兰战争中,英国的直接战费开支为12.4亿美元,损失的舰船、飞机价值达9亿多美元,两项合计达21.6亿美元,平均每小时便消耗120万美元。因英国部队远离本土在海上作战,包括淡水在内的一切生活物资都需要从英国万里迢迢地运去,所以特混舰队及登陆部队每天的人员生活费用高达900万美元。此外,几十艘商船的徵用费每天达300万美元之多,仅“伊莉莎白二世”号的租金每天就高达180万美元。被击沉的商船还要照原价赔偿船主。好在英军徵用的45艘商船和5艘拖网渔船中,只有1艘价值3600万美元的“大西洋运送者”号被击沉。 弹药和油料是英军两项消耗最大的物品。根据估算,英军从海上和空中运往战区的弹药达2万吨以上,战斗消耗和损失弹药约1.5万吨,日均203吨。为了摧垮阿军士气,减少己方人员损失,英军除了发射上百枚飞弹外,还广泛使用“火神”轰炸机、“鹞”式战斗机、4.5英寸舰炮、105毫米加农炮和81毫米迫击炮等,轮番轰炸阿军阵地和重要设施,以致原本够用1个月的弹药仅仅1周便消耗光了。英军在古斯格林战斗中甚至面临弹尽的危险境地。为了满足福克兰前线作战的需要,英国国防部甚至动用了原本预定用于北约作战的战略储备。 福克兰战争回顾 英国的战争优势和漏洞(3) 福克兰战争中海战和空战频繁,消耗了大量油料。一艘驱逐舰从英国本土到战区耗油约1200吨,“猎迷”飞机从阿森松飞到福克兰战区侦察,一共出动150架次,总共耗油8100吨。整个福克兰战役期间,英军每天消耗油料约9460吨,人均270公斤,相当于韩战中美军人均18公斤的15倍。特混舰队12艘军用后勤舰船中5艘是油船,在徵用、租用的商船中,油船也超过了40%,达21艘。此外,特混舰队每天还要消耗2000吨淡水。 面对如此巨大的物资消耗量,确保运输补给的安全就成了战争中首当其冲的关键问题。英军后勤舰船的吨位占特混舰队的60%,59艘战舰中只有1/3布置在战区,其余2/3都用于后勤舰船的护航和警戒。此外,英军还动用空军和民航飞机,从本土向阿森松运去了5500人和6600吨物资。 英军在保障己方后勤供应的同时,还採取措施切断敌军的后勤供应线。在英国宣布空中封锁之前,阿军使用3架洛克希德l-188“伊莱克特拉”和3架福克f-28运输机向岛上运去了1500人和500吨物资。在特混舰队的封锁下,福克兰群岛阿根廷守军的海上供应线在5月1日被切断,空中供应线在5月14日被切断,此后阿方只能依靠用小飞机偷渡的方式运去少量弹药和装备,总共大约成功了35次,运去了340人和70吨物资。驻岛守军虽然在斯坦利港的仓库里有储备物资,但未能发放到作战部队手中。开始时阿军每人每天配给单兵作战口粮一份(2.3公斤),到后期两天才能吃上一顿饭,每人只有6发子弹,许多士兵因缺少衣物和睡具被冻伤。有趣的是,虽然岛上居民饲养有65万只羊,但驻岛阿军宁可自己挨饿,也没有随意侵犯老百姓的财产。但此举却令某些军事专家扼腕痛惜,直唿阿军指挥官“素质太差”,“不知道就地取食”。 第40页 4、民船的徵用 在英国特混舰队中,除了战舰和军用运输船外,还包括大量的民船。按照英国的相关法令,国营企业的交通工具在战时可以全部徵用,私营运输企业则与国防部签有战时徵用合同,其船员合同中也有合同期内必须“前往任何地区服务”的条款。一旦商船被徵用,则自动归海军指挥,遵守海军纪律。英国商船船长和高级船员素质极高,每两三年就要参加一次为期4周的军事训练。军方还定期收到商船的报告,对各主要商船的位置、航向、装备、性能等情况始终心中有数,便于随时调遣。 福克兰战争回顾 英国的战争优势和漏洞(4) 在福克兰战争期间,英国海军除了动用海军辅助舰船外,还徵用或租用了50余万吨的民船,动员船只不仅数量多,而且反应速度快,动员效率高,更是异乎寻常。阿根廷军队在福克兰登陆两天之后,即4月4日,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签署命令,授权政府徵用一切商船。当天,国防部和贸易部便拟好了一份徵用商船的名单。次日,特混舰队从朴次茅斯港出发时便有民用油船随行。在随后的10天内,又有多达40艘的各种商船应徵加入舰队的后勤支援行列。有些商船在航行途中接到动员命令后,立即就近靠岸卸载,改变航向,驶往指定地点执行任务。例如,半岛东方公司的豪华游船“坎培拉”号,在4月7日接到动员令时正在英吉利海峡航行,动员令要求它在48小时内抵达南安普敦港,卸下旅客并完成改装,时间相当紧迫,于是改装工作分头在船上和岸上同时进行。船靠岸前即有直升机运送工人到船上测量尺寸,筹划安装直升机起降平台。沃斯珀斯钢铁公司的工人则在岸上加班加点,仅用1天的时间,就将头一天从苏格兰运来的钢板加工成直升机起降平台组件,并迅速装上驳船运到“坎培拉”号上。到4月9日“坎培拉”号起航时,已经装好了两个直升机平台,但是第三个平台尚未完工,于是一批焊工、扳金工和捻缝工决定留在船上继续工作,直到完成改装任务后才在阿森松岛下船。在改装中,该船还安装了海上补给装置、卫星天线和高频无线电通讯设备,增设了医疗装置,于4月9日搭载第3伞兵营和部分陆战队人员共2000人准时出航。英国第5步兵旅的3500人也是在豪华邮船“伊莉莎白二世”号改装的同时陆续上船的。除了海军徵用民船外,皇家空军还徵用民航飞机向阿森松岛运去了350吨的物资,包括数架直升机。 5、空中优势 从阿根廷本土到福克兰的距离虽然比英国近得多,但是,阿军飞机由本土机场到福克兰的距离还是很远的(约300海里),加油机很少,大多数飞机又没有空中加油设备,因此限制了作战半径。有的飞机飞不到战区,有的飞到战区上空只能做一次俯冲,还有的在返回途中因油料耗尽而坠海。“幻影”iii在作战时不能打开加力燃烧室,否则回去的油不够;“天鹰”在攻击时不能抛弃副油箱,否则回去的油也不够;“超级军旗”作战半径太短,不能经常出动,必须到航程够得上时才能出击,大大地限制了战斗机会。这种情况有利于英军争取空中优势。虽然英方的“海鹞”和“鹞”式数量不足,但其卓越的高机动性能迫使阿机不敢与其空战。而且经过空中加油,每架飞机一天最多可以出击五六次,在整个战争期间,仅28架“海鹞”共出击2376架次(平均每架飞机出击85次左右),累计飞行2675小时,从而增强了战斗力,取得了战区的制空权。 福克兰战争回顾 英国的战争优势和漏洞(5) 此外,在战争中英军还根据需要对飞机进行了改装。“鹞”gr3本来是强击机,但在一个星期内就改装为配备aim-9l“响尾蛇”飞弹的战斗机,从而执行防空任务。“海鹞”原先主要用于防空,但也担负了强击和侦察等任务。“猎迷”巡逻机加装了空中加油设备,增大了航程,而其装备的水面搜索雷达又被技术人员装在“海王”直升机上(仅花了11天就完成了调试),从而增强了空中预警力量。英军还把“海盗”式攻击机上的有源干扰装置拆卸后安装在“火神”轰炸机上,该型机在对斯坦利机场进行轰炸时,用这些装置对机场上的“罗兰”和“豹猫”式防空飞弹雷达进行了有效的压制干扰。 由于英军的维修和保养工作得力,每天开始行动时,英军飞机的完好率都达到95%以上,出勤率达到99%。“大西洋运送者”号沉没时倖存下来的唯一一架“支努干”直升机,虽然没有备份零件和地勤支援,但仍在战斗条件下无故障飞行了109小时,有一次竟然空运了8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 6、防空方面的弱点 英国舰队缺乏真正的纵深防空体系,包括空中预警和远程防空战斗机。英国舰队还非常缺乏现代化雷达、目标识别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和电子战设备,尤其缺乏干扰飞弹的电子设备,也缺乏反飞弹武器。对于远距离空中发射的飞弹、贴水面飞来的飞弹以及低空飞来的飞机没有防御能力,因此英国特混舰队非常需要空中飞机的保护,但是其空中掩护手段却严重不足。由于在福克兰群岛附近没有陆上基地(南乔治亚岛气候恶劣,无法起降飞机,也无机场),英国舰队得不到空军的掩护,而整个特混舰队只有2艘轻型航母,载机数量并不多。虽然英国大张旗鼓地宣称,向南大西洋派去了60架“海鹞”,但阿方分析最多只有20架(这个判断相当准确,加上后来从阿森松岛运来的14架“海鹞”和8架“鹞”式,英军的战机数量才达到42架)。虽然该机性能一流,但数量不足,其外层防空力量很少超过4架“海鹞”,每架只配备2枚空空飞弹,而且由于飞行距离较远,它们只能在巡逻区逗留约20分钟,所以英国舰队上空实际上是敞开来准备挨打。这是十分冒险的军事部署,而且也说明了英军轻视阿根廷空军的一面。后来的事态进展表明,英国特混舰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第41页 福克兰战争回顾 英国的战争优势和漏洞(6) 7、战后更新计划 在总结了福克兰战争的教训后,英国海军开始着手进行以下改进项目:一、在42型驱逐舰上增加一座“海标枪”发射架;二、所有战舰都要加装“海狼”飞弹,并增加“海狼”的反舰性能;三、加装反飞弹的电子干扰设备;四、将现有的21型护卫舰改造为23型,增加6个“海狼”飞弹发射架和4个“飞鱼”飞弹发射架;五、在现有的和新建的军舰上加装“火神-密集阵”近距防卫系统;六、今后军舰全部使用钢建造;七、更换舰载雷达,使之具有更远的探测距离,并採用新的大型拖引阵声吶;八、各舰加装带指引雷达的“厄利孔”防空炮及反潜鱼雷发射管。 福克兰战争结束后,英国海军决定,随时保持有2艘航母可以部署出动的状态,为此取消了出售“无敌”号的打算,同时也取消了战争爆发前制定的让“勇勐”号和“无恐”号两栖攻击舰按时退役的计划,准备让两舰继续服役到90年代初。为了补充在战争中损失的军舰和其他设备,英国国防部在战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採购活动,包括补充订购2艘42型驱逐舰和5艘22型护卫舰,同时推迟了预定于1985年退役的4艘“罗特赛”级和“女将”级护卫舰的退役时间。空军则採购7架“鹞”式、6架“海王”和8架“支努干”,以补充战争中损失的飞机,同时採购12架f-4j“鬼怪”,以取代飞到福克兰驻防的fgr2型“鬼怪”,并对“猎迷”式飞机进行改装,使其可以携带炸弹、“鱼叉”反舰飞弹和aim-9l“响尾蛇”飞弹。英军採购部门则加快了给部队装备“海上大鸥”飞弹、“水下鱼叉”反潜飞弹和jp233集束炸弹的步伐。为了完成这些项目,英国需要在1982年至1986年间每年增加3%的国防预算。 在福克兰战役中,英军第5步兵旅表现出极高的战斗力和灵活的作战能力。为此英国国防部决定,将其改造为一支可以进行全球部署的快速反应部队。在该旅原有的3个营和1个工兵支援分队的基础上,再增加1个装甲侦察团、1个炮兵团、1个陆军航空兵中队和1个后勤支援分队,并配置了12架“大力神”运输机,从而使该旅具有伞降突击能力。再加上具有两栖作战能力的第3海军陆战旅,英国此后将在北约防务区外对意外事件拥有能灵活迅速地做出反应和干涉的能力。 福克兰战争回顾 军事方面的教训(1) 军事方面的教训 1、大型化与小型化之争 福克兰战争最显而易见的教训是,制造价格低廉、武器装备较差的小舰纯属假节约,因为它们很容易被摧毁。战争中4艘英国军舰的沉没就是证明。早在60年代英国建造“利安德”级护卫舰的后续型时,就採用了更省钱的民船设计标准(当时英国国防部估算,如果採用民船标准,利安德级护卫舰的建造费用可从500万英镑缩减至350万英镑),结果从1969年开工的21型护卫舰为了节省成本而减少武器配置,为了减轻重量而大量使用熔点只有600度的铝合金结构(钢结构熔点达1500度)。和平时期的吝啬导致的结果便是这些护卫舰在海战中一击便中,一中便沉。美国海军部长小约翰?莱曼在国会听证会上说,如果击中“谢菲尔德”号的那枚飞弹击中“新泽西”号战列舰的17英寸装甲,就很可能被弹落到海中。 福克兰战争后,各海军大国的军舰都开始了“大型化”的进程,增大吨位以提高防护能力,加装各种先进武器及电子设备,以致护卫舰的吨位向驱逐舰接近,驱逐舰的吨位向巡洋舰接近。小型航母的缺点也在福克兰海战中表露无遗。由于舰上空间不够,英国2艘航母的飞行甲板上一直堆放着不少炸弹、飞弹和油箱,一旦被阿军飞弹命中就非常危险。“无敌”号和“竞技神”号在战斗最紧张时总共只载有30架“海鹞”、“鹞”和大约12架反潜直升机,也就是说,总吨位达5万吨的2艘航母所载飞机数量,只有美国海军1艘9万吨级航母载机量的1/3。两者费效比哪个更高一些一目了然。这也正是英国国防部在经过几十年的犹豫不决后终于下决心批准海军建造6万吨级大型航母的原因。 2、新瓶与旧酒 福克兰战争前后海军界最激动人心的事件之一,就是美国海军4艘巨型战列舰的重新服役。有人认为其服役与福克兰海战教训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为了配合里根政府的“600艘海军”计划,在航母数量有限的情况下提供一个能够发射“战斧”飞弹的海上平台。福克兰海战加快了美国海军重新起用这些旧战列舰的步伐,其间隔由两年缩短为一年。重新起用“密苏里”号战列舰的经费提前一年列入1984年预算,重新起用“威斯康星”号的经费被提前两年,列入了1985年 福克兰战争回顾 军事方面的教训(2) 军事方面的教训 1、大型化与小型化之争 福克兰战争最显而易见的教训是,制造价格低廉、武器装备较差的小舰纯属假节约,因为它们很容易被摧毁。战争中4艘英国军舰的沉没就是证明。早在60年代英国建造“利安德”级护卫舰的后续型时,就採用了更省钱的民船设计标准(当时英国国防部估算,如果採用民船标准,利安德级护卫舰的建造费用可从500万英镑缩减至350万英镑),结果从1969年开工的21型护卫舰为了节省成本而减少武器配置,为了减轻重量而大量使用熔点只有600度的铝合金结构(钢结构熔点达1500度)。和平时期的吝啬导致的结果便是这些护卫舰在海战中一击便中,一中便沉。美国海军部长小约翰?莱曼在国会听证会上说,如果击中“谢菲尔德”号的那枚飞弹击中“新泽西”号战列舰的17英寸装甲,就很可能被弹落到海中。 第42页 福克兰战争后,各海军大国的军舰都开始了“大型化”的进程,增大吨位以提高防护能力,加装各种先进武器及电子设备,以致护卫舰的吨位向驱逐舰接近,驱逐舰的吨位向巡洋舰接近。小型航母的缺点也在福克兰海战中表露无遗。由于舰上空间不够,英国2艘航母的飞行甲板上一直堆放着不少炸弹、飞弹和油箱,一旦被阿军飞弹命中就非常危险。“无敌”号和“竞技神”号在战斗最紧张时总共只载有30架“海鹞”、“鹞”和大约12架反潜直升机,也就是说,总吨位达5万吨的2艘航母所载飞机数量,只有美国海军1艘9万吨级航母载机量的1/3。两者费效比哪个更高一些一目了然。这也正是英国国防部在经过几十年的犹豫不决后终于下决心批准海军建造6万吨级大型航母的原因。 2、新瓶与旧酒 福克兰战争前后海军界最激动人心的事件之一,就是美国海军4艘巨型战列舰的重新服役。有人认为其服役与福克兰海战教训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为了配合里根政府的“600艘海军”计划,在航母数量有限的情况下提供一个能够发射“战斧”飞弹的海上平台。福克兰海战加快了美国海军重新起用这些旧战列舰的步伐,其间隔由两年缩短为一年。重新起用“密苏里”号战列舰的经费提前一年列入1984年预算,重新起用“威斯康星”号的经费被提前两年,列入了1985年 福克兰战争回顾 军事方面的教训(3) 预算。它们可以在30分钟内发射803吨的16英寸和5英寸雷射制导炮弹,无论在威力还是在射程上都优于英舰的4.5英寸炮弹。 传统武器方面,“贝尔格拉诺将军”号是“二战”时期的美制巡洋舰,击沉它的却是比它更老(研制于1932年)的美制mk8直航式鱼雷。在1982年之前,皇家海军最后一次使用这种鱼雷的实战记录是1945年攻击日本重巡洋舰“足柄”号。这种鱼雷几经改进,至今还活跃在很多国家的海军中。与此相同,英国海军损失的4艘军舰中有3艘是葬送在阿根廷空军的老式航空炸弹下。如果阿根廷人的炸弹引信更为可靠,他们可能会获得更大的战果。这些例子表明,只要使用得当,运用于先进平台上的旧式武器仍然能够获得惊人的收穫。 另一方面,海军对登陆地区进行的炮火支援逐渐让位于飞机和制导武器,但不能因现代海军舰炮规模与数量的降低而否定炮火的支援作用。“二战”期间,由战列舰、巡洋舰和驱逐舰组成的炮火支援舰队是完成两栖登陆任务的重要保证。它们对滩头或纵深目标的打击具有决定性意义。福克兰战争再次说明了海军舰炮火力支援的重大价值,英国17艘驱逐舰和护卫舰的21门舰炮对岸上目标(仓库、阵地、通讯站)进行了有效的打击,一共发射炮弹7900发。然而英国舰炮的口径优先,所以其威力和射程受到了限制。上溯到1815年,2艘皇家海军一级战列舰的火力就超过滑铁卢战役中威灵顿公爵麾下联军部队火力的总和。而在1982年,皇家海军水面舰艇每艘仅有1门(部分装备2门)4.5英寸舰炮,仅相当于1辆坦克而已!当时北约和欧盟国家海军装备的舰炮威力及数量与英国差不多,如果它们也面临福克兰式的战争,那么后果实堪忧虑。只有飞机数量充足并掌握制空权时,才能有效地实施空中支援。对于以突然性为条件的两栖登陆来说,这种条件并不是随时能够取得的,到那时,两栖部队唯一可依赖的支援武器就只有舰载火炮了。因此保留并发展舰炮并不过时,特别是远程的、配置精确制飞弹药的舰炮,必须得到重视。美国海军在一些项目中已经开始认真考虑此类问题。 3、防务目标的转换 在英国国防白皮书《福克兰群岛战役:经验教训》的第三部分“展望未来”中写道:“我们从福克兰群岛战役中学到了许多东西。许多经验教训不是新的,但是并不因此而降低其重要性……我们再次目睹了对意外事件作出目的明确的部署的价值。武装部队显示了在北约地区以外乃至在世界的另一端最艰难的环境中作战的能力……我们现在打算增加部队的装备,以提高其机动能力、灵活性和战备状态,准备在北约地区和其他地区作战……” 福克兰战争回顾 军事方面的教训(4) 当然,当时英国最主要的威胁还是苏联及其华约盟国。在1981年英国国防审查白皮书《前进之路》中,规定了英国武装部队的四项主要作战任务:提供一支供北约使用的、独立的战略与战区核部队;保卫联合王国本土;向欧洲大陆派遣一支较大的地面和空中力量;在东大西洋和英吉利海峡部署一支较大的海上力量。福克兰战争结束后,这些任务在英国的防务活动中仍享有优先权,但是,英国也开始注意到在北约防务区以外对其利益构成威胁的行动。《前进之路》特别指出,英军应“保持单独或与盟国一起进行干涉的能力,以保护我们的国家利益,或对我们的朋友提出的给予帮助的要求做出反应”。正是这种能力在福克兰战役中给世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随着华约解散和苏联解体,英国(以及美国和其他北约成员国)受到来自欧洲和俄罗斯方面的大规模战略威胁的程度已经降低。如果不把类似美国出兵格瑞那达或者法国出兵新喀里多尼亚那样的小规模武装行动考虑在内,可以预料在今后一段时间里,涉及到西方国家的战争将会以两种方式发生:一是以美国或北约为主导,因大规模杀伤武器、支持恐怖主义或人道主义危机等问题对别国展开的战争;二是北约或欧盟的某一国因其利益遭到威胁而独自进行的中等战争。以英国为代表的北约开始反思冷战后期的军事战略,转而追随美国干预其他地区的事务。英国的国防战略重心也从过去的“欧洲大陆战略”转向了“海外远征战略”。为使英国的武装力量能够同时应对两场中等规模的武装冲突,英国军队将更多地成为北约和欧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参加到联合军事行动中,减少单独作战的可能。 第43页 传统的英国皇家海军从90年代末开始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常规兵力调整,但其效能并未因此降低,反而有所提高。这一方面是因为英国积极参加北约联合行动,通过联合行动来提高危机反应能力和加强联盟关系;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皇家海军配合美国所进行的“向近海战略转变”的调整,正好与北约海军转向近海作战的战略相适应。不久人们将看到,焕然一新的皇家海军在北约和欧盟的武装力量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福克兰战争回顾 附录:福克兰群岛概况(1) 附录:福克兰群岛概况 福克兰群岛由346个岛礁组成,总面积15800平方公里,其中长年有人居住的有15个岛屿,首府为斯坦利港。1982年,该群岛的人口为1855人,其中1814人是英国人,还有26名阿根廷人。根据现有文字记载,英国人约翰-戴维斯在1592年最早发现该岛,最早登陆者则为英国船长约翰-斯特朗。他于1690年发现两主岛之间的海峡,并以当时英国海军司库福克兰子爵的名字将其命名为“福克兰海峡”,后来英国便称该群岛为福克兰群岛。18世纪初,若干法国航海家陆续到过这里,并将其命名为“马洛于内群岛”,以纪念其出发地法国圣马洛港,该群岛的西班牙名称“马尔维纳斯群岛”亦出于此。1764年,法国航海家布干维尔海军上将率探险队在东岛登陆,建立了一个定居地,称路易斯港。1765年,英国探险队登上西岛,建立了名为埃格蒙特港的定居地,并升起英国国旗,声称该岛归属英王。1766年,西班牙人宣称,按照1493年划分西班牙与葡萄牙势力范围的“教皇子午线”,这些岛屿位于西班牙的管辖范围内,理应归西班牙所有。同年10月3日,法国人以24000英镑的代价把东岛卖给了西班牙。1770年,西军以武力赶走西岛的英国人。但是次年,英西两国达成协议,英国人回到了西岛,重新驻扎在埃格蒙特港。1774年,英国以节省军费为理由,主动撤走了西岛驻军,但是未放弃该岛主权。 福克兰战争回顾 附录:福克兰群岛概况(2) 1806年,西班牙王国向拿破崙投降,英国乘机打击西班牙的海外势力,在阿根廷登陆并占领了布宜诺斯艾利斯。不过,此时英国既未向福克兰岛派遣驻军,也没有委任总督,该岛处于无政府状态达十多年之久。1810年阿根廷爆发起义,成立了拉普拉塔联合省临时政府,于1816年宣布独立,并声明继承西班牙对福克兰群岛的主权。1820年11月,阿根廷人在岛上升旗并宣布行使从西班牙继承来的主权。1829年,英国致函阿外交部长,声明福克兰群岛为英国领土。1833年1月2日,英舰“史诗女神”号开进东岛,于次日升起英国国旗,宣布奉命行使主权。阿根廷总督何塞-玛丽亚-皮内多中校及其50名士兵被迫撤回布宜诺斯艾利斯。 英国夺回福克兰后,歷届阿根廷政府虽未承认,但是也没有再对该岛提出主权要求,直到“二战”后庇隆将军上台,才用“民族主义”这一武器,将对经济状况不满的民众团结在自己周围,大肆宣传“收復马尔维纳斯”的问题。事实上在南美洲,类似的领土变更和兼併比比皆是,例如,智利占领的秘鲁和玻利维亚领土,秘鲁占领的厄瓜多领土,巴西占领的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乌拉圭领土,以及巴拉圭与玻利维亚争议的大查科地区等等。阿根廷自身也在19世纪伙同巴西夺占了巴拉圭近一半的领土。如果每个国家都可以拿着一个多世纪以前的地图来提出领土要求,并动用武力夺取,那么,现行的国际法和国际秩序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福克兰战争回顾 附录:特混舰队医院船“乌干达”号 附录:特混舰队医院船“乌干达”号 14000吨的地中海邮船“乌干达”号建造于1952年,隶属于半岛东方公司,最初与姊妹船“肯亚”号一道航行于英国至东非航线,随着东非殖民地的独立,以及1967年苏伊士运河因中东战争而关闭,该船撤出商业航线,改为专门接揽学生旅游和海上教育的业务。1982年4月9日,“乌干达”号在埃及亚歷山大港接到动员令。英国贸易部命令该船提前4天终止该次巡航,迅速驶往下一处停靠港那不勒斯,让乘客上岸,随即去直布罗陀港报到。船上的孩子们虽然对此感到失望,但是并未流露出不满。4月13日,“乌干达”号驶抵那不勒斯港,得到该船徵用通知的记者们在岸上拍摄到了一个感人的画面:几百名英国小学生在甲板上排列整齐,高唱“统治吧,不列颠尼亚”。 在直布罗陀,“乌干达”号被重新刷成全白,并涂上醒目的红十字标志。该船的学生游戏甲板改装为直升机起降甲板,酒吧被改装为化验室,吸菸室改装为重症监护室,美髮沙龙改装为x光室,1000多张旅客床位被改为病床,并加装了卫星通讯天线和2台淡水蒸馏器,整个改装过程只用了65个小时。4月19日,“乌干达”号连同船上的135名医生、护士驶离直布罗陀,前往南大西洋。在福克兰战争期间,该船一共收治了730名伤员,其中包括150名阿根廷伤员。福克兰战争结束后,该船于7月10日解除动员,随后被英国国防部包租2年,用于运送增驻福克兰群岛的士兵(顺便载客,每位收费400英镑)。1986年,已退役的“乌干达”号出售给一家台湾拆船商,在高雄解体。 第44页 福克兰战争回顾 附录:柴契尔主义和英国復兴(1) 附录:柴契尔主义和英国復兴 1979年9月,保守党领袖玛格丽特柴契尔担任英国首相。此时,英国内外交困的形势令国内有识之士深感忧虑。在她上台半年以前,资深的英国外交家汉德逊爵士向卡拉汉内阁提交了一份报告,说道:“战后初期,我国仍是世界强国之一……我本人亲眼看见邱吉尔、艾德礼和贝文在波茨坦会议上与史达林和杜鲁门分庭抗礼,当时德国和法国还无资格参加这种会议……时至今日,我们不但不再是一个世界强国,甚至连欧洲强国都算不上。英国的收入在3个世纪以来第一次低于法国,在经济或政治上,我国现在已经很难与德国或法国并驾齐驱了……” 英国的危机首先来自国内经济的衰落和社会文化的颓废。一些人把“二战”后的英国比作是社会主义、凯恩斯主义和福利主义的杂交产物,英帝国过去那种鲜明的自由主义色彩已经失去了原来的面貌,整个社会也缺乏朝气。一些人甚至把英国比作“一战”前的土耳其,称其为“欧洲最新的病夫”。 为了保卫英帝国及其海外商业利益,英国曾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一套全球防务体系。直到“二战”结束之前,联合王国、各自治领及海外殖民地仍实行统一的帝国防务制度。“二战”后,实力极度削弱的英国不仅在经济上完全依赖美国,而且在军事上也需要藉助美国与苏联抗衡,连自身的安全都得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来维护,显然难以再度承担全球范围的防务责任。随着印度这一英帝国最大的战略后备力量的独立,英国在印度洋和远东的防务能力削弱了80%。签订于1951年的美澳新防务条约也把英国完全排除在外,进一步表明由英国皇家海军向澳大利亚和纽西兰提供安全保障的百年战略已经被正式废弃。自1958年加纳独立开始的非殖民化浪潮更是将英帝国在非洲、中东和南亚的殖民地席捲一空。 随着英国过长的防务战线与有限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威尔逊首相及其工党政府在60年代末最终作出决定,撤出部署在苏伊士运河以东的所有部队。到1971年底,英军完成了从海湾地区的撤退。1976年,英国军队撤离新加坡,并进一步压缩在香港、马尔他和赛普勒斯的驻军。曾经遍布全球的米字旗淡出了歷史的舞台,代之而来的是遍布全球的星条旗。“英国治下的和平”已经让位于“美国治下的和平”。 福克兰战争回顾 附录:柴契尔主义和英国復兴(2) 19641970年和19741979年的英国工党内阁以公有化和高福利政策为纲领,试图以此创造出一个富裕的英国工人阶级,在英国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其具体措施包括: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包括对钢铁、煤炭、铁路、航空、港口、邮政、电讯、汽车、造船、航宇和公用事业等行业的国有化;提高税收;削减军事开支,具体措施包括裁军、取消新的国防研究项目、提高工资和福利水平等等。但是与工党的良好愿望相反,公司的国有化、工资的“大锅饭”和高福利(甚至连配眼镜和假牙的费用都由国家报销)导致生产效率降低、政府支出过大、经济状况恶化。再加上外部原因如中东石油危机的影响,以及国内生产技术陈旧、产品缺乏创新、劳资关系复杂等原因,英国在70年代中期出现了歷史上少有的通货膨胀和大量失业,国际贸易收支赤字勐增。 为了摆脱经济困境,工党的卡拉汉内阁在1976年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贷款,但后者开出的条件十分苛刻,包括削减政府开支25亿英镑、将英国石油企业私有化、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等等。由于工党此时仍未改变其左翼纲领,因此阻碍英国经济发展的深层原因仍未得到解决。1979年初,汽车、公用事业等行业的工人举行了1926年以来英国规模最大的罢工,全国怨声载道,以柴契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抓住这一机会,提出对卡拉汉政府的不信任案,在国会以311:310的一票多数通过。卡拉汉被迫解散了国会,于1979年5月3日举行大选。保守党政府上台,随后立即採取私有化和“货币主义”政策,英国开始了经济復甦的时代,通货膨胀率从20%下降到4.1%,持续了18年的财政赤字转为盈余,经济增长率先后超过美国、西德、法国,并在1988年超过了日本,人民生活水平也在8年内提高了23%。 然而,此前的几届英国政府对国防工业造成的损害在福克兰战争爆发时仍未得到解决:海军的大型航空母舰被裁得一艘不剩,仅有的“竞技神”号航母准备出售给印度,新建的“无敌”号航母准备出售给澳大利亚,众多的先进武器研制项目被搁置、取消,一度与美苏并列并称雄于世界的航空工业落后于法德等国。工党甚至在1979年的竞选纲领中提出单方面核裁军,并将所有核潜艇完全毁弃……阿根廷人之所以敢于在福克兰群岛使用武力,无疑也与英国此时病恹恹的状态有关。 奇怪的是,所有这一切困厄并未消除英国人心中残存的帝国情结。柴契尔夫人早在1976年的一次保守党集会上便说,“英国具有世界范围的外交和防务经验,它要发挥一个特殊的作用”,即“以英国人民的出色品质为基础,在世界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在她看来,英国的衰败并非不可扭转,英国作为歷史上的大国,必须恢復国家的力量和尊严。创立于邱吉尔—罗斯福时代的“英美特殊关系”,在50年代工党执政和苏伊士危机时期便已名存实亡,到了70年代的希思与卡拉汉内阁时期,英美关系一度降到了战后的最低点。柴契尔的新保守主义与里根提出的“新右派”方针不谋而合,使两国的外交关系有了协调的基础,两人之间的私交也达到邱吉尔—罗斯福之后前所未有的程度。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英国才在1980年在西欧国家中率先准许美国在英国部署160枚巡航飞弹,以对抗苏联部署在东欧的ss-20中程飞弹。美国也在1982年改变了与阿根廷的传统友好关系,支持英国在福克兰的军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