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A美国国家安全局全传》 第1页 [国际政治] 《nsa美国国家安全局全传》作者:亚诺【完结】 书籍介绍: nsa(美国国家安全局)是美国最大、最权威的情报机构。 如今的nsa叱咤风云,唿风唤雨,它甚至参与vista研发,构建监控全球的网络信息系统,成为国际情报界最举足轻重的角色。 cia(美国中央情报局)在nsa面前也只能算是一个小角色,它的情报获取量是cia的6倍之多。 早在1919年,它的前身——美国 “黑室”就已成立,并在一战后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杜鲁门总统的秘密授意下,“黑室” 最终得以转正,于1952年正式挂牌。自成立以来的很长时间内,它一直处于高度的绝密状态,其运作一直都是个谜,直到近年美国官方才公开承认它的存在。 本书图文并茂,从“黑室”的建立开始,详细介绍了nsa的发展歷程、歷任局长,以及在二战、中东战争、越南战争、伊拉克战争、“9.11事件”等事件中的主要行动,真实再现了近百年来nsa不断壮大的发展歷程。 nsa是美国最大、最权威的情报机构,cia(美国中央情报局)在nsa面前也只能算是一个小角色,它的情报获取量是cia的6倍之多。 ------章节内容开始------- 正文 1 美好的昔日(1) 2010-5-1 9:22:10 本章字数:1229 第一章 “黑室”的光荣与落寞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美国的情报领域还几乎空为一张白纸,而当时的德、俄、英、法等强国在这方面已经走入了前列。因此,在各方面均已经具备超级大国水平的美国当然不甘落后,他们决定要迎头赶上。于是,在诸如丹尼斯?诺兰、赫伯特?亚德利等一些出色的军人兼情报工作者的努力下,美国的情报机构逐渐形成并很快显现出了成效,而尤以“黑室”为最,它就是未来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前身。只不过,在发展过程中,它尽享了荣誉,也不乏受挫后的落寞。 1 美好的昔日 在《欲望都市》这部电影中,处处充满了令人感动和记忆深刻的情景,就在圣诞夜即将来临之时,画面中想起了那首名为《美好昔日》(《auldng syne》)的苏格兰民谣,于是凯莉(carrie)从床上爬起,在圣诞夜独自去陪伴好友米兰达(miranda)。因为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创作的这首歌的英文意思为“old long since”,或者更通俗点讲就是“long long ago”“days gone by”和“the good old days”,也即是大家熟知的那首《友谊地久天长》。 这首《auldng syne》是新年夜大家怀念旧友,互相祝福时唱的歌曲,象徵送走旧年而迎接新年的来临。1936年的美国,一位64岁的老人正在享受着这首脍炙人口的乐曲,不同的是现在它更有意义,因为这是由美国第16步兵团的乐队演奏的,在这首乐曲的伴奏下,美国军中正在为这位老人举办一次庆祝他服役40年的荣誉酒会。 他是谁呢?怎么能享受到美国军方如此高规格的礼遇? 他就是美国情报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丹尼斯?诺兰。他的最高职位是美国陆军高级军区指挥官,与约翰?潘兴将军出自同一个师门——西点军校,并且潘兴将军与诺兰的关系又极其密切,可以说,潘兴是他的提携者,也是他的崇拜者。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从1917年到1936年期间,丹尼斯?诺兰在组建及发展美军情报机构过程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在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的年月里,世界范围内最热闹的“party”恐怕就是各国对一个东方大国的蚕食,这些侵略者之间时而称兄道弟,时而又撕破脸皮大打出手,其中原因不外乎“分赃不均”。1904年,日本和沙皇俄国因为争夺中国的东北地区终于打起来了,这就是歷史上记载的“日俄战争”。在日本与俄国的较量中,俄国显然占据了上风,因为一名俄国无线电话务员监听到日本舰队的信号,他准确地推断出这是对方的海军炮火校射信号,随即利用其火花发射器进行干扰,因而偶然揭开了电子战的开端。在这场被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彩排”的战争中,日本在进攻旅顺口时损失了5万名士兵,而在围困奉天的10天中损失了7万人。 正文 1 美好的昔日(2) 2010-5-1 9:22:12 本章字数:1180 不论最终结局如何,日俄战争的惨烈程度可想而知。对此感受最深的估计除了两个当事国外,就是远在太平洋西岸的美国,因为在不久后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心想“独善其身”的他们最终未能如愿。1917年,美国人不得不对其盟友负有责任,而且难以避免地捲入欧洲冲突。只不过,此时它的陆军在许多方面还需要迎头赶上,最为明显的就是当时美国陆军缺少把各个作战指挥层紧密联繫在一起的情报结构。关于这一点,约翰?潘兴这样写道,“在我们参加战争之前,欧洲的经验显示,军事行动只有在获得完整、可靠的敌人情报时,才能够在没有不必要的损失的基础上获得成功。” 中国有句古话“时势造英雄”,丹尼斯?诺兰本来一心想当个教书先生,歷史却选择他做了一名职业军人。1896年,诺兰从西点军校毕业,两年后他参加了“美西战争”,他因为在埃尔卡内战斗中的表现获得了两枚银五星奖章,当时他作为第5军亨利?罗顿第2师第2旅的代理副官,也是从那时起,他对情报工作有了初步的认识,因为在那里有一位名为亚瑟?华格纳的中校正在进行情报工作。1899年诺兰从古巴转到菲律宾,并临时被提升为第11支援骑兵队少校。他在旅长西奥多?施沃恩将军指挥的远征旅中指挥一支骑兵中队。在1900年1月4日到8日之间,在卡维特、八打雁、拉古和塔亚巴斯4省行动中,他不断展现自己的优秀才能,虽然他还很年轻,但是他已经建立了一些可以让自己感到自豪的记录。 第2页 1901年,诺兰从志愿兵中光荣退出,復职为原来的上尉军衔。回到美国之后,他在西点军校执教法律和歷史,随后被分配到1903年新成立的一个总参谋部,从此在情报工作岗位上一发不可收拾。比如,1917年8月和12月,诺兰先后出版和发行了《情报部门规定》、《总参》和《团级情报部门指示》。这些文献列出了情报部门的组织和原则,其中最后一项描述了团级情报部门的积极角色。它不是坐等情报,而是积极搜集,尽可能经常拜访第一线的部队并特别更正观测的精确度,并且禁止将情报人员安排到其他会分散他们职责所在的事项。 此后,美国陆军在情报获取方面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关于这一点最好的佐证就是1918年的圣米耶尔战役。因为在陆军司令部决定发起攻击前的几个月里,诺兰领导的情报机构对圣米耶尔的防御形势进行了周密的调查和研究,最后将情报提供给作战部队,他们在收到情报之后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并且运用到了作战计划制订中,每个部署到进攻行动中的军级和师级参谋,都拥有其适当的前线情报,而且研究和分析将会下达到最低指挥层级。结果是,潘兴将军决定在4个小时的火炮准备之后进行攻击,因此挽救了相当数量的步兵。在这场战役中,信号情报也提醒了美国人防御德国的反击,从而在德国发动攻击前3个小时集聚力量。 正文 1 美好的昔日(3) 2010-5-1 9:22:13 本章字数:270 诺兰不仅设计和建立了美国陆军的情报机构,而且使其长盛不衰。不过,诺兰更令人尊敬的地方还在于,他从来不把这些成绩据为己有,而是时刻提醒自己和别人,这些功劳都是他的职员和情报机构的所有成员流畅运作的结果。 由一战前美国情报工作“捉襟见肘”的窘境,到19世纪30年代美国情报领域取得长驱的发展,这与诺兰的努力不无关系,虽然他无法预料到此后在情报领域所发生的风云事件,更无法料及未来的美国会出现一个叫做国家安全局(nsa)的谍报机构,但是他建立和完善陆军情报机构的工作,在几十年后被证明是十分有意义的。 正文 2 截获总统电报的“黑客”(1) 2010-5-1 9:22:14 本章字数:1195 2 截获总统电报的“黑客” 在这个世界上,即使你的能力通天,如果碰不到合适的舞台,你也只能是仰头望“天”兴嘆。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情报界就有这样一个人,他就是被现代人誉为“美国密码之父”的赫伯特?亚德利。 在那个还不知网际网路是何物的年代,要想快速出名是比较难的。亚德利深知这一点,于是他头顶“神童”的光环,乘着父亲供职的铁路公司的列车出发了,他要去华盛顿,因为沃辛顿这个小镇已经承载不了他的梦想。那么,他的梦想是什么呢?可能在当时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不过他肯定想过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告诉所有人答案。结果是,列车停靠在了华盛顿市联邦车站,他的梦想如同美利坚民族即将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国而冉冉升起。在到达华盛顿不久后,他顺利进入了国务院,并且担任机要员兼报务员,年薪900美元。他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在他听来,桌上电键滴滴答答的敲击声就是创造歷史的声音。 一个小镇青年怀着忐忑的心情在华盛顿安稳下来,并且一举进入了国家的核心机关供职,照理来说能否干好本职工作才是他最大的忐忑,然而亚德利并没有这样想,他的目标明确,且对自己的未来十分自信。他所担心的是当时的美国在破解密码方面已经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因为据他所知,其他国家雇用了一些破译员去解开外国密码电报之谜。“那么,美国为什么不这样干呢?”他暗自忖度着。在他终于肯定地给出自己答案的时候,他已经知道,这就是自己一直想要追求的梦想,并且他将把它作为终生追求的目标,他将为编密技术贡献他的一生。 然而,他在国务院公干的日子似乎有点平淡,因为并没有机会让他接触到真正的密码破译工作。不过,亚德利绝对不允许自己平庸下去,他总能找到一个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正如中国“铁人”曾经说的:“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终于,1916年5月的一个夜晚,随着纽约电报局与白宫间的电报线路开始工作,亚德利的机会也来了。通常,国务院机要员们的工作就是把来自纽约的电报通过密码室的设备发向白宫,对于内容是什么大家都不会关心,主要是这些电文都是加密的,而且凭藉他们的能力是无法破译的。不过,亚德利却不这么认为,他把一份发给威尔逊总统的500字的电报抄了下来。他也知道,但凡给总统本人的电报,那一定是经过严格编码和保密的,所以破译难度一定很大。 对亚德利而言,这封不同寻常的电报正是他期待已久的“战利品”。结果连亚德利自己都感到惊异,他竞在不到两小时的时间内完全破译了这份电报。他本来一直对美国密码怀有敬意,而此时这般结果却让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因为这封由总统顾问豪斯拍给威尔逊的电报是途经英格兰的海底电缆传过来的。这意味着,一贯以破译电报密码而着称的英国皇家海军密码局也能轻而易举地截获并破译它,也就是说美国的国家机密对于英国人来说就是“公开活动”。 第3页 正文 2 截获总统电报的“黑客”(2) 2010-5-1 9:22:16 本章字数:930 面对这种局面,亚德利思考再三后,埋头伏笔一年后,终于出炉了一篇论述美国编密技术可悲现状的论文,在文中他直接指出美国密码极易被破译的事实。尤其是当战争阴影开始出现的时候,亚德利把这篇题为《译解美国外交密码》的文章呈给上司戴维?萨蒙。萨蒙看这篇文章时的神情说明了一切,他一言未发,眉头紧锁,表情相当凝重。最后,萨蒙问亚德利:“你确定英国密码专家一定能够破解美国的密码吗?” “我一向认为,某个人能办到的事情,别人也能办到”。亚德利不假思索地答道。这让萨蒙陷入了沉思,他还是有点怀疑这个20多岁的年轻人,他宁愿相信这是这个年轻人想出风头的轻率行为。不过,既然有人质疑了,就要证实一下。一个月之后,萨蒙把一些用全新的密码编写的电报交给了亚德利,心里暗自想他一定破译不了。几个星期以后,亚德利把译解出来的电报放到萨蒙的办公桌上。这对于萨蒙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他终于承认了“无码不可破”的事实。 此时,一战正在欧洲大陆进行得如火如荼,不久后美德关系正式破裂,“山姆大叔”终于拿起武器对德国人开火了。对于亚德利来说,他需要的是一个更大的平台,让他的才华得以展现。于是,他从相对安稳的国防部调离,申请转到了美国陆军部。1917年6月27日,他终于如愿以偿地穿上了军装,并被任命为陆军上尉,掌管了军事情报处第八科(简称mi8),该科负责制订所有的密本和密表。 至此,亚德利终于由一名截获总统电报的“黑客”成为情报人员,开始名正言顺地为总统及美国陆军编码和破译截获的情报。为此,在美国加入一次世界大战不久后,亚德利又在军事情报第八科内增设了几个股。比如,为了防止德国人截获及破译机密的美国电报,首先增没了编密股,该股成立后马上就开始设计新的密码制;同时又建立了通信股,目的是保障远驻在外国的大约40名武官及情报军官之间进行快速保密的通信;后来又设立了速记股,该股可以弄清外国最难解的速记法;在建立密写药水股时,亚德利得到了美国第一个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哈佛大学教授西奥多?w?理查兹的帮助;最后,亚德利组建了密本密表破译股,该股一共译解了外国政府拍发的10735份电报。 正文 3 险些“流产”(1) 2010-5-1 9:22:17 本章字数:1277 3 险些“流产”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声终于在同盟国各国内部的动盪中落幕,以德国为首的各同盟国纷纷向协约国集团求和,至此一战结束。多年后,人们对一战的评价是,歷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当时以亚德利为首的军事情报第八科在美国参战过程中做出了非常杰出的贡献,然而当战争谢幕后,似乎大家都很快就把这些忘掉了,以至于有传言说军方已经决定要解散这一组织。 当亚德利乘船从巴黎返回美国时,他的神情是忧郁的,因为他似乎已经意识到了这一传言并非空穴来风,他甚至对一位友人袒露:“情况十分不明,因此我已经写信打听能否在美国电码公司谋到一份差使。”这种担心不无道理,因为美国国内各方面的确在讨论是否要将其撤销的问题。不过,亚德利的顶头上司、美国军事情报处处长马尔巴勒?邱吉尔将军向陆军参谋长提出了要永久性保留第八科的建议,并且责成亚德利提交一份在和平时期保留这一机构的可行性报告。 这无疑是一个好的开始,也是唯一的转机,于是亚德利很快就将一份为保留mi8并把它改为和平时期的机构的报告递呈到上司案头,之后邱吉尔将军将这份报告呈送陆军参谋长。报告送上去的第二天,就得到了代理国务卿弗兰克?l?波尔克的批准。1919年5月20日,陆军参谋长佩顿?c?马奇将军签名的墨迹末干,美国的“黑室”就诞生了。为了保密,同时也由于国务院认为依照法律这笔预算不能在哥伦比亚特区内使用,亚德利把“黑室”设在纽约市。 至此可以相信,未来的美国国家安全局是有理由在几十年后诞生的,因为其雏形已经在一栋民房中生根,并且其一开始就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因为它的保密工作做得实在是太出色了,以至于他的每位新雇员一到,很快就会收到一份备忘录,上面列有许多保密规定,并且介绍了“黑室”的掩护身份:“不得对别人说出工作单位和工作性质,但也不要显得神秘万分,可以说自己受僱于陆军部翻译部门。”除了掩护身份之外,“黑室”还有一个为了保密而使用的通信地址——纽约中央大火车站第354号信箱,一切通信均使用这个地址。远不止如此,为了进一步掩盖真实的工作性质,亚德利在大楼的第一层开办了一家企业,叫做“电报编制公司”。如果有人闯进了大门,他就会看到这显然是一家合法公司。这家公司确实编制了一种商用电码——“通用商业电码”,并且通过出售这种电码牟利。 可以说,亚德利的个人事业俨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过,这并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美国的密码编译事业也开始了一段新的航程。在亚德利及其同事的努力下,他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20年代末这段时间,几乎破译了所有国家的密码,尤其在同日本的情报战中大获全胜,把日本的军事密码和外交密码翻了个底朝天。这还要从1919年5月的一天说起,当时情报处长邱吉尔将军找到时任第八科科长的亚德利,对他说:“你认为日本人的密码怎么样?是不是世界上最难破译的?”听邱吉尔的语气像是在挑衅,又像是在用激将法刺激这个对密码充满热情的年轻人。 第4页 正文 3 险些“流产”(2) 2010-5-1 9:22:19 本章字数:681 “难吗?我早就说过,世界上无码不可破”,亚德利底气十足地答道。 于是一项“交易”促成了,具体内容就是亚德利必须在一年之内破解日本密码,而代价是如果在一年内无法破解日本密码,他就要引咎辞职。意气用事、不服输几乎是每个年轻人的通病,这对一个人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好事情。亚德利正在为自己的冲动付出着代价,包括整日食之无味、寐之无眠。几个月过去了,他自己快要被折磨得不成人形了,而日本的密电还在兀自潇洒地戏弄着他敏感的神经。不过,成功有时候除了天赋、努力之外,似乎还少不了一点点的运气。 有一天,亚德利在确定再也不可能有任何进展后,就决定干脆放下工作早点休息。同时,他也意识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因为长时间的工作,他几乎忘了身边的妻子,自己好像很久都没有去和她交谈。想到这里,他来到妻子的房间,看见妻子正坐在书桌边看报纸,他走上前去询问了几句有没有什么新消息之类的话,然后夫妇俩就时局聊了起来。这一夜,亚德利觉得轻松了很多,以至于来到床上倒头便睡着了。然而,奇蹟就是这样来临了,他在睡梦中看见了一串字符,那正是自己几个月以来渴求的答案。不知道是睡着还是醒着,亚德利躺在那里,一动也不敢动,心脏仿佛停止了跳动。他不停地盘问自己:“我醒着吗?我是不是疯了?有了答案?经过几个月的折磨之后,终于找到答案了!”1小时之后他成功地验证了自己的理论。成功来得就是这么简单,他搓搓双手,将桌上的材料一一整理停当,把译解出来的日本密码的密钥锁进了保险柜,然后径直走向妻子的房间,让她赶紧起床穿衣,因为他要和妻子一起出去庆祝一番。 正文 4 胜利接踵而来(1) 2010-5-1 9:22:20 本章字数:1203 4 胜利接踵而来 破译了日本密码意味着什么? 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原有的几个大国,如德、英、法、意等均遭到了重创,实际上它们的大国地位已经丧失,而美国、日本则兴起。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世界金融中心也由伦敦转移到纽约;日本也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并侵占了原属德国势力范围的中国胶州湾及山东半岛。可想而知,美国人对这个东方帝国的“兴趣”会有多么浓厚。如果能够破解日本密码,那么美国在和日本的交往过程中,尤其是涉及到一些具体的利益分割时,就很有可能占据主动。 所以,亚德利破译了日本密码,无疑成为了“黑室”最重大的成就,也是他个人最辉煌的胜利。很快,这个成就就显现出了实效。 1920年夏,战后各国尤其是美国对在着名的“分赃会议”巴黎和会上形成的格局还抱有遗憾,所以他们开始筹备召开华盛顿会议。在华盛顿会议上,一项最重要的议题就是要签订美、英、法、意、日五强公约,规定主要舰只总吨位的限额。这项公约将根据各国现有的海军实力,为舰只的总吨位规定一些比例,并且要求维持这些比例。 在会前,美国的立场就已经十分清楚且坚定,他们希望美国同英国均等,同日本是10∶6。比例中的“1”就是10万吨主要舰只,大致相当子3艘战列舰的吨位。因此,国务卿查尔斯?埃万斯?休斯谋求达成的协议是:美国100万吨,而日本这个参加华盛顿会议的最富有侵略性的国家只能保持60万吨。看来美国人是要明目张胆地“欺负”一下日本这个“东方武士”。显然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其实美国人早就看到了日本人的“底牌”。“黑室”于会议召开前就开始收集能够截获到的所有日本电报,其中第一份有价值的电报就是日本驻伦敦大使于1921年7月5日发往东京的第813号电报。之后,“黑室”每破译和翻译出一份电报,都会将一切与限制海军军备有关的信息摘录出来。种种迹象表明,日本把美国同它之间的最低比例定为10∶7。 这无疑告诉美国人:“我们只要稍稍努力一下就可以将‘价码’降低。”不过,美国人并没有因此而得意洋洋,而是故作镇定,因为他们的任何不小心都会让日本人提高警觉,一旦日本人意识到是自己一直引以为豪的“密码”出了问题,那么他们很快就会重新设计一组密码出来。这样一来,不仅前面所有工作都将失去意义,而且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很有可能因此而失去主动权。 的确如此,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亚德利领导的“黑室”又截获了一些日本电报,而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在华盛顿会议召开半个月(即1921年11月28日)后译解的一份。当时,美国和日本正在因为海军军备比例问题胶着不下,虽然美国知道日本人最终会让步,但是却不知道他们何时才会松口。不过,很快这种疑虑就被打破了,“黑室”截获了日本外务省发给本国华盛顿会议代表的电报,这份电文写到: 正文 4 胜利接踵而来(2) 2010-5-1 9:22:21 本章字数:753 “在限制军备问题上,必须避免同英、美(尤其是美国)发生任何冲突。你应尽力持适中的态度,加倍努力地贯彻我们的方针。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应尽力使第二方案——10∶6.5得以成立。如果尽管已作最大努力,但根据情况和为了贯彻总方针而不得不退到第三方案上去,则应尽力获得他国对其在太平洋的防务力量进行削减或者至少维持现状的保证,以求限制其在太平洋集中兵力进行活动的能力。此外,还应尽力提出适当的保留意见,说明我们只有在上述条件下才同意10∶6的比例。要尽可能避免第四方案。” 第5页 其实,之所以会有这份电报,就是因为日本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代表们感到了来自英、美,尤其是美国的强大压力,他们觉得不做出让步势必会直接导致美、日关系恶化,所以就立即向国内求助,以获得最合理的解决办法。结果是,这倒成了美国人压价的筹码。 这封电报透露出两层意思,一是日本政府在讨价还价中打算放弃原来的立场,二是他们最终是能接受10∶6的比例的。因此,亚德利在获得这个消息之后,立即表现出了一个扑克牌高手的老练和沉着,他深知在牌局中知道对方底牌后最应该做的是什么,那就是:“只要拖延时间就行了。”这也是他对威尔逊总统及所有美国参会代表的答覆。 事实证明,这一决策完全正确,日本人在1921年12月10日放弃原来的立场,同意了10∶6的比例。美国人凭藉精准的情报,在谈判桌上占尽了先机,这让美国总统威尔逊以及所有美国人都看到了情报机构的威力,这也成为了“黑室”存续时期取得的最为辉煌的成绩之一。然而,“黑室”未来的命运就和亚德利在这场硬仗中拖垮的身体一样一波三折,总也不见好。这似乎也在预示着什么,也许战后尽情享受和平与胜利的美国人,多少会对这种偷窃他人“隐私”的做法心生不齿。 正文 5 被遗忘的和被拷问的(1) 2010-5-1 9:22:23 本章字数:1213 5 被遗忘的和被拷问的 一个人在相对弱小时,他往往会对一些自己所不齿的小节持比较宽容的态度,但当他完全是一个强者时,就会开始严格地树立自己强者的形象,甚至以能作为道德的卫士而沾沾自喜。美国就是这样的,在战争年代里,无论是美国陆军部还是国务院,每个人都在急切地等待着新破译的密码电报给他们带来的消息。如今,这种殷切期待的心情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华盛顿会议结束后,美国享受着盼望已久的和平生活。人们似乎将截获他国电报以及破译密码看成了一件极其不光彩的事情,这种情绪不仅流露于普通美国公民民众脸上,连美国政府、军方也是这样的态度。 几年前,因为所能截获的电报数量有限,所以情报主要是来源于无线电通信的侦收站,通信部队给了他们巨大的支持,他们不遗余力地监听德军的作战通信。即使在美国本土,通信兵也会沿南部边界派驻“流动牵引车”部队,侦收墨西哥的某些电信。现在情况完全变了,不仅截获的电报几近于零,而且通信兵对他们的支持也完全中断了,于是密码破译工作越来越艰难。 1926年全年,“黑室”只收到11份日本电报,而且都是截收来的无线电报。这些电报使用了几种不同的密码,而且电报的数量太少,所以“黑室”的工作人员很难找出一点破译的头绪来。到了1927年情况虽然稍有改观,收到400多份电报,破译了其中的150份,只不过大多数情报的价值都很小。鑑于这种情况,政府对“黑室”的态度骤然改变,在预算方面的缩减尤其突出。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黑室”当家人的亚德利在千方百计控制开支无望的情况下,不得不开始裁员,半数以上的工作人员被解僱,就连弗雷德里克?利夫西这样的宝贵人才也未能留下来。曾经辉煌一时的美国“黑室”被裁切得七零八落,整个破译队伍只剩下7个人。亚德利在给朋友的一封诉苦信中详细地说明了这一情况,他写道:“1919年,我们的机构申请10万美元的开支。后来,这笔开支减到了7万美元左右,接着又减到5万美元。下一年,我们又把预算减到3.5万美元。如果按照上面所说的计划执行,再下一年,我们就要把预算减到2.5万美元。这就是说,在1924-1925年度,我们的开支只及1919年成立这个机构时的1/4,亦即在5年内减少了75%。”到最后,为了节省房租,亚德利干脆把“黑室”的办公处搬到了纽约市范德比尔特大街更便宜的一栋楼房里。 1929年3月4日,赫伯特?胡佛宣誓成为美国第31任总统,这个新领导对冒雨观看就职演说的50万首都居民和无数广播收听者说:“美国几百万个家庭生活在幸福和机遇之中。”他语调呆板但用词仿佛神谕,“我们正在建设一个新种族,一个迄今为止最伟大的文明,”他说,“我对国家的未来毫不担心,它充满了光明和希望。”一句话可以概括他就职演说的中心:“没有一个国家比我们所取得的成就更安全的了。” 正文 5 被遗忘的和被拷问的(2) 2010-5-1 9:22:24 本章字数:1216 不论后来发生了什么,也不论胡佛的功过,但是在那个时期的确所有美国人都相信这段论调,他们对“福特车、冰箱、电烤机、人造纤维连衣裙进入普通工人家庭,牛气沖天的股票市场,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伴随着实际工资的不断增长,以及1929年不到3%的失业率”充满了信心。 不过,就在举国上下沉浸在一片欢唿雀跃之中时,有一个人却皱起了眉头,他就是“黑室”的当家人亚德利。他把华盛顿的任何人事更迭都视为对“黑室”的潜在威胁,这一次是亨利?刘易斯?史汀生当上了国务卿。显然,对于这个未打过交道的上司,亚德利还没有想到更好的与其相处的方式,所以他首先吩咐驻国务院的联络员在最初几个月内不要把存在该机构一事透露给新国务卿。他的如意算盘是,不管史汀生在就职前可能抱着什么样的美好愿望,几个月下来也会被现实所沖淡。直到1929年5月份,亚德利才敢把新近破译的几封日本电报的译文呈报给史汀生。虽然在破译密码方面他的才华几乎无人能及,但是在揣度人的心理,尤其是上司的心理方面,他显然不能被称之为“高手”。 第6页 史汀生并未体恤这位下属的好意,而是大发雷霆,几乎气得当场就要抓起菸灰缸砸人,同时撂下了那句着名的话:“君子不读他人之信。”结果,他给“黑室”定了性,一个完全非法的机构,并且立即要被取缔。“黑室”此时几乎全靠国务院支持,经费一停,就意味着即刻完蛋。亚德利一向以为自己所从事的是极其伟大,对国家民族有积极意义的工作,却突然被扣上了“不道德”的帽子,他不仅想不通,而且还很伤心。一想到“从‘黑室’成立至今已经译解了1万多份电报(大部分是外交电报),仅在华盛顿会议期间就译解了1600份,此外,自从1919年以来,自己及其工作人员一直吃力不讨好地埋头苦干,设法译解了发自阿根廷、巴西、中国、哥斯大黎加、古巴、德国、日本、赖比瑞亚、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马、秘鲁、苏联、萨尔瓦多、圣多明各(多米尼加共和国)、西班牙、法国和英国的密码电报,甚至还研究了梵蒂冈教会的密码。还有自己因为忘我工作而得的那场大病”所有这些,却均被新国务卿那一句“君子不看他人的信件”轻而易举地掩盖了。如今,令他更为沮丧的是,他需要亲自去向他手下仅剩的几个人传达新国务卿的指示。 想到这里,亚德利又失眠了,而且还噩梦连连,那同万圣节前夕儿童们的纵情玩闹声毫无关系。与此同时,在纽约的上空还有一种阴霾的气氛,那就是7天之前,股票市场的行情一跌到底。真是一个阴暗的星期四,大萧条开始了。现在,16年来第一次,亚德利没有了工资支票,没有了工作,只有神秘得几乎毫无用处的技能。 最终,还是负责军事情报工作的助理参谋长去和史汀生说情,才使得亚德利等人没有立即被扫地出门,而且还获得了3个月的预支工资作为补偿。1929年10月份最后一天的午夜,“黑室”正式关门。就像开张时一样,关门也是悄悄地进行的。 正文 6 最大的“泄密者”(1) 2010-5-1 9:22:25 本章字数:1121 6 最大的“泄密者” 可以想像,在大萧条中失业的亚德利的心情是沮丧的,这不仅仅来自于纽约股市的萧瑟之气,更多的是自己理想破灭之后的无所适从。他原来想得很远大,甚至想能够统治整个美国情报界。如今,这一切已经成了一个只能在梦中才能怀念一下的美好记忆。 不过,很快他就被自己的想法惊呆了,他终于找到了一种平衡现实失落与理想之间的办法。他想:“为什么不能把自己在‘黑室’中的经歷用文字的方式公诸于众呢?”这的确是一个好主意,这为回到沃辛顿后的亚德利重新找回了工作激情。尽管在几年前他曾经十分严格地要求自己及同事们要为“黑室”保守秘密,绝对不能向任何人泄露一点细节。他对大家说:“我非常反对泄露与密本及密表有关的任何情况,理由很明显:这种泄露会使别国政府知道我们的本事,从而使我们的工作更难进行。如果日本人知道了我们可以看懂他们的电报,那么他们就可能将新密码改得叫我们永远也译解不了。” 他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现在他要食言了,他决定将自己所知道的和自己在“黑室”就职期间的功绩公开,而且连书名都已经定好了——《美国黑室》。虽然一开始他的内心也曾挣扎过,但是终于没能克制住内心的冲动,他为自己想出了这样做的最好理由,他认为该书不会伤害政府,因为它向外国证明,我们再也不会堕落到干这种间谍勾当的地步了。同时,他要告诉国务院,由于他们对世界局势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因而铸成了大错;他要让美国人民知道他们的政府已经放弃了国际外交斗争中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具,在战时可以挽救生命、在平时可以加强美国外交地位的工具,这也许会激发人们的愤慨,迫使政府重新考虑其立场。此外,他还认为,美国的密码实在不堪一击,任何国家都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破译它,而公布这个秘密,也许会促使军方做出必要的修订工作。 亚德利被自己的这一套理由打动了,看来出书的好处实在是太多了。于是,他开始寻找能够帮他出书的代理人。最终,乔治?t?拜伊公司进入他的视野,这家位于纽约第五大街的出版代理商业绩突出,但凡他们推出的图书,销量都不错。一番简单的会谈后,拜伊敏锐地感觉到这本书巨大的销售潜力,但是出于职业习惯,他还是决定谨慎行事。他建议亚德利先在杂志上发表,看看读者的反应。《星期六晚邮报》看中了这个计划,同意分3期连载全文,于是《密写药水》、《密本》和《密表》3篇文章很快便和读者见面了。这三篇文章大受欢迎,立即吊足了人们的胃口,他们纷纷写信到杂志社希望能尽快看到后文。公众对该书的大力追捧,彻底打消了出版商们的顾虑,1931年6月1日,《美国黑室》首版面市。 正文 6 最大的“泄密者”(2) 2010-5-1 9:22:26 本章字数:1201 作为曾经的美国军方情报官员,亚德利当然清楚政府的立场,但是尝到“甜头”的他,并未在意政府的想法和做法,而是在该书出版几个月后开始游歷全国,到处向听众讲述美国过去在密码学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如果没有这些成就,美国的前途就会多么暗淡。他甚至雄心勃勃地想再写一部书。 第7页 国务院及军方此时居然成了十足的“旁观者”,他们从一开始就知道亚德利出书的消息,却没有任何办法加以阻止,因为当时的法律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来限制亚德利出书。不过,亚德利要续写《美国黑室》的消息一出,政府就开始行动了。首先是出版该书的鲍勃斯—梅里尔公司开始反悔,其总经理d?l?钱伯斯拒绝收稿,同时他担心司法部会禁止《美国黑室》继续发行,于是为了讨好司法部而将亚德利写了新书一事暗中告诉了助理司法部长纽金特?多兹,并指出书中大量使用了截获的日本电报。多兹立即通知了国务院远东事务处的斯坦利?k?霍思贝克。霍思贝克在1932年9月12日的备忘录中警告说:“鑑于日本公众舆论目前显然群情激奋,对美国担心或敌视,我极其强烈地要求做出一切可能的努力去阻止此书问世。” 不过,身处老家沃辛顿的亚德利并不知道这一切,他还沉浸在对新作问世后所引起的巨大轰动的幻想中。谁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把他拉回了现实中,来人是印第安纳大学军事学教授、步兵上校奥利弗?p?鲁宾逊、上尉巴伯和艾德金斯。一开门,亚德利着实被这些人吓了一跳,还未等他缓过神来,鲁宾逊上校就开始宣读事先拟就的命令:“陆军部长获悉并且相信你掌握和控制着各种原始文件。你是在担任美国政府雇员,从事陆军部的军事情报活动期间获得这些文件的,其中包括《美国黑室》一书第48页与49页之间以及第168页与169页之间插页上的复制文件。陆军部长还获悉,你还掌握和控制着属于美国政府的其他原始文件,这些文件是你在美国政府内从事前述工作时编写和获得的。因此,要求你向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市陆军部美国陆军团官长交出上述一切文件和副本,并由他指定的军官负责接收,因为这些文件和副本涉及国防大事。同时,要求你不许复制或让别人复制任何文件。” “原来是为了这件事”。亚德利心里一盘算,立即答道:“对不起,先生们,我已经拒绝了为《世界主义者》杂志撰写有关间谍活动的文稿,因为我对写非小说类文学作品不感兴趣。同时,我还要告诉你们,我没有可以损害美国政府的文件。” 还未等鲁宾逊一行人接茬,亚德利略带怒色地开始反问:“我不能理解美国政府为什么要找我的麻烦。” 几个人知道自己是无法回答这一问题的,因为除非亚德利主动交出这些文件,否则他们甚至美国政府都毫无办法,因为从法律上讲他并未违反任何规定。于是,他们只好极不情愿且假装礼貌地跟亚德利说了“再见”。 正文 6 最大的“泄密者”(3) 2010-5-1 9:22:28 本章字数:410 当然,政府的权威是不允许任何人质疑的,最终《美国黑室》的续集并未面市,因为手稿被政府根据美国法典的《间谍活动法》予以没收。亚德利在种种压力下,勉为其难地放弃了继续出书。不过,政府要员们知道这次得胜完全是权力的杰作,一旦亚德利再写书,他们将无法限制,所以只有通过迅速而强硬的立法,才能压住亚德利写书的想法。于是,美国政府立即着手起草一项内容广泛的法案,规定编写或发表与政府机密有关的消息都是犯罪行为,可判处长达10年的监禁。这项法案最终由德克萨斯州民主党人、权势显赫的众议院司法委员会主席哈顿?w?萨姆纳斯于1933年3月27日提了出来。 于是乎,这就彻底断了亚德利再次出书的后路,这也就是为什么只有《美国黑室》流传开来的原因。亚德利个人的命运也随之改变,而美国军事情报处却并未断了“香火”,其经过短暂的被贬之后,在某天又重新开张了,只不过当家人换了。 正文 1 除了尴尬,就是无奈(1) 2010-5-1 9:22:29 本章字数:1193 第三章 朝鲜战场那些事儿 世上所有的事情都是有因必有果,一个伟大的人或者事物的诞生同样要遵循这个规律。正是因为美国现存的情报机构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加之朝鲜战场上闹剧一样的表演,才使得国家安全局横空出世。可想而知,它从一开始就被寄予厚望,并肩负起某种特殊的使命,只不过这个使命具体是什么,只有少数人了解,因为躲在暗处、不愿意示人成了它的一个传统。 1 除了尴尬,就是无奈 经歷过二战的洗礼,通信情报处以及整个美国的情报领域都显得成熟许多。不过,有一个问题却始终困扰着美国政府和情报部门的高官们,这就是情报机构的臃肿不堪和各成员之间的互相掣肘。 早在1942年,罗斯福总统曾发出一个通告,规定只有陆军、海军及联邦调查局可以从事密码分析活动。在通告发出之后,设立了一个常设委员会以协调和明确陆军和海军的职责范围。1944年5月间应战时需要,成立了一个非正式的“陆海军通讯情报协调委员会”,到1945年3月间,正式改名“陆海军通讯情报委员会”,使陆军和海军在密码分析方面取得了更进一步的合作。同年12月,国务院也参加该委员会,因而委员会改名为“国务院及陆海军通讯情报委员会”。1946年6月间,联邦调查局和新成立的中央情报组也相继加入委员会,又再次改名为“美国通讯情报委员会”。次年,空军也成了它的第六个,也是最后一个成员。 第8页 可以说,战后美国的情报机构就像气球一样越吹越大,但是美国政府在财政支持方面显然没有多么大方,为了恢復战后美国经济,出现这样的情况也不足为怪。情报机构的效率也是更加低下,为了邀功争宠,各个成员互相猜忌,互相拆台,导致有些重要的情报不是迟迟到不了决策者的手中,就是真实性令人生疑。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时任国防部长的詹姆斯?福雷斯特尔设立了一个委员会,以当时任海军通讯主任的厄尔?埃弗雷特?斯通海军少将为主席,去研究国防部门内通讯情报的现状,并提出解决办法。这个委员会由各军的代表组成,经多方协商,歷时数月,最后提出了一个不同意见的报告——海、空军部反对合併。福雷斯特尔对这个结果很不高兴,索性把报告锁进了保险柜,自己也撂挑子不干了。 福雷斯特尔干不成的事情,有人认为就是根本无法解决的事情。不过,新上任的国防部长路易斯?詹森不信,他偏要啃啃这块硬骨头。于是,他指派约瑟夫?麦克纳尼将军为说客,以促成几个主要情报机构的友好合作,最终目的当然是希望陆、海、空三家能够合併。不过,为了避免引起过于强烈的反对,他也做出了让步,即允许三军有权保留其独立的通讯情报组织。这次撮合显然是有成效的,最终詹森的一道密令将这个结果确定下来,1949年5月份,一个新的、统一的武装部队安全局诞生。 正文 1 除了尴尬,就是无奈(2) 2010-5-1 9:22:30 本章字数:1061 武装部队安全局被置于“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指导及控制之下”,它的使命是“把国家军事体制内的通讯情报安全活动,除由陆、海、空军各部单独管理外,全部置于一个主管部门之下。”参谋长联席会议接到部长指令4天之后,便成立了一个特设委员会,拟定步骤,组建这个新机构,并选定斯通海军少将为局长。因为武装部队安全局是一个高度保密机关,连名称也要绝对保密。因此,对斯通的任命不能公开宣布。可是必须有人接替他的海军通讯主任的职务,人们会纳闷原来的负责人怎么一下不见了。 1年后,在武装部队安全局还未彻底釐清自己在通信情报体制内的角色和权力,明晰自己与情报用户之间的关系时,一个天大的考验就降临了。 1950年6月25日凌晨3时30分,三八线上唯一一位美国人、陆军上尉约瑟夫?达里格勐然间被一阵震耳欲聋的炮声惊醒。以150辆苏制t-34坦克为先导的北韩地面部队向南韩发动了大规模进攻。达里格在进攻部队到来之前匆忙逃脱并发出了警报。几天后,北韩军队便拿下了汉城,随后继续向南方挺进,试图把朝鲜半岛统一在共产主义的旗帜之下。到第一周的战斗结束时,南韩被击毙、俘虏或宣布失踪的士兵已达4万之众。遗憾的是,不是达里格,更不是武装部队安全局最先将这一消息传向华盛顿,而是由一名驻汉城的记者发回的。 这着实让刚刚成立的武装部队安全局尴尬了好一阵子。不过,当时的局势容不得他们道歉和忏悔,当务之急是赶紧调兵遣将,迅速开展工作。于是,在战争开始后不久,武装部队安全局将监听北韩通讯的站点由2个增至12个。从北韩发出的任何信号都要在截获后10-12小时内发回武装部队安全局华盛顿总部。很快,每时每刻都有新电报发来,接收机的信号灯永远都是亮的。 只可惜,密码破译工作仍旧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因为当时的武装部队安全局非但没有成为一个强有力的集权组织,集中管理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的电讯情报活动,反而允许原有的3家机构仍然各自指挥窃听和密码破译行动。这样武装部队安全局局长根本无从发挥领导作用,甚至无法向第一线单位下达任务。如果他要下达任务,首先必须通过三军的安全机构,而这几个安全机构既可以接受任务,也可以改变任务,甚至可以置之不理。40年代末在军事安全局负责俄罗斯密码通信量分析,后来领导国家安全局俄罗斯密码破译工作的赫伯特?康利把武装部队安全局比做一个“三头怪兽”。“出了军事安全局使用的几座楼房,他说的话根本就没人听”,这就是他对局长的评价。 正文 1 除了尴尬,就是无奈(3) 2010-5-1 9:22:32 本章字数:522 除此之外,缺乏精通朝鲜语的工作人员又让武装部队安全局倍感无奈。所以最先破译北韩通讯密码的不是专业密码破译人员,而是一位陆军随军牧师,他使用的工具是缴获的密码本。这位名叫哈罗德?亨利的神父曾在朝鲜生活过一段时间,在那儿学会了朝鲜语。此后,大多数分析人员都把注意力集中在通信量分析及截获的明码电报上——这一招非常管用,因为战争初期北韩人的通讯保密工作做得非常糟,他往往用明码电报发出极端保密的作战计划。 韩战进行到3个月的时候,一支规模很小的信号情报部队又进驻到朝鲜半岛。然而,这支部队很快便遇到了重重困难:无线电定向装置受到了多山地形的极大妨碍,物资供应不足,装备过时,监听地点难以确定,各类设备不适于在崎岖地形上频繁转移,翻译人员奇缺伴随着情报工作的糟糕表现,地面部队的作战情况也十分被动。到7月底,由沃尔特?沃克将军指挥的第8军被赶进了一个盒形地带,即釜山环形地带(这一地带是围绕南部港口城市釜山而形成的)。前海军陆战队一等兵莱昂纳德?科吉回忆说,“我们进入这一环形地带时,别提那些士兵有多狼狈了而北韩人装备精良,兵员众多,我们则在这两方面都很差。” 第9页 正文 2 情报一错再错(1) 2010-5-1 9:22:33 本章字数:1267 2 情报一错再错 1949年10月1日,30万军民齐聚天安门广场,翘首期待着伟大歷史时刻的到来。下午3时,在群众的欢唿声中,毛泽东主席用他那带着湖南口音的洪亮声音,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顿时,广场上欢声雷动,群情激昂。当广场上54门礼炮齐鸣28响,它昭告全世界一个崭新的中国,将以全新的面貌开始新的进程。 不过,还未等中国人民从建国大典的激动心情中缓过神来,美国人就向中国的近邻朝鲜开火了。在韩战进行之初,美国人除了想知道朝鲜人的一举一动外,就是希望能摸清中国的脉搏。因为中国介不介入战争完全需要两种态度对待,也必然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事实上,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陆军通信情报处专家就对监听中国通讯採取了有一搭无一搭的态度。1945年,乔治?马歇尔将军试图将国民党领袖蒋介石和共产党领袖毛泽东拉到谈判桌前,应马歇尔的请求,一小批窃听人员则在国共谈判期间对双方进行了监听。不过这次行动收穫甚微,因为设在南京负责窃听国民党通讯的小组受到了电力供应不稳定的阻碍。另一个监听站设在汉城,负责监听共产党的联络,但这个小组也因“可怜的听力”而苦恼。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美国人苦苦摸索时,英国人已秘密监听中共电讯达数年之久。从1943年到1947年,“政府密码学校”成功地监听了莫斯科和延安总部之间的联络。但由于莫斯科和延安之间的联络是苏联一个秘密通讯网络中的一部分,因此英国思来想去,还是决定“独吞”这份情报大餐,而不与美国兄弟分享。 正因如此,美国对中国各方面情况的了解极其有限。1950年夏初,武装部队安全局搜集到“确凿的”证据,证明中国军队正在鸭绿江北集结,他们详细地陈述了他们的成果: “大约7万名中国军人正乘船沿长江而下,开往武汉。7月,一封发自上海的电报透露中国军队司令官林彪将军可能率兵介入韩战。稍后的报告表明,华中地区的铁路棚车满载士兵,正开往满洲里。到了9月,武装部队安全局已经证实中共6个军已集结在朝鲜边境附近的满洲里,鸭绿江各个渡口已被留做军用。” 尽管如此,当斯通局长将这一情报递上时,麦克阿瑟并未领情,而是斩钉截铁地向总统及决策者们保证道:“我认为中国介入战争的可能性非常小。” 当然,杜鲁门对麦克阿瑟的信任远远超出了对武装部队安全局的信任。除此之外,中情局以及远东司令部情报部在其中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仁川登录后,麦克阿瑟豪气沖天,一举冲过三八线,让一直处于主动进攻地位的朝鲜变为退守之势。对此,中国政府作出了回应,并给予了明确的警告。这显然比美国情报机构的情报管用,杜鲁门再也不能安坐于白宫,他主动提出要与麦克阿瑟在威克岛碰个头,以讨论中国的立场问题。谁知,临行前中情局又发话了,他们一再向总统重申:“如果苏联愿意打一次大战,中国政府不会出兵朝鲜。”果然,来到威克岛后,他得到了同样的答案。 正文 2 情报一错再错(2) 2010-5-1 9:22:35 本章字数:1072 麦克阿瑟几乎是拍着胸脯对杜鲁门说:“中国军队不会进入朝鲜。” 杜鲁门放心地回到了华盛顿。 紧接着,中情局又给他带来一连串的好消息:“苏联侵略北韩的计划惨遭失败;在东北集结的部队是为了保护满洲里水电站;在东北的中国部队不过是零星的志愿者” 几乎是同一时间,中国人民志愿军4个军25万余人乘夜色悄悄渡过鸭绿江。然而,以威洛比为代表的远东司令部情报部对中国是否介入韩战的看法,居然与中情局不谋而合。 至此,杜鲁门总算可以放下心来。 可惜,他的这颗“定心丸”完全吃错了。 正是由于美国对中国是否参战的情报评估的总体基调,使得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动第一次战役时,美军和南韩军队完全放松了警惕。在麦克阿瑟的命令下,他们一路向北径直往鸭绿江边攻打过来。然而,当他们推进到朝鲜北部云山和温井一带时,却被突如其来的军事打击弄得不知所措。随后,第8集团军司令部纷纷收到第一线突变和中国军队介入的报告。但是,在远东司令部等重要部门情报评估的影响下,美国集团军司令部却认为:“从总的方面分析,中国军队介入的战机已经过去了。如果他们是在釜山防御圈阵地苦战的时候,或者在仁川登陆兵力分散的时候进行有效的军事介入将可能成功。但是,在北韩军队覆灭,美军和南韩军队转眼之间就到鸭绿江的这个时候介入,在政治上自不消说,在军事上也是毫无意义的。” 所以,在司令部的军官中无人相信中国军队会介入。 中情局也不失时机地再次作保,坚持说:“中国介入韩战的可能性很小。”直到中情局审问了几个被俘的志愿军战士后,确定他们的确是正规部队时,中情局还是说中国的武装介入不可能。不久后的一个寒冷的早晨,伴随着嘹亮的军号声,30个中国师越过北韩边界向美国和南韩军队发起进攻,迫使它们向南撤退。许多美国士兵在战斗中阵亡。 第10页 终于,即将成为中央情报局第4任局长的沃尔特?史密斯将军爆怒了,他对即将成为他的下属的情报官员们大发雷霆道:“中情局的主要职责就是防止敌对国对美国实施突然的军事打击。但是中情局在过去的1年中对可能引起全球危机的事件都没有料到:苏联成功试验原子弹,韩战爆发,中国的介入。” 美国情报的一错再错,直接导致美国士兵一个接一个倒下。终于,一向不低头的麦克阿瑟也不得不软下来,他对参谋长联席会议说:“我们面临着一场全新的战争”不仅如此,这同样是美国人意想不到的一场战争,一场他们无法获胜的战争。 正文 3 “特鲁迪·詹森行动”和“热带行动”(.. 2010-5-1 9:22:36 本章字数:1245 3 “特鲁迪?詹森行动”和“热带行动” 在朝鲜战场上,武装部队安全局的表现显然是不合格的,它的第一次测验成绩是如此之糟糕,以至于有人曾对其是否可以继续存在持怀疑态度。不过,中央情报局的表现也好不到哪里去。 尤其是美国远东司令部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在内心十分牴触中情局在他的领地上存在。甚至有一次,当中情局特别行动办公室(oso)在远东的3名间谍外出活动时,麦克阿瑟居然派了日本间谍尾随他们。同时,麦克阿瑟还时不时在杜鲁门面前参中央情报局一本,导致6月25日战争爆发时,杜鲁门总统解除了时任中情局局长的海军少将希伦科特的职务。 不过,杜鲁门还是希望中情局继续留在朝鲜战场协助麦克阿瑟获取情报。因此,新任局长沃尔特?史密斯派政策协调处(opc)处长威斯纳前往东京。1950年6月27日,威斯纳任命原来在战略情报局工作的老朋友汉斯?托弗特为opc朝鲜工作组组长。他和二把手、曾任政府官员的康维尔?比尔斯一起,在日本厚木基地包下一座新办公楼,开始在远东建立一个“情报帝国”,其代号是“文件研究第5科”(drs-5)。 中情局官员们往往具有双重级别——军队服役级别和中情局级别,不同任务使用不同的级别,如托弗特同时拥有美国陆军中校和中情局情报少将级别。韩战初期,中情局在战区安排了两个相对独立的机构,分别是乔治?奥莱尔领导的特别行动办公室(oso)和托弗特领导的“文件研究第5科”,这两个机构被戏称为“两条蛇”。前者开展间谍行动,后者则进行掩护。1951年7月2日,这两个机构被併入朝鲜联合顾问委员会(jack)。 当时,中情局还有自己的航空队伍——民用航空运输公司(cat)。1946年,前美国第14航空队指挥官陈纳德组建民航空运大队,之后发展成民用航空运输公司。1950年3月24日,中情局整体收购了cat。7月,中情局派出3架cat的飞机在朝鲜半岛和日本之间运送间谍。 不仅如此,为了牵制中朝军队,托弗特精心组织了一次代号为“特鲁迪?詹森”的特别行动。这次行动的直接领导者是美国海军上尉尤金?克拉克。 1950年9月9日,克拉克率3名美国陆战队员和2名朝鲜间谍在龙弘岛登陆,为美军即将实施的仁川登陆做准备。克拉克强迫岛上的50名居民从事侦察任务,但这些蹩脚的“业余间谍”马上引起了朝鲜人民军警备队的注意,清剿部队很快赶到,克拉克突击队乘船撤到八尾岛上,那些被他们利用过的岛上居民全被朝鲜军队枪毙。第一次行动实际上以失败告终,但是不死心的中情局又迅速组织了第二次行动。于是,在10月的一天,克拉克又率领150名游击队员悄悄摸到白翎岛,打算配合美军将集结在那里的朝鲜部队消灭。但几天以后,美军大部队并没有来,游击队却被朝军剿灭,克拉克则丢下部队熘之大吉。 正文 3 “特鲁迪·詹森行动”和“热带行动”(.. 2010-5-1 9:22:37 本章字数:1247 谍心不死的托弗特不甘在朝鲜碌碌无为,在针对韩战建立侦听站和间谍机构时,他几乎花光了所有预算。如果做不出点成绩真有点说不过去,所以他立即向远东司令部建议,由cat和美国远东空军协同组织一次代号为“热带”的行动,向朝鲜北部、中国东北乃至苏联滨海边疆区派遣侦察机,同时搭载一些特工,空投到朝鲜与中国接壤的地区,组织“反共圣战”,以牵制中朝军队的攻势。 一向对中情局心存芥蒂的麦克阿瑟这次却很配合,很爽快地答应了这一计划。1951年初,“热带”计划开始实施,参加行动的机组成员和飞机先在日本厚木基地和韩国金浦的“600”基地集训,飞行员全部来自cat,他们被许诺给予高额奖金(每飞行1小时就可得到10美元奖金,在当时是不小的数目)。美国空军情报小组向飞行员和即将空投的特工仔细讲解了沿途可能遇到的中朝苏三国高炮阵地、渗透地标、需要避免的主要城市、降落区道路和返迴路线等。 托弗特的如意算盘是,飞机在厚木或金浦装载完特工或侦察设备后,向东飞(执行中朝苏三国交界地带的任务)或向西飞(执行朝鲜半岛西北部的任务)进入国际领空,最终飞出美国的雷达管制区。一旦机组和特工在中朝军队后方遇险(如坠机跳伞),他们随身都带有逃生工具箱,里面有可以贿赂当地人的金条,也有用来自杀的氰化钾。 第11页 托弗特将退路设计得如此完美,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执行任务的人们。不仅如此,他为了挽救跳伞的飞行员和归途遇险的特工,还设计了一种更加“绝妙”的拯救方法:被救者先在两棵高大的树上绑一个用粗绳或钢丝绳做的绳圈,如果是在没有树的空地上,则竖起两个树桩。绳圈还套着另一根绳子,绳子捆着一个人或一袋子文件。飞机将用钩子钩住绳圈,并在加速上升过程中将人或物品拉上去。结果证明,这是一种极端粗暴、危险的营救方法,被救者不是被拉断脖子、头部受伤、突然坠落,就是被飞机钩子戳伤。 当托弗特正在远东司令部吹嘘自己的计划如何完美时,他空投出去的间谍们却“如蒸汽般消失了”。这不仅让他十分纳闷,也难以向上司和远东司令部交代。直到韩战快接近尾声时,这个谜底才被中国公安部门揭开。他们详细阐述了在“热带行动”期间所取得的成果:“共计击毙101名特工,俘虏111名特工。”也就是说,所有降落到中国境内的中情局特工要么死亡,要么进监狱。他们还拿出相关证据,如缴获了6门迫击炮、998支冲锋鎗、17.9万发子弹、96部无线电台、密码本、显隐墨水、假身份证及几百镑金子。 可以说,“热带行动”损失惨重,但主要负责人托弗特却不这么认为,他仍希望证明自己的价值。1951年2月,美国海军飞行员埃廷格上尉在朝鲜西部上空被击落,他是美国驻日大使的儿子,因此美国远东司令部下死令要救他出来。托弗特通过打入朝鲜内部的间谍得知埃廷格被藏在瓮津半岛的一个树林里。一般来说,被击落的飞行员应由海军快艇救援,但因为埃廷格的腿受伤了,所以托弗特自告奋勇,安排r-4直升机前去搭救。 正文 3 “特鲁迪·詹森行动”和“热带行动”(.. 2010-5-1 9:22:39 本章字数:410 2月7日,托弗特派遣中情局上尉奈勒?富特带队前往营救,海军上士杜安?索林担任营救直升机的驾驶员。直升机飞临瓮津半岛上空后,奈勒?富特发现地面有三堆火——那是美国在朝鲜的间谍预设的信号。然后直升机徐徐降落,他们发现埃廷格上尉赤着脚站在一片空地上等待救援。不幸的是,驾驶员太性急,直升机径直撞到河堤上,成了一堆废铁。 奈勒?富特爬出飞机,通过无线电唿叫朝鲜间谍。很快,3名穿着朝鲜军服的男子出现了。奈勒?富特以为他们就是上司提到的间谍——他从未见过他们。3名“朝鲜间谍”上前,二话不说先解除了美国人的武装,然后把他们带到一处建筑物内。其实所谓的“中情局间谍”早就成了人民军手里的“遥控器”,奈勒?富特以及埃廷格上尉后来都被送到了鸭绿江边的碧潼战俘营。至此,托弗特在美国远东司令部眼里彻底丧失了信誉。 正文 4 中情局被骗了!(1) 2010-5-1 9:22:40 本章字数:1236 4 中情局被骗了! 在人们的印象中,中情局一向是揭露他人丑行的行家里手,却不曾想,他们掩盖自己失败的能力也是毫不逊色。而且,这种传统居然从它成立之初就已经开始显出端倪。只不过,他们并不想去纠正,而是让其成为了中情局文化的一部分。 事情还要追溯到1951年的朝鲜战场。 当中朝军队和“联合国军”在三八线附近形成拉锯战态势时,为扰乱中朝军队后方,中情局决定责成托弗特在釜山港一个名为荣道的小岛上设立训练营,最终目的是组成绝密的“y部队”去刺杀北韩领导人金日成。为了完成这一宏伟目标,托弗特从1200人中挑选出了15名优秀分子,并送这些人到日本接受高级培训。最终,“y部队”被分成4支作战大队:“黄龙队”(负责江原道北部和咸镜南道南部任务区)、“蓝龙队”(负责咸镜南道中部任务区)、“白虎队”(负责咸镜南道北部和咸镜北道南部地区)和“猫头鹰队”(负责咸镜北道北部地区)。 1951年4月29日,104名“白虎队”成员奉命向朝鲜东海岸进行渗透。“白虎队”c连12名成员在金允植的带领下在清津附近登陆。5月29日,a连15名成员在李南树带领下,乘渔船登陆清津。之后,7月1日,崔济洙又率领52名队员出发,与c连会合。清津可谓朝鲜人民军的绝对后方,“白虎队”根本没有活动空间。不久,金允植在为手下寻找食物过程中被朝鲜警备队击毙,崔济洙只好集中残余力量。8月25日,崔济洙与托弗特总部取得联繫,两架美国运输机又空投了31名补充人员和必要的物资。此时,崔济洙共有70多名队员。在一次与朝鲜警备队的交火中,“白虎队”俘虏了1名朝军上尉,得知朝军正集结兵力,打算一举荡平中情局特工队。 崔济洙决定先发制人,他率领30名队员偷袭朝军哨所,杀死了数十名朝鲜士兵,并缴获了60支冲锋鎗。在此过程中,崔济洙又偷听到朝军无线电台的通话,得知当地朝鲜劳动党和军队干部正在甲山召开联席会议,就剿灭中情局游击队的任务进行协调。于是,崔济洙通过无线电唿叫荣道基地对甲山进行空袭,后来有8架美军轰炸机前去空袭,将这个镇子炸平。9月初,朝鲜调动几千名安全部队发动了一场“总肃清战”,崔济洙在掩护撤退时被击毙,池勇洙接替他担任指挥官。9月17日,托弗特又在“白虎队”活动区空投了36名人员。为应付即将来临的冬天,残余分子化整为零,每10人编成一个小组,打算分头越过三八线。11月5日,“白虎队”被1000多名朝鲜人民军围住,池勇洙只带着5个同伙逃到了韩军一侧的江陵。 第12页 1952年4月29日,由金明日率领“蓝龙队”k连的14名成员在荣道岛登上一艘美国军舰,秘密潜入朝鲜廉彬里登陆。5月24日,金英正率领“蓝龙队”c连的14名成员跳伞降到廉彬里,但金英正的降落伞没有打开,径直摔死,c连改由尹东珠接管。6月16日,李毅深又带领14名成员伞降到朝鲜的新昌。7月6日,两支队伍会合,共同在咸镜南道展开活动。 正文 4 中情局被骗了!(2) 2010-5-1 9:22:41 本章字数:1076 9月14日,金明日率手下伏击了一支朝鲜人民军骑兵连,打死了82名朝鲜战士,并俘虏了几名士兵。在审讯俘虏时,金明日等人获得一个惊人的信息——朝鲜最高司令部就在附近的干芝里矿洞里,而金日成也在那里办公。事不宜迟,金明日带人渗透到干芝里一带,在矿洞附近设置下无线电装置,然后用无线电台招引几十架美国飞机前来轰炸。美机把朝军最高司令部驻地都给炸翻了,有一颗定时炸弹就扔到金日成的司令部旁边。恰巧那一天,朝鲜人民军步兵第15师第3团团长李乙雪也在现场主持紧急会议,他见状立即召集警卫队员展开决死战,并把党员证交给组织,抱定必死的决心,硬是用木槓抬着定时炸弹扔到山谷去了。事后,李乙雪被金日成评价为对朝鲜革命事业最忠诚的人,从此全权负责金日成等人的警卫工作。 以该事件为契机,李乙雪立即率部展开清剿,“蓝龙队”很快土崩瓦解,首领李毅深被俘后被处以绞刑,金明日和少数成员侥倖逃回荣道基地。因托弗特突发奇想,1952年6月18日到20日,以崔尹瓒为首的61名“黄龙队”成员被c-47飞机扔到长白山区跳伞,目的是在中朝边境地带建立“游击区”。由于“黄龙队”的活动区域离前线实在太远,再加上成员都未得到良好训练,大部分成员被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击毙,少部分被俘后被朝鲜人民法庭判处绞刑或无期徒刑。 至此,中情局的又一计划落败。不过,托弗特并不打算这样向上汇报,他频频给中情局发报,说三个中队战果辉煌。1952年春季和夏季,中情局又向北韩空投了1500名特务。他们发回无数关于北韩和中国军队部署的电报。中情局当时在汉城的站长阿尔伯特?哈尼自豪地说:“这是对北韩情报工作的丰硕成果。”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不久后,中情局发现这些情报全是假的,为的是迷惑华盛顿和联合国军司令部。哈尼负责的汉城情报站共有200名官员,没有一个会说韩语。他们全靠招募来的韩国人协调培训和秘密活动。后来哈尼的继任者通过调查后发现,几乎所有这些韩国雇员不是胡编乱造自己的报告,就是受共产党指使的特工。韩战结束很长一段时间后,中情局自己得出的结论也是在北韩的所有准军事活动在没有开始之前就已经被敌方渗透和了解。一位参与调查中情局在朝鲜行动的官员后来说:“作为一个刚成立不久并且没有任何名声的组织,中情局当时不能向美国政府的任何部门,特别是与它竞争的军事情报部门,承认它不能在北韩搜集任何情报。” 于是,中情局掩饰失败的传统也从那时开始了,不愿从过去的失误中吸取教训也成为了中情局文化的一部分。 正文 5 韦斯班德的告密(1) 2010-5-1 9:22:42 本章字数:1106 5 韦斯班德的告密 中央情报局及美国其他情报机构在情报工作方面的失误,使得美军在韩战初期的处境十分被动。为此,华盛顿及其远东作战司令部均要求各情报部门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到战争结束时,共有22支窃听分队从事这项任务,空军窃听人员也小有成就。空军窃听部队分布在北韩海岸的几个小岛上,它们可以窃听到北韩人、中国人以及苏联人给他们的飞行员下达的命令。随后窃听人员把情报伪装成“雷达标绘图”,以最快的速度将其传送给在北韩上空执行任务的美军飞行员。 美军飞行员在收到这类情报后,“截杀比率”明显上升。 陆军安全局也不甘落后,从1951年中开始,陆军安全局机关设在了汉城西郊亚洲最大的女子大学——梨花女大的校园里。在那里,电讯分析专家将中国军队的作战序列近乎完整地拼集出来。1951年7月,停战谈判开始后,陆军安全局还窃听了朝鲜谈判小组成员在会谈期间的通话。但就在这个月,部分监听人员的耳机突然沉寂下来——北韩人将无线电通讯改为了安全的地下电缆通讯。 这使得美情报人员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从1951年6月份开始,韩战就进入了另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中朝人民军队执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阵地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进行持久的积极防御作战。其特点是:军事行动与停战谈判密切配合,边打边谈,以打促谈,斗争尖锐复杂;战线相对稳定,局部性攻防作战频繁;战争双方都力图争取主动,打破僵局,谋求于自己更有利的地位。1951年7月10日,战争双方开始举行朝鲜停战谈判。从此,战争出现长达两年多的边打边谈的局面。 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情报工作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而此时美军情报机构开始出现问题,无疑对美军在接下来的作战决策中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第13页 于是,一个精彩的故事又开始了。 事实上,造成美国人情报工作瘫痪的真正原因就是他们内部出了叛徒,这个人叫韦斯班德。 早在弗里德曼的通信情报处时期,韦斯班德就对美国政府心生异心,他成为了一名苏联安插在美国情报机构的特工。他把美国截获和破译情报的能力告知莫斯科,中断了美国唯一获取远东可靠情报的途径。史密斯将军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并向白宫汇报。这个消息对于白宫来说,简直就是一个重磅炸弹,可惜他们并未掌握实质性的证据,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韦斯班德依旧口风严谨。所以,这也成为了美国情报史上的一件“煳涂案”。韦斯班德最后没有受到起诉,直到1967年他在自己的寓所内静静地去世,美国政府也未能听到他的“忏悔”。 正文 5 韦斯班德的告密(2) 2010-5-1 9:22:44 本章字数:1071 几十年后,美国国家安全局的一份解密文件是这样描述这一事件的:“美国情报机关一名俄裔职员在40年代为前苏联窃取美国机密,令美国丧失收集前苏联情报的能力,以致未能及早防止韩战爆发,这可能是美国史上最大的情报损失。” 事实上,情况可能更为糟糕。本来二战后,美国情报机关完全有能力破解前苏联的军事和经济情报密码,但自从韦斯班德告密后,美国破密能力每况愈下。 当时,韦斯班德是武装部队安全局的一名情报人员,但是对这件事情最为动怒的却是中情局的当家人沃尔特?史密斯,他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简直暴跳如雷,不停地指责这名情报人员的“可耻行径”。随后他急匆匆地赶到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会议室,郑重其事地向各位委员说出了情况的严重性,并当众对韦斯班德的罪行提出批评。他激动地说:“最近几年出现的一些失误很难说是偶然的。”为了精心维护他所谓的“无价之宝”——电讯情报,史密斯唿吁杜鲁门要求国防部长罗伯特?洛维特和国务卿迪安?艾奇逊对武装部队安全局展开一场“彻底调查”。 在这一事件中,武装部队安全局保持了较为诚恳的态度,一方面是因为“叛徒”出在自家院里,罪责难逃,另一方面武装部队刚刚成立,其主要的成员之间本来就互相掣肘,情报工作根本没有效率可言,因此也自恃理亏。可史密斯的暴跳如雷却是个“意外”。不过,只要清楚前面中情局在朝鲜战场上种种低级的表现,就可以看出些端倪,在此他绝对逃不掉借势转移大家注意力的嫌疑。因为中情局早就对武装部队这个新生的情报巨人心存戒心,他们认为在情报领域它无疑是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 不过,白宫和五角大楼绝不会理会这些,他们要的就是一个事实和结果。所以,3天之后,即1951年12月1日,杜鲁门便下令展开调查。受命领导这项调查工作的是53岁的纽约检查官、前空军部长特别助理阿博特?布劳内尔。在6个多月的时间里,布劳内尔和他手下的一帮能干的文职人员将武装部队安全局查了个底朝天。他们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武装部队安全局是一个“倒退的产物”。 1952年6月13日,布劳内尔将调查报告上交给洛维特和艾奇逊,同时还建议成立一个强大的、集中管理的新机构,这个机构的首脑应具有极大的权威。两位部长均认可了这份独立调查报告,并立即着手研究这一建议的可行性。 很有可能,武装部队安全局这个诞生于1949年的机构,在经歷了短短的3年运转之后就要面临夭折,在它的基础上一个更大的情报帝国将真正确立起来。 正文 1 诞生:总统签发“出生证”(1) 2010-5-1 9:22:45 本章字数:1161 第四章 史上最强大的“情报工厂” 美国国家安全局总部从一间不足25平米的背街斗室,发展成为一座新兴的城市,从“黑室”到“黑城市”期间所经歷的风风雨雨,相信只有亲自参与其中的人们感受最为真切。而作为看客只能从其外在的规模窥见冰山一隅。如今,国家安全局已经成为有史以来从未见识过,而且也从未想到过的情报工厂。那里不仅拥有世界上最出色的数学家、密码学家等尖端人才,还拥有令人咋舌的现代计算机设备和监听工具。正如国家安全局殚精竭虑地想探知整个世界的秘密一样,整个世界也想撩起这个神秘“工厂”的面纱。 1 诞生:总统签发“出生证” 1952年下半年,适逢美国大选。共和党候选人是62岁的艾森豪,但是新闻传媒普遍看好民主党竞选人史蒂文森。为了对选举资料进行处理,美国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租用了所有权已经归于雷明顿?兰德公司的“univac”计算机来计算大选结果。在大选进行之前,几乎所有的专家和媒体从不同角度、运用各种方式预测的结果几乎一边倒,都认为当时参与竞选的双方得票结果将会是“势均力敌”、“难分伯仲”。然而,在选举结束后仅仅45分钟,“univac”就计算出“艾森豪将得票数为438票”,也就是说他将“以绝对优势赢得这场选举”。 果不其然,1952年11月4日深夜,艾森豪成了唯一一位当上总统的五星上将。 第14页 当杜鲁门将总统的权杖交给艾森豪时,他悄悄地说了一句:“要保守好这个秘密。” 1952年10月24日,即布劳内尔将调查报告提交4个月之后,杜鲁门总统终于找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于是,他将一份长达7页的总统备忘录发给国防部长洛维特和国务卿艾奇逊,这份备忘录几乎逐字重述了布劳内尔委员会所提的建议。它以总统命令的形式发出,规定于11月4日秘密生效,并指出联邦政府将设立一个新局。该局的诞生与众不同,它是悄悄地来到世上的,报刊消息、国会辩论、新闻发布乃至小道传闻一概全无,在《政府组织手册》《联邦职官录》和《国会记录》中找不到它的一点踪影,它的局长、众多的大楼和上万名雇员也销声匿迹,避人耳目。 而那份长达7页的总统备忘录从此也被蒙上了神秘的面纱,除了上述决定,几乎没有人知道它里面都写了些什么。它的密级为“绝密”,并盖有看着就很保密的暗号印章。总统在备忘录中下令成立的这个新局就是后来的美国国家安全局。于是,这份备忘录就成了美国最新、最秘密的机构的“出生证”。该局的确十分秘密,以致只准政府里的少数几个人知道其存在。连该局的成立日期也很可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守秘密而精心选定的。那一天恰好是1952年选举总统的日子,即使走漏了风声,也肯定会被淹没在当天的大选新闻之中。 正文 1 诞生:总统签发“出生证”(2) 2010-5-1 9:22:46 本章字数:1148 可想而知,为了保守秘密杜鲁门下了多少心思。当然,这样做绝对不是为了卖关子,而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而且此后国家安全局的所作所为更证明了这一决定是对的。因为几乎它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绝对是不能“光明正大”的。 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直到30年后,杜鲁门先生的备忘录仍是华盛顿最严加保护的机密之一。据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一位高级官员称,这7页文字是“美国政府过去和现在一切通信情报活动的依据”。它声称:“这份备忘录仍是国家安全局的根本大法和其他许多保密文件的基础,这些文件支配着通信情报活动的实施和国家安全局的职能与行动。”连国会的一个委员会想要一份副本,也不得不採用发出传票的办法。 这大概就是,虽然国家安全局的本部就在美国首都巴尔的摩至华盛顿公园大道几百米处,但仍旧没有人能知道它的原因之一。平时,在一片绿树掩映的丛林中,一幢镶有玻璃的塔式办公大楼安静地存在着。楼的周围布满一架架接收卫星讯号的银白色抛物面天线。楼内大批军职和文职人员神情肃穆,每天都在紧张有序地工作着。他们通过接收卫星讯号,随时为美国政府和五角大楼提供有关外国元首、军事头目、贸易谈判代表、恐怖分子和毒品贩子等高度机密的情报。 但是,谁也不知道这里就是全球最大、耗资最多的神秘“间谍堡垒”。所以新闻记者丹尼尔?肖尔在《澄清真相》一书中把国家安全局称之为“绝密中的机密”。 看看他们是如何保守住这个天大的秘密的吧! 实际上,要让如此一个庞然大物不为人所知并非易事,这完全得益于它严格的保密措施:“白宫文件和国会的报告中凡是提到国家安全局的地方,都要一律删除。大多被採访者都拒绝谈论该局的具体活动,即使接受採访的人,多数也要求不披露他们的姓名。有些人还引用美国联邦有关条款说,泄露美国通信活动情报机密者可能被判刑。另一些人则引用两句内部守则:“对局内人要告诫,什么也别说;对局外人要否认,没有这个局。” 不过,与其保密措施一样让人感到震惊的是它的预算、组织体制以及权力。 自1960年以来,美国国家安全局一直利用卫星监视着地球上的活动。它在经费预算和人员数量方面,远远超过美国中央情报局。它仅在马里兰州就有2万名工作人员,使之成为该州雇员最多的单位。它负责管理从阿拉斯加到泰国的各地窃听站的数万名窃听员。尽管整个窃听网络的费用是保密的,但是人们已经知道,国家安全局每年至少有约35亿美元的年度预算。窃听卫星可能还需要30亿美元,由五角大楼从预算里拨出。此外陆、海、空三军提供3万名军人负责窃听,这又增加了约20亿美元。有人计算,美国为获取通信情报,每年至少要为国家安全局掏出100亿美元的经费。 正文 1 诞生:总统签发“出生证”(3) 2010-5-1 9:22:48 本章字数:893 当然,这除了美国情报界核心集团之外,很少有人能看出来。同时,这也一再提醒大家,实际上美国情报界的龙头地位已经从中央情报局逐渐转到国家安全局手中。关于这一点,参议院情报委员会的报告做了最好的佐证,报告中说:“用预算的多寡来衡量,情报界最有权势的人物是国家安全局局长。这个职务,加上他兼任的中央安全局局长一职,使他掌管着国家情报预算中最大的一笔开支。” 这就难怪,就连一向以稳重、干练而闻名的前中央情报局局长理察?赫尔姆斯也酸熘熘地说:“任何一位中央情报局局长,如果以为自己对于美国情报经费的分配或者情报界的建设有重大影响,那是不切实际的。”“作为中央情报局局长,他理应掌管美国百分之百的情报活动,但是实际上只控制着情报界不到15%的经费,其余的85%大部分归国防部长和参谋长联席会议掌管”,赫尔姆斯继续说道。 第15页 赫尔姆斯还是没有实事求是地说,实际上这种估计显然高估了他自己的实际权势。据参议院情报委员会称:“1976年财政年度,作为中央情报局当家人的中情局局长只控制着国家级和战术级情报活动经费总和的不到10%,其余的经费不在他的财务权限之内,而直接由国防部用在情报活动上。”接着,该委员会又在赫尔姆斯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它说:“实际上,在如何分配这些经费的问题上,中情局局长的影响力只与一个关心此事的批评家差不多。” 毫无疑问,美国情报界的实权已经落到了美国国家安全局手中,就如参议员情报委员会所说的:“如果用预算的多寡和所管部门的大小来衡量,那么最有权势的人物是国家安全局局长”。难怪中央情报局的同行们抱怨道:“我们用于招募情报人员的钱与国家安全局用于技术装置的钱相比,简直是微乎其微。例如,1993年8月,由国家安全局组织发射的“大力神4”式火箭,在加利福尼亚升空后不久发生爆炸,从而摧毁了它的秘密弹头。这弹头其实就是3颗价值各达2.75亿美元的窃听卫星。这次事故的损失,相当于美国国家园林局1年的预算。” 嫉妒也好,失落也好,总之,美国国家安全局即将成为史上最强大的“情报工厂”。 正文 2 侦听站:遍布全世界的“触角”(1) 2010-5-1 9:22:49 本章字数:1039 2 侦听站:遍布全世界的“触角” 英国约克郡的门维斯山是一片荒凉的沼泽地。这里带电铁丝网围成的防护圈上每隔一段就设有一个望塔,全副武装的警卫人员昼夜不停地在塔上值班。这就是英国政府对外声称的门维斯山皇家空军基地,然而,它并不是英国的空军基地。1966年,美国国家安全局从英国政府手中接过了这片沼泽地,给它取了个代号“f83”。这里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间谍侦听站,整个侦听站占地560英亩,包括一个作战中心和一座卫星城。 在这个基地内工作的美国人包括高级工程师、物理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和370名英国国防部的高级参谋。在欧洲,所有的电子邮件、电话和传真等都被美国国家安全局驻英国的侦听站拦截。然后,他们又把这些拦截下的情报传回到美国国家安全局总部。 实际上,“f18”侦听站只是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侦听站中的一个。早在50年代中期,国家安全局极为机密的“侦收站布局计划”要求在全世界建立4120个昼夜值班的侦收站。该计划是国家安全局“平时通信情报无线电侦收要求”的一个组成部分。在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计划中的数字不断增大。 像“f18”侦听站一样,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侦听站每天截获难以计数的通过微波传送的谈话或者数据通讯内容。美国国家安全局特别研制了一套识别软体,使得侦听站在无数的电话、传真和电子邮件中准确识别出有用的情报内容。一旦关键的词被确定下来,那么整个通讯就会被记录下来供进一步的分析。美国情报人员声称,这种情报是用于对付恐怖分子或者毒品交易或者其他目的的。然而,有些人却不这么认为,其中欧洲议会的一名技术专家就说:“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情报系统,它们为美国国家安全局提供各种各样的合同意向内幕、石油交易和国际贸易等情报,当然除了经济方面的目的外,外交、军事也是主要内容” 美国国家安全局几乎把全世界都包容在它的电子窃听网中。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源源不断地汇集到这里:哥伦比亚卡利贩毒集团的秘密电话,塞尔维亚飞弹和坦克特徵的电子显示,美国与欧洲竞争沙乌地阿拉伯一项飞机合同的传真文件等,几乎应有尽有。所有这些情报都影响着美国的对外政策——从美国在海外部署军队到美国人应对进口小汽车支付多少关税。国家安全局局长麦康奈尔最近指出:“在对外政策或对外军事方面,美国担心的所有事情,国家安全局都提供了非常直接的帮助。”这一切,都离不开巨额资金营造起来的庞大窃听网。 正文 2 侦听站:遍布全世界的“触角”(2) 2010-5-1 9:22:51 本章字数:820 在世界各地安装窃听器并非易事。安全局通过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卫星和外国使馆墙上的普通电源插座窃听情报。窃听员可以坐在行驶在华盛顿使馆区的汽车里,或待在日本北端三津空军基地的掩体中,也可以登上地中海乘风破浪的海军巡洋舰,或坐在波赫上空飞行的u-2侦察机里。 可以这样说,几乎没有哪一国的首相或总统的声音未在国家安全局语言学家的耳机里出现过,他们要么是在办公室打电话时被窃听过,要么是在访美期间在饭店房间里会见客人时被监控。例如,有人曾听过安全局的一盘磁带,内容是已故罗马尼亚总统尼古拉?齐奥塞斯库严厉斥责一个下属官员未能完成农业生产指标。一位前白宫的中东问题专家曾听到过阿萨德大骂伊朗人,其中夹杂着激烈的诋毁言辞。在美国领导人会见外国高级官员之前,安全局总是帮他们做充分准备,向他们提供这位官员的最新谈话和书面指示。 美国还不惜重金,把一颗颗间谍卫星发射到太空。当这些卫星运行到目标国上空时,就展开天线,截取该国通过中继塔发射到太空的微波信号。与此同时,设在西维吉尼亚州和华盛顿的地面站,以及设在英国、德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地面站,则把抛物面天线对准普通国际通信卫星,从中截取大量电话、传真、计算机和其他信息。 第16页 国家安全局的一名士兵说,他原先对停在远离公众视线的安全局大院里的一排面包车并未在意,有一天他朝车里看了一眼,发现那里面装有许多计算机、传真机、电话机和不知用途的监听装置。这些面包车都涂上了当地电话公司的独特颜色,混在使馆、高级住宅和饭店外面的车辆里。哪里有外交官员或外国间谍聚会,哪里就会有这些汽车。 白宫一位外交政策助理透露说:“美国曾在某国驻澳大利亚使馆的每间办公室的混凝土墙里埋设了光纤窃听器,这种细细的玻璃丝在全面的安全检查中没有被发现。直到这件事被泄露给新闻媒体后,才引起该国的警觉,随之而来的是这一情报来源枯竭了。” 正文 3 “闪电”计划:装备世界上最强大的计算机.. 2010-5-1 9:22:52 本章字数:1002 3 “闪电”计划:装备世界上最强大的计算机 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宣告了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这应该是大多数人所熟知的,而实际上国家安全局才是计算机科学的摇篮。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早在30年代中期,陆军和海军的信号情报部门就已经使用复杂的机器进行破译和编密工作。这些使用高速数字电路和穿孔卡片控制程序的机器是现代电子计算机的先驱。但是,这些机器的主要问题是过于专业。为了攻克某种特定的密码,要制造许多昂贵的机器。因此,如果之前的密码改变了或被弃置不用了,所造的机器也就随之失去了使用价值。 因此说国家安全局从一开始就悄悄地参与了美国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工作。只是由于国家安全局一向谨慎、低调的作风和传统,才让其在发展电子计算机方面的作用完全被隐瞒了下来。所以国家安全局有人曾打趣道:“当计算机协会为纪念计算机诞生25周年而举行庆祝party时,我们却只能悄悄地庆祝一番。” 尽管如此,这些人对这种新机器的兴趣并未受到打击,他们更加热切地想造出一台能够用来破译密码或是分析情报的计算机。当然,这个想法很快便实现了。战后,陆军和海军都力求继续发展先进的密码设备,但是由于无仗可打,外界的合同商们不那么愿意从事此项研究工作。严格的保密审查、森严的警卫体制和这种设备的销路有限,促使许多公司对这个领域敬而远之。正因为如此,一批熟悉编密和信号情报工作的前海军军官结合在一起,成立了工程研究公司,承担了海军安全大队交办的一些十分复杂的任务。 不过,真正推动第一台情报专用计算机诞生的却是海军研究局和陆军军械部在穆尔学院联合举办的一系列讲学活动。在这次讲学活动中,海军安全大队的彭德格拉斯海军少校是听众之一,只不过在众多的听众中,他表现得最为突出。显然,听完讲座的彭德格拉斯激动不已,因为他完全可以确定:“电子计算机在编密和信号情报领域内的潜力巨大,并且电子计算机可以提供传统密码机器所缺少的灵活性。” 起先,彭德格拉斯被自己的结论吓住了,毕竟以前从没有人这样提过,更谈不上尝试。不过,很快他的理智告诉自己,应该立即起草研制电子计算机的报告。不久,安全大队与工程研究公司开始谈判“十三号任务”——设计和制造情报界第一部电子计算机“阿特拉斯”。关于为什么将其命名为“阿特拉斯”,当时还有个典故。 正文 3 “闪电”计划:装备世界上最强大的计算机.. 2010-5-1 9:22:53 本章字数:1026 当时的人们对滑稽连环画《巴纳比》中的智慧巨人阿特拉斯印象深刻,所以这些情报官员们对他十分有好感,同时也是对情报界第一部电子计算机的期待。结果,它的确堪与那位同名巨人媲美。1950年12月交给安全大队的“阿特拉斯”具有16000多个词的惊人容量,成了美国第一部装有磁鼓存储器的并行电子计算机。1953年3月,第二部同样的电子计算机被交给了国家安全局。大约在工程研究公司对“阿特拉斯”进行最后的装修工作时,陆军安全局正忙于制造自己的破译密码的电子计算机。这部绰号叫做“艾布纳”的机器于1952年4月完工,成了当时最先进的电子计算机,不仅可用电子计算机的标准键控穿孔卡片存取信息,而且可用穿孔纸带、磁带、并行印表机、打字机中的控制台存取信息。 不过,这样的成绩并未让战斗在第一线的密码专家们感到满足,相反,他们开始变得更加挑剔,把这部新机器的缺点逐条点出来,并且表现出了不满。这让当时的工程师们感到很沮丧,因为他们所拥有的经费实在太有限了,否则他们肯定可以大干一场。 这部新机器在人们的指指点点中服役了将近3年,很快它的命运将伴随着另一个伟大的计划发生改变。1956年,一向严肃的国家安全局官员们难得享受一次鸡尾酒会,不过,在这种氛围中他们还是没有脱离老本行,一面喝着鸡尾酒,一面与卡奈因局长讨论该局多年未曾解决的问题。 一位官员说:“虽然国家安全局的工程师们努力设计和制造容量更大、计算速度更快的电子计算机,但是破译人员对新的、更好的破译方法的需求永无止境,他们需要更好的方法去处理数量日益增多的资料。不管新设备的能力有多大,工程师都似乎永远赶不上破译人员的需要。” 第17页 “当时,工程师们正在设计一种叫做‘收穫’的新电子计算机来满足上述需要。据估计,这种电子计算机的能力比当时最好的电子计算机提高了100倍,但是尚需好几年才能制造出来”,这位官员耸耸肩继续说道。 这时,坐在一旁的卡奈因突然大发雷霆,并愤怒地说:“***,我要你们抢到那些傢伙前头去,给我造一部1000兆周的机器,我会搞到经费的。” 在场的人被新局长的言辞吓了一跳,都以为是他不胜酒力,在不是很清醒的状态下冒出的“豪言壮语”。很快,这种猜测被推翻了。卡奈因当时思路清晰,他很快便搞到了2500万美元的预算,以此来支持“闪电”计划,但必须在5年内研制出“1000兆周的电子装置”。 正文 3 “闪电”计划:装备世界上最强大的计算机.. 2010-5-1 9:22:55 本章字数:402 “闪电”计划于1957年7月7日正式开始实施,当时它还受到了艾森豪总统的高度赞扬和大力支持。该项计划也理所当然成了美国歷史上最大的一项由政府支持的电子计算机研究计划,承包单位包括斯佩里兰德公司、美国无线电公司、国际商业机械公司、菲尔科公司、通用电气公司、麻萨诸塞州理工学院、堪萨斯大学和俄亥俄州有关单位。 “闪电”计划只是一个开始,从这以后国家安全局对计算机性能的需求直接促使这项技术迅速发展起来。一台台性能更加优异的计算机被用到了密码及情报分析工作中去,其中的佼佼者非“克雷-1”型电子计算机莫属,它有随机存取半导体存储器,每秒钟可以传送3.2亿个词,相当于2500本厚达300页的书。然而,国家安全局的密码专家们的看法是:“这算不了什么。”的确,他们还在谋求提高计算机的计算速度、扩大功能和增加存储量,以便达到每秒钟1000万亿次以上的乘法运算速度。 正文 4 难题:情报数量惊人,难以处置(1) 2010-5-1 9:22:56 本章字数:1022 4 难题:情报数量惊人,难以处置 毋庸置疑,从纽约背街斗室走过来的国家安全局,正在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帝国,如今的国家安全局正在变成一座“黑城市”。一座座大楼拔地而起,将一个荒凉之地变得异常繁华,这里有了几乎和美国任何一个城市一样的功能,从吃喝到娱乐应有尽有。唯一不同的是,所有这些他们只向获得通行证的自己人开放,绝对不欢迎任何不速之客。 总的来说,整个国家安全局规模大得出众,仅一幢作战大厦就比中情局加上联邦议会办公楼还要大。其总部有3500名职员,每天有近5万人为他们工作。这里有银行、旅行社、商店、医院、图书馆、警察、公共汽车、消防队、电视台、广播台、邮局、发电厂,还有一个近2万人的大学。为了方便分配到该局工作的越来越多的单身军人的住宿,新建和扩建了一些宿舍。到70年代,已有5座宿舍楼,住着大约3500名男女军人。此外还增建了一个可容1000人就餐的餐厅、一座造价84.4万美元的娱乐大楼和一座造价200万美元的部队支援楼。1972年,又兴建了造价260万美元的机密材料中心,以存放该局全球侦听网每年录制的几百万英里长的侦收材料磁带。 好了,就是这些看似重要的磁带和每天数量大得惊人的情报材料,成了证明美国国家安全局规模之大的最好证据。 最初,这些重要但极不易保存的磁带资料基本上都在巴尔的摩安家。因为这些磁带具有脆弱的化学特性,而且经常需要重新调用某些磁带(含有特别难破译的内容或者仍有重要价值的内容),因此需要修建一座新楼,以便在温度和湿度保持恆值的条件下保管这些磁带。此外,鑑于某些磁带要进行消磁处理,然后重新使用,这座10万平方英尺的新设施还可以容纳一个统一进行磁带更新工作的中心。此外,机密材料中心设在叫做sab3的楼房内,它的一项职能是充当该局邮政与信使勤务的总部。每周有5个上午,国家安全局的信使们从sab3出发,前往华盛顿的17个地方传送和收集十分机密的文件。 随着情报工作的不断发展,国家安全局又急需一座后勤楼,以加强贮存工作和后勤工作。于是,1973年,国家安全局又花了350万美元建立了一座后勤楼,被命名为sab4。这栋12万平方英尺的楼房竣工后,他们又花了5.3万美元向楼里运送了大约700车纸张和办公用品。结果,楼内50万立方英尺的空间就被用于贮存报纸。事实证明,这些报纸的贮存并不是国家安全局碰到的最大难题。 正文 4 难题:情报数量惊人,难以处置(2) 2010-5-1 9:22:57 本章字数:1029 那么,究竟是什么难倒了世界上最聪明的一些人呢?这可能是国家安全局建立以来碰到的最大难题,即大量侦收到的电报稿经过阅读和分析,并被撕碎和扔进废纸袋后如何处理。几乎谁也无法想像国家安全局每天产生多少秘密材料。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当然最主要的是探究他们究竟把钱都花在哪里了,国家审计局对这一数字进行了专门统计,结果令人咋舌:“国家安全局每年产生5000万份秘密文件,这个结果意味着,国家安全局一家的密件大概比政府其他一切部门和机构的密件总和还多。如果按重量计算,国家安全局每天作废的密件几乎有40吨,一般每周200吨。” 第18页 普通人要是知道这一结果,恐怕半天都缓不过神来。不过,一位参议员见到如此惊人的统计数字之后,不仅相对平静,而且还不忘记挖苦一下国家安全局的官员们,他说:“国家安全局是不是正用秘密材料把自己埋起来?” 而国家安全局的官员却也无可奈何,只能答道:“好像是那么回事。” 终于,从来对任何问题都不屑一顾的国家安全局被难住了,如何处理这些含有机密的废纸让他们苦恼了几十年。该局一度试图把废纸都化成纸浆。这就要把废纸封装在塑胶袋内,用卡车运到几百英里之外的西维吉尼亚州霍尔城纸板公司(它显然是唯一参与此事的公司)。运到之后,国家安全局就接管工厂24小时。废纸倒进纸浆制造机后,一度是国家核心机密的这些材料顷刻之间就会变成制造盛蛋纸箱的材料。但是此法也有问题,那就是某些纸张化不成纸浆。于是,国家安全局修了一座2万平方英尺的库房,里面堆满了必须焚毁的废纸。最后,在绝望之余,国家安全局设施与后勤系统求助于麻萨诸塞州惠特曼市美国热力公司,请它制造一种焚纸机。 很快,一个名叫“白象一号”的焚纸机模型出炉了。国家安全局的后勤官员们亲自跑到麻萨诸塞州查看造价120万美元的“机密废纸焚化机”模型。看过之后,大家普遍对这个庞然大物印象不错。当然这是因为“这傢伙”的工作效率惊人,三层楼高的机器可以以每小时6吨的速度吞食堆积如山的废纸,然后以华氏3400度的高温焚化。为把成堆的废纸袋从各栋楼房里运进“火怪”的口中,国家安全局简直变成了佛罗里达州的“迪斯尼世界”。就像迪斯尼世界这个魔术王国中的“幻境”和其他场所积存的垃圾由地下传送带自动运到中心垃圾处理站一样,来自信号情报城所有楼房的废纸袋均被塞进造价200万美元的气动系统,经过埋在地下10英尺深处的一些钢管直接送入焚化炉。 正文 4 难题:情报数量惊人,难以处置(3) 2010-5-1 9:22:59 本章字数:374 可惜的是,这个被国家安全局花掉大把银子并寄予厚望的“大傢伙”并未解决难题。它在运行了短短51天后光荣“下岗”了。原因很简单,进入焚化炉的绝密垃圾并未全部变成可以排出炉外的气体和液体,还有一些凝结成了坚如岩石的硬块,积存在“大象”的肚子里,因此要用气锤去砸碎。有一次,没有焚尽的机密材料、电子计算机印刷输出材料和磁带的碎片逸出了炉膛,急得惊恐万状的保安人员们团团转,到处捡抬这些碎片。此外,还不得不动用了陆军的一些20吨卡车,并派武装警卫押车,把焚化不了的机密材料运到巴尔的摩城拉伯德堡陆军情报总部的安全地点存放起来。 无奈之下,国家安全局只得沿用最原始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难题,就是接着盖房子,把这些垃圾存起来。可是,这座容积十分有限的“黑城市”再也不能容纳太多的新楼房,无奈,他们只有另找地方去大兴土木。 正文 5 招聘:程序令人咋舌(1) 2010-5-1 9:23:03 本章字数:892 5 招聘:程序令人咋舌 《迷失》和《犯罪现场调查》两部电视剧的热播,引起了美国国家安全局的重视。当然,他们并不打算找它们麻烦,而是打算在电视剧播出期间插播一则自己的招聘gg。他们这样做的理由很简单,爱看惊险、犯罪、破案一类电视剧的人应该更适合成为一名特工。 所以当电视剧的gg时段一到,就会出现这样一则gg:一个闪闪发光的蓝色地球在背景上转动,屏幕上火光闪耀。接着是代表恐怖分子的画面,男解说员的声音响起:“这个世界充满危险,国家安全每天面临新的威胁。我们的敌人竭力隐藏他们的计划,国家安全局的任务就是揭露他们的计划,同时为我们自己的计划保密。” 然后,画面变成了一群正在交谈的特工,一个女声响起,“难怪国安局只招募全国最聪明的人。” 结果,这则gg播出后,有志加盟国安局的人兴趣大增,近4000人浏览了国安局网页。美国中央情报局资深人士罗恩?马克斯说:“这些观众对解决问题和转换思维方式很感兴趣,对这些人播放招聘gg是一个很不错的办法。” 的确,如今的国家安全局已经尽量在改掉自己严肃、不苟言笑的习惯,他们在不断地顺应如今年轻人的思维方式。不过,对于他们能否进入国安局,那就另当别论了,这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对此,有人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你在坐到理髮椅上请理髮师给你刮脸之前,首先必须通过长达好几个月的严格审查,被绑在测谎器上接受测验,领取一份接触某一范围内的绝密信号情报的许可证,并且要在许多表格上签字画押,保证只字不提这座城中城内的居民及其职业。” 这段话很好地概况了国家安全局在招聘人员时的基本程序,只不过,他在说这话时显然是带有一点调侃的味道,事实上,凡是经歷过这套程序的人都知道其实并没有这么轻松。 不信来看一下一名刚刚通过初审的数学本科生的面试经歷。 在向国家安全局公布的邮箱投过简歷之后,他很快便接到了通知筛选结果的电话,幸运的是他通过了,接下来就是到国家安全局的总部进行正式面试。 第19页 他的第一天是这样度过的: 正文 5 招聘:程序令人咋舌(2) 2010-5-1 9:23:04 本章字数:945 首先,国家安全局提取了他的指纹,并要求他填写了厚厚的一沓“个人履歷调查表”,表中所列问题十分详细,包括过去10年中的居住地、外出旅行和其他各类活动等情况。“填写之前,我得好好地想一想我是不是真的想要填这份表。”他说道。接下来,他被召到米德堡,在一名工作人员的陪同下,顺利地通过了面试的考验。好在这位陪同人员也是一位数学同行,他扮演了同伙的角色,以一种坦诚的、非正式的方式回答了各种问题,还偶尔向他介绍该机构的各种情况。这位候选人惊讶地发现,面试他的每一位官员对他的简歷都了如指掌,连他成绩单上的各项分数都一清二楚。 “这种事我以前从未碰到过。”他说。 接下来面试他的是数学培训部主任。主任向他介绍了申请人必须完成的为期3年的培训计划,开始是到国家密码学院学习很长一段时间。他和另外约40名新应聘的人要把高等数学快速复习一遍,然后深入研究数学中有关密码的内容。这些人当中,有的刚刚大学毕业,有的已获得博士学位。通常情况下,课程安排是每天先听2个小时的课,然后进行6个小时的研究。那位官员办公室的一面墙上挂着一排正在接受培训的3个班的学生的照片。 候选人经过面试并提交各种文字材料(如推荐信)之后,他或她的名字就被送到由24人组成的“数学人才招聘委员会”。在该委员会的一次月会上,委员们对候选人进行讨论并投票表决。他们从不徵求陪同人员的看法,也不询问陪同人员与候选人谈话的内容。投票结果,同意或者不同意,会立即通过电子邮件发出。最终确定下来的那些人——近几年来,每年2000多名申请人中约有100人——被有条件地聘用。接着,他们开始在该机构4层楼的机场广场大厦办理手续,这座大厦坐落在好几英里以外的fnx大院。在那里,新聘人员填写各项表格、进行体格检查。 第二道关卡就是个人背景调查。 所谓的“个人范围背景调查”在国家安全局内部又被称为“特殊背景调查”,内容包括一项“全国性机构调查”——全国所有调查机构对个人不良歷史的调查。出生记录、个人身份都要核实。最后,还要对过去10年的学习、工作经歷、信用记录、地方法院记录等情况进行调查。还要按照所列地址向其邻居调查当事人过去10年内有无恶劣行为。 正文 5 招聘:程序令人咋舌(3) 2010-5-1 9:23:06 本章字数:1084 罗布?富杰塔家住马里兰州的奥登顿,离国家安全局不远,他回忆说,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个政府调查员来敲他家的门,向他调查邻居的情况,邻居是个中学生,想在暑假期间到国家安全局找工作。他说,开始问一些关于日常活动的问题,不过很快就转向了个人性格方面的问题。“他是不是同性恋者?他是否吸毒或酗酒?他经常上教堂吗?你能不能向我介绍一下他的家庭生活情况?他和他父母的关系如何等?” 据当时负责国家安全局大学生招聘计划的比尔?肖尔斯说,“合适的性格”是国家安全局所要寻找的对象。某人搞同性恋或吸毒,“并不意味着他或她不能为国家安全局工作,”他说,“但是,一个隐瞒实情的人做安全工作就不一定可靠。” 个人范围背景调查完成之后,调查结果被送回国家安全局评估。 第三次的测谎将更让人心惊肉跳。 在那些窄小封闭的办公室里,木纹桌面上摆着新型的计算机控制的测谎仪,测谎仪与监视器相连,监视器以多种形式显示出被测人员的各项生理反应。 根据国家安全局的一份文件透露,在所记录的各项数据中,有被测人员的“唿吸、皮肤电反应、脉搏率、脉搏幅、血管流量、毛细管流量、血管压、毛细管压、以及唿吸描记器、电流描记器、心脏脉搏描记器、体积描记器、心脏活动监视器等各种测谎仪器记录下来的生理变化情况”。国家安全局的几十位持证测试专家中有一位负责监视那些高低起伏的图像。他们所提的许多问题都来自个人范围背景调查的结果。 在桌子的另一边,被测试人员坐在一把高大的、衬垫厚实的老闆转椅上,手指连着电极,胸前绑着橡皮管,上臂绑着臃肿的血压计的橡皮囊袖带。测试专家关注的是各个相关基线图上的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大到唿吸突然停止或血压急剧上升,小到皮肤阻抗的轻微下降。 毫无疑问,测谎检查是国家安全局招聘程序中最令人恐怖的一幕。“测谎!这个词就足以使你毛骨悚然。”国家安全局《业务通讯》中的一篇文章开头就这么说。测谎测试至今仍然是整个招聘程序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根据国家安全局的一项研究,对申请人的安全可靠度进行评估时所用的材料78%来自测谎测试报告,只有22%来自背景调查。 与此同时,所有员工每5年还要进行一次测谎测试复查,内容也主要是与反情报有关的问题。还有一些测谎测试计划,即进入特殊部门的测试,是专门为那些将要承担国家安全局内绝密任务的人员而设置的。接受这项测试的人既要回答反情报方面的问题,在某种情况下还要回答“相关性的”、适合个人身份的问题。 第20页 正文 5 招聘:程序令人咋舌(4) 2010-5-1 9:23:10 本章字数:635 到了1982年,国家安全局又实行了一项可怕的政策——计划外的“不定期”反情报测谎测试检查。这种检查既是为了找出间谍,也是为了寻找无意中泄密的人员。根据安全办公室主任所写的一份备忘录,拒绝合作的文职人员将面临解聘的危险。国家安全局的一位高级官员说,该机构曾要求司法部调查泄密事件,在20世纪80年代的前5年,这类事件每年大约有4起。 接下来,到国家安全局申请工作的人,在接受测谎测试之后,还要接受一连串的心理测试,最后才能确定他们能否被录用,能否接触该机构的绝密材料。90%的申请人还要接受一位临床心理学家的面试。 申请人的测谎测试、心理测试和实地调查等所有材料汇总后,就被提交给由人事、医务和安全等部门的代表所组成的国家安全局“申请人审查委员会”。该委员会根据该机构所谓的“完人”原则,对每一位申请人进行审查,然后举手表决通过,或者将材料交给人事部主任,并由他发出“遗憾通知书”。 不过,在整个面试过程中,申请人有两天活动时间,第二天主要是听取各方面的简要介绍,其中包括一次安全简介和一次非保密性工作简介。一些最有希望被录用的申请人可以到工作区兜一圈。然而,如果让他们参观工作区,就需要提前对整个工作区进行清理——必须转移所有的秘密材料,因而很少让他们参观。 以上就是这个神秘机构令人咋舌的招聘程序。只要上述考验没有问题,那么国家安全局几乎会大度地欢迎每一个对它怀有敬意的“天才”。 正文 1 猎狐行动(1) 2010-5-1 9:23:12 本章字数:1135 第五章 直捣“铁幕”:间谍飞机的生死表演 纳粹德国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在《2000年》一文中曾说:“如果德国人民放下他们的武器,根据罗斯福、邱吉尔和史达林的协议,苏联人就将控制欧洲东部和南部,包括帝国的大部分地区。在苏联控制的大片领土上,一副铁幕即将降下,铁幕后面所有的国家都会被屠杀。”事实上,“铁幕”真的建立起来了,不过霸权思想严重的美国人则认为,尽管东欧和亚洲的共产党政权能够在它们的国家四周建立起不可穿越的铁幕,从而掩盖其发展核武器和飞弹技术的活动,但它们无法遮蔽天空。于是,整个冷战时期,美国的间谍飞机就像蚊子一样不停地穿越苏联的上空。 1 猎狐行动 随着美苏对抗的加深,五角大楼负责人下令必须对苏联及其盟国领土进行深入侦察。而刚刚成立的中央情报局却发现,间谍人员实际上被排除在行动之外,他的一位负责人说:“共产党集团严格的安全措施确实使传统的搜集情报的方式失去了作用:秘密特工用隐蔽手段传递情报,要求进出目标区域的旅游者睁大眼睛观察并报告他们的收穫,用电话线路或其他的方式进行监听、偷取邮件等方式现在都失效了。的确,情报工作的所有手段对付苏联似乎都没用了,而且还找不出其他的替代方式。” 也正因如此,给了当时的武装部队安全局一个表现的机会,因为它下辖陆、海、空三军情报处,尤其是空军的情报优势这时最能体现出来。当时,美国二战时的情报部门已结束歷史使命,所以执行侦察任务的都是空军飞机,尤其是那些经过改良的重型飞机,它们还配备了广角相机和搜索苏联雷达站、识别其功率的电子感应装置。最初,这些飞机从阿拉斯加起飞,沿苏联陆上及海上疆界飞行,没有进入苏联领空。莫斯科对此提出强烈抗议,但并未採取任何行动。 不过,这样做的效果并不明显,获取的有效情报也十分有限。因此,从1950年初春开始,五角大楼开始允许美国飞机闯入苏联领空刺探情报,但损失惨重,绝大部分被苏联或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击落。据统计,执行飞行任务的美军不少于252人,但倖存者不超过90人。他们或被自己人救走,或沦为战俘,138人至今下落不明。 对此,美国人早就做了两手准备。侦察轰炸机时不时飞入苏联领空的同时,另外一些电磁侦察机也在进行危险的“猎狐行动”。他们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探明苏联的空防系统。为此,它们不惜冒着遭受苏联人反击的危险,匆匆穿越敏感的边界地区。只有用这种方式才能迫使苏军的飞弹连和边防部队开动秘密跟踪设备,从而使美国信号人员捕获宝贵的电子信号。经过分析处理之后的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作战计划人员确定哪里是敌方的薄弱环节,以及用何种方式才能最有效地反击敌方的雷达和火力控制系统。 正文 1 猎狐行动(2) 2010-5-1 9:23:13 本章字数:1070 可以说,间谍战的时间和地点都不一样了——现在用的是穿甲弹和热寻的飞弹而不是鸡尾酒会上的低声细语或者把密信藏在枯死的树干里。和u-2间谍飞机不同,武装轰炸机飞得很低,完全在苏联飞弹和侦察机的射程之内。 这种极具刺激性的冒险显然正合美国人口味,他们虽然损失惨重却一如既往。1954年,3架rb-47侦察机又开始了冒险之旅,它们从英格兰起飞,朝苏联北部的科拉半岛飞去。这是一个极端保密的地区,一般认为苏联最有可能从这里发动一次核打击。美国当时迫切希望获得代号为“野牛”的苏联新型喷气式远程轰炸机的数量和驻扎地点的情报。 第21页 当飞机抵达距离戒备森严的港口城市摩尔曼斯克大约100英里处时,按照原计划美飞行员在此要实施一个障眼法,其中两架rb-47侦察机按计划调头返航,而第三架却径直继续飞向海岸线。在没有同伴保护和保持无线电缄默的情况下,来自德克萨斯州、又瘦又高的哈罗德?奥斯汀上尉将改装的轰炸机的机头对准摩尔曼斯克,用力推下风门杆。“天气好极了,”他回忆说,“碧蓝的天空一望无际。”他以每小时500英里的速度高速穿过俄罗斯海岸线。 不过,就在他打开照相机和侦听设备几分钟之后,苏联的米格战斗机就唿啸着冲上蓝天。 这次,美国人挑选的好日子显然帮了苏联人。晴朗的摩尔曼斯克上空云量极少,美国轰炸机毫无遮掩地呈现在米格们眼前,一场面对面的空战就要开始了。只听奥斯汀歇斯底里地朝同伴吼叫:“妈的,苏联人的炮弹就在我身边唿啸,快干掉它们。” 就在不远处的空军上尉卡尔?霍尔特显然看到了奥斯汀的处境——他数了数,在没有一丝云彩的空中共有10架米格飞机。他立即把窄窄的坐椅调转了180度,扣下了双管加农炮的扳机。不幸的是,炮弹没有弹射出去。于是,霍尔特在6台喷气发动机的轰鸣声中高声喊道:“火炮出故障了。” “你赶快把那个破玩艺修好,要不我们就会成活靶子了。”奥斯汀一边吼叫着,一边加大油门向芬兰飞去。最后,一架米格飞机在他的飞机上方开了一炮,炮弹从机翼上穿过,打坏了飞机内部的通讯系统,在油箱上穿了个洞。当他们飞入友邦领空时,飞机的油料已少得可怜,但剩下的一个油箱救了奥斯汀和机组人员的命,这次任务总算完成了。 这些轰炸机在冷战的黑幕中穿越苏联领空执行侦察任务的情形至今仍属于保密范围,但在此期间也发生过热战,200多名战士默默无闻地失去了生命,被击落的美军飞机超过了40架。不过,美国人丝毫没有罢手的迹象。 正文 2 本垒打工程(1) 2010-5-1 9:23:14 本章字数:1059 2 本垒打工程 卡奈因和新生的国家安全局几乎是天生的一对,由他当局长是再合适不过。他既设法获得了文职人员的敬重,又没有疏远身着制服的军人。他的最大的资本显然不是什么技术专长,而是有能力把一个由趾高气扬的自我主义者、桀骜不驯的强硬分子和无数特殊利益集团组成的机构团结在一起。正因如此,在卡奈因手下工作的桑福德的工作热情十分高涨。1951年10月,亦即在韩战期间,桑德福当上了空军情报部长。这个职务为他担任的下一个职务——国家安全局次长提供了良好的阶梯。 1956年,任国家安全局次长后,他在卡奈因将军手下见习,把头6个月的时间花在了尽量了解奇异的信号情报世界上。因此,在整个50年代漫长的苏联边境上空一直迴响着美军侦察机的嗡嗡声,就像蚊子追寻人皮肤上的斑点一样,它们一直在寻找苏联防空雷达站的漏洞。当时苏联军队尚未建成全国范围的防空体系,内部保护措施也极不完善。 还是在卡奈因局长时期,美国就计划採取了或许是有史以来最重要,同时也是最危险的间谍行动。艾森豪总统授权全副武装的美军轰炸机入侵苏联领空,只不过这些轰炸机装载的是监听设备和照相机而不是核武器。直到几十年后,这次行动的细节仍被列为高度机密。 为了配合这次行动,他们首先为其取了一个朗朗上口的代号——“本垒打工程”。和以往不同,这次行动并未从苏联周边美国的盟友们那里出发,而是从格陵兰岛的一个空军基地率先发动。这个基地设在离北极圈690英里的一个名叫图勒的爱斯基摩村庄旁。在昏暗寒冷的极地,空勤机械师冒着零下35c的严寒检修近50架轰炸机和加油机。这些飞机将执行冷战史上最为秘密的大规模入侵任务。为这些飞机和机组人员搭建的临时建筑外表看上去和铁路的冷藏车一样。 这次任务的范围显然也是空前的,它要深入苏联的整个北部陆地,也就是说要穿越从阿拉斯加附近的白令海峡直到摩尔曼斯克和苏联东部卡拉半岛间长达3500英里的白雪皑皑的永久冻土地带。当时人们对苏联的北极地区几乎一无所知,然而,由于飞越北极是苏联轰炸机和飞弹到达美国大陆的最短路线,因此它很可能成为下一次战争的战场。反过来说,它也最有可能成为美国入侵苏联的捷径。因此,任何一名观察到美军轰炸机的苏联雷达操作员都不可能认为美国飞机的任务是侦察而不是打仗。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次行动并不理智,因为这些举动很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但是有一个人却不这么看,那就是美国总统艾森豪,他决定立即批准这一计划。 正文 2 本垒打工程(2) 2010-5-1 9:23:15 本章字数:880 1956年3月21日,一批rb-47侦察机起飞前往预定的苏联地区。在此后的7周内,每天大约都有8-10架侦察机起飞,在北极上空加油后继续向南飞越苏联边界,然后继续飞往预定区域。 它们以两架编队飞行。一架侦察机负责确定雷达站、空军基地和飞弹发射井的位置并进行监听,在它附近的另一架rb-47e摄像侦察机负责搜集图像资料。它们的任务包括飞越俄罗斯进行最秘密核试验的新地岛。从起飞到降落,这些飞机必须严格实行无线电缄默,即使受到米格战斗机追踪也是如此。“只要在无线电上说一句话,这一天的飞行就会夭折,”负责指挥这次行动的指挥官之一威廉准将说,“但这种事从未发生,没有一次行动被中止过。” 第22页 就像7月4日的焰火表演一样,最壮观的场面总要保留到最后。5月6日,他们进行了冷战史上唯一的一次最为大胆的入侵行动——大规模飞越苏联领空。6架武装rb-47e侦察机在光天化日之下并列穿过北极,深入苏联空军基地,就像进行一次核轰炸飞行一样。它们先是进入西西伯利亚的阿姆巴契克,然后调头向东往白令海峡的阿纳德尔湾飞去,一路上不断搜集苏联空军基地和飞弹发射基地的最有价值的情报。大约12小时后,这些间谍飞机降落在阿拉斯加的埃尔森空军基地,大规模入侵行动就此结束。 降落后几分钟,录音带就被特别班机送往国家安全局进行分析。录音带显示,没有发现苏联的雷达信号,这说明至少在当时苏联对美国轰炸机飞越北极的行动茫然无知。苏联北部边疆一望无际的冻土带确实不易受到雷达监视。“然而,没人敢想像如果隐蔽的苏联雷达发现了入侵的轰炸机并且认为美国要发动突然袭击,这次行动该怎样收场。只要几秒钟的时间俄国人就可以发起反击,结果将是灾难性的。 在实施“本垒打工程”近两个月的时间里,美军侦察机总共飞越俄国领空执行侦听和照相任务达156次,没有损失一架飞机,也没有引发核战争。但莫斯科已经觉察到了美军飞机的空中入侵行动。在这次大规模入侵后的第8天,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收到了一份抗议照会,然而莫斯科在公开场合却缄默不语。 正文 3 “使命2013”(1) 2010-5-1 9:23:17 本章字数:1220 3 “使命2013” 所谓树大招风,摩尔曼斯克苏联海军基地就是如此。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北方舰队成为苏联最为强大的海军舰队,原苏联海军2/3的核潜艇和水上核舰艇都驻扎在这里。于是,这里就成了英美等国家情报工作的重要目标。 1954年5月的一天,摩尔曼斯克的天气还未完全转暖,不过看上去还算晴朗。北方舰队基地的人们一如平常在自己的岗位上忙碌着。很快,他们接到了来自阿尔汉格尔斯克的信号,被告知等待已久的rb-47e战机露脸了。这一次,他们要给它点颜色看。之所以说是又一次,是因为10天前英国轰炸机潜入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并接近了基辅,苏联试图击落它们,但被它们侥倖逃脱。这让苏联人的自尊心多少受到了一点伤害。于是,他们决定要找回来这个失去的面子,当然这并不是吹牛,因为他们手里有秘密“武器”——米格-17战机。 因此,当美国飞行员奥斯坦驾驶rb-47e战略轰炸机再次出现在苏联上空时,已在阿尔汉格尔斯克机场整装待命的米格-17立即升空拦截,奥斯坦不得不驾机仓促逃离,机身被打了好几个窟窿。他闯入芬兰领空,又穿越瑞典边界,总算返回了英国。最后,这次行动成为了一桩丑闻,在国际上闹得沸沸扬扬。先是瑞典国防部提出抗议,几天后,芬兰报纸也将此事披露出来。美国空军发表声明,称与此事无关,但显然是欲盖弥彰。颜面尽失的白宫认为派间谍飞机深入苏联腹地过于危险,因此决定停止行动。 其实,这次行动会失败,多半是因为美国五角大楼的消息太闭塞,他们居然不知道10天前英国的那次冒险行动已经失败,他们更没想到,苏联已经悄悄将米格-15战机升级到了米格-17。而他们一直认为由b-47e改进而来的rb-47e轰炸机性能更出众,时速能提高到980千米,飞行高度达1.2万米。美方自认为胜券在握,因为苏联防空兵的主力战机米格-15在速度上逊于美国战机,唯一能与b-47e在速度上抗衡的是新研制的米格-17,但它1953年才首次亮相。五角大楼推测,它的研制试飞工作尚未完成。 事实证明,美国人太大意了。自此,五角大楼决定不再採用间谍飞机到苏联侦查。不过,事情并未就此结束。艾森豪总统的科技顾问基利安不停地劝说总统改变主意,并支持研制更先进的高空侦察机,最后军人出身的总统批准了这一建议。这为u-2侦察机的面试奠定了基础。 1956年6月的一天,u-2首飞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刺探情报,大获成功。这终于打消了艾森豪的疑虑,他下令由u-2飞机深入苏联腹地刺探情报。 这次,苏联人与上次的美国人一样,对此一无所知。1956年7月4日,赫鲁雪夫受美国驻苏大使馆的邀请参加一次盛大的宴会。在席间,赫鲁雪夫以大国领导人的姿态与美国大使查尔斯?博伦相谈甚欢。他举杯为刚动过胃部手术的艾森豪总统祈福,并祝美国人民国庆快乐。 正文 3 “使命2013”(2) 2010-5-1 9:23:18 本章字数:647 的确,这一天是美国的国庆日。当然,这天苏联晴空万里。这正合美国人的意,他们决定派刚刚试飞成功的u-2飞机和卫星监视苏联全境的绝密情报,而国庆日这天的行动则是整个计划正式拉开的帷幕。u-2飞机从西德威斯巴登空军基地起飞,经民主德国、波兰进入白俄罗斯,然后飞往芬兰湾,实现了它对苏联领空的首次穿越。赫鲁雪夫与博伦碰杯时,飞机正在拍摄列宁格勒的军用机场和造船厂,此次行动的代号为“使命-2013”。 当天下午,赫鲁雪夫礼貌地和美国大使博伦告别。从博伦的官邸出去后,下属立即向他汇报了美国飞机擅闯苏联领空的事情。实际上,工作人员们早些时候就知道了这一情况,可能怕当时在席面上引起尴尬和不快,所以在赫鲁雪夫离开后才说出真相。可想而知,赫鲁雪夫大为震怒,他认为美军选择当日行动,是有意侮辱他本人。 第23页 事实并非如此,博伦也一样被蒙在鼓里,这不过是个偶然的巧合,因为苏联西部当日天气不错,适宜u-2行动。不过,愤怒也没有用,因为u-2的飞行高度为2万米以上,当时苏联空军尚没有飞行高度达2万米的歼击机,防空系统也没有能够击中u-2的飞弹。以至于第二天,另一名美国飞行员再次驾驶u-2从莫斯科上空掠过,可惜当天浓云蔽日,无法搜集到很多情报,但这至少证明了u-2能够肆无忌惮地进入防空最严密的苏联首都。 尽管苏联人也知道他们还会再来,但是也并未大肆声张,因为这会让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打击,同时,他们也不愿让依附于苏联的盟国们看到这个真相。 正文 4 u-2的绝唱(1) 2010-5-1 9:23:19 本章字数:1208 4 u-2的绝唱 u-2高空侦察机最后一次进入苏联是在1960年5月1日,它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近郊被击落,飞行员跳伞后被俘,赫鲁雪夫于5月7日向全球宣布了此事,美苏关系再度陷入危机。1960年5月1日那天,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的苏维埃最高会议上,赫鲁雪夫在长达3个半小时的发言中陈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严厉抨击美国艾森豪政权“野心勃勃的挑衅行为”。 美国方面则直接否认了这种说法,他们一再声明,这根本不是什么挑衅,u-2飞机根本就没有飞过苏联上空。紧接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总署(nasa)向公众发布一条消息:“nasa的一架用于科学研究的u-2飞机,自5天前,当地时间星期日上午9点,驾驶员报告了机上氧气系统故障之后,在土耳其的凡湖区域失踪。使用u-2飞机进行科学研究的项目自1956年就已经开始,是进行高空气象条件突变研究的。这架飞机早晨从位于土耳其的银色瑞理克空军基地起飞,预定将返回埃达纳基地。飞机起飞后大约1小时,飞行员用应急无线电报告氧气系统故障,并说正在飞向凡湖,准备返回埃达纳基地。” 这则消息继续分析道:“如果飞行员在缺氧状态下,将无法从他最后报告时的位置估计出他的继续飞行路线。如果飞机在自动导航状态下,有可能继续向东北方向飞行。”同时,消息还进一步澄清说:“机上飞行员是一名民用飞机驾驶员,受僱于洛克希德飞机制造公司,名为洛克希德?马丁。”又过了几天,美国政府改换了口气,作了完全不同的报导,破天荒地向世界承认道:“那架u-2飞机在试图获取苏联情报时,‘有可能’进入了前苏联领空。” 真相基本如此,但是有一个词需要纠正,不是“有可能”进入,而是计划进入。1960年5月1日早晨6点20分,火炬般的太阳已经爬上喜玛拉雅山的最高峰。热浪在白沙瓦谷这片肥沃的平原上升腾着。弗朗西斯?鲍尔斯头戴航空头盔、身穿特制增压服坐在已关上机舱盖的飞机上。密密麻麻的汗珠从他那棕色短髮上冒出来,汇成涓涓细流,沿着他宽阔的额头和瘦削的脸颊流淌下来。他的长袖衬衫很快就被汗水浸透了。 在u-2高空侦察机诞生之初,美国人就已经莅临过苏联的上空,他们对苏联的一些军事动向有所警觉。最近,国家安全局又发现,苏联可能调动部队去对付东德发生的一连串的骚乱,所以鲍尔斯这次任务目的十分明确,就是去探听关于苏联出兵西德的确切消息。本来五角大楼希望这架u-2飞机能够偷偷飞过苏联领空而不被发现,但米德堡的监听人员已彻底粉碎了这一梦想。负责实施这项任务的国家安全局官员理察?比斯尔说:“国家安全局测出苏联电讯已传送过u-2飞机的航迹,因此我们知道这些飞机已被跟踪了很长时间了。”然而,弄清楚苏联人在哪里能测出这种飞机,在哪里测不出来,对于国家安全局确切地知道苏联雷达的盲区在什么地方有极大的帮助。 正文 4 u-2的绝唱(2) 2010-5-1 9:23:21 本章字数:1085 因此,艾森豪毫不犹豫地签署了这项命令,只不过,由于无线电故障,使得这道命令迟迟没有送到在白沙瓦指挥这次行动的国家安全局官员手中。 在白沙瓦机场,汗流浃背的飞行员鲍尔斯看了看手錶,发现起飞的时间已过了半个小时。“如果没有记错,从前执行任务时从未因等待华盛顿的起飞命令而干坐这么长时间”。鲍尔斯自言自语道。最要命的是,鲍尔斯还被告知不许问任何有关延迟起飞的原因,他能做的只有静静地等着。 终于,白沙瓦和华盛顿之间的线路接通了。分遣队指挥官威廉?谢尔顿上校从无线电篷车里一跃而出,冲过机场道向鲍尔斯打出起飞信号手势。这是u-2飞机第24次,也是最后一次飞越苏联领空。鲍尔斯从飞机里面锁上座舱罩,发动压力系统,用力推下风门,让飞机开始大角度爬升。越过干旱贫瘠的阿富汗田野和兴都库什山脉,飞机像一柄短剑一样插人薄薄的云层之中。1小时之后,飞机已达到6.6万英尺的高度。鲍尔斯在遥远的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基洛瓦巴德村上空进入苏联边界。 这时,直觉又一次被验证。鲍尔斯当时已经感到苏联人知道他要来了。的确如此,在他飞抵边界之前,苏联雷达已开始跟踪他的飞机。一时间报警电话打到了苏军指挥部,防空部队军官已各就各位。此时此刻,为盛大的五一庆典而精心装扮的莫斯科城仍处于夜色之中。突然,总书记赫鲁雪夫床头的电话响了。国防部长马林诺夫斯基元帅报告说:“一架u-2飞机已从阿富汗越过边界,正朝我们中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方向飞来。” 第24页 “不管用什么办法也要把它打下来,”赫鲁雪夫咆哮着说道,“只要我们的防空部队能够紧紧盯住它,我相信我们能把它打下来。”提抗议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讨厌这些不速之客,讨厌总是屈从于这种明目张胆的挑衅行为。”赫鲁雪夫后来写道:“他们一直在进行这类飞行,以此欺负我们的软弱无能。好了,我们再不会软弱无能了。” 结果是,因为种种原因,鲍尔斯成了幸运儿。 得知这一消息的赫鲁雪夫愤怒地斥责防空部队长官比留佐夫元帅:“耻辱,国家向防空部队提供了它所需要的一切,而你却连一架亚音速飞机也打不下来。” “如果我能变成一枚飞弹,”比留佐夫怒不可遏地说道,“我就让自己飞上天去把这架该死的入侵飞机打下来。” 无论如何,鲍尔斯在当时有点自鸣得意。他认为以他的飞行高度,苏联飞行员是看不到他的,更不用说向他发起攻击了。此时,鲍尔斯执行任务已达4个半小时,他已接近他的第一个重要目标——丘拉坦飞弹试验场。这是苏联最重要的空间火箭发射场。 正文 4 u-2的绝唱(3) 2010-5-1 9:23:22 本章字数:909 就在决定进行这次飞行侦查前,中央情报局局长杜勒斯向总统和国家安全委员会报告说:“苏联近期准备发射两枚运载火箭,目的很可能是进行月球探测。”国家安全局监听站和越境侦察飞行获得的这一信息是极为秘密的,因此杜勒斯以非同寻常的谨慎态度叮嘱国家安全委员会乃至总统本人要极端保密。他警告说:“是非常敏感的信息。” 因此,鲍尔斯此次除了给飞弹发射场拍照外,还负有另外一项重要使命——这是为国家安全局担负的使命:侦听发射基地周围的雷达系统。飞机上装备有能够捕获信号的特殊录音装置。飞机降落后,这些录音磁带将被送回米德堡进行分析。急于完成任务的鲍尔斯虽遇上了大面积的雷云,阻挡了观察发射试验场的视线,但他没有调整捕捉第二个发射台信息的照相机镜头。就在这时,他飞进了地空飞弹连的有效射击空域。 “摧毁目标!”飞弹连指挥员大声喊道。一枚萨姆-2飞弹随即发射升空。这回飞弹兵的眼睛睁得够大的,苏联人走运了。一颗火球在鲍尔斯的下方爆炸,摧毁了u-2飞机的机尾和机翼,但座舱未受损害。 “天啊,我被击中了!”鲍尔斯发出一声长嘆。他感觉到飞机受到沉闷的一击,座舱被巨大的橘黄色闪光所包围。飞机从7.05万英尺的高空——恰好在太空的边缘,笔直地掉向地面。鲍尔斯竭尽全力试图控制住飞机。他觉得橘黄色的闪光似乎持续了好几分钟。他回忆说:“我本能地用左手掌握着风门,右手放在驾驶盘上并检查了仪表。” 突然间,一股力量勐地把鲍尔斯推向座舱前部,他知道两边的机翼都脱落了。他现在正驾驶着一枚没有机尾、没有机翼的飞机飞快地撞向地球。“飞机开始旋转我能看到的只有蓝天,旋转,不停地旋转。” 飞机失去密封,鲍尔斯的太空服已充满了气,他的身体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与此同时,g力把他推向机头。“我把手伸向摧毁开关(以引爆这架飞机),”他说道,“打开安全盖,将我的手伸了过去,但随后我又改变了主意,我觉得还是先试试我是否能进入使用弹射座椅的位置。”由于他被气压紧紧压在座椅上,因此他担心座椅弹出时他的双腿会被割成碎片。“我不想弄断双腿,但如果没别的办法,那也只好这样了” 正文 4 u-2的绝唱(4) 2010-5-1 9:23:23 本章字数:509 最后,鲍尔斯没有使用弹射装置而是向座舱外爬去。他打开座舱扣锁,舱盖飞到空中。“飞机仍在打转,”鲍尔斯说,“我瞥了一眼高度表,飞机已降到3.4万英尺,仍在笔直地往下掉。”离心力把他的一半身子甩出了飞机,他的头重重地撞在后视镜上。“我眼看着后视镜飞了出去,”鲍尔斯回忆说,“这是我看见的最后一样东西,此后不久我的防护面具就结上霜了。” 此时,在国家安全局驻土耳其监听站,监听人员捕捉到一些令人不安的信号。在4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他们一直在监听苏联的雷达信号,而苏联人则在紧紧地跟踪鲍尔斯的u-2飞机。美国人真的遇上麻烦了。“他在向左转!”美国人听见一名苏联飞行员大声喊叫着。不久,监听人员就注意到这架u-2飞机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附近从苏联人的雷达屏幕上消失了。 飞机上有自毁装置,按要求驾驶员在跳伞之前应该启动该装置让飞机爆炸,遗憾的是飞行员鲍尔斯没能做到这一点。不仅如此,鲍尔斯在落地后扔掉了临行时准备的自杀毒药,就这样活生生地让苏联人俘虏了。这也正是美国人为什么屡次改口的原因,因为苏联人让鲍尔斯在电视上亮相,向全世界证实美国侵入前苏联领空进行间谍侦察的实情。 正文 5 ec-130之谜(1) 2010-5-1 9:23:25 本章字数:1163 5 ec-130之谜 早在1960年左右,国家安全局就已掌握情报,证明苏联的地对空飞弹系统已经经过了改进,很有可能击中u-2飞机。这也就是说,美国早在鲍尔斯起飞前就已经决定那是最后一次使用u-2飞机。果然,从鲍尔斯事件之后,美国就再也没为u-2飞机安排任务。 第25页 不过,美国人手里还有一张王牌——代号为ec-130的电子侦察机。 1958年9月2日下午2时许,美国斯威斯特拉空军上尉驾驶一架ec-130飞机从土耳其阿达纳郊外的一个美国小型机场起飞,计划朝东北方向飞到土耳其黑海海滨的一个满是灰尘的城镇特拉布松。在那里有国家安全局的一个侦听站昼夜不停地监听苏联的通信联络及其他信号。这架电子侦察机飞越特拉布松后,就转向正东,朝苏联边界飞去。 最后,斯威斯特拉向南飞到靠近伊朗边界的凡湖地区,等到飞机飞抵凡湖地区后就掉头沿原航线返回阿达纳。这架飞机在沿边界向北返航时侵入了苏联境内。按照惯例,特拉布松的信号情报人员正在不间断地监听苏联的空中通信。很快,他们在侦听中发现米格飞机开始攻击斯威斯特拉。这时,所有人都为飞行员捏了一把汗,心里隐约有点害怕起来。结果是,ec-130真的被米格飞机击落了。国家安全局的情报人员第一时间把这一消息向艾森豪总统和其他高级官员报告。但是为了隐瞒这一行动,起初空军将这架飞机列为失踪和情况不明。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派出了救援飞机沿边界搜索。 10天之后,还是苏联人放风出来:“ec-130飞机在苏联的亚美尼亚坠毁,6名机组人员显然遇难。”简短的几个字已经足以让美国总统冒冷汗,因为他十分清楚这意味着什么。好在,苏联人并没有将事情和盘托出,他们没有提及机上的其他11名人员,也没有说明飞机是如何坠毁的。于是,艾森豪立即责成美国驻苏联使馆临时代办戴维斯向苏联外交部递交了一份照会,要求提供其他11名飞行员的消息以及飞机坠毁的详情。苏联人在復照中只是指责ec-130蓄意侵犯苏联领空,却未进一步提供详情。 这让美国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艾森豪当然知道出了什么事和出事的原因,他甚至可能看过截收到的米格机飞行员的通话。但是,若承认知道内情,这等于告诉苏联和全世界,美国情报部门正对苏联实行不间断的监听。 接下来,美国人故伎重演,又编造了一个理由,同时让空军发表了所谓的“调查”报告,报告说:“经过调查,找到了几个‘证人’。他们看见这架飞机在几架苏联歼击机的逼迫下从土耳其卡尔斯市附近的苏土边界向东飞去。这些证人听见了爆炸声,看见一股浓烟从苏联境内的山后升起。”然而,任何听过截收到的飞行员通话的人都知道,事实并非如此,米格机是在这架电子侦察机侵入苏联境内很深之后才发现它的。 正文 5 ec-130之谜(2) 2010-5-1 9:23:26 本章字数:989 因此,苏联人肯定不承认这样的谎话。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猜测在华盛顿流传开来,有人认为11名失踪的乘员在飞机坠毁前跳伞了,这些人要么被俘,要么仍在苏联南部某地游荡。无论这些美国人的命运如何,艾森豪政府的高级官员们确信苏联人知道的情况要比他们所说的多。因此,他们决定冒前所未有的风险:秘密地向苏联官员透露截收到的米格机驾驶员的通话。 1959年2月6日,美国国务卿约翰?杜勒斯不顾国家安全局的劝告,全文发表了截收到的米格机驾驶员攻击美国飞机之前、攻击过程中和攻击之后通话的译文。不过,杜勒斯虽想证明苏联在这次事件中应受谴责,但不准备承认美国飞机担负了间谍任务。因此,杜勒斯既不会透露美国是如何得到录音的,也不会透露政府为什么要等5个月才将此事公布于众。 苏联政府虽然感到意外和吃惊,但是根本不认帐。莫斯科把录音称做“虚构的”和“笨拙的伪造”,并且发表声明,指责发表的材料是“美国情报部门编造的”。显然,苏联政府在此事上软硬不吃,这令美国人毫无办法。但是,国内各种言论的压力,加之失踪人员家属的请求,艾森豪不得不使出最后一招,直接向赫鲁雪夫唿吁。1959年5月4日,美国驻莫斯科大使汤普森奉白宫的指示,在克里姆林宫私下会见了这位苏联领导人,再次要求提供有关情况。汤普森是否带来了国务院早些时候提到的“证据”,人们不得而知,只知道汤普森离开时两手空空。 不得已,美国政府于1962年11月20日宣布,失踪人员“可能已经遇难”。在9月初的那个早晨乘飞机为国家安全局截收信号的那些美国人的命运如何,可能永远是个谜。国务院或国家安全局即使知道答案,也不会说。 他们愿意或者一直在做的就是忘掉那次“事故”。因为,很快国家安全局又派出了电子侦察机。1967年7月,一架装有电子监视专用设备的海军莫卡托p4m型飞机,在距朝鲜北部海面38英里的空中探测信号时,遭到了朝鲜米格机的攻击。这架双发动机涡轮螺旋桨飞机装有两台辅助喷气发动机,可以突然加速。在那次事件中,这架飞机当时正在7000英尺的高空执行例行电子情报巡逻任务。突然传来一声大叫:“发现两架掠翼喷气式飞机正向我们开火!”几秒钟之后,年仅20岁的机尾炮手尤金?科德海军军士倒了下去,身上被破片击伤40多处。 正文 1 “金唇行动”之笑里藏刀(1) 2010-5-1 9:23:27 本章字数:1095 第六章 与克格勃的较量 第26页 许多人都认为,在世界间谍机构中唯有苏联克格勃的规模堪与国家安全局媲美。正因如此,两个超级间谍机构往往会斗个“你死我活”,除了互相窃听外,还互相安插“鼹鼠”,又或者在公开场合互相诋毁总之,在苏联解体后,一位前克格勃官员说:“我敢保证,你们(国家安全局)做的最愚蠢的一件事情,就是消灭了你们最大的对手(克格勃)。” 1 “金唇行动”之笑里藏刀 从1945年到1953年,克格勃窃听美驻苏大使馆的一项代号为“自由”的间谍行动,一直持续了整整8年。这项成功的窃听行动既是苏联特工多年来引以为豪的惊世之举,也是世界间谍史上的经典之作。 1943年12月17日,贝利亚向史达林报告说,针对美国使馆专门设计的窃听设备已顺利通过检验,其性能“无与伦比”,功效“令人称奇”。这种特制窃听器被命名为“金唇”,将其安放到美国大使办公室的行动被命名为“金唇行动”。不过,谁都知道一个国家的大使馆是其主权的象徵,外人绝对是不可以轻易进入的,更别说把一个窃听装置安放到合适的地点。这样做的难度可想而知有多大,再说当时美苏冷战即将拉开帷幕,可以说美国人对任何苏联人都不信任。这确实成了实施“金唇行动”的最大障碍,为此克格勃工作人员可谓费尽了心机。他们曾在美国使馆内精心设计了一起火灾,但是那些扮成消防队员的特工人员却始终没机会进入哈里曼大使的办公室。几经周折后,克格勃的高参们最终想出将窃听器放在礼品中送给美国大使的这一妙计。当然,这件礼品不仅要适合于做这种窃听器的载体,而且还必须让大使能够同意接收,并一直保存在其办公室中。经过长时间的研究,礼品窃听器终于研制出炉了。 雅尔达会议上,史达林、罗斯福和邱吉尔3位巨头上演了一出面和心不和的好戏,会后3个人亲如兄弟的合影留念就是最好的证据之一。而克格勃的“金唇行动”则又让史达林的微笑成了最迷人的“毒药”。 为了将那份由克格勃精心设计的礼品成功送给美国大使哈里曼,苏联当局制订了一个多步骤的行动计划。2月9日,“阿尔台克”少先队夏令营举行开营典礼,同时,该营将被授予劳动红旗勋章。典礼前夕,孩子们向罗斯福和邱吉尔发出邀请,以此对美英两国在战争期间提供的援助表示感谢。当然,日程紧张的罗斯福和邱吉尔肯定抽不出时间来参加这种娱乐活动。史达林的顾问们认为,美英两国的外长此时也不会离开自己的顶头上司。那么,出席这一活动的人选只可能是两国的大使。果然,为了不拂苏方的面子,美英两国大使分别受各自总统和首相委託,专程从莫斯科赶来出席典礼活动。 正文 1 “金唇行动”之笑里藏刀(2) 2010-5-1 9:23:29 本章字数:1085 当乐队奏响美国国歌,苏联少先队员用英语合唱美国国歌之时,开营典礼进入了高潮。哈里曼大使完全沉浸在孩子们纯真稚嫩的歌声中,应有的戒备与警惕早已被欢歌笑语所淹没。在这一时刻,4名苏联少先队员抬着一枚精美绝伦的巨大木制美国国徽走到哈里曼大使面前。这枚美国国徽是由名贵的紫檀木、黄杨木、红杉木、柔美棕木、波斯帕罗梯木、红木及黑木拼装而成的。 苏联工匠高超精湛的制作工艺使这位见多识广的美国外交官情不自禁地发出惊嘆:“天哪!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把它放哪儿最合适呢?” 史达林不失时机地低声对哈里曼说:“就把它挂在您的办公室里吧,英国人肯定会嫉妒得发疯”。 哈里曼大使绝对没有想到,这枚精美的国徽中央已被掏空,里面放着一个“u型”的金属支架,上面安着一个用弹簧钢做的、极其灵敏的共鸣器,大使办公室里的任何声波都将引起它的震动。就这样,这枚内藏“金唇”窃听器的美国国徽就被悬挂在了哈里曼的办公室。 而克格勃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在美国大使馆对面的一座建筑里安放一个灵敏度极高的雷达,并正对着大使办公室那枚美国国微。而这一个活儿对于克格勃特工来说就如抽根雪茄一样轻松。 从此以后,国徽里的共鸣器一震动,雷达就能侦查、录制引起它震动的声音,并能逐字逐句地译出谈话的内容。克格勃窃听美国大使的代号为“自白”的行动就这样正式启动。对于美国来说,不幸的是这一行动居然持续了8年。在这8年里,“金唇”已送走了4任美国大使。最令人惊奇的是,每一位新大使到任后,从地板块到墨水瓶几乎全部都要更换一新,但就是没人动过这枚美国国徽。这枚国徽无与伦比的艺术美感赢得了前后4位美国大使的钟爱,甚至有的大使还将办公室的窗帘及家具色调作了相应的改变,以便与这枚国徽的颜色相匹配。 要不是一名英国驻苏情报人“多管闲事”,这个国徽里面的窃听器还不知要继续工作多少年,当然这也是其分内之事。他在一次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美国使馆内有奇怪的无线电频率,经过一番监测,才发现了这个秘密,于是他很快把这一惊人发现告知了自己的盟友。然而,在这长达8年的时间里,“金唇”传出了多少秘密情报,可想而知。 第27页 发现窃听器后,美国中央情报局竟然没有向苏联政府提出抗议。当然,这除了是华盛顿的意思之外,更多的是中情局自己觉得丢不起这个人。而且在不久后的1954年,中情局还不得不将干“这种事”的主动权交给另外一个情报界的对手来做。因此,在以后的日子里,美国国家安全局才成了真正有资格跟克格勃较量的机构。 正文 2 死不认帐之趁火打劫(1) 2010-5-1 9:23:33 本章字数:1197 2 死不认帐之趁火打劫 “金唇”窃听器让美国人感觉到了莫大耻辱的同时,也犯上了严重的疑心病,总是觉得苏联人在他们的使馆里安装了窃听器。于是,在“金唇”见天日后不久,美国政府决定在莫斯科新建使馆,地址选在新阿尔巴特街和起义广场之间的西侧。为了防止克格勃特工趁机再做手脚,美方对使馆的整个施工过程採取了极其严密的保安监控措施。联邦调查局特工和海军陆战队士兵昼夜不停地警卫,以防备那个无所不能的、专门在外国使馆建筑物里“下蛆”——安装窃听器的克格勃第二总局。 尽管如此,美国人心里仍在犯嘀咕,总觉得克格勃神不知鬼不觉地在他们眼皮底下作了手脚。他们时不时地指责苏方搞窃听,甚至有鼻子有眼地说使馆马路斜对面的一座仓库似的大房子是第二总局的窃听站,但却又苦于找不出确凿的证据。苏联方面自然是死不认帐。美国使馆只得自己在内部加强防范,制定了极严格的保密和防窃听制度。例如,他们从国内派来专家和施工人员,并带来全部材料;在较大的一个房间内建起了一个全部使用有机材料而不用任何金属件(包括螺丝钉在内)的所谓“玻璃房”,专门用以商讨秘密要事。 那么,这样就难倒克格勃了吗? 很快美国人发现,这座戒备森严的大使馆不断地无由头地发生火灾。几次火灾中,在闻警而至的莫斯科消防队员中,就混有数十个克格勃反间谍军官。当然,这些“消防队员”的真正目的显然不是灭火,而是企图趁火打劫,伺机捞取美国情报机构的秘密文件。他们趁着火灾中的慌乱,见东西就抄。只要美国人看不见,各种文件、计算机软盘、磁带、小盒子、写着字的纸张纸片乃至用完的复写纸等,无一倖免。直抄得美国人叫苦不迭,但又无可奈何。 到了80年代以后,鑑于使馆人员的不断增多,美国政府向苏联政府申请,在老楼后面建一座新楼,以满足日益扩大的使馆业务的需要。这无疑又给克格勃特工制造了一次“下蛆”的好机会。这座新建的红色8层办公楼位于老楼后侧。同上次一样,整个建筑施工的过程完全部由联邦调查局人员和海军陆战队员进行24小时监视。但尽管是这样,还是被第二总局下了“蛆”。在新楼建成后,美国人并未急着封顶,而是请来国家安全局的安全技术人员用仪器进行检测,结果在该楼敏感地带的混凝土构件中,查出了一大批窃听器麦克风。美方声称,该楼必须整个推倒重建,并向苏方提出索赔。而克里姆林宫不仅矢口否认,还怒斥美国蓄意破坏和谈过程。当时正值苏美首脑进行对话之际。 1987年4月,美国再度谴责苏联“违背外交惯例”,在新建驻苏大使馆安装窃听器。克里姆林宫也毫不示弱,一方面反讥美国拿不出证据,一方面举行记者招待会,展示他们在苏联驻美国使馆内发现的窃听器,抨击美国手段恶劣。而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甚至表示:“美国除了全部拆除驻苏新使馆大楼外,别无选择,因为整个大楼是由窃听器堆砌而成。” 正文 2 死不认帐之趁火打劫(2) 2010-5-1 9:23:34 本章字数:1051 果然,美国人又一次展现了他们的财大气粗,很快,这座未封顶的大楼被推倒重建。重建预算也随时间的推移而水涨船高,从1亿多美元一直追加到3亿美元。这次重建使馆的主要建筑材料均在美国预制,然后再在严密的保护下运往苏联。整幢建筑的施工也全部由美国人完成。然而,就在新楼尚未施工之际,“祝融之神”又一次光临了美国使馆的老楼。 这次一着火,尽管无情的大火威胁着整幢大楼,美国人却接受了以往的教训,赶紧关上大门,毫不客气地将莫斯科消防队员拒之门外。结果,第9、10两层,即所谓的“技术区”,全部被大火无情地烧毁。失火后不久,美国国会派出一个特别委员会,其中包括中央情报局和国防部情报局的代表,专程到莫斯科对使馆的损失进行现场观察和估计,因为上述两个情报机构都是这次火灾的“重灾户”。出于保密的考虑,他们驻莫斯科情报站的办公室和工作间,按惯例都设在顶层10楼。于是,有人开始怀疑这次失火是克格勃施展的阴谋。 不过,这一说法马上就被排除。原来,起火的真正原因是架设在第10层的电缆短路。这一层有国家安全局的装置厅,原来在美国1953年重建好该楼时,美国国家安全局就入住了。不过,刚成立不久的国家安全局显然不是克格勃的对手,以至于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克格勃还是把无数个窃听器安进了使馆大楼的墙壁里。 虽然时隔几十年后,国家安全局已经发展到了能与克格勃相抗衡的水平。但是他们因不小心而导致的这一场大火却又让他们暴露在克格勃面前。事后,调查委员会向国会两院情报委员会提交了关于此行的报告以及修復大楼烧毁的两层、添置设备所需的经费预算。华盛顿面临两种选择:要么继续为国家安全局在莫斯科的秘密行动给予财政支持,要么放弃其活动并结束两国情报机构之间的对抗。 第28页 就在美国人难以做出抉择之时,昔日的超级大国苏联却出人意料地发生了解体巨变。1991年12月15日,克格勃的“末代掌门人”巴卡京亲手把克格勃安装在美国使馆新楼的窃听器分布图交给了美国大使。事后有不少人对巴卡京颇有微词,而巴卡京则在其回忆录中辩解说,他此举并非个人行为,而是先后得到过戈巴契夫和叶尔钦两任元首、潘金和科济列夫两位首长的首肯。 美国人拍手称庆之余,还是心有余悸,而且鑑于美俄两家结成“伙伴关系”尚属遥远之事,他们最终还是决定修復国家安全局设在莫斯科大使馆的电子侦察中心配套设施。根据俄罗斯“有关专家”的估算,美方的这一修復之举,总花费高达17亿美元! 正文 3 “8·19事件”之以牙还牙(1) 2010-5-1 9:23:36 本章字数:1199 3 “8?19事件”之以牙还牙 别看美国人在前面的较量中吃了亏,但国家安全局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们的特工也充分利用驻苏使馆这个前沿阵地进行窃听。在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电子情报库里,有关赫鲁雪夫私生活、柯西金与家人的谈话、勃列日涅夫在轿车中的私人电活等录音,可以说是应有尽有。 早在1961年,国家安全局实际上就对莫斯科所有的国家机关进行窃听,甚至克里姆林宫也难以逃脱。苏联当局在80年代就发现了美国特工“赠送”的大量电子“礼物”。例如,在莫斯科,发现了专门用于监视莫斯科地区反飞弹和防空系统的电子仪器,其外表就像一个长了青苔的树墩子。这个被伪装的窃听装置能够接收被监视目标的辐射,并根据指令向卫星或路过的汽车发出有关信息。1989年,在距离莫斯科环形公路400米的地方,又发现了新一代的无线电电子装置。它被埋在地下,被称做“鼹鼠”。此外,在西伯利亚也发现了几十个“鼹鼠”。 据西方报刊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利用间谍卫星和其设置在驻莫斯科使馆内的先进设备,窃听着苏共中央政治局成员的专线通话以及他们座车上的无线电话通话。苏联人得知后气得哇哇大叫,而这回则轮到美国人装聋作哑了。 实际上,早在“金唇事件”之后,国家安全局人员的工作间就被设在美驻俄使馆的第10层。这里与所有其他处室的房间完全隔绝,就连大使也不得擅自进入,更不用说其他外交官了。一层又一层的屏障,防窃听的干扰和防卫系统,窗上的防弹装甲玻璃,手持自动武器的警卫,构成了足以对付任何企图潜入者的可靠屏障。他们不仅对苏联的高级首脑、外交人员感兴趣,而且还特别注意截听着名商人、军事活动家、社会活动家的电话交谈,其中包括那些有希望在即将到来的议会和总统选举中获胜、唿声最高的人。国家安全局对任何细节都感兴趣,比如消遣的方式、兴趣范围、物质需求、工作状态和日常活动规律、性生活、钱财来源、朋友和商业伙伴等。国家安全局莫斯科电子侦察中心把它从苏联政府通讯和信息局通讯频道上截取的密码信息,转发到局本部以进一步研究、破译。因为,各个监听工作点上只能进行最初级的分析。 显然,国家安全局在这些窃听过程中打了一系列漂亮的翻身仗。其中,最值得拿出来炫耀的就是发生在苏联解体前夜的一次活动。 1991年8月19日,以克格勃主席和国防部长为首的保守派成立了“紧急状态委员会”,在克里姆林宫採取了夺权行动。他们声称戈巴契夫突然“病倒”,已“无力”领导这个国家,到克里米亚的别墅中休息去了。当时,不明真相的布希总统只发表了一个态度含煳的讲话,在讲话中并没有谴责那些夺权者。因为国家安全局局长刚刚给他看了美国间谍卫星拍来的照片。照片表明,戈氏确实因被囚禁而无法返回莫斯科,新政权很可能建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布希很可能就只有抛弃朋友一条路可走了。 正文 3 “8·19事件”之以牙还牙(2) 2010-5-1 9:23:38 本章字数:940 然而,就在几个小时之后,布希又开始强烈谴责发生在苏联的这场军事政变,表示不承认那些夺权者。美国政府的调门之所以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是因为国家安全局向总统提供了准确的情报。在这两次讲话之间,美国驻苏联使馆的国家安全局特工截获并破译了政变首脑之间的所有电话联繫,发现他们之间意见分歧,没有自信。同时,他们还窃听到,苏联军队的地方司令没有跟着他们干,大部分人甚至拒绝回答他们的电话唿吁。所以,布希总统比任何人都更早地知道政变很可能不会成功。这样,他才大胆地谴责了那些政变者,并告诫他们不必冒任何风险,同时又以此为厚礼拉近了与戈氏的关系,并在自由世界里树立起自己可靠且勇敢的形象。真可谓一箭三雕,而这一切又都建立在准确的情报信息之上。 为此,布希总统在离任前,特别对国家安全局给自己提供的准确及时的服务表示了感谢。在安全局总部,他发表了一篇不同寻常的讲话,并在讲话中指出:“作为一个美国总统,我可以肯定地对你们说,在我们国际决策的程序中,监听是一个主要的因素。”由此不难看出,1991年“8?19”事件时,布希总统的高级助手们主要靠窃听政变策划者之间的电话来获取情报。 第29页 因此,在1991年那场大火烧完之后,美国国家安全局因祸得福,鸟枪换炮。新的侦听设备更加先进、更加有效,藉此可以获取不同方面的、多种结构的情报。首先就是掌握关于俄国高层领导出现的形势,以及叶尔钦周围政治力量对比情况的情报资料。为达此目的,国家安全局对设置在叶尔钦通常落脚之处及其所乘公务轿车上的有线、公开或保密电话与其他特殊通信,实行昼夜不停的监听。同时也对俄罗斯联邦的各个“强力部门”——国防部、内务部、对外情报局、联邦反间谍局、联邦边防局、总统安全局等中央通讯枢纽通过无线电接力通信、对流层无线电通信与各自地方机构的通信联络,进行全天候的监听,并在精密分析的基础上,对俄国经济、军事潜力、常规武器和战略核力量战备水平做出准确的判断。所有这一切表明,一旦发生针对俄国的军事行动时,美国军方就可以向北约成员国家无线电电子对抗的陆地和飞行设备提供最优行动方案。 而此时,昔日的对手却不见了,只留下国家安全局继续在世界情报界称王称霸。 正文 4 《五角大楼文件》泄露之反间计(1) 2010-5-1 9:23:39 本章字数:1148 4 《五角大楼文件》泄露之反间计 50多年来,国家安全局与克格勃之间的较量从未停止过,在这过程中,双方互有输赢。不过,就其对国家机密的损害程度来说,双方均不是赢家。因为在每次的泄密事件中,最后受到影响的都是国家利益。1971年6月30日,《纽约时报》突然放出消息,说是要公布美国越战决策秘史《五角大楼文件》的摘录。而这些摘录的提供者并不是美国国防部或者国家安全局,而是苏联的克格勃。 这个消息犹如一道闪电噼来,完全打乱了白宫和五角大楼的思路。白宫方面,对于《五角大楼文件》的泄漏,尼克森总统十分恼怒,安全局的官员则大为恐慌。如果苏联人确实已经获得这套文件,他们就有可能发现国家安全局最有价值、也是最秘密的情报来源之一——代号为“gamma gupy”的活动。这项活动涉及到窃听苏联政府领导人乘坐小轿车在莫斯科市内行驶时,用保密无线电话进行的谈话。窃听工作显然是由usm陆军安全局的一个单位在美国使馆内进行的。通话内容一被截获,就立即加上“绝密”的密级标志发往安全局破密。 据接触过这种材料的一名前情报官员说:“这是美国在苏联国内最有价值的情报渠道之一。在国家安全局看到的通话材料中,有苏共首脑勃列日涅夫、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尼古拉?波德戈尔内和部长会议主席阿列克谢?柯西金的谈话。尽管这些苏联官员不会用这种保密性极差的电话谈论高度机密的战略问题,但是“gamma gupy”可以‘获得有关苏联领导人个性和健康状况的极其宝贵的情报’。不过,我们没有发现比如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之类的情报。截获的材料都是些闲谈——勃列日涅夫的健康状况或者波德戈尔内的私生活。” 起初,白宫和国家安全局还认为这个消息并不是真的,有一些侥倖心理存在。不过,接下来事情的发展就让他们完全放弃了这种想法。因为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国家安全局就再也未能收到关于苏联领导人谈话的秘密情报,这只能说明,苏联已经发现了美国的这种窃听能力,并向其高级领导人发出了警报。于此同时,这再次证明,《五角大楼文件》落入克格勃手中是千真万确的事情。 毫无疑问,国家安全局在苏联的代号为“gamma gupy”的情报渠道也已不復存在。这一渠道的泄露可能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但它绝不是唯一令人担心的事。国家安全局官员认为,在这份长达47卷的研究报告中,还有许多内容会提醒外国政府尤其是北越政府注意,它们的通信正在受到窃听,它们的密码正被破译。显然,事情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尼克森总统决定,政府立即在两条战线上进行反击:一条是通过法院;另一条则不太引人注目,亦即由一支小分队进行堵塞泄密漏洞的工作,后来这些人被人们称为“管子工”。 正文 4 《五角大楼文件》泄露之反间计(2) 2010-5-1 9:23:40 本章字数:1106 第一批《五角大楼文件》摘录刊出后不久,政府在法律战线打响了第一枪。司法部要求发布暂时约束令,禁止《纽约时报》进一步刊登文件摘录,直至联邦法官经开庭调查确定是否应当永久禁止刊出为止。这一要求得到了满足。五角大楼总法律顾问布兹哈特派出了3名最精明能干的人员出庭作证,以便证明这些文件被定为“绝密”是完全有根据的。唯一的难题是这3个人中有两个人从未看过这些文件,第三个人又根本不是很合适的证人。对于准备为政府辩护的助理司法部长赫斯来说,这是一种令人头痛的局面。因此,赫斯要求重新“安排新的证人”。布兹哈特对赫斯的反应感到吃惊,但也没有拒绝的理由,所以很不情愿地提出了另一个可能的证人,但是他说:“此人可以很有权威地谈论《五角大楼文件》的机密程度,但有一个难题,因为不仅证人的身份,甚至他所代表的机构都属于绝密范围,听取证词的唯一办法是在密室中进行,除法官外,不得有其他人在场。” 第30页 赫斯当场就给予了否定,他说:“这是办不到的,因为它违反司法程序。” 无奈,布兹哈特又建议由他的秘密证人提交密封的宣誓书,只供法官过目。于是,赫斯又一次郑重地提醒五角大楼的这位律师说:“《纽约时报》不仅有权盘问证人,而且同样有权了解法庭收到的任何证词。” “那我们就无能为力了”,布兹哈特怒气沖沖地回敬了一句。“这事非常机密,只能交给法官一个人”。 最终的结果是,尼克森总统在《五角大楼文件》的诉讼中接连败诉,不过他仍坚持战斗。就在《纽约时报》刊出头一批《五角大楼文件》后不久,尼克森把埃利希曼叫到办公室,吩咐他成立一个白宫特别调查组,该组的唯一目的是堵塞住泄密的漏洞。埃利希曼挑选他的助手巴德?克罗和基辛格原来的助手戴维?扬负责这项工作。 后来,出于工作方便的考虑,克罗和扬又找来了利迪和亨特。利迪是财政部长特别助理,负责对付集团犯罪活动,他把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在政府内宣传有枪的好处。亨特当过中央情报局的暗探,成绩平平,现在是华盛顿某公共关系公司的职员,这些“管子工”们在白宫1层第16号房间内以一种右翼的狂热,从事着研究工作,他们的研究对象就是《五角大楼文件》的泄密者丹尼尔?埃尔斯伯格。 丹尼尔?埃尔斯伯格生于底特律,毕业于哈佛大学。他曾在美国海军陆战队担任过两年的连长,后来在哈佛大学完成了经济学博士学位。1959年加入兰德公司,成为经济部的分析家。1964年受聘于五角大楼,为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服务。后来,在越南为国务院工作两年后,回到兰德公司。 正文 4 《五角大楼文件》泄露之反间计(3) 2010-5-1 9:23:42 本章字数:504 在越战中,埃尔斯伯格目睹了美国在越南战争问题上的种种谎言、欺骗,政府官员对道德与良知的背弃,对总统的盲从和愚忠,他的思想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他从一个越南战争的支持者转向了一个坚定的反战者。为了结束越南战争,他做出了种种努力,但收效甚微。最终他下定决心,冒着被终身监禁的危险,将7000多页美国对越政策的绝密文件偷偷复印,交给了多家报纸予以发表。 真相终于可以大白,原来这次泄密事件同样是内部问题,而非克格勃特工的成就。克格勃只不过是利用这一事件,并且稍稍撒了个谎,吹了下牛,就让白宫及国家安全局乱成一团,并开始怀疑、调查自己的密探。这实际上就是在离间,其实在双方较量的过程中,这种方法被用的并不少,比如,在苏联领导人布尔加宁和赫鲁雪夫即将要访问英国前,克格勃就让伯吉斯和麦克莱思在莫斯科会见记者时说:“我们认识前英国外交部一些同事,这些人认为英国的亲美政策是不可接受的。”显然,他们没有讲出这些人的姓名,但不管对他们的指控是真是假,所造成的损害可能是相当大的,因为,这无疑将使工党要求调查这些指控。在那些非常可能受到指控的人中间,有些人当时已经爬到了很高的地位。 正文 5 “求爱行动”之连环计(1) 2010-5-1 9:23:43 本章字数:1064 5 “求爱行动”之连环计 二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间谍战越演越烈,以渗透和策反为内容的间谍活动更加受到关注。美国国家安全局为了窃取更多的苏联情报,便联合其兄弟单位中情局和联邦调查局,共同上演了一个代号为“求爱”的特别行动。 在敲定“活动”开展的计划后,就由中央情报局反间谍组负责人卡拉利斯与联邦调查局反间谍处副处长詹姆斯共同执行。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确定“求爱行动”的主要任务是对在美国领土上活动的苏联克格勃和情报总局成员进行策反。新组成的特别行动小组沿用联邦调查局外勤处的ci-11小组的名称。其成员由两个部门中包括心理学家、物理学家等在内的人员组成。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约定,为了保证策反行动的有效实施,双方都要将获取的经初步确认的克格勃和情报总局成员名单首先送交ci-11行动小组,由该小组挑选可以被策反的人员。 在挑选的过程中,行动小组中的心理学专家首先对每一名被策反对象进行策反可行性分析,针对每一名被策反的苏联间谍的“可塑性”情况,为ci-11小组特工策反行动提供必要的参考意见。 很快,“求爱行动”便拉开了帷幕。行动小组开始不停地物色对象。其一位负责官员说:“每当一个苏联人来到美国,我们都会研究招募他的可能性。只要我们觉得这个人身上有机可乘,我们就会加以充分地利用。”不久后,机会就来临了。在华盛顿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中,中央情报局一名反间谍特工物色到了一名“可塑性”很强的克格勃官员,并立即报告了行动小组。随后,行动小组将这名克格勃官员的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得知这名克格勃官员迷恋美国的生活方式,于是决定向他抛出“爱情的绣球”。 有一天,行动小组的特工化装成公司顾问,在一个上流社会的酒会上主动和他交上了“朋友”。以后,这名特工不断邀请那位克格勃官员参加美国上流社会的活动,并在“不经意中”透露自己在军中有许多关系,引其上钩。经过行动小组特工一段时间金钱和女色的“软化”后,这名克格勃官员终于堕入他们精心编织的“情网”中。这名克格勃官员是“求爱行动”取得的第一个成果,行动小组将其取名为“鼹鼠”。为了给“鼹鼠”经常开小差为美国提供情报制造藉口,行动小组的特工定期为其提供一些过时的情报,假装为苏联效力。鑑于“鼹鼠”的身份,行动小组的特工每次和他见面前都要进行“干洗”,即把车以70千米/小时的速度开进一个死胡同,然后再以20千米/小时的速度慢慢倒回来。此后的几年内,该小组从“鼹鼠”手中获得了许多重要情报。 第31页 正文 5 “求爱行动”之连环计(2) 2010-5-1 9:23:47 本章字数:762 初战告捷,行动小组又将注意力集中到了另外一名“猎物”身上。这个人是一名苏联驻华盛顿使馆的克格勃官员,其公开身份是苏联驻美国华盛顿大使馆的三等秘书。在开始引诱之前,他们为这位“苏联大使”取了一个代号——“老鹰”。有一天,一名在保险公司工作的眼线向行动小组报告说:“‘老鹰’发生了车祸,事发现场发现他身边还坐着一个妓女。”听到这个消息后,小组对他更感兴趣,也盯得更紧了。很快,另一名眼线又发回报告说:“发现‘老鹰’经常出入华盛顿的一家商店,用伏特加和古巴雪茄交换立体声音响器材。” 实际上,这些物品就是克格勃分配给他用来拉拢和收买美国人的。掌握到这些情况后,行动小组认为与“老鹰”摊牌的机会到了,因为在不停的监视过程中,他们已经为这只“老鹰”拍摄了很多照片,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文件。于是,拿着这些“把柄”,他们开始与“老鹰”直接接触。经过几个月的施压,“老鹰”终于同意向美国提供情报。很快,他就向行动小组提供了苏联大使馆里所有克格勃情报人员的名单。在对他施加压力之外,行动小组也不断给他一些好处,比如在每一次秘密会面时都给他100-200美元。此外,得知“老鹰”在使馆里还有一个情妇,行动小组对此也特别乐意提供方便。他们给这一对情侣安排幽会的地方,并给“老鹰”钱为他的情妇购买礼品。 这样一来,“老鹰”就被牢牢地套住了。“老鹰”是“求爱行动”中最具有价值的一个猎物,他不仅为美国情报机构提供了苏联在华盛顿活动的克格勃和情报总局人员名单等详细资料,还提供了克格勃每年在华盛顿的活动计划,这不仅使联邦调查局成功摧毁了一批长期潜伏的苏联间谍,而且还让国家安全局获得了破译苏联密码的关键性材料等。“求爱行动”在两国的间谍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该行动一直持续到苏联解体才告一段落。 正文 6 上智者为间(1) 2010-5-1 9:23:49 本章字数:1068 6 上智者为间 国家安全局在20世纪60年代与克格勃的较量中最让他们抬不起头的就是那次“u-2”飞行员鲍尔斯被苏联克格勃俘虏的事情。不过,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事情到最后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变,鲍尔斯安然无恙地从苏联回到了美国。 当时的情景是这样的:汽车停下,美国人中有人走下车,同站在那里的一个人交换了几句话,然后示意,让美方人员过去。阿贝尔认出来了,站在那里的是一位老同事。在另两个人中间站着个子高高的美国飞行员鲍尔斯。苏联代表大声地用俄语和英语喊着:“交换!” 美国代表威尔金森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文件很快地宣读,他证明阿贝尔已获释。文件是由约翰?甘迺迪总统签署的。 的确,鲍尔斯能平安回来,他尤其要感谢的不是老东家国家安全局,而是fbi,因为在他出事不久后,fbi抓获了苏联最有威望的特工阿贝尔。 1946年阿贝尔接受了去美国的新使命。他扮做美国公民安德烈?卡约蒂斯抵达加拿大,身份是画家和艺术摄影师。在加拿大适应两年之后,1948年11月15日,阿贝尔拿着美国公民安德烈?卡约蒂斯的护照在纽约港登岸。尽管这是他第一次来到美国,但他熟悉纽约,英语讲得很好,没有什么能使人怀疑他不是美国人。他在百老汇附近的一家便宜旅店里安顿下来。 这样做十分有必要,因为作为一个刚从被战争破坏的欧洲回来的,收入微薄的美国人,必须生活俭朴并尽快挣些钱。他的长笛吹得很好,吉他弹得也很出色,舞也跳得不错。这些就成为了他在纽约谋生的资本,他最早找到的一份工作是在百老汇和布鲁克林当杂耍游艺场的演员。由于阿贝尔多才多艺,为人诚恳,他所住的那家小旅馆的人员很快就喜欢上了他,把他看成是最好的客人。他有一种特殊的才能和魅力,善于接近人,直率开朗,对人宽厚谅解。就这样,他在这家旅馆里不受干扰地慢慢同自己情报网里的特务建立了无线电联繫,并把情报网逐步扩大到美国各地。不久,他就成了苏联情报机构在北美的主要负责人。 这位惹人喜爱的“艺术家”有一天终于退掉了旅馆里的房间。他说,他不想在百老汇挣这点辛苦钱,而想试试当一个艺术摄影师,因为他有当艺术摄影师的能力。于是,安德烈?卡约蒂斯于1952年搬进了法尔顿街第252号,身份是画家和艺术摄影师,改名叫埃米尔?戈德富斯。他在5层楼上布置了一个工作室,马路对面就是美国司法部大楼,从自己的窗口他就可直接观察到出入这幢重要大楼的美国最有地位的一些人。 正文 6 上智者为间(2) 2010-5-1 9:23:50 本章字数:1200 那么,他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早在1953年,美国联邦调查局就已经有了一个线索,那就是一枚5美分的硬币。1953年夏天的一个晚上,一个名叫詹姆斯?博扎的13岁男孩,在挨家挨户分送报纸,有些人付给他的是5美分的硬币。詹姆斯走在马路上不小心有一枚5美分硬币掉下来滚走了,他追上去,用力一脚踩住。他拿起这枚硬币时,看到这枚硬币已裂开了,而且像一只小盒子那样可以关上,在硬币里面装着一小卷微型胶捲。 第32页 詹姆斯把这枚硬币给他姐姐看了,而他姐姐的未婚夫是警方的一名特工人员。于是这枚硬币就这样到了联邦调查局手里,他们把那捲微型胶捲冲出来后,发现上面密写着一系列数字。事情是明摆着的,在布鲁克林某个地方有一个间谍在活动。由于不经心,他把这枚硬币花了,而这枚硬币本来是用来装微型胶捲的。不过,让他们逮捕阿贝尔的还是另一个线索。 1957年,美国联邦调查局逮捕了苏联情报部门的几个特务。其中有一个名叫雷诺?赫哈伦。美国警察说服了他,他同意同美国警察合作。雷诺交代了一些情况,最重要的是“马克”(阿贝尔的活动代号)这个名字,雷诺说,此人就是他们的总头目。 不久,画家埃米尔?戈德富斯就成了重点嫌疑对象。然而,正当fbi要密切注意他的时候,他又外出了。阿贝尔知道赫哈伦和他的小组被捕,感到他自己有可能被出卖,因此他决定暂不回到布鲁克林的工作室。不过,联邦调查局还是在一家叫“莱塔姆”的小旅馆里找到了他。 当时,联邦调查局的人员涌进了他的房间。他们出示证件后建议阿贝尔跟他们合作,如果他不同意,就得戴上手铐离开这间房间。阿贝尔说:“我不清楚你们谈的合作是指什么?”阿贝尔后来回忆说:“我在被捕的那天夜里同总部进行了一次无线电联繫,密码材料就在旅馆房间里,那里还藏着其他一些东西。要在6名特工人员眼皮底下销毁这一切是难于办到的,但是我定下了一个‘最低纲领’:要不惜任何代价销毁密码和夜里刚收到的那份无线电报。销毁密码不难,因为密码很小。我把密码捏在手里,说要上厕所,在一名特工人员‘警觉的’监视下,把密码放水冲掉了。有无线电报的字条放在桌子上一堆白纸的下面。讯问结束后,他们叫我收拾东西。刚好我的画板上还有颜料,于是我就设法从那堆纸下面抽出那张字条,并巧妙地拿它来擦颜料。画板擦干净后,就顺势把字条捏成一团扔了。”当然,他感到遗憾的是,未能销毁其他证件。不过能销毁密码和无线电报,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最终,阿贝尔获罪入狱。不过,从他入狱那天起,就不时有国家安全局的人来与他会谈,希望他能“投诚叛变”,为他们工作。不过,阿贝尔回答他们的永远只有一个字——“不”。在狱中,阿贝尔情绪冷静,积极锻鍊身体,他相信,一有机会,苏联会营救他的。果然,不久机会就来了——“u-2”被苏联击落,鲍尔斯被俘获。 正文 6 上智者为间(3) 2010-5-1 9:23:51 本章字数:398 不仅阿贝尔觉得这是次机会,而且国家安全局的人也这样认为。因为,在鲍尔斯被俘后,美国政府多次与苏联政府交涉,要求回应事件过程,并释放鲍尔斯,但是都无疾而终。国家安全局的人一直没有放弃想把自己的驾驶员要回来的努力,因为他们想知道1960年5月1日在苏联上空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苏联人到底凭什么秘密武器击落了当时世界上飞得最快、最高的间谍飞机。 于是,国家安全局建议美国政府拿阿贝尔和鲍尔斯交换,这才有了开头那一幕。 1971年,阿贝尔病逝于莫斯科。从阿贝尔几十年的谍报生涯中,人们可以看出他个人的才华与能力起了重要作用。他不仅精通数国外语,而且擅长摄影、绘画、音乐与文学,同时他处事冷静不惊而又富有谋略,被西方情报界誉为“千面人”。无疑这些才能对阿贝尔成就事业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生动地证实了中国古代军事家孙子所说的“上智者为间”的道理。 正文 1 失去“贞操”(1) 2010-5-1 9:23:53 本章字数:1041 第十章 谁是国家的敌人? 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横空出世,其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明了民主与自由的哲学,内容深刻动人。然而,政治家的嘴就像抹了蜜一样,说出来的话也是香气四溢、沁人心脾,无数人都沉浸在他们编织的自由的泡泡中幸福着。然而,美国国家安全局却拿着一根根号称“情报至上”“国家安全第一”的小钢针不停地扎着这个绚烂的泡泡,让人们总是在“个人自由”与“国家安全”之间游离着、纠结着。 1 失去“贞操” 如果将战争时期使用的利器刺入国民的心脏,那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不言而喻,会激起公愤,会失去人们的拥戴和支持。显然,诞生于20世纪初期的“黑室”就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在战争中,它屡立战功,而战后它的一些行事风格显然有些不雅。当然这其中有些不得已的因素在内,但这也成了“黑室”以及如今的国家安全局所共同需要面对的“硬伤”,即国家安全与公民自由之间的争执。 战争时期,“黑室”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到电报,那是因为当时对电报实行了强制性检查,特别是对远东线路上的这种检查直到1918年才取消。这就意味着流进“黑室”的那股一度是源源不断的洪流——截收到的电报正在迅速枯竭。这将成为“黑室”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因为没有电报,就不可能有破译。更糟糕的是,一部旨在保护通信自由的法案又生效了,该项法令规定政府要保证通信的秘密性,除非具有足够权限的法院或者其他主管当局提出合法要求,否则任何从事电台工作或了解其工作情况的人均不得泄露或公布本台拍发或收到的任何电报的内容。 第33页 对于“黑室”而言,这是必须克服(必要时以非法手段去克服)的一大障碍。 当时美国国内通信业务几乎被西部联合电报公司、邮政电报公司等控制,于是能否取得他们的合作就成了“黑室”能否开展未来业务的先决条件。这样一场新的谈判就要开始了,谈判双方分别是美国国务院及西部联合电报公司。 起初的6个月里,西联公司对于是否与“黑室”合作持有非常谨慎的态度,因此国务院在谈判中毫无进展。当时身为当家人的亚德利还远在法国未归,一回来看到这种局面后,他立即找到上司邱吉尔将军,并对他说:“这件事情事关重大,法国人在密码破译方面从未放缓脚步,我们也不应该就此落后于人,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不管是否有点夸大其词,反正是这几句话立即引起了邱吉尔将军的重视,他决定亲自去拜访西联电报公司的总经理纽卡姆?卡尔顿。 正文 1 失去“贞操”(2) 2010-5-1 9:23:54 本章字数:743 几星期之后,邱吉尔将军开诚布公地向卡尔顿总经理陈述了事情的经过,并且希望就此达成合作意向。但是,卡尔顿却再次提出了自己的顾虑,他说:“如果西联公司向‘黑室’提供所有需要的电报副本,这实际上是完全非法的。”关于这一点双方其实都心知肚明,只不过卡尔顿希望邱吉尔能给出明确的指示而已。当然,最终双方以何种方式来解决这一微妙的问题,是毫无文字记载的,因为这是绝对机密的。不过,结果还是十分清晰的,卡尔顿总经理似乎愉快地接受了国务院的要求,并表示愿意为他们效劳。根据双方一致同意的安排,“黑室”每天早晨派一名信使到西部联合公司华盛顿分局,将电报拿到设在华盛顿的军事情报处,并在当天归还西部联合公司。 总算是有所收穫,接下来就要开始攻克另外一个堡垒了。在当时,邮政电报公司的业务几乎占通信行业的半壁江山,规模与西联公司差不多大小。“黑室”的人向这家公司提出了同样的要求。然而,该公司的高级职员们远比西部联合公司首脑们的顾虑大,他们担心会引起刑事诉讼。为此,同“黑室”的谈判是通过中间人,纽约的一位资深律师贝茨进行的。所有关于谈判的信件都写得很谨慎,以免局外人搞懂其真实含意。为了进一步掩饰谈判活动,贝茨一度曾通过邱吉尔将军的夫人与将军通信。 尽管开始比较困难,但最后还是达成了协议。于是,就只剩下全美电报公司这家较小的公司了。该公司经营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电报业务。当年晚些时候,亚德利开始通过罗斯福和战时曾在军事情报处当过军官的罗伯特?戈莱特同这家公司谈判。 到1920年底,“黑室”已经得到了美国几乎整个电报业非法的秘密合作。知道内情的、但对此无可奈何的一位官员气愤地说:“美国的密码学已经彻底失去了贞操。” 正文 2 “苜蓿”开始行动(1) 2010-5-1 9:23:55 本章字数:971 2 “苜蓿”开始行动 亚德利的“黑室”所做的只是一个开始,因为在其后继者国家安全局时期,这种情况更是发展到了极致。最着名的就是一个代号为“苜蓿”的活动,这个活动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才宣告结束,还是因为新闻界的穷追不捨和国会各委员会咄咄逼人的揭发活动。1975年5月12日,第七任国家安全局局长小卢?艾伦亲手写了一份供存档的备忘录,最终为“苜蓿”活动画上了句号。 那么,“苜蓿”活动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为何会引起国会和新闻界如此大的关注呢?当年参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丘奇曾把这一行动称为:“美国政府对美国人民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侦听行动。”一语道破天机,“苜蓿”行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近尾声时开始的。当广岛和长崎上空还在飘落着放射性尘埃时,杜鲁门发布了第9031号总统行政命令,指示完全撤销检查部门,停止对电报的检查制度。 这一法令是对公民自由与隐私的肯定,在战后是十分必要的。然而,有些人却不这样认为,那些搞情报工作的人十分清楚,看不到电报对他们来说,就像生产企业断了原材料一样令人痛苦。于是,他们开始寻找一个突破口,来解决“原材料荒”的问题。这时,他们的前辈亚德利的做法给了他们启发。于是,美国陆军通信情报处的科德曼决定再与三大电报公司私下达成一项绝密协议。因此,他派了两名心腹,于1945年8月18日到纽约市去争取各商业通讯公司的首脑同意他们截取一切进出美国或由美国中转的外国政府电文,并对截获的电文进行拍照处理。 显然这次行动一开始就不顺利。 两位“秘使”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通讯分公司的首次会晤一无所获,然后两人去找西方联合电报公司的副董事长。而这位副董事长更精明,他要美国司法部长先认定这类截取活动不违法,才肯提供合作。 不死心的他们第二天再度前往国际电话电报公司,不料公司负责人也表示,只要司法部长判定这个计划不违法,公司就愿意合作,他们紧接着又来到美国无线电公司的总部,会见该公司的董事长,要他参加这一“爱国”行动。出人意料的是,该公司董事长痛快地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不过,很快他又表示一定要等司法部长点头后才肯作出最后决定。这家公司的董事长的态度让两人简直哭笑不得,心想:“那一开始说出实话不就行了?” 第34页 正文 2 “苜蓿”开始行动(2) 2010-5-1 9:23:57 本章字数:1263 其实,这两个“秘使”和科德曼显然低估了战后这些公司的变化,他们表面上各自为政,实际上在面对某些重大的行业性利益时,他们往往会互相通气、协商。所以,三家公司对他们的建议才给出了近乎一致的答覆。不仅如此,在送走这两位“秘使”后,三家公司的董事长分别会见了他们的律师。这些律师都异口同声地劝告他们不要参与截取情报的活动。 不过,有些事情总不会按照人们的思维发展下去。这不,本来没有可能的谈判,在几个星期后居然成功了。可以肯定,这期间一定是发生了什么,只不过我们不知道。结果,这三家公司置律师们的警告于不顾,参加了这项名为“苜蓿”的活动,到1945年9月1日,日本还没有在投降书上签字,第一批电文就秘密送到了美国陆军通信情报处。 不过,三家公司参与活动的程度和方式并不相同,比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同意情报处接触通讯分公司(现名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世界通讯分公司)所有进出和中转的电报,双方同意:“将全部电文印刷成缩微胶片,一切外国政府的电报除原始缩微胶片外,还要另制一份,这些胶片由通信情报处显影后,再如数送回公司。”而西方联合电报公司最先只肯提供一个国家的电报,而且还坚持“要由公司的人掌握缩微相机,处理全部电文”。协议规定,截取西方联合公司发出的电文所需的一切相机和胶片均由通信情报处提供。公司雇员在纽约选好目标电报后,在发报室制成缩微胶片,每天凌晨4点,由穿便服的通信情报处人员取走。 三家公司中只有美国无线电公司通讯分公司(现为美国无线电公司环球分公司)为通信情报处开了绿灯,他们几乎是没有任何限制和条件地同意了一切行动。其副董事长巴斯比对科德曼将军说:“公司同意合作,具体事宜由分公司副董事长兼电报部经理斯帕克斯负责安排。”后来情报处的人发现,斯帕克斯是个十分理想的人选。他主管公司的世界报务工作,并负责同国外通讯公司保持联繫。更值得庆幸的是,1945年7月以前,斯帕克斯一直主管陆军部通信中心的工作,他对陆军通信情报处的工作了如指掌。 由于斯帕克斯特殊的工作阅歷,他不仅为情报处提供了近乎无障碍的窃密平台,而且还在某些关键细节方面出谋划策。例如,通信情报处官员向斯帕克斯具体安排时,建议由美国无线电公司自己抽出某些专用通讯线路上的收发电报纸带送交陆军通信情报处。斯帕克斯却不同意这样做,他说:“这样做需要派人来回取送电报纸带,还要把这些纸带寄放在一个地方,这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很不安全。所以,最安全的方法是由你们自己来干。” 这简直就是心有灵犀,陆军通信情报处的官员们正巴不得这样做呢!于是,他们想都未想就同意了。不过,这些想法实际上都是斯帕克斯本人的意愿,公司董事会并未想如此大尺度地支持情报处。斯帕克斯十分清楚这样做的后果,不过他心里是这样打算的:“上级要是发现这件事顶多砸掉我的饭碗。但是美国正处于一种冷战和神经战的边缘,这种冷战当时正在升级。所以只要我能帮助政府掌握他国政府机构的通讯,我个人有多大危险,也在所不惜。” 正文 2 “苜蓿”开始行动(3) 2010-5-1 9:23:58 本章字数:781 事情的进展异乎寻常的快,这让科德曼深感安慰。更让他感到畅快的是,关于复制电文的限制不到1年就解除了。陆军通信情报处开始收到全部完整的副本,其中既有美国公民、美国公司的,也有外国使馆收发的电报。但不论谁的,他们都可以随意保留或销毁。此外,“苜蓿”行动也不只是局限于纽约地区,而且在华盛顿和旧金山等地也同样进行着。 “苜蓿”行动开展得越顺利,三家公司就越不安。在与情报处的人员接触时,这种情绪越来越多地流露出来。于是,科德曼将这个问题向陆军参谋长艾森豪作了汇报。为了安抚这几位神经紧张的公司主席,艾森豪略微作了点姿态,在当月给每人写了一封正式的感谢信。不过,1947年,这三家公司的负责人益感不安,他们不仅要求取得国防部和司法部的保证,还要求总统亲自表态,承认他们参与这项活动是符合国家利益的,不会遭到联邦法庭的起诉。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国防部长詹姆斯?福莱斯特在1947年11月16日约见了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董事长索斯森尼斯?贝恩和美国无线电公司通讯分公司主席哈里?英格尔斯将军,西方联合电报公司董事长约瑟夫?伊根也受到邀请,但未能出席。 福莱斯特在会上说:“我代表杜鲁门总统感谢你们在‘苜蓿’行动中进行合作,希望你们继续给予协助,因为情报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他接着说:“只要现任司法部长汤姆?克拉克在职,司法部就会在其权限范围内尽力给予三家公司充分的保护。” 这次会议之后,三家公司虽然暂时被稳住了,但是福莱斯特也知道,这种近乎母亲安抚婴儿式的做法并不是长久之计,关键是要寻求法律上的庇护。于是,他几乎抱着孤注一掷的心情,决定将“苜蓿”行动有选择地透露给少数几个国会议员,以期能制定一项法案,彻底解除三家通讯公司的疑虑。 第35页 正文 3 寻找帮手(1) 2010-5-1 9:23:59 本章字数:1150 3 寻找帮手 在福莱斯特决定开始冒险行动后不久,意外发生了,这位为了国家安全不惜肝脑涂地的国防部长因为健康出了问题住进医院。这一消息起初是不外泄的,因为那三家公司如果知道了,肯定又少不了一番喧闹。不过,纸包不住火,很快三家公司就知道了,和预先估计的一样,他们又集体跑到陆军通信情报处来诉苦。 无奈之下,1949年5月18日,福莱斯特又请詹森接待了这些负责人,詹森又一次重申说:“杜鲁门总统、司法部长克拉克以及本人都贊同福莱斯特的声明,保证你们不会因为进行这种合作而负刑事责任。”不久后,情报领域出现了一次变动,陆军通信情报处改为“武装部队安全局”,“苜蓿”行动也随即被他们接手。 此时,还有一个好消息值得一提。当初福莱斯特提请国会在法律方面给予支持的建议有了回音。 福莱斯特班子的几位成员秘密会晤了参议院司法委员会主席威利和众议院司法委员会主席米切纳,并悄悄通知他们政府和三家通讯公司之间达成了一项不成文的微妙协议。为了让这项协议长久地维持下去,国防部希望他们在各自的委员会上建议,放宽1934年通讯法601款里关于禁止截取通讯的限制,并且提出一项修正案,授权总统指定某些机构去获取外国政府的无线电和有线电通讯,这样“苜蓿”活动就可以真正得到法律上的认可。 开始时,几位委员着实吓了一跳,不过,很快他们就知道此事事关重大,所以各自立即回去召开会议进行讨论。参议院司法委员会首先举行秘密会议讨论了这项提案,委员会投票决定,由主席去斟酌是否要将提案提交参议院全体会议。委员会给予的信任使福雷斯特尔很高兴,但他并没有为争取“苜蓿”行动的合法性再作进一步的努力。这一活动要继续下去,还得秘密非法地进行。 1952年底,国家安全局正式成立,且很高兴地接手了“苜蓿”活动。在国家安全局,这一活动不仅没有遭受任何障碍,反倒在很多方面得到了加强。“苜蓿”行动的第一项重大变革使美国的密探能力大大跃进了一步,这在国家安全局内部只有少数几个特工人员知道。第二年,美国无线电公司新的计算机已作好准备和国家安全局实现对接。现在他们不必再在安全局设在公司的那间屋子里每天用人工分检成批的电文复制件和纸带了。通信员每天早晨只须用飞机将10至12个磁碟送到米德堡复制,如果顺利,当天就可以送回纽约。磁碟复制后,送入“收穫”型计算机经过程序处理,就可以将任何载有某些字句、姓名、地点、收发报人的电报“剔出”。这些剔出的材料可能含有一份监视名单中的一个姓名,也可能是带有“示威”二字的任何电文,或者是以色列驻联合国代表团收发的一切电报。总之,任何电报全文里面若有需要挑出的内容,只需花费百分之几秒钟就可以复制出来。 正文 3 寻找帮手(2) 2010-5-1 9:24:01 本章字数:993 很快,计算机技术被应用到了更多领域。其他两家与国家安全局合作的通信公司也很快应用了这项新技术。这不仅大大提高了情报获取效率,而且也使得这个行动保密性更强。所以,几家公司暂时没有再提出自己的担心。不过,这次是国家安全局的人开始犯愁了。交通和后勤费用负责人托德拉博士愁眉不展地说:“‘苜蓿’行动十分机要,除我和几位局长以外,只有一位级别较低的管理人员负责这项活动。如果与通讯公司在合作上发生问题,他得向我报告。当然,这些并不是问题的关键。让我不放心的是,把磁碟从纽约送到国家安全局的往返途中随时都会发生丢失的危险。不管是因飞机失事,或是粗心大意,造成的后果都会很严重。只要原始磁碟遗失或损毁了,这项活动也就等于彻底失败了。” 托德拉博士的担心很快被重视起来,几个主要知情人经过研究后一致认为,国家安全局不能以一己之力完成这项工作,而是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完全值得信赖的合作者一同来完成。 很快,托德拉就和中央情报局的人通了气。其实,当时的中央情报局在心里并不服国家安全局这个情报界新贵,认为他们并不比自己出色,但政府却把大把大把的钱投向了国家安全局。不过,他们还是接受了国家安全局的邀请。1966年8月18日,托德拉在华盛顿会见了中央情报局主管计划的代理副局长卡拉梅辛内斯。 他对卡拉梅辛内斯说:“我们想请求贵局协助在曼哈顿商业区搞一小间隐蔽的办事处,我们现在迫切需要有一个安全的地方,供我们的雇员复制从商业通讯公司收到的国际电报。” “好的,我们十分乐意效劳”。卡拉梅辛内斯干脆地说。 接下来,中央情报局对待此事也像卡拉梅辛内斯说的那句话一样干脆,他们把国家安全局成员安置在曼哈顿南部一个伪装成电视录像磁带公司的商业办公楼里。当然,中情局并不是白干的,这些送来的电报中大约一半送给国家安全局,而另一半则由中情局留用。 国家安全局在中情局提供的秘密之处隐藏7年之后,被轰了出来。这是因为中央情报局和国家安全局不一样,法律上对它有明文限制,其中一条是,不得在美国国内搞活动。因此,当中央情报局的法律顾问豪斯顿发现这一非法的隐蔽所在时,就叫这些处理磁带的人员卷了铺盖。不过,托德拉没有被法律约束吓倒,也没有被捆住手脚,他很快就在曼哈顿找到了其他合适的场所,将“苜蓿”行动维持下来。 第36页 正文 3 寻找帮手(3) 2010-5-1 9:24:02 本章字数:385 不仅如此,他很快又和联邦调查局达成了合作关系。因为当时联邦调查局希望从国家安全局处获得更多的、更有效的古巴情报。为此,联邦调查局国内情报处民族情报科科长沃纳尔和安全局的官员在1962年5月举行了一次会议。沃纳尔在会后的一份备忘录中写道:“现有的原始电报中,对我们帮助最大的是定期开列的同古巴政府及个人做买卖的美国公司名单至于私人电报,我们感到在美国和古巴之间,常来常往的人的电报最为重要我们将给国家安全局提供一份各单,列出我们认为有调查价值和有情报价值的人。” 可以说,在整个“苜蓿”行动中,美国公民的个人自由受到了极大的侵犯,尽管有少数人可能已经发现了这一潜在的威胁,只是在国家安全和个人自由之间,他们选择为了“国家安全”的大义而保持沉默,并且还抱有一些希望,他们总认为等到国家太平了,这些“不得已之举”自然会被政府叫停。 正文 4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1) 2010-5-1 9:24:03 本章字数:1248 4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1963年春天,伯明罕的空气中到处都瀰漫着一种自由的味道,这一切都是因为马丁?路德?金那次激情澎湃的演讲所致。在《我有一个梦想》中金讲道: 让自由之声响彻纽约州的崇山峻岭! 不,不仅如此;让自由之声响彻乔治亚州的石山! 让自由之声响彻田纳西州的望山! 让自由之声响彻密西西比州的一座座山峰,一个个土丘! 让自由之声响彻每一个山岗! 时隔5年之后,又是一个春天。 某天黄昏发生的一件事,却如同一颗重磅炸弹把美国搅乱了。黄昏,突如其来的一颗子弹穿过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颈部,当时,他正站在孟菲斯市洛兰旅馆的阳台上。就这样,这位为争取黑人权利而不懈奋斗的勇士的生命结束了。极具讽刺意味的是,他从来都主张“非暴力”运动,却屡屡遭到暴力刺杀,并最终因此而丧命。这多少也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最大的讥讽。 马丁?路德?金遭暗杀一个月后,灰心丧气的联邦调查局一直找不到自己怀疑的兇手詹姆斯?厄尔?雷。这时,他们又想到了无所不知的国家安全局。于是,当时任国家安全局g组组长的弗朗克?雷文便接到了上司的一封书面命令,上面这样写道:“务必将雷的名字以及他的12个化名列入监视名单中。”(註:雷在作案前后为了掩人耳目曾多次用假名)可以想像,每个化名很可能又涉及成千上万的无辜人员,因为在任何一个国家,重名的问题都是再普遍不过的。所以雷文感到压力很大,他说:“我本想根据宪法,对于这样做是否合法提出反对意见。然而那时我得到通知说,这要求是来自最高领导,没有商量的余地。”正是如此,这道命令是由国防部长克拉克?克里福德办公室发来的。 显然,这是一项十分不寻常的要求。然而,从这次任务开始,整个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交办的监视名单如雪片般飞来,雷文的问题也越积越多。他很明白国家安全局的任务严格限于搞外国情报,但是上面交给他监视的组织和姓名却越来越多,越来越出格。从此,国家安全局将它巨大的耳朵转向了国内,对着自己的公民。 这与丹?布朗的处女作《数字城堡》中的情节如出一辙。书中提到:“在资讯时代,各国间谍、恐怖分子开始通过网际网路传递情报,但是为了使电子邮件不被他人截获,他们纷纷给自己的邮件加上了密码。为了从网络上获得重要情报,世界上最为隐秘的情报部门——美国国家安全局斥巨资建造了一台可以破解密码的机器——万能解密机。这台超级电脑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破解任何密码,因而帮助nsa挫败了无数恐怖分子的阴谋,避免了战争的爆发。尽管建造这个庞然大物的初衷是监视和破译间谍和恐怖分子的电子邮件,但它同样也能截获所有普通人的私人电子邮件。这个世界已没有隐私和秘密可言” 正文 4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2) 2010-5-1 9:24:04 本章字数:1071 基于不满和愤懑,书中的主人公——国家安全局前程序设计师远诚友加推出了“数字城堡”,公开声称它是具有不可破解密码的加密软体,这个为“谁来监视这些监视者”而忧心的日本人向美国国家安全局发起了挑战。 毋庸置疑,在现实中国家安全局遭遇到了同样的质疑和抵制。 面对国际毒品走私活动的日渐猖狂,美国总统尼克森明确指出美国外交政策要关心对国际麻醉品的控制,并成立了白宫查禁海洛因特别工作组,成员有白宫、国务院、财政部、麻醉剂和危险药物管理局以及国防部的代表。达成这个目标并不容易,必须要有国家安全局的大力配合。因此,1970年4月初,危险药物管理局一名官员来到米德堡,会晤了美国国家安全局副局长托德拉。托德拉向这位官员保证,国家安全局可以接受该局的请求,并可以编制监视名单,甚至可以满足在中央车站监听公用电话的要求。4月10日,危险药物管理局局长英格索尔给盖勒局长送去一份备忘录,对托德拉的帮助表示感谢,并附有第一批需要监视的人员名单。 第37页 最后,这项任务又被下发给了雷文,这次他直接做出了反应,他对托德拉说:“执行麻醉剂及危险药物管理局的监视名单并非易事。这需要进行专门的截取,需要不断地监听从纽约通往委内瑞拉的电话线路。虽然处理这条线路上的数据通讯花钱不多,但处理人声通话不行,我们没有这个力量。” “不、不,雷文听我说,这其实就像捕捉一只飞得很低的鸽子一样简单别忘了,我们还有‘尖塔’可用。”托德拉说。 后来雷文回忆说:“监听麻醉剂和危险药物管理局提供的名单和国内的特定对象,是国家安全局採取的最危险的一次行动。它不仅在明确地支持国内的执法部门,而且还在监视国内的公民。以前“尖塔”计划收集国外情报的侦听系统突然直接转向了国内。 到了6月份,根据监视名单截获的第一批材料送到了危险药物管理局,9月又开始对国内特定工作对象进行监听。在开始阶段,侦听活动是在国家安全局的一个情报截收站内进行。这一设施很可能是在维吉尼亚州一个名叫“西北”的小镇外,由海军安全局的一个侦听站操纵。 事情一直在秘密地进行着,正当托德拉喜形于色时,安全局的保护“墙”上出现了细小的裂纹。1974年的一天,西摩?赫什在《纽约时报》上报导了“混沌行动”——中央情报局针对美国人搞的一项高度机密和完全非法的间谍活动的细节,从而揭开了情报界滥用职权的盖子。随之而爆发的抗议怒潮一方面使得国会大吵大嚷地要进行调查,另一方面急得国家安全局拼命加以俺饰。 正文 4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3) 2010-5-1 9:24:06 本章字数:376 尽管最后连福特总统都出面打掩护,但是还是未能阻止国会对国家安全局的这些行动进行大规模的调查。最后,包括从50年代开始的“苜蓿”行动、到后来的“尖塔”计划等,无不成了委员们盘问的对象,这也成了上述监听活动最终被叫停的原因之一。 美国国家安全局一位工作多年的高级官员在“绝密、只准通过通信情报渠道处理”的内部刊物上发表文章说:“我们也许逐步习惯,习惯于在我们熟悉的和习以为常的隐身帷幕似乎被揭开的时刻所产生的被暴露和无保护的感觉。” 从他的话中可以听出一些无奈,但更多的是希望他这种“不适当的暴露时期”就此终结,但却发现那些揭露者可能认为这仅仅是暴露时期的开始。因此,他最后写道:“一群群各种飢饿不堪的野兽闻到了香味,它们都跑了出来,刨着仓库的地基,这里嗅一嗅,那里闻一闻,企图找到更多的食物。” 正文 5 我们的目标是全世界(1) 2010-5-1 9:24:07 本章字数:1054 5 我们的目标是全世界 最近很多人都在玩一个社交网路游戏——开心网,大家可以在上面种植喜欢的植物,饲养上至远古灭绝、下至生活中常见的各类动物,不仅如此,最为吸引人的就是人们可以在上面肆意地“偷窃”。不过,现在要小心了,有可能美国国家安全局正躲在某个“小黑屋”里盯着你呢!偷多了还有可能会被他们列入黑名单。当然,这只是一个玩笑。不过,美国的确正在实施一项全球网际网路全面监视计划,其由美国前总统布希钦定,美国国家安全局付诸实施。这意味着:当你用msn和网友甜言蜜语,当你通过网际网路收发电子邮件,当你跟远方的亲友视频互动的时候远在美国旧金山一间小黑屋里的人,正在一览无遗地监视着你的一举一动。 这其实并不意外,“苜蓿”行动、“尖塔”活动等都是国家安全局实施大规模监听的例证。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网际网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国家安全局实施全球监视计划提供了可能性。当然,这个计划也是在悄悄地进行的。之所以会被曝光,这完全源于一起官司。 2006年初,美国民权组织和几位美国公民一纸诉状将美国at&t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告上了法庭,称其与美国政府情报机构勾结,监视监听网际网路与电话通讯,严重侵犯了美国公民的隐私。 从亚德利的“黑室”时代,再到 “苜蓿”行动,at&t公司都是美国国家安全局的主要合作者之一。不可否认,在一开始他们的确担心暴露,担心吃官司,不过在美国国家安全局、国防部,甚至是总统的庇护下,他们最终打消了疑虑。不过,经过半个世纪的不见光运作,终于招致了来自美国公民的抗议。 起初,at&t公司并不打算承认此事,而且他的合作伙伴也不希望把此事闹大。因此,当美国法庭受理此类案件后,at&t公司和联邦政府先是保持缄默,而司法部则干脆以“案件涉及国家机密”为由要求法庭拒绝受理。正当案件纠缠不清时,美国媒体介入了,这无疑给了美国政府当头一棒,谁也无法挡住记者的嘴。 无奈之下,法院终于受理了民权组织和几个美国公民对美国国家安全局提起的诉讼,并且一名叫马克?克莱恩的证人出庭发表了震惊世界的证词。 马克?克莱恩是美国at&t公司旗下世界网络服务公司前职员,本来以他的职位,是不可能了解到美国国家安全局监控公民网际网路和电话通讯的细节的。然而,一次意外事故却让他走进了藏有玄机的、位于美国at&t公司旧金山法尔索姆街611号电讯大楼614a房间里的小黑屋。 第38页 正文 5 我们的目标是全世界(2) 2010-5-1 9:24:08 本章字数:972 据克莱恩回忆说:“即便在at&t公司内部,知道小黑屋存在的高层人士也不多,事实上,只有两名高级技术人员有权进入这间小黑屋,而我是因为光纤电缆出了问题,那两名高级技工无法解决,才得以进入那间约128平方米的小黑屋。”事实正是如此,在平时几乎任何人都无法靠近小黑屋。例如,早在2003年时,小黑屋的中央空调出现了漏水问题,严重影响了楼下房间的工作,而空调维修人员申请了好几天,最终经过特批才进入了小黑屋。 那么,美国国家安全局究竟是如何利用小黑屋监视网际网路和电话的呢?这是所有人都希望弄清楚的,也是法官所提出的关键性问题。 对此,布莱恩是这样回答的,他说:“at&t公司将光纤电缆直接扯进了那间小黑屋,以便国安局的特工直接对网际网路和电话实施监控。我一进小黑屋就发现:世界的网际网路通讯均被这间小黑屋的设备和相关人员监控。”与此同时,克莱恩又提供了一份遭小黑屋监控的旧金山地区16个网络和电话接转台的清单,其中包括美国最大的网际网路伺服器提供商mae-west。据克莱恩所掌握的情况,类似这样的小黑屋在西雅图、洛杉矶和圣迭戈均有。 铁证如山,at&t公司却赶紧叫屈说:“鑑于国家安全的原因,我们没法为自己大张旗鼓地展开辩护行动,至于被解聘的克莱恩‘只是一名小小技工’,所以根本不可能接近所谓的小黑屋。”不过,这种虚弱无力的辩解和美国政府的阻碍非但没能阻止官司的进行,反而使得类似的官司越冒越多,光是旧金山一地的法庭,就受理了数十桩状告美国国安局侵犯公民隐私的官司,而民主党主导的国会又日益紧逼布希政府,要求其“说清”国安局在美国本土究竟是怎么监视本国公民的。 于是,布希政府的官员们才不得不承认这一绝密的情报搜集计划,其监控范围远比外界想像的要大得多——为了能最大限度地搜集各种情报,美国国安局几乎监控了全球的电子邮件和电话。在国会就美国情报和反恐机构侦察立法展开激烈辩论时,美国国家情报总监迈克?麦克奈尔和布希政府的高官们表示,为了分析各种资料,确定和监视“外国情报”目标,国安局“必须”有权监视网际网路和国内外的电话。麦克奈尔还刻意强调说:“就算通联的一方确是美国公民,也得接受监视。”不过,麦克奈尔和其他官员们仍旧只字不提国安局究竟是如何实施监视的。 正文 5 我们的目标是全世界(3) 2010-5-1 9:24:10 本章字数:319 很多人的预料是,这必然是一场没有结果的官司。尽管很多人都认为美国国家全局涉嫌违法的可能性很大,如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顾问马库斯说:“从克莱恩的描述来看,美国国安局的监视侦察行动已经远远超出了‘有限’的范围。我断定,at&t公司已经建起了一个大规模昂贵的情报搜集系统,以便国安局进行情报搜集,而这种搜集行动不仅仅是对海外,还有完全针对美国的。” 但是“国家安全”大于天,傻子都知道,美国政府不会放弃行动。因此,当美国人还在为言论自由和国家安全孰重孰轻争论不休时,美国军方却已经在监视本土与海外驻地士兵的个人博客和通信内容了,理由是士兵们在以上这些行为当中,可能会泄漏机密情报,从而危害到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