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香宗师》 第1页 [架空歷史] 《酱香宗师》作者:雷首山人【完结】 内容介绍 琼浆源茅台。丰满醇厚、香味悠长的茅台酒,以其独特的文化传统、酿造工艺、地域环境和特殊的原材料,成为中国酱香型白酒的鼻祖、酒文化的丰碑、中国的国酒和世界名酒。 玉液出圣手。神秘的酿酒大师是琼浆玉液的缔造者。他们用智慧、用灵魂、用激情、用双手、用汗水,创造出了超艺术的极品,铸就了国酒的金色品质!但是,他们是谁?世人知之甚少,他们的事迹更是鲜为人知。 本书详细撰写了中国酱香型白酒的绝对权威、茅台酒6位酒师中唯一健在的祖师爷、茅台酒文化的活化石、原茅台酒厂高级酒师张支云的传奇人生。 ================== ☆、童 工 童 工 安葬了母亲之后,他和哥哥靠着葬礼期间的残汤剩饭勉强维持了几天生活,为妈妈烧了几次纸钱。 家里没有吃的了,哥哥的假期也到了,必须出去随师父做石匠活。 哥哥走了,小支云怎么办? 人总是要活下去的。小支云虽然年幼,但他却很懂事。八年艰苦生活的磨砺,让这个山里的小孩变得非常坚强。还在始龀之年的张支云对将要出门的哥哥说道:“哥,你放心走吧,相信我能活下去!” 两弟兄抱头痛哭了一场便分手了。 哥哥走后,支云用袖头抹了一下眼泪,站在家门口的草坡上,望着眼前起伏的大山陷入了沉思。 沉思,本不应该是这么小的小孩所为,但他确实那样了! “以后吃什么?” “怎么活下去?” 年龄虽小,但他不能不想! “外出谋生,自找活路!” 只有八岁的一个小孩子,竟然做出了这么一个大胆的决定。 小支云依然离开了生他养他的家乡,只身一人开始了流浪生涯。 薄暮时分,他走到了赤水河边。 肚子里咕噜咕噜直响,疲倦的双腿实在是迈不动了。张支云便坐在河岸上歇了下来。 天色开始暗淡,过河已无指望,张支云在河岸边找了一块石头,准备坐在石头上度过这个恐怖的夜晚。 远处,一条船只向岸边盪来。靠岸之后,船夫们一个个拖着疲惫的身子从船上跳到了河岸上。 走在前面的一位縴夫看到岸上一个小孩,就上前问道:“你是谁家的小孩?在这里干什么?天黑了还不快回去!” 小支云强忍着眼中的泪水,回答縴夫道: “我是高潮村的,我的父母都不在了,出来寻条活路。” “你这么小年纪背乡离井怎么活?” “没有办法,走到哪一步算那一步。” 眼看着天黑了,好心的縴夫把小支云带到船老大身边,恳求船老大给孩子一口饭吃。 恻隐之心所致,船老大勉强同意了。 晚饭算是有了着落。 晚上,他和那个好心的縴夫挤在了一起。 船夫们睡的是地铺,上边铺的是一层稻草。河岸边的蚊子很多,那些飢饿的蚊虫集中包围了船舱内的那一堆堆美食,允吸着鲜美的血液,然后就高兴地唱着曲子在黑暗的空中飞过来、飞过去。 被蚊虫咬的实在睡不着,縴夫和支云起身坐在了船头上。 两个人默默地坐在那里,也没有什么话题。坐了一会儿,船夫便开口询问了张支云的家世情况。从张支云口中,那位縴夫知道了这个小孩子苦难的身世,心里非常同情。天亮以后,那位縴夫便将张支云的情况简略地告诉了船老大,祈求他留下孩子在这里帮工。 船老大看着站在面前的这个小不点,眉头邹了邹,但还是勉强同意了。 船上的活儿既脏又累,只有八岁的孩子哪能吃得住?!小支云咬着牙关,非常吃力地和那些身强力壮的大人们一起干活,累得腰痛腿酸。辛劳一天,返航靠岸之后,小支云靠在船舱边已是不能动了。勉强吃了一点饭后,便躺在草铺上和死人一样,蚊虫的叮咬已经没有感觉了。 张支云在船上苦熬、苦撑了不到十天,实在吃不住船上的脏、累和蚊虫叮咬,一天凌晨,张支云没有向老闆告辞便起身跑了。 往哪里去呢?张支云自己也不知道。 高潮村以外的世界是什么,他一点都不清楚。离开渡船之后,他沿着赤水河岸漫无目的一直往前走,遇到人家便讨口饭吃。总要有个落脚的地方吧,他一路讨饭,一路打听看那家需要人干活,想寻找一个有钱人家给人家帮工,靠自己的双手煳住自己的口。 张支云一路讨饭走到了茅台,又从茅台走到了交通村(现在归仁怀县中枢镇辖,距高潮村20公里左右)。 在交通村讨饭时,张支云遇到了一个老大爷。老大爷问他:“小孩,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村的?” 张支云如实地回答道:“我叫张支云,是高潮村的。” “哦!高潮村的,还不近呢!这么小就出来讨饭,你爸妈为什么不管你?”大爷不解地问道。 “我爸妈去世了,家里没有饭吃,只好出来找口饭吃。”张支云慢慢地回答道。 那位大爷听了这个可怜的孩子的回答心里很不是滋味,便说道:“讨饭是会让狗咬的,我给你介绍一户人家,你去给他家干点杂活,每天也有饱饭吃。” 第2页 小支云感激地点了点头。 老大爷把张支云领到了本村一家汪姓人家的家里,向汪家主人简单地介绍了张支云的情况,要他们收留这个孩子。 汪家掌柜家里需要帮工,他看了看这个可怜的孩子,笑了笑说道:“行!” 汪掌柜和老大爷聊了几句闲话之后,便问张支云道: “你在我家割草、餵牛,我给你饭吃,能行吗?” 张支云胆怯地点了点头。 从此,张支云就在汪家落了脚。 在汪家的日子里,每天的天不亮,张支云便背着背篓到山上去割草。虽说身小力薄,但他勤快、能吃苦,每一次都会割回一背篓上好的青草。 背着青草回到家后,张支云总是放下背篓就去给马添草,然后才去吃饭。 为了不挨打,为了保住饭碗,张支云拿出了十二分的力气完成东家分派的活计,极力讨得东家喜欢。 汪掌柜对这个勤快的小孩很喜欢,也从来没有打骂过他,饭食也还算不错。就这样,他在汪家呆了两年。 第三年,汪家发生了变故,牲口也买了,张支云在汪家呆不下去了,不得不离开汪家另谋生路。 离开汪家之后,张支云又开始了讨饭的流浪生涯。 在四川省古蔺县水口镇的长坝槽村讨饭时,被人“介绍”到大地主郑国文去当童工。 郑国文不仅是个大地主,还是当地的保长。这个地头蛇权势很大,凭藉着保长的身份,打着“剿匪”的幌子,盘剥相邻,欺男霸女,无恶不作。 民国时期的保甲制度产生于国民党对工农红军进行军事“围剿”之时,蒋介石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身份督师江西。督师期间,他认为“剿”共不力的原因之一是民众不支持政府。于是,委员长便在“剿匪总司令部”所属党务委员会内专门设立了地方自卫处,研究保甲制度,草拟法规,先在江西试行。1931年6月,蒋介石在江西修水等43县进行试点,将原有闾邻等自治组织一律撤销,编组保甲。次年,以蒋介石兼总司令的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颁布《剿匪区年各县编查保甲户口条例》,规定10户为甲,10甲为保,联保连坐。1934年,国民党“中政会”第432次会议议决由行政院通令各省市切实办理地方保甲,据此,行政院于同年12月通知各省,普遍实行保甲制度。于是,保甲制度便由“剿匪”区推向全国。 保甲制的具体法规曾有过多次修订。立法院曾于1936年9月制订保甲条例42条,1937年7月2日又修正为40条,但均未公布。抗战发生,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重庆行营釐订整理《川黔两省各县保甲方案》,1939年颁布《县各级组织纲要》均对战时保甲制度有具体规定。 保甲制的基本形式是10进位制(10户为甲,10甲为保,10保以上为乡镇)。以后鑑于各地地理、交通、经济情况各异,在实行“新县制”时採取了有弹性的办法,规定“甲之编制以十户为原则,不得少于六户,多于十五户”,“保之编制以十甲为原则,不得少于六甲,多于十五甲”,“乡(镇)之划分以十保为原则,不得少于六保,多于十五保”。保设保办公处,有正副保长及民政、警卫、经济、文化干事各一人,保长兼任保国民兵队队长和保国民校校长,与乡(镇)长一样,亦实行政、军、文“三位一体”。保长通常由当地地主、土豪、顽劣担任。国民党对保甲长人选极为重视,竭力通过保甲长牢牢控制民众,“使每一保甲长均能兼政治警察之任务”。 保甲制的实质是通过联保连坐法将全国变成大囚笼。联保就是各户之间联合作保,共具保结,互相担保不做通共之事;连坐就是1家有“罪”,9家举发,若不举发,10家连带坐罪。国民政府内政部曾专门发布过一份连坐暂行办法,其主要内容是:出具连坐切结时,由户长签名盖章或匣押,一式两份,正结存县,副结存区。各户如发现另户为“匪”、通“匪”、窝“匪”等情况,应立即报告,如隐匿不报,便以“庇护罪”或“纵匪罪”论处。内政部一名长期从事编查户口的官员谈到为什么要採用联保连坐法时说:以往,政府用悬赏来奖励检举者,但赏金的代价往往不能抵偿因受“匪方”报復所受的损失。实行联保连坐法以后,便起到拘束民众的作用,使其“畏法而不畏匪”。抗战发生之后,国民政府在《整理川黔商省各县保甲方案》中修正了上述具体的做法,改为不具结而连坐。即各户不必签名具结,但如发生甲内居民有通“匪”、为“匪”等情,一经审判机关查明,对同甲各户立即予以连坐处分。在该法的说明中提出上述变动的理由是:同甲各户因贫官不同往往不愿联保具结;而愿意联保具结的各户则往往素来关系密切,某户如有非法行为,同结者必不肯告发,“故不如使同甲各户共负联保连坐之责,不另具切结,只须于各户门牌内加以说明”。 郑国文自当了保长之后,更是拉大旗作虎皮,以保长的名义藉机勾结地方国民党腐朽官员对老百姓大收捐税,弄得鸡犬不宁,民不聊生。 这个郑国文本来就不是善良之辈,他们家的长工当然是苦不堪言。年幼的张支云怎么能知道自己掉进了虎口狼窝? 第3页 到了郑家以后,管家给张支云安排的活总是多而又重。割草、餵马、推磨,出圈……。后来,竟让这么小的小孩到田里去干庄稼活。开荒、锄草、搬苞谷,什么活都得干。 庄稼活是要力气的,因为年龄太小,张支云有点吃不住。特别是从地里往回背苞谷,让这个孩子吃尽了苦头。一背篓苞谷很沉很沉,压在他那柔弱的肩上,一步一步艰难的走在崎岖的山路上。遇到陡坡时,只能是一步一步往上挪。但为有一口饭吃,他不得不咬着牙硬撑着。就这样,一天到晚,披星戴月,干着和成年人一样的很重、很累的庄稼活。 一九三八年,中日战争爆发,国民党反动派借抗日之名开始扩军,郑国文“奉命”抓丁。后来,在抓壮丁中捞了不少油水的郑国文,把眼睛盯在了家里的那个小童工身上。 一天晚上,张支云听到管家和一个人在说抓丁的事,好像是说让这个外乡的小孩去顶差。张支云听了以后很害怕,一夜都没有睡着,恐怖之中他开始谋划着名如何能逃出虎口。 第二天一早,张支云详装不知道,拿着家具便下地干活去了。到了地里以后,他藉口拉肚子走到了避人的地方,然后顺着崎岖的山路向贵州方向逃跑了。 张支云一路奔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逃出了四川就安全了,贵州那里郑国文管不到。 山路崎岖,加之逃跑心急,张支云摔了几次跤。但为了逃丁他不顾一切,栽倒了爬起来再跑,一路翻山越岭,总算逃出了四川地界。 出了四川境便是贵州的茅台,到了茅台之后,张支云觉得没有什么危险了,就在路边的一家酒坊门口喘气歇脚。 这个时候,酒坊大门里出来一位中年人,看到门口蹲着一个衣着破烂,汗流浃背的小孩子。便走上前问道:“小孩子,你在这里干什么?” “我刚从长坝槽那边过来。以前在那里给人做工,这一段那边抓兵,掌柜的想抓我去当兵,我很害怕,就逃出来了。”张支云老实地回答道。 “你是哪里人?为什么这么小就出门做工?”中年人问道。 “我家在二合,因父母双亡没有饭吃,为了混嘴,才出来给人干活。”张支云看那个中年人很面善,便吞吞吐吐地向那个中年人简单地陈述了自己的身世。 弄明白这个小孩的身世后,中年人很同情,便有把他留在酒坊干活的意思,于是就问道:“你愿意学一门手艺吗?” “学啥子手艺?”张支云不解地问道。 “烧酒呀!” “人家要我吗?” “要,你愿意干就跟我来。” 张支云跟在中年人的屁股后面,胆怯、猥琐地进了酒坊。 这个中年人便是茅台“成义烧房”的二酒师肖青海。 ☆、史话茅台 史话茅台 群山环抱的茅台是个出酒的地方,酿酒业有两千多年悠久的歷史。成义烧房是茅台歷史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家酒坊。 茅台地处黔北大娄山脉西端的赤水河干,这里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在远古的时候,就生存着一群古老的被称据有“观音洞文化”的贵州土着居民的先祖——濮人(今仡佬族的祖先)。 濮人是贵州这片土地上的原生民族,早在距今约一百万年前的旧石期早期,这一带便有人类先祖的踪迹。那些原始的濮人远祖,在崇山峻岭间打制石器、生息繁衍。虽穷乡僻壤,但歷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史记?西南夷列传》载:濮系民族“最大”的3个方国,仅夜郎在贵州境内。《僚的研究与我国西南民族若干歷史问题》一文中说:“所谓夜郎国种人,实系原始据有云贵高原和湘西立陵地的濮系民族——由濮人到僚人直至现在的仡佬无疑。”“仡佬”二字虽始见于宋代朱辅的《溪蛮丛笑》,而隋、唐以至宋代着述中的“仡僚”、“偈僚”、“葛僚”、“佶僚”等,都是“仡佬”的谐音异写。 “僚”作为部落称谓当读作“佬”。“仡僚”这一称谓最早见于隋代黄闵的《武陵记》。魏晋以后由濮逐渐形成的“僚”,隋唐时又逐渐形成为“仡佬族”。 “蛮夷仡佬,开荒群草”反映了仡佬先民——濮人是这片土地原生民族的谣谚。 茅台镇最初的地方名叫马桑湾。取这个名字是因为赤水河边的茅台一带到处都是马桑树。后来又因为世居此地的濮人部落在此地砌了一口四方形的水井,又取名四方井。因为茅台周围的崇山峻岭之中,土层较薄,耕作条件差,人口少,庄稼不多,遍地都是茅草,后人又将村子的名字叫了茅草村,亦称茅村。渐渐地,生齿日繁,村庄变大了,生存需要稼穑,刀耕火种使茅草地也不断地向外退缩,只剩下村中的一座土台上,原生的茅草还在那里优雅的摇曳着。那座高台上的茅草对那些早期的濮人来讲,代表着土地,代表着对天地的信念,代表着先祖。所以,人们就开始在那座高台上进行祭祖。 濮人很注重祭祀先祖,为了追思先祖开疆之圣德,后来的濮人便在茅草台这块原始的标志上进行祭祀大典。大约到了宋代的时候,人们便以祭祖的茅草台取了村子的名字——茅台。茅台因之而得名的那座土台上遍生茅草,并非仅是自然生长的草。按仡佬族的风俗,除夕之夜是要祭祖的,濮人还要在糍粑上插上几片茅草,表示这个地方是自己的祖先开闢的。 第4页 赤水河畔群山环峙,形势险要,是川黔水陆交通的咽喉要地。平均海拔880米,年平均气温16.3c,年日照时数1400小时,无霜期311天,年降雨量800—1000毫米。赤水河流经区域均为红砂土壤,土壤含钙丰富,喜水喜钙的野生构树漫山遍野。 因为这个地方水质清澈、甘咧无污染,水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加之茅台镇方圆五公里范围内,夏天高温、高湿酷热,冬天温暖如春,独特的气候环境适宜各种微生物种群的生长繁殖和集结。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酿酒。勤劳勇敢的濮人在延续人类文明的脚步中,很早就知道了充分的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开始了美酒的酿造。漫山遍野的构树果实聚花果被夜郎国人酿造出了果酒。据《史记》记载:在汉朝的时候,贵州西北部,赤水河中游,大娄山脉西段北侧的仁怀就生产着一种“枸酱酒”,枸酱酒是由构树果实聚花果酿造而成。这便是原始的茅台酒。东汉人刘德在注《汉书》时称:“枸树如桑,其椹长二三寸(雄花蕊),味酢。取其实(雌株聚花果)以为酱,美。蜀人以为珍味。” 《诗经?小雅》中称“南山有枸,北山有楰”。 古代北方称构树楮,南方称为枸。如今许多地区还称构树聚花果为楮桃、枸桃。至于“酱”,则是因为楮桃浆汁中果胶、果糖、鞣酸很多,古人酿造果酒没有下胶、精滤的过程,因此,酒体浓厚不清,故称为“枸酱”。 古代的夜郎国崇山峻岭,交通极为不便,通行主要靠的是水道,夜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主要依附于珠江流域的南越国(南越国是秦朝行将消亡时,由南海郡尉赵佗起兵吞併桂林郡和象郡后于约前204年成立,于公元前111年为汉武帝所灭,传五世,歷93年。都城位于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领土包括今天中国的广东、广西两省区的大部分,福建、湖南、贵州、云南的部分地区和越南的北部。),其主要经济文化交流属于珠江流域经济圈。 古夜郎和外界的联繫太不方便,加之枸酱酿造技术仅为少数人掌握,因此,枸酱的产量很小,仅仅只供当时的部落王族享用。当然,也有极少数的一部分枸酱酒流入到南越国和巴蜀。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汉武帝刘彻派使臣唐蒙出使南越(今广州),在南越王的宴席上,唐蒙品尝到了枸酱酒。 尝到了如此美妙的琼浆玉液,唐蒙饮后非常高兴。为了取悦皇帝,唐蒙绕道鳛部(今贵州遵义的习水县,它是根据秦汉时期的鳛水部命名的,1959年文字改革时改鳛为习),专门到那里取了枸酱酒,回京献给了汉武帝。 汉武帝饮枸酱酒之后,觉得甘美异常,贊其“甘美”,故有“唐蒙饮枸酱而使西域”之说。从此,枸酱酒便开始闻名全国。 至唐、宋时期,仁怀即已成为酒乡,酿酒之风遍及民间。茅台的酒房继承和发扬了源远流长的枸酱传统工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酿制的优质大麯酒“风曲法酒”也盛行于市。“风曲法酒”以茅台镇独有的特产——优质红粱(糯高粱)为原料进行酿制,所酿之茅酒香味独特,其中有90余种天然芳香物质至今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仍无法鑑别命名。宋人张能臣以此酒质量佳美而将其写进《酒名记》,载入酒史。到了清朝,茅台村酒业已非常兴旺,有“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及“仁怀城西茅台村,酿酒全省称第一”的记载。茅台烧、茅台春、茅台烧春、茅春等系列茅酒名声鹊起,获得“酒冠黔人国”、“风来隔壁三家醉,雨后开瓶十里香”的赞誉。清仁怀诗人陈晋熙有诗为证:“尤物移人付酒怀,荔枝滩上瘴烟开。汉家枸酱知何物,赚得唐蒙鳛部来。”清代大诗人郑珍也曾赋诗曰:“橡蚕不自乌江渡,枸酱还从鳛部来。” 1784年(清干隆49年),茅台村的“偈盛”酒号正式将自己的酒取名为茅台酒。 清朝道光年间,职任“军营统带”的福建人赖正衡受朝廷调遣,前往贵州仁怀地区驻防戡乱,公元1826年,因太平天国起义事辞职迟于仁怀,解甲归田。赖正衡离职之后,便在地理环境独特的茅台村创办了“茅台烧春”酒坊,被后人尊称为“赖茅鼻祖”。 清朝咸、同年间,赖正衡的“茅台烧春”酒坊被乱军焚毁,他不得已率家眷东游至贵州省黄平县朗洞乡安家落户,以务农为业。期间,赖家子孙繁衍,多达百人,成为黄平大族。到了清末光绪年间,少数民族黔东起义。赖氏家族以农民身份参加起义,死亡不少。赖正衡生有一子,名赖宗贵。婚后逃往贵阳,定居在大南门盐行街(今阳明路口大众饭店),开设“赖兴隆商号”。公元1862年,赖嘉荣出生,赖正衡得孙甚喜,把酒庆贺,酒兴所致,豪气干云,收购了贵州商人周秉衡的“衡昌烧坊”酒厂以记此事。赖嘉荣传承祖业后,致力于烤酒技术和茅酒勾兑工艺的研究,颇有成效。 公元1902年,赖嘉荣突破了歷史上酒类酿造的传统工艺,独创“回沙”工艺和复杂的酿酒技术,研究出风格最完美的酱香大麯酒(俗称“茅酒”),其酒质晶亮透明,微有黄色,酱香突出,令人陶醉,口味幽雅细腻,酒体丰满醇厚,回味悠长!开拓了白酒史上空前的神话,成为一代茅酒巨匠。从此引发了茅台镇的酱海风云,后人称之为“酱香始祖”。茅台镇“酱香型”白酒也由此而名扬天下 。 第5页 满清统治后期,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一场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天国动员了百万农民群众,歷时14年,转战几千里,攻克了600多座城镇,席捲了半个中国,消灭了上百万清军,大批封建官吏、恶霸地主被杀或逃亡,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加速了满清政府的灭亡,沉重打击了清王朝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统治秩序,并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农民政权,打击了西方殖民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太平天国动员是中国歷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次农民战争,是中国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水平,它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并对亚非人民的反殖民斗争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但如此浩大轰烈的农民运动,最终仍然失败。这场旷持日久的内战破坏力空前,20年死亡人口达到了一亿一千万。 这场战争毫不例外也给茅台镇也带来了空前的灾难,赤水河畔变成了一片废墟,相当繁荣的茅台酿酒业全部毁于战火。 “茅台烧春”酒坊毁于兵燹之后,赖嘉荣被迫举家迁徙到黄平县郎洞乡谋生,后移至贵阳定居,开设“赖兴隆”商号。 1862年,西南首富华联辉(1833-1885,字柽坞,贵州遵义县团溪人。其家经营盐号。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迁贵阳,继续经营盐号,十余年,积资白银数万两。先为副贡,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举人。次年,被四川总督丁宝桢委办盐政。他涤盪陈规,改行官运商销,在泸州设盐务总局,在各产盐区设厂局,收购食盐,以同一价格分售商人,商贩按零售价卖给百姓。实施此法,市场盐价稳定,国库增收白银200余万两。他在四川执掌盐政数年,功绩卓着,名动遐迩,被誉为经济大家,朝廷破格授以知府留川补用,但他辞谢不就,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1月9日卒于四川,终年52岁)为满足母亲渴望喝到茅台酒的愿望,于同治元年(1865年)在一片废墟的茅台杨柳湾废酒坊创办了“成裕烧房”,后更名为“成义烧房”。“成义烧房”在古老的“大和烧房”的原址上开始生产茅台烧,恢復了中断七年的茅台酒生产。 酒坊建成之后,华联辉找到了“茅台烧春”酒坊的酒师,按照 “茅台烧春” 传统的回沙工艺,开始研制“回沙茅”进行酿酒。据《仁怀县志》载:“1939年在茅台杨柳湾侧出土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的化字炉上的“大和烧房”是至今唯一可考,较早酿制茅台美酒的作坊。”“实为‘茅酒之源’”。 1870年华家在四川设立了四川成义烧房。规模与茅台镇成义烧房不相上下,自此,华家在川黔两省都有酿酒,供应全国的一百二十家分号。 华家这座古老的烧坊,以积极深厚的酒文化资源,传承着精粹的酿酒技术。 华联辉去世后,14岁的儿子华之鸿主管了盐号永隆裕。盐号所属铺面数百家,布满大半个贵州。清末民初,华之鸿又创办了文通书局、永丰抄纸厂等多个企业,成为华氏家族领军式人物。1927年后,华之鸿青灯礼佛,不问俗事,将家业交与其子华问渠经营。 1879年,茅台村里的土财主王立夫、石荣硝(本姓王、石家养子),孙全太三人合资在茅台镇创办“荣太和烧坊”,后更名为“荣和烧坊”,聘请的是华家的酿酒的师傅,他们酿造的茅台酒人称“王茅”酒。 赖茅鼻祖赖嘉荣辞世以后,赖永初、赖贵山、赖雨生。三兄弟随母操持家业。兄弟三人和衷共济,把祖业推上了一个新的开端,将“赖兴隆商号”发展为“赖兴隆钱庄”并发行兑券 ,拓展业务涉及贵州各大重要经济领域。一时生意兴隆,财源涌进,后来,又进一步成立了“恆兴昌银号”及“宏大上膏公司”。在全国各大中城市设立分支机构,最后发展为公私合办的“贵州省银行”。 1929年,赖贵山、赖永初、赖雨生兄弟三人扩建“衡昌酒厂”,更名为“恆兴酒厂”即“赖家茅酒厂”,赖贵山先生亲自设计“赖茅”酒商标,题写背帖,产品名扬海内外。 1914年春,巴拿马运河这一条连接太平洋和北美洲的大运河开凿成功。为了隆重庆祝这个伟大工程的竣工通航,扩大它的影响,美国政府决定在旧金山召开一次世界物品的展览会。由于参加国家众多,故又称为万国博览会。 万国博览会期间,参加会展的45个国家都把本国最好的工农业产品、土特产品送往旧金山参加竞赛,争取荣誉。 万国博览会名为展览会,实为一次争奇斗艳的大比赛,在当时可谓盛况空前,是世界上颇负盛名的一次大型国际博览会。 1915年的冬天,成义、荣和两家烧房接到贵州省巡按使公署“参加万国博览会”的通知,把茅台酒拿去参加国际比赛。 两家老闆接到通知后,将最好的茅台老窖派专人护送,随同当时的农商部周次长等人去了巴拿马,出席了万国博览会。 展会期间,茅台酒因包装简陋土气,几乎无人问津,展台前门可罗雀。展览会紧张地进行了几天之后,各国送展名酒的评选已基本上初见分晓。由于当时我国国际地位低下,评委会的那些人被各国名酒的华丽外观所吸引,而对土里土气的陶制“棒棒瓶”装的茅台酒却不屑一顾,连尝都没尝。 第6页 在为法国白兰地获得金奖而设的大型宴会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茅台酒代表气愤之极,他拿起一瓶茅台酒佯装失手,酒瓶“嘭”的摔在地上。 陶罐破碎之后,顷刻间,宴会厅酒香四溢,一种与众不同的香味充满了整个大厅。 宴会厅四座震惊,有人上前拾起茅台酒瓶碎片往鼻子上一闻,顿觉幽香扑鼻,妙不可言。于是,便大声惊唿:“好酒!”各国的评选委员们面露愧色,只得重新入座,品尝评论中国的茅台酒。 经过反覆比较、品评,评委们一致认为茅台酒色、香、味俱佳!按茅台酒的质量,本应评为世界名酒之首,但因当时我国国际地位低下,茅台酒最终被评为世界第二,与法国的科涅克白兰地、英国的苏格兰威士忌共享世界三大蒸馏酒的盛名,获得了金牌、奖凭(状)。 从此,茅台酒跻身于世界三大名酒行列,成为中华民族工商业率先走向世界的杰出代表。 茅台烧酒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之后, “怒掷酒瓶振国威,香惊四座夺金奖”的故事便在国内传开。后来华家和王家为国际金奖的归属争执不下,官司打了三年。1918年,由贵州省公署下文调处:两家均有权使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奖”字样。 华、王两家的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奖后,在全球名声大振,许多商人都想染指茅酒的生产,市场上竟然还出现了许多假冒华家酒的品牌,假冒酒直接影响到华家酒的经营与生产。在这个非常时期,华问渠于1938年秋出面邀请茅台大小烧房,加上四川12家烧房,并亲自出面,特别邀请当时的绅士名流,约定在贵阳杏花村设宴,席间论酒。消息传出,沸腾了整个贵州。 30年代初,蒋介石的亲信何辑五以特派员的身份回到贵州。 1937年12月,蒋介石任命其为贵州省政府委员。任职期间,何辑五成立了贵州企业公司。 因为茅台酒的名声很大,何辑五多次想把华家成义烧房併购到他的“贵州企业公司”名下。华问渠不想加入,百般推託,何辑五不肯相让,步步进逼。万般无奈,华问渠特意送了两千瓶华家酒给了何应钦,请其为之求情。在何应钦的干涉下,何辑五才收手放弃。 ☆、酒坊学徒 酒坊学徒 华家酒坊的老闆华问渠因为业务太多,一直住在贵阳,一般很少到茅台来,只是偶尔抽空到茅台的酒坊来看看生产经营情和财务收支情况,酒坊平时的业务一直是由酒房掌柜进行管理。成义烧房的掌柜姓薛,名相臣。薛相臣是一个非常认真的管家,他敬业、认真,把成义烧房管理的井井有条。 张支云跟上肖青海进了成义烧房不一会儿,酒坊就开始干活了,下午的活计是上甄。肖青海要带上工人们上甄,他让张支云先跟上他到酒坊帮忙干活,他想等忙完了活计以后再带上张支云去面见酒坊掌柜薛相臣。 张支云从来没有见过烧酒,到了酒坊之后,一切都感到很新鲜。其实,上甄时候的活计并不需要什么技术,就是把拌好的糟粕用铁杴往甄子里面装,出力干活就行了。张支云虽然才11岁,但三年的长工生涯已经将他磨练出来了,干起活来还很像那么一回事,工人们看着这个小孩干活的样子都很惊讶,肖青海的心里很满意。 收工以后,肖青海带着张支云见了酒坊掌柜薛向臣。 见到薛掌柜以后,肖青海便对薛掌柜说道:“掌柜的,上午我在大门口看到了这个孩子,他父母双亡,无家可归,在外面给人帮工,我就想把他留下来干活,您看行吗?” 薛向臣看了看肖青海身边的这个小不点,不经意地说道:“孩子还太小,干活恐怕还不行。” “下午上甄的时候我让他跟着干了一会儿活,还像一回事。孩子虽小,但已经给人干了三年长工,吃了几年苦,看起来干活没有问题。”肖青海解释道。 “这个小孩是哪里的?”薛向臣问道。 “是二合高潮村的。”肖青海回答道。 其实,酒坊本来人手就缺,留下这个孩子也是件好事,薛向臣心里也很愿意多一个干活的,便对肖青海说道:“二师傅说留下就留下吧。不过,还是要按规矩来,先让他去割草餵马吧。” 肖青海见到张支云的时间虽短,但他看得出来,这个孩子是一个能有出息的孩子,本来是想留下来在自己身边干活,以后再慢慢教他一些酿酒的技术,或许能够培养出来。但他只是一个二酒师,没有这个权利,也就没有再说话。 按照惯例,学徒进入酒坊,首先得要割三年草餵马,然后再推三年磨、煮一年饭,必须付出最少七年的学前辛劳,才能开始到酒坊学艺。流离失所的张支云这个时候并没有想那么多,更没有奢望学习酿酒,当一名酒师。他心里想的只是能安生活干,有饭吃就行了。 张支云在成义烧房落住脚了,他按照掌柜的吩咐,每天到山上去割草,回来后切草餵马。 端别人饭碗是不容易的,一直看人脸色行事的人生经歷,奠定了张支云的基本品性:行事谨慎,做事认真,勤快听话,聪明、有眼色。但也塑造了一些和常人不太一样的性格:不爱说话,只是埋头干活。当然,三年的长工生涯的岁月,也磨砺了这副弱小的身板,张支云虽说还是个小孩子,年龄虽小但浑身都是力气,干起活来并不比大人差多少,一般的活计是难不倒他的,割草餵马对他来讲更不算什么。何况在酒坊干活要比给人帮工强的多,掌柜的没有地主那么苛刻,只要你好好做事,就不会挨打受气。 第7页 酒坊的工作其实是很枯燥的,工人们除了埋头干活之外还是干活。苦出身的工人没有文化,也没有多少话题聊天。张支云的到来,在工人中间多了一个话题。由于小支云很能吃苦,干起活来很像一回事。他听话、勤快、聪明伶俐,很招人喜爱,酒坊的伙计们都很喜欢这个小孩。加之小支云特殊的身世,所以,工人们在一起干活时也经常议论这个小伙计。 工人们的议论也引起了酒坊大师傅对张支云的关注,竟然对这个新来的小孩产生了兴趣。 成义烧房的大酒师叫郑应才。这个烧房的技术权威是个七十五岁的老头。严肃古板,很少说话。但他的技术在茅台诸多家酒坊中却是最高的,是茅台酒业中的第一号人物。茅台地方几个酒坊的酒师几乎都是老爷子教出来的。当时已很有名气的恆兴烧房的酒师郑义兴,就是老爷子的得意门生。所以,人们对他都特别敬畏。 郑应才没有儿子,后来抱养了一个孤儿,他给孩子取了个名字叫郑永福。郑永福慢慢长大以后,郑应才便开始教他酿酒。可能是天赋的原因,郑永福虽然很努力,但进步比较慢。为了使儿子成为一个合格的酿酒师,郑应才尽心对郑永福进行培养,经过数年的**,郑永福学的虽说不快,但也进步很大,被荣和烧房聘为掌火师(烧酒的技术负责人员)。 郑应才是一个比较开明的大酒师,很愿意将茅酒的酿造工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看到好苗子,就想尽心培养,先后培养了好些优秀的弟子,但关门弟子只有干儿子郑永福一个。 张支云刚到酒坊的时候还只是一个总角孩童,郑应才这个有绝对权威的酱香宗师当然没有把他当一回事。按照常理,酒房来了一个割草餵马的娃娃,这本来就是极平常的一件小事,一般的人都没有兴趣去关注,最有权威的大师傅当然不会在意。 但是,因为这个孩子是肖青海带来的,肖青海又是郑应才的得力助手,他们一起干活的时候,在东家长李家短的闲谝中,肖青海偶尔提到张支云的身世、遭遇和一些表现,郑应才在和肖青海他们平时的闲谝中,对这个孩子多少还是有一点了解。久而久之,心里便对这个孤苦零丁的苦孩子产生了同情和爱怜。在以后的日子里,张支云吃苦耐劳、机灵聪敏的表现给老酒师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在老酒师的心里隐隐约约有了那么一点地位,慢慢地竟萌生了培养这个孩子的意念。 老爷子只所以起了这个念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郑应才本人很挑剔,在他的眼里能看上的人很少,像张支云这么伶俐、勤快的孩子很不多见,心里很喜欢这个聪明伶俐、勤快利索的孩子。二是那些在酒坊干活的人大多都是零工、短工,加之酒坊的活很苦,很少有人有在酒坊长期待下去的想法,选择一个有培养前途且能长期干下去的好苗苗很不容易。郑应才觉得,张支云这个孩子没有家,没有牵挂,也没有生活的依靠,很有可能在这个行业干一辈子。三是这个孩子小,心无杂念,从小培养便于成才。于是,他便开始有意让张支云帮他做点事,想在做事的过程中观察这个孩子的天赋。 1939年的端午节,郑应才开始安排踩酒麴,他看到张支云割草回来了,就大声唤道:“小孩,你过来!” 听到这个让他望而生畏的老爷子在叫他,张支云不知自己做错了什么,赶紧跑步走了过去。 “这两天人手不够,你帮他们去踩曲。” “踩曲?”张支云连想都没有想过。踩曲是技术活,这根本就不是他这个刚到厂里的小杂工能接近的活计,张支云有点不知所措。 “没听见吗!?”老酒师怒了。 正在迟疑的张支云突然被惊醒,赶紧跑了过去。 “看着别人怎么干,你就怎么干。”郑应才吩咐道。 张支云拘谨地拿了一把扫帚,和大人们一块清扫曲房。 别人干活按部就班,小支云却很卖力。这是张支云的天性和习惯,他根本就不知道偷懒。 看着很卖力气,满头是汗的张支云,老酒师在心里笑了:“这个孩子是块料!” 酒坊的活是很苦的,尤其是夏天,高温堆积、高温发酵是一般人受不了的。热闷烧坊繁重的体力劳动,让一般人望而生畏。因此,来酒坊干活的人一直不多,而且有好多零工干上一段时间就不干了,成义烧房的劳力连同零工总共才有二十多个人,其中比较固定的只有十几个,两班倒人手很不足,人手时常紧缺。在这种情况下,张支云便经常被大师傅唤到酒坊干活。 重阳节到了,酒坊开始清蒸下沙。 清蒸下沙是酱香型白酒生产工艺的第一步,採用总投料量的一半,经润粮→配料→上甑蒸粮→下甑泼量水→摊凉→洒酒尾→撒曲→堆积→下窖→封窖发酵→开窖取醅,即为清蒸下沙的工艺流程。 清蒸下沙开始以后,郑应才把张支云唤过来,让他和工人们一起参与了整个流程的全部力气活。 混蒸糙沙二次投料开始了,也少不了让张支云来干活。混蒸糙沙是酱香型白酒生产工艺的第二步,採用总投料量的另一半,经润粮→配料(加入一次清蒸下沙后的醅料)→上甑蒸粮蒸酒(这次蒸出的酒不作正品,泼回酒窖重新发酵)→下甑泼量水→摊凉→洒酒尾→撒曲→堆积→下窖→封窖发酵→开窖取醅为混蒸糙沙的工艺流程。 第8页 酿酒的活虽苦,但很有意思。张支云本来干活就有心眼,天性勤学的秉性使他除了干活之外,还不时留意为什么要这样干?这样干的的道理是什么?弄明白其中原理,再加上干活细心,张支云所做过的活计很少出现差错。 老酒师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以后的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老酒师都要支使张支云到工场去干活,不断地观察、培养。 酒坊的活几乎没有一样是轻松的,都是成年人干的苦力活。但张支云从来不偷懒,也没有怨言,大师傅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通过一个周期生产过程的观察,郑应才在心里就已确定了培养这个孩子的想法。 ☆、认宝爷 认宝爷 郑应才对张支云严厉中饱含慈祥的举动肖青海早就看在了眼里,他心里很高兴,便开始思谋着怎样实施自己心中的计划。 1940年春的一天,肖青海把张支云叫到身边问道:“支云呀,你光埋头干活,就不想学酿酒技术吗?” “想啊!”张支云回答道。 “想学就好,我觉得老爷子好像对你有点兴趣,这是一个好机会,能想办法让老爷子把酿酒的技术真传教给你就好了。” “老爷子会教给我吗?” “很不好说。按说,烧酒技术的传承一般必须是嫡传,但大酒师的思想不保守,只要有培养前途,愿意上进,老爷子就有可能进行培养。何况老爷子没有儿子,郑永福还是他抱养的。我想,你如果能认老爷子做宝爷(干爹),就有条件跟上他学烧酒了。” “他肯认我吗?” “只要你有这个心,我来给你帮忙,试试吧。” 俗话说:“小孩勤,爱死人。”小支云自到酒坊之后的种种表现的确非常讨人喜欢,肖青海更是喜在心头。其实,就在肖青海第一次在酒坊门口看到张支云的那一刻起,他就有一种直觉:这个孩子将来肯定会有出息的。所以,一年多来,他一直对小支云很关照。最近一段,大师傅对张支云的那些超乎寻常的举动,更让他感到高兴,便大胆地做了一个设想:让张支云拜郑师傅为宝爷,然后,再让张支云拜郑师傅为老师,让郑师傅把这个孩子培养成人。但这些只是他的观察和自己的一些想法,究竟郑师傅是怎么想的,他的心里还没有底。 “那就有劳肖师傅帮忙。”小支云心里很感激,腼腆地说道。 张支云对肖师傅一直心存感激,但他的嘴皮子不行,就是不会表达,能说这句话已经很不简单了。 张支云自从听了肖师傅的话之后,便产生了学会烧酒的强烈欲望,心里一直处于兴奋状态,满脑子胡思乱想。一会儿遐想:自己拜师学艺了,学会技术了,成了一名让人尊重的酒师。一会儿忐忑不安:自己卑微的出身,特殊的情况,造就了自己就是一个苦力,那样的奢求能不能实现?肖师傅这样说行得通吗?郑师傅认我吗?整整一天,小支云的心像揣了一只小兔子一样崩崩直跳,一直都没有安宁。 肖青海自对张支云说了这话之后,心里也不踏实,郑师傅愿意不愿意接受小支云他并没有把握,就想抽个时间、找时机向老爷子打探打探。 晚饭过后,肖青海调整了一下心态,准备好了说词,大着胆子去了郑师傅的住所。 “师傅!”进门以后肖青海诚惶诚恐地打了一声招唿。 “哦!是青海呀!坐下。”郑应才让肖青海坐下。 严肃古板的郑应才平时很少说话,肖青海在大师傅面前心理总是忐忑,两个人好一会儿都没有说话。 一会儿沉默之后,郑应才开口了:“有事吗?” 肖青海赶紧回答道:“想和您商量一点事。” “你说。”郑应才的话语总是很吝啬。 “您觉得支云这孩子怎么样?”肖青海试探地问道。 “还行吧。”郑应才只蹦出了三个字。但就是这三个字,已经给肖青海壮了胆子,他大着胆开口说道: “郑师傅,这一段我发现支云这孩子很有出息,您老能不能把您的手艺给他去教教?” “怎么教他?”这一次郑师傅的回答虽说只多了一个字,但已经透漏出没有拒绝的态度。 肖青海赶紧说道: “支云没有爹妈,没有人照应,他想认您为宝爷,不敢给您说,让我来问问。” “他小小年纪哪会有这样的想法?肯定都是你的鬼点子!”郑应才心里很清楚,一针见血地说道。 “我觉得这个娃娃的确不错,您就认他做您的干儿子吧。将来也好有人照应您。”肖青海脸一下子红了,他知道什么都不可能瞒过大师傅,只好绕了个圈子。 “我还有永福呢!”郑应才脸上不悦地说道。 老人的态度让肖青海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应对,不知如何应答。两个人又沉默了一会儿。 干坐了一会儿,肖青海看看老爷子和颜悦色,不像是不高兴,就大着胆子说道:“永福是您老人家抱养的孩子。小支云做您的干儿子,其实都一样。我总觉得多一个人照顾您总比少一个强。再说,支云天赋很好,您的一生所学肯定能够在他的手上发扬光大,所以就产生了这个想法。如果您老人家不愿意……” 第9页 肖青海看着郑老师的脸变的有点严肃,心里七上八下,不敢继续说下去了。 一会儿沉默过后,郑应才开口了: “唉!让我再想想吧。” “看来有门!”肖青海提到喉咙的心一下子放下了!但他觉得这个时候不能再说下去了,便起身告辞: “您老想想再说,这也是件大事。我就不打扰了,您早些休息。”肖青海说罢就起身准备出门。 “你回吧。”郑应才坐着没动,只说了三个字。 肖青海走后,郑应才躺在了床上。老人此刻的心情也很复杂,膝下无儿是他多年的纠结,后来捡了一个孩子自己养着。为了孩子将来能够幸福,他给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永福。这些年,他含辛茹苦把孩子抚养长大,并尽心地将自己酿酒的技术传授给他。永福忠厚老实,但就是学东西慢一点。经过多年的培养,永福虽说不是很出色,但进步还是不小。因为酒师很缺,荣和烧坊就来向郑师傅要走了永福,永福就在荣和烧坊当了掌火师(酒坊里的技术负责人)。因为没有亲生的儿子,这些年也没有遇到过一个好苗苗,他也就没有往这方面去想。自从看到张支云这个孩子之后,他就萌生了把他培养成一个优秀传人的念头。但郑应才做人非常严谨,他是不会轻易做出决定的。于是,他就利用一切机会对这个孩子进行考验:考验他的智商,考验他的能力,考验他的吃苦精神,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他的人品。经过一年多的考察了解,老人心里已经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只是苦于不知如何来成全这件事。今天肖青海来了,给他铺了一个台阶,老人的心里其实是很高兴。但为人持重的郑应才不可能表现的那么轻率,才给肖青海留下了再来说合的伏笔。 那肖青海离开郑应才的房间后,心里也是非常高兴的。郑师傅不多的两句话,已经表明了他的心思,看来自己的观察是没有错的。于是,他决定明天晚上再去一趟,尽力将这件好事促成。 第二天一天,他什么也没有说,按部就班地做他该做的事儿。 张支云看到肖师傅一天都没有对他说什么,心里七上八下。是不是郑师傅没有同意?是肖师傅还没有和郑师傅说?他的心里虽说很担忧,但却不敢去问肖师傅。 因为此事没有敲定,肖青海当然不会给张支云说什么。 下午收工之后,肖青海随便吃了点饭,回到了自己的房间。他在考虑今晚该不该去见郑师傅,考虑如何和郑师傅说起此事。想了一会儿,他觉得还是趁热打铁,今天晚上就去见郑师傅。 吃罢晚饭,肖青海便去了郑师傅的宿舍。 进门之后,肖青海看到是郑应才的脸上是一种平时很难看到的笑容,他松了一口气,便坐下来和郑师傅商量。 两个人在一起商量了一会儿,郑应才答应了认张支云这个干儿子。肖青海长长地吐了一口气,这件事总算是定下来了。 隔了几天,在肖青海的主持下,郑应才和张支云举行了一个简单的认亲仪式。 张支云认了一个宝爷,有了一个爹,这在他人生的道路上可以说是一个新的里程碑。他的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干起活来更觉得浑身是劲。 ☆、拜 师 拜 师 三年牛马不如的长工生活,让张支云这个小失去爹娘的苦孩子歷尽了人间的艰辛。逃兵途中,在茅台遇到了好心的肖青海,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在肖师傅的关照下进了酒坊做工,有了一口饭吃。由于两位酒师的看好,刚一进厂,便有幸开始了正式学艺的学徒生涯。后来又认了郑大师傅这样一个宝爷,总算是在他黑暗人生中看到了一片亮光。这些天,他的心里真说不出有多么高兴,干活更有劲了,更勤快了。闲暇之时,他经常帮助宝爷做一些杂事,上班的时候总是浑身有劲地忘我干活,活脱脱换了一个人。 转眼端午节快到了,肖青海把张支云叫到跟前,一脸不悦地说道:“你这孩子,怎么就这么没有心眼!眼看着你宝爷一天天年龄大了,你就不想把他的真传抓紧学到手?” “想啊!”张支云赶紧回答道。 “既然想,为什么不拜师?你以为宝爷就是师傅?” “我不懂得。该怎么弄呀?我真的不知道。还望肖师傅给以指点。” “支云,宝爷和师父不是一回事。认宝爷是亲缘,学艺却是要拜师的!拜师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是有规矩、有仪式的。” “肖师傅,你说怎么弄我就怎么弄。支云不懂得,还得靠您多指点。”张支云说道。 “每年的酿酒,都是从端午节开始的。端午节前必须举行拜师仪式。拜师以后,师父就会从头教你,你就能系统地掌握酿酒技术。这样吧,你到街上找一个有文化的人,求他帮你写个拜师的文书契约,我来给你操办拜师议程。”肖青海指点道。 按照肖师傅的指点,张支云到茅台镇上去找文人帮他写拜师文约。 写文约是要花钱的。张支云没有钱,就拿了一瓶酒(当时的学徒不发给工钱,每月的工钱就是给你一瓶酒),找到了镇上有名的文人朱先生,讨回了一张拜师文约。 酿造馨香的美酒,靠的是酒师过硬的技术。一道一道复杂的工艺技术,是酒师们智慧的结晶。所有的酿酒工艺技术全凭酿酒师用眼睛看、鼻子闻、嘴巴品以及手脚的感觉来把握。那些古老而科学的工艺精髓从来没有文字记载,书本上根本是找不到的。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虽然没有写在书本上,却全都是刻在了酿酒大师的脑海里面,由酒师们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第10页 在解放前,烧房和酒师之间纯粹是一种僱佣关系,烧房老闆付工资,酒师酿酒。酿酒质量是顾客价值、企业价值、股东价值、管理者价值、员工价值的共同诉求点。这些因素决定了任何酒坊都离不开技艺精湛的酒师,酒师的水平不行,酒坊的生存就困难。因此,酒师在酒坊里很有权威,除了购销不管,其余全部都管,权力是很大的,就连掌柜的也要让他三分。 技术要素的资本化,使酒师的报酬很好,他的薪水在酒坊是最高的。1940年代末,总酒师的月薪是7-8块银元,是其他工人的7倍。 依附于酒师的技术传承及保密制度,形成了嫡系传承的古老规矩。酿酒技术的传承,唯一的途径就是师父带徒弟、口口相授,一代一代往下传。 酒师带徒弟,一般都是家族嫡传,并且传男不传女,传婿不传媳。郑应才没有儿子,虽说教过几个徒弟,但一直没有嫡传弟子。后来抚养了一个养子,老人就将希望寄托在养子郑永福身上,将他的一生所学倾心传授。郑永福勤学、能吃苦,就是学的慢一点,老人心里一直不满意。因为一直没有一个嫡传弟子,一直到了临近耄耋之年,技术传承仍是郑应才的一块心结。 自从肖青海撮合成他和张支云的父子关系之后,算是了却了老人的一个最大心愿。因此,由肖青海主持拜师仪式是天经地义的。 一九四二年农历五月初四这一天,是张支云人生歷程的一个转折点。在肖青海的主持下,郑应才和张支云在成义烧房举行了一个隆重的拜师仪式。 因为是大师傅收徒弟,酒坊掌柜薛相臣当然也参加了拜师仪式。 中午时分,拜师仪式正式开始。工人们在烧房门前的空地上搭建了一个临时的拜师台,台上摆着一张桌子,桌子上摆着香案,郑应才危襟正坐在一把传统古朴的座椅上,张支云规规矩矩地站在香案的前面。薛相臣坐在主宾的位置上,酒坊的全部员工列队站立在香案前的院子里。 肖青海站在拜师台右侧下首,拉长了调子唱起了拜师议程: “张支云拜师仪式现在开始!” “第一项,鸣炮!” 事先安排好的酒坊工人开始点鞭放炮。 “第二项。由薛掌柜宣读拜师文约!” 薛向臣拿起文约,站起来庄严地宣读道: “立拜师文约人张支云,经肖青海引荐,介绍给师傅郑应才名下为徒,习学酿酒手艺。从拜师之日起,徒弟要尊师好学,听从师教,严守师规。习艺之余,要侍奉师父衣食起居,克尽孝道,以报师父教诲之恩。若违悖管教,任凭师父处置。师父要待徒如子,严管细教,传承茅酒之精髓。空口无凭,特立拜师文约为据。 师父:郑应才 拜师学艺人 :张支云 引荐人 :肖青海 壬午年端午” 薛向臣宣读拜师文约之后,将文约递给了主持人。肖青海转身庄严地将文约递给了郑应才。郑应才在拜帖上签了自己的名字,继而,徒弟张支云、举荐师肖青海、见证人薛向臣都在拜帖上了签字。 签字完毕后,主持人便大声宣布第三项议程: “下面由张支云行拜师大礼。” 张支云诚惶诚恐地跪在了师父面前,按照主持人的吆喝,向师父三叩首跪拜大礼,然后起身站在了师父面前。 主持人紧接着宣布了第四项议程: “下面由见证人薛向臣掌柜宣读《师训》,举行“戒尺加身”仪式!” 薛向臣高声宣读道: “酱香茅酒 源远流长 火尽薪传 重任肩扛 入我门者 礼仪四方 入室升堂 尊师敬长 闻鸡起舞 勤学苦练 不遗余力 传承酱香 弘我茅酒 源远流长 艺高一筹 不事张狂 做人做事 慎独坦荡 以诚为本 守信为上 以和为道 宽宏大量 待人和宽 处事善祥 继承衣钵 德艺成双 师训宣读完后,紧接着举行“戒尺加身”仪式。 郑应才手持戒尺、张支云单腿跪地,介绍人肖青海宣读受戒内容,师徒跟着节奏照办:“一戒尺敲头,师父要求徒弟头脑清醒,心态端正、理想宏伟,敬业乐群;二戒尺敲肩,师父要求徒弟刻苦勤学,精益求精,弘扬茅酒文化;三戒尺敲身,师父要求徒弟做事要有尺有度、踏踏实实、循规蹈矩、楷模典范。” 戒尺加身仪式结束,张支云再行磕头跪拜礼。 拜师大礼圆满大成,全场响起了热烈的祝贺掌声。 从此,张支云便成了成义烧房的大酒师郑应才的唯一的一个关门弟子。 师徒关系确立之后,郑应才对张支云的要求更为严厉,学徒三年,张支云不知挨了多少磕拽和棍打屁股,可算是吃尽了苦头。由于大酒师的尽心教导,聪明伶俐的张支云勤奋好学,张支云很快就掌握了从制曲、制酒、贮存到勾兑的全部酿酒工艺,成为华氏酒坊的二师父。 ☆、学艺 学艺 端午节的前夜,郑应才将徒儿叫到了房间,开始了技术传授的第一课。 郑应才正襟危坐,张支云端端地站立在师傅的面前,倾听师傅的训导。 第11页 “你知道这一年来我为什么让你跟上大人干活吗?”郑应才开口问道。 “以前不知道,现在知道了。”张支云老实地说道。 “酿酒的过程需要一年,从制曲开始,清蒸下沙、混蒸糙沙二次投料到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整个过程都是非常严谨的。从去年的端午节到现在,我是特意让你到烧房和大人们一块干活,就是想让你先亲身了解一下烧酒的整个过程,为以后学艺奠定一些基础。你没有嫌苦,干活很卖力,也很有心眼,这很好。”郑应才换了一口气接着说道: “烧酒的季节性很强,必须严格按照节气进行操作。端午采曲、重阳下沙。端午节到了,今年的酿造又要开始了,烧酒的第一道工序就是踩曲。你知道为什么要端午踩曲吗?” “不知道。”张支云老实地回答道。 “制曲的季节性非常强,必须是在炎热的夏天进行。因为夏季气温相对较高,又阴雨潮湿,空气中湿度大,细菌、霉菌、酵母等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繁多,生态活跃,对于制高温大曲极为有利。” “白酒的香味成分,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微生物在酒香味成分形成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制曲温度,带来的微生物群系也不一样。温度高、适温宽,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多,产生的香味物质和香味的前驱物质也多。因此,端午采曲便成为定律。” “明白了。”张支云点头应道。 “你知道烧酒所用的原料吗?” “知道,小麦、高粱和稻壳。” “好!有心眼。制曲用小麦,下沙用高粱。我告诉你,烧酒除了技术之外,原料也是很重要的,小麦和高梁必须是用质优的,淀粉含量要高。”郑应才换了一口气接着说道: “酿制酱香型白酒所用的小麦和高梁只有咱们这儿出产的最好。古人云:“四川的太阳,云南的风,贵州下雨如过冬。”咱们这儿紧挨着四川,地理位置很特别。独特的高原气候,既不同于寒冷的北方,也不同于炎热的南方。冬小麦既经受了高原冬日的寒冽,又经受了高原太阳的暴晒,所以小麦粒大而匀,长得饱满丰实腹沟深且淀粉多,高梁扁圆结实干燥,呈黄红色,粒小、皮薄、肥大。因此,原料必须要採用本地出产的。” 看着聚精会神的小支云,郑应才接着说道:“在端午节的时候开始踩曲。先将小麦粉碎,加入曲母,搅拌均匀,踩成一块一块的砖形,严格按一定程序堆积,既不紧压,又不使通风。然后按照一定形式进行堆放,用洁净的谷草做间隔和覆盖,保证温度始终保持在62c 上下。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曲里的杂菌才会极少极少。” “老话说:‘重阳酿酒满缸香’。 制曲从端午节开始,到重阳节的时候,就必须开始准备下沙的料——生沙。将高梁磨碎便是‘生沙’。然后用100c以上的水将生沙浸泡一昼夜后,便进行上甄蒸煮,蒸出来的高粱破粒即为‘熟沙’。蒸煮好后,将熟沙摊到地板上摊凉,凉到40c时加入曲母,拌匀起堆,进行堆积发酵。一般情况下,熟沙堆积发酵三天,而后下窖,密封。在窖里发酵一个月,发酵好的熟沙叫做‘下沙’。” “好了,今天就给你说这些,说得多了你记不牢。把我今天给你讲的一定要牢记在心里。” 小支云目不转睛,正全神贯注,师父的话却结束了,小支云赶忙连连点头。 离开师傅的屋子,张支云反覆回味着师傅所讲的一切。因为心神入迷,竟然碰到了路旁的树上,两眼冒着的火星才使他回过神来。 端午节一大早,张支云便跟随师父和师父的助手廖眼镜一起向酒坊走去。 廖眼镜是酒坊掌柜薛向成的女婿,这个小伙子仗着岳父是酒坊掌柜,对工作满不在乎,更不愿吃苦学技术,整天吊儿郎当。郑应才心里对这个孩子很不满意,但又不想多说什么。不是老师傅不负责任,主要是因为廖眼镜是掌柜的女婿,加之廖眼睛只是他的助手,不是拜过师的徒弟,因此,他觉得不好去严格管教。不能严格管教还不如不说,只有凑合着往下干。之所以要凑合,不仅是因为廖眼镜是薛向成的女婿,还有另外一个客观原因:廖眼镜多少有点文化。到酒坊来做工的都是没有文化的穷苦人,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选,也只好将就着带着廖眼睛凑合着干。对此,郑应才一直耿耿于怀,总想能有一个机会给自己培养一个好助手。自张支云这个聪明好学的孩子拜师以后,郑应才心里的那块石头总算落地了,他尽心地把自己的一生所学教授给自己的这个干儿子。 也是心情愉快,郑应才一改平时的沉默寡言,进了酒坊以后,便拍了一下张支云的脑壳说道:“你狗日的可不要给我半途而废,老子要把你教好!” 可能是兴奋的原因,郑应才的这一拍好像狠了点,张支云的眉头微皱了一下,但他的心里却是甜滋滋的。 开始操作之后,郑应才便先详细地给张支云讲述制曲的原理和方法: “茅酒的曲母是传统的酱香型高温大曲,以小麦为原料,以稻壳为辅料。其生产工艺流程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12页 “一是生料制作、开放制作。生料制作是茅酒大曲培养和产品质量的关键所在,小麦自身所带的菌及环境微生物在制作时共同作用,由此而部分形成茅酒制酒生产的产香、产酒功能菌和茅台酒香气、香味的前驱物质;开放式制曲最大限度地网络了环境中的微生物,以增加大曲培养过程中微生物的总量。” “二是堆积升温、自然培养、季节性强。茅酒大曲的生产季节性很强,必须是伏天踩曲。因为夏季气温高、湿度大、空气中的微生物种类、数量多又活跃,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对于高温大曲极为有利。” “大曲培养的条件是自然的过程,整个培养过程的温度变化完全是自然控制。曲房要自然通风,曲块堆积时要採用横三竖三的形式交错堆积,这么堆积易排潮也易保温。曲块之间加一些稻草以调节温、湿度,然后在四周及顶部加盖稻草保湿、保温。” “在大曲培养期间,品温达到60c以上的时候要进行第一次翻仓,一周后再进行第二次翻仓,以降低品温并使曲块发酵均匀。” “三是高温制曲、培养周期长。因为高温曲中有大量的耐高温细菌,几乎没有酵母菌。曲母培养不但品温要高、培养时间也要长,曲砖要经过40天品温高达60c以上的培养。 “拆曲将曲块转入干曲仓后,还要存放半年以上,才能投入生产使用。通过存放曲块的自然干燥,酶活力降低,曲块香味增加。” “四是成曲黄、白、黑,糖化力低。在制曲生产过程中因曲醅的品温不同,自然形成了黄曲、白曲和黑曲。白曲品温较低,是发酵不彻底时形成的,但其糖化率相对较高;黑曲品温过高,是因曲块烧坏而形成,糖化率低并有煳苦味;以黄曲最香,质量最好,所占比例最高,达80%以上。” …… 讲解完后,郑应才便在制曲的过程中一边操作,一边给徒弟教授。从小麦粉碎,到踩成一块一块的砖形,然后用洁净的谷草做间隔、覆盖,郑应才手把手地教张支云进行操作。聪颖的小支云因为去年曾参加过踩曲,很快就进入了角色。 看着逐步进入角色的爱徒,郑应才心里很满意,不断地给徒弟灌输一些酿酒的要领: “茅酒烧酒工艺的要领是三高,即:高温制曲、高温堆积发酵、高温馏酒。因此,茅酒大曲在发酵过程中温度必须达到63c,要比其他任何酒的制曲发酵温度都高10-15c……” 能有机会在大师傅手下学艺,这是老天的恩赐,张支云非常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在这段日子里,他一丝不苟地认真学习,在师父口口相授和手把手的教授下,他很快就把制曲的要领都掌握了。 重阳节来临,清蒸下沙的时候到了。师傅便开始逐步把下沙的要领教给支云: “下沙时使用总投料量的一半,经润粮到配料,然后上甑蒸粮,继而下甑泼量水。” “下甑以后进行摊凉,取出酒尾后再撒曲,堆积、下窖、封窖发酵,最后开窖取醅。” 师父一边讲解程序,一边教他开始进行实际操作。每一个环节,师父都要一边操作,一边给徒儿讲解原理: “先在糟醅中放进百分之十的曲母进行搅拌,然后进行堆积发酵,这叫开放式堆积发酵。” 随着糟醅堆子的封起,师父继续教导他: “为什么要进行开放式发酵呢?是因为开放式发酵能充分网络空气中的微生物,参与到酒醅的发酵过程中。咋看表面很平静的醅堆,其实堆子里面的温度却能很高,能高达50c左右,只有高温,才能让微生物更加活跃地参与到堆积发酵的过程中去。” “开放式发酵糟醅具有一定的通透性,而有氧发酵释放热量比厌氧发酵释放的热量多得多,因此外面糟醅发酵比里面的糟醅快。” “气候温度最能影响开放式堆积发酵。” “一次酒堆积发酵时间最长,最主要的因素是,一次酒的生产厂房温度是全年生产最低的轮次。” “开放式堆积发酵与轮次有关,下沙堆子温度出面比较快,主要的因素是下沙堆子的通透性最好,一般情况下堆子通氧条件越好发酵速率越快。” “糟醅的水分、酸度影响堆积发酵的速度,后期轮次堆积发酵温度出面比较快,主要因素除了温度比较高之外,还有两个主要因素是水分、酸度都比较高,而酵母菌的生长繁殖是需要一定的湿度和酸度的。下沙轮次中一甑拌8-10%的母糟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原料酸度。” “起堆、跟堆温度影响堆积发酵的速度,为了缩短堆积发酵的时间,应提高起堆温度来缩短堆积发酵时间,一般情况下,起堆温度达到40c。要注意跟堆时的上堆温度,需低于未跟堆时堆子的表面温度,否则堆子可能就会出现包心、腰线等问题。我们可以通过降低跟堆上堆温度和跟堆速度来控制,以免造成腰线。温度出面的时候,下造沙顶温53c达到下窖是比较合理的,顶温、中温、底温依次递减。” “起丢堆间隔时间、堆子大小影响堆子堆积发酵时间的长短,起丢堆间隔时间越长、堆子越大,堆积发酵时间越长。” 在开放式堆积发酵三天以后,郑应才便给张支云传授如何掌握下窖的时间的有关技术。他一边讲解,一边用手伸入堆中,试其堆温,扑一把,一捏,知其湿度;一看,观其色泽。然后告诉支云:“人的正常体温一般为36度到37度,手插入糟堆之后,略有烫手便是40°左右。一般情况下,上温为40度左右,中温为35°左右,下温为30°左右。” 第13页 “等达到下窖的标准符合理想的要求时就入窖进行封闭式发酵。入窖前,要先用尾酒浇泼窖底和四壁,然后再将糟醅入窖,最后和泥密封。” “封窖很关键,密封盖子都是用窖泥来封,因为用窖泥封有利于原料接触天然微生物。在原料和封窖泥之间用稻壳隔开,目的是防止泥土污染原料。但这样做却带来了泥土混有稻壳而不能再次使用的负面影响。封窖以后要经常检查,看是否漏气和烧包等。” 张支云只怕听漏师父的讲解,全神贯注、目不转睛地盯着师父的嘴巴和手。 一个月之后,第一次发酵结束了,要开始进行第二道程序混蒸糙沙了,师父告诉支云:“混蒸糙沙时用熟沙、生沙各半进行搅拌,搅拌上甄。经过蒸煮、摊凉,然后经过洒酒尾、撒曲、堆积、下窖、封窖发酵、开窖取醅才算完成。” 师父讲完混蒸糙沙的程序之后,便开始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教他进行操作。 混蒸糙沙一个月之后,郑应才便引导徒弟将混蒸糙沙的醅料上甑,开始蒸酒。蒸煮结束之后,郑应才就开始继续教授: “这一次蒸出的酒为一次酒,取出的酒一般分为三个典型体:窖底香型、酱香型和醇甜型。出于窖底的叫窖底香型,酱香是构成茅香型白酒的主体香,成分复杂。醇甜型是构成茅香型特殊风格的组成部分,味是甜的。” “蒸煮过的醅料叫熟糟。这个熟糟要经过打沟摊凉、撒曲、堆积。”师父一边指挥工人干活,一边给徒弟讲解。 “发酵三天温度达到标准后下窖、封窖发酵。发酵一个月后开窖取醅、上甑蒸酒便可完成一轮作业。” “每一轮次都是这样,先后要经过九次蒸煮,八次发酵,进行7个轮次的阴发酵,取七个轮次的酒,才算完成酿酒的全部过程。经过七次取酒后的酒糟叫丢糟,就丢弃不再要了”。 “七次取出来的酒酒质各有特点,要分质贮存,三年后进行盘勾。盘勾后再贮存一年,经微调后才能算是能出售的酒。” 在每一次取酒的的时候,师父总要让张支云进行品尝,问他有没有酸味,有没有苦味。 除了口口相授酿酒的基本知识和实际操作指点之外,在酿酒的过程中还会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有时候会出现局部偏酸的现象? 局部偏酸应该如何处理?师傅都会给小支云讲清道理,教会他处理问题的方法。当然,张支云也常因为操作不到位或操作失误经常被师父打“壳钻儿”(茅台方言“敲打脑壳”)。但师父每次敲了他壳钻儿之后,总会说道:“你这个小子,认不到字,还不专心学烧酒,这怎么能行呢?以后你还要靠这个吃饭嘛!” 老酒师郑应才高超的酿酒技术,传承和发展了酱香型白酒的高位品质,“成义烧房”生产的茅酒在当时声誉极高。但是,由于本身设备和客观条件的限制,老酒师的能量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茅台酒的潜力远远不能挖尽,产量一直上不去。而社会的需要却在逐年增加,一直是一个供不应求的局面。在周西成担任贵州省长期间,茅酒是他外交手段的一项重要内容,他每年都要上千瓶的茅酒作为礼品,送给南京政府及川、桂、粤等省的要员。仅他一人每年就要拿走成义烧房的九分之一总产。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贵州成为西南交通的中心,整个社会都对茅酒有了更大的需求。面对这种情况,华问渠屡次想把成义茅酒产量提高,但那时他的主要精力是放在文通书局的书籍出版上,没有把主要精力转移到茅酒的生产上,只是电催薛相臣加强管理,抓紧生产,提高产量。 本来茅酒的供销矛盾就很突出, 1944年的一场火灾几乎毁掉了成义烧坊。这场大火烧得太兇了,酒坊被焚,地面建筑大半都变成了瓦砾,生产全部停顿。 酒坊是绝对禁菸的,火种管理也很严格,这场莫名其妙的大火把薛相臣搞得狼狈不堪,尽管费了很大的劲,也没有查明失火的原因。这么大的事故薛相臣哪敢怠慢,赶紧将火灾情况向远在贵阳的华问渠进行了报告。华问渠很大度,没有责怪薛相臣,只是电示:“迅速筹款恢復,并藉此机会,扩大生产设备,以年产四万斤为指标。” 这场大火烧毁的多是酒坊、住房和伙房等地面建筑,酒窖没有受到破坏。接到华问渠的电报之后,薛向臣一边寻找工匠,组织全场工人进行灾后重建。一边筹集款项,准备扩大厂房规模。 酒的年产量要达到年产四万斤以上,不仅厂房要扩大,酒窖、甄子等基本设施都必须增加。酿酒设施的建造是其他人无能为力的,这个活当然地落在了大师傅郑应才,二师傅肖青海和张支云三个人的肩上。建酒窖、做甄子,这些活都是张支云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技术活儿,但这对于他这个酒坊学徒来讲,无疑是一件难得的好事。这样一个学习的好机会的确太难遇到了。 在建酒窖的过程中,郑应才一边指挥挖窖,一边告诉张支云建窖的原理和方法:“窖池发酵是烧酒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窖底要用红土筑,窖底下面要有排水沟……。” 经过一番辛苦,酒窖由原来的12个,增加到了18个。 酒窖做好了,便开始做甄子。郑应才告诉徒弟:“做好甄子的关键是选石条,石材以红砂石为最佳……。” 第14页 为选上好的石材,郑应才不顾年迈体弱,亲自带上肖青海和张支云到山上去选材。由于选材精细,上好的石材保证了成义烧房甄子的质量。 经过一番努力,新厂终于建成了,重建的酒厂比原来大了许多。 酒厂的规模扩大了,生产的任务也更重了。也是因为老酒师抓得太紧,这一年的华茅酒产量大幅度上升。酒的产量就达到了四万二千多斤,创下了成义酒坊有史以来的最高记录。 ☆、茅台解放 茅台解放 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茅台虽居于深山,但也和全国一样,不可能倖免于难。1851年至1864的那场战乱,让赤水河畔变成了一片废墟,给茅台的酒业带来了空前的灾难,1855年,相当繁荣的酿酒业又一次全部毁于战火,从此一蹶不振。一直到1862年,华联辉才在一片废墟的茅台村创办了“成裕烧房”,恢復了中断七年的茅台酒生产。但是,好景不长,刚刚兴盛的酒业却在军阀会战之中又无法正常生产了。抗战胜利以后,按说应该给茅台酒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条件,但是,反动的国民党政府却挑起了全面的内战。作为全国有名的白酒基地,几家酒厂虽说没有大的灾难,恶意的骚扰却是接连不断。 国民党遵义专员邵陵是个无恶不作之徒,在他的领头下,那些国民党军队到处抢掠,遵义的社会环境非常恶劣。出好酒的地方更是经常被骚扰,敲诈和索要使酒坊一直不得安宁,生产很不稳定,效益也是有史以来最差的一个阶段。不管是酒坊老闆,还是做苦力的工人个个怨声载道,他们热切期盼着能有一个安宁的社会环境和生产环境。 一九四九年三月,蒋介石任命陈铁(名永祯,又名志坚,化名华鸿云,遵义县团溪区西坪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蒋介石的“天子门生”之一。在国民党军中,素以果敢、善断、勇勐着称,1938年授中将军衔。抗战期间,陈铁因率部屡予日军以重创而得到蒋介石的赏识和多次嘉许。但蒋介石对陈铁是爱恨相交,视为想用而又不敢重用的人物。先是怀疑他这个贵州人是何应钦小圈子的成员,后又对他与非“嫡系”且有“通共”倾向的卫立煌关系过密而耿耿于怀。一直对其心存戒备,不予重用。1937年10月,陈铁任第14军军长奉命调到山西,加入第二战区第十四集团军对日作战。他不愿打内战,对共产党友军态度友善,并多次配合卫立煌消极抵制了蒋介石对八路军动武、挑动内战的命令。1938年间,陈铁先后接触过朱德、彭德怀、***等共产党八路军的领导人,还多次应邀到八路军驻地作客参观。陈铁对共产党军队中官兵团结,共同追求革命理想的政治气氛大加赞赏;对八路军中有声有色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宣传工作也表示出浓厚兴趣;更对朱德总司令不做军阀官僚,追求真理的远大理想以及平易近人的求实作风表示由衷的钦佩。1940年7月,陈铁八十五师开往中条山驻防整训。同年底,卫立煌调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陈铁升任第十四军军长,驻渑池,守备河防。陈铁在14军的防区内为八路军提供了不少的方便甚至帮助,被人密告后,蒋怀疑陈铁通共,对他一直防范和排挤,陈铁也因此对蒋介石积怨甚深。在蒋介石委任李默庵任第33军团长后,陈铁被排挤和被监视,加深了他对蒋介石的积怨和不满,以至产生过参加共产党的念头。1943年春,因“共嫌”,蒋鼎文奉蒋介石之命,逼陈辞去十四军军长职务。同年7月,陈以奔父丧为由,从西安回到贵州遵义家中。1948年,在辽渖战役最激烈的期间,陈铁应卫立煌之邀,出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1949年8月,陈铁受命在遵义成立了第八编练司令部,拟编下辖4个军、1个军士教导总队。当陈在湄潭、仁怀、遵义、正安招募成立军士总队时,国防部电召陈铁到南京,令他撤销第八编练司令部,去接任国防部次长之职,被陈拒绝。1949年11月,解放遵义时率部起义。1950年初,陈铁被特邀到北京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二届大会。先后由中共中央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农林部部长、国防委员会委员,当选为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第一、二、三、五届人大代表、副省长、省第一、二、三届政协副主席,省林业厅厅长。1980年元月,再次当选为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1982年2月19日去世,终年83岁)为“第八编练司令部”司令,驻扎遵义。他的部下少将陈德明任军士训练总队总队长,陈匪石、陈永祥任副总队长 ,李念荪、李益昌、熊先煜等为团长 ,准备招收有知识的青年八千名入伍。可是,陈铁的目的没有达到,到了五月底 ,这个编练部便被裁撤,蒋介石任命陈铁为国防部次长 ,陈铁心里不满,不肯就任,一直住在遵义未动。 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胜利结束之后,为了迅速消灭国民党残余军事力量,解放大西南,1949年9月,二野三兵团根据刘邓首长的指示,挺进大西南,三兵团第十军以大迂迴动作直插贵州。11月3日,三兵团第十军由湖南进入贵州边境,4日解放天柱。国民党军队整团、整师、整军弃甲曳兵,仓皇而逃。人民解放军以一百五十里的急行军抵达遵义。 解放大军入黔之后,中共黔北特委先后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黔东纵队”、“黔东北游击队”、“湄潭游击队”以及郎岱(六枝)、关岭、晴隆游击武装,举行了多次武装暴动。配合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在大西南的作战。 第15页 11月7日,国民党国防部长阎锡山电令贵州省改隶华中长官公署辖区,并由广西和四川抽调部队入黔协同“围歼”解放军,但阴谋未能得逞。 解放大军兵很快临遵义城下,11月20日,已释兵权的陈铁写信给 275 师师长陈德明,要他由黄平到鸭池河一带调部队到遵义宣布起义。守敌四十四军一部闻讯弃城北逃。该军150师450团二营营长陈家骥率全营官兵 490 余人,轻重机枪20挺、六o炮2门、卡宾枪 28 支,向我解放军投诚。11月21日下午六时,贵州省北部重镇的遵义县城解放。这天晚上,遵义城万余居民手持火把、蜡烛,出城数里欢迎。 1949年11月26日,茅台解放了,解放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进了茅台。 遵义是革命老区,老百姓和红军的感情是很深的。茅台百姓一边欢唿,一边涌到街道,热烈地欢迎这些当年的红军队伍。那几天,成义烧房特意放假,张支云和酒坊的工人们跑步涌到街道,挤在了欢迎的队伍之中。 解放大军四路纵队浩浩荡荡穿过夹道欢迎的人群中间,战士们衣着破旧,黄军装上沾满了炮火硝烟痕迹,胸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牌和军帽上金属材料制成的红五星非常耀眼,水壶、挎包从两肩挎下,左右交叉跨在胸前,一个个英姿飒爽,精神抖擞,步伐整齐。张支云情不自禁,和所有的人一样,挤在前面和大军握手,向大军问候。 茅台解放之后,12月1日,解放大军又相继解放了赤水,打开了入川的大门。 ☆、剿 匪 剿 匪 解放大军入川作战之后,国名党残匪又捲土重来,以残匪为骨干,培持发展地方土匪势力。伪保长、土匪头子黄文英在国民党残匪的扶持下,带着土匪进行疯狂的反攻倒算,疯狂的杀戮百姓,抢掠财产,杀害共产党员和农会干部,直接危及到新生的人民政权。 在一片混乱中,成义烧房的大掌柜薛向臣携带家眷跑了。 酒坊遭劫,在所难免。为了保护自己的劳动成果,郑应才师徒带着酒坊的工人将陈年老酒全部藏在马厩里,酒窖里只剩一些刚酿出的新酒。 国民党残匪沈振康(仁怀茅坝人)带了一帮残匪闯进了成义烧房,想抢掠一些茅台的陈年老酒,四处寻找却没有找到。因为酒坊周围到处都是酒味,马厩的臭味杂烩着酒的香味汇合在空气之中,打劫的残匪根本无法辨别,找不到埋藏的老酒。临走时抢走了两百多斤刚酿造的新酒。 土匪猖獗,酒厂根本无法正常生产。大掌柜一走,那些零工们都跑了,就连一些固定的工人也都相继离开了酒坊,成义烧房只剩郑应才、肖青海、张支云、郑永福和五个工人,九个人坚守在烧房。 1950年上半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剿匪部队驻进了茅台。 酒坊停产,工人们无事可做,张支云和几个工友在酒房大门口聊天。这时候,几个解放军来到了他们身边,对工人们说道:“我们是奉命剿匪的解放军,希望老乡能给以帮忙。现在,剿匪部队接到了速去仁怀县城的命令。因为道路不熟,想找一个老乡带路。哪位老乡愿意给我们带一下路?”几个工友你看看他,他看看你,却没有人说话。这些人其实都是拥护解放军的,但在敌我拉锯、兵荒马乱的特殊时期,他们害怕土匪返回来报復,心有余悸,一时半会儿还拿不准主意。张支云见没有人说话,便自告奋勇,大声地说道:“我去!” 带队的解放军战士看了看高大英俊的张支云,脸上露出了笑容,说说了一声:“谢谢你,请你现在和我们一起去营地。” “走!”张支云答应了一声,便随着解放军去了他们的宿营地。 到了营地之后,带队的战士向一位首长报告:“报告连长,这个老乡是酒坊的工人,他愿意为我们带路。” 那位连长看了看张支云,笑着问道 “老乡,您是当地人吗?我们初到贵州,要到仁怀去执行任务,道路不熟,请您帮忙带个路。去仁怀的路您熟吗?” “我是当地人,路熟着哩。”张支云回答道。 “好!那就麻烦您了。” “不麻烦,走。” 经介绍,张支云知道了在茅台一带剿匪的是解放军一个连,连长姓侯,叫什么名字他不知道。 稍作准备之后部队便出发了。 崎岖的山路上,张支云走在队伍的前头,一路向仁怀方向走去。 走到交通村的时候,侯连长命令部队稍微休息片刻。休息下来之后,侯连长走到张支云跟前问道:“这个村你有熟人吗?” “有,我在这里当过长工。”张支云回答道。 “到仁怀的路还有一段,你就不要再往前走了,到这个村另找一个可靠的老乡给我们带路,然后你就回去吧。”侯连长说道。 张支云按照侯连长的安排,找到了一个和他一起给地主熬活的伙伴,向他说明了情况。那个老乡满口应承,跟上张支云去见了侯连长。 把带路任务交给伙伴之后,张支云便返回了茅台。 黔北山峻谷深,多岩多峡,残匪凭藉熟悉的地形神出鬼没,给剿匪带来很大的难度。为了减少盲目,每次剿匪,解放军都要找个诚实可靠的老乡带路。这天,部队得到情报:土匪出现在鸡公岭后槽一带。 第16页 鸡公岭在哪里?他们不知道。候连长派人到酒坊叫了张支云。 张支云刚一进营房,侯连长便说道:“老乡,感谢您上次给我们带路。刚才我们接到情报,说土匪在鸡公岭后槽一带杀人越货,活动很猖狂,我们要立即赶去消灭土匪,还得麻烦你带一下路。” “走!”不多说话的张支云只蹦出了一个字,但铿锵有力。 “你是当地人,肯定有土匪能认得出您,您把这套军装穿上,土匪就不会注意你是当地的老乡。”侯连长关切地说道。 马上就有一位战士拿来了一套军装,帮张支云换好衣服。 一切准备妥善之后,侯连长命令部队立刻出发。 张支云走在前边,带着剿匪部队向茅台下游走去。 刚到鸡公岭,部队就和土匪接上了火。 顷刻,枪声大作,唿啸的子弹不断从张支云的头顶飞过。部队首长把他压在了地下,对他说道:“老乡,您赶快回去!你没有打过仗,很危险。保住命下次还得要你给我们带路。” 张支云从来没有见过打仗场面,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难免有点心跳。但他不愿意离开战场,说道:“我也要参加战斗!”侯连长命令道:“服从命令!你在这里会影响战斗!你的任务是带路,下一次还得要你带路,必须活着回去。” 张支云立刻明白了,部队正在和土匪交仗,自己如果不走,侯连长还得分心派人保护他。他不愿给部队带来麻烦,成为部队的累赘,便答应马上返回。 张支云凭藉熟悉的地形,避开土匪的枪弹,沿着陡峭、崎岖的山路返回了茅台。 过了没几天,侯连长又派人来酒坊找张支云。 到了连部以后,侯连长告诉张支云说:“青龙嘴湾滩一带土匪猖獗,我们现在准备去剿匪,想让你再给我们带一次路。 “没问题!”张支云简短地回答道。 “谢谢了!你现在把衣服换了,再给你一支枪,我给你教一下,必要时可以防身。”侯连长说完后便吩咐警卫员给张支云取衣服、拿枪。 张支云换好衣服、接过警卫员替过来的枪以后,侯连长带他出了屋子。 侯连长边走边说:“战争是瞬息万变的,有时候和土匪交上火可能就脱不开身了。为了有个防备,我教你学会打枪,万一出现新情况,你最少可以用这桿枪防身。” 在连部的院子里,侯连长手把手地教张支云打枪。打枪本来就好学,张支云很快便掌握了要领。掌握要领之后,侯连长让他瞄着打树枝。 不一会儿张支云便能自己上膛、瞄准打枪了。 侯连长看看一切战前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就命令部队出发。 张支云照例走在了队伍的前面。 这一次,张支云突然感觉到一种使命感。土匪猖獗,民不聊生,剿匪人人有份,我也是个小伙子,怎么就能熊囊了!这一回我把部队带到以后就不走了,亲自消灭几个土匪!张支云心里越想,越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战士了,走起路来双脚都明显带劲了,还真有点雄赳赳起昂昂。 青龙嘴在茅台的北边,张支云带着剿匪部队,沿着崎岖的山路抄近路一直北上。 队伍刚到青龙嘴,敌我双方就交上了火。 由于一开始战局就进入了胶着状态,一颗炮弹落在了张支云身边不远的地方,侯连长将他扑倒。大声对他说道:“要注意隐蔽,战斗打响了,你没有战斗经验,还是先找个地方隐蔽起来。” 一条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遇到战斗却隐蔽起来?手中有枪的张支云突然觉得脸上发烧,他没有吭声,拿起他手中的枪就参加了战斗。 战斗进行了四五个小时,这股顽匪便被消灭了大部,剩余小部分投降做了俘虏。 消灭土匪之后,部队就在原地休息、吃饭。 俘虏中有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坐在那里不吃饭,因为语言不通,交流不方便,侯连长便让张支云去给那个姑娘送一碗饭。从来没有接触过女性的张支云满脸通红,腼腆地说道:“她是一个女孩子,我不好意思去。” “这是任务,需要你配合来完成。”侯连长说道。 “这算什么任务!?” “解放军不虐待俘虏,让她吃饭就是任务。另外还有一个任务:你让她吃饭的时候,顺便了解一下她的情况。贵州的方言我们不懂,和她交流有困难,我觉得这个任务只有你来完成才最好,” “好,我去!”张支云拿了一个碗,到铁锅里盛了一碗饭,端起饭碗向那姑娘走去。 “你要想办法让她吃饭,吃饭的时候和她聊聊,了解一些当地土匪的一些情况,把情况了解清楚给我汇报。”侯连长叮咛道。 张支云一边走一边点头,端着饭碗走到了那个姑娘身边。 走到姑娘近前之后,张支云看到那个姑娘脸上有泪痕,体貌特徵没有一点土匪的样子,心里就产生了疑虑,便用茅台方言问道:“姑娘,你是干啥子的?为什么要当土匪?打仗你不害怕吗?” “我不是土匪。”姑娘哽咽地说了一句话,眼珠子便咕噜咕噜掉了下来。 “姑娘,我就看你连枪都没有拿,不像是个土匪呀! 你不是土匪跑到这里来干嘛?这里是在打仗,打仗是玩命的,你一个姑娘家为什么不在家里呆着出来乱跑!” 第17页 那个姑娘很胆怯,对张支云的问话一句都不敢回答。 张支云看那个姑娘不说话,就和气地说道:“姑娘,解放军是好人,他们不会难为你的,你只要不是土匪,只要说了老实话,解放军就会放你回去的。” 姑娘看到眼前这个小伙子很和气,又听说能放她回家,就大着胆子问了一句:“真的吗?” 张支云说:“当然是真的了!你现在把饭吃了,一边吃一边把你的情况告诉我,我把你的情况给首长说一下,首长肯定会让你回去的。”说着便把饭碗递到了姑娘的手上。 那姑娘的害怕心理明显减轻了,接过了张支云递过来的饭碗。 那姑娘也的确是饿了,端起饭碗狼吞虎咽般地吃起了饭。张支云看那个姑娘吃得差不多了,便开口问道:“你把你的情况给我说说,我好向首长汇报。” 姑娘打了一个噎嗝便开口说道:“我爹被沈振康拉去当了土匪,家里就剩下我和我娘,后来我娘死了,家里没有人了,我便找到了我爹,所以就来到土匪的队伍里。他们让我也当土匪,可是我很害怕,不敢拿枪,因为有我爹,他们也没有再逼我。” “你爹呢?” “刚才被打死了。”姑娘说完之后又哭了。 张支云将情况了解清楚之后,走过去向侯连长汇报了情况。 侯连长听了张支云的汇报高兴地说道:“行啊!你不简单,胜利完成了任务。你去把那个姑娘叫来。” 张支云走到那个姑娘跟前说道:“你起来跟我走,侯连长叫你呢。” 那个姑娘怯懦地跟在张支云身后,走到了侯连长跟前。 侯连长让张支云当着他的面再问了那个姑娘一遍。因为姑娘看到侯连长的态度也很温和,惧怕的念头打消了,大着胆子再将自己的身世陈述了一遍。 侯连长看着这个死掉了父母的姑娘,心里很不是滋味,便拿出两块银元放在了姑娘的手中说道:“你回家吧,现在解放了,也不要怕,人民政府会把你安置好的。”那个姑娘给侯连长磕了一个头,看了张支云一眼,用方言对他说道:“谢谢大哥!”然后转过身,消失在茫茫大山之中。 ☆、良 缘 良 缘 1950下半年,贵州全境解放后,中共中央来电,要求贵州省委省政府、仁怀县委县政府要正确执行党的工商业政策,保护好茅台酒厂的生产设备,继续进行茅台酒的生产。并对私营烧房採取扶持的政策,贷款2400元,供应小麦3000公斤帮助恢復生产,但由于各种条件太差,生产仍无明显好转。在这种情况下,人民解放军首先接管了华家的成义烧房。 带队接管成义烧房的是解放军某部副营长张兴忠(1921—2003.山东省东阿县大刘张人,1947年,在山东聊城地区参军入伍,先后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参加了徐州会战和百万雄师过长江等重大战役。1950年7月,他随部队到达贵州省遵义地区仁怀县,参加了当地剿匪战斗。1950年下半年,奉上级命令带领12人去接管茅台酒厂三家厂家,成为茅台酒厂的第一任厂长。1974年5月,在遵义市委和仁怀县委的安排下,从贵州省仁怀县回到了老家山东省东阿县安度晚年。回到老家后,依然关心茅台酒的发展和生产。并和茅台酒厂的师傅一起对国营东阿酒厂进行技术指导,酿造出了山东的茅台---“阿矛酒”,后改为“东阿王”品牌。)。张兴忠在部队有两个大名声:一是枪法特别好,是全团的神枪手;二是酒量特别大,年轻时曾在聊城民王屯一个小店里两个人喝了11斤白酒。也许是张兴忠的一生与酒有缘,刚打完仗便接管了成义烧房,开始组建茅台酒厂。 当时的私人酿酒烧房,设备十分简陋、规模极小。解放前的1947年,整个茅台所有酒坊的年总产量最高为60吨,1949年,由于时局骤变,茅酒年产量下降到20吨。1950年,人民政府对私营烧房採取扶持的政策,贷款2400元,供应小麦3000公斤帮助恢復生产,但由于各种条件太差,生产仍无明显好转。 张兴忠接管了华茅的烧房之后,为了尽快恢復生产,他首先拜访了老酒师,向老酒师讨教。然后和酒坊的工人们促膝谈心,带着解放军战士参加劳动,和工人们打成一片。 恢復生产的任务很艰巨,张兴忠亲自率领十二名战士和酒坊仅有的几十名工人一起清理场地,一起修復设备。这个时候,为了帮助茅台酒厂很快恢復生产,国家又划拨给茅台酒厂43000元资金,用于购置必需的生产设备和原料,使茅台酒厂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復了生产。 为了使酒坊能尽快提高产量,张兴忠从老酒师和工人中了解到了那些跑回家的工人的住处,亲自走访打听,找到了那些酒坊工人的下落,然后一个一个登门拜访,把他们请回了酒厂。在张兴忠的努力下,成义烧房的其他15名员工全部被请回了厂里。全厂职工人数达到了49人,酒窖41个,甑子5个,石磨11盘。 1951年的端午节,成义烧房开始了正常生产。 由于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发挥了仅有设备的能力,1952年即生产出茅台酒75吨,产值6万元,盈利0.8万元。建厂恢復生产的第一年,就超过了过去三家烧房总产的歷史最高水平。 为了解除工人们的后顾之忧,张兴忠组织战士们很快安顿好了工人们的食宿,让他们安心生产。 第18页 运气来了一切好事都来了。这一年,张支云可以说是好运连连。 茅台的解放,使张支云这个苦出身的穷小子真正翻身做了主人。也就是这一年,茅台一校来了一批学生,其中有一位来自四川古蔺的名叫黄秀的女生和张支云认识了。可能是血缘感应,他们初次见面就有一种说不出的亲近感觉。在聊天的时候,相互问了身世和家庭情况之后,没有想到他们竟然是亲戚! 黄秀是张支云的姨表姐。张支云的妈妈有姊妹三个,大姨妈和三姨妈都出嫁到四川的古蔺。战乱期间他们年龄还小,加之山路崎岖、路途较远,亲戚之间很少来往。因此他们相互之间虽说相互知道但却都不认识。父母双亡之后,张支云离家出走,表姐弟之间就再没有见过面。没想到二十多年后竟然能在茅台相见、相认,这真让两姐弟大喜过望! 从此,两姐弟经常来往。 亲情是飘飘洒洒的春雨,亲情是写在脸上的笑容,血缘的亲情像一股涓涓的细流,给张支云孤独的心田带来甜甜的滋润。 因为张支云是酒厂大酒师郑应才的干儿子、嫡传徒弟,又因为年轻的张支云已经成为茅台酒厂受人敬仰的酒师。三是因为他勤奋,能吃苦,人缘又好,所以,镇上经常有人来给他保媒。 开始的时候,张支云觉得自己没有家,手头也没有钱,本身的条件又不好,总想等条件好一点再谈婚,所以就一直推辞。当然,也有人不死心,就找到了张支云的宝爷郑应才,要给张支云提亲。 郑应才也觉得徒弟已进入弱冠之年,是考虑成家的年龄了,便对张支云说:“你也老大不小的了,是到了成家的年龄了,有合适的就定一个,免得让我操心。” 师父的话就是天,张支云勉强地点了点头。他虽然心有顾虑,但他却不能把自己的顾虑说给师父,因为自己已经是一个大男人了,没钱娶媳妇怎么能告诉师父呢?难道让师父给自己出钱娶媳妇? 1951年夏,茅台街上一位熟人给张支云介绍了供销合作社的一个营业员。介绍人告诉他:这个姑娘人样子长得很好,也有文化,还是城镇户口,条件很不错。张支云一听却吓住了,他觉得自己没有文化,是个熬活的出身,和人家很不般配,支支吾吾不敢答应。介绍人看到张支云态度暧昧,就找到了郑应才。在师傅的督促下,张支云答应见面谈谈。几天以后的一个星期天,在介绍人的陪同下,张支云到镇上和那个营业员见了一次面。 见面是在茅台镇的一个小饭馆里。从来没有和大姑娘说过话的张支云表现的非常不自然。姑娘是城里长大的,有文化,很漂亮,也有气质。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文化素养的差异,初次见面便显得不是很协调。 张支云当时就打了退堂鼓,但姑娘却很愿意。张支云高高的个子,英俊潇洒的体貌和身上的那种工人阶级的气质吸引了这个城里的姑娘。在介绍人的撮合下,几天以后的星期天两人又见了一次面。 过了几天,表姐黄秀来到酒坊找张支云。说了几句家常话后,便开门见山地说道:“支云呀,你也老大不小了,姐给你说个媳妇。” “好呀!姐要给我说的媳妇是谁?哪里人?是什么情况?”张支云半开玩笑着连问了几句。 黄秀回答道:“我想把崇楠给你说下。” “崇楠是谁?”张支云反问道。 “哦!我忘了,你们还不认识。崇楠是三姨家的二姑娘,咱们的表妹。” “她是什么情况?” “三姨妈家在四川古蔺县的丹桂,她有三个女儿,崇楠是老二。她比你小四岁,属猴的。三姨妈去世以后,大姐也病逝了,现在家里就剩她和三妹崇英姊妹两个了。我觉得你们两个年龄基本合适,若果能把她娶过来,姊妹之间也是个照应。”黄秀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崇楠的情况。 “那你就带她来见见,我脱不开身。不管事情能成不能成,能见到一个亲戚,总归是一件好事!”张支云说道。 丹桂和茅台交界,离得不算太远。黄秀利用星期天回了一趟丹桂,到三姨妈家见到了崇楠。 崇楠姓陈,家境条件不错,勤劳的父母给她们三姐妹提供了一个衣食无忧的生存环境。但天生的性格决定了她勤劳勇敢和顺孝贤惠的双重个性。姐姐体弱,妹妹还小,她就是父母的得力帮手。不管是女红还是田里的农活,样样都干的很出色。可是,好景不长,爹娘的相继去逝和大姐的早亡,就好像天塌了一般,给了这个碧玉年华的姑娘以狠狠的打击。但性格坚强的陈崇楠在大悲过后毅然挑起了这个小土地初租家庭的重担。她日出而出,日落而归,操持着田里的农活,抚养着及笄之年的妹妹。解放以后,陈崇楠的家庭状况比较好,被划为富裕中农成分。 黄秀的到来,让这位好久没有见到亲人的姑娘心里非常高兴。陈崇楠特意做了一顿好饭,款待了这位很久没见到的表姐。 吃饭期间,黄秀一边吃饭,一边说明了来意,并把张支云的情况作了详细的介绍。 虽说是第一次谈婚论嫁,但这个特别性格的姑娘在表姐的唆使下,把小妹安顿好之后便毅然跟上表姐去了茅台。 初次见面,张支云便喜欢上了这个性格开朗、随和善良的表妹。陈崇楠没有文化,是个农民,这一点,在一般的人来看,好像是个短处,但在张支云的眼里却是个长处。他本人是苦出身,对农民本来就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他觉得门当户对;陈崇楠是自己的表妹,两个人如果能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亲上加亲。他把这个农村姑娘和那个城里的姑娘比较了一下,觉得后者最适合自己,心里就很愿意这门亲事。见面当天,张支云就答应了和崇楠的婚事。 第19页 英国有谚语说“男人掌握着世界,女人掌握着男人”。张支云很幸运,的确娶了一个好媳妇!陈崇楠的内敛,善良、本分、忍耐、爱心、坚强、勤劳、体贴、贤惠的性格、品德和做派成为张支云以后事业成功的一个很大因素。 ☆、二喜临门 二喜临门 1951年11月8日,仁怀县人民政府决定收购成义烧房。仁怀县人民政府请示省、地专卖部门同意,责成当时的县税务局兼专卖事业局负责人王善斋出面,由本县知名人士周梦生先生作中证人,徵得“成义烧房”老闆的同意,分别于1951年11月5日和1951年11月8日两次立约(一次为烧房房产、一次为辅助房产),以旧币1.3亿元、折合人民币1.3万元(其中1000元是契税和工本费)将“成义烧房”全部购买过来(款项于当月8日签约时付清), 华问渠是一个开明的资本家,一贯拥护共产党的主张,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支持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噹噹地政府支付给他1.3亿元时,他只收了1亿元,给政府退回了3000万元。 赎买成义烧房之后,仁怀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贵州省专卖事业公司仁怀茅台酒厂”,由张兴忠担任厂长。 为了尽快投入茅台酒的正常生产,保障供给,政府选拔了一些得力的地方干部进入贵州省专卖事业公司仁怀茅台酒厂参于管理。大酒师郑应才和二酒师肖青海、张支云等成义烧房的39名酒师、员工都成了贵州省专卖事业公司仁怀茅台酒厂的正式职工。郑应才为茅台酒厂的总师傅,张支云为车间酒师。 张兴忠是一个工作狂,接管酒厂之后,为了尽快恢復生产,他连家都不顾,夜以继日地工作在酒厂。 这位骄勇善战的军人却是一副菩萨心肠,他对酒师和工人们非常关爱和体贴,经常拿自己的工资买烟送给酒师和工人,还亲自为年迈的老酒师洗脚。老酒师和工人们非常感动,真实体验到了当家作主的幸福。 工人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开始投入到全新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当年生产茅台酒0.34吨,茅台酒厂开始进入了正常生产的状态。 酒师们凭藉高超的传统技艺,通过眼睛看、鼻子闻、嘴巴品以及手脚感觉来把握茅台酒的所有生产流程,在没有任何现代化设备的情况下保证了茅台酒的优良品质,为贵州茅台酒厂的初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51年年末,在表姐黄秀和宝爷郑应才的安排下,定下了张支云和陈崇楠的婚期。 领取结婚证是要到厂里开证明的。厂长张兴忠看着这个让人喜爱的酒师要结婚,心里很高兴。但他对张支云的婚姻选择上却有些疑惑不解,便问道:“我听说你最近谈了两个对象,一个是城里的,一个是农村的,现在你究竟选择的是哪一个?” “我选择的是农村那一个。”张支云回答道。 “城里的那个据说人漂亮,有文化,还是供销社的正式职工。农村的那个没有文化,相貌也没有城里的那个好看,手脸都是粗巴巴的,还没有工作,你为什么要选择农村的那个?” “我是农民出身,我不能忘本。农村的这个姑娘虽说没有文化,但我们门当户对。何况我们是表亲关系,也能谈得来。亲上加亲相互之间能有个照料。所以我就选择了农村的那个。”张支云实话实说。 “好!我支持你!你翻身不忘本,是个好样的!”张兴忠拍了一下张支云的肩膀高兴地说道。 张支云拿着从厂里开出的证明,带着陈崇楠到茅台区政府领取了结婚证。 张支云没有家,厂子就是他的家,师傅就是他的爹,他就决定在厂里举行结婚仪式。但摆在他面前的最大难题不是没有钱,而是没有家,没有住房,结婚的新房没有着落。尽管他有宝爷,但宝爷也没有家,父子俩住的都是工人宿舍。 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亲人总是亲人。在张支云面临困难的时候,表姐黄秀是出力最大的一个。她跑前跑后为表弟张罗婚事,为解决房子问题,黄秀跑遍了茅台的每一条街道,总算在茅台镇的羊岔街为表弟找到了一间比较合适的房子,帮张支云将房子租了下来。 房子租好之后,黄秀便开始为表弟收拾新房,张罗结婚的准备工作。 在宝爷、表姐和工友们的操持下,张支云和陈崇楠在厂里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婚礼。 婚礼虽然简单,但却很热闹。工厂放假一天,工友们聚集一堂,尽兴热闹。 宴席虽然很薄,酒却是满足的。酒厂里面有的是酒,大家畅怀豪饮,酒宴热闹非常。 新婚燕尔,小夫妻恩恩爱爱,都感觉到非常幸福。但新婚过后,摆在他们面前的却是生活上的困难。陈崇楠没有工作,张支云微薄的工资很难维持两个人的生活开销,日子过得很紧巴。 张兴忠是个好厂长,这个军人出身的厂领导却有一副菩萨心肠,他把关心职工生活作为开展工作的一件大事,对厂里的职工体贴无微,关怀备至。张支云生活上的困难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为了让支云的媳妇有一点稳定合法的收入,他将陈崇楠招进厂里,在包装车间当了包装工。 两个人开始挣工资,生活慢慢宽裕了,陈崇楠便把妹妹陈崇英接到了茅台。张支云将小表妹送到了学校去读书。 第20页 ☆、茅台酒厂 茅台酒厂 贵州省专卖事业公司仁怀茅台酒厂蹒跚起步之时,不过是几栋作坊式的破陋小屋。面对扩大再生产的迫切需要,当地政府决定移址于杨柳湾,开始规模建设、规模生产。“成义烧房”的旧址改作醋坊,为集体所有制的“仁怀酱醋厂”。从此,茅台酒业步入了她歷史上第一个转型期——告别农耕,迈向工业时代。 为尽快恢復茅台酒的生产,厂长张兴忠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和酒师、工人一起参加劳动。 张兴忠的工作作风却非常严谨。他对茅台酒厂的管理是半军事化的。在他半军事化的管理作风下,茅台酒厂秩序井然,产量不断提高。 这一时期,在郑应才、张支云师徒的认真工作下,茅台酒的质量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1952年9月,新中国首届全国评酒会上,茅台酒被评为“八大名酒”之首。 随着茅台酒的上市,广州、上海、江西、湖南、湖北等省市纷纷来函,要求供给茅台酒。广州市专卖公司多次急电,急需茅台酒4000瓶,并希望办理茅台的海外销售;港、澳、台同胞和其他海外侨胞也不断通过外交途径来函来电,祝贺茅台酒投产,称赞“茅台酒”为“祖国之光”。茅台酒在国家最高层领导的关怀和青睐下逐渐显现出其王者风范,在新中国的外交史上一直扮演着亲善大使的角色。 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歷史时期,怎样尽快实现全面有序的生产,怎样提高茅台酒的产量和质量,成为张兴忠考虑的头等大事。他一方面带领干部职工学习文化,开展师傅带徒弟活动,一方面学习借鑑外地企业的经验,加强企业管理。 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也给茅台的酒厂带来了军人管理者,带来了读过书的干部。为加强茅台酒厂工人队伍的建设,贵州省轻工厅从贵阳、黔南、安顺、重庆等地以及部队转业干部中调来了一批工人,充实了酒厂的工人队伍,成立了酒厂工会,并加强了工会建设。 为了胜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扩大茅台酒的规模和产量,当地政府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决定整合“华茅”“王茅”“赖茅”三家的资源,扩大茅台酒的生产规模。 “荣和烧房”自从它的老闆王秉干因拒绝交出“茅台酿制秘方”和私藏枪枝及通匪罪被仁怀县人民政府于1951年2月21日枪决之后,即停止了生产。1952年10月4日,仁怀县财经委员会决定将没收的“荣和烧房”,估价500万元旧币(合人民币500元)併入茅台酒厂。 “恆兴烧房”,虽然在1949年建国后多次得到政府在经济上的扶持,维持了生产,但老闆赖永初因採取转移银行金库、掉换借据等手段,盗窃价值46亿(旧币)合人民币46万元的国家黄金被查出,于1952年7月被贵阳市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0年。1952年12月底,遵义地区财经委员会向仁怀县财经委员会转发贵阳市财经委员会(以下简称财委)1952年12月19日关于“接管赖永初恆兴酒厂的财产”的通知,由仁怀县财委转茅台酒厂接管。1953年春,张兴忠到“恆兴”,由资方代理人韦龄出面召集“恆兴”职工,张兴忠宣读了关于没收“恆兴”的文件,获得全厂职工拥护与支持。接着,经过对全厂的财产清点造册,共折价2.25亿元(旧币)合人民币2.5万元。至此,三家私营茅台酒烧房便合併成为国营茅台酒厂,并于1953年8月1日由省专卖事业局划归贵州省工业厅领导,为工业厅的直属企业。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资本主义管理制度”也受“资本主义产权制度”的连累,被贴上了反动的标籤。国营茅台酒厂便成为社会主义改造的产物。 国营经济将茅台酒生产从私人小作坊进入工业时代。工厂,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模式,出现在尚未通汽车的茅台古镇。工业化变革给古老的茅台酒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由此翻开了崭新一页。 国营茅台酒厂成立之初,职工人数不多,厂里指挥系统只有一个精干的办事小组。一方面负责组织恢復生产,一方面清理私营烧房时期的资财、帐目,处理接管中的具体事宜,了结三家烧房时期的业务往来手续。 生机勃勃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启动之后,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不断扩大茅台酒的生产规模,国营贵州茅台酒厂开始初具雏形。 “贵州省茅台酒厂”正式成立并开始向正轨迈进,但面临的最大困难还没有解决:酒师和工人数量都太少,的确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下茅酒生产的需要。张兴忠向酒厂的酒师、职工了解了“王茅”“赖茅”两家酒坊的情况和酒师、工人的情况之后,便带着战士们亲自在茅台一带走访,到处打听恆兴、荣和两家酒坊的酒师和工人的下落。功夫不负有心人,张兴忠很快打听到了恆兴烧房的酒师郑义兴(民国二年(1913年)入茅台“成义烧房”,跟郑应才当学徒,先后在“成义、荣和、恆兴”三家烧房和遵义龙坑集义烧房当酒师。)的住处。 张兴忠非常兴奋,他亲自登门,分别拜访,把他们请回了到茅台酒厂。继而,在郑义兴的帮助下,请回了两个酒坊原来的酒师郑银安、郑永福、郑兴科、郑永维和一些工人。茅台酒厂的实力一下子壮大了。 第21页 张兴忠行伍出身,一股山东人的豪气,但到地方接管了酒厂之后,工作却非常细心、耐心。他这个厂长,始终把关心职工的生活作为工作中的一件大事。为了留住刚进厂的酒师和工人的人和心,他派人把酒师和工人的家属都接到茅台酒厂来,尽心地安排和照顾。稳定了全厂的人心,调动了酒师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自接管了“王茅”“赖茅”两家酒坊以后,茅台酒厂由一个车间变成了三个车间。郑应才仍为茅台酒厂的技术大拿,张支云担任了一车间酒师兼工会主席。郑银安担任了二车间的酒师,郑义兴担任了三车间的酒师。 厂子大了,车间多了,但酿酒的设备还是原来“华茅、赖茅、王茅三家酒坊的旧设备,工人的劳动条件仍然十分艰苦,所有的生产劳动全都是靠工人们肩挑背驮。烤酒是靠工人们背煤烧天锅、到赤水河中挑水;照明用的是菜油、煤油灯;运粮、运酒是用鸡公车、牛车拉运;下窖和起窖都是靠工人们一背篓一背篓的从三米深的窖池里往上背。一个班工人们要背驮酒糟1.8万斤。为了在极端艰苦的条件多出酒、出好酒,作为工会主席的张支云,按照厂工会的要求,和车间的工友们一起加班加点,辛勤工作在生产一线。 为了改变生产条件,尽快正常投入生产,提高茅台酒的产量,国家又及时拨给了茅台酒厂43000元资金用于购置必需的生产设备和原料,茅台酒厂的生产力有所提高。由于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发挥了仅有设备的能力,1952年就生产出茅台酒75吨,产值6万元,盈利0.8万元。建厂恢復生产的第一年,就超过三家烧房时的歷史最高水平。在全厂职工的辛勤努力下,初具规模的茅台酒厂生产蒸蒸日上。不仅产量大幅度提高,而且一直保持着优良的品质。茅台酒的生产和销售全面纳入了国家计划,茅台酒厂从此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苏、美、英、法、中5国外交会议在瑞士日内瓦国联大厦举行,周恩来总理带着茅台酒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周总理回国后风趣地说:在日内瓦会议上帮助他取得外交成功的有“两台”,一台是“茅台”;一台是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为此,茅台酒厂召开了隆重的庆功大会。 庆功大会结束以后,全厂职工都到餐厅参加庆功宴。张兴忠心情非常高兴,端着酒碗先给酒师们敬酒,接着给工人们敬酒。工人们都说张厂长的功劳最大,都要给他敬酒。这下麻烦了,不喝吧,对不住工人们的一片诚意;喝吧,酒量再大也受不了啊!但他还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每人必须喝一大碗。抓住第一个敬酒工人的手,先干了一碗,然后等对方也干了一大碗才松手。连喝了三个人后,其他敬酒的人都吓跑了。 就是这一年,茅台酒厂因窖底浸水,影响到茅台酒的质量,引起了各级领导部门的高度重视,张兴忠压力很大,他积极採取相应的解决措施补救,同时购进了一台25千瓦的发电机和一台45马力的煤汽机与一台小麦粉碎机,以解决照明、抽水和粉碎原料的问题。那种用竹筒接水、靠人工从河里挑水、以及用桐油灯照明等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得到了较大的改进。 建厂初期,茅台酒厂的工人大部分都是文盲。为了提高工人的文化素质,厂党委根据党中央和贵州省轻工业厅的指示,在加强生产的同时,把扫除文盲作为建厂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成立了扫除文盲委员会。提出了“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扫盲,生产扫盲两不误。”的口号。 新的工作岗位,新的工作任务,对只会写自己名字的张支云来讲,的确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他在严把一车间酿酒质量的同时,带领工人积极参加了扫盲班的学习。 五十年代初期,党中央和毛主席号召全国人民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全国各地的爱国增产节约运动蓬勃开展。1955年,中共中央又做出了《关于厉行节约的决定》。茅台酒厂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进一步深化了全厂的增产节约运动。在增产节约运动中,张支云一丝不苟地贯彻《关于增产节约运动的通知》,教育一线职工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优良品质。带领一线职工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原材料消耗,降低成本,认真实行“保纲保粮”的增产节约运动,为国家节约了一切可以节约的物资和材料。 但是,“增产节约”运动从总的形势来看,实际上是茅台酒厂的一次管理灾难。增产节约是“多快好省”的先声,也是茅台酒的第一次生存危机。白酒主要成分是酒精,但物耗劳耗都比工业酒精高得多,越是高品质的白酒,工艺越复杂、成本越高。1950年以前,茅台酒一斤成品耗粮(高粱和小麦各半)6斤,比大多数白酒品种的耗粮高出一倍以上。这种产出比,让贵州省的工业管理部门觉得大有增产节约潜力。 50年代中期的之前,体制动员力量十分强大,设备超负荷运转、工人无限度加班是普遍现象。茅台酒厂的工人加班也十分踊跃,1955年,人均实物劳动生产率是1949年的1.86倍。在人均设备占用比2006年低1000倍的情况下,1955年人均3吨的纪录,比2006年还要高50%。老工人说起这一段歷史,不无自豪地形容,那个时候,一斤酒耗的是6斤粮,一斤汗。 第22页 加班加点,多干一点活好说,但节约问题却要复杂得多。茅台酒厂领导领会了“多快好省”的精神,决定改革工艺,探索新法酿酒,以好换省。所谓新法酿酒,就是採用二锅头的酿酒工艺。实施新法酿酒之后,1955年,茅台酒增产节约大见成效,斤酒粮耗下降到了2.5斤。但不合理的“节约”却使产品合格率降到了12.5%。 面对这种局面,张支云等酒师们对“新法酿酒”提出了异议。但酒师毕竟只是一个技术工人,他们的职责仅仅局限于在技术上的把关,根本扭转不了当时轰轰烈烈的大局,面对现实,他们无可奈何。 1956年,中央高层领导对茅台酒的质量严重不满,提出了批评。朱德总司令拨通了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省长周林(贵州仁怀人。1932年10月参加革命。 1936年入党。1950年6月任贵州省委常委。1951年11月兼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2年11月任省委第2副书记,省府副主席。1954年12月任省委书记,省府副主席。1955年2月任省委书记,省长。1956年7月任省委第1书记兼省长。1960年9月兼西南局书记处书记。)的电话,批评周林说:“你们不要片面强调增产节约。节约一度电、一吨煤、一吨水,也是增产节约嘛,不要在茅台酒的传统工艺上打主意。一定要按传统工艺,一定要保证茅台酒的质量,不能损害茅台酒的声誉,这是政治性的任务。” 1956年4月,轻工部食品工业局局长杜子端带队来到贵阳,和贵州省工业厅共同组建了“茅台酒总结工作组”。 工作组在茅台酒厂的配合下,总结了前期茅台酒厂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找出了当时茅台酒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了“积极恢復原有工艺操作,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先进生产者运动。在通过对茅台酒厂生产总结的同时,把在增产节约运动中对新法酿酒有看法的老酒师们请出山,包括郑永富这个因被认为有歷史问题而迟迟不能进厂工作的荣和烧房掌火师都被叫回到厂里,请他们主持恢復传统工艺。 整顿中,在杜子端的主持下,张支云、郑银安、郑义兴等酒师们一起整理出了茅台酒《十四项操作要点》。《十四项操作要点》使茅台酒传统工艺第一次用文字系统而明确地记载下来,初步完善统一了茅台酒传统的生产工艺,为茅台酒市场的不断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由于《要点》是酿酒大师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技术性、操作性堪称一流。 《十四项操作要点》得到了工作组领导和厂领导的高度赞赏,成为了茅台酒厂的第一部生产管理制度。 这次整顿把茅台酒厂从增产节约的误区中拉了回来,政治的紧箍咒被扔到了一边,老酒师们心情舒畅地进入生产现场,找回了他们熟悉的脚踢手摸的茅酒气场。酿酒大师的威严又一次被竖立起来,他们终于依靠自己的智慧改变了当时的歷史形势,管理第一次战胜了政治,播下了一颗中国式企业管理的种子。 当然,政治形势是左右全国大局的决定因素,茅台酒厂第一部生产管理制度的诞生,如果没有一定的政治因素,没有高层领导的干预,也是出不了台的。 1957年,厂里为了解决人背马驮搬运原料和成品酒等笨重劳动问题,改用了独轮车,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同年利用国家投资的130万元,进行了制酒、制曲、粮库、酒库和化验室等方面的改造建设。这一年茅台酒的年产量增加到283吨,较建厂前增长了4倍多。 ☆、大跃进 大跃进 茅台酒过去一直是在国内销售,从1953年开始向香港、澳门出口,出口量由最初的几吨,逐渐增至1957年的50吨,由于质量上乘,受到国际市场的好评和欢迎,但在市场很不规范的国际市场上,茅台酒被一些唯利是图的不法外商所侵害。1956年茅台酒厂为了有效地打击国外一些商人仿制假冒茅台酒的不法行为,先后在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区和国家办理了商标註册手续,保护茅台酒的合法权利和国际声誉,使茅台酒出口贸易得以正常进行。 1958年,党中央根据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全会结束以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精心组织和广泛发动下,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运动迅速席捲全国。遵义地区召开了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农业生产实现大跃进,工业生产也要在大跃进总路线的指引下创造条件实现大跃进的口号。 在这个特殊的歷史时期,茅台酒厂走马换将,郑光先出任了茅台酒厂的党委书记、厂长。 郑光先出生于黔北门户桐梓县花秋木堰林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受苦受难。遵义解放以后,他就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新生政权的建设上。积极参加土地改革和粮食工作队工作。并在组织的安排下,到贵阳银行干部学校进行深造,毕业后被分派到仁怀县工作,先后担任银行行长、供销社主任和商业局长。 郑光先上任伊始,首先对全厂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并根据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开始加强茅台酒厂的企业管理。首先制定了1858年的工作任务: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的建设;抓好劳动竞赛,在劳动竞赛中,要求把增产节约放在首位;关心职工生活,解决职工困难,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第23页 为了实现茅台酒生产的大跃进,茅台酒厂按照省轻工厅的安排,发动全厂干部职工办好“卫星厂”,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劳动竞赛。竞赛中,他们把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全厂职工技术革新的信心和勇气。并从上甄对手竞赛入手,开展各种形式的标兵赛、能手赛,掀起了一个拔白旗、插红旗的运动。 劳动竞赛中,根据茅台酒生产手工操作量大,生产、工作效率低的特点,厂工会提出“不信迷信新科学”、“打破教条主义的框框,向旧思想挑战的。”的口号,各车间工会迅速在本车间掀起了技术革新的高潮。张支云、郑银安、郑义兴等酒师们带领车间的工友们在车间进行了一系列技术革新,通过几个月的努力,发明了平板下窖机、拌曲机、收糟机刁杆上甄、吊车梭槽等,经过试验之后投入了生产。下窖、起窖、拌曲、收糟等重体力活也都普遍使用了机械化,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力。 为了在全厂劳动竞赛中夺得红旗,张支云以车间工会的名义,对全车间的对口赛进行了发动和安排,带领工人掀起了学赶劳动竞赛标兵的高潮,全车间上甄技术普遍提高。 劳动竞赛的过程中,张支云严格把关,坚决按照《十四项操作要点》的管理制度进行工作,这场劳动竞赛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出酒率提高了15%以上,每甄平均增产5斤酒,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 劳动竞赛结束后,厂党委和厂工会召开了表彰大会,对获得流动红旗的动力车间、包装车间、机电车间和一车间进行了表彰。张支云一车间的工会工作,受到了大会表彰。 酒厂生产的特殊性,使郑光先对张支云这些从旧社会过来的非党技术权威非常关注,因为这些人是酿酒企业的灵魂,是茅台酒质量的保证。在开展劳动竞赛的过程中,郑光先经常到工人和技术人员中了解这些技术权威的思想情况、工作表现和生活情况等。 在摸清思想情况、工作情况之后,继而开始了解酒师们的技术实力,对所有的酒师分别进行了一次技术方面的测试。 郑光先虽说还是个外行,但他对酒师的测试却是非常巧妙的。一次,他从酒库中分别取了一些内销、外销和出口的三种酒,分别装在三个瓶子里,放在自己的办公室备用。 郑光先做好准备工作以后便向一车间走去,车间里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地干活,张支云在那里指导工人上甄。郑光先走到张支云跟前,笑了笑说道:“张师傅,我从别的厂拿来一点样品,请你帮我品品,看看人家的产品好不好。” 张支云给各班的班长、酒师安排了手头的工作后便随郑厂长去了他的办公室。 进门以后,郑厂长指着桌子上放的三杯酒说道:“就是这三杯酒样品,您尝尝。”说着端起了第一杯酒递到张支云手中,张支云慢慢地呡了一下,认真地品了一下,然后从酒杯里往手心里到了一点,两手来回搓了搓,放到鼻子前闻了闻,说道:“您这酒是从哪里搞来的?这酒是咱们厂的外销酒呀!” 郑光先没有吭声,又递上了第二杯酒。说道:“你尝尝这一杯。” 张支云端起酒杯依照前面的方法进行了品尝鑑定。鑑定完后他好像还有点不放心,就从杯子里再往手心里倒了一点酒,两只手搓了搓后将两手心在头髮上捋了捋,接着再闻了一下手,呡了一下酒,若有所思后用手再到头髮上捋了捋,又将手心放到鼻子下面闻了闻说道:“这是咱们厂的出口酒呀!” 郑光先不动声色,又递上了第三杯酒。张支云依上述办法鑑定后说道:“这些酒都是咱们厂里产品,这一杯酒是内销的。” 郑光先不漏声色地问道:“你敢肯定吗?” “肯定!一点都不会错。”张支云语气坚定地回答道。 “哈哈哈!不愧是嫡传大师!你别见怪,这些天我一直抽空在学习,我不能当外行的领导。昨天,我从酒窖里取了一点样品进行品尝,就是分别不清,所以才把你叫来。你现在给我说说,你是如何分辨这三种酒的?” 张支云说道:“这不是一日之功,要靠长时间的体验、感应,味觉才能形成。我今天先给你简单地说说,以后还得慢慢体验。” “好吧,我以后要经常向您学习,还望您不吝赐教!”郑光先笑着说道。 “哪里!这是我应该的。”张支云回答后接着说道: “品酒必须具备敏锐的色觉、视觉、嗅觉、味觉和分析、推理、判断能力”。 “要领是‘一看,二嗅,三尝’。首先观察酒色,看是否有悬浮、沉淀、杂物等;其次便是闻酒气。按照先淡后浓的顺序进行,先品评香气淡或者浓度低的酒样,再品评香气浓或浓度高的酒样。然后是口尝酒味,包括鼻孔唿出的香气、回味后味等,最后便是确定酒的风格、酒体和个性等。” “哦!品酒还有这么多的名堂。”郑光先幽默地说道。 张支云继续讲道:“学习白酒质量鑑别,最重要的是要先了解各类香型酒的风格。” “熟悉酒的风格是一个基础,比如咱们的茅酒,茅酒是酱香型白酒。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张支云一边讲解,一边让郑厂长自己实践:闻味、品尝、感觉。 第24页 张支云细心地讲解,郑光先虚心地学习、品尝,经过这次对酒师的试探,郑厂长对张支云高超的技术水平非常佩服。 由于张支云深厚的嫡传底功和不懈的努力,他以高超的酿酒技术很快就晋升为国家一级酒师。 1958年3月8日,毛泽东主席在四川成都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各省和中央有关各部的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会议讨论了我国工业发展的问题和农业合作社适当并社等问题。毛泽东主席在会上继续批评反冒进。会议讨论和通过了《关于一九五八年计划和预算第二本帐的意见》、《关于发展地方工业问题的意见》和《关于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合併为大社的意见》等37个文件。 会议期间的一天晚饭后,毛主席和外交部副部长韩念龙、贵州省委书记周林一起去杜甫草堂,路上毛主席问周林:“茅台酒现在情况如何?酿酒用的是什么水?”周林回答道:“生产还好,用的就是赤水河的水。”毛主席笑着说: “茅台酒产量太少,供不应求。赤水河有那么多的水,茅台酒何不搞它一万吨?你回去后要把茅台酒搞成年产万吨,当然要保证质量啊!” 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指示是周林的一贯作风。会后,周林立即给茅台酒厂打电话。此时,茅台酒厂正按照上级的指示,准备抽调大批的人去大炼钢铁,周林指示茅台酒厂:“要保证茅台酒的生产,既要抓钢铁生产,又要抓茅台酒生产”,“对于你们(茅台酒厂)来说,钢铁是元帅,茅台酒是皇上。”(参见“酒厂志”第138页) 为落实毛主席的指示,茅台酒厂的酿酒生产大跃进进一步掀起了高潮。 1959年8月,仁怀县贯彻省委书记周林在庐山会议期间的电话指示精神,向农民发出《计划和节约用粮公开信》,信中号召:“忙时多吃,闲时少吃,菜粮混吃。”10月30日,在全县五级干部会议上,县委书记庞耀增号召说,全县要准备稻草、谷壳、苞谷杆叶、青槓子(一种植物)各500万公斤,红薯藤1500万公斤,荞杆子750万公斤,小米糠75万公斤,蕨巴150万公斤……共5000万公斤。按30%的出粉率,生产1500万公斤“淀粉”,这样,每人能平均50公斤。在保证农民减粮不减饭的情况下,确保茅台酒原料的供应。 为了进一步提高茅台酒的产量,各级政府积极地调运粮食,支持酒厂的“献礼工程”。 国家也投资了120万元让茅台酒厂搞扩建。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在大幅增产、劳动和设备的潜力已经挖尽的情况下,1959年的跃进指标给茅台酒厂的领导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为了坚决完成任务,酒厂领导便把目光投向了茅台酒的根本——酿酒工艺。 “端阳作曲,重阳下沙”是千百年来茅台酒人从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以和天时的硬技术参数,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按照这个要求,茅台酒春天是不能生产的,烧酒的整个生产周期一共不到10个月。但是,茅台酒厂大跃进的口号则是要“月月红,红到底”,要求生产车间一年四季投入生产。 在运动的滚滚洪流中,1959年茅台酒的产量达到了820吨的最高产量,真正实现了产量的大跃进。比大跃进之初的1958年高出了197吨,是1953年产量的10倍以上。但产品合格率却下降到了12%。 1960年,是现代歷史上国人口粮最为奇缺的年份,茅台酒厂产生912吨茅台酒的大跃进任务使茅台酒原料 “告急”。为确保茅台酒生产所需的粮食,贵州省从全省各地调集原粮支援。各区县为完成调粮任务,勒紧裤带到全县徵集粮食,运往茅台。其中:遵义11万斤、毕节29万斤、铜仁10万斤、黔东南12万斤、贵阳7万斤、湄潭1万斤、习水10万斤、铜梓10万斤、正安l万斤、赤水4万斤、务川1万斤、息烽1万斤、仁怀20万斤,共计117万斤。 贵州省的117万斤粮食是远远不够茅台酒厂的需求,粮食部又从四川江津调来70万斤,才保证了当年生产出912吨的茅台酒的任务。 严重的自然灾害给国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很苦。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国家想尽一切办法保障茅台酒厂的正常生产。张支云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没有其他办法,只能告诫工友们: “越是这样,越是要增产节约。在民国时期,是禁止民间在遇到天灾粮食困难期间以粮食煮酒的,现在国家粮食这么紧缺,还在想办法保障我们的正常生产。我们一定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随着茅台酒厂产量的逐年扩大,技术力量却跟不上来。原因在于 “传徒不传子”那种族谱式的培养模式培养出的技术人员相当有限,茅台酒厂酒师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在酒师张支云、郑义兴等人的提议下,茅台酒厂打破了旧有的保守、封闭传统,开始了对技术人员的培训。老酒师们全部都担负着技术员的培训任务,茅酒的酿造技艺开始传授于世。酿酒技术的培训对茅台酿制工艺不断总结、传承与提升,为今天国酒茅台形成在世界酒业独一无二的地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茅台酒厂很快便成长起一批各怀绝技的后起之秀。期间,张支云先后培养出了周素华等二十几个酒师。 当然,茅台酒的工艺要求是非常严格的。由于企业管理不到位、个别技术人员的技术有差距,或者工作上的疏忽,生产过程中也会时常出现一些问题。 第25页 一次,三车间竟然烤出来的是黄酒,这下可不得了了!一甑子一百多斤粮食,只出了三斤酒,这一轮用粮就是几十万斤,损失该有多大可想而知。 问题必须马上解决,损失必须挽回!厂长郑光先亲自到了车间。看着束手无策的酒师,郑光先觉得,这个问题必须由张支云来解决。他果断作出决定,打发人通知张支云到第三车间来。 张支云接到通知赶紧去了第三车间。他看了看情况以后,没有急于採取措施,而是把三车间的酒师和班长召集到一块,向他们了解情况,请他们讲讲生产过程,然后分析出现事故原因。大家你一言他一语说明了生产的过程。情况是说清楚了,但却都讲不出事故的原因。为了找出事故的原因,张支云蹲到糟醅堆旁开始检查,用鼻子闻,用手摸。详细揣摩之后,他首先觉得应该是加水不够。于是,他让工人们加了60斤水进行搅拌,然后指导他们重新调整工艺,重新发酵、蒸酒,总算挽回了重大损失。 因为张支云这个嫡传酒师技术高超,其他车间出现问题之后都需要他去解决,厂里决定让他半脱产,指导全厂的酿酒技术问题。 ☆、困难时期 困难时期 1960年,是现代歷史上国人口粮最为奇缺的年份。持续的严重干旱波及到全国的20个省区,使全国出现了粮食供给的极度困难。茅台酒原料也“告急”,厂领导向上级唿吁,要求给与增援。为保障茅台酒的生产,贵州从全省各地调集原粮117万斤支援茅台酒生产。但117万斤原粮远远不够茅台酒厂的生产需要,粮食部又从四川江津调来70万斤,才保证当年生产出912吨的茅台酒。这个单年生产记录,直到1975年才被超过。(参见《仁怀县志》第552—553页) 在中央、省地的大力支持下,茅台酒厂生产的原料得到了保障,但职工的生活也和全国各地一样,非常困难。人是铁,饭是钢。为了解决职工的吃饭问题,厂工会始终把解决职工生活的困难放在工会工作的首位,张支云作为一车间的工会主席,在抓好酿酒生产的同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组织生产自救,度过粮食供应难关。 在厂工会的正确领导下,张支云做了大量的调查,并将调查情况向厂党委做了实事求是的汇报。厂党委接到报告后,立即下发了《大抓职工生活,保证生产持续跃进》的通知,通知指出:“本着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的方针,在搞好生产的同时,要切实搞好职工的生活。措施如下:(一)、政治进食堂,书记下伙房。领导深入食堂,加强对食堂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发现和解决食堂工作中问题。(二)、食堂家底厚,职工生活好。首先要发动职工大种蔬菜,寸土必争,要实现蔬菜自给自足;第二要大养生猪和生产淀粉及代食品,切实要让工人填饱肚子。(三)、民主管理,群众办食堂,接受职工监督。经常召开以领导、职工代表、炊事员三结合会议,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办好食堂。(四)、改革炊具,节约劳动力和燃料。(五)、精打细算,节约过日子。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在生产自救中,张支云带领一车间职工寸土必争,大种蔬菜,基本实现了蔬菜的自给自足;饲养生猪,生产酒糟淀粉和代食品,依靠工人群众的力量办好了车间食堂,保证了一线工人吃暖、吃好。 职工的困难解决了,他自己的困难却接踵而至。 1960年是庚子年,是一个闰年,也是三年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一年。就在这个关口,张支云家里又添了人口。 8月28日,长子张富涛降生了。张支云心里很高兴,他的脸上挂上了笑容。那一天,他特此向厂里请了一天假,去侍奉给他生下儿子的妻子。 面对抱着孩子,靠在被子上的妻子,张支云笑着说道:“小妹呀!你是咱们家最大的功臣!老哥哥谢谢你!” 这对夫妻开玩笑是家常便饭,但此刻的陈崇楠只是一笑,没有接着和他开玩笑。其实,她的心里和丈夫是一样的,的确是非常高兴的。但生活困难带来的营养不良,加之产后虚弱,瘦小的陈崇楠没有力气和丈夫开玩笑。 张支云看到妻子瘦弱的身体十分心疼。为了给他的“功臣”觅食,张支云是想方设法寻找能补身子的营养品,但囊中羞涩和物质的极度贫乏让他辗转惆怅,毫无办法。 张支云脸上的笑容慢慢少了,拮据的家庭生活让他十分狼狈。 妻子没有工作,长女才只有五岁,四口之家就靠他那一点微薄的工资,加上供应极差,他整日里除了工作以外,就是发愁老婆孩子的吃饭问题。 陈崇楠的工作是1955年丢掉的。那一年她怀孕了,临产前她给厂里领导请假回去坐月子。回到家后,只呆了三天,长女张富华便降生了。 按说,40天产假满了以后就应该去上班。可是,襁褓中的孩子却没有人照料。张支云看着那因为缺奶而营养不良的女儿十分心疼,就没有让妻子去上班。他想等到孩子慢慢长大了再让崇楠去工作,但因为旷工时间太长,陈崇楠的工作丢掉了,从那以后,就一直在家里招唿孩子。 现在得了儿子,张支云按说心里很高兴,可拮据的家庭生活却让他喜中参忧。 陈崇楠看着丈夫满脸的愁容,心里也很不是滋味。孩子一出满月,她就想在街道找点活干,以减轻丈夫身上的负担。 第26页 尽管身体虚弱,但泼辣、能干的陈崇楠那种雷厉风行的风采使她很快找到了一份工作。 这一年,各地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为继续“大跃进”,并为创造过渡的条件,纷纷大办县、社工业,大办水利,大办养猪场等。这些“大办”之风使得“共产风”比1958年更严重地泛滥起来。这一年,中共中央批转了《贵州省委关于目前农村公共食堂情况的报告》。报告错误地认为:“食堂也是我们必须固守的社会主义阵地。失掉这个阵地,人民公社就不可能巩固,大跃进也就没有保证”。中央批示说:“贵州这一篇食堂报告,是一个科学总结,可以使我们在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事业中,在五年至十年内,跃进一大步。因此,应当在全国仿行,不要例外。”3月18日,中共中央又指出:“就全国说来,能够争取占全体农村人口百分之八十的人到食堂吃饭,就很好了”,像有些省市“争取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到食堂吃饭。当然更好”。12月2日,中共中央在批转一个报告时,又不适当地指出,“食堂是当前农村中阶级斗争尖锐所在”,要求各地党委“把安排生活和办好食堂提高到阶级斗争的地位上来”。 下半年,党中央开始注意解决面临的经济困难,并于七月上旬至八月上旬召开的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上确定,从加快农业发展入手,对整个国内经济全面调整。为此党中央于十一月三日,发出由周恩来总理主持起草的《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治问题的相关指示》,即《12条》,提出了坚持纠正农村工作的左倾错误的一些表现。 多事之秋的农村需要大批得力的干部,泼辣、能干又在工厂当过工人的陈崇楠被县里的工作队选上了。找她谈话之后,便让她负责一条街道的工作。从此,陈崇楠有了一份自己的工作,家里的吃饭难题也有所缓解,但由于身体虚弱,拖儿带女还要工作,的确把她累坏了。 由于陈崇楠工作出色,加之当时的农村干部很缺,乡里领导让她协助乡政府干部邓天真管理茅台镇四条街道的工作。繁重的工作和两个孩子的抚养,使她不得不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拼命劳作。 ☆、坚守质量 坚守质量 茅台酒之所以驰名天下,之所以能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靠的就是质量;之所以在国内歷届名酒评比中均蝉联第一,靠的也是质量;之所以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国宴用酒,靠的还是质量。保证质量是茅台酒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制胜法宝。茅台酒的酒师们视质量为生命,始终不移的坚守着质量的阵地。 大跃进期间,大幅度提高了茅台酒的产量,却严重降低了茅台酒的质量。运动是疾风暴雨式的,酒师们的确是无可奈何。1960年以后,就产量和质量的矛盾问题上,酒师们和厂领导发生了很大的分歧。由于酒师们执意坚持质量第一,在郑光先厂长的默许下,生产管理又恢復到了《十四项操作要点》的管理制度上,产品合格率也开始迅速提高。 1961年,茅台酒厂召开的四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上,酒师们始终坚持茅台酒质量第一的宗旨,确保了全会的正确决策。会议决议指出:第一,坚持执行“五定五保”(定员、定额、定责任、定制度、定劳动生产率,保纪律、保进度、保卫生、保产量、保质量)目标,执行车间经济核算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第二,健全责任制和行政指挥系统(即健全科室车间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实行厂、车间、班组三级管理责任制;第三…… 1962年为确保产量、质量都能得到保障,工会向全厂职工发出倡议,积极开展以增产节约运动为中心,掀起了以“五好”(保证质量好,出勤高收效好,安全生产好,增产节约好,完成任务好)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1963年,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决定,决定在农村开展以四清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即“清帐目、清仓库、清工分、清财物”。会后全国范围内逐渐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内容包括在城市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增产节约运动。四清运动后来扩大为“大四清”,即“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 这场运动持续时间长达四年之久。运动期间,中央领导亲自挂帅指导“四清”运动。数百万干部下乡下厂,开展革命;广大工人和农民参与其中,积极响应;“四不清”干部纷纷检讨,“洗手洗澡”,从而上演了共和国歷史上特殊的一幕。这场运动在农村被称为“四清”,在城市被称为“五反”,统称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后来又改称为四清运动。 这么大的政治运动茅台酒厂哪能例外?但在运动之中,茅台酒厂在反贪污、反浪费等方面却没有清出什么名堂。随着运动的不断深入,1964年,茅台酒厂的整党和四清运动进入高潮。经过发动群众,深挖细查,1959年在大跃进期间“月月红,红到底”导致茅台酒产量勐增,产品合格率却大大下降的基本事实被抖搂出来。在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中,茅台酒厂中层以上18名干部集体下台,下台的理由就是“破坏茅台酒传统工艺操作”。厂长郑光先也因此受到牵连,被下放到车间进行劳动改造。 第27页 ☆、劳动改造 劳动改造 四清运动尚未结束,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又接踵而至,茅台酒厂毫不例外地受到这场大革命的“洗礼”。 运动初期,地处偏远山区的茅台还相对平静,茅台酒厂的领导尚能正常的领导工作,他们组织全厂干部职工认真学习1966年9月7日的《人民日报》《抓革命,促生产》的社论,并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关于抓革命、促生产的十条规定(草案)》,中 “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为了促进人的思想革命化,带动生产的发展。”要求“坚持八小时工作制,遵守劳动纪律,完成生产定额”;“保证产品的质量,力求高质量”的指示精神,既抓革命,又抓生产。酒师们一丝不苟地努力工作,即抓产量又抓质量。正常的工作秩序,一直保证着茅台酒的正常生产。1966年,中国白酒酿造专家周恆刚、贵州省轻工业厅工程师胡国焕、知名人士罗次启等人在反覆仔细品尝各种型号的茅台酒后认为,经过反覆总结提高酿造技术生产出来的茅台酒,比解放前生产的老酒更好、更香。 但是,到了1967年,受外面一些企业、团体派性斗争的影响,各种造反活动和夺权运动像一股潮水开始冲击茅台酒厂。受“和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作斗争”的潮流的影响,各种基层组织因此处于半瘫痪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茅台酒厂的工会组织却一直坚守工作岗位,抓住生产不放松,继续开展劳动竞赛、技术改革、职工福利和职工教育等项工作。 1967年10月28日,茅台酒厂革命委员会正式成立,拉开了斗、批、改运动的序幕,打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迅速在各车间掀起浪潮,正常的生产开始受到了影响。 1968年5月,在茅台酒厂革命委员会的指示下,茅台酒厂召开了革命职工代表大会,成立了茅台酒厂革命职工代表大会常设委员会,简称工代会。 工代会建立之后,接管了厂工会的工作,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工会领导全部都靠边站了。 工代会把全部精力集中在组织职工串联闹革命,看大字报,抄大字报,学习毛主席着作,开展轰轰烈烈的夺权和批斗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运动上。茅台酒厂开始出现混乱局面:一部分职工热心于抓革命,写大字报揭露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罪行;一部分职工大串联,走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一部分职工藉机外出不归…… 工会自上而下的被夺权,工会干部们都靠边站了。 面对如此混乱的局面,张支云束手无策。他的文化浅,不懂得文化大革命的伟大意义,脑子里一片茫然。但这个性格固执的老酒师不想参与那些自己不懂、也不愿意去做的事情,更不愿意去做伤天害理的事。他的人生追求只有两个,即:做好人、酿好酒。在这样一种思想的支配下,他的一言一行便和这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形势格格不入。尤其是对造反派揪斗厂领导,给厂领导贴大字报,甚至进行人身攻击,他很看不惯。对于打到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他的情绪是牴触的,但却无可奈何。在别人都在闹革命的情况下,他一直钻到车间做他自己要做的事情——酿酒。 像这样一个“反动权威”、“保皇派”造反派们当然是不会容许的。张支云被打倒了,酒师的权利被剥夺了,他被下放到一车间进行劳动改造。 车间是他几十年来每天都要去的地方,但现在却和往常不一样,不再是技术上的指导或酿酒质量的把关,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苦力,和老厂长郑光先一起在车间做苦力活。 郑光先自1964年被下放以来,就一直就在车间劳动改造。在这里,他可以说算是一个老工人了。 张支云的运气很不好,来到车间劳动改造的第一天就是背麻袋上板梯。郑光先看了张支云一眼问道:“张老师呀,一麻袋的重量是180斤,你能背得动吗?” “我想还行吧,您能背我为什么就背不了?”张支云一边回答,一边就去扛麻袋。 可是,当他抓住麻袋时却没有能扛得动。面对180斤重的麻袋,这个几十年来从来没有干过重体力劳动的技术专家束手无策。 “我来帮你扶一下。”郑光先苦笑着说道。他帮张支云将麻袋扶到了肩上。 张支云扛着麻袋,一步一步向板梯走去,郑光先也背起一麻袋高粱走在了张支云的后边。 一个走资派,一个保皇派,每人背着180斤重的麻袋,顺着板梯一步一步往上挪。 开始的几麻袋,张支云倒觉得自己还是能干的动的,他一袋接着一袋的背,不停地拼命干着。但没有坚持多久,张支云便满头大汗,腰疼腿酸。 虽说才到不惑之年,虽说他一直工作在一线,虽说他每天都要锻鍊身体,但毕竟那是另外一回事儿。近三十年来,这么重的体力劳动他的确是没有干过的。连续四个小时的背麻袋,累的张支云气喘吁吁,两腿发抖,腰疼的直不起来。 郑光先看着张支云的样子就走到他跟前说道:“慢慢来吧,干这种重体力活是不能太急的。” “啊!是有点受不了。”张支云气喘吁吁地回答道。 “过两天就没事了。开始肯定有点受不了,主要还是你干的太勐,干这种活绝对不能太勐。”郑光先给他指点道。 第28页 “郑厂长,您不觉得累吗?”张支云反问道。 “哪能不累呢,不过我干的时间长了,也不觉得那么受不了。当然,工人们能干的,咱也要能干,咬着牙挺一挺就过去了。”郑光先回答道。 “没事,我会适应的,小时候比这个要苦的多。哎!这几年您就是这么熬过来的,真的不容易。” “其实没有什么。这些年我在车间劳动收穫也不算小,起码对一线工人的生活、工作情况已经有了一个最详细的了解。” 吃罢饭又开始上工了。下午一开始,张支云就有点干不动,背起麻袋后两腿打颤,走起来非常艰难。但是不能不背呀!他咬着牙挺着,顺着板梯一步一步往上挪。 体力活就是这样,过一会儿就慢慢适应了。 下班以后,张支云拖着疲惫的身子,挪着沉重的脚步走回了家。 回到家以后,张支云全身就像散了架一样,往床上一躺就一点也不能动弹了。妻子陈崇楠走到他身边心疼地说道:“起来洗一下,吃点饭再休息吧。” 张支云没有吭声,此刻,他是一点都不想动,其实是不能动了。 崇楠坐在床边,看着累坏了的丈夫,心疼地说道:“你都是这么大的人了,连自己都招唿不了,看把你累的。” “小妹,没关系的,躺一会儿就会好的。看来的确是缺乏锻鍊呀!”张支云咬咬牙幽默地宽慰妻子道。 “你干不了就干的慢一点,总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嘛!”崇楠叨叨着。 “好我的小妹呢,再干不了我都不能在工人中间没有形象。更何况我和郑厂长在一起干,他背一回,我能不背一回?这像话吗?” “好了,好了!不说了,你休息一会就洗脸吃饭。总不能饿肚子吧,这样会更受不了的。”陈崇楠不想打扰丈夫的休息,嘟囔了一句就去了厨房。 张支云躺在床上实在不想起来,但浑身脏兮兮的,不洗一下怎么吃饭?怎么钻被窝?他歇了一会儿便硬撑着从床上起来,勉强洗了一下手脸,胡乱吃了一点妻子递到手上的米饭便睡觉了。 他躺在床上,全身疼痛煎熬,仰睡难受,侧睡也难受,象散了架一样怎么都难受! 第二天早上,张支云感觉浑身更疼了,翻身都很困难。他实在不想起床,可他知道,不起床是绝对不行的,自己是在劳动改造,不能不按时上班。他咬了咬着牙硬撑着坐了起来,慢慢地挪下了床。洗漱完之后,他胡乱吃了点饭便蹒跚着去了车间。 今天还是背麻袋。 张支云笑着对郑光先幽默地说道:“看起来咱们这副资产阶级的身板还是有必要进行劳动改造的。在这方面咱们的确比不上工人们,他们都不怕累,咱们也不能怕累。” “是呀,工人们很苦,咱们过去的确没有在意这一点,现在才觉得,咱们过去对一线工人关心的太少了。”郑光先微微一笑,回答道。 他们俩一边说着一边和工人们一起开始背麻袋,上板梯。 就这样背了五天麻袋之后,张支云觉得自己竟然能慢慢适应。虽说还是很累,但已经不像一开始那么累的怕人。 刚刚适应了重体力劳动,他们便被指派到了踩麴车间劳动。 踩曲的活儿相对来讲要轻松多了。尤其对于张支云来讲,可以说是不在话下。本来就是轻车熟路,干起来得心应手。郑光先也早已适应了,他们默默无语地踩曲、垒曲,不停地干活。 张支云的话本来就不多,往往好一会儿都没有话题。过了一会儿,郑光先突然想起什么,对张支云说道:“这些年我已经慢慢入门了,基本上了解了酿酒的一些简单技术。我觉得,自己的确需要好好学习。这几年的实践中,自我感觉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要真正成为一个烧酒的内行,必须在酒师的指导下才能正真掌握要领。现在好了,有酿酒大师和我整天在一起,真是难得的好机会难。我希望,从现在开始,你从头到尾把你的绝技教给我,行吗?” “这当然没有问题了,只要您愿意学,现在有的是机会。”张支云慨然答应。 从此以后,张支云就从曲母的制作、红粮的破碎、润粮、蒸粮、摊凉拌曲,到堆积发酵、入窖发酵、开窖取粕,再到一次取酒、二次取酒,以此类推,从头到尾,像带徒弟一样把自己的全部所学尽数传授给这位老领导。 一线的工人都是淳朴善良的,他们各自干着自己该干的活,没有人去找这两个“阶级敌人”的麻烦。郑光先和张支云除了自己积极进行“劳动改造”之外,倒没有受到人身的攻击和专政。一位领导,一位技术权威在没有人打扰的环境中悄悄地“修身练功”。 先秦时期,老子曾经提出了相反的事物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他指出:事物都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指出了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是一种普遍现象:“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世间一切事物的发展其实都是这个规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由这个规律得出的结论是:坏事未必都不是好事,好事也往往会变成坏事。让郑光先没有想到的是,这场史无前例的灾难,却最少成就了他三件好事: 第29页 第一,在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中,这两位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和反动权威被迫接受了劳动改造,他们同那些老实巴交的工人们一起,在车间下沙、下窖、起窖、烧酒,虽然吃了不少苦头,但在特殊的动乱年代里,在生产秩序紊乱的情况下,保证了茅台酒厂始终没有停产。 第二,下放劳动本来是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一种惩罚,但郑光先倒觉得很划得来,几乎可以说是一件难得的好事。作为一个外行厂长,如果不是受到惩戒,就不会有这么的一个实践、锻鍊和学习的机会。更不会有这么一位酿酒大师,用这么充裕的时间,来专门给自己一个人教授酿酒技术。张支云认真的传授,郑光先认真的学习。在认真的学习和亲自的实践过程中,郑光先真正成了一个酿酒的内行,后来成为中国酿酒界一个口碑载道的无冕大师。 第三,这种惩罚,也使茅台酒厂的一位领导、一位专家成了莫逆之交。在他们相继恢復自由以后,同心协力,成功地进行了茅台酒的易地试验,协力完成了一项伟大而光荣的歷史任务,为中国的白酒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第三十九回 禅位于禹 第三十九回 禅位于禹 帝位传禹之事,帝舜虽说已经下了决心,但他总是觉得均儿未曾安置妥贴,必是禹践帝位之障碍。可是,要安置这个愚鲁不肖的儿子,帝舜确实很头疼。 那帝舜虽有九个儿子,都是女英及三妃登北氏所出的,还都幼小。娥皇没有儿子,女英生下长子均后,自幼就归娥皇抚养,娥皇对均非常钟爱。由于溺爱之缘故,娥皇对均凡事迁就,骄生惯养。使均不好学业,只图玩耍。加之这个孩子天资愚钝,娥皇虽时常教导一些东西,但教之不进,只好作罢。均除玩乐之外,就喜歌舞。如此不肖之子,帝舜将帝位传于他,是完全不可能的。那么,要将帝位传与禹,势必要先将均安置妥当。帝舜是个大智之人,岂有不知之理?只是有一难题,使舜忧心不定。要预先安置均,势必要仿帝尧待丹朱的办法,分封于国,放之于外。只有这样,禹践帝位,才无障碍。但将均放之于外,均儿德能甚差,娥皇势必偕行。这样,不但形成了父子分离,夫妻也暌隔两地,心中着实不忍。加之这些年来,娥皇体弱多病,禁不得再有愁苦之事,以伤其心。因此,帝舜优柔寡断,迟迟下不了决心,一晃就是几年。 帝舜二十九年,娥皇因疾病缠身已久,于仲秋之月撒手人寰。帝舜在帝都南苍陵谷选了墓地,将娥皇隆重下葬(光绪《永济县志》:“娥皇、女英陵:在县南苍陵谷”)。 国母葬礼,自然隆重非常,不需细讲。葬期一过,帝舜便封均于商,择日赴任。帝舜的一块心病总算取掉了。传位于禹,已无羁绊。一日视朝,帝舜对百官道: “我自先帝上宾,恭陟大位,已有三十余载,现在年事已高,体力日差,实无精力来理这繁杂的国事。伯禹做事勤勉,儆戒至深,功劳之大,有目共睹。现在,我想传位于伯禹,诸位以为如何?” 百官都言甚善,唯伯禹再拜固辞。帝舜道: “伯禹勿辞,此任非你莫属。洪水滔滔之时,全赖你之努力,你含辛茹苦,奋斗了一十三载,建立了这万世之功;平水以后,你统帅群臣,治国数载,励精图治,上下皆服;持家之道,你克勤克俭,为众人之楷模;处世之道,你仁爱可亲,进退屈身合于法度。待人接物,近乎人情,其行为可以为纲纪;宣导我的政教,以感化百姓,并且能比序其善恶,全是你的功劳。你唯其不矜,天下没有人能和你争能。 我既佩服你之大绩,又佩服你之大德。天之歷数,就在你的身上。顺应上天之託,为万民之平福,你完全应该挑起这副重担,不可再有推辞。” 伯禹再拜稽首,仍推辞道: “现在我朝之中,贤臣甚多,请帝将贤臣们每个人都卜上一卜,看那个最佳 ,未必一定是臣。” 帝舜道:“这个我早已考虑,占卜之法,自己先定了主意,再谋之于玄龟。现在我志先定,问之于众人,亦都贊同。鬼神许可,龟筮协从。卜筮之道,绝不袭吉,何必再去占卜。何况那日风雨雷电突降之时,我已问于苍天。天意人愿,都是一致,不必再有推辞。” 帝舜如此一说,伯禹只好从之。于是,帝舜择了正月上日,在先帝祖庙里,宣布了伯禹摄政。一切礼节,都和从前帝尧一样。 伯禹摄政以后,帝舜将伯禹单独唤入帝宫,嘱咐道: “你现在已开始代帝施政了。重任在身,我有一些话想嘱咐于你。” 禹恭敬地说道:“愿听教诲。” 帝道:“在这个世上,最难做的是人,最难管的也是人。要想管好人,自己必先做好人。要做一个好人,首先,自己首先必须战胜自己。因为,人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帝喘了口气接着说道: “在一个人的身上,同时存在着两个心。一个叫人心,一个叫道心。人心是极危险的,道心是最微妙的。人心和道心,每时每刻都在斗争着。如果人心战胜了道心,就会堕落为小人。如果道心战胜了人心,就可成为君子。**全是人心,因此,人心势众。所以,一般人都是人心占据优势。做为首领,你不能和常人一样。一定要保持道心为重。必须成为大家的表率” 第30页 “道心是为善之心,要保持道心,就必须要执着一个‘中’字。这个中字,是帝尧当年传授于某的。道心虽是一个至善之心,但是,应起事来,不见得一定都对。天下有许多败事之人,一开始心并不坏。但做起事来或偏,或倚,或过,或不及。毫釐之差,谬之千里。就是因为不能执着这个‘中’字。”帝尧年龄大了,说道这儿便停顿了下来。歇了一会儿接着说道。 “现在,你肩上的担子最重。第一要慎,第二要敬。吾尽吾敬以事吾上,故见为忠焉;吾尽吾敬以接吾敌,故见为信焉;吾尽吾敬以使吾下,故见为仁焉。这三句话,我已试之多年,每每有效。你当取以为法。假使四海困穷,天禄亦从此永终了。尤其可怕的是这张口。事好是这张口,为祸亦是这张口。你细细琢磨,好好的去做吧,我就不再说了。” 帝舜的谆谆教悔,伯禹洗耳恭听,深表受益匪浅,再拜稽首。 伯禹主政以后,首件事就是恢復九州之治。他在治水的过程中,早已将九州贡赋规划妥当。帝舜执政之时,天下是分为十二州的,当时是经帝尧许可的。伯禹当时不愿与帝舜方略相佐。现在,他受命摄政了,自己以为正确的方略,就不可能不去实施。何况财为径国之要,而财又是由贡赋所出。因此,伯禹决定开始实施他的九州贡赋之制。 以前帝舜所制定的五瑞税赋之法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实际上,诸侯们只是名义上接受帝君之令,然而却不能全部落实。诸侯肯服从帝令与否,一般不甚能看得出来。若某个诸侯有背叛,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当然,帝舜执政时,由于他以德服人,整个社会和谐有序,这种现象没有出现过。但其他人执政就不好说了。因此,伯禹不得不按自己的方略施政。 伯禹的这种办法,是帝都集权之法,在管理上比帝舜的方略要更进一层。九州贡赋规定,各地诸侯不但名义上受帝之统率,并且实际上每年诸侯国都必须拿出一定数量的贡赋上缴帝都。贡赋是有一定的规定性。实物的多少与种类,都是由帝来确定。如果那个诸侯每年必须交纳的贡赋不能到位,即是背叛之据。 如果在以前,诸侯们还可有託词,可以推说道路不通,不能朝贡。现在则不能有这个理由。因为,九州的道路在大禹治水之时都已通好。各处之水,多数都与黄河相通。帝都就在黄河之边,各州水路,都能通于帝都。可以说是条条水路通帝都: 雍州到冀州,从积石山乘船,绕过从前的阳纡大泽,直到龙门山,就可以直达帝都了。 梁州到冀州,由西倾山的桓水乘船,经过潜水、沔水、到渭水,就可以由黄河入都。 衮州到冀州,只须在济、漯二水中乘船,即可以由黄河而达帝都。 青州到冀州,由汶水转入济水,以达黄河。 徐州到冀州,由淮水、泗水迳到黄河。 扬州到冀州,由大江乘船入淮水、泗水,即可抵达黄河。 荆州到冀州,或由江之沱水,或由汉之潜水,穿山到洛水,即可进入黄河。 豫州到冀州,更为方便,径从洛水就可直达。在治水之时,伯禹已将此方略勾画于心中。因此,现在用之,则极为便利。 这种帝都集权的办法,其它人办不到,伯禹能办得到。因为,当时洪水泛滥,百姓面临性命之危的时候,是伯禹平治了洪水,保全了百姓的生命,保全了他们的土地。受人点滴恩惠,当以涌泉相报,亦是国人之美德。伯禹规定的这些贡赋,各地是决无异议的。再者,治水之际,伯禹曾亲临各地。且不说同甘苦,共患难,就是伯禹那种种神力,诸侯们都是亲身体验了的。即是想反抗,亦是不敢的。 ☆、易地实验 易地实验 1968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不但忙于工作,休息期间还同与会的各地领导亲切交谈,询问当地的生产和群众生活情况。毛泽东主席在与原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省长周林同志谈话时,提出了茅台酒要“搞到一万吨”的宏伟设想。 1969年,在国庆20周年庆祝大会期间的9月29日,周恩来总理去看望贵州省的代表,在和代表们交流时周总理说道:“茅台酒年产几百吨太少,要扩大生产,增加产量,适应市场需求。可以到外地进行实验、按照茅台酒所用的原料、生产技术进行生产。若能生产出茅台酒性质的酒来当然很好,如果比不上茅台酒也是高质量的名酒。” 1972年,周恩来总理又特别提出:“为了保证茅台酒的质量,茅台镇上面、赤水河上游一百公里内不准建工厂,特别是化工厂。” 但是,由于种种客观条件所限,由于文革期间的社会动盪、生产秩序紊乱,两位共和国领袖提高茅台酒产量的愿望一直未能实现。 1974年8月,周恩来总理又一次提出了茅台酒要发展到上万吨的指示。8月29日,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鲁瑞林等领导来到遵义,传达周恩来总理关于茅台酒要发展到上万吨的指示精神,决定在遵义地区选择适宜的地方试制茅台酒。国家科委把该项目列为国家“六五”重点攻关项目,由国家科委主持,贵州省科委负责落实。 1975年1月,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胜利召开,周恩来总理在会上再次提出了“生产万吨茅台酒”的提案。因为茅台地势狭小,完成一万吨生产任务几乎就不可能。经中央和贵州省有关部门再三研究,决定在茅台尽可能扩大生产的同时,选择一处和茅台自然环境相近的最佳场所进行茅台酒易地试验,在确实有把握的前提下,进行外地建厂,以弥补茅台生产之不足。 第31页 这个决定出台以后,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方毅同志亲自主持,对“茅台酒易地试验”进行立项,列入国家“六五”重点科研攻关项目。 项目立项以后,中国科学院科技办公室将这个项目定名为“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中试)”。方毅副总理亲自组织国家科委、轻工部、茅台酒厂技术专家组成“茅台酒易地试制”攻关小组,同时筹备成立“贵州茅台酒易地试验厂”。 接到任务之后,茅台酒易地试制攻关小组立即组织专家对全国三十多个备选厂址的土壤、水质、气候、微生物含量等指标和茅台酒厂进行对比分析,最后选中了与茅台各方面最为相近的遵义市北郊十字铺。 遵义北郊的十字铺山峦起伏,植被郁葱,空气清新,温度适宜,地形与茅台酒厂所在的地方十分相似,年平均气温、湿度等都比较相近。经中科院、贵州省科委、茅台酒厂科研专家及全国部分酿酒专家对酿造酱香型白酒所必备的条件进行综合考察和科学论证之后,最后决定:将易地试验的厂址就确定在了十字铺。 方毅副总理亲自组织,国家科委、轻工部、茅台酒厂技术专家联合组成专家组,开始了茅台酒易地试验的前期准备工作,拉开了这个中国酒业“壹号工程”的序幕。 在中国的白酒史上,这样的举动绝无先例! 命运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第二年,试验进入实质性操作程序,易地试验的大旗由谁来抗?贵州省轻工厅、贵州省科委经过再三考察,觉得只有郑光先才是最佳的人选,于是,这位茅台酒厂原厂长、党委副书记走马上任,担任了茅台酒易地试验基地总指挥。这位既懂技术、又懂业务和管理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又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 参加这次试验的人员从厂长、酒师、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工人,全部都从茅台酒厂抽调。经过再三筛选,茅台酒厂确定了林宝才、毛广才、黄天喜等28名优秀的酒师、评酒技师、技术人员和车间技术工人奔赴到新的工作岗位。 十字铺远离遵义市区,没有汽车,交通不便,条件十分艰苦。但茅台人凭着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创业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硬是在那一片荒山里踩出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为了保证试验顺利进行,实验厂的工人们用一辆解放牌卡车作为运输工具,像蚂蚁搬家一样拉了几十趟,把试验厂投入生产所用的高粱、曲药、母糟、设备、水和窖泥、搅拌用的木铲、运输用的木车,甚至蒸酒用的甑子,砌窖池用的青石等等,全部从茅台拉到了遵义。 茅台酒易地试验正式开始了,工人们严格按照茅台酒的酿酒工艺进行操作,酒师毛广才、黄天喜严格把握着质量关。 经过7个多月的艰苦努力,第一轮实验结束。 实验结果是:香气幽雅,醇厚谐调,绵甜爽净,回味悠长,大曲酱香型白酒的特点尽显其中。但是,和茅台酒相比较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为了寻找存在差距的问题,使试验尽快成功,1976年,茅台酒厂又派了一个技术权威王世斌到实验基地负责技术指导。 生产开始以后,王世斌严格按照茅台酒生产的要求,端午采曲,重阳投料。从下沙、造沙二次投料、九次蒸馏、八次发酵、七次取酒,都严格按照茅台酒生产的工艺流程进行操作。试验期间,郑光先亲自到车间参与试验。 又是七个月的鏖战,酒酿出来了:酒液无色透明,饮时醇香回甜,没有悬浮物及沉淀,酒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经久不散,的确是好酒。但是,和茅台酒还是有一些差别,品位还是低。 呕心沥血,废寝忘食的郑光先看到这样的结果心里有点着急。他现在要的不是上好的佳酿问世,而是要“茅台”!要实现毛主席、周总理的遗愿,异地生产出茅台酒来!国家花费了这么大的代价,要的就是异地茅台,而不是好酒!可是,酒师是茅台酒厂一流的酒师,酿造过程完全都是按照茅台酒生产要领进行的,为什么就不能达到理想的要求呢?整个实验过程他从头到尾都参加了,没有什么问题呀!思前想后,郑光先得不出一个结论。只能等到来年的再次试验。 异地试验三年过后,这项科研还是没有成功,在这种情况下,郑光先的脑海里想到了张支云。在他任厂长期间,张支云的技术让他非常佩服,特别是那一年三车间酿出黄酒的事件,让他觉得张支云不但得到了郑应才的真传,而且还是一个酿酒奇才;文革期间他们一起在车间劳动,张支云手把手传授技术的情境歷歷在目,他的心胸豁然开朗,在心里自己对自己说道: “非张支云莫属!把他请来!” 郑光先决定到茅台厂去一趟,一定要把张支云挖过来。 实际上,就在走马上任之时,郑光先就想到过张支云。但那个时候,他还是一个没有任何发言权、刚刚被解放出来的“走资派”。试验基地的所有人员是由茅台酒厂时任领导研究决定的,他没有这个权力。现在,实验进入了关键的时期,为了胜利完成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任务,他决定马上回一趟茅台酒厂,向茅台酒厂的领导去要张支云。 1979年的春天,郑光先专程去了一趟茅台酒厂,找茅台酒厂厂长周开良商量,把张支云从茅台酒厂叫到试验厂。 第32页 周开良热情地接待了老厂长。 一番寒暄之后,郑光先说明了来意。他没有想到的是,周开良竟然婉言推辞,没有给他这个面子。要谁都行,就是不给张支云。郑光先好说赖说,终究还是没有说通。 出了厂长办公室,无奈的郑光先亲自去找了张支云。 好久没有见到老厂长,张支云心里很高兴。寒暄一会儿之后,郑光先便开门见山地说道:“张师傅,实验基地几年了,但结果一直不理想。我这次专程来是想让你到那边去,帮助我把这项任务完成了。” “见到周厂长了吗?他的意见是什么?”张支云问道。 “周开良不给面子,他不放人!现在我要的是你一句话,你愿意不愿意去实验厂。”郑光先脸色不悦地说道。 “郑书记,我无所谓。我是烧酒的,不管在哪都是烧酒。再说厂里是工作,实验基地也是工作。我是个酒师,是个技术干部,我得听政府的话,政府调我到哪我就到那。”张支云回答道。 “你是在给我说大话!我不和你说这个,你只说你到底愿意不愿意跟我过去!”郑光先对张支云的回答很不满意。 “郑书记,您是我最信得过的老领导,我怎么能不愿意跟您去呢?但到实验厂去工作是要政府决定呀!您先和厂里说吧,厂里同意,组织上调动,我一定去!”张支云和郑光先的私交算是很深的了,郑书记的邀请他哪能拒绝呢?但他的原则性极强,没有组织的调动,他哪能说走就走? “你的想法我明白,组织原则我能不知道?我正在和厂里交涉,只是问你愿意不愿意!”郑光先不高兴地说道。 “当然愿意呀!只要厂里放人,只要组织调动,我立刻跟您走!”张支云不加思考地回答道。 “这就对了,你就做好到实验厂去的准备吧。” 和张支云分别之后,郑光先又找了几次周开良,但一直没有结果。 其实这也不怪周开良不给老厂长情面。茅台酒厂也有他们的难处:一大批技术人员都已去了试验基地,茅台酒厂的技术力量已经被削弱。再说,根据形势发展的前景来看,实验厂虽说是茅台酒厂的实验基地,但随着生产的发展,实验基地已经具备了一座酒厂的全部功能,成为一个独立的酒厂,那只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实验基地最终是要和茅台厂分离的,所有的人都能看到这一点。周开良怎么可能轻易地放走茅台厂的技术权威? 周开良不放人,郑光先没有办法。无奈之下,他去了一趟贵阳。 他是想凭藉曾经与轻工厅的老关系,跑到轻工厅里去向厅领导要人。 轻工厅厅长姚英听了郑光先的诉说之后,笑了笑说道:“张支云,我熟悉,看来这个实验的成功非他莫属!你不用着急,我亲自去给你到茅台要人。” 姚厅长答应了郑光先的请求之后,便立刻给周开良打了一个电话。他没有想到,竟然也被周开良婉言拒绝了。 承诺了的就必须兑现,姚英不能失面子,他不得不亲自到茅台酒厂走一趟。 厅长驾到,周开良高接远送。但谈到正题,却没有给厅长留面子。 姚英的确没有想到,周开良竟然驳回了他这个厅长的面子,心里很不高兴。 出了厂长办公室,姚英竟然有点茫然。他不仅仅是考虑如何兑现对郑光先的承诺,最主要的是他责任使然。易地试验是毛主席、周总理的遗愿,从中央到省里,领导都很重视,他很想看到易地试验早日成功,早日完成这个最高层领导下派的任务。实验厂遇到了困难,他的心里同样非常着急。为了实验早日成功,他亲自到茅台厂去要人,但这个周开良一点面子也不给,他的心里很不痛快,拉着脸坐上了汽车,准备先返回贵阳,要人的是再从长计议。 姚英出了茅台酒厂,车子往前走了一截,脑子里突然冒出了一个怪主意。 姚英让司机掉过车头,又返回了茅台酒厂。 他不是去见周开良,而是要去见张支云。 见面握手之后,姚英开门见山地对张支云说道:“老张呀,这次来找你,就是想让你到实验厂去。实验厂遇到困难了,还得你亲自出马,光先肯定已经给你说了。” “郑书记见我了,我是服从政府安排,只要领导上决定了,我就去。”张支云回答道。 “你自己愿意去吗?”姚厅长问道。 “说实话我是不大愿意去。我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茅台,对茅台酒厂的感情是很深的,更何况我的一家人都在茅台。”张支云从来都是实话实说。 “你的想法错误的,茅台酒易地试验是周总理的遗愿,这个你是知道的。现在易地试验遇到困难了,你一定要以大局为重。周开良这个傢伙不给我面子,你得给我面子。我现在就要你一句话,去,还是不去!”姚英说道。 “姚厅长,既然话说到这份上,我去!国家需要我到哪里我就到那里。可是茅台酒厂不放我怎么办?”。看到了姚厅长一直不高兴的脸色,听到了周总理的遗愿几个字,张支云觉得无话可说,便立刻向姚厅长表态同意去实验厂。其实,他目前最最担心的是周开良不会放他走。 姚英厅长听了张支云的表态,脸上马上由阴转晴。加之他和张支云本来就很熟悉,可以说是无话不说。于是,毫不隐瞒地对张支云说道:“只要你愿意去就好办。我给你出个主意。” 第33页 “您说怎么办?”张支云问道。 “过两天你找个藉口从厂里开个证明出差到遵义,其它的事你就不用管了。” “好吧,就按您的办法试试。”张支云答应道。 这一点张支云是能做到的。过了两天,他按照姚厅长的吩咐,“出差”去了遵义。 到了遵义以后,张支云便被实验厂“绑架”了。 张支云“出差”去了遵义以后,姚厅长接连到茅台酒厂去了两次。生米已经煮成熟饭了,周开良很无奈,也不愿意面子上太和姚厅长过不去,只好勉强同意了。 张支云就是这样“调到”了试验基地。 ☆、呕心沥血 呕心沥血 前面的几个酒师都是茅台酒厂的精英,他们的实验没有成功,是什么原因所致呢?不知内情的张支云心里没有底。在去遵义“出差”的路上,他一直想着这么一个问题:前面的酒师都没有成功,我能成功吗? 是的,自从进了成义烧房,几十年来他从来就没有离开过茅台。易地试验是离开了茅台到遵义进行的,他也觉得自己没有绝对把握。几十年来,酿酒是他的拿手好戏,轻车熟路,按部就班。除了认真细緻之外,从来没有顾虑过什么技术问题。但离开茅台去搞易地试验,他心中的确没有绝对把握。可以说,烧出一流的好酒那是绝对有把握的,要烧出和茅台酒一模一样的酒他心里就没有底了。张支云心里非常清楚,环境对酿酒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气候、空气、土壤、水……都是影响酒品的重要因素。遵义和茅台所有的外部环境肯定是有差异的,在遵义能否试验成功,的确是个未知数,前面的实验已经进行了几年了,人是茅台的人,设备是茅台的设备,技术是茅台酒的技术,且技术力量也是过硬的,但一直不能达到目的,这已经说明了离开了茅台这个地方,要造出茅台酒的可能性是不大的,看来这个活的确是个瓷器活。他越想越觉得不好干,但既然揽下了这个瓷器活,就不得不硬着头皮干下去。 到了实验基地以后,张支云为了弄清前两年实验没成功的原因,首先向酒师和工人们把前面的整个生产情况了解了一下,经过一番详尽细緻的了解之后,他觉得前面的工作时扎实的,没有什么技术上的纰漏。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初来乍到,他一时半会儿还弄不清,只好严格按照自己的嫡传技术,认真地进行了新的一轮的实验。 张支云的实验和前面几位酒师的实验程序是一样的,工艺也是一样的,但他却多了一些研究和分析。 他先从制曲开始,一步一步进行严格操作。 高温制曲是茅台酒特殊的工艺之一。其特点一是制曲温高,品温最高可达60—62c;二是用曲量大,曲母在酿酒时,既作为酶制剂,营养成分,又作为酿酒原料;三是成品曲的香气,是茅台酒酱香的主要来源之一。在高温制曲的过程中,他严格把握原材料的质量,所用小麦颗粒饱满,不虫蛀、不霉烂。选好小麦之后将小麦磨细,达到50 %半细粉,50%粗粉和麦皮,手摸不感糙。然后加入 3—5 @母曲粉,制曲用水量为40畅,拌匀后堆放到场地上。 踩曲的时候,他严格要求工人:将曲块均匀踩紧,绝对避免只把四周踩紧而中间凸起松散的现象;曲块踩好之后,不让其承受任何压力,把曲块侧立起来进行晾干。经l—1.5小时后搬进曲房堆放,堆放前先将稻草辅在曲房靠墙的地上,厚约二寸,选用干燥不霉烂的旧草垫轴。曲块排放的方式是:将曲块侧立,横三块、直三块地交叉难放。曲块和曲块之间塞些新旧草搭配的稻草,避免曲块和曲块之间互相粘连。 下沙之前,张支云首先认真检查了酒窖。 窖池的构造没有问题,透气性很好;封盖子的泥土没有问题,都是从茅台拉来的。 下沙的时候,他把茅台酒高温“阴阳发酵”的工艺贯穿始终,特别是阴发酵。 酒醅下窖以后,他细心地先在糟上铺上谷壳,再将用水和好的稀泥铺成厚约10 cm,取粘土密度:2.74~2.76 t/m3。 7个轮次的取酒,7个轮次的阴发酵,每个窖期,酒醅都是用窖泥密闭发酵30天左右。一切都是按照茅酒生产的技术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着。 这一年,贵州省委、省政府、省人大常委会的负责同志以及中央和省的很多部门领导到遵义视察期间,都曾亲临实验厂视察并指导工作。贵州省委第一书记路瑞林曾专门过问过易地试验的进度及有关问题,并做出了重要指示。高层领导的密切关注,给张支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他的每一步操作,都不敢有一丝一毫的含煳。 摘酒的时候,张支云绝对按照高温工艺的要求,因为浓缩的就是精华。保持37c一42c左右的摘酒温度,不仅充分挥发掉了低沸点的硫化物之类的有害物质,还让酒体的香气香味更加突出、丰满。摘出来的酒液,微黄而透明、色如琥珀、纯清圆润、晶莹剔透;没有一丝悬浮物及沉淀;幽雅细腻柔顺、香而不艷、低而不淡、芳香浓郁、酱香突出;酒味丰满醇厚、细腻幽雅、柔和绵甜、回味悠长;闻之沁人心脾,入口盪气迴肠,饮后余香绵绵,质量绝对一流!但是,结果仍是不尽人意。 虽然品位还没有达到,但张支云并没有气馁。这个从不服输的汉子一点也没有急躁,虽说几天来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好,但他坚持下去的决心没有变,不是在车间里面转悠,就是泡在酒库里,勾兑、品尝,再勾兑、再品尝……找不到原因他是绝对不会罢休的! 第34页 在这一段时间里,每天吃过晚饭,张支云都要拿着一个手电筒去车间,一个人在车间里面查巡,看出水量,光着脚丫子踢糟粕。回到家后,他翻来覆去睡不着,十二点多种又去了一次,午夜两点多钟还要去一次。由于经常加班,劳累过度,身体的免疫功能明显下降,经常感冒,后来得了气管炎。好在妻子很贤惠,一个人承揽了家务的全部,默默无闻地照料着六个孩子,尽心照料着这个“厂长”,从来没有过一丝的怨言。 所有的环节都找遍了,没有任何纰漏呀! 突然,他的脑海里出现了一个疑问:“问题会不会出在曲母上?” 为了进行茅台酒的易地试验,所用材料几乎都是从茅台酒厂拉过来的,但所有的操作都是在遵义进行的,制曲也是这样。 “如果从茅台把曲子制好拉过来,或许会有改变!” 他现在突然觉得:茅台酒就是出在茅台,离开了茅台的小气候环境,做出来的酒就是不一样,包括所有环节! 焦急万分的厂长来了。看着张支云慢悠悠的样子,心里有点恼火。不悦地说道:“没有达到目标你竟然还不着急!亏你还是个高手,我看你怎么交代?” “着急是没有用的,我的好厂长!虽然这一次没有成功,但成功应该就在眼前。我好像找出原因了。”张支云不急不忙地说道。 “找出原因了?”郑光先焦急的脸色马上有所改变,露出了一丝笑容,急问道。 “这几天我把所有的工序都分析了一遍,的确没有任何纰漏。今天突然觉得,问题好像应该出在曲母上。” “为什么?难道曲母的制作有纰漏?” “没有。我突然觉得,茅台酒就只能出在茅台,只有在茅台的那个小气候环境中才能出得来那样的精品。咱们的曲母虽是茅台的原料,但制作过程是在这里进行的,我估摸着大概就差那么一点点。” “有道理!”郑光先顿悟。接着打趣地说道:“你这个傢伙还是行,要不是那锅黄酒,我才不会死皮赖脸地到处求人把你拉过来,算是我没有白费劲!” “您还提那黄酒的事干嘛!任何事情出现问题都是在所难免的,出了问题并不可怕,怕的是没有办法解决问题。但有时候往往坏事还可以变为好事。在出现问题之后,只要细心地、反覆的去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但问题可以重新处理好,还可以汲取教训,得来经验。我想,我们的前辈也是这样,不断地解决问题,不断地积累经验,才有了茅酒的今天。”憋了很久的张支云一口气把他的心里话全吐出来了。 “高论!高论!你这个几脚都踢不出个屁的傢伙,竟然还能高谈阔论,真是小看你了!好吧,那咱们就再试。” 郑光先和张支云商量以后就当场拍板,将在茅台制曲的事确定了下来。 ☆、不负众望 不负众望 作为国家最高领导高度重视的重要科研项目之一,“茅台酒易地试验”时时刻刻牵动着中央的心。缘于此,茅台酒易地试验被称为中国酒业的“壹号工程”。因为它不仅仅是为了酿出美酒,更重要的是为了酿造一个能够让更多人品尝到“茅台”好酒。1981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方毅到实验基地视察,他详细调研了实验过程之后指示:茅台酒易地生产大有希望,研究工作要继续下去,争取到1985年鑑定。 新的一个周期开始了,为了落实方毅副总理的指示,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张支云决定亲自带队去茅台制曲。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民间庆祝活动很隆重。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朮、白芷,喝雄黄酒,但是,端午节那天,张支云放弃了节日的所有活动,他没有在家里过节,亲自去了茅台,指导工人制曲。 整个制曲过程他都严格把关,每一个环节都非常细緻。当年所需的酒麴全部在茅台制作出来。 重阳节一到,清蒸下沙的时候到了,张支云以从来没有过的认真劲投入到新的一轮试验中。经润粮→配料→上甑蒸粮→下甑泼水→摊凉→洒酒尾→撒曲→堆积→下窖→封窖发酵→开窖取醅。继而混蒸糙沙――採用总投料量的另一半,经润粮→配料(加入一次清蒸下沙后的醅料)→上甑蒸粮蒸酒(这次蒸出的酒不作正品,泼回酒窖重新发酵)→下甑泼水→摊凉→洒酒尾→撒曲→堆积→下窖→封窖发酵→开窖取醅。混蒸糙沙上甑蒸酒后第一次取酒,清蒸下沙一次,混蒸糙沙一次,混蒸糙沙后的醅料→上甑蒸酒为第三次蒸煮,第三次蒸煮后的醅料为熟糟,熟糟经摊凉→撒曲→堆积→下窖→封窖发酵→开窖取醅→上甑蒸酒六个轮次循环过程中有六次蒸煮、六次封窖发酵,共九次蒸煮。 每一次取酒的时候,张支云都要细细品尝。纯正的味道芳香浓郁、酱香突出,柔和绵甜、回味悠长,闻之沁人心脾,入口盪气迴肠,饮后余香绵绵。满意的结果让张支云的脸上一直挂着笑容。七个轮次取的酒,窖底香型、酱香型和醇甜型都是茅香型的特殊风格。张支云心里甜甜的,他觉得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 第35页 成品酒勾兑的时候,张支云要求更加严格,库里的每一坛酒他都要亲自进行品尝,找出不同样的比例进行组合。组合以后进行大盘大勾,然后入库封存。 在张支云和酿酒师傅们严谨的试验过程中,试验厂还与四川大学生物系、国家科委广州测试中心,中国原子能研究院等具有权威性的科研单位或高等院校进行了紧密的合作。这些权威单位对茅台酒的酿造勾兑工艺和发酵原理及其环境条件等问题,从微生物种类及其动态和生态学特点的角度,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研究。 9个周期、63轮试验,3000多次分析,试制酒终于成功了! 张支云和实验厂的全体职工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等待着国家科委的鑑定。 1985年10月20日,贵州省科委根据国家科委综合局10月4日批准组织鑑定的函件及10月15日的电话通知,开始组织对“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中试)”进行鑑定。 参加这一次“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中试)”鑑定的成员有: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化学学部委员严东生(函评),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方心芳(函评),轻工业部食品局工程师、全国白酒界的泰斗、全国评酒委员考评组负责人周恆刚,全国评酒委员考评组成员曹述舜,着名酿造专家熊子书,时为贵州茅台酒厂工程师、全国评酒委员、现任茅台集团董事长、总工程师的季克良,以及现任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协会副会长沈怡方,全国评酒委员刘洪晃,现任贵州董酒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贾翘彦等28位领导、专家。 这次鑑定有两个基本的鑑定内容:一是委託国内权威机构用仪器设备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理化指标、卫生指标……均达到合同书要求”的结论;二是由周恆刚老先生领衔、成员包括5位全国评酒委员、3位省评酒委员和中国白酒界泰斗、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教授熊子书先生等进行感官定性评定,对试制酒进行了严格的品评鑑定。 鑑定期间,鑑定委员会还将试制酒与市售茅台酒做了大量的科学对比。採用色谱——质谱联用方法,检出了200外峰,鑑定了74个化合物,採用中子活化分析出15个微量元素,测定了制曲制酒过程的微生物动向,对12种常见菌、10种常见酵母进行鑑定和部分生理实验及小型试验,证明两种酒的香味成分种类和微量元素种类相吻合。 经过严密、科学的鑑定之后,鑑定会最终得出一致意见:试制酒在理化指标、卫生指标、新酒入库合格率、粮耗等方面都达到了要求。色清、微黄透明、酱香突出优雅、酒体较醇厚、入口酱香明显、后味较长、空杯留香优雅较持久,“基本具有茅台酒风格”,“质量接近市售茅台酒水平”。鑑定委员会给予了平均分93.2的高分。最终结论是:“《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中试)完成了合同要求”。 鑑定结束之后,中科院副院长、研究员严东生、中科院学部委员、研究员、着名白酒专家方心芳都发了贺辞,祝贺茅台酒易地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根据鑑定会的结论,贵州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正式行文“同意鑑定意见”。至此“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中试)”圆满成功。 此时此刻,这位在酿酒行业滚打了几十年的铮铮铁汉如释重负,忍不住留下了激动的泪水。 新酒面市,浅绿色的瓷子瓶包装,包装上印着“茅台试制酒”字样。 获悉试验成功后,方毅副总理品尝了“茅台试制酒”。当他品尝了酱香突出,柔和绵甜、回味悠长的佳酿美酒之后贊口不绝:“不错,是好酒!”并挥毫书写了“祝贺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鑑定成功——酒中珍品”的题词,以寄予赞赏和鼓励。 “茅台试制酒”问世了,但这个和茅台酒同样质量、同样高品位的美酒却还没有名字。1986年,根据贵州省政府“应更多创立名优品牌”的意见和方毅副总理“酒中珍品”的题词,实验基地将“茅台试制酒”正式命名为“珍酒”,贵州省科委决定成立贵州省珍酒厂。1986年6月11日,贵州省经委省经企字(1986)271号批覆,同意成立贵州省珍酒厂。 贵州省名牌企业——贵州省珍酒厂正式成立。 珍酒问世之后,以她的不凡身世、得天独厚的地位和身价,以及堪称白酒酱香经典的质量,被评为第五届国家优质白酒(1986年,获“贵州省名酒银樽奖”。1988年,获“轻工业部出口优秀产品金奖”,同年,在全国第五届评酒会上获“国家优质酒”称号及银质奖。1992年,获“美国洛杉矶国际酒类展评交流会金杯奖”。曾荣获中国酒文化名酒称号,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全国轻工业博览会金奖, 香港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 ,世界名优特产品国际金奖,太平洋国际贸易博览会金奖等荣誉称号)。 珍酒问世之后,每年都向中南海特供,作为国宴、接待和赠送外国贵宾的特殊用酒,受到国家领导人、外国来宾的高度评价。 珍酒问世之后,名闻遐迩,市场供不应求。珍酒的生产、定额供应以及销售方案都由上级主管部门统管,与国酒茅台一样,几乎不用设立销售部门。 第36页 珍酒问世之后,因为其品质和茅台酒相差很小,就是行内的人也很难辨别出来。一次,一位有名气的白酒专家到张支云家作客,吃饭期间,张支云给宾主二人每人倒了一杯酒。饮酒期间,他请这位专家辨别此酒为何酒。那位专家品了一会儿,笑着说道:“老朋友,你也太小瞧人啦!你以为我连茅台酒都品不出来吗?” 张支云哈哈大笑,对那位专家说道:“老伙计呀老伙计,这一次你真的错了!这不是茅台酒,是地地道道的珍酒。” 珍酒问世之后,因为其味道和茅台酒一样,品质和茅台酒几乎没有多大差别,一些见利忘义之人便将珍酒装在茅台酒的瓶子里,当做茅台酒在市场上销售,获取高额利润。遵义市工商局在查到一家商店卖假茅台的时候,工作人员试喝了一点之后,觉得此酒清香醇和,口感特好,觉得好象就是茅台酒。 因为工商局的工作人员分不清是真茅台还是假茅台,特请张支云去帮助鑑别。张支云将酒瓶打开,闻了闻之后,便告诉工商局的同志:“这酒的确不是茅台酒,是珍酒。珍酒与茅台酒的品质非常相近,但总是有那么一点点差距。这种差距很小,不是专业人士是辨别不出来的。” ☆、授 徒 授 徒 张支云一生没有正式收过徒弟。解放前,他是成义烧房的二师傅,有师父在就轮不到他。解放以后,因为新的企业管理体制打破了旧有的保守、封闭传统,国营厂对技术人员的培训是有计划的、系统的、公开的组织培训,并由企业的一个部门来管理,由有经验的技术权威进行教授。在茅台酒厂期间,张支云先后培养过几十个学生。但这种培养和过去的师徒关系不一样。用张支云的话来讲“那个时候,学徒拜师傅要举行隆重的拜师仪式,学酒师的过程中会经常挨师傅的打骂。解放后就不一样了,大家都是同事,重话都不好说。”因此,他也就没有一个正名的徒弟。 到实验厂以后,易地试验任务压头,一直都在忙于科研,加之技术人员都是从茅台酒厂调过来的,也没有培训技术员的任务,因此,就再没有带过徒弟。 易地试验成功之后,成立了国营珍酒厂,张支云成为珍酒厂的总酒师、生产厂长,管理全厂生产本身的业务就很繁忙,培训技术人员都是由培训部主管,只是在业务培训的时候抽出时间去上上课。因此,也就没有正式带过徒弟。 1985年10月的一天,张支云到一车间检查工作。当时,车间里正在起糟,工人们一个个光着膀子在那里起糟、背糟。工人中间有一个生龙活虎的小伙子特别显眼,引起了张支云的关注。那小伙子精力充沛,干活十分卖力,张支云注视了一会儿,觉得这个小伙子有点眼熟,但他一时半会儿却想不起来。车间里有几个新工人张支云还叫不上名字,便走到小伙子身边,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张富杰。”小伙子回答后又说道: “大伯,你不认识我了?我是茅台的张富杰呀!” “哦!张富杰。”张支云想起了。 那还是几个月以前的事。 “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中试)”鑑定之后,成立了珍酒厂,全厂上下在一片欢腾的同时,工作也非常忙碌。作为珍酒厂的第一任生产厂长,张支云比其他人更加忙碌,几乎每天回家都很晚。这天,他回到家已是午夜1点了,妻子陈崇楠却还没有睡。他问道:“小妹,怎么这么晚还没有睡觉?” “有一件事想和你商量一下。”妻子回答道。 “你这个傢伙,什么事非得这样,半夜不睡觉等我。有话什么时候不能说?” “我的大厂长,你看你多忙!一天到晚谁能逮住你!” “好了、好了,是我不好,你说吧!别耽误我睡觉。” 陈崇楠犹豫片刻,试探地说道:“今天支秀从茅台来了,说他侄子中学毕业在家没事干,看能不能到厂里来上班。如果厂里招工,你就给考虑一下。” 张支云没有说话。 给厂里安排一个干活的人,对一个厂长来讲可以说是易如翻掌。但在他非常正统的脑子里,从来就没有利用手中的职权为自己办点什么事的念头。从茅台酒厂到珍酒厂,三十五年来他没有给厂里安置过一个工人。计划经济的年代,国营厂招工是有许多具体规定的,由于招工名额少,即便是在规定范围内,也不一定全都能被录用。每次招工都可以说是挤破头了。因此,厂里的每次招工,都会有很多人拿着礼物找上门来,但都被他拒绝了。他没有收人礼物的先例,也不破坏厂里的人事制度,一切按制度办事。改革开放之后,经济搞活了,人们的观念变了,这种现象就少了。尤其很少有人再找他这个古板而认真的厂长要求招工了。他感觉到清净了许多。今天,这个从来没有向他提过类似要求的相濡以沫的妻子第一次向他提出了这个要求,他不想拒绝。一是因为酒厂的活本来就苦,现在经济很活,人们多不愿意干这种即热又累的活儿,特别是年轻人。二是珍酒厂刚刚成立,生产规模要扩大,厂里人手不足,正准备招一些工人。在这种情况下安排一个工人进厂干活不算是利用特权谋取私利。于是,他便顺势卖了一个人情,笑着对夫人说道: 第37页 “小妹,今天老哥给你这个面子!” 这对夫妇开玩笑时家常便饭。 “给我这个面子?现在的年轻人谁还愿意到你那个又热又累的厂子里去受苦?更何况那是你们老张家的人,又不是我娘家的什么亲戚,别给我卖这个好!”陈崇楠反唇相讥道。 其实也是。张支云自八岁离家之后,没有多久哥哥便因病去世了。也是因为兵荒马乱,他就没再回过他那已经没有亲人的家。解放后,生产任务很重,夜以继日地忙碌,除了每年清明节去给两个老人烧点纸钱之外,很少回到那个偏僻的老家。也没有进过那已经破旧不堪的家门,张氏家族的亲人也几乎没有什么联繫。就是和张支秀的来往,也还是五六十年代在羊岔街住的那一时期才来往较多。 张支秀是茅台镇观音寺人,出嫁到茅台镇的南坳村。她的姐夫叫刘宗发,是茅台酒厂工人。那个时候,张支秀也住在羊岔街,初来乍到的陈崇楠一开始并不认识张支秀。因为张支云和刘宗发关系较好,刘宗发常到他们的出租屋聊天,通过刘宗发张支云夫妇认识了张支秀,陈崇楠便和张支秀亲密的来往起来。在张家长李家短的拉家常中,张支云夫妇知道了张支秀是自己的一个远房本家,通过张支秀,张支云知道了茅台镇的观音寺村有他们老张家的一支血脉,张支秀和张支云都是支字辈的,张支秀小张支云两岁,是张支云的本家堂妹。也就是那个时候,张支云知道了张支秀的弟弟叫张支培。但因为一直忙于工作,一直没有和这个堂弟见过面。 隔了没几天,张支秀便领上一个小伙子来到了张支云的家里,这个小伙子便是张支培的儿子张富杰。 侄子的到来,让张支云心里很高兴,张富杰进厂做工的事就定下来了。 记人是张支云的智商盲区。满脑子是酒的总酒师、厂长和陌生人初次见面,过后就会忘掉。也就是因为仅见过张富杰那么一次面,张支云见到张富杰之后只是觉得眼熟,一时半会儿却没有想起他是谁。所以,当张支云在车间看到张富杰的时候,竟然没有认出来。 张支云看着眼前这个远房的侄子,脸上露出了难得的一丝笑容,拍了一下张富杰的光膀子说道:“干的不错,好好干!” 此次以后,因为工作繁忙,张支云很少关注过这个在车间干活的侄子。 机会总是留给那些吃苦耐劳、聪明能干的人的。由于张富杰聪明、利索、干活卖力,干了两个月的起糟、背糟之后,很得车间领导的赏识,被调到了生产班学习烤酒。 在生产班工作了一年之后,张富杰以出色的表现被提拔为生产班长。 担任生产班长,肩上有担子了,和普通工人就有了区别。不再仅仅是自己努力干活就行了,领导全班工人完成整个生产任务成为他工作的首要任务。 张富杰当班长之后的第一次下窖,心里就有点发愁:混蒸糙沙之后,什么时间、发酵到什么程度就可以下窖,张富杰只是知道一些皮毛,具体操作时却没有太大的把握。明天要下窖了,他在这方面的经验却还很少,思想上有点压力,晚上很晚都不能入睡,一个人在厂里的马路上度步徘徊。这个时候,他看到厂长办公室的灯还亮着,便想到去问问厂长。于是,他快步向厂长的办公室走去。 这是他进厂一年多来第一次到厂长办公室的。当他举手敲门之时心里却忐忑了:厂长虽说是大伯,但那严谨的工作作风、严肃古板的脸庞总是让他敬而畏之,从来不敢和他多说话。现在时间已经很晚了,这个时候去打扰他,总觉得不太合适。他在厂长的办公室门口徘徊了一会儿,最后还是鼓足了勇气,大着胆子敲了厂长办公室的门。 “进来!” 张支云正在办公室埋头加班,看到进来的是张富杰,问道: “有事吗?” 心有余悸的张富杰怯懦地上前说道:“明天我们班下窖,我却对下窖还不太懂,想请您指点。” “你还干的不错,才一年就当了生产班长,好好干吧!以后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就来问我。你回去睡觉吧,我这一会儿很忙,明天我到车间来给你指导。” 看到这个利落、能干的远房侄子,张支云突然心血来潮,有了一个好些年都没有的想法:“把这个小子培养培养!” 几十年来,收徒弟的这个念头在张支云的脑海里就从来没有出现过。因为自解放以来,国营厂的技术人员都是大学毕业分配来的知识分子,经过厂里的酿酒技术培训就持证上岗了。他以前的那些徒弟,都是厂里培训的技术骨干,没有一个算是关门弟子。自从离开茅台酒厂以后,由于易地试验工作的艰辛、忙碌,加之肩上又挑了生产厂长这副担子,也就一直没有带过徒弟。当然,今天突然产冒出这么一个意念也是有原因的:一是张富杰是老张家的嫡亲,离退休没有几年的张支云突然觉得应该将茅酒技术在张氏一门传承去。二是因为这个小伙子很优秀,是一个好苗苗,有培养前途。于是,他便产生了把自己的这个侄子好好培养培养的想法。 第二天一上班,张支云便去了一车间。 到了一车间后,工人们都已经到齐了,正在准备开始下窖。可在这个时候,张富杰却还在那里挠头。他觉得没有多大的把握,把手从糟堆里拔出来、塞进去,就是把握不准温度。看到进了车间的厂长,张富杰喜出望外。赶紧走过去迎接。 第38页 张支云走到糟堆旁,将手插入糟堆,说道:“可以下窖了。”说罢,便对张富杰传说道: “你记住,一般情况下,糙沙发酵需要三天,但下窖的时间却是要根据温度来确定。测试糟堆温度不能靠温度计,必须用手来测试。酿酒和其他产品不相同,就是脚踢手摸。脚踢凉糟,手摸试温。”说着,他从糟堆里抓了一把糟粕,接着说道: “先从糟堆中抓出来一些放在鼻子跟前闻一闻,看看香型够不够。然后用手去试温度。人的正常体温一般为36度到37度,手插入糟堆之后,略有烫手便是40°左右。一般情况下,上温为35度左右,中温为40°左右,下温为30°左右。通过人体测试之后,凭感觉决定下窖时间。”说完之后,他让富杰用手再进行测试,然后记住这个感觉。 总酒师、厂长亲自来指导下窖,在一车间的确是史无前例的,这对一线的工人们来讲,的确是一个极大地鼓励,也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大家都目不转睛地看着张厂长,听着他的讲解。 张富杰一边听着大伯的讲解,一边用手分别插进糟堆的上中下各部,细细感觉糟堆的温度,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从此以后,一班酿酒的每一个环节张支云都要现场指导。尤其是在掌握酒的度数这个技术难度最大的环节上,张支云教的更细:“掌握酒的度数不能靠浓度计,全凭肉眼观察,以酒花确定度数。大花一般在80°左右,中花在50°左右,小花在28°左右,尾花一般在十几度。将这些不同酒花的酒进行勾兑,勾兑以后再看酒花,入库酒一般掌握在±54°即可。”口授心传,多次实践,张富杰很快掌握了这方面的技术。 由于张支云的经常指导,加之小伙子工作努力、勤奋好学,张富杰的进步很快。一班的任务也完成的很好,每月的出酒量达到了七吨,工人的奖金也增加到三四百块钱。 效益上去了,奖金也多了,工人们都很高兴。下班之后,几个要好的工友拥着张富杰出去喝了一点酒,酒后,这些毛头小伙子伙了伙便聚在一起打起了麻将。 年轻人打起麻将就没个控制,一下子玩到了次日的凌晨两点。白天的体力劳动,晚上再熬夜,人的体力是有限的,结果耽误了工作。 第二天要下窖,由于上班迟到、人困马乏,结果把下窖耽误了,糟堆的表层被烧干了。张富杰面对着出现的异常现象束手无措,急得团团转。 来到车间的张支云看到这种情况后大怒: “怎门搞的!张富杰你是干什么吃的?我看你怎么办!” 张支云的狂怒使张富杰心里很害怕,他的身体发抖了,站在那儿不知所措。 “怎们办?怎么不说话?” “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张富杰怯懦地回答道。 “为什么能出现这种情况?” “耽误了。”张富杰没有敢说打麻将。 “我还以为你了不得呢!以后还敢不敢呢?” “不敢了。” “不说了,以后再出现这种问题小心着!你们现在把这层干糟给我全刮下来,撒上尾酒,拌匀放到窖底。” 张富杰如释重负,赶紧领上工人们刮糟。 从此以后,张富杰再也不敢疏忽大意了,他努力学习,认真负责,一班的工作再也没有出过差错,始终走在全车间的前面。 1987年,珍酒厂进行优化组合。一车间80名职工组合五个班,每班定员12人,由工人无记名投票选举五个酒师,五个班长。张富杰以53票的多数当选为一班班长、酒师,并担任了一车间白酒评比小组组长。 看到张富杰的进步,张支云心里很满意。一天,张富杰前来请教有关品酒方面的问题时,张支云解决完技术问题之后对张富杰说道:“富杰呀,你现在还很年轻,好好学吧,以后我会尽力教你的,希望你能很好地把茅酒的文化、茅酒的技术传承下去。” “谢谢大伯!”张富杰几乎是有点结巴地谢道。他的心情很激动,大伯有培养我的想法,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真正成为一个好酒师。 “酿酒从表面看起来不是那么复杂,是个苦活。实际上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要达到一定境界,是非常不容易的。一般的人甚至一辈子也领悟不好。我看你还灵性,就想把我的那些技术慢慢传授给你,希望你不要辜负我的希望。” 大伯的承诺使张富杰心情很激动,连连点头说道: “我明白了。” 张支云接着说道:“你是我们张家的孩子,以后我会对你更加严格。我要教育你,你要吃苦耐劳,要服从组织,遵纪守法,做一个诚实的劳动者。我们都是穷人出身,是党和毛主席让我们翻身解放,过上好日子的,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对得起党,对得起毛主席。也要教育子孙后代,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绝不变质。” 富杰认真地听着,不断地点着头。等大伯说完,张富杰严肃的说道: “请大伯放心!我一定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做人,绝不辜负大伯的期望!” 张支云有意培养张富杰,这对一个刚进厂没有多久的新工人来讲,可以说是喜从天降!当初到珍酒厂上班,张富杰是为了有一份工作干,能养家餬口,减轻父亲肩上的担子,根本没有想到自己还有机会学习酿酒的技术。现在机会来了,张富杰当然会抓住不放的。他知道大伯从来没有自己收过徒弟,竟痴心妄想的想做大伯的关门弟子。他知道,关门弟子和一般的徒弟是有很大区别的,能把大伯的全部技术学到手,那可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可他却不敢对大伯讲。思前想后,决定让他父亲来出面。于是,便写了一封信,将大伯要教他酿酒的技术以及自己的想法写信告诉给了父亲,让父亲到遵义来一趟。 第39页 ☆、关门弟子 关门弟子 张富杰的父亲叫张支培,生于1948年5月21日,农历四月十三,是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 在红旗下长大的张支培从小接受的就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学习雷锋、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的良好教育,加之脑子聪颖、学习一直很好。但是,由于受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初中毕业以后便回村务农了。张支培虽说文化程度不高,但却是个勤于学习的人,在村子里算得上是一个能人。农业社时期,曾担任过多年大小队的干部,思想先进,热衷公益。在茅台一支的张氏族谱续写的时候,当然离不开他的参与。通过张氏族谱,张支培了解到,他和张支云都是先后从小耳沟水磨塘迁出来的,是张桂春一支的后人,他俩还同是支字辈的堂兄弟,只是他们家迁出来的时间比较早。还是在他之上的六世祖张尔泰的时候,就举家迁居到了茅台的观音寺村。张尔泰生张子仁,张子仁生张纭,张纭生张弟良、张弟兴。张弟良生张茂位,张茂位生张振林,张振林生四子:张宗诚、张宗文、张宗奎、张宗海,张宗奎生三子:张支怀、张支现、张支培。按照族谱“第茂振宗支,富贵映天时” 的排行,张支培所生的三个儿子分别叫张富杰、张富贤、张富红。张支云所生的四个儿子分别叫了:张富涛、张富明、张富强、张富祥。都是富字辈的一茬人。 张支培从儿子的来信中得知,大哥张支云要给儿子传授酿酒技术,心里当然很高兴!张支云是自己本家的大哥,收儿子为关门弟子名正言顺。如果这件事能够促成,对儿子以后的前途会有很大的好处。于是,他决定亲自去一趟遵义,一是将儿子嘱託给大哥,让他好好培养。二是和大哥商量一下拜师的事。如果一切如愿,就约定一个时间,给儿子搞一个拜师仪式。 决定要去遵义以后,张支培便写信给儿子,问明了珍酒厂的地址,并约定了去遵义的时间。 张支培是个很爱脸面的人,去遵义的那天早上,他看着自己打着补丁的衣衫心里觉得有点寒酸:今天要到城里去,这样的穿着的确有失颜面,于是,便让老伴王学连给他挑一身能穿得出去的新一点的衣服。 老伴从家里的那个老式衣柜里刨了好长一会儿,挑来拣去,虽然没有找到一件像样的衣服,但总比平常穿的这件要好一些,好在老伴还给他藏着一双崭新的布鞋。贤惠的王学连细心地给孩子他爸进行了一番打扮。 经过妻子的精心打扮,张支培显得比以前精神多了。 吃过饭后,张支培怀着既兴奋又忐忑的心情离开了家,过了赤水桥去了茅台镇上,在茅台坐上了去遵义的客车。 道路不好加之路途较远,一直到下午才到了遵义城。 因为有儿子信上的指点,张支培到了遵义以后没有费多大劲,很快便找到了去十字铺的公交车。 坐上公交车后,他花了一块钱买了车票。 因为是第一次来到这儿,一切都很陌生,张支培一路都很担心,总是怕坐过了站到不了十字铺。于是,每隔一会儿他都要轻声轻气地向售票员问道:“十字铺我没有去过,到了十字铺告诉我一声。”售票员客气的回答说:“你放心坐下 ,到十字铺后我告诉你,到站我会让你下车的。” 十字铺下车之后,聪明的张支培很快就找到了珍酒厂。因为没有电话,儿子还在上着班,没有办法和儿子联繫,张支培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只好在珍酒厂的大门外徘徊。 “这要等到什时候呀!”在大门口徘徊了一会儿后,张支培心里有点着急。 “还是到门房里打听一下吧!”张支培想道。于是,他鼓了鼓勇气走进了大门,推开了门卫室的门。 里面是一位女同志,张支培胆怯地问道:“同志、您知道张支云厂长住哪里?” 女门卫看了看这个土里土气的乡下人开口问道:“你是干什么的?找张厂长有什么事?” 张支培回答道:“我是茅台人,张支云是我的堂哥。”门卫听了他那满口的茅台口音后笑着说道:“不用说了,你确实是茅台人,满口的茅台腔。这样吧,你从大门进去一直往前走,四号楼楼边的一栋就是张厂长的家。” 张支培感激地说了一声谢谢,便按照门卫的指点,径直向张厂长的门口走了过去。 到了门口,门开着,一个身材瘦小、五十多岁的女人在那里扫地。张支培上前问道:“娘娘,张厂长是住在这儿吗?” 那女人抬头看了一下这幅陌生的面孔问道:“你是谁呀?找张厂长有事吗?” “我是张富杰的父亲,张厂长是我的大哥。”张支培赶紧回答道。 “呀!你是富杰的父亲呀!听支秀说过。张厂长是你的大哥,我是你的大嫂,赶紧进屋!”那个女人满脸笑容地说道。 “终于找到了!”张支培的心里顿时觉得轻松了许多。他尾随着大嫂进到了大哥的家里。 “坐、坐、坐!肯定走累了!”陈崇楠很热情地招唿着。 张支培这个来自深山农村的汉子看着张厂长整洁的寓所,看着自己土旧的衣服,心里忐忑不安,他不敢往沙发上坐,站也不是,坐也不是,一时不知所措。 第40页 精明的陈崇楠看出了蹊跷,热情地劝说道:“兄弟,你坐呀!就坐在沙发上。我看你都出汗了,一定是走热了,我给你打洗脸水去。”张支培很不自在地坐在了客厅的沙发上,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一脸猥琐,手脚都没处放,表现得很不自在。 就在大嫂为他打水的这一会儿,张支培不自觉地看着自己土里土气的衣着,心里又从另一个角度开始不安。他不知道这个当厂长的大哥看得起看不起他这个穷兄弟,见了大哥以后该怎么说?心里总是上七下八的。 陈崇楠给他打来了水,他洗罢脸后便问大嫂道:“大哥不在家?今天能见到他吗?” 陈崇楠笑着说道:“兄弟,你坐吧,休息一会儿,你大哥下了班就回来了。 大嫂很热情,家长里短和他聊个不停,张支培那紧张的情绪也就慢慢放松了。 大约一个多时辰,张支云回来了。 张支云一进门,陈崇楠笑着说道:“你看谁来了。” 张支云看了看坐在沙发上的陌生汉子,觉得没有见过。正在疑惑,陈崇楠笑着介绍到:“这是富杰的父亲,你的那位兄弟。” 张支云满脸笑容地迎上前去,伸出手握住了已经站起来的张支培的手大声说道:“好兄弟,你来了!见到你我很高兴!” 大哥平易近人的态度,和蔼可亲的笑容,让张支培忧虑顿释。他紧紧握住大哥的手,不停地点头,应声说道道:“大哥,您好!” 一番寒暄之后,张支云无限感慨地说道:“不容易呀!总算又看到了我张门的一个兄弟了。我从小殁了父母,给人做短工,放羊、放牛、割草、拾柴,背小孩,靠自己的一双手艰难生存。十一岁的时候,只身一人到了茅台。这一晃就是几十年,本家的亲人都不相识,能见到你心里很高兴!” 张支培接过话头说:“茅台咱们本家的人很多,再回到茅台到观音寺去看看。不过他们都是农民,日子过得不好,都很穷,怕你不适应。” “你说哪里话?我本就是穷苦人出身,不管什么时候我都不会忘本变质的。我爱穷人,就像党和毛主席爱我一样。党提拔我当干部,当干部就是为人民服务。做好本职工作,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突出的贡献。我们是酿酒的,任务就是为社会主义祖国出好酒,多出酒。” 张支培高兴地说道:“大哥的思想觉悟就是高,我一定要让富杰多向您学习,当一个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有用人才。富杰现在在您身边,您一定要多教育他,对他要严格要求。” “不用说,富杰是自家人,我会更加严格地要求他,好好培养他,把他培养成有用的合格人才。” “谢谢大哥!富杰就託付给您了,您好好替我管教他。” “那没问题,我会好好培养他的。” 两兄弟正聊着,陈崇楠把饭端上来了。 “开饭啦!你们两兄弟一边吃一边聊吧,不要和肚子过不去。”陈崇楠一边往茶几上摆菜,一边说道。 “好吧!来来来!吃饭!我想你已经饿了。”张支云一边招唿一边从桌子上提了一个五斤重的白色塑料壶,打开壶盖,往崇楠摆在茶几上的玻璃酒杯中倒了三杯酒。然后说道:“尝尝我们的珍酒”。 陈崇楠每顿饭都要喝一杯酒,这是多年的习惯了。亲人相见,这酒肯定是要陪的。仨个人一边吃饭,一边连连举杯。 酒过三巡,张支培开口了: “大哥,富杰写信告诉我:你在教他酿酒,这是他的福气。娃娃有个心思,他想当您的关门弟子。可他不敢给您说,让我和您商量,您看行不行?” “解放以后就不行这个,我就没有收过徒弟,关门不关门有多大意思,我把他培养好就行了。你说呢?”张支云笑着说道。 “大哥,咱们老张家就出了您这么一个茅酒大师,您的手艺应该名正言顺的传下去。我觉得,咱们还是按照老规矩,名正言顺地搞一个拜师仪式,孩子的心里也踏实。”张支培用商量的口气向大哥请求道。 “好吧!既然他想这么做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富杰这孩子很聪明,也很勤奋,我看是块好料。” “谢谢大哥!借花献佛,用大哥的酒我敬大哥、大嫂一杯!”张支培高兴地举起了酒杯。 张支云的酒量不大,张支培的酒量更小,但因为心里高兴,这天晚上他们都多喝了一点,但都没有喝醉。 因为心情舒畅,这顿晚餐可以说是酒足饭饱。 第二天起床以后,陈崇楠已经把饭菜做好。几个拿手菜已经摆到了茶几上,就等他们两兄弟洗涮完后盛饭了。 吃过早饭,张支云抬起手腕看了一下表,一脸歉意地说道:“兄弟,我还要上班,不能陪你了。这么远来了,就多住几天,等我下班后咱们俩再聊。” “大哥,您忙吧!我就不打扰了。我这个人小家子气,出不惯门,一会儿我就回茅台了。以后我会常来看您的,富杰就拜託给你了,他是我的儿子,也是您的儿子,让咱们老张家再出一个人才我就知足了。” “好吧,你想回就回吧。富杰在这儿有我呢,你就不要操心了,我一定会把他培养成人的。你回去好好照料你的那个家,现在改革开放了,能做的事多了,想办法把家里的日子过得好一点。”张支云本来就不会客套,也就没有挽留。 第41页 “老哥哥,我还有一个请求。”临出门时,张支培才觉得正事还没有说呢,吞吞吐吐地说道。 “有什么话尽管说,自家弟兄还吞吞吐吐干嘛?”张支云说道。 “老哥哥,自古以来咱茅台拜师都要有个仪式,拜师仪式是茅酒传承的规矩。我想定个时间给您和富杰搞一个拜师仪式。您看合适吗?”张支培请求道。 “解放后这个规矩都没有了,我看算了吧。我已经收下了富杰这个徒弟,就是要培养他,搞不搞仪式无所谓。”张支云说道。 “老哥哥,还是破个例吧。传子不传媳,传男不传女,拜师要仪式,这是老规矩。咱们就搞一个简单的仪式吧,权当了却你兄弟的心事。” “好吧,就按你说的。我一辈子还没有这样收过徒弟呢,权当过个瘾!哈哈哈!”张支云半开玩笑似地说道。 后来,在张支培的安排下,张富杰的拜师仪式就在观音寺张富杰家隆重举行了。 ☆、得意门生 得意门生 1989年6月,为了提高工人和技术人员的素质,加快生产进度,在张支云的安排下,珍酒厂举行了一次上甄比赛。 比赛前夕,张支云亲自到各车间巡查了一遍,当他看到正在演练的张富杰时就问道: “富杰呀,你有多大的把握取胜?” 张富杰犹豫了一下说道:“拿回前三名没有问题!” “混帐!我要你拿回第一名!”张支云怒道。 看着张富杰没有说话,他又补充了一句:“如果排名二、三,就等于我白教你了。要是你给我拿不回第一名,我就不教你了!” 富杰赶紧回答道:“一定夺回第一名!” 张支云看着一脸认真的张富杰满意地笑了。 珍酒厂的这一次上甄比赛全厂一共选拔了12名选手。参加上甄比赛的人都是各车间各班组的精英。比赛的方法是:两个人为一组,每人各上一甄。上好甄之后自己蒸酒,自己取酒,看谁的数量多、品质好。然后相互交换甄子,再进行一次。六个甄子,十二个人轮流交换,进行淘汰赛。总酒师和车间酒师为裁判。 比赛中相互换甄的原因主要是考虑公道因素。因为甄子容量的大小,出酒量的多少肯定会有点差异。如果不换甄,比赛结果就不能公平。 这场比赛,不仅是一场体力、速度的比赛,更是一场技术上的较量。比赛开始之后,张富杰迅速投入工作,他以最快的速度上满了甄子,然后开始蒸烧。 经过一番紧张的速度和技术的较量,第一轮比赛结果出来了。张富杰蒸出来的酒是 68公斤,酒的度数为53.5°。对手的数量是 65公斤,酒的度数是53.2°,比对方多了3公斤酒。 参赛双方换甄以后,各自便开始重新上甄、蒸烧。第二轮比赛的结果是:张富杰出酒是67公斤,酒浓度是53.5°,对方出酒是64公斤,酒浓度是53.3°。 比赛结束以后,张富杰兑现了对师傅的承诺,在全厂的上甄比赛中一举夺得了冠军。 是人都会犯错误,张支云的这个爱徒虽然各方面都很优秀,但却有一个很大的缺点:贪玩。这也或许是年轻人的一个通病吧。 1989年的一天,车间的几个要好的年轻工友一块到饭店吃饭,吃完饭后又喝了一会儿酒。喝完酒后,有人提议打一会儿麻将。好久没有摸过麻将的张富杰心血来潮,便和几个好友一起玩了起来。 活该张富杰倒霉,麻将的“唿啦!”声竟然把厂长招来了。 张支云看到了正在打麻将的张富杰,怒从心头起,大声吼道:“给我滚出来!混帐东西!” 张富杰一看不好,赶紧跑出去,规规矩矩站在了师父的面前。 “你还要不要我教你!?” “要得!”张富杰心里很害怕,怯懦地回答道。 “我再发现你打麻将,就不再教你了!听明白了吗?” “知道了,我错了,以后再也不打了。” 张支云怒气沖沖地走了,丢下了愣在那儿的张富杰。 教训归教训,技术还是要教的。现在的年轻人都贪玩,张支云教训徒弟之后也就没有再往心里去。可张富杰怕了,晚上,他嗲拉着脑袋去了大伯的家,想通过检讨、赔不是取得师父的谅解。 因为心里的不快,张支云没有搭理进了门的徒弟。 陈崇楠看到好久没有来家的侄子,满脸笑容地招唿孩子坐下。 张富杰哪里敢坐?他向大伯再三认错,再三保证。最后算是取得了张支云的原谅。 张支云在张富杰身上的确是下了功夫的。他将酿酒的全部技术如数传授给了张富杰,所以,张富杰的进步非常快,很快成了全厂的标兵。 1990年,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益和质量,张支云组织全厂中层以上干部到茅台酒厂参观学习。回到珍酒厂之后,厂里便成立了一个评酒小组,建立了评比制度,开始对各车间、各班的入库酒、窖底酒、窖面、醇甜酒的品质进行质量评比。 因为有车间品酒的锻鍊,加之张支云的经常指导,张富杰的品酒功力已为上乘,自然而然担任了评酒小组组长。 评酒当然是由总酒师、生产厂长张支云亲自主持。张支云本来就古板,他的要求很严厉:评酒时不准任何人说话,只能写出评语。每个小组成员写好评语后交给他。经过多轮评酒以后,张富杰品酒的功力让张支云非常满意,他的心里很高兴,在以后的成品酒勾兑时,总要带上张富杰帮助工作。 第42页 成品酒的勾兑要求非常严格,库里的每一坛酒都要进行品尝,找出不同样的比例进行组合。组合以后进行大盘大勾。24小时之 后,张支云让张富杰取样,品出不同的结果以后,看还差什么。差什么就调什么。张富杰品出的每一次结果,竟然都和老师一样。 带出了这么一个好徒弟,张支云的心里哪能不高兴? ☆、珍酒情结 珍酒情结 从茅台酒易地试验的第一天直到1991年珍酒厂退休,张支云在遵义一呆就是二十多年。从建厂初期直到珍酒的辉煌,每一瓶异地茅台和珍酒都凝聚着张支云的心血。离休之后,张支云又被厂里返聘回去。在反聘回厂的6年时间里,他一直担任着生产厂长及总工程师(高级酒师)之职。珍酒厂的所有产品都是张支云汗水的结晶,一直到年事渐高,才不得不离开了他热爱的工作岗位,离开了他一手缔造的珍酒厂。 离开厂子以后,劳累了一辈子的张支云原准备和老伴琴瑟调和,白头相守,在家里颐养天年。但不期而来的客人们,总是让他没有安宁。 自珍酒问世后,以其与茅台一脉相承的品质和低廉的价格,迅速风靡市场,甚至远销欧美、东南亚和台港澳地区。珍酒也走进了中南海,成为“国宴酒”、“特供酒”。一流的品质也为珍酒赢得了一连串的荣誉——贵州省第四届名酒、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酒文化名酒、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第五届中国优质酒银奖等等,先后荣获国际、国内金、银大奖共计33次,1989年举行的第五次全国评酒会上,珍酒被评为“国家优质酒”。 ***南巡讲话之后,珍酒人卯足了干劲,要大干一番,上马2000吨扩建项目,职工迅速由200多人增加到1000多人。就在扩产项目进行到一半时,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让扩建项目成了半截子工程,珍酒厂因此背负了巨大的资金压力和人员负担。 资金压力和人员负担压得珍酒厂喘不过气来。后来,通过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等措施,珍酒厂才慢慢出现了復甦的迹象。秉承珍酒传统的“遵义号”、“大元帅”、“小将军”等系列酒开发上市。 9 2006年,珍酒厂新班子组建后,通过一系列市场调研以后,厂领导认为,“珍酒”在省内外市场上依然有相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应该重新恢復生产。为了决策的正确,时任珍酒厂党委书记的申先东决定亲自登门去向老酒师请教。 一天,刚吃过午饭,张支云就听到了敲门声。他开门以后,看到的是珍酒厂的党委书记申先东手里拎着两瓶酒站在门外。还有一个不认识的人站在旁边。 “申书记,您这么忙还有空来我这里。请进请进!” 张支云赶紧热情地招唿道。 张支云看了看申先东身边的客人问道:“这位是……?” “哦!我给您介绍一下,这位是遵义报社的记者李昊,慕名前来看看您老。”申先东介绍后转身告诉李昊: “张老是解放前华氏茅台酒大酒师郑应才的嫡传关门弟子。那个时候,茅台酒一花三枝,华氏、赖氏和王氏。三家酒坊各有掌酒师傅一人、二师父一人,张老是华氏酒坊的二师傅。解放后公私合营,6位酒师进入贵州茅台酒厂。而今,6位酒师仅有张老一个人健在。张老是当今中国酱香型白酒酒师的祖师爷,茅台酒文化的活化石。” “久仰大名,特来登门拜访。”李昊笑着说道。 张支云拉着客人的手说道: “请坐、请坐!坐下来说话!” 大家坐下之后,申先东将手中的酒瓶往茶几上一放说道: “老厂长呀,这是咱厂里新出厂的十年和十五年陈酿珍酒,请您老尝尝,给提提意见。” “包装很漂亮。”张支云拿起一瓶十年陈酿,仔细看了看夸赞道。接着随手拧开瓶盖呡了一下说道: “不错!” 张支云把酒杯送到嘴边,轻轻的呷了一口,反覆的叭嗒了几下后,然后随手又倒了几滴在手上,双手来回搓了几下,往头上用力捋了捋头髮,再端起酒杯,放到左边鼻孔闻了闻,又送到右边鼻孔嗅了嗅,然后称赞道: “酱香浓郁,口感好,回味长,好酒!” 这时,他又用手用力捋了捋头髮,放到鼻子前又闻了闻转身对申先东说道:“确实是好酒!隔这么久香气还在。” 接着,他把酒倒在一个玻璃酒杯里,看了一下说道: “颜色正。” “现在沈厂长想恢復珍酒,您看如何?”李昊问道。 “好呀!应该尽快恢復!珍酒不仅酒好,牌子也硬。当年中央领导都点名要喝珍酒。”张支云一边说着一边到卧室里拿出了一本内部资料《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之谜》接着说道:“我不识字,但我晓得这是中共的红头‘文件’。中央领导也喝珍酒。” 张支云说着,翻开他保存的那本资料说道: “这本内部资料上影印了200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局的一份公函,要求贵州省为警卫局‘代购老茅台酒200箱、珍酒150箱。’此外,还有中央机关事务管理局北戴河接待办、省委办公厅的公函,内容都是联繫将珍酒作为中警局、省委接待特供酒的。” 第43页 说到这里,张支云反问道:“这么好的酒,这么硬的牌子,为什么不恢復?” 张支云的一番话让沈先东下定了决心。 “新珍酒的价格如何?”张支云关切地问沈先东道。 “我们的酒跟茅台酒比差得了一半不?”申先东没有正面回答,反问道。 9q 应< “您说哪里话!哪里差那么远,品质上就只差那么一点点。喝麻了就完全一个样。这可不是秘密。” 9q  “是呀,可我们的价格却不到茅台酒的一半。不到一半的价格,接近茅台酒的品质,我想新珍酒会被市场接受的。新酒上市的时候,我给您老送几瓶过来品品,让您这个老顾问再提提意见。” “如果是这样的品质,绝对没有问题!”张支云的语气很肯定。 “张老呀,以后还得您多出出主意。”申先东告辞的时候恳请道。 “没有问题,我虽然退休了,可我们一家都是珍酒人呀。后辈好几个都在珍酒厂。我相信,珍酒不会垮,因为酒好。只要酒好,祖师爷就要给饭吃。” “好!我回去以后就开始恢復真酒的生产。另外,今天记者来还有一层意思,想听听您老讲讲茅酒和珍酒的秘密。” “茅酒的秘密太多了。我是一生茅台缘,半世珍酒情。珍酒和茅酒的渊源,我太清楚了。”提到茅酒和珍酒,张老总有说不完话题: “解放以前,茅酒生产是没有任何设备的,酿酒的工艺控制,就是凭眼睛看、手脚感觉、鼻子闻和嘴巴品来把握的。好的酒师会给酒坊带来好的效益,所以酒师在酒坊里很有权威,连掌柜都要让他三分。” 张支云接着说道:“比如发酵,要控制酒麴温度,没有温度计,就完全靠手掌和脚掌来感觉。最后出来的酒的度数,就靠看酒花。” “酒花是什么?”李昊不解地问道。 张支云起身从厨房里拿了两个碗,在两个碗内分别倒入一些酒,然后将一个碗内的酒倒入另一个碗内,酒面上就形成了一串串气泡,张老说,“这就是酒花,过去就是靠酒花的大小形态来判断酒的度数。” “真是神了!”李昊贊口不绝,接着问道: “那个时候茅台酒的包装封口用的是什么? “是猪尿包!” “猪尿包?!”李昊惊奇地脱口而出。 张支云解释道:“那个时候没有这么多化学的东西,酒瓶密封就是用的猪尿包。包装前先将猪尿包洗净,然后吹涨晒干待用。酒成品以后,把酒装进土陶瓶里,用松木塞塞好。然后再把晒干的猪尿包用水一漂一搓,切成小块在封口处包好扎紧,风干后就密封得严严实实,也不比现在的塑料膜封口差。”张支云喘了一口气接着说道: “这就是老茅酒生产、包装的一个小秘密。既然是小秘密,就不能说是大秘密。” 李昊又问道:“那个时候学徒拜师和现在一样吗?” “不一样。现在已经没有拜师这个形式了。那个时候,拜酒师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学酿酒会经常挨师父的打。解放后就不一样,师生之间都是同事,重话都不好说。” “您老的徒弟有多少?”9李昊想知道更多的秘密,继续问道。 “说不清,带过的学生有几十个吧。” “公私合营后,张老在茅台酒厂是车间技术负责人。他带过好多学生,他的那些徒弟,都是茅台酒厂的骨干。国家级品酒师、茅台酒厂副厂长李兴发、汪华等都是张老的弟子,而今的茅台集团董事长季克良也是当年张支云的手下。”申先东补充道。 听完沈先东的补充,张老笑了笑,指着架子上的一件工艺品说道:“季董事长每年春节都来看我,这就是他送给我的……” “季董事长每年都要来看望您?”李昊兴奋地问道。 “是呀,老季总是忘不了我这个糟老头。” 三个人聊了一会儿,申先东和李昊便告辞了。 到老厂长那里讨教以后,申先东便大张旗鼓地开始恢復了珍酒的生产。 ☆、酱香传承 酱香传承 心地高明宜福寿,精神朗爽自康宁。 一生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张支云身体非常好,虽然年迈仍精神矍铄,雄心壮志不减当年。晚年的张支云虽说公家的事操不上心了,但仍然没有放弃他那一辈子附在身上的魂牵梦萦的茅酒情结。他清楚的知道,茅台酒闻名于世,国营茅台酒厂产量的增速远远满足不了突飞勐进的市场需求,供求矛盾一直都很紧张。加之外交酒、专供酒等特供渠道多、需求量很大,导致市场上茅台酒极缺。为了缓解市场供需矛盾,为了把茅酒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他在技术上亲自指导和把关,和自己的儿女、爱徒们一起酿造茅酒,创出了一个个茅酒新品牌。以祈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手艺传承下去,把茅台的酒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同时让“普通老百姓也能喝上茅台的酒”。 他和他那唯一的关门弟子张富杰一起,携手创办了张氏源酒业有限公司,在水质最好的茅台镇观音寺社区建起了一座茅酒厂。 第44页 琼浆源茅台,玉液出圣手。 张支云、张富杰师徒二人共同努力,亲手酿制,在茅台协力打造出了一种能和茅台酒相媲美的美酒佳酿——张茅酒。 贮存六十多年老酒、精心勾制、酱香突出、香味幽雅细腻、老熟醇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 贮存三十多年老酒,精心勾制,具有酱香浓郁、酒体醇厚、回味悠长、令人陶醉、空怀留香、持久不散。 酒质晶亮透明、微有黄色、酱香突出、令人陶醉、敞杯不饮、香气扑鼻、开怀畅饮、满口生香。 口味幽雅细腻,酒体丰满醇厚回味悠长,酱香不绝。 观音寺特殊的紫色砂页岩地质结构,微量元素丰富、无污染的低硬度水质,100多种微生物赖以生存的独特的小气候环境。使张茅酒成为与产地密不可分、不可克隆的原产地域产品。 独特的地域环境、独特的酿造工艺、特殊的原材料,出自于酱香宗师、茅台酒文化活化石和他的关门弟子之手,使张茅酒成为自然天成之作:酒质晶亮透明,微有黄色,酱香突出,令人陶醉,口味幽雅细腻,酒体丰满醇厚,回味悠长,品味正宗! 张茅酒的问世,以其上乘的质量,为打造茅台酱香型白酒产业基地增砖添瓦,为消费者提供了高品位、低价位的茅台系列美酒。 张茅酒面世之后,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与人文价值,向全世界发出一张飘香的名片,以醉人的芳香在让世界了解自己的同时,也将中华酒文化的魅力和韵味淋漓尽致地展示给世界。 张支云一共六个孩子,一女五男。过去,虽说他对自己孩子们很爱,但他的确是一位不称职的父亲。 张支云是一个工作狂,他为了他那茅酒事业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拼命,家里的事从来不管。可以说,他的六个孩子从小到大他几乎很少管过,全是靠妻子一个人含辛茹苦拉扯大的。用老六张富祥的话来讲:“父亲是一个不要命、不顾家的人。在他的心里占据位置最重要的是他的茅酒,其他的都是次要的。” 张富祥出生于1972年,在姐弟六个中是最小的一个,就是这个老么,也很少得到过父爱,爸爸对他很严厉,当哥哥们犯了错的时候,他也要受到连累,他被连带着一起下跪,挨板子。在张富祥刚上小学的时候,爸爸就去了遵义,半年难得见一次面。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一直觉得自己是捡来的。后来,他们随着母亲去了遵义以后,才对爸爸有所理解。在遵义,张富祥看到这个当生产厂长的爸爸的确很忙,干起工作不要命。他回忆说: “那个时候,每到晚上,我都会看到爸爸拿着一个手电筒出去加班。一般情况下,爸爸总是十点钟去一次,十二点多去一次,午夜两点多钟还要去一次。由于爸爸经常加班,干起活来就不顾一切,身体的免疫功能很差,经常感冒,后来得了气管炎。他的妈妈很贤惠,一直默默无闻地尽心照料着爸爸,承揽了家务的全部,且毫无怨言。有一次,爸爸到车间去的时候叫了我。到了车间以后,车间里面很冷。他随着父亲在车间里面查巡,看出水量,光着脚丫子踢糟粕,挺辛苦的。” “爸爸当生产厂长的时候,家里门庭若市,经常有人找爸爸。有的是托他买酒,但都被他拒绝了;有的是送礼,爸爸总是沉着脸将其推出门外。送礼的人走了,他总要对家人们说道:‘我们做人要干净’;有的是讨论工艺技术,有的是工作上的请教,对这些人爸爸总是很热情,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看到爸爸的笑脸。到了吃饭的时候,爸爸总要留客人们吃饭。每当家里有客人吃饭,我们就不能上餐桌吃饭,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客人们将桌上的菜吃光而心怀不满。” 在张富祥的心目中,一直认为爸爸很不喜欢他。因此,高中毕业以后便选择了离家当兵。离家要去云南当兵的时候,妈妈哭了,爸爸没有流泪。新兵走的那一天,是爸爸和哥哥送他到火车站的。路上,爸爸没有说过一句关心他的话,只是谆谆告诫:“到部队一定要好好工作,听领导话服从命令,团结战友。”当火车徐徐开动的时候,他看到爸爸眼里流出了眼泪,脸上的表情是难分难捨的惆怅。这是张富祥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老爸的眼里流泪,也就是在这一刻,他才发现爸爸是爱他的。于是,他含着盈眶的热泪,挥手和亲人们告别了。 当然,父亲对儿女们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因为老酒师的原因,除老六和茅酒无缘之外,其余的几个孩子都和茅酒有缘。 长女张华,生于1955年,在文革中度过了中学时代。初中毕业以后,因为没有条件再上学,就在茅台酒厂上了班。父亲到遵义以后,全家都随父亲去了遵义,她也到了珍酒厂,在珍酒厂担任包装车间班长。2011年,退休以后的张华和五弟张富强发起成立了张支云酒业公司。大弟张富涛、五弟张富强负责技术质量,张支云亲自把关。张支云酒不但传承了传统茅台酒特点,又加入了一些流行元素的现代养生文化的珍品,凸显了“地域性、绿色、健康、环保和低碳”特徵。因为“张支云酒”传承了茅酒的传统工艺,并且力求在酿造原料加进环保元素,纯粮酿造,传统工艺,有机结合,浓度适中,有利健康。更因为张支云酒是茅台镇酱酒,不仅仅是高端白酒,而且出自酱香宗师和宗师传人之手,不少投资者都盯上了张支云酒的投资。2012年,深圳酒藏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将重点目标转移到这个还未被发掘的、具有巨大上升空间的潜力产品上,增资扩股,负责张支云酒的包装、宣传和销售。 第45页 长子张富涛,生于1960年8月28日,高中未毕业。1978年参军,1979年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復转后到珍酒厂上班,先后担任车间主任;销售公司副经理、经理;珍酒厂办公室主任兼劳人科科长;珍酒厂破产期间担任破产综合组副组长。2011年,大姐张华创办张支云酒业公司之后,他便腾出手来,帮大姐公司负责酿酒技术和质量把关。 次子张富明,生于1964年,初中毕业后招工到供电局,当了工人。2006年,在父亲的支持下成立了遵义市国传酒业公司。国传酒以本地优质小麦、高梁、水为原料,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採用堆积增香,回酒入窖,长期窖藏等科学独特的传统工艺精心酿造。具有色清、微黄透明、酱香优雅、酒体醇厚、后味尤长、空杯留香,饮后舒畅的独特风格。整体酿造过程因循自然,因地制宜,顺应春夏秋冬自然交替节律。完全按照节气,端午制曲,重阳投料,一年一个生产周期,再经三年以上贮藏,同一批原料经过九次蒸煮、加曲、堆织增香、入窖发酵,七次取酒,酒香由酱香、窖底香、醇甜香三种香型体现。包装古色古香,採用贮藏五年以上的基酒,投放市场以来,深受消费者喜爱。国传酒业公司本着“以质量为本求生存”的理念,将产品质量视为企业的命脉,在当前的白酒品牌林林种种市场上,国传酒业恪守“诚实守信求发展”的经营之道,以不求大,唯求精为准则,旨在倾力打造精品佳酿,推出了六款精典产品: 国传金酱,是国传酒系列目前档次最高的一款,基酒贮藏十年以上,具有酒液清亮、酱香突出、酒体醇厚、持久留香,咽之不挂喉等特点。 国传金酱,是国传酒系列目前档次最高的一款,基酒贮藏十年以上,具有酒液清亮、酱香突出、酒体醇厚、持久留香,咽之不挂喉等特点。 国传良酱,包装古色古香,採用贮藏五年以上的基酒,投放市场以来,深受消费者喜爱,同样具备国传金酱的酱香特点。 国传福酱在酒度上作了适当的调整,使国 传福酱在口感上更加醇和。 国传喜酱是国传酒业公司最新推出的一款具有浓厚民族传统特色的新品,整体包装採用中国红,喻意着千家万户红红火火,喜乐盈盈,基酒贮藏三年以上,这款酒在包装,酒质上都堪称精典。 国传喜临门是国传酒业针对更大的市场消费精心打造的一款物美价廉的佳酿,喜庆的包装,舒适的口感,合理的价格,在同价位的产品中体现出高性价比。 国传酒业以精湛的工艺和上好的品质每年可生产出1600吨酱香型白酒,以每年700吨的年销量分布全中国各地,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国传在全中国各地设定了代理经销点。 国传酒业公司已以“以质为本,共谋发展”的经营理念立足贵州,走向全国。荣获“中国优质名酒”以及 中国消费者满意名特品牌“的称号。并且还被评为”贵州质量诚信aaa级品牌企业;为2010年遵视以及2011年央视上榜品牌,深受众多消费者的喜爱。 四子张富强,1968年生,初中毕业,1991年到珍酒厂工作,跟上爸爸学酿酒。开始先学了两年制曲,而后跟上爸爸学酿酒,后来到兑酒班当班长。父业子成,一脉相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在张家,张付强这个老五是张支云在儿女中唯一的嫡系传人,他天资聪颖,勤学好问,学习而不盲目跟从,继承而不固步自封,张付强在尽得父亲酿酒工艺的精髓后,又进一步发扬光大。2009年,珍酒厂破产以后,他便凭着真传的手艺和两位朋友发起成立了贵州遵义华传酒业有限公司,他亲自担任酿酒师。在父亲的支持和帮助下开始了创业之路。 在张富强一手研创,父亲的精心指导下,,“华传”严格按照传统生产工艺,顺应四季自然交替的节律,端午制曲,重阳下沙,九次蒸煮、七次取酒,长期洞藏,精心调制,顺利成功面世。酒质香醇味美,回味悠长,酱香突出,幽雅醇厚,空杯留香,入口柔棉,独具风格。 晚年的张支云就是这样不懈地努力着,他追求的目标是: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帮助儿女和爱徒烧好茅酒,以其上乘的质量,依託国酒茅台的全球性品牌优势,为打造茅台酱香型白酒产业基地增砖添瓦,为普通老百姓提供高品位、低价位的茅台系列美酒,以醉人的芳香将中华酒文化的魅力和韵味淋漓尽致地展示给世界。 ☆、宗师暮年 宗师暮年 步入晚年之后,张支云一直坚持着身体的锻鍊,风雨无阻、雷打不动。 爬山是张支云每天的必修课,这不仅仅是为锻鍊身体,更是因为那山上有他后半生的无尽情结。 遵义城东、湘江河畔有一座大山叫红军山,张支云每天都要带着老伴爬一趟红军山。 红军山原名小龙山,1949年11月21日遵义解放后,人民政府清理了1935年初在遵义战役中牺牲的红军烈士遗骸,先后找到了19名轶名烈士。为了纪念在遵义战役中牺牲的红军烈士, 遵义市人民政府决定在小龙山修建红军烈士公墓。1954年将远近闻名的“红军坟”由桑木垭迁来这里。 1957年,时任国防部长的彭德怀致函贵州省委,提请务必找到他的亲密战友邓萍的遗骸(邓萍,1908年出生于四川省富顺县。1930年,邓萍出任红3军团参谋长,兼任红5军军长。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后,邓萍协助红3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指挥部队担任右路前卫,掩护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实施转移。1935年,邓萍在指挥红3军团先头部队攻占遵义城的战斗中,不幸被敌人子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27岁)。经省、地、市党政军的共同努力,1958年,终于在松子坎找到邓萍原墓,并将其遗骸迁到小龙山上。 第46页 同年,遵义市政府报请上级有关部门兴建“遵义市红军烈士陵园”。经上级部门研究后获得批准,同意拨款30万元,在遵义市修建烈士陵园和纪念碑。1958年9月,遵义市红军烈士陵园正式动工兴建并于次年初竣工。陵园划定范围为103亩,始建盘山车道和289级石阶,由湘江河边的公路直通陵园的纪念活动平场。 在陵园正中,用红砂石为邓萍建造了一座墓室,并在清明节专门举行了隆重的迁葬仪式,将盛有邓萍遗骨的棺木安埋在小龙山石砌墓室内,彭德怀亲笔修订了邓萍简歷,张爱萍亲笔为邓萍烈士撰写了墓志铭,以志永久的纪念。与此同时,当地政府亦将找到的其他红军烈士遗骨迁葬此地。 红军烈士陵园在小龙山落成之后,当地民众便将小龙山叫为“红军山”。 “遵义市红军烈士陵园”与“遵义会议会址”和“红军总政治部旧址”等纪念体系隔江相对,彼此辉映。这里成为遵义广大人民群众缅怀革命先烈、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课堂和各种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为纪念遵义会议五十周年,遵义市人民政府兴建了一座别具特色的纪念碑。碑的正面是***同志手书的竖写“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 从茅台酒易地试验之初,红军山就是张支云经常去的地方,因为这里有他的无尽情结。 张支云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崇拜为中国革命做出杰出贡献的中国工农红军。后来,为茅台酒易地试验他来到了遵义,到遵义后没几天,他就专程去了红军山,缅怀那些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在红军山上,他意外地发现了那里有酿酒必用的红泥。 试制酒的实验初期,酿酒过程中所有要用的东西都要从茅台拉,就连封窖用的红泥土都要从茅台拉。在红军山上,他发现了这里的红泥和茅台的红泥一模一样,就用红军山的红泥替代了茅台的红泥。 红军山上的红泥为他完成试制酒的科研任务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也省去了好多科研费用。从此,张支云就和红军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耄耋之年,张支云没有工作任务了,但爬红军山这个课程却从来没有间断。每天的上午,他都要带着夫人一起去爬一趟山。在那里缅怀革命先辈,在那里锻鍊身体。 每到红军山,他都要在烈士纪念碑前默默为那些革命先烈祈祷。瞻仰那些永远也看不够的烈士肖像。 ☆、感恩之心 感恩之心 茅台酒美,茅台酒香,茅台酒是国酒文化的杰出典范。一代代酱香大师为之默默无闻地辛勤劳作,传承着灿烂的茅台酒文化。吃水不忘挖井人,茅台人永远都不会忘记酱香宗师们为茅台酒做出的杰出贡献。 茅台集团董事长季克良(1939年4月,季克良出生在江苏南通。1960年,季克良考入了当时的无锡轻工业学院(现江南大学),学习食品发酵专业。1964年毕业,分配到贵州茅台酒厂工作。自1981年起但任茅台酒厂副厂长、厂长兼厂党委副书记、总工程师)经常到张支云家去看望他老人家。 两位茅酒大师有长达半个世纪的师生情源。 那还是在1963年的时候,茅台酒的质量出现了波动,引起了周恩来总理和国家轻工业部的极大关注。周总理指示,要选拔、培养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到茅台酒厂,以便跟踪研究茅台酒的生产工艺,总结其特点和规律,保证品质。1964年,刚刚毕业的季克良被轻工业部选拔、分配到茅台酒厂工作。那个时候,张支云已经是茅台酒厂半脱产的一级酒师。季克良分配到茅台酒厂之后,就在张支云的手下工作。季克良当时说的第一句话是:“对茅台酒,我们十年之内没有发言权。”为了这个对国酒的发言权,他从技术员干起,拉过车、背过糟、踩过曲、除过甑,在张支云等老酒师的传、带下,他把理论知识和酿酒实践相结合,一直到把茅台酒的每一个科学的、传统的工艺细节都融入自己的神经末梢之中。最后成了茅台酒厂的高级酒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茅台集团董事长,我国着名的评酒专家,全国第四届、第五届评酒委员,中国白酒协会常务理事,中共十五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级知识分子。 季克良没有忘记曾经的老师,没有忘记为祖国的白酒事业做出特殊贡献的老专家,每年春节,他都要到张支云家里去探望、拜年。除副食礼品之外,季开良还特意给他老人家送了一个珍贵的工艺品,祝福他老人家新年快乐、身体安康、家庭幸福。 为实现毛主席、周总理的遗愿,张支云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呕心沥血七个春秋,终于使茅台酒易地试验胜利成功,完成了党中央、国务院交给的光荣任务,成为珍酒厂的生产厂长兼总工程师,珍酒厂的创始人。老人家虽说退休了,但珍酒人却没有忘记他,没有忘记他创业的艰辛,没有忘记他对茅酒传承和光大做出的杰出贡献。 2008年8月21日,是张支云八十岁生日。在老人家八十寿辰之际,珍酒厂党委非常重视。在党委书记、厂长申先东的亲自操办下,全厂职工为老厂长隆重举行了八十大寿庆祝活动。 金秋8月,暑威尽退,秋高气爽。革命圣地,景色宜人。遵义古城锣鼓喧天,珍酒厂的几百名干部职工欢聚一堂,载歌载舞,隆重庆祝老宗师的八十华诞。 第47页 德为世重,寿以人尊。名高北斗,寿比南山。张支云依他正宗的嫡传、高超的酿技,为茅台的酒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赢得了茅酒人的崇拜爱戴。 酒会大厅富丽堂皇,主持人用她那悦耳的声音,讲述着老宗师的郝郝功绩,鞭策全厂职工以老厂长为榜样,把茅酒文化发扬光大。 对老酒师的感恩之心体现最充分的是他的学生、徒弟们。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传授文化、技艺的人,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的功臣。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酿酒和其他行业不太一样,酿酒技术靠的是人体器官的感应,靠的是师徒之间的口口相授。但国营企业技术员的培训和“传徒不传子”的那种族谱式的培养模式总是有些区别,师徒关系也因此变为师生关系。虽说教者和学者不再进行什么拜师仪式,但老师总归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老师对学生的教授是非常尽心的,学生们对老师也是非常敬重的。 茅台酒厂高水平的酿酒大师都是技术员的老师,张支云一直是培训技术员的主要老师之一。 张支云一生带过许多学生,李兴发、汪华这些后来的茅台酒厂的挑梁人对张老都很敬重。当然,因为师生之间的性格、兴趣、人际关系等因素,以及以后工作、生活环境的变化,自然形成了老师和技术员之间的交情薄厚、关系远近的隐形格局。在张支云的诸多学生中,有12位学生和张老师徒关系最好。逢年过节,他们都会去探望他老人家,周素华便是其中的一位。 周素华是张支云在茅台酒厂时期的第二个学生。周素华诚实本分、勤于学习,在参加技术培训之外,经常找张老师传道、解惑。张支云很喜欢这个勤于学习、上进心很强的学生,每问必答,有惑必解。在张支云的精心培养下,周素华进步很快,很快便成为二车间班长、酒师,继而担任了二车间的党支部书记。 张支云退休以后,周素华经常去看望他老人家。后来,周素华也退休了,他们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关系走得更近了,经常在一起唠嗑聊天。 师生和师徒虽说是一个基本概念,但称谓和传授方式总是有那么一点区别。在国营企业里,学生都是学生,老师都是老师,不确定谁是谁的徒弟。而师父和徒弟之间的关系却是非常严谨的,有着系统严格的师承关系。 在张支云的诸多学生中,只有一个嫡传弟子,那就是张富杰。因为师生和师徒之间关系的区别,他们之间的关系明显不一样。 “人有三尊,君、父、师”。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张富杰对自己的师父则常怀感恩之情。在古代,徒弟对师父有 “生则谨养,死则敬祭”的义务。在现代,师父有自己的退休工资,不用徒弟“谨养”,张富杰稍有空闲,便和妻子一起相跟着,带着礼品去看望自己的师父,当然,逢年过节,肯定必到。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老人家85岁了。为了更深切地表达自己对恩师的感恩之情,2002年7月2日,张富杰全家在仁怀市茅台路口的滙丰苑酒店举办了一个隆重的谢师酒会。 在茅台、在仁怀,谢师办酒会,的确不多见。这个新鲜的酒会,吸引了许多热衷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文明的有识之士,酒会格外热闹。浙江省浙商研究会的裘利兴会长,河南郑州市二七区计生委的领导李洪涛先生,仁怀市白酒行业协会会长、原茅台镇白酒协会会长陈果先生,仁怀市白酒行业协会副会长邬家高先生,茅台镇副镇长杨顺雍先生,贵州省驻河南郑州白酒行业商界代表李宗国先生等四百多名领导、亲朋和合作伙伴闻讯赶到仁怀,参加了这个盛大的谢师宴会。 宴会大厅里迴荡着来自四川泸州一名女歌手悠扬动人的歌声: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有谁看出我的脆弱∕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谁在下一刻唿唤我∕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要苍天知道∕我不认输∕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张支云、陈崇楠夫妇在张富杰、邬远群夫妇的搀扶下,经过豪华的彩虹门缓缓步入了宴会厅。 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此伏彼起;照相机、摄像机灯光闪闪;焰火、彩泡五彩缤纷…… 宴会厅的大屏幕上,缓缓介绍着张支云的事迹图片,介绍着张支云、张富杰师徒的工作和生活照片。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张富杰、邬远群夫妇搀扶着师父、师娘缓步走上了主席台。 张支云夫妇在主席台落座以后,张富杰跪在了师傅的面前,向师傅磕头敬酒。张支云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紧接着,张富杰、邬远群夫妇从礼仪手中接过了准备好的鲜花恭敬地奉送到了师父、师母的手中。 献上鲜花之后,张富杰手捧了一副字画,展示在主席台上。字画上书:“厚德载物”四个大字和几行小字:“您多年谆谆的教诲,传播我酒文化和精髓,为后辈献出了所有的热和光。感谢您,恩师!弟子张富杰敬祝。壬辰年夏月”。这是张富杰特意请了一位书画名家,专门为师父写的一幅字画。这幅字画表达了爱徒对师父的崇高敬意,表述了他对师傅崇高人生的评价。 第48页 张支云当然也有准备,他知道爱徒肯定会有礼物相送,自己也不能空着手。在离开家之前,他买了一个质量上乘的纪念夹,到电脑列印部让人给上面打了两行字:“做好人、做好事、做好酒。传承茅台品质,再创张茅品牌”。字里行间表示了他对爱徒的殷切期望。然后他在那两行字的下面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当放下爱徒送给他的字画之后,他凝重地将这个纪念夹送到了张富杰的手中。 礼节完毕之后,张富杰庄重地进行了一个简明扼要的答谢演说: “……我的恩师张老先生是中国白酒业的祖师爷!茅台酒的活化石! 二十多年了,恩师,您呕心沥血将享誉全球的茅台酒文化、茅台酒技术无私的、毫无保留的传承予我。我的进步、我的成长,依仗了你的谆谆教诲、循循善诱! 今天,我在这里,特别邀请了各位领导、各位亲朋好友参加我的谢师仪式,让大家见证您老倾注于我身上的心血。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您常常教诲我,忠孝是做人的基本,诚信是生存的根本。我一定会一如既往将恩师传导的酱香酒文化、技术,进一步服务于民族企业,服务于社会!恩师,我将终身敬重您! 最后:祝愿恩师、师娘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祝愿各位领导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祝愿各位亲朋好友生意兴隆、万事如意! 张氏源酒业公司的宗旨是:孝道与诚信! 谢谢大家! 讲到真情处,张富杰眼眶里趟出了滚滚热泪。 面对孝如亲子的爱徒和远道而来的宾朋,张支云浮想联翩,激动万分,他抓起了话筒,用他那满口的茅台方言向各位领导、各位亲朋,向爱徒夫妻表示了深深地感谢。继而,他叮咛爱徒:好好学习,好好做人,好好烧酒,把茅台酒文化传承下去,再创茅酒新辉煌。 听到张支云的一番发自肺腑的讲话,张富杰的父亲张支培走到主席台上,向儿子的师傅表达了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向各位来宾表示了深深地感谢。 张富杰秉承师艺,酿技超群,知恩图报,奉师如父,感动着在场的各位领导和朋友。浙江商业协会的裘利兴会长、河南郑州市二七区计生委的领导李洪涛先生,仁怀市白酒行业协会会长、原茅台镇白酒协会会长陈果先生,仁怀市白酒行业协会副会长邬家高先生,茅台镇副镇长杨顺雍先生,贵州省驻河南郑州白酒行业商界代表李宗国先生等领导和来宾纷纷上台,做了热情洋溢的发言。他们对张老先生为国家、为民族做出的特殊贡献作了高度的评价;对张富杰知恩图报的一片孝心进行了高度赞扬。对张富杰继承和弘扬茅台底蕴深厚的酒文化提出了殷切的期望。 四百多名亲朋嘉宾共同举杯,祝愿这位酱香宗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祝愿张富杰秉承师德、师艺、加倍努力,把茅台酒文化发扬光大! ☆、结束语 结束语 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 “劳动光荣”,是对人类社会劳动贡献的褒奖,是对人类社会劳动的最高贊礼。 在五千年悠久的中国歷史中,劳动人民靠勤劳的双手塑造了一座座歷史丰碑,绘制了一幅幅壮丽画卷,赢得了世人的赞赏。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大力培育和弘扬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让全体人民都懂得并践行着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的真理。 祖国的文明、进步、昌盛和辉煌,倾注着各行各业劳动英雄辛勤劳动的汗水,凝结着他们创新创造的智慧。他们以无私的奉献和辛勤的劳动,书写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挚爱忠诚,诠释着劳动光荣、知识崇高、创造伟大的价值追求。他们身上那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和时代精神,影响了一代一代中华儿女的人生追求,激励着无数劳动者奋发进取、再创辉煌。 但是,由于种种客观原因,不可避免有许多默默无闻的劳动英雄不被人知,他们的事迹被深埋在歷史的尘埃之中更是鲜为人知,国酒茅台的宗师们便是其中一例。 茅台酒是国之瑰宝,酿造这玉液琼浆的人必定不是等闲之辈,理所当然也是国宝!但他们是哪方神圣?姓甚名谁?他们是如何传承茅酒文化的?说句实在话,在遇到张志云之前,笔者和芸芸众生一样,一点都不知道。如果说对张志云之前的那些宗师们人们不甚了解还情有可原,但张支云是中国酱香型白酒的绝对权威、茅台酒6位酒师中唯一健在的祖师爷、茅台酒文化的活化石、原茅台酒厂高级酒师、原珍酒厂高级酒师、生产厂长。应该算得上中国酒文化史上的一位杰出的优秀人物。可笔者竟然没有听过他的名字,更不知道他的事迹,真觉汗颜无地! 带着内愧,笔者开始在贵州的大山里探寻国酒的制造者和国酒文化的传承者。 先是在网上查找了一番,了解到国营茅台酒厂是由解放前茅台村的“赖茅”“华茅”“王茅”三家酒厂于1953年8月5日公私合营后成立的。其中“赖茅”酒是由福建人赖正衡始创于清朝道光年间,传至子赖宗贵、孙赖嘉荣、曾孙赖永初、赖贵山、赖雨生,赖贵山又亲传于子赖世纲。酒师是谁不得而知;华茅酒是1862年由江西省临川人华联辉所建,华联辉之子华之鸿领军,苦心经营,创出辉煌的。王茅酒则是成立于光绪五年合营作坊“荣太和烧房”转到王秉干之手。那个时候,华家、赖家和王家各有掌酒师傅一人、二师父一人。但酿酒师的名字叫什么却不得而知。 第49页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那些私人酒坊是没有任何现代设备的,所有的酿酒工艺技术全凭酿酒师用眼睛看、鼻子闻、嘴巴品以及手脚感觉来把握的,那些古老而科学的工艺精髓没有文字记载,书本上绝对找不到,全都是刻在酿酒大师的脑海里面。任何一座酒坊,如果离开了技艺精湛的酒师,酒坊就无法生存。这些酿酒大师才是琼浆玉液的真正缔造者!是创世的精英!但在歷史的相关记载中,却只有东家,而不见这些创造精品的“打工者”。 呜唿!太可悲了! 感嘆之余,笔者便下决心发掘发掘这些深埋在歷史尘埃中的国宝。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探询,知道了在茅台酒厂成立之前,茅台三家酒厂的酿酒师一共有六位,他们分别是:张支云、郑银安、郑永福、郑兴科、郑永维、郑义兴。时光如水,日月如梭,逝者如斯夫!六位宗师有五位带着他们的绝技已经相继离开了人间,仅剩张支云老先生一个人还健在!这可是茅台酒文化目前唯一的一块活化石! 为亲睹这方神圣的真面目,了解他们的人生轨迹,笔者在朋友的导引下,恭而敬之、诚惶诚恐地磕开了老先生的大门,拜访这位酱香泰斗、茅台酒文化的活化石。 门开之后,迎面而来的是一位高挑个子、笑容可掬的矍铄老人,不用问,这肯定就是我要找的那块活化石。但眨眼一看,感觉却很普通,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握手之后,亦感没有什特殊,很普通的一双手;一番客套,言谈举止亦很平常,继而深谈,更觉得一般:这位酱香泰斗、可谓世界级的顶尖人物,竟然是一位来自深山农村、没有进过一天学堂,大字不识几个的文盲 ! 平凡而伟大之人,必有其神秘奥妙之处!于是乎,爱钻牛角的笔者决定在这里停留一段,下决心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经过二十多天的探研,张老先生的人生轨迹便粗略地烙印在笔者的脑海里,他那平凡而又伟大的传奇人生震撼着笔者的心灵。“浮想联翩,夜不能寐”。“欣然命笔”,写下了这部人物小传——《酱香宗师——茅台酒文化活化石张支云》,几经审阅核对,将其奉献给广大读者以共享。 在採访、整理过程中,浙江省浙商研究会副会长裘利兴先生、河南郑州市二七区的领导李洪涛先生、仁怀市白酒行业协会副会长邬家高先生、茅台镇副镇长杨顺雍先生、贵州省驻河南郑州白酒行业商界代表李宗国先生、茅台酒厂酒师肖泽华先生、珍酒厂生产厂长杨玉琴女士、原珍酒厂一车间班长胡志权先生以及张支培、张富贤、张富涛、张富明、张富强、张富祥、肖华先生;陈崇楠、王学连、邬远群、张华、张贵英、张贵芳、张贵元女士等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併表示深深的感谢! 由于笔者才疏学浅,水平不高,特别是对酿酒方面的知识非常浅薄,对张支云老先生的一生了解也不透彻,本应是一部好书但却没能写好。纰漏和不妥之处肯定不少,诚望读者批评指正, ☆、苦难的童年 苦难的童年 1928年农历8月21日,在贵州崇山峻岭间的仁怀县二合镇高潮村一户张姓人的家里,降生了一个幼小的生命。这便是本书的主人公——中国酱香型白酒的绝对权威、茅台酒6位酒师中唯一健在的祖师爷、茅台酒文化的活化石、原茅台酒厂高级酒师、原珍酒厂高级酒师、生产厂长张支云。 张氏家族本是望门贵族,据张家族谱记载,张氏家族是轩辕黄帝的后裔。有熊氏黄帝公孙轩辕第五子名挥,善造弓矢,战败蚩尤,被赐姓张。取其弓长,张大之意。受封清河,分冀州之域。至南宋,张家后人状元张以诚迁居江南淮安府。其长子张凤守祖,二子张凰出任江西吉安府太和县。四世爰居,门丁兴旺。后人张学书出任湖广麻城县,至张永智、张正睿三世同居未迁。元朝时,张统縂求见族叔张士诚,僭王称兵,父子大贵,族众人繁,但多怀不忠之意。红巾之乱,统縂携家徙蜀避兵,迁居巴县走马岗落业。张统縂生五子:荣、华、富、贵、金。张金生三子:玉、满、堂。共为八房,散居川黔两省。至明万历庚子年,播州宣慰使杨应龙叛乱,四川总督李化龙奉旨领兵征讨应龙。张德友随军征战,追剿残敌入黔。在仁怀县二合镇玉林沟安居。生兴睿一子。明朝天启年间,张兴睿出师云南,在普洱县阵亡。张兴睿妻吴氏生四子:楷春、槐春、桂春、梅春。后来,张桂春迁居在仁怀县大坝镇的小二沟水磨塘。 张姓世系自出冀州清河郡至今,歷经以、凰、復、鼎、百、世、学、永、正、统、富、福、芳、代、德、兴、春、思、系、尔、子、玉,凡二十二代。在清干隆年间,迁居在茅台镇观音寺的族人张子超重修家谱时,近代后世族系的排行为:弟、茂、振、宗、支、富、贵、映、天、时。张支云为支字辈。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吏治败坏,土地兼併日趋严重,封建王朝对老百姓的剥削和压迫不断加重,国内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中国人民面临的是更加深重的苦难。在这动盪的时代,张家在张支云的祖父辈就已经开始衰落。雪上加霜的是,持续了十余年的军阀混战,使中国人民深深陷入暴力、苛捐杂税以及洗劫的罪恶深渊之中。为避兵乱,张支云的爷爷带着家眷从小耳沟水磨塘跑到了祖宗曾经居住过的二合,在二合镇的高潮村住了下来。 第50页 二合位于贵州高原的北部,和四川省交界。崇山峻岭,自然条件极差。大斜坡地带山高坡陡,大山深处的农家,耕种的土地都在陡峭的山坡上,单块面积很小,一般都是一分到半亩之间的山坡小块地,从垦荒到播种、锄草、收穫的全部过程,全部都要依靠农民的一双手,收穫的庄稼都是用背篓往回背。原始的耕作方式十分辛苦,收入却极为微薄。劳作一年,竟然不能解决温饱。 到张支云的父亲张培山手里,家境稍微能好转一点。张培山是个勤劳本分的庄稼汉,妻子徐牡丹纯朴善良、是个典型的贤妻良母。夫妻两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养育着自己的儿女。虽然家寒,但却能勉强度日。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政权腐败,官税重重,军阀混战,土匪骚扰,飢饿贫困,民不聊生,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张培山突然身患疾病,病弱的身体不能下地干活。1927年的这一年,对于生活本来贫困的张家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张支云的降生,按平常百姓来讲,的确是一件大喜事,可是在张培山的家里,不但一点喜气也没有,反而增添了无尽的惆怅。张培山自己不能下地劳作,也无力照管妻儿,两个女儿和长子都还年幼,妻子徐牡丹怀里抱着一个婴儿,家里的生活困难到一定程度,可以说是没有隔夜之粮,患病无钱医治。 为了让妻儿都能活下去,张培山托人给年幼的长子找了一个苦力活儿,让孩子跟上当地的一位石匠去当学徒,虽然不能给家里填补衣食花销,但却能勉强把他自己的口煳住。 1929年年末,年轻的张培山因无钱医治,英年早逝,抛下了妻儿去了另一个世界。 张培山的去世让张家一家的天塌了! 家里的顶樑柱倒了,荒芜的大山惨澹萧条,贫瘠的坡地频临绝收!但一家五口老小总是要活下去的!徐牡丹这个出身于普通庄户人家的女人,身上凝结了中国妇女勤劳、坚强、善良、贤惠的传统美德。她把眼泪咽到肚子里,背着襁褓中的孩子跋涉山路,下地干活,在贫瘠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稼穑,以她那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一家人生存的重担。 贵州山区的原始耕作是非常辛苦的,为了活命,徐牡丹背着襁褓中的小支云,领着两个弱小的女儿,长年累月辛苦劳作在杂草丛生的庄稼地里。 贫瘠的山地收入非常微薄,微薄的收入难以餬口。为了能让孩子们活下去,徐牡丹每天收工回来,总要先把家中有限的米面地瓜或洋芋给孩子们做成可口的饭食。在看着孩子们吃完之后,自己才把剩下的残汤剩菜胡乱地往嘴里填一点,勉强能够承受就不敢再吃了。 为了孩子,徐牡丹经常自己饿着肚子。尤其是晚上,她的腹中经常“咕噜噜!”直叫,但她总是强忍着肚子里的难受枵腹归寝。 人体的免疫功能总是有限的,长时间超负荷的辛苦劳作,长时间的营养不良,使徐牡丹患上了疾病。 徐牡丹病倒以后,眼看着一家人陷入了绝境。 为了让孩子们能逃一条活命,徐牡丹含着泪水将及笄、碧玉之年的两个女儿出嫁了。 1936年春夏之交,积劳成疾、长期患病的徐牡丹撒手人寰,抛下了可怜的儿女们,追随他那早逝的丈夫去了另一个世界。 面对再也叫不应的母亲,张支云嚎啕大哭! 黄口之年的张支云除了大哭之外,脑子里一片空白。这简直就是天塌了!以后怎么活呀!? 张支云凄凉悲伤的哭喊声,唤来了本家的亲戚。 面对抱着母亲尸体嚎啕大哭的孩子,所有的人都泣不成声。 本家亲戚眼含泪水,一面安抚着年幼的支云,一边打发人寻找支云那个在外学石匠的哥哥和已经出嫁的两个姐姐,一边筹划徐牡丹的丧葬事宜。 人死了,总是要入土为安的。拿什么来安葬呢?眼看着家徒四壁、一贫如洗的张家,亲戚们都不知如何是好。 自家伯母急中生智,用一张白麻纸贴在了张之云的前额(孝帕布封头顶是当地的风俗),头上用篾箍(miè gu 篾:噼成条的竹片、芦苇、高粱秆皮等,质地柔韧;箍:绕缠、围束器物的圈)固定着,颈后用细麻绳捆住,长长地拖于身后。然后,抓住张支云幼嫩的小手,踏着崎岖的羊肠小道,开始了沿门乞讨。 村帮村、邻帮邻,具有传统美德,善良、纯朴的山民们几乎都伸出了怜悯、同情的手,东家一把米,西家几个铜板。总算给这位可怜的母亲凑得了一副薄棺。 那些善良的乡邻们闻讯都前来帮忙,男的打墓,女的动手为亡人洗面沐身、梳头、换衣、装殓,所有的人都在自觉操持着这场没有事主的葬礼。 特殊的葬礼简单、凄凉,没有鼓乐。但小殓、入棺、祭祀、开路、出殡、抬丧,一切程序都不得减少。 起丧之后,按照族伯的安排,八岁的小支云手执“引魂幡”, 之云的哥哥手端“灵牌”,引灵柩前行,他们哭喊着向妈妈的墓地走去。 安葬、伏山、居丧,不管多么简陋,该过的程序都是要过的。 下葬的那一刻,张支云像疯了一般,抓住母亲的棺材,一边拍打着,一边撕破嗓子大声地哭嚎着,久久不肯松手。 “妈妈呀!妈妈!你不能走呀!你走了我们怎么办!? 第51页 孩子的哭声迴荡在起伏绵延的崇山峻岭之间,撕裂着在场所有人的心肺! ☆、酒坊二师父 酒坊二师父 自从郑应才的这个干儿子拜师之后,郑应才的确是倾注了全力。新的一轮酿酒季节开始之后,郑应才就改变了以往的教授方法。他除了他将自己的酿酒绝技一点一滴传授给这个干儿子外,尽量放手让张支云来操作,自己站在旁边观察、指导、打屁股。 由于有父子之间这一层特殊关系,郑应才对张支云更为严厉。在教授的过程中,难免恨铁不成钢,一出差错就敲打,在别人的眼里,郑应才做的好像有点过分。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张支云虽然挨了不少打,但的确收穫不小。他通过耳闻目染和亲自动手,把宝爷的那些真本事一点一滴地融进自己的大脑细胞内,逐步掌握了茅酒的酿造技术。这一时期,初学有成的张支云心里有了一种感觉:我会酿酒了!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郑应才放手让他自己操作,他信心百倍。在实际操作中却经常出现一些差错。 认真干活,吃苦耐劳,张支云没有说的。但技术问题绝对不是一日之功。酿酒从外表来看,好像是粗活、苦活,其实不然,酿酒的工艺很复杂,其中的奥妙太多太多。 开始踩曲了,师父将要领给他重复说了一遍,然后站在了一边。张支云根据师父所授,按照制曲的步骤小心翼翼地进行操作。他先用木斗量了制曲要用的麦麸。木斗的容量是六斤,他一斗一斗地数着数量,量了100斤。麦麸量够之后,他便装了一斗曲母,然后洒水搅拌。但由于初次操作技术掌握不当,水量没有掌握好,拌的太湿了。看着过湿的曲堆,他素手无策。郑应才走过来就是一耳光,吼道:“老子不给你点王法你就记不住!去年你是没有搞过?” 扇了徒弟耳光之后,郑应才一边着手处理过湿的曲料,一边给小支云讲说处理的方法。 重阳节开始下沙了,郑应才不让肖青海插手,让张支云自己操作。张支云按照师父所说的,将高梁磨碎,然后烧开了一锅水,用刚出锅的开水将生沙进行浸泡。第二天(24小时后)便和零工们一起上甄,进行蒸煮。蒸煮好后,倒出来进行摊凉。他赤着脚,拿起杴和零工们凉糟粕。 “脚踢手摸”,师父的教导他记得很清,但他心太急,放下杴就去用脚踢凉松散,还很烫的糟粕烫得他赶紧就往外跑。踢凉之后,他耐心地等待着,等到糟粕凉到40c左右时,便加入曲母,拌匀起堆,进行发酵。这道程序他顺利的过关了。 到了快要下窖的时候,张支云又挨了一顿揍。因为糟醅的水分、酸度没有掌握好,师父揍了他。 下窖之前,糟堆的温度很难掌握,这个问题是小支云最头疼的。他先将手插进糟堆,从糟堆中抓出来一把糟粕,放在鼻子跟前闻了闻,没有说话。他不知道这香型够不够。无奈,他便对站在身边的师父说道:“师父,我闻不出这香型够不够。” 也难怪他。过去,他从来就没有接触过酒。去年他只是看着师傅怎么做,师傅闻过之后他也闻,略略知道一些。但现在让他自己去把握,他却真的吃不准。 师父没有理他,伸手从糟堆里抓了一把,然后闻了闻说:“龟儿子!记住!就是这个味。” 张支云赶紧再把手伸到糟堆里,抓了一把再闻。他心里默默地说:“一定要长记性!” 算是没有挨打。 张支云刚松了一口气,郑应才就说道:“进行下一步。” 张支云回过神来,把手伸进糟醅的堆子里。他感觉稍微有点烫手,就想起了师父去年所说:“人的正常体温一般为36度到37度,手插入糟堆之后,略有烫手既是40°左右。”他把手探出来之后,大胆地对师父说道:“师父,温度合适。” “咚!”的一下,郑应才的脚踢到了张支云的屁股上。 “这就行了?!”郑应才怒道。 张支云不知所措,他不知道错在哪里。 “中温呢?下温呢?”郑应才质问道。 哦!张支云马上明白了。赶紧将手伸到堆子的中部。 他感觉到堆子上部的温度和自己的手温差不多,微微有点低。他将手拔出来,又插入到糟堆的底部。感觉到,堆子底部的温度比自己的手温低,但他不知道能低多少。于是,他把手探出来之后,站在那里没有说话。他是怕说错了挨揍。 “怎么不说话?温度怎么样?”郑应才高声问道。 “我看中温达到要求了。只是下温我还吃不准。”张支云怯懦地回答道。 郑应才把自己的手伸进了堆子的中部。停留片刻,便抽出来插入堆子的底部。抽出手后看了张支云一眼说道:“这个温度就是标准,再重试一遍,记在心里!” 张支云一听,赶紧把自己的手插入糟堆的上部、下部和中部,逐一在里面感觉了一会儿,默默地把这种感觉记在了心里。 看到徒儿的一系列动作,郑应才其实心里很满意,但他没有吭声。 酿酒的整个过程中,越是往后难度就越大。而且一切技术指标只能靠手的感觉、嘴的感觉、心的感觉,初学之人的确很难把握。张支云在之后的学徒生涯中的确吃了不少苦头,挨了不少磕拽和棍打屁股。 第52页 张支云虽然经常挨磕拽,但他知道那是师父恨铁不成钢的一片苦心,他从来都没有放在心上。每每下班回家,他都要无微不至地去关心年迈的宝爷。给他打水,给他盛饭,给他洗衣服……极尽所能给老人以孝敬。 苦难是一种财富,童年时代的境遇和磨砺,在张支云的身上,积淀了很深很深的传统美德——勤劳、善良、孝顺。人的名,树的影。张支云的一言一行大家都看在眼里,上至掌柜、酒师,下至长工、零工,大家都说张支云是个孝顺、勤学的好孩子,大师傅老年有福,认了这么一个好儿子。 郑应才在教徒的过程中的严厉的确过分,但那种严厉之中涵盖了很深的爱。涵盖了他心里那很高的愿望和期盼。一般的师父带徒,总是有所保留的。就如童话中猫师父和虎徒弟故事中所说的,猫师父就留了一手爬树的本领没有教给他的老虎徒弟。但郑应才在张支云身上却不是这样,他尽最大的努力把自己的全部经验和智慧毫无保留地向这个心爱的徒弟的脑子里灌输。在两年的教和学的过程中,郑应才口对口、手把手尽心教授,倾注了很大的心血。张支云也付出了许多辛苦,吃了不少苦头。功夫不负有心人,张支云的手艺总是不断地长进。 七次取酒完后,郑应才就开始教徒弟兑酒。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授之后,郑应才想测试一下徒弟在品酒方面的造诣,一天,他端出了三杯酒给了张支云,说道:“你把这三杯酒给老子尝一下,看哪个是正品,哪个是次品,哪个品质不好。” 张支云接过了第一杯酒后心里很胆怯,他轻轻地把酒杯送到了嘴边,细品之后又把杯中酒往手心里倒了一点,两只手掌来回搓了搓,把手掌放到鼻子下面闻了闻说道:“师父,这杯酒是次酒。” 郑应才没有吭气,又将第二杯酒递到了徒弟的手中,张支云依照前法认真品尝以后说道:“这是好酒。” 郑应才仍未说话,又给了他第三杯酒。张支云品尝以后说道:“这杯酒不太好!” “妈的!刚才我弄的时候你是不是偷看了?”郑应才顺口骂了一句,但脸上却露出了笑容。他转过身又拿了六杯酒,将前后顺序颠过来颠过去,然后说道:“你给老子把这六杯酒品尝一下,品一杯给我报一杯。” 张支云品过一杯将结果告诉给师父,然后将酒杯还给师傅。郑应才接过杯子后自己再品一下。依此类推,品完了六杯酒之后,郑应才大声骂了一句:“妈的!你这个臭小子,嘴巴比老子的还灵!” 由于干爹的尽心教导,加之张支云的聪明伶俐,三年学徒期满,他已掌握了从制曲、制酒、贮存到勾兑的全部酿酒工艺。成为成义酒坊的二师父(相当于现在酒厂的副总工程师)。 随着二师父地位的确立,张支云酿酒技术上的不断提高,郑应才的确非常的开心,老人在闲暇之时也开始和徒儿聊聊天,有时也讲一点往事。 有一天,下午收工之后,张支云照例去孝敬宝爷。等他干完该干的活计之后,郑应才把干儿子唤到身边说道“今天老子心里高兴,给你讲一个老子亲眼看到的毛委员渡赤水的故事。” 张支云心里很高兴,便坐在宝爷的旁边倾听: “那是1925年的春天,红军在枫香、长干山一带集结时,老蒋的队伍就对长干山进行了包围。毛委员便指挥红军主动发起了对鲁班场老蒋部队的进攻,把老蒋的队伍打败之后,就大张旗鼓地从咱们这儿西渡赤水河。那一天,度毛委员过河的人是赖元兴。当时我看到赖元兴用船把红军送过河之后,背了一个大个子红军首长,等他回来后我问他背的是谁?他高兴地对我说:“我背的是毛委员!”我以为他在骗我,就不相信。赖元兴便得意地把那一天的经过告诉了我:那天,红军队伍上船以后,有个大个子首长笑着对赖元兴说道:‘老乡,给您添麻烦了!’赖元兴高兴地说道:‘我们就盼着红军来呢!不麻烦。’在船上,赖元兴知道了红军是要到古蔺方向去,知道了那个大个子红军就是毛委员,心里非常激动。赖元兴身强力壮,不一会儿就将船划到了对岸。下船以后,赖元兴看到毛委员身体不大好,就主动要求将毛委员背过这座大山。赖元兴的要求得到了红军首长的批准。 赖元兴背上毛委员走过了灵观堂、石古牛、韩坡岭,一直把毛委员背到古蔺地界。当兵的还给他和毛委员照了相。” “后来听人说,毛委员渡过赤水之后,派了一个团的红军假装成主力向古蔺县城进军,但却将主力在咱这儿和古蔺交界那个地方隐蔽集结。老蒋还以为红军是要北渡长江去四川,便派了很多部队把古蔺包围了。但却没有想到,毛委员又指挥红军从二郎滩、太平渡、马桑坪、沙滩等渡口东渡赤水河,又一次回到了咱们这一带。毛委员打仗用兵就像神仙一样,太厉害了!” 遵义一带的老百姓把红军奉若神明,张支云经常听到老人们议论红军的事儿,心中有说不尽的羡慕。遗憾自己出生晚,没有当过红军。今天,老爷子给他讲了毛委员渡赤水的故事,便引起了他更多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