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偶得》 第一章 自然的收获 也曾有过周密的早期教育计划,也曾有过伟大的天才教育措施,但现实却让当教师的我和四岁的女儿菲菲得到了自然的收获。 那一天早晨,外公照例又一边喂早饭,一边给小菲菲讲故事,讲的是《幽默大师》中的成语“指鹿为马”:从前赵高这个坏蛋向皇帝献上一头鹿,却偏要说是马……小菲菲听得心领神会,不住地点头,口里念叨着:“噢,指鹿为马。”可没想到这小家伙却能学以致用。“菲菲你再不吃饭就长不大了。”晚饭时看着东奔西跑的女儿,我喝斥道。“妈妈,你真是指鹿为马哩。”“哄”的一声,全家人都笑了,胡乱的联系把家人逗乐了。不知不觉中“指鹿为马”的成语在她脑中已经扎下根了。 《新闻联播》是外公外婆每天必看的电视节目,天天七点至七点半,小菲菲只得服从二老。看得多了,竟然认得江泽民、李鹏爷爷,还认识播音员李瑞英、罗京。 这还不算,小菲菲还有更绝的哩。这天,全家人在全神贯注地看《新闻联播》,菲菲突然仰起头,拍拍外公的手说:“外公,今天阿拉法特要不要出来呀?”奇了,竟知道阿拉法特!外公笑呵呵地随口说了一句:“今天不出来吧。”过了一会儿,电视屏幕上出现了一个扎头巾的大胡子人物,“阿拉法特。”眼尖的菲菲马上指着电视欢快地喊道,又赶紧扯着外公的衣服乐不可支地说:“外公,我说阿拉法特要出来的,是不是呀?”“好,菲菲乖,菲菲厉害。” “星星点灯,照亮我的家门。”听到外公的表扬,得意的菲菲竟然哼起了广播上听来的流行歌曲,还伴上几个扭屁股的舞姿,真叫人忍俊不禁。“天地幽幽,过客匆匆,潮去又潮落。”“同学们,这是什么?”“孩子,不吃饭可要变得小小的噢。”……听着可爱的小菲菲扮演着歌手、老师、妈妈等等的角色的唱词和独白,看着翩翩舞蹈的女儿,内心深处深切地感受到作为母亲的自豪,同时,我也深刻地领会到自然收获的巨大,广播影视的传播,书刊杂志的熏陶,老师长辈的身教,这自然的教育,是任何其他有意识的教育所难以相比的啊。 这正应了杜甫的两句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第三章、开刀的滋味 开刀的滋味 不知怎么回事,昨天还好好上课的我,今天却患上了急性阑尾炎。 上午住院,“下午得开刀。”医生果断地说。刹时,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疼吗?流血多吗?会死吗?……平素的我,可是连打针都怕呀,虽然我知道阑尾炎手术是最小的手术。 下午三点半,正恶梦连连睡得昏头昏脑,突然传来医生的吆喝:“31号,快去手术室,轮到你了。”我立即翻身下床,急匆匆跟着医生往外就走,不料不争气的腿却东摇西晃,跳起了“摇摆舞”,好一副吓破了胆的模样。丈夫马上搀起我,如同抓住了一个背叛革命的“叛徒”,把我“押”上了手术台。 战战兢兢地躺在手术台上,好似来到了生死临界处,医生和助手们轻松的笑谈,在我听来都是硬绑绑的,如同无形的手,直攥我的心。 侧睡,麻醉,平躺,挂瓶,量血压,露出肚皮,身上罩上白纱,整个过程我都像是个待毙的犯人,迷迷怔怔的。 正咬紧牙关,想感受一下刀割肉的滋味,耳朵里却传来“滋滋”的声音,咦,肉体竟然感觉不到疼痛,这下我可镇定自如了。 “已经化脓了。”“呀,这么长的盲肠啊!”“真是世界之最啊!”医生、助手谈话的叽咕声,手术剪刀器具的叮铛声,缝合刀口的滋滋声,一一传来。直到那助手清点器具,连数三遍,“一件不差,没有落在肚子里面。”所有的声音在我听来都是那么遥远,同时又是那么清晰。这时的我真像英雄上刑场,大义凛然。 “你看看,都快穿孔了,还能不开刀吗?”为我开刀的陈老医生拿着比中指还长的盲肠给我看,我不禁笑了。 被推出了手术室,丈夫和医生合力把我抬上了病床,因为大半截身子因麻醉还没恢复知觉。这时,我那颗悬着的心才落回原处,前后一个钟头,我却如同走过了死与生两个世界。抚摸一下下半身,竟如同触摸到一截橡胶,听亲人一声声问候又如同聆听天外的回音。 四个钟头后,麻醉的功效消失了,切肤钻心的疼痛紧跟而来。求天国的妈妈救我,请疲乏的丈夫帮我,呻吟,煎熬,直到第二天黎明的曙光照到床头,我才闯过了术后的疼痛关。 之后几天,同事、领导接连来看望,学生们不断探访,亲戚朋友也陆续来安慰。鲜花、补品、水果堆满了床头,我在心里头默默地感激不尽,却又感到欠下了太多的人情,只能暗暗发誓今后要加倍偿还。 人们走后,病房里一片静悄悄,我心里涌起一股幸福感:健康真好,活着多好。 第四章、女儿考了九十分 女儿考了九十分 读小学一年级的女儿迎来了第一次大考——期末考试。 考试的前一天,教初中语文的我像叮嘱我那批初中学生那样,要她题目要看清楚,试卷做好要检查,不要提早交卷等等。但心底对女儿的考试成绩却充满信心,心想:就那么点知识,聪明伶俐的女儿考个98以上肯定不成问题。 可是结果出乎意料,那天考完回来,女儿说她语文有一大题可能做错了,题目是用“有”和“看见”分别组句,可她却理解成接龙,而“有”和“看见”两个词却压根没用上。凭我的经验断定,这样起码要扣十分。虽然我知道这90分并不能完全证明女儿的智力、能力就差别人10分,但心里却总觉得100分比90分更令我舒心。 果然不出所料,考试成绩出来了,女儿的语文成绩只得了90分。于是整个寒假,一旦有人问起女儿的成绩来,我就要作一番解释,诸如题目不理解等等,似乎不解释一下,女儿的能力、智力在人们心目中就会被贬低似的。 但是如此这般几次之后,我的心里也觉得不对劲,这又何必呢?作为教师的我不是清楚地知道,成绩和智力、能力并不能完全划等号吗?如果人家一定要认为考90分的女儿成绩并,我又何必一定要说服人家同意女儿读书好,能力强呢?难道我也要步有些家长的后尘,用好分数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吗? 从此,当别人问起女儿期末成绩时,我总是坦然告之,并不作种种解释,还告诉女儿,当别人问起期末成绩时,也要如实告诉别人自己的真实成绩。 第五章、享受安逸 享受安逸 又送走了一批毕业生,在暑假前的早一些日子,我就能在家享受一段安逸的时间了。 天蒙蒙亮的时候,我再也不必用闹钟把自己闹醒,急匆匆地去学校督促早自修了。我可以继续睡我的懒觉,做我的美梦,想什么时候起床就什么时候起床,再也不怕上班迟到。 起床后梳洗一番,吃罢迟到的早餐,我可以看我想看的书,比如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听我想听的音乐,诸如《二泉映月》;看我想看的电视……。然后上街买点菜,回来后大显自己的烹饪手艺,红烧肉,糖醋藕,蕃茄蛋汤,像模像样地烧好两菜一汤,只等夫君下班回家一同品尝。第二天,又换几个花样,再好好露一手。 晚饭后的节目更是丰富多彩,一家人出去散散步,打打球,然后回家陪小学一年级的女儿做做作业,给她讲讲故事,做做游戏。再也不用把女儿一个人锁在家里赶去上晚自习了。 遇到周末的夜晚,可以和家人在家唱唱卡拉ok,看看vcd。还可以和丈夫去舞厅潇洒走一回,慢三,慢四,伦巴,探戈……任你跳个兴尽方休。 深夜,躺在床上,拥着心爱的书,我可以看到十二点,一点,甚至更晚,因为我不必担心明天早上起不来。 人们常说劳逸结合,先苦后甜。一年的辛劳教学,换来了此时的安逸,这种苦后之甜,格外甜蜜、舒心,我让自己沉浸在这种安逸之中,尽情享受。 生活中有苦,有酸,但人们还是要多去享受甜和乐,因为活着就是为了使自己生活得更好,更美,更有趣。 第六章、读书的乐趣 读书的乐趣 在万事万物中,我最爱的是书。她是那样深深地吸引着我,她就像纤巧的精灵,像翩然的仙子,又如绚丽的鲜花,更似绵绵的清泉…… 早上一睁开眼,看到床头凌乱的书,我就感到生命的充实,新的一天又来了,我又可以走入书的世界。于是,浑身就有了力量,一骨碌起了床,洗刷一番,兴冲冲走出家门上班去。 职业,最令我感到欣慰的是整天能和书本接触,能和大量的书刊亲近,从喧嚣的尘世走进宁静的书海里,心也不觉由烦躁趋于安宁。个中滋味也许是从事其它职业的人所不能体验到的。一天就这样在书海中遨游,直到夜晚。 夜晚睡觉前,可以说是我一天中最“辉煌”的时刻。有时我不禁想,活着,就是为了拥有这一段享受读书乐趣的时光,为了这一刻,我去努力,去奔波,甚至去吃苦。 现在,我开一盏壁灯,裹一床棉被,拥一本想看的书,或雅或俗,或古或今,或中或外。不为功利而读,全凭兴趣而览。这不,一本《留学在美国》,看得我唏嘘不已,为中国留学生,也为中国;一本《我的精神家园》,令我长叹连连,为观念,也为常人的偏见;而一套《悲惨世界》,又使我沉醉在冉阿让的人生悲剧中;《平凡的世界》则让我看到了路遥的心脏跳动永不停止。《走进商海》使我领略了如同战场的商场是何等的惊心动魄,《电脑入门》叫我明白,再不努力的话,明天的我将是现代文盲。而《读者》和《海外文摘》,则如两朵多彩的小花,又似两枚耐嚼的橄榄,舍不得弃她而睡,舍不得一天把它看完。 每天,我都这样享受着读书的乐趣,读我喜欢读的书,不为别人,也不为个人的前途,只为心灵的自由而读。 第七章、童言无忌 童言无忌 女儿今年十岁,读三年级,单纯得可爱,幼稚得可叹。 记得那是两年级的一天,女儿每天装凉开水的水瓶破了,一时来不及给她重新买,我就临时给她买了一瓶娃哈哈矿泉水。没想到回到家,女儿硬要把水瓶里的矿泉水倒掉,“老师说过的,不准带饮料和矿泉水去学校的。”她振振有词地说。我又好气又好笑,忙劝她说:“老师说不能带矿泉水是提倡大家要节约,而你如果把花钱买来的矿泉水倒掉,不是浪费了吗?”“不行,教师说过谁要是带矿泉水的话,就要没收的。”女儿急急地辩解道。我不耐烦地说:“你跟老师说你带的水瓶里装的是凉开水不就得了,谁知道你带的是矿泉水呢?”“少先队员不能说谎的。”女儿一脸严肃地说,“而且我们老师一眼就能看出你带的是不是矿泉水。”真拿她没办法,这小家伙竟然把这上升到思想品德的高度。为了不说谎,看来只能白白浪费一块五毛钱了。我眼睁睁地看她,把一瓶好端端的矿泉水倒掉了,灌上了一瓶跟矿泉水差不多的白开水。 过了几天,女儿在语文课上学了一篇题为《让钱江大桥站起来》的课文,晚上的作业之一是背诵课文,当背完课文时,她问我说:“妈妈,你知道我们班的同学学了这一篇课文后,都怎么想吗?”我好奇地说:“不知道呀。”“告诉你吧,”女儿自豪地说:“我们全班同学都恨死外国人了。”原来,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那时候,架设在中国江河上的大桥都是外国人造的。”就为这,女儿和同学们就都起外国人了,没想到这些小鬼竟有如此狭隘的民族主义精神。我向她解释说:“大多数外国人也和我们中国老百姓一样,是友好的,是善良的,怎么能恨死所有的外国人呢?”“不!”女儿用不容置疑的口气说,“外国人都是坏的,他们不是把我们香港抢去了吗?他们不是把我们澳门也抢去了吗?”可是任我怎么解释,她都听不进去。 无忌的童言,折射出教育也有无奈。我更从女儿身上看到了,人从幼稚到成熟,生活这位老师是起着多么不可替代的作用啊。 第八章、普通话培训记趣 普通话培训记趣 参加过全市首期普通话培训的人,肯定对普通话培训的“苦”还记忆犹新,但今天我倒想说说这段日子里的苦中之乐,苦中之趣。 那段日子里,可以说每个参加培训的老师,都是日夜沉浸在普通话中,一天到晚对着书本咬文嚼字。特别是“说话训练”这一项,占了部分的四十分。我们在最后几天里更是为此准备好稿子,天天都在诵读,力求考试时能顺利过关。 我也不例外,写好几篇文章后,天天对着女儿念,直把女儿听得发腻了;我又对着丈夫念,又把丈夫听得心烦了。于是,我只好对着墙壁念,对着天读,对着地背。每天一有空就自言自语,那勤奋的劲头直赶得上高考前的学生了。 那天,我坐公交车去上辅导课,心里又默默地念起我那篇《童年趣事》了,不知不觉中,我竟念出声来:“记得小学的时候,我们班的同学组成许多课外学习小组,大家在放学后又聚在一起,写写作业,做做游戏,有说不出的快乐……”念着念着,我忽然发觉前面几个乘客不时地回头看我。赶紧闭上嘴巴,心想:这下可好了,他们肯定把我当神经病看了。一个人坐在车上,嘴巴里念念有词,并且还摆出一副一往情深的样子,不是神经病是什么?当时我触目惊心都为自己的一副傻样而感到好笑。好,赶快下车吧,可不能让他们把我送到神经病医院去。 临考前,辅导老师把我们班平时训练时常发错音的一些字抄在黑板上,带着我们一起读。一位中年男同志发话了:“老师,这些字是不是都是翘舌音?如果都是翘舌音的话,那我干脆用纱线把舌头吊着算了。省得舌头老是翘不起来。”风趣的话使全班的同学哄堂大笑,把疲劳都赶跑了。 这翘舌音呀,确实让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江山籍人受苦了,你看,一位女同志又在叹苦了:“还说我翘舌音读成平舌音了哩,我的舌头都翘痛了呀。”大家听了,又乐了。但是痛归痛,你看她还是向其他同志虚心求教,看怎么把舌头翘到位。 考试的前一天,辅导老师给我们讲了许多考试时的注意事项,还带我们读了许多考试时的注意事项,还带我们读了大家特别容易读错的轻声词语和儿化词语,直到下午五点多才下课。老师教得认真,我们下面的同学学得更认真。 坐在回家的公交车上,我们几位同车的同事还在交流“兜儿”这儿化音词语的正确发音,直把车上的其他乘客都看傻了眼。我拼命想咬准“兜儿”的读音,没想到矫枉过正,读着读着发音变成了“嘟儿,嘟儿”的了,把其他同事和乘客们都逗乐了。一旁的小毛故意一本正经地警告我说:“打住,打住,市内汽车禁鸣喇叭。”我们听了更是乐成了一团。就这样一路“嘟儿”到家里,还是没有变成“兜儿”。于是,我只好在心里暗暗地祈祷:明天千万不要考到这个“兜儿”。 第九章、四十而惑 四十而惑 孔子说:四十而不惑。今年,我终于盼来了期待已久的不惑之年,满心欢喜地准备享受不惑的乐趣,等着大智慧降临我的头上。可没曾想一连串四十不惑的酸甜苦辣,却让我尝了个遍。 四十岁的我,教了十几年的中学语文,却越来越感到不知怎么上语文课了。满堂灌是绝对不为时代所允许的,教育部制定的《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气息,但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了许多困惑,探究式、研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等教学方法向我们扑面而来,原来的教学模式在它们面前忽然变得那么的不堪一击,越长的教龄并不意味着有越多的经验,一切都得从头再来,四十岁的我怎能不为工作所困惑。 事业无成,生活有趣倒也罢了,可叹的是,一跨进四十的门槛,生活也变得没着没落了。于是,生活的方方面面又令我困惑不已。 四十以前是天天总也睡不够,只要头一落到枕头上,不一会儿就可以进入梦乡,早上上班时间快到了,还是醒不过来。可四十岁一来临,却常常总也睡不着了。整个人困倦得要命,可夜越深,脑子却越清醒。坐起身来,瞌睡得头发昏,躺下去后,眼睛却常瞪得溜圆,睡觉简直成了一个大问题。 睡不好不说,吃不好又来凑热闹了。四十岁以前想吃什么,拉拉杂杂吃下去好了,最多肚子有些发胀。四十岁的我可没这么幸运了,油条之类油炸的东西炎气太重,那是绝对不敢去磁了;鱼肉吃了竟然隔三差五会过敏;鸡肉吃了没几块,胆结石又加重,痛得我受不了了;吃猪肉吧,那猪肉怎么这么没味。罢了,干脆吃青菜、南瓜、豆腐汤吧。 穿衣竟成了一件烦人的事。身材日渐臃肿,四十岁以前的衣服,大多没法再穿。重新买吧,可如今服装店的时装,却是按照骨瘦如柴的时装模特儿的身材设计的,一色都瘦长得令四十岁的的我等只有望衣兴叹的份。 身子骨也逐渐不如人意了。四十岁以前常笑话那些年长者怎么这么脆弱怕热怕冷又怕风,不是头痛,就是腰酸。如今让人觉得好笑地轮到我自己了。头发越来越少,小毛病却越来越多,感冒吃药成了常事,时不时地还得打针挂瓶,整个人就像时常出故障的机器,没得什么大病已是万幸了。 孩子更不是省油的灯。身体健康又怕他脑子笨不会读书,脑子还行又担心他身体承受不了学习的负担。太勤奋又怕他能力差,将来难以适应社会,太轻松又怕他把成绩玩完了,考不上好的学校。真是严也不是,宽也不行;左也担心,右也发愁。 当然,四十岁的我辈,可以少一些狂妄,多一些成熟;少一些名利之争,多一些超脱淡泊;少追求不切实际的幻境,多一些实实在在的乐趣。也许这正是孔子所说的“四十不惑”的真正意义吧,也许四十而惑才是真正的“四十不惑”吧。 第十章、特殊班级的特殊老师 特殊班级的特殊老师 转眼间,我当老师已经有二十八个年头了,个中的酸甜苦辣已经尝了个遍,一批批学生来来往往,心中的激情也慢慢消退。此时,想起三十多年前在清湖中学教过我的那些可敬可爱的老师们,不禁惊叹于他们的激情为何能历久不衰,其中我最为叹服的老师之一就是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林老师了。 七九年九月一日的开学,在文科理科之间徘徊了好久的我,终于来到了文科班。这个班很特殊,大多数是历届复习生,只有三五个像我一样的应届生。 当时学校条件差,我们这个特殊班级甚至连教室也要东挪西移,先是在校办工厂内,最后才在食堂边上安顿下来。最为特殊的是班级后面竟然是男生寝室,十几张上下铺的学生床,在教室后面一字儿排开。上课时,前有食堂的饭菜香味,后有懒散男生的鞋袜臭味,我们这些做学生的只好尽全力把心思放在读书上,才能排除这些异味的干扰。 教我们这个特殊班级的老师也很特殊。数学老师是笑眯眯的温和的校长姚老师,政治老师则是每节课上课前几分种或抽查我们站起来背诵,或让我们上讲台默写前节课内容的严厉教导主任周老师,地理和历史则是美术界有名的一笔能把中国地图的大公鸡形状画得相当出色的程老师一人兼任,他们一色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其中英语老师朱老师最为年轻,也已经是三十多岁的人了,而我们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正是五十多岁的林卓元老师。 开学第一天的第一节课,一个个子不高,身子有些发胖,衣着朴素,脚穿一双黑色布鞋的老师,手拿两块小黑板,走进教室,他就是林卓元老师。他可是清湖中学的第一任老师,真正称得上是元老级的老师。只见小黑板上写着密密麻麻的生字生词,句子赏析等等。板书工整漂亮,那笔画简直就像是用刀雕刻出来一样,就连粗细都是一致的,还有笔锋。“同学们,学语文就是要从最基础的字词句抓起。让我们一起把这些字词来读一读,写一写。”从这天开始,几乎每节课,林老师都手拿几块小黑板,上面满是事先写好的板书,笔画一律像是雕刻出来一样。他和我们朝夕相处,相伴相随,直到高考。让我们见识了什么是真正的认真教学,什么是别样的温柔慈祥。 那时我们班同学总体还是挺用功的,但不免也有淘气的时候。那天上语文课,我和同桌子君又暗暗开始地下活动了。同桌神秘地对着我的耳朵说:“跟你讲个故事。一个江山籍的班长,在一天训练完毕后,布置第二天早上的任务。‘明天乌落索上操,把刻列卡拉的东西都带上。’整个班的战士没一个听懂他的话,原来他说的普通话里夹杂着不少的江山土话。”“哈哈哈……”我俩不禁忍俊不禁,“乌落索”是天不亮的意思,“刻列卡拉”大致是零零碎碎的意思,这样的方言叫外地人怎么听得懂呢,真是太好笑了。林老师严肃地看了我们一眼,我们马上停止了说笑。可是第二天,我们又找到了新的话题,又悄悄地说开了。林老师没理我们,我们更高兴地天南地北聊起来了。没想到一下课,林老师就把我们请到教室外,严肃地批评了我们,他语重心长地说:“没想到好学的你们是这么用功的。醒醒吧,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可浪费不起啊!”从这天开始,我们俩这一地下活动小组,就再也没有活动的机会了,因为林老师把我们一个安排在第一组,一个安排在第四组。我们只好老老实实地听林老师细细地讲解那难懂的古文去了。 我是班里的语文课代表,比较起来写作水平还算有一点点,好多篇文章有幸被林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交流。老师的欣赏,对做学生的来说是最具鼓励性的,于是,我每次写作时都特别用心,写得多了,竟然也不觉得写作是件多么困难的事。为了发挥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林老师除了把学生的佳作当范文在班上交流之外,还有一个极具鼓动性的秘密武器,那就是建立学生优秀作文档案,每次让获得优秀同学把作文抄在他准备的专用本子上。为了能让老师存档,同学们的写作热情可高了。“你拿去看看吧,这是上几届同学的优秀作文。”交作业的时候,林老师悄悄地对我说。于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我这个课代表趁交本子的工作之便,常常很荣幸地在林老师那里拜读这些大作,学到了不少的写作妙招。现在想想,其实这些都是老师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妙招啊! 就这样,林老师把我们这个特殊班级带到了高考之前。也许是高考前的紧张气氛所致,也许是心理作用,只记得妈妈为了慰劳我,特地买了几个平时难得吃到的苹果给我吃,没想到不争气的肚子闹意见了。高考前一天,我整夜整夜地拉肚子,也数不清上了几趟厕所,也不知道几点钟才睡着,就这样无奈地迎来了人生途中最为重要的高考。开考前,我和另外一个有类似情况的同学,把情况跟林老师一说,林老师可着急了,急匆匆地带我们去找有关领导,跟监考老师联系,说如果我俩因特殊情况可能在考试时要上厕所,按政策是否可以让我们出去方便。直到监考老师请示过表示可以,他才放心了,并温和地对我们说:“别急,把平时的水平发挥出来就行了,加油!”目送着我们走进考场,然后才一步一回头地走开。语文考试一结束,林老师又马上找到我俩,得知我们身体没出意外时,他才放心了,并笑着问我“窥觎”的“窥”字有没有写出来,当我说没写对时,他面露遗憾之色,但还是故作轻松地说:“没事,尽力就好,下一门好好考,注意身体!” 如今,已近知命之年的我,凡事已看得很淡。可提起林老师,仍然让我惊叹不已,惊叹于他的教学激情为何历久不衰。回忆当年老师们教导我们的点点滴滴,我终于明白,良心,做老师的良心,是他们永褒教学热情的缘由吧。对学生的爱,对家长的责任,对学校的奉献,使他们说良心活,做良心事。 今天,突然惊闻林老师已于4月3日仙逝,一时间,如五雷轰顶,心中有种撕心裂肺的痛楚。啊,林老师,我竟然没能最后看你一眼,这将成为我终身的遗憾!这篇文章是我最后一次想交给你的作业,本来想抽空来看你时,给你面批,可如今在天国的你还有空吗? 一个特殊班级的特殊老师,一个平凡岗位的温柔老师,一个慈父类型的可爱老师,一个激情永驻的可敬老师,清湖中学的87岁的第一代老师——林老师就这样走了,但是在我们学生的心目中,你却是永生的。 安息吧,可钦可敬可爱的林老师,你太累了。 第十一章、约定 约定 85年8月,就像当年阴差阳错来到明湖中学读高中一样,在费尽努力之后,我结束了两年的外乡人身份,从金华石户农场中学调回了老家,又阳错阴差地被分在明湖中学教书。 在整个调动过程中,教育局的领导都许诺我,调回后,能分在城里。可是当我办好了所有的调回手续,来到局里时,却被告知城里不缺语文老师,说那就乡镇中学任我挑一个吧。无奈之下,我选择了母校——明湖中学。 由于不能如自己所愿,所以当年暑假,明湖中学集体组织的黄山旅游,我也没有心思参加。 开学初,一大早,来到阔别五年的明湖中学,看到高中时的教室、食堂、寝室依旧,校门、围墙、操场如故,教过我的老师不少仍在,心里的失落感才减去了许多。 分给我的寝室,是在一排中间有弄堂的平房里面,中门进去,往左第二间。走进寝室的刹那间,我的思绪就像电视回放一样,被拉回到了七年前的高中年代。 时间回到1978年。朦胧中,只看见,每天的早中晚时分,一批批花季少女,她们穿着颜色单调的衣裤,大多梳着小辫子,或手拿饭盒,或用脸盆装着换下的衣裤,抑或手拿几本书,三三两两的,从这排平房,进进出出。这些,就是我们的高中的女同学;这里,就是我们高中时代的女生寝室。 最初,我们高一女生被分在最右边的大礼堂,里面能够容纳至少整个高一年级的女生。每天的三餐时间,这里都会飘出咸菜或辣椒酱的酸辣味道,每天的每天,女孩子们从食堂端回饭盒,就着从家里带来的要吃一个星期的一大茶杯菜,快快乐乐地吃起来。“给我一点辣椒酱,好吗?放点咸菜,用开水泡碗咸菜汤吃,也不错哦!泡好了给你也尝尝!”“给我吃点你的萝卜干吧!”“哇,有霉干菜呀!哇哈,竟然还有肉呢!快抢!” 晚上,抢在熄灯铃之前洗漱好,在大致是三人两张床的大通铺睡下,女生们窃窃私语,讲一些悄悄话。哪个老师上课又骂人啦,哪个同学又给老师取什么外号啦,哪个同学带来的零食真好吃啦,哪本连环画好看啦,如此等等。直到值周老师站在你的床头,她们还讲得入神。于是,被罚站,挨批评,写检查。 电视又快进到今天,站在这幢曾经是女生寝室的平房里,如今来到母校当老师的我,想到这些,开心地笑了。 我被安排到初二,接任一个刚调走男老师二(1)(2)班两个班的语文课,兼任二(2)班的班主任。在异乡刚教了两年书的我,不想当班主任,找校长周老师评理,他曾经是我们高中时的教导主任,又是我高二文科班时的政治老师。“周老师,为什么和我一起进清中的另外两个年轻女教师可以不当班主任?我却要当?”我不满地问道。周老师缓缓而又严肃地说道:“那是为了你更好地成长,没有商量的余地了,一定要当。”没办法了,我只有受命的份了。 上课了,来到教室。一排平房,一字排开,共有六个教室,中间两个凹进,两边凸出的面对面各有两个教室,其中凹进的右边教室就是二(1)班。啊,这不就是当年高中时的教室吗?一见这个教室,不禁百感交集,像电影蒙太奇镜头似的,我脑子里又快速掠过七年前高一时的一幅幅画面。 78年秋,五十六个大多是农村出身的少男少女,因中考成绩在全年级中最高,被分在清中的重点班高一(1)班,他们大多才十五六岁,而且以男生居多,五十六个同学中女生只有十三个。在那个年代,男女生互不讲话,都很害羞,也不敢正眼看对方,处于不相往来的状态。最多只是知道谁谁数理化成绩很了得,谁谁作文写得特棒,谁谁读书真用功。 “这个……这个……物理题目应该这样……这样……解……”说话有些疙瘩的学习委员小祥,数理成绩很是了得,被汪老师推上讲台给同学们讲解一个大家都不会做的物理题,而且居然把同学们讲懂了。小良同学的数理成绩也不得了,小华同学作业极糊涂,但理化成绩实在令人啧啧称奇,个子小小的小雄上课常常不好好听讲,总是看别人聊天,可是理科成绩也极好。而女生中小玉的数理成绩也令人惊奇,要知道对女生来说,理科思维可是她们的弱项啊!而我只是凭借在城里读小学和初中时,多看了几本课外书的优势,所写的作文竟然常被当作范文,其实只有自己知道,所写的东西实在不能算什么美文佳作,真实朴实有余,文采灵动却不足。还有音乐体育素质特好的小君,同样理科成绩绝好的女生小琴。 “我怎么这么笨呢,竟然没有想到这个数学题应该加辅助线。”学习非常用功的小月拍着脑袋说道。正听她说着话,猛然之间,只听“哗啦”一声,就像电影快速进带一样,时间一下子从78年快进到2015年,我痛心地看到,勤恳的小月同学,竟然已在天国,她正看着高一(1)班的同学们,在微笑,在招手。 心痛渐渐退去,又回溯到78年,又看到青葱岁月的我们,男女生同学各上各的课,下课也各玩各的。“太好看了,《冰山上的来客》这本连环画,等我看好了,再借给你看啊!”对着后面的小玉,我说。于是,化学课时,实在控制不了好奇心,等化学老师杨老师又把一只脚架在讲台桌上,讲课讲得入迷时,我低下头,从课桌抽屉里,偷偷拿出《冰山上的来客》,看得入神。“拿来!”突然间,一声呵斥,一只手伸了过来,手中的连环画被生生扯去,眼看小玉等人接着看这本连环画的愿望就要落空了。没承想,看在我痛哭流啼又不吃饭的份上,杨老师竟然大发慈悲,把书还给我了。小玉们皆大欢喜,一个个传看这本历经磨难的连环画。然后我们给小玉取名为书中男主人公的名字叫阿米尔,给小蓉取名为女主人公的名字为古兰丹姆,还对着小玉喊着书中的一句台词:“阿米尔,冲!”然后大家哈哈大笑。 课余,我们去学校附近的明湖河里游泳,去河边散步,去小树林中背英语,去明湖用一分钱租本连环画看看,在班里和好朋友传看,难得几次,不晚自修,去操场或偷偷去附近村庄看一场电影。我们去爬爬航山,去采采映山红,去学校小池塘洗洗衣服,去寝室说一些悄悄话,去教室外偷偷说一下对老师或好或不敬的评价,给老师取一个或雅或俗的外号。像杨云德老师,我们就用“窗户”的英语单词window给他取外号,有时叫他window,有时也叫他杨窗。好像有些小男生曾悄悄给小女生取外号,但奇怪的是,女生好像几乎没怎么议论过男生,好像也没正经的对谁有过什么好感或不好感,可见当年同学们之间的感情,有多么的单纯! 时间又回溯到如今,站在这个曾经是我们高一(1)班的教室,而如今已是我上课的教室门口,想到这些,我眼里闪着泪花,又笑了。 中午,来到食堂,依旧是平房,依旧是那个不大的空间,食堂外依旧是几排自来水龙头,地上依旧放着学生们已蒸熟的一盒盒饭,按班级摆放在标好班级号码的饭笼里,还是那么几个方方小小的学生打菜的窗口,因为已是老师的身份,今天,我可以走进食堂里面,打老师们专享的好吃的菜,诸如卤肉,红烧肉,红萝卜炒肉、家常大头鱼、豆腐干炒青椒,等等等等,即使是青菜,也是炒得绿是绿,白是白的,一看就让人很有食欲。 看着眼前一大盆一大盆的美味佳肴,我的视线渐渐模糊了,如同看一部穿越剧,朦胧中看到一群十五六岁穿着或黄或青衣服的小男生,或是同样穿着或黄或青最多有的穿着素淡小碎花衣服的小女生,随着下课的铃声,快速跑到卖菜的小窗口,排着队伍,等着食堂炊事员们给他们打菜。 队伍中有个发育不良的小女生,一看到窗口里面又是一大盆一大盆两分一碗的白萝卜,和因为炒好放的时间太久已经变黄的大白菜,眼泪立刻刷刷地流了下来,“又是萝卜,又是白菜,每餐都是这两个菜,叫人怎么吃得下去呢!”她委屈地哭了。可是哭归哭,最后还是得打一碗两分一碗的萝卜来吃,不然只能吃白饭。这个因为吃菜问题而流泪的可怜人,就是读高一时的我。 来到寝室,看着同学们津津有味地吃着家里带来的咸菜和辣椒酱,竟然非常羡慕她们,觉得那是更好吃的美食,可是我却与此无缘。因为父母都是上班族,平时大多吃食堂,母亲又不擅长腌咸菜,只能一星期给我五毛的菜钱,有时最多给我炒一茶杯豆芽炒豆腐干之类的菜,但那种菜得一两餐赶紧吃掉,不然天气闷热的话,很快就会馊掉。有时去姑妈家要点咸菜或萝卜干,那已是很奢侈的了。好在同学们善良,有个睡在一起(2)班叫小花的小女生,看我可怜,常常匀给我一些咸菜和辣椒酱,这时,我就像其他同学那样,用开水泡一碗咸菜酸辣汤吃,和小花们一起体验这人间“美味”,感觉到那真是人生的一大快事啊! 穿越剧结束,回到眼前,站在这个曾经是我们当年的食堂里面,想到这些,我的眼泪盈满双眶,再一次笑了。 晚饭后,和同事到学校围墙边的田间小道散步,看着那用鹅卵石砌成的蜿蜒围墙,目光穿过天边的云海,只见迷蒙的雾霭渐渐散去,我又来到七年前的时空,又看到七年前的人,又经历一次七年前的事。 迷蒙中,只见学校通往大门的过道上,走来一群风华正茂的十五六岁少年,看他们带着劳动工具的架式,一定是在上劳动课。只见男同学大多是几个人一起共用一辆手推车,而女同学都是用畚箕。 他们来到学校附近的小河里,下河摸上一个个鹅卵石,装满手推车,装满畚箕。然后用手推车的,四五个或六七个男生或拉或推,驾驭着手推车,飞快地向学校里跑去。用畚箕单干的同学,也急急地扛着满畚箕沉重的石头,向学校狂奔。因为每节劳动课,每个班都派有多少公斤石头或沙子的任务,总务主任郑老师铁面无私,每个同学挑来的石头都用杆称称过,每个班任务完成了,才罢休,不然他跟有关班级的班主任没完。 恍惚中,我又看到,劳动课时,男同学比赛似的,一个个劲头十足,用尽全力,挥洒汗水,卖力地运着满车满筐的石头。而眼前的女同学却有不少偷懒的,你看,那个小女生,挑着一畚箕的石头,却故意一路抖动,好让石头能掉出来一些,这样才可以减轻负担,至于能不能完成任务,那就管不了这么多了。你看,这几个女生,还挑着浅浅的半畚箕石头,边走边聊天呢,俨然把劳动课当作郊游了,也不管挨批不挨批了。 目光从天边的云海收回,我又看到自己已经作为老师,带着跟自己高一时年龄相仿的也是十四五岁的学生,也推着手推车,去河里捞沙子,摸石头,手推车装满了,高个子学生在前面使命拉,我和个子矮的学生在后面拼命推。拉回学校,然后过称,依然是郑老师量方。可是我班的任务总是完不成,算了,不就是优胜班级评不到吗!我和学生已经尽力了。 雾霭散去,云海依旧,站在这用鹅卵石砌成的蜿蜒围墙边的田间小道上,看着这我们同学和我的学生,用心血和汗水筑成的长长的围墙,我的眼泪终于溢出眼眶,但我还是含泪笑了。 一天的教学生活结束了,我回到曾是高中时代的女生宿舍,而现在已是作为老师的我的寝室,坐到书桌旁,翻开一本书,回想起今天一天的经历,我深深地感觉到,这就是冥冥中生命的约定吧,约定我高中时要在清中读书,约定我工作时要在明中教书,约定我要碰到那么多生命中可爱的同学和学生,约定我要遇到那么多令人难忘的故事。 时光列车又从78年和85年快速驶进2015年的12月11日,已经年过半百的我,坐在电脑旁,在写《约定》这篇文章,回想起78年至80年在清中读高中时的同学和故事,回想起85年至89年在清中教书时的学生和往事,而当我把这篇文章的最后一个字打完的时候,心里涌起一阵幸福感。我想,此时此刻,我在写《约定》,也是生命的一个约定吧。 第十二章、那条小路 那条小路 像每天一样,这天,骑车上班途中,我匆匆经过老火车站附近的西山老铁路道岔口,耳边传来一阵挖掘机的嚎叫声,只见一辆庞大的挖掘机,正拼命地深挖着连接道岔口那条小路的路面。一时间,我的思绪任冬天的风飘去,恍惚中,飘到了四十年前的那条小路。 那是1975年的某天,一个背部英挺长相英俊的四十来岁的中年男子,手里牵着一个瘦小的十三岁光景的初一小女生,沿着这段从西山一直通往城里的空旷小路,慢慢地走着。路上没几个行人,也没几辆车,路旁只有几棵道旁树,柳树之类的行道树,路上偶尔可以看见有一两只狗在溜达,一两只鸡鸭在玩耍。他们就这样手拉着手,慢慢地边走边说着话儿。这就是父亲和我。 那几年,母亲在靠近老火车站的西山脚林业苗木站上班,于是我们的家就安在西山脚的单位宿舍里。父亲在县政府上班,我在城西小学,也就是现在的实验小学戴帽子初中,读初一。因为同路,早上,父亲常常和我手拉手一同去。沿着这条蜿蜒小路,看看路两旁的人家和树木,讲讲父女俩的知心话。印象中我们常引路人投来羡慕的眼光,是羡慕我有温和的父亲,还是羡慕父亲有个骄傲的女儿,抑或是羡慕父女俩的亲密?不得而知。 这条小路就这样每天见证这对父女的亲近,每天聆听这对父女的低语,每天耳闻这对父女谈到兴起而响起的发自内心的笑声。至于他们讲些什么,小路也不记得了吧。 父亲对我们子女的亲切在所有父亲中可以说都少见的,从小到大,他从来没有骂过我们姐弟仨一句,每当我们犯错惹母亲生气时,母亲会或骂或打我们,但父亲总是会在旁边阻止,最多是对我们说一句:“下次可不能这样了,再这样可要批评的哦!”所以,在这条小路上常常看到父女俩手拉手同行,就一点不奇怪了。 如今,踩着自行车,沿着同一条路,骑在去实验小学附近二中的上班路上,想到这些,我的眼眶有点微微湿润。今天,已经年过半百的我,岁数已经超过了当年的父亲,而父亲已经到了耄耋之年,我的女儿也已经处于花信年华。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连接道岔口的环城西路已经拓宽了许多,也修过多次,面目一新了。但道岔口到西山脚的小路却几乎没有什么改变。 每天的每天,早晨,我都骑着自行车,从这条路经过,去学校上班,经过西山花海,然后又经过当年的城西小学,即今天的实验小学,看到许多比自己当年还年少的小学生进出实验小学的校门。经过西山公园,看到不少年老或年轻的男女在早锻炼,打太极拳的,跳广场舞的,舞扇的,爬西山的,打乒乓球的,还有打篮球的,如此等等,让人充满生的欲望,向上的动力。 还有许许多多五颜六色的轿车,在这条路上疾驶着,实小和二中两个路口,常常拥堵得车和人都不能动弹。车水马龙的环城西路,如果我还是当年年少的我,父亲还是当年中年的父亲,恐怕也不能像四十年前那样,手牵着手,悠闲地走路,放心地谈笑。 往事如烟,过去的岁月再也不会回来了,生活就这样不顾人的感受,急匆匆地往前冲,尽管是小路依旧,但人已非了,这就是所谓的物是人非吧。 看着连接道岔口这条小路,我的思绪又飞回到四十年前。 在学校放学时分,回家时,为抄近路,我常常直接走通往那条小路的铁轨,沿着铁路的轨道走到道岔口,然后继续沿着那条小路回家。 那时,铁路两旁种有不少开红花的夹竹桃,远处有很多稻田,还有很多菜农的菜地,特别是铁轨的左侧。稻田里常有水稻,随季节不同,有绿有黄。菜地里有各式各样的菜,四季不同,菜的品种也不同。白菜,芹菜,红萝卜,白萝卜,茄子,青豆,丝瓜,南瓜,冬瓜等等。 有时一个人,有时和几个同学同行,后来有时和弟弟一块走,我常常飞快地走着铁路的枕木,那枕木的间距窄窄的,即使是十三岁如我,也要快频率地飞快地走,才能走得快。 一边轻快地走着铁轨的枕木,一边迎着稻田和菜地吹来的清风,我一边在嘴里胡乱唱着七七八八的歌,《我爱北京天安门》,《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或者是《采蘑菇的小姑娘》、《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唱支山歌给党听》、《地道战》、《学习雷锋好榜样》……凡是音乐课上教过或没教过的歌,能想起来的,都拿来瞎唱,也不管好听不好听,着调不着调。总之,唱得兴高采烈,哼得尽情尽力。所以那段铁路,不知不觉中很快就走完了,而且走得很快乐。 后来,突然有一天,走完那条小路,走过道岔口,只见两旁的白墙上,贴着许多大幅标语,“打倒xxx!”“开除xxx一切职务!”……那个xxx,就是我父亲的名字。墙上还有许多白纸黑字的大字报,写到父亲的名字时一律打着叉。父亲平易近人,可笑的是他的罪名之一就是“笑面虎”。 从此,在去学校的路上,只剩下我一个人了,父亲停止工作了。风景依旧,但是,我再也不会欣赏,小路上,再也不能传出父女俩的笑声。默默地,我常低着头走过这段小路,偶尔抬头,看见人们仰头看标语和大字报的兴奋的脸,我就有一种心痛。一边沿着小路走着,我一边在心里默念:“爸爸,你还好吗?” 当然,父亲不可能好,他被拉到各乡去接受批斗,我和母亲及姑妈等人常带些吃的去探望,批斗间歇,让父亲吃点好吃的,而我们则在边上一边流泪,一过看父亲吃得好香。 我也不可能好,除了常常一个人带着年幼的弟弟,沿着那条小路去上学外,还得和大批各条战线的群众及同学们,在山中大操场下坐着,参加批斗父亲他们的现场会,人山人海的。然后听大家一起喊:“打倒xxx!”然后看父亲他们被押上汽车,去游街。好在初中的五十几个同班同学,及别班的同学,没有一个在我面前喊打倒的,可能因为在同学们眼里,以前的我,和今天的我并没有什么两样。 后来,父亲终于好了,恢复了工作。虽然这之前还经历了许多许多的磨难,接受批斗之后,去工厂车间做工,去农村种田。老百姓总是最善良的,在去祝村一个村子种田时,有人说:“算了,你也种不来田,就派你每天去割点鱼草,去养鱼吧!”于是,在通往村子鱼塘的路上,常常看到一个精瘦的中年男子,挑着一担鱼草,边走边唱着歌儿,在田间轻快地行走。 户口落在县政府的我,也终于因为当年需要各居委推荐才能上高中,理所当然的不能得到推荐,没高中读了,虽然初中的班主任给我写了一份很好的推荐信,但是问遍县里所有的农村高中,没有一所学校敢要我。 在又回到林场工作的母亲的单位——花园分场,哭了半年后,我终于有机会,通过母亲在和睦初中教书的一个同学介绍,去和睦初中又读了半年初二。虽然考上山中还是没能被录取,但总算能在78年被安排在清明中学读高中,80年又幸运地考上了大学。可以说没有成为初中就失学的人,是我人生中的一大幸运。 现在,骑着自行车,路过四十年前后差不了多少的小路,看着这条正在改造的西山老铁路道岔口小路,我忽然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四十年前我每天沿着这条路去上学,四十年后每天还是经过这条路去上班,人生可能就是一种不断地循环吧,而在这样不断的循环过程中,让人看到了相同的和不同的人儿,看到了相同的和不同的景象,有着相同和不同的心境。 如今,父亲已年老,我也是壮年即将逝去,而女儿正当青春,好在我们身体还好,心境也好。我想,哪天,我和父亲,还可以在这条小路上,像四十年前那样走一回,说说笑笑,可以带上我的女儿,三代人,手牵着手。 第十三章、尝试离开微信的日子 尝试离开微信的日子 自从有了微信,我就认为这玩意是把双刃剑,好坏参半。好处大家都知道,就不说了。坏处可真是一言难尽,特别是对眼睛损伤和浪费时间来说,简直没有什么能和它相比了。 所以刚开始有微信时,我坚决不用智能手机。可后来在女儿的劝说下,还是没能坚守住,买了智能手机,安装了微信,加入了小学群、初中群、大学群,学生群、单位群、亲友群等等。至于好友,更是越加越多,同学,学生,亲友,同事,抑或是一面之交的不太熟悉的人,人家要你加微信,碍于情面,有时也就加了。有些好友圈讲话多些,有些几乎很少讲话,有些好友加了跟没加一样,彼此从来没说过一句话。而其中我讲话最多,最随意的,就是高中同学群了。 从周日开始,我心血来潮,打定主意,从周一开始,要在一向随意说笑的高(1)班同学群里潜水几天,看看这对自己有什么影响。 周一,高(1)班同学群里照样有新闻发布,有鸡汤文章,有好笑和不好笑的段子,有美图,有同学间打趣、调侃、戏谑、玩笑……一切如故。我看了也就笑笑,没有插一句话,看到有趣的图文,也没有像平时那样发到群里。 做好每天必做的份内事,搞好阅览室的卫生,登记好一大堆报刊,到初三办公室分发有关报刊的同时,和同事们聊一些有趣和不有趣的天,开一些好笑不好笑的玩笑。回到阅览室时也已经九点多了。看一下经济新闻(你懂的),虽然经济有些好转,但不是很好,也就不去看了。 发现学校为阅览室买的水养绿萝有一瓶败坏了,于是,我和另一同事把四瓶绿萝全部换水,重新分株,同事还想出用矿泉水瓶把绿萝垫高的方法,使四瓶水养绿萝又成了亮丽的风景。 坐下来,拿出自从有了这份杂志我就订阅的最喜爱的《读者》(当年叫《读者文摘》),继续看还没有看完的第十期。《住到乡下去抄书》、《用羊皮纸练字》、《来不及珍重的告别》、《令母亲心碎的那一刻》……特别是叶倾城的《极品亲戚》中的“每个人都不是世界的中心”这句话,让人自省人的渺小。贾平凹《一匹骆驼》幽默风趣地写作者去天津领奖,顺便带一匹唐朝三彩骆驼去看仰慕已久的名作家孙犁,一路上谨小慎微地保护这件宝贝,可快到达目的地时,却还是一不小心摔断了四条腿,而大度的孙犁听说后,反而仰头哈哈大笑道:“可以胶的,可以胶的!文物嘛,有点破损才更好啊!”令读者不禁也仰头大笑。 一晃,快到吃午饭了,我忍不住看了看朋友圈,一个大学女同学分享了分别四年从美国回国的女儿美照,我为好玩把美照发在大学群中,如今已是老王兢,而当年却是班里最小的小王兢开玩笑说:“小夏,你自娱自乐啊!”我回了个笑脸,开玩笑说:“我女儿!”然后就去吃饭了。 中午回家午睡起来,打开微信一看,好不热闹,由我发的一张照片,引发了许多的玩笑话,大学同学发了许多下一代帅哥美女的照片,一向几乎不发女儿照片的我也受感染了,发了一张女儿穿制服的照片,不少男同学趁机起哄,拿班长在美国的双胞胎儿子和我女儿凑对,有说小的更般配,一时间说得热闹非凡。 下午,那经济新闻还是没什么看头,懒得去看。一二节课有两个班来阅览室上阅读课,我记录好,协助安抚好学生后,继续看我的《读者》,把酷狗音乐打开,从乐库分类中找到纯音乐,音量放得低低的,《丛林漫步》、《竹林深处》、《冰菊物语》《天空之城》、《清明上河图》……播放模式选为顺序播放。听着音乐,看着杂志,又看了《季羡林散文精选》中的《从宏观上看中国文化》一文,对其中的看法,有同感,也有不认同的。 第三节课,没人看书,我又跑到阅览室后面跳绳,照例,每天,只要有心情,坚持跳两百个以上,活动一下僵硬的筋骨。 活动课,学生们来阅读,管理,整理书籍,直至下班。 回家后,女儿和先生都没回家吃饭,一个人简单烧了碗面条,吃完,去跳广场舞,之后回家洗澡。在朋友圈发了一个美美的《荷花颂》小提琴音乐图文,在微信上和一好友聊了几句天。然后等女儿从单位准备舞蹈团体赛回来,先生从学校晚自修归来,一起聊女儿参加局团委竞聘演讲的趣事,吃甜瓜、苹果。等他俩洗完澡,洗完衣服,一切忙完,也不早了。看看高中群,也就那样,我不讲话,似乎更和谐。于是,睡觉,做梦去了。 第二天,我仍旧决定潜水。在朋友圈发了一篇文章《停用微信三天的感受》。忙完工作的事,跟各办公室老师们聊完国内外、校内外新闻,继续看书,听音乐,经济新闻比昨天还要难看,倒是《读者》中《当机器人取代了你的工作……》有点新意,一边看,一边和另一同事谈论,如果人被机器人取代或打败的那一天到来,将是怎样一种情景。半天很快就过去了。 下午,收到一个同学寄来的礼物,在微信上致了谢,聊了几句有趣的话。看看高中群里,照旧。大学群里,很是荒凉,我发了一个防止老年痴呆的手指操,老王兢回了句:“小夏,有远见,未老先准备啊!”我回了句:“已老!”然后相安无事。 继续看书,金克木的《读书》中“多读几部‘不合吾意’的书”的观点,让我耳目一新,平时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书,我常常不屑于看,看来今后也得看看。然后又重复昨天的事情,直到下班。 晚上女儿去跳舞又没回来吃饭,和先生两人就简单了,喝粥。之后手拉手散步,有一句没一句地聊些家常话,到小区文化广场,他先回家玩电脑,我继续跳我的广场舞。 回来又重复每天的事,忙完看到高中群里蛔虫呼唤我了:“呼叫夏老师!”“夏老师,没有你的出现,我的生活毫无意义!”说最讨厌煽情的也来煽情了,几个男同学趁机起哄,也复制、粘贴同样内容,还有故意说“你”是谁,写几句煽情的话。我笑笑,和宁波的良玉聊了会天,也就呼呼了。 第三天,我决定升级自我挑战,退出微信一天,过一天与微信隔绝的生活,看看自己会如何。 于是,早上,上班前,退出微信,跟先生说有事不要发微信,打我电话,骑车一身轻快地来到学校。 想起还没告诉女儿,她们上班迟,出门时,她每天都还在呼呼。我打开微信,给她发了一条:“今天我尝试退出微信一天,有事你打我电话。”这时高中群里又跳出许多条有人招惹我的照片和话语,一张张各色花朵的照片发出来,故意问我是什么花,是不是叫这个名字。那远在cd的西南交大的教授郑同学又起哄说:“不出来就是不出来!”哈,管他们呢,我随即退出了微信。 登记好杂志,去各办公室发放好报刊信件,聊几句开心的话,回到阅览室,那经济新闻更是一塌糊涂,算了,坐下来看新一期的《读者》吧。 卷首语《家法藏智慧》告诉我们古人的智慧:动用家法惩罚,目的是教育人,也让家长消气。第一篇作者挺有名,是冯骥才,但题目《黑头》不吸引人,略过。第二篇《我家的猫和老鼠》,毕飞宇写自己小时候和俩姐姐不断结盟、吵闹和争斗的战争往事,特别是其中和二姐用筷子互夹争抢咸菜的镜头,让人忍俊不禁,长大后姐弟在一起聊起少年时期的故事,让我想起我们姐弟仨也常这样。已是人到中年的作者在一次节日想聚时,回忆起六岁的大姐有次背自己去老远处打针的往事,让姐弟们眼眶发红。我想起读小学时,常在周五去城东幼儿园,接全托了一个星期的小我五岁弟弟的往事,不禁泪花闪闪。李叔同的《把饭吃光》讲到惜食,惜福,很有禅意。《县城里的中国故事》写到在大城市打拼的游子回到家乡小县城,感悟到小县城的安宁和自在的气息,以及县城的故事性,视角倒也独特。《民国文艺青年》中的姥爷大半辈子一门心思做离婚这件事,等成功之后重娶的寡妇只对他好了几年,晚年只好又回到原来的家,这样的故事让人叹息不已。吴晓波《才华是上帝的惩罚》让我顿悟,才华是上帝给人的一份礼物,同时却也是一个惩罚。王小妮的《说香港》从她的角度描绘香港,说香港对内地而言,像个荷包,倒也新鲜。 下午,又看《季羡林散文精选》,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才、学、识》、《朱光潜先生的为人与为学》、《为胡适说几句话》、《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回忆梁实秋先生》、《悼念沈从文先生》、《我的家》……把这些大师的个性写得呼之欲出。原来美学家朱光潜的口才并不美,不赞成共产主义的胡适却是一个异常聪明的糊涂人,大作家、名教授老舍语言幽默,京味十足,和许多下层百姓亲密无间,可就是这么洒脱的一个人,却也因有难以理解的问题而纵身投入太平湖。梁实秋学术文章一等,为人毫无架子,虽然后来去了台湾,且和鲁迅有过争论,但仍功在人民。沈从文没有受过多少正规的教育,可是他的文章却有鲜明的独立风格,即使是这么一个智者,也会因一个所谓文艺理论家的《文坛一瞥》,因文中把他“瞥”成粉红色的小生,从此就被“瞥”下了文坛,再也不写小说了,非常遗憾。这些已故的大师,包括作者自己,已经远离我们而去了,可是,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还是看到一个个个性鲜明的文学大师向我们款款走来。 下班后,还是像以往那样,赶紧回家烧女儿想吃的菜,吃好饭去散步,然后去跳一下广场舞,回家洗洗澡,洗洗衣服,也就到睡觉的点了。 一天,不用过段时间就看看手机,看看有什么重要或有趣的信息,不用关心错过什么和自己有关的事。是啊,如果有事,人家自然会打电话给你。这样的一天,心里甚是平静、安适。 尝到了昨天退出微信的甜头,第四天,我依旧坚持选择退出。又平静地过了一天。工作,家务,种花,跳舞,读书。期间,被称为蛔虫的衢州的同学,在微信上不见我的动静,竟然真的打电话来问候了,也许,她以为我生病了吧,让人甚是感动!特别是晚上看林语堂的《论读书》,心中感到大快,因为文章把我想说但说不透的话,说得那么透彻和风趣。大言不惭地我在心里顿觉自己是林语堂的知已了。《读〈萧伯纳传〉偶识》中我看到了萧伯纳的诙谐,《谈牛津》中告诉我们,一所大学有独特的个性才会有她的生命力。 第五天是5月20号,登陆还是不登陆?这是个问题。登吧,今天520,可能有不少红包呢。 于是,早上起来,我登陆了退出两天整的微信,打开一看,也还是那些人,那些话,并没有什么特别要紧的事。只是高一(1)班群里几位同学说了几句想念我的话,叫人感动,体会到友谊的珍贵,但又有些不好意思,觉得自己给别人添麻烦了,而且,感到这样好像对不少潜水的同学不够公平,于是,我在群里说:“哈哈,天上的桃花源归来,还是这些人,还是这些话。”“应该想念良玉、北琴、锦丽、水芳、仁良、松强、新建、祥德、介荣、宁晔、书堂、法森、金水、水尧……”把平时几乎都是潜水的同学名单一口气列出,心中才觉得对他们公平一些了。然后又发红包,打趣,说笑,争论……一天也就在聊天和工作、看书、家务、锻炼交错中过去了。 晚上,忙完了一切,坐在沙发上,我在心里默默思忖:离开微信的日子,过得很安静,很充实;打开微信聊天的时候,说得很热闹,很有趣。凡事都各有利弊,但有度就不怕。微信,也就是个社交工具,没有它,也就这样过,适度使用也许更好,特别是对健康来说。 偶尔,让自己离开微信,到无穷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中去,寻找另外一种风景,也是非常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