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之谜》 第一章 神秘的王国 引言 她是中日之间一个小小的岛国,却汇集万千瞩目。 她的这个位置那真是“万国津梁”,也是世界的桥梁。 她与钓鱼岛有着明确的分界,却被刻意混为一谈。 沈复的记载,比日本人古贺辰四郎对钓鱼岛的记载还早76年。 她与中国海天相隔,却有着相同的文化追求与民间习俗。 琉球人结婚也跟中国人一样,鼓乐小轿。 在今天日本冲绳县博物馆陈列着一口铜钟,这口古钟的名字叫“万国津梁钟”,上面铸有如下的几行汉字:“琉球国者,南海胜地也。钟三韩之秀,以大明为辅车,以日域为唇齿,在此二中间涌出之蓬莱岛也。以舟楫为万国之津梁,异产至宝充满十方刹……”“琉球”,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个名字,但她可不是我们小的时候玩的琉璃球,而是一个神秘的王国。这口“万国津梁钟”原本属于这个神秘的王国,但时至今日,为什么会挂在日本冲绳县的博物馆里呢?这口古钟背后拥有着哪些神秘的故事呢? 万国津梁 “政通人和”是每一个国家追求的目标,但有时候拥有一个绝佳的地理位置,却是人和的先决条件。在风飘云荡的大海上,琉球正是因为具备了永久的地缘优势,才能一直保持着与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各国的贸易往来,从而确立了自己的文化地位。 还是让我们先来解读一下“万国津梁钟”这个词的意思。“万国津梁”的意思是一万个国家的桥梁,也就是世界的桥梁,这座桥梁指的就是这口古钟的主人——琉球王国。过去的琉球王国散布在中国台湾东北和日本九州岛西南之间的琉球群岛上,琉球群岛地处东亚的海上交通要道,北连日本列岛,隔海相望于中国,距中国香港1340公里,距中国大陆710公里,距中国台北660公里,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非常重要的战略价值。说到这儿,我们就知道,人家这个位置那真是“万国津梁”,也就是世界的桥梁。 琉球群岛由北、中、南三大岛屿群共一百多个岛屿组成。北部岛群包括吐噶喇群岛、奄美群岛,又称萨南诸岛;中部是大琉球群岛(即冲绳群岛);南部是宫古群岛和先岛诸岛,面积共4600多平方公里。在先岛群岛之北的海中,还有由钓鱼岛、北小岛、南小岛、黄尾屿、赤尾屿等构成的钓鱼岛列屿(日本称“尖阁群岛”)。 而琉球国包括琉球群岛中的先岛诸岛、冲绳诸岛和奄美诸岛,总面积为3500平方公里,它的西侧是中国东海,东侧是太平洋。最大的岛屿是冲绳诸岛中的冲绳岛(即大琉球岛),面积1210平方公里;其次是奄美大岛,面积730平方公里。琉球群岛最南端的与那国岛,距中国台湾仅110公里,距钓鱼岛仅170公里。冲绳距东京970英里,距中国台北410英里,距中国内地沿岸440英里,距中国香港830英里,距马尼拉900英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战略价值十分重要。 最早的海上马车夫 著名航海家郑和有句名言:“国家欲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17世纪荷兰海外贸易的繁荣,就是付出了巨大代价换来的。不可否认,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航行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和面对比陆地更多的艰难险阻,但是琉球的海外贸易却大都一帆风顺,满载而归。这是什么原因呢? 由于国土疆域狭小,琉球无法建立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因此它凭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通过发展海外贸易来获得财富。琉球的船只往来那霸与福州之间,还北上日本、朝鲜,南下安南、吕宋、暹罗、亚齐、爪哇、马六甲等,遍布整个南洋群岛。琉球从这样的“转口贸易”中富裕起来。根据日本学者赤岭诚纪1988年发表在《冲绳时报》的一篇文章《大航海时代的琉球》粗略统计,仅明代永乐到嘉靖几十年间,琉球就派往暹罗(今泰国)、满剌加(今马来西亚一带)、苏门答腊、爪哇等国贸易船101艘,人员数量达到了11233人。正因如此,德国学者李斯博士才说:“葡萄牙人未到马六甲海峡以前,琉球人独占中国、日本、南洋间之贸易,那霸即为东亚贸易之一大市场。”人家琉球的海外贸易市场比荷兰早多了,这才是最早的“海上马车夫”。 说到“海上马车夫”,我要说一句实话,中国对于他们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海上马车夫”可是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您要不信,我给您举一个非常现实的例子。话说1404年,也就是大明永乐二年,有一艘外国船只因为遇到台风顺流漂到了福州,当时福州的地方官经过询问才知道这艘商船来自暹罗,也就是泰国。从泰国来的这艘船要去哪儿呢?它去琉球贸易。福建布政司就把这个情尚泰久王况汇报给了永乐皇帝,永乐皇帝朱棣就给福建布政司派了个使者——礼部尚书李至刚,派他来到福州传达自己的圣旨。这圣旨说“暹罗国与琉球修好,是番邦美事”,不幸遇到风浪刮到咱这儿来了,那咱们就应当给予帮助。怎么帮助呢?这是人家永乐皇帝的原文啊:“舟坏者为之修理,人乏食者,给之粟,候便风,其人欲归或往琉球,导之去。”船坏了,咱给人修(不要钱);人家饿了,咱给人好吃的、好喝的带着;等到风平浪静了,他要想回家,或者继续往琉球,咱来一条船引导他走入正途。要没有这样的皇帝支撑,要没有这样的国家为南来北往的人保驾护航,这琉球的贸易它能坚持多久?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琉球当上这“海上马车夫”,我们中国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么一件小事就可以充分说明这点。 琉球就是以这种特殊的位置,成为中、日、朝三国及南洋各国之间贸易的重要枢纽,富庶程度闻名海内外,于是,富裕起来的琉球在1458年尚泰久王统治期间,铸造了一口铜钟,命名为“万国津梁”。提起这个尚泰久,这个“尚”姓与中国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个我们后面再讲。 琉球海外贸易的大宗货物是向中国出售日本的白银、漆器、刀剑、屏风和扇子,将中国出产的药材、瓷器、丝绸、铜钱转售到日本和朝鲜,并将东南亚、印度和阿拉伯半岛出产的犀角、苏木、香料、锡、糖、象牙、乳香、龙涎香销售到中国、日本、朝鲜三国。 福州是琉球主要的在华贸易港口,琉球商人在福州交易的货物种类繁多,有各种手工业品、医药、香料、矿产、海产、纺织品及其他珍奇货物。福州还有人“代售球商之货”。琉球商人从福建带走的货物主要是陶瓷、漆器和丝绸三大类。 琉球国对中国的朝贡贸易在康熙初年已经十分发达。带到中国的货物有金银罐、金银粉匣、金缸酒海、泥金彩画围屏、泥金扇、泥银扇、画扇、蕉布、苎布、红花、胡椒、苏木、腰刀、火刀、枪、盔甲、马、鞍、丝、绵、罗盘,额外增加的朝贡之物无定额。康熙十九年,琉球再次进贡,皇帝令免部分奢侈品。在以后的朝贡中,只有通过琉球向南洋的转口贸易有发展,从南洋进口药物、香料和珍珠、玳瑁、珊瑚等奢侈品。在琉球王国都城首里城(朝鲜称为“海浦”)出现了专门航行到朝鲜的琉球贸易船只。琉球与朝鲜的政治和经济关系都有发展,但经济的作用大于政治作用,因为它们同属于明朝的藩属。 琉球与东南亚的经济关系是互补的。16世纪,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势力已经进入东南亚,它们的产品通过琉球这一中转站卖到朝鲜、日本,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琉球国名称的由来 从古至今,名字对每个地方、每个国家都尤为重要。它不仅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更是一种意义的表达。挪威意为“通住北方之路”;葡萄牙指的是“温暖的港口”。那么“琉球”这个名字又有什么样的含义呢? 话说到这里,我们只要有个名字、有个词汇,就得解释。这“琉球”两字儿是神仙给取的吗?当然不是。取这两个字,命名这片海上仙山岛屿的,虽说不是神仙,但也是一个非常想成为神仙的人。他会是谁呢?当然是中国的隋炀帝了。 早在成书于唐朝初年,也就是公元7世纪初的《隋书》中,便有专门的一段,叫“流求传”。比较信而有证的第一次琉球群岛的探索之旅发生在隋炀帝大业年间,即公元607年。隋炀帝不畏波涛险远,令羽骑尉朱宽到海外寻访异俗,行至今日北起奄美大岛,南至与那国岛,与那国岛在今天的钓鱼岛西南170公里。行至这一片海上,一片珍珠般的岛屿浮现在海中,“若虬龙浮在水面”,蜿蜒如长蛇,形状如虬龙一般,所以他就给这一片岛屿起了个名字,称为“流虬”。这个“虬”字左边是虫字边,右边搁一个竖弯钩。“虬”的意思是龙,在唐朝编纂《隋书》时,为避帝王讳,帝王是龙啊,为避帝王龙之讳啊,将该地更名为流求,这个“求”就是“求人”的“求”了。这样,当然也有人写成“留仇”、“瑠求”、“流鬼”之类的,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最终给这块地起了一个非常美好的名字。这就是我们今日使用的“琉球”这两个字的起源。 在成书于1650年、由向象贤编撰的记载琉球国史的《中山世鉴》中,有如下的一段叙述,道出了琉球一名的来历:“当初,未(有)琉球之名。数万岁之后,隋炀帝令羽骑尉朱宽,访求异俗,始至此国。地界涛间,远而望之,蟠旋蜿蜒,若虬浮水中,故因以名流虬也”。 在记载琉球国史的另一部著作《中山世谱》(1725年成书)中也有类似的文字:“隋大业三年(607年)丁卯,炀帝令朱宽、何蛮抵本国,遥观地界于波涛间,蟠旋蜿延,其形若虬浮水中,名日流虬,嗣后改名流求。” 从上述记载可以知道,要迟到公元6—7世纪中国的隋朝时,才出现了“流虬”的称谓,而这一名称,也是由中国人命名的。汉字中的“虬”,是龙的一种,以“流虬”称琉球群岛,显然是从地理形势上加以冠名的。不过,在成书于公元7世纪前期的《隋书》中,“流虬”又被写作“流求”。在中国古代,龙是帝王的象征,与龙相关的字不能乱用,故以同音之字“求”替代了“虬”。其后,在我国史书中,都承袭了这一称谓,虽然在用字上有所出入,或作“流求”(《宋史·外国传·流求国》),或作“馏求”(《元史·外夷传·馏求》)。至明代洪武五年(1372年),“琉球”一名的用字才被正式确定下来,并一直沿用至今。海外则依其“同中国的旧有关系”,“一般称为liuchiu、luchu、loochoo、lewchew或liukiu”,实际表明了中琉传统历史关系的源远流长。 琉球的另一个近邻日本将琉球叫什么呢?日本称之为“riukiu”或“ryukyu”。不过,日本对琉球的通用称谓是“ryukyu”。“ryukyu”衍生自中国的“liuchiu”,原因是日语发音中没有“l”,意思是“天边漂浮的宝石”。根据中国学者何慈毅的观点,公元835年,日本僧人空海的弟子真济在其所编的《性灵集》中始称“留求”,读作“ryukyu”。自14世纪日本加入明朝的册封体制后,“琉球”这一称呼便在日本固定下来。而关于“冲绳”的称呼,现存最早记录的日本史料是《唐大和上东征传》:753年,鉴真东渡到“阿儿奈波”岛,日语读作“okinawa”,即现在的冲绳。 说起琉球,还有一个问题。中国台湾岛过去也被称为琉球,那就有问题了。台湾岛这个琉球和琉球群岛这个琉球怎么区分呢?我告诉大家,流求也好,琉球也罢,都是我们中国人对那块地方所有岛屿的统称。怎么区分呢?大琉球便是台湾,小琉球便是琉球群岛,这就是一个区分。 美妙的开国传说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记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明印记,《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在一部部历史典籍中传承发扬。那么,深受中华文化熏陶的琉球古国又有哪些珍贵的史书?记录着哪些琉球民族的历史呢? 这个拥有“万国津梁”钟的琉球王国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呢?那就早了去了,不过说到这里,我们总得以史为鉴,我也不能编故事,我向您推荐三本有关琉球王国的历史书,琉球王国也有如中国的《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这类的历史书,第一本叫《中山世鉴》、第二本叫《中山世谱》、第三本叫《球阳》,这三本书都记载了琉球开国的如下神话传说: 往昔,天城之中,有名阿摩美久之神。天帝召而谕之:此天城之下,有神可往而居住之灵地,唯是尚未成岛,尔可降之作岛……未几,阿摩美久上天奏请作岛。天帝赐给土石草木,阿摩美久以之作成数岛……然数万年后,仍无人类,神威亦无从可显。于是,阿摩美久复又上天乞给人种……遂给天帝御子男女二人。此二人虽无阴阳和合,但因并列而居,以往来之风为缘,遂生三男二女。长男,国主之始也。是为天孙氏。二男,诸侯之始。三男,百姓之始。一女,君君(巫女之首)之始。二女,祝祝(众巫女)之始也。此后,始有夫妇婚合之仪。长男天孙氏建立了“天孙王朝”。根据《中山世鉴》的记载,天孙王朝之后为舜天王朝,延续了三代、七十年。《中山世鉴》称舜天王为“大日本人王五十六代、清和天皇之孙……(源)为朝公”之子“源尊敦”。《中山世鉴》称舜天王朝的三位国王为舜天、舜马顺熙和义本王。义本王“自称不德”,让位给英祖王,即琉球中山国的始祖。 琉球国的开国史,在《中山世谱》及其后于1745年成书的由郑秉哲等编撰的《球阳》中又有了进一步的变动,与《中山世鉴》相比,上述记载中的神话成分有所减弱,隐含了外界有人漂流至琉球本岛的可能。 盖我国开辟之初,海浪泛滥,不足居处。时有一男一女,生于大荒际,男名志仁礼久,女名阿摩弥姑,运土石,植草木,用防海浪。而岳森始矣。岳森既成,人物繁夥。然当时之俗,穴居野处,与物为友,无有价伤之心。历年既久,人民机智,物始为敌。于是,复有一人,首出分群类,定民居者,叫称天帝子。天帝子生三男二女,长男为天孙氏,国君始也。二男为按司始(诸侯),三男为百姓始。长女为君君之始,次女为祝祝之始,而伦道始矣。 同中国一样,一说起中华5000年文明,应从哪儿说起呢?那得从黄帝尧舜禹开始说起。每一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英雄传说。话说在很早以前,有一个名叫天城的地方,在这个天城,有一个叫阿摩美久的神,她不是世界上最高的神,世界上最伟大最高的神叫天帝。天帝有一天告诉阿摩美久,说在天城之下,有一片神奇的地方,你可以去居住。然后这个阿摩美久就带着山石草木来到下面的这个海洋中,开始造岛,逐渐的就造成了我们前述所说的这一百多个岛屿。但是建造好了之后呢,这些个岛屿上经过了数万年,仍然没有人住。你没有人居住,那天神的神威就没法显现。你今儿变一苍蝇,明儿变一蚊子,后儿变一蟑螂,人也看不见呢?所以你变了半天,你孙悟空72变管什么用,你显摆给谁看呢?这个时候阿摩美久就觉得孤单,又来到天庭,跟天神说,天神哪,你借给我一些人类的种子吧。于是,天神就派了男女二人,跟着阿摩美久来到阿摩美久所居住的这个人间的地盘,这一男一女不是我们通常的人因爱而婚而生的两个孩子,而是天神自己捏的。拿什么捏的呢?这故事里头没说,但是这两个人来到这片地域以后,他们就因爱而婚而生了,生了一大堆孩子,三个儿子,两个姑娘,这大儿子便是这片岛屿上最早的天孙王朝的国王,他的儿子,也就是大儿子以后的嫡长子就世世代代做国王了,他的二儿子便是这个天孙王朝属下最早的诸侯,三儿子便是这天孙王朝属下最早的百姓,大女儿便是最早被称为君君的巫女,巫女也叫女巫的首领,二女儿便是被称为祝祝的众巫女,也就是众女巫,此后我们知道这片岛屿才真正开始了像人间那样夫妇婚合的过程。 这些当然是传说了。这里最早的人类当然不是神生的,那么又来自哪里呢? 神秘族群——闽人三十六姓 关于琉球种族与文化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较常见的说法认为,与日本绳纹时代属于相同文化的人种在公元前10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之间,从中国中南部沿海地区来到包括琉球群岛在内的日本西南部地区,并从西向东扩散。也有说法认为,古琉球文化属于百越文化的一部分。另一种常见的说法是,上古时代的琉球居民来自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西亚岛链,属于马来人。我们暂且不说琉球最早的居民来自哪里,但有一个神秘的族群却是的的确确存在的。 在古琉球王国斑驳陆离的历史底片上,曾经活跃过一个神秘的族群——“闽人三十六姓”。有关这一特殊群体的传说,在各种撰述中时有涉及却又语焉不详,充满神秘气息。而在波澜万丈的东亚海洋史上,这支神秘的族群时隐时现,随历史的疾风怒涛聚合零落,历程十分悲壮。“闽人三十六姓”受到琉球王国非常的重视优待。他们来到琉球国后,得到上至王府和下到民间的极大尊重,成为琉球王国里一支享有特殊待遇的族群,大都被委以重任,参与国家重要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并世代享有高官厚禄,甚至官拜相国,成为琉球国中影响至大的名门望族。他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叫“唐营”——唐人聚居区。后来叫“久米”。久米村有两个大庙,一个大庙是孔子庙,一个大庙是天后、关帝庙。孔子庙很大,叫“堂三楹”,中间奉孔子,两边奉他的两个属下,分别拿着《易》《书》《诗》《春秋》。天后、关帝庙也是三楹格局,中间天后,西面关羽,天后就是天妃。 据史家考据,“久米”的意思就是“永久享有俸禄”。至今仍是一个古意盎然的散发着高贵气息的地名。“闽人三十六姓”世代聚居的久米村,座落在王都首里城,是琉球国王直辖地,与琉球国王府王族及高官重臣七大姓比邻而居,是琉球王国的四大城邑之一,也是桂冠云集的高尚社区。这些闽人后代的琉球士大夫家庭生活似乎都很优渥丰裕,家家有精心打造的花园庭院,里面种植奇花异卉,还有“假山池苑,率有丘壑,供人游览”。 依照琉球官制,居住在王都首里的尚、向等王族七大姓,世代为王室婚姻,法司、紫金大夫这种等级的官员,均不出七姓。而琉球人至今老少皆知的蔡温,早年因为学业优异,被琉球王破格擢拔为法司,成为琉球国历史上的一代名相。蔡温于清康熙四十六年以进贡船存留官的身份,在福州留学三年,拜长乐人刘希开为师,专攻天文、气象和地理。因他勤奋好学,刘甚为感动。蔡回去后任国师,于清雍正六年(1728)又当上了琉球国从一品的“法司官”。为了治理山水农田,他不辞辛劳到各地考察后提出了“依法决川,兼修民田”的计划;并大力宣传他制定的《山林法》和《农田经界法》,对琉球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闽人三十六姓”被称为琉球国中最负文物声名的族群。 而具体到36个姓究竟是实数还是虚数,而又具体由哪36姓氏构成也是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结论。 福州琉球馆展示的“闽人三十六”姓氏写着:蔡、郑、金、林、陈、毛、王、梁、阮、孙、曾、魏、程、红、周、李、高、吴、沈、田、马、钱、宗、叶、范、杨、郭、翁、于、韩、贾、俞、陶、伍、江。但据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明清福建海外贸易的谢必震教授考证:上述36个姓氏中属于“闽人三十六姓”行列的只有蔡、郑、金、林、陈、毛、王、梁、阮、孙、曾、魏、程、红、周、李、高、吴、沈、田、马、钱、宗、叶、范、潘等26姓,其余姓氏尚待确认。 《水浒传》中有“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说,《西游记》里的猪八戒也有三十六变,这里又冒出个“闽人三十六姓”,又是怎么个事情呢?他们可不是猪八戒变的,也不是上天派到人间的,而是上天的儿子派到琉球的,也就是天子派过去的。哪个天子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这三十六姓可不得了,不是一般人,朱元璋说“赐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这些人可都是皇帝精挑细选出来的。他们是精通造船、天文、气象和孔孟学说的专业人才和精英集团,不是一般人能入选的,那个时候比现在的什么海选要严格多了,科学家选秀,您看中国哪个电视台开过啊。连咱们山东卫视都没敢开,别的人就更开不了了。就有这么个故事,说有个人为了入选也是花钱托关系,他托的谁呢?托的伟大的航海家郑和。郑和不仅给琉球推荐人,还给他们送物,在我国台湾、琉球那边有很多特产的水果,很贵。还有一种特产叫“三宝姜”,其实就是生姜。台湾、琉球一带本来没有姜。公元1424年,“三宝太监”郑和率领庞大船队第六次访问南洋各国,船队受到了台湾原住民(即高山族同胞)的欢迎,高山族同胞在生活、航路识别等方面给予郑和船队大力帮助。他发现不少高山族同胞都生活在山高水冷的地方,容易生病,就下令把随船携带的生姜送给他们,并告诉当地人,生姜可以驱寒去湿,避腥不荤。郑和及其船员还教会他们用生姜治病、防病和调味,并亲手把一些生姜种植在当地的土地上。从此,生姜开始在台湾岛扎根落户。为了纪念郑和,他们把生姜叫做“三宝姜”。为什么呢?因为郑和又称“三宝太监”嘛。 “闽人三十六姓”在琉球的繁衍生息是中华民族与琉球民族逐渐融合的过程。“闽人三十六姓”中人在完成航海朝贡使命的过程中,有的在航海途中溺水,有的因为环境艰苦及自身疾病等情况,“或老而返国,或留而无嗣”。即使如此,在这个时期,“闽人三十六姓”尚可从来琉球贸易或因台风等海难漂到琉球的福建商民中吸收补充。“闽人三十六姓”在琉球的繁衍虽然出现了血缘关系“拟制”(拟制血缘关系是指,本来没有血缘关系或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但法律上确定其地位与血亲相同的亲属)的现象,但是这些现象的产生,是以居住国的血统认同中华血统,以通华语、认同中华文化为条件的,所以“闽人三十六姓”后裔能够长期保持华裔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心理。 那么,这块土地上最早的国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这话还得从公元12世纪说起,也就是两宋交替之际。那个年代,琉球岛上有三个国家:北山、中山和南山。这是三个独立的王国,分别被称为山北国、中山国、山南国。这些国家存在了200多年之后,转眼到了1406年,也就是我们明朝永历年间。有一个叫尚巴志的人起兵,一举击败了中山国王武宁,夺取了中山王位,但他自己没坐。为什么呢?他有老爹,让他爹当了名义上的中山王,他自己执掌国政。十年以后,1416年他发兵灭掉了山北国;1422年,他爹终于死了,他自己成为了国王;1429年,他又灭了山南国。这样就统一了琉球群岛,开始了第一尚氏王朝。至此,琉球成为一个统一的王国。 琉球王朝兴衰 上述传说中的长男天孙氏建立的“天孙王朝”,历25代。天孙王朝之后,是为舜天王朝。这一王朝延续了3代73年。舜天王朝的开国之君姓源,号尊敦,1187年至1238年在位。传了两世之后,1249年,义本王继位。11年后,义本王自称“为天所弃,民半失”,因“饥疫并行”,让位给天孙氏后裔英祖王,即琉球中山国的始祖。 英祖王1260年即位。英祖王之后,历大成王、英慈王,至玉成王时,“世衰政废,为战国数十年。先王遗风变易尽,国分为三:中山王、山南王、山北王也”。史称“三山时代”。玉成王政令所及的区域仅是中山王国。据《中山世鉴》、《中山世谱》、《球阳》等书记载,中山王国以首里按司为中心,山南王国以大里按司为中心,山北王国以今归仁按司为中心。三国之中,以中山国最为强大,山北国实力最弱。其时山南、中山、山北三国分别位于琉球大岛(冲绳岛)的南部、中部和北部,势力并未发展到北方的奄美群岛和南方的先岛群岛。由于“三山争衡攻战不息,海岛亦绝贡不朝,而中山愈衰焉”。 在“三山”混战中,最终取得胜利的浦添按司察度,于1350年西威王死后被尊为中山国王。1405年,中山国政权转落到原属山南王国辖下的佐敷按司思绍与其子尚巴志之手。1406年,尚巴志击败中山国王武宁,夺取中山王位,奉其父为名义上的中山王,他自己执掌国政。1416年灭山北。1422年其父死,正式继位为王。1429年灭山南,统一了琉球,开创了第一尚氏王朝。至此,琉球成为一个统一的王国。 这个统一琉球的巴志与中国有些渊源。1430年,明宣宗赐他“尚”姓,改叫尚巴志。这在琉球三大国史之首的《中山世鉴》中有记载:尚巴志统一三山后,“遣使请册封于大明。宣宗皇帝悦其至诚,宣德三年(1428年)遣内监柴山、副使阮鼎,贲诏至琉球,封为琉球国中山王,赐王尚姓。”这就是琉球“尚氏”王统的由来。“尚”字,在中国古代用语中,具有管理帝王事务的含义。中国民间姓氏,至少多达百余家。明代皇帝专门谕赐巴志“尚”姓,而不赐其他姓氏,显然内含深意。 尚氏王朝按时间先后可分为第一尚氏王朝(1405—1469年)和第二尚氏王朝(1469—1879年)。在第一尚氏王朝的尚巴志统治时期(1422—1439年),已经初步奠定了琉球王国的统治基础。依据日本学者的研究,现在冲绳那霸市内首里的“王城”,便是在尚巴志即位前后修建的。首里城的建筑,并不是“坐北朝南”,而是坐东朝西,面向位于琉球西方的中国。首里城的西向,当是古琉球国向化或臣属的又一象征。第七代国王尚德执政时,又征服了奇界岛的按司势力。1469年,琉球国发生内乱,尚德王被杀,“第一尚氏王朝”灭亡。1470年,本名金圆(后改名尚圆)的御锁侧官(主管财物)被群臣推举为君,建立了琉球国史上的第二尚氏王朝。 1472年明朝使臣册封金圆(已改名为尚圆)为王,史称“第二尚氏王朝”。第二尚氏王朝的第二代国王尚真王统治时期(1478—1525年)为琉球的黄金时期,先后征服了八重山、与那国等岛。至1522年(明朝嘉靖元年)尚真王平定与那国岛“鬼虎之乱”后,琉球王国终于将势力扩张到整个琉球列岛,确定了北起喜界岛、奄美大岛,南至宫古、八重山群岛的疆界,即琉球史书中所称“三省并三十六岛”。尚真王确立了琉球的官员品秩、朝仪制度、神官制度、赋税制度、行政划分,扩建了首里城,废除了殉葬习俗,召各按司赴首里居住,禁止私人拥有兵器,确立了琉球王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此后琉球进入稳定发展的时期。 日本对琉球觊觎已久。公元698年,日本文武天皇派了一支探险队到达琉球,并声称其为日本范围的一部分;12世纪,日本九州的统治者被天皇冠以“南部岛屿领主”的称号;明朝中后期,日本丰臣秀吉北侵朝鲜时,曾派诸侯岛津氏发兵三千征伐琉球,在俘虏了国王尚宁后,又令其向日本南部九州的萨摩藩输送钱财粮食,以供军饷之需。1441年,日本萨摩藩又取得了对琉球北部岛屿的控制权。1609年,萨摩藩主岛津家久率兵侵略琉球,强迫琉球进贡,并强占北部奄美五岛为萨摩藩的直辖地。明治维新之后,明治政府将对外扩张定为国策,急于把琉球纳入版图之中。1871年7月,明治政府“废藩置县”,将萨摩藩改称鹿儿岛县,并单方面将琉球划归鹿儿岛县管辖。第二年,日本又强置琉球为琉球藩,从而完全控制了琉球。1879年4月,为了彻底将琉球纳入日本统治之下,日本悍然废除琉球藩,将奄美群岛及以北的岛屿全部划由鹿儿岛县管辖。同时,日本将奄美群岛以南至我国台湾以北诸岛划为第47个县,即冲绳县。冲绳县的范围包括以冲绳本岛为中心的冲绳群岛,以宫古岛为中心的宫古群岛,以石垣岛、西表岛为中心的八重山群岛和冲绳本岛以东400公里处的大东群岛。从此,琉球被鹿儿岛县与冲绳县一分为二,“冲绳”一词也就取代了原来的“琉球”称呼,曾经叱咤海上的“万国津梁”也就消失了,这也就是我们开始讲的那口“万国津梁钟”现在在冲绳县博物馆里的原因了。 第二章 封贡之路 引言 它曾经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第57个成员。 为什么琉球国有这么深的中国烙印? 它与中国有着水乳交融的紧密关系。 它奉行中国历法,采用中国年号,那它就是中国的藩属之国了。 它用忠诚与坚持,走出了一条繁华的朝贡之路。 明朝267年,琉球共朝贡171回,三年来两回多,这是很难企及的高度。 相声中的真实历史 谢谢!我们今天的故事要从一段相声说起,但凡爱听相声的人,都会知道我们中国曾经有那么一位非常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刘宝瑞,刘先生。他特别擅长于单口相声,其中有一段跟我们山东有关系。那段相声叫《斗法》,说的是大明永乐年间,这琉球国来个老道,到了京城摆下擂台,要与中国人斗法,却被市场上的一个山东人醉酒屠夫孙德龙糊里糊涂地打败了,于是便心甘情愿地俯首称臣,依旧是年年进贡、岁岁来朝这么个故事。 话说的是琉球国年年进贡、岁岁称臣,今年派了个老道来,他会打36首哑谜,会念70多本《金刚经》。找我们中国人斗法,说如果我们赢了他,他们是年年进贡,岁岁来朝,赢不了或者没有人跟他斗法,那就得尊他们琉球为上国,我们大明为属国,我们向他年年进贡,岁岁来朝。现在皇上贴了皇榜选能人,如果有人会打哑谜念经跟老道斗法,赢了的话要多少钱给多少钱,要多大的官给多大的官。这中间斗法的过程,我就没工夫给您详细叙述了,但是您要知道这个醉鬼屠夫,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山东人,说的是地地道道的胶东话,我都听不明白。我们要说的是什么?这琉球国来的老道我不知道,但琉球国来的使臣朝贡,年年进贡,岁岁来朝,这事在历史上还真有,绝无虚构。不敢说年年进贡,岁岁来朝,反正隔三差五的得来一回,“朝贡”这个词我们都能理解,无非就是进贡。就跟咱们打够级一样对不对? 但是,这也不一样。我们打够级是什么呀?输了的要给赢了的进贡,把自己的好牌上缴,朝贡还不大一样。一样的是什么呢?把自己的好东西,什么金银、土特产呀要呈上去。但是,这个打够级是你进贡我好的,我还贡你赖的。对不对?这朝贡不一样,你进贡我好的,我还给你更好的。你给我一个b,我就得给您一a。你知道吗?它是这样,以显示我们天朝上国的威严。要不这样,你想想我们上一集给大家讲的,那“万国津梁”最早的“海上马车夫”,他卖啥去?对不对。所以,肯定是有问题的,这儿就要回答我们上一讲结尾留下的问题。为什么琉球的王宫正殿要面向中国呢?为什么这琉球国有这么深的中国烙印?这“闽人三十六姓”上琉球干吗去?这就要从中国古代的朝贡体系说起。 中国的朝贡体系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的畿服制度和后来的册封制度,它一直是历代王朝管理诸侯国和藩属国的重要手段。 明朝的时候,中国借助强大的海上实力,建立了一个覆盖东南亚的海洋朝贡贸易体系,琉球也借此机会成为中国的藩属国。那么,这一过程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作为宗主国和藩属国,中国与琉球之间又各有什么样的权利与义务? 中国朝贡体系及中琉确立藩属关系 中国古代的朝贡体系,最早出现在商周时期。我们以西周为例,那是畿服制度,一整套严格的内外服务。服是什么呀?服从。内服是内服,外服是外服。话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周代就称王朝职官为内服,诸侯和地方官为外服,王朝的直辖地称邦畿,也称甸服,这外服各诸侯管辖的地盘,同中央的关系就是朝贡关系。你要服从领导,你要进贡,你要协同打仗。打仗的时候,让诸侯国按大小出不同的人马,这就是我们讲的最早的朝贡体系。秦汉那是大一统的中央王朝,那个时候在整个东亚、南亚这个地方,没人跟我们叫板,所以这种朝贡关系就变成了什么呢?册封关系。 册封关系,即各外面的诸侯国国王,都得经过我们中央政权皇帝的册封,册封你为某某国王。比如说,汗委(wo)奴国王,当然也有人读成汗委(wei)奴国王。比如说,南越武王、疏勒国王等等。那依据是不同的,依据远近有朝贡,又是马匹还有金银财宝,有的干脆就随同征战,但是到了“八王之乱”以后,中原王朝衰退了。这种册封就改为了羁縻政策。这羁縻跟册封还不一样,册封就是我上面讲的,封你一个什么什么国王,然后你给我进贡就完事了。这羁縻政策是什么呢?不仅仅封你为王,还要封你当个什么什么官,比如南朝宋顺帝就曾封百济国王为镇东大将军,国王是国王,将军是将军,封日本国王为安东大将军。到了唐朝就更进一步,还在人家的体制下设置了羁縻州、县,以体现华夷一体。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规定,安南、占城、高丽、暹罗、琉球、印度、苏门答腊、爪哇、湓亨、白花、三弗齐、渤泥以及其他南洋、西洋各国,统称为“不征之国”。这十四五个国家就是今天的东南亚和南亚各国,其中就有琉球。由此可以看出,琉球正是在这个时候与中国本土建立了官方的藩属关系。明朝的皇帝派了个使者叫杨载,带诏书到了琉球,这诏书很长,前面肯定是宣传一下自己,乞子布衣,从要饭开始怎么当上了一个国家的皇上,整个叙述一遍,说了自己的英雄事迹之后,接着说我是万民拥戴,当了皇上以后,已经布告给各个远处的藩属国家了,他们都已经也同意了,就你们琉球太远了,我忘了告诉你们,现在特派使臣杨载告诉你们知道。记住没有? 诏书原文如下: 昔帝王之治天下,凡日月所临,无有远迩,一视同仁。故中国奠安,四夷得所,非有意于臣服之也。自元政不纲,天下争兵者十有七年。朕起布衣,开基江左,将兵四征不庭,西平汉主陈友谅,东缚吴王张士诚,南平闽越,勘定巴蜀,北清幽燕,奠安华夷,复我中国之旧疆。朕为臣民推戴,即位皇帝,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是用遣使外夷,播告朕意,使者所至,蛮夷酋长称臣入贡。惟尔琉球,在中国东南,远据海外,未及报知。兹特遣使往谕,尔其知之。 这诏书虽然也有点唯我独尊的味道,一开头肯定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那是少不了的,但总体之上可以看出,很平等,没有任何威胁、恐吓的味道。看来明朝没把这些国家怎么样。当成太遥远的国度,还是知道华夷有别的,对不对?当时琉球有三个国王,对不对?三个国家。琉球中山王察度率先领诏,并派遣弟弟泰期与杨载一道回到中国奉表称臣。第二年,山南王承察度、山北王帕尼芝也先后来到中国奉表称臣纳贡。这里咱就要说到打够级了嘛。人家给我们进贡了,我们得还贡。还了什么呢?大家看看。这明太祖朱元璋赐给承察度王几份礼物: 《大统历》及金之织文绮纱罗各五匹,赐泰期衣币有差。 一个大统历,第二个金之织文绮纱罗各五匹。镶金丝的绮纱罗,是丝绸的一种,三种各五匹,还赐给那国王的弟弟泰期衣币,衣服和布匹也若干,这在当时都是值钱的东西。在这些值钱的东西中最有价值的是什么?最有价值的当然是大统历。这大统历是明朝初年的刘伯温以元朝的授时历即郭守敬的授时历为基础修缮的官修历法。凡是明朝皇帝给了你历法,你一接,那就证明你奉行中国历法,采用中国年号,那你就是中国的藩属之国了。大统历,你拿到手里不能叫大统历,叫什么?皇上给你的历法叫皇历。你拿了皇历了,所以,同一年,朱元璋觉得赏人家的忒少了,就这么点,再赏点吧,赐中山王察度镀金银印一封,币帛七十二匹,又赐山南王承察度币帛七十二匹,过了几年又补给这山南、山北二王驼纽镀金银印各一。 赐中山王察度镀金银印一及币帛七十二匹。又赐山南王承察度币帛七十二匹。 补给山南、山北二王驼纽镀金银印各一。 这个镀金银的印那可是非常贵重,为什么?印,是身份的象征,看过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的知道,纪晓岚偷了和珅的印,结果怎么样?只认印不认人。所以,有了这个印,人家琉球国国王再盖章就使这个了。这印代表什么?代表明朝皇帝的圣旨。 当时,琉球一分为三,所以三个国家三个国王都有各自的印,但是三国也打架,老想这个灭那个,那个灭这个的。明太祖朱元璋知道以后,又给人去一封信,告诉人家你们瞎打什么。我不给了你们三个人印了吗?别打了。 使者自海中归,言琉球三王互争,废弃农业,伤残人命。朕闻之不堪悯怜。 结果你猜怎么着,这三个国王见着明朝皇帝这封信还真就怕了,再也不敢打了,一直到明太祖死了,明成祖都快死了,这三个国才最终完成统一。此后这个中山国不仅使用明朝皇帝给他的印,而且写字都是汉字,甚至连写字的格式,都跟中原一模一样。我们以清朝为例,清朝时候琉球国给中国的奏文,封面上方大大的一个“奏”字,下面才是公文,公文开首语是: 琉球国中山王臣某某诚欢诚忭、稽首顿首上言。 这“臣”字怎么写?与中国官员写法一样,字体要比其他的字小一号,别给皇上吓着,小一号且偏右书写,那下面的规矩多多了,在行文中还要注意两项。第一是抬头制。遇有“皇帝、上谕、旨、御”等与皇帝有关的词语怎么办?一定要上抬两格写,顶两格书写。遇到“天地、宗庙、山陵、庙号、列圣谕旨者,逾格一写”,还有什么“朝、国、宫殿”抬一格写。第二是什么?还得避讳。比如说清朝康熙皇帝叫爱新觉罗·玄烨,以后想写“玄”的时候就得写成“元”,“烨”字就得写成“煜”,如果你本来也叫玄烨,现在你就得叫“元煜”。结尾也是这样,得写什么呢?臣等无任瞻天仰龙,臣等无任瞻天仰圣,欢忭之至,谨奉表称贺以闻。文章就这样写的。 清廷把公文书写格式是否符合规范,看成是事关朝廷尊严的大事。琉球国不折不扣地按照中国规定书写公文,明清两朝对此甚为满意。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天海茫茫隔不断琉球对于中华礼仪之邦的仰慕之情。因此,明清两代琉球派往中国的朝贡使臣可谓络绎不绝。他们来到中国以后要遵循什么样的外交礼仪呢?这些看似繁琐的礼仪细节背后又有哪些重要的寓意呢? 朝贡礼仪 当然,中国是文明礼仪之邦,天朝上国。人家都有规矩了,咱们也得回礼不是?这回礼的过程当中,也得体现出大国风范,对不对?那咱们现在就打听打听,琉球朝贡礼仪,要到中国去,咱们得经过几步的照顾,第一步得安排住宿,接着宴请,然后是上进贡表,但得按一定礼仪进行,还得参加节日朝贺等。回去的时候还要到午门领赏。 入住馆驿 我们如今出差到哪儿去,第一件事就是得找宾馆住下,开会、做报告都得有场地。大明朝、大清朝一看这琉球使者来了,先赶紧安排住下来,住哪里呢?会同馆。会同馆就是很多翻译住的地方,琉球进贡使臣来了得有翻译,懂各种语言,得住五星级酒店,这五星级酒店就是会同馆馆舍。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馆舍是在北京宣武门外南横街的会同馆,至今还保留有正殿、后殿、西跨院几座建筑,大小房屋三十多间。其中正殿是三大殿,可以看得出来规格很高。 宴请 这宴请是有规矩的。雍正四年,也就是1726年议准琉球贡使要来中国。 琉球贡使在部燕二次,回至福建燕一次。 这部宴两次,回至福建宴一次,官方请客共三回,其中礼部要在会同馆请客吃饭两次:一次是下马宴,也就是刚到中国后的接风洗尘宴;一次是回去的时候,叫上马宴,也叫饯行宴,吃的东西非常的好。琉球人郑章观有一个《琉客谈记》,说到那宴席记不过来,就一个词——“超级好吃”。不仅吃,吃完了还得打包。那阵打包跟现在打包不一样,我们现在打什么包?我们现在是把盘子碗里吃剩的东西拢到一个简单的饭盒里。中国对待琉球可不是那么打包的。打包指的什么?这桌子上面的都拿走,锅碗瓢勺,只要摆在桌子上头让你吃的,这东西就是你的了,明白了吧?看过《红楼梦》吗?刘姥姥进大观园误进了妙玉那里,妙玉给贾宝玉那杯子,喝酒那酒盅,喝茶那茶盅,结果刘姥姥使了,得了给你了不要了。这就是咱中国对琉球的规矩,你使了就不要再还我了,都拿走吧。你明白吗? 这宴会是正常宴会,除了宴会,还有呢。你到中国赶上皇上要给你过节怎么办?比如元旦、冬至、皇上生日和万寿圣节。赶上这几大节日,怎么办?你赶上了,年年进贡,岁岁来朝。哪天来?就得赶这几天来,知道吗?皇上也得请客吃饭。皇上请客,是在太和殿请客吃饭。那鼓乐齐鸣,边吃边喝,吃饭的同时还享受音乐、舞蹈。吃饱喝足以后,该到礼部进贡呈文了。 上进贡表 呈上进贡表文,出使中国不能光吃喝,还得干正事。接着参加鸿胪寺的演礼。 鸿胪寺演礼 鸿胪寺是干什么的?外国人来到中国,怎么见皇上呢?三跪九叩,得教你对不对?这鸿胪寺就是礼仪培训班。你是不是臣?你是几级臣民?你得有一个官位,知道吗?换上中国的朝服,啪啪一弹尘土,这都得不能惊了圣驾,所有的东西咱得学。学完了以后,怎么办呢?学得好的,我得奖励,今儿奖励你去颐和园,明儿奖励他去圆明园,看看玩玩。随同观光,知道吧?皇上要上哪儿玩去了,鸿胪四个大臣一看,告诉皇上说,这琉球王学得可快了,学得可好,皇上一说那就跟我玩儿会儿去,这就玩去了,你想想这多好。 节日朝贺 第五步,元旦,太和殿朝贺。 凡贡使至京,……恭遏万寿圣节、元旦、冬至朝贺,及皇帝升殿之日,主客司官暨馆卿大使等,率贡使至午门前朝房祗候,引入贞度门,皇帝御太和殿,百官行礼毕,序班引贡使,暨从官诣丹墀西班末,听赞行三跪九叩礼。 在这里我们得注意,过去“元旦”不是今日的元旦,而是今天的春节。据《清史稿》记载,顺治八年(1646年),定元旦、冬至、万寿圣节为三大节,届时举行君臣朝贺典礼,来京的外国使节也一同参加。春节、冬至、万寿圣节这三大节日,外国人一定得怎么样?这些藩属之国的国君想来中国,一定得赶这三大节来,一定得在腊月二十之前来。你晚来了就赶不上元旦了,对不对?你再晚来,就赶不上冬至了,所以一定要在这几大节期间都在中国。你说说这一来回得吃住多少个月,这得吃多少盘子,不知道。 午门赏赐 第六步,午门领赏。不能拿回去的就是你吃的盘子、碗。好家伙,客人到中国来,带了一堆碗回去。朝廷也没面子,还得送点别的,送点金银财宝。什么也都得有。那仪式,历史书上写着他们的仪式可热闹了。 硕赏之日,豫设案于午门外道左,陈赐物于案。馆卿朝服,率贡使暨从官各服本国朝服……鸣赞赞齐班,序班引贡使至西丹墀内序立,北面东上,赞进,赞跪叩兴,行三跪九叩礼。主客司官奉颁给国王赐物,牟通事授贡使跪受,转授从人,乃以次颁贡使、从人赐物。各跪受讫,赞叩兴,复行三跪九叩礼,兴,引退,官卿率贡使及从官、从人皆出。 当然,就这么赏,琉球国也有的人还不满意呢,还到私人的摊上如潘家园再买点儿瓷器带走。朝贡我赏你多少,你就得带多少。你不能私自买东西、不让你花钱买东西。结果有一次还被我们查着了。不对,我们皇上没赏你这么多,你怎么这么多?!最后报告给皇上,皇上说算了算了,他们国家也小,不就买点东西嘛,让他带走吧,告诉他下不为例就得了。看咱中国多大度,看到了吧,这琉球国王来到北京,受到相当高的接待规格,好吃好喝,连拿带走。多少东西呀?太多了。 中国册封琉球记 俗话说:“不能为将能为使,也是人间大丈夫。”在国与国的交往过程中,双方使者无疑是最重要的群体。从北京到琉球的距离超过5000里,还要辗转陆地和海洋,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而明清两朝与琉球的友好关系却延续了近五百年,那么,双方使者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让这条朝贡之路保持通畅的呢? 1.汪楫出使琉球 你想,他们吃好喝好拿好就走了吗?不是,还有事呢。康熙十九年,也就是1680年9月,琉球派耳目官毛见龙、正议大夫梁邦翰等率使团给清廷进贡来了,在清廷接待的上面那些礼仪履行完了之后,人家又说代表全体琉球人民请求康熙皇帝册封。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中琉这个藩属关系有规定: 琉球国凡王嗣位,先请朝命,钦命正副使奉敕往封,赐以驼钮镀金银印,乃称王。未封以前称世子,权国事。 按照中国的规矩,所有藩属国国王去世之后,国王的王子、准备继位的人,叫世子。这世子得守孝,也叫丁忧。说守孝三年是假的,但是至少得守孝两年零一个季度,守孝完这两年零一个季度之后,再给大中国的皇上写信,告诉中国说,皇上我们家不幸,我爹死了,我们国家没国王,您封一个人,括号最好是我,当我们国家国王吧。这样中国皇帝批了之后,才算合法。这次琉球请求册封就源于此,琉球的这个尚质王在康熙七年,也就是1668年的时候去世了,世子尚贞管理国事。他在康熙八年,就是过了一年,按照这个规定派正议大夫林茂盛等来中国报丧。这个时候中国是个什么情况呢?康熙年方16岁,就在这一年他铲除鳌拜,独揽朝政。到了康熙十九年,就发生了我们上面提到的琉球派使团来请封。这个时候正好是康熙准备攻打台湾郑氏,收复台湾是康熙的一件大事,很忙。针对琉球这个请封的事情,礼部商量说: 琉球国尚贞袭王谕旨,并故王尚质恩恤祭文,令来使赍回。 康熙也同意了,说: 琉球国世子尚贞父子历尽臣义,忠诚深为可嘉。着依议,仍照前赏赐。 康熙说琉球尚贞父子忠义可嘉,除了册封外,我们还按原来的规定进行赏赐。这琉球使团一听,要我们自己带回册封书和祭文,我们不同意,还得请你们派出专门的册封使到我们琉球进行册封,这样才正式。好说歹说怎么说都不行,非要请康熙派人到琉球去,康熙没办法就说: 伊等输诚,恳切求遣使册封,应特遣官往,着该部再议具奏。 哎哟,你看他们这么诚恳让我们派人去,太忠诚了,太让人感动了,要不礼部你们再商议商议,商量出个方案来。这样,礼部就按照康熙皇帝的指示,决定派人到琉球去册封皇帝。另外,还得给他们抚慰金。人家的国王不是去世了吗?得表示表示,给他们送钱去。就这样决定了,康熙说行。接下来就是选人,派谁去啊?明朝的时候,朝廷选人大都从行人、给事中选派。行人是明朝的一个官职,明代设有行人司,行人三十七人,正八品的官职。行人的职责分对内和对外两部分,对内就是颁行诏敕,即颁布皇帝的命令;征聘贤才,就是管招聘、奖励官员、护送大臣等等;对外就是册封国王,奉旨诏谕、吊祭、赏赐等等。给事中的任务就是侍从、谏诤、补阕、拾遗、审核。还有监察的职责,监察六部各个部门,弹劾百官,跟御史相互补充,另外也担任招聘的任务,最初是正五品,后来又改为正七品、正八品等等。这个行人和给事中虽然品级不高,但都是有权力的人。明朝册封琉球一般就从这些人里面选拔,但不是很严格,有很多走关系、托后门的。像我们前面讲的,不就有人托关系托到郑和那里了吗?但到了康熙这里,选拔就严格了,康熙很重视这个人选,先由礼部从内阁、翰林院、礼部、六科和行人司等机构里推荐82人作为候选人,康熙帝下令由“九卿詹事科道会推具奏”,经过会推,就选了翰林院检讨汪楫为正使、内阁中书舍人林麟焻为副使。礼部就选出这两个人,但还得经领导批,把名单呈给康熙,康熙就问内阁大学士,这两个人怎么样啊?都说“文学颇通”、“人亦甚优”,就是很有才学,人品也很好,康熙挺满意,就决定派他二人去。按照惯例,这个册封的使团确定了之后,走之前得先面见皇帝,问问领导有什么特别指示,自己有什么要求也可以提。这个汪楫就向康熙提了七个要求,疏陈七事: 一、请颁御笔;一、请照例谕祭海神;一、渡海之期,不必专候贡使;一、请带修船官一同渡海;一、请给关防;一、请增兵护行;一、请预支俸银。 就是请康熙写幅字,再写篇祭文祭祀海神,再请求带些修船的工匠,预备着海上船坏了得有能修的,还请康熙再派点兵保护着,还有再多发些钱等等。这七件事,康熙满足了他四件,一多半了,可以带着修船的工匠一起,并提前给他们发了两年的俸禄,还写了篇祭文祭祀海神,并题了幅字。一直挂在琉球国王御座正上方的“中山世土”这四个字就是康熙给题写的。康熙还特别嘱咐汪楫等人要“务持大体,待以宽和”,就是要对他们好。汪楫一行人领命,就开始准备出发了。先写封信告诉琉球国,告诉他们行程,让对方做好迎接工作,然后再选择交通工具,那时候没飞机,陆地上还好说,关键是海上,你得有好的船,尤其是去琉球的这段航路特别艰险,结实的还得漂亮的船是关键。按照惯例,这么重要的事,使臣得亲自监督,“旧制,使臣必亲督造船。”这样就又耗时又费人力、物力、财力,这次巧了,我们前面不讲过原本康熙要让琉球的使臣自己将诏书祭文带回琉球嘛。为什么?因为马上就要攻打台湾,很忙,这是册封的不利因素。汪楫想咱们不如直接坐战舰去琉球吧,那又结实又气派,还省时省力,“闽疆治兵,战舰方集,议即取战舰以渡,既可省费,且免濡滞”。就这样他们直接坐着战舰出发了,这一次也开了册封使团用战船或商船前往琉球的先例。以前都得造专门的册封船,这次汪楫善于观察形势,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了。这样在康熙二十二年,也就是1683年6月16日,他们由福建南台上船出发,19日到达怡山院,次日即行谕祭天妃海神礼。 二十三日辰刻,遂出五虎门,过东沙山,……。以海道考之,二十四日,当过小琉球、花瓶屿、鸡笼、淡水诸山,而是日辰刻已过彭佳山。酉刻,已过钓鱼屿,不知诸山何时飞越。二十五日,应见黄尾屿,不知何以遂逾赤屿。二十六日,应见姑米山又不知何以遂至马齿山。 我们前面讲到沈复的《海国记》里面也有这样一段相似的记载,24日过了钓鱼岛,26日见到了姑米山,又到了马齿山,这时候就到了琉球境内。一同坐船的琉球使者担心自己家里面有没有准备好接待,人家这册封使都快到家门口了,担心来不及迎接,就跟汪楫说先停停,先让他们跟国王汇报,让国王准备好了再登岸,于是汪楫就命令把船帆降下来,先停停,可是这船帆不知怎的出了故障,就是降不下来,又让水手下锚,可是这锚也不管用,船就是停不下来,一眨眼功夫船就到了琉球的那霸港,一直到了“迎恩亭”的前面。这次顺风顺水很快,是用的时间最少的一次册封了。这时候,迎接的队伍浩浩荡荡,国王、王后都到场了,这个仪式那个仪式的,很隆重。吃好、住好之后还得干正事,有两件事要做:第一,要谕祭故王,琉球的国王不是去世了吗,得去祭奠;第二,要册封新国王。8月6日这一天,汪楫宣读了康熙皇帝写的祭奠尚质王的祭文,祭文表彰了尚质王的忠诚,并对他的逝世表示了哀悼,并赐银一百两、阔绢五十疋,还重申了清朝廷的立场: 凡有恪共藩职、累世输诚,则必生加锡命之荣,殁隆赙恤之典。 祭礼完毕之后,又选吉日,再行册封大典。册封诏书中,清廷对“中山王世子尚贞屡使来朝,贡献不懈。……笃守臣节,恭顺弥昭,克殚忠诚”表示肯定。大意是说,尚贞在朝贡方面做得不错,也特别忠诚,尽到了臣子的责任,所以派册封使来对你进行嘉奖,还特别颁布了嘉奖令,赐给这尚贞王蟒缎、锦币三十疋,妃二十疋。到此,两件大事就办妥了,然后就可以随意转转玩玩了。汪楫、林麟焻就在琉球到处逛逛看看,还题字,人家可不是写“谁谁谁到此一游”之类的话,汪楫为琉球天使馆题写了“敷命堂”三字,又给琉球孔庙写了《琉球国新建至圣庙记》,促进了儒学在琉球的传播。此外,因为他俩是文人,少不了吟诗作赋,看到琉球的美丽风光,就与琉球当地的文人进行唱和,留下了很多诗词作品,也导致琉球的诗词有很大的中国特色,这个我们后面再仔细讲。这汪楫等人逛了好长时间,对琉球的物产、地貌、文化都有了解。他们可不是瞎逛,这也是任务。按照惯例,册封使册封完回国后得把出使琉球的经过写成报告,要交给皇帝看的,看完之后还得送交档案馆存档。 2.钓鱼岛归属铁证——《浮生六记》、《使琉球杂录》 现存关于琉球最早的报告撰写于明嘉靖十三年,也就是1534年。当时,有个叫陈侃的册封使回国后写了第一部《使琉球录》,也多亏了他写的这个报告,否则我们现在也不会有这么多的资料。汪楫回国后也写了一本叫做《使琉球杂录》,把自己在琉球的所见所闻都记了下来。这本书有五个部分,“使事”“疆域”“俗尚”“物产”“神异”。卷一“使事”主要记载了琉球国讣告请封、膺选使职、准备封舟、谕祭仪注、册封仪注等,就是他去琉球之前的一些准备工作,比如说我是怎么被选上的、皇帝是怎么交代的、该行使怎样的礼仪等等;卷二“疆域”就涉及了琉球的山川、地理等等,还记载了去琉球的详细路线,这个下面还有个故事我们会详细地介绍到;“俗尚”记录了琉球的服饰风俗、文化和艺术等等;“物产”记载了琉球的物产情况;“神异”记载了在海上祭神的一些情况。其中有一段就记载了这个祭祀仪式: 二十五日,见山,应先黄尾后赤屿,无何,遂至赤屿,未见黄尾屿也。薄暮,过郊,或作沟,风涛大作。投生猪羊各一,泼五斗米粥,焚纸船,鸣钲击鼓,诸军皆甲露刃,俯舷作御敌状,久之始息。问:“郊之义何取?”曰:“中外之界也。”“界于何辨?”曰:“悬揣耳。”然顷者恰当其处,非臆度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当汪楫的册封船队过了“郊”,或者叫做“沟”之后,这时风浪大作,船队就向海里投下活猪、活羊各一头,再泼下五斗的米粥,并焚烧做好的纸船,敲锣打鼓,全体人员都拿出兵器,如临大敌一般做好战斗准备,这样过上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停止。里面的这个“郊”或者“沟”,也称为“黑沟”、“黑水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琉球海沟,汪楫记述的祭祀仪式就是在琉球海沟这里举行的,从地理上来讲,琉球海沟将琉球群岛与中国大陆架截然分开,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以及台湾岛坐落在水深不足200米的中国大陆架上。琉球海沟这里是海难的多发处,也是“中外之界”,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至少在清初,中国已将琉球海沟作为中国和外国(琉球)的分界线了,汪楫的记载是钓鱼岛属于我国领土的有力证据之一。 另外,最近我们还发现一本书,更加有力地证明钓鱼岛自古就属于中国。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块著名的美玉叫做和氏璧,它被奉为价值连城的“天下所共传之宝”,两千多年来,有关它的传说不断被历代文人墨客诗文吟咏。今天,却出现了一件被称为“当代和氏璧”的物品,而且它与中琉关系和钓鱼岛的历史关系十分密切,那它究竟是什么?它的价值又在哪里呢? 如果没听说过,我得推荐推荐,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说:“《浮生六记》是《红楼梦》之后的又一伟大作品……”正如我国台湾学者俞国基先生所说:“纯就我个人读书的感受,认为中国传统文学中以爱情为主调的作品,只有两部书够资格称之为文学巨著,其一为曹雪芹的《红楼梦》;另一部便是沈三白的《浮生六记》了。”沈三白是谁?竟可与曹雪芹平起平坐?! 沈三白就是沈复,三白是他的字,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他是《浮生六记》小说的作者,也是小说的主人公。《浮生六记》是他的自传散文体小说,正如《红楼梦》描写了贾宝玉和林黛玉凄美感人的爱情故事,《浮生六记》也记载了沈复同妻子陈芸的伉俪情深。令无数人心驰神往,连林语堂老先生都这样感叹:“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同《红楼梦》中宝黛一样,沈复夫妇也是不容于家族,历经坎坷,最终阴阳两隔。历史还有更惊人的相似,《红楼梦》后四十回文稿丢失,《浮生六记》也是六卷仅存四卷,真是令人扼腕痛惜。但天无绝人之路,就在2005年,一个重大的发现震惊了海内外,山西收藏家彭令宣称:他在清代书法家钱泳的手稿《记事珠》中发现了《浮生六记》第五卷初稿《海国记》的部分佚文!并于2008年6月在香港《文汇报》发表了《沈复〈浮生六记〉卷五佚文的发现及初步研究》。2010年4月22日,国家版权局认定彭令提交的文字作品名副其实,对该作品的著作权予以登记。2010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新增补本《浮生六记》,就收录了这一研究成果。2010年10月25日,《光明日报》刊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清华大学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傅璇宗教授的文章称,《浮生六记》卷五《海国记》的发现,是文学史、史料学上的重大成果,类似我们的敦煌学,更进一步称为当代和氏璧,亦应该不为过。 话说到这里,有人就会觉得,这《浮生六记》卷五有什么内容?我要说,那太重要了,重要到我们研究琉球王国的历史都得看《浮生六记》卷五。信不信?我来念一段,这一段说:“每日乘潮行一二十里。至十一日,始出五虎门,向东一望,苍茫无际,海水作葱绿色,渐远渐蓝。十一日(按:应为十二日),过淡水。十三日辰刻,见钓鱼台,形如笔架。遥祭黑水沟,遂叩祷于天后。忽见白燕大如鸥,绕樯而飞,是日即转风。十四日早,隐隐见姑米山,入琉球界矣。十五日午刻,遥见远山一带,如虬形,古名流虬,以形似也。”你看人家这段写的,翻译成现代汉语就很明白了。他说的是,11日到了五虎门,12日过了淡水,13日就到了钓鱼台,我们现在称为“钓鱼岛”的地方,祭祀了天后、妈祖,过了黑水沟也就是中琉海沟;14日到了姑米山,看到姑米山这才看到琉球国界。要知道黑水沟就是中琉海沟,是中琉两国的海上分界线。琉球国的最西南部领土是哪里呢?姑米山,也就是冲绳久米岛。沈复的记载,比日本人古贺辰四郎对钓鱼岛的记载早76年。 3.周煌《琉球国志略》 除了汪楫的那本《使琉球杂录》,再给大家介绍一本,一个叫周煌的还写了一本《琉球国志略》。他也是出使琉球的一个册封使,回来写了这本书,其中有很多资料与汪楫的那本可以互相印证、互相补充来看。当然,这本书成书比汪楫的晚,在乾隆二十一年,也就是1756年,琉球的国王去世了,乾隆皇帝就派一个叫全魁的为正使、周煌为副使去琉球册封,那时候琉球即将登位的叫尚穆。周煌等人也和以前一样,觐见皇帝领取指示,提提要求,再选好船只,于1756年的六月初二这天从福建起航,一路去了琉球,一直到次年的二月二十六日才回到北京。他的这次任务也和汪楫差不多,在《清史稿·列传·周煌》中就记载了他这次出使: 二十年,命偕侍讲全魁册封琉球国王尚穆。寻迁右中允,再迁侍讲。二十二年,使还,奏上《琉球国志略》,命以武英殿聚珍板印行。 我们这里主要讲讲他写的这本《琉球国志略》,希望对琉球有个更好的了解。这本书共十六卷: 其卷首于凡例、书目、图绘外,首列御书、诏敕、谕祭文;次则星野、国统、封贡、舆地、山川、府署、祠庙、胜迹、爵秩、赋役、典礼、兵刑、人物、物产、艺文、志余,为目十有六——而各目中有须条析者,列小目附之,分为十六卷。 这本书记载的内容非常丰富,卷一“星野”介绍琉球的地理、方位、面积以及由福建到琉球的航程情况。卷二“国统”介绍琉球与清王朝的关系实为藩属关系,琉球的历史及与明清王朝历代以来的交往历史,并说明尚氏在琉球的继位传国情况。卷三“封贡”另附招抚恩赐入监诸事,非常详细地记载了明清王朝和琉球的封贡情况。卷四(上)“舆地”附建置疆城形胜城池炮台,卷四(下)“风俗”附形质气候习尚仪节节令服饰舍宇等。卷五“山川”介绍国中岛山海潮风信针路附水泉桥梁。卷六“府署”介绍王府世子府附使馆学校。卷七“祠庙”附寺院。卷八“胜迹”介绍其风景名胜。卷九“爵秩”介绍其官职等情况。卷十“赋役”介绍赋税情况并附钱法。卷十一“典礼”介绍礼制礼节情况。卷十二“兵刑”介绍其兵制律法情况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卷十三“人物”介绍对国家有重大影响的如贤王、忠节、忠义、孝义、列女、文苑、方外各种人物。卷十四“物产”介绍谷货、蔬果、草木禽兽、鳞、介虫等。卷十五“艺文”介绍其图籍。卷十六“志余”附有前使的各种文字材料,如“使琉球录序”,各次使节的游记、诗词和书序等。《琉球国志略》基本上包罗了琉球国各个方面的内容,是周煌在琉球的所见所闻,并依前使及各家著录情况写成,正如周煌自己所言:“伏念臣自奉使之初,亲承圣训,以前此使臣类有纪录,意存润饰,传闻异辞;兹当就耳目所及,加以订正,务求徵信,无事铺张!……遵即于往返途次及使馆余间,随时采辑,略具草稿;续自回京数月以来,分门比类,以次造竣。” 周煌说我承蒙皇帝的信任和教诲,出使琉球,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并且是实事求是地记录,没有夸张不实的地方,再参考以前使臣的一些记录,作了些整理,写成的这本书也得到了历史的认可。“是书广征乾隆以前诸录,旁及百家记载,取材详博,考证有据。”所以,这本书的内容是非常可靠的,它有两大特点,也可以说有两大贡献:第一,就是对琉球的官制、赋税、兵制、法律、物产、社会观念等方面作了非常详细的记载。我们就说说琉球的刑法,这本书写了: 其国刑法,有死刑三:一凌迟、一斩首、一枪刺(用木椿作十字架,捆手足,以枪刺其心令死,即枭于其处,椿倒乃止);轻刑五:一流(流有三等:有配定流置某岛安置,不准放还;有为恶不悛,族人共禀法司请加流罪者,则限以年数,配遣所流之岛。头目等申其改过,许遣还。否则,至期复流远岛,仍前法申遣。再不悛,颠转流于三十六岛外之别岛矣。有犯罪重者,则缚其手足,以独木小舟配遣西马齿山,颠转递至外岛,然多有漂没者)、一曝日、一夹、一枷(有轻重二等:轻者数十斤、重者数百斤)、一笞(窃盗最严,初犯,笞若干、夹一次,曝日一次;再犯、三犯以次递加,亦有时竟立斩者、立配流外岛者)。 他们的刑法很多,轻的、重的都有,轻点就流放,他们不是“三省并三十六岛”嘛,选个远点的荒凉的岛给他发配到那边去,越重的发配的越远,再重的就把他的手脚绑起来,给他一个独木小舟,发到三十六岛之外,海上那么大风浪,一个小舟还指不定飘哪去呢,一般也就回不去了;另外还有拿鞭子抽,拿夹棍夹的;再犯大罪的就判死刑了。这死法也不一样,凌迟、斩首,还有一种枪刺,可不是枪毙啊,比枪毙残酷,枪毙一枪就完事了,枪刺不一样,这枪是长矛,先用两块木头做个十字架,把犯人绑在上面,拿着矛刺犯人的心脏,很残酷,不详细讲了。琉球的律法也非常严格。看来,在任何情况下还是要遵纪守法的。周煌这本书就记载了这些刑法什么的,记得很详细,他也可能亲眼见过。 这本书有一个更重要的贡献,就是这本书上有个附录,附的是什么呢?《使琉针路图》,也就是线路图。他画的这个线路图非常准确,汇总前人航海的经验,对从福建到琉球的路线以及从琉球回福建的路线都标的非常清楚。我们可不要误以为是原路返回,在陆地上是,在海上可不是。我们都学过地理,知道洋流方面的知识,什么太平洋暖流、什么千岛寒流,这都不一样的,要是一不小心走错了,还指不定漂到哪儿去了。前面讲的汪楫去琉球的时候挺快挺顺的,可回来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如果遇到了飓风,那就是九死一生。 飓风三昼夜,舟上下倾仄,水满舱中;合舟能起者仅十六人,厨灶漂没,人尽饿冻。 你看,飓风刮了三天三夜,船舱也被水淹了,吃的、住的、用的都被淹了,一船人又饿又冷,死伤了很多人。周煌就吸取教训,把这个航海路线总结和优化了一下,哪条路更好走、更快,他都研究了。 (乾隆二十一年)择六月初二日,恭捧诏敕安官舱正中,由南台江登舟。初五日,至太平港。初六日,祭江,取水。申刻,到怡山院,谕祭海神,天后宫行香。 琉球海道虽与福州东西径直,然船身宜上、不宜太下。 历考前使自陈侃有“录”以来,封舟不至落北者,惟前明册使夏子阳及本朝使臣汪楫,余皆多用卯针,以致飘过北山。臣兹役深鉴前车,独删“指南广义”主用卯针之说,折衷于夏、汪二录,时饬本舟夥长敬谨遵用。以故由五虎开洋,三日之间直至姑米,方谓媲美前封。 周煌详细记载了航海的一些经验教训,好好地写成了这本《琉球国志略》,非常有参考价值。不过,这仅仅是出使琉球的一部分路线,这是海上。此外,还有陆上。坐船去琉球不是从北京直接坐的,得先从北京到福建,当时的陆路交通可不像今天这么发达,有高速公路、火车,还有天上的飞机,很不好走。中间不时遇上狂风暴雨、泥石流什么的,很不容易。否则,怎么会有使臣把陆地上的经过也给详细地记下来。这个使臣是谁呢?嘉庆年间一个叫李鼎元的人。 4.李鼎元出使琉球记 清朝有个叫李鼎元的官员曾经就写过一本《使琉球记》,这本书叙述了去琉球的整个过程,其中陆上从北京到福建这段记载的非常详细。 李鼎元是1800年出使琉球的,清朝嘉庆五年的状元赵介山是正史,他李鼎元进士是副使。这一年的上一年,清朝发生了一件事,什么事呢?权臣和珅被镇压了,这事得让琉球知道,我朝的第二号人物已经被镇压了,以后不要再惦记着他了,就这么个意思。这次出使琉球,李鼎元有个日记,日记里记载得特别详细。因为上一次中国人去,还是在乾隆初年,这一次去已是嘉庆五年了,想一想,过了五六十年,所有的制度都不甚明了,怎么去呀?该领不领钱啊?于是,李鼎元就去找纪晓岚。纪晓岚这阵子牛了,管的事宽,再说他又编过《四库全书》,见多识广。李鼎元就到纪晓岚那里找纪商量,我们应该不应该领点钱走,纪晓岚说领什么钱?没钱!该走走。这个不对呀,朝中官员出差的净领钱,你到福建举办考试,给人考试还领了好多钱。为什么你领钱我不领钱?废话!能跟我比吗?你这是朝廷使者,沿路事先都已经通告下去,沿途各路接待都免费,你吃喝拉撒睡都免费,你要钱干吗?没钱,走。李鼎元这一行人非常不高兴地就在这一年的阴历2月28日午刻走了,从北京出发果然威风,这一路之上带了好几十人,带了很多很多礼物。你想想,正史一个人就可以带家人,跟班二十个人,副史带十个人,家属愿意去都可以跟着,这就三十人,再加上朝廷带的、抬轿子的等一路上达七八十人之多,先从广安门出发,出广安门五里到普济堂,有人给饯行,喝了这个饯行酒之后,当天晚上到了哪儿呢?到了良乡县同节驿住下来,这还是北京地界。第二天经河北过窦店,宿州驿,三月初一过新城,过了宋辽分界之白沟归义驿,然后经赵北口任邱县鄚城驿,初三过了瀛海驿,又经过献县、交河、阜城和景州,三月初六到了我们山东的德州安德驿,在山东境内一共走了12天,到江苏时已经是三月十八日了。 从三月十八日到阴历四月底五月初,天气极坏,大暴雨不断,这中间就走得非常慢,后来走到了浙江,到了京杭大运河的终点杭州,四月初九到了嘉兴,从这时起天气逐渐晴朗起来,五月才到了福建,到了福建得等着,得等着天气好,等到夏至,这沿途从2月28日到闰四月初八这才到了福州,共70天。真正走了58天,每天要走一百来里地,你说使者是怎么走的?使者或坐轿子,或坐船,或坐马,比较轻松,可那手下人得走着,每天走一百里地,想一想多不容易,然后等着,一直等到了这东北信风来到才能去。搁这儿待了二十多天,然后五月初一点卯。经过六昼夜到达琉球,这里记载初七巳刻西南风至,潮亦至开洋,丁未风,乘潮出五虎门。入夜,接封大夫梁焕,及梁焕率其国夥长二人主针,目不转瞬。这主针就是看风向的,看这船行的航向,这一路之上非常的不容易,从初七出五虎门,一直到十二日辰刻过马齿山。经过这一天的路程,从初七出发一直到十二,这才到了天使馆,这次航行110里,五月初一本来就出发,结果由于天公不作美,直到十二日真正的航行时间53个时辰,有5个时辰干吗?躲雨了,没法航行。这海上航行53个时辰行了5830里,再到那霸,这就过了6000里,这一路多不容易。到了琉球册封完,就没事了,就得等着,一直得等到冬至之后才能走。 还好,李鼎元这个人会说琉球语,于是他就编了一个汉琉词典。叫《球雅》。为什么叫《球雅》呢?仿《尔雅》的格式,将琉球的语词与汉语对照,释音释意以广声教,直到当年的10月20日,这一行人迫不及待地扬帆出那霸港,因为10月20这一天是冬至,到了冬至赶紧走,结果没走成,下大雨了,住在了马齿山,又等了五天,等到10月25这才开始返国,回到福州倒很容易,十一月初一就到了,只用了五天时间。而从福州到北京,那又是七八十天的路程,非常的困难。 不过,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这条路千难万险,可琉球仅在明朝267年间就来朝贡171回,三年来两回多,往来极其频繁。中国也是从明洪武五年,也就是1372年朱元璋第一次派使者到琉球,到清光绪五年(1879年)507年间,明清两朝24次册封,共派出正、副使43人,其中明朝27人、清朝16人,前去琉球册封。汪楫、周煌、李鼎元这些人也是非常不容易,一方面要历尽千难万险去琉球册封,另一方面还得写这其中的过程供皇帝和后世阅读,汪楫写了《使琉球杂录》、李鼎元写了《使琉球记》、周煌写了《琉球国志略》,按规定,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得写下来。但他们之中就有人隐瞒了一些事情,谁啊?周煌。他写的《琉球国志略》尽管非常好,非常有价值,但是有些事情他没有写,皇帝不知道。这是写给皇帝的报告,你得写的越详细越好,可他去琉球就有一件事没写进去,不是忘了,是没敢写。可不是一件小事,什么事?关于钱的事,大家想一想,关系到钱的事情有小事吗?我们接下来就说说这个事。 使者是双方沟通的起点,却也可能是友情的终点。在清朝乾隆年间,中国与琉球的关系就曾经出现过致命危机,起因就是中方派出的使团作出了令人失望的表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它是否预示着朝贡之路的终结?这一危机又是如何得到挽救的呢? 5.索银事件 周煌跟汪楫那次出使不一样,汪楫去的时候一帆风顺,回来的时候惊涛骇浪,而周煌去的时候惊涛骇浪,挺倒霉的。他们是六月初二启程的,六月十四日才抵达琉球的姑米山岛附近,恰好遇上台风,一艘船触礁,船舱进水,行进不得,所有东西都被淹,还好船上没有死人,爬上岸以后,就只能等着。琉球国的世子听说这事以后,赶紧驾船到姑米山,将他们救上来,接了另一艘船抵达那霸。到了那霸以后,为了给这一行人压惊,这船上坐多少人?136个使役,不算正使副使两人,给了他们多少钱呢?给了他们五千两银子,还不算衣服被子。五千两银子136人每人一份,每人36两7钱的银子,这场大风大雨一人落36两银子,多好的差事。但这136人不高兴,他们听说几十年前也有这么一件事,也是船撞坏了,当时给他们多少钱,每人128两,这回给我们多少?36两7钱,一比差90两银子。我们出来的时候天天祷告,一定要撞船,一定要撞船,撞船就能得128两。于是,这使役中的管理人员陈国栋就跑到天使公馆请求这正副使跟琉球国的世子,现在已经被加封为国王补给,再每人补上91两,结果这正副使觉得不合适不能要。但这帮人还不干,还继续闹事,最后逼得人家没办法,上上下下都知道这大清的人在闹事。直到8月16日,他们又挟制了很多人,又跑到使臣这儿继续闹,从7月到8月,这大清一百多号人,在琉球闹了一个多月,最后没办法,人家又送来两万两银子,每个兵丁120两,加上原来那个30两7,每人156两7,这一行人才算高高兴兴地走了,不是每个人都是一样多,兵丁每人120两,加那36两,然而亲丁、匠役、水手则是每人一百两,加上那个36两7,136两7。事有凑巧,前面人闹事,两条船。后边又有条船也遇到台风了,也跟着这样过来了,他们来的更晚,是在阴历12月12日才抵达琉球,琉球王一听那就同样办理吧。兵丁156两7,家丁、匠役、水手136两7,大家都发了,很高兴。乾隆二十一年农历8月21日,册封使宣诏,宣读了皇帝圣旨,世子尚穆就成了中山王了。然后,他们在乾隆二十二年2月13日回到福州。 回到福州以后,得快马加鞭先给皇上写一个折子。2月19日写了一个折子,先送给皇上。自己在这里休整之后再走。三月初六离开福州。这周煌写了一本书《琉球国志略》,在这本书里,没写一人得150多两银子。给皇上的折子很长,叫《翰林院侍讲全魁、周煌奏册封事竣,敬陈渡海情形折》,也没提众人都得了好多银子的事,白得的,没提。《琉球国志略》也没提。他们刚走,三月初七,福建巡抚钟音收到福建布政使德福呈送的琉球中山国王尚穆的咨文一件,咨文说的特好,两条船都先后来了,因为路上遭了灾,我一看得给他们压惊,于是就给了哪些人156.7两银子,哪些人136.7两银子,一共支付了五万多两,让他们高高兴兴地回去了,但是你们那船坏了,这回去的船是我们的船,银子那是白送他们的,能把那条船还给我们吗?你看人家尚穆很怪吧,那钱是我送你的,船我不是送你的,请把我们的船送回来,结果钟音和福德一读,啊?我们这些人从你们国家白白讹诈五万多两银子,这怎么行呢?你看这尚穆,人家头天三月初六走的,咨文第二天就到了,掐点掐的那个准,这个叫什么?告状的艺术,你没有艺术怎么能行呢?在这种情况之下,结果这次索银事件就层层上报朝廷了。最后,朝廷就问怎么办?闽浙总督喀尔吉善觉得这不对,应该杀。到了乾隆二十二年5月25日,刑部最终裁决陈国栋处斩,枭首示众。翁元、黄登、朱华、朱文彩、林赐、欧元德、姚章等处斩。还有什么梁大有、林升、刘光国绞刑,斩监候秋天再杀,陈嘉言、刘显宗革职,拿解来京,其他的人都按上面原来建议的来处理,至此这一干人等都处理了,处斩他们的时候,皇帝特意把所有琉球在京人员都集合起来,看是不是这些人出差,到你们国家,瞧见没有?就这模样,斩了。让他们看着斩了,斩完以后把这五万多两银子,先动用公款支出来还他们。就这事儿杀了很多人,但周煌没事,他没拿钱。不过,他也有责任,当初汪楫不仅自己没拿,还管束着手下人也没拿,不仅没主动要,当时琉球国王主动要给,他都没要。等他回国后过了一年,琉球国王还派人追到北京去给,当时琉球派了毛国珍、王明佐来中国谢恩,并恳请康熙皇帝下命令让汪楫收下钱,说我们要给点钱表示一下心意,可汪使臣就是不要。你看我们大老远的来了,皇帝你就下命令让他们收下吧。等康熙同意了,汪楫这才收下。这个汪楫是既拿到了钱,又得到了名,相比之下,周煌办得就不大好。不过,从这件事来看,我们一方面感觉出差到琉球很遥远很漫长,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看到中国对琉球是非常的好,非常的照顾,琉球对中国也是非常感恩戴德的。中琉之间的关系就这样越处越好。闽人三十姓,这个沈复到琉球是双方加强经济、文化和政治交流的一个结果。 中朝、中琉朝贡关系之比较 我们说可不只琉球与中国的关系这么好,还有很多其他国家也是。前面讲到,有很多国家都与中国建立了藩属关系。明朝是朝贡制度高峰的时候,这时候的朝贡国达到了一百多个关于明代朝贡国的数量,有几种说法:一是《明会典》所列朝贡国为111个,即使将位于今新疆境内的西域小国剔除,其数量也超过100个;二是《明史》所列148个。那么,这些国家的朝贡都是一样的吗?肯定不一样,龙生九子还个个不同,更何况这些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国家。他们朝贡的次数、与中国关系的疏密都有不同,根据这些因素,这些朝贡国又分为典型朝贡国和准朝贡国,典型的有朝鲜、安南,安南就是今天的越南,再就是我们讲的琉球;准朝贡国有日本、泰国、缅甸、老挝等等。典型朝贡国与中国的关系更紧密一些,受中国影响更大一些。那么,我们就拿朝鲜和琉球这两个典型朝贡国来比较一下,朝鲜的朝贡与琉球向中国朝贡是一样的吗?除了走的路线不一样之外,还有什么不同呢?比较一下。 朝鲜半岛上最早与中国建立朝贡关系的古代国家是百济。早在南北朝的时候,百济就与中国建立了联系,人家是近水楼台。在东晋的时候,晋安帝司马德宗就册封百济的首领阿馀映,为“使持节、都督百诸军事、镇东大将军、百济王”。朝鲜半岛上的另一个国家新罗在公元381年,也就是中国十六国时期,前秦建元十七年的时候就进贡了,前秦的皇帝是谁呢?有名的苻坚,就是在淝水之战中败了的那个。隋朝建立的时候,百济派使臣到洛阳表示祝贺,向隋朝称臣纳贡,确立宗藩关系,效率很高。相比之下,新罗就慢多了,过了十多年,新罗才派人到洛阳确立宗藩关系。说到这里,就有个问题,学过历史的都知道,古代朝鲜半岛有三个国家,也跟琉球一样,琉球是山北国、山南国、中山国,朝鲜是百济、新罗和高句丽。那么人家百济、新罗都与中国建立宗藩关系,高句丽又干嘛去了呢?原来高句丽与中国关系不好,光打仗,不仅与当时隋朝、唐朝一直在打仗,另外还欺负百济、新罗,他们三个之间打仗倒也正常,琉球三个国家不也打过吗?可人家打归打,后来朱元璋说你们别打了,人家就不打了;可朝鲜半岛上的这三个国家不行,唐朝李世民也劝,说你们别打了,可它们就不听,主要是谁不听,就是高句丽,它不仅不听,还联合百济要灭掉新罗,这就惹恼了唐朝,你们不是联合欺负人家新罗吗?我就帮助新罗,这样唐朝就派兵与新罗联手灭了百济,后来又灭了高句丽,派谁去的呢?就是有名的大将薛仁贵,大家也许都知道,把高句丽给灭了,百济给灭了,于是土地、人口都归新罗,这新罗高兴,派人到长安感谢,又采用唐朝的年号、使用唐朝历法,当然它在打仗之前就使用了,唐朝帮它打仗,新罗就拼命地进贡,什么人参、牛黄这些药材,朝霞、鱼牙这些纺织品,还有海豹皮等海产品都往长安送,光在神龙二年也就是706年这一年,新罗就往长安送了三次。后来到了918年,高丽王朝建立,统一了朝鲜半岛,并于962年主动向北宋进贡,第二年高丽改用北宋年号,标志着高丽与宋朝确立了宗藩关系。宋朝灭亡、元朝建立后,高丽又使用元朝历法。明朝建立后,对高丽(朝鲜)更是礼遇有加,朱元璋将朝鲜列为不征之国。洪武年间(从1368年到1398年),高丽(朝鲜)共朝贡60次,平均每年2次;永乐年间(从1403年到1424年),朝鲜朝贡91次,平均每年4次;洪熙、宣德年间(1425到1435年),朝鲜朝贡67次,平均每年6次之多。 朝鲜和琉球都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朝贡关系,两者在很多方面都是相似的:都受中国册封,使用明清两朝的年号、历法;与其他国家相比两者与中国关系更紧密,所以除规定的正式进贡之外,他们平时逢年过节或者遇到大事的时候也向中国进贡,朝鲜是赶在节日的时候,比如说正旦也就是元旦、春节,千秋节就是皇帝生日这天,朝鲜都要来朝贡,贡品有金龙船、双盏莲花台、玳瑁刀鞘、细布、马匹、弓矢、人参、獭皮等;明朝回赐与赏赐的物品有国王金印、《大统历》、庙社乐器、冕服九章、锦绣绒绮、彩缎纱罗、四书五经、镀金银匣、象牙犀角等。另外,朝鲜从明朝购买的商品有药品、丝织品、书籍、补品、瓷器等,主要用来满足王室贵族的奢侈生活。此外,还有农业、手工业生产及军事方面的必需品。明朝从朝鲜购进的多是麻布、海产品和当地的手工艺品。清初,清廷向朝鲜索要的贡品比较多,具有一定的掠夺性,后来逐渐减少,岁贡从最初的18项到雍正六年(1728)减到9项,幅度还是比较大的。贡品的种类与明朝大同小异。清廷对朝鲜除正常的回赐外,还有特赐、加赐等。清朝与朝鲜的朝贡贸易也十分频繁,主要有“八包”贸易、栅门后市和团练使后市(沈阳八包)。此外,在明清两朝与朝鲜贸易中,还夹杂着走私贸易。 琉球除了正贡之外,也有“加贡”,就是额外加上的,如庆贺贡、谢恩贡、陈奏贡等等。我们可不要认为,人家那么大老远来,怎么还要人家再额外进贡呢?这可不是征税,中国对朝贡国一直本着“薄来厚往”的原则,前面讲了,你给的多,我还的更多,你给的好,我还的更好,他们来“加贡”,中国有“加赐”、“特赐”。我再补充讲一下琉球的贡品,前面讲了一些,不过还有好东西没讲。在道光四年,也就是1824年,琉球带来的贡品有什么呢?海带9万8千斤、鲍鱼9千7百斤、海参5千斤、鱼翅2千5百斤、酱油2千4百斤,鲍鱼、海参那么多,还有鱼翅,都是贵重东西。中国回赠的有什么呢?文绮、纱罗、陶器、铁器、瓷器、铸器、漆器、祭器、钞币、海船、印章、文具、条靴、皮货、药品等生产生活用品。琉球是岛国,它缺这些,鲍鱼、海参那是一点都不缺。大家看,琉球、朝鲜给中国进贡那么多东西,还来那么多次,明清朝廷就给他们开了绿色通道,因为当时朝贡贸易也有很多欺诈行为,所以明清朝廷就先给朝贡国颁发勘合。什么叫勘合呢?就是一份官方文书、盖上官方的大印,然后一撕两半,你拿一半,我拿一半,见面的时候拿出来一对,对的上就是真的,对不上就是假的。这就是暗号、凭证,古代也常用于男女婚契,一个玉佩,一掰两半,好久不见面,一见面拿出一对接,正好一个玉佩,这样就算找着另一半了;现在呢,男女也有,你脖子上挂个锁,他脖子上挂个钥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就这么个意思。明清朝廷就给朝贡国弄了这么个东西,可没给琉球和朝鲜弄,为什么?因为经常见面,如果还弄个什么暗号、凭证的,就没意思了。你说你天天回家,进门还要说暗号吗?你整天去单位跟同事还用先拿出身份证来对对,是不是他啊?不用。这说明什么问题?这琉球和朝鲜就跟一家人一样。 虽说像一家人一样,可即使是一家人,也有不同。那么,朝鲜和琉球有什么不一样呢?有人说了,他们的贡品不一样,对,肯定不一样,那是因为他们的特产不一样,拿的都是各自的特产。还有,他们走的路线不一样。朝鲜到中国主要是陆路,从平壤出发,跨过鸭绿江就到中国,过了山海关就到北京,才三千多里路,人家琉球那可远多了。除了这些,还有一些不一样,大家可能不清楚,那就是在贡期上,明清两朝,朝鲜的贡期最少是一年三贡,有时一年四贡、五贡,多的时候达到了六贡、七贡。朝鲜是明清藩属国中朝贡次数最多的国家,琉球紧随其后,排名第二。除了路途遥远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明清朝廷规定,琉球不能来的太频繁了。明朝永乐皇帝规定琉球两年一贡就行,可琉球不愿意,认为两年时间太长,要求一年一次,永乐皇帝没办法就答应了,可答应归答应,规定归规定,琉球也不怎么遵守,常常是一年就来好几次。人家既然来了,也不能把人家再撵回去,来就来吧。到了清朝顺治皇帝时,严格规定琉球两年一贡且必须遵守,但琉球也没有严格遵守,还多次恳求多一点,再多一点,但清廷没同意。即便这样,琉球也是能多来就多来。琉球就想,既然次数上限制,那我们一次就多去点人吧,这样次数减少了,可来一次就好几百人。前面讲了,这接待就是一大笔费用,吃的、住的、玩的,临走还得赏赐,这开销也不得了,明清朝廷又规定,人数规模也得限制,明成化时规定只许百人,最多加五人,明嘉靖时规定不得超过150人,清顺治时除了规定不得超过150人之外,还规定只许15人进京,其他的在外面等着,可是琉球不愿意,不断地恳求让我们多来些人,康熙就心软了,放宽点限制,规定不得超过300人,这才满意。但对于朝鲜,清朝就没有这个规模的限制。 琉球和朝鲜之间还有不同。你到中国了,现在讲你得过海关,那时候进出口商品也要征收海关税,明清朝廷就规定对西洋各国征收普通税,对朝鲜减免一定的关税,予以照顾。而对琉球一律免税,不收一分钱,大大小小的船那么多,那么多商品,一律免税。这也充分反映了中琉之间的友好,这是经济上的优惠。另外,在政治上也对琉球特别照顾,中朝之间的宗藩关系有时是朝廷通过加强对朝鲜的控制有时甚至是用武力来维系的,但中琉之间却一直是和谐的、其乐融融的关系,中国从不干涉琉球内政,而是以礼相待。所以,中琉之间的关系,用今天的话来讲,真是铁,给力。 但是,我要提醒诸位,正当中琉之间你来我往,不亦乐乎,琉球国王为自己“万国津梁”沾沾自喜的时候,琉球王国不知不觉走进了一个“被”时代,亦如我们今天的“被”就业、“被”代表、“被”捐款,琉球也被迫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是什么打破了这块神奇土地上的宁静呢?琉球的命运要走向何方?咱们下期再说。 第三章 家山何处 引言 为什么琉球会被卷入近代世界政治风云? 占领这里,可以有力地控制中日韩和东南亚。 在它抗击侵略、保家卫国的历史上有哪些传奇故事? 三个黑色的c记录着华人郑氏支援琉球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如今,我们又要到何处追寻它神秘的身影?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了解琉球曾经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萨摩入侵 上一讲讲到正当中琉之间你来我往,不亦乐乎,琉球王国为自己“万国津梁”的身份沾沾自喜时,历史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拐点,琉球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走入了一个“被时代”,就像我们这两年所流行的“被就业”、“被代表”、“被捐款”,琉球也走上了一条回不了家的路。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是什么打破了这块神奇土地的宁静呢? 中国有句古话“人怕出名猪怕壮”。话还得从1609年3月4日说起,日本的江户幕府德川家康早就觊觎着琉球王国的富庶,这一天,他下令由九州萨摩藩的岛主岛津家久出兵三千,武装侵略琉球。岛津家久率领三千精兵,分乘一百艘兵船从山川港出发,于3月8日登陆奄美大岛,开始了对琉球王国的征服。3月26日,他们打到了琉球王国的都城首里。琉球方面出兵四千加以抵抗。正如我们前面所讲的,拿破仑都为这个国家感到惊诧,一个国家怎么能没有军队,怎么能没有警察,而又这么安宁呢?即使这个国家有四千军队,哪经得住身经百战、穷凶极恶、好勇斗狠的岛津家久的打击呢?最终,面对着岛津家久的精兵悍将,琉球毫无还手之力,首里城被攻克。琉球国王尚宁也被迫出城求和,岛津于4月5日占领了首里城。将首里城的国王尚宁囚禁到了鹿儿岛,企图阴谋一举吞并琉球王国。后来还是迫于大明王朝的压力,另外也因为内部分赃不均,这一阴谋没有得逞,但岛津家久还是迫使尚宁王签署条约,规定琉球王国要每年向萨摩藩输粮八千石。琉球王国自己都没有粮食,每年还要向他输入八千石。日后,日本居然以此为借口说,每年琉球主动向他进贡粮食八千石,以此来证明这块土地自古以来就是日本领土。所以说,日本阻贡并不是一时兴起,早有前科。日本之所以看中琉球35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并不是肯定这块土地能产生什么,能产出什么,而是这块土地的军事重要性。占领这个地方,就可以有力地控制中日韩和东南亚的交通枢纽。更有甚者,它是后来日本侵略中国的前哨阵地。但在当时,一个小小的日本,还没有办法和能力打中国的算盘,所以它只能把这种想法深深地埋藏在心里,不过时间似乎转得很快,日本人认为的好机会很快就来临了。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弱小的琉球因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引来了恶邻的觊觎,在历史的洪流中无法自保。这个时候作为其宗主国的中国必须挺身而出,给予有效保护和道义支持。那么,中国是怎样帮助琉球的? 琉球国徽见证中琉人民血脉相通 1673年12月28日,大清王朝发生了一场内乱,这场动乱的头头共有三个人,第一个是平西王吴三桂,第二个是平南王尚可喜,第三个是靖南王耿精忠,这就是清朝历史上的“三藩之乱”。“三藩之乱”发生后,中国很有可能分裂,日方见到自己的好机会来了,于是下令让琉球王国集中全国各地所拥有的全部硫磺,送给叛乱中的耿精忠。尽管琉球受到日本挟制,但是仍然以种种借口阻止了日本人的企图。最终,在1680年“三藩之乱”即将平定前夕,仁义的琉球王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奖赏。这个奖赏的全文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1681年,康熙皇帝再度嘉奖琉球国王,以对他这种忠心不二的行为表示肯定。 说到这儿,我们就要注意了。其实,在此期间,琉球还曾经几次抵抗日本,这中间有一件事很令人鼓舞。最著名的一件事是华人支持琉球的事。说起当年日本侵略琉球,一个从1392年奉明太祖朱元璋之命来到琉球的华裔,“闽人三十六姓”中的郑氏后代,就曾经做出过一件英雄事迹。日本不是打首里吗?这个人率领全宗族的人抵抗,最后战败被俘,日本人残酷地用油釜极刑想要把他烹煮了,遂架起大油锅,一下子就把被俘的郑氏给拖进了油锅里,在油锅里郑氏还在挣扎,使尽吃奶的劲儿把两个按住他的日本人也给摁到油锅里,最后,三个人同时进了油锅。这件事很快传遍了整个琉球境内,琉球人也从此改变了自己的国徽。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知道,琉球的国徽的正中间是一个红圆圈,红圆圈内有三个黑色的c,象征着三个人在油锅里被煎死的情景,三个黑色的c记录着华人郑氏支援琉球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这件事纯粹中国内部事务,不劳日本人烦为过问。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你乖乖地给我滚出去,不然的话,我可告诉你,我手下的军队可不是吃素的。 中国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日本对琉球的威胁,不仅没有因为遭到抗争而停止,反而变本加厉,甚至还把争端延伸到了本属中国领土的台湾岛上,制造了琉球亡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这一事件是什么?又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 牡丹社事件及《北京专条》 虽然在中琉双方的通力合作之下,日本人的阴谋暂时没有得逞。但是,“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这小日本一计不成,再施一计,终于到了1871年,日本人得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第二次机会。 话说1871年12月,有两艘琉球王国的船只在海上遇到飓风,你说怪了,12月还有台风,结果这两艘船只就漂到台湾东海岸,其中一艘遇救,被安全送到台湾府,另一艘在台湾南部的琅峤,也就是现在台湾恒春下边的北瑶湾触礁沉没。船员上岸后,与当地牡丹社的高山族居民发生了冲突,结果54名琉球渔民被误杀,这就是历史上的“牡丹社事件”。 有人说,这件事算啥?清朝属国琉球王国和清朝福建省台湾府属下的牡丹社的成员发生冲突,纯属中国内部事务。我们觉得这是中国内部事务,可爱没事闹事的日本人不觉得。当然,日本人当时一点儿也不知道这件事,一年半以后他们终于知道。于是,日本就派使臣福岛种臣到北京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抗议,抗议他们国家所属的琉球藩属下的居民在中国遭到了非人道的行为。清政府派出两名代表,总理衙门大臣一个叫毛昶熙,一个叫董恂,严正声明: “蕃”民之杀琉民,既闻其事,害贵国人则未之闻,夫二岛俱属我土,属土之人相杀,裁决固在于我。我恤琉人,自有措置,何预贵国事,而烦为过问? 就是说这件事纯属中国内部事务,不劳日本人烦为过问。又说道: 杀人者皆属“生藩”,故且置之化外,未便穷治。日本之“虾夷”,美国之“红藩”,皆不服王化,此亦万国之所时有。 说到这里,诸位要注意他们说的这句话,“杀人者皆属‘生番’,姑且置之化外,未便穷治”。意思是,杀人的都属于我们中国境内没有进化好的居民,他们管少数民族叫没进化好的居民为“生番”。所有人都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就跟我们中国过去称少数民族为“夷蛮戎狄”一样。你们日本也有“虾夷”(指北海道的爱摩人),美国也有“红藩”(指印第安人),每个国家都有这样的未进化好的人。可日本人不这样认为,日本人听了喜上心来。“生番”没有进化,我才不那样理解呢,那就是不归中国管。就于1874年2月6日拟定了一份《台湾“蕃”地征伐要略》,强词夺理地宣称: 台湾“土蕃”部落,为清国政府政权所不及之地。……是以报复杀害我藩属琉球人民之罪,为日本帝国政府之义务,而征“蕃”之公理,亦可于此中获得主要根据。 清国如以琉球曾对该国遣使纳贡为由,发挥两属之说,以遑顾不理,不应酬其议论为佳。盖控制琉球之实权在我帝国,阻止琉球遣使纳贡之非礼,可列为征伐台湾以后之任务,目前不可与清政府徒事辩论。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台湾这个部落是清廷政权达不到的地方,所以采取对他们杀害我们藩属的琉球人民的报复行为是我们的义务,是合情合理的。另外还补充说,清政府要是以琉球对他们朝贡为理由说琉球是两国共属的,那咱们就置之不理,不管,当没听见。我们下一步就要阻止琉球向清朝朝贡,但这是征伐台湾以后的事,目前先放一放。当务之急,就是先认定台湾不是中国领土,那我们日本人可以侵占了,所以1874年悍然入侵台湾,因为他们认为台湾不归中国管。面对日本的武装侵略,清政府岂能善罢甘休,听之任之,当即决定派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沈葆桢为“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带兵轮前去台湾巡阅。到台湾以后,沈葆桢做了两个工作,一方面拿着中文版的《台湾府志》,向日本政府单方面命名的“台湾番地事务总督”、原日本陆军中将西乡从道当场抗议。另外,李鸿节与新任的日本驻华公使柳原前光交涉,下面有他俩当时的一段对话。 …… 问:你们如何说台湾生番不是中国地方? 答:系中国政教不到之地,此次发兵前去,也有凭据。 问:你有什么凭据? 未答。 …… 答:台湾生番如无主之人一样,不与中国相干。 问:生番岂算得一国吗? 答:算不得一国,只是野蛮。 问:在我台湾一方岛,怎不是我地方? 答:贵国既知生番历年杀了许多人,为何不办? 问:查办凶首,有难易迟早,你怎知道我不办?且生番所杀是琉球人,不是日本人,何须日本多事? 答:琉球国王曾有人到日本诉冤。 问:琉球是我属国,为何不到中国告诉? 答:当初未换和约时,本国萨(山司)马诸侯就打算动兵的。 无论你怎么狡辩,口舌如簧,清政府严正声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你得乖乖地给我滚出去,不然的话,我可告诉你,我手下的军队可不是吃素的。 面对清廷这种强硬的姿态,西乡从道理屈词穷,但是他声明日本退可以,你得给我补偿。这消息传到总理衙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领袖李鸿章委曲求全,觉得把台湾收回来是真的,就别论是非曲直了,谈吧。 日本阻贡事件 经过谈判,1874年11月31日,中日双方在北京签订了《北京专条》。这个《北京专条》很可恨,规定:日本此次出兵,系“台湾生番曾将日本国属民等妄为加害”,“原为保民义举起见,中国不指以为不是”;前次所有遇害难民之家,中国得给抚恤银两10万两,日本在台修路、建房等件费用、中国筹补银两40万两。听明白没有,这50万两白银原本有10万两应该是给琉球54个死难者家属的,现在变成给“日本国”的;而且日本侵略中国台湾所开销军事费用咱还得赔钱给它,本来是日本先侵略琉球,后侵占台湾,这都应该公然谴责,而李鸿章治下的总理衙门居然不以为不是,人家居然是“保民义举”,你说这话是怎么说的。这为日后日本吞并琉球留下了口实。日本反应很快,日本内务相大久保利通便马上正式提出了一个吞并琉球的计划,其中有一部分是这样说的: 琉球两属状态,自中世纪以来,因袭已久,难于遽加改革,以致因循至于今日。今者中国承认我征蕃为义举,并抚恤难民,虽似足以表明琉球属于我国版图之实迹,但两国分界仍未判然。今以琉球难民之故,我曾费财巨万,丧亡多人,以事保护,其藩王理宜速自来朝,表明谢恩之诚,然至今尚未闻有其事,其故盖在畏惮中国。今如以朝命征召藩王,如其不至,势非加以切责不可。是以姑且缓图,可先召其重臣,谕以征藩事由及出使中国始末,并使令藩王宜自奋发,来朝觐谢恩,且断绝其与中国之关系。在那霸设置镇台分营,自刑法、教育以下以至凡百制度,逐渐改革,以举其属我版图之实效。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清政府不是承认我是“保民义举”了吗?我因为琉球难民的事,花了那么多钱,死了那么多人,琉球应该来表示表示才对啊,怎么到现在也没个动静,可能是害怕中国的原因。你不是不来吗?我就下令让你来。于是,日本就把琉球三城司池城安规叫到东京,大久保利通对他说: 维新以来,与外国交涉等事,统依国际公法,然而琉球藩尚成两属形式,今日若不改革,则将受中国干涉,又将成为异日纠纷之因素。是以我政府思虑及此,在那霸设镇台分营,以保护琉球人民。 大久保利通说,你们现在是两属,你们得改革,否则又要受到中国的干涉。我们思前想后,为了你们的和平稳定、繁荣富强,我们得在那霸设立兵营,保护你们。可是,琉球的池城安规不是三岁小孩,不是你说两句好话就能哄住的,他心里明白得很,琉球虽为中日“两属”,但还是一个自主之国,所以就拒绝了。 大久保利通一看,这个哄不行,直接来硬的吧。 有人说,并没有得到公平、公正解决的“牡丹社事件”,是台湾史上具有分水岭意义的关键点,它对于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发展、清政府对台湾的管理,尤其是琉球的未来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那么事件发生后,对于琉球王国的命运归属问题,清政府提出了怎样的策略呢? 1875年,也就是在中日《北京专条》签署后第二年,琉球国王接到了一份来自日本大正宫的神秘文件,就是这位大久保利通发的。 一、为对中国朝贡而派遣使节及庆贺清帝即位等惯例,一概废止。 二、撤销在福州的琉球馆,贸易业务概归设在厦门的日本领事馆管辖。 三、从来每当藩王更迭之际,由中国派来官船,受中国册封,著以为例,今后概予废止。 四、今藩王来朝,对政治厘革及兴建的方法,加以研究后决定。 五、琉球与中国今后交涉,概由日本外务省管辖处分。 这份神秘文件让琉球国上上下下非常惊恐不安。这份神秘文件还写了什么呢?它写道:嗣后禁止向中国朝贡、受清朝册封,须奉行明治年号,实行日本礼仪、刑法等。也就是说,日本警告琉球,以后你必须断绝跟中国清朝的一切外交关系,你是我治下的一部分。日本政府专门派了内务大臣松田道之前往琉球,并且以促进改革政治为名,逼迫琉球与中国断绝一切关系,但当即遭到拒绝。不肯善罢甘休的日本政府,马上派兵控制琉球所有要害部门。面对日本的这种强盗行为,琉球君臣进行了坚决抵制。当时,琉球国王尚泰生病了,不过一听到这消息,他立马就精神了,不是好了,而是气的,就是生病了我也得抗议,下面的大臣们也都坚决声称“与中国不可绝及藩政改革不可行”。那个池城安规去找大久保利通,这次会面不是被叫去的,他就跟这个大久说: 琉球藩久荷中国恩谊,今不能无故背弃。天朝若与中国交涉,如得中国承认,则当奉命。 意思就是,我们与中国的关系是多少年的了,人家对我们是有恩的,我们祖宗十八代都受过的,你突然叫我们绝交这事不合情理,要不你们跟中国谈谈,要是中国同意,我们奉命就是了。结果这大久说不谈。接着,日本拘捕了琉球国王尚泰及其他王室成员并押赴东京,还实施了一项海外护照制度,规定凡是琉球人渡海到中国去,必须请求发日本护照。这样,日本就成功地控制了琉球王国的内政外交,并强制琉球采用日本年号。 不久,日本在琉球又成功地设置了它的警察制度、监察制度。此时的琉球也不愿意自己亡国灭种,所以在监狱中的琉球国王尚泰于1876年10月秘密派遣他的妹夫、担任琉球王国紫巾官的向德宏以及琉球通事林世功、都通事蔡大鼎三人乘坐一条小船,秘密前往北京。我们前面讲到,琉球国要派人出来,得等到冬至,可是这次尚泰派人来中国,并不是冬至,早一天不行的。所以这条小船历经磨难,直到第二年阴历二月二十九日,才来到福建,见到了福建巡抚丁日昌,呈递了琉球国王尚泰在狱中的陈情书,乞求清政府出面与日本交涉。面对这个突发事件,又是这种大事,丁日昌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好,左右为难。一方面担心“琉球地瘠民贫,孤悬一岛,本非边塞扼要之地,无捍御边陲之益,有邻邦酿衅之忧”,又认为“若拒之过甚,转恐泰西各国谓我不能庇护属邦,益启群岛以携贰之渐”。也就是认为,琉球远在海外,对我们不是很重要的地方,但要是不帮的话,其他藩属国就会认为我们不保护自己的属国,就会生二心,影响很不好。为难也得处理,你不能不处理。怎么办?丁日昌上报朝廷,建议让新任驻日公使何如璋来处理。 于前往日本之便,将琉球向隶藩属,该国不应阻贡,与之剀切理论,并邀集泰西驻日诸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当时,何如璋被清廷任命为首任驻日公使,正要赴日本上任。丁日昌就说,他正好要到日本去,就让他跟日本方面协商这件事吧。朝廷看了丁日昌的汇报,觉得可行,于同年5月14日派令驻日公使何如璋处理此事。 何如璋是个非常有头脑、非常沉稳的人。他没有急着说怎么办,而是先对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详细调查。其中还对日本国内外的形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做到对琉球问题心中有数了。他认为当时的“日本国小而贫,自防不暇,何暇谋人”,且国内危机四伏,“时势艰危,图自守耳”,“其今日固不敢因此开衅也”。因此,他写信给李鸿章说,对待琉球问题我们要“争”。 阻贡不已,必灭琉球;琉球既灭,行及朝鲜。否则,以我所难行,日事要求,听之,何以为国?拒之,是让一琉球,边衅究不能免。欲寻嫌隙,不患无端,日人苟横,奚必借此?又况琉球迫近台湾,我苟弃之……台澎之间,将求一夕之安不可得。是为台湾计,今日争之患犹纾,今日弃之患更深也。则虽谓因此生衅,尚不得不争,况揆之时势决未必然乎? 何如璋琉球三策 何如璋经过慎密思考后,坚定了立场,提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派兵船责问琉球,征其贡使,暗示日本我一定要争,简单说“必争”;中策是先据理力争,如果不听,再约琉球武力对抗日本,简单说就是“必救”;下策就是完全采用外交谈判和它评理。上、中、下三策,何如璋自己完全是倾向于上、中两策,至于下策,他认为仅凭口舌难让日本心服口服,到嘴的肥肉让它吐出来是不可能的。对于具体方案,何如璋又提出三种。 如果前两种策略实在不成,非得要走下策的时候,何如璋提出三步走方案,第一种方案:退一步,维护琉球与中国次一层面的关系,“或贡而不封”,年年进贡,岁岁来朝,我不封你为琉球王国了;或“封而不贡”,你不用来,我年年封你为琉球王国。以维系中琉之间的名分。第二种方案是,若封贡关系也难以维持,则以“存球祀”为目标。邀请各国公使约定,共同照会日本政府,告诉它这琉球永为日本外藩,日本永远不能灭掉琉球。第三种方案,如果这一点也做不到,那就要根据外国前朝惯例。将两属的琉球,既臣服于中国、也臣服于日本的琉球,割交给一方日本。但是割交给你一部分,另外一部分给我,或者你对我中国赔偿金钱。赔偿金钱不是本意,目的还是让日本理屈词穷,让它赔到赔不起为止,它就把这个还给中国了。 何如璋觉得对琉球必须要争,为什么要提出这三个方案?他也是观察了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认为当时中国还比较强大,日本内部有很多矛盾,跟中国公开较量,此时的日本还不敢,所以提出这个政策。 琉球自古是一个独立之国,中琉间数百年的宗藩关系载于史册。 生不愿为日国属人,死不愿为日国属鬼! 琉球曾经作为一个八百多年历史的古国,也慢慢淹没在历史的尘埃当中。历史的发展往往不是一个人就能决定的,何如璋提出的“琉球三策”能否彻底解决琉球问题?琉球能够自我救赎吗? 李鸿章看了何如璋的具体方案后,觉得何如璋分析得很有道理,而上、中、下三策中的上策、中策小题大作,就按下策吧。就直接执行下策,为什么呢?李认为无论琉球是否还能恢复与中国的这种封贡关系,只要力争日本不再发动侵略,不要打了南边,再打北边中国的属国朝鲜就行了。如果日本不听,那我们再找列强一起向小日本提出抗议。他认为这样“能发能收”。 于是,何如璋奉命与日本交涉。从公元1878年,也就是光绪四年7月到11月何如璋与日本进行了近五个月的谈判。简单说分为两个步骤。第一,先委婉地告诉日本,我们中国要力争琉球,不放弃留下转弯的机会。第二,万一不行再公开、正式地据理力争。当时的日本刚开始搞明治维新没几年,这跟西方好的没有学,学了点坏的,坏什么呢?它的那个主持外交事务的外务卿,现在叫外相,整个外交部放假休息,根本找不到人,直到八九月间暑假结束,何如璋才找到日本外相寺岛宗则,实行其第一个步骤。八月初七,首度造访,婉转表达了中国要商量琉球事务的意愿,指出琉球向为中国属国,希望日本自己退出占领的中国土地,恢复中国与琉球之间的朝贡关系。这个寺岛宗则说不对呀,这琉球归我们日本几百年了,以前给你们中国点东西,向你们中国进贡,没有干涉它就不对。现在我担心琉球会被他国吞并,故而我收回了它的外交权,琉球是日本属地。会谈无果而终,但是,何如璋说我们要通过会谈的方式继续商议。寺岛宗则同意。此后何如璋与这个寺岛宗则还有一次会谈,双方约定择日再次会谈,但是仍然没有什么结果。这样,何如璋的第一步棋失算了。只能执行第二步棋了。 9月12日,何如璋与副使张斯桂共同署名,向日本外务省寄去了一封措辞强硬的照会。照会说琉球自古是一个独立之国,中琉间数百年的宗藩关系载于史册。日本此举,既违背了《中日修好条规》,也有违国际法精神。希望日本方面让琉球国体、政体一切“率循旧章”,并不准日本阻止琉球向中国朝贡。以下是节录的部分原文: 查琉球国为中国洋面一小岛,地势狭小,物产浇薄,贪之无可贪,并之无可并。孤悬海中,从古至今,自成一国。自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臣服中国,封王进贡,列为藩属;惟国中政令许其自治,至今不改。我大清怜其弱小,优待有加;琉球事我,尤为恭顺。定例二年一贡,从无间断。所有一切典礼,载在《大清会典》、《礼部则例》及历届册封琉球使所著《中山传信录》等书,即球人所作《中山史略》、《球阳志》,并贵国人近刻《琉球志》,皆明载之。又琉球国于我咸丰年间,曾与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荷兰国立约,约中皆用我年号历朔文字,是琉球为服属我朝之国,欧美各国无不知之。 这段是梳理琉球的历史。接着,何如璋又称: 今忽闻贵国禁止琉球进贡我国,我政府闻之,以为日本堂堂大国,谅不肯背邻交,欺弱国,为此不信不义无情无理之事。本大臣驻此数月,查问情事,窃念我两国自立《修好条规》以来,倍敦和谊,条规中第一条即言“两国所属邦土,亦各以礼相待,不可互有侵越”,自应遵守不渝,此贵国之所知也。今若欺陵琉球,擅改旧章,将何以对我国?且何以对与琉球有约之国?琉球虽小,其服事我朝之心,上下如一,亦断断难以屈从。 10月27日,一个多月之后,日本外相寺岛宗则复函,抓住“日本堂堂大国,谅不肯背邻交,欺弱国,为此不信不义无情无理之事”数句斥责之语大做文章,借口何如璋的照会“言辞激烈”,非要何如璋做出解释,实则是回避“琉球归属”的实质问题。后又说琉球几百年来先归日本管理,你中国政府什么意思?你这个中国大臣学过没学过历史,你胡说什么呢?我堂堂日本国管理我们日本国内所属琉球之私人事务跟你中国清朝政府又有何干系?于是,断然加以拒绝。你什么意思嘛?你公然干涉我们日本国内政,你这样就不好了。11月6日,何如璋回信解释,我们前两次都说过了,中国政府向来对这琉球怎么样,关系是十分密切,琉球是中国的藩属,琉球对中国是年年进贡,岁岁来朝。我之所以给你写信,是因为咱们谈不拢才书面照会,目的就是为了“厚待邻交”,你这种强词夺理,让我感到非常惊诧,咱们《中日修好条约》不是这么规定的,你侵略我们中国所属的藩属国,你也没有告诉我一声,你什么意思。这样双方你来我往,毫无结果,就变成了唇枪舌剑。 日本将琉球改名为冲绳 正当双方交涉之际,1879年4月4日,日本政府正式宣布,将琉球王国改称为冲绳县,任命锅岛直彬为第一任冲绳县令。至此,日本正式吞并了琉球。同时它把琉球王宫内外所有汉文的诏令、诏书、公文和账册统统销毁,以掩盖它侵占琉球的事实。 琉球请援 转眼到了1879年10月,一天三名衣衫褴褛的海外客匍匐在大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门外痛哭不已,引起众多过路人的围观。他们是谁呢?原来日本吞并琉球的消息传到中国,身在中国的尚泰王的妹夫向德宏等三个人,剃发化妆,冲破艰难险阻,来到总理衙门给李鸿章上书请愿。在请愿书中,向德宏有感于国仇家恨,写道:“生不愿为日国属人,死不愿为日国属鬼!”一连几天,向德宏等三人一直在这里,向母邦求援,希望母邦“尽逐日国属鬼”。但是清政府能怎么办呢?此时,俄国正在侵略中国的新疆,日本正在中国的福建频频制造事端,海防、塞防谁更重要?清廷没有了办法。在这种情况之下,1880年一天的黄昏,林世功再度以绝食上书清廷,请求中国政府,母邦,你帮帮子邦吧!无果之后,林世功遗下了一纸绝命书而去。在这纸绝命书上写下了这样的两首诗。 其一: 古来忠孝几人全, 忧国思家已五年。 一死犹期存社稷, 高堂专赖弟兄贤。 其二: 廿年定省半违亲, 自认乾坤一罪人。 老泪忆儿双白发, 又闻噩耗更伤神。 第四章 末代挽歌 引言 历史的脉搏没有人能够把控,所以现实无法重新选择。随着近代历史上列强争霸局面的形成,中国的属国琉球也结束了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然而,琉球王国虽然已经远去,它的精神与灵魂却依然存在,并将继续留给我们对于历史和现实无尽的思考。 中国力邀美国调停 虽然清政府无法出兵援助,但是作为宗主国的清政府始终没有承认日本吞并琉球。清政府同日本做了多次交涉,阐述在琉球问题上的基本观点:第一,中国与琉球王国在历史上确实存在宗藩关系;第二,对日本对琉球王国的侵略行径表示抗议;第三,琉球的归属问题与中国、日本都有关系,中国反对日本直接出兵占领吞并琉球。除了与日本直接交涉之外,清政府也一直在通过外交手段向日本抗议。这个时候,美国前总统格兰特将军游历远东来到中国,中国方面觉得这是一个调停的机会,于是,李鸿章在这一年的4月23号与格兰特会谈,请格兰特调停中日关于琉球的问题。同时,何如璋在东京积极向各国公使寻求帮助。就在这个时候,美国驻日公使平安回到日本。据平安称,美国国会已发表声明,如果中国邀请,美国一定会站在中国方面帮助。何如璋在四月初七这一天将这事告诉李鸿章,而且提醒李鸿章说,你可以等到格兰特访华之机,让他帮中国一把。李鸿章本来就想请格兰特,再见到何如璋的此举,觉得双方是一拍即合,双方商定请格兰特一定要帮助中国。李鸿章并写信给何如璋说,你在日本是一个人,孤立无援,我已跟格兰特说好,让他到时照应照应你,而你呢,也要主动跟格兰特多多接触商量。至此,应该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了,就等着格兰特到日本去了。话说格兰特将军离开中国,前往日本,同行的还有他的助手、副将杨越翰,还有美国驻天津领事德呢等人。 日本借口“照会”拒绝调停 按理说,格兰特到日本后要按照事先商量好的计划执行才对,按照双方事先达成的意愿,格兰特应该接见中国驻日公使何如璋。但事与愿违,与李鸿章等人的设想大大相反,格兰特抵日后,何如璋几次请求与他见面,但是格兰特都没跟何如璋见面。相反,格兰特一直在与日本方面接洽,格兰特的助手杨越翰告诉日本我们想要调停。而日本态度强硬,表示还没到需要第三国调停的时候,而当杨越翰指出日本此前处理琉球问题未按照国际法与中国商议时,日本就将责任完全推到了一件小事上去。什么事呢?就是何如璋的那份照会,说何如璋“不熟悉交涉体例,前行文外务省措词不妥,有羞辱日本之意,是以不便回复,置之不理。”“何公使照会不妥,羞辱太甚,殊为丢脸。”这是他们的原话,总之,何如璋、何公使的照会有羞辱我们日本的词语,我们觉着很丢脸,就没有搭理。然后又说如果中国能将这个照会撤销,我们日本还是愿意商议的。日本这一招很厉害,为什么说厉害呢?他们知道何如璋在琉球问题上态度强硬,是个强硬的主,他不会撤销照会的。日本怎么知道的呢?他们早就试探过了,早先的时候,格兰特还没有到日本,日本的寺岛宗则就向何如璋提出说咱们商量商量撤销照会,但何如璋表示“未便准行”。外交词语,就是不大行,不大好办的意思,看来何如璋这个外交家还是合格的,用的外交词语还是很委婉的。同时,何如璋抓住格兰特即将抵日的契机,写信给日本外务省,发公函,就问既然你们说琉球是你们的藩属国,那么请问你们对琉球的册封年月是何年何月何日。结果日本外务省就回信了,怎么回的呢?对何如璋所问的一概不答,只反复说那份照会里面有“欠雅文字”,还说我们日本从来就没有向你何如璋说明琉球事件的原委,也就是你何如璋并不知道琉球事件的内情,什么意思,明白了吗?就是我们还没有跟你说琉球是怎么回事?你什么都不知道你乱发什么言。回信中还提到说,这个事我们已经交给驻华大臣宍户了,他将全权承担与你们总理衙门商谈的责任。意思很明了,就是这事就不用你何如璋管了,你就别瞎掺和了。你不是强硬吗?把你踢开,看你还怎么强硬?这招特狠。当时何如璋在琉球问题上很强硬,与李鸿章观点不同。 如璋熟知中国此时决非用兵之时,即虑日人,亦我天恩宽大,必不因弹丸之地,张挞伐之威。口舌相从,恐无了局。然无论作何结局,较之今日之隐忍不言,犹为彼善于此。即终无了期,而日人有所顾忌,球人借以苟延,所获亦多。失此不言,日人既灭琉球,练之为兵,驱之为寇,转恐边患无已时,斯又度时审势,反复踌躇,而以为不得不言者也。 而李鸿章呢? 琉球以黑子弹丸之地,孤悬海外,远于中国,而迩于日本。 琉球朝贡,本无大利,若受其贡而不能保其国,固为诸国所轻;若专恃笔舌,与之理论,而近今日本举动,诚如来书所谓无赖之横,瘛狗之狂,恐未必就我范围。若以威力相角,争小国区区之贡,务虚名而勤远略,非惟不暇,亦且无谓。 何如璋态度强硬,日本就想把他踢开,想找软柿子捏,找好谈的谈,把任务交给宍户也出于此考虑。这个宍户是个什么人物呢?早在他初到北京的时候,清政府就约他谈,他是日本驻华大使,跟他谈合情合理,但这个宍户什么态度,一味推诿,称“不能预闻此事”,可见这个人太极学的不错,日本把琉球这个事交给他,哎吆,玩太极吧。日本这个计谋真是一环扣一环,既然你们现在还态度强硬,那我们也有办法,那就是“拖”,拖延,找各种借口、使各种手段,就是拖着不和你谈判,一会儿我头疼了得回去吃药,一会儿我吃药吃的胃不舒服了,当然这是我们平常人与人之间的一些常规战术,不想上课、不想上班的多用这类借口。外交谈判可不只这么简单,我们前面讲到,当何如璋要跟日本谈的时候,人家放暑假了,找不着人,你干着急,人家不知到躲哪儿去了呢,那我们就等吧,你不能总不上班,终于等到他们上班了,人家又更换了新的拖延战术,焦点就集中在何如璋的“照会”上,反复强调何如璋的“照会”言辞太激烈,有损我们日本的尊严,你们撤销这个照会我们就谈,不撤销我们就不谈。 美国力挺中国 既然焦点在这份“照会”上,那我们就看一下这份“照会”到底符合不符合外交行文的规范,到底是不是不合礼仪?怎么处理?你说它不符合,我说它符合,不能吵个没完,好办,找第三方,我们公证公证就知道了。这任务就落在美国人身上,格兰特的助手杨越翰就找到美国驻日公使平安商量,商量的结果是中国有理,何如璋也将有关的文件派人送到格兰特本人手里,让他看一看,格兰特仔细审阅,再三翻看,也认为中国有理,没有任何牵强的地方。对日本方面说,这事儿我调查过了,确确实实赖日本。除了美国,当时正赶上英国驻香港总督到日本访问,这个总督与杨越翰关系很好,那肯定也是站在杨越翰一边支持中国,但还有一个人就不同了,谁啊?英国驻日公使巴夏礼,巴夏礼是何许人?当初日本废灭琉球,就是他从旁挑唆的。在日本东京还有个叫施博的人,这个施博是美国人,曾经担任过美国驻天津领事,后来受日本外务省邀请,担任类似顾问之类的职位,做了两年多的时间,对日本国内问题知道的非常详细,尤其是在琉球问题上,施博与德呢关系非常好,这个德呢就是随同格兰特一起到日本的美国驻天津领事,格兰特等人在日本的主要信息都是由德呢搜集。施博就把这个巴夏礼如何挑拨的事告诉了德呢,德呢肯定就第一时间告诉了格兰特。格兰特对德呢非常肯定和赞赏,所以自然认定琉球问题的挑唆者就是巴夏礼。除此之外,施博还告诉德呢,这个巴夏礼和何如璋关系亲密,说当时何如璋初到日本,对外交体例不是很熟悉,误认为巴夏礼是个好人,跟他走的很近。对这个消息,格兰特等一行人就很不满了,认定这个巴夏礼是整个事件的背后黑手,你何如璋跟他走的近?敌我不分,你站在什么立场上?所以对何如璋就不信任了,德呢就对李鸿章说: 何公使馆内凡有机密要事,各国公使及外务省无不周知,恐有暗通消息之人。其正、副使不和,则通国皆知。 日光山之旅 这样,格兰特就决定彻底不与何如璋见面了,并觉得何如璋留在东京对解决问题有害无益,这个巴夏礼也在东京,我们工作的保密性没法保证。哦,只要我们有什么想法,对方立马就知道了,人家那就可是“知己知彼”了,所以他决定调停工作不在东京进行。格兰特很聪明,就约日本内务大臣伊藤、将军赛阁一起去日光山旅游,这个日光山可是个好地方,在日本有句名言,意思就是说:要去日本旅游的话,不去日光山那感觉可是差多了。日光山在日本日光市,距离东京不是很远。这里顺便提一句,在日本,这个市要比县小,日光就是东京旁边一个小地方,别看小,这个地方可大有名气。第一,它风光秀丽,是国际旅游胜地;第二,德川家康的墓葬在这里。德川家康,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最早觊觎琉球的富庶、派萨摩入侵琉球的那个人。格兰特就选了这个地方,反正只要不是在东京,那个巴夏礼不知道就行。格兰特就对日本的大臣说,咱们不在东京谈,污染严重,空气不好,我对巴夏礼这个人也很不喜欢。 我看此事在日本必办不了,既有英国公使在此牵制,必办不成。应该在北京与恭亲王等,或在天津与李中堂商议办结。 人家就直接说出来了,不避讳。咱们出去走走吧,呼吸呼吸新鲜空气,看看风景,放松放松身心,顺便把事儿谈一谈。这样一行人就到了日光山了,连去带回大概一周左右的时间,具体人家怎么谈的我们就不知道了,那是保密的事,反正等这格兰特旅游完回到东京,就给李鸿章写了封信,说日本已经决定与你们商谈了,“不必再请他国出为调处”,过了几天,又写信说了些具体商谈的细节: 从前两国商办此事,有一件文书,措语太重,使其不能转弯,日人心颇不平。如此文不肯撤销,以后恐难商议。如肯先行撤回,则日人悦服,情愿特派大员与中国特派大员妥商办法。 其中,“有一件文书”指的就是何如璋的“照会”,说: 何公使先前有一文书日本深怪,彼此不常见面,公事亦不能商量。我盼望中国要妥细商办此事,不妨将前次文书撤回,另派大员与日本议办,当可设法了结。 还说:看日人议论琉球事,与在北京、天津所闻,情节微有不符。虽然不甚符合,日本确无要与中国失和之意。 美国转变立场 也不知道是由于日光山美丽的风景,还是什么别的原因,突然间日本表示愿意商谈了,并且,看格兰特的意思说日本并没有要与你们不和睦,之前的一些不愉快什么的都是些误会,你们还是要好好谈的。后来,格兰特的助手杨越翰又来了封信,他既是格兰特的助手,又是他的好友,他的意见其实就代表了格兰特的意见。这封信是怎么说的呢?首先说他本人对何如璋的印象还是很好的,同在外交领域里工作,何如璋待人接物还是很好的,又说其实格兰特对何如璋没有什么大的意见,他认为何如璋还是胜任工作的。那何如璋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他与巴夏礼走得太近,琉球的事都是这个巴夏礼在播弄是非,所以格兰特不太方便与何如璋谈。同时还说,其实何如璋的“照会”也“系细故”,是些细节问题,琉球这个事能不能解决以及怎么解决,“与照会无干,可以不必追究。”这个“照会”其实是小事,不用太认真,既然日本方面要求你撤,你撤了也丢不了多大份。并且你这个照会用词确实有些直率,有失礼仪,琉球的问题还没严重到说那么重的话的时候。哎,瞧这话说的,跟以前不一样了,以前说的很明白,就是这份“照会”很合理,没什么牵强的地方,今天怎么又变卦了呢?可以看出,格兰特的立场这个时候已经开始转向日本了,他这时就只是劝中日友好,琉球的事你们商量着办吧。“譬如两人行路,各让少许,便自过去。”而李鸿章看了他们的信之后,就认为何如璋与巴夏礼交往密切,致使格兰特不相信何如璋,耽误了事情的解决。但是,事实真是如此吗?人嘴两张皮,咱不能光听别人说,人家当事人还没陈述呢。何如璋解释说,我刚到日本的时候,就看出巴夏礼这个人“诸凡狡黠”,我就有意跟他拉开距离,我当初提出让外国参与调停,提的是美国而没有提英国,原因就在于此。另外,这个巴夏礼不仅与我关系不好,他跟日本、跟美国关系都不好;还有德呢,他也不了解内情,他所说的都是些“局外悬揣之词”,都是没经过仔细调研,自己瞎琢磨的,他虽然很想帮忙,但又不知道该从何入手,可不做点事又觉着对不住我们大清国,就提了些想法和意见,可大多是不符合客观情况的,真是越帮越忙,他回国的时候还来向我借路费,我就痛快给他了。对于日本同意跟咱商谈,据我了解其实也是另有目的,主要还是想拖延,他们就想在琉球问题上拖的时间越长越好,最好是把我们拖的不生气了,累了,困了,他们就有机可乘了。格兰特和何如璋两人来信是各执一词,听起来都非常有道理,该听谁的呢?这时候,李鸿章就做出了决定:相信何如璋,支持何如璋!尤其是在照会事件上,完全支持何如璋,用我们今天的话讲,顶!他给美方回信,立场坚决强硬,尤其是在“照会”这个问题上。 中国于球事始终有礼,亦可以对天下万国。至于敝国何公使前给外务省照会措词过火,此一时言语之失,诚如尊论,系属细故,球事了结与否,及如何了结,均与照会无干。日本似借词不与商办,为事后掩盖之计。当初若怪照会失词,不妨由其驻京公使与我总理衙门理论,何必急急废灭球国,转将照会之语自行坐实。贵前主与阁下洞见情伪,当已了然于胸也。 同时,李鸿章还特意写信嘱咐何如璋,说“美人亦袒日人,不可以实话相告”,这时候李鸿章觉察出美国立场已经开始转向日本。至于其中原因,李鸿章认为,美国人是因为日本“接待礼貌过隆,遂亦徇其意而为之请”,我们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短”,李鸿章认为格兰特是得了日本人的好处,所以慢慢开始为日本请命了。其实,他只猜对了一部分,美国立场发生动摇,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这是后话了。格兰特回国后,就有人问他,中国和日本的兵力谁厉害啊?格兰特回答说,“中国迨不及日本远甚”,不仅是武器,还有军队的士气和平日的训练。其实这一点,早在格兰特、杨越翰一行初到日本不久就已经意识到,当时杨越翰还处于对中国的“爱敬”,诚恳地提醒中国说,日本对中国已经存了轻视心和攻击性,处理对日交涉的关键不在条约而在自强。 中日议定《琉球条约拟稿》 格兰特的立场虽然转向日本,但他还是促进了中日之间对琉球问题的再次商谈,要求中日双方还是好好商量,以和为贵。我们中国人向来爱好和平,既然人家都说了,我们也主动点,就写信给日本外务省,说本着中日友好的原则,我们再坐下来好好谈谈。当时日本也说好,那就坐下好好谈吧。可是,又出问题了,我们这边派代表去,等了半天,不见日方代表来。怎么回事?不是要谈吗?怎么不见人?再写信问问吧,这一来二去又耽误了好些天,那时候也没有越洋电话,只能写信。人家那边也回信了,说我们这边还在商量派谁作代表呢,张三突然生病了,李四家里老婆又刚生孩子,王五又没有太多经验,我们还没商量好,你们再等等吧。就这样拖来拖去,最后派了大藏省一个少书记官竹添进一郎出来先跟李鸿章辩论了一番,说琉球是专属我们日本的,从来不是你们大清的藩属国。哎吆,这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李鸿章当时一听就很生气,马上就反驳说: 前日本与我定约时,第一条称“所属邦土”,实指中国所属之朝鲜、琉球而言。当时伊达(宗城)及嗣后换约之副岛(种臣)等,皆未向我声明琉球系日本属邦。今忽谓琉球专属日本,不属中国,强词夺理,深堪诧异。今若不必争辩琉球系属之谁邦,但讲两国宜倍敦和好,日本之意乃欲欺辱中国,吾虽欲和好其可得耶?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本着双方友好的原则跟你们谈,你们一上来就强词夺理,歪曲事实,一点诚意也没有,说琉球专属你们,不属中国,你们这是欺负人,这样我们怎么谈?经李鸿章这一顿批评,这个竹添进一郎不但不脸红,还窃喜。他喜什么呢?他首先摸清了李鸿章对琉球归属问题上的立场,他一开始就说琉球是专属日本的,结果李鸿章没有提出琉球是专属中国的,所以他知道了对琉球“两属”,李鸿章还是默认的,就像我们平时买东西讨价还价似的,多少钱?100;50吧;不行,90;70;不行,80;75;成交。这也是谈判,你得给自己留下讨价还价的余地。竹添进一郎挺高兴,回去把这事告诉他的上级,过了一年,又来了,这回说: 中国大臣果以大局为重,须听我商民入中国内地,懋迁有无,一如西人,则我亦可以琉球之宫古岛、八重山岛定为中国管辖,以划两国疆界也。 哎呀,中国大臣真是以大局为重,这样吧,如果你们允许我们日本的商人在你们内地自由通商,就像西方人那样,我们就把琉球南部的这宫古岛、八重山岛归还你们管辖,以此划定中日两国疆界。李鸿章一听明白了,他们这是拿着琉球做要挟,要获得在中国的利益。我们都学过历史,有个词叫“一体均沾”。李鸿章这时心里很明白,他想如果将“一体均沾”写入“中日条约”那中国将会后患无穷,我可不能答应。他就回答这个竹添进一郎说: 第一,中国之争琉球,原为兴灭继绝,扶持弱小起见,毫无利人土地之心,乃贵国居之不疑,并分南岛与中国,中国必不敢受。 第二,至于通商征税系两国交涉常事,不应牵合,似有挟而求中国,转难允行。……通商事当另议,断不可混作一案。 意思就是,我们现在争取琉球是为了保住琉球这个国家不使其灭亡,我们不贪图人家的土地,你们日本现在要一分为二,南部归我们,我们可不接受。另外,你们日本所提的自由通商的事情是另一码事,不能拿琉球来要挟我们,一码归一码,两件事不能混了。既然双方一时不能达成共识,就宣布休会。休会后,大家各自回去该请示请示,该商量商量。 中国这边大家讨论,宗旨是拒绝,李鸿章认为: 南部两岛交还,已割琉球之半,此事中国原非因以为利,应还球王驻守,就此定论,或不至于俄人外再树一敌。 南洋大臣刘坤一也说:以南两岛重立琉球,俾延一线之祀,庶不负存亡继绝初心,且可留为后图。 当时中俄因伊犁问题关系紧张,还有在越南问题上中法关系也得谨慎处理,李鸿章等人就觉得如果拖的太久,万一日本和俄国勾结上,那更是腹背受敌,考虑到周边形势,也为了保存琉球国,所以都主张在琉球问题上尽早解决,一方面就让何如璋在日本找寻球王的后嗣,为球王立后做准备。另一方面还是与日本谈,多争取点有利条件。何如璋找啊找,找到了不少,球王的长子尚典17岁,次子尚寅15岁,两人在东京;还有个老四才8岁,王叔尚健63岁,还有些其他兄弟、亲族什么的都在琉球,找到这些人何如璋很高兴,但见面一谈,何如璋又不高兴了,怎么一回事呢?何如璋跟他们说我们跟日本商量了,他们把南部的两个岛归还,我们还是让你们来治理,这样琉球就能继续生存发展。但结果对方的反应大大出乎何如璋的预料,人家一听,纷纷摇头,何如璋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南部是琉球的穷地方,土地贫瘠,物产缺乏,与北边相比简直就是不毛之地,即使归还了,将来还得被日本一步步吞并,我们现在也不敢接受。何如璋一想,哎呀,有道理,我们光想着要“兴灭国,继绝世”,把南岛归还琉球,可现在人家不敢要,这可麻烦了,进退两难了。再商量商量吧。商量来商量去,最后考虑到周边的国际局势,还是主张要尽快解决琉球问题,最后大家就达成共识: 两岛地方荒瘠,要可借为存球根本。况揆诸现在事势,中国若拒日本太甚,日本必结俄益深。此举既以存球,并以防俄,未始非计。 这种心态其实正中日本下怀。日本政府的确想利用中俄之间引发的伊犁问题来牵制中国,“明治政府为了实现改约,企图巧妙利用国际环境,俄清关系就是其中之一”。他们想借中国手忙脚乱之际赶紧催着中国签约来获得在中国的利益,这个时候也不提什么“照会”事件了,尤其是还换了外务卿,原来寺岛宗则不在任了,换了个叫井上馨的,他就明确说: 中国从前来往照会,语均不错,既认球为两属,词气较公平。 琉球废藩一事,出自我国厘革内政。 这就是说,从前的那份“照会”没什么问题,挺不错的,我就不说它了,咱就直接谈琉球分割问题吧。这样,1880年8月中日两国就开始了北京谈判,“分割琉球列岛”和“修改《中日修好条规》”成了会议的重点。几经交涉后,同年10月日本特命全权公使户玑和总理衙门议定了琉球分割条约,日本通过这一谈判在《中日修好条规》中增加了最惠国待遇的条款。同时,明治政府割让给了中国宫古、八重山群岛,约定日本以后概不干涉。看这个内容就知道了,日本拿着琉球做要挟,要取得在中国的最惠国待遇,他们这个如意算盘也差点达成。为什么说差点呢?就是后来清朝没同意。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清政府拒签,琉球问题搁置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当时也确实想退一步与日本签订条约,但是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其中琉球人更不满,在天津组织了一场游行请愿,闹得挺厉害的。另外,在清廷内部也有很多官员不满,纷纷上书言事,其中有个叫陈宝琛的,他认为: 俄事垂定,倭案不宜遽结,倭约不宜轻许,勿堕狡谋而开流弊,提出暂用羁縻推宕之法。 支持他的人不少,这时候李鸿章也犹豫了,再加上琉球发起的请愿运动,李鸿章不得不重新思考,不断写奏书阐述利弊,分析问题: 抄示初一日以后与刚来往电信五件,并照会俄使稿谨已聆悉。户议论球案仅能归我南岛,仍许彼加约二条。询以球王及子嗣,坚称不能交出,乃谓球王宗族避尚姓为向姓,向之人各处皆有云云,似明指在津之向德宏而言。此外,未闻有向姓,亦无如德宏名位者属。即设法询问,查向德宏自去秋踵门求救,泣涕出血以后,鸿章即妥为安置署西大王庙内。伊屡来乞援,愧无以应,令人劝其回球,或赴他处,亦苦守不动。闻资斧告匮,日食不继,量加济助,而未忍数数接见之也。其忠贞坚忍之操视申包胥殆有过焉。顷属津海关郑道从旁以已意咨,一切笔谈问答具载十四、十五日另折。又自绘草图一纸恭呈鉴阅。向德宏确系球王族属至戚,前为紫巾官亦甚显,明白事体,忠义有守,可谓贤矣,若图另立无逾此者。然所称八重、宫古二岛,土产贫瘠无能自立,尤以割南岛另立监国,断断不能遵行。竟又伏地大哭不起,仁贤可敬,而孤忠亦可悯。尊处如尚未与户定议,此事似以宕缓为宜。言者虽请速结球案,究未深悉其中曲折。即使俄人开衅,似无须借助日本。而日本畏忌俄人最深,其隐衷亦难与合从中国之力实不敌俄,宁可屈志于俄,亦何必计及日本之有无扛帮耶?若照现议,球王不复,无论另立某某,南岛枯瘠不足自存,不数年必仍旧日本耳。若由中国另行设官置防,徒增后累。而以内地通商均沾之实惠,易一瓯脱无用之荒岛,于义奚取。既承下问,敢贡其愚,伏惟裁择。应否令向德宏赴京备询之处,仍俟后命。 李鸿章最终改变了主意,于1880年11月11日上奏朝廷: 闻日本公使户玑在总理衙门催结球案,明知中俄之约未定,意在乘此机会图占便宜。臣愚以为琉球被废之时,中国以体统攸关,不能不亟与理论;今则俄事方殷,中国之力暂难兼顾。且日人多所要求,允之则大受其损,拒之则多树一敌,唯有用延宕之一法最为相宜。盖此系彼曲我直之事,彼断不能以中国暂不诘问而转来寻衅。俟俄事既结,再理球案,则力专而势自强。……此事可缓则缓,冀免后悔。 意思是说,我们现在是进退两难,跟日本签约我们的损失很大,不签就多加了一个敌人,俄国就够头疼的了。分析来分析去,我觉得还是采取拖延的办法最合适,等到我们跟俄国的矛盾解决了,再跟日本解决琉球问题。眼下跟日本签约这个事能拖就拖,并提出了具体的战术: 俟三月限满,倘俄议未成,而和局可以豫定,彼来催问换约,或与商展限、或再交延议。若俄事于三个月内即已议结,拟请旨明指其不能批准之由,宣示该使。即如微臣之执奏、言路之谏诤、与彼之不能释放球王、有乖中国本意,皆可正言告之者。 总之,若三个月内与俄国的问题仍未解决,再与日本方面商议;若在三个月内得到了解决,就告诉日本我们不批准琉球分割条约。这样清政府就采取了拖延政策,前面两国不都商量好了吗?就只等中国签字了,日本着急,多次催促赶紧签字,可清政府这边就是不做反应。那边宍户公使很生气,气的就回国了,走之前还对清政府提出了严厉批评,清政府一看他走了也严厉批评他。你怎么回事,谈判还没结束你怎么就能走呢?你这很不对。双方就在这种批评与反批评中纠缠着,条约也没签成。随着中俄签订了《伊犁条约》,中俄矛盾解决,关系缓和之后,清政府对日本给出了明确的态度,就是不批准条约,而琉球问题也就此搁置了下来。自此之后,整个琉球都陷入漫长无尽的黑暗当中,落入日本的武力统治之下。 日本殖民统治 1.《七子之歌》 日本明治政府此后在全琉球范围内,收缴过去行政机关的全部公文、账册等文字资料,企图用销毁旧有政权所有痕迹的办法来掩盖其侵略罪行。琉球人民不满日本的残暴行为,武装抗争持续不断,双方就在此起彼伏的斗争中对峙,直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琉球人民看到了斗争的希望,而随着1895年清政府战败,被迫割让台湾、澎湖给日本,中国在琉球问题上更加没有了话语权,琉球人民也再次陷入茫茫无尽的等待之中。而日本的统治却更加变本加厉,1898年,日本政府强迫琉球人民服兵役,并且把琉球人当作“贱民”看待,对琉球施行残酷的殖民统治。1916年,日本殖民当局召开冲绳教师大会,强迫教师以侮辱性手段惩罚说琉球语的学生,以剿灭琉球的语言和文化。其后几十年,不断有因说琉球语而被逼跳崖或惨遭杀害的事件发生。日本在琉球的殖民统治不仅遭到琉球人民的反抗,还引起世界人民的不满。1925年,中国著名文化学者闻一多创作了脍炙人口的《七子之歌》,其中就提到了琉球: 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琉球人民的反抗、世界人民的同情并没有使琉球走上安定幸福之路,相反,又一场大的灾难降临到了琉球的土地上。 2.姬百合死亡事件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军进攻冲绳岛,发起了冲绳岛战役,美日军队在琉球展开了惨烈的战斗,日本法西斯拼死抵抗,并要求当地老百姓也加入战斗,甚至要求他们在面临被俘的危险时自杀。而一支叫做“姬百合”的随军救护队也随之诞生,它是由冲绳县立第一女子高等学校的师生组成的战场救护队,负责在炮火密集的战场上抢救伤员。在美军攻占冲绳岛后,她们退到黑暗的洞窟里,拒绝出来投降,最后全部拉响了随身携带的手榴弹自杀,而她们大都是16岁左右正处在“花季”年龄的少女。据史料记载,像姬百合这样惨死的少女成千上万,那些花季少女们一个个拉响了手中的手榴弹。她们的亲人大都惨死在战场,她们也被逼绝望地选择了死亡。更为残酷的是,当日本即将战败,不得不接受《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归还一切占领土地时,日本又在人类历史上制造了一起大灾难。1945年4月,日本政府以“担心琉奴带领支那(中国)人清算日本”为由,下达所谓“玉碎令”,要当地驻军杀光琉球人。据不完全统计,在美军攻入琉球前,日军共屠杀琉球民众26余万人,屠杀规模与南京大屠杀相当。 在琉球人的记忆中,战争造成的伤害更加恐怖和惨痛,在今天的冲绳县有一座姬百合纪念塔,就是为纪念那支“姬百合”救护队的210名师生以及所有像她们一样死去的人而建的。姬百合的死是战争残酷性最典型的代表——那些美丽可爱的少女不是死在美军的炮火下,而是死于日本军队的欺骗和恐吓。 日本在琉球实施这种残酷的殖民统治,妄图用暴力和血腥来达到控制目的,正是其理屈词穷的表现。1880年,清政府拒绝了日本的分岛条约,使日本始终未合法地将琉球攫为己有,这也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将琉球归还中国提供了法理依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战败,中、美、英、苏四国在埃及开罗召开会议,商谈战后对日本的处置,而琉球也迎来了自己命运的又一次转机。这次琉球会迎来新生吗? 第五章 权归何处 开罗会议召开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转入反攻阶段,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已经投降了,纳粹德国希特勒也意识到末日即将来临,同盟国把作战的重心放到了日本,美国总统罗斯福决定召集美、苏、中、英四国开会,商量怎么尽快迫使日本投降,结束战争。罗斯福分别跟苏联的斯大林、英国的丘吉尔、中国的蒋介石联系,我们约个时间找个地方开个会吧。丘吉尔说行,没问题;斯大林呢,他认为中国还不是一个强国,另外可能当时对蒋介石个人有点意见,就一直没有答复;再通知蒋介石,时间是1943年的11月9日,罗斯福致电蒋介石,希望他11月22日能抵达开罗会晤。蒋介石就问都有谁啊?罗斯福告诉他有谁谁谁,蒋介石听到邀请了斯大林,也说“以日苏尚未宣战,颇疑中苏同席有所不便”。罗斯福挺为难,他俩既然现在见面不方便,让谁来,不让谁来呢?罗斯福当然希望他们都能来,其中更希望中国前来,这里面的原因我们后面再讲。他说要不这么着,咱们这四巨头会议分两次开,先在开罗召开美、英、中的首脑会议,然后在伊朗德黑兰再召开美、英、苏会议。这样,11月18日上午,蒋介石、宋美龄夫妇以及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王宠惠、美国在华军事将领史迪威和陈纳德等20余人,从重庆白市驿军用机场分乘两架飞机飞往埃及开罗。 这次邀请中国参加是罗斯福力主的。在整个战争期间,在德、意、日同盟的对立面,向来只有“三大国”之说,即美、苏、英,没有“四强”的概念。对于中国而言,能够参加此次会议至关重要。那么,为什么此次美国会力邀中国参加?它的国家利益决定它的外交政策。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正在发生逆转,美国和英国开始考虑纳粹德国垮台后战争重心向东南亚和东亚转移的问题,因此中国的重要性就空前地凸显出来。另外,美国力邀中国参加,力挺中国成为“四强之一”,还有它更长远的目的,那就是考虑如何在战后利用中国以牵制苏联和制衡日本。美国考虑的是战后它在太平洋的军事存在问题,而中国也在力争自己的国际地位,因此两者的利益是有结合点的。既然找到了利益共同点,那么大家坐下来谈吧。 中、美、英三国就在1943年11月22—26日期间举行了开罗会议。 蒋介石一拒琉球 会议谈的内容很多,其中就有我们所讲的琉球问题。1943年11月23日的晚上,蒋介石带王宠惠与罗斯福单独会谈。在谈到剥夺日本在太平洋侵占的岛屿时,罗斯福就对蒋介石说:“琉球系许多岛屿组成的弧形群岛,日本当年是用不正当手段抢夺该群岛的,也应予以剥夺。我考虑琉球在地理位置上离贵国很近,史上与贵国有很紧密的关系,贵国如想得到琉球群岛,可以交给贵国管理。” 对于将琉球交还中国的建议,蒋介石思索半天,勉强答复道:“我觉得此群岛应由中美两国共同管理为好。”现在有很多人在面对这段历史的时候,一致认为蒋介石对于琉球问题没有准备,以至于不知道如何回答。其实,蒋介石在赴开罗之前对琉球问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不是被动回应,而是有备而去的。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四《东夷·琉球国》。这在《蒋介石日记》中有所记载。《蒋介石日记》现保存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胡佛研究所里。这个研究所可不得了,它是由斯坦福大学的赫伯特·胡佛于1919年创建。这赫伯特·胡佛是谁?他是美国第31届总统。《蒋介石日记》就是蒋氏家属托存于该所,日记始于1917年,终于1972年。蒋介石有坚持写日记的习惯,这本日记就记载了当时开罗会议的相关事情,其中就有琉球问题。我们说蒋介石一行是11月18日坐飞机启程的,在走之前他就一直在准备开罗会议材料。11月13日,星期六,这一天他在日记中提及与罗斯福、丘吉尔会谈的一些准备工作,他做了两个提示: 第一, 此次与罗、丘会谈,本无所求无所事之精神,与之开诚交换军事、政治、经济之各种意见,而勿存一毫得失之见则几矣。 第二, 与罗会商三件。甲、日本应将军舰若干吨、商船若干吨交与中国;二、日本在华(自“九·一八”以来所侵占之地区)所有之公私产业,应完全由中国政府接受;三、战争停止后,日本残存之军械、军舰、商船与飞机应以大部分移交中国;四、港九问题归还中国为自由港;五、四国政治机构与远东委员会二种机构利害之比较;六、四国军事技术委员会以研究国际武力之组织;七、中美英联合参谋团之组织。 在他的这段话中第二项说到日本必须归还自“九·一八”以来所侵占地区,那么琉球是在“九·一八”之前,所以,11月13日这一天,他没有考虑琉球问题。但是过了两天,11月15日,也就是在他出发前三天,蒋介石日记中首次提到琉球问题。日记中记载: 琉球与台湾在我国历史地位不同,以琉球为一王国,其地位与朝鲜相等,故此次提案对于琉球问题决定不提,而暹罗独立问题乃应由我提出也。注意一,对丘吉尔谈话除与中美英有共同关系之问题外,皆以不谈为宜。如美国从中谈及港九问题、西藏问题,与洋华侨待遇问题等,则照既定原则应之,但不与之争执。 这一天的日记里就说琉球与台湾、西藏问题不一样,它与朝鲜地位相等,所以我决定在此次会议提案中不提琉球问题了,但暹罗的独立问题我得提出来。这就奇怪了,他既然不想提琉球问题,为什么又在日记里写到呢?这是因为他虽然开始没考虑到琉球问题,但他的参谋里有人想到琉球问题了。有一份文件叫做《军事委员会参事室呈蒋委员长关于开罗会议中我方应提出之问题草案》,就是蒋去开会之前,他的参谋给他提供的会议材料草案。领导要去开会,这下属得准备会议材料。这份材料第六条提到了琉球问题: 六、日本应将以下所列归还中国:甲、旅顺、大连(两地公有财产及建设一并无偿交与中国);乙、南满铁路与中东铁路(无偿交还中国);丙、台湾及澎湖列岛(两处一切公有财产及建设一并无偿交与中国);丁、琉球群岛(或划归国际管理或划为非武装区域)。 这里面说琉球群岛应划归国际管理或划为非武装区域,反正不管怎么样,这名下属建议蒋介石开会的时候提到琉球,可下属不能决定领导,蒋介石在日记里说还是不提。就这样,蒋介石在之后考虑会谈方案时就没有再提及琉球。在11月17日的日记中这样记载: 此次与罗、丘会谈,应注重于最大之问题。甲、国际政治组织;乙、远东委员会组织;丙、中英美联合参谋团之组织;丁、占领地管理方案;戊、反攻缅甸之总计划;己、朝鲜独立;庚、东北与台湾应归还我国。 11月17日,就是在他启程到开罗的前一天,他说此次开会还是要侧重大问题,比如说什么国际政治组织、远东委员会组织等等,就是没有提及琉球。就带着这样的决议,18日蒋介石一行飞往了开罗,就有了当罗斯福提出将琉球交还中国时的罗蒋问答。而这次问答在蒋介石的日记中也有详细记载,时间是1943年11月23日。 七时半应罗总统之宴,直谈到深夜十一时后告辞,尚未谈完,相约明日续谈,而今晚所谈之要旨,一、日本未来之国体问题;二、共产主义与帝国主义问题为重心,余甚赞罗对俄国共产主义之政策,亦能运用成功以解放世界被压迫之人类,方能报酬于美国此次对世界战争之贡献也;三、谈领土问题、东北四省与台湾、澎湖群岛应皆归还中国。惟琉球可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此由余提议,一以安美国之心;二以琉球在甲午以前已属日本;三以此区由美国共管比为我专有为妥也;四、日本对华赔偿问题;五、新疆及其投资问题;六、俄国对倭参战问题;七、朝鲜独立问题,余特别注重引起罗之重视,要求其赞助余之主张;八、中美联合参谋会议;九、安南问题,余极端主张战后由中美扶助其独立并要求英国赞成;十、日本投降后,对其三岛联军监视问题。余首言此应由美国主持,如需要中国派兵协助亦可,但他坚主由中国为主体,此其有深意存也。余亦未明白表示可否也。今晚所谈者尽此而已。 在这天的日记里,蒋介石回顾了他与罗斯福会谈的详细过程以及他个人的详细考虑。就说我今天跟罗斯福见面商议了,在谈到琉球问题时,我提议琉球可以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为什么这么说?有三个理由:第一,为了安美国之心;第二,因为琉球在甲午以前就已经属于日本;第三,琉球由中美共管比我们自己专有更合适。这里提到一个为了安美国之心,蒋介石担心提出将琉球与台湾、澎湖列岛一并交还中国会引起美国不安,也许他想,美国主动提出将琉球归还是不是试探我们?他们是不是真心的?他们是出于什么动机呢?我可不能不清不楚地瞎表态,我也得试探试探他们的目的。这样双方就相互试探。 蒋介石二拒琉球 开罗会议第三天后的25日,罗斯福与蒋介石再次举行会谈,罗斯福又提到琉球群岛,并再次建议说: 我反复考虑,琉球群岛在台湾的东北面,面向太平洋,是你们的东部屏障,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你们得到了台湾,如不得到琉球,台湾也不安全,更重要的是,此岛不能让侵略成性的日本长期占领。是不是与台湾及澎湖列岛一并交与你们管辖? 据记载,蒋介石当时听到罗斯福再次建议将琉球交与中国管辖时,还是犹豫不决,半天不说话。罗斯福以为蒋未听清楚他的话,又再次明确地说:“贵国要不要琉球?如果想要,战争结束了,就将琉球群岛交给贵国。”蒋犹豫再三才答道:“琉球的问题比较复杂,我还是那个意见,中美共同管理为好。”蒋介石的回答令罗斯福也很感到意外,之后就再也没有提及琉球问题。这样在此后发表的《开罗宣言》中谈到日本应归还中国之领土时,只说到“日本窃取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即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并没有明确提及琉球群岛。那么,蒋介石为什么再次拒绝琉球呢? 其中之一可能是为了讨好美国,这个时候蒋介石是唯美国马首是瞻的。 蒋介石早就意识到琉球地位与台湾不同,他在会谈中也意识到美国对于这一区域的战后安排、尤其是在太平洋上的军事存在有着长远的规划,而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规划明显是针对苏联的,从蒋对共产主义和苏联的态度看,他显然准备积极配合美国的安排。另外,在会谈期间,罗斯福还提出中国应该在军事占领日本问题上扮演主要角色,蒋介石表示中国没有足够能力承担这一责任,中国愿意在美国的领导下参与行动。 这也表明蒋对美国的态度。另外一个原因是: 蒋心底一直有恐日情绪,他怕琉球归还中国,中日又结新怨。这从蒋在抗战胜利后对日本采取的“以德报怨”政策来看可谓一脉相承。 罗斯福总统提出中国未来应该作为四大国(美、苏、英、中)之一参与这一机制的一切决定;二、关于未来日本的国体,蒋介石提出应由日本人民决定,在这一问题上不能留下影响国际关系的持久后患。(中文档案原文:“至于他国体如何,最好待日本新进的觉悟分子自己来解决。”)“因为战争胜利,便去过问一个国家的国体,实在并非上策。而且,日本的天皇制在其民族的精神构造上自有地位,西方人未必会有认识,而同为东方人的中国人则是比较了解的。” 蒋介石后悔 蒋介石未采纳罗斯福的建议,实属下策。事过之后,王宠惠对蒋介石说:“琉球群岛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如果从军事的角度考虑,我们应该要。”蒋介石就说:“将来日本与我们扯皮怎么办?”王说:“琉球在历史上就是我们的附属国,日本扯皮是没有道理的。再说,日本是战败国,即使扯皮又能怎样?”听了王宠惠的一番话,蒋介石似乎有些后悔,说:“你当时为什么不提醒我?”王说:“你是委员长,我是下属当然要和你保持一致了。”蒋这时候大梦初醒,就后悔了,说:“这事过去了,就不要向外人说了。如果有人问到,就说没有条约根据,没有理由提出。”他怕此事泄露有损“领袖”形象,故叮嘱王宠惠不要“往外说”,万一有人问及,就以“无条约根据”解释。而且蒋对王叮嘱了不止一次,可见蒋自己对如此重大事件的草率处理亦有所忌讳。蒋介石是个不肯认错的人。可王宠惠回到国内,还是忍不住向极少数国民党高层人士透露了。但传开之后很多人欲详加了解,王宠惠深知蒋的性格,绝不讲出实情。此后,国民党政府在所有文档,甚至图书、报刊中凡遇及琉球问题,均统一口径:因无根据,中国在开罗会议上才未提及琉球归属问题。因而,除极少数人外,都不知是因为蒋介石连拒罗斯福两次建议而未收回琉球。1962年3月19日,台湾《联合报》记者司马桑敦知悉美国政府私自欲承认日本对琉球拥有主权,立即撰文抨击国民党政府不负责任,在开罗会议上不提琉球问题,致使本该归还中国的琉球终落日本之口,使中国东部海防“被撕开一道大裂口”。当时作者只是激于义愤,他还不知蒋在开罗会议上竟然执意不要琉球,丧失了大好良机。此文引起舆论及台湾最高当局的关注,蒋为了遮掩颜面,在出席一次国民党高层会议时自我辩解云:“实际上,琉球与台湾,在我国历史上地位不同。我们当时认为琉球是我东海的屏障,军事重要性较大。我们同意,应由中美两国经过联合国之委托程序,实行共管,又以为此非当时紧急之事,故曾表示将来再说。”这番谈话有轻描淡写、推脱责任之嫌,第一,他未承认是他两次拒绝罗斯福让中国收回琉球。第二,东海屏障及军事重要性之类是罗斯福的分析与谋略,而不是“我们”!第三,“将来”已近十年,要延至何日“再说”?又有何机会“再说”? 二战后琉球群岛划归美国管理 历史真是没有给蒋介石“再说”的机会。《开罗宣言》规定,琉球群岛本不是日本历史之固有领土,乃依武力及贪欲攫取之土地,理应将日本驱逐出境,还其本来之面目。1947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第21号决议,决定剥夺日本依据国际联盟《盟约》第二十二条受委任统治之太平洋各岛屿,改为战略防区,并将置于联合国宪章所制定的托管制度之下,并指定美国为托管领土之管理当局。4月,联合国通过《关于前日本委任统治岛屿的协定》,琉球群岛列为托管地,划归美国管理。这里要说明的是,琉球群岛划归美国管理,是置于联合国的托管制度之下的。这是1947年,这时候中国正在进行解放战争;4月还发生了一件事,就是南京大屠杀的首犯谷寿夫在南京雨花台被执行枪决。从1947年6月开始,国民党开始江河日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国民党政权则退台湾。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同年11月中国抗美援朝,入朝作战。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从冷战需要考虑,决定扶植日本以牵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美国“归还”日本冲绳 1951年9月,美国一边侵略朝鲜,一边召集48个同盟国与日本签订《对日旧金山合约》,其中第二章“领土”中第三条规定了琉球群岛的地位: 日本对于美国向联合国提出将北纬29度以南之西南诸岛(包括琉球群岛和大东群岛)、婿妇岩岛以南之南方诸岛(包括小笠原群岛、西之岛、硫磺群岛)及冲之鸟岛与南鸟岛置于联合国托管制度之下,而以美国为唯一管理当局之任何提议,将予以同意。在提出此种建议,并对此种建议采取肯定措施之前,美国将有权对此等岛屿及领土之居民,包括其领海,行使一切及任何行政、立法与司法权利。 1969年,美国又与日本单独签订了《关于琉球诸岛及大东诸岛的日美协定》,(即《归还冲绳协定》),私相授受琉球群岛,此事立即遭到海峡两岸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为了缓和事态,美国政府在1971年10月发表声明: 美国认为,把原从日本取得的对这些岛屿的行政权归还给日本,毫不损害有关主权的主张。美国既不能给日本增加在它们将这些岛屿行政权移交给我们之前所拥有的法律权利,也不能因为归还给日本行政权而削弱其他要求者的权利。……对此等岛屿的任何争议的要求均为当事者所应彼此解决的事项。 无论你怎样说,中国是非常气愤、坚决反对的,但有高兴的,谁呢?日本最高兴,可算又来机会了,我得吸取以前的教训,仅仅依靠暴力不能征服别人。日本为消除中华文化的影响,强制推行“国民义务教育”、穿日本服装、吃日本食品。每一个孩子必须进入只能讲日语、学日本文化的学校,接受至少十年的“免费教育”。而为消灭汉语方言,从小学起便在每个班级都制作三张“方言卡”,谁讲方言谁就会领到卡,持卡者直到发现其他讲方言的人,才能传给下一个,直到这位持卡人发现另一个。而每到放学以后,持卡的这三个学生则必须留下来打扫教室。因此,许多拿到卡的小学生,不惜和同学打架,逼同学用方言脱口说出“好痛”或“混蛋”,以转移卡片,逃避扫除。即使采取这样的方法使琉球“日本化”,但到现在依然没有使琉球人忘记历史,忘记祖先。许多冲绳人至今也不承认他们是日本人。至今琉球人最爱引以为证据的是:日本人总是在客厅摆一把武士刀作为装饰,而琉球人则是摆类似中国琵琶的三弦琴,以此来对比日本的凶残好武,琉球人的爱好和平。因为琉球人的汉化很深,虽然经过日本七十年的“皇民化改造”,但千年积累下来的中华文化根深蒂固,基本未变。日本空欢喜一场,它想,哎呀,琉球可算又归我了,我得完完全全让它归我,企图彻底扼杀琉球原有的文化,它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另外,琉球真的是又重新归日本了吗?条约签了很多,琉球到底具有怎样的法律地位呢? 琉球法律地位的国际法分析 1.宗主权 我们追本溯源说一说琉球的法律地位。前面讲了,在明朝朱元璋时期,中国与琉球就确立了宗藩关系,中国成为琉球的宗主国,享有宗主权。那么,什么是宗主关系?什么是宗主权?我们再明确一下。宗主关系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国与国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关系。所谓宗主权,是指宗主国对藩属国享有一定统治权,宗主国一般对藩属国的内政事务不予干涉,但外交、军事等重要事务由宗主国主导,藩属国不享有完全主权,其元首上台或国王即位,须经宗主国任命、批准或册封,其与外国签订的协议、条约及法律地位的变更和外交关系的变化须经宗主国批准或认可。对于中国来说,从西汉开始就有藩属国,以“华夷秩序”为核心的宗藩关系历代延续,直至清末。其中,明清时期,朝鲜、越南、缅甸、琉球等国家都是与中国保持数百年朝贡关系的藩属国,中国享有绝对的宗主权。1855—1859年间,琉球与美国、法国以及荷兰签订了通商条约,琉球国在条约文本中使用的都是“咸丰”年号,故中国与琉球的宗藩关系也得到了西方认可。西方著名的法学家惠顿在其所著的《国际法原理》(elementsofinternationaw)一书中也有关于“藩属制度”的论述:“进贡之国并藩国,公法就其所存在主权多寡而定其自主之分。即如欧罗巴滨海诸国,前进贡于巴巴里时,于其自立、自主之权,并无所碍。七百年来,那不勒斯王尚有屏藩罗马教皇之名,至四十年前始绝其进贡。然不因其屏藩罗马,遂谓非自立、自主之国。”从惠顿的这番论述可知:即使藩属国向宗主国进贡,甚至藩属国首领统治的合法性要得到宗主国国王或教皇的认可,这都不影响藩属国自立自主之权,藩属国对外是以独立主权国家的身份出现的。惠顿的这一理论与当时亚洲的“藩属制度”是一致的,在“藩属制度”中宗主国不干涉藩属国的内政,藩属国的主权限制也仅仅在对外的军事行动方面。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19世纪的琉球,无论从西方的国际法角度还是从东方的“宗藩制度”来看,它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至清末,由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内政腐败,国力衰微,内忧外患,国际地位与日俱下,难以支撑长期坚守的华夷秩序,维持近千年的宗藩关系受到严峻考验,与琉球之关系首先受到日本挑战,随后越南、朝鲜先后脱离中国。但与琉球情况不同的是,越南、朝鲜脱离中国都有条约可循,1885年中法战争后,法国迫使中国签署《中法新约》,确认中国放弃对越南的宗主权;1894年甲午战争后,日本迫使中国签订《马关条约》,明确中国放弃对朝鲜的宗主国地位。然自1879年日本武力吞并琉球国至二战结束,中国从未与任何国家就琉球主权之变更达成协议。可以说,根据宗藩关系,琉球法律地位之任何变更须经宗主国——中国的确认方可生效,日本武力吞并琉球始终未得到包括清政府在内任何一届中国政府承认,彼时之清政府也未声明放弃对琉球之宗主权,故日本吞并和占领琉球国在国际法上有明显之瑕疵,琉球主权仍应视为“悬案”。1880年,清政府没有批准日本的《分岛改约》,从未承认日本吞并琉球。同时,1943年《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都规定,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1946年2月2日麦克阿瑟总司令部发表声明:日本政府的行政区域仅限于本州岛等四个主要岛屿以及附近的一千个小岛,并以北纬30度为限。琉球群岛的范围在北纬30度以南,显然在日本权力范围之外。这就已经说明琉球不属于日本。至于1951年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召集48个同盟国与日本签订的《对日旧金山合约》,根据国际法规定是无效的,中国政府是不承认的。为什么?这是在中国没有与会的情况下签订的。国际法规定:合约中任何涉及当事国利益的处置决定都是无效的、非法的。 2.托管制度 后来,美国又与日本单独签订《归还冲绳协定》那就更是无效的了。第一,中国没有参加;第二,琉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是置于联合国托管制度之下,美国对琉球群岛的处置违反了《波茨坦公告》第八条规定,即琉球群岛的最终地位“应由主要盟国予以决定”;1947年,联合国将琉球群岛交由美国托管,什么是托管?我们需要更明确。依照《联合国宪章》第七十六条第二款,实行“国际托管制度”(internationaltrusteeshipsystem)的基本目的之一是:“增进托管领土居民之政治、经济、社会、及教育上进展;并以适合各领土及其人民之特殊情形及关系人民自由表示之意愿为原则,且按照各托管协议之条款,增进其趋向自治或独立之逐渐发展”。联合国明确的托管地多是前殖民地或主权没有归属之地,因此联合国交由美国托管仅是将琉球的行政、立法及司法权赋予美国行使,也就是美国在1971年所说的,它仅获得了琉球群岛的施政权。因此,美国在1971年单方面决定琉球的归属,并与日本签订协议私相授受本不属于自己的领土,这在国际法上就是非法的、无效的;另外,根据《联合国宪章》的规定,托管制度的立法目的就是促进托管地最终走向自治或独立,而美国却将琉球单方面交与日本,显然是违背了托管制度的立法目的,违背了琉球人民走向自治或独立的愿望,是无效的、非法的。 第六章 琉球国的中国元素 社会信仰及习俗 1.拜孔子信关帝 前面讲到,琉球王都首里城有个久米村,久米村里还有两座庙,一座是孔子庙,一座是天后、关帝庙,都非常大,孔庙“堂三楹”中堂奉祀孔子,署以“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左右两龛各有一人立侍,手里分别拿着《易》、《书》、《诗》、《春秋》。天后、关帝庙也是三楹格局,中祀天后,西祀关帝。关帝是中国民间尊奉的保护神;天后也是保护神,不过责任偏重于海事方面。天后,或称天妃,俗名林默娘,宋朝福建莆田湄州人,相传以孝成神,佑护往来船舶,拯救海难,屡显灵圣。另外,在孔庙堂北,设有学校,这也是中国孔子庙和琉球最早的孔子庙的不同之处。众所周知,在中国,孔庙的最大作用之一是担负着兴学的重要职责,孔庙里一般都设有学堂、私塾;但修建在琉球的最早的孔子庙并没有此项功能,所以在孔庙外另建学校明纶堂,担负教学任务,谓之府学,是琉球最早创办的公立学校。学校教育以汉语为基础,会说话就教汉语,会写字就教以汉文,教科书有《四书》、《五经》、《小学》、《近思录》等,学生到了十岁称为“若秀才”,十五岁剃发,先拜谒孔子,再见国王,见了国王就可以改称“秀才”。 2.遵循三纲五常 程朱理学中的三纲五常在社会中传播开来,民间重孝义、重贞节、道不拾遗在古琉球成为风气。——在《琉球使录》中记载孝义有三:鹤寿、谢纳、毛鹤和毛龟;忠义:长田;忠节:马顺德、郑迥。关于列女的记载有七位:“真鹤、乙鹤、大里按司妻、丰姐、乙达吕、许氏、蔡氏”,可见,程朱理学对其影响之深。 琉球人安分守己受儒学影响,宅心仁义,特别好,连拿破仑都很佩服。为什么呢?1816年,英国有一艘船“莱拉号”在琉球遇险,结果被当地人给救了,琉球人在救了它之后,还把落在海里的东西都给捞上来,捞上来都送还给它,该船想感谢人家,人家也不要,后来这条船在返回欧洲途中,经过拿破仑流放的圣海伦那岛,那时叫圣赫勒拿岛,在那里看看拿破仑,有人向拿破仑讲到这段往事,拿破仑听到这件事大为震惊,不敢相信。不敢相信什么呀?琉球全国无武力,人民不知世上有战争。“社会以礼而治,各阶层各守其分,无盗窃,社会安静宁谧”;这么好的国家,真是世外天堂。再如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期间,英国的一艘运输船在琉球北部遇险,船上装有黄金、白银、酒、饮料等,但当时琉球人却没有丝毫占有的念头,而是热衷于帮助遇险人员抢救沉船物资,并为遇险船员供应生活必需品,尽量使他们过得舒适。当遇险人员欲报答琉球人的救助时,琉球人十分心诚且坚决地拒绝。琉球人唯一的希望是,一旦琉球的船只在英国遇险,希望英国人好好救助他们,并送他们回国就行。 琉球国王也深受儒学思想的影响,国王治国“以德不以剑”:“我们国家的人民在古时就专门地学习了孔孟之道,每个家庭都用它来教育自己的家人,规范家庭秩序。统治者以孔孟之道来教育他们的子民,并以之来作为施政方针。事实上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稳定和平的国家,在这里人们感到安逸富足,这是因为孔孟之道已经深入人心了。” 3.民间习俗 琉球人结婚也实行迎娶,鼓乐彩轿,小具酒宴,另外五月还有端阳赛龙舟、七月十五做盆祭、九月重阳登高饮酒等等。琉球人民也喜欢在房顶放置石狮子像,也喜欢在交通要道的路口放置“石敢当”,就是我们泰山石敢当,我们前一段不是刚做了泰山的节目吗?这个在琉球也有,至今日本冲绳久米岛具志川村还保存有雍正年间的“泰山石敢当”碑记。还有这个空手道,大家都知道空手道的前身就是琉球的“唐手”,而唐手是怎么来的呢?在唐手之前,琉球有一种武术叫作“那里手”或者“首里手”,是以琉球的王都命名的,后来融入中国的武术,主要是少林武术,形成了唐手,再后来又与日本武道融合形成了空手道。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得出,琉球那时与中国的关系极为密切,到处都有中国的印记。 中国特色的王宫——首里城 不仅如此,琉球国首都首里城,那是琉球国的政治中心,也一样处处都是中国特色。首里城始建于15世纪初,完成于16世纪中期,受紫禁城影响的痕迹随处可见。再加上中国“风水”(琉球读做“分斯”)的影响,同时又结合了日本建筑及琉球本土文化的特点。首里城分内外城郭,巧妙地利用了首里山丘的自然地形,形成一座坐东朝西的长椭圆形城池。坐东朝西,是为了背风,因为台风大多自东向西而来。宫城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200米,面积约8万平方米,是紫禁城的九分之一。九为阳数之最大,表示其为中土大家庭的一分子。 首里城是琉球的政治和权力中心,处处透着浓浓的中国气息。首里城以红漆为主,南北走向,正殿的穹形设计是典型的唐式大门,雕梁画栋,金龙盘旋,其布局是依照同时期明清的紫禁城作蓝本而建,俨然一副金碧辉煌的皇家气派。其正殿是琉球王国最大的建筑物,有三层,宽29米,进深17米,高约16米,十一间七进,前面有五间一进的抱厦,重檐歇山顶中央为唐破风式。一层国王御座上方的牌匾为清朝康熙帝所赐,上书“中山世土”四字,更透出浓浓的中国气息。正殿的基石是用从中国进口的大青石建造的。王宫正殿一层“下库里”为国王日常理政之处;中央为国王御座。二层“大库里”,为禁止国王之外的男子入内的房间,在这里举行为琉球国以及王族祈福的仪式。中央是国王的寝室,设有宝座,右侧小间为王妃寝室。三层“小屋里部屋”,通风用。首里王宫的建筑上龙的形象为蟒(四爪,次于皇帝的五爪龙),与日本城池(代表建筑如江户城、大阪城、姬路城)不同,首里城在建筑外观和屋脊、柱头、石狮等建筑小品上带有浓厚的中国风格。 更为传奇的是,在王宫里还有一座“守礼门”,为中国牌楼式建筑,上挂一块广为世人称道的匾额——“守礼之邦”,意在说明琉球是重视礼仪、遵守礼节的礼仪之邦。守礼门两侧有一对从中国传入的招福、镇邪的石狮子,琉球称为“西萨”;“守礼门”三字是用汉字书写的,有道是进了“守礼门”,没有卑劣人。不仅匾额是汉字书写,而且琉球《历代宝案》全部收录明清时期琉球国与中国、朝鲜及东南亚国家往来的文书,明代琉球国给暹罗国、爪哇国、朝鲜国、满喇加国、苏门答剌国等国的咨文一律用汉字书写,使用中国纪年。 值得一提的是,首里城正殿方向向西。面向西的原因,一个是它的这个山势的原因,首里城是南北走向的,南北走向的山,风常年是东西向刮,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琉球国王的御座面向西边,结果臣子们在他下面跪着的人面向东方,东方是太阳升起,有那种宗教气氛对不对啊;第三,中国在琉球的西面。琉球国是中国古代朝贡体系的一部分,琉球是中国的藩属国,首里城西向是古琉球臣属中国的象征。 儒家思想的教育浸润 明清五百余年,琉球作为中国的附属国,受中国文化影响极深。明代琉球汉诗今已不存,清代琉球汉诗,自顺治年间开始,风行二百年。琉球汉诗的黄金时期正值中国的康乾盛世,一时诗人辈出,程顺则是其杰出代表。 根据程顺则《庙学纪略》的记述,儒学在琉球的传播历程大致如下: 1.儒学传入琉球。琉球最早接受儒学的年代可以追溯到琉球人入明太学。1392年,琉球王子及陪臣子弟入太学。此后,孔子之教开始在琉球传播。 2.引进圣像的年代。琉球人虽然入明太学,开始接受儒学,但是,琉球人“未睹尼山(孔子)仪容”。明万历年间,紫金大夫蔡坚将从中国(明)请来的圣像祭祀于家中。 自此,孔子之颜(圣像)终于传入琉球。 3.修建圣庙。圣像虽然祭祀于家中,但是,由于“家祀近褻”,所以,紫金大夫金正春于1672年向琉球国王建议修建圣庙,圣庙于1674年竣工。 4.雕刻圣像和四配。1675年,雕刻圣像(孔子像),其左右陪祀四配(四圣,右为颜子、子思,左为曾子、孟子)。 5.实施孔子祭典。1675年,在春秋祭孔。关于祭祀的盛况,程顺则记述道“恍如登阙里之堂躬逢其盛”。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中国明为清所代,明清交替曾经使琉球与中国的交流一度中断。 6.册封使将清皇帝圣祖康熙所书“中山世土”匾额带往琉球。此后,琉球人入国子监学习得到恢复。1683年,清朝取代明政权后,清派翰林院检讨汪公(汪楫)、内阁中书舍人林公(林焻)为册封正使和副使到琉球。汪林二人将清皇御书“中山世土”四大字赐给尚贞王,并上奏清帝康熙许可琉球中山王陪臣子弟进国子监读书。由此而后,因明清朝交替而一度中断的琉球人进国子监读书之途径得到恢复,国子监监生学成回琉球后,给琉球人传授忠和礼。 7.琉球兴学的历程。琉球兴学最早的是从明招聘大学者教授子弟。有名的大学者如毛擎台、曾得鲁、张五官、杨明州等4位先生,对于他们,“至今国人能道之”;此后,从国子监学成而归者担任教学。任命“紫金大夫一员”、“司教”,在久米村孔子庙里每月“三六九日”教学生,“稽察”诸生“勤怠”并兼管“与中国往来典”。明万历年间由郑迵担任,此后蔡坚、金春、郑思善、周国俊、王明佐、蔡国器、蔡铎历任;讲解师、训诂师的职责及其任命者名单。讲师由精通文理者担当,始于郑弘良,而后由曾夔、郑明良、蔡应瑞、蔡肇功、程顺则、梁津、王可章、士纶、程顺性(程顺则之弟)、周新命继任。训诂由擅于文章者担当。 琉球派遣留学生在中国 明清两代琉球国陆续派遣来华学习的官生有20余次,80余人。根据琉球派遣来华学生的身份,可分作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明洪武五年至明成化十八年(1482),派遣官生10次25人,来华者多为王族和高官子弟;第二阶段,从明成化十八年至清嘉庆七年(1802),派遣官生10次40人,来华者为世居久米村闽人后裔;第三阶段从清嘉庆七年至清同治八年(1869),派遣官生4次16人。久米村人和王族高官居住的首里村人各占一半。这些数据表明,闽人三十六姓后裔在琉球来华留学生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琉球向中国派遣留学生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以备朝贡和应受封典的需要;二是为了发展本地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的需要。不过这留学生也不是随随便便来,随随便便学的,也得面试,当然那时候不用笔试,面试主要是了解这些人的汉语水平、学习目的,还有要学的专业,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你看这个待遇是相当高的,就是我们对研究生的培养,人家一过来就读研究生;我们知道读研究生也有个公费自费,那时候也一样,这些留学生也分个公费自费的。公费的是到北京、南京的国子监,最高学府,他们叫做“唐监生”,他们学习和生活的费用由朝廷来支付,明太祖朱元璋就说:“远方慕中国礼仪,故遣子弟入学,必足于衣食,然后乐学。”就是说我得先让他们吃饱喝足,然后才能安心学习,中国有句古话就是“仓廪实而知礼节”,所以就规定一切费用全由朝廷承担了,当然这些人大多也是些贵族子弟。另外,朝廷不但承担他们的费用,负责把他们培养成才,教会他们文化和技艺,还鼓励他们回去建设家乡,《明太宗实录》就记载:“远人来学,诚美事,思亲而归,亦人情,宜厚赐以荣之。”中国真是礼仪之邦,他们回去还能得到皇帝的赏赐,那真是荣归故里,真是好啊。再一种就是自费的了,这些人是在福州学习,在福州的琉球馆里,人数也比较多,大多数也是久米村里的人,他们学习儒学、天文、地理、气象、音乐和绘画,还有农业生产技术等。比如说,番薯就是由这些人在中国学会了栽培技术然后回到琉球种植推广的,甘蔗也是。另外,还有学医的,清康熙二十七年,琉球有个叫魏士哲的留学生就拜师学习兔唇缝合手术,拜的师傅是人家祖传的手艺,这个技术在人家家族里有规定,不是传男不传女,这倒没什么,因为琉球留学生也有女的,人家是“此药方一世一传,虽亲友不敢传之。”就是一代只能传一个人,这是祖训,可是在魏士哲真诚的打动下,中国这位老医生还是传了给他,这魏士哲学会后回到琉球也成为了一代名医。还有学绘画的,学中国的山水花鸟画,他们在琉球也成为了著名的画师;学音乐的,学习中华歌乐、琵琶、三弦、杂戏等等,也都成为了音乐家;还有学习中国诗歌的,我们下面专门讲琉球的诗歌和音乐,深受中国影响。除了这些,主要是学习儒学经典。 琉球来华官生所学的课程与国子监所设的大致相同,大多是儒家经典。学习内容由浅及深,先学《小学》以启蒙,次学《近思录》,再正式学习主要课程《四书》、《五经》,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书》、《易》、《礼》、《春秋》以及律令、书、数、御制大浩、性理、习字等科目。每日琉球官生须“早起、沐浴、正衣冠。到讲堂听讲《小学》数条;《小学》完毕,讲《近思录》。饭后讲经数条,监帖。灯下,讲四六、古文各一篇,诗一首,次日背诵。”“听讲之后,各归本位肄习”,然后“逢三日,作诗一首,不拘古律;逢八日作四六一篇,或论序等类一篇。”除了这些课业要求,琉球来华官生与中国学生一样必须参加月考、季考和岁考,考试内容规定要考四书文一篇,五言八韵诗一首或五言律诗一首。清代国子监的教习还注重对琉球来华官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教育以及学习方法的引导。比如在入学教育之际,就要求学生端正入学目的,不能“以取利禄为急务”,要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目标,读书要循序渐进,去故求新,专精之至,要辨正伪,“有本原,有次序,有纲领,有要法。”在学行俱优的教习们认真教学下,大部分琉球官生勤学好问,认真刻苦,尊师亲友,不少人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如乾隆二十五年(1760)入学的郑孝德牢记教习潘相的教诲,“昼夜刻厉,孜孜问学不怠”,手抄《四书》、《五经》,儒先语,一衷于子朱子,尤玩味《小学》、《近思录》等书,对经书钻研至深,而且写得一手好诗文。同治七年(1868)琉球官生林世功师从教习徐干,在汉诗创作上天分颇高,其诗“详雅有中朝馆阁气象”。在学期间,他与林世忠等人合集教习徐干辑评的《琉球诗课》,时人公认为国子监琉球官生习作的上品,徐干点评:“清丽绵芊”,“气魄沈雄”,“格律高浑气象峥嵘”,常被作为试帖诗的样本。另出版的课余诗作《琉球诗录》,更是被誉为琉球汉诗的精品。 这些琉球来华官生学成归国后,都受到琉球国王的重用。有的聘为国师,为国王世子、世孙讲经论典;有的升任官员,治国安民;有的充当贡使、通事,促进中琉两国的友好往来。他们充分发挥经邦济世之才,为琉球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重要贡献。从明洪武五年(1372)以后,琉球王国一直使用中国的年号,奉行中国正朔[直至清光绪五年(1879),日本强行“废琉置县”为止]。琉球王国的官方文书、外交条约、正史等,都是用汉文写的。 有清一代,琉球一如既往“慕效华风”,来华留学生的陆续回归进一步增强了琉球汉语汉学传播的力量,不少人以传授汉学为己任,如康熙年间的琉球官生蔡文溥回国后,就任于琉球官学的讲解师及训诂师,“以其所学,教久米村及国人,人多化之”,他还为琉球国王的世子、世孙讲《四书》、《诗经》、《纲鉴》及《唐诗》等,并著有《四本堂集》,深得世人的敬重,授为紫金大夫。琉球留学生的教化远布,使琉球“各岛渐通中国字,购蓄中国书籍,有能读《上谕十六条》及能诗者矣。”后来,由于汉语汉学在琉球的普及推广,还出现不少琉球人学汉语的专用教材。现存于世的仅见日本天理大学图书馆收藏的五种:《官话问答便语》、《学官话》、《百姓官话》、《广应官话》、《琉球官话集》,编者都是闽人后裔久米村人,其中《广应官话》的作者就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来华留学官生梁允治。从这些课本中可考证,那时大部分汉语根据北方官话,也有不少是南方话甚至闽方言的词语,所以如今琉球方言还保留许多与闽语发音相似的词汇。此外,汉字在当时的琉球上流社会几乎成为通用文字,而且使用中国纪年和公文格式。不只琉球政府与中国朝廷、地方官员的贡表、奏折、咨文都用中文写作,连寺庙、学校、公祠所立的碑铭也用汉字所刻。历史流传下来的琉球史籍、诗文也多用中文书写。 琉球来华留学生不仅促使琉球社会以礼为本、文教大开、文风大振,使儒家思想文化深入人心,成为建国的指导思想和准则,而且在琉球文学艺术史上他们也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不朽篇章。 对于琉球官生在国子监学习期间的情况,清人潘相著有《琉球入学见闻录》,专门对此进行论述。此书中的教规如下: 一、每月朔、望早起、沐浴、正衣冠,候大人拜庙后,随班拜庙三跪九叩首,次拜后殿三跪九叩首,次谒文公祠一跪三叩首。已随诣彝伦堂,上堂打三躬;退,诣讲堂打三躬。 二、未领衣冠时,服该国冠服;已领之后,即服所赐冠服。 三、每日早起,沐浴、正衣冠,诣讲堂听讲《小学》数条;《小学》完,讲《近思录》。饭后,讲经数条,临帖。灯下,讲四六古文各一篇、诗一首,次日背诵。 四、讲书之时,诸生以齿序立,专心听讲;或有语言不通、意义未晓者,须再三问明。 五、听讲之后,各归本位肄习,衣冠必整肃;出入必恭敬、行步必端庄,不得笑语喧哗。 六、逢三日,作诗一首,不拘古律。逢八日,作四六一篇或论序等类一篇。 七、跟伴须各自约束,不得恣其出入、听其傲慢,有乖礼法。 由上可知,这些官生每月朔、望要拜谒孔庙和文公祠。他们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而开列的教条是非常严格的,从礼节、冠服、起床、学习到上课时的态度,下课时的仪表都做了非常详细的说明。每天的作业以及跟伴的行为都有限制。由规条三知,教习的教学也是用心良苦,为了使琉球官生得到儒家的正统教育,他们制定了循序渐进的学习内容:“先取《小学》立教,明伦敬身;……然后取《近思录》一书而诵读之、而践体之,……由是,可以进究乎《四子》、《六经》而求圣贤之大全。”可见这些官生的学习完全是按照儒家的学习规律设定的,他们在中国接受了严格的儒家教育以及儒学的熏陶,回国后大都身居要职,为儒学的传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琉球汉诗 咱们前面讲到,琉球人除了学习儒学之外,他们还学习中国的诗歌。中国自古就是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方式。在第二讲封贡之路中我们提到出使琉球的使臣除了册封等事情之外,他们还到处走走看看琉球的自然风光、人文风俗等,然后就做成诗歌流传下来。此外,还跟琉球人进行诗歌唱和,这是交流的一种方式。那么,琉球这些留学生在中国更是入乡随俗,每天都沉浸在中国诗歌的氛围当中,时不时地都会来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他们也特别喜欢这句,这是对故乡的思念。他们背井离乡,在中国学习,更是喜欢李白的这首诗,更知道月光代表着思乡,还做了很多的思念家乡的诗歌,我举一例,前面提到的程顺则写了一首《乡梦》: 分明昨夜在家乡,召入王门赐酒浆。 晓角忽闻人好梦,醒来残月照东厢。 这是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歌,明明是昨天还在家乡,今天就不在了,好像是做了一场梦,只看见窗外的残月而不见家乡,挺孤独凄凉的。另外,他还做了一首《广陵月夜闻笛》: 林壑生清籁,深秋首独搔。月怜炀帝地,客逐广陵涛。 杨柳吹何处,关山调渐高。不堪愁里听,乡思乱江皋。 这也是表达思乡的诗,大家听了是不是很熟。似曾相识,李白也做过一首《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两首诗中都提到月亮,还提到杨柳。我们知道,杨柳是中国诗歌的传统的一个意象,表达离别,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句,后来就成为送别、离别,古人离别就是折柳赠别,程顺则都非常了解,也用来表达自己离开家乡、思念故土的感情。当然月亮、杨柳是一些简单的中国诗歌的意象,不要以为他们只知道这些,我们再看一首,也是程顺则写的,《寄怀鸿胪李元章先生》中写道: 树色烟中寺,涛声月下桥。 此间容胜景,离恨总难消。 作者用树、烟、月亮、波涛等意象构成了一个朦胧凄凉的意境,寺庙也让人联想到青灯独坐,与孤独有关,桥也与分别有关,以此来渲染作者与朋友的离情别绪,整首诗的意境非常幽深。 除了诗歌意象的运用之外,他们对中国的典故也是非常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较深。程顺则《芜城怀古二首》中“萧条二十四桥风”句,二十四桥在今江苏江都县西门外,唐人杜牧诗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名句。所以,程顺则用唐人的典。其一的尾联:“琼花冷落蛾眉老,愁见芜城夕照红。”蛾眉、芜城都用典。蛾眉,指代美人,《诗经·卫风·硕人》有“臻首蛾眉”句,白居易《长恨歌》有“宛转蛾眉马前死”。芜城虽是所咏之地,但暗用鲍照《芜城赋》。还有《晚泊露筋祠》“蛾眉传说亦蒸尝,今幸维舟泊此乡。粉黛何人身不死,沧桑几度骨犹香。”亦用《长恨歌》“婉转娥眉马前死”,“六宫粉黛无颜色”。程顺则《圣制耕织图》:“喜见新图出未央,忧民圣主重农桑。日鞭黄犊勤南亩,时听仓庚执懿筐。动家家蚕作茧,年丰处处稻登场。男耕女织烦宸虑,从此豳风遍八荒。”全诗通用《诗经·豳风》之典和成句,如“饁彼南亩”,“有鸣仓庚,女执懿筐”等。诗的末句也点明用了《诗经·豳风》意。还有如《晚泊淮阴感赋》“跨下吞声山色改,城边垂钓水流残。霸王项羽空求将,丞相萧何议筑坛”,用了韩信、汉代严忌、项羽、萧何、长乐宫等典故。再如《姑苏台怀古》“惟有馆娃宫夜月,至今犹复照藤萝”,用吴王西施馆娃宫之典。《西子湖感事》的栽梅处士,亦用林逋的典。程顺则《雪堂杂俎》中的《寄怀学宪林玉岩先生》:“南来鸿雁无消息,万里离心寄鲤鱼。”鸿雁、鲤鱼,都是指书信,亦为用典。鸿雁传书,用《苏武传》的典,这是大家所熟知的;鲤鱼,汉乐府诗多用此指代书信(《饮马长城窟行》: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寄怀郡司训戴叔子先生》:“曾传註礼旧家声,此日春风泮水清。皋比十年存古道,蛮笺五月写离情。”泮水,古时学宫前的水池,半月形,后指学校,《诗经·鲁颂》有《泮水》;皋比,典出《左传·庄公十年》,本指虎皮,后因宋代张载坐虎皮讲《易》,遂以“坐拥皋比”为任教。《雪堂赠言》中《王逸》:“气谊陈徐榻,光芒李杜篇。”陈徐榻,用《滕王阁序》中“徐孺下陈蕃之榻”典。蔡铎的《西湖看梅》:“零落怨萧郎”,萧郎,用梁武帝萧衍的典故,指为女子所恋的男子。诗集中的诗,所用典故还有很多,以上仅随意举出几例,所举的用典的例子可以看出,琉球的诗人在典故的运用方面已经是得心应手了。 因为琉球人在明清两朝与中国交往密切,而明清两朝都推崇唐朝的诗歌,所以琉球人的诗歌更多的是唐诗的风格,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所以琉球人的诗做得也不得了。当然也学到了中国诗歌的不好的一面,就是那些华丽的歌功颂德的诗歌,内容比较贫乏,都是些应酬、题赠的诗歌。咱们看看琉球有个叫尚纯的做了一首诗《小诗恭赠玉翁林先生》: 骎骎仗节咏皇华,海不扬波风送槎。 口代天言颁诏诰,身随王事带烟霞。 凤池染翰衣沾柳,鳌禁摛词笔梦花。 剑珮归朝闻曳履,应知圣主特恩加。 看看题目就知道了,“恭赠”,诗中对林玉翁赴中山颁赐清廷恩典进行歌颂和感谢外,对其染翰摛词的文采也加以歌颂。虽然多少带有应酬的性质,但感情还是相当真挚的。再如摄政王弟尚弘毅《祝林母戴太夫人寿》,这是一首应酬的祝寿诗: 上林莺报兆芳辰,暖日迟迟淑气匀。 柳絮已跨诗句敏,梅妆不减岁时新。 瑶池桃熟三千树,海岛寿添九十春。 从此殊方长献寿,年年记祝太夫人。 诗中的莺报、梅妆、瑶池、桃熟、寿添等都是祝寿的常用语,虽是如此,全诗却也尚不俗气,在颂声洋溢中透出几分雅致。 诗集中纪行类的诗比较多。中国的山川景物比起琉球本国来说,当然丰富了不知多少倍。因此中山诗人在中国各处游历,被各地胜景所陶醉,当然会引发出汩汩诗兴。纪行写景诗有不少相当出色,如曾益的《游西湖》: 西子湖头别有天,醉看花鸟尽嫣然。 六桥柳色摇晴绿,三竺莺声带晓烟。 走马客过桃叶岸,吹箫人上酒家船。 飞来一片峰前立,为问林逋放鹤年。 全诗着重写花鸟、柳色、绿竹、莺声、晓烟,写得相当精致,其中颔联两句,在景色的描写中创造了一个柳色朦胧烟霭莺啼的意境,“摇”字用得好,借用了南朝乐府《西洲曲》中“海水摇空绿”的句意,一个“摇”,使境界全出。结句突出林逋,寄寓其隐逸之志,亦吻合西湖的意境。再如《游灵隐寺》: 我爱西湖灵隐寺,寺门斜傍薜萝开。 蒲团竟日谈兴废,花径由人数往来。 草色遥连骑马路,涛声长绕讲经台。 兴留一片袈裟地,不共沧桑化劫灰。 写景结合着灵隐寺的特点,其中“花径由人”“草色遥连”、“化劫灰”等都是学习或化用唐人的诗句。(唐人有“花径不曾缘客扫”、“草色遥看近却无”等诗句。) 怀古诗在诗集中的比例也不少,如曾益《苏台怀古》: 高台九仞筑姑苏,池水生香接太湖。 一自温泉生蔓草,遂令响屧怅成墟。 殿檐夜月眠鼯鼠,禾黍秋风泣鹧鸪。 不尽馆娃千载恨,萧萧芦荻满平芜。 此诗前半写景,紧扣姑苏和太湖的景色;后半抒发黍离铜驼之悲。馆娃宫,是吴王馆西施之所,这里既是用典故,也是写实。结句“萧萧芦荻满平芜”句,使人想起刘禹锡的“故垒萧萧芦荻秋”的名句。有的借写景而怀古,如《游虎丘》的“吴王歌舞后,回首使人愁”;《过扬子江》的“半壁烟沉金锁水,一帆风送木兰舟”,“我过广陵怀旧事,轻鸥几点荻芦秋”,亦有相同之慨。程顺则的《芜城怀古二首》,从隋帝芜城的衰败,感叹历史的变迁,颇有深度。《姑苏台怀古》,同样以哀叹吴王霸业为主题,从姑苏台和太湖的景物变化中感叹历史的沧桑。这些诗,和唐人的怀古情思是相通的。中山诗人几乎都有咏物诗,和明清诗人一样,咏物诗也主要集中在咏松、咏菊、咏竹等等。且看毛国珍的《咏竹》: 生平劲节复虚心,翠色琅玕满竹林。 漫道只堪棲凤处,时当风雨作龙吟。 此诗咏竹,继承了中国诗歌“比德”的传统审美手法,把自然之竹当作人和人格的象征。诗中虽是写竹,其实是赞美具有劲节清风的高风亮节。再如蔡铎的《西湖看梅》,写梅花不争媚斗香,“梅有孤山骨,看来不改芳”,首联就明确揭示了主题是歌唱梅的凌霜傲骨。 琉球人到达中国,在闽地,在京城,以至游历其他各地,广泛接触了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活、习俗,对于中国诗歌的广泛而丰富的内容也必然有详尽的了解,因此,他们首先从内容上吸收了中国诗歌的特点。即如蔡铎为程顺则《雪堂燕游草序》中所说:“(其)历吴越齐鲁燕赵之境,其间河山之壮丽,冠裳之都雅,与夫贤人君子之美秀,而文章尽纪于近体。”所说甚为精当。 在《中山诗文集》里保存了大量的琉球汉诗,都是清代康熙前的诗人所作。中国和琉球的交流,文化交流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而在文化交流中,文学的交流学习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中山诗人把琉球文化带进中国,又致力于学习中国文化,加深了两国的文化交流和传播,特别是汉诗在琉球的传播。中山诗人学习汉诗很努力,也很成功。尤其是近体诗,以七律、五律和七绝为多,古风倒不多见,如程顺则的《挂剑台行》(“张秋城下柳飞絮,云是当年挂剑处”)。数量虽少,但也颇有古意。中山诗人学习汉诗的确是全方位的,从内容到艺术构思、艺术表现手法、艺术表现形式,我们看他们在风格的模仿、意象的运用、意境的构成、典故的使用、诗律的把握,都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与汉人的近体诗几乎没什么区别。这是在中琉文化交流史上很值得高兴的事情。 琉球音乐 琉球御座乐“唱曲”,指的是有歌词的声乐曲,同时也用乐器来进行伴奏。在《通航一览》、《琉球关系文书》等诸多历史文献中,留下了在江户朝贡活动等场合已经歌唱或者计划歌唱的六十五首曲目名称以及多首歌词。本文就是以这些史料记载和歌词为基础,试图从《四大景》与中国音乐相关曲目的比较对照中,来寻探该曲目的源流。琉球御座乐《四大景》曲目名称见于《唐歌唐舞集》,其唱词是: 春色儿娇来丽客(笔者按:“容”字之误)和,暧(应为“暖”字之误)气儿暄,景物儿飘飘瑞堪怜,花开三月天,妖娆嫩芷(应为“蕊”字之误)鲜,草萌芽,桃似火,柳如烟,使女王孙戏要(应为“耍”字之误)秋千,暗伤残,春归丙(应为“两”字之误)泪连,愁韵(应为“锁”字之误)两眉尖,蝴蝶儿对对穿花把两翅扇,清明上景园,和风吹牡丹,玉楼人,沈醉倒在杏花天、又。 在嘉庆十一年(文化三年、公元1806年)十一月廿七日,读谷山王子唱曲的歌词中有首《春佳景》,该歌词无论从内容到结构、句式、声韵都与《四大景》大致相同。当为同曲异名。其歌词是: 春气偏敷物色新,江山妍,韶光万里正堪怜,花开三月天,浓芳(烂)熳鲜,草如茵,桃似火,柳含烟。香罗士女,戏要(应为“耍”字之误)秋千,春将归,几时又来前,行咏上林春,蝴蝶对对穿花把两(翅)扇,金衣惜春残,花际弄管弦、玉(应为“楼”字之误)人,沈醉例(应为“倒”字之误)在太平天、又。 另外,在《天保壬辰新锓中山聘事略》的唱曲中也有《春佳景》。 在《甲子夜话》第38卷所载宽政二年(公元1790年)十二月五日奏乐帖的“第四唱曲”曲目中,有《春大景》,其唱记内容、结构、句式、声韵、亦与《四大景》相似。当为同曲异名。其唱词为: 春色儿娇来,丽客(当为“容”字之误)和,暖气儿喧,景物儿飘飘,美堪怜。花开三月天,娇娆嫩芷(应为“蕊”字之误)鲜,草萌芽,桃似火,柳如烟。士女王孙,戏要(应为“耍”字之误)秋千,青春天一去再不来,请看上苑内,蝴蝶儿对对穿花,把两翅儿扇。清明上景园,和风吹牡丹,玉楼人沈醉,倒在杏花儿天。又。 另外,据《信院殿御实纪卷八》、《琉球聘使记追记》、《琉球人来朝之记》、《琉球人来朝记》记载,在宽延元年(公元1748年)十二月十八日琉球人的音乐曲目中有《春色娇》。据《有德院殿御实纪卷七》的记载,在享保三年(公元1718)十一月十五日琉球人的音乐曲目中也有《春色娇》。该曲目亦应当是《四大景》的同曲异名。其理由是因为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经常有取唱词的开头几个字作为曲名的习惯,而“春色娇”恰好又是《四大景》唱词的头三字。《四大景》曲目在中国见于闽剧曲牌和福建南部惠安县的《北管》之中。在魏朝国、叶景笙整理的《闽剧唱腔一百牌》中,该曲的唱词是: 春色娇,丽容和,暖气薰,景物飘飘,美景堪怜。花开三月天,芍药嫩芯鲜,草萌芽,桃似火,柳含烟,士女王孙,戏耍秋千,暗相谗。春归雨泪淋,愁锁两眉尖,蝴蝶儿对对穿花把翅双展。清明满景园,和风吹牡丹,玉楼人沈醉投在杏花天,玉楼人沈醉投在杏花天。 另,著名闽剧表演艺术家郑奕奏(1902—1993)生前留下了《四大景》的唱腔录音,其唱词除了个别地方略有差异之外,基本上与《闽剧唱腔一百牌》相同。其相异之处仅在于《闽剧唱腔一百牌》中的“清明满景园”、“玉楼人沈醉投在杏花天”,在郑奕奏唱腔中是“春水映楼台”,“玉楼人沉醉倒在杏花天。” 在惠安县的《北管》中,《四大景》的歌词有四段,其中,第1段是歌唱春天景色的,歌词与前面所列举的各首歌词基本相同,只有个别地方不同。第2、3、4段是分别以“五月五”、“七月七”、“十月十”来代表夏、秋、冬而歌唱夏季、秋季、冬季景色的。由此看来,所谓“四大景”真正完整的应该是像这样歌唱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四大景”。因此,是否可以认为,前面所列举过的《四大景》,无论是琉球王朝时代江户朝贡演唱过的《四大景》,或者是现存于闽剧中的《四大景》,都只唱了春天景色,没有唱夏季、秋季、冬季景色,是《四大景》的简略形式。 还值得注意的是惠安北管《四大景》的歌词,与清代颜自德辑录《霓裳续谱》中的《四景长春》的主体歌词基本相同。该歌词为: [玉娥郎]春色娇,丽容和,暖气暄,景色飘飘美堪怜。花开三月天,娇娆嫩蕊鲜。草萌芽,桃似火,柳含烟,仕女王孙戏耍秋千。万姓欢,军民瞻圣颜。最喜融和天,蝴蝶儿对对穿花把两翅儿。清明赏禁园,和风吹牡丹,玉楼人沈醉在杏花天。端阳节,斗龙舟,水面锣鼓儿叮咚响。板儿查,多采玉花,佳人偏喜他。采莲船尽都是些富豪家。艾叶灵符鬓边插,着轻纱。沉李并浮瓜,新鲜饮玉茶,水阁凉亭,对对佳人把彩扇儿拿。三伏似火发,薰风透体纱,赏名园开遍了海榴花。七月七,织女共牛郎,一年一度巧成双。银河阻隔郎,天河两岸厢。赏中秋,歌还舞,喜兴儿狂,风吹铁马响叮铛。雁成行,离人思故乡,对景柳将黄,梧桐叶儿飘飘起非常。金风透体凉,佳人恨夜长。饮菊酒,家家都庆贺重阳。十月节,朔风冷,景物悲,绣女停针观看雪梅。腊风阵阵吹,鹅毛片片飞,暧阁内,偎红炉,掩香闺,独宿的佳人盼郎回。守寒帏,单枕共相随,佳人倚翠帏。赏雪人,个个贪欢饮玉杯。飘飘片片飞,玉人几时归,孟浩然踏雪去寻梅。 “《霓裳续谱》是清乾隆六十年(1795)的俗曲总集”。年代比御座乐首唱《春色娇》的1718年晚77年,也就是说,在《霓裳续谱》收录《四大景》的77年前,该曲就已流传到琉球了。先有实际的唱曲,后有书中记录,这是十分合乎自然规律的。如果将以上六首歌词进行互相对照的话,它们之间在内容、结构、句式、声韵方面的相似是显而易见的。其中,《唐歌唐舞集》中的《四大景》、《甲子夜话》第38卷所载宽政二年十二月五日唱曲的《春大景》与闽剧唱腔的两首《四大景》几乎完全相同。嘉庆十一年的《春大景》虽有几句唱词不甚相同,但是结构、句式基本相同,因此,亦应看成是同一曲目填上近似内容歌词的变体。由此可见,这一《四大景》曲目,从1718年至1748年、1790年、1806年直至现在的270余年间,从福建到琉球,虽然曲名屡有变化,如又名《春佳景》、《春大景》、《春色娇》等,但是其唱词的内容、结构、句式、声韵基本上保持不变,或者是变化不大。另外,在江苏、浙江民歌中,也有《四大景》曲目。《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下)第1090—1092页收录的江苏省宜兴市《四大景》属于“马灯”歌舞曲。马灯,又名唱马灯、踩马灯。表演者将一用竹子扎成的马挂在身上,人站在中间,似跨马上,另有拉马者一人,推小车者一人,跟马者二人,都举着彩灯,绕着马灯穿行,边歌边舞,锣鼓伴衬,唱时有民间管弦乐器伴奏,有的地方骑马灯者是男扮女装的表演饶有风趣。《四大景》就是伴随着马灯表演的一首曲子该曲的歌词与琉球御座乐《四大景》的歌词基本相同,仅几个字稍有差异(见如下唱词中有·号处)。春色娇丽融和暖气喧,景物飘飘美堪怜。花开三月天,娇娆嫩蕊鲜。草萌芽,桃似火柳含烟,仕女王孙戏耍秋千。暗伤惨,春归两泪涟,愁锁两眉尖,蝴蝶儿对对穿花齐把两翅儿扇。清明赏禁园,和风吹牡丹,玉楼人酒醉杏花天。 其旋律与福建省惠安县北管的《四大景》较为接近,但节奏更为舒展,旋律更为优美,更多一字多音,同样的旋律,在惠安北管《四大景》中是低八度的,宜兴《四大景》则高八度如“美堪怜”、“花开三月天”、“娇娆嫩蕊鲜”、“草萌芽桃似火柳含烟”、“暗伤惨,春归两泪涟,愁锁两眉尖”、“清明赏禁园,和风吹牡丹,玉楼人酒醉”等,都有高八度、低八度之差。《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第1093、1094页,还收录了张仲樵根据清代乾隆至光绪年间(1736—1908)百本张抄本译谱的《四大景》,其唱词与宜兴市《四大景》唱词完全相同,旋律较为简炼朴实,在标题下还注明属于[玉娥郎]曲牌由此可以看出,属于[玉娥郎]曲牌的《四大景》在18世纪至20世纪初的形态特征。浙江省的《四大景》和《大四景》,见于《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浙江卷》第395、396页。但由于唱词的内容、词格与琉球御座乐《四大景》差异较大,用该旋律很难填进御座乐《四大景》的歌词来歌唱,所以,我们很难把浙江省的《四大景》、《大四景》作为御座乐《四大景》的源流来看待。在以上四首和琉球御座乐《四大景》关系较为密切的中国相关曲目中,惠安北管《四大景》与琉球御座乐《四大景》的关系更显紧密。其理由有二:一是曲调节奏鲜明、旋律较为简朴流畅,情绪更明朗,演唱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被琉球人接受。也许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所以,在日本冲绳御座乐复原研究会考察团于1997年1月来福建泉港区考察时,一听见这一曲目的演唱就喜欢上了它,将它当作琉球御座乐《四大景》的源流来看待,并且作为御座乐复原演奏会的常用曲目来演奏。二是北管盛行的泉港区山腰镇、峰尾镇等地,原为惠安县管辖地,同属明清时期与琉球交往的重要口岸泉州市,琉球王朝时期当地人主要食物的番薯就是从惠安传到琉球的。因此,北管曲目通过民间文化交流而传入琉球的可能性也是不可排除的。 附录一:琉球大事记 12世纪,琉球群岛出现山南、中山、山北三国,分别在琉球群岛的南部、中部和北部。 明王朝藩属时期 1372年,明朝太祖朱元璋对中山王察度发布诏谕。山北、中山、山南三王向明朝廷朝贡。琉球成为明王朝的藩属。 1392年,朱元璋命来自中国福建的三十六姓善于造船航海的技术者移居琉球。 1416年,中山王尚巴志征服北山。 1429年,中山王尚巴志征服南山,形成统一的琉球王国(第一尚氏王朝)。根据琉球与明王朝的藩属关系,琉球每一代国王都需要接受来自明王朝的册封。 1470年,第一尚氏王朝灭亡,尚圆(尚円)建立第二尚氏王朝,并接受来自明王朝的册封。 1400—1550年,琉球王国的黄金时代,高度发达的商业,与中国、朝鲜、东南亚和日本进行贸易。 15—16世纪,大量倭寇海盗骚扰琉球群岛。 1609年(万历三十七年),日本的德川家康继承丰臣秀吉对外扩张的政策,派邻近琉球王国的鹿儿岛萨摩藩岛津家九率领三千士兵入侵琉球,俘虏琉球王。 清王朝藩属时期 1654年,琉球王遣使臣到中国请求册封。清朝顺治帝封琉球王为尚质王,琉球成为清王朝的藩属。 1853年5月,美国海军准将佩里(matthewc.perry)的舰队到达琉球。 1854年3月,佩里与日本签订《神奈川条约》。佩里要求日本开放琉球的那霸港口,日方表示琉球是个遥远的国家,日方无权决定其港口开放权。 1854年7月11日,佩里与日本谈判结束后,赶回琉球与琉球政府谈判,最后以中、英两种文字正式签订条约开放那霸港口。 1866年,最后一位琉球国王尚泰继位。 日本占领时期 1872年,日本宣布琉球王国属于日本的“内藩”,琉球群岛是日本的领土,不承认中国自1372年起对琉球的宗主国地位,正式侵占琉球。并拖延与中国谈判琉球问题。 1875年7月24日,日本强迫琉球国王停止向清王朝朝贡。 1879年3月30日,日本将最后一位琉球国王尚泰流放到东京,置琉球为冲绳县。琉球国灭亡。 后琉球王国时代 1879年,中日就琉球问题开始谈判,中方提出把琉球群岛分成三部分:接近日本方向的奄美大岛为日本领土,琉球本岛及其附近岛屿作为一个独立的琉球王国存在,而在南部的先岛群岛则作为中国的领土。日本方面建议把琉球划分成两部分:琉球本岛及其北方岛屿是日本的领土,而南部的先岛群岛则作为中国的领土(谈判中没有涉及钓鱼台群岛归属)。 1880年9月,中方在谈判中最后妥协,签署了《琉球专约拟稿》,以日本提出的方式把琉球划分成两部分。然而清朝皇帝拒绝批准这一不平等条约,并且指示中方代表与日本继续协商。日本方面然后离开,协商破裂。 1882年日本驻天津领事竹添进一郎与清政府恢复谈判琉球问题,但是没有达成协议。琉球问题一直拖延至甲午战争。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作为战败国割让台湾、澎湖,在琉球群岛问题上就更没有发言权。从此,琉球群岛属于一个国家和中国的藩属这一事实开始被人遗忘。 1898年,日本强迫琉球人服兵役。 1901年,最后一位琉球国王尚泰去世。 1916年,全冲绳教师大会要求冲绳教师用污辱的手段惩罚在学校说琉球语的学生。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进攻琉球本岛,日本士兵强迫琉球人跳崖自杀,或干脆打死以减少山洞中缺少食物的压力,又或因为说琉球语而被认为是间谍惨遭杀害。战争使琉球人口减少四分之一。 1945—1972年,美国占领时期,美国在琉球实行异化政策。 1947年4月,联合国通过《关于前日本委任统治岛屿的协定》,把北纬29度以南的琉球群岛和原属于中国的钓鱼岛群岛交给美国托管。 1951年,美日在没有中国代表参与的情况下签定《美日旧金山合约》,把琉球群岛连同钓鱼岛群岛的“施政权”转给日本。但这遭到土地的主人琉球人的群起反对,他们“聚哭于闹市”。 1972年5月15日至今,日本重新恢复对琉球群岛的统治,继续实行同化政策。琉球群岛现在仍然是日本47个地方自治实体中经济最落后的地方。 附录二:琉球王国历代统治者及王统延续 舜天王尊敦 生没年:1166—1237 在位:1187—1237 父:源为朝 母:大里按司之妹 舜馬順燕 生没年:1185—1248 在位:1238—1248 父:舜天王 義本 生没年:1206—? 在位:1249—1259 父:舜馬順燕 英祖 生没年:1228—1299 在位:1260—1299 父:浦添恵祖世主 大成 生没年:1247—1308 在位:1300—1308 父:英祖 英慈 生没年:1268—1313 在位:1309—1313 父:大成 玉城 生没年:1296—1336 在位:1314—1336 父:英慈 在位时北山(今帰仁按司)与南山(大里按司)独立 西威 生没年:1328—1349 在位:1337—1349 父:玉城 察度 生没年:1321—1395 在位:1350—1395 父:奥間大親 琉球中山王 武寧 生没年:1356—1406 在位:1396—1406 父:察度 第一尚氏王朝 尚思紹 生没年:?—1421 在位:1406—1421 父:鮫川大主 传说鲛川大主原本是叶壁住人,后来移民到大城按司的领地作敷间切,作了大城按司的女婿。有子女两人,男子就是尚思绍。尚思绍成年之后,又移居到山南佐敷的苗代村。传说尚思绍资质纯厚,被当地居民拥戴为佐敷按司。当时琉球本岛三大领主割据三山,战乱不已,尚思绍自知子能不如其子尚巴志,就让出按司之位予尚巴志,隐退山林。公元1406年,尚巴志起兵击败中山王武宁。尚思绍被儿子拥立为中山王,进入了浦添城。此后的国中政事,都由儿子尚巴志一力承担,尚思绍得以稳坐城中颐养天年。 尚巴志 生没年:1372—1439 1406代替察度王統任中山王 1416灭山北王攀安知 1429灭山南王他鲁海、三山統一建立琉球王国 在位:1422—1439 父:思紹 母:佐敷按司女 尚忠 生没年:1391—1444 在位:1439—1444 父:尚巴志 尚思達 生没年:1408—1449 在位:1444—1449 父:尚忠 尚金福 生没年:1398—1453 在位:1449—1453 父:尚巴志 尚泰久 生没年:1415—1460 在位:1453—1460 父:尚巴志 尚金福死后,杀掉金福的儿子志鲁与布理继承王位 尚徳 生没年:1441—1469 在位:1460—1469 父:尚泰久 母:護佐丸之女 第二尚氏王朝 尚円(相当于中文的圆字,有些书上写作尚丹,有误) 又名金丸,夺权后冒称尚氏王子 生没年:1415—1476 在位:1469—1476 父:尚泰久部下尚稷 出身于平民,但颇有勇谋,自从尚思达时代就出士尚氏,作为尚泰久的御物城御锁侧,深受信赖,大小政务,无不与之磋商然后实行。尚泰久病逝后金丸一如既往地辅助尚氏,数次指出尚德的失政。尚德自然置若罔闻,最后,君臣两人分道扬镳。尚德死后,存有一独子,法司欲立之继承王统,但被群臣所杀,转而拥立金丸为王,第一尚氏王朝结束。 尚宣威 生没年:1430—1477 在位:1476—1477 父:尚稷 尚真 生没年:1465—1526 在位:1477—1526 父:尚円 母:宇喜也嘉 尚清 生没年:1497—1555 在位:1526—1555 父:尚真 尚元 生没年:1528—1572 在位:1555—1572 父:尚清 尚永 生没年:1559—1588 在位:1572—1588 父:尚元 尚宁 生没年:1564—1620 在位:1588—1620 父:尚真长子尚维衡之子尚弘业之子尚懿 母:尚元之女 1609島津家久入侵琉球,琉球纳入江户幕府政体之下 尚丰 生没年:1590—1640 在位:1620—1640 父:尚元之子尚久 尚贤 生没年:1625—1647 在位:1640—1647 父:尚丰 尚质 生没年:1629—1668 在位:1647—1668 父:尚丰,又传为尚丰之子尚享 尚貞 生没年:1645—1709 在位:1668—1709 父:尚质 尚益 生没年:1678—1712 在位:1709—1712 父:尚貞 尚敬 生没年:1700—1751 在位:1712—1751 父:尚益 母:真鶴金 尚穆 生没年:1739—1794 在位:1751—1794 父:尚敬 尚温 生没年:1784—1802 在位:1795—1802 父:尚穆之子尚哲 尚成 生没年:1800—1803 在位:1802—1803 父:尚温 尚灝 生没年:1787—1834 在位:1803—1828 父:尚穆之子尚哲 子:尚健,出任琉球摄政,后改名伊江朝直,琉球灭亡后封男爵 尚育 生没年:1813—1847 在位:1828—1847 父:尚灝 子:今归仁朝敷,琉球灭亡后封男爵 尚泰 生没年:1843—1901 在位:1847—1879 父:尚育 母:思鶴金 1879琉球王国灭亡,封侯爵 子:尚顺,封男爵 尚典 生没年:1864—1920 当主在位:1901—1920 父:尚泰 尚昌 生没年:1888—1923 在位:1920—1923 父:尚典 母:真嘉户金 尚裕 生没年:1919—1997 在位:1923—1997 父:尚昌 母:小笠原忠忱伯爵之女百子 尚卫 琉球尚氏第二十三代当主 生没年:1950—今 在位:1997—今 父:尚裕 母:村濑铎三郎之女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