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秘史》 序言 序言 在朕的有编壁的帐庐周围守卫着的至诚的宿卫们, 使朕得以心安, 使朕得以登临安乐的宝座。 在汹涌而来的敌群中, 朕的忠诚可靠的宿卫们, 在朕的有地的帐庐周围, 不眨眼地保卫着。 朕地桦皮箭筒稍一响动, 朕的动作利索的宿卫们, 就马上赶来。 朕的柳木箭筒稍一响动, 朕的健步如飞的宿卫们, 就立刻赶到。 朕的吉庆的宿卫们,可称为老宿卫!……” 在如此具体、细致、生动的描绘中,我们感受到了浓郁的草原气息,我们仿佛见到了八百年前的草原宫帐,见到了在草原宫帐周围忠勇地护卫着成吉思汗的宿卫们。 《蒙古秘史》是十三世纪蒙古语的典范文献,保存了大量古蒙古语语词,以及古蒙古语特有的语法。尽避畏兀儿体古蒙古语的《蒙古秘史》原本早已散失,但有明初汉字音写蒙语、旁译、总译的《元朝秘史》留存至今。明初的翰林译员们是高水平的语言学家,他们译注、音写的科学水平很高。他们创制了一套严整的汉字音写体系,准确地音写了《秘史》的古蒙语。旁译也有很高科学价值,旁译不只解释词义,还标出语法形态,标示出数、格、人称、时制、语态等语法形态。因此,留存至今的汉字音写、旁译、总译本《蒙古秘史》,即《元朝秘史》,具有很高的历史语文学价值。 《蒙古秘史》还具有一定的军事学价值合民俗学价值。《秘史》具体记载了十二、十三世纪的多次战争,为研究者提供了研究以成吉思汗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游牧狩猎人作战的战略、战术合战斗方式的丰富资料,也提供了研究当时的军事组织、军事制度、军令军法、武器装备、军事后勤供应等丰富资料。《秘史》记叙了十二、十三世纪蒙古地区游牧狩猎人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保存了当时蒙古地区的许多口头传说、故事、韵文、谚语,因此《秘史》也具有民俗学价值。 由于《蒙古秘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为第一流的古典文学作品,并具有历史语文学、军事学、民俗学的研究价值,是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学古典作品,是公认的第一流文献,许多年来受到国内学者和世界各国学者的重视。 多世纪来,我国学者不断从事《秘史》的研究,十四世纪末、明洪武年间就完成了《秘史》的汉字音写、旁译、总译本,即《元朝秘史》,并刻印问世。清、近代以来,我国学者的《秘史》研究颇为兴盛,对《秘史》的注释笺证、史地考证、版本源流研究、成书年代研究等方面研究著作不断问世,还出版过多种现代汉语译本及文言文译本。 《秘史》从十九世纪起就已流传到国外。二十世纪时,蒙古、日本、法国、德国、苏联、英国、美国、匈牙利、波兰、捷克、芬兰、土耳其、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都有研究《秘史》的学者,《秘史》已有日文、俄文、德文、匈牙利文、英文、法文、斯拉夫体新蒙古文、土耳其文、捷克文等多种文字的译本,日本、法国、德国、苏联、匈牙利等国还出版过拉丁字母音写复原本。各国学者从史学、语文学、文学、军事学、民俗学等方面研究《秘史》,发表过许多论著。 到1978年时,日本学者原山煌在其所编的《<元朝秘史>有关文献目录》中所收录的中国及世界各国研究《秘史》的各方面论著(包括译本、音写复原本、书评)已达360余种。《秘史》的研究,已发展为一门国际性的学问,即发展为一门单独的国际性学术领域—“蒙古秘史学”。 明初音写、译注本《元朝秘史》中的总译,为珍贵的文献,研究蒙古史的学者们的论著中颇多引用。今据《四部丛刊三编》本等诸本校录(诸本略有异同,择善而从),并标点、分段,附录于本书末,以供学者研究参考。 余大钧于北京大学历史系 2000年7月 vii 第1节_第10节 蒙古[1]秘史[2]卷一 帖木真先祖的系谱、传说故事,帖木真的诞生及幼年订婚,其父也速该的事迹及被塔塔儿人毒死注释: [1]蒙古—原为东胡系鲜卑同族室韦诸部中的一个小部落,唐时代时住在今额尔古纳河下游南峻岭丛林中的蒙兀室韦(《旧唐书北狄传》)。五代辽宋金时,译作韈劫子、梅古悉、谟葛失、毛割石、毛揭室、萌古子、蒙国斯、蒙古斯、蒙古里、盲骨子、朦骨等名。元代译作蒙古。《蒙古秘史》原文作“忙豁勒”。 拉施特《史集》释“蒙古”一词意为“孱弱、淳朴”,这一含义正与最初僻处深山老林里的原始部落蒙古部的弱小、淳朴的状况相符合。至于将“蒙古”一词释作“银”(古蒙语mnggn蒙昆)或“永恒、长生”(古蒙语mngge蒙格),则均与“蒙古”一词的古蒙古语原语mongghol不符。 [2]蒙古秘史—蒙文为忙豁仑纽察脱卜察安(mongghol--unniˊuatobiyan)。本书实为蒙元宫廷官修史书《脱卜赤颜(tobiyan)》的成吉思汗纪、窝阔台汗纪部分。蒙元时并无《蒙古秘史》这个书名。《蒙古秘史》这个蒙文书名及其汉译书名《元朝秘史》均系明翰林译员于明初所加。 第1节 成吉思汗[1]的根源[2]。 奉天命而生的孛儿帖赤那,和他的妻子豁埃马阑勒[3],渡过大湖[4]而来,来到斡难河[5]源头的不儿罕合勒敦山[6]扎营住下。他们生下的儿子为巴塔赤罕。注释: [1]成吉思汗—“成吉思”一词,有各种不同解释: 甲、拉施特《史集》释作“最坚强、最强大”,认为“成吉思汗”意为“最坚强、最强大的汗”,也就是最高君主或王中之王。 乙、《蒙古源流》、《蒙古世系谱》等蒙古史籍上都说:鸡儿年(1189年)铁木真二十八岁即位于克鲁伦河畔的前三天,每天清晨有一五色鸟飞来啼叫“成吉思”、“成吉思”之声不止,以此蹄声为祥瑞,遂取此声为汗尊号。十五、十六世纪所撰察合台语《成吉思汗传略》中也有“一只鸟飞来,叫着‘成吉思、成吉思……’”的记载。又,欧陽玄所撰《进金史表》有云:“念彼(金)泰和以来之事迹,涉我圣代(指蒙元)初兴之岁年。(元)太祖受帝号于丙寅(1206年),先五载而朱风应。”(见《金史》附录)帖木真称帝于1206年,“先五载”为1201年鸡年、金泰和元年,这一年帖木真联合王汗战胜了札木合为首的十二部联盟军,出现了“朱风应”的祥瑞,与五色鸟啼“成吉思”的传说相似。总之,在古代蒙古人的传说中认为“成吉思汗”的尊号来自五色鸟啼“成吉思”声,这一传说由来已久。 丙、俄国学者班咱罗夫说:萨满教把“光的精灵”叫做“哈吉日成吉思腾格里”,“成吉思汗”的尊号即由此而取得。小林高四郎认为:这是最接近于真实的解释;因为帖木真第一次即位(1189年)与萨满(巫师)豁儿赤有关,第二次即位(1206年)由萨满阔阔出传达天命;帖木真登上汗位,总是借助于萨满教,并以神意说明即位的必然。(见小林高四郎《成吉思汗》,阿奇尔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9页。) 丁、认为“成吉思汗”即“天皇帝”之意。南宋人赵珙《蒙鞑备录》说:“成吉思汗者,乃译语‘天赐’二字也。”魏源《元史新编》沿袭此说。舒振邦《“成吉思汗”称号考释》(载《中国史研究》1980年第4期)也赞成此说,并详加考证。 戊、法国学者伯希和认为:“成吉思(ingiz)”为突厥—畏兀儿语tengiz的鄂音化的读法,意为海,与蒙古语di(海)意义相同。故“成吉思汗”意为“大海汗”。《蒙古秘史》第280节所载窝阔台(元太宗)的称号为“大海汗”(di--inqaan),1246年贵由(元定宗)致教皇英诺森四世的国书中自称为“大海汗”(di--inqaan),十四世纪居庸关八思巴字石刻称蒙古皇帝为“大海君主、国之合罕”(tyineenulus--unqaan)。自成吉思汗以下,蒙古皇帝常有“大海汗”的尊号。故成吉思汗应即“大海汗”之意。在伯希和之后, 蒙古秘史大部分中文学者都赞同伯希和的见解,认为“成吉思汗”为“大海汗”之意。 汗—《秘史》原文为“合罕”,旁译为“皇帝”,即北魏、隋唐以来柔然、突厥、回纥、契丹等北方游牧民族的最高领袖的突厥—蒙古语称号“可汗”。[2]根源—《秘史》原文为“忽扎兀儿”,旁译“根源”。在科瓦列夫斯基《蒙俄法语词典》中,此词释作“始源”、“出身”、“家庭”。[3]孛儿帖赤那、豁埃马阑勒—《秘史》旁译按原语意译作“苍色狼”、“惨白色鹿”。《秘史》开卷以苍狼、白鹿为成吉思汗的始祖的这段故事,反应了成吉思汗远祖对过去森林狩猎时代鹿祖图腾观念的承袭以及后来进入草原游牧时代对狼祖图腾观念的承袭。鹿祖传说为鲜卑、室韦森林狩猎部落鹿图腾观念的反映。而狼祖传说在许多北方游牧民族部落中都有,如《史记大宛列传》载有乌孙王昆莫由狼乳养育长大的故事,《北史高车传》载有高车始祖父为狼的故事,《周书突厥传》载有突厥始祖母为狼的传说。成吉思汗远祖原为山林狩猎人,后来走出山林西迁到草原上转变为草原游牧人,因此即继承了狩猎人祖先母系氏族时代的鹿图腾观念鹿祖母传说,后又继承了草原游牧民的狼图腾观念狼祖传说,这样就形成了《秘史》开卷所载的成吉思汗的祖先为苍狼、白鹿的传说。[4]大湖—《秘史》原文为“腾汲思”,意为“大湖”、“海”。这个大湖当即今呼伦湖,成吉思汗远祖(约于九世纪后叶)从额尔古纳河畔深山老林里渡过呼伦湖西迁到斡难河源头不儿罕山一带草原地区。[5]斡难河—即发源于今蒙古东北部肯特山东麓,流经南西伯利亚,汇流为黑龙江上源石勒喀河的今鄂嫩河。[6]不儿罕合勒敦山—即今肯特山 第2节 巴塔赤汗的儿子塔马察。塔马察的儿子为豁里察儿蔑而干[1]。豁里察儿蔑而干的儿子为阿兀站孛罗温勒。阿兀站孛罗温勒的儿子为撒里合察兀。撒里合察兀的儿子为也客你敦[2]。也客你敦的儿子为挦锁赤。挦锁赤的儿子为合儿出。注释:[1]蔑而干—意为善射者、神箭手,常用作善射箭的男子的美称。[2]也客你敦—意为“大眼”。 第3节 合儿出的儿子为孛儿只吉歹蔑而干,孛儿只吉歹的妻子为忙豁勒真豁阿[1]。 孛儿只吉歹蔑而干的儿子是脱罗豁勒真伯颜[2],有妻孛罗黑臣豁阿,有个年轻仆人孛罗勒歹速牙勒必,有答驿儿、孛罗两匹骏马[3]。 脱罗豁勒真伯颜的两个儿子是都蛙锁豁儿、朵奔蔑而干[4]两人。注释: [1]豁阿—意为美丽、美女,常为女子的美称。 [2]伯颜—意为富人、富翁。 [3]骏马—原文为“曲鲁兀”,意为骏马、杰俊。 [4]朵奔蔑而干—《元史太祖纪》、《宗室世系表》作脱奔咩哩犍。“朵奔”,意为丘陵、土丘。 第4节 都蛙锁豁儿的额中生了一只独眼,能看三程远[1]的地方。注释: [1]三程—即三天行程远的距离。 第5节 有一天,都蛙锁豁儿和他的弟弟朵奔蔑而干一起登上不儿罕山合勒敦山。 都蛙锁豁儿从不儿罕山合勒敦山上眺望,看见顺着统格黎克小河[1]迁移过来了一群人。注释: [1]统格黎克小河—小河,原文为豁罗罕。《元史太祖纪》作统忽里忽鲁。为今肯特山东麓、鄂嫩河上游的一条支流小河。 第6节 都蛙锁豁儿说:“那群迁移来的人中间,一辆幌车[1]的前座上,有一个好姑娘,如果还没有嫁人,可以为朵奔蔑而干弟弟你聘娶她。”说着,就叫弟弟朵奔蔑而干前去看看。注释: [1]幌车—原文“合剌兀台帖儿格”,旁译“黑车”,即有覆以幌的帐室的车,《黑鞑事略》所记的帐舆。 第7节 朵奔蔑而干来到那群人中间,见那个姑娘确实是个美貌、极受赞誉的姑娘,名字叫阿阑豁阿[1],尚未嫁人。注释: [1]阿阑豁阿—《元史太祖纪》、《宗室世系表》作阿阑果火。 第8节 那群人(是豁里剌儿台蔑而干的部众)。 豁里剌儿台蔑而干是豁里秃马惕部[1]的那颜,娶阔勒巴儿忽真脱古木[2]地方的主人巴儿忽歹蔑而干的女儿巴儿忽真豁阿为妻。 豁里剌儿台蔑而干的(妻子)巴儿忽真豁阿在豁里秃马惕部的阿里黑兀孙[3]地方生下了名叫的阿阑豁阿女儿。注释: [1]豁里秃马惕部—豁里即唐代三姓骨利干之后裔,秃马惕为唐代都播之后裔,原皆为突厥语族部落,九世纪以后由于大量鞑靼蒙古人的迁入,逐渐蒙古化。两部居地相近,常联合在一起,故合称为豁里秃马惕部。《元史兵志》作火里秃麻。 [2]阔勒巴儿忽真脱古木—“阔勒”为蒙古语“足”之意,其转义为“低地”、“河 蒙古秘史入口的地方”。巴儿忽真为注入贝加尔湖东边的河名。“脱古木”,《秘史》旁译作“窊”即“滩地”、“下湿地”之意。阔勒巴儿忽真脱古木即巴儿忽真河注入贝加尔湖的河滩地区。 [3]阿里黑兀孙—意为“净水”,河名。 第9节 豁里剌儿台蔑而干由于豁里秃马惕地区自禁相约,不得捕猎貂鼠、青鼠等野兽,感到烦恼。他成为豁里剌儿氏,因不儿罕合勒敦山为可捕猎的好地方,便迁移到不儿罕合勒敦山的开辟者[1]兀良孩部[2]的哂赤伯颜处来。 这就是朵奔蔑而干聘娶出生于阿里黑兀孙地方的豁里秃马惕部的豁里剌儿台蔑而干的女儿阿阑豁阿的原委。注释: [1]开辟者—《秘史》原文为“孛黑合黑三”,旁译误作人名。其实并非专名,而为普通语词,意为“建立、创立、开辟者”。[2]兀良孩部—即兀良合惕部。 第10节 阿阑豁阿来到朵奔蔑而干处,生了两个儿子,名叫作不古讷台、别勒古讷台。 第11节_第20节 第11节 他的兄长都蛙锁豁儿有四个儿子。居住了一段时间,他的兄长都蛙锁豁儿死去了。 都蛙锁豁儿死后,他的四个儿子不把叔父朵奔蔑而干当亲族[1]看待,看不起他,与他分离,抛弃了他,迁走了。他们成为朵儿边氏,成为朵儿边部[2]。 蒙古秘史注释: [1]亲族—原文为突厥-蒙古语“兀鲁黑”,指共同始祖所出的父系亲族。[2]朵儿边部—蒙古语“四”之意。都蛙锁豁儿的四个儿子与其叔分离,独自形成氏族,后形成为部落,遂得名为朵儿边氏(四子部落)。《元史》作朵鲁班部。住在今贝尔湖附近。成吉思汗兴起时,该部与其他诸部联盟,多次与成吉思汗作战。1204年,塔陽汗乃蛮部被征服时,该部投降了成吉思汗。 第12节 后来,有一天,朵奔蔑而干到脱豁察黑温都儿[1]山岗上去猎捕野兽。他在森林里遇见一个兀良合惕部人,在杀一头三岁的鹿,用火烧烤那头鹿的肋条肉和内脏。注释: [1]温都儿—意为“高、高地、山岗、山岭”。 第13节 朵奔蔑而干对那人说: “朋友,请把烧烧的肉给我一些”。“请给我一些吧。” 那人把连肺的鹿的头部、气管和鹿皮自己留下,把那头三岁鹿的肉全部给了朵奔蔑而干。 第14节 朵奔蔑而干驮着那三岁鹿肉回去,途中遇到一个带着自己的儿子走来的穷人。 7 第15节 朵奔蔑而干问道: “你是什么人?” 那人说: “我是巴牙兀惕部[1]人马阿里黑。我穷困地走着。你给我些鹿肉,我就把我自己地这个孩子给你。”注释: [1]巴牙兀惕部—《元史》作伯岳吾或伯牙吾部。 第16节 朵奔蔑而干就依照那人所说地话,折下三岁鹿的一条后腿给了那人,把他的儿子带了回去,留在家里役使。 第17节 住了一段时间,朵奔蔑而干死去了。 朵奔蔑而干死后,阿阑豁阿没有丈夫寡居,却又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名叫不忽合塔吉[1],一个名叫不合秃撒勒只[2],一个名叫孛端察儿[3]蒙合黑[4]。注释: [1]不忽合塔吉—《元史太祖纪》作博寒葛答黑。“不忽”,意为“公鹿”。 [2]不合秃撒勒只—《元史太祖纪》作博合睹撒里直。“不合秃”,意为“有公牛的”。 [3]孛端察儿—《元史太祖纪》、《宗室世系表》作孛端叉儿。 [4]蒙合黑—意为“愚鲁者”。 第18节 以前朵奔蔑而干生前所生下的两个儿子,别勒古讷台、不古讷台,暗中议论自己的母亲阿阑豁阿: “咱俩的母亲没有(丈夫的)兄弟、房亲,也没有丈夫,却又生下了这三个儿子。家里只有巴牙兀惕部人马阿里黑。这三个儿子是他的儿子吧?” 他们俩这样地暗中议论自己的母亲,被他们的母亲阿阑豁阿觉察到了。 第19节 春天时,有一天,煮着腊羊肉。阿阑豁阿让五个二字别勒古讷台、不古讷台、不忽合塔吉、不合秃撒勒只、孛端察儿蒙合黑并排坐下,每人给予一支箭杆,让他们折断。一支箭杆有什么难折断?他们全部都折断抛弃了。 阿阑豁阿又将五支箭杆束在一起,让他们折断。他们五人轮流着来折束在一起的五支箭杆,都没能折断。 第20节 于是,他们的母亲阿阑豁阿说道:“我的儿子别勒古讷合、不古讷台,你们俩,怀疑我这三个儿子是怎么生的,是谁的儿子?你们的怀疑也有道理。 第21节_第30节 第21节 (阿阑豁阿接着说:) “(但是,你们不明白情由。)每夜,个黄色的(神)人,沿着房的天窗、门额透光而入,抚摩我的腹部,那光透入我的腹中。那(神)人随着日、月之光,如黄犬般伏行而出。你们怎么可以轻率地乱发议论?这样看起来,由那(神)人所出地儿子分明是上天的儿子。你们怎能与黎民百姓[1]的行径相比拟而加以议论。将来做了普天下的君主时,下民[2]才能明白这个道理。 蒙古秘史注释: [1]黎民百姓—原文作“合剌帖里兀秃古温”,旁译“黑头人”,意即“有黑头的人”、“黔首”、“黎民”。[2]下民—原文作“合剌除思”,此为复数形态,其单数形态为“合剌除”(qarau),即君主支配下的臣民、属民。 第22节 阿阑豁阿又教训自己的五个儿子,说道:“我的五个儿子,你们都是从我的肚皮里生出来的。如果你们像刚才五支箭般的,一支、一支地分散分开,你们每个人都会像单独一支箭般的被任何人很容易地折断。如果你们能像那束箭般地齐心协力,任何人也不容易对付你们!”[1]。 过了一段时间,他们的母亲阿阑豁阿去世了。注释: [1]《北史吐谷浑传》载:“(吐谷浑部主)阿豺有子二十人……(阿豺临终前对其诸子)谓曰:‘汝等各奉吾一只箭,将玩之地下。’俄而命母弟慕利延曰:‘汝取一只箭折之。’慕利延折之。曰:‘汝取十九只箭折之。’慕利延不能折。阿豺曰:‘汝曹知不?单者易折,众则难摧。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图。’言终而死。”可见,以折箭教训诸子团结一致的故事,在北方游牧民族终,古已有之。又根据志费尼《世界政府者史》载,成吉思汗也曾通过折箭教训其诸子团结一致(见何高济译本,第44--45,697页)。 第23节 他们的阿阑豁阿死后,兄弟五人把马群、食物等分了。别勒古讷台、不古讷台、不忽合塔吉、不合秃撒勒只、四人各自分取了一份,认为孛端察儿蒙合黑愚弱,不当作亲族看待,没有分一份给他。 第24节 孛端察儿没有被(哥哥们)当作亲族看待,便说道:“我还在这里住什么?” 他骑着一匹患脊疮的短尾、黑脊青白色马出走,说道:“(走出去)死就死吧,活就活吧!” 顺着斡难河水的流向,纵马而行,来到了巴勒谆阿剌勒[1],在那里搭了个草棚住下。注释:[1]巴勒谆阿剌勒—《元史太祖纪》作“八里屯阿懒”。“阿剌勒”,意为岛或俩河汇流处形成的半岛地区。 第25节 那样居住着时,(孛端察儿)看见雏鹰捉野鸡吃,便拔取患脊疮的短尾、黑脊青白色马的尾毛,做成套子,把雏鹰捉住。 第26节 没有食物吃时,(孛端察儿)窥视被狼围阻在山崖上的野兽,射杀而食之,或去拾取狼吃剩的兽肉充饥,兼养自己的鹰。就这样,渡过了那一年。 第27节 到了春天,野鸭飞来了时,(孛端察儿)把自己的鹰饿着放了出去,捕捉到(许许多多)野鸭和雁,(吃也吃不完),挂在许多枯树上,散发出臭气,挂在许多乾树上,腥气难闻。 第28节 从都亦连山后面,顺着统格黎克小河迁移来了一群人。孛端察儿到那群人那里放鹰捕猎。白天,在那里(向那群人索取)马乳吃,夜晚,回到自己的草棚里住宿。 第29节 那群人向孛端察儿索要他的鹰,他没有给。 那群人没有问孛端察儿是谁的人,是什么人。孛端察儿也没有问那群人是什么人。 第30节 他的哥哥不忽合塔吉因自己的弟弟孛端察儿蒙合黑曾顺着斡难河而走下去,便来寻找他。 不忽向顺着统格黎克小河迁移来的那群人询问道:“有没有那样的一个人,骑着那样的一匹马?” 第31节_第40节 第31节 那群人说: “有那样一个人,骑着那样一匹马,他与你所询问的相似,他还有一头鹰。他每天到我们这里来喝马奶,然后就去了,不知道他夜里住宿在那里。但见西北风起处,他放鹰捉住的野鸭、雁的翎毛,象雪片似的飘散,被风刮来,想必他就在这附近处吧,现在到了他来的时候了,请你稍等一会儿。” 第32节 稍过了一会儿,有个人溯统格黎克小河而来。走近来时,果真就是孛端察儿。他兄长哥哥不忽合塔吉见了,认出他来,便带领着他,溯斡难河而上骑着马奔驰而回。 第33节 孛端察儿跟随在他的哥哥不忽合塔吉后面,边骑马驰行,边说道: “哥哥,哥哥啊!身体应当有首脑,衣服应当有领子,这才好。” 他哥哥不忽合塔吉没有理睬他说的话。 第34节 孛端察儿又把这话说了一遍,他哥哥还是没有理睬,没有回答他。 走着走着,孛端察儿又说了一遍,哥哥说: “你刚才三番两次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第35节 于是孛端察儿说道: “刚才在统格黎克小河上住的那群人,没大没小、不分尊卑、上下,一律平等,是容易制服的一群人,咱们可以把他们全部掳来。” 第36节 当时他哥哥说道: “那好吧!等到回到家里,和兄弟们商量商量,就去把那群人全部掳来。” 兄弟俩边行边议。 第37节 回到家里,兄弟们商议好了,就上马出发,派叫孛端察儿打先锋驰马而行。 第38节 孛端察儿打先锋驰马而前,捉住了一个怀孕的妇人,向她问道: “你们是什么人?” 那妇人说: “我是阿当罕兀良合惕部的札儿赤兀惕氏人[1]。”注释: [1]阿当罕兀良合惕部的札儿赤兀惕氏人—原文作“札儿赤兀惕阿当罕兀良合真”。兀良合真即兀良合惕部女人。阿当罕兀良合惕为兀良合惕部一个分部。札儿赤兀惕为该分部的一个氏族名。 第39节 兄弟五人把那群人掳来,有了马群、食物、属民[1]和奴婢[2]。注释: [1]属民—原文作“哈阑”(haran),即领主的隶属民。 [2]奴婢—原文作“秃惕合儿”(tudqar),旁译“使唤(的)”,实为男、女家内役使奴隶的通称,男奴、女婢的通称。 第40节 那个孕妇来到孛端察儿处,生了一个儿子,因为是外姓人[1]的儿子,取名为札只剌歹,他就是札答阑[2]氏的祖先。 札只剌歹的儿子名叫土古兀歹。土古兀歹的儿子,名为不里不勒赤鲁。不里不勒赤鲁的儿子,为合剌合答安。合剌合答安的儿子,为札木合。他们成为札答阑氏。注释:[1]外姓人—原文作“札惕亦儿坚”,旁译“世人百姓”。札惕( ad),为相对于兀鲁黑(uruq)而言的人,即同父系亲族以外的人。 [2]札答阑—札答阑(adaran),其复数形为adirat或a irat(札只剌惕),《元史宗室世系表》作“插只来”,《辽史天祚帝纪四》作“茶赤剌”。 第41节_第50节 第41节 那妇人又与孛端察儿生了一个儿子。因为是掳来的女人,就给那儿子取名为巴阿里歹[1]。他成了巴阿邻[2]氏的祖先。 巴阿里歹的儿子,为赤都忽勒孛阔[3]。赤都忽勒孛阔有许多妻妾,生了许许多多儿子。他们成为蔑年[4]巴阿邻氏。注释:[1]巴阿里歹—意为“捉拿来的人”。[2]巴阿邻—《亲征录》作“霸邻”,《元史》作“八邻”。[3]孛阔—《秘史》旁译“力士”。[4]蔑年—意为“繁多”、“多种子的”。 第42节 别勒古讷台(的后裔),成为别勒古讷惕氏。 不古讷台(的后裔),成为不古讷台惕氏。 不忽合塔吉(的后裔),成为合塔斤[1]氏。 不合秃撒勒只(的后裔),成为撒勒只兀惕[2]氏。 孛端察儿(的后裔),成为孛儿只斤[3]氏。 蒙古秘史注释:[1]合答斤—尼伦蒙古(阿阑豁阿在丈夫死后所生三子的后裔所繁衍形成的诸氏族、部落,统称为尼伦蒙古)诸部之一。《亲征录》、《元史太祖纪》作哈塔斤。《金史》作合底忻,金时居于今伊敏河以东,金章宗时与山只昆等部连年对金作战。成吉思汗兴起后,其首领巴忽搠罗吉等同其他诸部联盟,多次与成吉思汗作战。1204年塔陽汗乃蛮部被征服时,该部投降成吉思汗。[2]撒勒只兀惕—《元史》又作散只兀、珊竹等,《金史》作山只昆。尼伦蒙古诸部之一。金时分布于今辉河、伊敏河一带。金章宗时与合底忻等部连年对金作战。成吉思汗兴起后,其首领赤儿吉歹把阿秃儿等同其他诸部联盟,多次与成吉思汗作战。1204年塔陽汗乃蛮部被征服时,该部投降成吉思汗。[3]孛儿只斤—成吉思汗皇族所属的氏族,清代译作博儿济锦、博儿济吉特(复数形),该氏族的始祖为成吉思汗十世祖孛端察儿,恢复用此氏族名的第二始祖则是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 第43节 孛端察儿的结发正妻[1]所生的儿子,名为把林失亦剌秃合必赤[2]。。随合必赤把阿秃儿[3]。的母亲从嫁[4]。来的妇人,被孛端察儿纳为妾,她生下一个儿子,名为沼兀列歹。沼兀列歹以前曾参加以竿悬肉祭天的典礼[5]。注释:[1]结发正妻—《秘史》原文为“阿卜邻额蔑”,旁译“自娶的妻”。[2]把林失亦剌秃合必赤—《元史太祖纪》、《宗室世系谱》作八林昔黑剌秃合必畜。“把林”,意为“捕捉”,为形容动词、“失亦剌秃”,意为“有蹄的”。“合必赤”,意为“山猫”。“把林失亦剌秃合必赤”,意为“捕捉(鸟兽)的有蹄的山猫”。 [3]把阿秃儿—《元史》译作拔都鲁、拔都儿、八都儿、拔都、八都等。意为勇士、英雄,为游牧骑士的荣誉称号。[4]从嫁—《秘史》原文为“引者”(ine),旁译“从嫁”,即陪嫁的奴婢、仆役、依附人口,引者,《秘史》第208节又作“媵哲”,其复数形为“媵哲思”。[5]以竿悬肉祭天的典礼—《秘史》原文为“主格黎”(ügeli),旁译“以竿悬肉祭天”。 第44节 孛端察儿去世之后,因为沼兀列歹的家里经常有阿当罕兀良合惕部人来往,他遂被怀疑为他们的儿子,被驱逐出悬肉祭天典礼。(他的后裔)成为沼兀列亦惕[1]氏,他就是沼兀列亦惕氏的始祖。注释: [1]沼兀列亦惕(éüreyid)—《亲征录》、《元史太祖纪》作照烈。 第45节 合必赤把阿秃儿的儿子为蔑年土敦[1]。 蔑年土敦有七个儿子,即合赤曲鲁克、合臣[2]、合赤兀[3]、合出剌[4]、合赤温[5]、合阑歹[6]、纳臣[7]把阿秃儿。注释: [1]蔑年土敦(tudun)—土敦,即突厥官号“吐屯”,为突厥汗国时派驻被征服部落、国家实行监督统治、征收贡赋的长官,相当于蒙元时的达鲁花赤、八思哈。蔑年土敦,《元史太祖纪》作咩捻笃敦。 [2]合臣—《元史宗室世系表》作合产,为敦必乃第三子,小八鲁剌斯氏的始祖。 [3]合赤兀—《元史宗室世系表》作葛术虎,为敦必乃长子,那哈合儿氏始祖。 [4]合出剌—《元史宗室世系表》作葛忽剌忽哩担,为敦必乃第二子,大八鲁剌斯氏始祖。 [5]合赤温—《元史宗室世系表》作葛赤混,为敦必乃第五子,阿答里急(即阿答儿斤)氏始祖。 [6]合阑歹—《元史宗室世系表》作哈剌喇歹,为敦必乃第四子,博歹阿替(即不答阿惕)氏始祖。 [7]纳臣—《元史太祖纪》、《宗室世系表》作纳真,《术赤台传》、《畏答儿传》作剌真。“纳臣”,意为“体型小的一种敏捷的鹰”。 第46节 合赤曲鲁克的儿子,为海都,那莫仑[1]母亲所生。 合臣的儿子,名叫那牙吉歹,因为性格举止如同那颜[2],故成为那牙勤氏[3](的始祖)。 合赤兀的儿子,名为把鲁剌台[4],他身躯高大,饭量也大,(他的后裔)成为巴鲁剌思[5]氏。 合出剌的儿子,饭量也大,故被称为也客把鲁剌(大把鲁剌)、兀出干把鲁剌(小把鲁剌)(他们的后裔)也成为巴鲁剌思氏。后来分为额儿点图巴鲁剌、脱朵延巴鲁剌等巴鲁剌思氏。 合阑歹的儿子们,争粥饭[6]吃,没大没小,所以他们(的后裔)成为不答阿惕氏。 合赤温的儿子,名叫阿答儿乞歹[7],因为好在兄弟们之间探听隐私、播弄是非,所以(他的后裔)成为阿答儿斤[8]氏。 纳臣把阿秃儿的(两个)儿子,名为兀鲁兀歹、忙忽台。(他们的后裔)成为兀鲁兀惕[9]氏、忙忽惕[10]氏。 纳臣把阿秃儿元配正妻所生的(两个)儿子,名为失主兀歹、朵豁剌歹[11]。注释: [1]那莫伦—《元史太祖纪》作莫挐伦,为咩捻笃敦(即蔑年土敦)之妻,海都的母亲。 [2]那颜—部落统治贵族、领主的通称。成吉思汗建国后,为各级封建军事领主,各级军事长官、行政长官的通称。如:千户那颜即千户长,十户那颜即十户长。怯薛那颜即怯薛长。 [3]那牙勤—《亲征录》作那也勤。 [4]把鲁剌台—意为“健食者”、“饭量大的人”。 [5]巴鲁剌斯—《秘史》又译把鲁剌思,《元史》又译八鲁剌思、八鲁剌斯。尼伦蒙古诸部之一。 [6]粥饭—《秘史》原文为“不答安”,旁译“粥饭”。不答阿惕氏得名于这个词,意即“粥饭氏”。 [7]阿答儿乞歹—意为“播弄是非的人”。 [8]阿答儿斤—《亲征录》也作阿答儿斤,《元史宗室世系表》作阿答里急。 [9]兀鲁兀惕—《元史》译作兀鲁、兀鲁兀、兀鲁吾等名。尼伦蒙古部的一支。十三翼之战后,由其首领主儿扯歹率领下投附成吉思汗,与忙忽惕部同为成吉思汗的先锋军,在统 蒙古秘史一蒙古地区的历次战争中屡建战功。后与其他四部,为木华黎国王专征金国时的主力,合称五投下军。 [10]忙忽惕—《元史》作“忙兀”。尼伦蒙古部的一支。十三翼之战后,与兀鲁兀惕部同投附成吉思汗,后与兀鲁兀惕部同为成吉思汗兼并诸部的先锋军,木华黎征金时的主力军,屡建战功。 [11]失主兀歹、朵豁剌歹—其后裔为失主兀惕氏、朵豁剌惕氏,皆为尼伦蒙古部的分支。 第47节 海都的三个儿子为:伯升豁儿[1]多黑申、察剌孩邻忽[2]、抄真斡儿帖该。 伯升豁儿多黑申的儿子,为屯必乃薛禅[3]。 察剌孩邻忽的儿子,为想昆必勒格[4],(其子)俺巴孩等成为泰亦赤兀惕[5]氏。 察剌孩邻忽收娶其嫂为妻,生下了一个儿子,名叫别速台,(其后裔)成为别速惕氏。 抄真斡儿帖该的儿子们,(其后裔)成为斡罗纳儿[6]氏、幌豁坛[7]氏、阿鲁剌惕[8]氏、雪你惕氏、合卜秃儿合思氏、格泥格思氏。注释: [1]伯升豁儿—《元史太祖纪》译作拜姓忽儿。 [2]察剌孩邻忽—邻忽,拉施特《史集》作“邻昆”,即辽朝部族首领官名“令稳”(源于汉语“令公”)。察剌孩邻忽,《元史宗室世系表》作察剌哈宁昆,《亲征录》作察剌合令忽。 [3]屯必乃薛禅—屯必乃,《元史宗室世系表》作敦必乃,《亲征录》作统必乃。薛禅,意为“贤明”、“贤明者”,为蒙古部落贵族常用的美称之一,如:翁吉剌惕部贵族德薛禅,札答阑部首领札木合薛禅。 [4]想昆必勒格—想昆,即辽朝部族长官名“详稳”(源于汉语“将军”或意为丞相的“相公”)。必勒格,突厥语,意为“贤明”、“贤明者”,为部落贵族美称。据拉施特《史集》,此人名为速儿忽都忽赤那(意为狼),《元史宗室世系表》作直挐斯(即赤那思,赤那(狼)的复数形)。 [5]泰亦赤兀惕(taiiˊut)—《元史宗室世系表》作大丑兀秃,《元史太祖纪》、《亲征录》作泰赤兀。“泰亦赤兀惕”为“泰亦赤”的复数形。泰亦赤,(taii),即汉语“太师”, 蒙古秘史为辽朝封授部族贵族、首领的官号。故泰亦赤兀惕氏,意即“太师氏”。[6]斡罗纳儿—《元史》译作斡剌纳儿、斡耳纳、斡鲁纳等。拉施特《史集》作斡罗纳兀惕。 [7]幌豁坛—《元史》译作晃合丹、黄忽答等。[8]阿鲁剌惕—《元史》译作阿鲁剌、阿儿剌等。 第48节 屯必乃薛禅的儿子,为合不勒合罕[1]、挦薛出列两人。 挦薛出列的儿子,为不勒帖出把阿秃儿[2]。 合不勒合罕有七个儿子,长子为斡勤巴儿合黑[3]、(其次为)把儿坛[4]把阿秃儿、忽秃黑秃蒙古儿[5]、忽图剌合罕、忽阑[6]、合答安、脱朵延斡惕赤斤[7]。注释:[1]合不勒合罕—《元史太祖纪》、《宗室世系表》译作葛不律寒。“合罕”即“可汗”。 [2]不勒帖出把阿秃儿—《亲征录》译作奔搭出拔都。 [3]斡勤巴儿合黑—《元史宗室世系表》作窠斤八剌哈剌。《太祖纪》作八剌哈,《亲征录》作八儿哈拔都。“斡勤”,意为“女子、姑娘”。因他容貌俊美如少女,故有“斡勤”的名称。 [4]把儿坛—《元史太祖纪》作八哩丹,《宗室世系表》作八里丹。 [5]忽秃黑秃蒙古儿—《秘史》第140节作忽秃黑秃蒙列儿,《元史宗室世系表》作忽都鲁咩聂儿,《亲征录》作忽都徙忙纳儿。蒙古语“忽秃黑秃”相当于突厥语“忽都鲁”,意为“有吉祥的”。 [6]忽阑,蒙古语“黄羊”之意。[7]脱朵延斡惕赤斤—斡惕(ot),意为火、灶火,赤斤(igin成书年代考》,根据《秘史》本身的记载及中外史料进行充分分析研究,具体论证了《秘史》成书于壬子年(1252年)。 根据对《秘史》及中外史料的分析、研究,得出结论:《秘史》不可能成书于戊子年(1228年)、庚子年(1240年)、甲子年(1264年)及1264年以后的其他任一鼠年(子年)的七月,而壬子年(1252年)七月是唯一可以得到合力解释的《秘史》成书年月。 蒙古大汗之位从窝阔台后裔转移于拖雷后裔,推选蒙哥为大汗的也客忽邻勒塔,从辛亥年(1251年)夏六月开始,一直延续到壬子年(1252年)春才结束,共延续了约十个月之久。为什么这次忽邻勒塔会延续这么长时间呢?因为蒙哥于辛亥年六、七月时被推选为大汗后,不久便发生了窝阔台、察合台后裔诸王及其党羽诸将、僚属逮捕、审讯,并陆续通过尚未散会的忽邻勒塔,议决对参加叛乱的窝阔台、察合台后裔诸王、那颜的惩治、处理办法,为巩固政权,还议决了对所有未参加叛乱的窝阔台、察合台后裔诸王的处置措施。因此,直到壬子年(1252年)春,这次持续十个月的也客忽邻勒塔才告结束,从各地来赴会的各系宗王才陆续回去。这次也客忽邻勒塔结束约三个多月后,《秘史》写毕于举行这次也客忽 蒙古秘史邻勒塔的阔迭额阿剌勒地区(原成吉思汗大斡儿朵所在地区)。 《秘史》的撰写明显地带有巩固蒙哥新政权的政治目的。 《秘史》第255节写出了1219年成吉思汗出发西征前预定窝阔台为大位继承者后,窝阔台与成吉思汗的对话。窝阔台说:“今后我尽自己的能力去做吧!但是如果今后我的子孙中出了尽避裹上草,牛也不吃,裹上油脂,狗也不吃的不肖子孙,出了麋鹿敢在他面前穿越,老鼠敢在后面走的无能子孙,那又怎么办?”成吉思汗说:“斡歌歹(窝阔台)的子孙中如果出了即便裹上草,牛也不吃即便裹了油脂,狗也不吃的不肖子孙,难道朕的子孙中连一个好的也不会有吗?” 《秘史》所记述的这样的对话,与窝阔台即位时,诸王、群臣对他所立下的誓词恰好相反。据拉施特《史集》记载,在推选蒙哥为大汗时,窝阔台后裔的忠实追随者札剌亦儿部人额勒只带表示反对说:“(窝阔台即位时,)你们曾全体一致议决并说道:直到那时,只要是从窝阔台合罕子孙出来的,哪怕是一块(臭)肉,如果将它包上草,牛也不会去吃那草,如果将它涂上油脂,狗不会瞧它一眼,我们仍要尊奉他为大汗,任何其他人都不得登上宝位。(如今)为什么另搞一套呢?”(《史集》汉译本第一卷第一分册,第154页)又据《史集》记载,窝阔台之子贵由即位时,全体诸王、那颜对他一致立下了同样的誓词:“只要你的家族中还留下了哪怕是裹在油脂和草中,牛、狗都不会吃的一块肉,我们都不会把汗位给别人。”(《史集》汉译本第一卷第一分册,第217页) 将《史集》的这二段记载与《秘史》第255节所写成吉思汗所说的话(如果窝阔台子孙中出了裹上草、油脂,牛、狗都不吃的不肖子孙,难道朕的子孙中连一个好的也不会有吗?)对照起来加以分析,应当认为《秘史》所载成吉思汗说的这段话是后人蓄意伪造的,因为据《秘史》第254、255节的记载,成吉思汗说这段话时,有拖雷、察合台、窝阔台及众多那颜在场,如果成吉思汗真的说过这段话,那末在成吉思汗去世不过二年、窝阔台即位的1229年秋时,包括拖雷、察合台等当时在场的人的诸王、那颜们怎么敢全体一致地向窝阔台立下完全违背成吉思汗金言的誓言呢?窝阔台这个素来顺从其父成吉思汗意志的谨厚者,怎么会接受违背其父成吉思汗金言的誓言呢? 后人蓄意伪造这段成吉思汗金言,是为了达到重大的整治目的。窝阔台在位时以及贵由汗在位时,当然不会有人伪造这段成吉思汗金言。在窝阔台去世后,尤其是贵由汗去世后,拔都大力支持拖雷之子蒙哥对窝阔台后裔、察合台后裔诸王展开斗争夺取大汗之位,为了对抗窝阔台即位时、贵由即位时诸王、群臣全体一致立下的大汗之位永远属于窝阔台子孙的誓词,蒙哥的亲信蓄意伪造了这段成吉思汗金言,蒙哥即位后不久被写进了《秘史》。 《秘史》中多处记载了蒙哥即位之前围绕着争夺大汗之位的斗争,拙赤、拖雷两系与窝阔台、察合台两系之间的尖锐矛盾。 《秘史》第275节记拔都从钦察草原遣使奏告窝阔台,说贵由、不里(察合台之孙)在西征结束的宴会上狂妄地辱骂了他。第276节记窝阔台听到拔都的奏告,对贵由大为恼怒, 蒙古秘史不许贵由觐见他。第277节记窝阔台当面训斥贵由暴躁骄横、无能而逞能。这三节所记故事中的许多情节,反映了拙赤子孙与窝阔台子孙、察合台子孙的尖锐矛盾。从故事中极意贬低、丑化贵由来分析,故事的编造不可能出自窝阔台或贵由在位时他们的亲信及御用文人。故事的许多情节显然是适应拔都支持蒙哥夺取大汗之位的政治需要,由蒙哥的亲信编造的,在蒙哥即位后不久被写入《秘史》。 在《秘史》中,蒙哥之父拖雷是成吉思汗诸子中唯一被描写为完美无缺的高大形象的人。《秘史》第251、259节记叙拖雷的辉煌战功,第272节记窝阔台得了重病,拖雷发扬了无比可贵的自我牺牲精神,顾全大局,代替作为蒙古帝国的大汗窝阔台死去。 与拖雷的高大光辉形象相比,在《秘史》中,成吉思汗其余诸子的形象都显得暗淡无光。例如,《秘史》第254节记拙赤与察合台在成吉思汗预立继位者时发生争吵,表现出两人,尤其是察合台的粗鲁、暴躁。《秘史》第260节记拙赤、察合台、窝阔台三人攻下兀笼格赤后,把各城百姓们分取了,一点也没留下给成吉思汗,以致成吉思汗对三人发怒,三天没让他们觐见。《秘史》第281节记的窝阔台嗜酒、娶其叔斡惕赤斤所属部众的女子、暗害忠于成吉思汗的朵豁勒忽等过错。 根据《秘史》中渲染拖雷的战功、美德,突出拖雷形象,贬低窝阔台、察合台及其子孙的多出记叙来分析,《秘史》应成书于蒙哥即位后的次年鼠年(壬子,1252年),而非窝阔台在位时的鼠年(庚子,1240年),也非窝阔台即位前一年的鼠年(戊子,1228年)。 根据上述研究分析,本节所记本书写毕的鼠儿年,应为壬子年(1252年),而非庚子年(1240年)、戊子年(1228年)及任何其他子年(1264年等)。 [4]七月—原文为“忽阑撒剌”,旁译“七月”。 [5]阔迭额阿剌勒—见第136节注[3]。 [6]朵罗安孛勒答黑—见第136节注[4]。 [7]失勒斤扯克—山名。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蒙古秘史参考文献 《元朝秘史》十二卷,《四部从刊三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元朝秘史》十二卷,观古堂本,1908年叶德辉刊行。 《蒙古秘史》校勘本,十二卷,额尔登泰、乌云达赉校勘,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 《蒙古秘史》,谢再善译,上海开明书店1951年。 《蒙古秘史》,谢再善据策达木丁苏隆现代蒙文译本转译,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蒙古秘史》,扎奇斯钦新译并注释,台湾1979年。 《蒙古秘史》,道润梯步新译简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 《元秘史注》,十五卷,李文田注,《渐西村舍丛刻》本,1896年。《元秘史山川地名考》十二卷,施世杰著,《郑学庐丛刊》本,1897年。《元秘史李注补正》十五卷,高宝铨撰,1902年。 《元秘史地理考证》十五卷,丁谦撰,《浙江图书馆丛书》第二集,1915年。《元秘史译音用字考》,陈垣撰,1934年。《元朝秘史》,陈彬龢选注、新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 《元秘史补注》,沈曾植撰,1949年。 《蒙古秘史的译注及还原》,余元盦撰,载《光明日报史学》1954年1月23日。 《蒙古秘史词汇选释》,额尔登泰、乌云达赉、阿萨拉图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 《评<新译简注蒙古秘史>》,亦邻真撰,《中国史研究》1983年第2期。《蒙古秘史成书年代考》,余大钧撰,《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1期。 《元朝秘史的流传与价值》,亦邻真撰,《文史知识》1983年第1期。 《元朝秘史通检》,方龄贵编著,中华书局1986年。 《元朝秘史(畏兀儿体蒙古文复原)》,亦邻真复原,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7年。《成吉思汗实录》,(日)那珂通世译注,1907年初版,1943年筑摩书房再版。 《元朝秘史中转写蒙古语的汉字之研究》,日)服部四郎著,1954年。 《蒙古秘史》,第1,2,3册,(日)村上正二译注,平凡社1970,1972,1976年。《音译蒙文元朝秘史》,(日)白鸟库吉,《东洋文库丛刊》第8种,1943年。《元朝秘史有关文献目录》,(日)原山煌编,1978年。 《元朝秘史全释》上、中、下册,(日)小泽重男著,1984,1985,1986年。《元朝秘史全释续考》上、下册,(日)小泽重男著,1987,1988年。《蒙古秘史》,(蒙)策达木丁苏隆译为现代蒙文(新蒙文本),乌兰巴托,1947,1957年版,1976年修订版。 《蒙古秘史地名、河名考》(新蒙文),(蒙)培尔列撰,1957年。 参考文献 《蒙古秘史词典》(德文),(德)海涅什编著,莱比锡1939年。 《蒙古秘史中的若干节研究》(法文),(比利时)田清波(mostaert,a.)撰,载《哈佛亚洲学报》(hjas)第13、14、15卷,单行本:美国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1953年版,共407页。 《蒙古秘史》(histoiresecretedesmongols),古蒙文原文之拉丁字母音写复原及卷一至卷六的法译文,(法)伯希和(pelliot,p.),巴黎1949年。 《蒙古秘史源流考》(英文),洪业(hung,william)撰,载《哈佛亚洲学报》第14卷,1951年。 《蒙古秘史蒙文原文中的两处脱文》(法文),(法)伯希和撰,载《亚洲学报》(ja)1940-1941年卷。 《作为史料和古典文学名著的<蒙古秘史>》(德文),(捷)普哈撰,布拉格,1956年。 《<蒙古秘史>,一部伪造历史的小说》(英文),(日)冈田英弘(okada,h.),载《亚非语言文化研究》(jaas)第5期,1972年。 《蒙古秘史索引》(indextothesecrethistoryofthemongols),(意)罗依果(igorderachewiltz)编,美国布卢明顿,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1972年,共347页。 《蒙古秘史》英文译注,(意)罗依果译注,连载于澳大利亚《远东史论丛》(pfeh)1971年至1975年各卷中。 《蒙古秘史》英译本,(美)柯立夫(cleaves,f.w.)译,1981年。